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
浅析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归结起来,不外乎是关于人的问题,中国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一种关于如何做人的文化。随着历史的前进,茶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提出或阐扬了不同的人生价值思想,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人们进一步认识了茶性,了解了自然;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人们通过饮茶,明心净性,增强修养,提高审美情趣,完善人生价值取向,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的目的,怎样做人以及怎样实现个人价值等方面的看法。这种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茶事活动,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它既反映出了人的本质,又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了人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民族和国家的关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与生产生活实践相依托,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与人文和历史相伴随,贯穿于茶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分析和研究中国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思想,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茶文化的历史,理解茶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中国茶道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就其要义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重德——摆正人与自我关系的准则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讲究茶德,塑造高尚人格,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是历代茶人崇尚和追求的目标,也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茶德的树立,既是茶的自然特性的显现,又是茶人精神的流露,同时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首先,茶性蕴含着茶德。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在对茶的认识中提炼出来的象征性品貌,陆羽在《茶经》一之源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茶被称为嘉木,是因为茶的生长、体型、特色和内质等具有刚强、质朴、清纯和幽静的本性。茶树生长在山野的烂石、砾壤或黄土中,仍不失坚强、幽深;茶叶凝聚阳光雨露的精华,其“性洁不可污”;茶汤晶莹清澈,清香怡人,给人以智慧和幽雅的韵致。茶性与茶品相联系,无喧嚣之形,也无激扬之态,茶性与茶品这些自然的本质特征渗透到人们生活领域,表现在人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静观,一种品鉴,一种回味;延伸到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则是一种境界,一种理念,一种智慧,一种品格。因此,重德观念的形成,源于茶的自然本性。
其次,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第三,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如前所述,中国茶道,很大程度上是在树立茶德的基础上创立的。尽管目前人们对茶道的论述,各执己见。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茶道讲求的是精神内涵。中国茶文化继承了儒、佛、道的精义,把饮茶等茶事活动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茶的品饮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洗礼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就是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中国茶道孕育了茶人精神,茶人精神推动了茶道的发展。被人们尊为茶圣的陆羽,幼为弃儿,长于佛门,一生不仕,致力于茶事研究,他常脚着芒鞋,独行野中,采茶觅泉,品茶鉴水,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对理想的追求,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为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陆羽的一生,不羡官爵,不慕名利,甘愿荒餐野宿,栉风沐雨,始终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他这种牺牲自我,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以及勇于吃苦、善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既是茶人精神的充分体现,也是中国茶道关于人的人生价值思想的完美表达。
二、尚和——协调人与他人关系的宗旨
茶道中“和”的基本涵义包括和谐、和敬、和美、平和等等,其中主要是和谐。通过以“和”为本质的茶事活动,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茶文化关于“和”的内涵既包含儒、佛、道的哲学思想,又包括人们认识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同时也是评价人伦关系和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
第一,“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三教对“和”的阐释各不相同,但“和”则是三教共通的哲学思想理念。儒家推崇的是中庸之道,《中庸》说:“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者也,天下之大道也。”指出了“和” 与“中”的关系,“和”包含中,“持中”就能“和”。因而儒家提倡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必须节制而不放纵;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亲和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倡导“礼之用、和为贵”。佛教中的“和”提倡“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并强调“言色相和”,这是一种舍弃根本的“和”。特别是在茶道中的“茶禅一味”强调,人如果要脱离苦海,就须六根清净,明心见性。禅茶是僧侣们通过品茶品味人生,这是“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道家追求“天人合一”,“致清导和”“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和”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的理念。总之,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如儒家基于治世的机缘,佛家则是缘于淡泊出世的操节,道家又赖于尊人贵生的精神等。
第二,“和”是人们认识茶性、了解自然的态度和方法。茶,得天地之精华,钟山川之灵秀,具有“清和”的本性,这一点,已被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所认识。陆羽在《茶经》中关于煮茶风炉的制作所提出的“坎上巽下离于中”与“体均五行去百疾”,是依据“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的哲学思想提出来的。陆羽把茶性与自然规律结合起来,表达了“和”的思想与方法。煮茶时,风炉置在地上,为土;炉内燃烧木炭,为木、为火;炉上安锅,为金;锅内有煮茶之水,为水。煮茶实际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达到平衡的过程,煮出的茶汤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另外陆羽还对采茶的时间、煮茶的火候、茶汤的浓淡、水质的优劣、茶具的精简以及品茶环境的自然等论述,无一不体现出 “和美”的自然法则。
第三,“和”是规范人伦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价值尺度。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通过饮茶、敬茶,形成了茶礼、茶艺、茶会、茶宴、茶俗以及茶文学等多种茶的表现形式,而实质内容则是以茶示礼、以茶联谊、以茶传情,而达到的目的则是以茶健身,以茶养性,以茶表德。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就是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平衡。如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这是一种“和”;在激烈的竞争中,坚持平等、公开、公正的原则,也是一种“和”;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要求平心静气,则是另一种“和”。
总之,茶文化崇尚以“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对于建立团结和睦、和诚相处、和谐一致的人伦和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崇俭——处理个人与民族及国家关系的基础
崇俭,就是倡导勤俭、朴实、清廉的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道德风尚。以茶崇俭、以俭育德,既是中国茶道精神的精义,也是茶文化关于人的人生价值的重要思想内容。
茶在守操、养廉、雅志、励节等方面的作用被历代茶人所崇尚。陆羽在《茶经》中追述了自神农至唐代诸多有关饮茶的名人轶事,其中不乏以茶崇俭的例子。如齐国的宰相晏婴以茶为廉,他吃的是糙米饭,除少量荤菜,只有茶而已。晋代的陆纳以茶待客,反对铺张,不让他人沾污了自己俭朴的清名。桓温以茶示俭,宴客只用七盘茶和果来招待。齐武帝在遗诏中说他死后,只要供上茶与饼果,而不用牺牲,并要求天下人无论贵贱,都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如果说这些以茶崇俭的例子只是对廉俭之风的追求,那么陆羽崇俭的思想,则更多地表达了自己匡时济世的政治向往和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陆羽对煮茶的锅,要求用生铁制成,如果用瓷、石则不耐用,如果用银制,则“涉于侈丽”,这种观念仍然是崇俭。而他在风炉上铸上“伊公羹、陆氏茶”和“圣唐灭胡明年铸”的字样,是陆羽用自己的茶比伊尹治理国家所调之羹,来说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至于风炉的铸造时间,标明是在唐代平息安史之乱第二年铸造的,表明了陆羽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同时也寄托了茶人积极入世,以身许国的高尚情怀。
陆羽一生勤奋好学,俭朴处世,他不求仕进,不成家,却成就了《茶经》。他虽身为闲云野鹤的隐士,但却处江湖之远亦忧其民。在安史之乱时,他写的《四悲诗》,就是对人民的痛苦有所感触,用悲愤的泪水写成的。
以茶崇俭,以俭育德,茶是人们寄托感情的媒介,也是历代茶人爱国忧民的情结的载体。“啜苦励志,咽甘报国”代表了茶人以爱国主义为人生价值的崇高品格。
四、贵真——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要求
贵真,就是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这既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也是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也是茶人对人生价值的最终追求。
真,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庄子曾经说:“真者所以受于天,自然不可易,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解释了真的本质,即“真”与“天”、“自然”是一致的,是不可改变的。所谓“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是古代先哲们解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观念。中国传统茶文化讲究的真,包括了茶的自然本性之真、品茶的环境之真和人的性情之真。
第一,茶的自然本性之真。茶叶是天涵地载人育的灵芽,其天然性质为清纯、淡雅、质朴。陆羽《茶经》指出,“茶之性俭”,“茶之为用,味至寒”。唐代裴汶在《茶述》中说:“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的诗中写下:“洁性不可污,为饮涤烦尘”的名句。由此可见,人们对茶的发现、利用和享受,既有感观上的真香、真味,也有精神上的真性、真趣。茶,由最初的药用到生活中的享用,由提神醒脑的天然功用到致清导和的精神作用,由自然的茶品到社会的人品,这种渐进的认识、升化过程,不仅表现出了人对自然的认识历程,而且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高度契合、和谐统一的过程,同时也彰显出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过程。第二,品茶的环境之真。人们品茶,还须要有适宜的环境、氛围和时间,“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矣。”天趣则是指自然天成的环境。《徐文长秘集》称“品茶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昼清谈、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鸟间、宜绿藓苍苔、宜素手汲泉、宜红妆扫雪、宜船头吹火、宜竹里飘烟”。表明了品茶需要野、幽、清、净的自然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提出了品茶的适宜时候:“心手闲适,披咏疲倦,意绪纷乱,听歌拍曲。歌罢曲终,杜门避事。鼓琴看画,夜深共话。明窗净几,佳客小姬。访友初归,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酒阑人散。儿辈斋馆,清幽寺观,名泉怪石”等,此外,历代文人雅士选择茶境时,离不开松、竹、梅、兰与琴、棋、书、画等,这些即是人与自然沟通时,对“真”的追求,也是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交相涵摄时,对美的感悟。
第三,茶人的性情之真。人们对茶的品饮,除了外在的环境之外,重要的还必须有内在的心境。自然环境与人的心境和谐一致,人就能真正地放松自己,进入忘我的境界,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的目的。茶人心境的形成和创造,来自于“虚静”。中国古代先哲们对虚静早有深刻的阐述,道家认为,人的心虚静之极,可以像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天地万物,儒家则以静为本,致良知,止于至善;佛家认为,人的心灵不为名利欲望所占据,谓虚,人的思想不受外界的干扰,谓静。这种虚静,既顺乎茶之本性,又合乎人之心性。因此,虚静的心境,可以说是茶人的性情。性情之真来源于人对茶的品赏。人在工作的忙碌之后,生活的余暇之时,端起茶杯细啜漫品。当茶汤静静地浸润人们的心田时,人的心灵就在虚静中得到净化,精神也就在虚静中得到升华,这样就可以尽享怡然自得的人生之乐。由此看来,人们品茶,不仅仅是生理的需要、生活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心性的修炼、品质的涵养和人格力量的锻造。人们只要以宁静淡泊的心情,旷达超逸的襟怀去品茶,就一定能得到道德力量的扩充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从而就能更好地享受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真趣。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茶文化关于人生价值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思想,构成互相联系统一的人生价值观,它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这种价值观潜移默化于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之中,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共同享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她与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融会在一起,形成了共识与认同。当今世界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对于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中国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大工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研究和开发传统文化的人生价值观的思想资源,弘扬和重建民族文化精神,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篇:中国茶精神
