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学概论实习论文
一、实习目的
通过半个学期对农学概论的学习,我们对农学概论的理论知识有了较全面的掌握,但是这只是基于理论知识而与,我走出学校来到农业生产基地,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也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确实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另一方面,走到农业生产基地也是拓展我们知识的需要,通过看农业生产进一步拓展我们的视野,从实际中体会怎样进行农业生产,了解先进的生产模式,从而在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当然通过实习能让我们把所学习的各科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把各科专业之汇集在一起,这样才能把我们的知识构成一个紧密的知识网络,为我们能在以后能综合的应用于未来的工作中去。
二、实习内容
(一)、把实习内容与课本结合
1、作物分类:
(1)、薯(芋)类作物或称根茎类作物,植物学分类的科属不一:红薯、海芋、(2)、经济作物:龙凤瓢、鸳鸯梨、树形番茄、特长丝瓜、蛇瓜、熊宝贝、金童玉女、(3)、牧草作物:香蜂草、吸毒草、胡须草(4)、药用作物:板蓝根、人生菜、紫背天葵、川芎
2、间套作
(1)、单作有:树形番茄、丝瓜、海芋、南瓜等(2)、混作有:紫背天葵、板蓝根、人参菜等
3、种植方式:大多数都是轮作的方式
4、土质构造:有黄土和红土
5、化肥:两个基地都把农家肥料和有机肥料相结合
6、喷灌:基本以喷灌为主
(二)、实习所见与各科知识的结合
本次实习对我的影响也较大,大棚蔬菜生产、我对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生态农业、生产基地+餐厅等方面有了更多的思考。
1、太阳能温室大棚蔬菜生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蔬菜的需求较以前有了更高的要求,人们不希望同种蔬菜受气候有太大的影响,而是希望全年都吃上更多蔬菜,同时大棚蔬菜技术也能让农户实现更多的利益。五华区莎朗大棚生产基地就很好的利用这一技术。
太阳能温室大棚蔬菜生产是很好的利用了热量的原理来实现蔬菜的有序生产,充分利用光能来实现的,从而能持续的为市场提供充足的蔬菜供应,保持农产品的稳定供应。同时也为人们提供全年的新鲜蔬菜,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莎朗大棚生产基地就很好利用这样昆明的气候条件,为昆明和全国持续供应着新鲜的蔬菜。
2、我对公司+农户的农业生产模式
“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是以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农业公司为龙头,利用基地的作用把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最终以合约的形式把农户和公司结合在一起。“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使农户实现了订单农业生产,一方面改变了农户长期以来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农户生产的风险,使农户的收入得到了保障,同时使原来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公司+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很好地将农产品的供给者(农户)与农产品的需求者(公司)联系起来,这大大降低了传统农业生产的风险。
在部分地区,出现了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生产的“公司+农户”模式,初步消除了“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公司+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的主要优势有:(1)、有利于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2)、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组合;(3)有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和技术进步;
(4)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商品化程度;(5)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比较收益和保护农民利益。
更重要的是,这种生产经营模式节约了农业生产经营过程的交易费用。若分散的农户各自设法进入市场,每个农户均需支付可观的搜寻、加工、整理市场信息以及与交易方协商、谈判和敦促履约的费用,而在“公司+农户”的组织框架中,公司和农户的交易对象及交易关系均变得相对清晰和稳定,这就大大降低了公司或企业和农户各自在市场中不断寻找合约伙伴和确定交易关系而发生的交易费用。
3、生态蔬菜生产基地+餐厅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倡导绿色餐饮,打造品质生活”是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的生活方式。无公害绿色食品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首选。当然如果把生产基地和餐厅结合在一起,更是受更多人的欢迎和喜爱,他们不仅能品尝生态的美食,也能在农庄里享受宁静和惬意的生活盘龙区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和五华区沙郎农业生产基地就是个很好的应用。
盘龙区生态示范园区以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和高科技生态农业为根本,在保证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将园区建设成为集农业生产、高科技示范、休闲旅游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科技园和休闲度假区。确立以人为本,发展科技型、生态型、观光型、参与型的现代农业旅游特色经济发展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带动周边农户,使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为盘龙区双龙旅游小镇快速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昆明市盘龙区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从2007年建设至开业以来,一直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使示范园得以顺利建成。该项目集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为一体;该园区的建成为双龙街道办事处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做出了积极的示范,并成为昆明市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的一个亮点,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通过发展生态蔬菜生产基地+餐厅的生产模式,不仅促进了周边农民的就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为广大长期处于城市喧嚣的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让广大人们再次品尝生态的蔬菜。这种尊重自然,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发展模式是符合创业和农业的发展方向。
三、实习心得
本次实习使我亲身感受了所学知识与实际的应用,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确实结合在一起,让我们大开眼界,也算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一个初审吧!这次生产实习对于我们以后学习、找工作也真是受益菲浅。在短短的两天中,让我们初步让理性回到感性的重新认识,也让我们初步的认识了这个社会,对于以后做人所应把握的方向也有所启发。
