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征管法》第52条在税款追征期上的适用问题
浅谈《征管法》第52条 在税款追征期上的适用问题
海南省地方税务局第一稽查局 冯所伟
我们在日常税收征、管、查实际工作中,常遇到对以往年度税收征、管、查时涉及超过三年未申报、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追征期的问题。许多地方国地税机关对我们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十二条的解读也不一致,特别是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在答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税务局《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未申报税款追缴期限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9〕326号文件的出台,更加影响了各地税务机关对未申报、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追征管理工作。
我们一般在税收征、管、查实务操作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各税种的具体的税收法律、法规和总局的相关规定,而对税收程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往往不是很重视。事实上,了解征管法对于了解税务机关、纳税人双方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税收征管的具体规定和要求等非常重要。
我们先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因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以要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补缴税款,但是不得加收滞纳金。
第二款: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计算错误等失误,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以追征税款、滞纳金;有特殊情况的,追征期可以延长到五年。第三款:对偷税、抗税、骗税的,税务机关追征其未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或者所骗取的税款,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限制。
其次我们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 第八十条 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二条所称税务机关的责任,是指税务机关适用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不当或者执法行为违法。
第八十一条 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二条所称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计算错误等失误,是指非主观故意的计算公式运用错误以及明显的笔误。
第八十二条 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二条所称特殊情况,是指纳税人或者扣缴义务人因计算错误等失误,未缴或者少缴、未扣或者少扣、未收或者少收税款,累计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
第八十三条 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补缴和追征税款、滞纳金的期限,自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应缴未缴或者少缴税款之日起计算。
我们看到第五十二条从法理上采用的是正列举法,即纳税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凡满足第一款或者满足第二款规定情形的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以追征税款,但是如果同时满足第三款的规定的,第一款和第二款规定情形都不适用。
除了以上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其他条款对纳税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追征期到底有没有规定呢?
我们要从纳税人的所负的义务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条第三款“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 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可见依法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是必须的,而且只要这种义务产生就是必须履行义务的行为,除非法律有规定或法律授权规定。
我们再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是偷税。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六十四条第二款“纳税人不进行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第六十五条“纳税人欠缴应纳税款,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妨碍税务机关追缴欠缴的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欠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欠缴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以上三条是从法律的层面上对纳税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收违法行为应当如何做出处理的规定,但并没有给予纳税人除了符合五十二条规定之外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行为任何税收优惠或税款缴纳期限的豁免。
我们可以再来看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的规定:“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 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纳税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犯罪行为只有数量的规定,也没有关于对纳税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犯罪的时间规定限制。
综上所述,为了国家的税收利益不受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已经从纳税人的纳税义务上做出了相应的规定,除了符合五十二条规定情形的或者有新的法律规定的,纳税义务是不可豁免的也就是税务机关可以无限期追征。
我们再来看一下《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未申报税款追缴期限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9〕326号文: “„„追征期按照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精神,一般为三年,特殊情况可以延长至五年。”国税函〔2009〕326号主要是明确税款的追征期问题,所谓追征期,说白了就是指如果纳税人因为各种原因不缴或少缴税款时,允许税务机关在多长的期限内可保留追征税款的权力,如果超过了法定的追征期,税务机关将丧失向纳税人追征税款的权力,不能再要求纳税人补缴税款。该文件是针对“未申报税款”追缴期限的问题做出解释。
我们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税务局电话询问了原文(即新疆地区不办理税务登记证的个体纳税人不申报超过5年的未申报税款如何处理的请示),很显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税务局请示中提到的“未申报税款”应该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五十二条“因税务机关的责任”,也不属于“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计算错误”和“偷税、抗税、骗税”,而是不办理税务登记证的个体纳税人没有进行纳税申报而造成的未缴和少缴税款。但是国税函〔2009〕326号文最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五十二条第三 款的条文逆向解释纳税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追征期,扩大了五十二条的规定范围。我们能否把国税函〔2009〕326号的答复新疆个体户的问题扩大到针对所有未申报的纳税人呢?我们的意见是总局答复新疆的文件只能作为我们解读征管法52条的参考,不能直接用于海南,我们在实际适用法律要从征管法52条着手,看看是否可以适用,否则不能纳税人进行处理,最好的办法是向国家税务总局提出法律适用请示。
如果按照国家税务总局转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通知(国税发〔2002〕146号)文件中附件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凡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不申报行为应视为偷税行为,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应该是无限期追征,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于2009年2月28日由于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修改了原来的旧刑法关于偷税的解释。也就是随着新刑法的实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第二款应该已经失效。税务机关是否还可适用该失效条款呢?如果不适用该失效条款,那么所有已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未申报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应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税款应该无限期征收。
我们可以再看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法律有以下情况之一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解释:
(一)法律的规定需要进一步明确具体含义的;
(二)法律制定后出现新的情况,需要明确适用法律依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相关条款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是由全国人大立法,解释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可以通过实施细则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条款进行解释,而国税函〔2009〕326号文是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答复类的规范性文件,其无权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五十二条进行扩大范围解释。
如果我们继续执行国税函〔2009〕326号文,国家的税收利益将蒙受重大损失。
下面我们来举个例子:
假如在2009年2月28日之后,有一个证照齐全的企业纳税人,按规定会计账簿如实反映了其经营收入和所得,并且也没有采用征管法63条列举的偷税手法偷逃税款,企业只是玩失踪,不进行纳税申报,而税务机关恰巧因为征管上存在漏洞(或者纳税人人为的制造以“牺牲”税管员的政治前途为手段,行贿税管员或相关税务人员以达到国税函〔2009〕326号规定的条件),税务机关一直没有发现该企业没有申报纳税,那么三年或五年后,即便税务机关发现企业存在需要缴纳的税款达到2亿元,依照国税函〔2009〕326号的规定也不能追征了,这算不算税收法规的一个漏洞?又比如前几年海南处置房地产中涉及到的税收,如果按国税函〔2009〕326号的解释,那以前年度(我说的是超过5年的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契税、耕地占用税等)应纳税款,如果纳税人没有采用征管法63条列举的偷税手法偷逃税款不就自然是不用缴纳了。
再如,征管法关于“偷税”手段的描述,似乎更多的是针对企业 纳税人,如果是自然人纳税人,一般不需要会计核算,因此,根本不会存在采用“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或者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等偷税行为,在税务机关没有要求申报或个人也没有主动到税务机关去申报的情况下,按照“偷税”的定义,个人很难有机会构成“偷税”,那么同样三年或五年后,即便税务机关发现个人存在需要缴纳的税款(比如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600万元),也不能追征了?
