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二)
第一部分;判断题
1.十九大报告对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创新,主要提出了两个方面的任务,一个方面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第二个方面是建设平安中国。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2.由于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所以我国的基本国情已不再是“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3.本讲提到,教育方面要解决的两大突出问题,一是素质教育,第二是教育公平。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4.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5.十九大报告提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6.房子是用来住的,也可以用来炒的,以此带动经济发展。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7.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理论叫“一合多元,融合共治,群策群力,稳步推进”,这是我们基本的一个方针,也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建设、正确 √ 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的一些独特的地方。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8.按照资本、管理、知识、技术、劳动进行收入分配属于按要素分配。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9.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总的思想是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减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正确 √ 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10.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真脱贫、脱真贫是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
正确 √ 乃至向全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第二部分;单选题
1.十九大报告提到,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
A.职业教育
B.初中阶段教育
C.高中阶段教育
D.高等教育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正确 √
2.“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四个最严是针对()提出的。
A.生产安全
B.网络安全
C.食品药品安全
D.技术安全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3.依法打击和惩治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属于()内容。
A.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B.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C.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D.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4.根据本讲,不属于关于提高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重点任务的是()。
A.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B.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C.基层政府简政放权改革
D.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答案分析:
无
5.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就要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其内涵是()。
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B.正确处理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
C.正确处理我国基本矛盾
D.正确处理人民思想矛盾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第三部分;多选题
正确 √
正确 √
正确 √
错误 ×
1.根据本讲,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是()。
正确 √
A.立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B.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C.坚守底线思维
D.着力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
E.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推动发展
您的答案:ABCDE
正确答案:ABCDE
答案分析:
2.根据本讲,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从以下哪些方面开展工作()。正确 √
A.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B.完善特殊群体优抚安置制度
C.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
D.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E.解决保障性住房的问题
您的答案:BCDE
正确答案:BCDE
答案分析:
3.以下选项哪些属于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的工作()。
A.乡村振兴战略
B.诚信体系建设
C.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D.建设美好中国
E.环境保护
您的答案:ABDE
正确答案:ACDE
答案分析:
错误 ×
4.十九大报告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提法突出特点有()。正确 √
A.科学总结实践经验
B.立足我国现实国情
C.有效回应群众期盼
D.准确把握客观规律
E.形成中国特色理论
您的答案:ABCDE
正确答案:ABCDE
答案分析:
5.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从以下哪些方面开展工作()。
A.加强国家安全建设
B.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C.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
D.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E.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您的答案:ABCDE
正确答案:BCDE
答案分析:
错误 ×
第二篇: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一、【背景材料】
(一)背景综述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七部分以“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为标题,清楚地标明了社会建设的两个重点内容--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根本。十八大报告关于改善民生的阐述引起代表们共鸣。大家表示,报告不回避现实问题,同时为百姓勾勒出了未来生活新图景,给民生问题解决提供了广阔的思路,让人们看到了惠及全体人民的社会体制改革的完整设计,也读出了执政党把握民生脉动的现实追求,让人坚信中国人民生活会越来越好。
(二)典型材料
材料一(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报告用较大篇幅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重大任务。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材料二(收入分配):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两提高”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两同步”,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两同步、两提高”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指明了方向。
材料三(社会管理):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提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并作出了全面的安排。特别是在以往强调“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同时,又将“法治保障”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中来,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彰显出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材料四(社会管理):网格化管理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平台,将城市管理辖区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为单元网格(一般把1个社区划分为1个或若干个网格),把人、地、物、事、组织等内容全部纳入其中, 实施精细化、信息化、动态化社会服务管理,是城市管理方式的一种革命和创新。网格化管理帮助建立和健全问题发现及时、协调有序、处置有力、监督有效、责任落实、服务到位的常态化的社会管理服务机制。
二、【考点链接】
经济生活: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影响消费的因素。
2.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就业的意义、解决就业的措施;劳动者的权利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措施。
3.我国的分配制度及分配方式;如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财政的作用及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发展载体、影响;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的措施。
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原则;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政府性质、宗旨、活动原则;依法行政;政府职能;政府权威;建设服务型政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执政方式、指导思想、执政理念;党的自身建设;我国的政党制度。
4.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包括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等)。
5.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文化生活:
1.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政治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2.文化(教育)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在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中的作用;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发展先进文化。
生活与哲学: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意识的能动作用。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真理的相对性;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向上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3.坚持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和矛盾观点;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区别;矛盾分析法。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最高标准。
三、【命题角度】
(一)经济生活角度:
1.运用“财政的作用”和“收入分配公平”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如何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有人认为:国富民就富。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辨析。
2.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就目前“招工难、就业难”的现状,谈谈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如何和谐发展?
