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时间:2019-05-12 16:00: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篇:2010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农学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e 课程类别:选修

课程编号: 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 制定时间:2010年1月25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农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高、实用性强的课程,是学生了解农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掌握作物研究和生产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该课程重点介绍农学学科中作物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涵盖作物学的发展特点、作物进化与分布、品种选育与良种繁殖、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生态环境关系、生产管理技术、耕作制度与农业生态等作物学的主要内容。能够较好地体现作物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注重基础知识的共性和先进性,兼顾内容的学术性和实用性,旨在为认识和分析作物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体系奠定基础。

2.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了解各作物生长发育的共性,并对一些常见农作物的个性有充分的认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指导思想。

本课程适用于综合性院校的各个专业。学习该课程对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开拓学习思路,促进专业学习大有益处。因此,教学上要求学生:

(1)掌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 与基本技能,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能流与物流状况。

(2)理解生态平衡原理,能量流动原理,竞争排斥原理与生物多样性理论,具备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机联系其它学科知识,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与提高途径,最终实现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目的。

(4)掌握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实体内容,包括农业生态技术与农业生态工程。并能反映时代特征,改进与提高其技术手段,使其具有较大的实用与应用价值。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大纲适用于综合性院校的各个专业(包括农学含烟化方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植保、园艺、农机、资环、林学、农经等)本科生或专科高年级学生。本课程共开设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实验0学时。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与遗传学、育种学、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农业生态学、耕作学等课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了解农业方面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

杨文钰主编的,《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李建民主编,《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年。主要参考书:

《农业概论》,官春云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农业总论》,胡跃高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当代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信乃诠,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0年。《农学概论》,朱新民等,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1年。作物学通论,曹卫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作物栽培学总论,董钻,沈秀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王树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作物栽培学(北方本),山东农学院,农业出版社,1993年。

6.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教学主要采取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作物学概述(4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农学的概念、地位与特点,理解农学的发展进程,正确把握作物生产发展趋势。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农学及其相关概念,农学的性质、特点和作物生产的地位。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作物学的发展进程,明确农学概论的主要内容与任务,难点是掌握作物生产技术。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2学时)。

第一节

农学的定义及作物生产的地位(2学时)

一、农学的定义

农学的定义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三种。

二、农学的性质与特点

(一)农学的性质

(二)农学的特点

三、作物生产的地位

四、农学的历史

(一)中国古代农学的成就

(二)现代农学的形成

第二节

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2学时)

一、作物生产概况

(一)世界农作物生产概况

(二)中国农作物生产概况

(三)中国同世界主要农作物生产比较

二、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

(一)机械化

(二)优质、高产、高效

(三)生产条件的改善

(四)可持续生产

(五)高新技术应用

第二章 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3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作物的分类、起源和传播,理解世界作物的分布与生产,掌握中国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作物的概念、起源、分类和传播,作物分布与环境,中国作物生产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作物的概念与分类,明确作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难点是掌握中国作物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3学时)第一节 作物的起源与传播(1学时)

一、栽培作物的起源

二、作物的起源中心

三、作物的进化

(一)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

(二)小麦进化

(三)玉米的进化

(四)水稻的进化

四、作物的传播

第二节

作物的分类(1学时)

一、植物学分类

二、根据作物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三、根据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第三节 作物的分布和我国种植业的分区(1学时)

一、作物的分布

(一)小麦的分布

(二)水稻的分布

(三)玉米的分布

(四)甘薯的分布

(五)棉花的分布

(六)油菜的分布

(七)大豆的分布

(八)甘蔗的分布

二、我国种植业的分区

第三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6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作物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作物的生长与发育,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作物各器官的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作物品质及其形成。2.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的一生。理解产量器官的形成和成熟过程,掌握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因素及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掌握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难点是掌握各器官的生长发育过程。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6学时)第一节

作物的生长发育(2学时)

一、作物的一生

(一)作物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

(二)作物的生长与发育

(三)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四)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二、作物各器官的生长发育(2学时)

(一)种子与种子发芽

(二)根

(三)茎

(四)叶

(五)产量器官的形成和成熟

三、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

(一)禾谷类作物器官间的同伸关系

(二)双子叶作物器官间的同伸关系 第二节

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1学时)

一、作物的产量与经济系数

(一)作物产量的概念

(二)经济系数

二、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一)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

(二)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三、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

第三节

作物品质及其形成(1学时)

一、作物的品质及其评价标准

(一)作物的品质

(二)作物品质的评价指标

(三)作物品质的主要类型

二、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

(一)作物的品质育种

(二)环境条件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第三章 作物品种选育与良种繁殖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1)基础遗传理论;(2)基本育种方法;(3)良种繁育与种子质量检验基本知识。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优良品种的概念和品种改良的目标,作物育种的遗传学原理。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作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特点,杂交优势利用和良种繁育方法,难点是掌握作物育种的遗传学原理。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5学时)。第一节 品种及种质资源(1学时)

