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时间:2019-05-14 08:5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第一篇:“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世纪交替的历史高度,着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继承历史,立足现实,前瞻未来所作出的精辟论断;是深入总结我们党近80年历史经验,深入思考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紧密联系我们党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现实状况作出的科学结论。在新时期,尤其是在世纪之交的今天,我们党正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有其重要的时代背景,主要体现在国际和国内这两个方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国际背景

从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国际背景看,主要有三点:

第一,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人类进入20世纪末,世界发生重大转折,给我们党和国家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以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国家能否抓住机遇,加速经济发展,经受住新的挑战,归根到底取决于党的建设,取决于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进一步把党建设好。

第二,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大曲折的深刻总结。20世纪前半期,科学社会主义在占世界人口1/3的国度里取得胜利,震惊世界;20世纪后半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又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再次震惊世界。一个由列宁缔造的、有90多年光荣历史、1000多万党员的苏联共产党,为什么说解散就解散了呢?实践证明,苏联这个堡垒主要是从内部攻破的,是苏共“自毁长城”,自己搞垮了自己。在剧变时期,苏共党内危机已经发展到连自身的矛盾都无法解决的程度,更不必说领导国家和群众前进了。当时苏共已病人膏肓,陷入深刻危机。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路线非常混乱,党已丧失了精神支柱和思想凝聚力,丧失了政治敏锐性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已没有能力把握政治局势,无法带领群众前进。二是党内腐败愈演愈烈,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党的领导人威信扫地,逐渐成为民众攻击、嘲弄、唾弃的对象。对这样的党,在关键时刻,人民群众是不会为它分忧的。三是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受严重破坏,一方面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严重泛滥,纪律松弛,派系林立;另一方面是个人专断独行,缺乏党的集体领导和监督。

苏共党内腐败由来已久,从而繁衍出一批蛀虫。他们希望“变天”,以便“合法”地保持和扩大自己侵吞来的社会财富。党外反共分子点燃了剧变之火,党内的腐败分于遥相呼应,推波助澜。从解体后的结果看,现在俄罗斯的“新贵”,大多不是持不同政见者,也不是黑市倒爷,而是原苏共党内的各级官员。看来,正是这些党内蛀虫,先是借“改革”摧毁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然后在解体后毫无顾忌地成为“暴发户”。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克里姆林宫红旗落地时莫斯科是那样平静,政权交替是那样顺利。正是由于党内腐败分子败坏了党的形象,使党严重脱离群众。从这个意义上讲,苏共党内腐败是其垮台的一个深层原因。

苏共的教训表明,官僚主义是共产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而官僚主义加腐败则必然使党变质,严重脱离群众。党中央多次强调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在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获得蓬勃发展,这又震惊了世界。中国共产党人有责任深入研究和思考如此错综复杂、变化深刻的历史现象,进一步得出必要的经验和教训,以利于更好地巩固和加强自己,推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恢复和发展。

第三,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有力应对。当今国际形势的变化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二是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西方一些政界要人主张打两种战争:一是经济战,二是演变战。配合这两种战争的,还有军事干涉战。其目的是要消灭社会主义,建立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一统天下。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在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条件下,我们善不善于同他们打思想政治战。某些西方国家一直企图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毛泽东同志对此早有察觉,并提出了一些防范措施。到了八九十年代,西方加紧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邓小平同志以政治家的锐利眼光看透了这种图谋。他说,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

苏东剧变以后,他们就把和平演变战略的主攻方向对准了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始想借助苏东剧变的冲击波很快地把中国搞垮。这个梦想失败后,就改变为打持久战的战略,想用10年、20年把我们搞垮。西方敌对势力在90年代以后对中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策略手法又有新的变化和特点:

其一,由“攻心——夺权——私有化”老三部曲变成“攻心——私有化——变权”新三部曲。西方一些人认为,完全可利用中国搞市场经济的时机而诱使中国推行私有化战略。只要私有化战略实现了,不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丧失了基础,而且社会主义政权也丧失了存在的基础。等到后几代人掌权的时候,共产党政权就会不夺自变。所以,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在思想上鼓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在政治上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在经济上鼓吹私有化。