总之,我们认为,如果直接照国税函〔2009〕326号的规定来执法,应当具有一定的法律风险。所以在征管上我们应当执行税法应遵循:第一依实体法计算,再按程序法规定的程序执行,如果实体法有规定,而程序法没有涉及的按实体法规定缴纳。在实际适用法律要从征管法52条着手,看看是否可以适用,否则不能纳税人进行处理,最好的办法是向国家税务总局提出法律适用请示。
2013年11月4日
第二篇:外商投资企业在适用《公司法》上的例外
外商投资企业在适用《公司法》上的例外
外商投资企业,俗称三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其中,《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明确规定合营企业的形式为有限责任公司,对于另外两种外商投资企业,我国法律虽没有强制要求采取公司制,但由于公司制的有限责任优势,导致现实中绝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都登记注册成了公司。那么,这些企业是否适用《公司法》呢?新《公司法》第218条规定:“外商投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适用本法;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据此,外商投资公司也是要遵守《公司法》的,除非有关外商投资的法律另有规定,《公司法》并没有进一步解释何谓“外商投资的法律另有规定”,不过这里的法律要从广义上理解,它不仅包括全国人大颁布的法律,还包括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各级级别的法律。主要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及《实施细则》、《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及《实施细则》、《外资企业法》及《实施细则》、《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关于外商投资的公司审批登记管理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执行意见》、《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等规定,现将外商投资公司在适用《公司法》上的例外性规定总结归纳如下:
一、前臵审批程序的例外
申请设立外商投资公司、变更公司的登记事项,均不能像一般的内资公司那样直接向工商登记部门办理设立登记或变更手续。此前,还需经过对外经济贸易主管部门(商务部门)的审查批准,同意设立或允许变更的,经商务部门发放批准证书后方可办理工商登记事项。
二、内部法律文件的例外
依照《公司法》,公司内部最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是章程,章程由股东制定并在签字后生效,至于是否在工商部门备案不影响章程的效力。而外商投资的公司中,效力最高的法律文件不一定是章程。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为例,合营各方所签订的法律文件有合营协议、合营合同、章程,其中合营企业协议与合营企业合同有抵触时,以合营企业合同为准。上述文件必须报商务部门审查批准之后才能发生效力,而不是合营各方签署文件之时。
三、内资股东身份的例外
公司法对股东身份是没有特殊要求的,可以是自然人,可以是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但是设立外商投资的公司,外国的投资者可以是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而中国的投资者只能是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不能是个人。显然,具有中国国籍的自然人不能以股东身份与外商共同投资设立合营或者合作公司。如若自然人确需与外商共同投资设立公司,则应当先行注册企业,然后再以该企业的名义与外商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另外一种变通的方法是外商并购境内公司,被股权并购境内 公司的中国自然人股东,经批准,可继续作为变更后所设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投资者。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按照原《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中国自然人必须在原公司担任股东1年以上,才可以成为变更后的外商投资公司的股东,而新的并购规定已经取消了自然人股东持股1年以上的限制。(见《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第57条)
四、外国投资者股权比例的例外
《公司法》本身对股东的出资比例没有任何限制的,但对于外商投资类公司,法律对外资的比例提出了最低限额的要求。一般不得少于公司注册资本的25%。(见《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4条、《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第18条)。当然实践中,也有外资比例低于25%的,一般事先需经审批机关批准,并且在公司登记类型上加注“外资比例低于25%”的分类标识。(见《关于外商投资的公司审批登记管理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执行意见》第6条)
不过,有关法律也明确规定外资比例低于25%的公司不得享受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见《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第9条)。
五、分期缴付及首期出资的例外
新《公司法》第26条规定了分期缴纳出资制度:“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本为在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的全体股东认缴的出资额。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不 得低于法定注册资本最低限度,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其中,投资公司可以在五年内缴足。”其实,分期缴纳出资制度并非新《公司法》的发明创造。早在新《公司法》出台前,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规定就允许投资者分期缴纳出资,这些规定与新《公司法》存在差别,外商投资公司应当优先适用。例如,《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第30条也规定:“外国投资者缴付出资的期限应当在设立外资企业申请书和外资企业章程中载明。外国投资者可以分期缴付出资,但最后一期出资应当在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3年内缴清。其中第一期出资不得少于外国投资者认缴出资额的15%,并应当在外资企业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90天内缴清。”可见,外商投资企业法框架下的分期缴纳出资制度比起新《公司法》框架下的分期缴纳出资制度更加开放、自由。因为,国家允许公司在股东没有实际缴纳任何出资的情况下先行取得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另外从首期出资额为15%而不是20%的规定也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企业法框架下的分期缴纳出资制度更偏向于投资者。