一、品种的概念

二、优良品种的概念和品种改良的目标

三、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

四、种质资源

第二节 作物育种的遗传学原理(1学时)

一、遗传及其物质基础

二、遗传的三大规律

三、遗传选择

四、数量性状遗传

第三节 作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特点(1学时)

一、作物的繁殖方式

二、作物的品种类型及育种特点 第四节 作物育种方法(1学时)

一、引种

二、系统育种

三、杂交育种

四、杂种优势的利用

五、其他育种方法

六、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第五节 良种繁育(1学时)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有生命的、不可取代的特殊生产资料。良种繁育的任务就是按一定的制度和技术规程繁殖大量合格的优良品种的种子。

一、品种审定与推广——种子法

二、种子繁育体系

三、种子检验

是检查种子的品种品质和播种品质的技术措施,对保证大量合格种子的生产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 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作物遗传规律,理解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形成、作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为“作物”自身的生物学规律,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产量、品质形成的关系。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作物的概念、起源、分类和传播,作物分布与环境,中国作物生产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作物-措施-人类为作物生产系统的三要素,难点是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产量、品质形成的关系。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5学时)。第一节 作物的发育特性与生育期(1学时)

一、作物生长、发育的概念

二、作物的发育特性

作物的花芽分化(发育)除受遗传因子调控外,主要受温度和光周期(主导环境因子)的影响,即在花芽分化开始之前必须满足一定的温度和日照长度的环境条件以完成对花芽分化的诱导。

二、作物的发育阶段(作物的阶段发育)

三、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第二节 作物器官的建成(1学时)

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以器官形成及其比例为重要衡量标准(动物也是如此)。作物生产的最终目标是获得高产优质的产品器官,因而产品器官的形成与成熟更是作物器官生长研究的中心。由于各种作物收获器官不同,在促进或控制作物的生长发育上因作物而异。

一、种子形态和萌发

二、营养器官的建成

三、生殖器官的建成

四、器官生长的相关性

生长的相关性:作物器官、组织、细胞之间在生长发育上的相互影响。生长相关的原因:(1)同化物的供应和分配;(2)水分和矿质营养的供应;(3)激素或类似激素物质的影响。(综合影响)

第三节 作物的群体特征(1学时)

一、作物群体的基本概念

二、作物群体结构与指标体系

三、作物群体的源、库、流 第四节 作物产量的形成(1学时)

一、生物产量(biological yield)与经济产量(economic yield)

二、产量构成因素

三、产量形成过程及影响条件

四、作物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 第五节 作物品质的形成(1学时)

一、作物产品品质

二、作物产品品质的影响因素

三、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 第五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作物的作物的生态因子和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掌握作物与光照、温度、水分和大气之间的关系。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了解作物、环境、措施的关系,掌握正确运用调节措施,协调作物与环境以及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作物生产系统,难点是掌握作物与光照、温度、水分和大气之间的关系。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7学时)。第一节 作物的生态因子与生长调节(1学时)

一、作物的生态因子

二、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三、作物生长的环境调节

1.作物生产系统:作物、环境、技术、经济;或作物、环境、农艺措施。2.农艺措施的类型:直接、间接作用于作物(改变环境)3.作物、环境、措施的关系

4.正确运用调节措施,协调作物与环境以及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作物与光照(1学时)

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辐射由于其光强、光质和光周期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深刻影响着作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生理生化过程和地理分布。

一、光照(强)度对作物的影响

二、日照长度对作物的影响

三、太阳光谱成分对作物的影响 第三节

作物与温度(1学时)

温度在作用于作物的生理生化过程时也会引起其它环境因子的变化(土壤水分、大气湿度、土壤肥力等)。此外,真正影响作物生理生化活动的是作物的体温。环境温度包括大气温度和土壤温度。

一、温度的变化节律及其对作物的影响

气温变化可分为周期性变化(节律性变温)与非周期性变化(非节律性变温)两大类。

二、温度对作物的影响及作物生育的温度范围

三、积温及无霜期

四、温度逆境(temperature stress)对作物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第四节 作物与水分(1学时)

从微观上讲,水几乎影响着作物的每个生理生化过程;从宏观上讲,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物的分布和种植制度。

一、作物对水分的需求特点

二、水分逆境对作物的影响 第五节 作物与空气(1学时)

一、作物与CO2的关系

二、作物与氧气的关系

三、风速对作物的影响

四、空气中其他气体与作物的关系 第六节 作物与肥料(1学时)

一、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二、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

三、作物的需肥规律 第七节 作物与土壤(1学时)

