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未来发展趋势及相关支持发展的政策

时间:2019-05-14 08:5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字出版未来发展趋势及相关支持发展的政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字出版未来发展趋势及相关支持发展的政策》。

第一篇:数字出版未来发展趋势及相关支持发展的政策

三个小问题,国内外现状及对比;未来发展趋势;相关支持发展的政策。

&&首先请大家来看两组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数据,第一份是2013年4月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的接触率为40.3%,比2011年的38.6%上升了1.7个百分点。&&调查结果页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报纸和期刊的阅读量均有下降,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均有上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阅读方式多元化,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呈现跨越式发展,在2009年数字出版业整体收入超过750亿,首次超过传统出版业产值。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另外一项《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则显示,&&2012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1935.49亿元,同比增长40.47%,产值再创新高,并呈现出整体收入规模持续上升、用户规模平稳增长,继续保持了强势增长势头。&& 在12年数字出版产业收入中,网络期刊收入达10.83亿元,电子书达31亿元,数字报纸(不含手机报)达15.9亿元,当然这些都只是占了一小部分而已,在数字出版产业中手机出版、网游共占半壁江山。手机出版486.5亿占了总体的25.13%,网络游戏达569.7亿元,份额比较大的项目除了手机出版和网游以外还有互联网广告。互联网广告达753.1亿元

国外方面,国外对数字出版的研究成果颇多,国外在数字出版的探索研究方面起步较早,成果突出,数字出版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链模式。&&国外数字出版产业的突出特色为,产业链条较为完整,出版单位多为产学研一体结构,集团能够形成立身于市场的特色:如美国的培生集团在线学习业务其产业链条较为完整,形成研究——投入市场——反馈研究的循环模式,另外亚马逊为代表的电子书出版机构的研究成果多为数字出版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另外,从搜索引擎搜到的国外的研究论文中,相关研究的资料也较为丰富。

未来发展趋势

1原创网站将会迅速崛起,内容原创将会从平而媒体向网络媒体发展

大概从2008年开始网络原创纷纷涉足出版(含授权给传统出版中一位以纸介质方式出版和提供网上付费阅读),现在商业气息已经很重了。新兴的技术提供商从起步开始就涉足于内容生产,他们的技术实际上是与内容完全捆绑在一起的。与其说他们是在提供技术,不如说他们是在通过技术手段向用户提供内容。

2数字出版的内容平台管理、内容质量将进一步被制度化

目前,在为数不多的几种数字出版成功商业模式之中,内容平台成为了众多企业争相上马的项目。内容平台,其实就是数字出版物的集散平台。此外,早己受到业内外垢病的数字图书的内容质量问题,也到了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时候。由此,关于数字出版物的平台建设和数字内容质量管理制度,应该会在近期出台。3手机将会从单纯通讯工具向移动媒体发展

根据工信部统计数据,截至13年3月底全国共有11.46亿移动通信服务用户,2011年Q2手机阅读用户2.69亿。08年启动3G“中国标准”将手机推向了移动媒体的高端,现在的4G网络能带来….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效果。(3G是“高速公路”,4G就是“磁悬浮”)数字出版的下一个拐点很可能就是手机出版。4,传统出版单位将会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目前,我国出版集团在数字化转型方而纷纷加快了步伐。比如说“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的建立。此外,四川出版集团、湖南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等也都在数字出版方而进行了许多投入和探索。除出版集团外,报业集团也加快了数字化的步伐,比如说等等等等报业集团等纷纷建立数字化部门或推出数字化产品。可以预期,随着技术与应用的进一步发展,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会更加快速。,P2P技术日益普及,网络传播从中心化向去中心化转移:传播形式的革命。直接连接其他用户的计算机上次内容、交换文件,不用接服务器去浏览或下载。

数字出版是出版业与高新技术相结合产生的新兴出版业态。由于其存储海量、搜索方便、传输快捷、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环保低碳等特点,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已成为我国实现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重要战略任务。国家在十二五规划里很重视数字出版的问题。

国家在“十二五”时期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共同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以新技术和市场需求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因势利导作用,共同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相结合。重视科技创新对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不断提高数字出版技术水平,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出版产业现代化;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激发产业发展活力,以资源、资产、业务为纽带,探索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的发展模式。

——新兴产业和传统出版转型并重。高度重视新兴产业对繁荣和发展新闻出版业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新媒体;巩固传统出版单位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地位,运用高新技术全面改造传统生产流程和传播方式,推动传统出版升级转型,增强其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

——东部和中西部共同推进。实施不均衡发展战略,进行分类管理和指导。对东部等沿海发达地区有实力的企业,扶持其尽快做大做强,参与国际竞争;对中西部地区企业,引导其按照各自优势,走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推动数字出版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确保可管可控

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原则,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建设绿色健康的数字出版产业。

(二)增强行政管理部门沟通协调,形成体制合力

(三)理顺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关系,提高协作水平

目前的产业链基本是各自为战。从作者到内容到平台到终端到读者。每个的提供商或者运营商,相互之间联系不紧密。

(四)加快法制建设,完善数字出版法律制度

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加快数字出版法制建设;进一步明确数字出版企业的法律责任;完善数字版权保护机制,提高保护效果。