六、注册资本变更的例外
依照《公司法》的规定,公司在存续期间可以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办理程序先是公司内部经股东(大)会三分之二以上多数表决通过后,然后再去工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办理。另外,因为减少注册资本可能会危害债权人的利益,《公司法》还要求公司减资时应当告知债权人。对于外商投资企业而言,法律对于增 减注册资本的规定要比普通内资公司严格得多,主要体现为增加注册资本应由董事会会议通过,并报审批机关批准以后,再向工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手续;而减少注册资本一般是为法律所不允许的,除非因投资总额和生产经营规模等变化,确需减少的,须经审查批准机关批准。(《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第16条、《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第21条)
七、公司组织机构设臵的例外
传统的公司法在公司治理结构上采取“三会四权“的分权制衡模式,即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决策执行机构,经理层负责具体的经营管理事项,监事会是专门的监督机构。但是,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法早在第一部《公司法》诞生前十多年就已制定,外商投资企业并没有采取“三会四权”的治理模式,比如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就不设股东会,董事会为权力机构。为配合新《公司法》的实施,国家工商总局于2006年4月制定的《关于外商投资的公司审批登记管理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执行意见》对不同类型的外商投资的公司做了更为明确的区分: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的有限责任公司需按照有关规定设立董事会作为权力机构,公司的其他组织机构按照公司自治原则由公司章程依法规定;外商合资、外商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和外商投资的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应当符合《公司法》的规定,建立健全公司的组织机构。对于2006年1月1日以前已经设立的外商投资的 5 公司是否对章程进行修改,公司登记机关不做强制要求,由公司自行决定,如果修改则报审批机关批准和登记机关备案。
八、股权转让的例外
外商投资的公司发生股权转让或者股权比例变更时,受到的监管限制比《公司法》的规定也要严格,这在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中体现得尤其明显:无论中方还是外方向第三者转让股权须经合营或合作他方同意,并报审批机构批准,方可向登记管理机构办理登记手续,合营或合作他方具有优先购买权,合营一方向第三者转让股权的条件,不得比向合营他方转让的条件优惠。违反上述规定的,其转让无效。(《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10条及《实施细则》第23条、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4条及《实施细则》第20条)
九、公司清算程序的例外
外商投资的公司解散事由出现以后,公司未在《公司法》规定的期限内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债权人也不向人民法院申请指定清算组进行清算的,外商投资的公司的权力机构、股东、债权人可以根据《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办法》的规定,向审批机关申请进行特别清算。外商投资的公司申请注销登记时,应当依照《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提交相应文件。其中,清算报告中还应当附税务机关的注销证明、海关出具的办结海关手续证明或者未办理海关登记手续的证明。外商投资的公司提前终止经营活动申请注销登记的,还应当提交审批机关的批准文件(法院裁定解 散、破产或行政机关责令关闭、吊销营业执照、吊销设立许可或撤销公司设立登记的除外)。
第三篇:初一上学期追及问题及相关习题-根除版
追及问题及相关习题—根除版
【含义】 两个运动物体在不同地点同时出发(或者在同一地点而不是同时出发,或者在不同地点又不是同时出发)作同向运动,在后面的,行进速度要快些,在前面的,行进速度较慢些,在一定时间之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物体。这类应用题就叫做追及问题。
【数量关系】 追及时间=追及路程÷(快速-慢速)追及路程=(快速-慢速)×追及时间
【解题思路和方法】 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
【总结题】甲、乙两站相距480公里,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90公里,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140公里。
(1)慢车先开出1小时,快车再开。两车相向而行。问快车开出多少小时后两车相遇?
(2)两车同时开出,相背而行多少小时后两车相距600公里?
(3)两车同时开出,慢车在快车后面同向而行,多少小时后快车与慢车相距600公里?
(4)两车同时开出同向而行,快车在慢车的后面,多少小时后快车追上慢车?
(5)慢车开出1小时后两车同向而行,快车在慢车后面,快车开出后多少小时追上慢车?
1、小明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从学校步行回家。12分钟后小强从学校出发骑自
行车去追小明,结果距学校1000米追上小明。小强骑自行车每分钟行多少米?
2、在300米长的环形跑道上,甲乙二人同时同地同向跑步,甲每秒跑5米,乙每秒跑4.4米,两人起跑后的第一次相遇点在起跑线的前多少米?
3、猎人带猎狗追野兔,野兔先跑出80步,猎狗跑2步的时间等于野兔跑3步的时间,猎狗跑4步的距离等于野兔跑7步的距离,问猎狗需要多少步可以追上野兔?
4、一艘快艇和一艘轮船分别从A、B两地同向出发到C地去,快艇在后,每小时行42千米,轮船每小时行34千米,2.5小时后同时C地,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甲厂有原料120吨,乙厂有原料96吨。甲厂每天用15吨,乙厂每天用9吨,多少天后两厂剩的原料一样多?
5、从学校到家,步行要6小时,骑自行车要3小时。已知骑自行车比步行每小时快18千米。学校到家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6、A、B两地相距1200千米。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分钟行50千米,乙每分钟行70千米。两人在C处第一次相遇。问AC之间距离是多少?如相遇后两人继续前进,分别到达A、B两地后立即返回,在D处第二次相遇。问CD之间距离是多少?
