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忆秦娥》中“残阳”意象的多视角探究

时间:2019-05-14 08:06: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白《忆秦娥》中“残阳”意象的多视角探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白《忆秦娥》中“残阳”意象的多视角探究》。

第一篇:李白《忆秦娥》中“残阳”意象的多视角探究

李白《忆秦娥》中“残阳”意象的多视角探究

学号:20082101150 陶德昌

【摘要】 人常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以阳显象之作古往今来数不胜数,成就了多少悲欢离人梦!本文从文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多角度切入,对《忆秦娥》中“残阳”意象作了分类探究。集中反映了“残阳”意象的多维性、丰富性、时代性、哲理性等多重性质。

【关键词】 《忆秦娥》

残阳

意象

文学内涵

哲学特征

李白的诗作纯粹凭意象取胜。《忆秦娥》中“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个字,就让名流千古登高望远的诗人没有办法在张口吟颂诗歌。后世也唯有范仲淹的《渔家傲》和夏竦的《喜迁莺》勉强可以追随他的足迹,但他们的意象却已赶不上这八个字了。本文拟从以下四个角度对“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中的残阳意象进行分析:

一 文学视角 1.“天机骏利”

想象往往伴随着直觉和灵感。列宁曾说:“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只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1可见想象对于艺术人生的重要性。在中国文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学史上,李白可以说是最富于想象的诗人之一。李白的想象,是一种常人的思维很难进入的,甚至近乎荒诞的想象,但正是这种想象赋予了李白浪漫飘逸的诗风,古往今来,令多少文人志士望洋兴叹,难以望其项背。李白诗歌意象的“奇而入怪”、“虚荒诞幻”主要表现为大量超现实主义意象的塑造,在诗歌极度繁荣的唐代诗坛,能作超现实意象,并以超现实意象为审美意象的人寥寥无几,而李白无疑是其中最优秀的一位。为表达苦闷心境李白经常借助于虚幻近乎荒诞的意象,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中并未正面反映快要落山的太阳,仅以“西风”、“残照”便烘托出一幅“夕阳落日图”,近乎于幻,亦幻亦真中又显现出几许荒诞气息,令人慨叹!

2.意趣长存

作品借助气势所表现出来的整体风采,被称为气象。李白《忆秦娥》被冠以“百代词曲之祖”的称号。从这首诗中不难发现,李白有着十分辽阔的心境,千百年来诗人所发出的一切慨叹和哲人所进行的思考都蕴含在了仅有46字的小令中。有人说在伟大诗人前行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伟大的痛苦,而始终能够治愈无数世人的无尽创伤的也唯有这伟大的痛苦了。李白在世时,他“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遭到了摧毁,但是他去世后这种理想最终在他的诗歌中超脱生死,得到永生,穿越时空,饮尽离恨,人们任然能从“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中体会到他“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3 刻物我化物,师心神领情

同样描写客观之物,李白《忆秦娥》中所摹之景,不以毕肖事物形貌为终极目的,而把主体感受放在了第一位。同样写夕阳,前人多浓彩重抹,细致入微,力求再现真实之景。而观李白之手法,未见一正面之刻也,仅一映现也。然则观之其诗,形神兼备也。这也印证了李白诗歌的一种审美追求——神与物游,诗情缘境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以我化物,以神取景,体万物之生,使整个诗篇充满神韵气质。残阳也就有了与其他人所摹不同的气韵,可以与人进行最直接最彻底的情感交流。同时,由情领物的审美追求使他的咏物笔法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追求。

二 中国哲学思想切入

1.“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

人何以成“仁”?孔子亦有一个稍具概括性的说法: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在孔子看来,“仁”是从人对人的良好关系中引申出来的,如一个人对父母兄弟有“情”,便会对他们行以孝悌;对邻里、乡亲以至社会他人有“情”,便会对他们行以信义,这便是“为仁”。由于“为仁”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而非“由人”。儒家传统思想自汉武帝“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一直充当着上层建筑的角色,成为封建社会时期的正统思想,这早已不是一个秘密了。从小就在儒家文化熏陶之下的李白,必然深深地打下了儒家思想的烙印,因而其诗蕴含孔子儒学思想就在所难免了。《忆秦娥》中秦娥、箫声咽、西风残照等意象无不充溢着孔子“为仁”思想,推己及人,进而推之天下的忧国忧民情怀成为了这首词的精气。

