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大江网 2009-10-12 16:07 ■ 吴 维
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依托园区办工业的发展思路,工业园区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平台、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载体、加速集约用地的重要途径、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阵地。
在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的实践中,各地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园区规划水平滞后。工业园区特别是县级工业园区规划的随意性比较大,且缺乏连续性。一些园区只注意到企业布局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忽视了相应的生活、服务、商业等设施的规划,影响了园区持续发展的后劲。其二,基础建设缺口较大。各工业园区基础建设所需资金量都较大,但由于县(市、区)级融资渠道狭窄,自身‚造血‛功能欠缺,相当数量园区处于负债经营的状态。资金困难既影响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签约企业按时进驻和顺利投产,影响了园区的品牌形象和后续发展。其三,工业用地日趋紧张。工业用地不足是困扰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一些工业园区还 1
存在入园企业建设进展缓慢、圈大建小和‚晒地‛的现象,浪费了园区宝贵的土地资源。其四,产业集聚水平较低。一些县级工业园内大企业、大项目不多,特别是附加值高、创税多、发展后劲强的项目十分缺乏。在招商引资的竞争压力下,一些园区急于求成,对签约的项目把关不严,一些入园企业产业技术水平不高,入园项目与园区的规划定位不符,致使园区的产业特色不鲜明,产业集聚能力不强,制约了园区的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提升。其五,管理服务有待完善。一些市、县园区管理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明晰,园区管理职权受到多方制约,影响管理的积极性和服务效率。
针对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加以解决。以笔者在宜春市袁州医药工业园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来看,关键要抓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完善规划,确定长远发展蓝图。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园区要发展,规划必先行。应按照‚不求大,但求精‛的理念,高要求、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在编制规划时既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又要体现出超前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既要强调节能节地、合理布局,又要高起点规划、预留适量的拓展用地,为后续发展留有余地。应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要
求,充分考虑园区所在地域的特点和基础水平、自然资源、发展速度等因素,力争使工业园区和中心城区实现最大的融合。
多元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应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多元投入、项目带动、滚动发展‛的思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多渠道解决园区建设资金问题。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通过投资、联营、入股、控股、独资、收购等方式参与园区开发建设,逐步实现由依靠政府投入向自我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多渠道努力,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为园区发展提供优良的硬件保障。
创新思路,提升土地管理水平。土地是园区和企业建设的重要基础。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科学制定土地征用苗木补偿办法,从源头上杜绝附近居民在规划区内抢栽、抢种、抢建的现象,减少征地障碍和困难。要严把土地供应关口,根据每个入园项目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安排用地,杜绝‚轰轰烈烈圈地,冷冷清清开发‛的行为。应加强土地清理工作,提高用地效率。应积极探索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的新途径,鼓励各类企业和经济组织投资建设标准厂房,为不符合单独用地条件的中小型企业构筑发展平台;鼓励园区扩建企业通过整合原有土地自建标准厂房,促进园区产业集中布局,实现资源共享,切实保证园区土地的集约使用效率。
优化升级,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壮大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扩大规模效应,是工业园区建设的落脚点。各地工业园应按照产业定位,加快主导产业的集聚和培育,努力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化协作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使工业园区成为品牌企业、规模企业、配套企业密集,产业竞争力强的经济板块。各地在注重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应制定和完善园区准入标准,杜绝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劣质项目进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园区建设道路。
强化管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优质的服务、良好的环境是企业发展的沃土,也是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保障。各地应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大力优化园区发展软环境,以‚办事认真、说话算数、服务到位‛的理念为入园企业提供高效、周到、快捷的服务。比如,在袁州医药工业园,入园企业及其项目的所有审批、核准手续均由园区管委会全程代办;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成立跟踪服务小组,从企业落地、开工、建设等环节全程搞好服务,确保项目能招来、快建设、早投产;建立园区检查管理制度,规范执法部门行为,严肃处理破坏、阻挠园区建设的人和事;灵活运用优先用工、留地安臵等方式,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引导周边群众支持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壮大。
城南镇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快
六安新闻网【字体:小 大】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服务器响应错,错误代码:500
今年以来,裕安区城南镇快马加鞭建设工业园区,努力提升园区品味,并在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服务保障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园区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该镇着力于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壮大经济实力、提高财政收入的重中之重来抓实、抓牢。
一是提前制定合理规划。工业园区位于该镇最南端,105国道途经,交通便捷,该镇依托位居近郊乡镇的地位优势合理规划,对园区进行扩建,增扩面积3000亩。园区的控制性规划由六安市规划设计院进行设计编制,整个园区规划高起点、高标准,符合全镇的整体规划。
二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今年,该镇将建设城南大道、伟业路等9条道路,供水、供电、排污等管网及绿化、路灯、土地平整等配套设施也将同步进行。目前,已完成了二期道路的设计,现正在招标建设,这些将为企业的后期入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该镇加大亲情招商、以商招商的力度,使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目前,投资1.5亿元的亚欧达羽毛和钜实新型材料即将投产,投资1.5亿元的雁皇集团制品加工 项目已完成征地、规划设计等 工作 ;投资1600万美元的奥兰特羽毛 项目已完成选址和 征地 工作。
四是全力提供优质服务。该镇在建设用地的过程中,妥善处理与涉及征地村的协调沟通,广泛征求意见,统一赔付标准,及时发放补偿款,做好了群众思想工作,实现了企业入驻‚零‛纠纷。该镇还进一步规范和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突出服务效能,从注册到投产为企业实行手续全程代办。同时,该镇还为企业搞好项目用地、供水、供电等配套服务,确保引进企业能‚引进来、留得住‛。
(巴士卫
陶洁)
借鉴外地经验 加快园区建设
陈棉权
【摘要】:正 最近,乐清市组织市人大、政府、政协、纪委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乡镇负责人赴上海嘉定区、青浦区,江苏省昆山市,本省萧山市考察学习招商引资和工业园区建设经验。通过考察学习,我们深受启发。近几年来,这些地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上海市嘉定区、青浦区、江苏省昆山市人口数量
均不到乐清市的一半,而1999年上海市嘉定区、青浦区财政总收入
乡镇工业园区建设经验交流材料