(五)大力实施数字版权战略,推动数字版权相关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网络授权纠结不清,法律法规对于该领域的缺失等

(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占领数字出版技术高地

加大数字出版科技研发投入,也就是整合协调几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来攻关一下,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七)加强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

需要的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单项人才遍地都是,由于数字出版横跨多行业,新闻出版总署将继续推动传统出版单位、内容提供商、技术提供商和渠道运营商在出版内容、产业链盈利模式、版权保护、数字出版标准四个方面加强合作,妥善处理好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诉求,推动各方形成合力,谋求行业共赢发展。

第二篇:数字实验室_LIMS未来发展趋势

数 字 实 验 室

———L IM S 未来发展趋势

冯金辉

(北京中科科仪计算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2724 信箱 北京)

摘要L IMS 出现于 80 年代 ,90从最初仅仅 完成数据存储、有限的网络功能 , , ,并且能够运行于 Internet 之 上 , ,。今后 ,L IMS 将朝着专家系统、集成最新、最、,成为一个功能极其完备的复杂系 统。在文章最后 ,。

关键词L IMS;;Internet;Analysis Met hod;GIS;W EB

中图分类号 TP18

2D igital La bora tory System :

L IMS Developing Trend

Feng J inhui

(Scientific Inst rument Sof t ware Co mpany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O.Bo x 2724 Beijing 100080 , P.R.China)AbstractAt earlier 80’s , first L IMS was co nst ructed.Till 90’s , L IMS was widely applied at developed co nt ries.Now , L IMS has been accepted by Chinese perso n.At t he beginning , t he f unctio n of L IMS was very simple , such as Data Saving , limited net ability.Today , L IMS can p rocess t housands T(1000 gigabytes)data , powerf ul management abilities.Also , it can run o n Internet.Laboratory’s efficiency was largely enhanced.In f ut ure ,modern analysis met hod and f unctio n will be int roduced into L IMS , such as data mining , p rofessio n analy2 sis met hods , GIS , wide band net work technology , elect ro nic co mmerce.At last , so me usef ul p ractices was given for L IMS users.Key words L IMS;laboratory management;internet;analysis met hod;GIS;WEB

Management System)英文缩写为 L IM S ,就是利用计引 言

111L IMS 概念

实 验 室 信 息 管 理 系 统(L abo rato ry Info r matio n

收稿日期 :200210 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存储技术、快速数据处理技术来对实验室进行全方位管理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通过它 ,实验室可以达到自动化运行、信息化管理和无纸化办公的目的 ,对实验室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

作者简介 :冯金辉 ,1968 年生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博士毕业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博士后 ,现供职于北京中科科仪计算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从事 L IMS 的研制、开发、推广工作。ht tp : ∥www.xiexiebang.com的测试活动;校准则是指各类计量监督、检查部门对 仪器的计量进行校准的活动。112L IMS 的发展历史数字实验室

L IM S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 ,在国内也即将普

L IM S 的产生是随着分析测试仪器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实验室规模与处理能力的提高 而 逐 步 出 现 的。20 世纪 80 年代初 ,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普及使得 仪器的自动化水帄大大增强 ,进而实验室单位时间内 所能完成的测试任务大大增加 ,这就对实验室的管理 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随着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及 数据吞吐量的极大提高 ,采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来自动 管理实验室成为可能。早期的 L IM S 以大中型计算 机(mainf rame)为主 , 造价比较高 , 进入 90 年代后微 型计算机的迅速普及使得 L IM S 的造价得到极大的 下降 , L IM S 在西方发达国家迅速得到推广以 Sisc L IM S 为代表 , 在 , 出了以管理为中心、运 行支持 ,达到自动化、。同时采 用最新软件工程方法以及最新技术 ,迅速向市场推出 最新、最好、最实用的 L IM S 产品 , 先期占领国 内 市 场 ,进而逐步推向国际市场。113国内 L IMS 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的 L IM S 市场在 90 年代就已经完 全打开 ,现在 L IM S 已经成为一个标准词汇为大家广 为接受。在美国每年要召开一次 L IM S 大会 , 讨 论 L IM S 的有关问题。在国内 , L IM S 在 90 年代开始为 人们所知道 ,并在石油化工等行业得到了一些初步推 广 ,但总的来说还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这当然也 受到了各种条件的制约 : 体制、观念、经费等等 ,但其 中起根本作用的是硬件基础条件和人 们 的 观 念 , 试 想 :如果连计算机都没见过 ,何谈使用软件 ? 而市场、及。但总的说来 ,各种 L IM S 产品(国外、国内)的技术水帄参差不齐。大多数 L IM S 产品还是停留在数据存储、工作任务安排的水帄上 ,少数 L IM S 产品达到了管理的层次 ,可以为实验室的管理者提供管理决策服务。再深层次的应用可以讲都没有。