7、甲、乙两人在环形跑道上赛跑,跑道全长400米。如果甲的速度为16米/秒,乙的速度为12米/秒。两人同时同地同向而行,那么多少秒后第一次相遇?
8、姐姐从家上学校,每分钟走50米,妹妹从学校回家,每分钟走45米。如果妹妹比姐姐上动身5分钟,那么姐妹两人同时到达目的地。问从家到学校有多远?
9、甲、乙两人同时分别从两地骑车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20千米,乙每小时行18千米。两人相遇时距全程中点3千米。问全程长多少米?
10、两地相距900千米,甲走需15天,乙走需12天。现在甲先出发2天,乙去追甲。问要走多少千米才可追上?
11、甲、乙两人分别在相距240千米的A、B两地乘车出发,相向而行,5小时相遇。如果甲、乙两人乘原来的车分别在两城同时同向出发,慢车在前,快车在后,15小时后,甲、乙两人相遇。求各车的速度。
12、甲轮船以每小时平均16千米的速度由一码头出发,经过3小时,乙轮船也由同一码头按照同一方向出发,再经过12小时追上甲轮船。求乙轮船的速度。
13、甲有120元钱,乙有96元钱。甲每天用15元,乙每天用9元。多少天之后,两人剩下的钱数相等?
14、小王骑摩托车由甲城到乙城要5小时。小李骑自行车由乙城到甲城要10小时。两人同时从两城相向开出,相遇时小王距离乙城还有192千米。求两城距离
1、甲、乙两人骑车同时从学校去A地,甲、乙的速度分别为9千米/时和15千米/时,乙因事在途中停留了4个小时,结果比甲迟到1小时,求学校与A地相距多少米?
2、某部队执行任务,以每小时8千米的速度前进,通讯员在队尾接到命令后把命令传给排头,然后立即返回排尾,通讯员来回的速度均为12千米/小时,共用了14.4分钟,求队伍的长是多少?
3、某人从甲地去乙地,并用相同的速度返回,计划共用8小时,此人按计划去乙地后,马上返回,并且速度每小时增加了2千米,从乙地走出5千米后又返回乙地取物,不停留,当回到甲地时比原计划多用了12分钟,求甲乙两地间路程。
4、某班学生列队从学校到某地去参加劳动,以每小时4km的速度行进,走了1km的路时,一个学生奉命回学校取一件东西,他以每小时5km的速度跑步回学校,取了东西后立即以同样的速度跑步追赶队伍,结果在距某地1.5km的地方追上了队伍,求学校到某地的距离?
5、甲、乙两人同时由A地去B地,甲骑车,乙步行,甲的速度比乙的3倍还快2公里/小时,甲到B后停留45分钟,(乙没到B),然后返回A地,在途中遇到乙,这时候乙走了3小时,若A、B相距25.5公里,求两人的速度各是多少?
6、小刚从家里到学校,步行需要50分钟,若骑车只需要15分钟,现在,小刚从家里出发,先骑车,在离家9分钟时到达途中的祖母家,然后把车放下,再从祖母家步行去学校,假定小刚在祖母家花费了1分钟,问小刚一共用了多少时间才到学校?
7、一个骑车的人起初用18千米/小时的速度行路,在剩下的路程比已走过的路程少32千米后,开始用25千米/小时的速度走完全程,若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等于20千米/小时,问他一共走了多少千米?
8、汽车上坡时每小时行28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行35千米,汽车从A地到B地时,下坡路比上坡路的2倍少14千米,按原路返回时,所需要的时间比去时多12分钟,求汽车从A到B时,行驶的上坡路和下坡路各是多少千米?
1、甲、乙两人练习赛跑,甲每秒跑7米,乙每秒跑6.5米,如果让乙先跑2秒钟,甲经过几秒钟可以追上乙?
2、甲、乙两地相距245千米,一列慢车由甲站开出,每小时行驶50千米;一列快车由乙站开出,每小时行驶70千米,两车同时同向而行,快车在慢车的后面,经过几小时快车可以追上慢车?
3、初一某班学生以5公里/小时的速度去A地,出发了4.2小时后,通讯员员骑摩托车用36分钟追赶上了学生队伍,问通讯员的速度?
4、甲、乙两人先后从A地步行去B地,甲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先出发,8分钟后,乙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出发,结果两人同时到达B地,求A、B两地的距离。
5、一架敌机侵犯我领空,我机起飞迎击,在两机相距50千米时,敌机扭转机头,以15千米/分的速度逃跑。我机以22千米/分的速度追击,当我机追至距敌机1千米时,向敌机开火,经过半分,敌机一头栽了下去,敌机从逃跑到被我机歼灭时只有几分时间?
6、在一条公路干线上有相距18千米的A、B两个村庄,A地一辆汽车的速度是54千米/小时,B地一辆汽车的速度是36千米/小时,如果两车同时同向而行,求经过几个小时后两车相距45千米?
7、两运动员在田径场练习长跑,田径场周长为400米,已知甲每分钟跑50米,乙每分钟跑40米,两人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同向而行,经过多少分钟,两人才能第一次相遇?
8、一列快车和一列慢车在1000千米的环形马路上同时同向开出,速度为120千米/小时和80千米/小时,问出发后多长时间快车追上慢车?这时候慢车已经跑了几圈?
9、一条环形跑道长400米,乙骑车每分钟走550米,甲每分钟跑250米,起跑点相同,若让甲先跑2分钟乙再出发,问几分钟后两人第二次相遇?