在实习中,沙朗大棚示范基地的经理给我们的建议和忠告让我感触颇深,她说到一个人要有内涵,这对一个人生活还工作的都很大影响;一个人要对自己有很好的定位,不管以后自己从事于哪个行业,对自己的定位很重要;一个人要坚持学习,不管是学生还是一个走上工作岗位,都要善于学习,学习能让你不断进步„.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是对课程内容和事件得到结合,也是对我身心得到洗礼的机会,不管是科技生态示范园,还是沙朗大棚示范基地的经营方式都是我们接触新兴发展方式的典型代表,让在未走出社会就能接触社会的前沿。同时,经理的话也将对我们未来的成长和进步也是值得我们谨记,并在生活和学习中得到体现。
第二篇:农学概论论文(精选)
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
当今世界,农业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农业对科技的需求也空前巨大。我国要在人均零点零六七公顷的耕地上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将农业的发展从保证食物安全的单一目标转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其效益的多重目标,在保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都需要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生产分散经营,产销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
大部分农民生产是小规模生产,产销脱节,谈不上农产品的深加工及增值。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产品旺季集中上市,供过于求,“卖难”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2.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标准化生产进程缓慢
农民受眼前利益驱使,片面追求农产品产量,忽视农产品质量的现象普遍存在,农产品品牌意识不强,严重阻碍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进程。
3.农业生产者文化素质比较低
农村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弃农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老人,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十分短缺。因此要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农业科学技术:
1.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
既积极推进改革,又充分考虑农业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点。一是优化专业结构,二是优化布局,三是扩大开放。
2.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多元化,推广形式的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
3.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4.切实提高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一是突出应用研究,二是抓好基础研究与基础性工作,为农业科技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三是要加速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5.建立一个宏大的、高质量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6.加速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抓紧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
8.抓紧建立农业标准体系,尽快制定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内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9.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结合的突破口。
10.增加科教兴农的投入。中国未来农业发展方向:
1,建立规模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实现农业经营体制的突破,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行的农业经营体制是建立在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的经营基础之上的小规模经营方式,这种农业生产的小规模分户经营模式在改革初期确实起到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这种小规模的农业经营体制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一家一户小规模的经营模式不仅从客观上阻断了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连接,使农业的生产、销售、加工、运输处于一种封闭的、分散的生产状态,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抑制了农业增收潜力。适度规模的农业经营模式不仅有利于农业产业链的有效连接,而且也有利于避免生产和投入的盲目性,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这种规模化经营并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大集体时代,而是在不破坏现有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为前提的一种适度的农业规模经营方式。
2,建立专业化的农业分工模式,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突破,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缺乏农业分工的经营模式,一方面增大了农业劳动者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增大了农业生产者的农业的风险。这种农业专业化分工模式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区域的专业化模式、部门的专业化模式和作业的专业化模式。3,建立企业化的法人治理模式,实现农业组织形式的突破,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最终选择。目前中国农业发展的弊端不仅表现在农业经营规模小、农业经营主体分散,而更突出地表现在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和农业的合作体系不健全。而一个规范、有效的农业组织形式和农业合作体系的形成和建立,对加速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实现上述三个方面的突破会面临很大的难度,因为它不仅需要人们观念的改变,而且更需要体制的创新和政策的保证。
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要进行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为我国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科技创新将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一定能够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十多年来,我国在依靠科技振兴农业、振兴农村经济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全国大部分的县(市)已开展“星火计划”,共实施了十万多个科技示范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国际竞1
