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追及问题”多媒体教学设计-------“问题探索”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追及问题”多媒体教学设计-------“问题探索”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山东省成武县第二中学 刘凤印
一.课堂设计
“问题探索”是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索和总是的解决来激化学生的求知欲,作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运用"问题探索”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过程中,问题是教学的开端,问题是教学的主线和归宿.精心选题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物理教学中,下面的例题是典型的追及问题.[例1]甲,乙两辆汽车沿同一直线一前一后做同向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前,速度是8m/s,甲车在后速度为 18m/s,当乙车与甲车相距16m时乙车驾驶员赶紧刹车减速,加速度的大小为2m/s2,试判断两车会不会相撞.这是一道并不困难的追及问题,但常犯如下典型错误: 甲车制动所需时间:t=v/a=(-18/2)s=9s.这段时间内甲车走了:S甲=V1t+1/2at2=81m.乙车走了:S乙=V2t=8×9m=72m.因为(S乙+16)m=88m>S甲,所以不相撞.学生一般意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这时让学生打开课件,按题目所给数据设置两车的运动参数,然后播放动画,学生会发现:甲车速度为零时,虽然乙车在前,甲车在后,但在此之前甲车曾追上乙车.学生虽然能够发现问题但还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时教师提出建议:改变v1的值(比如v1=14m/s)再播放动画或反复拖动时间点t,学生不难发现:如果V乙=V甲时,甲车追不上乙车,甲车再也追不上乙车了.如果V乙=V甲时S甲>S乙+S1,甲车在此之前已经追上乙车.由此判断两车容易相撞的时刻应为V乙=V甲而不是V乙=0.思路搞清了解题很容易.解:设乙车制动ts后,V乙=V甲,即V1+at=V2,t=5s.此时S甲=v1t+1/2at2=18*5+1/2(-2)*52(m)=65m.S乙=V2 t=8.5m=40m.因为(S乙+16)m=56m
①v1t+1/2at2=v2t+s1
②由①,②两式得: v1=+v2=(+8)m/s=16m/s [例3]甲,乙两辆汽车沿同一直线一前一后做同向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前,速度是8m/s,甲车在后速度为16m/s,当乙车与甲车相距16m时甲车驾驶员赶紧刹车减速,为避免两车相撞,甲车刹车后的加速度大小至少为多大? [例4]甲,乙两辆汽车沿同一直线一前一后做同向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前,速度是8m/s,甲车在后速度为16m/s,甲车刹车的加速度的大小为2m/s2,为避免两车相撞,两车至少有多大的行驶距离? 例3,例4学生自己练习.甲车初速度取不同的值时,可使两车不相遇,相遇一次,相遇二次,这正象数学上的二次函数的解的情况,请学生试着构造这样的函数.(如学生有困难,可提示以时间t为参数)这样会找到例1的第二种解法.解法2:假设两车在t时刻相撞,那么应该有S甲=S乙+S1, 即18t+1/2(-2)t2=8t+16 △ =(-10)2-4×16=36>0
方程有解,两车相撞.教师问道:若为相遇问题两车相遇几次?学生答:两次.再问:只要△>0两车一定相遇两次吗?让学生打开课件设定V1=21m/s拖动点t找出两次相遇的时间t1=1.3s,t2=11.5s并且发现第二次相遇时甲车已经倒驶,原来甲车在t=(0-v1)/a=(0-21)/(-2)s=10.5s时已经停止.让学生明白解题时数学上合理物理上不一定合理,解题完毕要养成检查讨论的习惯.探索用V-t图象解题:请学生设置好例1的参数,拖动时间点t使V甲=V乙,量度点V1,点V2,图象交点R围成的面积,说明面积的物理意义,判断两车是否相遇.这是第三种解法.请学生想象自己坐在乙车上会看到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播放"以乙车为参考系”的动画.再问:乙车上的人看甲车初速度V甲乙等多少?是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加速度为多少?乙车上的人看甲车走多远可追上乙车?想清楚这几个问题例1有第三种解法.解法4:乙车上的人看甲车:初速度V甲乙=10m/s,加速度a=-2m/s2,甲车追上乙车的位移s甲乙=s1即V甲乙t+1/2at2=s1,t2-10t+16=0 △=(-10)2-4×16=36>0,方程有解,两车相撞.小结归纳追及问题的分析思路和解法,这些方法可以推广到其它类型的追及问题,请学生注意对比研究.二.几点体会
1.设计问题时应认真构思,精心选题.选题时我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1)典型性:所选问题是一个典型的追及问题,初学者易错,而且设及到解决追及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对此题本质的理解可使学生得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训练.(2)启发性:多媒体的应用有利于开扩学生的思路.当学生不知所"错”时课件动画可使学生发现问题,知错而不知所以错时可以调节V1来探索.当问题解决大功告成时又提出新问题.这样使问题不断的递进,有层次深入,可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热情,启迪其思维.(3)