10、当时针在4点到5点之间,时针与分针何时重合(所指示方向相同)?何时成一直线(所指示方向相反)?何时成一直角?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题:弄清题意.(2)找出等量关系:找出能够表示本题含义的相等关系.(3)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设出未知数后,表示出有关的含字母的式子,•然后利用已找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4)解方程:解所列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5)检验,写答案:检验所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否是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检验后写出答案. 2.和差倍分问题
增长量=原有量×增长率 现在量=原有量+增长量 3.等积变形问题
常见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周长计算公式,依据形虽变,但体积不变. ①圆柱体的体积公式 V=底面积×高=S·h=rh ②长方体的体积 V=长×宽×高=abc 4.数字问题
一般可设个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为b,百位数字为c.
十位数可表示为10b+a,百位数可表示为100c+10b+a.
然后抓住数字间或新数、原数之间的关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5.市场经济问题
(1)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成本价
(2)商品利润率=商品利润×100% 商品成本价(3)商品销售额=商品销售价×商品销售量
(4)商品的销售利润=(销售价-成本价)×销售量
(5)商品打几折出售,就是按原标价的百分之几十出售,如商品打8折出售,即按原标价的80%出售.
6.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1)相遇问题: 快行距+慢行距=原距
(2)追及问题: 快行距-慢行距=原距
(3)航行问题:顺水(风)速度=静水(风)速度+水流(风)速度 逆水(风)速度=静水(风)速度-水流(风)速度
抓住两码头间距离不变,水流速和船速(静不速)不变的特点考虑相等关系. 7.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完成某项任务的各工作量的和=总工作量=1 8.储蓄问题
利润=每个期数内的利息×100% 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本金
1.将一批工业最新动态信息输入管理储存网络,甲独做需6小时,乙独做需4小时,甲先做30分钟,然后甲、乙一起做,则甲、乙一起做还需多少小时才能完成工作?
2.兄弟二人今年分别为15岁和9岁,多少年后兄的年龄是弟的年龄的2倍?
3.将一个装满水的内部长、宽、高分别为300毫米,300毫米和80•毫米的长方体铁盒中的水,倒入一个内径为200毫米的圆柱形水桶中,正好倒满,求圆柱形水桶的高(精确到0.1毫米,. ≈3.14)
4.有一火车以每分钟600米的速度要过完第一、第二两座铁桥,过第二铁桥比过第一铁桥需多5秒,又知第二铁桥的长度比第一铁桥长度的2倍短50米,试求各铁桥的长.
5.有某种三色冰淇淋50克,咖啡色、红色和白色配料的比是2:3:5,•这种三色冰淇淋中咖啡色、红色和白色配料分别是多少克?6.某车间有16名工人,每人每天可加工甲种零件5个或乙种零件4个.在这16名工人中,一部分人加工甲种零件,其余的加工乙种零件.•已知每加工一个甲种零件可获利16元,每加工一个乙种零件可获利24元.若此车间一共获利1440元,•求这一天有几个工人加工甲种零件.
7.某地区居民生活用电基本价格为每千瓦时0.40元,若每月用电量超过a千瓦时,则超过部分按基本电价的70%收费.
(1)某户八月份用电84千瓦时,共交电费30.72元,求a.
(2)若该用户九月份的平均电费为0.36元,则九月份共用电多少千瓦?•应交电费是多少元?
8.某家电商场计划用9万元从生产厂家购进50台电视机.已知该厂家生产3•种不同型号的电视机,出厂价分别为A种每台1500元,B种每台2100元,C种每台2500元.
(1)若家电商场同时购进两种不同型号的电视机共50台,用去9万元,请你研究一下商场的进货方案.
(2)若商场销售一台A种电视机可获利150元,销售一台B种电视机可获利200元,•销售一台C种电视机可获利250元,在同时购进两种不同型号的电视机方案中,为了使销售时获利最多,你选择哪种方案?
答案
1.解:设甲、乙一起做还需x小时才能完成工作.
1111×+(+)x=1 626411 解这个方程,得x=
511 =2小时12分 根据题意,得 答:甲、乙一起做还需2小时12分才能完成工作. 2.解:设x年后,兄的年龄是弟的年龄的2倍,则x年后兄的年龄是15+x,弟的年龄是9+x.
由题意,得2×(9+x)=15+x 18+2x=15+x,2x-x=15-18 ∴x=-3 答:3年前兄的年龄是弟的年龄的2倍.
(点拨:-3年的意义,并不是没有意义,而是指以今年为起点前的3年,是与3•年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解:设圆柱形水桶的高为x毫米,依题意,得
( ·2002)x=300×300×80 2 x≈229.3 答:圆柱形水桶的高约为229.3毫米.
4.解:设第一铁桥的长为x米,那么第二铁桥的长为(2x-50)米,•过完第一铁桥所需的时间为x分. 6002x50分. 600 过完第二铁桥所需的时间为 依题意,可列出方程
x52x50+= 60060600 解方程x+50=2x-50 得x=100 ∴2x-50=2×100-50=150 答:第一铁桥长100米,第二铁桥长150米. 5.解:设这种三色冰淇淋中咖啡色配料为2x克,那么红色和白色配料分别为3x克和5x克.
根据题意,得2x+3x+5x=50 解这个方程,得x=5 于是2x=10,3x=15,5x=25 答:这种三色冰淇淋中咖啡色、红色和白色配料分别是10克,15克和25克. 6.解:设这一天有x名工人加工甲种零件,则这天加工甲种零件有5x个,乙种零件有4(16-x)个.
