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台湾问题专题练习

时间:2019-05-14 08:0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三历史台湾问题专题练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三历史台湾问题专题练习》。

第一篇:高三历史台湾问题专题练习

高三历史台湾问题专题练习

(一)历史概况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祖图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5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1.公元230年,三国吴王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1万官兵到达“夷洲”(台湾),这是大陆居民开发台湾的开始。隋唐时期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明朝后期开始出现台湾的名称。

2.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不久,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的一些地区,后于1642年被荷兰人赶走,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1661年4月,郑成功以南明王朝招讨大将军的名义,率2.5万将士及数百艘战舰,由金门进军台湾。1662年2月,郑成功迫使荷兰总督揆一签字投降。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中国领土台湾。

3.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成功之孙郑克塽率众归归顺清政府。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4.1874年1月,日军入侵台湾。10月,中日签订《北京专条》,虽然软弱的清政府对日本作出妥协,但《北京专条》仍表明中国对整个台湾行使主权。此后,清朝官员提出台湾设省的建议。

1884~1885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进攻台湾,遭刘铭传率军重创。1885年6月《中法新约》签订,法军被迫撤出台湾。1885年清政府将台湾划为单一行省,台湾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首任台湾省巡抚为刘铭传。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翌年清政府战败,于4月17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协理台湾军务的清军将领刘永福等率军民反抗日本的侵占,坚持了5个多月的战斗,但终遭失败。从此,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达50年之久。

6.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终于收复了台湾。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于台北举行。至此,台湾、澎湖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

7.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国民党政府退踞台湾。由于种种原因,造成海峡两岸长期紧张对峙的局面。

(二)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1.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一国两制”的提出、基本含义、内容及意义。(略)3.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有利条件:

(1)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和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2)结束台湾海峡两岸分裂状态,实现祖国的统一,是世界华人的共同愿望。(3)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后,各国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与台湾当局断绝关系。但是外国势力插手台湾问题,推行“以台制华”战略和“台独”势力是目前统一台湾的障碍。

4.中国政府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因为:(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对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我们都坚决反对。(2)实现国家的统一有两种方式:一是和平方式,二是武力方式。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实行“一国两制”,既坚持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又照顾了台湾的特殊利益,是和平统一的最佳选择。(3)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中国政府有权采取一切手段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4)我国只有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才能真正威慑“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防止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和外国势力的干涉。

(四)专题练习

1.台湾海峡海底地形为

。台湾岛地处

火山地震带上,所以多火山地震。2.台湾海峡

①北部有北回归线穿越 ②平均宽500千米 ③沟通南海与东海 ④位于大陆架

A ①②③④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3.我国少数民族中,主要聚居在岛屿上的有

A 高山族

B 水族

C 壮族

D 黎族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领土。据此回答第4~9题: 4.古代台湾名称依次为

①流求

②夷洲

③琉球

④台湾

A ②①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①③②④

D ①②③④ 5.大陆居民开始开发台湾的史实是 A 隋炀帝3次派人前往台湾 B 三国时孙吴政权派人到台湾 C 元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

D 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

6.历史上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国际会议是

A 巴黎和会

B 雅尔塔会议

C 华盛顿会议

D 开罗会议 7.中国政府在台湾设立专门政权机构是在

A 明朝

B 中法战争后

C 元朝

D 南宋 8.19世纪70~80年代曾经入侵我国台湾的国家有 A 日本

法国

B 日本

美国

C 英国

美国

法国

D 日本

英国

法国

9.1683年康熙帝命清军进入台湾,对这件事最确切的评价是 A 消灭明朝军事力量

B 扑灭反清武装

C 抵抗外来势力的入侵

D 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 台湾当局最近修改高中历史课程,将中国近代史并入世界史,这是台湾当局在教育领域推行“渐进式台独”的又一个步骤。据此回答第10~14题: 10.上述材料告诉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 A 坚持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B 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C 现象浮现在事物的表面,必须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D 坚持变化发展的观点

11.台湾历史是不可能由“台独”分子任意篡改的,这是因为 A 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只能停留在事实上

B 人们关于历史的认识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作用于人脑的结果 C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研究来认识历史,要发挥意识的想像力 D 悠悠万年,纷纭人生,漫长的历史是浓缩在历史资料之上的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据此回答第12~14题: 12.我国政府确定并坚持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A “和平统一、高度自治”

B “一国两制、高度自治” C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13.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