中国茶道精神:
茶道知识,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中国茶道精神是『清、敬、怡、真』,释义如下:
四大中国茶道精神: “清”
“清洁”、“清廉”、“清静”及“清寂”之清。“茶道”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须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能体味『饮茶』之奥妙。英文似purity与Tranquility表之为宜。
“敬”
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敬乃对人尊敬,对己谨慎,朱子说:“主一无适”,即言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举一动,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烦思杂虑,由之尽涤,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英文可用respect表之。
“怡”
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可见“怡”字含意广博。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弭于形,怡悦的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和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英语可译为harmony。
“真”
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与真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能与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之。
茶道文化: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茶道文化 茶文化是一种“中介”文化,以茶为载体,以能体现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人文精神为宗旨,茶道文化包括有关茶的礼仪、风俗、茶法、茶规、茶技、茶艺、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以及文学艺术、辞曲歌赋等。茶道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涉及到建筑、音乐、舞蹈、绘画、戏曲、服饰、饮食、医药等诸多文化领域。“茶道文化是一种交际文化,是构建和保持人与人之间良好人际关系的手段。”(千玄室《茶之心》)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或者简单的讲,品饮者对茶的觉悟,称作茶道。由此可见,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是要实修实证的,不仅要在“理”上认知,更要在“事”上修证,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研究的层面上。茶道发源于中国,并在邻国日本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茶道文化是东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精粹,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贡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茶文化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用木头做亭子、凳子,搭设茶室,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供人们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茶在中国精神文化中的体现,这比“茶风俗”、“茶道”的范畴深广的多,也是中国茶文化之所以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的原因。
中国茶道精神:中国茶道的“四谛”:和、静、怡、真
“和”是中国茶道的灵魂,是中国茶道的哲学思想核心。和而阴阳相调,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茶道的“和”其实就是中国大佛大道大儒三家思想杂糅的具体体现。
“静”是中国茶道灵魂能以奠立和实现的凭藉,“和”是因“静”而“和”的,没有“静”的氛围和境界,“和”是一份残缺的心灵。
“怡”是“静”的怡,“和”的怡,因为“怡”是灵魂的跳动,是脉搏,是瞬间的人生顿悟和心境感受,是淡雅生命中的一丝丝感动和一次次颤抖。
“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是品茶人的心灵宗教,是白开水中的人生况味,是无字书里的千言万语,是情侣眼眸的默默对视。“真”是“和”的真,“静”的真,“怡”的真。“真”不全是真假的真,而是人生真善美的真。“真”是参悟,是透彻,是从容,是圆寂,是宇宙,是八封……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禅宗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儒家以茶励志,借茶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
第三篇:中国茶酒文化
中国茶文化和酒文化
一 茶文化和酒文化的相同点,都是一种休闲文化,都是一种交际的文化。
酒和茶都是有灵魂的,但两者性情截然相反,一个像豪爽讲义气的汉子,一个如文静温和的书生。酒以水为形,以火为性,是五谷之精髓,望着柔和但接触后刚猛,和茶比起来,酒难以下肚,也许非“喝”不能写尽饮酒者的神态和性情。看鲁智深五台山醉打山门前,顷刻间把卖酒人挑的两大桶酒喝掉了一大半;茶是要慢慢品的,酒越喝越兴奋,而茶越品越清醒。酒属感性,茶则知性;
工作之余,人们才进入酒店,上茶馆。全身心的放松,物我两忘,确是别的
休闲方式无可比拟的。适当地饮点酒,喝点茶,保持一种平常心,的确有益身心健康。
呼朋引类,广结善缘,茶和酒都是一种良好的有效的润滑剂。许多生意,许
多麻烦,都有可以在茶馆、酒店加以解决,或者大致谈定。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外事活动,少不了酒宴与茶话会。
二、茶文化和酒文化的不同点:
俗话说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所以酒是人们直接沟通的桥梁。但是茶就不一样了,通常喝茶都是在一起一些聊天或者是办公事之类的。
迎来送往,聚散离合,是人际交往中普遍不过的。无论是古是今,概莫例外。
但是何时饮酒,何时饮茶,大概有些讲究。
佛家以茶为伴,于是茶文化在庙堂、在民间发展的同时,也在寺院发展起来,寺院得文化的近水楼台与传播的先机,或者说占有文化传播的平台,于是更有其倡导性,对于在寺的出家人,在家的居士,以及这些僧俗辐射的广大社会人群,无疑是一种示范。佛家修炼的清静无为、澄和明净,与茶的品性相向,精神层面是和谐投契的。佛家既然把茶禅当作同一体,可见重视教义的程度。
朋友久违重逢,难免要表示欢迎一下。这欢迎的方式,早期大概都是敬酒。
到了晚唐以至宋代,人们才以茶代酒,表示敬意
朋友分别,送行时也可乘机进言,或勉励,或告诫。平常不好说的话,在酒
席上,乘着酒兴,放胆进言。
为朋友送行劝酒,饮酒,这要看各人的气质与性格,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李白
那样,酒兴浓郁,豪气逼人。
迎客以茶,送别以酒,这是说茶酒待客的两种场合。其茶酒待客的气氛也不相同。酒是喧嚣的,茶是静雅的;酒是发泄的,茶是内省的。
相逢无处不尊酒,尊前未必皆朋友。酒到任教倾,莫思今夜醒。明朝相别后,江上空回首。欲去不胜情,为君歌数声。
因为茶与酒的这种功用上的区别,所以以这两个字为根组成的词便也有了褒
贬的不同。嗜酒的被人称为“酒鬼”,而常坐茶馆的无非也就是个“茶客”而已。
与酒结成伙伴的词,许多都含有贬义。如酒池肉林,酒囊饭袋,酒色之徒,酒肉
朋友。而茶却没有这许多恶谥,顶多也就不过是个闲得无聊,图个“茶余饭后” 而已。
饮酒要讲酒德,那是为了防止饮酒中的失态——甚至发酒疯:品茶要讲茶道,茶艺,那是为了追求一种艺术,一种境界。
以酒为梦,酒里乾坤大,壶中岁月长。
一个延续了千年的古老行业。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承载着文化、经济、社会的功用,它还在悄悄地忠实地记录着历史。在公开的数据与资料里,藏着被大多数人忽略的细节。魔鬼在细节里。梳理白酒行业的前后变迁的细节,推导这变化由什么因素来推动。
有句话叫做“一叶而知秋”,还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让我们让我们寻找1987留下的线索,不仅仅盯着文化、经济、社会的层面。推演变迁背后的逻辑。
酒池琐话》
白酒,这一存在千年的古老行业,竟然在1987年调头转向。是什么原因导致它走入一条完全不同的新路?楼主爱酒,每念及此,总觉得不可思议,认为其中必有隐情。在那个摸石头的年代,难道是因为社会结构的改变,难道是国门以外的压力,导致了白酒行业的转向?随后几年的高通胀与这些原因其有没有关系?两年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事件,它们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它们之间有没有关联?楼主决定探究1987那个年代的背景,以弄清楚白酒变局的根本原因。
这个话题以前无人涉及。楼主会努力写完它。这些文字,取个篇名《酒池琐话》。白酒比房子还保值,绝对的。俺们这里好多山洞被买了,里面全是原装白酒。陈年老酒,多一年一个档次价格。我喝过一次20年的包谷烧,酒色微黄,入口微酸,酒味芳香,醇厚绵长。原浆1斤几十元,陈酿10年几百元。先列一部分大纲,共写四大块,可能会边写边修改这章节。
第一部 1987的真相
第1章 2015我们的白酒行业
第2章 1987是白酒行业的分水岭
第3章 节粮是场政治运动
第4章 政治节粮的代价
第5章 政治节粮的真正原因
第6章 中美间的第三场争战
第7章 结盟是战略欺骗
第8章 中美间的金融暗战
第9章 内外交困的1987
第10章 节粮的真正原因
第11章 断尾求生-战争让好酒走开
第12章 制度性缺粮
第13章 待定
„„
第二部 白酒的前世今生
第三部 市场的悖论
第四部 把盏杂谈
第1章 今天我们熟悉的白酒行业
喝原酒,在我们小圈子里,是延习多年的习惯。但是离开这圈子,说起原酒,别人都觉得诧异,他们基本习惯了在商场买酒喝。他们惊奇于酒怎么还分原酒和非原酒。我们则惊奇于世上居然还有人不知道原酒这一美好事物。
本文所说的白酒,是指世界六大蒸馏酒之一的中国白酒。六大蒸馏酒中,只有中国白酒以粮食为原料,其它五大蒸馏酒则是以水果、蔗糖、大麦、土豆等为原料。
原酒是什么?原酒是从粮食酿出来的原始酒液,未添加人工成分的酒液。
原酒从哪来?原酒是在窖池边找酒坊主人所购。这些窖池与蒸酒之所,通常只能叫做酒坊,或者挂着小酒厂酿酒车间的名义独立经营。去大酒厂反而买不到原酒。酒厂的大酒罐里装的通常是食用酒精。酒厂的工作流程通常是这样,第一步,从大酒罐把酒抽进小酒罐车的小罐子。第二步,小酒罐车推到勾调车间调酒。第三步,小酒罐车拉着调好的酒,进灌装车间分装进小瓶。更大规模的酒厂直接就用管道输送,不需小酒罐车。
酒厂这个词基本上已经和勾兑酒划上等号。而和原酒没啥关系。
每年春分之后,酒坊陆续开炉蒸酒。这时约好三五知己,找到相熟的窖池老板,买酒。这种经历了冬季发酵期所蒸得的酒,其品质是一年里最好的酒,我们叫它春酒。
买酒不是论斤买,也不是论百斤买,而是整池子买。直接谈好整池子的总价,不管它最终实际出了多少酒,都是一个价。大家凑份子,人少就10份,人多就20份,你2份、我3份这样。派代表到窖池边,现场看工人蒸酒、接酒,最后用大桶分成一份一份,拉回来各家拿走自己那份。其实也花不了什么钱,因为已经把价格压到底线。一口窖池能蒸出500斤到600斤酒,有时一次买2口池子也就一千来斤。每人分得二百斤左右。酒回到家,倒进几个小的陶坛,封装起来,留待下一年喝。平时喝的,是前一年甚至前二年的存酒。
酒池老板藏有不少好酒,最好的池子某次出的酒特别地香,酒池老板就不舍得当普货卖掉,惜售。这好酒就剩下来成为藏酒。包池子买酒时,老板招呼买家一起吃午饭,老板就拿出这种藏酒招待客人。好酒加上岁月的味道,两杯落肚,身心舒泰。待到太阳西斜,酒已蒸完,分装进桶。这时酒意也早醒了,装桶上车,载歌而归。然而众多的酒友们,并没有我们小圈子内的这种“酒福”。他们只能在商场或酒行买瓶装酒喝。
商场的白酒专柜,通常划分三个区,第1区是光瓶酒,便宜货,大多在50元以下,甚至只有十元二十元。第2区是盒装酒,有一个精美的纸盒或铁盒,大致在一百五十元以下,算是中档酒吧。第3区是名牌高档酒,很贵,几百元一瓶,上千元一瓶。
这几百元上千一瓶的酒,显然不是给工薪阶层准备的。这里确实有好酒,但在这个价位,天天喝谁能喝起呢? 那中档区的酒,一百元左右的,哪个是好酒呢?算算这成本,瓶子盖子盒子,十元肯定够了,按理说,该灌点好酒了吧?但事实上大多是酒精调出来的,就是不给你灌好酒,不舍得多加哪怕两块钱的原酒进来。
好酒,喝不起。便宜酒,真心不能喝。这万能的市场经济啊。解决起原酒问题时,它失灵了。
如今年纪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假如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印象的,他们会记得,当年的酒,就算散酒,都是粮食烧的好酒,与现在完全不同。
第2章 1987,白酒的分水岭
历史上的蒸馏白酒,现在被叫做“传统工艺白酒”。
与之对应的,酒友现在所买所喝的中低端白酒叫做“新工艺白酒”,也就是勾兑酒。
新工艺白酒的许多工艺,早在上个世纪之初就被发明,在上个世纪中期成熟。但是大规模推广应用,却是始于数十年后的1987年。
1987年3月26日,是传统工艺白酒、新工艺白酒的分水岭。就在这一天,史上著名的“贵阳会议”落幕。这会议的全称叫《全国酿酒工业增产节约工作会议》。会议“明确了发展液态白酒是酿酒工业节粮的重大举措”。从此,会议所倡导的,勾、调、串、液态法等非粮食白酒工艺开始迅猛发展。从1987到2015,29个年头,差不多已过去近三十年,这三十年来,对贵阳会议的争议之声,从未停止。1987年与现在,白酒世界已然完全不同。若一个人20岁开始接触白酒,那么当今只有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才亲身体验过1987年以前的白酒世界。
让我们来挖一挖究贵阳会议的细节,根据会议决议的原文,我们倒推、还原出当年白酒行业的本来面貌。
媒体报道的原文如下:由国家经委、轻工业部、商业部、农牧渔业部联合主持召开的全国酿酒工业增产节约工作会议于1987年3月22——26日在贵阳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国家有关部(委、局)、各省(区、市)的酿酒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设计、生产企业和新闻报导等单位共470人。会议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精神,布置了国家经委上报国务院并获批准的“关于加强饮料酒工业管理、节约用粮问题的请示”的内容要求,着重研究了加强饮料酒工业管理、控制白酒生产、提高饮料酒产品质量、节约酿酒用粮等问题;具体制订落实了酿酒工业增产节约的指示和措施。
轻工业部副部长康仲伦代表一委三部在会上重点提出,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的各行各业中,广泛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的伟大意义,并就当时饮料酒各酒种的产品质量、物料消耗、生产管理等现状,做了深入的分析。同时,对各酒种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和要求,特别对耗粮高的白酒,要求努力提高技术,降低粮耗,发展低度酒,扩大名优酒,减少劣质酒,并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液态白酒是酿酒工业节粮的重大举措。对饮料酒的发展,提出要坚持“优质、低度、多品种”的发展方向和实现“四个转变”,即: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水果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四个转变”是方向性的决策,指明了酿酒行业的奋斗目标,提高并理清了各级管理者的思路,目标明确,任务艰巨。
会议要求全国白酒产量中1/3的产量要降到55度,迅速研制40度以下的低度白酒,积极开展液态法白酒的科研工作,采取勾、调、串工艺,提高白酒质量,尽快实施液态法生产白酒的重大节粮举措。
真相是,白酒有史以来,高度酒一直是绝对主流。高度酒才是酒的主旋律。自从蒸馏工艺发明以来,中国白酒就一直以“高度”的面貌面对世界。这面世时间已经长达数百年,我们有理由相信,一直到1987年,市场上的白酒就是指高度酒。第2句,迅速研制40度以下的低度白酒。
█解读:关键词是“研制”。
研制,为什么不是“推广”、或“普及”、“实施”这些词呢?
