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

时间:2019-05-13 22:5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

第一篇: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

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

一次数学课上,我留了几道数学题,其中有一道是找规律题,在巡视过程中发现这道题做得相当差,有些学习不错的同学也没有做出来。课下我进行了自我反思,并就此问题做了全面调查,发现有些同学遇到此类问题觉得束手无策,有的同学静下心来能解较易发现规律的题目,但在考试中一旦紧张有时会觉得发蒙。因此,有的同学向我提出,解这类题有没有比较好的方法。

其实,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他们想知道这类问题中所隐藏的某种秘密。但我不想就这么直接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为了抓住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让同学们搜集曾做过的,或没有做过的相关习题,因为有些同学想难为一下老师或其他同学,所以刻意查询了许多资料找了许多他们认为的难题,我也调整了我的教学计划,打算用一节课的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并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

开始上课了,一组同学首先提问,其他组同学不甘示弱,绞尽脑汁,相互争论着,最终解答出来,他们脸上漏出了成功的喜悦。并且有的同学直接向我提问,虽然我是有备而来,但还是故弄玄虚,作出努力探索的样子,有些同学还真为我着急了。其实我想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怎样入手,为什么这样想。在同学们的帮助下我也完成了提出的问题,并对同学的帮助表示感谢,而他们此时的笑容是非常自豪的,准确点儿应该说是非常得意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可以帮助老师了。

接下来,我来个顺水推舟,让同学观察数字规律题与图形规律题,得到的规律式有什么特点,很快他们得出了结论,这个结论非常准确,这是我所没有料到的。此时,我从心里佩服他们,给了他们最真切的鼓励:你们真了不起!之后,我又提出新的问题.通过这次教学经历,我真正意识到学生的需求是第一位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你能给它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吗?

《有余数的除法》这个内容在三年级的整个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臵,虽然多次教学,但心里还是没有什么把握上好,可是孩子们的表现让我吃惊。

虽然现在全国都在搞新课程,新课程中特别强调的有什么情景创设啊等等,而我觉得的,落实学生的基础也还是同样的重要。课的一开始,我复习了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 师:8÷2=4表示什么意思?

生1:有8个苹果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2个。

生2:有8个苹果,每组分4个,可以分给2个组成。

师:2位同学都是分苹果,但是我们细细听来还是不一样的,一个告诉我们每份是多少,而另一个是要我们求每份是多少,那谁能来列一个竖式?

学生很愿意把自己的才能表现出来,一个个都想板演。这个复习看着简单,其实从孩子们的表现来看,他们喜欢这样,因为这样会让他们有成功的喜悦。同时我要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要会列除法竖式,而这一个环节正好可以了解一下。

随后,我规定,8表示8根小棒,用来搭正方形,怎么解释?学生争先恐后,个个都想回答。看学生来劲时我马上问:9根小棒能搭几个正方形?学生动手操作。师:这个过程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一下吗? 学生动手写。

我老师收集学生信息,大致有这样几种: 2×4+1=9

(1)9-1÷4=

2(2)9÷4=2+

1(3)9÷4=2……1

(4)

当学生列出这么多式子时,我真得十分佩服孩子们的能干!师:这4个算式你们最想说一说哪一个? 生1:老师,我觉得(3)号不对的。师:噢,哪不对了,你能说仔细一下吗?

生1:等号后面1+2=3而前面9÷4不是等于3的。众生开始点头表示同意了。

师:看来大都数学生都同意这一位同学的说法了,那我们来听一听原来的小主人他是怎么想的。

生:后面的1是多出来的1根小棒,我就在后面+1了。现在我觉得不对了。师:噢,那你觉得要怎么改正啊? 生:把+号改成多。师:同意哇? 众生一起回答:同意

教师把加号擦了,改成一个“多”

师:那现在和(4)我们来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啊? 生1:(4)号的把多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了。

师:那你们喜欢哪一种? 众生:第4种。

师:那……这个符号后面的1表示什么啊? 生1:就是多出来的1根小棒。

生2:后面的1是余下的,所以可以写成2个多1个。

生3:因为1根不能再搭正方形了,是多出来的数,所以写在后面

师:现在我们都知道1表示什么了,那你能解释一下(1)和(2)两个式子吗?,由于有了对1的认识,对于上面两个式子学生理解就快多了。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好多式子来表示了我们搭小棒的过程,上面4个式子你最喜欢哪一个? 众生说:第4个。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4种。那刚才我们说了式子里的1,现在你能给剩下的1起一个名字吗?

生1:叫“剩数”写在商的后面。

生2:叫“多出来的数”也是写在商的后面。生3:叫“余数”,写在商的后面,和商用横线分开。生4:叫“多余数”。众生:叫“余数”最好。

生5:我看书知道总商和余数之间要加“……”

师:生5的写法是我们约定的方法,我们以后就要这样写,也就是和我们上面第4种方法一样,读作:9除以4等于2余1,“1”我们就叫做余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余数的除法”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读两次。

余数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而这节课上学生在自己动手搭小棒的基础上,主动得自己去建立“余数”的概念,我想通过这样的理解学生的印象应该是深刻的。孩子们在这堂课中表现出的数学的探研精神,让我也为之惊讶和感动。在数学学习中,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概念或问题,老师不应该扫清孩子们学习中所有的“障碍”,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多为孩子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老师有意识的少说一些,将时间将课堂留给孩子,让孩子多发言多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育叙事

