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叙事故事3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故事3
《角的分类》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角、周角,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平角、锐角、钝角和周角。在教授本节课的知识后,我发现很多不足的地方。教学重点不够突出,难点没有突破,对于平角和周角这两个概念,学生认识起来比较困难,有时会产生困惑,认为平角是一条直线,周角是一条射线。对于钝角这一概念——大于90°小于180°对后一个要素容易忽略。而且整个课堂气氛也不是很活跃,学生感觉很抽象,枯燥。国培中的《教师引领策略,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则强调要注重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过国培学习后,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复习并改进了自己的教学。
一. 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进一步加深对几种常见角的认识,掌握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二. 以动手操作为主,感知各类角。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在生活中学生已接触了很多的角,为此,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我让学生利用活动角找到很多的角,转动角、量角、找角、折角等等,让学生充分感知与体验,来主动建立各种角的表象,概括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特别是通过转动活动角感知平角和周角,通过学具,让学生探讨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 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体验角的分类。我让学生用三角板拼角,如:让学生拼锐角,钝角,平角,周角。再把角家族中的角分类,重新整理,小组研究得出锐角和钝角的度数范围,特别是对于钝角的界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感悟:在上常态课时,有时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朝自己设定的方向发展,通过观察我发现,其实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体验,在教学时要关注这些,选取合理的因素加以利用。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空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取得不同的进步。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小故事3
小学数学教学小故事
其实我们每个老师可以说是一位表演者,他们都在用自己教学方法来教导学生。我们老师在向学生表演的同时,自己可以学到好多知识和经验。转眼间我在教师的队伍里默默奉献了6年,在6年的数学教学中我也有我的教学故事.下面是我讲的一道数学故事题,大家可作一番比较。
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一只癞蛤蟆爬过来安慰道: 这井壁太高了,随遇而安吧。我在这里生活了多年,慢慢也就习惯了。蜗牛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决不能像癞蛤蟆那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于是问癞蛤蟆道:“癞大叔,请问这口井有多深?”“这井有10米深,你小小的年纪,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怎么爬上去呢?”蜗牛沉默不语,它要用实际行动来回答,它顺着井壁往上爬。到傍晚终于爬了5米,蜗牛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能爬上去。”然而,它太累了,便决定睡上一觉。早上,蜗牛惊奇地发现自己睡着后从井壁上滑下了4米。蜗牛叹了一口气,咬紧牙又开始往上爬。到了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是晚上蜗牛又滑下4米。爬呀爬,最后坚强的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小朋友你算出来了吗,蜗牛爬上井台用了几天时间?我也说几句: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自我控制能力弱,再加上数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如果老师不改进教育方法,总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来讲授,那么,肯定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谈不上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了。要想当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就应该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同时,悉心推敲每节课的讲授方法,只有学生喜欢,才会注意听讲,而不是一味地强制学生去听。学无止境,让我们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与人格魅力,只要我们数学老师认真去钻研教材,认真去发掘我们身边有趣的数学故事,我相信我们的每一堂数学课也会上得像语文课那样精彩!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育叙事故事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故事
桥头一小:崔瑞梅
曾经记得我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一课时,创设以下情境: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
优生:324+198 5968—3999 396+498 差生:324+200 5968—4000 400+500 比赛的结果当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思,“气愤”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目中,加减整百整千当然简单一些。
课的发展如设计一样顺畅,但是比赛的学生的表现却令我至今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秀的学生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伤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是脸上没有一丝的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
当学生做作业时,我立即叫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向学生道歉,并重点帮助了分析了哭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时,变得坚强和从容。对差生我问他为啥胜了不高兴呢?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圆的认识》
东曲国岱小学张素英
(步骤一:选取的课例,主要写课例的教学内容或选课原因)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各个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人们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体特征,要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怎样的教学才称得上学生的自主学习,下面我就谈一下学习《上好课---小学数学》课的前后自己在教授小学数学十一册《圆的认识》一课时的几点体会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步骤二:讲述国培之前的教学方法、讲课内容及简要介绍一下教学设计等)
国培学习之前的教法:
观察法、讲授法、练习法。
讲课内容及教学设计:
1、认识圆心。2、3、4、揭示半径、直径。(介绍字母表示法)讲授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讲解用圆规画圆。
(步骤三:参加国培前的教学方法的优点及不足,重点说明不足及改进措施)
以上参加国培前的教学过程,注重“教”、注重“讲授”、注重“结果”。传统的教育禁锢了孩子的思维,用知识封杀了孩子的想象,学生在课堂中没有自我意识,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要在教学中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必须应意识到教师角色的多样化,要为人师,不做经师;要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心灵的沟通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终身学习的奠基人。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互
动过程,要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步骤四:介绍参加国培后在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进及收获的成果)
学习方式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学习方式决定着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最终将成为一个人的生存、生活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下面是我国培学习之后的尝试:
第一步感知圆。
1、引入“试想:平静的湖面扔入一石会看到什么?”
