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形式和政策导向

时间:2019-05-14 08:35: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形式和政策导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形式和政策导向》。

第一篇: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形式和政策导向

教师专业标准解读

1.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形式和政策导向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中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主线。以提高质量为主线,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强法治为保障。

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蓝图,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滚动的总体谋划,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2020年前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新的部署和要求。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书记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也就是一大目标带三大举措,其中,战略目标有2020年时间点,而改革、法治、治党三大举措没有时间点,将是相当长时期全党全社会共同的任务。本文拟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及“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和政策要点入手,从政策文本解读角度来谈谈理解和体会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教育做出了五大部署,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主题,分别对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五点内容,在接下来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文件中不断细化推进。值得重视的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个点上,增加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的要求,我们不要将其窄化为德育工作,而必须当成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社会系统工程。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中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第一层面是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全面创新育人模式;第二层面是以促进公平为关键,多方位缩小教育差距;第三层面是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龙头,优化教育结构体系;第四层面是以管办评分离为重点,改革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特别是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教育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有序,指的是在宏观政策法规调控之下推进;开放,包括对内对外开放,对内是向民间资本开放,同时对国外优质资源可探讨合作机会。

接下来,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与三中全会提出的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全一致,总书记认为这两次全会文件是姊妹篇,改革和法治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一方面破除前进路上的体制机制障碍,另一方面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及时固化上升为法律;一方面从改革当中寻求新的动力,另一方面从法治方面获得可靠保障。四中全会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作出了全面部署。这就要求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对依法推进管办评分离,依法保障学校和师生员工权益,深度参与全社会法治宣传教育,公平诚信建设和国民道德建设等内容,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别是教育系统尤其是高等学校要为法治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持,不断加强党的领导,提高教育系统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从现在做起,从细节做起,这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未来五年。“十三五”时期与2020年建党一百年的时间点相重合,我国要达到什么目标,怎么走才能达到目标,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非常关注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文件一发布,海内外各界都感到耳目一新,这次的五年规划,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用重大理念引领攻坚克难的规划。规划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也包含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体现阶段性特征,又体现在人的发展方面的务实精神。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来设计“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对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将发挥提纲挈领的作用。按照习总书记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要求,创新发展解决的是寻求新发展动力的问题,协调发展解决的是增强发展平衡性的问题,绿色发展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开放发展解决的是健全内外联动机制的问题,共享发展则解决的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

教育既是国计,又是民生,按照中央的部署,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将显著提高。国民素质的提高,教育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国民素质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等,都离不开教育这个根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五年实施成效 作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前夕,两轮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目前,规划纲要实施五年的中期评估主要结果已经出台。我们可以看到,人民群众从这当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具有改革发展成果的获得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境界、新的阶段,诸多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是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大部署所调动起更多方面积极性而引发的。

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进展,无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是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整体性评价都较高。如2014年第11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教育监测报告认为,中国处于前1/3位次,近年跻身全球义务教育免费水平较高国家。世界银行认为:中国政府政治承诺和社会对于教育强有力支持推动了教育发展,公共教育的提供也变得更加公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指数(HDI)测评结果是: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处于典型低收入国家行列,开始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国际组织看到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力资源开发能量被逐渐释放出来,教育服务能力正在开始显现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制定的2030年全球目标和战略选择,列出了教育发展的七个方向,其中显示出三个关键词,一是公平,即重点扶持弱势群体学习;二是生存,即全面帮助学习者寻求安全及待遇好的工作;三是教师,即完善激励机制和专业发展提升教师质量。教师质量是个永恒话题,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天花板”就是教师。因此,总书记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视频贺词指出:“中国有2.6亿名在校学生和1500万名教师,发展教育任务繁重。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习总书记既是对国际社会宣示我国政府、学校、社会的努力方向,同时也是对13亿中国人非常庄严的承诺,希望学生们逐渐能够获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

