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学《耕作学》教学大纲
农学《耕作学》教学大纲.txt鲜花往往不属于赏花的人,而属于牛粪。。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然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空白人生有三样东西无法掩盖:咳嗽 贫穷和爱,越隐瞒,就越欲盖弥彰。本文由xgxysky贡献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耕作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1011114 适用专业:农学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课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总 学时:50 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
44、实验课学时数 6
一、编写说明
1、课程简介
耕作学是研究并阐明耕作制度形成、发展、演进和改革途径的规律,探讨气候、作物、土壤之间以及它们和农业技术措施之间的辨证关系,而达到既充分利用当地的 自然资源的社会资源,高效率低成本,提高农作物的单产,又积极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改善环境,培养地力,为作物稳产提供良好的土壤-气候-环境的一门生产性,综合 性很强的学科。要学好本课程须有农业气象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肥料学、农业 经济学、作物栽培学和农业生产机械化等学科的有关理论和知识。
2、地位任务:
耕作学在农学学科中的地位,从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及相关学 科又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又属应用科学,有较强的技术性,同时也包含农业宏观决 策管理等一些软科学内容。耕作学是农学及其他相关农科专业的重要专业课。耕作学的任务就是在各种自然与社会条件下,建立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率和 低成本的耕作制度。
3、总体要求:
农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耕作学》这一课程时,应熟练掌握以下内容:耕作制度 引论绪论、耕作制度基本原理、作物布局、间套作、轮作、土壤耕作等章节内容;了 解复种、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等章节 内容。
4、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耕作学以作物栽培学、土壤学、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气象学、农业系统工
程学等学科为基础,博采众长,作为研究耕作制度各个组成部分的理论基础与依据,同时它又经过科学的组装与改造,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技术与理论体系。近年来,国 内外的农学家越来越注重对耕作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极其深人的研究,把耕作学作为 农学及其他相关农科专业的重要专业课。
5、修订的依据
本教学大纲是以我校 编写的《耕作学》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其它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 业的教学大纲进行编写的。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绪论
1、教学目的: 进制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耕作学这一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大体的了解;并掌握世界 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一、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二、耕作制度的功能 第二节 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
一、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二、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节 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一、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二、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 第四节 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
一、耕作学的研究对象
二、耕作学的学科地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耕作学的研究对象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 无 [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5]
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 [6]刘恩才.21 世纪我们会有什么样农业.当代工人.2000(9):43-46
[7]程序等 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8]唐席平.21 世纪:中国缺水呀.当代工人.2001(4):25-26-
第二章
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1、教学目的: 掌握农业生产的实质、特点、组成、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因素的关系;土地可能与理论最 大生产能力;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2、教学内容: 第一节、农业生产的分析
一、农业生产的实质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
三、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
四、农业生产结构 第二节、农业生产与生活因素的关系
一、基本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
二、限制因素及其克服
三、因素的综合利用
四、生活因素学说的运用 第三节、农业资源的利用
一、农业资源的类别
二、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土地生产力
一、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
二、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交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性
三、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因素的综合利用 参考书
1、杨春峰.耕作学(西北本).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2、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3、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第三章 作物布局
1、教学目的:
作物布局是农业区划的主要依据的组成部分,通过学生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作物布局的意义、原则、理论依据、设计方法。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
一、作物布局的含义
二、作物布局的意义
三、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
四、农产品开发方向与作物布局 第二节 生态条件与作物布局
一、光照条件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二、温度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三、水分条件与作物布局
四、土肥条件与作物布局
五、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
六、各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 第三节 作物布局设计
一、作物布局设计
二、作物布局研究法 第四节 我国的作物布局.
一、粮食作物布局
二、经济作物布局
三、果品蔬菜布局
四、饲料绿肥作物布局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作物布局应遵循的原则、光照条件、温度、地貌等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作物布局研究法、粮 食作物布局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 地貌对作物布局的影响、各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 参考书
第四章 间套作
1、教学目的: 种植方式包括间、混、套作和复种,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间、混、套作的概念、增 产理论、农业技术。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间套作的意义与动向