争力,重点组织实施作物良种物质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十大科技行动”;从农业的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生物学与生物高技术,到农业新材料、农业信息技术到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组织科技队伍着重解决上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和区域性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并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示范基地。
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发展,一方面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农业,并造就出一代能运用科学技术经营和管理农业的新农民;另一方面,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创新机构、创新基地、创新机制、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建设,建立起新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宏大的、高效精干的、富于创新精神的农业科技队伍,使之更好地担负起科技支撑的重任,把农业发展不断推向新高度。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以科技创新支持农业的发展,更需要做大量、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实际工作中,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原则,又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加强领导,善于引导,通过典型示范和科学普及的方式,引导农民自愿地学科技、用科技。防止一哄而起、一窝蜂、一刀切,强迫农民用“科技”;杜绝一些人好大喜功,假科技之名,搞“面子工程”;更要防止某些人借科技以营私,败坏科技的名声。这样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的农业一定能够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性的转变。
第三篇:农学概论[模版]
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农学概论是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只有在掌握了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基本知识、作物的生产原理与技术、耕作制度等知识后,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作用。其特点是实践强,综合性强。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防治技术及原理,掌握作物生产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明确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技术推广,深刻理解农业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二、课程简介
农学概论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讲述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规律、环境因素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技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原则,作物布局、复种、间作、混作、套作、连作和轮作概念、意义及技术;作物良种在生产中的作用,作物育种目标、程序及育种方法,种子产业及管理,收获、粗加工和贮藏技术,作物生产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安全化的意义及措施等。并利用农学概论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主要内容:农业的含义;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学习要求:让学生了解农学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什么是农学等基本的概念、在农学领域国外的发展现状及研究方面的进展。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农学的不同理解和看法。
2. 作物生产的概况。
3. 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和重点研究领域。
知识点:农学、农业生产概况、农学特点
第二章 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4学时)
主要内容:作物的分类;作物的起源、分布和生产概况。
学习要求:了解栽培作物的起源,我国种植业的分区。掌握中国-日本起源中心,作物分类的原则,作物分布的规律。
教学难点和重点:
1.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的标准。
2.积温、光周期、二氧化碳同化途径。
知识点:栽培作物、地理起源中心、积温、光周期、二氧化碳同化途径
作业:全班分成5个小组,分别查找课外资料,描述不同地理起源中心的代表栽培作物。
第三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4学时)
主要内容: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关系;作物的品质
学习要求: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不同器官之间的关系、不同发育期的特征,了解作物产量的形成机制,掌握影响作物的主要因素,并对作物品质的形成有很好的认识。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生长发育在不同器官之间的关系
2. 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
3. 作物品质的形成知识点: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品质、源、库、流理论
课外阅读:《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形态解剖学》
第四章 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4学时)
主要内容:作物生产的各种环境条件
学习要求:通过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环境调节的学习,系统的掌握不同的环境条件对作物生产造成的影响原因和机理。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光。
2. 温度。
3. 水分。
4. 空气。
5. 土壤条件。
6. 营养条件。
知识点:光照强度、日照长度、光谱成分、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光周期、光谱成分、极端温度、温周期、主动吸水、被动吸水、温室效应、自然土壤、作物必需营养元素、作物营养关键时期、营养临界期 作业与讨论:谈谈你对不同环境条件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第五章 作物种植制度(4学时)
主要内容:作物的种植制度,间、混、套作;作物的布局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种植制度的主要特征,以及相关的作物的合理布局,作物的间作、混作、套作、轮作与连作。了解合理布局的重要性,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紧迫性。教学难点和重点:
1. 种植制度的主要特征。
2. 作物的间作、混作、套作。
3. 轮作和连作。
知识点:种植制度、光合时间、叶面积指数、收获指数、作物布局、复种、单作、间作、混作、套作、种植密度、边行产量优于内行、轮作、连作、茬口特征
课外思考题:对作物种植制度的理解?连作的危害在那里?