2.“阴阳”说与“五行”说的融合

“阴阳”二字,原出很早,先民本指在山的南面,面向阳光的为“阳”,在山的北面,背向阳光的为“阴”。面向阳光有助于作物的生长,背向阳光有助于作物的收藏。因此,阴阳的区分,从一开始就是与农业生产的需要和万物的生生化化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然而,具有哲学意味的“阴阳”观念在与《易经》的结合完成后才得以实现。春秋时期,“阴阳”观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鲁昭公二十四年夏发生日食梓慎认为是阳不克阴,将引起火灾,昭子则认为,如果过了春分阴还不能克阳,阳必反过来克阴,会引起旱灾。这说明了阴阳相生相克的道理。我们再来看看“西风残照”这一意象,不难看出此为阳衰阴盛,按照阴阳相调的道理,此为事物走向衰亡的迹象,对应后一句“汉家陵阙”,可知此征兆应汉家陵阙,实质指当今李唐江山。此一来这一意象就暗含了“阴阳”观。说到“阴阳”观就不能不提“五行”之说。

“五行”说的起源也很早,它在先秦的发展依次经历了并列.相杂.相克.相生等阶段。一般认为,“五行”源于殷人对“五”的数字崇拜,春秋末年,“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开始出现。《左转.昭公三十一年》载赵简子因做梦后遇日食,请史墨占其吉凶,史墨预言6年后吴军将入郢,但因“火胜金,故弗刻。”“哀公九年,晋赵鞅为救郑而入,遇水适火,姜为炎帝之后,‘水2这说明了“五行”循环相克的道理。克火,伐姜则可’”○“西风残照”与日关系紧密,此为“火”也。而“汉家陵阙”,宫殿也,必含木、土也。由此看来,这一意象融合了“阴阳五行”说。

3.“白马非马”

“白马非马”是《白马论》的中心思想,也是公孙龙的成名之论,据《迹府》记载,公孙龙在同孙穿辩论时曾自称:“以白马为非马者也。”足见这一论断在公孙龙心目中的地位。这里有两层理解:第一,这是说“马”的内涵是指 以形体,“白”的内涵是指一种颜色,二者性质不同既然“白马”是在形体之前加上了颜色的规定,那么它的内涵就与“马”的内涵不同了,所以说“白马非马”。第二,当有人需要马时,无论给黄马还是黑马都可以,因为“马”在外延上包括了黑马和黄马;如果指定要白马,那么给黄马和黑马就不行了,因为“白马”在内涵上不包括黄马和黑马。既然有黄马和黑马都可以说有马,但却不能说有白马,这就足以表明“白马非马”。此时,我们再来看看“残阳”意象。太阳的内涵为一形体,“残”则为一种不完美的印记,是以形容词,既然“残阳”是在“阳”之前加一残缺的限定,那么它的内涵就与“阳”不同了,在这里可以说“残阳非阳”。从另一层意思上我们同样可以这样理解:“阳”既有朝阳又有夕阳,二者可以称为“阳”或“日”,但却不能说是有“残阳”或“残日”,因而同样有“残阳非阳”或“残日非日”,可见“西风残照”内含“白马非马”的论断,较之“汉家陵阙”,给人一种物是人非的凄凉感,与词句中心不谋而合。

三.西方哲学探究

1.存在着不存在

当一个小小的橡树种子长大了,一棵橡树就产生了;当它死亡时它就不存在了。虽然事物如此这般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但“埃利亚学派”的创始人巴门尼德却认为,这个所谓的变化过程在逻辑上是有缺陷的。我们先是说树不存在,然后又说它存在,接着我们再一次说它不存在。这里开始和最后我们都说了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可能的观点,从逻辑上说我们不得不拒斥这个所谓的变化过程,把它看做一个巨大的幻象。类似地,太阳在它从地平线升起以前,对我们来说是不存在的;在升起和没入地平线这段时间是我们肉眼可以真实感受到的实像,是存在的;没入地平线以后就又不存在了,这里显然违背了“存在者不存在”的逻辑规律,太阳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幻象,而在竭力维系太阳最后一丝光环的“残阳”就不可避免地沦为了一个泡影。我们再来看“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就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一切繁华.荣辱皆为虚幻,是非成败转头空。此解又正好与词牌名“忆秦娥”中的忆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了一起!一切皆虚幻,能不忆否? 2.万物的数学基础