这证明当明还没有低于40度的技术,没有,所以才需要研制。若已有技术了,直接推广就是了,哪里还需要研制呢?
这是历史的另一个真相。中国白酒自蒸馏工艺自发明以来,就一直是高度酒,直到1987年,尚无40度以下的低度白酒。在1987年以前其实零星地出现过40度以下的低度白酒,但其技术不成熟。
早在1975年,张弓酒就通过把酒降温到零下15度以析出沉淀,然后过滤掉沉淀,再加水,得到清净透明的38度白酒。此酒在76年还进入广交会外销以赚取外汇。但是此酒有着低度酒天生的致命缺陷:易水解。凡是低度酒,都容易水解。水解,直到今天仍然是低度酒的软肋。出厂时口感尚可的低度酒,放置一年半载之后,它会水解,酒味变淡,只有水味和酸味。关于水解,多说几句。水解与酯化,属于可逆反应的一对相反方向。
化学基本方程:酸+醇<==>酯+水
反应方向从左向右,叫酯化反应。高度酒窖存越久越香就是因为生成了更多的酯类。
反应方向从右向左,叫水解反应。香味减淡,酸味,水味加重。
反应的方向由浓度决定。哪一侧的浓度高,就向另一侧反应。度高酒进行着自左向右方向的酯化反应。低度酒因为水多醇少,就反过来进行着自右向左的水解反应。所以嘛,低度酒不能存,存上二年后就不能喝啦。
学过化学的都知道,可逆反应最终会达到平衡,向左和向右反应的当量一样多。形成稳定态,不再增,不再减。所以,高度酒的“老化”时间,不是越长越好,有个三年五载,就达到平衡态,也就是到顶了。再继续窖存下去,已然不再提升品质。
第3句:积极开展液态法白酒的科研工作,采取勾、调、串工艺„„
█解读:关键词是“积极”。“开展”
这说明,当时酒厂对“勾调串”工艺“不积极”,对液态法白酒“不积极”。会议要求大家从“不积极”,变为“积极”。如果大家本来就非常积极,这里还会要求吗?这说明,当时整个行业并没有普遍使用“新工艺白酒工艺”。
不积极,我找出这个词的几个同义词:消极,观望,敷衍,抵制,反对。
为什么不积极?这可是节约粮食,降低成本,快速扩大产能的“好事”,当时的酒厂为什么不积极呢?酒友们自行分析推测原因吧。楼主提示一点,当时的酒厂基本是国营厂,全民所有制的,主人翁意识自觉着呢,谁不爱自己的声誉呢。
此处“积极”后的词是“开展”,而不是研制。能开展,说明当时不差技术,而且勾调串的工艺肯定是成熟的。对不对?若不成熟,则需研究,对吧?这技术何时就有了?楼主从媒体找到另一段相关报道,附在这里。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便开始研制新工艺白酒,1956年,轻工业部向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提出课题,列入《1956-1967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
1956年,酿酒界泰斗熊子书先生就接受了轻工部的任务,开始研究“饮料酒精兑制白酒”,利用老法生产的丢糟串香,使酒精带有人们习惯的“糟香味”;又用固态法生产的白酒加入稀释酒精,试验结果表明,加入7%的优质白酒,就能具有我国白酒的固有风味。
1966年,熊子书再次接受试验课题,研究串香法白酒,最终用10%的固态发酵香醅,和90%液态发酵的酒精串香。
/*------摘引分隔线结束-----------*/
举报 | 2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2:27:46
这段摘引的话中提到“人们习惯的糟香味”,这糟香味,2015还是“人们习惯”的味道吗?我看已经是“稀罕之味”了?不要说“经常闻到”,就是“闻过”的酒友又有几人?“闻过”者总人数,能占全体酒友的百分之几呢?)
从1956到1987,已31年。这三十年前就有的新工艺白酒技术,经轻工业部推行,行业内应当广为人知,绝对不是哪个厂的私家秘术。公有制一统天下1987年,推行31年的结果是,这一色的国营酒厂,居然集体地、不约而同地对轻工业部的新工艺“不积极”。
你敢说,国营企业的职工不爱国爱厂爱家吗?你敢说,国营企业职工不重视质量和信誉吗?
第4句„„采取勾、调、串工艺,„„液态法生产白酒„„
█解读:这里提到了四种工艺,分别是勾,调,串,液态法。解释一下这四种工艺,1)勾:酒精+水+7%~10%的传统粮食酒,配出的酒。
2)调:典型如“三精一水”,酒精+香精+糖精+水,风味很差。喝后严重头疼。
3)串:90%酒精+10%传统发酵的香醅上锅蒸,得到的酒也带有传统酒的糟香味。风味有点接近传统酒。
4)液态法白酒:
狭义的液态法,是指用薯类、玉米等含淀粉含粮的代用品用“一步法”生成酒,生产工艺类似于生产酒精的工艺,一步到位地蒸馏生成酒。酒中杂质较多度数不高。可向发酵液里添加生香菌酵母液以增香。
广义的“液态法白酒”,还包括了“食用酒精配制白酒”这种工艺。这二种工艺常混为一谈,其实是二种不同工艺,“液态法”所产酒的度数较低成份复杂,风味较差。“食用酒精配制白酒”工艺,所用的是高纯度的酒精(96%浓度),杂质少,先加水降度,再向其中添加微量的传统固态法白酒以提升风味。
第5句,尽快实施液态法生产白酒的重大节粮举措。
█解读:这句话的第一层意思,关键词是“尽快实施”。
尽快,实施,这两个词。实施是目的,尽快是要求。那么我问你,它实施了吗?它开始了吗?尽快是多快?尽快是在几个月后?还是多少天后?
正确的理解是,尽快就是0.00„„.01秒钟!能早一秒开始,就决不推迟一秒开始。这才是“尽快”的意思。有多早就赶多早!这透露出的信息是“焦急”、“迫不及待”。
这里又透露出一个真相,液态法白酒,当时尚未实施。所以会议才要求实施,而且要求“尽快”实施。据此有理由相信,1987年以前,市面上基本没有液态法白酒。与液态法相对的,是固态法工艺,也就是几百年来的传统工艺。也就是说,1987以前市面上的白酒,基本上都是固态法白酒。
这会议表达之意,是迫切地希望,把固态法白酒,改为液态法白酒。
第6,仍是这句:尽快实施液态法生产白酒的重大节粮举措。
█解读:这句话的第二层意义,关键词“节粮”。
绕了那么一大圈,这才是最终目的,是为了“节粮”。这整个会议的目的,就是要减少酿酒用的粮食。一句话:原来的粮食酒以后改成非粮食酒。
国人素有勤俭节约的美德,一向以节约粮食为荣,以浪费粮食为耻。提倡节约粮食,乍听之下,与一贯的道德习惯一致,不会导致抵心理。但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则看到问题的另一面。
在当时传统酿酒工艺下,所投入的粮食中含有多少淀粉,理论上能转化出多少酒,实际上出了多少酒,酿完酒后丢弃的酒糟里还剩下多少淀粉,这些都有数据可测算。酿酒技术经几百年的发展,不断改进工艺,出酒率已经非常接近理论值。粮食里的淀粉已经被充分利用了。最后丢弃的粮食渣子叫“丢糟”,丢糟里只剩下微量的淀粉,也没有被浪费掉,而是被拿去喂猪。和猪草拌在一起,猪爱吃它。这喂出的猪算是有机猪,肉质特别香,比用豆粕等现代饲料喂养的猪肉要香得多。传统酿酒工艺里,粮食被干净、完全地利用,何处有浪费?
没有浪费,也就不存在挖潜的空间,这节约从何处节起?节约已无可能。这节粮二字,该如何理解才对?
这节粮,该理解为“限制”、“减少”“取消”等意才对。限制酿酒用粮,才是会议的真实意图和首要目的。
举报 | 3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2:33:58
第7,仍是这句:......液态法生产白酒„„节粮举措。
█解读:这句话的第三重意义,我们解读点为,液态法„„节粮。
液态法节粮。对这一结论,你还解读出什么?
液态法白酒能省下来粮食,这酒已不再是粮食酒。
液态法白酒,是以谷物、薯类、蜜糖等含淀粉、含糖的代用品为原料。这哪里是节粮啊,这是“免粮”呀。当然能省出粮食。
有人写过一幅对联戏说这节粮之酒。
上联:酒坊酿无粮之酒
下联:巧妇烧无米之炊
横批:节粮光荣。
举报 | 3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2:35:33
通过上面的解读,我们勾勒出1987年之前白酒行业的几个重要特征:
1、市场主流白酒是高度酒,以60度为主。
2、当时没有40度以下的低度酒。
3、市场上的白酒基本是粮食酒。
4、当时的酒厂基本不生产液态法、勾、调、串等工艺的非粮食酒。
60后、70后的人可能还记得,小时候的国营供销社的零售店铺里,有个卖副食品的区域。散酱油、散醋,散酒,散装的白糖、红糖、冰糖。若买糖,称好后,售货员用黄色草纸包起来。但打酒、打酱油得自带瓶子,供销社里的酒提子、漏斗是必配的工具。散白酒是当时的主流,也有瓶装酒,但为数不多。不论散酒还是瓶装酒,他们都是60度。每遇红白事酬客“吃席”,宾客席上都是用酒壶泻酒,细细的壶嘴,矮小的瓷酒杯,壶里装着散酒,这酒都是粮食酒呢。关于酒的解读还有许多观察点,例如,关于啤酒的,果酒的。本帖主要谈白酒。对其它观察点就略过。楼主更关心的是,政治上的观察点。
对这会议的解读我把它分为两部分,上文为第一部分,仅与酒有关。第二部分不再仅仅局限在白酒本身,而是换个视角,将从政治的角度来解读。
明天继续写。
第3章 节粮定性为政治节粮
继续解读会议报道中的关键词。
第1句:„....布置了国家经委上报国务院并获批准的“关于加强饮料酒工业管理、节约用粮问题的请示”的内容要求„„制订落实了酿酒工业增产节约的指示和措施。
█解读:这一句有两个观察点。
第1个要点,这份执行案,已经“经委上报国务院并获批准”。说明这会议的要求是正式出台的行业规定,代表了最高层的意志。所有要求是“不容置疑”“不容讨论”的。
第2个要点,”布置了„..措施”,给这会议做了定性,这是布置任务的会,是属于执行层面的,根本不是战斗动员,直接就是不容置疑的下达战斗命令!各路精英们前来领命回去执行,根本不存在讨论商量的余地。
第2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的各行各业中,广泛开展„„
█解读:这并不是针对白酒一个行业的孤立的会议和孤立的要求。而是“各行各业”,是“广泛”的。是“全国范围”的,核心目标都是“限制用粮”。酿酒行业也许是首当其冲,也许仅仅是“躺枪”。但酿酒行业从业人员要明白,限粮,是国家战略。必须无条件地执行。
举报 | 3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2:54:49
第3句:由国家经委„„国家有关部(委、局)、各省(区、市)的酿酒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研、设计、生产企业和新闻报导等单位共470人。
█解读:一委三部,各级主管单位,生产设计科研都到齐了。
各级领导们都到齐,这是行业会议最顶极的规格,还有可能更高规格吗?
高校、科研、设计、生产、舆论等业内精英都来了,代表了行业的方方面面。这说明了会议内容的“执行力度”。其执行力度将是“一定要执行”到行业的方方面面。
强大的阵容,470人的庞大规模,说明了会议的重要程度是“极其重要”。
之所以在多个方面强调会议的“高规格”,强调会议内容的“极其重要”,以强调会议的目标“一定要落实”。恰恰反映出,会议的目标将是“极其艰巨”,执行起来“困难极大”。
举报 | 3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2:56:21
通过前面的解读可知,会议的核心意图是“限制酿酒用粮”,用这么高规格的会议,来布置落实“限粮措施”。
会议规格有多高,“限粮”就有多重要。
会议范围有多广,“限粮”的难度有多大。
这一切都在说明,限粮,是一件极其重要、难度极大的战略任务!
反过来想想,如果是件容易的事,例如媒体发篇稿子就能达到目标,有没有必要劳师动众,开这么高规格的会议呢?