第六章 作物育种与种子产业(3学时)
主要内容:作物育种的原理和方法;种子产业政策和基本流程。
学习要求:学习本章首先要理解良种在农业产业上的极端重要地位,掌握作物的育种的目标和选择方法,育种程序和主要育种方法。掌握种子产业的基本流程。了解新技术在育种工作中的意义和科学进展。教学难点和重点:
1. 育种的目标、选择方法与程序。
2. 系统育种与杂交育种。
3. 基因工程方法育种。
4. 种子产业。
知识点:品种、种子产业、良种、引种、单株选择法、混合选择法、品种、杂交育种、远缘杂交、杂种优势、人工去雄法、三系法、诱变育种、生物技术育种、体细胞杂交、重组DNA技术、品种、种子经营 课外思考题:作物育种的常见方法及其原理?
第七章 作物生产技术(3学时)
主要内容:作物生产的基本技术和过程
学习要求:本章的目的在于掌握作物生产的基本技术,如作物的培肥与整地、播种密度、合理施肥、灌溉排水、地膜、植物生长调节剂、收获、粗加工和贮藏。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作物生产地基本技术。
2. 地膜的有效利用。
3. 植物生长调节剂。
知识点:土壤改良、红壤改良、整地、播种、播种深度、密度、施肥、养分作用规律、营养特征、施肥技术、施肥方法、需水临界期、关键水、微灌、防渍排水、除涝排水、保墒、化学调控技术、收获方法、收获物的粗加工、薯类作物的贮藏
课外思考题:我国不同土壤之间的改良方法?地膜和化学调控应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好处?
第八章 植物保护(4学时)
主要内容:植物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方法。
学习要求:本章要求掌握植物保护、有害生物与生物灾害、病害和虫害的防治、草害的防治等因素。教学难点和重点:
1. 病害。
2. 虫害。
3. 草害。
4. 生物灾害。
知识点:植物保护、有害生物与生物灾害、有害生物的防治策略、作物虫害、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病害循环、植物检疫、农田杂草危害、生物防治、化学防除。课外思考题:怎样有效的防治生物灾害的发生?
第九章 作物生产现代化(4学时)
主要内容:海洋食物链、营养级和生态效率;海洋食物网及能流分析;海洋各类动物次级产量估计;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
学习要求:学习本章要求较全面了解和掌握作物生产现代化、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出现的研究新进展。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生产的现代化
2. 设施化
3. 智能化
知识点:现代化、设施化、智能化。
课外思考题:
1. 农业生产现代化、设施化和智能化对农业有什么好处?
