第一篇:试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解放思想
试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解放思想
张立新 张立君
内容提要:新一轮解放思想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兴起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化和发展。要准确理解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深刻认识当前解放思想的主要任务和特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新一轮解放思想。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强大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当前全党正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继续解放思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是需要着重把握的主要原则之一,贯穿于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始终,新一轮解放思想的浪潮正在全国兴起。围绕新一轮解放思想,有许多问题需要探讨:它是在何种背景下展开的,与改革开放中历次解放思想运动是什么关系,其主要任务是什么,又有哪些特点,如何推进新一轮解放思想,等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有利于我们更自觉更清醒地推进解放思想,从而把科学发展观这一党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落到实处。
新一轮的解放思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围绕贯彻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展开的,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它的时代背景,深刻认识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国际上看,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更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外部环境愈现严峻,竞争压力愈加增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跟上时代的新步伐,适应形势的新变化,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国内来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阶段性新特征、新情况相应而生。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改革同时并举,各项改革相互交织,纵横交错,而且需要整体推进。就经济体制改革来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不仅体制内部的难题需要破解,而且许多矛盾已经深刻地触及到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推动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可见新一轮解放思想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展开的,它的主题是科学发展。新一轮解放思想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基础,并对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在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创新、在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的结果。首先,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党在解放思想的指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的同时,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新一轮的解放思想提供了理论指导。其次,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抓住束缚和影响前进步伐的思想障碍和关键问题,大力推动思想解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回顾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历了三次思想上的大解放。从工作重心转移和经济发展问题的解决,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再到“姓公”还是“姓私”的疑惑解决,解放思想不断地从思想到实践逐次深入,推动了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解放思想,必须以我国的国情为基础,紧密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主旋律,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来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可见,新一轮解放思想是以往历次解放思想的继续和深化,又适应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汲取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的宝贵经验,在新的解放思想的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发展。
如何认识当前解放思想的主要任务?我们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不能把解放思想仅仅局限在观念形态上,而应把体制机制等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问题包括在内。解放思想是邓小平最早提出的,他认为真理标准的讨论“实际上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①题。”他强调:“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②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论述,至少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解放思想是个政治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三是解放思想的内涵极其丰富,既要打破旧框框,也要解决遇到的新问题,还要与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邓小平的论述,为我们理解解放思想的内涵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思想武器。江泽民同样高度重视解放思想问题,他在论述解放思想问题时指出:“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
③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三个解放出来”,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的历史经验,进一步概括了解放思想的深刻内涵,非常清晰地指明了解放思想包括观念、做法和体制等多方面的具体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9.19”重要讲话中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④这“三个着力”,是对“三个解放出来”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的内涵和当前的主要任务,要求全党必须适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推进新一轮的解放思想。
我们要以上述关于解放思想科学内涵的理解为指导,深刻认识和把握当前解放思想的主要任务和重点解决的问题。可以说,贯彻科学发展观,把传统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方式上来,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从传统发展到科学发展是一场发展方式的革命,既需要观念先行,突破传统发展的思维定势,又需要突破既有利益格局,实现体制机制创新。一是要转变传统的思维定式,真正牢固树立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一套既定的以片面强调以GDP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也悄然而生。并在社会的发展特殊阶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这种既定的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推进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并在一定情况下起到了阻碍作用。因此,突破阻碍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培育科学发展精神,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已成为当前科学发展观视野下解放思想的迫切任务。二是要冲破束缚科学发展的既有利益格局,形成推动科学发展的新的动力。与传统的发展模式相伴而生的是一定的利益格局和造就了一批既得利益者。对经济增长的片面追求成为了发展的主要目的,民生问题、公平问题被忽视,人民群众利益遭损害,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被挫伤。因此,把传统发展模式转变到科学发展方式上来,必须突破当前利益格局的制约,重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新的利益格局和动力机制。三是要突破制约和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科学发展的活力。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实现,中国社会的发展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也随之出现。例如,经济体制改革攻坚乏力,制度创新明显不足;政府在配置资源过程中依然存在权责不分的现象;考核科学发 展观的客观标准尚不健全;保障科学发展的民主法治建设滞后,等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不建立适应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就难以完全落到实处。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制度创新以激发科学发展的活力,日益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以上这些问题,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现实问题,应当在新一轮解放思想中重点加以解决。要通过新一轮的思想解放,真正认识到科学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整体的、全面的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体化、统筹化的发展,以此进一步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从而真正坚定对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信仰,真正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和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