一、间套作的概念
二、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及发展方向
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
一、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二、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四、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 第三节 间套作技术特点
一、作物及其品种选配
二、田间结构配置
三、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第四节 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
一、主要间作类型与方式
二、主要套作类型与方式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间套作的概念、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 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田间结构配置 参考书
第五章 复种
1、教学目的: 了解复种的意义、发展动向、增产原理。、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复种的意义与发展
一、复种及其有关概念
二、我国复种的发展与增产作用
三、复种的世界动向
第二节 复种效益原理
一、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
二、复种与热量资源的集约利用
三、复种与水资源的集约科用
四、复种与地力的集约利用
五、复种与多种经营
六、复种与经济效益。第三节 复种指数与类型的确定
一、热量与复种
二、水分与复种 第四节 复种技术
一、复种方式的作物组合与品种搭配技术
二、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用的技术 第五节 我国主要复种方式分析 一、二年三熟 二、一年二熟 三、一年三熟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复种的意义、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复种类型的确定、二年三熟、一年二熟、一年三熟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 复种与多种经营、复种与经济效益 参考书
第六章
轮作
1、教学目的: 掌握作物轮作作用、产生连作不良作用的原因、茬口。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轮作换茬的作用与应用
一、轮连作概念与我国轮连作状况
二、轮作换茬的作用 第二节 连作
一、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
二、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
三、连作的应用 第三节 茬口
一、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
二、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
三、茬口顺序与安排 第四节 轮作的类型及轮作制
一、大田轮作
二、饲料轮作 第四节 轮作制的建立
一、轮作制的概念及意义
二、建立轮作制的要求
三、制定轮作制的要点
三、茬口顺序与安排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轮作换茬的作用、连作的危害与消除的途径、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 茬口顺序与安排 参考书
第七章 土壤耕作
1、教学目的: 掌握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什么、什么时间、用何种方法进行土壤耕作。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土壤耕作的任务 第二节 土壤耕作的理论依据
一、农作物生长发展对农田土壤的要求
二、气候条件
三、土壤特征
四、农田杂草与病虫害
五、土壤耕性 第三节 耕法
一、平翻耕法
二、东北地区传统垄作耕法
三、深松耕法
四、免耕法
五、水田耕法 第四节 土壤耕作制
一、土壤耕作制的任务
二、土壤耕作制的建立
三、我国现行的土壤耕作制类型及特点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土壤耕作的理论依据、平翻耕法、东北地区传统垄作耕法、深松耕法、土壤耕作制的建立、我国现行的土壤耕作制类型及特点
2、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3、实验与实践内容: 实验
1、不同耕作栽培条件下土壤耕层构造分析 实验
2、翻地质量检查 实验
3、耙地质量检查
6、自学指导: 我国现行的土壤耕作制类型及特点 参考书
1、杨春峰.耕作学(西北本).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2、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3、姜秉权.耕作学.农业出版社,19864、沈昌蒲.耕作学.黑龙江朝鲜民族出耕地土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版社,1985
第八章 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
1、教学目的: 子解耕地土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治理;农田培肥、节水抗旱技术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一、耕地现状
二、农田土壤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农田保护-水蚀
一、农田土壤水蚀状况
二、产生水蚀的原因
三、农田水土流失的治理 第三节 农田保护-风蚀
一、防风蚀的意义
二、影响风蚀的因素
三、防风蚀的农艺措施
四、农田防护林 第四节、污染农田土壤治理
一、工程治理
二、生物措施
三、化学措施
四、农业措施 第五节 农田培肥
一、土壤有机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二、养分平衡
三、土壤培肥与建立用养结合的平衡体系 第六节 节水抗旱技术
一、旱田节水技术
二、农田抗旱技术
三、南北方农田土壤节水抗旱技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耕地现状农田土壤存在的问题、产生水蚀、风蚀的原因、土壤有机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 南北方农田土壤节水抗旱技术 参考书 [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农业出版礼,1992 [2]小田桂三郎等(姜恕译).农田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6 [3]孙渠.耕作学原理.北京:
农业版社,1981 [4]沈学年,刘巽浩.多熟种植.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5]王敬国.资源与环境概论.2000 [6]王容芳等.中国耕地的基础地力与土壤改良.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7]林成谷.土壤污染与防治.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8]王礼先.水土保持学.北京:林业出版社,1995 [9]娄成后.我国北方旱区农业现代化.北京:气象山版社,1989 [10]西北农业大学.耕作学.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
第九章 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
1、教学目的:子解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意义、发展概况、技术模式 第一节 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
一、种养结合的含义与意义
二、我国种养结合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种养结合模式
一、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模式
二、田间立体种养模式 第三节 与畜牧业配套的种植制度
一、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模式
二、与畜牧业相结合的种植制度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庭院立体种养模式
一、庭院立体种养业的特点
二、庭院立体种养业的前景
三、庭院立体养殖模式
四、庭院立体种植模式
3、教学重点与难点: 种养结合的含义与发展概况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 庭院立体养殖模式、庭院立体种植模式 参考书 [1]周玉振等.四川立体农业的理论与实践.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杜,1988 [2]刘中柱等.立体农业原理与技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邹超正等.中国高功能效益耕作制度研究进展.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4]卢良恕等.中国立体农业模式.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5]中国农学.全国立体农业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6]卢良恕等.中国立体农业概论.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7]陈振武等.立体农业.沈刚农业大学(校内自编教材).1999