3.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角度,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
4.阐述党和 政府着力破解民生难题,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的经济意义。
5.通过企业在国际贸易摩擦中成功维权的事例,启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如何维护自身的权益?
6.结合中国光伏行业面临的困境,政府出台扶持行业发展的政策,探讨企业如何健康发展。
7、就建设“美丽中国”而言,谈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意义。
(二)政治生活角度:
1.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如何改善民生?
2.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说明公民、政府、人大、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协(民主党派)在发展海洋经济中应如何发挥各自的作用。
3.让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必须“让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4.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这一角度出发,谈谈党怎样才能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5.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中国政府和人民为什么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
(三)文化生活角度:
1.请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的鲜明性、导向性、包容性?
2.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从文化创新途径的角度看,上述观点对你有什么启发?
3.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人认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的产生都是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其政治运用的目的根本上是一致的”。请你运用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价。
(四)生活与哲学角度:
1.运用唯物史观,谈谈党中央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依据。
2.运用“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对效率和公平关系的认识过程。
3.运用矛盾观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4.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八大强调追求“民富”,这一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专题训练】
1.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从政治生活角度看,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要求政府:
①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②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③要做到依法行政 ④要做到依法执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收入分配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提出要缩小收入差距,最终实现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从分配环节看,要实现上述目标政府应该:
A.调整基本经济制度,更多关注居民利益实现收入倍增
B.合理调节税收政策,在让利于民的同时调节过高收入
C.培养高技能劳动者,使其享有劳动和技术的双重报酬
D.承认技术、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合理性
3.2012年11月16日,浙江虐童案当事人颜某被警方释放。警方调查确认,虐童行为虽然违法,但尚不构成犯罪,不符合构成故意伤害罪所必须有的“轻伤”的要件,故依法撤销案件,对其作出行政拘留的处罚。警方的处理体现了: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前提 ②要准确厘清量变和质变的界限,把握好适度原则 ③要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 ④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问题的关键
A.②④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4.好文艺节目能满足国人的精神需求,央视创办了一个广受欢迎的综艺栏目——《我要上春晚》,向热爱春晚的各类演艺明星、身怀特殊技能的普通百姓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为春晚选拔优秀的民间节目。这一栏目的受欢迎是因为它有利于:
①发展多元文化,彰显中华文化的包容特质 ②繁荣文化市场,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③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④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规划纲要,要“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如果某地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对这一问题,假如你是当地人大代表,可以:
①行使质询权,督促当地政府依法落实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②行使提 案权,联名其他代表提请人大监督财政教育经费使用 ③行使任免权,罢免在教育投入上不足的政府领导 ④行使决定权,统筹当地政府的财政教育经费投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党的十八大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由“国强”向“民富”的华丽转身。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角度看,要实现“国强”向“民富”转变必须:
①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发挥财政的作用 ②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时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发展 ③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提高劳动 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④发挥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奠定民富的物质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2012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的作用。据此回答7—8题。
7.上述要求需要我国政府履行:
A.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B.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C.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D.提供 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8.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相对应正确的是:
A.提高税率,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 B.减少财政支出,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
C.降低税率,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 D.增加财政支出,下调银行存贷款利率
9.当前,如何控制通货膨胀是一个热门话题。有学者称:按CPI(消费物价指数)计算,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一篮子商品价格决定的,一篮子商品中1/3是食品,食品中1/3是猪肉,所以,把猪管好就行了。这里的“把猪管好就行了”所蕴含哲理与下列俗语、成语相同的是:
①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 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③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④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郭明义参加工作29年来,共捐款15万多元,资助了200多名特困学生;无偿献血28次,捐献血小板49次;12次发起捐献造血干细胞血液样本采集活动,2900多名矿工响应。被称为“当代雷锋”,他说“能够以己之力帮别人分担忧愁、减轻痛苦,使病人及时得到救治,使贫困家庭一解燃眉,使失学儿童露出幸福微笑,我获得了最大快乐。” 道德模范郭明义因奉献而快乐的“幸福观”表明:
①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②辛勤劳动、努力奉献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③人们社会实践水平的广度和深度是人们价值选择的基础 ④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时因人而异没有客观标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央视质量报告播出《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毒胶囊”事件就此引爆。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要求各部门认真严肃依法核查处置,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坚决堵塞监管漏洞,切实维护群众健康权益。据此回答11-13题。
11.铬超标胶囊事件中的相关企业受到严惩,这再次正告企业要“视质量为生命、以诚信为根本”。这是因为:
