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知识总结(5篇)

时间:2019-05-14 08:21: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知识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知识总结》。

第一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知识总结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原子论(道尔顿)和分子学说(阿伏加德罗)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3、1869年,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4、我国的某些化学工艺像造纸、制火药、烧瓷器,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

5、用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隔水、透气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则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则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实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相互关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会发生石蜡熔化的现象(物理变化)。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等 确定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

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

课题2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以实验为基础。学习化学的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探究步骤

观察物质的性质、变化、现象 结论、解释

⒈观察蜡烛的制作材料 烛芯棉线、外壳石蜡 由石蜡制成 ⒉点燃前

⑴观察蜡烛的颜色、形态、形状

乳白色固态圆柱状 颜色:乳白色 状态:固态

⑵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投入水中 浮在水上,难溶于水,硬度小 密度比水小,硬度小,难溶于水 ⒊ 点 燃

蜡 烛

⑴用火柴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火焰 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二层最明亮,内层暗

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层,第二层最亮,内层暗

⑵取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1s后取出 火柴杆接触外焰部分先变黑 外焰温度最高

⑶用一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片刻,取下火焰上方的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石灰水,振荡

烧杯内壁有水雾,石灰水变浑浊 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⒋

熄灭蜡烛

⑴将蜡烛熄灭观察

有白烟

白烟是石蜡的蒸汽。蜡烛燃烧时先由固态转变成液态,再汽化,而后蒸汽燃烧

⑵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 白烟燃烧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1、原理:

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特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②、氧气--支持燃烧(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燃着的木条烧得更旺),供给呼吸。

2、现象和结论:

①.把空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不会出现浑浊;而把呼出的气体通入石灰水中会出现的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CO2的含量高。

②.燃着的木条在空气中能够燃烧,而呼出的气体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③.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不出现水雾,而对着玻璃片呼气则玻璃片上会出现水雾,证明呼出气体中水的含量比空气中水的含量高。总的结论:“两多一少”--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空气多,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方法①:用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内,使之燃得更旺的是氧气,使之立即熄灭的是二氧化碳; 方法②:分别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使之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

三、实验探究的方法:

A、提出科学问题;B、假想和猜测; C、制定计划; D、进行实验; E、收集证据; F、解释与结论; G、反思与评价; H、表达与交流。

四、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

2、关注物质的变化

3、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及其现象并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得出可靠的结论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常用的仪器(仪器名称不能写错别字)

(一)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反应容器 可直接受热的: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能间接受热的:烧杯、烧瓶、锥形瓶(加热时,需加石棉网)常 存放药品的仪器:广口瓶(装固体)、细口瓶(装液体)、滴瓶(装少量液体)、集气瓶(装气体)

用 加热仪器:酒精灯

计量仪器: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量筒(量液体体积)

仪 分离仪器:漏斗

取用仪器:药匙(用来取粉末或小颗状固体)、镊子(用来取块状或较大颗粒固体)、胶头滴管(用来取少量液体)

器 夹持仪器:试管夹、铁架台(带铁夹、铁圈)

其他仪器:长颈漏斗、石棉网、玻璃棒、试管刷、水槽

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温度计、滴瓶、集气瓶、广口瓶、细口瓶

1、试管(1)、用途:①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②溶解少量固体。

③收集少量气体的容器 ④用于装配成气体的发生器。(2)、注意事项:

a、加热时外壁必须干燥,不能骤热骤冷,要先预热,然后才能集中受热,以防止试管受热不均而破裂。

b、加热时,试管要先用铁夹夹持固定在铁架台上(短时间加热也可用试管夹夹持)。试管夹应夹在的中上部(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

c、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且未冷前试管不能直立,避免管口冷凝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d、加热液体时,盛液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防止液体受热溢出),使试管与桌面 约成45°的角度,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别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

2、烧杯

(1)、用途:① 溶解固体物质、配制溶液,以及溶液的稀释、浓缩

② 也可用做较大量的物质间的反应(2)、注意事项:受热时外壁要干燥,并放在石棉网上使其受热均匀(防止受热不均使烧杯炸裂),加液量一般不超过容积的1/3(防止加热沸腾使液体外溢)。

3、烧瓶:有圆底烧瓶,平底烧瓶。用途:① 常用做较大量的液体间的反应

② 也可用做装置气体发生器

4、锥形瓶 用途:①加热液体,②也可用于装置气体发生器

注意:使用烧瓶或锥形瓶时容积不得超过其容积的1/2,加热时溶液的量不应超过容积的2/3

5、胶头滴管 用途: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注意: ① 先排空再吸液

② 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污染滴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

③ 吸取液体后,应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向下或平放,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头; ④ 除吸同一试剂外,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药品,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别的试剂(防止试剂相互污染。)

⑤ 滴瓶上的滴管与瓶配套使用,滴液后应立即插入原瓶内,不得弄脏,也不能用水冲冼。

6、量筒 用于量取一定量体积液体的仪器,精确到0.1毫升。注意:① 不能在量筒内稀释或配制溶液,不能对量筒加热。

② 也不能在量筒里进行化学反应 操作注意: 在量液体时,要根据所量的体积来选择大小恰当的量筒(否则会造成较大的误差);读数时应将量筒垂直平稳放在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与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在同一水平面。

7、托盘天平:称量仪器,精确到0.1克。

8、集气瓶:(瓶口上边缘磨砂,无塞)

用途:①用于收集气体或短时间贮存少量气体。②用于进行某些物质和气体燃烧的反应器。注意事项:① 不能加热 ② 收集或贮存气体时,要配以毛玻璃片遮盖。③ 在瓶内作物质燃烧反应时,若有固体生成,瓶底应先加少量水或铺少量细沙。

9、广口瓶 用途:用于盛放固体试剂

10、细口瓶 用途:用于盛放液体试剂

11、漏斗 用途: 用于向细口容器内注入液体或用于过滤装置。

12、长颈漏斗 用途:用于向反应容器内注入液体。若用来制取气体,则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13、试管夹 用途:用于夹持试管,给试管加热。

注意事项:① 使用时从试管的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或夹在距管口1/3)

② 手握长柄,不要把手指按在短柄上。

14、铁架台 用途: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常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

15、酒精灯 用途: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 注意事项:

① 使用时先将灯放稳,灯帽取下直立放在试验台上,以防止滚动和便于取用。② 使用前检查并调整灯芯(保证更好燃烧,火焰保持较高的的温度)。③ 灯体内的酒精不可超过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酒精过多,在加热或移动时易溢出;太少,加热酒精蒸气易引起爆炸)。④ 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⑤ 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酒精灯,应用火柴点燃酒精灯(防止酒精洒出引起火灾)。

⑥ 酒精灯的外焰最高,应用外焰部分加热。要先预热再集中加热。要防止灯芯与热的玻璃器皿接触(以防玻璃器皿炸裂)

⑦ 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熄。(防止将火焰沿着灯颈吹入灯内)⑧ 实验结束时,应用灯帽盖灭。(以免灯内酒精挥发而使灯心留有过多的水分,不仅浪费酒精而且再用时不易点燃)

⑨ 不要碰倒酒精灯,若有酒精洒到桌面并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布扑盖或撒沙土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以免火势蔓延。

16、玻璃棒 用途:搅拌(加速溶解)、引流(过滤或转移液体)。注意事项:① 搅拌时不要碰撞容器壁 ② 用后及时洗干净

17、药匙 用途:取用粉末或小颗粒状的固体药品,每次用后要将药匙用干净的滤纸揩净。

二、药品的取用规则

1、“三不准”原则:不尝、不触、不闻。

即: ①不准尝药品的味道 ②不准用手接触药品 ③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

2、用量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三、固体药品的取用 工具:块状或较大颗粒的用镊子;粉末状的用药匙或纸槽。

1、取用块状固体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步骤: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2、取用粉末状或小颗粒状的药品时要用药匙或纸槽。(一横二送三直立)步骤: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注意:使用后的药匙或镊子应立即用干净的纸擦干净。

四、液体药品的取用:“多用倒,少用滴”。工具:量筒和滴管。

1、取用大量液体时可直接用试剂瓶倾倒。步骤:

①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②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③瓶口紧挨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 ④倒完液体后,应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2、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要领:悬、垂。

3、取用一定量液体时可用量筒和胶头滴管。

注意事项:使用量筒时,要做到:① 当倾倒至接近所需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滴 ② 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③ 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

五、固体试剂的称量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精确到0.1克)步骤:调零、放纸片、左物右码、读数、复位

使用托盘天平时,要做到:① 左物右码:添加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并先大后小;称量完毕,砝码要放回砝码盒,游码要回零。

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 即: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游码读数 若左右放颠倒了;药品的质量=砝码读数 - 游码读数 ② 任何药品都不能直接放在盘中称量:干燥固体可放在纸上称量,易潮解药品要放在烧杯中称量。

注意: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应先放砝码,再移动游码,最后放药品;称量未知质量的药品则应先放药品,再放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六、加热:先预热,后对准液体和固体部位集中加热;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用外焰加热。给液体加热可使用试管、烧瓶、烧杯;给固体加热可使用干燥的试管。⒈ 液体: ①、用干抹布擦拭试管的外壁,②、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旁人,③、试管夹从管底套上和取下,④、试管与桌面成45度

⒉固体: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 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先预热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注意 :①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 ②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心,以免容器破裂。

③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七、简易装置气密性检查:步骤:①连接好装置; ②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 ③用手紧握试管;④过一会儿导管中有气泡产生,当手离开后导管内形成一段水柱。

八、仪器的洗涤:

清洗干净的标准是: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就表明已洗涤干净了。

九、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与液体的一种方法(即:一种溶,一种不溶,一定用过滤方法)。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指用水润湿后的滤纸应紧贴漏斗壁;

“二低” 指①滤纸边缘稍低于漏斗边缘 ②滤液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 指①烧杯紧靠玻璃棒 ②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 ③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十、物质的溶解:

1.少量固体的溶解(振荡溶解)手臂不动、手腕动 2.较多量固体的溶解(搅拌溶解)仪器:烧杯、玻璃棒

十一、气体的制取、收集

1、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

①、固体与固体之间反应,需要加热,用制O2装置;一定要用酒精灯。

②、固体与液体之间且不需要加热,用制CO2装置;一定不需要酒精灯。

2、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一般有毒排水、无毒排空)

①、排水法 适用于不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的气体,导管稍稍伸进瓶内。不需要验满(当有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时,说明气体已收集满)。②、排空气法: 导管应伸入瓶底。需要验满。A:向上排空气法 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B:向下排空气法 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十二、气体的验满:

O2 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

CO2的验满:用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证明某气体为CO2的方法是用澄清石灰水。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放出热量,冒出白烟 ②、(过一会儿白烟消失,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子容积的1/5。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氧气(O2)五氧化二磷(P2O5)

化学方程式: 4P + 5O2 2P2O5

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如果红磷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等物质?