新一轮解放思想有着自己的鲜明特点。首先,要明确继续解放思想是“主题、目标和路径”的统一。继续解放思想的主题是科学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着力解决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继续解放思想的目标是和谐,要在深化改革中,着力打破和矫正既有的不合理的利益关系格局,构建公正和谐的利益关系;继续解放思想的路径是创新,必须高扬创新理念,弘扬创新精神,不仅善于向新的领域拓展,而且勇于向现有的模式挑战。要开拓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确保每一项创新目标的实现。要积极培育鼓励创新、允许探索、宽容失败的政策环境,使创新的激情永在、创新的源泉涌流。其次,要看到解放思想是“无限性”与“指向性”的统一。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的思想也必须随之发展变化。不断地破除旧思想、获得新思想,才能紧跟时代、推动实践,因此解放思想不能“一劳永逸”。但在不同的时期或阶段,解放思想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要求是不同的,必须有鲜明的指向性。在今天,继续解放思想的鲜明指向就是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再次,解放思想还是“全面性”与“针对性”的统一。继续解放思想,重要的是要破除各种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但既有共同要求,又有不同重点。我们国家这么大,情况千差万别,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区各部门在解放思想上面临的问题必然会有多种表现,解放思想的方法和途径也不会完全一致。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应当进行深入分析,努力搞准搞透,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需要采取哪些措施就采取哪些措施。这样,继续解放思想才能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要做到“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的统一。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框框,不能故步自封、因循守旧,但又要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当前继续解放思想,关键的是要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进行。
如何推进新一轮解放思想?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并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强化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观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实践理念,真正把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更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不放松,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要在统筹兼顾的理念下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抓发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各种重大关系。其次,要紧密结合科学发展的实践,围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格局,推进新一轮的解放思想。继续解放思想有广阔的空间,凡是不符合、不利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切观念、理论、体制、机制、政策和措施,都应当突破,加以克服和消除。在经济建设上,要重点突破公有制不能与市场经济高效结合的传统思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政治建设上,要坚定不移地建设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继续完善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互动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机制;在文化建设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在社会建设上,要重点突破公平与效率高低反向变动的替代思维,塑造公平与效率高低同向变动的互促思维及其政策,以此为基础继续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1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第284页; ④《人民日报》,2008年9月20日。
主要参考书目:
① 杨春贵,《解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光明日报》2008年5月8日。② 林雄,《继续解放思想,推动广东科学发展》,《光明日报》2008年9月2日; ③ 杨松,《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思想大解放》,《光明日报》2008年11月26日; ④ 郑剑,《继续解放思想三题》,《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4日; ⑤ 姜克俭,《新一轮解放思想的意义和取向》,《沈阳日报》2008年8月18日; ⑥ 程恩富,《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解放思想》,社会主义经济网。
作者简介:
张立新,男,1956年生,山东莱芜人,沈阳师范大学党校常务副校长兼组织部副部长,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张立君,男,1984年生,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第二篇: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解放思想的新内涵
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解放思想的新内涵
[摘要]新一轮解放思想是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兴起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化和发展。要准确理解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深刻认识当前解放思想的主要任务和历史内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新一轮解放思想。[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内涵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强大动力,是党在新的历史阶段取得新胜利的重要保证。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新一轮的解放思想是在新的历史环境背景下,以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开展的。因此,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解放思想就具有了新的历史内涵。随着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相伴而生,在这个非常的历史时期里,抓住机遇克服挑战的关键就在于充分地把握解放思想的新内涵,并将其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更好地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进一步解放思想,确保科学发展观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里得到深入地贯彻和落实。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新一轮的解放思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站在新的历史平台,清楚认识新一轮解放思想的历史任务,正确理解其历史内容,切实做到在思想观念上打破“框框”,在具体实践上冲破束缚。
一、在新的历史阶段,科学发展观为解放思想提供了新的历史平台
新一轮的解放思想是以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运动为基础的,是对其相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不能把解放思想仅仅局限在观念形态上,而应把体制机制等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问题包括在内。解放思想是邓小平最早提出的,他认为真理标准的讨论“实际上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①他强调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②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论述,至少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解放思想是个政治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三是解放思想的内涵极其丰富,既要打破旧框框,也要解决遇到的新问题,还要与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邓小平的论述,为我们理解解放思想的内涵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思想武器。时代的发展,要求解放思想站在新的高度,江泽民同志与时俱进地对解放思想的内涵进行了丰富:“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③这“三个解放出来”,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的历史经验,进一步概括了解放思想的深刻内涵,非常清晰地指明了解放思想包括观念、做法和体制等多方面的具体内容。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解放思想也面临这新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升了解放思想的高度,为其提供了新的历史平台,胡锦涛总书记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在“9.19”重要讲话中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④这“三个着力”,是对“三个解放出来”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的内涵和当前的主要任务,要求全党必须适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推进新一轮的解放思想。
