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质的分类》说课稿1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张北县第三中学 李冬雁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级化学复习课《物质的分类》。我的说课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与课后反思。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也为了使他们在学习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时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教材专门设计介绍了有关的概念理论知识,而我要说的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是初中化学知识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既是对初中内容的整合,又为学生以后高中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2)领悟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对物质的分类,体验分类在化学研究和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与难点
用分类的方法与观点,对物质进行研究。
二、说学情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其实,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本次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三、说教法、学法
教师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及学生认知的心理规律,主要以学生学为主、教师教为辅。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互相交流、讨论、合作为主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情况教师再予以指导,点明重点,剖析难点。同时在教学中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学生根据学案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最后自主归纳出如何对物质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力图以问题为导向,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归纳,以多媒体辅助,通过分组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会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学习能力,从而真正改变学习方式。
【新课导入】
元素周期表的简介(说明元素的种类)(挂出图表).
设疑:110多种元素是如何组成几千万种物质的? 【问题探究】
知识点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学生六人一小组,在课前依据预学案进行回顾、预习及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讨论、归纳出预习导学中的问题答案,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集体讨论,从而实现自主探究得出元素与物质的关系的目的。
2、在得出了元素与物质关系的基础上,用多媒体投影复习、巩固单质、化合物概念,并引导学生对这几个概念加以比较、区分。
3、小结,完成对知识点一元素与物质关系的学习。知识点二:物质的分类
一、物质的分类依据
1、小组内交流、讨论、归纳出预习导学中的问题答案,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进行全班集体讨论,从而实现自主探究完成对物质的分类。
2、投影给出课本上的物质分类及其依据。
3、完成了对物质的分类,应使学生明白物质分类的意义:认识一类物质、制备物质、鉴别物质、提纯物质。
二、根据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 【活动探究】
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请根据提
供的试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可发生哪些反应。
主要试剂:
金属铁,木炭,氧气,氧化钙,氧化铜,大理石(可用于制二氧化碳),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石蕊溶液。
请同学们先对物质进行分类,由教师指定每一小组所探究的物质类别,小组在分配到的物质类别中任选一种物质,根据它的类别预测它可能会与其他哪些物质反应,并设计实验证明预测的正确性。
要求:
1、每学习小组设计出一种物质的性质实验方案。
2、小组内交流,再推代表进行班级交流(将主要物质性质的实验方案优化)。
3、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总结归纳】
1、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有一定的反应关系,某一类物质与相关类别物质的反应通常表现为这一类物质所具有的通性。
2、作业布置
完成本次导学案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1节 元素与物质的分类
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游离态----------单质
化合态----------化合物
二、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
物质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依据新课标的要求,遵循“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教为辅”的教学理念,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电教媒体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讨论、总结、探究、合作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我有几点体会:1.多媒体教学,增加了学生们的兴趣,同时也加大了课堂的容量。2.以初中已学知识为载体来进行新知识点的学习,使同学们不仅有兴趣,而且思考起来更具体。3.通过自主学习,讨论,小组得出结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使同学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4.随堂解决相应的问题,使同学们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意义。但是通过教学过程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同学不善于在讨论中学习,讨论时间白白浪费掉。今后教学中应当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和练习。
第二篇: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流程
《物质的分类》
一、教材解读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我放在帮助学生形成物质分类思想上。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思想是学科体系的三个要素。传统的教学中往往重视学科知识、学科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科思想的培养。学科思想是学科的灵魂,分类思想是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之一。学科思想的学习更注重过程性,符合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参与性与主动性。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本节教学设计的重点在整合与落实三维学习目标,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二维目标的落实,创设情景让学生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从中体会分类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会物质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化学物质的性质,更好地了解化学物质的应用,懂得物质的分类就可以实现由“掌握了一种物质”向“贯通一类物质”的转变,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很少。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其实,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四、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教学要求是: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结合新课标要求和学情分析制定本部分内容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过程与方法