A 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B 中央政府不管台湾地方事务 C 外国资本不动

D 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14.台湾当局将明代中期以后的中国历史全部列入世界史课程,此举引起岛内各界人土的极大愤慨。这是因为

①任何阻挠祖国统一的行为都不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台湾当局的这一做法,企图从文化教育上切断台湾与祖国的脐带联系,最终实现“台独”

③台湾当局的这一做法,企图将台湾与中国分割开来,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

④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所有中国人的共识 A ①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

15.材料一:台湾是祖国的宝岛。有关台湾的全部事实和法律证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材料二:据新华社2003年9月22日报道:台湾当局日前公布的《台湾2005学年度高级中学历史课程纲要草案》引起岛内舆论一片哗然。这项草案根据所谓的同心圆的理念,先上“台湾史”,再上“中国史”,最后上“世界史”。但是其中“中国史”只讲到明代的初期,在这之后的历史包括中华民国这一阶段都编在世界史。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有关知识,回答:(1)为什么说台湾是祖国的宝岛?

(2)历史上的台湾曾几次与祖国分离,分别是哪几次,又是怎样回到祖国怀抱的?(3)请运用政治知识的有关道理,谈谈对材料二的认识。【参考答案】

1.大陆架

环太平洋 2.B 3.A 4.A 5.B 6.D 7.C 8.A 9.D 10.C 11.B 12.C 13.D 14.C 15.(1)①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南界巴士海峡;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北通东海,南接南海。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

②台湾省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盛产稻米,主要经济作物是蔗糖和茶。台湾素有“水果王国”美称,水果种类繁多。

③台湾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1600千米。渔业资源丰富,渔业、养殖业比较发达。④森林资源丰富。

(2)①17世纪初,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成为—位伟大的民族英雄。1885年清政府设台湾行省。②1895年《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开罗宣言》宣布台湾为中国领土,1945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③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踞台湾。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两岸长期分离的局面。

(3)①台湾当局将明中叶以后的中国史置入世界史的做法,是典型的“一边一国”乃至“两国论”的史观,企图从文化教育上切断台湾与祖国的联系,最终实现“台独”。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将中国历史归入世界史是台湾当局利用政治力量企图掩盖历史真相,否认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当局把历史作为搞分裂活动的政治工具,其本质是在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

第二篇:高三政治关于台湾问题的练习

高三政治关于台湾问题的练习第57届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作出决定,拒绝将冈比亚等极少数国家提出的所谓“台湾参与联合国”提案列入本届联大议程。这是台湾当局在联合国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第10次遭到失败。美国五角大楼官员表示,不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

1、上述这一政治现象主要说明①台湾加入联合国的条件还不成熟②联合国一贯主持公道维护中国利益③台湾当局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在国际上越来越不得人心④陈水扁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图谋只能以失败告终

A 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2、美国不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这说明了 A美国与中国在台湾问题上有完全一致的立场

B美国害怕中国的强大C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将逐步消失 D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使美国在某些问题上作出了让步

3、美国不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从根本上是因为 A对冈比亚等极少数国家提出的提案没有兴趣 B从台湾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 C为了改善同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D从自身的国家利益出发

4、冈比亚等极少数国家的行为

①是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②违反了国际法的有关规定③践踏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④理应遭到中国人民包括广大的台湾同胞和海外爱国人士的强烈反对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为什么台湾提出要加入联合国会遭到连续的失败? 第一,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而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性,它无权加入联合国。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台湾只是中国的一部分,根本不存在“加入联合国”的问题。

6、台湾有没有资格加入联合国?

没有。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台湾只是中国的一部分,不具备独立主权实体,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7、为什么少数国家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是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 台湾是中国领土神圣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问题。不顾历史事实,不顾中国人民的感情和利益,干涉我国的统一大业,把台湾作为主权国家并支持其加入联合国,这是对我国主权的侵犯和内政的粗暴干涉,必然遭到中国人民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反对。

第三篇:台湾问题的历史

浅谈台湾问题

摘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台湾人民同大陆人民同根、同宗、同源,承继的是相同的文化传统。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建国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进行了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与探索。近两年来,台湾海峡形势有了很大变化。无论台湾岛内政局、海峡两岸关系及中美间围绕台湾问题而进行的斗争,都有一些新情况、新发展。尽管所处时代不同,但他们提出的对台方针政策不仅一脉相承,而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我们坚信:中国和平统一指日可待!