开放性:设计问题时注意了”一题多解”,”一题多问”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方法探索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2.创设情景,引导发现.在教学中将多媒体引入课堂,使问题生动直观,学生想象不到的问题得到充分呈现,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形成问题,便于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媒体的使用仅仅是辅助作用.如”以乙车为参考系”的动画对学生想象物理情境有帮助,但是不如学生的亲身经历更生动更深刻,因此媒体模拟不能代替物理实验和实践.3.注意动静结合,多管齐下.课件的突出优点是活,但活图不宜分析瞬间情况和几个关键时刻物体的位置关系.师生一起要对照活图将物体的运动示意图画出,标出关键时刻的物理量,以便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解题.传统的板书板画对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思路的形成和解题的规范化有重要意义是课件不能代替的.另外物体的运动和运动的V-t图象的同时绘出是V-t图象的识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训练.
第二篇:问题引导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引导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教师要注意用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问题进行引导。这些引导,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理解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还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问题 引导 教学 数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很多学生,由于其本身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再加上数学教学本身严谨的推理思维性质,往往给学生造成一种枯燥乏味的错误认识,许多学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如果能让抽象的数学不再枯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真正认识到数学并非神话,她就植根在我们的周围与生活中,真切体会到数学是丰富的,生动的也是有趣的,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不会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负担,反而会当作一种求知上的享受。
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技能之一的新课导入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戏剧中的“序幕”,起着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很特别的教学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初步认知。这个初步认知对每个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面对刚开始的数学知识,有些可以比较容易地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有些却需要加入一些分析思考,而这些分析与思考有的时候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些困难。因此,教师要注意用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问题进行引导。这些引导,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理解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还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我们将通过两则教学案例的分析来体会如何进行问题引导。
案例一 分数的?算
在小学数学中,分数的运算教学是一个有难点的课题。
首先,对于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的运算,学生们稍加练习基本上是可以掌握的。到了异分母部分,出问题的地方就会多起来。究其原因,实际上是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规则简单,容易记忆和操作,而以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则要麻烦些。问题的实质在于学生们没有真正理解分数以及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的意义。
此时,教师应当用一些问题来引领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回忆一下,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理解为是3个的和。
教师再问:加上为什么是呢?我们想一下,3个苹果加上2个苹果不是5个苹果吗?我们这里的“苹果”是什么?
学生们会回答:是。
教师可以接着说:我们现在不把它叫苹果了,把它看做一个“基本单位”好了。当我们把看做一个基本单位时,加上就是3个基本单位加上2个基本单位,一共就是5个基本单位。5个基本单位就是。
所以我们才总结出了 “同分母的分数相加,为什么要分母不变,分子相加”这样的运算规则。
接下来,教师可以提问,和怎么理解呢?
学生们此时会回答,是3个的和,是2个的和。
教师问,怎样加在一起呢?
学生们稍停片刻,便会回答:“老师,这里出现了两个‘基本单位’啊,不知道这种情况怎么算。”
教师问,那么,什么情况下大家就会计算呢?