2. 农业现代化首先的突破口应该在那里?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管理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案例展示、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重要术语用英文单词标注。本课程自学内容的量应不少于理论教学时数的10%,主要安排在各章节中有关背景资料和易于理解的内容上,自学不占上课学时,但必须考试。
通常在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要布置一定量的课外思考题或阅读名著等形式,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方法
实行模块式教学,即将整个课程按照上述内容结构划分为九个单元,每个单元再由理论授课、分析、研讨、自学、课外思考题、实验等方式构成。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音像教材(光盘)、课件(包括主讲老师对全书的系统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与电子教学幻灯片)以及网上辅导(主要采用E-MAIL、BBS等形式)。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考勤讨论等占30%、实验课20%、闭卷考试占5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农学概论》第一版
杨文鈺(2002)农学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3月。
阅读书目:
1.《作物栽培学各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于振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耕作学》,刘巽浩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作物学通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曹卫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以后农学类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掌握生物学的一些基础的知识。
八、说明:
1.课堂发言与讨论课的规则:
•为了提高发言效率,发言者事先应制作多媒体;
•每组发言限制在15分钟之内,超过15分钟,请自动下台;
•每次发言主题一致,2组同学应对该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讲解;
第四篇: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
一、农学的定义
广义的农学: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
中义的农学:指农业生产科学。
狭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
本课程涉及的农学是狭义的农学,它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现代农学定义
农学是作物生产规划和管理的科学,即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第一节 农学的定义及作物生产的地位
二、农学的发展历史
(1)农学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内容
·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4000年)已经栽培粟、黍、稻等农作物。
·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00-711年)发明历法指导农事,出现垄作;形成“嘉种”的良种概念。
·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221年)。
·秦汉三国(公元前221-公元280)《淮南子》问世,垄作技术进一步形成“代田法”。
·两晋、南北朝(公元265-580)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问世。
谷雨:雨量增加,谷物茁壮成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灌浆膨大,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的夏熟作物成熟、夏播作物抢种的时期。
·隋、唐、五代(公元581-960)最早的农具专著《耒耜经》印刷发行。
·宋代(公元960-1297)培育水稻壮秧有较系统的技术措施,得出“用粪得理”、“用粪犹用药”的合理施肥原则。
·元代(1280-1368)现存最早的农业气象专著《田家五行》印刷发行。
·明代(1368-1644)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农业技术原理的农书《农说》、及我国大型综合性农书《农政全书》问世。
·清代(1644-1911)清代大型官修农书《授时通考》刊行,记载小麦品种500多个、水稻品种3000多个。
我国现存的古农书共有310多部,是古农书最多的国家。
《吕氏春秋》: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农学文献;
《汜胜之书》:最早的作物栽培专著;
《齐民要术》:我国和世界现存最完整的古农书;
《农政全书》:堪称我国近古农业生产的一部百科全书。
《吕氏春秋》“任地”篇开头提出的10个问题
①你能把渍水的洼地做成高垄吗?
②你能消除干土而使土壤保持湿润吗?
③你能使土壤保持洁净而用沟洫排水吗?
④你能使土壤保墒而不流失吗?
⑤你能使杂草不蔓延为害吗?
⑥你能使农田通风良好吗?
⑦你能使庄稼节多而茎秆坚壮吗?
⑧你能使庄稼穗大且坚实均匀吗?
⑨你能使籽粒饱满又糠少皮薄吗?
⑩你能使粮食米质好且吃起来劲道吗?