记得在教学《一位数乘两、三位数》时,我曾安排学生完成一道看似平常的改错题,(即如下几题)52 476 × 7 × 2 × 8 74 104 3808 由于班上的学生非常活泼外向,当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于是我顺势将话锋一转:“今天,有几个数学病人怀疑自己生病了,来到我们班求医,看看哪位数学医生的医术高,为他们解决病痛?”话音一落,课堂气氛一下子进入了新的高潮,学生们纷纷埋头认真分析,并很快地一一举手,嘴里喊着:“老师,我知道该怎么给他们治病了,让我来吧!”有的坐在前排的学生甚至都离开座位,把手举到我的面前来了,一副惟恐我不让他们“治病”似的。于是,我叫了其中一名学生,名叫张晓丹:“张医生,请你上来为第一个病人看看。” 张晓丹同学一听到我这么称呼她,刚开始一楞,后来马上领悟了我这么称呼她的用意,非常高兴地上台,开始分析“病情”:“这个病人的病因出在忘记在这里进位了。”一边说,一边还拿着红色粉笔指着个位和十位之间的位臵,并补上“1”,接着就在积的十位上将“7”改成“8”,说:“这样就治好了。”这时,还没等我讲话,下面的学生已经纷纷说道:“对了,对了,和我的看法一样。”既然学生们都已经发表了看法,并且这个“病人” 的确治好了病,我就趁势表扬:“看来我们班有许多和张医生一样医术高明的医生,谢谢张医生。” 张晓丹同学十分高兴地回到座位,其他同学这时居然也一个个都称呼她为“张医生”,弄得张晓丹同学一副“英雄凯旋归来”的模样,气氛既热烈又有趣。

到了第二题时,由于刚才那题营造的氛围还笼罩着学生们,学生们举手更积极了。这一次我叫了一名平时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现在有请郭凯凯医生上来为第二个病人瞧瞧。” 郭凯凯同学显然很意外我会请他上来,但马上就配合我,十分开心地上台“看病”了。他十分认真地再看了看题目,肯定地告诉我:“这个病人其实没有生病。”于是,我故作惊讶地问台下学生:“郭医生诊断得对吗?” 台下的方正同学马上站起来说道:“他诊断得没错,这道题确实没错。”其他学生也纷纷点头称是。我高兴地说道:“有了方医生和郭医生以及这么多的医生一块诊断,确定这个病人确实没问题,我想他应该放心了。谢谢郭医生。”第三题也和第一题一样,请了一个学生“看病、治病”。

最后,做总结时,我对学生说道:“其实我们在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时难免会出错,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是一名合格的数学医生,及时地找出病因,然后对症下药,避免小病变成大

病,也避免下次再生同样的病。当然,是否能及时地发现问题,与我们的检查习惯有关。对于那些没有做错的题目,我们就当作给他免费体检一次吧!同学们,希望大家不仅能做好别人的数学医生,更能做好自己的医生,好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声音响亮,但其中那种坚定而又自信的语气更令我感动。

其实,我只是将该错的题目设臵“数学医院”的纠错情境,没想到孩子们表现出如此高的积极性,如此跳跃的思维能力,让我深深为之惊讶和感动。是的,在数学学习中,很多练习枯燥乏味,形式单一,学生们常常有淹没在题海里的感觉,十分被动。即使做对了,也没有太大的成功喜悦感。这时就要求我们教师多注意练习设计的形式,只要形式多样了,有趣了,贴近学生生活了,学生自然就愿意做练习,并能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学习兴趣也将大大地提高。

数学广角教学叙事

“数学广角”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教材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遵照《课标》的要求和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做到: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创设形象生动、亲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将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通过创设探索体育比赛中的数学知识这一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编号码”、“分场次”、“穿衣搭配”等一系列活动,各教学环节紧密联系了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数学,并在数学学习中享受着快乐。

2、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活动“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形式,经历知识的发生形成与应用的全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诸多的想法中找出最佳的排列方法,我让学生小组观察、比较、分析,说说你认为哪种摆法比较好,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即使学生有不同的方法也不急于下结论。在想办法表示穿衣服的过程,更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充分表述自己的想法,在较多的方法中,让学生说说你觉得怎样表示比较好。

3、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感悟新知。本节课我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记一记,说一说”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

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课后我与评委老师针对教材和本节课在教学实践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会更加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课堂上注意教学语言的严密性,在设计板书时会更加灵活,比如可以将数字、文字、卡片等有效结合,使抽象的知识可以通过板书具体呈现,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在对孩子的评价语言方面,我也会更关注孩子的闪光点,注意他们的每一次细小的进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使孩子获得成功的喜悦,更快的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1、在三年级第二单元《除法》的复习课上,、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2、教师在教学中以丰富有趣的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是很重要的,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尤其是对学困生,要降低难度,放大优点,使他们有成功学习的体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习惯,使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所提高。

3、采取一对一捆绑式,让优秀生辅导学习困难生。

4、对尖子生,教师要选好发展题,每天一练,日积月累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对后进生要宽容对待,利用空余时间给他们补课,让他们当天作业当天完成。有这样三组习题: 84÷2÷2 78÷3÷2 96÷2÷4 84÷4 78÷6 96÷8 我先出示第一组习题,让学生观察这两道算式,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被除数一样。

生:上面一题后面的2和2乘起来就是下面的4。生:2加2等于4 ……

教师追问:请你猜一下,两道题目的得数会怎样? 生齐答:一样。

师:究竟是不是呢?我们怎么验证一下? 生齐答:计算出得数。

学生计算出两题得数后比较,发现商是一样的。

再出示第二组题目,让学生观察,猜一猜两题的得数会怎样?并说说你是怎样猜到的? 生:我猜两题的得数是一样的,因为二三得六。生:我猜得数也是一样的,因为6可以分成2和3。追问:6可以分成2和3? 生更正:不是,是2乘3等于6。

追问:就因为2乘3等于6,所以两题的得数相同吗? 生:还有被除数都是78。

学生进行计算,发现两题得数相同。

小结:原来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就等于这个数除以后面两个数的积。(同时指着算式,用手势表示。)

最后出示第三组题目,学生观察。提问:这两道题目有什么联系? 生:得数相同。生:被除数相同。

生:2乘4等于8,所以96除以了2再除以4就是96除以了8。生:我是想口诀的,二四得八。追问:你现在准备算几题?