“十三五”规划《建议》部署提高教育质量的政策亮点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教育改革发展发出了新动员令,明确提出“提高教育质量”这一主线,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进入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阶段。在重大教育政策举措方面,《建议》的部署具有六个亮点。

第一个亮点是拓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范围。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建议》提出要提高教育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这种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纵横交错,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相互贯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职场教育、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网络教育等相互衔接,使得青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环境能够越来越优化,这是从十八届三中到五中全会一以贯之的要求。

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还特别要求,“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全民阅读。发展体育事业,推广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这充分表明,教育不仅是为共享发展来提供重要支撑,同时还要面对服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发展的多重使命。2015年1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八次会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条的表述修改为“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战略思路和决策意图适时固化为法律。

第二和第三个亮点分别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两点是一套“组合拳”,包括发展学前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乡村队伍建设;办好特殊教育等方面。这些政策导向显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制度本质特征,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在教育政策全局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我国《义务教育法》、2010年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以及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政策措施,都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要目标,阶段性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要强化政府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法定责任,努力办好每所小学和初中,使得每个孩子获得平等就学机会,不因为学生的家庭收入状况,家庭背景而在就学机会和学习质量方面产生过大差距,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有质量的义务教育。同时,《建议》提出要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全覆盖”体现为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阶段)。公共教育资源对困难地区和群体的倾斜、帮助、支持,将在我国教育发展进程中持之以恒推进下去。

《建议》提出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目标,与2012年教育部公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相比,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实现这一目标,《建议》要求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始,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以定向定点方式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困难。同时,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也需要迈开步伐,一些学校已经做出很有意义的尝试。当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到一定程度之后,在学生发展层面,不应把所有学生都捆绑在升学竞争上,而是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在学校发展层面,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进一步扩大优质资源,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第四大亮点是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混搭”部署。《建议》要求提高高校教学和创新能力,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实际上,在提高教育质量过程中,教学改革并不是目的,而是要提高高校的创新能力,对于部分高校来说,还要涉及“双一流”建设。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给出一个阶段性目标,也明确了一系列改革任务、建设任务和支持措施,今后需要逐步明确标准,框定程序,进行甄选,争取财政支持,开展运作过程中的评估。

习总书记对于职业教育寄予厚望,他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评价职业教育质量,归根结底还是看用户认定,看是不是能让受教育者获得相对比较稳定的、体面的工作。因此,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根本之策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如果没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只靠财政拨款,任何国家也办不好职业教育。不同类型职业学校都有条件创建国际国内一流,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像生命线一样。

当然,一流职业学校评判标准与研究型大学有区别,应用型、职业型、学术型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是可以“混搭”、共同探索的。也就是说,《建议》强调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不仅指高等教育,还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连通。为此,《建议》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部分地方普通高校趋同化现象突出,受到就业率低迷等问题的困扰,急需创新发展路径。根据中央的部署,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最近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列出了转变的基本思路和重要任务,有关高校还需要结合不同地区和学校自身的实际,深入思考什么叫“具备条件”,什么时候能够“具备条件”。向应用型转变是一盘大棋,必须把它下好。

第五个亮点是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建议》在重申落实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首次明确提出“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类似“零存整取”的“学分银行”,然后强化以推进教育信息化为依托,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大突破口。习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时明确指出,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战略意图。2014年,经过党中央审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点,一是夯实基础,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和破解择校难题;二是系统设计,改革高中及以上阶段考试形式和内容;三是多措并举,改革高校招生录取制度和学分转换机制。目前,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准备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一系列改革将在2020年前一步步落实到位。这将是从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到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整体设计,而不能窄化为高考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是目的,学分累计制度搭建也不是目的,目的就是拓宽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通道。