几年来,镇党委、政府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加快产业集聚,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的重要举措,摆上位臵、抓在手上,超前谋划,科学制定园区规划,夯实园区基础设施,提供一流招商服务,形成了建园区、兴园区、服务园区的良好氛围,工业园区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工业园区是4月由市政府批准设立的省市级开发区。几年来,镇党委、政府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加快产业集聚,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的重要举措,摆上位臵、抓在手上,超前谋划,科学制定园区规划,夯实园区基础设施,提供一流招商服务,形成了建园区、兴园区、服务园区的良好氛围,工业园区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一、工业园区的现状
工业园区是宁河县被市政府批准设立的省市级开发区之一,该园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现扩域控制规划面积8.4平方公里,地处宁河县西部,紧靠205国道,道路通行
便利,区位优势明显。镇党委、政府在工业园区的建设工作中,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和管理队伍,统筹推进,量化进度,落实责任,园区的承接载体功能已初步呈现。园区管委会与盛达兴开发投资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运行机制,由镇政府主管工业的副镇长兼职园区管委会负责人,抽调镇工经委、土地站、招商办、水利站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专门的工作班子,全面负责园区的规划、建设、招商、服务等项工作。目前,园区建设面积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2亿元。已铺设上、下水管道8246米,道路建设已完工5条,长4660米。在建道路2条,分别长米,形成了‚五横七纵‛的基本道路框架网络。园区绿化道路87008平米,安装路灯230盏,地埋高压线4800米,设臵变电柜6台,配套桥梁及护坡工程正在建设中。园区内基本上形成了机械加工、农产品加工、轻工制造功能专业的三个产业布局区,现入驻企业18家,已投产的13家,在建5家;在谈项目2个。
二、工业园区的建设经验
1.高起点做好规划。
规划是行动的指针,制订标准规范功能齐备的园区规
划,对于节约投资、加快进度、提高效益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工业园区按照县委、县政府‚抓住两个机遇、搞好三个面向、培育五大产业,建设四个新区‛的思路和目标,专门制定了《工业园区扩域开发实施方案》、《征地工作实施方案》,科学规划出工业园区的近期建设和远景建设目标,努力搭建招商引资的载体平台。
一是合理确定用地规划。园区规划占地总面积8.4平方公里,主要为工业用地,并配套相关贸易物流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绿化用地、道路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并做到合理布局,节约土地,便利企业。
二是科学制定行业规划。针对镇的产业结构,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重点规划出机械加工、农产品深加工及轻工制造企业三个专业功能区。在产业布局上本着西重东轻的原则,确定机械加工区2.5平方公里,农产品加工区2平方公里,轻工区2.5平方公里,行政商住区1平方公里,物流加工区0.4平方公里。其中农产品加工区被市政府确定为市级三个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之一,并制定了农产品加工专业园区控制性规划。
三是务实制定引资规划。园区建设,核心在于项目和产
业,没有项目和产业,园区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镇按照‚以招商促建设,以项目促发展‛的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项目落地,实现项目带动,产业拉动。不断更新招商方式,实行网络招商、委托招商,聚焦、河北、北京等重点招商区域,开展了上门招商,逐步实现由政府主导招商向企业延伸,由镇级主导向村级延伸,由专门人员主导向全民延伸。同时,按照‚意向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协议,协议项目抓实施,实施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投产‛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引进的投资项目。达到投产、建设、协议、引资四突破,提高基地投入产出率,逐渐形成了基地产业群,实现振兴本镇工业经济的总目标。
2.高标准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工业园区按照‚优化一期,建设二期,筹划三期‛的总体建设思路,在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上打造亮点,筑巢引凤,实现全镇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一是基建工程坚持高质量。遵照园区规划和开发方案实施通水、能电、道路硬化工程。目前工业园区共铺设完成上、下水管道8246米。园区主干道路的高压线路均已实施高压线地埋,为满足入区企业用电需求,设臵高压变电柜6台。
硬化道路5条,分别长3100米,宽20米的大贾路;长1560米,宽14米的白庙路;宽5米的3条主干道总长5000米。在建道路2条,分别是长为米的一纬路和二纬路,总共投资4000万元。桥梁和护坡正在建设当中。
二是绿化、亮化工程坚持生态园林化。为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品位,投资40万元的路标展牌和园区景观牌以及路灯安装、绿化工程也已完工,共安装路灯230盏,新绿化园区道路87008平米,其中白庙路25008平米、大贾路6平米。努力营造园区的和谐氛围和相容共生的自然环境。
三是配套工程坚持全覆盖。配套工程建设做为园区建设的重点,为主体设施添羽加翼,拓展园区的载体功能。下半年,完成主干道二纬路、四纬路的建设工程、预计投资3000—4000万元用于道路、配套桥梁及护坡工程,并完善雨污处理工程,使园区达到‚五通一平‛。
3.高质量抓好服务管理。
一是灵活有效化解土地难题。园区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这个先决条件,该镇党委、政府积极与涉及到征地的村协调沟
通,征求群众意见,做好思想引导,有效破解土地制约。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把握好三点:首先把基本农田调整为一般农地,为招商做准备;其次把征地范围内的土地提前流转,方便园区建设时征地审批;再次是提前征求所涉及到的相关村意见,取得村委会及群众的支持。目前,纳入工业园区规划的3个村土地正在协调之中。
二是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启动基础设施建设。镇党委、政府为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措资金:首先是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园区建设;其次是利用市对区县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植奖金;再次是与施工单位协商采取垫资方式先建设,后补偿缓解资金缺口;另外从土地出让金中列支部分资金用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全方位服务。镇党委、政府把诚信贯彻到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之中,强化招商引资过程的服务,以高质量的服务感动投资者,以高效率的工作留住项目。首先是切实优化园区发展的软环境,树立政府诚信形象,坚决兑现明确给投资者的各种优惠政策;其次是不等不靠,积极为在园区的投资者排忧解难,真正做到‚亲商、安商‛;再次是对入园区项目从项目洽谈开始到项目竣工投产的所有手续全程代办,努力做到‚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一
条龙服务‛,真正实现‚一切手续由我办理‛。
4.高效率招商引资。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工业园区的知名度。镇党委、政府投资5万元用于园区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公共媒体和专业宣传平台,有效扩大园区的影响力。多次通过县电视台和县政府政务网加大园区建设对外的宣传力度。同时,园区制作了长4米、宽12米的宣传展牌1块;长3米、宽12米的宣传牌4块,并在明显位臵展挂,印制宣传单0张。利用定期组织企业负责人洽谈会的形式,大力宣传工业园区在建设和招商引资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入园项目建设的进展情况;宣传‚引企入园‛招商、引资、建设情况的阶段性成果。宣传工业园区建设及招商引资方面的优惠政策。通过这些宣传措施,扩大园区影响,实现园企对接。
二是积极争取资金,加快招商步伐。园区通过新闻媒体和各类招商活动推介园区、宣传投资优惠政策,园区适时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具体做法是:在坚持镇政府为招商主体的同时,引导企业走向招商一线,实施以商招商,在坚持全员招商的同时,逐步形成人、财、物相对集中的专业化招商,同时突出大项目、高科技项目、高税收项目的引进。目前,江苏雨润集团拟投入21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和上海中技桩业有限公司拟投入7亿元建筑用的管桩项目正在洽谈中。
三、工业园区建设的启示
工业园区经过3年的跨越式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初具规模。镇党委、政府在工业园区发展和建设的实践中,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和很好的借鉴:
1.理清思路,解放思想,是搞好园区建设的前提。全镇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本地的产业发展优势和区位优势出发,把工业园区建设做为调整产业结构,培植发展后劲,增强经济实力,富裕百姓的一项战略举措抓好、抓实,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坚定信心、集中人财物的优势,落实好有关优惠政策,科学布局,确定建设目标和发展方向,做好与周边区域经济对接和融合,体现和集聚发展后劲,把工业园区真正建设成‚投资的热土‛。因此,只要思路超前、思想解放,工作才能主动有序推进,这也是工业园区建设取得成功发展的原因之一。