生:算一题就可以了,另一题得数一样的。学生计算,比一比谁的速度快。

回顾三组题目,教师小结:乘法和除法是相对应的运算,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就等于这个数除以后面两个数的积。那么我们看第一组题目,这里是2+2=4还是2×2=4得出来的呢?

学生通过三组题目的观察比较,已经能够掌握这一规律,这时候,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灵活运用能力,我出了一道题目考考大家。师:你会计算96÷12吗?

学生小声议论:怎么是两位数了,还没有教了。

突然,有一学生立即举手,迫不及待地说出:“我会算,把他分成两个数连除。”其他学生经过这一点拨,纷纷点头,表示会算。我马上要求大家在草稿纸上写一写。然后进行交流。出现的方法有:

96÷2÷6、96÷3÷4、96÷6÷2、96÷4÷3 肯定学生的方法后,再次追问:还有吗?

学生思考。

生:还可以拆分成3个数,96÷2÷2÷3 师:这样对不对呢?我们怎样来检查? 生:把后面的数乘起来,二二得四,三四十二。

总结:我们借助刚才发现的规律,解决了我们还没有学过的内容,看来大家又多了一项新的本领了,数学是非常神奇的一门学科。

在新课标背景下,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学中就应该有相应的教学公式。教师在教学中不应以“传授”思维过程和结论为主,而应讲究思维方法的探索、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必须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发展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胜心,发展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增强其创新和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叙事

从教几十多年,自认为教学风格稳重扎实,说不上与学生走得很近,却也能抓住教学的质量。但自从实施新课程以来,我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观念是有缺陷的。虽然不教新课程新教材,但相同时代的学生个性也是相似的,就拿《乘法交换律》一课教学时发生的那件意外的事来说吧,两位学生在课堂上的一次反常表现,不但促使我深刻地去思考与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这个经常被我们忽视的问题,还促进了我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让我重新认识他们并与学生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关系。

记得那一天,我一大早来到学校,就迫不及待地从学生上交的作业本中寻找赵翔宇的“那张纸”。他答应今天一定交,这家伙,说话倒还算数,总算对我有个交代。打开一看,一段文字告白跃然纸上:

“老师,其实事情不是像你说的那样的,我认为自己没有错。说出来请你不要怪我。今天的课堂上我虽然没有按你的话在做,但我和于士皓两个人也没有讨论与数学无关的问题,我们俩是为了讨论乘法分配律的字母公式才争吵起来的。其实,不是我们故意要这样,而是对于乘法交换律,我真的已经懂了,这个知识与加法交换律是一样的,只不过是符号不同,这么简单的知识还用教吗?我还知道乘法也有结合律、还有乘法分配律,这三种运算定律都能帮我们做好简便运算。不信,我可以举个例子:8×36×125=36×(8×125)=36

×1000=36000,你看,这道题就是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了简便计算的。……” 好家伙!俨然是个数学家,讲得这么头头是道。读着读着,我心中的怒气也消了一半,这么说来他们的确没有错,难道是我错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还要从昨天的数学课说起。那是发生在《乘法交换律》课上的事情。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去引导他们更好地猜测、验证与运用规律,根本没考虑另外的问题。没想到就是因为我的考虑不周,让我与学生在课堂上闹了点小小的不愉快。

上课了,我先出示两道生活实例:①妈妈买来一箱苹果,每盘放5个,可以放6盘,这箱苹果共有多少个?②陈老师给四年级同学买羽毛球拍,4个班平均每班买12副,共买多少副羽毛球拍?请同学们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这两道题目?(现在想想这两道题还真是简单。)学生当然能准确无误地分别用两种方法来解答这两题:5×6=30(个)或6×5=30(个);4×12=48(副)或12×4=48(副)。这样一来,我就可以顺利地引导学生来观察算式的特征,发现规律。其实,学生很快就能确切地把这条定律概括出来,我却让他们同桌说,小组说,一起说,反复说了好几次。(这个过程虽然很符合我事先设计的教学思路,但是不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倒是没考虑。再说这么简单的规律说得也太多了。)

接着,我又请学生举例验证,并把自己写的算式或文字向大家汇报,得到两个等式:5×6=6×5;4×12=12×4。最后,又回到说规律,请学生单独说,同桌互说……说好后,揭示出字母公式。(此时,我观察到学生你看我,我看你,显得有些不耐烦。)

哈!本课的主要流程结束了,进入运用定律、练习巩固的阶段,我可以轻松了。此时,我放眼望去,同学们都低头在完成练习,我心中窃喜。正在这时候,第四组最后的角落忽然传来一阵的争吵声,这吵声由轻到响,逐渐向整个教室蔓延开来。循声而去,原来是“数学精灵”

赵翔宇和另一个数学爱好者于士皓正纠缠在一起,一副互不相让的样子。碍于其他学生的认真练习,我没有当场发火,硬生生地把火气压了下去……

“你们俩还真有能耐,……”下课后,我把这两人叫到办公室,狠狠批评一顿(其实是骂了一顿),以泄心头之愤。但奇怪的是,两人并没有一丝悔意,既不愿意说明事情的经过,也不愿意向我道歉。不对呀,这与他们平时对数学的那份喜爱和对我的尊敬来比,今天的事显得有些蹊跷。唉,反正刚才的气也消了,看来他们也不准备坦白从宽,怎么办好呢?一个念头涌上来,于是,我和颜悦色地说:“你们不肯说,肯定也有自己的道理,这样吧,把今天的事写在纸上与老师交流可以吗?”他们俩想了一会儿,才答应了下来。所以,就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要不是那张纸,不知道这两位同学到什么时候才肯向我吐出实情。那天课后,我把课堂的