其二,由“三化”发展到搞“七化”。所谓“三化”,就是西化、分化和弱化。所谓“七化”,就是在“三化”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淡化、腐化、丑化和溶化。淡化,是指淡化政治、理想、公有制和共产党领导等观念。腐化,是指利用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钻中国法规的空隙,赚中国人的钱,腐蚀中共的干部,再赚更多的钱,搞垮中共的经济基础,进而搞垮中共的上层建筑”。丑化,是指利用我们党的工作失误和当前揭露出来的腐败分子的罪行,添枝加叶地加以丑化,使党在民众中威信下降,进而脱离群众,失去民心。溶化,是指以人权否定国家的主权,用西方的哲学和社会学说,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以上说的“七化”,是西方敌对势力推行“和平演变”的新策略,其要害是要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妄图使人们丧失对共产党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大厦的倾斜和倒塌。

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对党员干部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研究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的总体战略和措施,使领导干部自觉地在当代世界风云变幻中经受严峻的考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同时还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全民族的觉悟和素质。只要党的各级组织朝气蓬勃、坚强有力,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觉悟和素质普遍提高了,我们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国内背景

从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国内背景看,也有三点:

第一,对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思考。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这更加是对我们党的严重考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中国各种政治思潮、政治派别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命运,归根到底都由其能否推进和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来决定。我们清醒地看到,面对新的世纪,我们党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已经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就国内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社会范围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这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推动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全面进步,另一方面又对我们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众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我国正处在“伟大变革”的关键时刻。在中国大发展中,我们党要走在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前列,就必须进一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第二篇: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定稿)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总结实践经验,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科学理论。

2000年2月20日,江泽民在广东茂名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上,提出了“五个始终”的要求。他指出:“我们要使党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成为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始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始终坚强有力地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必须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进一步从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把党建设好。”同月25日,江泽民在广州主持召开党建工作座谈会时,进一步完整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说:“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有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都要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这‘三个代表’,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这样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合格的党的领导干部。”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作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七一”讲话发表后,立即在党内外、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中央和各地陆续举办了一系列理论研讨班,对“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行研讨。在全国上下普遍形成的学习热潮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逐渐成为全党的共识和实践准则。

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提出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使我们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将对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第三篇:三个代表形成的时代背景

三个代表形成的时代背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世纪之交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

20世纪末,国际局势最重大的变化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世界格局由两极转向多极。在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中,世界一直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进入70年代这一趋势日益明显。美苏两国的国际地位和控制国际事务的能力明显下降。经济力量强大起来的西欧和日本,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中国的综合国力快速增长,第三世界中一些大国和地区集团随着经济和政治力量增强,在世界上影响逐步扩大。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德统一,两霸争斗局面结束,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但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后半期开始的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一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要求破除国家之间的各种羁绊,按照统一的市场机制的要求进行经济活动。它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乃至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界,从而促使国家间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差异的联系与合作大大加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向世界,实行对外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是邓小平同志作出的科学判断。1985年3月4日,在会见外国访华团时,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4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在邓小平提出这一论断后,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作为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确立之后,经受了国际风险的考验。大的风险有两次。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旧的世界格局终结。加之1989年政治**之后中国面临严重的国际制裁,一时大有黑云压顶之势。在严峻的国际形势面前,有些人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产生了疑问。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不容置疑地告诫人们:“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1992年,党的十四大重申:“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1997年,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另一次是20世纪末接连发生了科索沃战争、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国一度面临十分严峻的安全环境和国际经济环境。面对世纪之交复杂的国际形势,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全面审视和平力量和战争力量的消长,坚持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判断。200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指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天下仍很不太平。”并进一步指出,“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党的十六大继续重申“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将和平与发展确定为时代主题,抓住了当代世界最突出的矛盾、最根本的变化和最主要的特征,指明了世界人民所要解决的最主要任务。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复杂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冷战结束以来,世界还很不安宁,还有许多威胁国际和平的因素,如民族和宗教矛盾,自然资源争夺和领土争端,核武器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活动及有组织的国际犯罪活动等,特别是国际恐怖主义的危害上升。虽然世界范围的大战打不起来,但小规模的地区性冲突乃至局部战争时起时伏。近年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局部战争,使成千上?虻奈薰计矫竦吲媪骼耄藜铱晒椤?