第十章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1、教学目的:
了解耕作制度历史演进与现状、耕作制度区划
2、教学内容: 第一节耕作制度历史演进与现状 第二节 主要农区耕作制度改革及成效
一、东北地区的间隔深松耕法
二、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耕作法
三、南方稻作区种植制度的“三改”
四、西南丘陵区“旱三熟”的发展
五、西北旱作农区的农牧结合型耕作制度
六、新疆干旱区绿洲农业开发
七、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 第三节 中国耕作制度区划
一、耕作制度区划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二、耕作制度区划指标
三、耕作制度分区概况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耕作制度历史演进与现状、东北地区的间隔深松耕法、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耕作法、西北旱 作农区的农牧结合型耕作制度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 耕作制度分区概况 参考书 [1]王立祥等.耕作学(中国现代科学全书).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2]刘巽浩等.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3]沈学年,刘巽浩.多熟种植.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4]中国农学会.国际多熟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国际水稻研究所刊,1985 [5]法兰西斯 CA 等著,王在德等译.多熟制(间套复种制).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 [6]刘巽浩,牟正国等.中国耕作制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7]陈俊生等.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8]程序,曾晓光等.持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9]刘巽浩等.中国耕作制度区划.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8 [10]粱志杰等.中国农作制度研究新进展.北京: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11]信延诠,王立祥等.中国北方旱区农业.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8 [12]刘巽浩,韩湘玲.世纪的多熟种植.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 [13]引谷树忠等.农业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4]廖允成,王立祥.设施农业—我国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资源科学,1998(3):20-25
[15]蔡建文,周婷.中国人还会不会饿肚子.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16]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面向 21 世纪的中国农作制.石家庄:河北科技出版社,1998 [17]史俊通等.论复种与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8(1):
51—57 [18]陆欣来等.东北耕作制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19] Brown, L.Who will feed China? W.W north & Company Inc., New york,1995 [20]Shuval.Sustainable water resources verse concepts of food security, water security, water stress for arid countries, CFWA Workshop, New York, USA, Stockholm Environment Institute,1996 [21]廖允成,王立祥,温晓霞,黄土高原农业地域资源优势利用与产业化探讨.自然资 源 学报.2000(1):51—55 [22]陈友等-园艺设施在高寒地区发展菜篮子工程和两高一优农业中的作用与发展前 景.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5(2):80 一 83
三、教学时数的分配
章节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 授课内容 耕作制度引论 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作物布局 间套作 复种 轮作 土壤耕作 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 种养结合与庭院经济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区划 计 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理论课 周 数 0.5 1.25 1 1 0.5 1 2.75 1 0.5 0.5 10 理论课 时 数 2.5 5 4 5 2 4.5 10 6 3 2 44 实验课 时 数 0 0 0 0 0 0 6 0 0 0 6 总课 时数 2 5 4 6 2 4 18 6 2 4 46
序号 1 2 3
实验课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 验 内 容 实 验 目 的 不同耕作栽培条件下土壤耕层构 掌握耕层构造的测定方法 造分析 翻地质量检查 掌握翻地质量检查的方法 耙地质量检查 掌握耙地质量检查的方法
学时 3 2 2
周次 1 1 1
四、主要参考书
选定教材: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耕作学》
五、纲编写人:丁希武、张玉先
第二篇:2010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农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农学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e 课程类别:选修
课程编号: 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 制定时间:2010年1月25日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农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高、实用性强的课程,是学生了解农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掌握作物研究和生产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该课程重点介绍农学学科中作物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技术,涵盖作物学的发展特点、作物进化与分布、品种选育与良种繁殖、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生态环境关系、生产管理技术、耕作制度与农业生态等作物学的主要内容。能够较好地体现作物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注重基础知识的共性和先进性,兼顾内容的学术性和实用性,旨在为认识和分析作物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体系奠定基础。
2.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了解各作物生长发育的共性,并对一些常见农作物的个性有充分的认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指导思想。
本课程适用于综合性院校的各个专业。学习该课程对了解我国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开拓学习思路,促进专业学习大有益处。因此,教学上要求学生:
(1)掌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 与基本技能,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能流与物流状况。
(2)理解生态平衡原理,能量流动原理,竞争排斥原理与生物多样性理论,具备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有机联系其它学科知识,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与提高途径,最终实现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目的。
(4)掌握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实体内容,包括农业生态技术与农业生态工程。并能反映时代特征,改进与提高其技术手段,使其具有较大的实用与应用价值。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大纲适用于综合性院校的各个专业(包括农学含烟化方向、中草药栽培与鉴定、植保、园艺、农机、资环、林学、农经等)本科生或专科高年级学生。本课程共开设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实验0学时。