第六个亮点是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这是中央第一次把“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何谓多样化服务?就是从纯公益到纯营利的教育之间有一个光谱,中间还有准公益的、半公益的、非营利的、准营利的、营利的。但是目前光谱中间段有些还不太具备合法性,只有两端有相应法规能够适用,一端是公共教育,另一端是工商注册的市场化培训行为。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明确要求,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把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写到中央文件当中,非常具有前瞻性。按照中央新部署新要求,“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各地将因地制宜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对内对外开放度更高的教育服务业释放更大活力,必须反思非营利性和营利性教育,关键在于精准锁定、适应、引导、激发、制造用户需求。民办教育也有提供慈善性教育服务、基本或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务、非公共教育服务的多条路径,公共财政可有区别地选择购买、资助和补贴。其中非义务教育是多种服务并存、融合、竞争的平台,用户需求将成为一切服务供给模式生存发展的基石。

“十三五”时期全国教育系统的重要使命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十三五”时期全国教育系统将承担以下重要使命:第一,提高教育质量(包括促进教育公平);第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第三,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涉及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归根结底,就是要不断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此,即将出台的全国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至少有三个上位文件起着重要指导作用:一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二是全国人大将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三是已执行五年的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今后五年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新部署新要求,滚动更新、继续推行。根据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的基调,“十三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将以提高质量为主线,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强法治为保障,在显著提高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方面迈上新的台阶,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谋划“十三五”时期的教育改革发展,可能需要统筹考虑以下八个方面要点:第一,重视各地2020规划纲要中期评估,逐项梳理总结经验;第二,把握党和国家新的顶层设计,注意兼顾国际视野;第三,呼应“五大发展理念”,教育系统内部外部同时发力;第四,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精心设置重点项目工程;第五,基于服务属性分化,加强供需模式改进;第六,坚持公平与质量的基本政策价值取向,强化普惠施策与重点支持;第七,改革深水区选择突破口,做好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第八,强化制度建设与体制机制创新,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

第二篇: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导向试卷答案

试卷名称: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导向

得分 7

5一、单选题 1.美国经济正在复苏,先于欧洲,先于日本,甚至先于()。[3分]

A.北欧

B.中国

C.意大利

2.欧元经济经过了2010年、2011年、2012年,3年多的()有慢慢触底迹象。[3分]

A.经济危机

B.金融危机

C.债务危机

3.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个十年(80年代)()持续加速上升,目标定得也很高。[3分]

A.汇率

B.税收

C.经济 4.新一届政府政策会在推动运转方式,调结构()等政策方面有所作为。[3分]

A.提高科学发展

B.调控房价

C.提高文化建设 5.欧元区经济还将受到需求要素,特别是()的影响。[3分

A.公共需求

B.股市

C.出口 6.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最新()导向的文件,以及领导的主要讲话。[3分]

A.政策

B.任务

C.法规

7.十四大提出来发展社会主义()。[3分]

A.市场经济

B.宏观经济

C.经济建设

8.美国的有效需求增加,消费采购能力提高,中国的()就会增加,顺差就可能增加。[3分]

A.出口机会

B.内需水平

C.汇率

9.经济形势走向关键是要看()政策导向。[3分]

A.宏观经济

B.微观经济

C.民生

10.今年的经济增长率7.5%和去年的7.5%有几个不同,今年要使经济保持()态势,进入一个渐渐回升的通道上去。[3分]

A.企稳

B.上升

C.回暖

11.两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对201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预期值是7.5%。与去年的预期是一样的。[3分]

A.农业增产

B.经济增长

C.国防建设

12.新一届政府很有魄力,对机构做了一个很大的()。[3分]

A.分配

B.转换

C.调整

13.李克强总理提出要稳货币,在货币政策方面需要()的货币政策。[3分]

A.宽松

B.稳健

C.紧缩

14.美国经济好转,对中国的直接好处是()增加。[3分

A.出口

B.进口

C.汇率

15.通过()分析了宏观经济走势及变化。[3分]

A.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

B.国际收支和充分就业

C.金融和货币

二、多选题

16.美国经济()比较强。[5分

]