大概流程和发生的事向学校数学组的老师说了,他们也向我提出来,这节课的设计对学生的学习起点的把握可能太低了,今天看了学生的日记,倒是不谋而合。这俩小子,还挺有眼光的!看来,这次的事件还真是我惹出来的祸!于是,我决定找几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解,听听大家的看法。大家看法都差不多,那就是“挺简单的”,没想到,我花了几个小时准备的课竟然不如他们自学强,但学生的话却正好证明了我的粗心大意:低估了学生,或者是课前根本没有称学生的斤两,没有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试着想想,班级中有几个陈勇那样的学生,就算有10%好了,那我这节课只不过是面向这些学生来设计的,教学的有效性最多也不会超过30%,一位教师,如果她只为这30%的学生上课,那岂不是太可悲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教学的起点意义重大。

还给孩子一份童真【已使用】

我们当老师的都知道,在每个班里,都有所谓听话的孩子和淘气的孩子。那些听话的孩子,不用我们多说,只要你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就心领神会,能认真的按照你的要求去做;而那些淘气的孩子呢,课上课下都调皮捣蛋,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来吸引学生,他顶多专心几分钟而已,这些孩子不是被父母打皮了,就是被父母宠坏了,就是连父母都不怕了,又怎么会在乎老师的威严呢?

我们班有个淘气的孩子,课堂上你说上句,他接下句。每节上课姗姗来迟。无视校规的存在。那天,他真是把我气坏了:课都上了好一会儿,别的孩子都跟着我兴致勃勃的在学习,忽然门口传来“报告”的喊声,只见他满头大汗,衣服敞开的站在门口。看到他迟到了,我严厉的问:“怎么迟到了?听到铃声就应该马上跑到教室来上课。赶快上位去!”只见他欲言又止,看了看我就跑上位了。我继续给同学们上课。同学们也仍然认真的听着,可是他却趴在桌子上“专心致志”地玩手!我朝他瞄了一眼,毫无动静,他继续玩弄着。我强忍着:“你把刚才那个同学的回答重复一遍!”他满吞吞地站起来,不知所措地看着我。“善于倾听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希望你也能做到!”我继续讲课了,没过五分钟,目之所及,他仍旧低着头,在手心中抠着什么。这回我火冒三丈,冲着他大嚷:“你给我站起来!”他吓了一跳,愣了,极不情愿地站起来,然后就看着我一语不发。教室里安静极了,空气像凝住了一样,其他的孩子都看着我。我走到他面前,低头瞪着他,他也心虚了,低下头不敢看我。“你这么不认真,太让老师失望了,请你站着听!”我又补了一句:“把手伸出来。”他眼眶里顿时出现了豆大的泪水,很不情愿地站起来,伸出小手。原来手上捉了一只小昆虫,我更气了,“扔到窗外。”我脱口而出。他瞅了我一眼无可奈何的照办了。我接着上课。他静静的坐在位上,我想,制住你了吧。下课了,我没有走出教室,准备找他谈谈,我一瞄,座位上没了人影。同学们告诉我,他每节课下课就去捉虫子,上课玩。我的心一震,一个念头闪过,我正在扼杀一个孩子的童趣。多少个科学家的成功不都是从好奇开始的吗?我找到他,和他交谈:“对不起,我为我刚才的态度表示道歉,你喜爱昆虫,就应该多了解它,多观察他。不过,课上认真听讲才能学到知识。课外观察,课外多看关于昆虫方面的书,相信你将来会成为达尔文式得人物。”“达尔文是谁呀。”孩子的眼睛放光了,时机已到,我说:“你自己去找呀。”我边说边拉起他的小手,语气缓和的说:“来,坐下来。老师也不好,没问个究竟就批评你了,你以后了解到关于昆虫方面的知识,告诉余老师,好吗?”“嗯。”孩子坐了下来,高兴的答应了。第二天,他告诉了我达尔文是谁,还告诉我他见到的很多昆虫。从这以后经常给我讲昆虫的故事。上课也用心听讲了,用他的话说:“我不学好知识,就无法更多的了解研究昆虫。”

想来,我开始对他粗暴的批评,他只是勉强接受,心里不服,这种批评不仅没起作用,并且适得其反,师生间还产生了隔阂。其实,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他们正是通过在错误中不断地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孩子的童真童趣,有时往往过了火,就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强堵却引向更错误的一端,童真好奇得到了保护,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孩子会把兴趣扩大,乃至于覆盖他所有的行动。学生看起来很调皮,恰恰是学生天性的表露。教训学生时,试着先反向思考,保留孩子的可贵之处,放大优点,缺点就不攻自破了。保留孩子的童真童趣吧!此时你的一份正面诱导,可能就培养了一个未来的科学家,祖国的栋梁!

开课前夜的改动

作为一名有几十年教龄的教师,一般来说我会在公开课的前几天就把教学的内容定稿,不再作任何改变。而这次我却在开课前夜对课的内容作了重大的的调整。

这次责任杯我选择的参赛内容是角的分类。在新授阶段我先让学生通过电脑演示认识“度”。接着再演示各种特殊的角、它们的度数以及相关的知识,然后给学生一些普通的锐角和钝角进行分类。最后根据角度的大小总结出分类结果。

但是开课前夜我做最后准备时,眼前却不断浮现出白天的场景。我问孩子们:“对于角你们了解哪些知识?”