4.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与遗传学、育种学、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农业生态学、耕作学等课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了解农业方面的基础知识。
5.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
杨文钰主编的,《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李建民主编,《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年。主要参考书:
《农业概论》,官春云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农业总论》,胡跃高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当代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信乃诠,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0年。《农学概论》,朱新民等,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1年。作物学通论,曹卫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作物栽培学总论,董钻,沈秀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作物栽培学各论(北方本),王树安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年。作物栽培学(北方本),山东农学院,农业出版社,1993年。
6.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教学主要采取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 作物学概述(4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农学的概念、地位与特点,理解农学的发展进程,正确把握作物生产发展趋势。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农学及其相关概念,农学的性质、特点和作物生产的地位。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作物学的发展进程,明确农学概论的主要内容与任务,难点是掌握作物生产技术。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2学时)。
第一节
农学的定义及作物生产的地位(2学时)
一、农学的定义
农学的定义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三种。
二、农学的性质与特点
(一)农学的性质
(二)农学的特点
三、作物生产的地位
四、农学的历史
(一)中国古代农学的成就
(二)现代农学的形成
第二节
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2学时)
一、作物生产概况
(一)世界农作物生产概况
(二)中国农作物生产概况
(三)中国同世界主要农作物生产比较
二、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
(一)机械化
(二)优质、高产、高效
(三)生产条件的改善
(四)可持续生产
(五)高新技术应用
第二章 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3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作物的分类、起源和传播,理解世界作物的分布与生产,掌握中国作物的分布与生产。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作物的概念、起源、分类和传播,作物分布与环境,中国作物生产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作物的概念与分类,明确作物分布与环境的关系,难点是掌握中国作物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3学时)第一节 作物的起源与传播(1学时)
一、栽培作物的起源
二、作物的起源中心
三、作物的进化
(一)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
(二)小麦进化
(三)玉米的进化
(四)水稻的进化
四、作物的传播
第二节
作物的分类(1学时)
一、植物学分类
二、根据作物生理生态特性分类
三、根据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 第三节 作物的分布和我国种植业的分区(1学时)
一、作物的分布
(一)小麦的分布
(二)水稻的分布
(三)玉米的分布
(四)甘薯的分布
(五)棉花的分布
(六)油菜的分布
(七)大豆的分布
(八)甘蔗的分布
二、我国种植业的分区
第三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品质(6学时)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作物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作物的生长与发育,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作物各器官的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作物品质及其形成。2.要求学生掌握作物的一生。理解产量器官的形成和成熟过程,掌握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因素及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掌握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难点是掌握各器官的生长发育过程。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6学时)第一节
作物的生长发育(2学时)
一、作物的一生
(一)作物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
(二)作物的生长与发育
(三)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四)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二、作物各器官的生长发育(2学时)
(一)种子与种子发芽
(二)根
(三)茎
(四)叶
(五)产量器官的形成和成熟
三、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
(一)禾谷类作物器官间的同伸关系
(二)双子叶作物器官间的同伸关系 第二节
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1学时)
一、作物的产量与经济系数
(一)作物产量的概念
(二)经济系数
二、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一)作物产量的构成因素
(二)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三、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
第三节
作物品质及其形成(1学时)
一、作物的品质及其评价标准
(一)作物的品质
(二)作物品质的评价指标
(三)作物品质的主要类型
二、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
(一)作物的品质育种
(二)环境条件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第三章 作物品种选育与良种繁殖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1)基础遗传理论;(2)基本育种方法;(3)良种繁育与种子质量检验基本知识。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优良品种的概念和品种改良的目标,作物育种的遗传学原理。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作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特点,杂交优势利用和良种繁育方法,难点是掌握作物育种的遗传学原理。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5学时)。第一节 品种及种质资源(1学时)
一、品种的概念
二、优良品种的概念和品种改良的目标
三、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
四、种质资源
第二节 作物育种的遗传学原理(1学时)
一、遗传及其物质基础
二、遗传的三大规律
三、遗传选择
四、数量性状遗传
第三节 作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特点(1学时)
一、作物的繁殖方式
二、作物的品种类型及育种特点 第四节 作物育种方法(1学时)
一、引种
二、系统育种
三、杂交育种
四、杂种优势的利用
五、其他育种方法
六、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第五节 良种繁育(1学时)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有生命的、不可取代的特殊生产资料。良种繁育的任务就是按一定的制度和技术规程繁殖大量合格的优良品种的种子。
一、品种审定与推广——种子法
二、种子繁育体系
三、种子检验