一、土壤与土壤肥力

二、土壤的主要性质及其对作物的影响

三、我国主要地产田土壤的改良 第六章 作物生长技术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土壤耕作的概念、作用和类型,理解播种的相关技术,正确把握各种栽培技术及适用条件。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作物学及其相关概念,作物学的性质、地位、特点和作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土壤耕作技术、施肥技术和各种常用栽培技术,难点是掌握作物智能栽培技术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9学时)。第一节 土壤耕作技术(1学时)

一、土壤耕作的概念和作用

二、土壤耕作类型: 第二节 播种技术(1学时)

播种质量的评价:苗全、齐、匀、壮。

一、播前技术:

二、播种技术

三、播后技术

第三节 育苗移栽技术(1学时)

一、育苗移栽的意义

育苗移栽(seedling raising and transplanting):先在苗床育苗,然后把幼苗或营养器官的一部分移栽于大田的栽培方式。

二、育苗方式 根据利用能源不同,大致分为三类育苗方式。

三、移栽技术

第四节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1学时)

地膜覆盖栽培(ground covered culture with plastic memberane)是农业生产技术的一项突破,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化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改革。

一、地膜覆盖技术的作用

二、地膜的种类与性能

三、地膜覆盖的效应及增产机理

四、地膜覆盖栽培管理 第五节 施肥技术(1学时)

一、施肥的意义

二、影响肥效的因素

三、养分作用规则(律)

四、推荐施肥技术与施肥量的确定

五、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 第六节 水分管理技术(1学时)

一、合理灌溉

二、节水农业技术

我国是水资源大国(第6位),同时是严重缺水国。人均1/4世界,河北1/5全国,和以色列相近。

三、旱地农业

第七节 病虫草害防治技术(1学时)

一、病害防治 二.虫害防治

三、杂草防治

第八节 化学调控技术(1学时)

一、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生长物质(plant growth substance):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理活性物质。分为植物激素(plant hormones)和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s)。

二、植物激素的种类与作用

三、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的应用 第九节 作物智能栽培技术(1学时)

一、作物智能栽培技术的形成和定义

二、作物智能栽培的基本特征

三、作物智能栽培支持系统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种植制度的概念和特点和作物布局的含义与生产意义,正确把握轮作的重要作用和间、套、复种原理与技术。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的相关概念,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的原理。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轮作的重要作用和间、套、复种原理与技术,难点是掌握作物优化布局的设计方法。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5学时)。

在掌握作物生长发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种植制度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显得非常重要。第一节 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1学时)

一、种植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二、作物布局的含义与生产意义 第二节 复 种(1学时)

一、复种的概念、意义

二、复种的基本条件

三、复种技术

四、我国主要复种方式(自学)第三节 间 套 作(1学时)

一、间、套作的概念、意义

二、间、套作的增产、增效原理

三、间、套作技术特点

四、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

(一)间作:玉米+大豆;玉米+薯类;棉+瓜;棉+菜

(二)套作:小麦+玉米;小麦+棉花;小麦+花生 第四节 轮作与连作(1学时)

一、概念

二、轮作的作用

三、连作的危害

四、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 第五节 农业生态系统(1学时)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三、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第二篇:农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设计

字体: 小 中 大 | 打印 发布: 2006-7-04 16:23 作者: edu 来源: 查看: 620次

内容提要:本文依据教学设计的程序,通过对农学概论课程内容、结构及学生情况的分析,针对其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及支持策略。关键词:网络课程 农学概论 教学设计

一、引言

在教学信息化、教育产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教育凭借它独有的优势以空前的速度扩展着,它的触角已经深入到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教育之中。各高校也纷纷开始了对网络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推动着网络教育的发展。

对于农业院校来说,开办一些农林类专业,不但极大地拓宽了学生选择专业的范围,更是给我国广大的中、小城市及农村的接受远程教育的学员带来了福音。

那么在现阶段,如何根据农科专业的特点及其学习者的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系统设计,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还是一个需要探索和实践的新课题。下面笔者仅就农学概论课程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构想做一论述。

二、课程分析

农学概论是农科非农学专业学生的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概论性的课程,其作用在于引领学生入门并介绍农科专业学生应掌握的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横向知识,特别是综合性农学知识的介绍并阐明其间的联系。因此强调的是综合性以及农学基本知识和原理的介绍,而不是其中某一学科内容的深入细致讲解,而对于具体生产问题和技术问题的讲解,则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操作流程图。

课程内容具体地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育种、土壤与耕作、作物栽培要点、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大致平行的,在讲解顺序上沿用了传统的编排顺序,同时补充了农业推广实践中最迫切、最需要实施的内容——种子工程。

以上分析使我们了解到农学概论学习内容的范围、深度并揭示了学习内容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教学策略的制定,以便于保证我们在具体实施教学手段时达到教学内容最优化的目标。