举报 | 4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3:03:11
第四句:会议传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指示精神
█解读:关键词:运动。
“运动”是个极其特殊的词,在中国它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个名词,是个代词,还是个量词。
教授的学术研究以“课题”为单位。
房产开发商的工作以“项目”为单位。
政府卖地以“地块”为单位。
党的进程以“运动”为最高单位。一说到运动,那一定是大事,要集中全国力量办的大事。
1950-1977期间,学术界一致公认的“主要运动”一共有十四次。可自行百度“历次运动”,查看是哪十四次。
举报 | 4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3:12:45
越是高,越说明难度极大。如果随便增发些钞票,或调整行业主管就能解决问题。用得着上升到一场“跨行业”、“全国性”的运动吗?显然,不能。
显然,这说明“节粮”难度巨大,已经到了必须集中全党全国之力,搞一场“运动”才能解决问题。这定然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
解读至此,我们仿佛明白,1987的限粮,绝对不是酿酒行业内的内部事务。限粮,已经是一场全党全国要面对的重大任务。
这显然属于国家层面的大战略,是国家意志。行业内的得失都属于小账,个人的口腹之享就更不值一提。国家战略才是大账,对吧。
举报 | 4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3:15:16
第5句:国务院决定„„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伟大意义。
█解读,关键词“伟大”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增产节约”的核心是“节粮”。节粮,本就是任何国家任何时间都要遵守的基本原则。一年级小学生就知道“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谁也不会反过来,说浪费粮食光荣。既然这是一条存在了许多年的基本原则,却在这个时间点上升到“伟大意义”层面了。它伟大在哪儿呢?以前那么多年里,它难道就不伟大吗?为什么在1987这个时间点拔高成“伟大”的意义呢?
这明显是个疑点。
举报 | 4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3:17:14
1987年仿佛是平淡的一年。虽然有矛盾在积聚,可是哪一天没有矛盾呢?一切事物仿佛都已司空见惯。
我们不仅要看已经发生了什么,还要看,没有发生什么。这没发生的,可能比发生的更重要。据此,我们大胆推测,如果不节粮限粮,一定会导致什么重大的不可承受的严重后果,节粮限粮,就是为了避免这严重结果的发生!正是因为结果的严重与可怕,才不惜以一场全国性的运动来实现节粮这一目的。
这节粮的意义有多伟大,对应的结果就有多严重。这话反过来说就是,那可能发生的后果有多严重,这节粮的意义就有多伟大!
举报 | 4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3:23:18
解读到此,眼前似乎豁然明朗。新工艺酒始于1987的节粮运动。这节粮,并非源自酒厂的利益驱动。也就是说,它既不是技术进步所需要的节粮,也不是经营降低成本所需要的节粮。它是源于政治任务的政治节粮。
勾兑白酒是政治节粮的产物。这是本文提出的第一个基本观点。也是本文最重要的核心结论。
若不是这场运动,大概率的结果是,今天的市场主流仍然是纯粮食高度白酒,而不是低度勾兑酒。与今天的现状相反。
举报 | 4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3:24:56
1987为什么要政治节粮?若不节粮则后果会有多严重?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楼主不敢说能看懂,楼主找到一些当年的公开数据与公开资料,尝试从这些数据中找找原因。第4章 政治节粮的代价
贵阳会议的白酒节粮举措,是政治节粮。而不是技术性节粮、经营性节粮。若要论技术,液态法白酒技术早在五十年代就已有。经营上的原因也不成立,液态法工艺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发展,液态法白酒的饮用体验始终不如固态法白酒,市场不认可,酒厂不积极,市场主流始终是高度粮食酒。
既然定性是一次政治节粮,政治总是讲“目的”、“代价”,既要达到目的,付出的代价又要尽可能地小。那么这场政治节粮运动,付出的代价是什么?节粮的目的仅仅就是为了那点粮食吗?有没有更深层的目的?然后再追问一句,它最终达到目的了吗?以及,这付出的与得到的,划算吗?
举报 | 4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2 23:34:12
首先讨论付出的直接代价。
新工艺白酒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肯定大于传统工艺白酒,这影响当然是慢性的,我们都知道,喝原酒不上头,但喝勾兑酒就会头疼。当然,头疼之后休息几天停止喝酒,人就逐渐恢复正常,头疼感渐弱。
这头疼不会马上要了人的命,也不会让人马上生病倒下。只是疼几天。但是如果每年疼上十几次,如果年复一年地让头疼,你敢说身体没受到损害?脑细胞有没有受损?肝脏有没有受损?越来越多的人患肝癌,没有它的“贡献”?
有多少人英年早逝,有多少人晚年被病痛折磨,你敢说没有新工艺白酒的功劳?
以慢性的、长久地伤害几亿人健康为代价。换来白酒行业减少用粮。这代价可谓是“极其巨大的代价”。
然而这只是代价之一。
另一个代价是对传统文化的损害。白酒的形象,在世人心中越来越“不安全”,“饮酒有害”之说日益深入人心,白酒的地位越来越低。为了健康,人们纷纷回避高度酒,几乎出于本能地转向低度酒。
人们出于本能地认为,既然饮酒有害,又不能推掉应酬,那么酒就少喝点。于是想当然地认为,要喝同样体积的酒,低度酒里的酒精比高度酒里的酒精含量少。于是想当然地认为,低度酒对人的伤害,小于高度酒。
可怜酒友,却不知道,越低度,越勾兑。于是越来越多的酒友,完全是为了应酬而饮酒。若无应酬,绝不喝酒。哪里还有“悠然望远山,杯浅味正酣”的美食之乐?在“饮酒有害论”日益深入人心的另一个证据是,各大社交网站都把饮酒列入生活习性中的“恶习”。社交网络中关于酒的选项:不喝酒/应酬时才喝/经常喝。
几千年来忠实地伴随中华民族历经苦难的美酒,越来越难喝。
正因为酒中粮食的缺失,勾兑的充斥,白酒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抛弃。据此推断,白酒产量与销量应当是日益下降的。低度酒的份额应当是越来越高的。这个推断能否找到数据来持?楼主终于找来数据,印证这推测是否正确。以下数据来自百度搜索结果。
从1987到最高点,共十年时间。20年,就是一代人。十年,算半代人吧。这十年,特别是89之后经济总体是在上行,收入增长消费力增强,肯定会增加酒的消费量。这是正的因素。但懂酒爱酒的人,一年年老去,每老去一人,就减少一个顾客。这会令销量下降。而新生的人群,接触的已是低度勾兑酒,哪里还知饮酒的乐趣呢。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拿起酒杯,年轻人中酒民的比例偏低,新增的年轻酒民数,少于老去的年老者人数。此消彼长,在1996达到拐点,之后,更多的人老去,而大部分年轻人已然抛弃了白酒。于是96之后一路下降再下降。
第三个代价,是行业发展机会与市场份额。中国白酒,把市场份额拱手让给了红酒。
直觉告诉我红酒的份额在快速上升,身边的朋友,特别是女性朋友,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红酒,并认为它是美容之物。百度没找到具体的数据,但找到两个说法是,2010年,中国人均一瓶红酒,2013年中国喝掉21亿瓶红酒。此数据若真,按750ml一瓶,21亿瓶换算为157万千升。对比2007年白酒总产量的410万千升,红酒已经是同一数量级的巨大体量的对手。
喝白酒被贴上粗俗不雅的标签,喝红酒被视为“高雅”。但是我想问,斗酒诗百篇的李白粗俗吗?写下“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西园夜饮„„”的奏观,谁敢与他比雅意?“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其婉约柔情后世的酒友们仰望。
中国梦已成为中华民族每个人自发的奋斗目标,国家强大,国民强健,人人都要分享成功。***曾经说过,要保证每个公民旅游出行的时间和权利。你在向往着全球美景时,却错过了身边最动人的事物——美酒,你可曾安全、爽快地醉过!
历年来进口葡萄酒所消耗的外汇,我已经不敢去推算,进口这类高溢价产品,远不如买粮食回来自己酿酒!
酒中粮食的缺失,令中国白酒,被越来越多的年轻国人抛弃。他们转而投入洋酒的阵营,为洋品牌贡献利润,成为舶来品的臣民。
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就到此吧,白酒限粮的代价是多方面的,损害健康,破坏传统文化,扭曲消费习惯、自杀性地放弃行业份额,多少亿人民没有体验美酒带来的快乐。这些负面的影响极其深远而且难以挽救。
第5章 政治节粮的真正原因
多年来的互联网阅读影响着我的思维定式。让我养成一个基本习惯和一个基本观点。这个基本习惯就是,习惯于考察任何事件发生时的大环境,而不是静态地、孤立地去看待一件事。一个基本观点是,任何重大历史事件,绝对不是某些小民的自发行为,一定是某方势力策划-执行的结果。
回到这场节粮运动上来,前一章论“代价”论“所失”。这一章论“所得”,我依次来考虑几个问题,1、能节省出多少粮食。
2、当时的大环境是怎么样的,若不补上这些粮,结果会有多严重?
3、有没有其它替代方案弄出粮食。
这个坑实在是太大了,在天涯,与粮食有关的帖子数以万计,但这个坑我一定会努力填平它。楼主自认没能力看透讲透。自己的这些推导和看法。权当作是酒桌上的谈资吧。
我们首先来算算这场政治节粮一共能省下多少粮食?
1987年,全国白酒产量为431万吨(有些资料的单位写作“千升”),习惯上说酒产量时,都折算为65度。假设这431万吨就是指65度的酒。我们粗略估计一下用多少粮食。按平均三斤粮食出一斤酒来算,一共耗粮1293万吨,也就是258.6亿斤。当年的粮食总产量是40473亿斤。占比为0.639%。
(实际上的理论出酒率是,100公斤淀粉,可以出60.54公斤96v/v%的酒。高粱的淀粉含量约在65%左右。)
这是粗略估算,没法精确,各地粮食的淀粉含量非恒值。淀粉产酒率随各地工艺也不同。一般说原料出酒率30%,或者说三斤高粱产一斤酒是可信的。
若按贵阳会议的目标,改用液态法了,也就是完全不用粮食,三分之一产量对应的耗粮量,可省下粮食431万吨,也就是86.2亿斤,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0.213%,1987年末人口总数为10.9亿,分到每个人头上,人均可分到7.9斤。还是挺可观的。
那么白酒行业一共耗了多少粮呢?这里按30%原料出酒率来算,白酒总产量431万吨,共耗粮431/0.3=1436万吨,等于287.2亿斤,人均可分到26.35斤。
若不用液态法,仍然用固态法酿造粮食酒,仅仅是从60度降到55度,三分之一产量降度,能省出多少粮食?查60度和55度酒对应的酒精质量分量,分别是52.09%和47.18%,酒精含量少了9.4%,对应省下的粮食数,86.2*9.4%=8.1亿斤,人均分到7.5两。
靠固态法降度,能省下7.5两(人均),微不足道啊。而改用液态法白酒,能省下7.9斤。我更有理由相信,改用液态法酿酒,才是贵阳会议的真正目的。
1984高点之后,1985之后的连续5年,粮食总量在原地徘徊。人均粮食则趋向下降。350公斤,算是粮食安全的红线,这5年里,最低点出现在1988年,人均粮甚至降到了354公斤。注意,这354是理论人均粮食占有量,国家还得拿出相当部分用作战略储备粮,工业用粮(生产药品),酿酒要耗粮,生产副食品(糖果饼干),织布用浆等都要耗粮。人民实际可分配的粮食,肯定远远不到354公斤。
前一节已经算过,酿酒工业1987年总的耗粮量287.2亿斤,相当于人均26.35斤,扣掉仓储运输损耗至少得2%吧,得留种子粮吧,得留战备粮吧,88年实际人均可支配粮食,很有可能低于300公斤。已经跌破温饱线。从图上可以看到1984年到198己巳年,农业限入瓶颈,停步不前,而饥荒似乎如影随形随时会爆发。
我有理由相信,1987年的贵阳会议,“万分及时”地从酿酒行业“截走”一部分粮食,减缓了后续两年口粮的紧缺。避免了更大的饥荒。
显然,这并不是真相的全部。
第6章 中美间的第三轮战争
1979-1989,是中美之间的第三场战争,这是本文的第二个基本观点。1987的节粮运动,放在这场战争的背景下分析,似乎能看到更真实的意义。
中美在此之前的两场战争,分别是1950-1953的朝战,1955-1975的越战。两场战争都以美国失败为结局。朝战为中国赢来了东北的全部主权和长久的和平环境。越战,为中国赢来了联合国的五常宝座,还有趁机引进的13套大型化肥装置为日后的粮食增产垫定基础。战胜美帝者,是太祖,我们永远缅怀的伟人。
举报 | 7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3 00:40:36
对MD来说,输了两场,那就换一种战法继续打,这新战法叫接触战。从原先的武力对抗+封锁制裁,改为接触合作,用明的合作来掩护暗地里的进攻。
中美之间的争斗一直未曾停过,第三场斗争的战线有两条主线,一是军事与外交,这是看得见的明线。二是金融与经济,这是看不见的暗线,观察点在经济实力、汇率与大宗价格等。明线与暗线互相影响互相交织。
举报 | 7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3 00:42:15
战争从来只是手段,是为战略目标服务的,不论是明线的领土争夺,还是暗线的金融争利。在讨论输赢之前,我用较多的篇幅先讨论战略目标是什么。实现战略目标了,叫赢。没实现目标,叫输。战略目标若是错了,妥妥的是输家。这战略目标,为顶层设计服务,有时这二者是一回事。所以,我们得从弄清楚顶层设计(战略目标),然后讨论得失输赢才有意义。
举报 | 7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3 00:43:48
中美的前两场战争(朝战/越战)都是太祖打赢的。太祖有着明确的顶层设计。太祖的战略里有两句最重要的话。第一句,赶英超美。第二句,建立新秩序。前一句是以钢产量这一具体参数来代指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可理解为国家的发达程度,引申为国家的综合实力。赶英超美,就是工业实力综合实力超过美,成为全球第一!