学生们会回答:“老师,‘基本单位相同时’我们就会计算。”
教师问,我们要计算与的和,是不是只要把它们化成“具有同一个基本单位的”分数就可以了,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此时,学生们就自然地进入到“将与化为具有同分母的分数”这一个过程中。
这个过程完成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回顾上述做法,加以总结,这就是“以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后加减”的计算规则。
经历这个过程的好处是,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数学思考和研究之中,他们认为,这些计算规则是自己“发现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数学教学的“再创造”过程。
案例二 解方程
小学数学近年来的重要变化是引入了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教学内容,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过去使用的小学算术方法经常要用“逆向思维”手段,而方程使用的方法可以看做使用“正向思维”。
但时,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与学生一起分析解方程的内在机理,只是让学生记忆和应用几个规则,效果不会很理想。
我们举一个例子:解方程3x+5=11。
如果学生们只注意具体的方法,移项,合并同类项等,似乎学数学就得记这些规则,否则就无从下手了。如果这样,那就很糟糕。
其实,我们应运用学生们在小学阶段学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来进行类比启发。
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问:一个数加上5等于11,求这个数,用什么方法?怎么算?
学生们会回答:用减法,用 11 减去5 就是结果!
问:那么,3x+5=11,求这个3x,用什么方法?怎么算?
学生们会回答:用减法,用 11 减去5 就是这个3x,它等于6。
于是,学生们就明白了,移项就是在代数运算中做减法的另一种说法。
下一步怎么做呢?受刚才思维活动过程的启发,他们就会兴奋地说:
一个数x乘以3得6,求这个数,用除法,用3除以6。
这就是代数运算中的“方程两边同时除以未知数的系数”。
这样,学生们能体会到数学中的运算方法是在不断得到启发的过程中加以提升的,学习数学就应当对其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领悟,而不是靠背诵一些法则进行。通过课堂实践,我们可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具有许多奥妙之处的,也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并加以改进。
总之,兴趣是干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内因和原动力,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是教师在进行教法改革时必须要考虑到的一件事情。问题引导法就是小学数学教学技能之一。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尤为重视问题引导法的有效运用,提高教学效果。很多学生由于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以及方方面面的原因,对数学的兴趣在逐渐的减淡。数学是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不仅关系到各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这门重要的课程,是教师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刻苦专研,吃透教材,挖掘每一节的切入点,采取有效方法引导学生的兴趣,使数学课生动、有趣,易于掌握。
第三篇:多媒体课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范文模版)
摘要: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已经不是什么新话题,一直以来也有不少教师对此谈过一些见解,而且观点甚是精辟。而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最常用的一种,我想就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化学教学;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在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其实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过程中也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比较粗糙,没有经过仔细的推敲
很多教师认为不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是落伍的表现。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有些教学内容根本不需要多媒体课件,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老师们却把它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实施教学,结果既浪费时间,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还有些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在课件中插入过多的动画和声效,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反倒不知道学到了什么。也有少数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根本懒得去动脑筋,只是把教材直接搬上屏幕代替板书,后面跟着大量的习题,这样一节课的内容之多和速度之快都让学生目不暇接。
二、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过程完全变成了填鸭式,缺少师生的交流
我曾经观摩过一位教师的复习课,是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这节课的知识体系编排得比较完整,习题的针对性也比较强,可是下课后学生都反映老师点鼠标的速度太快,根本来不及反应,而这位老师却认为这一节课的“任务”全部完成。其实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如果不顾学生的感受和接受能力,那么这一节课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地,有效地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好多媒体课件呢,我觉得要做到下几点。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仅是中学化学的基础,也是引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而提到实验很多人都只是想到去实验室里做实验或者教师在讲台上做演示实验,其实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实验教学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化学原理的直观性