答:不能用木炭或硫(因为木炭或硫燃烧会产生气体,造成瓶内气体体积变化小)。

6、实际实验中,如果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红磷量不足;B装置气密性差;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2)78%,氧气(O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四、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氧气的用途

①动植物呼吸②医疗急救③金属切割④炼钢⑤宇宙航行等 氮气的用途

①作保护气②食品充氮作防腐剂等 稀有气体的用途

①作保护气②制多种用途的电光源等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七、未来化学将朝着“绿色化学”--“绿色消毁”和“绿色生产”的方向发展。“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特点:①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原料无毒无害②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③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被消纳,实现零排放(在化合反应中体现)④生产出环境友好产品。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略大于空气。(可用向上排空法)

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可用排水法收集),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

(一)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

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

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C)+ 氧气(O2)二氧化碳(CO2)化学方程式 C + O2 CO2

2、硫粉(淡黄色)燃烧: 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在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 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文字表达式 硫(S)+ 氧气(O2)二氧化硫(SO2)化学方程式 S + O2 SO2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暗红色固体)的燃烧

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文字表达式:磷(P)+ 氧气(O2)五氧化二磷(P2O5)化学方程式:4P + 5O2 2P2O5 注意:五氧化二磷(P2O5)是固体,不是气体

(二)与金属(镁、铁)的反应

1、镁带(银白色固体)燃烧

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文字表达式:镁(Mg)+ 氧气(O2)氧化镁(MgO)化学方程式:2Mg + O2 2MgO

2、铁丝(银白色固体)燃烧

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文字表达式:铁(Fe)+ 氧气(O2)四氧化三铁(Fe3O4)化学方程式:3Fe + 2O2 Fe3O4 注意: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三)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称为缓慢氧化。缓慢氧化也放热。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等。总结:

1、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具有氧化性。

2、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燃烧要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成正比;

3、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一般来说,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生成物有固体时,一般都会产生烟;

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就是燃烧,如:缓慢氧化。

三、氧气的用途(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四、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简称“多合一”)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简称:“一变多”)③: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注意:是“氧”而不只是限于“氧气”)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石蜡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课题3 实验室制取氧气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是物理变化 具体过程: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化学变化)

1、过氧化氢溶液(俗名:“双氧水”)制取氧气

A、药品:过氧化氢(H2O2)和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MnO2)B实验原理:

表达式:过氧化氢(H2O2)水(H2O)+ 氧气(O2)化学方程式: 2H2O2 MnO2 2H2O+ O2 ↑ 注: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C、装置: 固体与液体反应类型,不需加热 注意事项:

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②、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③、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⑤、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2、用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A、药品:高锰酸钾(暗紫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与二氧化锰(黑色粉末)B、原理:

①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 表达式:氯酸钾(KClO3)氯化钾(KCl)+ 氧气(O2)方程式:2KClO3 2KCl + 3O2 ↑

注意:MnO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 ② 加热高锰酸钾:

表达式:高锰酸钾(KMnO4)锰酸钾(K2MnO4)+ 二氧化锰(MnO2)+ 氧气(O2)方程式:2KMnO4 K2MnO4 + MnO2 + O2↑ C、装置:加热固体制气体(与加热氯酸钾的为同一类)D、操作步骤:

① 连接装置: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②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③ 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④ 固定装置 :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⑤ 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固体部位用酒精灯外焰加热。⑥ 收集气体:

a、若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导管略伸进集气瓶口。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因为最早排出的气体是空气);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把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防止气体逸出。

b、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⑦先将导管移出水面 ⑧再停止加热 E、注意事项:

a).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b).导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F、检验、验满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三、催化剂:

1、概念: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加快或变慢),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物质。

2、特点:两不变(质量、化学性质)、一改变(反应速率)注意:①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②催化剂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

③一种催化剂只针对某一反应。不同的反应,催化剂可能不同 ④某一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只一种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置―――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水(H2O)氢气(H2)+ 氧气(O2)化学方程式:2H2O 2H2↑+ O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 1 质量比 1 : 8 E.检验: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2)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2、水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液体、40C时密度最大,为1g/cm3 化学性质:通电分解

文字表达式:水(H2O)氢气(H2)+ 氧气(O2)

化学方程式: 2H2O 2H2↑+O2↑

3、氢气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氢气与其它气体的显著区别之处);难溶于水(排水法)、无色无味的气体 证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的方法:用氢气吹肥皂泡,若肥皂泡上升,则密度比空气小

2、化学性质:

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焊接和切割金属)

文字表达式:氢气(H2)+ 氧气(O2)水(H2O)

化学方程式:2H2 + O2 2H2O 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注意:混有一定量的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必须验纯。

二、物质的分类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氢气、氧气、红磷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例:水、高锰酸钾等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之一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例:二氧化硫、水等 注意:单质、化合物前提必须是纯净物。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等微粒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由氧分子构成。

二、分子

1、基本性质:⑴质量、体积都很小;

⑵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⑶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 ;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⑷同种物质的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例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例如: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⑴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改变。⑵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⑶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

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 子 原 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3、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课题3 水的净化

一、净化水的方法:沉淀、过滤、吸附、蒸馏

1、沉淀:静置,让水中的不溶性固体颗粒下沉到底部。

2、过滤 ①适用范围:用于分离难溶性固体与液体 ②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

③仪器:铁架台、烧杯、玻璃棒、漏斗 玻璃棒的作用:引流

④过滤后,如果滤液仍然浑浊,可能原因有: A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B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C滤纸破损

3、吸附 常用的吸附剂:活性炭(具有吸附性):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色素和异味。

4、蒸馏:利用液体沸点不同将液体分离的方法

蒸馏的装置:见书P57,图3-21和3-22 各种静化方法除去的杂质的种类

难溶性杂质 可溶性杂质 降低水的硬度 沉淀 √

过滤 √

吸附 √ √

蒸馏 √ √

二、硬水与软水

1、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例:井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例:开水,雨水。2.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3.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4.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沉淀、过滤、吸附、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课题4 水资源的保护

一、水资源

1、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1%

2、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H2O,最多的金属元素是Na,最多的元素是O。

3、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二、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1、节约用水即提高水的利用率。生活中提倡一水多用,使用节水型器具;农业中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工业中提倡对水重复利用,循环使用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 子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对于原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2、相对原子质量(A r): ⑴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课题2 元 素

一、元素

1、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就不同。

2、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 素 原 子 区 别 含义

宏观概念,只分种类不计个数 微观概念,既分种类又分个数

适用范围

从宏观描述物质的组成。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几种元素组成。如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从微观描述物质(或分子)的构成。常用来表示物质由哪些原子构成或分子由哪些原子构成,如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联系

元素是同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单元

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4、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②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

二、元素符号

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表示的意义:①表示某种元素②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O”表示氧元素,还表示一个氧原子。

3、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2H”只表示2个氢原子。

4、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6N:6表示6个氮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

1、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

2、结构:7个周期16个族(7个横行18个纵行)

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

4、对于原子: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课题3 离子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结构图:

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 ②+:表示原子核的电性

③弧线:表示电子层

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

3、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金属元素: 一般最外层电子数<4 容易失电子,形成阳离子 非金属元素:一般最外层电子数≥4 容易得电子,形成阴离子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不易得失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和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二、离子

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及形成:阳离子(由于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

阴离子(由于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负电

注意:原子变为离子时,质子数、元素种类没有改变;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发生了改变。

3、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若数字为1时,可省略不写。例如:钠离子:Na+。

4、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个某种离子;表示带n个单位某种电荷的离子。例如:Fe3+ :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铁离子

5、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的含义: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例如:Fe3+ :3表示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6、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

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7、离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粒子的种类 原 子 离 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 别

粒子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 显负电

符 号

用元素符号表示 用离子符号表示

用离子符号表示 相互转化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相同点

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质量、体积都很小;在不停运动;有间隙

8、离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离子符号前面加系数。例如:2个钠离子:2Na+ 小结:

1、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2、物质的组成(宏观上)、构成(微观上)的描述:

①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元素和××元素组成 例: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②物质的构成:××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

例: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课题4 化学式和化合价

一、化学式

1、概念: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含义:①表示某种物质;②表示某种物质的组成;③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④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如:H2O:①表示水这种物质;②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③表示一个水分子;④表示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