后一句的新秩序,就是要决定权力的运行规则,这是最高层次的顶层设计,是真正的一切的根源。有人问,规则的制定权,有这么根本吗?
1987,还是冷战后期,中国被诸列强围堵,战备安全意识严重严谨;直到2001加入WTO,才算是与诸列强和解,才取得工业强大成就,与农业快速发展.......至今也看到了,年进口近亿吨的各种副粮,来解决国内牲畜饲养原料,以便转换成肉品......换种说法,若是老式传统酿酒法,以当前的经济水平,只会导致进一步扩大耗粮,,起码3000万吨........中国的粮食安全,只是勉强平衡,吃的饱而已,只有进口了那么多副粮后,才勉强吃的好,为了国家粮食安全,我们可以不喝酒,但是不能骗大家喝假酒。真相大白之时,楼主必定第一功臣。
窃铢者贼,窃国者候。欺世的巨盗反而享有富贵,守法勤劳的你困守贫寒,你喜欢这样的社会吗?这是万恶的旧社会,对不?
现代社会比之万恶旧社会有改进吗?
历次金融危机,西方资本通过种种手段,掠夺了巨额的财富,似乎哪一次也少不了西方资本的急先锋——GS的身影。这个罪行累累的机构,堂而皇之地成为各国的国家级的上宾。在兔国,GS合法地入股、控制一间又一间全民所有制大型企业、大型民营企业!例如,工商银行、双汇,雨润,太子奶。其黑手,从中航油、中国远洋,南方航空等多家企业里坑蒙拐骗走几十亿。这哪里是万恶啊,该发明个新词“亿恶”才对。西方资本划定游戏规则,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急先锋的GS,不过是运动员的角色。一国接受这西方资本定出的规则,它就是贵族。若有一国有着相反的新秩序,它可能要被诛族。
你敢说,当下的社会运行规则是你想要的吗?它是不是比万恶的旧社会进一步恶化了?想一想叙利亚的历次化武,一次死掉上千平民。它不过是规则的制定者,用作加罪给对手的手段。人命如草芥,能生在中华帝国真是幸运,对吧?
规则的制定权有多么重要!规则,定义着一种行为是贵族还是犯罪。而规则的制定者,享有最高的权力和利益。
举报 | 9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3 10:15:05
在太祖的新秩序里,怕是容不得资本的横行与巧取豪夺。
太祖所指的新秩序,是以民族根本利益人民利益来衡量的。在新秩序下,窃国者必然不容于全体人民。写到这里,不由得再一次生起对太祖的敬仰之情。当时还没有《货币战争》之类的书籍,还没有金融高边疆学说,对西方金融资本获利的手段,笼统地说成“资产阶级剥削”之类的模糊论调。金融战,被肤浅地看作“有失道德的不公平的银行家的小把戏”。所有人都没有看到它的巨大危害。后世的我们才慢慢知道,金融战是更高级别的战争,比之占领领土的有形战争,其危害更烈!太祖在那时,就有着远超世人的深刻洞察力,直指一切罪恶的根源——规则。
举报 | 9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3 10:16:38
太祖提出新秩序,让中国成为有远见的大国,并一步步接近目标。以1950年之贫弱,就敢于打朝战,从而一战立威,从此再无异国胆敢侵略中国,生存权得以确立。两弹一星+核潜艇出来后,任何国家就此排除了对中国动武的选项。发展权从此确立。
可惜,这顶层设计后来被有意识地谈化。
直到***提出中国梦(有时换种表述叫“话语权”),才重新拾起太祖的顶层设计。中国梦我理解为一句话就是,所有人不受压迫地活在公平世界里。
对这顶层设计的强调,迟来了多少年?
在天涯煮酒有一个帖子《战国秘史之最终对决》,给了我相当大的启发。该帖亮点在于提出,战国的主线是秦齐二棋手争霸的过程,其它国均是“棋子”,秦齐分别有两位最出色的人,张仪与孟尝君。二人都有着相同的战略:重态势,轻扩张。进攻方向是先强后弱,核心战略是削弱最强的对手。其道理是,把强国削成弱国,弱国已无力对抗自己,最后就由自己定规则,一统天下。(说句题外话:不过《战》文轻视商鞅的价值,我不认可,商鞅变革了农业基层生产关系,就是一次“土改”,农业的生产力得到巨大提升,是秦强大的最根本原因。)
我也是爱美酒之人,第一次喝高度二锅头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也就是87年左右。当时的只喝了一小口,但记意由新呀,酒入口即化成一股香浓的酒气,穿肠而过,当时感觉现在还记得。可惜现在在也找不到这样的感觉了。
总结一下。顶层战略概括为一句话,削弱最强的竞争对手,让自己更强大直至最强大,由自己主导世界运行规则,让规则对自己的国家最有利。
46度以上的酒能轻松点燃。46度以下的酒,还要看当时气温,在木板上易燃。若是铁板,则较难燃。38度以下的基本点不燃,[ 观其酒美,知其人善。] —— 德赛赫 Olivier de Serres 再看日元ODA贷款的用途,全是对项目贷款,中方还得拿出配套资金(占项目总额30%左右),项目所需的设备与工程,基本又被日本拿走,这时面至少有30%利润吧!这些项目,只是方便了从中国掠夺资源。例如,第一期日元贷款(1979-1984),全部投向了涉及煤炭开发的六个运输项目;这些项目,无一例外地和对日能源出口有关。ODA是政府间贷款,贷款的获利有限,利息较低。在ODA之外,还有更为大量的直接投资和商业贷款进入中国,这些以企业投资名义进入中国的资本,获取的利润可远远高于ODA的利息。这企业投资一样坐享着汇率升值的巨大收益。仅汇率就有10多倍的收益。项目本身的年收益,不会低于10%吧,10年下来,接近4倍,总体算下来有40倍以上的收益。这哪里是什么投资回报,该叫做“战利品”才对。
我只看到一个词,掠夺。第9章 内外交困的1987
对外,汇率狂贬,贱卖资源,外汇短缺,国际收支恶化。
对内,工资涨幅远远赶不上物价的飞涨,通胀压力大,人民生活日益困难。几十年来平和安静的社会,贫富分化了,内部矛盾深化了。
一部分先富者,消费着美国轿车,日本彩电、意大利皮具!消耗着卖资源换来的宝贵外汇。而八十年代一直在高通胀中度过,普通人在通胀下更穷。社会机制显然有失公平。对前景感到渺茫,最有文化的大学生群体们,因为无知与浅视,其爱国热情被某些组织无耻地利用了。二十多年后的乌克兰,又上演着类似的一幕,经济的困难导致民众的不满,民众的愤怒被煸动者导向执政当局,而忽视了煸动者是造成经济困难的根源之一。
让我们用数字,看看当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吸髓与抗争!
举报 | 15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3 23:28:31
我的着眼点在于国际收支状况上。搞经济,那就看看从西方资本赚到多少小钱钱。对不对?楼主找到历年的进出口总额数据。当年出口-当年进口的差值,正的,叫顺差,负的叫逆差。本帖中的所有图,都是楼主在EXCEL中亲手所画,很耗时间。
专家们通常是看一年期贷款的基准利率。我是外行,所以我只会看一年期存款利率。表中染成蓝色的部分,85年4月涨到6.84%,8月涨到7.2%,88年9月涨到8.64%,89春节前夕涨到11.34%!通胀以及通胀预期显然愈来愈猛烈。
对比一下2010-2015的一年期利率始终在3%附近,2.75%,我们已经在大喊钱贬值,说钱越来越毛。85-89的这一路狂奔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当时的通胀远远高于2010-2015,用两位数的利率来对付通胀,这说明通胀水平定然也是两位数,物价的涨价速度也是在两位数。
从天涯一个帖子里找到当年的物价指数:
1985年物价指数11.9%,突破两位数,86年7%,87年8.8%,88年20.7%,89年16.3%。
面对一路走高的利率,当时的人对通胀的预期,也一定是“还要涨”,于是抢购吧。进一步推动涨价。而这几年间的粮食产量在原地徘徊,人均粮食拥有量在下降,粮价已经差不多涨到天上,工资没怎么涨,月工资只够买几十斤米。其它生活用品还在快速涨价,这生活怎么往下过?
当时社会上还有一个群体,叫待业青年。从中学出来,在家待业。这个群体没有任何收入,只能啃老。那时还没有私人雇主,根本没有打工的去处。
假如涨价是所有人一起来忍受痛苦,估计国人能忍耐得住。中国人历来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财富的不均,而患机会的不均。
这时忍受涨价痛苦的人发现,却有一个群体在越来越富。街上开着进口轿车的新贵们多了起来,他们享受着进口名牌。他们与普通人的区别越来越明显。
第10章 节粮的真正原因
外因与内因导致了这场节粮运动。然而这个提法,仍然过于笼统,内外交困是方方面面的,有太多的指标。我希望进一步精确地分析出最根本的动机。节粮的成效也许会在方方面有所反馈。但肯定有一个排在第一的目标,这个才是它最根本的目的,它是什么?是为了吃饱维稳?是为了降粮价?为了缓减通胀?还有其它可能吗?
突然灵光乍现,缺粮程度,可以通过粮食进口数量的变化来观察。去找进口粮食数据去,然后,一个可怕的念头诞生了,有没有出口粮食?
楼主努力找那些年的粮食进出口量数据,换了几十个关键词在所有引擎里找,可惜,找不到。但我找到一篇有价值的媒体文章。卖原油、卖煤炭、卖粮食,全是产业链的最低端的卖原材料卖资源。
我明白了,那出口粮食的目的,是为了出口换美刀!!因为缺外汇!
也就是说,在不知道87年是否丰收或歉收的3月份,酿酒用粮就已经被盯上了,得省下来,用于出口换外汇。好吧,这个思路看起来比较合理,那么就向这个方向找数据来印证吧。我查找这二种粮食的亩产量数据时,我惊奇地发现二者的巨大差异。
固态发酵的粮食酒,原料是高粱。从播种到收获生产期约130~140天。高粱亩产大多在600-700斤
新工艺法的勾兑酒所用的食用酒精,主要原料是玉米。从播种到收获生产期约90~100天,玉米亩产2000斤都属于正常水平,高产的玉米可达2200斤每亩。
高粱长的慢,产量低,玉米长的快,亩产量是高粱三倍以上。
再看酿酒的效率,酿酒就是粮食里的淀粉分解成酒精,从分子式可以推导出理论值,多少克淀粉能出多少克酒精,这数值是固定的。100公斤淀粉,可以出60.54公斤96v/v%的酒。因此比较淀粉含量就能推算出酒率。
高粱的淀粉含量数据来自这篇硕士论文 http://,原文很长有深度,楼主建议凡是关爱中华国运者,花些时间读读该文。第15章 也论评酒会
谈及一个酒好不好,许多人会搬出历届全国评酒会,说八大名酒、十大名酒是哪家哪家。对批次间的差异现象“选择性失明”。迷信一个窖池永远是相同的品质,不进步,也不退步。认定这上榜的酒就是贵族,未上榜的则属平民。
以国家的名义评酒,选出十大名酒,细究这一过程,你会发现这事本身就不合理。因为评比仅仅比口感,比香气!论香气,你有香精厉害吗?赢家岂不是香精添加剂!酒厂研究香精就够了,何必研究酿酒。以国家的名义评酒,让大家逐香气而去,而忘了酒的本质:酒不是用来闻的,酒也不是为了漱口的!酒是用来喝的!酒为肠胃而存在!酒为精神而存在。你知道吗,“国”字级的评酒师们,评酒时从不把酒咽入腹中!评酒师们把口感练习到极致,却忘了肠胃对酒的品评也重要。
有许多人说“酒的美好,就在于酒入口的那一瞬间。”说这话时得加个前提,喝的必须是原酒,属于受肠胃欢迎的好酒。他们似乎忘了,好酒入肠胃后,肠胃也要评说这酒美不美。
酒是一种神奇的食物,骗得了舌头,却骗不了肠胃,骗得了肠胃,却骗不了神志。怎么能凭“嗅觉和味觉”来评判优劣呢?
