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十八大报告中,又再次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并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足以见得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变化。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始终依存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们敬畏自然,主张顺天应时。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的同时,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这种观念导致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夺,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建设生态文明,则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路径。
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及程度不及发达国家,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且长期以来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发展目标重于环境保护的要求,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逐渐趋于恶化。市场转型以来,虽然我国加大了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建设的力度,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缓解,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旧的影响因素尚未根除,而新的影响因素又凸现出来。
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令人担忧,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严重的水污染使得这一问题更加严重。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中国大气污染的程度和危害度丝毫不亚于水体污染。近年来,雾霾已经成为热点问题,在华北地区,雾霾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水平,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治理大气污染已经刻不容缓。据我国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灌区调查,在约140万的污水灌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4%。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t,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多达1200万t,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如此严重的污染问题不得不让人反思,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可不容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许多政府官员追求经济的增长,惟GDP增长论英雄,虽然经济数据很好看,但是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并没有像数据那样增长,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使得这种快速增长的发展模式显得没有说服力。绿色GDP,可持续发展应当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我们需要转变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用好这一制度,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使国家保护环境的意志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体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我们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方针以及部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是一条固定化,模式化的道路,是一条基于中国国情,不断探索不断适应的道路。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的主要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各不相同。要完成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就要根据形式的需要与时俱进,充实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内容。在当今环境资源挑战日益严峻、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确保我国现代化道路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适应当今中国国情的重要体现。
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并不只是停留在纸面面上的一个口号而已,需要落实到现实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靠某一两个人活着一两个部门就能完成的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因此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向,生态文明就自然会实现。环境保护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基本政策,但是这么多年来这些政策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制不够完善,相信在新的环境保护法实行之后,这一状况会有所改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除了完善法律制度外,将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领导干部身上,建立一支强大的执法队伍,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处罚也是至关重要。在过去,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环境执法手段软,再加之目前的确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实,使部分企业宁可冒险偷排偷放,也不按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办事。这些问题只有完善法律制度,加大处罚力度才能彻底解决。
一个国家强不强大,不仅仅要看经济数据,军事实力,人民的幸福感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美好的环境正是提升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方面。蓝天、白云、绿水,这可能是一个普通人对美好环境的基本印象,然而在我国许多地方,这些简单的事物却成了奢求,因此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党的十八大也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重大的战略高度,相信在未来,蓝天、白云、绿水不会再是奢求。
第二篇: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今社会尤其重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生态文明建设也应该加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字:生态文明建设,意义,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1、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2,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低位;同时,我国的资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之路,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1.借鉴经验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快政府法制层面、企业层面以及公众三个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形成政府、企业与民众相结合的治理模式;促进环境保护制度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方式的进步,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尽快建立我国的“绿色GDP”指标考核体系,推进政府行政的全面创新——包括干部选举制度、考核制度的创新,推行“绿色GDP”核算,根本扭转现行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以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遏止利益集团形成。加速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制度,高度重视市场机制的重要杠杆作用,以新的税收制度支持环保科技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2.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念
首先是要树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其次,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最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由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但要做好其本身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更重要的是要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从而形成五大建设,又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观点、方法。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和谐理念”在内政上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能够保证人类有个舒心的生活环境与良好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且能够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际和谐。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共产党的“和谐理念”在外交上的重要体现。它既可以保证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也是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2.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