尽管如此 ,这些产品基本上可以让实验室达到自 动化运行、,对实验。这

验 室 的 要 求。: 仪器设备配备比较好 ,分析测, 迫切需要 L IM S 来提供辅 助 管 理 支持 ,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 特别是加入 W TO 以后 ,各类实验室的业务也在快速的发展着。这就对 L IM S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 L IM S 产品在一个实验室应用超过五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会失去作用。这还只是从实验室的管理角度来看。未来的实验室应当是高度专业化、智能化、系统化、自动化、空间跨距大以及多学科交叉的。因此 ,现有的以信息管理为主题思想的 L IM S 将不能适应实验室发展的要求。结 合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发展 ,我们认为未来的实验室将是数字化的!数字化的实验室除了自身专业技 术的数字化 ,实验室的管理、运行都将是数字化的。

为顺 应 这 种 发 展 的 潮 流 , 我 们 认 为 数 字 化 的 L IM S 首先要在专用分析方法上着手 ,为实验室提供更深层次、专门的、结合其专业最新科研成果的分析

® 以谱库为基础的专业方法涉及质谱、核磁、红外 等。目前尚未见到产品面市。Sisc L IM S(北京中 科科仪计算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正积极开展这项 工作。

® 图象分析系统图象处理涉及实验室所属专业知

识、计 算 机 图 象 处 理 理 论 等 等 典 型 的 交 叉 学 科。难度比较大。目前 Sisc L IM S 集成了金相图象分 析仪、生物图象分析软件、医学图象分析软件。® 专家系统 实验室运行一段时间后都会积累大量 的数据。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 进一步。目前究院、,开发失效分析专家 系统。

212GIS(地理信息系统)

GIS 是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量学、地图学等多

体位置。采用 GIS ,每一个房间、每一台仪器的具

体方位一目了然。

® Call Center 对于商业实验室 ,如何给客户提供周到的服务是至关重要的。客户来到实验室后往往不知道该到哪个部门办手续 , 更不知道这个部门怎么走 , 这是个很实际的问题。大型的实验室甚 , 实验室建立以,再

门学科综合的技术。例如土地信息系统、城市信息系 统、规划信息系统、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等。GIS 是一 组用来采集、存储、查询、变换和显示空间数据的工具 的集合。GIS 提供处理地理数据的工具。GIS 是这 样一类数据库系统 ,它的数据有空间次序 ,并且提供 一个对数据进行操作的操作集合 ,用来回答对数据库 中空间实体的查询1。

未来的通信网络是以数据业务为中心的网络 ,其数据业务量的增长呈爆炸趋势 , Inter net 业务的发展最为突出。目前的数据业务大都以电路交换网络为主 ,电路交换的网络是为语音业务而设计和优化的 现在数据业务呈指数增长 ,将成为主要的业务。语音也将由数据业务的网络承载 ,最终所有业务将集中于以包交换为核心的光网络中。Inter net 将以其开放式的接口和标准加速发展和普及 ,以 email ,www 浏览 文件传送、远端登录等的最初业务 ,逐渐发展为教育

出版、广告、用户个人信息、财务金融信息、音频视频广播、视频会议、Inter net 电话的宽带业务。电子商务

将成为 Inter net 的主打应用。

宽带网络的各项技术实际上早已成熟 ,只是限于网络带宽的影响 ,应用受到了限制。如今智能居住小区实现了 100M 光纤到楼 , 10M 入户 ,所以宽带应用才被炒得沸沸扬扬。其实 ,对于实验室 ,100M 的带宽是基本配置 ,早就应当把宽带应用的各个方面贯彻下去。

® 视频电话、视频点播 如果试验是处在同一建筑物内 ,这项功能似乎有些夸张。如果试验是在地理上分布于一个很大的范围 , 这就非常有实用价值了。而且 , 对于员工培训、考核之类的事务 , 通过视频电话、视频点播来进行 ,效果将会很好。® IP 电话 对一个实验室 ,电话的投资也是笔不小

GIS 应用到实验室的管理后 ,可以提供在空间上

更加方便直观的方法。它在如下几个方面能发挥其的开支。而实验室内 100M 的网络带宽足够满足内部人员通过 IP 电话来交流的要求。这样就完

214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对于商业实验室尤其重要。如果实验 室实现了和银行的联网 ,对客户收费完全可以从网上 进行。另外配合外界的物流系统 ,异地用户可以很方 便地提交样品 ,完成试验。关于电子商务的更详细的 内容 ,因目前媒体炒得比较热 ,已经广为人知 ,在此不 再赘述。

215仪器远程控制

在未来肯定是不能跟上时代步伐的。我们认为 , 采用 W EB 方式 ,以浏览器作为用户界面已经是目 前唯一的选择。它的最大特点是安装维护方便 ,便于 二 次 开 发。使 用 最 简 单 的 文 本 编 辑 工 具 即可。当然 , 浏览器也有它的不足。如何能弥补这 个不足 ,使产品方便使用 ,也能充分体现一家软件 公司的水帄。