真正懂酒的酒友,对于好酒劣酒,有着朴素的标准,就九个字:易入口、让人晕、头不疼。
饮酒,是一种综合体验。原酒存放得法,存放二年后,喝起来一般都有以下共同点:
1、喝原酒很少有人喝到吐。就算当时拼却醉颜红,却不伤胃。
2、其次,不上头,就算醉得很深,倒下睡着,也不上头,当时和过后都不觉头疼。
3、第三,口不干。不会到处找水喝。
4、心口舒服,有酒足饭饱的充实感,而不会心慌心悸。
5、越喝越暖,手足活络,绝不会越喝越冷甚至打寒战。
6、醒得快,甚至一边醉着一边醒着。以上六点,并无一点与口感有关,并无一条与香气有关。但这6点应当是一切好酒的基本前提吧。首先得符合这6点,然后来比较口感,这口感才有意义。如果达不到这6点,就来比较口感,评比的结果,也只能算空中楼阁。
那些闻起来香,喝起来甜,但让你头疼心慌的酒,能算是好酒吗?
所以啊,管它十大名酒还是二十大名酒,咱们别往心里去。醉过刚醒来的酒友,最清楚所喝的是不是好酒。
若拿小厂里最好的优质酒与大厂里的普通级酒相比,肯定是小厂的优质酒胜出。
但是由于有了评酒会,结果呢,你花了名牌的价钱,买的可能是大牌的普通级酒。其品质,远不如价格更低的小厂的名优酒。上市公司的酒能销遍全国,另外几百家小酒坊的酒你可能从未见过!你只看到上市公司的光环,小酒坊们,在光环下集体失色了。
评酒会的结果就是,一家辉煌了,其它几百家小酒坊艰难生存着。
第一种,努力学习老三。
镇里有几家努力做原创做品质的酒厂,稳步发展起来。因为大牌就在身边,文化、技术、管理等都可以跟着学,人才交流上也得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加上当地产业的上下游的配套企业齐全,相关资源丰富,本就是出好酒的地方。学习成功者的经验,这是正途,当然,这种发展道路最辛苦。但是一旦有所突破,赢得了一定的顾客群后,品牌含金量就是沉甸甸的。
回过头来看这句话,欠妥,品质好的酒多了去。赢得顾客靠的是营销,品质绝不是主因。
在中国股市里,白酒类企业比较有投资价值,因为窖池不可复制,就算外资收购了酒企,也搬不走窖池。一旦喜爱上某种酒的风格,很多人终生追随它。
第二种,努力拥抱老三。
是一类属于不文明的小厂,他们注册些个擦边球品牌,包装设计得跟大牌差不多。你是不是在商场里经常发现,名牌酒,总是会有一大群“亲戚”,包装上长得很相似,名称极度接近。消费者一不小心就买着“亲戚”了,还以为买到正牌的。甚至商场里的全是亲戚,正牌的反而缺失。
为什么要打扮成亲戚?这是评酒会的功劳,摧生了名牌的高溢价,打扮得相似些,也沾点溢价的光吧。
第三种,努力模仿老三。
这种属于野蛮型的小厂,直接山寨,鱼目混珠,悄悄地出货。因为价格有优势,山寨水平高,外观上看不出区别,酒味与大牌的相差无几。这种山寨酒也极受欢迎,悄悄地渗入正品的流通渠道。如同鬼子进村,“悄悄地进村,打枪地不要”。
于是就有了很奇怪的现象,有消费者买的明明是山寨货,但酒友分辨不出来是真是假,继续买。生产者,与销售者,持续分享着评酒会带来的的利益。
四种,成为别人的附属品
做前面的三种,需要“勇气”与“智慧”,还需要相当的资金实力与运营团队。实力更小的酒坊,坊主只懂酿酒而不懂经营。它们就只能沦为大厂,或上述几类厂的附庸。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掉入产业链的最底层”。
这些小酒坊,会酿酒,酒质也很好,但没有终端也没有渠道分销商,更没有品牌(商标证书一般都有几个,但那不叫品牌)。这酿好的酒卖给谁?
市面上90%酒产量已是新工艺酒了,这新工艺酒里,不是得加几个帕的传统原酒吗?新工艺的酒精是买来的,这几个帕的原酒当然也能买卖。这些真正的传统小酒坊所烧的原浆,就卖进做勾兑酒的大酒厂,用作调味酒。调味的意思是,好酒里可能含10帕的原酒,低档酒也许只含2帕的原酒。酒坊卖原浆给大厂用作调味酒,这是专业遇见内行,是批发交易。因而压价是必然的,直接压到成本线以下。做为大厂的附庸,酒坊的利润很低、很低。酿酒叫水里捞金,这金很难捞。酿酒人,年复一年地劳作,能发大财的有几个?技术牛,不如会吹牛。搞生产的,不如搞营销的。各行各业,企业各岗位,概莫能外。企业老总们,几乎都是销售出身,有几个老板能兼CTO的?
于是把这镇里的酒坊分为三类:第一类,上市酒企。第二类,在市场露面的酒企。第3类、无名英雄的小酒企。计上榜分布:
第一梯队:川酒6家上榜一省独大。
第二梯队:江苏2家,贵州2家,河南2家。
第三梯队:晋酒1家,安徽1家,陕西1家,湖北1家,湖南1家。
这九省之外,共它省没抢着国家级名酒的名号。
16章 白酒简史
在中华文化中,只要有文字记载的地方,必有酒的记载,可远溯至甲骨文时期。而酒的出现,要早于文字的出现。1983年10月在陕西眉县杨家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一组5只陶质酒杯,经鉴定,酒杯距今5800~6000年。
举报 | 31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1:52:40
关于白酒的起源,学术界早有定论,先有果酒,后有粮食酒。人类早在渔猎采摘游牧的远古时代,就发现了酒。果子祼露在空气中,表面聚集了酵母菌,果子在不通风的环境只存放一段时间后,果肉变出酒,散发出极其美味的酒香味。
在学术界还有个著名的观点,认为酿酒早于种植谷物。先有酒,后有饭。最初种植谷物的是为了制酒!为了喝酒才种植谷物(稻、黍)等。然后才过渡到农耕时代。
《尚书.酒诰》定酒德之规,周朝曾出禁酒令,谓“三人以上群饮”是要治罪的。
《书经.说命篇》中有“若作酒醴,而惟曲蘖”。那时已知道制曲酿酒。
举报 | 31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1:54:02
最远古的酒,是果酒。就是天然的果子自然发酵的酒。有些人可能注意到,熟过头的香蕉,闷热腐掉的苹果,都会散发出酒味,虽腐败却极香极香美。
在元代蒸馏酒发明之前,酒都是用米酿制,用大米或糯米煮熟后加曲发酵。所得的酒很甜,酒度数最多只有十几度。所以三国时的张飞偷酒喝,能喝完整坛子酒。《水浒》里智取生辰纲那一段,加了蒙汗药的酒是以解渴的饮料身份出现的,人人都大碗地喝。宋时的武松,在井阳岗能连干十八大碗酒。
举报 | 31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1:55:12 这类酿酒技术叫做发酵酒,以区别于后代的蒸馏酒。发酵酒工艺一直流传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着。在湖广一带流行的醪糟(甜米酒)是女子坐月子必用的补品,用米酒煮老母鸡,有驱风催乳之效。在浙江绍兴,当地的黄酒就没有走上蒸馏酒的路线,仍然保留着远古的传统。
发酵酒的共同特点是,以大米做为原料,用糯米制酒则更佳。酒精含量低,一般就几度,或十几度,绝对不会超过20度,发酵酒必须经过长期存放才好喝,而且适合长期存放,例如有20的女儿红,30年的花雕之说。
馏酒工艺发明于元代,《马可波罗游记》中就有“烧酒”的记载。蒸馏酒工艺,利用酒精汽化温度点比水低的原理,加热让酒精汽化蒸发出来,再冷却液化为酒。因而酒液得到提纯,度数很高,甚至能得到68度的原酒。蒸馏的设备大锅叫做“甑”。蒸馏工艺发明后,世上才有真正的中国白酒。中国白酒,自打一开始就是以高度酒的面目出现。
但是白酒,绝对不是黄酒的升级版,白酒与黄酒的工艺完全不同。白酒所用原料是高粱,而非大米。二者所用的酒曲原料、酒曲制法,也完全不同。民国时代的白酒,现在通过1935年出版的《高粱酒》一书来了解。
据书中计载,1934年,全国二十个省饮料酒总产量25.36万千升,(含啤酒),其中高梁酒产量为7.62万千升。
1934年,当时中国5亿人口,只有可怜7.6万千升的白酒,人均白酒仅0.152升,一年才三两啊,真可怜。旧中国的贫穷缺粮凄惨竟至如斯。可以想见在民国时期,普通人若能喝上一顿酒,绝对是其人生里了不得的大事。到1987年总人口10.8亿人,坐拥431万千升白酒产量。人均白酒4升,增长了26倍。我等酒民,所喝的每一口酒,都得感谢这是太祖之功。书中有段“商场市肆所呼之‘原乾’、‘原酒’、‘白干’、‘干酒’、‘炮子酒’皆谓酒蒸馏后之未掺入生水者也,普通为三花至四花随各地之习惯而定。所谓某酒有几个花,乃某酒可加十分之几生水而为花酒也。所谓花酒乃原酒加水,使其酒泡达小米粒大小,接连若串珠,停一二分钟不灭,为其准则之酒。”
解释下这段话。
“能让酒泡串起成珠而不灭”,这样的酒度最低在52度,这是现代通行的度量标准,是指20度时的体积比。三花酒,就是加入十分之三的水之后,降到52度。四花酒,就是加入十分之四的水,降到52度。显然四花酒的酒度要高于三花酒。在当时,花越多,说明酒越纯。花少,说明提纯工艺差,若者就是掺了水,意味着品质低。三花酒的酒度有60度,可见在民国时代,高度酒是白酒的绝对主流。
举报 | 32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2:12:22
从这1934年的文章里,提到白酒的两个重要概念:降度,酒花。
既然有三花的酒、四花的酒,那么,有没有5花6花甚至30花或40花的酒?答案当然是没有。为什么?因为降度有下限,这个下限就是50度。若保守一些,则认为下限是52度。
为什么有下限?
50度是指体积分量之比。刚好是酒精与水的体积各占一半。在50度之上,酒精体积大于水的体积,酒精是溶剂。水是溶质。低于50度时,水的体积大于酒精体积,此时水是溶剂,酒精是溶质。
这溶质与溶剂改变之后,得换个叫法才科学。
在50度之上,叫酒精溶液。
在50度之下,叫水溶液。
注意,它们不仅仅是叫法的不同,它们确实就是完全不同两类物质,他们在物理、化学上的特性有着极大的差别。
举报 | 32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2:13:19
用谷物酿制出的酒,闻着香,这香味物质来自里面的有机酸类、有机酯类。这些香味物质,约占整个酒的1%,量虽少,却决定着酒的风味。这些放香的酯类,能溶解于酒精溶液内,但不能溶于水溶液。
也就是说,它们能溶于50度以上的酒,但不能溶于50度以下的酒。不能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降度时会析出来,成为沉淀!
可以做一个简单的降度试验,找个透明的杯子,装半杯60度的粮食酒,向杯中慢慢加水,边加边摇晃,当杯中酒度就降到50度以下后,杯中原先清澈透明的酒液,会变成浑浊不堪的不透明的乳白色。那乳白色,就是从酒中析出的酯类物质沉淀,小颗粒悬浮均布于酒中。
有人从超市买来大坛的便宜的高粱酒,来做这个实验,可是无论怎么加水,始终透明清澈。哎,此酒是名高粱,而非高粱。成份有几帕高粱,没说是纯高梁。论酒度则敢比真高粱。
举报 | 32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2:14:25
那酒花又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看花知酒度呢?