在新教材体系中,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是学生普遍比较难掌握的。如化学平衡、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得失、化学键的形成、催化剂的原理等。对于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们都有同感,就是老师讲得吃力,学生掌握得也不理想,而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模拟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就可以使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这些微观粒子的运动,从而对化学反应的本质一目了然。例如,“化学平衡”这一堂课,传统的讲授模式要两课时,很多过程老师要重复好多遍,但是学生还是似懂非懂。但是利用多媒体课件把过程做成动画的形式,学生一看就懂,学生对基本概念掌握的牢固程度以及运用的灵活性也大大提高。教师讲授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时,多数教师因为这部分不好做实验,只能凭嘴讲,这样学生一般对概念理解不清楚,只能靠死记硬背,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并常常会忘掉。而运用多媒体后就能把该反应模拟出来,当在一定温度压强时我们充入了反应物,用不同颜色来表示不同物质的分子,当增大体系的压强时(体积变小)我们就可以看到,由于体积的变小容纳不下多余的分子,这样分子就开始重新转化为新分子。这一动态过程是在一瞬间完成的,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随时停顿或放慢速度,以便讲清楚。这样,就化难为易,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一目了然地掌握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原理。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揭示化学过程的本质
研究物质的结构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如原子结构、四大晶体的结构、有机物的结构等,多媒体课件在这一方面可大显身手。例如,在讲述氯化钠晶体结构时,运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将三维图像进行旋转、翻滚,再将晶胞进行组合、叠加,并向四周扩展,使学生理解其立体结构,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现象是学生无法直接感知的,对于一些危险系数大的实验或者错误操作带来的危害,教师不能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而冒险用实验去验证,而借助多媒体模拟这些实验,可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如在讲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步骤时,应先通一氧化碳再加热,否则可能会引起爆炸,当学生看到模拟的爆炸场面时都被那巨大的声响给吓了一跳,这样不仅把错误的后果演示清楚了,而且也渲染了课堂气氛。
总之,如何更好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化学教学是我们每个化学老师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正确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得到满足感,从而树立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同时我们还要降低不恰当的利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教学更加有序、良好地进行下去,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第四篇:教学设计中如何设计问题
教学设计中如何设计问题
一、立论的依据
以本课题作为学校总课题的一级子课题和“夯实教学基本功”的切入口,理由如下:
(一)科学设计课堂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新课程的课堂中,课堂提问是一种普遍现象,有的老师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理念。有的一节课能设计几十个问题,问的学生晕头转向,课堂被 “问”得乱七八糟。如何科学设计课堂问题,问题是“问”得是否适宜,是否科学、是否有重点和层次性,是否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得多少虽不能以次数的多寡论,但总有一个适度问题,同时提问的“问题”一定要科学,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二)科学设计课堂问题能发掘学生的潜力
人类的大脑内部有千亿个神经细胞,这已是科学上不争的事实,然而,人脑的力量虽令人敬畏,却也难以捉摸。唯有先懂得如何去开发脑中的无限潜能,才能真正运用这份力量。我们必须先接受一个观念,那就是真心的相信人与生俱来的潜力还没完全展现出来。课堂教学设计中如果能科学设计问题,能使人的智力机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反之,人的智力活动就会受到压抑。
(三)科学设计课堂问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我们经常讲,要研究大纲、研究学生,研究教材、如何研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在教学中是否能准确地得以把握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去突破重难点,这个值得我们思考。科学设计课堂的问题能突破难点,能克服学生畏难思想。这个问题解决好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就得到了提高。
二、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一)理论价值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二期课改全面推行。二期课改最富有创意之处是提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它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二期课改适应了新时代的教育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教学效益,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中问题的设计的好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掘学生潜力;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对教学设计中如何通过各种问题的设计,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把学生带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迫切愿望,诱发出探索性的思维活动,都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二)实践意义
首先,一堂课中,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什么问题上,通过什么问题的设计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们研究的意义之一。其次,一个教学设计中通过什么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从而获得自己所需的人生知识和经验储备,是我们研究的这个问题的又一意义。
最后根据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在教学设计中通过问题的设计来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能通过讨论、探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解决。这也是我们研究的意义之一。