远程控制仪器对于环境监测或者仪器放置在恶 劣生产环境的实验室显得尤为重要。这些仪器要么 处在几十、甚至几百公里以外 ,要么环境有有害气体 等 ,人员无法与之接近。对这类仪器的控制除了控制 其运行 ,完成正常的试验外 ,对其运行状态的监控更 重要。通常它们都可以自动运行 , 设备。当讲 ,。

当然 ,。对于 L IM S ,这应当是个双方互惠的好事。3 一些建议

L IM S 作为实验室的管理工具 ,必将随着实验室

® 主要开发人员的技术背景 这一点对产品的更新 升级尤为重要。特别是 L IM S 跨行业、多学科交 叉的特点 ,如果主要开发人员有较强的技术背景 ,肯定可以作出高水准, 对以专用 , 更要强调 4 结 论

通过以上讨论 ,数字实验室的时代即将到来 ,其 中涉及的技术也在其相关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数 字实验室的梦想肯定可以实现。希望各 L IM S 专业 厂商、L IM S 用户早日携起手来 , 共同构筑中国数字 实验室。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通常一套 L IM S 的生命周期只 有 5 年 ,而且随着数字化实验室的产生 ,L IM S 使用周 期会更短。软件需要不断地更新。现今的软件产业 已经演变成为服务性行业 ,所以 ,对于 L IM S 用户 ,如 何选择一套适合自己使用 ,并具有发展潜力的 L IM S 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

® L IM S 企业有无发展潜力L IM S 的不断发展变

参考文献2

吴信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与发展动态 ,地球科学 ,1998 ,23

(4),ht tp :/ / 202.112.94.26/ lz-bo x/ gis/ gis-index.ht m

全子一 ,杨成军.宽带网络和无线网中多媒体图象编码与传输技

ht m

术 ,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 , ht tp :/ / cwwnet.jia.net / js0216f.

第三篇: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农业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突显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农业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世纪里,中国农业将逐步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化、科技化和生态化农业转变,从而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关键词:中国农业、高原夏菜、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占世界近25%的粮食,养活了占世界22%以上的人口。中国农业的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不难看出中国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因此,21世纪中国农业将要经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经营方式的深刻变革,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问题。20世纪末,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强有力推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形势一直保持旺盛势头[1]。(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自1999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已稳定在5亿吨以上,成为世界最大产粮国,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每年都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均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2)非农产业发展迅速。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财政收入的1/4、创汇的1/3、工业增加值的1/2、农村社会增加值的2/3、农民收入的1/3来自乡镇企业。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1978—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2476元,贫困人口由2.5亿下降到3400万。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也取得明显进步。农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委会选举已形成比较系统的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正在逐步普及。全国农村从总体上进入了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阶段。

(3)农业国际合作与交往发展迅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了大量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种苗以及大批农业科技成果来发展我国的农业。同时,中国农业科技的国际交往也发展迅速,中国已与80多个国家有了农业交往,与40多个国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同时中国还同13个国际农业研究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并积极开展了双边合作[2](4)中国西部农业的发展——甘肃兰州高墩营“高原夏菜” 1.发展现状:兰州市共有耕地面积314.79万亩,其中水浇地117.06万亩。2009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80万亩,产量186万吨,外销各类蔬菜81万吨;全市50.43亿元的农业总产值中蔬菜产业占了50%、达到25.1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达到21.3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001元,其中蔬菜产业贡献率为23.2%。兰州高原夏菜能够提供20多个种类、200多个品种。

2.区位分析:(表一为兰州高墩营发展高原夏菜的区位分析)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自然条件:1.兰州市高敦营村地处自然条件:1.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平原地带,地形平坦,有利于蔬菜候区,全年降水量较少,水源不种植。

1.当地地处高原,海拔较高,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

2.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蔬菜内部有机物的积累。

3.干燥少雨,病虫害少。社会经济条件:1.迎合消费者对绿

社会经济条件:1.西部地区闭塞,足。

2.当地大水漫灌的形势严重,土壤板结现象严重,土壤肥力不高。

色蔬菜的要求,具有较长的采收上交通条件欠缺。

市期,可从每年5月下旬到10月初2.蔬菜种植技术想多落后,缺乏持续供应,很好地弥补了东南沿海相关的技术人员和指导人员 夏季蔬菜供应的缺口,具有良好的3.销售渠道单一,未形成相关的上市档期,市场广阔。

2.政策上国家给予财政补贴和农业税减免的政策。

产销合作社,产业链不连贯。(5)抗病虫作物的培育。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和细胞工程等,其中转基因生物育种是重要的应用领域。抗病虫是转基因作物的一个重要育种方向。1996 年世界第一例转基因作物在美国应用于商业化生产,仅仅10年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增长了60倍,达到了1.02亿hm2,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户数量超过了1000万户[3]。Bt抗虫棉是中国唯一大规模推广使用的转基因作物,仅2009年,Bt抗虫棉占棉花总播种面积达到68%。但由于受到国际上“转基因安全性争议”和国内一些环境保护人士的影响[4],近年来我国转基因作物推广应用的速度放慢了。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已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列为16 个重大专项之一,该重大专项是建国以来投资额最大的单项农业科研项目,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生物技术的高度重视和我国政府支持转基因生物育种发展的政策导向。