冷战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冷战时期的霸权主义主要表现是两极争霸。冷战结束以后,两极格局解体,这时的霸权主义主要表现为一极称霸。近年来,美国及其盟国鼓吹“为价值观而战”、“人权高于主权”等,形成了一整套新干涉主义理论。这种新干涉主义与昔日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直接掠夺财富、占领土地的炮舰政策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保护人权”和“防止人道主义灾难”为合法性依据加以实施的。这种新干涉主义的“人道主义战争”,是现代条件下强权政治的典型表现。它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国际关系准则,这是当今世界不安宁的一个主要原因。

对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新技术革命使人类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信息化、数字化和全球知识共享之上的,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当前,经济优先已成为世界潮流,对每个国家来说,悠悠万事,唯经济发展为大。由于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是综合国力最重要的基础,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促使国家实现实力的迅速变化。所以,任何一个国家在未来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它面对新技术革命所作出的反应和决策。目前,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高新技术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最重要措施。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在科学判断上述国际局势深刻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时代条件,要求我们党顺应时代潮流,以世界眼光去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我们党一定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承担起领导全国人民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篇: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试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摘要]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提出的巨大战略的两个方面,是合规律性与合目标性的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保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为民性、全面性、和谐性和可持续性。这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遵守的基础规律。保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道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以人为本,增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人们创造历史的运动是合规律与合目标的统一。[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规律;目标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巨大战略。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巨大战略的两个方面,是合规律性与合目标性的统一。

发展观是对发展的总的见解和根本观点。作为发展的最高理念,发展观答复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这样一些基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目标、基础内涵、总体思路、模式选择和根本动力,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是我们党领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经济社会发展是有内在规律的。一切社会运动的正确性,都取决于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变更的深化,使社会生产和生活在内容上日趋丰富生动、复杂多样,这就请求我们正确处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深入摸索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克制和打消不和谐因素,不断增长社会的和谐因素,从而卓有成效地推动中国特点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保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国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国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国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部国民。以人为本突出强调了发展的为民性、全面性、和谐性和可持续性。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始终遵守的基础规律。

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领导下,遵守客观规律,运用多种手段,就能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保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打消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饶的基础上使全部社会成员的尊严都得到掩护,权利都得到保障,价值都得到提升,从而增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运动都是有意识有目标的。对于人的运动来说,目标是十分重要的,但目标作为一种观念性的东西,它的实现必须通过必定的手段,即手段是实现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以实践为基础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目标的重要性,但并不因此而否定手段的重要作用,相反它必定尊重手段的价值。在必定条件下甚至认为手段的价值高于目标。器重目标而鄙弃手段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分别的一种具体表现。列宁在《哲学笔记》中以赞成的态度转引了黑格尔的一句话:“手段是比外在合目标性的有限目标更高的东西。”事实证明,鄙弃手段不仅严重侵害人们在实践中对手段的积极配置,而且直接侵害目标本身,使某种合理的目标因手段的匮乏或不力而付诸东流,难以实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目标,发展生产力是达到目标的手段。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纵观人类历史,生产力是最生动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们为了能够生存,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生活材料,就必须进行物质生产,这是第一位的历史运动。这一运动从根本上决定并制约着全部社会生活领域,决定并制约着人类总体历史的过程及其趋势。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都起源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新的社会形态,经济、政治、文化和谐发展,物质文明和精力文明“相称”,都要以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发展生产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看,发展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条件。古往今来,贫困是社会不和谐最重要的根源,而发展是打消贫困的根本道路。富饶不必定和谐,但贫困必定导致不和谐。马克思曾经指出,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就只会有极端贫困的广泛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定重新开端争取必须品的奋斗,全部迂腐污浊的东西又要逝世灰复燃。只有生产力发展了,物质财富才会增长,才干为打消两极分化,打消贫困实现共同富饶供给物质条件;才干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的各种抵触和问题,保持国家的稳固,使国民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实现社会的和谐。今天社会主义国家的种种不足和缺点,可以说都与生产力发展程度不高有关。如果生产力老是上不去,连社会主义制度都保不住,还谈什么和谐社会呢?!