关键词:中国 历史现状 台湾问题 和平统一

一、台湾问题的历史 所谓台湾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名党集团从

[1]中国大陆败退台湾,所衍生的维护国家和领土完整的问题。

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1949年,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统治集团退踞台湾后,抗拒统一,图谋反攻大陆。正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准备着手解放台湾时,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军队进入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从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扶持国民党政权,形成台湾与大陆长期分裂对峙的局面,台湾问题由此产生。

建国后,百废待举,尽管面临很多困难,但以毛泽东为核心党的第一领导集体毅然决定以“武力解放台湾”。1949年3月,新华社发表题为《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时评,指出中国人民(包括台湾人民)绝对不能容忍国民党反动派把台湾作为最后挣扎的根据地。1949年12月中共中央发表《告前线战士和全国同胞书》,明确提出1950年的任务就

[2]是解放海南岛、台湾和西藏。但由于我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无法在东北和东南两个方向同时作战,因而“武力解放台湾”的计划因抗美援朝的任务而被迫暂时搁置。

20世纪50年代中期伴随着《朝鲜停战协议》和《印度支那停战协议》的先后签订,亚太地区国家希望和平的呼声逐渐高涨,国际和两岸形势的重大变化促使党中央开始考虑通过和平途径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这是我党对台方针政策的一次重大转变。

以邓小平为核心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政策,1982年1月,邓小平指出:“九条方针是以叶副主席的名义提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国[3]家两种制度。”创造性地提出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这是我党对台方针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在香港、澳门回归中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将为我们最终解决台湾问题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二、台湾问题的现在

台湾问题发展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纯属中国内政问题的本质仍没有改变。虽然海峡两岸之间的故对状态还没有根本解除,祖国还没有实现最终的统一,但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历史赋予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只要海内外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共同努力,这一天一定会来到。

新世纪以来,台海局势波澜起伏。“9·11”事件后,美国为了在反恐问题上加强与中国合作,虽然逐渐加大遏制“台独”的力度,但美国却继续扩大对台军售;陈水扁上台后拒

不承认一个中国,否认“九二共识”,推行“渐进式台独”的分裂活动愈演愈烈,严重威胁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但是2008年5月国民党的马英九主政以来,两岸关系呈现出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大陆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呈现出勃勃发展的生机,综合国力大幅提升,这为解决台湾问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面对国际和两岸形势的重大变化,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对台方针政策,不仅创造性地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思想,而且与时俱进,灵活务实。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在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时发表的“四点意见”、《反分裂国家法》和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都反映了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反对和遏制“台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新思维。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政策新思维、新举措,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连宋登访大陆 2005年的春天将永远镌刻在史页上。在事隔半个多世纪之后,在历史潮流的推动下,2005年4月,中国国民党首次回到大陆,令普天下无数华人华侨为之激动、欢呼。继这之后,亲民党也组团回到祖国大陆祭祖、拜谒黄帝陵等。在两党访问期间,分别举行了“胡连会”和“胡宋会”,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与发展、促进两岸经贸往来等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虽然这只是台湾地区在野党对大陆的访问,是政党之间的访问,是“和平之旅”、“搭桥之旅”,我们也不能因此对短时间内解决台湾问题寄予厚望,但是,这无疑是在陈水扁政府“台独”倾向愈来愈严重的情况下,两岸关系之间顺历史潮流的新动向,是推动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新的突破口。

三、台湾问题的未来

在当前这种政治领域交往受阻的情况下,就如何推动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从长远来看,鼓励交流,增加交流的机会,扩大交流的范围,提升交流的层次。在交流中传达善意,让更对的台湾同胞感受到交流对两岸都又好处,而非有压力,让越来越多的台湾人了解大陆,激起他们心中更多更强的中华民族意识,是保障双方关系稳定的最好方式,也是推动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主要途径。

我们将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贯彻八项主张,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这个事例可能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4]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分裂势力搞“台湾独立”图谋的。维护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用战争的方式来实现统一的话,无疑对中华民族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万不得已不会走这一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最可取的一个方法。但希望与挑战同在,前进中还会遇到曲折。但是,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下去,中国一定会统一,圆上中华儿女的一个世纪梦。

四、后记

邓小平曾说过:“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回顾历史并不是要翻什么旧账,而是为了展望未来。从1979年以来,从《告台湾同胞书》、“叶九条”、“邓六条”、“江八点”,直到胡锦涛的讲话,30年过去了,两岸互相妖魔化对方的言行正被融融的春风所吹拂,抛弃意识形态的分歧,结束冷战时期的军事对立,理性的对待历史问题(包括对台独分子的理性对待),建立起政治与军事互信,将是造福两岸人民福祉的大事,必将为两岸的未来打开新的局面。中国的统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有利于中国本身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中国同各国进一步加强友好合作关系,有