二、中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设现代农业、全面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当前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仍处于农业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农业基础还较为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集约化农业存在很多的问题。单位耕地面积的农业投入大,农业集约化水平低;单位面积农用地的机械化水平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研的投资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目前中国农业集约化手段主要表现在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以及单一的作物品种,其对水体、土壤、大气和生物多样性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1)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较多。

近年频发的三聚氰胺、膨胀剂西瓜事件等,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一次次推上了风头浪尖,引发人们的广泛热议和关注。此外,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也比较薄弱。我国绝大多数主要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赶上或超过国际价格,丧失了在国际上的价格竞争优势。(2)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农民中具有大学程度的只占0.1%,中学程度的占30%学程度占40%有30%或半文盲,农业院校在校生8.7万人,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6.2%,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中国农业在发展中表现出的劳动人口素质不高,成本相对较低,已成为威胁经济增长的十分重要的因素[5]。

(3)甘肃兰州高墩营“高原夏菜”发展的问题。

技术方面:存在着白菜烂蕊,叶子泛黄的双霉病等,缺乏技术人员的指导。

销售方面:销售价格单一,销售渠道不通畅,缺乏统一的销售模式。价格方面:年均价格不稳定,价格波动大,采购商恶性竞争造成市场的混乱。

生态方面:尾菜的大面积堆积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人为方面:村民环保生态意识不高,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缺少。生产方面:夏菜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

三、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1)低碳经济模式是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从农产品生产的产业链分析,农业生产消耗用碳大致有三种途径:①化学性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和使用,如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②农业机械的制造和使用,如拖拉机、耕地机械、水泵等;③农产品的加工流通过程中能源使用,如加工过程、运输和包装等。那么就需要针对性的改变原有高碳的农业生产方式,向低碳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统计,全球农业减排的技术潜力高达每年5.5—6亿t当量CO2,其中90%来自减少土壤CO2释放,即土壤固碳[6]。鲍建强等[7]依据人类社会能源结构中碳用量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3 个阶段,并指出发展低碳农业可以走有机、生态和高效的路径。王松良等[8]指出农业在碳问题上兼有“碳汇”和“碳源”双重属性,低碳农业通过把大量的碳“扣押(sequestration)”在农业土壤和植物来抵消人类碳释放。赵其国等[9]提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必须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发展“生态高值农业”。其宗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农业的高值化,大幅度提高。

农业生产能力、产业化水平、竞争力和比较效益。发展过程的中间阶段就是低碳农业经济,指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排放尽可能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社会最大效益的技术。本研究在前述文献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由于高碳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在这种模式和理念下农业生产方式和活动发生改变,改变的方向“低碳化”,即农业产业链从“高碳型”移到“低碳型”;改变的内容是在尽量不减少农业产出和收益的前提下,各种农业活动减少含碳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使用消耗。(2)节约资源能源的耕作技术

(2.1)保护性耕作技术。中国传统农作制度中精耕细作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好的耕作习惯,但过分的精耕细作不但消耗大量能源,也是没有必要的,甚至有负面作用。如我国北方春天常年干旱,农田土壤耕作层裸露疏松,过度机械耕作不但直接耗费了大量石油能源,而且也加剧了北方旱作农区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是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土壤沙化等现象的原因之一。保护性耕作的采用起源于上世纪70 年代,目前已经在部分发达国家得到大面积推广。到2005 年,全球大约有近1亿hm2 的耕地采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占全球总耕地面积的6%以上。其中,超过90%的面积集中在美国(26%)、巴西(24%)、阿根廷(19%)、加拿大(13%)和澳大利亚(9%)等国家。另外,保护性耕作的采用主要是在雨养地(面积超过96%)。我国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工作起步较晚。1991年农业部与澳大利亚合作成立了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心;2002年政府筹集专项资金来支持保护性耕作的试验和示范。2005 年开始农业部推动保护性耕作的示范和推广。

在农业固碳和减排措施中,保护性耕作被认为是最具推广潜力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因为它不仅可以提高土壤对CO2 的固碳能力,并且通过减少燃料使用量及秸杆焚烧现象,农用投入品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农用投入品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首先,免耕少耕可以减少农业机械的使用,这也就减少了化石燃料的燃烧,相应减少CO2 的排放。再次,随着土壤肥力的增加,在耕作中化肥的使用也相应减少。保护性耕作主要从4 个方面保护耕地生产肥力:①深松打破犁底层,有利于雨水下渗和作物根系成长;②利用免耕、少耕技术,减少对土壤层的破坏;③用大量秸秆和残茬覆盖地表,以减少雨水地表径流和水分的蒸发;④秸秆腐烂形成大量的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保护性耕作还可以显著节省劳动投入,增加效益[10]。在我国的北方旱作农业区、西南季节性干旱区,尤其是严重缺水的西北地区,保护性耕作更有推广价值。