二、民主法制、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从价值目标讲,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全面和谐的社会,它既要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又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既要达到我国各社会阶层、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和谐,又要争取外部世界格式的和谐发展;既要增进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又要增进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发展。从现实而言,和谐社会是一个经济繁荣、政治文明、社会秩序稳固、国民安居乐业的公平正义的社会,分配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分配正义对和谐社会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它的手段性——直接影响人们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而且还在于它的目标性——分配正义是人类世代憧憬的理想目标,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目标。公温和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记,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核心价值取向。按照科学发展观请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在掩护和增进社会公平这个要害环节上求得新突破。

公平正义是在民主法制的基础上实现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从制度的视角来解读,和谐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是崇尚分配制度正义的法治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价值寻求。正义是制度的重要价值,从必定意义上讲,法律制度也是“一种配给制度”,是一种寻求正义的分配制度。诚如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所说,在一个健全的法律制度中,秩序与正义这两个价值常常是紧密相联、融洽一致的。“一个法律制度若不能满足正义的请求,那么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它就无力为政治实体供给秩序与和平。但在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一个有序的司法履行制度来确保雷同情况获得雷同待遇,那么正义也不可能实现。因此,秩序的维续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存在着一个合理的健全的法律制度为条件的,而正义则需要秩序的赞助才干施展它的一些基础作用。为人们所请求的这两个价值的综合体,可以用这句话加以概括,即法律旨在创设一种正义的社会秩序。”[2] 法律有关权利、任务的分配,对社会财富及收入的分配有重要的影响。作为一种制度性和结构性的正义,分配正义所涉及的广度与深度远远超出收入的分配,它关系到各种社会基础资源在人与人之间、国民与政

府之间的分配。这些重要资源的分配将决定此后的生活方法和收入分配,等等,所以,它是一个社会的基础制度或国家大法的重要内容。总之,分配正义是当代制度文明的重要价值,也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制度性的文明特质。分配正义是和谐社会中国民安居乐业、社会有序发展的制度保障。和谐社会是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社会经济的运行只有在良好秩序的状态下,才干得到理想的效益,人与人之间只有信守诺言、不尔虞我诈,才干在经济运动中建立和巩固那种和谐互助的合作关系,个人和社会才干共同发展。任何一种秩序都要有必定的环境,良好的秩序需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而良好的制度环境的生成与秩序的维系离不开人的努力,离不开正义的信心,也许这种信心是潜意识的,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分配正义就是要通过制度安排在社会成员或群体成员之间对权利、权利、任务和责任进行合理配置,从而掩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固,增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反,如果分配不公平,人们就会感到不公平,就会产生不满情绪,社会就不会安定。

因而,分配正义是和谐社会有序发展、人们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分配制度总体上是趋向合理的,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转变单一的分配制度,履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下,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式产生了深入变更,社会上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日渐突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分享涌现一些失衡现象。如果各种利益关系和抵触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调剂和解决,就会在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造成对峙,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因此,党和政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从保持以人为本的高度,进一步调剂并不断优化利益分配格式,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矩公平、分配公平的完整的社会公平系统。要使社会公平政策化。要依循公平原则制定和调剂方针政策,努力使各项方针政策既能保证相干的社会公平请求落到实处,又对增进各个方面的社会公平施展强有力的导向作用。要使社会公平制度化,切实把公平原则深入贯彻到制度建设中去,把体现和掩护社会公平作为完善制度的根本取向,从而用具体制度来保障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的公平。并采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接济等措施,让不同利益主体按照各得其所的原则分享发展的成果,使全部国民都能越来越多地获取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只有这样,才干把宽大国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上来。

三、以人为本,增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

科学发展观深入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请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人的发展,是发展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开创人非常器重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峙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后来人们把这段话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过去,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人”、“人性”、“人道”、“人道主义”几乎成为禁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重新明确了人是最高价值目标。

江泽民同志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要脚踏实地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现阶段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进步到更重要的地位,这反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领导思想的重大转变。

增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增进国民素质的进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表明,人的素质的高低、受教导程度,人的价值观念、思维能力、行动方法和创新意识等直接决定了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作用,尤其在当今世界科学技巧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人的素质对发展先进生产力已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全面进步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材健康素质,才干积极推动社会发展。

进步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素质。《国民道德建设实行纲领》提出,要努力进步国民道德素质,增进人的全面发展,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国民。这就突出了道德建设在增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进步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素质。教导是一种有目标、有打算、有组织流传知识技巧、造就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运动。教导是造就创新精力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在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在进步人的创新能力和供给知识、技巧创新成果方面,教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教导不仅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根本请求,也是发展先进文化、增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请求。科学是正确反响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知识系统。科学是一种重要的精力力量,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力量源泉。它本身是彻底革命的,其认识功效在于增进人类意识形态的变更与发展,使人类从旧思想旧传统中解放出来,增进思想的革命化与科学化。