在爱琴海中有一座小岛与米利都隔海相望,它叫萨摩斯岛。它就是智慧非凡的毕达哥拉斯的出生地。毕达哥拉斯从事于数学研究,他是最先推动这项研究的,并且他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了这项研究上,进而认为数学的原则就是所有事物的原则。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数与大小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在于数意味着某种形状,例如,三角形.正方形等等。单独的点是“界碑”,它划定了“范围”。此外,毕达哥拉斯学派把“三角形的数”、“正方形的数”、“长方形的数”、“圆形的数”区分为奇数和偶数,这使他们有了新的方法来处理对立面冲突的现象.因此,在所有这些形态中,数远远不是抽象的,它们是特殊种类的实体,说所有事物都是数,这就意味着在他们看来具有一个形状和大小的事物都有一个数的基础。在这里“残阳”可以看做是一个由无数点组合而成的圆形的数,并且可以区分为一个偶数。这里的“残阳”也就成为了一个数字的集合体,也就是说前人的印象夕阳、情感夕阳等等已经发展为数字夕阳了。显然,这里的“残照”暗示着“残阳”之残,已非一个完整的数字体了,只是一个缺失的数字叠加体。这也正好与李白缺失的灵魂相映衬,以数的形式记录下茫然若失的失落心境和繁华似流水,点滴在心头的焦虑感。

3..气性红阳

米利都学派第三位也是最后一位哲学家是阿那克西米尼,他认为气是万物由之而产生的原始初物质。虽然气是不可见的,但是我们只有在呼吸的时候才能够存活,“就像我们的灵魂——它是气——把我们凝结为一体,气息和3气弥漫于所有的地方——虽然不像无限制者,它是气也包围了整个世界。”○一个特殊的,可以被实实在在把握而加以识别的物质本质。阿那克西米尼指出,事物之所以是它们所是的样子,取决于组成这些东西的气在多大程度上凝聚和扩张。照此理论来看“残阳”之所以为“残阳”而非朝阳.中天之阳就在于气的膨胀程度也呈衰减之势,以中国传统的理论来看,这是事物气数已尽的前兆,“残阳”也就象征着江河日下,不复往昔之峥嵘,这也正好与这首词的格调相一致,表达了诗人李白博大的爱国情怀。四

科学哲学的印记

1.背景的背后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分而划之,这只不过是几幕寻常之景,“西风”、“残照”即“夕阳”、“陵阙”本无实质的联系,但李白用一线索穿之,便具有了超脱凡物的特质,变换成了“情”景,离恨间,似物已非物,具有了人的情感质,可以和人的情感进行直接的交流。是何种神秘的力量使得这一转变得4 以实现的呢?正如马克思所言:“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忧心匆匆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5对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6可见认识主整个人类来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体的状况是同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人们的社会存在联系着的,来自主体方面的对意识能动性的影响,归根到底也表现了物质对意识能动性的制约。人们之所以感觉到“残阳”有情感,是同人们的社会物质条件分不开的,社会的人的知觉,要受到人们在社会实践和社会交往中形成的知觉定势——其中包括经验、知识和需要、价值观念、兴趣、情绪、态度的沉淀的影响和制约。一个从未受到过教育的人是不会感受到这些意象所蕴含的情感的,换言之人们之所以觉得“物有情”是因为他们有过类似的情感体验,形成了特定的知觉,在通过知觉的外化作用的映射,寻常之物便有了伟大诗人的意志品质。