(2.2)节水抗旱技术的推广。近些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全球降水分布失衡,表现在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就是连续干旱。北方地区作物播种生长季节的旱灾几乎每年都发生,节水抗旱技术对于这些地区农业生产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抗旱的主要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大水漫灌。但这种方式水资源和能源浪费严重,节水抗旱技术有广阔的推广应用潜力。节水灌溉技术分为两类:①从工程角度分类,包括改土 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20%左右;推广管道输水灌溉(管灌比土渠输水灌溉相比一般可省水30~50%)、微灌技术(包括微喷灌、滴灌、渗灌及微管灌等)。②从农艺角度分类,包括根据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灌水,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选用抗旱品种、增施有机肥;在有机肥不足的地方要大力推行秸秆还田技术,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平衡施肥也是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的有效措施,配合应用化学调控抗旱措施,如保水剂。抗旱剂等效果更好。

四、结论

由于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挑战,由此而来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深刻的影响了世界各国。农业作为依赖自然再生产提供产品的重要产业部门,与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发生双向影响关系,即农业生产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而气候变化又对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直接的影响。低碳农业经济实质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在这种模式和理念下农业生产方式和活动发生改变,改变的方向是“低碳化”,改变的内容是在尽量不减少农业产出和收益的前提下,各种农业活动减少含碳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使用消耗。本研究以产业链和技术的视角,讨论了耕作技术、农用化学品投入、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的低碳化发展方向,以及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演化和产业链末端的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低碳化发展趋势。可以预见,传统的以高碳、高耗能、不节约资源、环境不友好的现行农业生产方式已经走向末路,以低碳、节约资源能源、环境友好为显著特点的低碳经济模式必将成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这将会对未来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振国。走向二十一世纪:中国农业经济[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2]毛育刚.中国农业演变之探索[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 Clive James.Global Status of Commercialized Biotech/GM Crops: 2006.ISAAABriefNo.35[M].ISAAA: Ithaca, NY.2006.[4] Stone R.Activists Go on Warpath Against Transgenic Crops-and Scientists[J].Science, 2011, 331(6020):1000-1001.[5]马 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6] 常丽君.全球农业减排潜力每年5.5 亿吨[N].科技日报,2010-06-29.[7] 鲍建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8] 王松良,C.D.Caldwell.祝文烽.低碳农业:来源、原理和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5):604-607.[9] 赵其国,钱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5):1609-1614.[10] 王金霞,张丽娟.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黄河流域 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0(6):77-84.

第四篇: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形势与政策)

中美作为当今21世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双方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未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

今年是中美建交35周年。去年6月,中美两国元首在安纳伯格庄园成功会晤,就共同努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指明了两国关系发展方向,标志着中美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日前,美国国务卿克里第二次访华,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规划中美高层交往与中方对表,让人对中美关系发展充满期待。另一方面,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携母亲还有女儿进行为期一周的访华行动,虽然她们本次的访华不谈论政治,但从一定的程度来看,这也是中美关系友好的一种表现。

然而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中美关系也出现一些不和谐的杂音。近期美国一些高官接连在钓鱼岛、东海、南海等问题上“拉偏架”,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矛头直指中国。这些言行既从一个侧面表明,美方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仍然“心存杂念”,又无形中增加了人们对中美关系未来的担忧。

美国是当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世界舞台居于权力中心。从中国建国以来,美国一直在多方面遏止中国,企图通过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为其他国家所震惊,而中国本身所拥有的庞大的市场,又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有利的依托平台。在这样一个为诸多国家眼红的平台上,中国的经济将会持续、高速的增长将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军事、科技水平也在突飞猛进。这一切迫使美国不得不将中国作为阻碍其在实现全球霸权主义统治的一个强劲的对手。

从短期来看,中美两国的矛盾不可避免,争吵和纠纷是难免的,但中美两国关系整体上会呈现稳定的发展态势,双方的合作意愿也会进一步增强。从长期来看,中国的崛起将会进一步损害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双方的矛盾会有激化的可能,但双方在经济上的依存度将会越来越高,最后会出现 “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的局面,两国关系会在曲折中前进。

大国相处之道最忌出现战略误判。中美合作,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由于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一项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事业,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现成经验可搬。中美差异巨大,矛盾分歧难免,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肯定会面临各种干扰。我们都应该知道行胜于言,双方应把共识转化为行动,跨越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必然发生冲突对抗的“修昔底德陷阱”。

因此,我觉得两国应该:

一、探索扩大经贸合作的新途径。两个“巨无霸”扩大合作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估计又会超越历史的想象。双方应抓住机遇,拓展合作领域,打造合作亮点,提升合作境界。