2、投影出式圆的图片,感知圆的美。切入课题-----圆的认识。第二步在活动中整体感知圆的特征。
1、说说各平面图形的名称。
2、从各种平面图形中摸出圆,区分圆与其他图形的异同。感知:圆那么光滑,那么饱满,那么匀称„„“所有平面图形中圆最美!”魅力?
第三步在操作中丰富感受。1、2、3、4、交流圆规的构造。学生尝试画圆 交流中归纳用圆规画圆的方法:针尖不动,距离不变。第二次画圆(思考:若方法正确,用圆规能画出其他图形吗?)引导(教师示范画圆)聚焦:圆规两脚间的距离„.第四步在交流中构建认识。
1、2、认识圆心。引导画出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揭示半径。(介绍字母表示法:生标示)
思考 :半径有几条、长度怎样,是如何发现的?
(介绍古代数学家的发现。)-----折纸验证。
3、探索直径的特征:
表示„(1)教师出示反列,生小结:直径经过圆心,两端在圆上„字母
(2)由所有半径都相等且有无数条推出:直径长度都相等且有无
数条。
4、纳
5、掌握用圆规画圆。
(1).总结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2).想象:半径不同,圆的大小怎样?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沟通:用圆规如何画出指定大小的圆?
第五步在比较中深化认识。
1.比较:正多边形中类似等长的“径”各有多少条?圆有多少条?
2.沟通:正多边形与圆的联系-------圆出于方。
渗透圆的旋转不变性。
第七步在拓展中深化体验。
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
(步骤五:感悟。通过国培研修所取得的成果)
感悟:人的头脑不是可以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举待点燃的火把。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让教学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要赋予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在合作交往中学习„„总之要以科学的思想来辨析理论从而更好运用于实践,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教育新观念。切实实施素质教育,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将其放在教育的本位中心,注重学习者的“自主、交流、探究”学习,使其在发挥自主能动性的学习中快乐地自由地生动和谐地获得“质和量”的发展,这就是我通过国培研修所取得的收获。
验证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由上疑问进行度量„总结归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格子不够了,怎么办?
新店寄宿制学校
姚凤芝
记得在学习统计这个知识时,学生十分感兴趣,孩子们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学完后调查本班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并要求孩子们完成书上的统计图。我本来是想对新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巩固练习,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学生在完成统计图时遇到了新的问题——喜欢游泳的人太多(有25人),而书上的统计图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也只到20人,这时孩子们犯愁了“该怎么办呢?”。教室里一下安静了下来。突然,小机灵何立得意地说:“那还不容易,再往上加3个格子,涂2格半就可以了。”这时,班长陆铃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个办法不行,上面已经没有地方了不能加。”“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我对他们说。孩子们开始思索……“我知道了,既然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我也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3个单位。”黄盈站起来说。有一个同学接着站起来说:“我觉得也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4个。”何立急得跳起来:“不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呢?”我问他。他说:“喜欢跑步的有5个人怎么涂呀?太麻烦了。” 这时,刘文群同学站起来了,他慢条斯理的说:“我觉得最好用一个格子表示5个人,因为这些数都是5个5个的,如喜欢跑步的有5人,是一个5;喜欢跳绳的有10人,是2个5;喜欢游泳的有25人,是5个5。用一格表示5个很容易也很方便。”孩子们都点头表示赞成。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然后顺势引导他们说:“请你想一想在制作统计图时怎样确定一个格子表示几个呢?”孩子们开始讨论,不一会,很多孩子举起了他们的小手。
“我觉得跟统计的个数有关,如果不是很多,就用一个格子表示一个”
“我想要先观察统计的个数的特点,再确定一个格子表示几个。” “对!我觉得还应该观察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来确定格子的数量。”
“是的,我想,要确定一个格子表示几个,应该先观察数的特点和统计数量的多少,还要想到涂的时候怎样比较方便。”
“你们想得真好,你们愿意自己设计一个统计图吗?请你们自己从下面的几个统计表中选择一个,和小伙伴一起来设计一个统计图。”我趁机布置了下一个环节学习的内容。
孩子们在这堂课中表现出的创造力与思维能力,让我也为之惊讶和感动。在数学学习中,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不应该扫清孩子们学习中所有的“障碍”,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多为孩子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老师有意识的少说一些,将时间将课堂留给孩子,让孩子多发言多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看到孩子们的思维我感到非常的开心,我想他们只要坚持下去,老师加以引导,他们一定会越来越好的、很棒的!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