是检查种子的品种品质和播种品质的技术措施,对保证大量合格种子的生产和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章 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作物遗传规律,理解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形成、作物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为“作物”自身的生物学规律,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产量、品质形成的关系。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作物的概念、起源、分类和传播,作物分布与环境,中国作物生产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作物-措施-人类为作物生产系统的三要素,难点是掌握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产量、品质形成的关系。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5学时)。第一节 作物的发育特性与生育期(1学时)
一、作物生长、发育的概念
二、作物的发育特性
作物的花芽分化(发育)除受遗传因子调控外,主要受温度和光周期(主导环境因子)的影响,即在花芽分化开始之前必须满足一定的温度和日照长度的环境条件以完成对花芽分化的诱导。
二、作物的发育阶段(作物的阶段发育)
三、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第二节 作物器官的建成(1学时)
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以器官形成及其比例为重要衡量标准(动物也是如此)。作物生产的最终目标是获得高产优质的产品器官,因而产品器官的形成与成熟更是作物器官生长研究的中心。由于各种作物收获器官不同,在促进或控制作物的生长发育上因作物而异。
一、种子形态和萌发
二、营养器官的建成
三、生殖器官的建成
四、器官生长的相关性
生长的相关性:作物器官、组织、细胞之间在生长发育上的相互影响。生长相关的原因:(1)同化物的供应和分配;(2)水分和矿质营养的供应;(3)激素或类似激素物质的影响。(综合影响)
第三节 作物的群体特征(1学时)
一、作物群体的基本概念
二、作物群体结构与指标体系
三、作物群体的源、库、流 第四节 作物产量的形成(1学时)
一、生物产量(biological yield)与经济产量(economic yield)
二、产量构成因素
三、产量形成过程及影响条件
四、作物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 第五节 作物品质的形成(1学时)
一、作物产品品质
二、作物产品品质的影响因素
三、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 第五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作物的作物的生态因子和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掌握作物与光照、温度、水分和大气之间的关系。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了解作物、环境、措施的关系,掌握正确运用调节措施,协调作物与环境以及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作物生产系统,难点是掌握作物与光照、温度、水分和大气之间的关系。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7学时)。第一节 作物的生态因子与生长调节(1学时)
一、作物的生态因子
二、作物的生态适应性
三、作物生长的环境调节
1.作物生产系统:作物、环境、技术、经济;或作物、环境、农艺措施。2.农艺措施的类型:直接、间接作用于作物(改变环境)3.作物、环境、措施的关系
4.正确运用调节措施,协调作物与环境以及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 作物与光照(1学时)
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辐射由于其光强、光质和光周期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深刻影响着作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生理生化过程和地理分布。
一、光照(强)度对作物的影响
二、日照长度对作物的影响
三、太阳光谱成分对作物的影响 第三节
作物与温度(1学时)
温度在作用于作物的生理生化过程时也会引起其它环境因子的变化(土壤水分、大气湿度、土壤肥力等)。此外,真正影响作物生理生化活动的是作物的体温。环境温度包括大气温度和土壤温度。
一、温度的变化节律及其对作物的影响
气温变化可分为周期性变化(节律性变温)与非周期性变化(非节律性变温)两大类。
二、温度对作物的影响及作物生育的温度范围
三、积温及无霜期
四、温度逆境(temperature stress)对作物的危害及防御措施 第四节 作物与水分(1学时)
从微观上讲,水几乎影响着作物的每个生理生化过程;从宏观上讲,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物的分布和种植制度。
一、作物对水分的需求特点
二、水分逆境对作物的影响 第五节 作物与空气(1学时)
一、作物与CO2的关系
二、作物与氧气的关系
三、风速对作物的影响
四、空气中其他气体与作物的关系 第六节 作物与肥料(1学时)
一、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
二、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
三、作物的需肥规律 第七节 作物与土壤(1学时)
一、土壤与土壤肥力
二、土壤的主要性质及其对作物的影响
三、我国主要地产田土壤的改良 第六章 作物生长技术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土壤耕作的概念、作用和类型,理解播种的相关技术,正确把握各种栽培技术及适用条件。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作物学及其相关概念,作物学的性质、地位、特点和作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土壤耕作技术、施肥技术和各种常用栽培技术,难点是掌握作物智能栽培技术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9学时)。第一节 土壤耕作技术(1学时)
一、土壤耕作的概念和作用
二、土壤耕作类型: 第二节 播种技术(1学时)
播种质量的评价:苗全、齐、匀、壮。
一、播前技术:
二、播种技术
三、播后技术
第三节 育苗移栽技术(1学时)
一、育苗移栽的意义
育苗移栽(seedling raising and transplanting):先在苗床育苗,然后把幼苗或营养器官的一部分移栽于大田的栽培方式。
二、育苗方式 根据利用能源不同,大致分为三类育苗方式。
三、移栽技术
第四节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1学时)
地膜覆盖栽培(ground covered culture with plastic memberane)是农业生产技术的一项突破,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集约化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改革。
一、地膜覆盖技术的作用
二、地膜的种类与性能
三、地膜覆盖的效应及增产机理
四、地膜覆盖栽培管理 第五节 施肥技术(1学时)
一、施肥的意义
二、影响肥效的因素
三、养分作用规则(律)
四、推荐施肥技术与施肥量的确定
五、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 第六节 水分管理技术(1学时)
一、合理灌溉
二、节水农业技术
我国是水资源大国(第6位),同时是严重缺水国。人均1/4世界,河北1/5全国,和以色列相近。
三、旱地农业
第七节 病虫草害防治技术(1学时)
一、病害防治 二.虫害防治
三、杂草防治
第八节 化学调控技术(1学时)
一、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节剂
植物生长物质(plant growth substance):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理活性物质。分为植物激素(plant hormones)和植物生长调节剂(plant growth regulators)。
二、植物激素的种类与作用
三、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上的应用 第九节 作物智能栽培技术(1学时)
一、作物智能栽培技术的形成和定义
二、作物智能栽培的基本特征
三、作物智能栽培支持系统 第七章 种植制度与农业生态系统
1.基本内容、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种植制度的概念和特点和作物布局的含义与生产意义,正确把握轮作的重要作用和间、套、复种原理与技术。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掌握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的相关概念,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的原理。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了解轮作的重要作用和间、套、复种原理与技术,难点是掌握作物优化布局的设计方法。
4.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要求(5学时)。
在掌握作物生长发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种植制度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显得非常重要。第一节 种植制度与作物布局(1学时)
一、种植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二、作物布局的含义与生产意义 第二节 复 种(1学时)
一、复种的概念、意义