①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②商品的质量决定商品的价格 ③诚实守信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获得竞争优势 ④商品的质量既关系到消费者的安全,也关乎企业利润的实现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12.卫生部长陈竺在回应铬含量超标胶囊事件时表示,对我们的药品,对企业家的诚信,对医药卫生事业一定要有信心,有责任的企业家还是我们国家医药行业主流。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①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②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看问题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④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13.《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曝光了部分企业用工业明胶生产药用胶囊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当天就布置查处问题企业,并且在第二天就派出了督察组赶到浙江。这体现:
①公民通过信访举报制度进行民主监督
②公民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进行民主监督
③我国政府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④我国政府加强市场监管,履行经济职能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4.当他被突如其来的铁块猛然击中,是常年格守的职业道德督促他把乘客安全放在第一位,他减速、换挡、停车、拉手刹、打双闪、开门、疏散众人„„1分16秒,他在剧痛中完成安全停车,避免了车毁人亡,保证了车上20多名乘客的安全。“最美司机”吴斌的事迹生动地诠释了: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 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
④正确的价值判断是正确价值选择的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一个人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其所处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价值观念、教育程度、民主权利、参与机会、个性特征、人际关系和未来预期等。每个人的幸福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上个世纪50年代,人们对幸福的憧憬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70年代,是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和收音机“三转一响”;80年代,最理想的目标是当上“万元户”;到了现在,人们不仅希望有房有车,而且要有尊严等。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满足。
目前,影响我国公众社会心态的因素依次是住房、医疗、就业、教育、收入等,公众对城乡之间的待遇、不同地区行业之间的待遇以及社会保障和财富分配等社会现实问题最缺乏公平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议纲要》中首次提及“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幸福指数”之所以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主要是因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大大丰富了,但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随之同步增长。其实,“幸福指数”的提升不能缺少精神的滋养和文化的浸润,舒心、幸福的生活离不开健康和谐的精神家园。
阅读上述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1)有人认为,幸福是人的主观感受,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关键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请结合有关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12分)
(2)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就国家如何进一步优化公众的社会心态提出建议?(12分)
(3)2013过一个有意义的春节,请你设计一个有助于构建健康和谐的精神家园的主题活动,并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活动的意义。(8分)
16.材料一:十六大提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时,具体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对城乡居民收入目标是“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十七大提出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城乡居民收入目标则是“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十八大对收入分配则首次提出了具体量化指标,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材料二:要实现收入倍增的目标,需要在收入分配改革上有重大突破。例如,明确约束和限制财政增长的速度,使居民收入占比有更多的提升空间;加快资本市场改革,使城乡居民能够真正享受到财产性收入。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
(2)到2020年,我国如何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参考答案:
15、(1)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2分)。幸福观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认识和评价,提升人们的幸福感(2分)。因此,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1分)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2分)。幸福感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个人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利益关系的反映,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2分)。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关键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妥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3分)。因此,该观点具有片面性,是不科学的。
(2)①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分)。②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们生活方面的物质保障(1分)。国家通过财政支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四个关键词答出三个给3分,答出两个给2分)。③在制度上法律上确保我国公民政治权利的真正实现和政治性义务的切实履行。不断开辟和创新公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方式,确保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3分)(任一句给1分)。④政府部门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切实负起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责任,依法行使政府权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四个关键词答出三个给3分,答出两个给2分)
(3)主题活动示例:以“我们的春晚我们的家”为主题的活动。(如紧扣“春节与构建和谐的精神家园”的关系来设计主题活动给2分;设计的主题活动与题意有一定的关联性给1分;与题目要求没有关联性不给分。设计的主题活动必须积极向上。)
可以更多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使自己对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坚决抵御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对负面影响,在文化生活中正确选择;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等等。(只要写出其中三点即可得6分。)
16、(1)①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只有分配公平,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③有利于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实现分配公平,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⑤收入分配差距缩小,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
(2)①国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的目标。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 缔非法收入。③国家要改革财税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适当实施减税政策。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
第三篇:习近平谈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
习近平谈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
2014年08月27日10:3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把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正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现将习近平关于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摘编如下: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2012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