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是搞好园区建设的基础。工业园区的建设就是要实现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因而,园区建设和项目的入驻就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工业园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布局。他们依据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结合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了《用地规划》、《行业规划》,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操作性,体现发展的长远性,集中财力,依据规划、统筹安排,高标准、高要求的分步实施,为园区建设的整体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集中力量,打造环境,是搞好园区建设的保证。投资环境就是生产力,一个地区投资发展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本地区的对外形象和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有时也决定着投资人的投资意向和投资价值。乡镇工业园区要把环境建设放在首位,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重点完善园区的基础和配套设施,突出园区承接重要项目的载体功能。便于企业入住和未来的发展,要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一个地区的投资热土和孕育企业希望的摇篮。镇党委、政府在工业园区的建设中,集中使用多渠道筹集资金,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使园区的吸纳和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4.成立组织,明确责任,是搞好园区建设的关键。乡镇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依靠一支专业管理队伍来推进和落实,要成立专门的办事机构和领导班子,统筹协调,分工负责,镇党委、政府组建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抽调精干
力量,落实工业园区建设的各项工作,并注重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外树形象,内练本领,开展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和谐型、绩效型‚六型‛园区的创建活动。制定了工作目标考核实施细则,落实责任,压实担子,督促落实,全面提高了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的工作成效。
上一页 [1] [2]
本文来自: 中科软件园()
一、华东地区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一)园区管理
上海各级各类开发区基本形成了政府指导下的管委会管理制度,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 推进‚三个集中‛的要
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推进工业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进程,已形成以六大产业基地(微电子产业基地、上海国际汽车城,上海化学工业区、装备产业基地,精品钢材基地和船舶制造基地)为龙头,市级以上工业区为支撑,区级工业区为配套,市郊都市型工业园区为补充的产业布局框架。工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业集聚效应显现,目前已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产业定位较明确、产业链较完善,并有一定规模实力的若干产业集群。
苏州工业园区兼有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生活区四个功能,其管理机构为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下设十五个职能局,全面负责园区的管理和建设,其发展机构为园区经济发展集团总公司,总公司又联合其他公司成立了园区高新技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致力于发展高新产业、高附加值服务业,坚持内涵式发展,积极推动增长方式从投资主导向知识主导转变,从数量递增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把科技进步作为立区之基,强区之本,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同时大力加强研发机构、先进技术、风险基金和优秀人才的引进培育力度,不断推进微电子、生物、纳米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发展,积极探索建立以市场为纽带的‚官、产、学、研‛互动机制,形成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
主创新的良性机制,努力实现从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从‚园区制造‛向‚园区创造‛提升,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南京江宁滨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是江宁区政府派出机构,在园区内行使区级人民政府管理职能。无锡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扬名产业园和新泰工业园由当地政府设立园区管理中 心,下设科技招商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投资担保公司等部门。
厦门市委、市政府把汽车工业作为厦门市重要支柱产业重点支持,确定厦门国有资产投 资公司作为投资主体,于 2004 年正式启动,建设厦门汽车工业城,并准备将其建设成为具备核心竞争力、配套体系较为完善的客车生产及出口基地。工业城建立了‚精简、统一、效能‛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政府服务体系和‚公开、公正、公平‛的法制化环境,通过全员招聘、绩能考核、末位淘汰和动态管理等公开民主途径,形成了一支业务精、作风硬、靠得住、有本领的干部队伍。开发区坚持规划先行,编制了具有前瞻性的总体规划,并制定了科学的开发程序和管理制度,牢固确立‚绿色园区‛理念,突出‚以人为本‛,高标准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积极打
造生态园林城区。
(二)土地使用
各地工业园区用地政策较为灵活,根据入园企业的项目成长前景,科技含量等采取不同 的优惠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供地给技术经济性较好、规模较大的项目和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积极协调好园区发展规划和用地规划关系,根据项目需要,分期分批出让土地,要求大型骨干企业实事求是做好用地规划,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圈地行为; 制定科学的用地标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停止工业项目单独选址。
厦门市政府于 2003 年 12 月 1 日起规定,除市计委已批准立项的项目外,不再受理单独 选址工业项目用地申请,全市范围内新增的一般工业用地,都必须在工业区(包括城市,镇内部的工业集中地)内选址,农村集体经济使用集体土地兴办企业,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引导新增工业项目用地向工业区集中。
上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 《关于加强本市土地集约使用,试行本市产业用地评估指导意 见》的要求,结合《上
海产业能效指南》和《上海产业用地指南》等指导性文件,开展盘活存量用地、整合零星工业点的试点工作,计划用 3—5 年时间完成 2000—3000 家零星工业点 的调整整合。通过建立有利于集约用地的产业用地评估制度,发挥上海产业评估中心、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的积极作用,为政府部门提供产业用地的决策依据,严格用地管理,确保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基地的用地量,控制低产出劣质项目用地,提高开发区引进项目的质量和土地利用水平。开展产业评估试点,加强用地管理,按照‚批项目、核土地‛的要求,建立工业项目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探索用地储备和招拍挂市场供应机制; 开展提高存量工业用地利用水平试点,在新增工业用地有限的情况下,为挖掘存量土地潜力,市经委、市国土局等部门拟在全市开展提高土地集约使用率的工作: 一是通过改造现有厂房、提高建筑容积率、控制厂区绿化率、增加建筑面积,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产出率;二是鼓励企业购臵、租用闲臵厂房;三是整合零星工业点,利用存量资源建设郊区都市型工业园。
(三)资金运营
各个工业园区都把制定优惠政策、完善服务质量、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制
定了一系列促进园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办事程序和高效率的服务运行机制,开展形式灵活的专业招商活动,向投资者发布投资导向,展示投资环境,交流投资理念,推动投资合作,大力吸引高新技术和产业集聚带动力强大的项目。苏州工业园区被国家赋予了‚不特有特,特中的特‛的优惠政策,投资者可享受 15%的所 得税税率和‚两免三减半,两免六减半‛(投资的前两年全免,后三年减半征收或后六年减 半征收)等优惠政策,成立了‚一站式‛服务中心,推出了‚一对一‛特色服务,投资者只要在管委会一个窗口面对一个工作人员就能办妥全部手续,也可通过网络直接办理手续; 南 京江宁滨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瞄准国际一流水平,精心打造环保、生态型现代新城。开发区秉成亲商、安商、便商、富商的宗旨,制定了激励投资创业的各项政策,同时园区以团结、诚信、创新、高效的工作精神,为企业提供优良的投资软环境,凡在开发区投资兴办的项目,有关证照的办理实行‚委托制‛,进入开发区‚一站式‛服务中心,由开发区派专人全程‚一条龙‛服务,办证费用由开发区统一缴纳,对大项目入园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
二、加快我省工业园区建设的几点认识