3、分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化学式前面加系数。若化学式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分子的个数。如:表示3个二氧化碳分子:3CO2 ; 4H2O:表示4个水分子。

4、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的含义: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该元素的原子个数。例如;H2O: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5、化学式的书写:

⑴单质:①氢气、氮气、氧气、氯气、溴、碘等单质: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加2表示。例如:氢气:H2、氧气:O2 ②其他的单质: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例如:铁:Fe;红磷:P ⑵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或由两种原子团构成的):根据名称从右写到左。若已读出原子个数的就直接写;若未读出原子个数的需根据化合价来正确书写。例如:四氧化三铁: Fe3O4; 氯化镁:+2(+2:)-1(-1:)2; 硫酸钠:+1(+1:)2SO4

6、化合物(由两种元素组成或由两种原子团构成的)的读法: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从右至左读作“某化某”;在氧化物中一般要读出原子个数 例如:N2O:一氧化二氮;MgCl2:氯化镁;Mg(OH)2:氢氧化镁;Al(NO3)3:硝酸铝。

二、化合价

1、化合价是用来表示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的原子个数比。有正价与负价之分。

2、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标出化合价。符号在前,数字在后。若数字为 1时,不能省略。例如:标出物质中镁元素的化合价:MgCl2。小结各种数字的含义:

①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

②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③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的某种元素的原子个数。④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某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⑤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⑥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

4、元素化合价与离子的关系:

①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的数值=离子带的电荷数

②元素化合价的符号与离子带的电性一致 例:镁离子:Mg2+ 与+2价的镁元素:+2(+2离)

5、化合价的规则: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以Am Bn为例, 即(+a)×m+(-b)×n=0

6、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1)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钙镁氧钡锌,二四六硫二四碳,三铝四硅五价磷,铁有二三要分清,莫忘单质都是零.(2)原子团顺口溜:

负一价硝酸氢氧根,负二价硫酸碳酸根 负三记住磷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 注意:氯元素在氯化物中显-1价,硫元素在硫化物中显-2价。原子团的化合价=原子团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 附:常见原子团:

硝酸根:NO3 氢氧根:OH 碳酸根:CO3 硫酸根:SO4 磷酸根:PO4 铵根:NH4

7、必须背熟的离子符号:

K+ Ca2+ Na+ Mg2+ Zn2+ Al3+ Fe3+ Fe2+Ag+H+ NH4+ Cl- O2- S2- SO42- CO32- NO3- OH- PO43-等

三、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以AmBn为例

1、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Mr(AmBn)=Ar(A)×m+Ar(B)×n

2、各元素的质量比 A元素质量与B元素质量的比=[Ar(A)×m] :[Ar(B)×n] 3.元素质量分数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含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和不是反应生成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

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也可能不改变

二、化学方程式

1、含义: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能直接反映质量守恒定律。

2、表示的意义:⑴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⑵表示各物质间的质量比(质量比=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各化学式前面系数得到的积之比)⑶表示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即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比)例如:以2H2+O2 2H2O为例 ①表示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②表示氢气、氧气与水的质量比为4:32:36 ③表示氢分子、氧分子与水分子的个数比为2:1:2

3、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以2H2+O2 2H2O为例

①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角度: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

②从各物质的质量比角度: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36份质量的水

③从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角度: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个水分子。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一、书写原则:

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标准:方程式两边原子的种类和数目相等)

二、方程式的配平

1、标准: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即配平了

2、配平的原则:在化学式前面加上适当的系数来保证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和数目相等。

3、配平的方法:最小公倍数法

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⑴、确定配平的起点元素:选择方程式两边出现次数最少,且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大的元素作为起点元素。

⑵、确定起点元素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⑶、确定含有起点元素的化学式的系数:用最小公倍数除以化学式中起点元素原子的个数的商作为该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⑷、确定其它化学式前面的系数的顺序:依次确定含有除起点元素以外,横线两边出现次数由少到多的元素的化学式前面的系数。

⑸、最后将各系数调整为最简整数比。

举例:配平化学方程式: FeS2 + O2 Fe2O3 + SO2 ⑴确定起点元素:由于Fe、S 元素在横线两边只出现了一次,且最小公倍数都为2,因此Fe、S元素都可作为起点元素。

⑵若选择Fe作为起点元素,则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2。

⑶确定FeS2、SO2的系数:用最小公倍数2除以FeS2中Fe元素的原子个数1的商2作为FeS2的系数;用最小公倍数2除以Fe2O3中Fe元素的原子个数2的商1作为Fe2O3的系数; 2FeS2 + O2 1Fe2O3 + SO2 ⑷确定O2、SO2的系数:

①由于O2、SO2中只含有O、S两种元素,S元素在方程式两边只出现了一次,因此先确定SO2 的系数,再确定O2的系数。由于方程式左边S原子的个数已确定为4,所以右边S原子的个数也为4。因此SO2的系数为4除以SO2中S元素的原子个数1的商4作为SO2。的系数。2FeS2 + O2 1Fe2O3 + 4SO2 ②由于方程式右边O原子的个数已确定为11,因此左边O原子的个数也为11。所以O2的系数为11除以O2中O元素的原子个数2的商11/2作为SO2。的系数。2FeS2 + 11/2O2 1Fe2O3 + 4SO2 ⑸再将各系数调整为最简整数比:即在方程式两边同时乘以2就可以。4FeS2 + 11O2 2Fe2O3 + 8SO2

三、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1、写: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

2、配:配平方程式

3、注:注明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

4、等:将横线改为等号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一、依据:利用化学方程式能反映物质间的质量比,且质量比呈正比例关系。

二、步骤:①设未知数;②根据题意写出方程式;③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质量比;④列出比例式,并求出未知数;⑤答 注意:

①由于方程式只能反映物质间的质量比,因此代入方程式中的各个量必须是质量。②由于方程式中各物质是纯净物,因此代入方程式中的量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③单位必须统一。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碳的几种单质(金刚石、石墨、C60)

1、金刚石(C)是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可用于制钻石、刻划玻璃、钻探机的钻头(体现了它的硬度大)等。

2、石墨(C)是最软的矿物之一,深灰色,具有金属光泽,细鳞片状的固体,有优良的导电性,润滑性。可用于制铅笔芯(体现了它深灰色、质软)、干电池的电极(体现了它的导电性)、电车的电刷(体现了它的导电性,润滑性、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做固体润滑剂(体现它具有润滑性)等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3、无定形碳:由石墨的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主要有:焦炭,木炭,活性炭,炭黑等.活性炭、木炭具有强烈的吸附性(因为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木炭可用于食品、工业产品中除去色素、异味等,活性炭可用于防毒面具中除去毒气、制糖业中脱色以制白糖;焦炭用于冶铁,炭黑加到橡胶里能够增加轮胎的耐磨性。

注意:吸附性是活性炭、木炭的物理性质而不是化学性质

4、C60(也叫“足球碳”):C60分子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分子,形似足球,结构稳定。

二、.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因此古代用墨书画的字画保存时间很久仍不变色。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 C + O2 CO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 + O2 2CO

3、还原性:C + 2CuO 2Cu + CO2↑(置换反应)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uO在反应中失去氧元素,发生还原反应。C具有还原性。

应用:冶金工业:2Fe2O3+3C 4Fe+3CO2↑ C+CO2 2CO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置、检验)(1)发生装置: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①若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则制气体时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置。

②若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加热,则制气体时则用制CO2的发生装置。

(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①难溶于水的气体用排水法收集。CO只能用排水法(因为密度约等于空气,且有毒)

②密度比空气大(或相对分子质量>29)的气体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因为能溶于水)

③密度比空气小(或相对分子质量<29)的气体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

①不能用H2SO4 与CaCO3反应的原因: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会覆盖在CaCO3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

②不能用浓盐酸与CaCO3反应的原因:浓盐酸易挥发成HCl气体混入生成的CO2中。③不能用HCl与Na2CO3反应的原因:Na2CO3易溶于水,与盐酸反应速率快,不利收集。

2、原理: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3、装置图:

装置的注意事项:(1)若用长颈漏斗来注入盐酸,则长颈漏斗的下端必须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空气混入瓶内,及生成的CO2从漏斗溢出)。

(2)若用试管来装药品,固定试管时,试管口竖直向上,试管底部与铁架台面接触。

4、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5、检验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6、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 CaCO3 CaO+CO2↑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一、二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H2CO3 == H2O+ CO2↑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用于检验二氧化碳;这也是久置装石灰水的试剂瓶壁有一层白膜的原因。要除去这白膜,用稀盐酸。其原理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4)与灼热的碳反应: C + CO22CO

3、用途:①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又利用其化学性质(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②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利用干冰升华时要吸收大量的热)

③温室的气体肥料 ④做碳酸型饮料(利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3、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⑴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人类消耗的能源急剧增加,森林遭到破坏

②减轻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⑵由于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但无毒,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注意通风换气 二、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因此在冬季用煤炉来取暖时,要注意房间的通风和换气。

3、化学性质: 1)可燃性:2CO+O2 2C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发出蓝色火焰

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淡蓝色的火焰。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明亮的蓝色火焰。

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

(水煤气:H2与CO 的混合气体。制法: C + H2O H2 ↑+ CO↑)2)还原性: CO+CuO Cu+CO2(还原反应)应用:冶金工业

现象:黑色的氧化铜逐渐变成光亮的红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Fe2O3+3CO 2Fe+3CO2 现象: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A可燃性 C + O2 CO2 2CO+O2 2CO2 2H2 + O2 2H2O B还原性 :H2 + CuO Cu + H2O CO+CuOCu+CO2 C + 2CuO 2Cu + CO2↑