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
神》
(2012年11月17日)
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当前,我国就业工作面临总体就业压力大和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人才匮乏的突出矛盾。一些沿海地区还面临流动人口比重大、周期性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交替出现的问题。我国劳动人口众多,又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如果就业问题处理不好,就会造成严重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着力在提高就业质量、提高劳动人口尤其是就业困难人口就业能力、改善创业环境上下功夫,建立全员培训制度,引导劳动力适应和促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
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强调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把落实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重要任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
——《在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2月28日)
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3月17日)
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
——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强调(2013年4月8日至10日)
要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关键要抓住以下四点。一是要抓重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二是要抓实在,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做那些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决不能开空头支票,也要防止把胃口吊得过高,否则就会失信于民。三是要抓持久,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长期任务来抓,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四是要抓组织,各级干部要带领群众一起干,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而不能领导热群众不热,也不能群众热而领导不热。
——《在海南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
(2013年4月10日)
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2013年4月28日)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稳中求进推动经济发展持续努力保障改善民生》
2013年5月14日、15日
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人民群众对平安中国建设的要求作为努力方向,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努力解决深层次问题,着力建设平安中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就建设平安中国作出的指示
(2013年5月),《人民日报》2013年6月1日
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让全体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
——在武汉主持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的讲话(2013年7月23日),《人民日报》2013年7月25日
要下决心采取措施,全力遏制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趋势,让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改观,让人民群众吃上绿色、安全、放心的海产品,享受到碧海蓝天、洁净沙滩。
——《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2013年7月30日)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在辽宁考察时强调(2013年8月28日至31日)
中国有二亿六千万名在校学生和一千五百万名教师,发展教育任务繁重。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的视频贺词
(201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2013年9月27日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群众住房问题。经过长期努力,我国住房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还存在着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决、保障性住房总体不足、住房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问题。人民群众对实现住有所居充满期待,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解决好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 不断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
标》
(2013年10月29日)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2013年11月12日),《求是》杂志2014年第1期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2013年11月16日)
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
——《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
作》
(2013年12月3日)
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要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大企业社会责任。要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提高统筹层次。要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加快棚户区改造。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12月15日至16日)
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习近平元旦前夕在北京市看望一线职工和老年群众强调
(2013年12月28日)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
(2014年1月1日)
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是政法工作的基本任务。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强化法律在化解矛盾中的权威地位,使群众由衷感到权益受到了公平对待、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要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发动全社会一起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政法工作的根本目标。政法机关和广大干警要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有力法律保障。要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遏制严重刑事犯罪高发态势,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深化改革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
业》
(2014年1月7日)遇到关系复杂、牵涉面广、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及时深入了解群众实际生活情况怎么样,群众诉求是什么,改革能给群众带来的利益有多少,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进落实。
——《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 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
(2014年2月28日)
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强和创新特大城市社会治理》
(2014年3月5日)
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梦想。
——《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
(2014年6月3日)
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统筹考虑,又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要坚持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充分考虑能力和可能,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要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合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预期和选择。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布局、功能互补,搞好基本公共服务,还要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改革要聚焦聚神聚力抓好落实 着力提高改革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4年6月6日)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总体上看,我国考试招生制度符合国情,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选拔水平,适应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总的目标是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在充分论证搞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 群策群力把各项改革工作抓到位》