二、维护历史正义和战后秩序。历史是面镜子,既可以折射现实,也能够昭示未来。

三、是促进亚太地区和平发展。中国欢迎美国为亚太和平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美国也要尊重中国在周边及亚太地区的利益与影响。只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双方才能共同创造繁荣与稳定的亚太新世纪。特别是在涉及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争议问题上,美国应明辨是非,谨言慎行,避免对外发出矛盾和错误讯息。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的:“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双方应该致力于在亚太地区实现良性互动,加强在地区和国际问题上的沟通协调,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必须服从世界市场,走对外开放的道路。两国的区别仅在于,美国在世界经济的上层建筑领域依然占据着强有力的地位,而中国的优势,则集中在世界经济的物质基础领域。只有中国不再拒绝普世价值,而学会遵守国际法则,按理出牌,开放自强,才能永续发展下去。更重要的是,尽快摒弃“对抗思维”和“阴谋论”,抛弃一些冷战时期洗脑式的敌对宣传,重新拥抱美国融入世界。虽然中美在双边及经济领域存在着诸多摩擦,但世界发展的主流是共同发展,合作,走向共赢,作为全球大国的双方,我们不能分道扬镳,转而对立,毕竟代价实在是双方都支付不起的。双方只要本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对待,求同存异的态度,妥善处理两国之间的分歧,寻求和扩大共同点,加强双方在经济,文化,政治上的交流,就能为21世纪中美稳定健康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景。

第五篇:支持数字经济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支持数字经济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为推进《XXX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实施,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进程,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制定如下政策措施。

一、培育引进市场主体

1.支持引进龙头企业。围绕集成电路、高清晰新型显示、电子产品制造、智能可穿戴、数字通信、机器人、大数据、软件、信息安全、数字创意设计等重点发展产业,加快引进龙头企业。对引进企业总投资在2亿—5亿元和5亿元以上的项目,按照同期市场报价利率,给予新增贷款5年期限贴息,每年单个项目贴息额度分别不超过500万元和1000万元。〔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2.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优。对营业收入首次超过1亿元、5亿元、10亿元的我省数字制造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300万元、500万元奖励。对全国电子信息百强、软件百强、互联网百强企业在我省落户且投资超过2亿元的,经认定给予一次性200万元奖励。对我省企业首次进入全国电子信息百强、软件百强、互联网百强,经过认定且在我省入统纳税的,给予一次性200万元奖励。对我省企业成长为独角兽、瞪羚企业的,按贡献率给予特殊奖励。〔责任单位: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3.支持发展总部经济。对数字经济领域世界和国内500强、龙头企业及境内外上市企业来我省设立企业(集团)总部、区域总部和功能性总部的,五年内分别按其主营业务收入的1%、0.8%、0.5%给予奖励,每年奖励额最高1000万元、500万元、300万元。〔责任单位: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4.支持平台招商。鼓励建设数字经济领域社会性质的招商平台,对每年招商签约落地项目达10家(单个设计类企业研发设计人员不低于20人、单个制造类和平台类项目实际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5000万元)的平台,给予100万元奖励,每超过1家增加10万元,每个平台最高300万元。〔责任单位: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二、延伸壮大数字产业链

5.支持全产业链招商。鼓励数字经济领域企业开展产业链和供应链招商,对于引进固定资产投资超亿元项目的,给予实施招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1%的奖励,最高奖励不超过2000万。存量企业围绕产业链和供应链扩大投资,享受同等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责任单位: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6.支持数字经济供应链创新发展。支持头部企业在我省布局建设智能仓储、智能配送项目,打造未来物流网络,在协调干线运输能力、航空包机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对数字经济领域企业原材料、零配件和产成品运输实施绿色通道,给予降低物流成本的政策支持。〔责任单位: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省财政厅,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7.支持产业链创新示范。围绕发展数字产业开展产品示范评选活动,对技术创新水平较高、市场竞争力突出、在我省生产且年销售收入不低于1000万元的智能硬件和软件产品,每年评选认定不超过20个示范项目,每个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

8.支持数字产业集聚建设。整合相关资源,支持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推动数字经济项目向产业园区集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数字产业集群。对进入数字经济园区且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数字经济企业,按其对地方经济贡献新增部分的50%,连续五年给予奖励。〔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

9.支持数字经济园区建设。数字经济企业利用存量土地新建工业厂房,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利用园区建设的标准化厂房进行生产的企业,前三年供企业免费使用,之后可租可购,对先租后购的,租金可抵后期购房款项。对数字经济建设项目,优先安排项目用地。对信息网络产业、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经济等经营服务项目,可参照商服用途落实用地。对数字经济发展较快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政府债券支持。〔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省商务厅、省财政厅,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三、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10.支持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实施产业数字化行动,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升级。对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规模以上企业比例达到50%的市(地)和县(市),每个完成数字化改造的企业给予10万元奖励。按有关规定,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给予奖励。〔责任单位:省工信厅、省财政厅,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11.支持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支持电信运营商等企业在大型厂区、各类开发区和数字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5G专网、千兆光网、数据中心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立通信基站用电报审安装绿色通道,支持数字经济领域企业不受电压等级和用电量限制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优先安排风电、光伏建设指标,支持数字产业园区新能源源网荷储一体化配套建设。〔责任单位:省通信管理局、省工信厅、省发改委、省电力公司,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12.支持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数字经济领域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建设省级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面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行业内中小微企业提供需求撮合、转型咨询、解决方案等服务。对认定的省级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给予50万元奖励。〔责任单位:省发改委、省财政厅〕