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说道:“锐角、周角、直角……”虽然他们并不能很详细的谈出相关的内容,可是显然他们对这部分的内容并非一无所知。如果按照我的教学设计那就是把这些已有的知识按照我的想法一并灌输给了学生。虽然孩子们在上课之前并不能详细的了解这些内容,但当他们听到与自己头脑中已有知识重复的部分,一定会影响他们开动脑筋探索并接受知识的积极性。怎么办?是上一节看似结构完美流畅的课,还是打破流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在灯下呆坐了半小时,最后我决定,尊重孩子已有的认知,把所有准备好的特殊的角都贴出来,让孩子们看了以后把他们了解的知识先谈出来。虽然这样可能会打破课的完美,但是我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为他们已经了解了相关知识而感到骄傲,从而激发起他们了解更多相关知识的愿望。

决定做出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心里没有对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忧虑,有的只是轻松与快乐。

实践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课上,孩子们看着图说着老师还没教自己就已经知道的知识,一脸的得意和兴奋劲儿。老师登场以后,在老师出示“度”来源于古埃及这个相关知识的时候,他们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倾倒了。在观看计算机动画演示的周角、平角、直角、的生成的时候更是看的入了迷----原来角度是这样生成的呀。全身心的投入使孩子们对新知识的掌握十分的到位,接下来种种练习的顺利展开就顺理成章了。

这次实践使我切身体会到,教学设计为学生着想,从遵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出发,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产生。

合理有效地利用参与式教学,把学习权还给学生

“参与互动”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投入教学活动中,同时发挥个体思维的作用,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将传统的课堂教学环节“复习——导入——新授——小结+作业”,这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过程,变为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1、教师不再独占讲台,有时可把学生请上讲台。

以往,教师在教授一个新知识点时,总是一个人在讲台上从头到尾讲着,就是对学生进行提问,没有等学生回答,教师就替学生先说出来了,学生根本没有思考与回答的余地。新课程要求改变这种单

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求促进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例如,在上“周长的认识”这节课中,利用分组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与组员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倾听个别小组的讨论,适时点拔,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对学生来说,他们既有了开口锻炼的机会,又能吸取他人的经验,有了新的学习机会。然后根据讨论结果,让学生汇报收获,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由于学生的参与,既可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归纳、整理,充当了“导演”的角色。这样,课堂教学出现了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单调乏味为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

要想使全体学生都参加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我们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要积极地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更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如“百以内加减法”教学,新授课之后,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巩固练习。练习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学生台上练功,组与组之间竞赛。每组的每个学生板演一题,谁先完成就把练习纸贴在黑板上,看哪组学生完成得最快。第二环节,组与组之间相互批改,这给每个学生又有了第二次训练的机会。第三个环节,教师针对学生练习情况逐题讲评,按照速度快慢和答题正确率来评分,评出名次。这种练习方法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发挥群体效应,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主动参与,体验成功是师与生、生与生交流的互动过程,也是师与生,生与生情感交流的人际过程。

让学生“参与互动”,成为学习舞台上的主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积极思维,热烈地参与讨论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时的心情是愉快的,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是把学生看作是主人翁,让他们参与教学过程,认识到小组发言的价值是一样的,即使老师没有请他站进来发言,他也一样做了学习的主人,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参与式教学中如何科学使用教学用具

教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它可以是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特别是在低年级,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操作,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用好学具呢?结合几年来的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学具准备要力求有序。

学具摆设有序。要求学生将学具摆设在课桌前缘,操作时听清要领后再动手等。这样学生操作就有条不紊,可使原来的“乱、哄、慢”转化为“静、快、齐”。

在训练学生动手操作时,我注意通过直观演示、形象讲解、恰当指导,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学会操作。如在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7+9=16时,不少学生用最原始的方法先摆出7根,再数出9根,我这样启发学生,不用数的方法,能不能借助以前的知识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6呢?学生有的用9凑成10,有的用7凑成10,很快发现了进位加法的方法,由于在课堂中注重了学具操作训练,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节省了时间,课堂教学效率高。

第二,创设情境,灵活使用教学具。新课标数学教材不仅包含了大量的信息窗、图画,而且为充分使用学具操作提供了依据。所以,教学中我就特别注意设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给每位同学提供了用学具展示自我的机会。如:学习比较大小时,通过“看谁摆得对”、“我说你摆”等方式,我先让学生用手中的实物卡片或数字符号等摆出“6<7”、“7>6”,学生能在“<”、“>”的左右两边先摆出相应数目的卡片,中间摆上“<”或“>”符号,再通过“我说你猜”,让一个学生说出两个数字,另一个学生举起“<”或“>”符号,既让学生学会了新知,又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激发。再比如学习加减法时,我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用喜欢的学具摆出相对应数量,然后再把两堆东西合起来(加),从一堆中拿走一部分(减)体验加减法的含义。这样,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同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养成爱动手,勤探索的好习惯。

教师教具的使用,不仅只是为了直观地演示给学生看,更重要的是可为学生的学具操作起到引路示范作用。所以,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创设情境,让教师手中的教具和学生手中的学具一起动起来。

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为学生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得轻松自然,而且来源于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更能让他们牢固的掌握,形成表象。

三、注重学具教学的时机,归纳总结操作方法

学具操作最重要的是过程,它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化解难点,在这一过程中,能体现出数量间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提

炼,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会计算方法,掌握运算法则,实现质的飞跃。课堂教学中,我注意首先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提前预设操作的时机与策略,确定操作的步骤与规则,设计操作时学生要观察思考的问题;其次,课堂中适时地引入学生动手操作,灵活地引导学生处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操作活动有针对性,有目的性,讲究实效,避免流于形式。如“倍的认识”是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操作练习:让学生第一行摆两根小棒(强调两根是一份,要两根一起拿出来,摆成一堆),第二行也是两根一份,摆这样的三份(强调两根一份,摆出三堆)学生摆完后问:“第一行的两根是几份?第二行两根一份摆了这样的几份?”学生答后又强调说:“第二行有这样的三份,那么第二行就是第一行的3倍,也就是说第二行是3个2”。在这一操作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感知了什么是一份,什么是几份,很清楚地理解了倍的含义,接着又让他们用实物卡片进行了对应练习,巩固了对倍的认识。

完成操作过程,总结操作方法,是学具操作的最终目的,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结合操作过程,归纳总结出计算方法时,学生往往把解决的问题与操作过程相脱节,不能用语言正确叙述这一过程,开始时我就引导学生边摆学具,边说算理,一句句教给他们,逐步让他们边摆学具边讲算理,看算式讲算理,看问题说算理,培养了思维能力。