A.自我修复能力

B.上升能力

C.创新能力

D.开拓能力

17.宏观经济的指标有()。[5分

]

A.经济增长

B.国际收支

C.通货膨胀

D.充分就业

18.美国的经济将会带动()走向复苏。[5分]

A.中国经济

B.欧洲经济

C.债务危机

D.汇率

19.李克强总理提出来的“推改革”是针对()。[5分

]

A.铁路方面

B.国家卫生方面

C.国家食品药品方面

D.国家能源

20.十六大提出来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口号()。[5分

]

A.减少出口,保证内需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D.发展是党执政新国第一要务

三、对错题

21.去年的经济环境,特别是外部环境和今年面临的外部环境存在新的变化。[3分]

A.对

B.错

22.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赤字率一直表现平稳。[3分]

A.对

B.错

23.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个十年(90年代)经济发展状况与80年代是有很大差距的。[3分]

A.对

B.错

24.我国人力资本提高了,研发技术的进程加快了,技术更新也加快了。[3分]

A.对

B.错

25.第三个十年,十四大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分]

A.对

B.错

26.美国的有效需求增加,消费采购能力提高,中国的出口机会就会增加,顺差就可能减少。[3分]

A.对

B.错

27.今年要经济保持企稳态势,进入到一个渐渐平稳的通道上去。[3分]

A.对

B.错

28.2002年十六大,为我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3分]

A.对

B.错

29.新一届政府很有魄力,对机构做了一个大的调整。[3分]

A.对

B.错

30.目前经济发展都是需要人来创造,所以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体制和平台,更加强调人力资本。[3分]

A.对

B.错

第三篇: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综述

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综述

经济学问题一般要涉及到市场的均衡问题,这是我们研究的关键,通常可以把市场分为三大类:物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物品市场的均衡不仅要靠市场自身的市场机制来调节,而且要靠财政政策来辅助调节;金融市场同样,不仅要靠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来调节,还要依靠国家的货币政策直接或者间接控制;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更是如此,它也要靠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影响,例如:失业救济金,最低工资法,公司解雇工人的相关法律条例等。三个市场互相影响,互相依存,都要求达到各自以及整体的均衡。由此可见,整个市场,单单是自身机制的调节是不够的,需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与控制。与此同时,产出、失业、通货膨胀也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2010年12月12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

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牢固,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妥善加以解决。

调控物价成为今年各宏观调控部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货币政策基调从去年的“适度宽松”改为“稳健”,央行连续数次调高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多部门紧急出手平抑物价。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下一步发改委将密切关注物价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对农产品、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和食品价格给予高度关注。2011年,物价问题成为政策焦点,各项政策的变化与物价走势密切相关。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旨在通过机智、灵活的政策组合达到多赢的调控目标;通过营造良好货币环境,减少市场投机炒作行为,合理控制通胀预期,保障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让货币信贷增长回归到一个正常的增长水平,既要管理好泛滥的流动性,也要以信贷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并以此加强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及风险管理,弱化系统性风险的累积,保持金融体系稳定。

就财政政策而言,从2008年11月起,我国已实施了两年多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稳定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的财政支出,将更加突出改善民生和结构调整,将更多的资金用于“三农”、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建设,用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明年中央政府为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可能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如为了拉动内需,就要增加居民收入,这样在结构性减税的安排上,可能会更加注重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通过一系列带有总体减税倾向的安排,实现低收入群体减税增收的目的。