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并进一步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本部分教学内容少,也很简单,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没什么兴趣,就是教师自己也觉得教之无味。而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是学习的主角。所以本节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采用的活动探究式教学中每一个活动以问题作为情境,采取多种小组活动,通过学生组内的合作与交流,不同小组间的交流与共享,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指导思想
教学设计的主线就是以分类观为核心观念,通过活动探究教学模式,把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教师不断地创设思维情境,问题连锁,环环相生,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深入探究,由分类的意义到分类有标准到分类方法到分类应用,层层递进,使学生的感知由生活到化学,思维由浅入深,达到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
思维线索:思维的发散→思维的收敛→思维的迁移。
每个探究活动的问题都是发散的,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地碰撞,对分类思想的认识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思维不断收敛升华,最后学生学以致用,对学过的化学知识进行分类,实现思维的迁移。
2.教学流程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设计为四个模块,即分类的意义、分类的含义、分类的方法、分类的应用。
模块1:生活中的化学——分类的意义(思维的发散阶段、分类方法形成的感知阶段)
【问题情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地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
【提出学习任务】在2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写出你所知道的应用分类法的例子。讨论分类的意义。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分组活动。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分类的意义。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分类方法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是有实际意义的,这种方法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从生活情境入手开始本节化学课的学习,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学习的兴趣被激发。
模块2:从生活到化学——分类的含义(分类方法的加工整理阶段)【问题情境】 对学生熟悉的化学物质尝试分类。
【提出学习任务】对常见化合物:(NaCl、HCl、CaCl2、CuO、H2O、Fe2O3)酸碱盐分类。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类的?在对这些物质分类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分组汇报,学生的分类形式会有多种。体会到了分类的含义。认识到可以有多种分类标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合作学习,得出分类的概念。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模块3:分类的方法(思维的收敛阶段、分类方法的丰富推展阶段)问题情境:分类有哪些常见的方法?
提出学习任务: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分类有哪些常见的方法? 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通过师生共同交流,体会和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设计意图:本板块教学内容简单,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同时能训练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对于两种方法的特点,要求学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学生不一定能很好地独立完成,教师可通过师生交流,帮助学生概括。
模块4:分类方法在化学中的应用(思维的迁移、分类方法的逐步完善阶段)【提出学习任务】将学过的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体会用到的分类标准,分类方法对学习化学有何帮助?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分组汇报,师生共同交流分享成果。
设计意图:本部分是整节课的亮点,是本节课的高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对学过的知识重新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分类的方法过去一直在使用,今天学会了把它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从低层次的无意识使用到高层次的有意义建构,实现了思维上的质的飞跃。
七、教学评价方式—板书小结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
本节课采用了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纸笔评价:重点考查学生运用分类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见练习。2.学习档案评价:小组活动记录单是一种形式。我还设计课后活动记录档案袋。
3.随堂生生互评、师生互评。
第三篇:《物质的分类——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说课稿
《物质的分类——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说课稿
今天,我模拟课堂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的第一课时。首先呢,开始我的说课环节。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00︰14︰18)物质的分类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新内容之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更是伴随新课程而生的一个内容。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在整个高中化学必修1和必修2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承前启后意味着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而所谓提纲挈领则是与新课程内容设置的方式改变密切相关。大家知道,新课程打破了以往教材中“族”的概念,而是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作为知识编排的主线,就在这样一种新的教材内容编排体系下,掌握这种分类的方法,以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00︰15︰17)而对于高一的新生,在初中阶段他们曾经学习过像混合物、纯净物、酸碱盐这样的知识。其实就是物质分类的具体应用,但是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一种化学学习的思想。结合学生以上的特点,本节课学生必须达到以下目标和以下重难点:
(00︰15︰37)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根据物质的组成、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掌握树状分类、交叉分类两种方法。
(00︰15︰46)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分类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尝试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00︰15︰55)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分类在,生产社会中的作用,领悟分类在认识和研究化学物质中的意义,体会科学探究的价值。