第二篇:关于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关于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工业园区建设,也许是所有县级以上政府都在积极思考并全力推动的一项工作,甚至,在一些地方,乡镇、街道也千方百计谋动此类浩大工程。其原因,核心的就只有一条,就是工业园区建设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工业园区怎样才能建成?怎样才能建得富有成效?全国各地尽管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不少深刻的教训,并且,似乎没有十分定型的模式或途径可选。工业园区建设,十分值得探究和实践。
一、影响工业园区建设的主要因素
影响工业园区建设的因素,大体可以分为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实际上,宏观与微观因素往往共同从不同的方面制约或推动园区建设,所以,谋划园区建设必须全面分析,综合运用。
(一)宏观因素影响
第一,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包括信贷政策、货币政策、土地政策、产业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方面的影响。2008年的宏观调控,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多数园区建设都将面临投融资的双重困难。
第二,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以及产业布局影响。这代表了国家和地区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倾向,地区产业纳入国家统筹,势必得到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顺势而为则左右逢源,逆水行舟就可能事倍功半。
第三,区位影响。一般所指的区位,也叫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经济区域中,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交通及物流、自然资源等条件决定的占有人才、资金、资源、市场等要素的经济地位。区位越好,园区吸引人才、资金、资源、市场的基本条件就越好,在区域竞争中必然占据有利地位。
认识区位应该树立“相对”观念。“相对”,是指区位条件的可变化性和区位判断的相对性。一方面,由于重要要素条件的变化,以及规划建设推动导致地区地理位置重要性变化、交通物流条件变化、被发现的自然资源或自然资源在一定时期重要性的变化,区位的优劣都可能发生转变。
(二)微观因素影响
第一,园区定位。定位,代表园区发展的方向,体现了园区的产业特征、投资倾向、基础优势等。园区定位准确,能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园区个性特色,也有利于投资选择,因此,“把握优势、科学定位、统筹规划、有序推进”成为很多园区的成功经验。一个谋求发展的电脑投资商会非常自然地想到要到广东东莞投资;一家想做大的电器企业会非常自然地想到要到浙江慈溪落户,这既是专业产业集群园区的魅力,也是园区定位作用的体现。
为解决特色园区不“特”问题,重庆市今年5月初开始着手对40区县产业布局全面“洗牌”。重庆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所所长李勇介绍,市内特色工业园区成立时间较短,每个特色工业园区的特色产业都被自己“发散了”,大多都有2到3个主要产业,一些复合型工业园区则拥有四五个主要产业。温州则不这么做,在温州人看来,哪怕是一个很小的行业,只要具备足够的产业规模,就能做成大产业。温州一家专门生产拉链的企业,能够占领全国市场,还有生产袜子、领带、皮带、打火机的企业,同样可以形成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最终成为一个“巨无霸”。
第二,资源条件。尽管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存度正在逐步减弱,但资源仍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中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原材料冶炼加工、能源等资源型工业,对资源的依存度仍然很高,资源的推动和制约作用都十分明显。
第三,产业配套。这是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联系非常紧密的具有共生关系的产业集群的形成问题,通俗地讲,就是产业配套问题,或者说是产业生态问题。配套是围绕园区主导产业进行的配套,包括生产生活的全面配套。就像沙漠中孤零零的一棵树要不了多久就必然死亡一样。产业生态优化,企业就会在园区肥沃的土壤、充足的阳光下茁壮成长。在璧山,不出县城,制鞋的所有需求,包括制鞋专业技术人员及工人、机器设备、皮革原料、鞋楦、装饰、包装、销售、运输等,全都可以满足,这就为企业的进入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条件。产业能否配套,对园区建设往往具有决定性作用。
第四,基础设施。这就是船与码头的问题。基础设施是硬条件,是园区这个平台的基本部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企业进入节约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因此,对企业来讲十分看中。在一些成功的园区,往往将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统筹规划,同步推进。具有这样条件的地区,无疑是企业投资的首选之地。
第五,投资成本。园区能不能建设成功,取决于是否有优良企业的进入。决定客商投资的关键性因素是利润!山本不老因雪白头,商本有道因利而至。只要能赚钱,战乱中的索马里也有人投资;极度排华的印尼照样有很多中国人去做生意。为了追求更大化的利润,客商在选择投资地时必然对投资成本进行全面而详尽的比较分析。
投资成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性成本,另一个是社会性成本。经济性成本是地区资源状况、市场距离、交通物流条件、物资配套能力、劳动力价格等构成的硬成本,一般变化不大;社会性成本是因国家宏观政策、地方性政策、行政收费、行政效率、社会干扰等方面因素构成的软成本,可变性比较强。客商的投资选择,决定于其对所有投资意向地两个成本的综合判断。
第六,服务质量。也叫投资软环境。投资软环境往往直接转化为投资的社会性成本,并且,具有最大的可变性,因此,坚持硬件不足软件补,强化服务,互惠双赢,是园区建设最可能在短期内产生明显实效的举措。一些地方为打造良好的园区服务质量,采取高配园区领导,实行“一支笔”审批制,赋予园区管委会区级管理权限,并将国土、规划、建委、环保等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列为管委会成员,定期召开会议,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有的在园区设立投资促进部,以“墙内的事企业办,墙外的事园区管”为建园宗旨,负责园区招商引资,入驻项目的手续办理以及生产建成中的全程服务工作;有的建立“项目负责人制度”,采取“点长负责、倒排工期、现场办公、跟踪督查”等措施,坚持每周一例会制度,定期会诊和协调解决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项目引进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项目投产经常性服务,促进项目顺利实现落地、生根、发展、壮大;有的针对中小企业规模较小、实力较弱,新办企业情况不熟、人气不旺的情况,从工商、税务等多层次、全方位,给予资金扶持、畅通办事程序、解决投资商生产生活困难,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
第七,地区竞争。由于各地产业发展的趋同性,特别是在发展的初期,各地在招商上几乎不加也不愿选择,使各地招商竞争十分激烈。只要有企业想要投资,总是无数个园区在“招手”,导致地区招商成本越来越高。并且,本是相关的产业,这里也搞,那里也搞,很多工业园区形成不了产业链,产业积聚效应无从谈起,对园区、对企业都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重庆正在思考,但操作起来十分困难。
第八,创意推广。新的时代,不仅存在创意产业,发展经济也需要创意,没有创意的经济不会走到时代前列。立足产业定位,实施创意推广是对资本吸引最基础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酒香也怕巷子深。谦虚有时也使人落后。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成绩是干出来的,但有时也是“吹”出来的。园区建设一方面要扎扎实实做好基础工作,另一方面也要认认真真抓好创意宣传。
二、工业园区建设模式参考
所有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都对园区建设产生影响,都可能成为园区建设的问题,但深入分析起来,园区建设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大企业好企业怎样才会来?二是在缺钱的情况下园区怎么建?围绕这两个核心问题,综合影响园区建设的各种因素,各地在园区建设中探索实践了不少模式。
(一)园区布局模式。总体上讲,园区布局有组团模式和单园模式。现在,组团模式发展正逐渐成为趋势。但组团发展的思路却有很大不同。一种是单园模式延伸发展,如九龙工业园区,就是A区先行,容量不足后,拓展B区,规划发展C区。另一种是对整个地区的园区按主导产业不同,分区或分组团建设。但不管哪种模式,至少可以说明一点,就是一园多区,一区多组团不是障碍,只是,每个区或组团要有主导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以及时序安排。
(二)产业发展模式
目前看来,工业园区要有竞争力,产业特色、产业规模是关键。而产业特色、产业规模能不能迅速形成,产业发展模式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园区产业发展模式,归结起来有两条线路:
一是大项目带动模式,即“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扩张式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往往依托地区特有的资源或其他基础优势,通过大项目的引进和做好大项目的配套,以及对产业进行延伸来完成。比如,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就是专为台湾茂德集团所建,在引入这家龙头企业后,还吸引了产业链相关企业入驻,形成了包括芯片生产、封装、测试、电子材料和软件开发等项目的微电子产业集群。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产业链形成快,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产业集群。但是,这种模式中的大企业的品质要好,带动性要强才行,同时,发展中不确定因素较多。