就货币政策而言,“稳健”二字意味悠长。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下,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就是要化解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两难相冲突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一方面,要回收巨量的货币流动性,控制物价;另一方面,要阻击国际热钱的流入。但前者由于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压力较大、信贷投放惯性较强、外汇占款规模上升、历史存量较高等因素而困难重重;后者则由于美国可能会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债务危机继续深化等因素而难以控制。后者的不可控性,完全可能使我们回收流动性的所有努力被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所抵消。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松奇对于我国目前宏观调控的评价是这样的。“中国自1985年“巴山轮会议”引入宏观调控理念以来,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运用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逆对经济风向、相机抉择、突出预见性,同时在调节力度上力图温和平滑,以避免挫伤实体经济。现在回过头来看,为应对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中央当时出台4万亿元投资计划虽然十分必要,但从2010年以来中央对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清理力度及2011年货币政策的动向看,2009年我们的危机应对似乎有“反应过度”的嫌疑。现在中央银行频频出招以“稳健”之名行“紧缩”之实的货币政策,正是印证了2009年拉动内需政策的“反应过度”。”

从物价看,全球范围面临通胀压力。欧美发达经济体的通胀水平继续上行,英国4月份 CPI同比上升4.5%,加快了0.5个百分点,环比上升1.0%,为1996年以来CPI单月环比升幅第二次达到这一水平,通胀水平呈加快态势。相似的情况出现在欧盟和美国。其中,欧元区4月份通货膨胀率从3月份的2.7%升至2.8%,美国CPI同比从2.7%上升至3.2%,而CPI环比上升0.4%结合我国4月份CPI上涨5.3%、环比上涨0.1%的情况,全球范围内受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影响,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仍然较大。

面临当前的局势,宏观调控政策面临更大的挑战。由于种种原因通货膨胀正悄悄的降临我国,为了避免我国经济出现畸形发展,我们必须采取调整收入政策,货币政策,对外经济政策,提高利率,降低工资水平以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抑制通货膨胀蔓延,使我国经济稳定的发展。以控通胀为首要目标已是监管层的共识。央行在最近发布的年报中指出中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容忽视,价格总水平趋势性上升难以避免,尤其是在外部资金流入的情况下,流动性管理难以放松。虽然本周公布的4月新增外汇占款较3月份环比下降了23.8%,但是新增3107亿元的规模仍高于2009年~2010年间2390亿元的均值。外部资金流入的规模仍有可能继续冲击我国的流动性。加上6000多亿公开市场到期资金,不排除6月份再次提高准备金率。而面对高投资的推动,如果经济放缓不是很明显的话,仍有可能在6月末、7月初加息一次。但是我们认为当前政策的调控比较纠结,通胀和经济增速仍呈较大不确定性,当局也似乎没有作出明确的判断,只能是谨慎

推进,即在“控通胀和稳增长”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但这造成了货币政策之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不完全协调,政策调控有“左手打右手”之嫌。而基于我们对经济存超预期下行而物价冲高回落可期的判断,还是认为当前政策调控将进入后期,上半年将结束偏紧操作,在三、四季度有望进入适度放松的局面。

对于2011年我国宏观政策的建议,大部分经济学家普遍赞同2011年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但在具体工具选择和幅度上存在分歧。马骏(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认为,2011年合适的货币增长应该是15%,贷款增长应该是14%,即6.5万亿元;王志浩(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预计2011年还将4次加息,每次25个基点,银行信贷规模约在6万亿元~7万亿元,信贷增速从2010年的18%降至12%~14%;高善文(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认为,到2011年年中会有两到三次加息的空间,不排除会出现准备金率、基准利率和汇率“三率齐动”的情形;鲁政委(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认为,2011年第一季度需要以平均每月1次的频率来上调准备金率;哈继铭(高盛香港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建议更多发挥汇率工具的作用。

也有的专家反对紧缩的货币政策,如王建(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相比,始终应放在次要位置,且当前通胀是成本推进型的,紧缩型货币政策无益于通胀问题的解决,只会压低企业发展生产的动力,他建议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保增长,使用财政政策加大补贴对抗通胀。

通货膨胀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既要从宏观上消除通货膨胀的根源,把握通货膨胀治理力度,并在时间上兼顾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的要求,又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配置状况改善,还要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变化,使其能够适应对通货膨胀的治理。