原来,不同浓度的酒,其表面张力不同,越高度的酒,表面张力越大,越容易形成较大的泡泡。随着表面张力的降低,形成的泡泡就越来越小,到了50度以下时,与水差不多,形不成泡泡了。这酒花从大到小,依次叫,大青花,二花,云花。大青花大如黄豆,云花则如小米粒般。酒花如云花时的酒夜,差不多就在52度。
所以啊,酒不能低于50度,或者说不能低于52度,只要低于52度,基本可以断定是酒精加水勾成的酒,绝不是粮食酒。
举报 | 32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2:19:43
2014年有条轰动全国的新闻,就是发掘被淹没了三百多年的古泗州城。古泗州城临淮河、汴河,傍运河,是长江至黄河漕运的枢钮,有水陆都会之称,其繁华程度直追扬州。在康熙年间黄河改道夺汴入淮,大洪水带着大量泥沙淹埋了泗州城。这次发掘挖出来大量的文物,其中挖出来的一口大锅特别引人注目。我找到这新闻的原文,连图一起截上来。
第17章 忘却的初心
人们为什么喝酒?白酒行业的从业者往往忘了这一根本的命题。
健忘是一种通病。曾经打了整个世纪的“英法百年战争”,后来考证出,冲突的起因是军人丢失了一只军马桶,从而进入另一方领地寻找。当代亦不乏健忘之事,例如行路不慎踩着别人脚,最后演变成全武行。忘了最初仅仅欠一个微笑的歉意,最后演变成推残对方肉体的愤怒。
有一个经典的品牌案例,某牛奶品牌,每次开会都必定讨论四个话题。
1、人们为什么喝牛奶。
2、人们为什么不喝牛奶。
3、原先不喝牛奶的人为什么开始喝牛奶。
4、原先喝牛奶的人,为什么不再喝牛奶。
若把牛奶二字换为白酒二字,这四个问题依然成立。该是所有酒企,所有酒民值得深思的问题。细思这四问,得到的真相让人很难过。据2014的调查统计,喝酒的原因,40%应酬,22%助兴,习惯13%,消愁5%,保健养生御寒等20%。也就是说,只有25%的需求是个人需求。75%的需求是群体的需求。
因个人的喜好而饮酒,在乎的是酒的本身,讲酒质,讲口味。只要“喝得起”,价格高些低些并不重要。
因群体而饮酒,酒质退居次要位置,重要的是这酒所承载的其它内涵。讲面子,讲虚荣心,就由酒的价格来实现。请客时,面对三百元、一千元一瓶的酒,你却请人喝个50元的,不仅仅显得“不尊重客人”,还不能“体现自己的身份”。是“失礼”的行为。酒店里高价的酒,总比低价酒卖的好。
举报 | 33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1:09
还记得上个世纪的80年代90年代的进口香烟吗?当时满中国流行。因为价高,万宝路,555,接近10元一包,国产烟里高档烟“大前门”才五毛二。后来,国产烟的价格突飞猛涨,不断刷新天价烟的上限,不懂得与时俱进涨价的进口烟,价格就被比下去了,愈发显得寒碜,于是渐渐被市场淘汰。
举报 | 33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2:06
为什么要炫富,为什么要虚荣,为什么用高价格证明实力,为什么急于获得世人的认同甚至是仰视?这是文化的劣根吗?还是小民们进步的象征?我想,这根源在于几千年来儒家的等级制度,儒家的“礼”与等级制呼应,对待什么等级的人要用什么级别的“礼”。这“对等”的“礼仪”才是请客喝高价酒的根本原因。
儒术之毒已深,已成为人性里抹不掉的烙印。小民们在潜意识里,自居于低等位置,总在幻想着晋升等级,走向上层,因而幻想着名牌名车名烟名酒铺成通往“上层”的道路。历史上若不曾独尊儒术,而是崇道,那么在鸡犬声里,饮酒只为自乐。则永无等级高下观念,名烟名酒炫给谁看呢?
举报 | 33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3:14
用高价格,去迎合“被尊重”,“身份认同”等心理需求。你高我更高。高价的,却比低价的卖的多,这消费的已不是酒,而是畸形的心理。
太祖打倒孔家店,批孔批判儒学,这是多么睿智的决策。太祖洞若观火,直指文化的劣根。若无等级贵贱,若无官民财富悬殊,谁去喝天价酒呢?回想起九十年代,国酒**,只卖三十几元,普通的优级大曲粮食酒也能卖十块八块,价格相差虽有,但没那么悬殊。现在重新尊回儒术,新的贵贱等级已然确立。千元的天价酒,傲视十元的光瓶酒,正是儒学催生的怪象。
举报 | 33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4:20
话已扯远,文化这个大坑可不敢再挖下去,自认没本事填平它,到此为止。
假如这酒,不是新工艺的,而是传统工艺的。喝着不伤身,喝着舒服,喝着享受。那么将有更多的人“习惯”性地喝它。这时,喝酒才回归其最初的含义——享受这杯中的美味,庆祝取得的成就。这时白酒的消费市场才算是真正地打开。让白酒成为美食的一部分,这酒的销量,必将再登新高。
举报 | 33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5:42
第18章 1个酒度4分钱
酿酒行业有一句生动的总结:“高梁香,大米净,大麦冲,玉米甜”
酿酒用粮排名第一的,是高粱。八大名酒十大名酒,高粱是绝对的主力原料。
第二等级的原料是大米和糯米。米酒其味纯净,淡雅,热带与夏季,喝米酒比喝高粱酒舒服。注意,米酒也是白酒。以绍兴为代表的黄酒,其原料主要是糯米。
第三等级的酿酒粮食是大麦、乔麦、青稞、小麦这些。乔麦酒很香,但很小众。豌豆一般只用在酒曲里,少量加些,增加香气,但不能放多,否则酒很苦。小麦与大麦是制作大曲的主料。
第四等的酿酒原料是薯干,别名叫地瓜干,或山芋干。薯类易生霉,有霉变的薯干酒味苦,喝了上头。若薯干品质好,其酒质倒也不差。
最差的酿酒原料是玉米。玉米是生产酒精的主要原料。食用酒精一般都是96%的纯度。玉米酒精还是石油的替代品,未来某一天石油开采光了,就得指望玉米酒精啦。
当然还有拿蜜糖(甘蔗)酿酒的,酒的风味很差,已经被淘汰。
有些东北菜的餐厅为招睐食客,推出“农家小烧纯正粮食酒”,酒喝着挺甜。其实就是玉米酒,其实很低档、很廉价。
举报 | 33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7:21
新工艺白酒,就是用这玉米酒精,加水加香精,或再加少量的高粱酒来调味而得。
为了说明新工艺酒的成本,我们来做个数学题,(四则运算,小学知识)
题目:为了得到500ml46%V/V度的酒,需要96%V/V的酒精多少克?第2问,这酒精价值几何?
查酒精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对照表得知:
举报 | 34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8:07
举报 | 34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3:29:28
500ml 46%的酒,酒精的质量分量绝对值=体积*密度*质量分量百分数
=500*0.93775*0.387165=181.53克
181克酒精,对应的96%酒精溶液的质量=质量/质量分数=181.53/0.93835=193.45克
181克酒精,对应的96%酒精溶液体积=质量/密度=193.45/0.80748=239.58ml
我们倒过来表述一下,239.58ml96%的酒精,相当于500ml46%的酒里所含的酒精。500/239.58=2.087,也就是说,1个96%的酒精变成46%的酒,能变出2.087倍。
那么,这193.45g的酒精溶液价值是多少? 这是阿里的截屏,公司名已抹去,食用酒精吨价在6000~7500之间,取中值6800吨价
1吨优质96%v/v食用酒精的价格是6800元,1千克优质96%v/v食用酒精的价格是=6800/1000=6.8元
193.45克优质96%v/v食用酒精的价格=6.8*0.19345=1.32元
500ml46%度的酒里,酒精的成本1.32元,1.32除以46=0.029元。也就是3分钱
这是酒厂里通行的叫法,一个酒度多少钱。就是指,在500ml酒里,每1度酒要多少钱,酒之外,是水,水的成本忽略不计。
1个酒度是3分钱,当然酒精还有运输等成本,加上去就算成4分钱。
1个酒度4分钱,那53度酒,就是有53个酒度,53度的酒:53*0.04=2.12元
33度的酒:33*0.04=1.32元
这就是新工艺白酒,瓶中酒的价值!
与一瓶矿泉水的价值相比,多不了多少,但披上华丽的彩盒,摆上货架,就能卖上价钱!一些稍好些的新工艺白酒,也会添加些原酒进来,但加的很少,仅占总量的百分之几,价值一般不超过几块钱。原酒必须加点进来,不然这酒根本不能喝,没酒味啊,跟医院消毒酒精类似的味,怎么入口呢?
是不是有点触目惊心?
总结:
新工艺白酒=食用酒精+水+香精+[少量原酒]。ttp://
所以啊,用加税来治理一个行业,最终一定是对消费者不利。
通过合理的避税,各种税收加起来,约占白酒出厂价的15%。
举报 | 37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22:26
不收奢侈品税时,酒是低价的大众消费品,收了奢侈品税之后,酒涨价,真的成了侈奢品。国家多收了税,大酒企得到更多利益。
回到这节标题,钱去哪儿了?劳动创造价值,政策转移财富,内耗则消灭财富。与这行业相关的从业人员,有几百万吧,白酒,造就了少数富人,也养活了行业内几百万相关人员。
举报 | 37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23:22
发现本贴上了天涯首页,感谢天涯编辑。
举报 | 37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27:46
营销,就是琢磨人性
无如如何,营销,都是“术”层面的内容。以获利为目的,例如把梳子卖给和尚,推销出天价产品,用煸动性的广告词诱顾客购买。这些细究,都应归入“骗术”。真正脱离了术,而上升到“道”层面的,则是效率的提升,例如商业模式的升级,例如,新技术的成功应用。
中国近些年来有着非凡成就,正是因为高效,成本降低。把一个一个又一个行业做成白菜价,让行业原来的垄断者出局,让其它行业与普通大众们享受成果。例如,手机,汽车,量具,机床等行业价格一直在降,而功能越来越强。这才是“道”。
而营销的核心,就是琢磨人,用种种手段,去诱使,或迫使他人做出购买决定。以前的酒企在研究最终消费者,还算是在“正经做营销”。现在的厂家则在琢磨经销商,不考虑如何让消费者满意,只是想办设法把货卖给渠道商。
举报 | 38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29:16
在白酒行业,有个术语叫“占库”,酒厂的货,进入代理商的仓库,占了代理商的库容,成为应收款。然后给代理商下达回款任务,逼迫代理商掏钱。或者出些利诱政策,超额完成任务给多少返点奖励。代理商苦不堪言,消化掉库存才能见着利润。
举报 | 38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30:20
渠道商,经历了三个时期,最初的建设渠道期,中期的渠道争抢期,最后是渠道掠夺期。
通常,一个销售终端,有固定的配送商为其供货,供货商会编制路线,定期为网点补货。夺取一个配货商,就意味着产品能顺利地进驻几十个网点。
2014有一家牛气哄哄的营销巨头新进入白酒营销领域,并且很有互联网思维。他们猛推一款手机APP应用,目标直指小型商超零售店主,想包揽区域代理、配送商、营业代表们全部的作用。他们的如意算盘是,从自己的几大仓储中心直接发货到零售店,在APP里比价、订货和结算。
举报 | 38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31:14
他们的模式简化为,厂家——APP后台仓库——零售商——顾客。算是同时革了区域代理和区域配送商的命。渠道缩短了一个环节,而事实上,有些大的区域代理商,本身就是配送商。在这个意义上说,渠道并未缩短,并不是革命性地提升效率,只是在高效地抢夺终端。
但这比起传统模式的三次物流,减化为两次物流,省去一次物流。看起来确实是商业模式的进步。想法看起来很美好。
楼主认为它其实在走歪路,因为他没有关心消费者身心健康、真正的心灵需求。仅仅是在争抢渠道,用尽一切手段抢占消费者能触及的购物空间。这抢来的终端,对知名品牌有用,对于新兴品牌,还得辅以广告,才会有销量。
举报 | 38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32:19
第21章 酒香真怕巷子深
深巷的好酒,会不会因主动传播让你发现?
我们能在市面上见到的酒,都是营销的结果。历史上的某个地方,曾经存在过许多许多好酒,但是,他们大多倒闭退市。多不胜数。有无数位豪情老板,爱酒,真诚,看不惯这勾兑充斥的酒行业。带着500万甚至更多的资本进入酒行业。
按照正常的逻辑,好酒,原酒,越陈越香,只要坚持做好的酒,纵然卖的慢。这存下来的酒也会升值啊。于是坚决不去在营销上投入。而相信“好酒不怕巷子深”,相信口碑会赢得回头客。
而结果呢,在营销上大力投入的酒,倒是不乏成功的例子。专心做品质的酒企,无一例外地倒闭出局。
举报 | 38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33:28
藏在深巷的好酒能否通过口碑自我传播?借用物理学上“增殖反应”的概念。来推导一下。
先回顾“增值反应”的定义:一个慢中子,会令铀235原子发生裂变(一分为二),并且产生更多的慢中子,而这些新产生的慢中子又会进一步引起其他铀235原子裂变,使裂变过程持续下去。
类比到酒:一个酒友喝过某酒,会带动2个或更多的酒友来喝这酒。最终使得传播过程持续下去。
举报 | 38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36:10
如果1人带动2人的说法成立,确实会产生持续传播下去。把传播的层数编上数字,叫第1代,第2代,第n代,则下一代是上一代的2倍。得到2个公式:
公式1:第N代人数=2的(n-1)次方
公式2:所有1~N代的总人数是,Σ2(n-1)次方
第1代1人,第2代2人
第3代4人
第10代1024人,第16代65536人,第1代+第2代+„„+第n代=多少人?