二是小企业集成模式,即“小企业发展、整合、配套—产业链—产业集群”的集约化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依托地方同类小企业的发展、整合以及大企业的进入,实现产业链的完善,最后形成产业集群。璧山的皮革业发展就属此类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璧山多个乡镇就有上百家的以贴牌生产为主的皮鞋小作坊,通过近20年的努力,形成了强大的皮革制造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产业发展基础好,风险性小,但发展周期较长。
但不论哪种模式,园区产业特色突出十分重要,如果园区饥不择食,将不同产业类型企业简单组合,这个园区就不能实现1+1大于2的效果,早迟会为园区结构调整付出沉痛代价。
(三)园区招商模式
园区建设离不开招商,各地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各显神通,尽出绝招。但总体上讲,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是产业链招商。即根据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方向,主动策划推荐产业链项目,吸引对此类项目具有投资意向的企业进入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成功,是因为一个置身于产业集群中某一产业环节的企业,可以获得降低营运成本、提高市场认知度、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等多种经济功效。因此,这些专业的产业集群园区往往不需要特意去招商,很多投资商都会慕名前来考察。但从工业园区产业演变规律来看,产业集群的形成都要经历一段艰难的初期阶段,只有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之后,园区经济的发展才会进入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发展时期,因此,就是产业链招商,在初期开展多种形式招商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是园园合作。即产业或企业规模不相竞争的园区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要紧密,最好能够形成利益协作关系,而不仅仅是在形式上或感情层面。这是针对不同地区所处不同发展梯次和不同区域对产业以及企业的不同选择提出的一种模式。通过园园合作,针对自己园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主动对接主城和发达地区园区,在这些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规模调整的过程中,实现招商。最典型的就是利用主城“退二进三”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机遇,充分依托主城和沿海发达地区园区与此类企业的特殊关系成功招商。
三是委托招商。这种模式是指政府与投资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招商局或与有关方面有密切关系的机构或人员签订委托、代理招商协议,代为招商的方式。这种招商模式依托的就是中介、各地招商局和有关人员掌握的投资人的大量可靠信息。由于这种模式依托的是具有专业能力的专门工作的机构和人员,招商效果往往较好。但政府必须首先支付一定的协议费用。
四是平台招商。如成都蛟龙工业港平台建好后,由蛟龙工业港依托自己建设的发展平台开展自主招商就是这种方式。具体方法上和政府招商类似。蛟龙工业港在全国及海外设立了26个代理招商办事处,通过委托、代理协议方式进行招商引资,工业港既不派驻人员,也不支付费用,而是引入企业所交保证金按比例返给代理商作为奖励。同时加强与引入企业的合作,将其作为以商招商的重要载体。
五是驻点招商和小分队上门招商。这种方式是,有目的地在一些地区设立招商办事处或派出人员安营扎寨长期做工作,也可以在特定的时间派出小分队针对性通过多种形式“上门找商”。这种方式强调针对性,要打有准备之仗,防止盲目行动。
六是以商招商、以企招商。这是政府给出优惠政策,企业为产业配套或做大市场的需要,主动牵线搭桥,引进相关企业方式。曾经希望在万盛落户的欧凯电器,到荣昌后就引进了电机生产、产品包装企业。
七是举办洽谈会或专场招商会招商。
八是网上招商。这种方式基本只能起到发布信息的作用,对促进投资人投资问题上,效果不太明显。
(四)园区建设筹资模式
这是园区建设的另一个关键问题。目前,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筹资大致有以下一些模式: 一是政府主导模式。特点是:财政投入,负债发展。不少地区在没有其他筹资途径但又急需迅速建设时,往往采用土地等资产或资源抵押贷款,完成园区建设投入。这种模式颇有破釜沉舟的味道,政府投入大,风险也较大,但启动迅速,规划统一,布局合理,筹资和建设周期较短。
二是企业主导模式。特点是:政府授权,企业构建平台。璧山的奥康工业园、成都双流蛟龙工业港都是这种模式。政府只是将地交给企业,政府在园区道路建设、自来水厂建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了适当补贴,由企业完成园区拆迁、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园区平台,然后,由企业通过对园区的招商和管理实现企业利润的同时完成园区建设。双流蛟龙工业港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政府、农民、投资者和开发商多赢。这种模式政府风险最小,但如果平台区位不好,企业实力不济,招商受阻,园区建设时间可能拖得很长。然而,由于企业成为园区建设的主体,在园区建设水平和招商上都会不遗余力,园区平台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最强的。我区目前提出的南桐工业园就可以参照这种模式建设。
三是BOT模式。即建设—经营—移交,是指政府通过协议将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和管理权让渡给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协议期限届满,投资者和经营者无偿将该设施移交给政府的投融资方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通过出让经营权来冲抵建设投资。此外,BOT模式还演变出以下模式:
1、BTO模式, 即企业建设—转让政府—政府机构经营或投资人与政府机构经营;
2、BOO 模式,即建设—拥有—经营 , 企业建设并经营某项产业项目 , 但是并不将此基础产业项目移交给政府或政府机构。
3、BLT模式,即企业建设—政府租赁—移交政府的模式。
四是BT模式。BT是BOT模式演变而来,所不同的就是在建设和移交之间没有了经营环节,政府(或政府下属的公司)必须按约定总价(或完工后评估总价)分期偿还投资方的融资和建设费用。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将资金压力后移,以缓解园区建设初期资金过大压力的一种模式。
BOT和BT往往根据不同的项目针对性使用。一些地方就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包装成招商项目,供水厂、热电厂、污水处理厂、员工村及休闲中心等配套基础设施,采取BOT、BOO等模式建设,路网采取BT模式建设,来缓解资金不足的压力。
五是代建模式。这种模式是将本应由政府或资源企业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先由使用企业投资建设,然后,建设费用在使用企业的使用费用中抵扣。这种模式需要基础设施使用企业大量垫资,除特殊情况外,使用企业并不愿意选择这种模式。
六是综合模式。就是借鉴经营城市做法,树立经营园区理念,按照市场化运作,加大园区建设投入力度。一方面做好土地经营文章。现在的各类工业园区,将来都是城镇的新区。因此,工业园区不能全都是工业,必须有适度的“三产”布局和其他社会功能的配套。为此,在园区规划布局上规划商贸用地,通过拍卖商贸用地的收益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把园区的后勤服务设施以及标准厂房建设等,作为招商引资项目,推向市场公开招商,吸引外来资金建设,减轻园区建设投入的压力。再一方面把园区作为项目来运作,一种是由园区出资成立项目业主,由项目业主实行规划、设计、建设、经营“四统一”,以及项目前期实施和运行的“一条龙”管理。另一种是吸引大企业大集团来投资,把园区作为独立法人运作,由企业统一进行园区配套和标准厂房建设,入园企业向园区(企业)租赁厂房生产。只要敢于善于让利于客商,相信就有人愿意拿出钱来帮我们建设工业园。
在这方面有很多典型案例。九龙坡九龙园区起步建设阶段,35万元起家,以资金运作为突破点,围绕“以事举钱,以钱兴事,事随钱兴,钱随事长”,确立起“敢于负债、勇于投入、以地融资、以税偿息”的思路,积极发展银企园关系,通过贷款、催款、抵款、担保等多种融资手段,摆脱了“资金不足启动难”的困境。四川简阳工业园建设初期投入的5400万元,其资金来源就包括:利用城市土地资源,修建河坝有70亩地拍卖获得2000万元;公交公司开通至园区班车上交700万元;财政挤出2000多万元(来源于拍卖砂石开采有偿转让权获1.47亿元)。
(五)园区用地模式:
由于国家政策和规划预见性等方面的问题,园区建设用地也是园区建设中非常棘手的问题。为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各地在园区用地模式上除征地、租地外,有不少创新的做法。
一是征、租结合(公共部分征,企业用地租)。这方面,双流蛟龙工业港的做法值得学习。在征、租结合的总思路下,双流县政府主动协调调整规划,通过几年努力逐步解决了双流蛟龙工业港的规划及用地合法性问题;其次,蛟龙工业港采取统一规划,集中修建农民新村,并按住房35m2/人和门面5 m2/人进行安置,农民不出钱,工业港也不给补助,可办理农房证,通过这个办法解决农民迁居安置问题;第三,通过农民土地入股保障基数超额分红,解决农民土地租用问题;此外,出台优惠政策帮助失地农民就业,同等条件下入驻企业和园区管理优先招用失地农民,对安置就业企业给予优惠政策,促进迁出农民生活稳定。
二是“先租后征”。
三是城镇闲置土地和改制企业存量土地置换。坚持“腾笼换鸟”办法,把城区企业置换到园区,把城区建设新争取到的土地指标调换到园区,以此多渠道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区别轻重缓急,把有限的土地资源向优势企业和重大项目倾斜,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用地。
四是土地整治,新旧置换。
五是闲置复耕,增加指标。在我区,旧厂区、矿区、采空沉陷区闲置土地,都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来获得更多的土地指标。
第三篇: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大江网 2009-10-12
吴 维