三、学习者分析

参加高起专层次农业推广专业学习的学生与其他参加远程教育的学生有着许多相同特点:

1、学习目的明确。成人学习者有着强烈的对专业知识的需求,通常是带着本职业的实际需要和工作中的问题参加学习的,其目的性强,学习针对性也强。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避免将学校的课堂搬家,而是将知识点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习者充分了解学习的实际价值。

2、实践经验丰富。参加学习的学生年龄在20~40岁的人数占学习总人数的90%以上,学习者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在学习中看待问题、学习知识的角度与切入点会与在校生有所区别,他们更注重知识的应用价值。因此,在设计中应重视并利用这种“经验资源”来组织教学活动,使原有的实践经验与新的学习内容建立联系,增强学习效果。

3、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绝大多数参加远程学习的学生是在被动学习的环境中长大的,而新的网络学习方式对他们以往的学习经历和学习习惯都是很大的冲击。要他们改变多年形成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形成严格自律的自学方式,这需要相当一段过渡期、适应期。同时,由于他们是在职学习,用于学习的时间有限,更要求他们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程度的监控。

另外,农学概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一部分来自城镇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缺少农村生活的体验,没有农业生产方面的感性认识,学习中会遇到种种困难。这也提醒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不能因为是概论性质的课程,就只顾构建框架而对内容泛泛而谈、浅尝辄止,而是需要通过提供农作物、农用机械的照片等手段增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感性认识;通过讲解具体案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这部分学生充分体会到学有所用,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程目标

该课程的教学在于使学习者通过各章节的学习,对农作物生长的基本要素及生产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农学范围内的推广内容的了解与把握,并能较深入地了解两项生产实践中的技术:引种推广、种子生产和加工。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育种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从理论上了解育种来自于植物的遗传变异,了解几种最基本最常用的育种方法;实践上重点了解“杂交育种”的方法、程序。

土壤与耕作部分:理论上了解土壤肥力的组成及其各相的存在形式,了解耕作的原理及规律;实践上要了解土壤耕作的内容和轮作、换茬等应用方式方法。

作物栽培要点部分:理论上了解几种主要作物的需肥、需水的规律;实践上了解几种主要作物的施肥、浇水的时期、量、方法等。

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部分:要学生了解几种主要作物的病、虫、草害的防治的意义、方法;要求树立在防治病、虫、草害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保持农田的生态环境(平衡)的观念,以免造成未来环境的恶性循环。

种子工程部分:要了解种子生产(包括原种的生产)、种子加工(清选分级、肥药拌种、种子包衣等)、种子贮存等的技术要点;了解种子生产、加工、贮存的原理。

五、教学策略及媒体选择

通过对学习者特点及学习内容的分析,我们在基于MEC格式的视频讲授课件和基于WEB方式的辅助自学课件中,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并提出须注意的重点,在实际操作中加以强调。

1.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上,将教师的讲义分别以两种形式呈现给学生。

一种是视频讲授课件中讲义区的内容,与教师的讲授进度一致,同步呈现。类似于课堂教学的板书,但更有条理性,便于学生对照讲解内容进行学习和记录。同时,系统支持多种文件格式,如JPG、AVI、ASF等,所以除了传统的文字讲义外,对于图表、动画及录像等在传统教育的电教教室中才能实现的内容可以很轻而易举的呈现给学习者,使理论知识和直观的感性认识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农学中的具体实践程序以及大田参观等环节更是可以方便的由授课教师实地拍摄录像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另一种就是在WEB页上呈现给学生。学生可以随时打开网页进行浏览,教学辅助课件的界面比较友好,功能齐全,便于拷贝和下载,还可以随时到该课程的bbs答疑栏目中提出问题,利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互动交流,也更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其中,在视频课件的教师讲授部分,要注意的是:①在课程的绪论及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需要使学生认识到该课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同时,不能只顾系统的讲授知识点,而是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注重各生长要素之间的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关系,教给学生一种专业的思维方式,因此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和呈现顺序上要注意时机的选择和把握,做到有张有弛;②要考虑到学生的固有知识水平,以原有知识为起点,与新知识建立起相联系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自发自觉地从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提取有关联的旧知识来“固定”或“类属”新知识。这是教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在讲授中,注意运用“先行组织者”来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即不会使学生觉得所学内容太难而丧失信心,也不会因为内容过于简单而掉以轻心,从而激发学习动机。2.营造友好的网络文化学习氛围。

传统教育下的学生在学校里有强大的心理支持,即在一个群体中的归属感。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失去了面对面密切的接触,缺乏校园文化氛围以及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这些因素对于学习心理和学习效果同样有很大程度的影响。那么参加网络教育的学生除了听课、自学之外,还有更多的学习需求,比如疑难问题的切磋、实践经验的交流、同行之间的促进等等。