利于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们坚信,在包括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世界各国政府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下,中国的完全统一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新华月报》(第1卷)第1期,第43页。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2004年版,第797页。

[4]《邓小平文选》

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9-60页。

第四篇:台湾问题历史由来

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

台湾问题一词及其相关概念,最早出现于当时寓居美国的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仁的《对台湾问题的具体建议》一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因袭此词,并因强力宣传而通行于中国民间与国际社会迄今。但在台湾内部,此一词语反而从未存在;相关概念或者叫“台海问题”或者“两岸问题”。

今日的台湾问题,两岸的分离局面,无疑是半个多世纪前中国内战的结果,然而始作俑者是美日,这是不争的事实。

目前,台湾岛、澎湖群岛、金马列岛、东沙群岛、以及南沙群岛的太平岛和中洲岛,构成现在的中华民国的有效统治领土的全部;这部份领土亦从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管辖。目前,台湾的主权事实上是由“中华民国有效行使”。同时,台湾问题也涉及到两个中国的问题,即控制台澎金马地区的中华民国与控制大陆地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关系与国际空间问题。

中华民国是于1912年在南京成立,但于1949年失去对大部份领土的实际控制,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于北京成立后,中华民国政府迁往台北。在此后几十年,中华民国一直认为自己是台湾及大陆(包括外蒙古、唐努乌梁海、江心坡等地区)在内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一直宣称要收复大陆。时至今日,中华民国政府立场自1990年代开始已渐有所改变,中华民国不再否认中国共产党对大陆地区的实际统治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存在,并放弃以武力收复大陆。不过,中华民国政府并未正式放弃对大陆地区的主权。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起,就一直认为“旧中国”(中华民国)已经灭亡而被“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替代,并声称台湾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不可争议之领土、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未放弃在必要时以武力强取台湾;同时也表示,只要认同所谓“九二共识”(具高度争议性,在第二章中会提到.),“任何问题都可以谈”。

对于台湾问题,双方长期维持所谓的刻意“模糊”政策。对于海峡两岸的“现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立场与见解,甚至对历史本身也有不同的认知与解读。但是,此“现状”并未明确定义台湾的政治及法律地位或说明未来安排,因此这种模糊政策也被批评为危险的策略,任何冒险的擦边球或误算都可能导致冲突或全面战争。

台湾问题不仅仅是由国共内战所导致,台湾问题得以成形,实际上离不开文化间冲突、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间的意识形态对立(冷战)、以及美国等列强在亚太地区的利益等原因。台湾问题在形成初期,海峡两岸纠结于“中国的代表权问题”,方有“台湾地位未定论”的法律模糊点;同时,中国国民党作为“台湾新的统治政权”及“旧中国的偏安政权”在台湾长期威权统治、中国共产党担忧被颠覆而长期闭锁中国边境并进行文化改造,从而使两岸隔阂、误解日益加深。90年代中华民国不再否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放弃武力反攻大陆。此后,台湾问题的症结已由“中国的代表权问题”转化为统一与独立之争、中国化与去中国化(台湾本土化)之争,并且外国势力的介入从未减轻。民调也显示,多数台湾民众支持维持现状。

1271年—1294年间,元朝于澎湖设澎湖寨巡检司,将澎湖列岛纳入元朝版图。1384年明朝废除澎湖巡检司后,又于1563年复设澎湖巡检司派兵驻守。17

世纪,西班牙人和荷兰人曾先后短暂占领过台湾部分地区。1662年2月3日,南明将领郑成功战胜荷兰人并在台湾建立对抗清朝的基地。但清朝政府派出由施琅率领的清军攻占澎湖与台湾,并于1683年使郑氏政权归降,首次将台湾本岛纳入中国版图。然不论是郑成功或清朝当时之统治皆未及台湾全岛。1887年,台湾建省,终于正式将台湾全岛纳入版图。

1894年7月25日,清朝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后,1895年4月7日李鸿章于日本山口县下关市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永久割让给日本。1943年12月1日,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于开罗发表《开罗宣言》,公布日本在中国所窃取的领土,如满洲、台湾及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1945年7月26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中正、美国总统杜鲁门、英国首相邱吉尔于德国波茨坦发表《波茨坦宣言》,第八点中明白表示“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为日本投降的必须条件之一;8月15日,昭和天皇同意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正式《降伏文书》。