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依托园区办工业的发展思路,工业园区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平台、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载体、加速集约用地的重要途径、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阵地。
在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的实践中,各地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园区规划水平滞后。工业园区特别是县级工业园区规划的随意性比较大,且缺乏连续性。一些园区只注意到企业布局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忽视了相应的生活、服务、商业等设施的规划,影响了园区持续发展的后劲。其二,基础建设缺口较大。各工业园区基础建设所需资金量都较大,但由于县(市、区)级融资渠道狭窄,自身“造血”功能欠缺,相当数量园区处于负债经营的状态。资金困难既影响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签约企业按时进驻和顺利投产,影响了园区的品牌形象和后续发展。其三,工业用地日趋紧张。工业用地不足是困扰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一些工业园区还存在入园企业建设进展缓慢、圈大建小和“晒地”的现象,浪费了园区宝贵的土地资源。其四,产业集聚水平较低。一些县级工业园内大企业、大项目不多,特别是附加值高、创税多、发展后劲强的项目十分缺乏。在招商引资的竞争压力下,一些园区急于求成,对签约的项目把关不严,一些入园企业产业技术水平不高,入园项目与园区的规划定位不符,致使园区的产业特色不鲜明,产业集聚能力不强,制约了园区的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提升。其五,管理服务有待完善。一些市、县园区管理部门的职责划分不明晰,园区管理职权受到多方制约,影响管理的积极性和服务效率。
针对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加以解决。以笔者在宜春市袁州医药工业园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来看,关键要抓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完善规划,确定长远发展蓝图。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园区要发展,规划必先行。应按照“不求大,但求精”的理念,高要求、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在编制规划时既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又要体现出超前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既要强调节能节地、合理布局,又要高起点规划、预留适量的拓展用地,为后续发展留有余地。应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充分考虑园区所在地域的特点和基础水平、自然资源、发展速度等因素,力争使工业园区和中心城区实现最大的融合。
多元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应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多元投入、项目带动、滚动发展”的思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多渠道解决园区建设资金问题。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通过投资、联营、入股、控股、独资、收购等方式参与园区开发建设,逐步实现由依靠政府投入向自我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多渠道努力,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为园区发展提供优良的硬件保障。
创新思路,提升土地管理水平。土地是园区和企业建设的重要基础。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科学制定土地征用苗木补偿办法,从源头上杜绝附近居民在规划区内抢栽、抢种、抢建的现象,减少征地障碍和困难。要严把土地供应关口,根据每个入园项目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安排用地,杜绝“轰轰烈烈圈地,冷冷清清开发”的行为。应加强土地清理工作,提高用地效率。应积极探索缓解土地供需矛盾的新途径,鼓励各类企业和经济组织投资建设标准厂房,为不符合单独用地条件的中小型企业构筑发展平台;鼓励园区扩建企业通过整合原有土地自建标准厂房,促进园区产业集中布局,实现资源共享,切实保证园区土地的集约使用效率。优化升级,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壮大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扩大规模效应,是工业园区建设的落脚点。各地工业园应按照产业定位,加快主导产业的集聚和培育,努力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化协作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使工业园区成为品牌企业、规模企业、配套企业密集,产业竞争力强的经济板块。各地在注重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应制定和完善园区准入标准,杜绝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劣质项目进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园区建设道路。
强化管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优质的服务、良好的环境是企业发展的沃土,也是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保障。各地应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大力优化园区发展软环境,以“办事认真、说话算数、服务到位”的理念为入园企业提供高效、周到、快捷的服务。比如,在袁州医药工业园,入园企业及其项目的所有审批、核准手续均由园区管委会全程代办;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成立跟踪服务小组,从企业落地、开工、建设等环节全程搞好服务,确保项目能招来、快建设、早投产;建立园区检查管理制度,规范执法部门行为,严肃处理破坏、阻挠园区建设的人和事;灵活运用优先用工、留地安置等方式,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利益,引导周边群众支持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壮大。
第四篇:关于县市工业园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浅谈县(市)工业园区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31期中青班罗敬镒
2012年1 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发〔2012〕2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贫穷和落后是贵州省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省的主要任务。贵州省尽快实现富裕,是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与全国缩小差距的一个重要象征,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发挥贵州比较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是增进各族群众福祉,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有力支撑;是加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大举措。国发〔2012〕2号文件是1990年以来首个从国家层面系统支持贵州省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意见》的出台是贵州各族人民期盼已久的特大喜事,对贵州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作为欠发达地区的黔南,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缩小与其它地区的发展差距,就必须抢抓《意见》的出台重大历史机遇。强化工业主导地位,加大工业园区建设的力度,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不失为加快县市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发的一个有效途径。以下是笔者就黔南县市工业园区建设浅显的认识。
一、科学的产业定位
产业定位是指某一区域根据自身具有的综合优势和独特优势、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各产业的运行特点,合理地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确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以及基础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某一经济发展阶段中,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较强的带动作用以及广泛、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产业部门,它能迅速有效地利用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具有持续的高增长率和良好大发展潜力,处于生产联系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
黔南各县工业化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首要任务是增大工业产业的存量和规模,努力创造条件,提高工业经济的增量,来壮大县域经济总量。等形成一定规模时再进行存量的调整,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路子;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施跨越式发展;提高主导产业层次,最终形成一批集聚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一个新概念,它表示在某一专业化领域中相互联系的公司和研究机构在地理上的集聚形式。集群通常包括下游产业公司、互补产品的生产商、提供科技培训、给予信息和技术支持等的公司)