为此,帮助学生建立起“集体”是必要的、必须的。当农学概论课程开课后,在web的bbs论坛中就会增加一个以“农学概论”为名的论坛,学生们可以通过个人用户名登陆论坛进行讨论和交流,任何与课程相关的问题都可以在此提出并得到解答。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论坛中发起主题讨论。同时,教学站在促进沟通,加强联系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适时的组织一些讨论及一定次数的教师面授等。3.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监控。

参加远程教育的学生学习自由度相对大得多,那么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在保证学习效果、学习质量方面就成为必要。对此,在学期的开学初、期中、期末,必要时在各部分内容结束时,在辅助教学的WEB平台上设置阶段测试,以敦促学生及时复习并要求相应的测试达到一定的正确率。对于有实践操作或参观实习要求的部分,则要求学生向教学站提交实验或实习报告,教师通过抽查的方式实施监控。

六、学习效果评价

在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的时候,既要参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实际的学习条件以及学习过程等因素。网络教育评价的目的不是选拔或者竞争,而是在普及知识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客观的评价标准,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进度及程度。

1、日常的测评。开学初和期中在web页上分别发布上半学期和下半学期学习内容的作业,作为各章节的日常测评,便于学生掌握自学的进度,同时也是作为监控手段要求学生必须达到一定的作业合格分数才可以进行期末考试的预约。

2、期末自测。讲授课程播放完毕后,在网页上发布该课程的期末自测题2套,便于学生根据学习中的漏洞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这类测评完全用于学生自测,不记入学生总成绩。

3、期末考试。对应于各章节讲授的知识点及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考查。对于教学目标中的实践性要求则根据学生个人的具体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完成自检。

通过以上对农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与教师一起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相信随着教学设计水平的提高,我院的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质量一定能够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参考文献:

1.李建民主编,《农学概论》,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年 2.乌美娜主编,《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3.王靖、刘志文,《网络课程设计中的教学系统设计》,《中国电化教育》,2002.9 4.闫寒冰、许林,《网上课程的设计策略》,《中国电化教育》,2002.8 本文作者: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蔡蓉

第三篇:农学概论[模版]

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农学概论是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只有在掌握了作物生长发育规律、遗传育种基本知识、作物的生产原理与技术、耕作制度等知识后,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深度与广度,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成果的作用。其特点是实践强,综合性强。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掌握生态环境条件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掌握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和防治技术及原理,掌握作物生产中的种植制度和栽培技术,明确作物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能分析和解决作物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农业技术推广,深刻理解农业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二、课程简介

农学概论是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讲述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以及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基本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规律、环境因素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技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原则,作物布局、复种、间作、混作、套作、连作和轮作概念、意义及技术;作物良种在生产中的作用,作物育种目标、程序及育种方法,种子产业及管理,收获、粗加工和贮藏技术,作物生产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作物生产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安全化的意义及措施等。并利用农学概论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地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主要内容:农业的含义;农业生产的本质和特点;农业生产的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学习要求:让学生了解农学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什么是农学等基本的概念、在农学领域国外的发展现状及研究方面的进展。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农学的不同理解和看法。

2. 作物生产的概况。

3. 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和重点研究领域。

知识点:农学、农业生产概况、农学特点

第二章 作物的起源、分类和分布(4学时)

主要内容:作物的分类;作物的起源、分布和生产概况。

学习要求:了解栽培作物的起源,我国种植业的分区。掌握中国-日本起源中心,作物分类的原则,作物分布的规律。

教学难点和重点:

1.根据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分类的标准。

2.积温、光周期、二氧化碳同化途径。

知识点:栽培作物、地理起源中心、积温、光周期、二氧化碳同化途径

作业:全班分成5个小组,分别查找课外资料,描述不同地理起源中心的代表栽培作物。

第三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4学时)

主要内容: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关系;作物的品质

学习要求:掌握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不同器官之间的关系、不同发育期的特征,了解作物产量的形成机制,掌握影响作物的主要因素,并对作物品质的形成有很好的认识。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生长发育在不同器官之间的关系

2. 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

3. 作物品质的形成知识点: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品质、源、库、流理论

课外阅读:《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形态解剖学》

第四章 作物生产与环境条件(4学时)

主要内容:作物生产的各种环境条件

学习要求:通过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环境调节的学习,系统的掌握不同的环境条件对作物生产造成的影响原因和机理。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光。

2. 温度。

3. 水分。

4. 空气。

5. 土壤条件。

6. 营养条件。

知识点:光照强度、日照长度、光谱成分、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光周期、光谱成分、极端温度、温周期、主动吸水、被动吸水、温室效应、自然土壤、作物必需营养元素、作物营养关键时期、营养临界期 作业与讨论:谈谈你对不同环境条件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第五章 作物种植制度(4学时)

主要内容:作物的种植制度,间、混、套作;作物的布局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原则,种植制度的主要特征,以及相关的作物的合理布局,作物的间作、混作、套作、轮作与连作。了解合理布局的重要性,建立合理种植制度的紧迫性。教学难点和重点:

1. 种植制度的主要特征。

2. 作物的间作、混作、套作。

3. 轮作和连作。

知识点:种植制度、光合时间、叶面积指数、收获指数、作物布局、复种、单作、间作、混作、套作、种植密度、边行产量优于内行、轮作、连作、茬口特征

课外思考题:对作物种植制度的理解?连作的危害在那里?