强调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而且拓展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域和范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搞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全面推进现代化,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关系。近些年来,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我国是具有悠久生态道德文化与伦理的国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我国率先跨入生态文明社会,不但会使全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文、民生面貌为之一新,而且必将大大加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四.结束语:
建设生态文明,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味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84.[2]陈家刚.生态文明与社会公平[J].新华文摘,2008:117-119.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姓名:崔深美 班级:B1102 学号:0311110202
第三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
文明是指反映物质生产成果和精神生产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开化状态与进步状态的标志。文明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发展而进步。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的提出,实际上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环境保护的问题,在中国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们曾经高喊着“人定胜天”的口号,毁林垦荒、围湖造田。改革开放初始,就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中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那些为官一任的急功近利者根本听不进逆耳的忠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几乎都是以环境污染加剧和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破坏为代价的。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消耗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近6倍,印度的3倍。目前我国仍有61%的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不足20%的城市生活生产垃圾能够按环保的方式处理,三分之一的土地遭遇过酸雨的袭击,七大河流中一半以上的水资源完全不可用,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9%的经济增长。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残酷的事实告诉我们,物质财富的增长不能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更不应在能源使用上竭泽而渔,消费模式的改变也不应以破坏生态文明为结果。近年来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大自然母亲正在以她特有的方式告诉她的儿女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贪婪索取和肆意破坏,她就会惩罚我们这些不听话的孩子。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严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唯一的出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依然沉
重。基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做了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树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这也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又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明确提了出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是一场全民皆兵的持久战,他需要我们每一个公民的共同参与。
首先,作为国家的领导层,我们的干部首先要了解和掌握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懂得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足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需要有足够的耐性和高超的行动力,而这些都首先需要我们立足于中国问题本身,坚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找到一条和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其次,我们应该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帮助学生树立环境生态观念、环境资源观念、环境道德观念。
再者,改革生产方式,做强生态产业。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发展生态产业的重点,是要建立起资源节约、环境少污染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发展道路。要下决心关停并转那些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发展生态农业,主要包括绿色农业食品和绿色食品原料,生态林业、草业、花卉业,生态渔业,观光农业,生态畜牧产品,生态农业手工业等方面。为此,要研究开发生
态技术,防止土壤肥力退化,进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实现生活用能替代和多能互补、废弃地复垦利用和陡坡地退耕还林,发展山地综合开发复合型生态经济、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以及农村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另外,还要重视生态旅游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另外,我们应提倡实施生态工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生态工程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中国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特点,“十五”期间,应重点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一要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生态处理,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工作;二要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工程,特别是北京地区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和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三要防治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危险废物污染,防止生态破坏;四要加快自然保护区、环境优美城市和生态省(市、自治区)的创建工程;五要继续推进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全社会的计划生育意识,确保控制人口数量,确保提高人口质量;六要在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控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能超过其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资源,防止资源骤减,力争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最后,我们应当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也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要建立综合决策制度,用政府的权威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特别是在制定规划、计划及重大经济行为的拟议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决策的作用,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以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的危害问题。要适时出台相关政策,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包括: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持性政策,防止和遏制破坏性经营的刚性约束政策,旨在快速恢复生态植被的资源补偿性政策,以及旨在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科技投入政策。要充分发挥环境和资源立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约束作用。要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他不仅需要我们每个公民的共同参与,同时也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共同合作。只要我们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