13.支持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对新认定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和数字商务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电商企业实现省内生产实物类商品网络零售额达3000万元以上、同比增长10%以上并在省内入统纳税的,在申报内对新增网络零售额按不超过5%的比例给予奖励,最高200万元。〔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财政厅〕

四、推动数字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14.支持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数字经济领域龙头骨干企业牵头、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参与、产学研深度合作,共同创建科技创新平台。对新认定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给予一次性1000万元的建设资金补助。上述平台建成运行后,5年内给予一定研发经费支持。对实质引进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分支机构,一次性奖励500万元。〔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

15.支持关键技术攻关转化。围绕数字经济重点发展产业,每年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给予每个项目最高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支持数字经济领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单个项目支持额度最高1000万元。〔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财政厅〕

16.支持知识产权创造。支持数字经济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专利导航,建立专利预申请补助机制,对提出申请国际、国家专利的,经评优认定后,根据拟申请专利类型给予最高20万元补贴,用于专利申请过程中的各项费用。对获得中国专利金奖、银奖和优秀奖的,分别给予每个奖项5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奖励。〔责任单位:省知识产权局、省财政厅〕

17.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各类孵化载体面向大学生团队提供免费的孵化场地,支持在数字经济领域创新创业。打造为数字经济中小微企业服务的专业融资增信平台,支持数字企业与担保公司、保险公司和银行签订合作协议,最高可获得2000万元的科技担保贷款和300万元的科技保证保险贷款。〔责任单位:XXX银保监局、人民银行哈尔滨中心支行,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五、营造良好发展生态

18.支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各级国土空间规划要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预留空间,保障全省信息通信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信息基础设施与建筑物、构筑物等空间同步设计、建设和验收。依法免费开放公共设施和国有企业所属建筑物,利用路灯、监控杆、办公楼等公共资源,支持建设基站、机房等通信基础设施。〔责任单位:省市场监管局、省委网信办、省发改委、省住建厅、省通信管理局、省电力公司,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

19.支持数字类学科建设。鼓励我省高校加强数字类学科建设,提升办学实力,提高学科的人才培育水平。对省内高等院校设置数字类相关专业且取得建设成果的,统筹现有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对进入数字经济领域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高等院校,统筹“双一流”建设资金给予支持。〔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

20.支持创新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围绕全省数字经济发展的各类融资需求,畅通融资渠道,创新融资产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优化数字经济领域企业信贷审批流程,开展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等质押贷款,扩大信用贷款规模。鼓励数字经济龙头企业以市场化方式设立数字经济发展基金,省级现有股权投资基金通过参股、跟投等方式予以支持。支持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按规定分阶段予以特殊奖励。对省内上市公司再融资并用于省内投资的,按实际到账金额的2.5%奖励,最高500万元。〔责任单位:XXX银保监局、人民银行xxx中心支行、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省财政厅、XXX证监局〕

下载数字出版未来发展趋势及相关支持发展的政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字出版未来发展趋势及相关支持发展的政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6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范文大全

    2016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数字出版的趋势已成为共识,在互联网思维对整个产业大环境进行颠覆的时代背景下,每个企业都在努力奔跑,而奔跑的确切方向却......

    建筑结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浅议建筑结构 摘要:建筑结构在建筑构建中起到了主体构建作用,是房屋建筑的核心设计,决定了建筑的适用层面,使用年限,以及结构强度,楼层数量,楼层高度,不同的建筑结构适用与不同情况,......

    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

    基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内容摘要:文化产业政策是国家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文化产业”为政策对象的产业政策。它的发展离不开财税政策的支持。只要政府干预......

    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及政策支持

    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及政策支持现代物流业是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新兴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业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目前,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正进入一个重大的......

    GMP的发展历程、现在及未来的发展趋势5篇

    我国GMP的发展进程 广西民族大学化工学院10制药工程班 摘要:每一个药品生产企业都必须对其所生产的药品质量负责,从而保证药品安全和有效。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

    中国二手车市场发展趋势及未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放缓和消费理念的变化,汽车消费市场逐渐走向成熟,汽车消费者从一而终的消费理念开始发生变化,理性消费开始主导市场,二手车交易逐渐升温,市场前景被看好。......

    中国铝型材市场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铝型材市场及未来发展趋势铝型材作为铝加工材的主要品种之一,以其独特的装饰性、优良的隔音、保温及可回收性广泛应用于建筑领域,而又凭借其一次挤压成型及较高的机械物理......

    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论文5篇

    智博 滇商EMBA高级研修班期末论文 论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本幼儿园的市场策略 作者:李洪泰 摘要:近年来,在党和政府以及教育部门的正确引导下,我国学前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