1946年,国共谈判破裂,内战爆发。后来国民党军节节败退;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正式宣告成立;蒋介石采被迫退居台湾,凭借海峡天险和海、空军力量,抗衡当时尚无海、空军的解放军,以期积聚力量,待国际形势发生于己有利的变化时,再反攻大陆。

1949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除金门、马祖以外的台湾外围的主要岛屿,并开始正式准备发起渡海攻台。

美国总统杜鲁门一开始只是被动地支持中国国民党执政的中华民国政府,并计划听任中国共产党率领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台湾。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从其远东战略利益考虑,改变了对台政策。为了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攻打台湾,美方派第七舰队出兵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面临来自东北和东南两方面的军事威胁。同时,美国还加强了对侵越法军的支持,向越南派出了军事顾问团,中国南部边疆的形势也骤然紧张。从当时中国的实力来看,要同时在三条战线与美国作战显然存在极大困难。而且当时人民解放军尚未有具有战斗力的海军和空军,要想短时间内突破美国第七舰队的封锁,进而解放台湾并不现实,于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决定推迟渡海攻台。

从此台海两岸天各一方,一弯浅浅的海峡从此成为温总理口中道出的“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美国和蒋介石集团缔结同盟。签订了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条约”中规定:一旦“缔约国之领土”受到“武装攻击”,应采取行动对付“共同危险”。这是美国明目张胆地以战争威胁手段阻挠我国的神圣统一事业,制造“两个中国”阴谋的大暴露。而且,通过非法的条约,使美国侵占台湾的行为“合法化”,并正式取得了在台湾、澎湖及附近地区部署军队的“权力”。

美蒋《共同防御条约》签订后,台湾被正式纳入美国的“反共防御体系”之中,台湾被美国视为“反共前哨”;国民党政权也因此立住脚跟,得以偏安一隅。然而,美国深知国民党“反攻大陆”从军事上讲已无可能,因此对国民党军在大陆沿海地区的军事骚扰并不积极支持,而是希望国民党军队固守台湾,实现“划峡而治”,即确保台湾岛永远脱离中国而“独立”。因此,美国竭力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联合国托管台湾”、“台湾中立化”,意在混淆国际视听,使国

际社会不再视台湾为中国之一部分,也意在使蒋介石放弃“反攻大陆”计划,专意守住台湾。对美国来说,“一中一台”或“两个中国”是最符合他们利益的。而国民党集团也深知,若放弃“反攻大陆”,他们便不能自称是“中国合法政府的代表”,甚至也无理由在台湾立足。因此,他们必须坚守“一个中国”和“反攻大陆”的口号和目标,而反对“划峡而治”。而其中的关键是,是否守住金门、马祖等岛屿。

1895年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只是规定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而不包括金门,马祖。而国民党退踞台湾后又事实上占据着金马。因此,对美国来说,要通过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来制造“一中一台”或“台湾独立”,金门、马祖是累赘和障碍。同时,国民党军队继续占领金马与人民解放军近距离对峙并不断挑衅,只会促使解放军更早南渡攻打台湾。于是,美国政府多次劝说蒋介石放弃金门、马祖,所以在《共同防御条约》中,美国也并未把金、马列入“共同防御”的保护范围之中,并想以此迫使蒋介石放弃金马。而对国民党来说,金马是他们“对大陆主权的象征”,是“反攻大陆”的桥梁或跳板,是军事反攻的“前沿阵地”,因而是绝对不能放弃的。

为了打击美国的嚣张气焰和武装挑衅,也为了击破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从1958年8月23日中午12时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对金门等岛屿的蒋介石军队实行炮击,揭开了炮击金门的序幕。

在金门炮战中,中国政府采取打打停停,半打半停的策略。粉碎了美国“划峡而治”的“两个中国”的阴谋。1958年12月10日,美国宣布从台湾地区撤出部分海空军,中美在台湾海峡地区的又一次较量宣告结束。

国共双方以一场奇特的炮战演绎了现代版的“周瑜打黄盖”,成功的化解了美国逼迫国民党从金门撤军从而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