除杂的方法:①除去CO中混入的CO2杂质:通入石灰水: CO2+Ca(OH)2==CaCO3↓+H2O ②除去CO2中混入的CO杂质: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CO+CuO Cu+CO2

4、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性质不同的根本原因是:1个二氧化碳分子比1个一氧化碳分子多1个氧原子

本章知识间的联系:

①C→CO :2C+O2 2CO C+CO2 2CO ②C→CO2 :C+O2 CO2 C+2CuO 2Cu+CO2↑ 3C+Fe2O3 3CO2↑+2Fe ③CO→CO2 :2CO+O2 2CO2 CO+CuO Cu+CO2 3CO+Fe2O3 2Fe+3CO2 ④CO2→H2CO3: CO2+H2O ===H2CO3 ⑤H2CO3 →CO2 :H2CO3 ===CO2↑+H2O ⑥CO2 →CaCO3 :CO2+Ca(OH)2 ===CaCO3↓+H2O ⑦CaCO3 →CO2 :CaCO3+2HCl==CaCl2+H2O+CO2↑ CaCO3 CO2↑+CaO 第七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

1、概念: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否则不能燃烧)

如右图所示:A、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B、薄铜片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了燃烧需要氧气

白磷的着火点低,应贮存在装有水的试剂瓶中

3、燃烧与缓慢氧化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氧化反应、都放热;

不同点:前者发光、反应剧烈;后者不发光、反应缓慢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燃烧的条件决定着灭火的原理,只要破坏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的原理:(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泡沫灭火器: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扑灭一般的失火外,还可以扑灭电器、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处的失火

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利用碳酸钠与浓盐酸迅速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来灭火 化学反应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

四、爆炸

概 念 发生条件 防范措施 燃 烧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与空气隔离;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爆 炸

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剧烈燃烧;有限空间

严禁烟火 缓慢氧化

反应进行得很慢,甚至不易察觉的氧化反应 与空气或氧接触

① 爆炸可能是化学变化(如:火药爆炸)也可能是物理变化(如:车胎爆炸)

② 化学变化的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放出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 ③ 可燃性气体(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或粉尘(面粉、煤粉)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或加热前都要验纯,以防止发生爆炸。

④ 油库、面粉加工厂门口贴有“严禁烟火”的标志:空气中常混有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接触到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

⑤ 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常见灭火的方法 ①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② 电器着火,先应切断电源

③ 煤气泄漏,先应关闭阀门,再轻轻打开门窗,切忌产生火花 ④ 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用湿抹布扑盖

⑤ 扑灭森林火灾,将大火蔓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其它:A、生煤炉火时,需先引燃纸和木材,因为纸和木材的着火点比煤低,容易点燃 B、室内起火,如果打开门窗,会增加空气的流通,增加氧气的浓度,反应剧烈,燃烧更旺 C、用扇子扇煤炉火,虽然降低了温度,但没有降至着火点以下,反而增加了空气的流通,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蜡烛火焰,虽然增加了空气的流通,但却降低了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所以一扇就灭。课题2 燃料和热量

一、化石燃料

① 包括煤、石油、天然气(都是混合物)② 是古代生物遗骸经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③ 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④ 合理开采,综合利用,节约使用

1、煤

① 称为“工业的粮食” ② 组成:主要含碳元素,还含少量的氢、氮、氧、硫等元素 ③ 将煤隔绝空气加热,发生化学变化,得到焦炭(冶炼金属)、煤焦油(化工原料)、煤气(主要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用作燃料;煤气泄漏,会使人中毒,有可能发生爆炸)④ 煤燃烧会产生SO2、NO2等,会形成酸雨

2、石油

① 称为“工业的血液” ② 从油井开采出来的石油叫原油,它不是产品 ③ 组成:主要含碳、氢元素

④ 炼制原理:利用石油各成分的沸点不同,通过蒸馏使之分离(此分离过程是物理变化)⑤ 石油各产品:汽油、煤油、柴油(作燃料);沥青(筑路);石蜡(作蜡烛)等 ⑥ 石油不可以直接作燃料,会浪费资源

3、天然气

(1)、有石油的地方一般有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4)

①甲烷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②甲烷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CH4+2O2 CO2+ 2H2O(发出蓝色火焰)

注意:(1)点燃甲烷前要检验纯度(2)、检验某可燃物是否含碳、氢元素的方法:点燃,在可燃物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生成了水,证明含有氢元素;把烧杯迅速倒过来,立即注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证明含有碳元素。(如果某可燃物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只能证明一定含碳、氢元素,可能含氧元素)。(3)、鉴别氢气、一氧化碳、甲烷:检验燃烧的产物(导出点燃,在火焰上方分别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看烧杯内壁是否出现水雾现象;把烧杯迅速倒过来,立即注入澄清石灰水,看是否变浑浊。

4、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把秸秆、杂草、人畜粪便等废弃物放在密闭的沼气池中发酵,就可产生甲烷。在农村,沼气可解决生活用燃料问题和改善环境卫生

5、可燃冰:埋藏于海底,可以燃烧,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储量是化石燃料总和的两倍将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开采时如果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严重

6、西气东输:输的是天然气

7、在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燃料

二、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1、放出热量:如燃料燃烧放热(如化石燃料的燃烧)C+O2 CO

2、吸收热量: CO 2+C 2CO 可以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做饭、取暖、发电、冶炼金属、发射火箭、开山炸石、拆除危旧建筑

三、使燃料充分燃烧注意两点: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燃料不充分燃烧的后果:产生的热量减少,浪费资源,产生大量的CO等物质污染空气

四、燃气泄漏报警器安装的位置应根据燃气的密度决定,如果燃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则安装在墙壁下方,反之,则安装在上方。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一、燃料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1、煤的燃烧。煤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溶于水,当溶解在雨水中时,就形成了酸雨。

2、酸雨的危害:破坏森林、腐蚀建筑物、使水体酸化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等 防止酸雨的措施:使用脱硫煤、使用清洁能源等

3、汽车用燃料的燃烧。汽油和柴油作为多数汽车的燃料,它们燃烧时产生的尾气中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等大气污染物。

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措施: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使燃料充分燃烧;使用催化净化装置;使用无铅汽油;使用车用乙醇汽油;汽车用压缩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作燃料;禁止没有达到环保标准的汽车上路

二、使用和开发新的燃料及能源

1、乙醇

① 属于绿色能源中的一种,属于可再生能源。

② 由高粱、玉米、薯类等经发酵、蒸馏而得,俗称酒精 ③ 可燃性:C2H5OH+3O22CO2+3H2O ④ 被用作酒精灯、火锅、内燃机的燃料。

⑤ 乙醇汽油是混合物,其优点:节省石油资源,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促进农业生产

2、氢气

① 最清洁、最理想的燃料:A、原材料资源丰富,B、放热量多,C、产物无污染。② 有可燃性 2H2 + O22 H2O ③ 有还原性H2+CuOCu+ H2O 用于冶炼金属

④ 电解水可得到氢气2 H2O2H2↑+ O2↑,但耗用电能 ⑤不能广泛使用的原因:制取氢气成本太高且贮存困难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①药品:锌粒和稀硫酸(或稀盐酸)②原理:Zn + H2SO4 = ZnSO4 +H2↑

③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小)、排水法(难溶于水)

4、正在推广或使用的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潮汐能 附:初中要求掌握的两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

一、固 + 固 气体 发生装置图: 制取氧气:反应原理:2KMnO4 K2MnO4 + MnO2 + O2↑

2KClO32KCl+3O2↑

二、固 + 液气体 发生装置图: ①制取氧气: 反应原理:2H2O2 2H2O + O2↑

②制取二氧化碳: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③制取氢气: 反应原理:Zn+H2SO4 === ZnSO4+H2↑ 九年级上册化学化学方程式归纳集锦

2Mg + O2 2MgO 3Fe + 2O2 Fe3O4 4P + 5O2 2P2 O5 C + O2 CO2 S + O2 SO2 2H 2O 2 2H 2O+O 2↑ 2KMnO4 K2 MnO4 + MnO2 + O2 ↑ 2KClO3 2KCl + 3O2 ↑ 2H2 + O2 2H2 O 2H2 O 2H2 ↑+ O2↑

C + O2 CO2 2C + O2 2CO 3C+ 2Fe2O3 4Fe + 3CO2↑ C+ 2CuO 2Cu + CO2 CaCO 3+ 2HCl === CaCl2 + H2 O + CO2↑ CaCO3 CaO + CO2 ↑ CO2 + H2O === H2 CO3 H2 CO3 === H2 O + CO2↑

Ca(OH)2 + CO2 ==== CaCO 3↓+ H2 O CO 2+C 2CO 2CO + O2 2CO2 3CO+ Fe2 O3 2Fe + 3CO2 CO+ CuO Cu + CO2 H2 + CuO Cu + H2 O CH4 + 2O2 CO2 + 2H2 O C2 H5OH + 3O2 2CO2 + 3H2 O Zn+H2SO4 === ZnSO4+H2↑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知识总结

第 1 页 共 28 页

第二篇: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

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大全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绪言教学案例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设计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设计

说说板书设计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策略 初三化学史入门教学图片素材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章题图 图2 东汉“酿酒”画像砖拓片 图4 唐代蜡染屏风 图6 扫描隧道显微镜

图8 用隔水透气的高分子薄膜做的鸟笼 图10 用玻璃钢制成的船体

图1 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图3 越王勾践青铜剑 图5 战国前期彩漆鸳鸯形盆 图7 纳米铜