中国的古代农学,在18世纪以前的长时间内,堪称世界一流水平。中国的传统农学被一些外国学者称之为“家学”。其中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是世界现代农业发展值得借鉴和发扬的要素。
(2)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时期(1911-1949、1950-现在)
17-18世纪西方国家开始相关学科的研究。
·英国黑尔斯:作物生理学(蒸腾、根压)
·瑞典林奈:植物分类,作物亲缘关系
·瑞士索修尔:作物生理学(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德国李比希:化肥、植物营养
·奥地利孟德尔:遗传学
杂交育种、辐射育种等常规育种技术,抗病虫棉等作物新品种育成,陆稻、杂交稻等杂种优势利用。
组织培养、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等高薪技术应用于作物新品种选育。
化学肥料、微量元素肥料、菌肥等应用于种植业生产。
地膜覆盖、保护地栽培、无土栽培、工厂化育苗移栽技术应用于大田和园艺作物生产。
喷灌、滴灌技术,人工降雨、防雹技术的应用。
化学除草、植物生长激素等高薪技术产品应用。
遥感技术,飞机播种造林、飞防,田间作业实行农业机械化、农田微机监测管理,等等。
三、农学的性质
农学是以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因此农学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植业。
1.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学科。
作物生产不仅取决于农业系统的社会条件,更取决于作物生产的自然环境条件,如土壤、温度、光照、水分、肥料等。因此,作物生产是与社会经济水平和农业资源环境紧密相连的应用性科学。
2.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
作物生产系统不仅涉及自然因素,而且涉及社会因素,是作物-环境-社会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必须以系统学的观点来认识作物生产体系,综合应用和集成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3.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作物生产一方面既是人类粮食安全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要消耗资源,带来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必须树立生态平衡意识,兼顾兼顾生产力增长、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农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广义的农业包括:林业、渔业、种植业、畜牧业
2.作物:指野生植物经过人们不断的选择、驯化、利用而长期演化而来的具有净几产量或其他经济价值的栽培目的的植物。3.土地数量、质量是农业生产制约的因素 4.水稻、大豆起源是中国
5.一天中昼夜的时间长度构成光周期
6.小麦主要分布于北半球、欧亚大陆和北美洲
7.中国玉米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黄河流域、西南地区 8.水稻是喜温短日照作物,小麦是耐寒长日照作物
9.生长是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违的量变过程。
10.作物生产的特点:①系统的复杂性 ②技术的实用性 ③土地的重要性
④生产的连续性 ⑤作物生长的规律性
⑥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 ⑦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 11.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12.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
①栽培作物的器官特别是被人类利用的部分显著增大
②栽培作物的器官成分有明显改进
③栽培作物的成熟期较一致、落粒性减弱
④栽培作物的种子休眠期短,而野生植物休眠期长
⑤栽培作物的传播手段退化,防护机能和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减退 13.瓦维洛夫的八大起源中心学说
14.小麦原产地公认的是西亚,玉米起源于中美
15.土壤结构:块状、片状、柱状、团粒结构(最为理想的一种)16.作物必须的营养元素:肥料三要素:氮、磷、钾 17.土壤胶体一般带有(静)负电荷 18.干旱分为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两种
19.温度三基点: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适温度
20.世界作物增产的原因:①品种改良 ②增施肥料 ③扩大灌溉 ④病虫草害防治
⑤温室与薄膜栽培 ⑥高新技术的推广 21.轮作:同一田地上不同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的复种形
式的种植方式
连作:同一块土地上连年种植同意作物或种植方式 22.连作的危害:①化学危害:肥力偏耗、毒素积累
②物理危害:土壤的物理结构恶化
③生物危害:寄生伴生性杂草危害和专性病虫害加剧,土壤微生物
群体结构失衡和土壤酶活力下降 23.耐连作的作物:水稻、甘蔗、玉米、麦类、棉花