第四,注意课内操作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

学生通过课内操作,能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而课外实践能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充分利用,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在“认识厘米”时,课内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小尺感知了一厘米和几厘米,然后又让学生找出周围生活中长度大约1厘米的物体,同位互找几厘米,通过自制的教具,让学生判断测量方法与长度是否正确,使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后,又通过多媒体演示,将实物图像抽象为只有线条组成的立体图形,让学生对比实物辨认,从而使学生认识了不同角度的立体图形,课后让学生利用土豆、萝卜、橡皮泥等,制作出各种立体实物,带到学校展示,学生们的兴趣盎然。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年级的升高,教具学具的数量和操作的次数亦应逐渐减少。我们还须注意,操作的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分散儿童的注意。应尽可能让学生操作时,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操作要求,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教学叙事——下课前的意外收获

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中,出现“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分数”对于孩子来讲是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比较抽象,不容易进行理解,所以要想彻底理解分数的意义是一件不简单的的事。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尽可能将抽象内容转化成形象内容,便于他们理解。

在上“分数初步认识”这节课时,我通过大量的实物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分母,分子的含义,发现课堂效果还不错。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临下课时,我出了一道题:12根小棒,要拿出他的3/4,拿出了多少根?写完后,我想,这道题一定会难住他们的,因为这节课我并没有讲这样的例题。同学们读完题后,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他们皱着眉头,在努力地思考着„„ 我们班的张孙豪,号称“机灵鬼”拿起笔在纸上画了起来,不一会,12根木棒画完了,接着又将他们平均分了4份,拿出了其中的3份,数了一数,兴奋的喊到: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一共拿出9根木棒。当时我高兴极了,没有想到真的会有学生做出来。我顺势说:“你真聪明,他通过画图方式把这道题解决了,你们该怎么办?”同学们恍然大悟,纷纷在本上画了起来,不一会我便听到了此起彼伏的回答声:9根 9根„„.。张宇鑫在班里是个“快嘴”他站起来说,老师,我明白了,一共有12根木棒,平均分成4份后,取出3份,3份就是9根。我兴奋地鼓起了掌,笑着说,老师没有想到你们表现这么好,没讲的题,你们居然做出来了,太让我意外了。

老师还想出一道更难一点的题,你们有兴趣吗?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说:“有”。于是我写下了这样的一道题:一张正方形的纸,连续对折一次,二次,三次„„,平均得到的份数分别是几份?同学们迅速的撕下一张纸,折成正方形,然后开始对折一次,很快得出了平均份数是2份,又继续对折二次,三次,得出的份数分别是4份,8份,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折纸的次数多,已经没有位置可折了,可黑板上的题明明写着对折四次,五次„„平均分的份数是多少?这下同学们可犯愁了,他们皱着眉头望着我,我只是微笑的看着他们,教室里又一次安静下来,突然,我们班的班长林宇彤兴奋地喊到“老师,我知道了,对折4次,5次„„平均份数分别是16份,32份„„同学们吃惊地望着他。

“32份,那么多,怎么折出来的啊?”

“当然不是折出来的,而是找规律找出来的”,他得意的说。

“啊!我也找到规律了,平均份数分别是前一次份数的2倍,”张子彤高兴地说。

我赶紧不失时机的说:“同学们,你们太可爱了,你们太聪明了,你们说的非常有道理,这节课,你们上的非常成功,非常完美,你们不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还运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找规律”,把新旧知识恰到好处的连贯起来,你们不仅可爱,而且有超乎寻常的智慧。你们这节课的表现让老师感到震惊,感到自豪,感到骄傲。老师相信你们在未来遇到难题时有更大的潜力去寻找答案,你们对自己有吗?

“有”。同学们洪亮的声音回荡在走廊里。

小学数学(1)

——《摸球》教后记

在备这节课之前,我查阅了有关概率的资料,希望能够帮助我理解教材,把握好“可能性大小”的总体方向,确定好重难点。我觉得以下几点做的挺到位的:

一、遵循概率的认知规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随机事件的课,需要试验的验证,体验和感悟的。因此,我采用了“猜想——验证——感悟”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建构“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经验,得出猜想。再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因此,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的结论,使原有的知识得到了重构和升华。

二、注重生活经验的开发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是我们数学资源开发的宝库,能利用好生活经验是学好数学的前提。这节课我在两个环节注重了生活经验的开发:

(一)引入环节,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以最直接、快捷的方式提炼出数学知识。

(二)运用环节,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我们要创造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因此,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设计“抽奖转盘”,促使学生调动生活中的所有经验和所学的“可能性大小”知识。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话虽老了点,但却是不变的真理。兴趣会促使人主动的去寻求知识和真理。这堂课我利用学生爱玩的天性,设计了“猜球游戏——摸球游戏——摸奖游戏——闯关游戏”等四大游戏,环环相扣,不断地调整课堂的气氛,调节学生的状态,将整堂课维持在最佳状态。

当然,由于经验不足,这堂课也留下了我的遗憾:

一、小概率事件没有更勇敢的面对

虽然说,在备课前我就小概率事件就给予了充分关注与思考,也曾经犹如初生牛犊般勇敢面对。但是,试教的碰壁使我变的小心翼翼起来,于是试图通过比较分析来帮助学生感悟频率与概率的区别,却忽略了及时制造认识冲突的可贵之处。

二、没有用更适当的方式呈现数据来源

由于“可能性大小”的特殊性,本身就包含着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提供的数据最好是有根有据的,这样才具有说服力。

小学数学(4)

——《花边有多长》教后记

昨晚看到了张老师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练习课的课件,正好和我的进度吻合,今天上课借鉴了一把,感觉真好。

练习题的设计非常实用,如计算面积的第2小题,已知一个底是8分米,另一个底是6分米,这个底上的高是4分米,解这道题学生要选择对应的底和高,6分米和4分米,8分米这个条件在计算面积时没有用到,要让学生明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要用对应的底和高相乘。

接下来,让学生算出8分米的底所对应的高,用刚刚计算过的面积÷底=高。解决问题的第2题:有甲、乙两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乙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0分米,高是底的一半。甲的高是2分米,它的底是多少分米?