二、在新的历史阶段,科学发展观为解放思想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 站在具有新高度的平台上,其目的在于不是将解放思想束之高阁,局限于思想观念领域,坐而论道,而是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好地审视解放思想的任务,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转型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动力,但是由于习惯势力的存在和市场经济本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在对发展思维模式、既定利益格局、部分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很多不符合科学发展的问题。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在“9.19”讲话中关于“三个着力”的指示中,明确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新一轮解放思想的任务:一是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必须突破阻碍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念,培育科学发展精神,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把传统发展模式转变到科学发展方式上来;二是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必须突破当前利益格局的制约,重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的新的利益格局和动力机制;三是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以制度创新为契机,不断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激发科学发展的活力。
三、在新的历史阶段,科学发展观为解放思想赋予了新的历史内容 新的历史平台决定在新的高度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行新一轮的解放思想要面对新的历史情况和时代背景,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任务,并根据历史任务确定其历史内容。第一、科学发展观深化了新一轮解放思想的主题。传统意义上的解放思想其主题是以“发展”为核心并为之服务的,其本身符合于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而这种服务于“发展”的解放思想往往在具体的实践中被片面的理解为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解放思想,各种有损于社会均衡发展和人民利益的理念和做法如教育产业化、全盘民营化、减少社会福利等西方经济思想被机械的“拿来主义”,其结果是社会矛盾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减少,相反却在不断的升级和激化。深入分析形形色色的各种矛盾不难发现,其根本原因在于对“人”的发展的背离,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使“以人为本”得到了理性的回归,在把“人”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解决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的问题同时解决了“解放思想为了谁,解放思想依靠谁”的问题,使解放思想有了最本质的核心。第二、科学发展观深化了新一轮解放思想的目标。科学发展观的目标是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而这种目标所要追求的社会状态就是和谐,这就要求在进行新一轮的解放思想的过程中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第三、科学发展观深化了新一轮解放思想的途径。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是在解放思想指导下的理论创新。因此,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进行新一轮的解放思想,必须在创新这一基本途径的基础上,不断实现解放思想“无限性”与“指向性”的统一,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们的思想也必须随之发展变化。不断地破除旧思想、获得新思想,才能紧跟时代、推动实践,因此解放思想不能“一劳永逸”。但在不同的时期或阶段,解放思想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要求是不同的,必须有鲜明的指向性;不断实现解放思想“全面性”与“针对性”的统一。继续解放思想,重要的是要破除各种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但既有共同要求,又有不同重点。根据具体情况实事求是的选择解放思想的方式、方法;不断实现“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的统一。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框框,不能故步自封、因循守旧,但又要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统一思想。当前继续解放思想,关键的是要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进行。
总之,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推进新一轮解放思想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要保证,务必要以解放思想指导实践,切忌将其束之高阁,坐而论道。切实将科学发展观作为解放思想的核心,理清思路,把握解放思想的新内涵,突破束缚科学发展的一切障碍,确保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和落实。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1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三卷,第284页;
④《人民日报》,2008年9月20日。
参考文献:
① 杨春贵,《解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光明日报》2008年5月8日。
② 林雄,《继续解放思想,推动广东科学发展》,《光明日报》2008年9月2日;
③ 杨松,《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思想大解放》,《光明日报》2008年11月26日;
④ 郑剑,《继续解放思想三题》,《人民日报》2008年10月24日; ⑤ 姜克俭,《新一轮解放思想的意义和取向》,《沈阳日报》2008年8月18日;
⑥ 程恩富,《围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解放思想》,社会主义经济网。
作者简介:
张立新,男,1956年生,山东莱芜人,沈阳师范大学党校常务副校长兼组织部副部长,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张立君,男,1984年生,辽宁大连人,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硕士研究生。
第三篇: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讨
***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讨
一、前言
长期以来,我们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时候,总是用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来揭示它的规定性。然而,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的表述又不尽一致。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五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连接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都贯穿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始终并且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体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所以都属于社会主义本质性范畴[1]。
考察历史,我们可以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及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2]。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将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认真回顾、深入理解。
二、科学发展观综述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辩证法,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思想,体现了邓小平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3]。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我们可以理解为: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对于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首先,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原则。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过“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等民本思想,而且提出过要重视利民、裕民、养民、惠民等重民思想。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立足于社会实践,在科学地阐明人的本质和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揭示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并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科学原理,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
其次,以人为本是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科学理论。以人为本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当代理论,其实质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5]。
三、社会主义本质
(一)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形成的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同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分析基础上,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界定[6]。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论述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难免有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走到历史尽头时实现的社会主义,而这一社会主义是以资本主义走到尽头普遍灭亡为前提的[7]。