(00︰16︰05)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探究形成分类观,学会找到分类的标准,领会分类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00︰16︰05)为了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呃,而且我将本节课整体设计为三个学生学习板块。
(00︰16︰30)首先从学生生活经验中寻找分类法的原型,通过思维的发散和迁移达到,在已有的基础上,形成分类的化学视角,最后通过归纳和总结得出分类在化学学习和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在第一板块中,我分别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为了更好的完成这2个学习任务,我又分别开设了3个学生学习活动(活动1.1观看垃圾分类广告,尝试对垃圾进行分类;活动1.2感受广告内容,认识分类及分类标准的重要性;
1.3举出生活中分类的实例,讨论生活分类的意义)。在该板块中,我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我希望通过以警惕学生生活的垃圾分类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形成思维的发散,在学生寻找分类法的同时,让他们切实的感受到生活中分类给我们带来了便捷和有效,并且通过对大量对分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分类标准的理性认识。在此过程中也让学生体会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为更好的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们做好了铺垫。
(00︰17︰22)在第二板块中,首先我让学生讨论拉瓦锡对元素分类。在上一板块生活分类中,我们可能更多的是在感性上认识了分类,而想要学生在思维上达到分类观的形成,还必须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中分类的意义,所以呢,我采用了古今对话的活动形式来进行呈现。在此部分,我希望同学能够对拉瓦锡评价的同时明白一个道理,分类,我们是要建立在对对象正确的认识基础之上,并且寻找合理科学的分类标准尤为重要。在任务2中,我让学生通过对拉瓦锡元素表中已学过的元素进行重新分类,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渗透了分类的方法,形成了分类的思想。初步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在任务3中,我让同学对一组化学物质的探究分类活动是想要学生明白,其实分类它本身并不是重点,而是我们如何根据分类对象的特点去寻找分类方法才是关键。在此部分也再次强化了分类思想的应用和形成。
(00︰18︰32)在最后一个板块,我让学生交流化学中分类的意义,再一次的归纳和总结。
本节课的评价方式我采用了纸笔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方式多样化的教学理念。
(00︰18︰49)总之呢,本节课我是试图采用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来进行教学设计。并且体现了学教并用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终身受用的分类观。以上就是我所有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
第1页,共1页
第四篇:山西教师招聘《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最全汇总>>>山西教师招聘真题
山西教师招聘《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通过山西教师招聘网可以了解到2016年山西教师招聘最新考试动态,一般山西教师招聘有笔试和面试两个重要环节,笔试科目为《教育基础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面试以试讲、说课等形式考察,山西教师考试网整理了山西教师招聘真题供考生备考学习。
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的第一课时,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的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
《物质的分类》是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和分散系及其分类两个内容。物质的分类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新内容之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更是伴随新课程而生的一个内容。新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在整个高中化学必修1和必修2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同时学生学习了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以往化学中以“族”的概念来学习化学知识,而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从而使得化学知识更具有生活性。
【过渡】接下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
二、说学情
学生处于初高中的过渡时期,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有了一定的基础,对物质的组成及分类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学习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的相关知识。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而高中涉及到的化学物质很多,学生不会根据其性质进行分类学习,从而加大了学习负担,增加了学习难度。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学生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山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山西教师资格真题
最全汇总>>>山西教师招聘真题
成分类观。使原本琐碎的知识将会系统化,学习也会轻松很多。本节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深入了解化学的世界有着深远的意义。
【过渡】结合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能够运用“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方法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化学问题,学会评价和反思,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分类,感受到分类法对化学科学研究和学习的重要性,能在以后学习生活中中进行实际应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
常见的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难点】
常见的物质及变化的分类方法、应用。
【过渡】根基新课标倡导的学生观及教师观,为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及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我将本节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做了如下设计:
五、说教学方法
本部分教学内容少,也很简单,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没什么兴趣,就是教师自己也觉得教之无味。而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是学习的主角。所以本节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采用的活动探究式教学中每一个活动以问题作为情境,采取多种小组活动,通过学生组内的合作与交流,不同小组间的交流与共享,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学会总结归纳。
【过渡】接下来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山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山西教师资格真题
最全汇总>>>山西教师招聘真题
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山西特岗教师真题是如何设置的!
中公教育山西特岗招聘与辅导专家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山西招教考试大战中拔得头筹!