根据题意,得16×5x+24×4(16-x)=1440 解得x=6 答:这一天有6名工人加工甲种零件. 7.解:(1)由题意,得
0.4a+(84-a)×0.40×70%=30.72 解得a=60(2)设九月份共用电x千瓦时,则 0.40×60+(x-60)×0.40×70%=0.36x 解得x=90 所以0.36×90=32.40(元)
答:九月份共用电90千瓦时,应交电费32.40元.
8.解:按购A,B两种,B,C两种,A,C两种电视机这三种方案分别计算,设购A种电视机x台,则B种电视机y台.
(1)①当选购A,B两种电视机时,B种电视机购(50-x)台,可得方程 1500x+2100(50-x)=90000 即5x+7(50-x)=300 2x=50 x=25 50-x=25 ②当选购A,C两种电视机时,C种电视机购(50-x)台,可得方程1500x+2500(50-x)=90000 3x+5(50-x)=1800 x=35 50-x=15 ③当购B,C两种电视机时,C种电视机为(50-y)台. 可得方程2100y+2500(50-y)=90000 21y+25(50-y)=900,4y=350,不合题意
由此可选择两种方案:一是购A,B两种电视机25台;二是购A种电视机35台,C种电视机15台.
(2)若选择(1)中的方案①,可获利 150×25+250×15=8750(元)
若选择(1)中的方案②,可获利 150×35+250×15=9000(元)
9000>8750 故为了获利最多,选择第二种方案.
第四篇:《劳动合同法》第96条适用所引发出的问题
《劳动合同法》第96条适用所引发出的问题
徐爱民 马苏薇 上传时间:2008-6-19
200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六条规定 :“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未作规定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执行。”笔者认为,该条法律在适用中会引发出诸多问题,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该条法律混淆了聘用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区别,自相矛盾
从我国事业单位人员现状来看,其中既有编制内的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管理人员,又有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其他人员,主要是工勤人员和编外招聘人员。按照国办发[2002] 35号文的规定:“事业单位与职工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政策和本意见的要求,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明确聘用单位和受聘人员与工作有关的权利和义务”,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其与编制内人员签订的均是聘用合同书,而签订劳动合同只有工勤人员和编外招聘人员。聘用合同书除建立聘用关系外,本身也确认了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原本存在的人事关系,但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的人事关系不是由聘用合同所建立的,而是由进编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纳入管理所建立的,也就是说即使编内人员没有与事业单位签订聘用合同,也与单位建立起了人事关系,至于具体的工作岗位,并不影响人事关系的成立。人事关系属于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是存在于不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劳动关系属于一种劳资关系,是存在于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事业单位的编内人员尽管与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但其与单位并不是简单的劳动关系,而是复杂的人事关系,这种人事关系的存在需要其获得编内人员身份并纳入编内人员管理。如果说所有的聘用合同都属于劳动合同范畴,则该条规定就没有必要设立;如果设立了本条规定,则说明与事业单位签订聘用合同的人员不同于一般的与事业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人员。也就是说,在事业单位中,与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实行聘任制的人员显然没有与单位建立起劳动关系,也不应该被视为已经与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而那些与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人,显然也不属于实行聘任制的人员。从逻辑上看,实行聘任制的人员集合与订立劳动合同的人员集合,在事业单位这个全集中不存在交集。该条法律规定,出现了事实上是空集的概念,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二、该条法律与《劳动合同法》第二条内容重叠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
执行。”根据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凡是与事业单位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都应该依照《劳动合同法》执行。如果实行聘任制的事业单位人员也与事业单位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直接根据第二条第二款之规定适用《劳动合同法》就是了,《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六条显得极没有必要设立。
三、该条法律违背法律适用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十九条规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上位法优于下位法,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普通法,这是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其效力应该优于国务院制订的行政法规和作出的规定。但是,《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六条却规定:“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也就是说,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的规定如果牵涉此类情况,则依照其规定。这样一来,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的规定的效力高于了法律,这显然是违背《立法法》规定的。即使其它法律对此有规定,也应该按照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普通法之原则,适用《劳动合同法》。
四、该条法律可操作性差
事实上,事业单位推行聘任制改革,是从2002年开始的。但由于受政治体制改革进展较慢和事业单位情况复杂的制约,很多事业单位对编内人员还没有实行聘任制。即使签了聘用合同人员,其实很少与事业单位真正建立起了聘用关系,更谈不上劳动关系了。因为事业单位大都属于全供或者差供单位,编内人员工资由各级财政负担,其单位对其录用、工资等均没有太大的自主权,编内人员对自己的工资等更没有磋商权。因此,对这类人员的管理很多方面还仍近似于对国家公务员的管理。但是,《公务员法》的适用又把此类人员排斥在外。仔细查看一下国务院行政法规和规定,到目前为止实际上还没有关于对事业单位实行聘任制人员的相关具体规定。也就是说,《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六条关于“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的规定事实上形同虚设。