列宁、斯大林结合本国的国情,在正确揭示本国社会矛盾的基础上,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列宁把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看作社会主义的一般本质。把“一国胜利说”,“应充分利用多种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社会主义”,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可以先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政权,再发展经济文化水平,然后走向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执政的无产阶级应该把工作中重心转移到文化建设上;应通过合作社组织,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作为社会主义的特殊本质。斯大林在坚持列宁基本思想的同时,又把全民、集体公有制当成唯一的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保留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当作社会主义的特殊本质。***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 毛泽东在中国开辟了新民主主义的道路,这其中也包含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在对中国国情和社会矛盾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他认为的社会主义:在政治上,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人民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在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强调个体经济走上集体化的道路:在文化上,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实现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坚持“二为”和“双百”方针;社会主义是国营经济占领导地位的经济;社会主义的发展要吸取和借鉴别国的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的成果[8]。
(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指导思想,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时代条件下探索出来的。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的思想实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首先,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上进行拨乱反正,纠正了多年来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的教条式的、甚至是歪曲的认识,克服了从本本出发、按照马克思主义条条框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错误倾向,恢复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其次,邓小平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科学阐明:“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但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并不等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够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还要创造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具体制度或具体体制,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道路。
最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最大突破,就是把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模式”几个基本概念区分了开来,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有了一个确切理解,改变了以往将它们混淆在一起的模糊认识。
(三)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基本内容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简言之就是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的看法和总的观点。主要包括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政治本质、文化本质的认识。***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
1、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经济本质观
邓小平的经济本质观是很丰富的,是紧紧围绕实现富民强国展开的。从我们熟知的“哪种形式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采取那种形式;群众喜欢哪种形式,就采取哪种形式”,“三个有利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等论述为我们认识邓小平的经济本质观勾勒了一条清晰的线索。
邓小平经过多年的探索,终于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整概念。概括起来说,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有三层互相递进而关联的内涵,即: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市场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努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从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政治本质观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经济和政治最基本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时期,这种最基本的关系是不能颠倒和违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必须要集中反映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上来。
邓小平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发展经济一定要讲政治、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等等。
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文化本质观
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高度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一个特征”。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它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邓小平指出: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理想是不行的,没有纪律是不行的[9]。
4、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大的成果之一,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 ***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 和发展,既遵循了马列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又突破了马、恩、列、斯和毛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在推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告诉我们,判断一个社会是否是社会主义有两条标准:一是能否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达到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二是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两条标准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打破了人们的思想禁锢,使我们能够在根本问题上划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原则界线,摆脱了空泛无谓的姓“资”姓“社”和姓“公”姓“私”的纠缠[10]。
四、社会主义本质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本质论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科学发展观坚实的理论根基,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深化和发展[11]。
(一)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相互依存的
1、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本质论实现的必然要求
只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个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改革才能有新突破,开放才能有新局面,也才能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也只有这样,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充分表现出来,社会主义的本质才能充分体现,才能增强社会主义对人们的吸引力。
2、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从制度的角度来讲,社会主义本质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只有搞清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才能搞清楚“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才可能有科学发展观,才能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也必须是以人为本、持续、协调、全面发展的社会。也只有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才能真正地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