山西中公教师考试网祝您备考成功!点击查看山西教师资格真题
第五篇:化学必修一 物质的分类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分类》,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首先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物质的分类》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和化学反应的多样性是化学科学的客观存在,人们要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应该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类的进行研究,这既是化学科学的规律,也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因此化学的分类是化学科学的一种基本方法。本节分为两部分,一是物质的简单分类,二是分散系及其分类。物质的简单分类是对酸、碱、盐、氧化物内容的回顾与提升;分散系及其分类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将混合物分为、溶液、浊液、胶体,胶体是新知识。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析 了解常见的分类方法: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
③知道依据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胶体 ④知道胶体的性质,尤其丁达尔现象 2.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并进一步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的方法。2.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的兴趣。3.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常见的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胶体的概念和性质
二、说教法(再说教法与学法)
1、实验促学法: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掌握胶体的性质。
2、情景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3、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归纳,最终掌握胶体的性质。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理解胶体丁达尔效应在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说学法
在学法上,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最后说一下教学程序设计)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
第1课时 物质的分类及其方法
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让同学们回忆一下,如果走进超市,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所需要的物品?去图书馆,如何快速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书?主要引导学生知道商品和图书是把某些相似的物质分在一起。进而引入到化学中,人类在二十世纪合成和分离了2285万种新物质,对于数以千万计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我们是怎样认识的呢?让学生感受到分类的必要性。
提出问题:请大家对Na2SO4、Na2CO3、K2SO4、K2CO3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进行不同角度的分类,一是分为钾盐和钠盐,二是分为碳酸盐和硫酸盐。
提出问题:由此可见,角度不同,同一物质会在不同类别中,大家认为上诉两种方法,哪一种更好呢?为什么?
让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知道,两种方法一起用更好,因为对物质的认识会更全面。
从而引出交叉分类法,并给学生讲解,由于一种分类法所依据的标准有局限性,所能提供的信息较少,为了全面的认识某物质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分类。例如Na2CO3从阳离子角度属于钠盐,从阴离子角度属于碳酸盐。
让学生阅读教材P25第一自然段,引出树状分类法,给学生强调,树状分类法是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让学生看图2-3,树状分类法举例,加深对树状分类法的理解。关键是要让学生知道,根据所含物质的种类把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根据组成元素的种类数分为单质和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组成分为氧化物和酸碱盐。让学生在框内填上具体物质,进一步体会树状分类法的应用。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习题练习。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
第2课时是在第1课时的基础上进行的。
首先以实物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内容,展示NaCI溶液、淀粉溶于水形成的混合液和泥水混合液,让学生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进而引出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都是由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体系,我们把它们称为分散系,被分散物质称为分散质,如NaCI,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为溶剂,如H2O。
提出问题:根据物质的状态,可以把物质分为三大类:气态、液态、固态,如果把状态不同的分散质分在不同的分散剂中,可以得到多少种不同的分散系?引导学生阅读P24 2-2,读书有九种分散系。然后引导学生去认识、去举例在生活中这九种组分的例子,例如气体和液体→雾、云;液体和固体→油漆;固体与液体→混凝土,这样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散系与分散质的种类与不同。
在这个基础上向学生讲解液体分散系的分类: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直径<1nm,浊液的分子聚合体直径>100nm,如果直径在1nm--100nm,该分散系为胶体。举例生活中的胶体,稀豆浆、牛奶等,使学生能将化学联系生活,增加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接下来讲解胶体。
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验1、2、3来学习胶体的性质。
实验1:Fe(OH)3胶体的制备,制备过程一定要给学生交代清楚,需要特别强调,是把浓的FeCI3滴加到沸水中,不是冷水,也不是稀的FeCI3溶液。实验2:光束分别通过Fe(OH)3胶体和CuSO4溶液,这个实验也是本节的重点。当激光笔的光线照到Fe(OH)3胶体时,我们可以看见有一道光亮的通路,同样照到硫酸铜中却没有。学生一定会好奇这是为什么?从而由我讲解丁达尔效应及丁达尔效应的原因(散射)和应用(区分胶体和溶液)。并采用多媒体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例如阳光穿过茂密的树林、日光从窗隙射入暗室等,使学生能将化学联系生活,增加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3:Fe(OH)3胶体与泥水分别进行过滤,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胶体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
实验探究结束后,让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科学视野,我进行讲解和归纳胶体的其他性质:布朗运动、正电荷Fe(OH)3胶体的电泳运动、以及聚沉性质。
最后,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习题练习。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