目前,在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不变的情况下,政策工具的具体使用节奏和方式正在进入一个敏感期和观察期,如何在吸收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和完善金融调控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不仅对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会丰富世界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央行将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利率等多种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和投放结构,着力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结构。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既对货币政策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此刻,如何把握调控的节奏和力度,怎样在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事,提高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是对决策部门智慧的考验,让我们期待我国的金融调控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四篇:《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2》

《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2》

怎样的教师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学生需要积极性高的老师为他们上课。教学过程是刺激和反应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刺激和反应的关系。从理论和本能上讲,没有一个孩子不想学习,不想学好。不管是什么人对自己的未来生活都有美好的憧憬和向往。教师有积极性学生才会有积极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教师;二是严谨、执着、勇于追求学问的教师;三是责任心强,关切每一名学生发展的教师。

(二)学生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轻松、愉快、高效,并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情境。知识是在真实具体的生产生活环境中产生的。学习的环境越逼真、越生动、越融洽,学习就越有效率。由此可知,要使学生有效率的学习,首先要创设有高潮的学习情境。学生学习的知识是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因此,研究创设情境就是研究呈现知识和探索问题的方法:一是课题呈现的奇妙性;二是知识引入的惊诧性;三是悬念设置的费解性;四是场景设计的高潮性。

(三)学生需要教师为他们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的学习方法。学生愿意做他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愿意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做事,这是人的天性。课堂上学习内容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呈现。对中学生来讲,听和看是最低水平的学习方式,读和说是较高水平的学习方式。学习的过程是立体的,学习的效果是整体的,记忆的联系是广泛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少讲!要多给学生做的机会。我们要大力提倡:学生喜欢怎样学,就引导他们怎样学,学生喜欢做什么,就多给他们做什么的机会。按学生的兴趣组织教学,是教师最基本的原则。了解和驾驭学生兴趣,是最高水平的教学艺术。

(四)学生需要教师有新意、有专题、有弹性、有发展的设计“问题”。教学目标是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问题是教学过程发展的动力。没有“问题”就没有教学,设计不出好的问题,就设计不出好课。要能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前提是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处理教材的能力,这就要我们平时认真备课。要能够抓住基本的知识点,理清基本的教学线索。只有脉络清晰、问题集中,课堂教学才能层次清楚、过程流畅。

(五)学生需要教师富有启发、感召、趣味和果断性的教学语言。语言不但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工具,同时也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工具。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上。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有:陈述性语言、激励性语言、启发性语言、过度性语言等。其过渡性语言多是和其它语言交织在一起使用的。语言的科学性表现在言之有物、言之准确上,而语言的艺术性则表现在言之感人、言之激情上。

(六)学生需要教师采用形象、直观、简洁、快速的教学手段出示和演示教学内容,能吸引他们的兴趣。知识在一定意义上讲是抽象的、枯燥的、深奥的,但是呈现知识的手段却可以是具体、形象和简明的。教师恰当的使用教学手段,不但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更能使教学效率事半功倍。能用教具“说话”的尽量让教具说话,这样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课堂上最忌教师空口说白话的现象和教师较长时间写板书的现象,那样学生听了糊涂,看了无聊。久而久之,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

第五篇: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浅析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近年来,人们对基础教育的理解越来越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也步步深入,我国的基础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九年义务的普及、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在课堂中角色的变化都体现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成就。但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第一,师资力量仍然比较薄弱。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题,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然而,目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跟不上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在近几年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创新意识的欠缺也渐渐显露出来,他们原有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理念已不能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求,教学方式和手段也不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此外,现阶段进行的教师培训注重知识方面, 忽视了对教师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的相关培训和指导,因此很难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师资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第二,班级编制不合理。我国中小学班级人数过多的问题普遍存在,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给任课教师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在美国,中小学每个课堂的人数是我国的一半,而且他们的很多教室同时也是实验室,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需要。而在我国,教师在推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时,由于班级人数过多, 教师很难控制课堂,这样,教学效果势必受到影响。实验室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利用也不是很方便,这就需要教师付出加倍的精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都反映,由于工作压力太大,很多时候都感觉没有充分的时间来研究教学。