进步人的身材健康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保证,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健康的体格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钱和载体,极为重要。身材素质包含体格健康和心理健康。人的身材是人才素质的物质基础,良好的身材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加能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能量,是其学好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现代社会,无论是学习和控制先进的科学技巧还是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强健的体格。因此,要教导国民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控制健身的基础知识、技巧,养成经常锤炼和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增进身材硬朗,全面发展体能,进步机体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切实加强国民体质。

四、人们创造历史的运动是合规律与合目标的统一

在唯物史观看来,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即它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征,与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人的创造历史的运动,就没有历史,但人的运动又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每一代人所遇到的客观历史条件都是给定了的,任何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不是在人的运动之外,而是通过人们的运动体现出来的,这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在历史运动中寻求的目标性是内在统一的。

马克思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标准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标准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美的规律来建造。”在这里,“任何一个种的标准”包含了客体标准和主体标准。客体标准指向对象、客体的本性、规定性和规律性,请求主体运动合规律性、合历史必定性。主体标准指向人或主体的结构、本性、目标、利益、需要等内在规定性,请求人的运动应当是合目标性的。人类社会实践运动,就是在对象、客体所供给的可能性空间领域之内,不断实现主体自身目标、满足主体自身需要的过程。

合规律性就是说人类的实践运动必须遵守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处分。它考核的是工具、手段和方法是否合理的问题,属于理性认知方面的领域。合目标性则是指满足不同群体的人的需要,它重要关注的是动机和目标是否正当、是否合理的问题,是一个价值论的领域。合规律性和合目标性是人类实践运动的两个方面,二者内在地请求统一起来。在科学的视野里,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也不例外。社会是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界为环境,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有机体,这些要素之间按必定的规律相互作用。人们在创造历史的运动中必须正确处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同客观规律的关系,尊重规律,按照规律办事,但不能创造规律、违背规律。

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型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它既贯穿着唯物辩证法,请求人们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接洽地而不是孤立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看待发展问题,又贯穿着唯物史观,立足人类历史运动的实践过程、特别是国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过程,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两大关系系统进行了科学归纳,深入揭示了社会有机体系统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奇特运动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反响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胡锦涛同志指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守和运用规律,是保持求真务实的请求。”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既要自觉地遵守社会主义社会基础抵触运动的客观规律,又要以最宽大的国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保持以人为本”和“增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最高宗旨;“建立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观”,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国民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是合目标性的具体体现。在唯物史观中,“以人为本”与承认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是有机地、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的。人类社会发展包含有主体的价值取向、主体力求超涌现存状态的目标性,这同作为实践主体的人都是有意识、有目标的存在物直接相干,本质在于人的理想总是指向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所包含的“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思想,都体现了这个合目标性方面。

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及其现实的满足程度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出发点。因为人类寻求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正是人类需要无穷递增的丰富性和不断再生性,促成了人类社会的持续性发展。我们的一切社会经济运动和社会发展都是为了人,不是为了运动而运动,为了发展而发展。发展的目标是为了人的素质的进步、人际关系的升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的物质和精力需求的满足,因而是合目标性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建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国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国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国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部国民,就能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所以说,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合规律性与合目标性相统一的理论范例,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标性的辩证统一。

第五篇: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课程论文

(2009—2010第一学期)

2009年12月20日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摘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当代国际形势影响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及中国共产党现实状况的必然要求,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世纪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充分认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才能更好地理解“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提出的深远历史意义和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三个代表、国际背景、国内形势、历史条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是当代国际形势影响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及中国共产党现实状况的必然要求,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世纪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充分认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 才能更好地理解“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提出的深远历史意义和重要现实意义。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一种伟大的理论创新,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它是对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局势下的深刻思考和战略应对。它是中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经济伟大变革,新老交替等问题需要解决的指导方向。

(一)、国际背景

1、和平与发展主题前提下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实际变化是“ 三个代表”思想产生的国际前提。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邓小平对战后国际形势进行深入观察和思考后所得出的科学结论。人类在上个世纪曾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也经历了冷战对峙的磨难,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新的世纪,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都希望和平。但是,目前的天下仍很不太平,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社会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从对当今国际局势总体上继续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判定,我们党坚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考问题和理论创新的重点。

2、世界多极化的历史潮流、实现的长期过程是“ 三个代表”思想产生的国际要求。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这是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多极化趋势都在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这种多极化的趋势,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和历史发展的要求。它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但是,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世界各种力量的发展仍很不平衡,多极化的世界新格局在目前还只是一种发展趋势,一种各国人民的理想和愿望,它的最终形成还必须经过长期的、复杂的斗争。