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以及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就一定能够促进四大文明的协调发展,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第四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经济的逐步全球化,环境污染也已经逐步的走向全球化:全球变暖、土地沙漠化不断增速、水污染严重、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生物多样性减少。[1]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最紧迫的重大问题,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2007年世界森林状况》报告统计,全球目前只有不到40亿公顷的森林,覆盖了约30%的陆地面积。1990年到2005年15年间,世界森林面积减少了3%,而且目前仍然以每年730万公顷的速度在减少。同时,全球有约2/3的国家、地球表面1/3以上的土地(超过40亿公顷)和l0亿居民遭受沙化、荒漠化的危害。由于持续扩大的荒漠化,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到2020年,将有约1.35亿人面临着被迫离开家园的危险。根据世界水委员会《世界水展望》报告,全球约有1/5的人口常年饮用不洁净的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展望年鉴2006》表明,全球有10多亿人口直接受到空气污染毒害,并导致每年约有160—320万人过早死。
随着生态破坏给我们带来的灾难,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性,人们已经逐步的达成了一种共识;我们的发展需要和自然相协调,需要走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我们得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我们应该不断地降低在发展中产生的负面影响,积极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它反映了人类的自身活动和自然关系进步程度、是人与自然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将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建设。[1]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我党也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方针,以使我国建设为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鉴于生态文明负面效应的逐步出现,发达国家已经先发做出了反省,生态问题涉及到全球,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问题也成为了国际社会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生态问题的产生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是一种随着发展而逐渐暴露并被关注的问题。由此可见生态问题对于大多数后发现代化国家而言是一种已知的存在,是一种借鉴,按照一般的逻辑推理,历史的悲剧应该可以避免,不会出现,但我们看到的现实
是,这些国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次次地重蹈覆辙,而且一次更比一次代价惨重,追究求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对生态的对抗,对眼前的利益追逐,把最近的利益看成是最直接的结果,没有想到这会给地球带来多大的危害。[ 2]有些人认为生态问题是作为人与自然关系对立存在的反映,而实际上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反映和必然延伸。目前很多学者都指出全球化在给第三世界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生态灾难,如果我们不及时的去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生态将会被破坏,也许在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会面临着生存危机。
中国生态问题的解决过程与中国许多其它难题的解决一样,我们的干部首先要了解和掌握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懂得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足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需要有足够的耐性和高超的行动力,而这些都首先需要我们立足于中国问题本身,坚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找到一条和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3]这听起来像一句无可奈何、空漏无物的托词,没有任何的意义,但是如果我们展开历史,尤其是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的宏大历史,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除了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全人民战争”,没有别的方式能够赢得这场生态之战的胜利。“全人民战争”的方式并不是“运动”的具体方式,而是指全民关注、全民参与的自下而上的推动实践发展的一个说法。发展与生态之间虽然在现实实践中似乎已经构成一对矛盾,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发展与生态之间形成对立的原因往往在于技术的选择,而技术选择的背后,往往是“利本”与“人本”的斗争。我们要克服这一矛盾不能寄希望于利益团体良心的发现,而要靠我们全人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的提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涉及的面之广、之深,没有广大人民建设、监督、抵制,要取得胜利是不可想象的。[4]
另外在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上,笔者认为也需要提高人明的素质,问题再一次扩展:一个民族的素质是这个国家民族文明建设成果的体现,那么我们的文明建设又从哪里着手了?如何用力呢?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熟,我们对社会文明的理解也不断加深,从最初认为文明就是指物质文明,或主要是指以物质为结果进行。到两个文明一起抓,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到四个文明一
起建设,再到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越来越把现代化看终一个系统的多个文明共同参与的社会建设工程。只有我们全民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逐步的加深,我们的建设速度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说只有全民的观念改变了,我们才能更有效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因为观念是做任何事情的向导。现在我们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到了一个文明的概念,也就是说现在我们要把环境问题放到一个整体框架里,作一个综合的思考,环境是整个地球的生物圈,而不局限于人类生存的这个局部范围,它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的一种人文核心价值观。这种观念在全民的推广,我们首先使政府官员形成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我们以他们作为推广的逻辑起点。在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中笔者有三点看法:
(一)我们应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管理、宣传,对一切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并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指导,这就要求我们的相应政府部门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工作,执法必严,不要徇私枉法,多征求下面的意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实事求是的处理问题,政府部门领导及下属也需要定时的做出工作总结,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应该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邀请相关专家给我们的相关部门做一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讲座,争取能够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普及到每个角落,使人民迅速的形成一种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二)然而随着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措施的不断完善,我们更加的能够发现城市和农村在这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我们的政府应该逐步的加大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使生态文明建设体制在农村也建立起来,因为创建农村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重大举措,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农村中的具体体现。随着工业发展由城市向农村转变,农村的生态破坏也逐步的加剧,以前美丽的乡村也已经在逐步的转变,所以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我们在农村的投入得加大,比如我们可以定时的在农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农民群众采取更加积极的生产方式,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的文化设施,健全农村公共文化系统。我们需要坚持不懈的进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使现代文明观念和生产方式在农村更快的形成。另外我们需要在农村设立相应的基础设施,比如我们可以在农村设立垃圾桶和垃圾场,定期的对它进行处理,随之而来也就会出现乡村整洁的现
象,另外我们的政府在从外地招商引资的时候也不能只顾着眼前给我们带来的收益,我们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
(三)国家在生态研究上的经费投入需要加大,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实验仪器更加的先进,促使我们的研究者研发出各种新型的环保材料,虽然现在的一些“白色垃圾”的替换材料在不断的出炉,但是笔者认为这些替换品没有完全解决问题,因为在普通群众看来这些东西的消费还是有点偏高,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因此他们在选择的时候可能还是会选择那些欠环保材料。在我们还没研究出更加完善的材料出来的时候,笔者认为我们需要自觉的回收再利用东西,给我们的地球减轻压力。