第三,教学过程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确应该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勇于探索课堂教学的最佳模式,这是新的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教育改革精神领会不透彻,教学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 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例如, 有的教师注重以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生间的简单问答频繁,没有多大的价值;有的教师在课前精心编排,课内学生以表演、对话等多种形式实现互动, 却很难与课堂知识密切联系;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教师必要的讲授和板书却被取代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只是行为的参与而非思维的参与,是氛围上的活跃而非学习上的探究,并未真正落实教材中关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

一个国家的教育不仅是为经济建设服务,还有其政治价值、传承历史文化的价值。同样,基础教育改革不仅涉及科学上的问题,也涉及政治、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基础教育改革中充满着不同的价值观、利益和意识形态,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出现的这一系列问题,积极探索相应的解决对策。针对前面提出的主要问题,我们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改变当前教师的培训模式。在培训过程中要贯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改变培训授课的方式,注重教师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通过培训,让教师首先自己学会怎样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教师通过亲身实践透彻地理解新课程中这三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很好地引领学生在新课程中运用这些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否则,他们自己都不能把握好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如何来教学生?相应地,教师培训课堂的学员人数也要加以限制,尽量不要设置超过一百人的大课堂,保证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学习和参与。

第二,增加并落实教育投资。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学活动和每堂课的教学效果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课堂教学既有成绩有又效率。我国现阶段的大班教学很难照应到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也不能有效地进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另外, 很多学校在进行理科教学时,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无法保证,几十个学生一起涌到实验室以后根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实验资源,这样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大班的小班化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利于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国家要增大教育投资力度,切实将资金落实到每个地区每个学校,完善实验资源和教学资源,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有效实施。

第三,从实质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2001 年 7 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其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并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他们通过学习自我发展、自我提高。但是,教师也不能一味地为了追求课堂形式的生动多样,设计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和表演等等。教师要勤思考,多探索,从实质上而不是在形式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过程,我们要有耐心,认真思考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的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和对策。我们的处理态度应该是尽可能减少失误,让基础教育改革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和完善,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

浅析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外国语学院 07级英语师范1班

孙秋实 07301099

下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形式和政策导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形式和政策导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 导论 第一节 中国社会改革与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在关系 基础教育的含义:是对国民进行的普通文化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 作业一 第一单元 综合练习一 (1-4章) 一、填空题 1、基础教育亦称国民基础教育是旨在提高公民基本素质而实施的普通文化......

    基础教育改革

    [键入文字] 基础教育改革 《人性的弱点》的作者是 D.卡耐基 教师的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 )A.备课 下列哪部电影体现了“像母亲一样慈爱”的主题?A.《乡村女教师》 “自学......

    基础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 作业1.第1题 “叙事的教育行动研究”主要的行动者是() A.大学教师B.校长C.校外研究员D.中小学教师标准答案:D 2.第2题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A.鲁......

    基础教育改革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教育学 专业 本科基础教育改革与实验课程书面作业 一、 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基础教育改革的决策原则是什么? 2.校长负责制概念的基本要素是什......

    河南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走势

    河南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走势 --兼谈《纲要》 引题 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

    2013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导向(仅适用于2013或2014年度)-考试题集

    一、单选题 1.要利用好目前的国际环境,加快市场体制建设,加快包括(C)在内的全球供应链销售网络建设。[3分] A.经济建设B.网络建设C.渠道建设 2.李克强总理提出要稳货币,在货币政......

    基础教育改革1

    基础教育改革 一、不定项选择题  “八字教学”的倡导者是:(D. 段力佩)  “异步教学”的倡导者是:( B.黎世法 )  《夏令营中的较量》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C.孙云晓 )  《易卜生主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