图9 单晶硅为信息技术和新能源开发提供基础材料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教学设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对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教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学案单元测评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测试(第2课时)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总复习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同步测试(第1课时)

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课件素材《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教学课件

课题1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课件 酒精灯的使用 课件 胆矾的研碎 课件 漏斗的使用 课件 试管夹的使用 课件 液体药品的取用 课件 量筒刻度的读取 用天平称量 课件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量筒的使用 课件 酒精灯使用介绍 课件 胶头滴管使用介绍 课件 使用量筒量取液体 课件 用量筒量取10 mL液体 课件 固体药品的取用 水的沸腾 课件视频素材

《“走进化学世界”几组概念的辨析》微课 液体药品的取用(量取)粉末状固体的取用 过滤

酒精灯与用酒精灯加热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用研钵粉碎固体 仪器的洗涤 药品的取用

液体药品的取用(用滴管吸取)液体药品的取用(倾倒)用研钵粉碎固体 仪器的洗涤 药品的取用 走进化学实验室 过滤

酒精灯与用酒精灯加热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图片素材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章题图 图1-2 胆矾的研碎

图1-4 化学反应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图1-6 西方17世纪的化学实验室

图1-8 拉瓦锡纪念馆一角。拉瓦锡利用天平进行定量研究,弄清了物质燃烧的本质

图1-10 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 图1-12 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图1-14 准备收集气体 图1-16 呼出气体的样品 图1-18 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图1-20 化学实验室 图1-22 化学药品柜

图1-24 往试管里送入固体粉末 图1-26 液体的量取 图1-28 酒精灯的使用 图1-30 加热方法

图1-32 在玻璃管上套上胶皮管 图1-34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图1-1 水的沸腾

图1-3 石灰石与盐酸反应 图1-5 闻气体时的正确操作 图1-7 中国古代炼丹设备 图1-9 燃着的蜡烛

图1-11 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罩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图1-13 空气样品 图1-15 收集呼出的气体

图1-17 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气体 图1-19 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哈气 图1-21 常用化学实验仪器 图1-23 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 图1-25 液体的倾倒 图1-27 用滴管取液体 图1-29 酒精灯的灯焰

图1-31 把玻璃管插入橡胶塞的孔里 图1-33 用橡胶塞塞住试管

图1-35 试管的洗涤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教学设计

课题1 空 气 教学设计 课题1 空气(flash)课题1 空 气 教学实录 课题2 氧 气 教学设计

课题1 空 气 教学设计 课题1 空 气 教学设计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设计 课题3制取氧气教学策略单元测评

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综合测试 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题归类解析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单元试卷课件素材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课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课件

氧气的性质与用途 课件 臭氧空洞 课件

氧气(课件)空气的组成 课件 白磷燃烧实验 课件 氧气的制取 课件视频素材

《“我们周围的空气”几组概念的辨析》微课 铁在氧气中燃烧 硫在氧气中的燃烧 低温现象:液氮的应用 灯管中的稀有气体 硫的燃烧

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实验室制取氧气

三支蜡烛燃烧的现象为什么不同 探究气体的实验室制备装置和收集方法

《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及应用》微课 镁带燃烧 氧气的工业制法 大气污染与防治

鱼池缺氧现象与增氧方法 可燃物在氧气中的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固体与液体发生化学反应 气体与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图片素材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章题图 图2-2 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 图2-4 空气成分示意图

图2-6 氮气用于磁悬浮列车、化工原料、食品充氮防腐等 图2-8 大气污染

图2-10 氧气可以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 图2-12 木炭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 图2-14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图2-16 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有重要作用 图2-18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示意图

图2-1 拉瓦锡(A.-L.Lavoisier,1743-1794)图2-3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图2-5 氧气的用途

图2-7 稀有气体用于飞艇、闪光灯、液氦冷冻机、霓虹灯等

图2-9 空气质量日报

图2-11 硫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

图2-13 铁丝在空气中红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 图2-15 过氧化氢分解实验示意图 图2-17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图2-19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示意图探究实验

用量筒和锥形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哪个蜡烛先灭

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再探究

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产生氧气的“探究性”设计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链接科技新闻 让探究有新意 你也能探究 “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探究实验装置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趣味性”设计 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延伸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创新实验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 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绿色化设计

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

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 废输液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收集呼出气体有技巧

对 “验证蜡烛燃烧产物”实验的思考

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绿色化设计

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 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 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改进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气体有什么不同”实验的改进 对“白磷水下燃烧”实验的几种改进方法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教学设计

《元素》教学设计(第1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1课时)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说课

课题4 《化合价与化学式》 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案例

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概述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教学案例(1)

《元素》教学设计(第2课时)

《原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第2课时)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2课时)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1课时)课题3 《离子》 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学 案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教学设计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教学案例(2)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教学设计案例单元测评

《元素》同步测试 《分子和原子》同步测试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综合评估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综合检测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综合评估

《原子的结构》同步测试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奥秘 综合检测题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能力提高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阶段测评

探究蔗糖的元素组成课件素材《元素》教学课件(第1课时)《元素》教学课件(第2课时)《原子的结构》教学课件(...《原子的结构》教学课件(...《分子和原子》教学课件(...《原子的结构》教学课件 元素 原子构成 物质构成的奥秘

《分子和原子》教学课件 分子和原子

分子和原子视频素材

《“物质构成的奥秘”几组概念的辨析》微课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例题解析

《分子的基本性质》微课图片素材

《化合价之歌》简谱、歌词及说明

图3-1 品红在水中扩散

图3-3 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图3-5 几种分子的模型

图3-7 氢气与氯气反应的示意图 图3-9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图3-11 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13 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 图3-15 张青莲(1908-2006)

图3-17 地壳中的元素含量(质量分数)图3-19 外国人不认识中文元素名称 图3-21 道尔顿的元素符号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章题图

图3-2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像 图3-4 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图3-6 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 图3-8 原子的体积很小

图3-10 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图3-12 部分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14 原子的质量很小,通常使用其相对质量 图3-16 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 图3-18 多种多样的物质及其组成 图3-20 氧元素符号表示什么

图3-22 超级市场的商品排列有序探究实验

探究蔗糖的元素组成创新实验

探究分子在不停运动

“氨分子扩散”探究实验的绿色化设计

对氨分子扩散实验装置的改进专题复习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疑难解析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复习

巧解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有关“物质组成和微观构成”的错例诊断 巧用等化合价法则解题

2009年全国中考化学试题汇编之物质构成的奥秘(Ⅱ)

2008中考化学试题汇编──物质构成的奥秘 2008年全国中考化学试题汇编之物质构成的奥秘

化学式与化合价学习要点归纳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例题解析 微观粒子宏观化试题解析

化学式计算中的假设策略 物质构成探秘 期末复习

2009年全国中考化学试题汇编之物质构成的奥秘(Ⅰ)

物质构成的奥秘 知识点梳理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教学设计 《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设计(第1课时)《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爱护水资源》教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学 案 自然界的水知识概述 《自然界的水》的实验教学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教学设计 课题3 水的净化 课例与反思 课题3 水的净化 教学设计 课题4 爱护水资源 教学设计 别样的思维,意外的惊喜

《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设计(第2课时)《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课题2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学习分子原子有妙招 水的净化与爱护水资源复习水资源环境调查的探究活动 课题3 水的净化 教学设计 课题3水的净化教学设计案例(2)课题4爱护水资源教学设计案例(1)课题4 爱护水资源 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的实验教学*单元测评

《化学式与化合价》同步测试

《水的净化》同步测试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能力提高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阶段测评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同步能力检测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教材知识精要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检测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检测题

《水的组成》同步测试

《爱护水资源》同步测试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综合检测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单元 综合评估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知识拓展运用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单元测试

由“水”而获取的知识与方法 课件素材《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课...《水的组成》教学课件《水的净化》教学课件《爱护水资源》教学课件

《水的组成》电解水微观演示动画 分子和原子(PPT)课题1 水的组成 课件

品红在水中扩散(flash)电解水视频素材

课题2 水的净化 视频课例 氢气还原氧气铜 实验室制取少量蒸馏水 电解水的实验

氢气与空气的融和物达到爆炸范围遇明火发生爆炸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例题视频解析 氢气的性质

用肥皂水区分软、硬水 氢气在空气里燃烧图片素材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章题图 图4-2 全球海水、陆地水储量比

图4-4 世界人均水量和一些国家的人均水量 图4-6 喷灌和滴灌

图4-8 水体污染来源示意图 图4-10 生活用水水费单 图4-12 污水排放标准部分内容 图4-14 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示意图 图4-16 过滤液体

图4-18 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左)和硬水(右)图4-20 实验室常用的蒸馏装置 图4-22 简易净水器 图4-24 氢气在空气里燃烧 图4-26 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图4-1 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 图4-3 缺水造成土地沙漠化、树木枯死

图4-5 我国各地区(香港、澳门、台湾暂未列入)人均水量

图4-7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示意图 图4-9 水污染使鱼大量死亡 图4-11 污水处理流程示意图 图4-13 自然界的水 图4-15 过滤器的准备 图4-17 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 图4-19 肥皂遇到硬水易起浮渣 图4-21 制取蒸馏水的简易装置 图4-23 氢气的检验 图4-25 电解水实验