参考文献
[1] 苏征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J].世纪行,2008 第1期
[2] 刘静.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问题讨论[J] 中共山西直机关党校学报,2011,第1期
[3] 唐丹丹.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 社科纵横,2011 第1期
[4] 代雨东.《人本商业论》[M] 中国财经出版社,2011
第五篇:浅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仁者近山,智者近水”,秀丽之山水孕育出了众多的中国哲人,不仅如此,草民亦有“乐乎于秀丽山水”之心,这成为泱泱大国一大特色。有青山绿水的家园是芸芸众生的理想家园,亦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他还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要保护好青山绿水的家园,就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大举措。
生态文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中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要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就要提高人民的生态道德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国家要在制度的层面上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进行规定,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
一、近年来面临的生态问题
资源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中的重要问题。中国虽然资源丰富,但是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量少;种类多,但是分布不集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地增加,资源约束矛盾也不断地增大。在建设社会的过程中,人们未合理地保护生态环境,致使资源日益减少,这可从具有代表性的水资源与耕地资源方面来说,近些年来,一些人在从事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对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进行破坏,这就造成了该地区水资源减少,全国的情况亦是如此。与水资源一样,耕地也是中国人的生存之本。然而,近些年来中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地减少,有数据显示:2004年耕地面积缩减了大约6%,合计76万公顷,按人均计算缩减将近9%,曾经属于4000万农民的农业用地被用作其它用途;从1997年到2008年,中国的耕地面积减少了1.25亿亩,这一数字超过了产粮大省河南的全部耕地面积。
资源减少与环境污染有着关系,环境污染严重就会导致资源减少。近些年来,中国的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如前文所述,有些地方为了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环境,甚至牺牲环境,并误认为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等环境问题出现之后再进行处理,已经晚矣。在环境污染问题中,大气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大气污染会危害人类,其具体表现有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与环境污染问题一样,自然灾害问题亦是一个重要问题。自然灾害不仅给中国造成了经济损失,而且也恶化了生存环境,非理性改造自然的活动亦恶化了生存环境,后者更为厉害。人们的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从而土地沙漠化。许多珍稀动物也在森林被毁时而销声匿迹。在自然与人为因素的作用下,生态系统日益退化。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要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给中国一个青山绿水的世纪家园,就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其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扮演者重要角色。因此,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把生态建设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是中国共产党深化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所以说,生态文明建设在为人们提供丰富生活物质的同时,也在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它可以唤醒人们的忧患意识,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从前文可知,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个大举措,其利于落实科学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树立生态文明观,建设生态文明,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中国梦”都具有积极的促动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和谐理念”在内政上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包括人与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包括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能够保证人类有美好的生活环境与良好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八大明确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进一步提出“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这表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和繁荣,都是极其重要的。
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路径
面对着日益严峻地生态环境问题,我们不仅要了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有利性,而且还要践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1)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其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思想波及到现代社会,很好地证明了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无论是古代社会的人,还是现代社会的人,他们都不能脱离自然而存在,人若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其自身发展会受到阻碍,甚至会被历史湮灭。违背自然界的规律便是破坏和谐关系,遵守规律则是维系与发展和谐关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自然规律也表现在社会发展方面,任何人都须遵守发展规律,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
(2)把握好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包括方方面面的建设,所以其自然也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即环境建设。如前文所述,近些年来,中国的环境污染严重,于是治理环境便成了重大课题。还要正确地区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建设为代价去发展经济。因此,参加其它社会建设的同时要进行环境建设,而环境建设必须以推动其它社会建设的发展为归宿点。(3)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前文已述,当前中国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因此必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样才能形成能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要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方面,国家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集中利用好国土空间,尽量地不占用自然生态空间。在生产、生活方式方面,国家要倡导绿色消费和低碳消费。(4)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
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建立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大力地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政策,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在本质上是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消费与生产、物质与精神之间平衡协调的社会文明。因此,要保护好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这样才能维系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关系,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其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是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使其参与政府、社会与人民之间的合作,参与国际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为国家、社会、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这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及话语权,给社会带来财富,激发人民的创造性,维护我国家和人民的重要利益,为全球的低碳发展、生态安全做出贡献。总而言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全方位进行,大力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加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