24.品种:指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目标,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经人工选择培育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主要性状相对一致,能生产出符合人类要求的产品的一个作物群体。
25.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26.排水方式:阴沟、暗管、竖井、生物和机械排水
地膜覆盖作用:①增温 ②保水 ③保土 ④促肥效 ⑤防治杂草 ⑥充分利用光能 27.收获方法:刈割法、采摘法、掘取法(挖掘法)
28.复合肥(无机肥)包装袋标明养分含量15-12-10表示肥料中含N 15%,P2O5 12%,K2O 10% 29.合理施肥以有机肥料为主、化肥为辅 30.种子清选方法,风选、筛选、密度选 31.合理轮作增产的主要原因
①能均衡利用土壤营养元素、用养结合、提高地力
②可以减少病虫害
③消除土壤有毒物质
④改变农田生态条件,减少田间杂草 32.轮作的意义:①提高作物产量
②均衡利用土壤养分
③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④减少病虫、杂草危害
⑤清除土壤有毒物质
33.轮作的类型:年间进行的单一作物的轮作、复种轮作
水旱轮作、草间轮作
34.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
⑴选育高光效率的品种:培育充分利用光能的高光合效能的作物品种群体,主要从株型、生理水平、形态学三个角度。
⑵提高群体光能截获量提高群体叶面积指数(LAI)和叶面及持续时间(LAD)⑶降低呼吸消耗,低光呼吸、通过环境调控、防止逆境引起的呼吸过旺,减少光合产物消耗
⑷改善栽培环境和栽培技术:①复种与间作套种 ②合理密植 ③培育优良株型 ④改善水肥条件 ⑤增加田间CO2浓度 ⑥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35.播种量(kg)=
基本苗数千粒重
发芽率出苗率10001000经济产量
生物产量36.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37.经济系数:即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它的高低仅表明生物产量转运到经济产品器官中的比例,并不表明经济产量的高低,通常经济产量高低与生物产量高低成正比
经济产量: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也指栽培目的所需要的产品收获量,即一般所指产量
生物产量:指作物一生中,即全生育期内通过光合作用和吸收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总量
三者之间的关系: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 38.产量构成因素:㈠产量构成因素 作物产量=株数×单株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粒重
㈡产量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乘积关系:1.相互制约①单位面积上穗数增至一定程度后,每穗粒重就有减少的趋势,粒重会有降低,只要由于光合产物的分配和竞争而产生的。②当单位面积上穗数的增加能弥补并超过每穗粒数减少的损失,仍表现增产,反之就表现减产。
2.相互补偿①理论产量=穗数×穗粒重×粒重 ②作物产量成分的主要特点是补偿能力,即自动调节主要反映在群体产量的补偿效应,这种补偿能力是陆续在生育中表现出来的。③穗数是产量补偿能力最大的成分,调节幅度较大,适量分蘖和成穗率对群体产量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当基本苗不足时,可以通过分蘖增加穗数进行产量补偿,补偿播种密度和基本苗不足。
④小穗和小花分化量是穗粒数潜力的基础,并对产量有一定补偿作用,每穗粒数可以调节和补偿穗数的不足
⑤粒重和粒数之间有一定的补偿,如果粒数少时,增加粒重对 39.几类作物的产量构成因素
1.小麦、水稻、玉米:穗数、穗粒数、粒重
2.豆类:株数,每株有效分枝数,每分枝荚数、每荚粒数、粒重3 3.纤维作物:有效茎数、单株鲜茎重、出麻率 40.种子:作物生产上直接用来作为播种材料的植物器官或植物学上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
41.生育期:作物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时间。
42.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43.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目标,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经人工选择培育而成的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主要性状相对一致,能生产出符合人类要求的产品的一个作物群体。
44.根的主要功能是:吸收、输导、支持、合成、贮藏。45.种子萌发需要的适宜环境条件包括:水分、温度、氧气。46.作物生长必需的生活因子: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和养分。47.作物生长发育的温度三基点:最低温度、最高温度、最适温度。48.复种指数: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49.作物生长发育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氮、磷、钾。50.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51.土壤是由固体、液体、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复合物。52.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是温度。