图4-27 化学式H2O的意义探究实验

水资源环境调查的探究活动

分子运动实验的“绿色化”设计创新实验

对氢气爆炸实验装置的改进 对明矾净水实验的改进

对可燃性气体爆鸣及可燃粉尘爆炸实验的改进

“氨分子扩散”探究实验的绿色化设计

由实验室制取蒸馏水想到铁架台的改进 自制微型水电解器

对“明矾净水实验”的改进

分子运动实验的“绿色化”设计专题复习

自然界的水 专题复习

2008中考化学试题汇编──氧气、水、二氧化碳 自然界的水 知识点梳理

2008中考化学试题汇编──氧气、水、二氧化碳

自然界的水 专题训练 自然界的水 专题演练

2008年全国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自然界的水

2008年全国中考化学试题汇编之自然界的水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教学设计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设计 课件:白磷燃烧实验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创新教学设计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3)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1)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第1课时)课件: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课件: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创新教学设计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策略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案例(2)单元测评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同步测试

《质量守恒定律》同步测试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综合评估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同步测试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测试课件素材《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课件

课件: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课件视频素材

《质量守恒定律及应用》微课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的系列实验

为什么“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同”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

用研钵粉碎固体

胆矾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硫酸铜溶液与铁反应前后的质量守恒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图片素材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章题图 图5-2 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图5-4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图5-6 镁条燃烧 图5-8

图5-10

图5-1 氧化汞受热分解

图5-3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图5-5 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图5-7 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示意图 图5-9

图5-11 创新实验

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验证量守恒定律 对“白磷燃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活动与探究的改进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实验的改进

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学科综合型”设计专题复习

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题型及解析

质量守恒定律专题辅导

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化学反应方程式

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题型及解析 质量守恒定律专题辅导

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关系—化学反应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

两招教你快速配平化学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的几种常见题型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例题解析 两招教你快速配平化学方程式

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的几种常见题型

2008中考化学试题汇编──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第1课时)《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教学设计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第2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

让辩论融入化学 《二氧化碳》说课稿

《二氧化碳制取研究》(第二课时)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教学设计(第2课时)碳和碳的氧化物 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氧化碳 教学实录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学设计(第2课时)

《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教学案例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案例 《奇妙的二氧化碳》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方案 《二氧化碳制取研究》(第一课时)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单元测评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同步测试(第1课时)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同步测验(第1课时)

《金刚石、石墨和C60》同步测试(第1课时)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综合检测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阶段测评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同步测试(第2课时)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同步测试(第2课时)

《金刚石、石墨和C60》同步测试(第2课时)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能力提高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综合评估课件素材《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教...《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金刚石、石墨和C60》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课件 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课件 二氧化碳说课

二氧化碳思维导图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课件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视频素材

碳的性质 金刚石、石墨和C60 二氧化碳的性质

探究气体的实验室制备装置和收集方法 木炭吸附溶液中的色素 二氧化碳性质的系列实验 泡沫灭火器原理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化合物 酸雨对树木的危害 酸雨的形成 二氧化硫的可溶性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金刚石、石墨和C60

金刚石、石墨和C60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

固体与液体发生化学反应 气体与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三支蜡烛燃烧的现象为什么不同 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 酸雨对鱼类的危害 酸雨对建筑的危害 酸雨的成因和危害 木炭吸附溶液中的色素 二氧化碳性质的系列实验 干冰的形成和升华图片素材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章题图 图6-2 石墨的结构及用途 图6-4 C60的分子结构和足球相似 图6-6 单层石墨片 图6-8 古画

图6-10 石墨导电实验

图6-12 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一种装置 图6-14 倾倒二氧化碳 图6-16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图6-18 二氧化碳的用途 图6-20 全球气候变暖

图6-22 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是一氧化碳在燃烧 图6-24 把二氧化碳倒入烧杯中

图6-1 金刚石的结构及用途 图6-3 活性炭的用途 图6-5 碳纳米管

图6-7 透明的金刚石薄膜 图6-9 用木炭还原氧化铜 图6-11 生成炭黑的实验

图6-13 检验二氧化碳和证明是否集满的方法 图6-15 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实验 图6-17 干冰

图6-19 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 图6-21 炭火中一氧化碳的燃烧 图6-23 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探究素材

“碳宝”减小碳足迹

有关二氧化硫实验探究题赏析

温度和压强影响气体溶解度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拓展探究创新实验

对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改进 CO还原CuO的环保型实验设计 对“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实验的改进 尝试CO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改进方法 对灭火原理和方法实验的改进 二氧化碳趣味实验 二氧化碳制取的探究

二氧化碳溶于氢氧化钠溶液的喷泉实验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的创新设计 对“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的改进 一朵奇特的白花 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一氧化碳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实验的小改进专题复习

碳的化合物复习学案

2009年中考化学探究试题之关键词──二氧化碳

碳和碳的化合物

2008中考试题汇编──碳和碳的化合物

与地震有关的初中化学中考试题 碳和碳的氧化物 期末复习

碳和碳的氧化物 知识点梳理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教学设计

7.1 燃烧和灭火 教学设计

7.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设计

7.2 燃料和热量 教学设计 《燃烧和灭火》说课单元测评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测试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综合检测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能力提高 课件素材《燃烧和灭火》课件(第1课...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件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件 燃烧与灭火

课件:白磷燃烧实验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件(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 课件

课件:燃烧与灭火视频素材

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燃烧和灭火 燃烧和灭火 粉尘爆炸实验

不同材料引起的火灾与自救

碳的性质 燃烧和灭火 燃烧条件的探索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图片素材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章题图 图7-2 古埃及人冶炼示意图 图7-4 火箭升空 图7-6 燃烧条件示意图 图7-8 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 图7-10 建筑物内的消防设施 图7-12 加油站严禁烟火

图7-14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出热量

图7-16 利用燃料燃烧的高温烧制陶瓷 图7-18 煤的形成示意图 图7-20 煤燃烧

图7-22 石油炼制的部分产品和主要用途 图7-24 石油综合利用的部分产品 图7-26 海上采油 图7-28 池沼里含有沼气 图7-30 化石燃料的用途

图7-32 陆地冻土区可燃冰实物样品 图7-34 工厂排出的烟尘污染空气 图7-36 雕像受到酸雨腐蚀 图7-38 压缩天然气汽车加气站 图7-40 实验室制取氢气的简易装置 图7-42 太阳能电池路灯 图7-44 燃烧条件的实验

图7-1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图7-3 烹调食物 图7-5 燃烧条件的实验 图7-7 扑救火灾

图7-9 灭火器原理示意图 图7-11 粉尘爆炸实验

图7-13图7-15图7-17图7-19图7-21图7-23图7-25图7-27图7-29图7-31图7-33图7-35图7-37图7-39图7-41图7-43 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我国古代烧制陶器 利用炸药爆破拆除楼房 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示意图 原油

灌装液化石油气 煤综合利用的部分产品 甲烷燃烧

沼气的制取和利用 燃气燃烧出现黄色火焰 海域可燃冰实物样品 森林受到酸雨破坏

城市拥堵的汽车产生大量尾气 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

利用不同形式的能量发电示意图风力发电探究实验

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综合评估创新实验

对粉尘爆炸实验的改进

用厨房用品制简易灭火器

对白磷在水中燃烧实验的改进

对“面粉爆炸实验”的改进

燃烧条件探究典型例题解析

对一道有关探究燃烧条件试题的分析

对“面粉爆炸实验”的再改进 对“白磷水下燃烧”实验的改进

“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创新设计

对白磷燃烧实验装置的几种改进

对粉尘爆炸实验的改进

对燃烧条件实验的改进 探究实验设计之粉尘爆炸实验

燃烧条件的实验改进 白磷燃烧实验的改进 燃烧条件实验的“安全、环保”型设计专题复习

燃烧与灭火 典型中考试题解析

燃料及其利用

知识点梳理

第三篇: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知识总结

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知识总结

1.2.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在一切化学反应中不变的有原子数目、原子种类和原子的质量(微观)。(宏观不变的有:物质总质量、元素质量、元素种类)

4.化学方程式的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5.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例如C+ O2CO2

宏观上: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通常的读法)

微观上:1个碳原子和1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

质量上:每12份质量的碳跟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6、化学方程式的书写:①写(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②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是等号两边每种元素的原子个数都相等。)③注(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的特殊状态气态↑或固态即沉淀↓)

7、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①注意:

(1)在进行计算之前必须先检查以下几项,否则所有的计算都是徒劳!a.化学式写正确b.方程式要配平c.相对分子质量计算要准确

(2)已知量、未知量单位要统一

(3)所带入的量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

②步骤:(1)解、设(2)写出化学方程式(3)找已知物和未知物、算相对分子质量,代入已知量和未知量(4)列比例(5)解(6)答

第四篇:九年级化学下册 各单元基础知识总结 人教新课标版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包括 和。在众多的金属中,导电、导热性能最好的是 ;熔点最高的是 ;熔点最低的是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是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2.我们在考虑物质用途时,一般要考虑到、、、、和 等多种因素。3.合金是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 或,使其具有金属特性。生铁是含碳量在 之间的铁的合金;钢是含碳量在 之间的铁的合金。把生铁或钢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它们(填“能”或“不能”)完全溶解。

4.一般来说,合金比组成它的任何一种纯金属的硬度都(填“大”或“小”),熔点都(填“高”或“低”)。

5. 与人体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骼。另外,它和它的合金的抗腐蚀性能相当好,远优于不锈钢,所以被广泛用于火箭、导弹、航天飞机、船舶等。6.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它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7.默写金属活动顺序表:。在此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

8.在金属活动顺序中,位于 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 ;位于 的金属能把位于 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9.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能发生的写出方程式,不能发生的说明为什么? Al + HNO