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本意来看,《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六条的设立是为了把让实行了聘任制的事业单位人员纳入《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这在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写、由信春鹰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释义》中说得很清楚:“考虑到事业单位中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如不纳入本法调整,将缺乏实体法依据,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其实,这种立法意图不能过不好,但真正落实起来非常困难。其一,聘用合同能不能被视为就是劳动合同?如果能,那么二者的区别是不是就可以抹煞了?如果不能,签订了聘用合同的事业单位人员就不能适用《劳动合同法》,这个立法意图还如何实现?其二,即使是按照立法意图,把那些与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的事业单位人员都纳入《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那么现在仍未推行聘任制事业单位人员的合法权益该如何保护?其三,从事业单位改革状
况来看,很多地方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覆盖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人员全部适用《劳动合同法》也很不现实。
五、结论
(一)人事关系与劳动关系是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不应该由同一部法律来调整。法律是调整各种社会关系规范的总和,这不等于说所有的社会关系都属于法律来调整,更不是等于说一部法律就能调整所有的、至少是同类型的社会关系。我们说,道德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就不属于法律调整的范围;《公务员法》是一部人事法律,但它也并不调整所有的人事关系,起码事业单位的人事关系它是不能调整的。笔者认为,事业单位与实施聘任制的人员之间主要是人事关系,这种关系体现着政策性、不平等性,它与劳动关系是截然不同的。
(二)从事业单位的现实情况来看,建立单位与人员的平等关系只是一种改革方向,现在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目标,所以让实行聘任制人员完全适用《劳动合同法》很不现实。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对本单位的编内人员管理权限有限,很多事情属于人事部门和组织部门管理,例如与这类人员解除聘用合同不能通过平等协商,而是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来处理。就连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事业单位的自主权也很有限,如果按照《劳动合同法》来要求,很多时候单位就会“力不从心”。从权利义务对等的角度看,事业单位显然权利大于义务,而事业单位的编内实行聘任制的人员显然义务大于权利。由此看来,让事业单位中实行聘任制的人员适用《劳动合同法》在现实中存在诸多障碍。
(三)从救济渠道来看,《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六条的规定也很不合适。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为配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出台了法释[2003]13号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彻底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企业劳动者划开,由此我国开始实行劳动争议行政仲裁+诉讼与人事争议行政仲裁+诉讼的两轨制。笔者认为,劳动争议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由此引起诉讼后应该依照《民事诉讼法》来处理;而人事争议属于不平等主体之间的行政争议,由此引发诉讼后应该依照《行政诉讼法》来处理。如果按照立法意图,让事业单位的聘任制人员全部适用《劳动合同法》,其与单位发生争议后,是走劳动争议行政仲,还是走人事争议行政仲裁?引起诉讼后,是依照《民事诉讼法》审理,还是依照《行政诉讼法》审理?
总之,适用《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六条,不管从法律条文的严密性、逻辑性,还是从法理上、现实情况上都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必须予以澄清。笔者注意到,5月8日公布出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草案)》第四条作出规定:“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基金会等组织,属于劳动合同法第二条第一款规定的用人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基金会等组织过去都属于事业单位,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其已经变为企业性质,适用《劳动合同法》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对于如何实施《劳动合同法》第九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
例(草案)》并没有作出相应的规定,因此对于这个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并作出明确规定。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3、法释[2003]13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编 信春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释义》
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草案)
第五篇:保险论文:保证保险应否在保险法上的适用
保险论文:保证保险应否在保险法上的适用
自1988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湖南省分公司开办“企业借款保证保险”业务以来,中国大陆保险企业经营保证保险已经快20年了。在这期间,我国相继开办了企业借款保证保险、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个人住房信贷保证保险等险种。自从保证保险在我国的开放,其在保险实务中也显然受到了广大消费群众的欢迎和青睐,以车贷险为例:伴随着汽车消费需求的增长,车贷险速度迅猛增长,2001年和2002年达到了高潮。
广州地区的汽车贷款99%,是以保证保险为担保方式。
应当认为保证保险在我国的出现并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是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它的出现是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民的消费水平日益增长消费欲望日益膨胀,加之国外消费理念的影响,使国民的消费方式也随之改变,纷纷采用信贷的消费方式,从而带动起了保证保险业的兴起,尤其表现在房屋、汽车消费信贷领域。并且这种趋势也不会有所改变,甚至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会进一步扩大,因此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和市场发展的眼光,我并不否定“保证保险”这种方式在实践中的运用和扩大,但本文所要讨论的是保证保险应否在保险法上得以运用,更明确的说,就是到底是以保证保险作为保险险种放在保险法上加以规制,还是将“保证保险”看作是一种保证合同放在担保法上加以规制,而我更坚持后一种看法,并认为此类业务应由担保公司来经营而非保险公司。以下将从保证保险的性质和保险制度之初衷和终极目的两个角度加以阐述。