(2014年8月18日)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在辽宁考察时强调(2013年8月28日至31日)
中国有二亿六千万名在校学生和一千五百万名教师,发展教育任务繁重。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十三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在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发表的视频贺词
(201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2013年9月27日
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切身利益,关系人民安居乐业,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群众住房问题。经过长期努力,我国住房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解决群众住房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还存在着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决、保障性住房总体不足、住房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问题。人民群众对实现住有所居充满期待,我们必须下更大决心、花更大气力解决好住房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 不断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
标》
(2013年10月29日)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
——《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2013年11月12日),《求是》杂志2014年第1期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2013年11月16日)
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
——《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
作》
(2013年12月3日)
加强民生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要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大企业社会责任。要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提高统筹层次。要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加快棚户区改造。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12月15日至16日)
第四篇: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可以看出,个案式的努力和一事一议的方式虽然可以解决一些眼前问题或局部问题,但难以收到持久成效。这就要求从制度设计的角度考察和研究民生问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健全与民生相关的各项制度,可以将政府及其他主体的行为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有利于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科学设计制度。民生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科学的制度设计。如果制度设计科学合理,即使不能一下子解决所有民生问题,也能得到人们的支持和理解。比如,当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尽管不能解决农民看病的所有问题,但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设计制度,应坚持正确的价值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以人为本理念,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公平正义理念,做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协调运行制度。民生问题大都是影响面广、牵涉面大、关联度高的问题,不可能依靠某一项制度就得到解决。就业、教育、收入分配、住房、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不能割裂开来。如果缺乏统一协调的制度体系,就很容易产生不同制度之间的脱节甚至冲突,影响制度运行
成效。比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绝不仅仅是医疗制度本身的问题,而同时牵涉到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问题。如果不能有效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健康素质、提升社会保障能力,恐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协调运行制度,一方面应加强统筹规划,做到通盘考虑,避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各项具体制度之间相互脱节;另一方面应加强沟通交流,做到密切配合,及时解决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认真落实制度。再好的制度如果无法落实,也等于一纸空文。当前,一些好的民生制度之所以没有收到应有成效,主要是受官僚主义、地方保护主义、既得利益群体阻挠等因素的干扰,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变形或者落实不到位。比如,经济适用房制度是面向我国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制定的一项制度,目的是满足这一群体的基本居住需求。但在制度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出现了拥有多套房产者购买经济适用房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这项制度的公正性,也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损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进一步加大对制度运行的监督力度,提高制度运行的透明度,严惩各种干扰和影响制度落实的行为,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第五篇: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轨道
2013-06-07 民生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总结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可以看出,个案式的努力和一事一议的方式虽然可以解决一些眼前问题或局部问题,但难以收到持久成效。这就要求从制度设计的角度考察和研究民生问题,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健全与民生相关的各项制度,可以将政府及其他主体的行为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有利于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科学设计制度。民生问题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需要科学的制度设计。如果制度设计科学合理,即使不能一下子解决所有民生问题,也能得到人们的支持和理解。比如,当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尽管不能解决农民看病的所有问题,但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设计制度,应坚持正确的价值理念,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以人为本理念,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公平正义理念,做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协调运行制度。民生问题大都是影响面广、牵涉面大、关联度高的问题,不可能依靠某一项制度就得到解决。就业、教育、收入分配、住房、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不能割裂开来。如果缺乏统一协调的制度体系,就很容易产生不同制度之间的脱节甚至冲突,影响制度运行成效。比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绝不仅仅是医疗制度本身的问题,而同时牵涉到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问题。如果不能有效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健康素质、提升社会保障能力,恐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协调运行制度,一方面应加强统筹规划,做到通盘考虑,避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各项具体制度之间相互脱节;另一方面应加强沟通交流,做到密切配合,及时解决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认真落实制度。再好的制度如果无法落实,也等于一纸空文。当前,一些好的民生制度之所以没有收到应有成效,主要是受官僚主义、地方保护主义、既得利益群体阻挠等因素的干扰,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变形或者落实不到位。比如,经济适用房制度是面向我国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制定的一项制度,目的是满足这一群体的基本居住需求。但在制度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出现了拥有多套房产者购买经济适用房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这项制度的公正性,也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损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进一步加大对制度运行的监督力度,提高制度运行的透明度,严惩各种干扰和影响制度落实的行为,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