这种变式练习,很有必要,学生先求出乙的高,然后底×高=面积,再用面积÷底(8分米)=高。解决问题的第3题:一块底边长24米,高10米的平行四边形地面要贴瓷砖,每平方米需要贴6块瓷砖,这块地面一共需要多少块瓷砖?和第4题:一个平行四边形停车场,底是63米,高是25米,平均每辆车占地15平方米,这个停车场可停多少辆车?

这学生通过对比,知道求了面积之后,什么情况用乘法?什么情况用除法计算。最后的考一考和比一比,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得出:周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大;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的。

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进行教学。在教学的伊始,教师是逻辑地显露与教学有关的旧知,朝着既定的方向牵引?还是充分相信学生,放开空间,让学生调度各自已有经验走向新知学习?第一次教学中,我一开始就复习了商不变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为新知的学习作了明确的暗示,定死了学习起点。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可以很容易沿着教师铺设好的现成道路,毫不费力地从商不变性质中并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最后的考一考和比一比,通过观察对比、分析得出:周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大;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的。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数学,比如:早上买早点要用数学、一天的油盐酱醋等等要用数学、还有你家到学校有多远?……都离不开数学。我经常对学生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我又强调:“你要想学好数学,语文不学好也不行,一道数学题不能读懂它的条件和要求,怎么分析解答呢?因此,语文也必须学好,凡是排在课表中的每门学科,大家都要力争学好。”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该班多数学生的发展比较全面,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要学会做人。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伴随着新的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过去那种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一些教学方法正被淘汰,随之而来数学课程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的!

数学教学中落实学科素养的感悟

平安小学

陈 娟

2018.10.6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转载)

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课中,出现“分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分数”对于孩子来讲是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比较抽象,不容易进行理解,所以要想彻底理解分数的意义是一件不简单的的事。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尽可能将抽象内容转化成形象内容,便于他们理解。

在上“分数初步认识”这节课时,我通过大量的实物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分母,分子的含义,发现课堂效果还不错。学生都非常感兴趣,积极性也很高。临下课时,我出了一道题:12根小棒,要拿出他的3/4,拿出了多少根?写完后,我想,这道题一定会难住他们的,因为这节课我并没有讲这样的例题。同学们读完题后,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他们邹着眉头,在努力地思考着„„ 我们班的韩佶芮,号称“机灵鬼”拿起笔在纸上画了起来,不一会,12根木棒画完了,接着又将他们平均分了4份,拿出了其中的3份,数了一数,兴奋的喊到: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一共拿出9根木棒。当时我高兴极了,没有想到真的会有学生做出来。我顺势说:“你真聪明,他通过画图方式把这道题解决了,你们该怎么办?”同学们恍然大悟,纷纷在本上画了起来,不一会我便听到了此起彼伏的回答声:9根 9根„„.。张少华在班里是个“快嘴”他站起来说,老师,我明白了,一共有12根木棒,平均分成4份后,取出3份,3份就是9根。我兴奋地鼓起了掌,笑着说,老师没有想到你们表现这么好,没讲的题,你们居然做出来了,太让我意外了。

老师还想出一道更难一点的题,你们有兴趣吗?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说:“有”。于是我写下了这样的一道题:一张正方形的纸,连续对折一次,二次,三次„...,平均得到的份数分别是几份?同学们迅速的撕下一张纸,折成正方形,然后开始对折一次,很快得出了平均份数是2份,又继续对折二次,三次,得出的份数分别是4份,8份,这时,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折纸的次数多,已经没有位置可折了,可黑板上的题明明写着对折四次,五次„„平均分的份数是多少?这下同学们可犯愁了,他们皱着眉头望着我,我只是微笑的看着他们,教室里又一次安静下来,突然,我们班的“大高个”叶超兴奋地喊到“老师,我知道了,对折4次,5次„„平均份数分别是16份,32份„„同学们吃惊地望着他。

“32份,那么多,怎么折出来的啊?”

“当然不是折出来的,而是找规律找出来的”,他得意的说。

“啊!我也找到规律了,平均份数分别是前一次份数的2倍,”孙帅高兴地说。

我赶紧不失时机的说:“同学们,你们太可爱了,你们太聪明了,你们说的非常有道理,这节课,你们上的非常成功,非常完美,你们不但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还运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找规律”,把新旧知识恰到好处的连贯起来,你们不仅可爱,而且有超乎寻常的智慧。你们这节课的表现让老师感到震惊,感到自豪,感到骄傲。老师相信你们在未来遇到难题时有更大的潜力去寻找答案,你们对自己有吗?

“有”。同学们洪亮的声音回荡在走廊里。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学习统计这个知识时,学生十分感兴趣,积极性都非常高。学完后调查本班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并要求孩子们完成书上的统计图。我本来是想对新学的知识进行一个巩固练习,但是令人没想到的是学生在完成统计图时遇到了新的问题——喜欢游泳的人太多,而书上的统计图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也只到20人,这时孩子们犯愁了“该怎么办呢?”。教室里一下安静了下来。突然,小机灵樊超得意地说:“那还不容易,再往上加3个格子,涂2格半就可以了。”这时,班长孟繁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个办法不行,上面已经没有地方了不能加。”“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我对他们说。孩子们开始思索„„“我知道了,既然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2个单位,我也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3个单位。”有位同学站起来说。有一个同学接着站起来说:“我觉得也可以用一个格子表示4个。”还有个同学急得跳起来:“不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呢?”我问他。他说:“喜欢跑步的有5个人怎么涂呀?太麻烦了。” 这时,有个同学同学站起来了,他慢条斯理的说:“我觉得最好用一个格子表示5个人,因为这些数都是5个5个的,如喜欢跑步的有5人,是一个5;喜欢跳绳的有10人,是2个5;喜欢游泳的有25人,是5个5。用一格表示5个很容易也很方便。”孩子们都点头表示赞成。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然后顺势引导他们说:“请你想一想在制作统计图时怎样确定一个格子表示几个呢?”孩子们开始讨论,不一会,很多孩子举起了他们的小手。