3Na + FeSO

4Zn + Cu(OH)2 Cu +AgNO3

Al + AgCl Cu + Al(NO3)3

Cu + HCl Al + Mg(NO3)2

K + H2SO4 Zn + FeSO4 Na + CuSO4 Al + Hg(NO3)2

Fe+ZnSO4 Cu+H2SO4

Fe+H2SO4

Al+CuSO4

Al+H2SO4 Ag+HCl

Fe+AgNO3 Fe+CuO Zn+HCl 10. 是置换反应。一氧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碳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填“是”或“不是”)置换反应。

11.将赤铁矿石、焦炭、石灰石一起加入高炉中,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主要有、、。12.铁制品生锈,实际上是铁和空气中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请列举出两种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13.如何保护金属资源:(1)(2)(3)(4)。14.某炼钢厂用5000砘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炼铁,该厂理论上能炼出含杂质2%的生铁多少吨?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九单元 溶液

1.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的混合物,叫溶液。溶液中,我们把 的部分叫溶质,叫溶剂。

2.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我们把 叫溶质,叫溶剂;两液体互溶时,我们把 叫溶质,的叫溶剂,但只要两液体中有水,无论水的量多少,总把水做 ;一般不指明溶剂的溶液,指的是 溶液,如硫酸铜溶液,溶质是,溶剂是。

3.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用洗涤剂清洗油污是一种 现象。

4.在物质溶解过程中有两种变化,一种是,这一过程(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另一种是,这一过程 热量。所以,物质溶于水时,往往会发生温度的改变,如NH4NO3溶于水时,温度会 ;NaOH、浓硫酸溶于水时,温度会 ; 而NaCl溶于水时,温度。

5.在、,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 ;不能再继续溶液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判断6.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溶液饱和不饱和,最简单的方法是。现要将一瓶接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转化为饱和的,可采取的方法为:、、。

7.在 下,某固态物质在 克溶剂里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一般情况下,我们按照20℃时,溶解度 称为难溶物; 称为微溶物; 称为可溶物; 称为易溶物。

8.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克,其含义为。在20℃时,把50克NaCl放入10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质量为 ; 其溶质质量分数为。

用心

爱心

专心 3

9.气体的溶解度是指在压强为 和 时,气体溶解在 水里达到 状态时的气体体积。如在0℃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其含义为:

。10.固态物质的溶解度的影响因素为:内因 ; 外因:。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如 ; 少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如 ;极少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

气态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 的增大而增大,随 的增大而减小。如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是因为 的结果;而喝了汽水后,常常会打嗝,其是原因是。

11.了解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曲线外的点、曲线内的点及两条曲线上交叉点的含义,会查溶解度。

12.溶质质量分数用 来表示。某氯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为M%,其含义为。13.将12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平均分成四等份,则:(1)每份的溶液质量分数为 ;

(2)若将其中的一份溶质质量分数增加一倍,应加入 克KNO3或蒸发 克水。(3)若将其中的一份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一半,应加入 克水。

(4)若向其中的一份溶液中加入5克硝酸钾和15克水,充分搅拌后,若完全溶解,则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5)若向其中的一份溶液中加入30克20%的硝酸钾溶液,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14.要配制10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需水和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各多少毫升?(98%的浓硫酸的密度为1.84g/cm)(课本P45第8题会做)

315.现要配制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密度为1.19g/cm)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

,水的质量为

,约为

毫升。其配制过程为、、,所需主要仪器为.若用此溶液来配制50克1%的溶液,需此溶液 毫升,水 毫升.所用仪器为

3用心

爱心

专心 4

.用心

爱心

专心5

第十单元 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1.酸:盐酸、硫酸属于酸,酸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 和酸根离子。

2.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属于碱,碱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但也有例外,如NH3·H2O中就不含有 离子。

3.盐: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等都属于盐,盐在水溶液中一般能解离出 和。但也有例外,如NH4NO3中就不含有 离子。

4.指示剂:象石蕊、酚酞这类能跟酸或碱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叫做指示剂。注意是酸、碱使指示剂变色,而不是指示剂使酸碱变色。不溶性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

5.浓硫酸稀释过程:。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所以可以做干燥剂,但不能干燥象NH3这样的碱性气体。浓硫酸敞口放在空气中,质量会,溶质质量分数会。浓硫酸有较强的腐蚀性,如果不慎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 冲洗,然后再涂上 溶液。

6.氢氧化钠固体必须 保存,原因是、。它也可做干燥剂,但不能干燥象CO2、SO2这样的酸性气体。

7.中和反应:。一般来说,判断中和反应的发生常常借助于指示剂。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实际应用相当广泛,如改良酸性土壤就可以用。

8.溶液的酸碱度常用 来表示,它的范围通常在 之间。通常用 测定一些液体的PH。当 时,溶液呈酸性; 时,溶液呈碱性; 时,溶液呈中性。要使PH=2的溶液PH升高,可以采用加 的方法。我们把PH小于 的雨称之为酸雨。测定溶液的PH时,如果提前将PH试纸用水润湿,会使测得的酸性溶液的PH;碱性溶液的PH;中性溶液的PH.9.粗盐的提纯,其步骤为、、、。在前三步中都用到了玻璃棒,其作用分别为、、。

10.复分解反应:。其反应的条件为(1)

用心

爱心

专心 6

(2).11.食盐的主要成分是 ,粗盐易 ,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

的氯化钠溶液;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 ;Na2CO3俗称 ,其水溶液显 性.12.酸、碱、盐的化学性质(1)和指示剂作用

显示颜色

酸溶液

碱溶液 石蕊溶液

酚酞溶液

(2)酸+活泼金属→盐+氢气(注意酸与铁反应的现象)

与稀盐酸反应

与稀硫酸反应

Mg

Al

Zn

Fe

(3)酸+金属氧化物→盐+水(注意反应现象)

与稀盐酸反应

与稀硫酸反应

氧化铁

氧化钠

氧化铝

氧化铜

(4)酸+碱→盐+水

氢氧化钠、氢氧化铜、氢氧化铁、氢氧化钡等和盐酸、硫酸、硝酸反应

用心

爱心

专心 7

(5)酸+盐→新酸+新盐

盐酸+硝酸银 硫酸+氯化钡 硫酸+硝酸钡

碳酸钡、碳酸钙、碳酸钾、碳酸钠等和盐酸、硝酸、硫酸等反应

(6)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氢氧化钠

CO2 SO

2SO3

(7)碱+盐→新碱+新盐(注意反应条件)

氢氧化钠

硫酸铁

硝酸铜

氯化锌

工业制烧碱

(8)金属+盐→新金属+新盐 铜+硝酸银

铝+硫酸铜 铁+硫酸铜

铜+硝酸汞

(9)盐+盐→两种新盐(注意反应条件)氯化钡+硫酸钠

碳酸钠+氯化钙硫酸铁+硝酸钡

氯化钾+硝酸银用心

爱心

专心 氢氧化钙

氢氧化钡

13.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元素中、、需要量较大,我们把 的肥料称为复合肥。常用的复合肥有、。14.常用的氮肥有:、、、、。氮肥的主要作用为:。

15.磷肥的主要作用为 ;钾肥的主要作用为,常用的钾肥有、。16.化肥的简易鉴别:一般的磷肥均不易溶于水,氮肥和钾肥易溶于水;铵态氮肥(铵盐)遇碱会放出,它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1.人类重要的营养素有:、、、、、。其中能够提供能量的物质有: ; 是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单位质量的 氧化放出的能量最多。生活中含有蛋白质的物质有 含有糖类的有,水果蔬菜可以提供。

2.葡萄糖的化学式为 蔗糖的化学式为 淀粉的化学式为。3.了解人体中所含有的常量元素(超过0.01%)

微量元素。(不足0.01%)

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得 和,老年人缺钙会发生。4.化合物分为 和。

有机高分子分为,如 和 ;,如 和 ; 链状结构的高分子具有 性,网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具有 性。5.纤维分为 和,如 和 就属于前者,而、、则属于后者。如何区分以上两种纤维制品:。6.橡胶分为 和。

7.白色污染是指,要解决白色污染,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

(2)(3)(4)

用心

爱心

专心 9

第五篇: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上)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3、蜡烛燃烧实验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4、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5、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臵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3。(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臵应在试管口近1/3处。不要把拇指按在试管夹短柄上。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3、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用药匙或V形纸槽 ②块状及条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②液体试剂的滴加法:

滴管的使用:a、先赶出滴管中的空气,后吸取试剂

b、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

c、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以免被试剂腐蚀 d、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

e、胶头滴管使用时千万不能伸入容器中或与器壁接触,否则会造成试剂污染

(二)连接仪器装臵及装臵气密性检查

装臵气密性检查: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贴容器外壁,稍停片刻,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水柱上升,稍停片刻,水柱并不回落,就说明装臵不漏气。

(三)物质的加热

(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下倾斜,试管受热时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0角,受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为了避免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四)过滤 操作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②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③滤纸破损

(五)蒸发 注意点:(1)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作用:加快蒸发,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2)当液体接近蒸干(或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发掉,以避免固体因受热而迸溅出来。(3)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热的蒸发皿如需立即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石棉网。

(六)仪器的洗涤:

(1)废渣、废液倒入废物缸中,有用的物质倒入指定的容器中

(2)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3)玻璃仪器中附有油脂:先用热的纯碱(Na2CO3)溶液或洗衣粉洗涤,再用水冲洗。