尽管时代在前进,国家在发展,目标也在不断提高,但一些基本的东西总是 ***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 具有连贯性的。这种连贯性在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科学发展观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发展观继承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关于发展的思想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发展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坚持用科学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
2、科学发展观坚持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蕴涵着深刻的以人为本思想。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发展生产力时,首先是与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其次是尊重人的个性。社会主义本质论为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而允许和鼓励先富不是为了搞两极分化,目的在于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科学发展观坚持和继承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人本思想,其价值取向也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整体,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强调以人为本,二是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3、科学发展观继承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关于社会主义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的思想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关注社会公平公正,构建和谐社会。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和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辨证统一的。
4、科学发展观继承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效率与公平统一思想
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价值底蕴。如果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其最主要的精神,那便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效率与公平统一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是发展经济。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就是强调在发展中要顾及落后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要关注弱势群体,其实质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三)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本质论都是实践发展的产物,是不同社会背景下的理论成果,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所体现出的发展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关于发展的思想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与科学发展观尽管讲的都是发展,但二者所讲的角度不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发展重点讲的是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科学发展观的发展重点讲的是如何发展生产力。
2、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也提出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为了人们的共同富裕。但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则以更明确、更准确、更通俗的表达形式,深化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以人为本思想,更强调了发展是亿万人民的发展。
四、结语
十多年来阐发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论述的论文已经很多。邓小平同志把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繁复理论问题归结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概念清晰,内涵丰富,言简意赅,是在总结前人思想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了评判社会主义的两条标准: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这两条标准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前者是从生产力层次来规范社会主义本质,后者是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层次来规范社会主义本质。离开了这两条标准的统一,只能是假的、贫穷的社会主义。***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论文 *** 参考文献
[1] 朱哲.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4 [2] 吴荣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再回顾[EB/OL].中国政治学网,(2010).http://chinaps.cass.cn/readcontent.asp?id=12329 [3] 曹盛英.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努力打造学校特色专业[J].出国与就业,2012.03:90 [4] 石婧.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我国地方政府决策科学化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2011 [5] 尹国柱.科学发展观的唯物史观意蕴[D].吉林:延边大学,2011 [6] 刘德定.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04 [7] 张鑫.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者的资本主义观[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11).http:// [8] 朱海波.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D].吉林:吉林大学,2007 [9] 奚广庆.邓小平理论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0] 麻海山.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辩证法[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 [11] 邱琳.社会主义本质论语科学发展观[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06
第四篇:试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
试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指导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论,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全面的、系统的、辩证的、优质的观点,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速度、规模、质量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弱点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等职业教育
理论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九十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再一次强调了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这对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论,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健康发展的前提。
一、学习好科学发展观,树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理念
树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理念就是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坚持系统的观点、坚持辩证的观点、坚持“优质”的观点。
(一)树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理念,要坚持全面的观点
全面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它要求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种种联系,把握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列宁说过,要真正地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坚持全面性,是正确认识事物所必需的,也是学习科学理论所必需的。关于全面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先哲那里获得启示,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这些都说明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既有优点、又有不足,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因此,我们在认识事物时要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去看待。全面的观点就是要求我们既要看到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又要看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不足;既要看到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外延的迅速发展,又要看到高等职业教育深化内涵的迫切需求;既要看到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又要看到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办学水平和能力的迫切需求;既要看到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教师结构的改善,又要看到高等职业教育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的现实所需。我们只有坚持全面的观点,以制度建设规范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等各项工作,统筹好各方面关系,才能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