2.真、善、美的呈现

“真”是指获得了真理,达到了真理这样一种境界,即主体在思想上和行为上充分的接近和适合了客体的必然性。这是主客体之间达到实质性统一的第一种状态。“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仅指道德上的合乎规范。广义的善则包括人在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各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实际价值。“美”是在“真”和“善”的基础上达到的更高境界。在哲学上美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对人的自由的肯定,它通过人的美感体现出来。美感产生于主体从客体那里充分体验到自己生活中健康的、积极的、和谐的内容和形式。西风呵护中的“残阳”意象,本就属于客观之物,当然也就具有了“真”的特性。再者“残阳”虽残,但仍能发光发热,兼具实用和观赏价值,此为“善”也。另外,古语有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见它能给人一种美的享 受,自然也就具有了“美”的价值。此一来“残阳”这一意象便糅合了“真”、“善”、“美”三种境界。3.夕阳文化

文化实质是人化,是人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文化总和以及人的行为方式以人化的特殊活动。它主要展现的是人的智力以及能力、需要和爱好,是人的尺度和人的发展的程度。人类的认识过程总是受到文化现象的制约和规范的,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通过必要的中介系统对客体的观念把握的过程。文化现象依其特有的方式渗透在主体、中介和客体之中,形成人类特有的“感性世界”、“人化的自然界”、“文化世界”。因而,作为认知客体的“残阳”意象,必然就具有了文化的本质,并为后世刻写夕阳开了先河,导出了一条夕阳文化之路。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附: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43卷第122页 ○2《左传、哀公九年》 ○3《西方哲学史》○(第七版)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1页第二段 4○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6页 ○ 7

第二篇:李白诗歌中的意象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月1 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范畴之一,是由主观与客观结合交融,即外物形象和诗人的情意相结合而形成,它是诗人根据抒情言志的需要,对种种现实生活现象进行艺术概括,从而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的审美图像。

月亮本是自然界的一个纯客观的物体,但自从人类意识到它的存在,它便成为原始神话或传说的内容之一,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由此可见,月亮这一物象早已进入了人的审美视野,当诗人将月亮作为寄寓诗人主观感情的载体后,“月亮”这一意象便有了复杂的思想内蕴,起到了一般词语难以替代的传情达意的作用。

一、在李白的诗作中,“月亮”这一意象有什么样的精神内核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1、月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理想人格的追求。

漆黑的天幕下,月与夜互相辉映、互相衬托,这种美丽的自然景象往往勾起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皎洁的月光更使人联想到月亮的高洁,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文思如泉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一个“上”字和一个“揽”字就表达了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用“醉月”意象,表现浩然不慕名利、自甘淡泊的高致,描绘其超群脱俗、风流儒雅的高人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敬慕之情。

2、月亮是孤独与失意的象征,寄托着诗人思乡和相思的深情,及仕途失意的苦闷。月亮与故乡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人一旦离开故乡,便会感觉到一种深沉的孤独和感伤,诗人往往借望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以缓解远离故乡的孤苦无依感。李白在《静夜思》中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仅以月寄思乡之情,更将其阐发到对亲人、友人、家国的思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中“明月”是多情的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诗人通过它将自己的关切与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西,交给不幸的友人王昌龄。又如《峨嵋山月歌》:“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嵋山月”的意象寄托着作者“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对故国故人的深深依恋之情。

3、月亮是宇宙永恒的象征,寄寓了诗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月亮是亘古不变的,象征永恒的月亮常常作为生命有限的对照物出现在诗人的构思中,它唤起了人们苍茫浩渺的宇宙与历史意识,唤起了面对广大时空的人生喟叹,触发起悠远荒古的文化原始意象,因此月亮意象的出现总伴随着阔大苍凉的宇宙情怀、浩渺悲壮的天问意识和雄浑高古的审美境界。

以《把酒问月》为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月亮以其永恒的存在阅尽历史沧桑,因而引发对人事匆匆、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思考。

李白对明月的描写,贯穿了他的一生。月亮始终照着诗人的身影,照着诗人的足迹,照着诗人的心灵,伴着诗人走过了曲折的一生。李白创造的符合中国人深层文化心理的富有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的“月亮”意象,成为古典诗词审美领域的明珠。