二、复种的基本条件
三、复种技术
四、我国主要复种方式(自学)第三节 间 套 作(1学时)
一、间、套作的概念、意义
二、间、套作的增产、增效原理
三、间、套作技术特点
四、间、套作主要类型与方式
(一)间作:玉米+大豆;玉米+薯类;棉+瓜;棉+菜
(二)套作:小麦+玉米;小麦+棉花;小麦+花生 第四节 轮作与连作(1学时)
一、概念
二、轮作的作用
三、连作的危害
四、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 第五节 农业生态系统(1学时)
一、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三、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第三篇:学农学生动员
学 农 动 员 同学们,老师们: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在祖国的大地上、在家乡广阔的田野里,在小桥旁、在小河边,到处呈现出丰收的景象。此时此刻,我们莘莘学子的心飞向了祖国的蓝天大地,急切地盼望着到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去呼吸新鲜的空气,和父老乡亲一起分享辛勤劳动后得来的丰收的喜悦。
根据教育局的统一部署,安排我校高二全体学生于11月4日至11日奔赴长兴岛前卫农场实践基地进行为期七天的学农社会实践活动。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学农动员大会,我主要讲三个问题:一和大家谈谈学农的重要性;二是谈谈学农纪律和注意事项;三是学农日程安排和作息时间。先讲第一个问题:
一、学农的重要性
高二思想政治教材中讲到农业时,下了一个结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美国农业部部徽上写着,“农业是制造业和商业的基础”。基础体现在哪里?两方面:一方面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另一方面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无农不稳,农业的重要性,决定了青年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参加学农社会实践活动是很有必要的。我还想谈三个理由:
1、学农是一门必修课,这句话怎么讲?少数同学可能认为,学农么意思意思,平时学习很辛苦,真好轻松一下,算是去了一次秋游。前卫基地附近,就是长江,在江风的轻拂下,几位同学高谈阔论,多舒服,多浪漫。我们说不行,这不是田家炳人的风格,不是田家炳精神,田家炳的老师和学生都有争创工作、学习一流的精神状态。学农是和语、数、外等功课一样的必修课,学农考核合格者方可高中毕业,才可考大学,学农不合格,高中不予毕业,不能考大学,一票否决制。我们在座的因该明白它的重要性,怎么考核,告诉大家,考核内容包括劳动出勤、出操、劳动纪律、劳动态度、劳动安全、完成任务质量、掌握劳动技能、撰写学农调查报告、学农小结等。因此,学校十分重视这次高二学农,成立了以唐校长为主管,科研主任张健全老师任组长、年级组长王军丽老师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和班主任、同学们一起共同完成本次学农任务。希望我们高二年级的师生们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决不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草草了事,走过场。当然,安排的劳动不是十分繁重的,做得大家腰也直不起,相反,我们在安排学农日程时,除了橘子运输装箱外,还安排了到农民家进行走访调查、听场史报告、歌咏晚会等活动,内容是很丰富的,(当然学农之际我们每天安排一定量的学习)大家的学农生活一定会很充实的,总之我们老师希望少一点浪漫,相信在同学们的努力下,会圆满完成学农活动的。
2、学农是素质教育的需要。通过学农,了解社会,了解农村,了解改革开放政策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切实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在“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在奔向小康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通过学农,更使你们了解现代化的新农村对知识的需要和渴望,对人才的需求和呼唤。“十一五”规划指出,要把上海郊区的农业建设成现代化的农业,使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农业工作者,今后把农民叫作农业工作者。所以,对农民的要求提高了,现代化的农业工作者只能寄希望于青年一代。在以色列,大学生才有资格当农民。50多年来,土地贫瘠、资源短缺的以色列,坚持走科技强国之路,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使以色列包括农业在内的许多方面拥有世界先进的技术和优势,尽管以色列地处沙漠地带边缘,水资源匮乏,但他们有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滴水浇灌技术。不足总人口5%的农业工人硬是将沙漠荒园变成了绿洲,生产的农产品不仅养活了国民,还大量出口优质水果、蔬菜、花卉和棉花等,成为中东地区的一个强国。
学农目的是让大家关心我国农业发展,懂得我国的农业也要走高科技之路才有出路,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才能为农业做贡献。同时向同学们提出一些要求,就是希望同学们带着一些问题走向农村,边干活、边考察、边思考,结合我们学到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相结合,最好能写出有前瞻性、有针对性的调查报告来。
3、学农是我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农不仅陶冶同学们的情操,丰富同学们的视野,同时也是对同学们思想、意志的磨练,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尊重劳动人民,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培养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精神。还锻炼同学们团结、友爱、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学农,培养学生“三种能力”—自管、自强、自律的能力;“三种意识”—集体意识、竞争意识、进取意识;“三种精神”—热爱劳动、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的精神,促进良好班风、校风的进一步形成。学农是学校群体、学生个体自我塑造的良好时机,通过学农巩固学军的成果;学农还是各校行为规范展现的良好时机,同一学农基地接待不同的学校,各校良好的素质可在学农期间得到充分的展示。
学农劳动也是培养学生干部的良好时机,注意充分发挥他们在生活、劳动、甄选、卫生等项工作中的管理才能,培养他们的主人翁精神。
学农是学生入团、入党的重要锻炼、培养期,要有意识对他们进行培养考察,让他们在社会大课堂内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广阔的天地得到充分锻炼。
生活在城市的同学更是几乎没有接触过泥块,没有和庄稼打过交道。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每天三餐许多同学把饭菜一倒了之,宁愿到外面商店里去买价钱贵的东西,全然不知为了这些粮食,国家、我们的父老乡亲留了多少辛勤的汗水。我国著名作家王蒙写过一篇文章,赞扬了整天在田野上默默耕耘的农民身上体现了一种伟大而崇高的精神。同学们,希望你们这次下乡,能填补精神生活中的一项空白。干农活虽然单调枯燥,但只要大家用心观察,用心体会,一定会有很多收获,写成体会,把班级中的闪光点挖掘出来,回来后每班一期《学农战报》,比一比,哪个班级的战报内容丰富,体会深刻。现在讲第二个问题:
二、谈谈学农纪律和注意事项
1、学农是“社会实践课”必须项目,每位同学必须参加。学农期间,学生必须严格遵守作息制度,不准迟到,早退,不准无故缺席。班主任或班长作好出勤点名记录。因事、因病请假半天以上,须向班主任出具请假条并获准。请假病假累计超过一天者,学农成绩不予考核。考核不及格和未参加学农的同学明年再参加。生活用品:
学习用品:(详见告家长书)
强调一点: 每位学生不允许带大额钞票、手机、随身听、摄像机等贵重物品。
带好常用药品,有心脏病、哮喘病等其他疾病请自己带好专用药品。(注:有严重疾病的请个别向班主任说明)
3、不能在宿舍里打牌,玩游戏、等延时就寝、不准外出营地、单独行动等,男女同学不串寝室。晚上九点必需回寝室就寝,就像在学校里一样,每天要检查,还要评比,表扬先进,批评落后。检查的项目有宿舍卫生,就寝纪律,用餐纪律、劳动纪律等。
4、爱护国家财产,不损坏公物、农作物,不许私自采摘柑桔,违纪者按一只50元赔偿,并以校纪论处。用餐时要节约粮食,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注意自己的行为,处处体现田家炳中学学生的高素质来。
5、要听从学农基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指挥,学农要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但危险的事不能做,电不能碰,千万不能逞强。请班主任、班委干部严格把好这个关。
6、在整个学农过程中千万要注意安全这个大问题。在乘船来回的路上,在劳动来回的路上,不要打闹、开玩笑,或用劳动工具挑拨同学,造成危险。如发生意外,迅速通知班主任、向学校领导汇报。
7、每位学生完成学农计划、小结一份,于11月9日交班主任。每班至少完成3份学农小报。9日下午每班评选出学农先进个人、班级。
8、学农期间各班正常接受应该接受的学校各项检查、评比。其他注意事项各位班主任也已作了说明,我就不一一讲了。注意事项:
1、来回路上必需穿校服。2、11日星期六每班先遣对二人6:00时准时到校,大部队中午餐12:15到校,整队好各班按班级序号为车号顺序上车。3、11日11日上午9:30乘船回市区。
如果同学们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和班主任咨询。
同学们,老师们,只要我们思想重视,认真对待,特别注意安全,我相信高二学农一定能顺利完成。谢谢大家。
亲爱的家长,您好!