但是,州内各县市自身具有的综合优势和独特优势、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各产业的运行特点不尽相同,因此要有不同的定位,而不能一哄而上,千人一面。目前,由于急于发展经济,各县市在工业园区的建设中,缺乏先进的指导思想和统一的科学规划,仍没有摆脱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招商引资之初,为吸引企业入驻,无论企业优劣、规模大小,来者不拒,导致园区企业良莠不齐,并致使园区产业过多,产业定位不明确。此外没有统一的布局规划,企业往往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园区的区位特点,选择适于自己发展的区域进行布局,造成了企业布局杂乱无章,各种产业混杂,为工业园区以后的良性发展埋下了隐患。1
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要充分考虑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区域分工协作等因素,此外,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也是产业定位考虑的重要因素。不同的工业园区有不同的优势,工业园区要发挥比较优势,做好产业定位,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1、基于资源优势的产业定位
矿产、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和人力、信息、资金等社会资源构成了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工业园区要充分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有效利用为前提,进行产业定位。黔南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磷、煤、硅、锑、锌、铁、水晶石、猫眼石、大理石、辉绿岩等20余种。其中:原煤储量15亿吨,硅矿储量7000余万吨,锑矿储量10万吨,锌矿储量68万吨,铁矿储量4000万吨,磷矿的储量达10亿吨以上,平均品位高达25%~30%,是我国特大型磷矿山之一,国家投资60多亿元建设的瓮福矿肥基地,是亚洲最大的磷矿肥基地。瓮安、福泉的磷矿,适合发展自然资源导向型产业。
州内山青峰奇、风光绚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荔波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集山、水、洞、林、湖和瀑布为一体,熔旅游、观光、科研考察于一炉,享有 “地球上喀斯特地区独一无二的绿色宝库”的盛誉。所以荔波则应该以发展工业污染少,紧紧围绕旅游、观光、科研考察来发展工业。
2、基于区位优势的产业定位
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主要由自然资源、劳动力、工业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因素决定。发展资源型产业需要良好的先天条件,但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多数工业园区要依靠其它方面的区位优势来发展经济,惠水正可利用处于近郊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贵阳经济圈,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打造贵阳的“后花园”。近年来,惠水县坚持工业强县、城建兴县、农业富县的发展战略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了食品加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物流等六大工业产业聚集,初步构建了“一园四区六大产业群”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3、基于产业基础的产业定位
依据产业基础的产业定位是目前工业园区产业定位的主要方式,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相关产业,针对原有产业进行产业招商,并围绕产业链进行上下游配套产业的招商,形成产业集聚。如龙里县紧邻贵阳市,是贵阳市东出三湘,南下两广的桥头堡。该县依托县城距贵阳市中心 24 公里,距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 18 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优势促成了龙里医药工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打造医药产业集聚区。
4、基于区域分工协作的产业定位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分工协作也在不断地加深,要求区域城市间加强联合,加强分工协作,相互协调发展。要形成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提升工业规模效益和整体竞争力。
5、基于产业转移的产业定位
随着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纷纷将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方向。因此,有些地区与发达地区合作,有针对性的进行产业转移承接,其产业定位也主要基于产业转移。如各县市抓住东部及贵阳“退二进三”的机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在此背景下,惠水快速抢占发展先机,不断加大对外宣传和创新招商引资。自2011年全省工业
发展大会以来,全县共签约工业项目41个、总投资180亿元,到位资金80亿元,建成投产38家。其中落户长田山地生态工业园的泰安水泥有限公司,拥有年产400万吨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是目前西南地区投产的最大水泥产能单线,项目总投资15.6亿元,占地200多亩。该项目2011年5月22日点火投产。投产后,泰安水泥有限公司直接解决了500人进厂就业,并通过产业带动,间接解决2000人就业。预计今年实现工业产值8亿元,提供税收9000万元。
二、科学规划,有序发展。
产业定位是工业园区各项工作的前提,因此,工业园区的建设应当规划先行。工业园区规划要坚持高起点科学规划、高标准科学设计和高水平配套服务的原则。足当前,着眼未来,既要积极进取,制定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的宏伟目标,又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做好产业定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工业园区发展要善于借助外脑,进行高起点、高规格的总体规划,学习东部地区工业园区发展的成功之处,并吸取其失败的教训,发挥后发优势,少走弯路,避免为经济发展而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工业园区发展要摒弃粗放式、资源消耗型、低水平开发模式,切实发挥规划对工业园区的指导和调控作用,保证园区的各项建设工作和招商引资等工作能够按照总体规划协调、健康、有序发展。
如惠水县在建设工业园区过程中,按照“一园四区六大产业群”的工业发展新格局,科学规划,使之有序发展。具体做法是:一是优化园区规划布局。园区按“一园四区五大产业群”发展方向进行功能布局和产业定位,分为长田区(A区、B区、C区、明田区、新庄区)、大坝区、大龙区、七里冲区、永红工业园五个区域。长田园区充分整合原有和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食药品加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精细化工、包装印刷为主导的五大产业集群。目前,园区已从2003年规划总面积14.8平方公里扩展延伸到56平方公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园区内产业链条逐步延伸,特色产业经营水平稳步提升。二是发展壮大产业集群。2010年,园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039亿元,同比上升184%。截止2011年1月,园区共累计入驻企业78户,其中投产企业40家,在建企业24家。近年来,园区先后被授予“贵州惠水(长田)创新企业科技产业示范基地”、“贵州省乡镇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同时,惠水积极承接贵阳市、东中部以及央企产业转移。加强与省内外优强企业的合作,今年以来,已向央企招商签约逾90亿元。随着企业不断增多,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园区已初现规模,力争到2015年初步建成西南区域的产业基地。三是打造百亿元产值园。在“十二五”期间,园区按照“抓产业规划调布局,抓平台搭建聚产业,抓招大引强增总量,抓环境提升促发展,抓人才培养增后劲,抓品牌强企创效益”的工业化发展思路,从运营上做稳、从规模上做大、从产业上做强,加快园区经济提速提质、增量增效,增强园区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积极推进“园中园”、“产业园”的项目引进工作,抓好大坝项目区内的建材产业园、明田片区内的浙江工业园、大龙项目区内的台湾工业园的项目引进和项目建设工作。同时,倾力把长田工业园区建成引领全县工业升级提速的载体和平台,千方百计确保在“十二五”期末完成工业产值100亿元、力争实现150亿元的发展目标。
三、加强软环境建设
工业园区的发展不仅需要道路、厂房、水、电等硬环境的完善,更需要科技、人才、信息等软环境的完善。明确产业定位的园区,需要围绕产业定位发展建设良好的软环境,才能做强做大。