因此,停止了收复金马的军事行动并断断续续炮击金门直到1978年。中国政府旨在以此沟通两岸政治信息,使中国保持内战状态,以阻止美国插手,让国共两党自己来解决统一问题。可以认为,中共在金门炮战后已改变了消灭国民党政权的政策。“和平统一”的方针已开始酝酿。在国民党方面,经过此役,他们也感到“反攻大陆”从军事上希望不大,因而改提“政治反攻为主,军事为从”或“七分政治、三分军事”,后来更提出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口号。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壮大,美国开始调整其对华政策,两国关系开始出现解冻的时机。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驱逐台湾当局的代表。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公报称:“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美国有人至今仍不愿看到中国统一,他们不断制造种种借口,施加种种影响,阻挠台湾问题的解决。

蒋介石反攻大陆计划失败后,两岸敌对多年,遂隔绝至今。蒋氏父子去世后,李登辉和陈水扁上台,大力推行台独政策,两岸关系恶化,渐行渐远。

从七十年代初以尼克松访华为标志的中美接近到1979年的中美建交,随着中美关系的转变,美国也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台湾,台湾已经没有能力与大陆继续对抗,而另一方面,随着台湾的蒋氏父子年事渐高,乡愁渐浓,也因为他们残存的民族大义,五六十年代一直剑拔弩张的台湾海峡渐渐平静下来,1974年台

湾当局默许大陆海军护卫舰通过台湾海峡前往南海增援与1978年大陆宣布终止炮击金门可算是台海结束紧张对峙局面,走向缓和的标志性事件。

进入八十年代后,大陆开始了改革开放,工作重点也转向了经济工作。在国际上,中美结成了冷战中事实上的同盟,中国的军事重点也集中在西南边境上苏联的小伙伴越南和支持阿富汗反苏游击战上。另一方面,已近暮年的台湾第二代领导人蒋经国在其晚年实行了一系列诸如开放赴大陆探亲、结束台湾戒严状态等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开明政策,打破了两岸长期隔绝的局面。在这样的局面下,大陆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创造性的提出了以“一国两制,和平统一”解决台湾问题的构想,由此定下来以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政策。

纵观这一阶段的台海局势的演化过程,前期由于统治台湾的蒋氏集团所采取的“汉贼不两立”的立场,虽然剑拔弩张,兵戎不断,台海两岸一直处于军事对抗的局面,但双方争夺的是代表中华民族的正统地位,并不存在什么台湾独立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台独的潜流也在外部敌对势力的支持纵容下慢慢孳生。后期台海两岸对峙双方采取了一系列缓和的措施举动,大陆也制定了和平统一的对台政策。公平的说,在当时中美关系是事实上的盟友关系、一国两制的政策又刚刚在港澳回归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以及年老思归的台湾领导人频频采取缓和姿态的内外条件下,制定这个政策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也是切实可行的。并不能因为后来台海局势的逆转而否定当初在内外条件完全不同的情况下制定的政策,更何况即使在台海和风最盛的时候,我们的领导人也没有失去应有的冷静,并没有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否则我们将失去现在对台独最有力的制约武器。

九十年代风云突变的台海局势

无论如何,1988年蒋经国的遽然辞世和李登辉的上台,是台海局势的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

自李登辉上台之后,在前期虽出于自身地位尚不稳固及之前台海良好局势的惯性,尚没有太出轨的台独言行,在此期间尚有“汪辜会谈”等两岸良性互动行为。而大陆方面,由于国际局势的剧变和自身政局的动荡,也无心无力以更有力的举措来推进两岸的统一进程。

1995年,由于李登辉访美,引发了新一轮的台海危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海峡进行了针对台湾的导弹试射。

1996年正值台湾大选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台湾海峡进行了大规模的三军联合军事演习。

1999年,李登辉大放厥词,“两国论”出台,中国人民解放军调兵遣将,兵临台海,举行带有明显针对性的军事演习,台海局势一触即发,由于种种原因,两岸最终虽没有兵戎相见,但已裂痕尽显。

2000年,又值台湾大选年,大陆发表台湾问题白皮书,公布对台动武的三项条件。对于台湾领导人的挑衅,大陆则以低调的“听其言,观其行”回应。

陈水扁上台之初,表面上承诺“四不一没有”,不公开推进台独,实质上却加紧在台湾推进“去中国化”,实行“渐进台独”,抛出了改头换面的“两国论”——所谓的“一边一国论”。大陆则不为所动,静观待变,直至后来的“公投立法”,大陆才有比较强烈的反应。