第六章 作物育种与种子产业(3学时)

主要内容:作物育种的原理和方法;种子产业政策和基本流程。

学习要求:学习本章首先要理解良种在农业产业上的极端重要地位,掌握作物的育种的目标和选择方法,育种程序和主要育种方法。掌握种子产业的基本流程。了解新技术在育种工作中的意义和科学进展。教学难点和重点:

1. 育种的目标、选择方法与程序。

2. 系统育种与杂交育种。

3. 基因工程方法育种。

4. 种子产业。

知识点:品种、种子产业、良种、引种、单株选择法、混合选择法、品种、杂交育种、远缘杂交、杂种优势、人工去雄法、三系法、诱变育种、生物技术育种、体细胞杂交、重组DNA技术、品种、种子经营 课外思考题:作物育种的常见方法及其原理?

第七章 作物生产技术(3学时)

主要内容:作物生产的基本技术和过程

学习要求:本章的目的在于掌握作物生产的基本技术,如作物的培肥与整地、播种密度、合理施肥、灌溉排水、地膜、植物生长调节剂、收获、粗加工和贮藏。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作物生产地基本技术。

2. 地膜的有效利用。

3. 植物生长调节剂。

知识点:土壤改良、红壤改良、整地、播种、播种深度、密度、施肥、养分作用规律、营养特征、施肥技术、施肥方法、需水临界期、关键水、微灌、防渍排水、除涝排水、保墒、化学调控技术、收获方法、收获物的粗加工、薯类作物的贮藏

课外思考题:我国不同土壤之间的改良方法?地膜和化学调控应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好处?

第八章 植物保护(4学时)

主要内容:植物保护、有害生物的防治方法。

学习要求:本章要求掌握植物保护、有害生物与生物灾害、病害和虫害的防治、草害的防治等因素。教学难点和重点:

1. 病害。

2. 虫害。

3. 草害。

4. 生物灾害。

知识点:植物保护、有害生物与生物灾害、有害生物的防治策略、作物虫害、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病害循环、植物检疫、农田杂草危害、生物防治、化学防除。课外思考题:怎样有效的防治生物灾害的发生?

第九章 作物生产现代化(4学时)

主要内容:海洋食物链、营养级和生态效率;海洋食物网及能流分析;海洋各类动物次级产量估计;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

学习要求:学习本章要求较全面了解和掌握作物生产现代化、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出现的研究新进展。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生产的现代化

2. 设施化

3. 智能化

知识点:现代化、设施化、智能化。

课外思考题:

1. 农业生产现代化、设施化和智能化对农业有什么好处?

2. 农业现代化首先的突破口应该在那里?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管理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案例展示、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重要术语用英文单词标注。本课程自学内容的量应不少于理论教学时数的10%,主要安排在各章节中有关背景资料和易于理解的内容上,自学不占上课学时,但必须考试。

通常在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要布置一定量的课外思考题或阅读名著等形式,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方法

实行模块式教学,即将整个课程按照上述内容结构划分为九个单元,每个单元再由理论授课、分析、研讨、自学、课外思考题、实验等方式构成。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音像教材(光盘)、课件(包括主讲老师对全书的系统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与电子教学幻灯片)以及网上辅导(主要采用E-MAIL、BBS等形式)。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考勤讨论等占30%、实验课20%、闭卷考试占5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农学概论》第一版

杨文鈺(2002)农学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3月。

阅读书目:

1.《作物栽培学各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于振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耕作学》,刘巽浩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3.《作物学通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曹卫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以后农学类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掌握生物学的一些基础的知识。

八、说明:

1.课堂发言与讨论课的规则:

•为了提高发言效率,发言者事先应制作多媒体;

•每组发言限制在15分钟之内,超过15分钟,请自动下台;

•每次发言主题一致,2组同学应对该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讲解;

第四篇:农学概论

农学概论

一、农学的定义

广义的农学:研究农业生产理论和实践的一门科学。

中义的农学:指农业生产科学。

狭义的农学: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

本课程涉及的农学是狭义的农学,它是研究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科学。

现代农学定义

农学是作物生产规划和管理的科学,即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并采取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第一节 农学的定义及作物生产的地位