根据国家教委,上海市教委规定,高中学生学农活动是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一项必修课。在高一年级,我们顺利地完成了军政训练,同学们在政治思想,组织纪律上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高二的学农,对高中学生来说也将是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通过学农的一系列活动,对学生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将有很大的裨益。这次学农的要求是:学习农民吃苦耐劳的良好传统没得,培养同学们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不怕苦,不怕累的艰苦奋斗精神;学农中学会互帮互助,互相谦让,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集体注意精神;并且学会生活上自我料理。在学农中做到既紧张严肃,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学农时间:10月20日——10月25日。10月20日早晨7:00在校集合坐车下乡,10月25日上午返回学校,10月36,27日休息,10月28日起照常上课。学农地点:南汇区芦潮港青少年学农基地
学农费用:暂定238元(最后结算以学农费用清单为准,多退少补)注意事项:1,穿秋季校服(需两套),带御寒衣服(另外可以带好毛毯)
2,被套,床单,枕巾,雨具,洗漱用具(毛巾,肥皂,牙刷,牙膏等)。替换衣服,衣架,衣架子,劳动手套,运动鞋,拖鞋,手电筒等自备,请勿忘带。(注:碗筷,茶杯不需带)
3准备好清凉油,蚊不叮,人丹及学生个人常备药(如:治感冒,腹泻等药),如果学生有慢性疾病或药物过敏史,请备好所需药物并与班主任联系。
4在学农期间做到学习,劳动两手抓。带好学习所需的书本,练习薄,笔等。5每天读外语,背外语单词和课文,完成作文900秒;写一封家信 请勿带贵重物品,个人物品应妥为保管,以防丢失。
第四篇:耕作学实习报告min
青岛农业大学
《耕作学》实习论文
论文题目:耕作学莱阳实习报告专业班级:农学09级3班姓名学号:滕祥民2009322
32012年10月25日
耕作学莱阳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通过在莱阳的田间实习认识间种套种混种复种、轮作与连作的基本操作,了解合理水肥管理下的养地制度。加深对耕作学知识的掌握,达到能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作物生态习性,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定和养地制度,将理论联系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学为所用,学用结合。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之初步掌握一个生产单位种植制度规划的技能,为毕业后独立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习地点:莱阳校区实验田基地莱阳校区附近农户田地
三实习时间:2012年10月23日
四实习内容
自然条件
莱阳市地处位于胶东半岛腹地,东北与烟台市接壤,西南与青岛市毗邻,南临黄海,是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度为64.3%,属大陆季风型半湿润性气候。具有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风多易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昼暖夜凉,冬季寒冷干燥的特点。全市年平均降水量为800MM,年平均气温11.2°,全市平均无霜期173天。全市总面积17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0万亩。境内土壤划分为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盐土、风砂土6个土类,11个土壤亚类,18个土属,137个土种。
作物种植概况
莱阳农学院实验基地及附近农户土地地势为平坦,紧邻咸河,雨水充足,少量来自农户家庭生活用水,水质较好,不含对作物有害的污染物。基地灌溉条件设施良好,大部分是旱涝保收,只有少部分地势低洼的地方难排水而常年有积水。
从整体上来看,实验田主要以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为辅,饲料作物很少。
(1)光照、热量、水对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利于状况较好,但仍有可改进的地方,可以充分利于季节增种一季生育期较短的作物。
(2)熟制主要是一年两熟,少数一年一熟,全年冬季为的休闲期,部分农户利用自有土地发展大棚种植项目,一年多季轮作,效益良好。
(3)土地整体上利用状况较好,但有少部分边缘地区具有长年撂荒的情况。
(4)种植业与畜牧业发展不协调,在保证种植业的基础上可适当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5)轮作方式有复种轮作、间作等,少部分实验土地为连作种植方式,用来作对照试验。
农户作物产值及经济效益
3亩大棚蔬菜:番茄,苔菜,豆角等全年轮作种植,以豆角为例,全年大约施用12袋氮肥,两袋复合肥,8方农家肥(鸡粪为主)。大棚种植,生长时间长,产量较高,且延长上市时间,故价格较高,效益良好,豆角单季收入为11000元左右。
1亩露天蔬菜:黄秋葵,大白菜轮作,套种花菜,施用2袋氮肥,半袋复合肥,3方农家肥(鸡粪),一般当季上市,价格较低,效益较差。
实验基地主要作物及耕地养地制度
玉米
本区玉米种植方式多种多样,间套复种并存。其中小麦、玉米两茬套种占60%以上。
1.小麦玉米两茬复种
两茬复种的优点是适合机械化作业,有利于保全苗,田间植株分布均匀,群体结构合理。缺点是易受旱涝低温灾害,稳产性较差,目前缺乏早熟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所以种植面积受到限制。
2.小麦玉米两茬套种
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和土地空间,能够复种中晚熟玉米品种,使产量水平明显提高,而且不影响下一季冬小麦正常播种,因而在黄淮海平原地区占很大比例,主要有以下几种套种形式。
(1)平播套种。其特点是小麦密播,不专门预留套种行,或只留30厘米的窄行。通常麦收前7-10天套种玉米。
(2)窄带套种。麦田做成1.5米宽的畦状,内种6-8行小麦,占地约1米,预留0.5米的畦埂,麦收前一个月套种2行晚熟玉米。麦收以后,玉米成为宽窄行分布。
(3)中带套种。两米宽的畦内机播8-9行小麦,预留约70厘米套种两行玉米。一般麦收前30-40天套种晚熟玉米。
3.玉米豆类间作 以玉米和大豆间作为主,也有与小豆、绿豆间作混种者。原则上是玉米不减产,适当增收豆类。通常采用6:2或4:2间作,实现粮豆双收,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和调剂生活。
小麦
一熟平作主要在长城沿线以北的春麦区和北部冬麦区。春麦区的春小麦一般种在冬闲地上,春季播种,夏季或初秋收获,实行春小麦连作或与大豆,高粱、豌豆、大麦等轮作,形成一年一熟的种植方式。
两熟平作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与西南冬麦区,其中黄推冬麦区是中国的主要产麦区。全区年积温4000~5000℃,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热量资源可满足小麦、玉米或小麦、水稻两熟需要。
两熟套种间作混种为了充分利用热量资源,集约利用土地,延长作物生长季节,以提高全年总产量,中国各地采取了小麦与其他作物多种形式的套种和间、混作。
小麦与玉米套种为北方冬麦区较广泛的种植方式。冬小麦采用宽窄行或小畦种植.麦收前将玉米套种到麦田顶留宽行或畦埂上,使两茬作物的主要生育期错开,实现一年两熟。两熟套种可以解决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生长季节不足的矛盾;
可以延长玉米生长期,改早熟品种为中、晚熟品种以提高产量。
小麦与豆类作物间作、混种长江流域有在小麦厢沟两侧间作蚕豆或豌豆的,麦豆收获后复种水稻。黄淮平原部分地区有将冬小麦和秋播豌豆混种,两种作物共生互养,麦豆同时收获,然后再复种玉米等夏播作物。此外,在中国南方雨水较充足的早坡地,有三熟平作或套种的。
生产条件分析
本区光、热、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灌溉作物面积占50%以上。平均产量每公顷5.3吨,大面积高产田达到7.5-9吨,小面积高产记录15吨。对多数地区来说,增产潜力很大。本地区发展小麦玉米生产的策略是稳定面积,提高产量。