在这种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中国怎样在世界多极化走向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在各方面对我们党和国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正是我们党和国家对自身工作的战略思考。

3、经济全球化运动是推动“ 三个代表”思想产生的国际基础。

经济全球化运动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开辟着新的广阔前景,而且为人类文化的广泛交流提供了宽广的舞台,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的实现创造了更好的条件。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这种全球化趋势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和风险。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正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经济全球化趋势给我们带来的积极影响,同时又最大限度地避免经济全球化趋势有可能给我们形成的负面压力的一种战略应对。

4、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和严峻挑战是“三个代表”思想产生国际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当今的国际间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的竞争展开。历史告诉我们,在世界科学技术面前,只有紧跟时代潮流,奋发有为,才能走向繁荣昌盛,走向文明进步。

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我们要大力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二)、国内形势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思考。

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这是对我们党的严重考验。实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关键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党只有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迎接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面临的种种考验,以更加强劲的英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正处在伟大变革关键时刻的深层思考。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刻,面临着市场经济和能否打胜这场改革攻坚战的严峻考验。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全面加强全党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正处在整体交接班关键时刻的战略谋划。

我们党正进入新老交替的关键时刻,面临着能否提高整体素质、经受住各种风险的严峻考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她一贯忠实地代表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对中青年干部进行党的教育,进一步全面提高全党特别是党的干部队伍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党在新世纪永葆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本色,才能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科学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历程和自己的宝贵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和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以及党的历史使命和党的建设的实际,继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和基于理论创新的时代要求创立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1、国际社会主义事业的曲折历程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为“三个代表”思想形成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思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开始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实践,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震惊了世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挫折和不幸。这一事件使中国共产党人从中总结出了深刻的经验和教训,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健康顺利的推向前进。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正是冷静观察,深入思考苏联东欧问题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至今,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光辉历程,积累了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经验,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党的奋斗历程与宝贵经验,为“三个代表”的思想提供了科学而充足的历史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而“三个代表”的思想是党的历史经验的结晶,是党的历史经验在新的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2、新世纪国际政治局势的新变化及面临的严峻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事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三个代表”思想形成提供了现实需要

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的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有待解决。党的领导正面对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与新的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政治格局发生改变,走向多极化。但是由于世界力量对比严重失衡, 世界政治斗争呈现出空前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西方发达国家处于优势地位,既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使我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

从国内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随着社会土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建立和加入WTO,深层次的改革还任重道远;由于社会变革和人们思想观念更新,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的新的矛盾层出不穷。

从党的建设看,近年来围绕着全面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解决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解决许多突出问题还有大量的工作要作。

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建设的客观现实,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事业,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中国共产党人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回答的许多重大的问题,呼唤着指导实践的伟大的理论,这就为“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客观的社会需要。

3、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三个代表”思想形成提供了理论源泉,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格提出了理论创新的时代要求。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工人阶级和革命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武器,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它对“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启示。毛泽东思想,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条件下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它为“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认识的基本观点。邓小平理论是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为“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而现实的理论依据。

4、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具有的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巨大理论勇气,是“三个代表”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锲而不舍的不懈探索,特别是对执政党理论的探索,终于初步形成了“三个代表”的思想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刻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及艰巨性、复杂性,将党的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党的十五大又为“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和思想基础。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时刻,江泽民提出并不断深化“三个代表”的思想,“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系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就表明“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自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及党的建设的伟大实践,而这一科学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也必将对新世纪党的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指导作用。

下载“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

    论述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及其提出的重大意义(精选五篇)

    论述“三个代表”的思想内涵及其提出的重大意义 在世纪之交,对于中国来说,既充满生机和希望,又具有极大的风险和严峻的考验。面对发生了巨大变动的世情、国情和党情,以江泽民为......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推荐阅读)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及对新时期党建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思维方......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五篇范文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重要意义 摘要: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成为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成功之源、胜利之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胡锦涛同志“三个代表”研讨会上作重要讲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

    三个代表思想研究[大全]

    三个代表思想研究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作出了一个在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决定,这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贯彻三个代表思想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座谈会 贯彻“三个代表”思想,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2003年7月29日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座谈会”致辞 乌家培 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 经过一段时间积极、认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试题库 1.治国必先_________,治党务必从严。 治党治吏治政2._________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六大党的七大党的八大3.“三个代表”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