1、围绕产业定位,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工业园区企业的发展,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许多企业面临人才引进的困难,因此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建立人才培训基地,为企业输送所需的各层次人才。如惠水拥有盛华职业学院及1所职业中学,具有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但却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不够适应甚至脱节,也不能满足企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因此,惠水县应该借助“大学城”落户花溪的机遇,根据园区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依托毗邻各大专院校的优势,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为企业培养急需的企业管理、质量监督、工业生产、财务统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2、围绕产业定位,建立服务信息平台,打造服务环境。工业园区要围绕主导产业,建立能提高企业研发水平,并能为企业提供信息交流的科技博物馆、信息化图书馆和学术交流中心;建立为企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服务的电子政务平台;建立集园区产业原辅材料和产成品为一体,包含采购、分销等多种功能的电子商务平台。为打造信息化、先进性强的科技园区而不断增强园区软实力和开展园区新服务。
黔南州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要实现工业强县的战略,必须坚持走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惠水在近年来,着力在服务机制、服务手段上想办法、出举措,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营造了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一是创新服务机制,制定了《惠水县领导干部挂点服务企业联系制度》,实行“领导联系企业挂牌制”,明确一名县级领导干部和一个部门联系一户以上企业,随时倾听企业的反映和投诉。二是实行精细化服务,县四家班子定期、不定期深入企业调研、现场办公,根据不同企业存在的不同问题,采取“一厂一策”精细化服务措施,确实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上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把资源优势经开发转换为经济优势,是黔南州发展的必由之路。各县市的工业化今天不可能再走过去的、传统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而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县域经济要构建信息化和生态化的产业结构。必须坚持清洁的生产方式。要有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的综合经济规划,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指导和支持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县域的经济发展规定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同时实施保护。必须在工业中融入更多的现代科技和理念。各种资源开发都必须提高效益,开发和环境保护应当并行。创新基本工艺,使废气、废热、废水、废渣均能回收利用,走循环经济道路
第五篇:关于武威工业园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武威工业园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纵深,社会各部门、行业也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区也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依托园区办工业的发展思路,工业园区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平台、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载体、加速集约用地的重要途径、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阵地。
这些年,在省、市、区领导的指导下,在各工业园区干部和企业朋友们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关心下,应该说,我区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的形势是好的,突出反映在招商形势喜人、投入开发的力度较大、园区配套的水平不断提高、园区开发的效益逐步显现。尤其今年以来,武威工业园区着力实施基础配套、引大招强、产业优化、土地储备、效能建设等“五大工程”,切实转变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园区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工业经济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在园区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工业园区基础建设所需资金都较大,但由于区级融资渠道狭窄,自身“造血”功能欠缺,影响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签约企业按时进驻和顺利投产,影响了园区的品牌形象和后续发展。
二是用地问题未能解决,成为园区发展的最大瓶颈。园区还存在入园企业建设进展缓慢、圈大建小和“晒地”的现象,浪费了园区宝 1
贵的土地资源。
三是产业集聚水平较低。园区内大企业、大项目不多,特别是附加值高、创税多、发展后劲强的项目十分缺乏。在招商引资的竞争压力下,园区急于求成,对签约的项目把关不严,一些入园企业产业技术水平不高,入园项目与园区的规划定位不符,致使园区的产业特色不鲜明,产业集聚能力不强,制约了园区的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提升。
针对工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改革和创新的办法加以解决。以武威目前四个工业园区的情况来看,我认为关键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多元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是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建议区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帮助企业沟通与银行的联系,争取金融单位的信贷支持,享受统一的评估标准和放贷条件。从长远来看,要积极探索建立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贷款的机制和担保的途径、方法,解决企业发展和资金不足的矛盾。其次是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鼓励各类社会投资主体通过投资、联营、入股、控股、独资、收购等方式参与园区开发建设,逐步实现由依靠政府投入向自我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再次是用足用活中央、省、市各项扶持政策,将税收返还作为支持园区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多渠道努力,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为园区发展提供优良的硬件保障。
二、解决土地问题,突破发展瓶颈,严把土地供应关口。根据每个入园项目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安排用地,杜绝“轰轰烈烈圈地,冷冷清清开发”的行为。鼓励园区企业通过整合原有土地自建标准厂房,促进园区产业集中布局,实现资源共享,切实保证园区土地的集约使用效率。
三、优化升级,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壮大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扩大规模效应,是工业园区建设的落脚点。应按照产业定位,加快主导产业的集聚和培育,努力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化协作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使工业园区成为品牌企业、规模企业、配套企业密集,产业竞争力强的经济板块。当务之急,是加快产业核心区建设,发展生态环保及循环经济示范等生物能源产品和装备制造,以及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等。在注重提升园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制定和完善园区准入标准,杜绝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劣质项目进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园区建设道路。
四、强化管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优质的服务、良好的环境是企业发展的沃土,也是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保障。先要强化优化投资环境和行政效能的监察。重新修订和完善优化投资发展环境的配套文件,建立健全优化投资环境的制度体系和责任体系,强化行政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明察暗访力度,对违反机关效能监察有关规定的案件,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整改一起。再要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提高行政办事效率,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对取消的审批事项,坚决取消,防止反弹;对保留的审批事项,规范程序,严格监管。还要进一步优化园区周边治安环境。大力整治企业特别是重点项目建设周边的阻碍项目施工、强买强卖、强装强卸、强
揽工程、断水断电、堵门堵路等破坏项目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行为,对敲诈勒索、蓄意滋事、恶意伤害企业经营者和外来投资者等黑恶势力要依法从重从严从快打击,切实保护企业和项目业主、施工单位的合法权益,确保社会稳定。
综上,我区应采取一系列举措,结合相关政策法规,根据省市区各级领导的安排和指示,通过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努力,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携手共抓,齐心协力,解放思想,开阔思路,锐意进取,力争使我区工业园区的建设取得长足的发展,迎来可喜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