(二)树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理念,要坚持系统的观点 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之和”,这句话包含着丰富的系统论思想。其实,系统思想在古希腊、古罗马和我国古代的哲学著作中都有论述,我国古代的八卦说、五行说、易经的万物生成观念中就蕴涵了丰富的系统观点,我国的中医理论更是充满了系统思想。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若干组合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观点就是指把工作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来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科学理论。系统的观点要求我们教育管理者,在对待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时要有系统的观点、系统的分析、系统的教育、系统的管理,只有运用系统的观点去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才能比较全面地、客观地、正确地评价教育教学的工作,发现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系统是独立存在的,但又与其它系统相互作用,同时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也在相互作用。一个大系统有许多子系统,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影响整个系统的发展。系统论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要协调好各地区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深化内涵建设与发展速度之间、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要把高等职业教育的各项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充分发挥各系统的功能和潜力,以便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系统论观点还要求人们始终从系统与外部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考察事物。高等职业教育是大学教育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更好发展。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到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更多地争取社会、政府、企事业和家庭的理解、支持和合作。把高等职业教育工作置身于全社会的大系统中来考虑,与社会诸方面的改革步调一致、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三)树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理念,要坚持辩证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古希腊思想家赫拉克利特有两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两句话就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思维。中国古代的很多学派也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例如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老子曾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柔能克刚,齿以刚折,舌以柔存”等名言。这些都阐述了事物的相对性;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和一成不变的事物,不变的只是变化本身。
邓小平曾经说过“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这就是辩证法思想在识人用人工作中的运用。辩证法思想不仅适用于识人用人工作中,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等工作中也适用。我们要善于运用辩证的观点处理学院的工作,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辩证的观点要求我们辩证地看待高等职业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困难,辩证地看待规模的增加与质量的提高之间的矛盾,辩证地看待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辩证地看待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与提升办学水平和能力之间的关系。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只有坚持辩证的观点,我们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客观地看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抓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更好发展。
(四)树立学院发展新理念,要坚持“优质”的观点 优质的观点就要努力树立干什么事都要干到最好,做什么工作都要做到最优的思想理念,这符合质量互变规律,优质的观点就是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发生质变的结果。高等职业教育工作决不能像山西溃坝事件和三鹿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那样,由于管理不到位而出现的那样的严重问题。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来的飞速发展就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学数量和在校生人数都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这个质变又是新的质变的起点。随着高考人数递减和高等职业教育近几年的发展,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只有坚持“优质”的观点,抓好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能力,高等职业教育才会发展得更好。
二、贯彻好科学发展观,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思路
(一)注重教育国际化,优化教育理念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词汇之一,那么何谓教育国际化呢?教育国际化是指通过国际交流,培养国际化的一流人才,为各自的国家利益服务。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综合国力和劳动者素质上,这种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职教育将会越来越多的受到国际化的影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会越来越多的走进国际大公司或大企业。这就迫使高职院校要有国际化的眼光,培养出适应国际化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注重教育国际化,就必须优化教育理念,明确教育培养目标,努力做到以国际化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培养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要以合作发展为动力、以合作育人为模式、以合作办学为机制、以合作就业为目标【张大良在高职院校领导海外培训项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10年8月11,http://www.xiexiebang.com/web/index.aspx】,这既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又符合国际化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教育国际化就是要求我们用国际化的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都要朝这个方向努力。
(二)注重教育现代化,提高办学质量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培养参与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是新时期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提高办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不断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提高教育的质量。
(三)注重教育多元化,创新办学机制
教育多元化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和显著特征,比如办学主体多元化(有公办院校和私立院校)、办学层次多元化(有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办学类型多元化(有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办学途径多元化(有政府主导型和私人投入型)等等。由于教育多元化的存在和发展,使得学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当今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时代,创新办学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办学机制是高校办学理念、发挥高校体制功能、激发高校办学活力、实现高校的办学目标的体现,是高校办学的关键要素之一。为了适应教育多元化这种趋势,高等职业教育要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上多下功夫,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发展的体制机制。
(四)注重教育大众化,提升办学层次