提高产量的措施目前推广使用的品种产量潜力和抗病性仍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而且品质较差,抗病性也不如人意。今后需要高产、抗病、抗倒伏、耐密植和生育期适中的优良品种。增加化肥投入,侧重发展平衡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要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才能采用较晚熟的品种,充分利用夏播玉米生长期间的光热资源,进一步提高产量。推广麦田套种玉米的种植方式,尽量把作物的有效灌浆期安排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提高小麦籽粒饱满度和商品玉米的品质。一般套种玉米比直播复种玉米增产14%左右。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方,可试验推广工厂化育苗和机械化移栽技术,以提高产量和降低劳动强度。
实习感想
通过虽然仅仅一天的《耕作学》实习,在实习过程种我们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有和附近居民还有老师的沟通,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的思想觉悟、专业水平,尤其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我对《耕作学》这门课的认识又进一步加深,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都充分的运用在了实践上。我明白学习这门课程不是没用,而是由很大用处,一个地区,一个省,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球都需要我们这些人才去规划,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使我们人类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物质,保证粮食安全,提高经济效益。我也学到了团队的精神,我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这么多东西的调查。我们通力合作,合理安排任务,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更多学的更牢,也是真正学到了有用的东西。
第五篇:农学专业毕业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农学专业毕业生产实习》教学大纲
一、实习基本信息
实习环节代码:
实习环节名称:农学专业毕业生产实习
实习周数:12
学分:12
适用对象:农学专业
先修课程与环节:全部专业课程
二、实习目的和任务
毕业生产实习是教学计划的规定,目的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长一定的实际经验,为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农学专业学生毕业生产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农学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实习,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获得大田农作物生产技术、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管理、经营和农产品贸易等方面的实践工作能力,巩固所学的理论;培养劳动观点,为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三、实习方式
指定单位集中统一与自主联系单位多点分散相结合;农业生产实践、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经营与贸易以及农业行政管理调查与实践相结合。自主联系实习点的学生,所联系的实习点必须是农业生产、贸易、经营管理等与农业相关内容的实习单位,同时要求该单位出示接受生产实习的证明;自行联系不到实习点的学生,必须到农学系指定的生产实习单位进行生产实习。
四、实习指导方法与要求
统一实习的学生,由指导教师和实习点单位指定的人员指导;指导教师的职责包括实习内容指导、学生纪律监督、负责学生安全和学生实习评价。分散实习点的学生,由实习点单位指定人员指导,全体指导教师负责检查实习情况,以不定期(不少于2次/点)的方式进行巡查,监督学生完成实习内容。
五、实习内容和时间安排
(一)实习内容
1、大田农作物(包括水稻、花生、玉米等)高产高效生产与管理实践。又包括:
(1)生产单位的种植制度调查;
(2)生产计划的了解;
(3)生产技术的了解与实施;
(4)病虫害的调查与防治;
(5)防灾救灾的方法调查与实践。
2、基层农业技术服务单位(包括乡、镇、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等)的农业生产服务模式、环节和经营管理技能调查和实践。包括:
(1)了解农业生产或服务的基本情况;
(2)了解组织结构形式及各部门的职责;
(3)了解农业部门的规章制度;
(4)熟悉服务项目及操作程序;
(5)参与农业技术服务。
3、农业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和贸易等方面的模式、工作环节和工作要求调查与实践。包括:
(1)农业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
(2)农业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
(3)农业企业或事业单位的运作模式;
(4)农业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工作环节及相关要求;
(5)农业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特色内容;
(6)参与农业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贸易、科研等工作。
(二)时间安排
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8学期的1~10周。
六、实习基本要求
(一)每位学生必须完成上述
(五)规定的3项实习内容中一项,(二)实习时间不少于全部实习时间的2/3,(三)实习结束后需撰写出不少于5000字的毕业实习总结。
(四)各项内容的基本要求是:
1、大田农作物(包括水稻、花生、玉米等)高产高效生产与管理实践。
了解生产单位的种植制度、生产计划、采用的主要生产技术、当地的主要病虫害及
防治方法、自然灾害情况及防灾救灾的方法,并积极参与生产实践。
2、基层农业技术服务单位(包括乡、镇、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等)的农业生产服务模式、环节和经营管理技能调查和实践。
了解农业生产或服务的基本情况、组织结构形式及各部门的职责、规章制度;熟悉服务项目及操作程序;积极参与农业技术服务。
3、农业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和贸易等方面的模式、工作环节和工作要求调查与实践。
了解农业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组织形式、运作模式、工作环节及相关要求、特色内容;积极参与农业企业或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贸易、科研等工作。
七、实习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标准
(一)实习考核方式
实习报告、实习单位鉴定、指导教师检查情况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二)实习成绩评定标准
毕业生产实习的考核以实习单位评价占30%、指导教师检查在点情况占30%、实习报告占40%进行综合评价。
其中:1,指导教师检查情况按优良中差四级评分,不在点上1次,评价降1个等级;单位反映有不良表现,只能评价为中或差;出现个人原因的重大过错或违反校纪校规、党纪国法的,评价只能是差或不评价。
2,实习报告以优良中差评价。不反映实习内容,降2个等级;不归纳总结降1个等级;无实习体会降1个等级。
八、其他说明
1,统一实习的学生,指导教师负责在实习点的安全,学生离开实习点的安全指导教师不负责;自主联系实习点的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由学生自己负责。
2,学校负责接送学生由学校到实习点和由实习点回学校的一次车费,其它费用一律由学生自己负担。
3,教师指导检查毕业生实习的费用由学校承担。
大纲修订人:王晓明刘冠明修订日期:2009.12.1 大纲审定人:王晓明、郑奕雄、刘冠明、赵玉环,兰霞、祁桂林 审定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