53.短日照作物要求在24小时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短于某个临界日照长度,才能正常开花结实。
54.五大生活因子:光照、温度、空气、水分、养分
55.光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光谱成分 56.光补偿点:当光合作物的积累等于呼吸作用的消耗时的光照强度
57.光饱和点:随着光照强度的进一步增强,光合强度叶进一步上升,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时的光照强度 58.光谱成分包括:紫外线区、可见光、红外线区
59.可见光波长由长到短是:红、橙、黄、绿、青、蓝、紫 60.绿色植物在可见光夏进行光合作用
61.活动积温:作物在某时期内大于生长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温度的总和 62.有效积温:作物在某时期内日平均温度与下限温度之差的总和 63.土壤: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64.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配合的比例。分为:砂土类、黏土类和壤土类 65.土壤孔隙由:大孔隙(利于根系生长),中等孔隙(利于排水),小孔隙(利于保土)
66.维管束系统包括:木质部导管和韧皮部筛管
67.品质的评价标准:食用品质、营养品质、工艺品质、加工品质、贮藏品质 68.评价作物产品品质的指标:形态指标、理化指标 69.作物品质的形成: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
70.环境条件对品质的影响的环境因素:光照、水分、温度、大气污染、土壤 71.根的主要功能是:吸收、输导、支持、合成、贮藏 72.种子作物的根有:主根、侧根和不定根
73.作物根系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大多数双子叶作物(棉花、麻类豆类、油菜等)属于直根系,单子叶作物属于须根系
74.跟的变态:贮藏根(贮藏大量营养物质)主要形成肉质直根:萝卜
气生根(所有生活在空气中的根):支持根、攀缘根、呼吸根、寄
生根
75.根的共生现象:根瘤:作物地下部分的瘤状突起,将空气中的游离氮转化成氨
菌根:作物根与土壤中的真菌形成的共生作用,促进吸收,利激根的发育
①土壤阻力②土壤水分(向水性):水田中根系较浅,旱地作物根系较深76.影响根的生长条件: ③土壤温度④土壤养分(趋肥性):施氮有利于茎叶生长,施磷促进根系生长⑤土壤氧气(向氧性):根系生长的必要条件77.茎的主要功能:支持、输导、合成、贮藏
78.作物叶的主要功能: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及一定的吸收作用,少数作物的叶还是具备繁殖功能
79.叶的一般组成:叶片、叶柄和托叶
80.单子叶作物的叶分为:叶片、叶舌、叶耳、叶鞘 81.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的区别:
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单过程称为自花授粉:大麦、小麦、水稻、大豆、花生等。
花粉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过程称为异花授粉:玉米、向日葵 82.种子的组成:胚、胚乳、种皮
83.种子:有胚乳种子:多数单子叶作物和部分双子叶作物:小麦、水稻
无胚乳种子:常有肥厚的子叶:花生、大豆 果皮:内、外、中胚根胚胚轴胚芽子叶84.果实种子 胚乳种皮85.低温对作物的主要危害:冻害、冷害和霜害
86.高温堆作物的危害:高温使作物生长发育受阻,特别在开花结实期易高温伤害 87.高温危害的原因:破坏光合与呼吸作用的平衡,植物可能因饥饿而死亡、高温促进蒸腾,破坏水分平衡,植物萎奄枯萎、高温促进叶片衰老,造成高温逼熟、高温导致蛋白质凝固,有害代谢积累,造成植物中毒
88.夏季高温少雨,有利于蛋白质的积累,低温多雨,有利于淀粉的积累 89.土壤十分充足有利于油分的积累 90.干旱对作物的影响:旱害指长期持续无雨又无灌溉和地下水补充,致使作物需水和土壤水失去平衡,对作物生长发育造成的伤害,包括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 91.水是通过:不同形态、数量、持续时间三方面的变化对作物起作用的 92.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生物、人为
93.大气干旱:气温高而相同温度小,叶片的蒸腾量超过根系的吸水量,使植物发生萎奄,光合作用降低
94土壤干旱:长期持续阴雨或地表水泛滥,淹没农田,或地势低,田间积水,水分过剩,土壤缺乏氧气,根系呼吸减弱,久而久之引起作物窒息死亡的现象
95.田间CO2分布和变化规律:一年之中,田间作物生长比非生长季CO2浓度低、一天中,午夜和凌晨,越接近地面,CO2浓度约高、C02在群体内的垂直分布有较大差异,近地面层的CO2浓度一般比较高、白天,群体中部和上部CO2浓度较小,下部较大、作物生产上要十分重视田间通风通光的原因所在 96.肥料种类:有机肥(农家肥)
无机肥
微生物肥料
97.影响作物产品品质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栽培技术、病虫害 98.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在作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的某一时刻,作物对养分的要求不论是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在吸收效率上都是最高,此时使用肥料所起的作用最大,增产效率也是最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