(4)玻璃仪器附有难溶于水的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

(5)仪器洗干净后,不能乱放,试管洗涤干净后,要倒插在试管架上晾干。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一、水(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A.装臵―――水电解器 B.电源种类---直流电 C.加入硫酸或氢氧化钠的目的----增强水的导电性 D.化学反应: 2H2O=== 2H2↑+ O2↑

产生位臵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 1 质量比 1 : 8 E.检验:O2---出气口臵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臵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F.结论:①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②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③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例:根据水的化学式H2O,你能读到的信息

化学式的含义 H2O ①表示一种物质 水这种物质

②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③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一个水分子

④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

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 2H2O=== 2H2↑+O2↑(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H2O + CaO==Ca(OH)2(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H2O + CO2==H2CO3

3、水的污染:(1)水资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盖,但供人类利用的淡水小于 1% 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储水库。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 H2O,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Na,最多的元素是 O。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业“三废”(废渣、废液、废气);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3)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体污染

4、水的净化

(1)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静臵、吸附、过滤、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2)硬水与软水

A.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B.鉴别方法: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C.硬水软化的方法:蒸馏、煮沸

D.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二、氢气 H2

1、物理性质: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于水(排水法)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2H2+O2====2H2O 点燃前,要验纯(方法?)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2)还原性(用途:冶炼金属)

H2 + CuO === Cu + H2O 氢气“早出晚归”

现象: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小结: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 H2、C、CO)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Zn + H2SO4 = ZnSO4 +H2↑ Zn + 2HCl = ZnCl2 +H2↑ 不可用浓盐酸的原因 浓盐酸有强挥发性 ;

不可用浓硫酸或硝酸的原因 浓硫酸和硝酸有强氧化性。4、氢能源

三大优点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

三、分子与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最小的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四、物质的组成、构成及分类

组成:物质(纯净物)由元素组成 原子:金属、稀有气体、碳、硅等。

物质构成分子:如氯化氢由氯化氢分子构成。H2、O2、N2、Cl2。

离子:NaCl等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由钠离子(Na+)氯离子(Cl-)构成 混合物(多种物质)

分类 单质 :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一种元素)

纯净物(一种物质)

化合物:有机化合物 CH4、C2H5OH、C6H12O6、淀粉、蛋白质(多种元素)

氧化物 H2O CuO CO2

无机化合物 酸 HCl H2SO4 HNO3

碱 NaOH Ca(OH)2 KOH

盐 NaCl CuSO4 Na2CO3

五、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核电荷数)(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4)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

(5)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决定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He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Ne均为稳定结构)

六、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注意: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2)表示方法——元素符号——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a、书写方法:

b、意义

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 如Fe、He、C、Si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 c、有关元素周期表

发 现:门捷列夫 排列依据 注:原子序数=质子数 d、分类

e、元素之最:地壳:O、Si、Al、Fe 细胞:O、C、H

七、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 :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为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数≠电子数为离子结构示意图

(3)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粒子的种类 原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粒子结构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质子数<电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性 显负电性

符 号 用元素符号表示 用阳离子符号表示 用阴离子符号表示

八、物质的组成的表示:

1、化合价

a、写法及意义Mg:镁元素化合价为+2 MgCl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b、几种数字的含义

Fe2+ 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3 Fe2+:3个亚铁离子 2H2O 两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 c、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d、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单质分子中元素化合价为0

2、化学式(1)写法: a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2、H2、N2、Cl2。

b化合物:正价在前,负价在后(NH3,CH4除外)

(2)意义:如化学式H2O的意义:4点 化学式 Fe的意义:3点(3)计算:

a、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b、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c、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第三单元 溶液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 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 + 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 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概念: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100%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

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第四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2、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空气成分 O2 N2 CO2 稀有气体 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21% 78% 0.03% 0.94% 0.03%(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选择红磷 b、装臵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d、结论:空气是混合物; 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N2约占4/5,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难溶于水

e、探究: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装臵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能否用碳、硫代替红磷?不能 原因: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

3、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4、空气的污染及防治: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CO、SO2、氮的氧化物)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5、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保护: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6.氧气

(1)氧气的化学性质:特有的性质:支持燃烧,供给呼吸(2)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

物质 现象

碳 在空气中保持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磷 产生大量白烟

硫 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镁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铁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石蜡 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

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铁、铝在空气中不可燃烧。(3)氧气的制备: 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 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2H2O2 MnO2 2H2O + O2↑(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臵的选择

发生装臵:固固加热型、固液不加热型 收集装臵: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5)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为例)a、步骤:查—装—定—点—收—移—熄 b、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均匀受热 ③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④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气体排出

⑤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⑥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⑦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⑧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6)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

7、催化剂(触媒):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一变两不变)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8、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②氮气: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③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9、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

①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②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 ③氢气:将气体点燃,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10、氧化反应:物质与氧(氧元素)发生的化学反应。剧烈氧化:燃烧

缓慢氧化:铁生锈、人的呼吸、事物腐烂、酒的酿造

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 ②都放热 第五单元 定量研究化学反应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

(1)一定不变 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2)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

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② 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注意:a、配平b、条件 c、箭号)

3、含义 以2H2+O2点燃2H2O为例

①宏观: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或原子)个数比 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个水分子(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化学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臵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第六单元 燃烧及其利用

一、燃烧和灭火

1、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只要消除燃烧条件的任意一个即可)

(1)消除可燃物(2)隔绝氧气(或空气)(3)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3、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可燃物的性质、氧气的浓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要有足够多的空气

(2)燃料与空气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积。

4、爆炸: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一切可燃性气体、可燃性液体的蒸气、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物遇火种均有可能发生爆炸。

二、燃料和能量

1、三大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混合物、均为不可再生能源)(1)煤:“工业的粮食”(主要含碳元素); 煤燃烧排放的污染物:SO2、NO2(引起酸雨)、CO、烟尘等(2)石油:“工业的血液”(主要含碳、氢元素);

汽车尾气污染物:CO、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和烟尘(3)天然气是气体矿物燃料(主要成分:甲烷),是较清洁的能源。

2、两种绿色能源:沼气、乙醇(1)沼气的主要成分:甲烷

甲烷的化学式: CH4(最简单的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有机物)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

化学性质: 可燃性 CH4+2O2点燃CO2+2H2O(发出蓝色火焰)(2)乙醇(俗称:酒精, 化学式:C2H5OH)化学性质: 可燃性 C2H5OH+ 3O2点燃2CO2+3H2O 工业酒精中常含有有毒的甲醇CH3OH,故不能用工业酒精配制酒!乙醇汽油:优点(1)节约石油资源(2)减少汽车尾气

(3)促进农业发展(4)乙醇可以再生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放热反应:如所有的燃烧(2)吸热反应:如C+CO2高温2CO

4、新能源:氢能源、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

(1)优点:资源丰富,放热量多,无污染。(2)需解决问题:①如何大量廉价的制取氢气? ② 如何安全地运输、贮存氢气?

三、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物理性质各异,而各种单质碳的化学性质却完全相同!

1、常温下的稳定性强

2、可燃性: 完全燃烧(氧气充足),生成CO2 : C+O2点燃CO2

不完全燃烧(氧气不充足),生成CO:2C+O2点燃2CO 四、二氧化碳的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原理、装臵、检验)(1)发生装臵:由反应物状态及反应条件决定:

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高锰酸钾制O2的发生装臵。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H2的发生装臵。(2)收集方法:气体的密度及溶解性决定:

难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 CO只能用排水法

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

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2)选用和制氧气相同的发生装臵 3)气体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验证方法:将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浑浊,则是二氧化碳。验满方法:用点燃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已集满二氧化碳气体。

3、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

煅烧石灰石: CaCO3高温CaO+CO2↑

生石灰和水反应可得熟石灰:CaO+H2O=Ca(OH)2 五、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高压低温下可得固体----干冰

2、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O2+H2O==H2CO3 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H2CO3 == H2O+ CO2↑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3)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本反应用于检验二氧化碳。

4)与灼热的碳反应: C+CO2高温2CO

3、用途:灭火(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质又利用其化学性质;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剂 ;温室肥料

4、二氧化碳多环境的影响:过多排放引起温室效应。六、一氧化碳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2、有毒:吸进肺里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少氧气而中毒。

3、化学性质: 1)可燃性:2CO+O2点燃2CO2(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一定要检验纯度)H2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CO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蓝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燃烧火焰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

鉴别:H2、CO、CH4可燃性的气体:看燃烧产物(不可根据火焰颜色)除杂:CO[CO2] 通入石灰水 或氢氧化钠溶液: CO2+2NaOH==Na2CO3+H2O CaO[CaCO3]只能煅烧(不可加盐酸)CaCO3高温CaO+CO2↑ 注意:检验CaO是否含CaCO3加盐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CO2-的检验:先加盐酸,然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下载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知识总结(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单元知识总结(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1、2008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以下是我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徽州石雕B.阜阳剪纸C.铁锻制的芜湖铁画D.松枝烧制的徽墨2、下......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 的变化。例:石蜡熔化、化学变化——有 生成的变化 例:煤燃烧、 2、判断变化依据......

    九年级化学 第5单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五单元 课题 1━ 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识记:质量守衡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能力目标: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

    九年级化学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总结 人教新课标版

    第1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

    九年级上册化学实验教学总结

    篇一:九年级上化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上化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双竹中学 谷显科) 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媒体和手段,能为学生......

    九年级化学 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课题分析: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课题从几幅有......

    2015年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2015年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上)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1、化学,是有关物质变化的学问。是利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继......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目录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9上教案 第一章 §1、1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doc §1、2化学研究什么.doc §1、3 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doc §1、4第一章复习.doc 第2章 §2、1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