首先从保证保险的性质角度看这一问题。对于保证保险的性质纷争历来很激烈,双方各执一词各分春秋。但我这里要指出分析保证保险的性质问题需要注意的一点,虽然自1983年国务院发布《财产保险合同条例》中将保证保险作为财产保险的一种种类以来,对于保证保险的定义从未在《保险法》1995年立法以及2002年《保险法》修改中出现过,但最高人民法院和作为保险市场监管机关的保监会却都在其各自的文件中对保证保险加以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有,保监会1999年8月30日《关于保证保险合同纠纷案的复函》(包监法【1999】第16号)对保证保险定义为:“保证保险是财产保险的一种,是指由作为保证人的保险人为作为被保证人的被保险人向权利人提供担保的一种形式,如果由于被保险人的作为或不作为不履行合同义务,致使权利人遭受经济损失,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承担赔偿责任。”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8月28日《关于中国工商银行郴州市苏仙区支行与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支公司保证保险合同纠纷一案的请示报告的复函》(1999经监字第266号)中给保证保险下的定义为:“保证保险是由保险人为投保人向被保险人(即债权人)提供担保的保险,当投保人不能履行与被保险人签订合同所规定的义务,给被保险人造成经济损失时,由保险人按照其对投保人的承诺向被保险人承担代为补偿的责任。”而反对将保证保险认定为保证而应为保险的理由大致有两点:
一、合同主体不同,保证合同的当事人是保证人与债权人不包括债务人在内,而保证保险中债务人(投保人)是保证保险合同的缔约方;
二、保证保险合同的内容是保险而非保证,保险公司在保证保险合同中均明白无误地承诺其在保险事故发生时承担的是保险责任而非保证责任。但如我前所述,对于保证保险的定义并无一权威立法机关对其的定义,并且最高院与保监会各执一词,对于基础合同中的债权人与债务人到底谁为保证保险合同的投保人本存在争议,而对于投保人的识别又直接影响到合同主体问题从而最终影响对保证保险合同定性,此外合同的内容是保险责任还是保证责任法律也无加以认定,因此应当跳出“站在定义来看性质”的怪圈,换个视角去看待。第一,从保证保险适用中产生的问题来看大家都认为为了有利于代位求偿权的实行,应当将基础合同的债权人识别为投保人而非债务人,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保证保险合同应属于保证合同。第二,从合同的功能来看保证保险的功能是以保险公司的自信能力为基础合同的债务人提供担保,以保证债权人的债权得以实现。因此从功能角度来看,更贴近担保法中的保证,因此应识别
为保证合同。此外,梁慧星先生也认为“因为保险人所承保的保险事故,是投保人不履行债务,而该保险事故之是否发生,主要是由投保人主观方面决定的,不符合关于保险事故必须是客观的、不确定事故的保险法原理…保证保险本身就包含着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债务,造成保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换言之,保证保险本身包含保险诈骗的危险。”“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要求借款人向指定的保险公司投保保证保险,并以保证保险合同的签订作为借款合同的生效条件,目的是让保险人承担借款人不能还款的风险。可见,银行之所以签订借款合同,是信赖保险人对借款人资信的审查及在借款人不能还款时保险人将代其承担还款责任。”②所以就其内容来看显为一种保证责任而非保险责任。综合以上三点,笔者将保证保险合同定性为保证合同,因此应当将以担保法加以规制,其业务也应当由担保公司经营而非保险公司,否则从法理上将构成保险公司的兼业。
其次,从保险建立的初衷或者说是保险的终极目的角度来分析。现在保险源于中世纪欧洲的海上贸易保险,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无论从其历史发展以及现代保险来看,保险制度的建立的最初目的以及它的终极目的都是汇集社会个人的力量建立起一个危险基金共同体,当共同体中的成员发生天灾人祸时,可以从这个共同体基金中获得补偿,为其及时提供经济上的帮助,从而实现分散风险、消化损失,达到共同体中成员不至于天灾人祸而无法生存的目的。这个保险理念是我们都无法否认的,即使我国保险法中的商业保险也是以其作为根基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保证保险,从其建立的目的和时代背景来看,更重要的是满足人们消费信贷(如车贷险、房贷险),或是作为企业贷款的担保(企业借款保证保险)与以上我所述保证保险之建立初衷与终极目标都相去甚远,甚至是背道相驰的,原因保证保险中基础合同的债务人是否履行其债务是由其本身主观上决定的,包含了故意不履行债务造成“保险事故”的发生,因而保证保险本身带有保险诈骗的危险,危及保险基金共同体,从而危及整个保险的根基,因此不能将其作为保险的一类放在保险法上加以规制,应当禁止保险公司经营保证保险的业务,而应将其识别为保证合同以担保法加以规制,其业务交由担保公司来经营,无论从其性质而言还是担保公司本身经营担保业务承担商业风险的本质来说,“保证保险”作为担保业务来经营都是理所当然的。
特征不同,相关的地理市场以及竞争状况往往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在这种差异性结果的情况下,增加程序的公正和透明度可以增强结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减少质疑。在这方面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加强与世界上具有较成熟反垄断法执法体系的国家和地区的程序协调。3加强国家、地区间的协调合作在国际层面,我国为有效地缓解与消除反垄断法域外适用的冲突及其不利影响,也积极参与双边、区域和多边协调机制。我国政府已于1996年和1999年分别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签订了《在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领域开展合作的协定》。2004年5月,中国与欧盟也正式建立了中欧竞争政策对话机制。此外,中国还参与了亚太经合组织论坛下竞争问题讨论机制,并参加了WTO贸易与竞争政策关系工作组的工作,就WTO框架下贸易与竞争政策国际合作发表了意见。在国际谈判中,我国应积极利用谈判达成的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条款,争取应有的权利,坚持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保证我国经济的顺利发展。同时,我国要积极地促进国际统一反垄断法的制定,这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参考文献:
[1]仲春论我国《反垄断法》域外适用制度政法论丛2009(6)[2]鲁晓娟我国反垄断法域外适用制度的确立及完善法制与社会2009(4)[3]陈灿祁论我国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1)[4]姜发根反垄断法域外适用制度初探荷泽学院学报2006(4)[5]王先林论我国反垄断立法中的域外适用制度法学杂志2006,(1)[6]王为农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及其国际冲突的解决-经济法论丛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7]蔡永杰反垄断法的域外适用法律问题研究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4)[8]王晓晔欧共体竞争法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作者简介:葛俊宋(1983-),男,汉江苏徐州人,现为新疆财经大学法学院2008级研究生,研
究方向:经济法基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