二、“月”激发了诗人的灵感,诗人也以各种方式亲近“月”。

1、泛月——体现圣洁与柔情

李白描写月,常常有水相伴。诗人喜欢在月光照射的水面上,泛月而行。《东鲁门泛舟》“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月亮皎洁明媚,水色晶莹澄澈,月光水光交织无间,1 相映成趣。水和月都具有柔婉的性情,李白也圣洁如月,柔情似水,因而,月光之下,波光之上,泛舟而行,闲适快意,一片柔情蜜意完全清融在这水月一色之中。

2、醉月——体现浪漫与超脱

李白喜欢在月下饮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酒后看月,月也与之同醉。于是“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功名富贵不能长在,不如纵酒放诞,与月同醉,暂脱世俗。“醉月”是李白的夫子自道,表现出他思想中傲然出世的一面。

3、邀月——体现孤独与寂寞

孤独是诗人玄妙的灵感和内心的吟唱,孤独是哲人超凡绝俗的大智慧。李白在孤独中独守着心灵的月亮,于是就有邀月的行为。《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将明月和身影作伴,既歌且舞。表面看来,诗人自得其乐,好像是不孤独的,可是背后却有无限的悲凉。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是找不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遥远的上天仙境再见。

4、揽月――体现豪迈与洒脱

李白常有触云近月之想。《登太白峰》:“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以“举手可近月”的丰富想像力,极写出太白峰的高峻。像《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诗人已经不是“近月”了,而是想“揽月”,“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诗人登上谢朓楼,想起自己年华已逝,而功名难就,于是把酒临风,高楼酣醉,意气豪迈之时,神思飞越,他想乘风归去,他想拥月入怀。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我们分明感觉到诗人超越时空的想像,诗人将遨游太空当作人生无穷乐趣。

5、赊月——体现童心与纯真

在月的国度里,有着最真的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清秋佳节,月照南湖,在被月色净化的境界里,最易使人忘怀尘世一切琐屑的得失之情。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诗人要乘兴远游,直至九天,如果天光暗淡怎么办?去赊月吧!李白曾说过,“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不用一钱买”是“赊”的最好注脚。月色岂能“赊”,然而著此一字,便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无价之宝,面对取之不渴的月亮,他并不贪婪,只赊取一点,便知足而乐,而既是“赊”,是要还或是用钱兑付的,这又表现出诗人的谦虚与可爱。

6、问月——永恒的时空感 李白是一位诗人,有时又是一个哲人,他向月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如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劈头而来,便是一个千古万世之问,是醉语,从而倍有诗味。月与人的反复对照,来来往往,反反复复,无始无终,是对宇宙的遐想,又是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月亮亘古永存、普照四方,于此相对,人生短暂,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和寂寞。而这种孤寂,有明月作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于是,李白式的痛苦,便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感。

他对月亮似乎情有独钟,不仅生和月亮有缘,死也和月亮有关。生时,其母梦见长庚星(又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下李白;死时,又传说他去捉月亮。

李白的月亮意象充分展示了他在诗歌领域无所不可的艺术表现才能。他在组象领域的表现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将月亮作为最美的物象;一是最亲近的物象。由此构建意象,造就了一个纯净、宁静的世界。

李白诗歌中的意象———月2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独特的概念,简单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早在先秦时,《诗经》、《楚辞》中就大量的运用意象传情达意了,有《诗经》中的月、柳、日„„《楚辞》中的香草、恶花,„„而月亮则成为了一个让无数文人墨客着迷的“象”,让人有一种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广阔感觉和遐想。关于月亮的意象指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中国文学长河里各有不同。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作为客居他乡的游子,他们以月来寄托思念,李白的“举头望明白,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而张若虚的一曲《春江花月夜》,则对月亮展开了宇宙人生的质疑和探讨,南朝周祗的一曲《月赋》形象地描述了月亮的美感,月被赋予高远、润洁、清幽的审美内涵。当我们遥望夜空,看到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如思乡、思亲人、惆怅、感叹„„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而在唐代诗人中,李白可谓写月高手。