2008年,马英就上台后,开始与大陆接触,目前两岸关系稍有好转。

第五篇:07届高三历史练习0330

07届高三历史练习03.30

一、选择题

1.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

2.墨子思想中反映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愿望的内容是

A.兼爱B.非攻C.尚贤D.节俭

3.以民为本的思想自古有之,下列主张体现这一思想的有

①“政在得民” ②“民贵君轻”③“存百姓”④“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唐诗人温庭筠的《送渤海王子归国》:“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故国,佳句在中华。”此诗反映的是

A.南诏与唐朝关系密切B.粟末靺鞨与唐朝的密切关系

C.唐朝与新罗友好相处D.日本与唐朝友好往来

5.近代时期,沿海地区是列强侵略重点。下列通商口岸开放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宁波、淡水、天津、杭州

C.杭州、宁波、淡水、天津B.宁波、杭州、淡水、天津 D.宁波、天津、淡水、杭州

6.洋务派提出“求富”口号的直接原因是

A.为增加清政府的财政收入B.为增加洋务派的财富

C.为兴办一批民用工业D.解决军工资金.燃料.运输等困难

7.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A.顽固派和洋务派B.洋务派和维新派

C.维新派和革命派D.同盟会和共产党

8.阐述变法图存、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的思想家是

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郑观应

9.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威胁到顽固派势力的是

A.提倡官民上书言事B.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C.撤并机构,裁汰冗员D.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10.“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与改变这种现象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建立

C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诞生

1B.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D中国同盟会成立 11.孙中山先生被誉为20世纪中国第一位伟人。这主要孙中山

A.创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B.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C.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D.为中国革命献出了毕生精力

12.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事件是

A.遵义会议召开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3.抗战时期回民支队等少数民族抗日武装力量的出现直接反映了

A.国内民族间的矛盾已经完全消失B.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

C.正面战场未能阻止日军的速战速决D.敌后抗日根据地已经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14.王进喜、雷锋、焦裕禄等一批英雄模范人物所体现出来的最突出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A.善于改革B.崇尚节俭C.乐于奉献D.勇于创新

15.麦哲伦等人进行环球航行时,先后经过的海洋是

①大西洋②印度洋③太平洋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③①D.②①③

16.近代美洲出现的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A.美国B.海地C.古巴D.墨西哥

17.19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浪潮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B.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C.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D.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矛盾尖锐

18.美国独立战争以后,建立了比较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它的显著特点是

A.实行联邦制B.议会分为参众两院C.总统掌握行政权D.三权分立

19.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A.消除了协约国帝国主义间的矛盾B.使不同社会制度间的矛盾得到缓和

C.暂时协调了协约国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D.为民族解放运动开辟了道路

20.罗斯福新政主要用于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是

A.实行美元贬值B.规定工资标准

C.规定工作日时数D.兴办公共工程

21.“二战”前在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

A.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B.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C.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D.法西斯势力与日俱增

22.引发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

A.二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B.美国经济势力的急速膨胀

C.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D.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制定经济发展计划B.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C.石油工业迅速发展D.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

二、非选择题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学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材料三1958年工业总产值比上年猛增54.8%,而农业由于数千万农村劳动力被占用,总产值后来核实只比上年增长2.4%。„„生产和人民生活发生困难。

1958年底,全国七十四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二万六千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户的99%以上参加了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俱。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农村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解决的?它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何意义?(6分)

(2)材料二分析了农村中不利于工业化建设的诸多因素,请加以概括(不得照抄原文)。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解决的?结果如何?(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指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业的消极影响。(2分)

(4)根据新中国工业化的曲折历程,你认为应当如何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的关系?(2分)

27.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着对“盛世”的渴望和向往,中国古代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和谐”。

(1)简要概括中国古代盛世的基本特征。(3分)

(2)以“贞观之治”为例,说明唐太宗在协调士族与庶族势力、缓和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矛盾以及处理民族关系等问题上是如何体现“和谐”理念的。(3分)

(3)“贞观之治”的出现有多种因素,其中唐太宗的个人品格和作用不可忽视,试举例说明。(4分)你认为唐太宗作为专制时代的君主,最可宝贵的品质是什么?(2分)

28.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即19世纪90年代的甲午战争和20世纪30年代的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次侵华战争是日本一贯所奉行的哪一侵略政策的结果?其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

(2)两次侵略战争中均发生了日军屠城暴行,请分别列举典型事件。(2分)

(3)两次侵华战争不同的结局,对中国台湾省的命运、民族意识和中国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

(4)我们今天学习和了解这段历史,有何现实意义?(2分)