二、农学的发展历史

(1)农学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内容

·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4000年)已经栽培粟、黍、稻等农作物。

·夏、商、西周(约公元前2000-711年)发明历法指导农事,出现垄作;形成“嘉种”的良种概念。

·春秋战国(约公元前770-221年)。

·秦汉三国(公元前221-公元280)《淮南子》问世,垄作技术进一步形成“代田法”。

·两晋、南北朝(公元265-580)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问世。

谷雨:雨量增加,谷物茁壮成长。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灌浆膨大,但尚未成熟。

芒种:麦类有芒的夏熟作物成熟、夏播作物抢种的时期。

·隋、唐、五代(公元581-960)最早的农具专著《耒耜经》印刷发行。

·宋代(公元960-1297)培育水稻壮秧有较系统的技术措施,得出“用粪得理”、“用粪犹用药”的合理施肥原则。

·元代(1280-1368)现存最早的农业气象专著《田家五行》印刷发行。

·明代(1368-1644)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农业技术原理的农书《农说》、及我国大型综合性农书《农政全书》问世。

·清代(1644-1911)清代大型官修农书《授时通考》刊行,记载小麦品种500多个、水稻品种3000多个。

我国现存的古农书共有310多部,是古农书最多的国家。

《吕氏春秋》: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农学文献;

《汜胜之书》:最早的作物栽培专著;

《齐民要术》:我国和世界现存最完整的古农书;

《农政全书》:堪称我国近古农业生产的一部百科全书。

《吕氏春秋》“任地”篇开头提出的10个问题

①你能把渍水的洼地做成高垄吗?

②你能消除干土而使土壤保持湿润吗?

③你能使土壤保持洁净而用沟洫排水吗?

④你能使土壤保墒而不流失吗?

⑤你能使杂草不蔓延为害吗?

⑥你能使农田通风良好吗?

⑦你能使庄稼节多而茎秆坚壮吗?

⑧你能使庄稼穗大且坚实均匀吗?

⑨你能使籽粒饱满又糠少皮薄吗?

⑩你能使粮食米质好且吃起来劲道吗?

中国的古代农学,在18世纪以前的长时间内,堪称世界一流水平。中国的传统农学被一些外国学者称之为“家学”。其中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是世界现代农业发展值得借鉴和发扬的要素。

(2)现代农业技术发展时期(1911-1949、1950-现在)

17-18世纪西方国家开始相关学科的研究。

·英国黑尔斯:作物生理学(蒸腾、根压)

·瑞典林奈:植物分类,作物亲缘关系

·瑞士索修尔:作物生理学(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德国李比希:化肥、植物营养

·奥地利孟德尔:遗传学

杂交育种、辐射育种等常规育种技术,抗病虫棉等作物新品种育成,陆稻、杂交稻等杂种优势利用。

组织培养、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等高薪技术应用于作物新品种选育。

化学肥料、微量元素肥料、菌肥等应用于种植业生产。

地膜覆盖、保护地栽培、无土栽培、工厂化育苗移栽技术应用于大田和园艺作物生产。

喷灌、滴灌技术,人工降雨、防雹技术的应用。

化学除草、植物生长激素等高薪技术产品应用。

遥感技术,飞机播种造林、飞防,田间作业实行农业机械化、农田微机监测管理,等等。

三、农学的性质

农学是以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因此农学的性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植业。

1.农学是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经济科学为基础的一门应用学科。

作物生产不仅取决于农业系统的社会条件,更取决于作物生产的自然环境条件,如土壤、温度、光照、水分、肥料等。因此,作物生产是与社会经济水平和农业资源环境紧密相连的应用性科学。

2.农学是服务于种植业的一门综合学科。

作物生产系统不仅涉及自然因素,而且涉及社会因素,是作物-环境-社会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必须以系统学的观点来认识作物生产体系,综合应用和集成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3.农学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门应用生态学科。

作物生产一方面既是人类粮食安全的基础,另一方面又要消耗资源,带来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必须树立生态平衡意识,兼顾兼顾生产力增长、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730221060适用专业:地理科学

学时:48学分:3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1.课程性质: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方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方向):专业必修课。

2.课程目的:通过教学和学习,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从事地理科学理论研究和实务的人才。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遥感技术的产生背景、功能、应用领域及发展方向。

(2)遥感,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世界范围内以及我国的许多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公司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遥感导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一定的实验技能和遥感软件应用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应用能力,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3)在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对RS技术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提高利用RS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课时

第一章 绪论(3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掌握遥感的定义、遥感的分类和主要特点;了解遥感系统的组成、发展简史及我国遥感事业的成就。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遥感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遥感系统