三、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研究过程 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问题的“度”,夯实教学基本功,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2.通过本课题研究,不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难点,掌握重点。切实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研究的内容
1.在历史教学设计中如何通过设计问题进行教学。2.在政治教学设计中如何通过设计问题进行教学。3.在地理教学设计中如何通过设计问题进行教学。
四、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
五、研究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五篇:多媒体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心得体会
作者:高江 时间:2011-4-11 14:46:44 来源:高香135 原创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功能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它不仅使课堂教学视听化、形声化,而且使课堂的直观性更加突出。使用多媒体还会使教材„活化”,所以倍受广大师生们的欢迎。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到底有哪些作用呢?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作如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帮助组织教学:
多媒体技术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一个“序”化工程。讲课开始使用媒体可以引人入胜;中间穿插媒体能波澜起伏;结尾运用媒体可达到余音不绝的效果。如在讲“蒸腾作用”一节可以这样来组织教学:
在课的开始,利用电教媒体进行导入,可巧设导语,暴露关键,给学生播下悬念的种子。教学中先可以放一段电视剧《少年特工》里小队员在山顶用塑料袋在树枝上取水的片断,配以导语来问:为什么带叶的树枝会有这种“吐水”现象?一下子学生的思维发条被拧紧了,就会主动积极的去思考问题。课的中间可按学生认识的主线和课堂教学顺序加进“枝叶在白天的蒸腾作用”演示实验,同时教师可把自己“讲、做、写、画”的基本功有机地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可接受的立体交叉的信息网,用他们多种感官接受来自各种渠道的外界刺激,强化了记忆。课的结尾可以将“蒸腾作用”过程及意义用动画的方式演示出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留下一个美妙的回忆。
二、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艺术课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在“巧用媒体激发兴趣”这一环节,教师巧妙运用电教媒体,采用故事式、游戏式、猜迷式等教学手段,能活跃课堂气氛,创设思维情境;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智状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为学习新知识起到铺垫作用。
例如,我在教学《生活中的声音》一课时,采用了游戏引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通过游戏获得的知识感受最深刻。在教学的开始,我设计了“猜一猜”这一游戏:首先我提问:“老师这里有一个魔盒,里面装了各种声音,小朋友们能猜出是什么声音吗?”这句话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了学生的心,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接着,我让学生闭上眼,开始播放各种自然界的声音,让学生根据声音来猜,并说出是怎么猜出来的。学生情绪高涨,在顺利完成游戏活动后,产生了成功的喜悦。
三、利用动画技术,化静为动,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遗传规律中等位基因分离和非等位基因之间分离及组合的互不干扰性,属于微观的、动态变化的、且肉眼难以观察,因此是教学难点。运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完全能够模拟原始生殖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彼此分离而分离,又随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组合的动态变化和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通过化静为动,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的想象为具体的图像,轻而易举地达到了突破难点、加深理解、方便记忆的教学目的。
四、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生理学科的特点是细微、动态、抽象。如人体的细胞、血液的流动和尿的生成等。这些均是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但又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比如,讲血液循环时,过去我用“讲述 版画”的形式讲授,以语言讲述为主,板画为辅,虽然也能强调重点,但缺点是既不真实,也缺乏动感。如果应用多媒体软件来显示这一生理过程,既能真实、艺术地再现心脏的结构和血液流动的动态过程也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在显示之前可设思考题,,让同学带着问题去看。如:心室收缩时,心房处于什么状态?血液为什么没有流回心房?心房收缩时心室处于什么状态?另外,教师可先出示模型,使同学对心脏的形态、大小,各部分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打开显示器,首先展示心脏剖面图。用光点把4个腔进行强化,接着就是瓣膜的强化。血管与4个腔相连,分别用红光和蓝光强化,然后就是心脏搏动和血流方向,说明心脏是动力器官,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心脏的重要性,为下节讲体育锻练对心脏的影响奠定基础。另外在显示过程中,可以根据时间放慢速度,边讲边显示。这样学生在形象化、趣味化的接受知识过程中,又得到教师适时、适度的强化,使这一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用这种教学方式,85%的同学都能用绘图的方式画出血流的方向,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准确掌握这部分内容。
五、能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
在编制多媒体课件过程中,我们通过精心设计每张图片的播放方式,力求与图像内容相一致,给学生美的享受。通过播放豌豆植株、豌豆花彩色照片展示生物自然的美,用计算机制作的动画图片,力求图形科学美观,线条轮廓清晰,色彩柔和,比例适当,前后图像整齐配套,运动轨迹平滑,给学生和谐的美,从而感受生命活动的美;配套音乐选用我国民族乐器古筝演奏的乐曲,引起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自豪感,接受美妙音乐的陶冶。
总之, 多媒体运用了视、听并用的记忆效果,在帮助学生认识与记忆学习材料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优化了我们的教学结构,使我们的生物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将为培养我们的生物科技人才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