29.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革命的年代》一书中写道:“词汇经常是比文献更响亮的证 言。„„比如‘工业’、‘工业家’、‘工厂’、‘中产阶级’、‘工人阶级’、‘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比如‘铁路’、‘自由’和‘保守’、‘民族’、‘科学家’和‘工程师’、‘无产者’和(经济)‘危机’、‘罢工’和‘贫困’等等。这些都是在这个时期新造的词汇,或为适应这个时期的需要而产生的单词。如果没有这些词汇,将无法估量1789—1848年间‘双元’革命的深远意义。”

请回答下列问题:

(1)1789—1848年间“双元”革命分别指的是发生在哪两个国家的什么革命?分别在哪两个领域中进行的?(4分)

(2)从上述材料中选取有关词汇,并以此为依据简要分析“双元”革命所产生的主要影响。(8分)

(3)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概括“双元”革命的深远意义。(2分)

1、C2、B3、A4、B5、A6、D7、C8、B9、C10、D11、B12、A13、B14、C15、B16、A17、C18、D19、C20、D21、C22、D23、D

24.(1)矛盾:地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1分)土地改革运动。(1分)变化: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2分)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分)(2)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力低下;无法满足工业化中的原料需求;农民购买力低,工业品市场狭小。(3分),解决措施:引导农民进行互助合作,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分)结果:确立了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1分)(3)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造成农村生产力的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2分)(4)农业是工业的基础,二者应协调发展。(言之有理,即可给2分)(2分)

27.(1)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矛盾缓和,社会秩序稳定。(其它言之有理亦可,3分)(2)完完科举制: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如回答史实,也可给分)(3分)(3)吸收隋亡教训。强调“存百姓”的思想,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提倡节俭,革新政治等。(答出4点断可,4分)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具有极强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判精神。(2分)

28.(1)大陆政策。(2分)为垄断资本获取原料和市场。(2分)(2)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2分)(3)甲午中日战争:台湾被日本割占,遭受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1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1分)推动民主革命进程。(2分)抗日战争:台湾光复;(1分)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1分)为民主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2分)(4)以史为鉴。面向未来。(2分)

29. 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2分)经济(工业)和政治。(2分)(2)工业、工厂: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工场,工厂成为生产的最主要组织形式。铁路:铁路的修筑,使人类的交通运输进入新的时代。科学家、工程师: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科学的进步(或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发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工业家.工人阶级、无产者、罢工、贫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阵营形成。自由:自由主义(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掀起高潮;自由平等思想广泛传播。民族:民族主义运动兴起。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运动兴起。(答出4点即可,每点2分,计8分)

(3)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或答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即可,2分)

下载高三历史台湾问题专题练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三历史台湾问题专题练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台湾问题历史由来论文

    台湾问题的由来 目前,台湾岛、澎湖群岛、金马列岛、东沙群岛、以及南沙群岛的太平岛和中洲岛,构成现在的中华民国的有效统治领土的全部;这部份领土亦从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

    《历史专题讲座——台湾问题》5篇

    《历史专题讲座——台湾问题》 一、千年浓情——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在远古时代,台湾和中国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距今5000——10000年之间,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涨100......

    学习台湾历史及台湾问题后记(大全)

    学习台湾历史及台湾问题后记 在赴台湾学习交换前,应老师要求学习台湾历史、历届国家领导人关于台湾问题的讲话及《反国家分裂法》的产生背景及重要内容,以下为我的学习笔记: 一......

    高三历史

    高三历史总结在2010年高考中我校文科取得优异成绩,其中文综科目的进步更加突出。下面就历史学科三年来的做法做一个总结,具体如下: 首先,坚决贯彻执行学校提出的措施和方法。按......

    论述台湾问题形成的历史原因范文

    论述台湾问题形成的历史原因 摘要:造成今天台湾和大陆对立的历史原因有很多,我觉得国共内战是最根本的原因。中国人信仰暴力革命,思维定式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从历史上看,谁想......

    浅谈台湾问题

    形势与政策 浅 谈 台 湾 问 题 院系:兴湘学院 姓名:刘洋波 学号:2014961218 浅谈台湾问题 【摘要】 台湾问题是我国一项基本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统一,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和......

    台湾问题

    当然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啦。。。用官话说就是因为“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有利于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两岸同胞感情的融合,有利于统一后台湾的长期繁荣稳定,也有......

    台湾问题

    形势与政策 题目:在处理复杂多变的台湾问题时,我们要采取什么态度? 台海问题或者两岸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退守台湾,至今所衍生的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