这个结果你信吗?反正我不信。
举报 | 38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37:40
我认为传播过程不可能是增值过程。绝对是个衰减过程。
再乐观一些,不增不减,1人带动1人,第N代人数=1,N代总人数=N,这公式是否成立?这种慢速的持续传播是否可能?
这个不增不减公式你信吗?反正我还是不信。
这个传播过程,会有,但一定是个衰减的过程。,大部分人没有发展出子代,只有个别个体的传播率大于等1。例如,第一代100,第二代3,第3代0。问题是,这第一代的人从何而来?如果第1代人数没增加,这金子根本没机会发出光。
举报 | 38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39:15
白酒,是非常特殊的商品,首先,你不会主动买陌生的酒。其次,当你在某个酒场喝过别人带的陌生好酒,你过后不一定记住酒的名字。就算你记得酒的名字,也不过是“下次若遇到这酒我愿意喝”。真的去买来试喝?不可能,为什么,你没到喝酒时间想不起要买酒。真要买酒时,可能嫌它太便宜,或嫌它太贵,或嫌它包装不够档次,或嫌购买不方便。实际情况是,你到了饭店后,才开始在菜谱上找有什么酒。
举报 | 38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41:57
人性总是健忘,对任何事物都会淡忘。一条天天在走的步行街道,如果有一家店铺换了店主人重新装修,绝大多数人不会记得它曾经的店名、曾经卖什么。
一些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知名品牌,每年都要投一笔基础广告费,其目的仅仅是为了刷存在感,告诉他的顾客,我一直存在呢。名酒尚且要不断地投广告以加强印象。一个不投广告的新酒,第一代种子一定会把它忘记,根本不会有第2代第3代传播。
举报 | 38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43:06
酒要卖,得有3个条件,第1条,经常见酒企的广告。没广告,陌生的,根本没人敢尝试陌生。第2条,被人带着喝过。只有体验过了,才可能下次自己也买来喝。第3条。得有精美包装呢,包装不上档次,请人喝没面子,自己喝也怕被“以次充好”。同样的价格,谁都希望买包装漂亮印刷精美的。
正是我们自己的贪婪本性,诱使厂家投我们所好,过度包装、过度宣传。
白酒市场,完全是一个营销至上的市场,只要营销到位,什么酒都能大卖。而不做营销,好酒根本没机会卖。我们自己的人性劣根,正是这过度营销的根本原因之一。
举报 | 390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5:43:57
只有极少数玩家级的酒友,在不喝酒的时候,去寻找深巷里的好酒,提前买回来,加入自家酒库中。家中未建酒库者,怕是永远不会这么做。
所以,一个酒无论它多么好,若无营销投入,根本就不会传播,不会有销量。顶多在同学亲戚这私人小圈子里被把玩着,被传播到圈外?很难,很难。
再往深处反思,市场经济哪里是在优化资源配置,分明是在快速地消耗资源。
举报 | 39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作者:支玛格尼 时间:2015-09-15 16:00:27
好贴!顶起!
举报 | 392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作者:东方暗纹豚 时间:2015-09-15 16:09:29
@金风泗水 10楼 2015-09-12 18:26:00
那中档区的酒,一百元左右的,哪个是好酒呢?算算这成本,瓶子盖子盒子,十元肯定够了,按理说,该灌点好酒了吧?但事实上大多是酒精调出来的,就是不给你灌好酒,不舍得多加哪怕两块钱的原酒进来。
好酒,喝不起。便宜酒,真心不能喝。这万能的市场经济啊。解决起原酒问题时,它失灵了。
如今年纪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假如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印象的,他们会记得,当年的酒,就算散酒,都是粮食烧的好酒,与现
—————————————————
以前没听说过勾兑酒
来自 天涯社区客户端 | 举报 | 393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作者:鹰击长空1917 时间:2015-09-15 16:31:13
酒
举报 | 394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6:31:48
第23章 呼唤供销社
每次驾车在长三角,珠三角的高速公路上,看着滚滚车流,我想到的不仅仅是经济活力,更是资源的浪费。奔驰的车辆在每一秒都要消耗资源。这物流往来,有些是必要的,但一定有些是不合理的虚耗。搞经济,一定要产业带吗?
比如酒行业,现状是名酒满天下,全国都在卖这几个名酒。有没有更合理的方案?
其实酒友的要求很简单,只要是安全的粮食酒,好喝就行,味道比名酒低一些没关系,价格实惠品质安全最重要。
举报 | 395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6:32:36
我假想一个图景,假设我们回到1987以前。假如国营供销社体系还存在于城市里,每个城市还拥有几家国营酒厂。这些酒不出名,甚至没有名,就是光瓶酒,甚至是散酒。但是能保证酒是真的粮食酒,酒直接进入供销体系,简单的成本加30%利润,酒的价格,只要几十元最高也就50元。国营的本地酒厂用本地的职工,没人掺假。这是不是全城酒民之福呢?对应的,天价酒就得萎缩,大酒企背后的资本家们利润也得缩水。
产业集中,品牌集中,并没有带来白酒行业的高效与低价。若换为分散化的布置,用国营信用来卖无品牌酒,是不是更佳的方案呢?
举报 | 396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6:41:23
我想起机械加工领域的两种生产组织方式,一种叫流水线,一种叫加工中心。类比一下。产业带模式,对应流水线模式。典型流程是A地原料,B地的包装材料,C地组装,D市销售。
加工中心模式,一个城市就是一个加工中心,拥有基本的配套产业,如酒厂,酱油厂,皮鞋厂。供应着本地人的生活消费需求。在资原消耗上,加工中心模式肯定要少于流水线模式。
加工中心,共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厨房。做个简单的试验:把盐,油,水,酱油放在稍远些需要走几步路的地方,你会发现,做一餐饭用的时间,被不可思议地大大延长了。
举报 | 397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作者:库各个 时间:2015-09-15 16:41:27
mark
举报 | 398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6:42:49
供销社模式,它绝对不仅仅是商品流通这么简单。它的意义是战略性的,它代表着另一种社会体制,另一种价值观。
供销社核心是供应商品。注意,是供应商品,而不是销售品牌商品。它为背后的产能提供销路。它让消费者以略高于生产成本的代价,买到放心的商品。而不是去塑造品牌,供销社本身就是品牌。国企产能——供销社——顾客这一体系,是去品牌的。
举报 | 399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16:45:37
去品牌化,顾客信赖的是供销社的“国营”属性二字。相信的是供销社背后产能的“国营”属性。供销社本身就是品牌。供销社能卖散酒,卖散酱油,卖散装粉条。这里不会有无良商人的色素粉条,毛发酱油,香精假酒。若换成私营的商店卖散装食品,你还会放心大胆地买吗?
第24章 探讨新的流通模式
2015流行电商定制酒。在电商平台,酒企的电商分销商,或代理商的电商部门,发快递给酒友。
这些酒,大多是换瓶不换酒。换个包装,以维护线下渠道商的利益。此话怎讲呢?酒厂给渠道商的返利,不喜欢给现钱,而喜欢给酒。这酒得卖出去才能兑现。于是渠道商就在电商平台低价甩货,抢的是别省的份额。线下零售价,与终端的供货价,有着较高的溢价。被电商低价一搅和,实体零售商就没法高价出售,于是纷纷告状。
于是就开发出线下线下两种包装,各有各的价格体系。厂家禁止线下的酒到线上销售。
电商定制酒,是厂家主导,并没有酒友的参与。并不能解决酒友要喝粮食酒这一要求。
举报 | 411楼 | 打赏 | 回复 | 评论
楼主:金风泗水 时间:2015-09-15 20:00:24
第四篇:真正关心文化人[范文]
真正关心文化人
江西作家郑伯权,在吴官正同志任武汉市市长时即关注和采访过吴官正,以后保持着几十年的交往。吴官正曾几次亲笔给郑伯权回信,称其为“伯权兄”,表现出对文化人的尊重。一讲到与官正同志的交往,郑伯权就十分感动,自称为中南海高官的“江湖”朋友。6月7日,在江西南昌召开的《闲来笔潭》读书交流会上,郑伯权动情回忆了吴官正同志的二三往事:
包子的故事
在《闲来笔潭》一书中,吴官正同志有两篇记述自己母亲的文章,一篇叫《难忘那夜的秋雨》,一篇叫《清明忆母亲》,令无数人感动。郑伯权说,我在2012年《中国作家》杂志上,以“布雨”(“布衣”谐音)为笔名,发表了一篇文章《远在江湖忆旧踪》,其中有一个“包子的故事”,记述了官正同志小时候的一件往事:有一次,小官正和母亲一起到县城买菜,母亲买了个刚出笼的肉包子给儿子小官正吃,可他怎么也舍不得吃,要让给可怜的母亲。母子就这样推来让去,走了二十里地,回到家来,这个包子还是原封不动„„当我写这段穷人家母慈子孝的故事时,已禁不住泪随笔落,湿透了稿纸。古语云: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正是这种母慈子孝,铸就了官正同志忠于信仰、忠于人民大众的崇高品格。
“文脉乃国脉所系,这个脉不能断”
“吴官正同志曾对我说,文脉乃国脉所系,这个脉不能断。文脉断了,中华民族就没有了凝聚力,就会变成一盘散沙。”郑伯权回忆说,“官正同志重文兴教,在江西主政期间,组建了南昌大学,新建了图书馆和博物馆,扩建了艺术剧院,特别是重修了滕王阁。”
郑伯权还讲了一段关于重修滕王阁的往事。“‘文革’一结束,重修滕王阁的呼声很高,当时省委省政府顺应民意,组织专家勘探选址,成立了重修滕王阁筹备处,立碑奠基;但因财政困难资金无处筹措,拖了几年未正式动工。吴官正同志到江西当省长后,多方腾挪,不久便拨了数百万启动资金,滕王阁便很快竣工对外开放,重现了‘滕阁秋风’的秀美景色。现在,滕王阁旅游门票收入一年亦达三千余万。”他说。
真正关心文化人
“吴官正同志对知识分子十分关心、十分尊重,旧时说的‘礼贤下士’用在党的这位高官上一点也不为过。”郑伯权说,“有一年,南昌市举办滕王阁笔会,邀请了全国著名作家参加。吴省长得知后,立即前往江西宾馆,想看望与会作家。其时与会代表还在从庐山回来的路上,吴省长坚持要在大厅恭候。会见后还陪同客人共进午餐,并不停向同桌的作家夹菜,尽显君子之风。”
吴官正同志对财政经费千方百计省钱,但在文化建设用钱方面,他从来没有打过省的主意。郑伯权回忆称,《闲来笔潭》中曾写到有一次他下基层,对一位伸手要钱的地方干部说:我是当省长的,省长就是要懂得怎么省钱,要不下来个出纳不就是啦!有一年,他把政府办公楼装空调的钱省下来,用来支持建设南昌大学。
“还有一次,官正同志对我说:‘你们文联有一位参加过胡耀邦陵园设计的艺术家曾向我提过,文联要成立一个城市雕塑办公室,想向省政府要点经费;但谈过有两个月了,也不见打报告来。现在趁我手头还有点省长基金,你回去向头头说,赶快打报告来。’结果,在报告上批了30万。省文联还想建个滕王阁文学社,定期聘请一些脱产作家。他知道后,还在北京开会就急着打电话给省里留守的一位副省长。会还没开完,360万元就到了文联的账上。”郑伯权说。
第五篇:校长要做文化人
校长要做文化人
办学的最高层次是文化办学。文化办学是在制度办学的基础上对制度办学的一种超越,其中文化管理更全面,更整体,更系统,更注重精神内核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既然学校要实现文化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首席自然要成为文化人。首先校长要成为有思想的人。文化人是思想者,校长必须要成为思想者,校长对学校,对教育要实现思想的领导。
其次校长不仅要成为思想者,而且也要使教师成为有思想的人。有思想的教师才会与有思想的校长交流,才会使校长的思想不断丰富,不断化为办学实践。第三要求校长成为能研究的人。文化人是研究者,校长要成为能研究的人,要把办学作为学问来做。要习惯于在研究状态中工作,在工作状态中研究。校长作为研究者,作为做学问的人,三种能力,必不可少:一是运用正确思维方法的能力;二是理性的思辩能力;三是实践研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