第三节 遥感的类型

第四节 遥感的特点

第五节 遥感发展简史

教学重点: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的特点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3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电磁波谱、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度量、黑体辐射与实际物体辐射的规律、大气散射的类型与其特点、大气窗口的概念及大气窗口的主要光谱段、反射率及其类型、植被、土壤、水体及岩石的光谱特征,了解太阳光谱的特点,理解太阳辐射传播到地表面又返回到传感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太阳辐射与地表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第二节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辐射与地物波谱

教学重点:太阳辐射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球的辐射与地物波谱

第三章 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教学3课时,实验3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三大遥感平台:气象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及海洋卫星系列的特点、什么是微波、微波遥感,微波遥感的特点、微波遥感的方式(主动与被动)及其传感器,什么是距离分辨力和方位分辨力、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像片比例尺的计算方法,了解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摄影与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两者所形成的图像有什么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遥感平台

第二节 摄影成像

第三节 扫描成像

第四节 微波遥感与成像

第五节 遥感图像的特征

教学重点:扫描成像

教学难点:微波遥感与成像

第四章 遥感图像处理(教学6课时,实验3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三原色、互补色,掌握加色法与减色法的基本原理,掌握遥感影像几何畸变的原因及几何畸变的校正方法,掌握数字图像增强的几种方法: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及多光谱变换;了解亮度对比与颜色对比、颜色的性质,了解基本的光学增强处理方法,了解遥感与非遥感信息复合的意义;理解孟赛尔颜色立体,理解色度图,理解数字图像,了解数字图像辐射校正的基本方法: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回归分析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光学原理与光学处理

第二节 数字图像的校正

第三节 数字图像增强

第四节 多源信息复合教学重点:数字图像增强

教学难点:多源信息复合第五章 遥感目视解译与制图(6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数字图像分类原理、了解卫片的目视判读、了解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表示方法、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理解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的组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

第二节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础

第三节 遥感制图

教学重点: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

教学难点:遥感制图

第六章 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教学3课时,实验6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数字图像分类原理、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的具体方法及两种分类方法的区别,了解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表示方法、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理解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的组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遥感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

第二节 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

第三节 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

第四节 遥感影像特点与解译标志

教学重点: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

教学难点: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

第七章 遥感的应用(6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岩石、水体、植被及土壤的光谱特征,掌握水体识别的内容,掌握植被遥感的具体应用,了解高光谱遥感及其与传统遥感的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质遥感

第二节 水体遥感

第三节 植被遥感

第四节 土壤遥感

第五节 高光谱遥感的应用

教学重点:水体遥感,植被遥感

教学难点:高光谱遥感的应用

第八章 3S技术综合应用(6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3S综合应用,掌握3S应用实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3S综合应用概述

第二节 3S综合应用实例

教学重点:3S综合应用实例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采取教师主讲授课,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1.实践教学(习题作业):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及时完成布置习题作业,要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实地参观、社会调查并进行交流,撰写参观体会或社会调查报告。

2.考核:考核是检查教与学效果的重要方式,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检测学生是否能够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解决旅游问题的能力,考核采取平时成绩、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其中平时成绩占1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60%。

四、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建议教材:

[1] 梅安新、彭望琭、秦其明、刘慧平著:《遥感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教学参考书:

[1] 陈述彭、赵英时著:《遥感地学分析》,北京:测绘出版社,1990.[2] 卢国铭、姜遵富、方永绥著:《遥感技术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3] 吕国楷、洪启旺、郝允充、王文明著:《遥感概论》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下载2010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管理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范文)

    《管理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管理科学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Management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 课程编号:0803100082 课程归属单位:机械学院工业工程系 制......

    《广告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广告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 32课时,第五学期进行 一、 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广告与广告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主要的专业方向,其相关内容和......

    广告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学时:72 专业:艺术设计专业 制定:艺术设计教研室 制定人:刘娟 《3DMAX》课程教案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三维设计和图像处理技术在工程设计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

    《概论》课程实践教学大纲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实践教学大纲 (2008年修订版) 教学学时:课内实践教学9学时(计划学时内) 社会实践学时9学时(计划学时内) 适用专业:2007级后所有......

    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范文合集

    “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一)课程性质 《艺术学概论》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重点课程之一,教育部从2001年起,已将《艺术学概论》列......

    《影视广告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影视广告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2205 课程名称:《影视广告概论》 课程介绍: 《影视广告概论》是广告学理论中最基本的课程。因此作为大一的影视广告专业的学生,《影视......

    《建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GDOU-B-11-213《建筑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 程 简 介课程简介:《建筑学概论》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土地规划与管理方向)专业的专业任选课。主要任务是加强学生有关建筑艺术的......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宗教学概论 A Survey of the Study of Religion 课程编码:Z211206 总学时/总学分:54/3 理论学时/理论学分:54/3 实验学时/实验学分:0 适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