教育大众化是相对于教育精英化提出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最早提出“教育大众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他提出了近代最具权威性的高等教育的“三段”理论,即精英化教育、大众化教育、普及化教育。根据马丁•特罗的理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低于15%的属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为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大于50%的为普及化阶段。根据他的理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之间的竞争会非常激烈,因为在大众化阶段高校的数量会增加,国内多数高等职院院校就是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这一趋势而出现,现在全国有高职院校1000多所。为了适应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在竞争中占有优势,高职院校必须注重质量建设,以质量求生存,强化内涵建设,以此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五)注重教育个性化,培育办学特色
教育的个性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从微观上来说,教育的个性化是指教育教学的方法、途径、内容及培养目标等几个方面;从宏观上来讲,教育的个性化是指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办学特色等方面。随着教育大众化和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每个学校都在想办法在竞争中取胜,培育自己的办学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已被现代教育管理者所认识,并应用到教学管理实践中。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才能保持其的竞争力。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做的还不够,还需要下大力气脚踏实地地实践,正真走出一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这符合教育教学改革的规律和教育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大众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三、实践好科学发展观,解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问题
(一)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这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保障,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一个处理不好,就会影响整体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临着许多问题,必须用改革、发展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但是没有一个稳定的、和谐的教育环境是不行的,如果没有稳定葬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所以,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协调好发展的速度、维护好稳定,以改革促和谐、以发展促提高、以稳定保发展,切实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处理好发展的速度、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要处理好发展的速度、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之间的关系,这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高等职业教育从本世纪初开始,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高职院校已达1000多所,无论是高职院校数量还是高职院校人数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这几年的发展,高职教育在办学规模和质量、效益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好发展。但是,发展的同时一些院校在资金、教学设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素质建设等方面还存问题,因此,要推进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协调好发展的速度、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之间的关系。
(三)要处理好抓重点、抓难点、抓弱点的关系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要处理好抓重点、抓难点、抓弱点的关系。今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是抓好职业院校的建设内涵,包括示范性专业建设、精品课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干部管理队伍建设。随着高考人数减少和高职院校竞争的加剧,会有一批职业院校被淘汰,结果只有那些办学质量高、效益好的院校会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高职教育发展的难点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院校只有充分利用政府和社会的各种资源,深化“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力度,以合作发展为动力,以合作育人为模式,以合作办学为机制,以合作就业为目标,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才能破解高职教育发展的难点,赢得主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弱点是校园文化建设,由于职业院校的办学特点和历史原因,使得职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养成非常关键,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学校要想培养出大批优秀的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就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因此,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处理好抓重点、难点和弱点之间的关系。
(四)要处理好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第五篇: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发言稿
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讨论发言稿
大家好!
很高兴在这里与各位同事交流“大学习、大讨论”的活动心得。通过此次“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我进一步深入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加强和提高了基层发展的理念,把握了新时期基层工作的基本要求,深刻领会了新时期下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在工作中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提基层工作者的自身素养。一方面要通过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和宗旨意识。通过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进一步深入领会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精神实质和工作要求,进一步端正了执法理念。同时,我国社会主义法制还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官,必须做到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学习掌握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并及时更新;同时还要学习了解历史、经济、科学、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工作中我不断主动加强各项实务知识的学习,不仅要求自己做到对最高法出台的司法解释以及地方出台的具体办案规定了然于胸,而且对于我院以往办理的案件进行也进行了必要的了解,以适应新形势下法律工作的需要。
二、扎实工作,不断提高公正执法能力
“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的开展是一场有效提升公检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提升依法履行职责能力和公正执法能力的学习讨论活动。通过学习讨论,我进一步加强了大局意识,能够从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法律工作和群众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立案二庭工作。从学生时代走上法律岗位,我积极调整心态,使自己尽快熟悉情况,适应环境,自觉地将自己融入到其中,“沉下去”扎扎实实地工作。我深知,只有从点滴做起,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磨练提高自己的才干,才能为社会主义法制和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处略去结合实际253字),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庭在工作上激发了高度的热情,并形成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自觉践行“执法为民”的宗旨,完成了一项又一项困难的工作。
三、强化宗旨意识,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党的宗旨,更是我们政法工作的指针。只有始终坚持“执法为民”的宗旨,深入领会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严格执法,扎实工作,才能真心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真实反映人民群众愿望,真情关心人民群众疾苦,为人民安居乐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两年来的工作经历和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的开展,使我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这几个字的重量。我心里油然而生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司法工作的归属感,这种责任感和归属感鞭策着我更加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法能力。
通过学习讨论,我更进一步认识到:只有立足本职,与时俱进,超越自我,才能不断实现人生的价值。组织上的安排或许不能让每一个人走上自己最爱的工作岗位,但每一个人都应该树立牢固的宗旨意识,不断加强自身素养,紧密联系群众,与时俱进,以自己不畏困难的勇气和远大的共产主义志向和追求,脚踏实地,勇于拼搏,甘于奉献,以良好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艺术,卓越工作实效,踏踏实实工作,回报社会,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每一个工作岗位都会成为我们走向光荣和梦想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