“我觉得跟统计的个数有关,如果不是很多,就用一个格子表示一个” “我想要先观察统计的个数的特点,再确定一个格子表示几个。” “对!我觉得还应该观察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来确定格子的数量。” “是的,我想,要确定一个格子表示几个,应该先观察数的特点和统计数量的多少,还要想到涂的时候怎样比较方便。” “你们想得真好,你们愿意自己设计一个统计图吗?请你们自己从下面的几个统计表中选择一个,和小伙伴一起来设计一个统计图。”我趁机布置了下一个环节学习的内容。

《有余数的除法》这个内容在三年级的整个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今年第二次教学,但心里还是没有什么把握上好,可是孩子们的表现让我吃惊。虽然现在全国都在搞新课程,新课程中特别强调的有什么情景创设啊等等,而我觉得的,落实学生的基础也还是同样的重要。课的一开始,我复习了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

师:8÷2=4表示什么意思?

生1:有8个苹果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2个。生2:有8个苹果,每组分4个,可以分给2个组成。

师:2位同学都是分苹果,但是我们细细听来还是不一样的,一个告诉我们每份是多少,而另一个是要我们求每份是多少,那谁能来列一个竖式?

学生很愿意把自己的才能表现出来,一个个都想板演。这个复习看着简单,其实从孩子们的表现来看,他们喜欢这样,因为这样会让他们有成功的喜悦。同时我要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要会列除法竖式,而这一个环节正好可以了解一下。随后,我规定,8表示8根小棒,用来搭正方形,怎么解释?学生争先恐后,个个都想回答。看学生来劲时我马上问:9根小棒能搭几个正方形?学生动手操作。师:这个过程你能用算式来表示一下吗? 学生动手写。

我老师收集学生信息,大致有这样几种: 2×4+1=9(1)9-1÷4=2(2)9÷4=2+1(3)9÷4=2„„1(4)

当学生列出这么多式子时,我真得十分佩服孩子们的能干!师:这4个算式你们最想说一说哪一个? 生1:老师,我觉得(3)号不对的。师:噢,哪不对了,你能说仔细一下吗?

生1:等号后面1+2=3而前面9÷4不是等于3的。众生开始点头表示同意了。

师:看来大都数学生都同意这一位同学的说法了,那我们来听一听原来的小主人他是怎么想的。

生:后面的1是多出来的1根小棒,我就在后面+1了。现在我觉得不对了。师:噢,那你觉得要怎么改正啊? 生:把+号改成多。师:同意哇? 众生一起回答:同意

教师把加号擦了,改成一个“多”

师:那现在和(4)我们来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啊? 生1:(4)号的把多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了。师:那你们喜欢哪一种? 众生:第4种。

师:那„„这个符号后面的1表示什么啊? 生1:就是多出来的1根小棒。

生2:后面的1是余下的,所以可以写成2个多1个。

生3:因为1根不能再搭正方形了,是多出来的数,所以写在后面 师:现在我们都知道1表示什么了,那你能解释一下(1)和(2)两个式子吗?,由于有了对1的认识,对于上面两个式子学生理解就快多了。

师:刚才同学们用了好多式子来表示了我们搭小棒的过程,上面4个式子你最喜欢哪一个? 众生说:第4个。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4种。那刚才我们说了式子里的1,现在你能给剩下的1起一个名字吗?

生1:叫“剩数”写在商的后面。

生2:叫“多出来的数”也是写在商的后面。

生3:叫“余数”,写在商的后面,和商用横线分开。生4:叫“多余数”。众生:叫“余数”最好。

生5:我看书知道总商和余数之间要加“„„”

师:生5的写法是我们约定的方法,我们以后就要这样写,也就是和我们上面第4种方法一样,读作:9除以4等于2余1,“1”我们就叫做余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余数的除法”我板书课题,并让学生读两次。

余数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而这节课上学生在自己动手搭小棒的基础上,主动得自己去建立“余数”的概念,我想通过这样的理解学生的印象应该是深刻的。孩子们在这堂课中表现出的数学的探研精神,让我也为之惊讶和感动。在数学学习中,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概念或问题,老师不应该扫清孩子们学习中所有的“障碍”,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多为孩子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老师有意识的少说一些,将时间将课堂留给孩子,让孩子多发言多思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下载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叙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 副本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一课时,我创设了以下情境: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 优秀生:324+198 5968—3999 396+4......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格子不够了,怎么办? 新店寄宿制学校 姚凤芝记得在学习统计这个知识时,学生十分感兴趣,孩子们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学完后调查本班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并要求孩子......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信任是师生和谐沟通的桥梁 陈大学区杨楼小学李佑贵 记得在期中考试后的讲评课后,我布置学生把数学期中考卷更正好,并请家长查阅签署意见。第二天,课代表收好试卷交给我,我着重查......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圆的认识》东曲国岱小学张素英(步骤一:选取的课例,主要写课例的教学内容或选课原因) 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国际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记得在学习统计这个知识时,学生十分感兴趣,孩子们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学完后调查本班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并要求孩子们完成书上的统计图。我本来是想对新学的......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格子不够了,怎么办? 王金茂 记得在学习统计这个知识时,学生十分感兴趣,孩子们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学完后调查本班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并要求孩子们完成书上的......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叙事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叙事 大佳河乡中心学校 褚海涛 一、工作是种事业 有人常常说:“开始上班把工作当事业,随着时间推移变成了职业,最后变成了副业,工作没有热情。”工作六年了,我......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大全五篇]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 —格子不够了,怎么办? 记得在学习统计这个知识时,学生十分感兴趣,孩子们的积极性都非常高。学完后调查本班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并要求孩子们完成书上的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