“经对全唐诗的搜索统计,李白共做诗1059篇,其中仅仅出现“月”意象的就有341篇之多。”[1]这些数据足以说明李白对于月亮的特殊情怀,对于李白来说,恐怕最美好的,最感亲切的,而且最能抚慰他心中无限情思的东西莫过于始终潜藏在他心中的那一轮明月了。李白一生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只要通读李白诗,就很容易确知“月”在其诗中所占比重之大,在他的诗中月亮被赋予多情明丽,情意绵长,亲切依人等诸多的形象。有美丽得令李白欲挂于东溪松的月:“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有秋天明丽清冷的峨嵋山月:“峨眉山月半轮秋”;有给诗人美好回忆的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可寄愁心的解意之月:“我寄愁心与明月”;也有一往情深的山月:“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还有引发人生短暂,宇宙永恒,时空不可扭转的感叹之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他的诗中出现了形态各异的明月,如:《古朗月行》中把月亮喻为玉盘,《把酒问月》中把月亮喻为嫦娥,还有的喻为蟾蜍,天镜,玉镜„„而且给月赋予了感情,出现了如:《把酒问月》中的问月,《姑孰+咏·桓公井》中的孤月,《赠孟浩然》中的醉月,还有思月、邀月、弄月等被人性化了的月,甚至“欲上青天揽明月”(《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但是现实生活总是不尽人意,只能“且就洞庭赊月色”(《陪族叔哗及贾至游洞庭》),由此可见李白对明月之喜爱。还有“李白入水捉月而死的传说,与其说它表达了后人对李白的思慕之情,莫如说是特别为李白设置了那‘水中散碎月影’的景致更确切。” [2]虽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很多人却愿意相信,也只有在李白身上才能显示出对月的痴迷而死的浪漫气息。“近人曾指出‘明月’和‘月光’对李白来说是‘一种皎洁真率象征’(王瑶《李白》),同时也指出李白,字‘太白’,妹称‘月圆’,孩子称‘明月奴’” [3]在生活中李白也显示出对月亮的眷恋。他这样恋月,离不开传统历史文化的积淀,早在商周时就有了对月亮的崇拜,而且还要祭祀月神,至秦汉以后,民间流传关于月亮的传说,将月亮进一步神化,如“嫦娥奔月”、“月中玉免”、“月中蟾蜍”等等。这一系列传统历史文化积淀在李白心里,成为诗人李白迷恋月亮的文化底蕴,再加上他独特的心理倾向,使他笔下的月亮呈现出各不相同的意境,如果对此作以分类,就会更清楚李白诗中关于月亮的意象之美了。

李白笔下的月是一个多情的月亮,是一个融合了诗人全部情感的月,月亮在李白眼里就是他的精神之所在。他以明月作为诗歌中的“象”,表达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或以明月来象征美人和恋情,或以明月来象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或以明月来象征哲理的启迪等等,诗人通过独特的月之意象和幻想,给月赋予了新的生命,以下就李白诗中的月之意象,粗略谈谈。

一、月亮是美的映衬物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而谢庄《月赋》中则把秋月的纯净之美在山水的衬托下写的更加的清美,陶渊明的《闲情赋》中“月媚景于云端。”一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世间景物增添美感。这些以月象征美的神韵在李白的诗中大可见到,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新月如眉,让人想起玉阶伫立楚楚动人的月下佳人,构成了一种宁静的美景,月亮意象的出现,使得全诗的意境立刻变得优美起来。再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中“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素白的盘子在月光下显得分外纯洁和晶莹,正是农妇淳朴心地的象征。”[4]在月光的映衬下,这颗淳朴的心在诗中被美化的那么纯洁与美丽。皓月当空,不尽的意象创造着不尽的月亮审美世界,李白的月亮显示出优美动人的物境之美,月在李白笔下总是表现得美丽非凡。如《自金陵溯流过白壁山玩月过天门山寄句容王主簿》中“沧江溯流归,白壁见秋月。秋月照白壁,皓如山阴雪”,此诗描写了江水和白壁山的夜景,诗人着意突出秋月这一景象,夜幕中的山峦本是漆黑的,却在明月的映照下如白雪一样明亮,这种黑与明的反差,使人感到夜幕的漆黑中白壁山的美丽。“月”是李白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贯穿上下,触处生美。诗人在描写月色时,总是有水相伴,月光与水交织在一起相映成趣。如《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秀色不可名,清浑满江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湖水如同一面镜子,宇宙万物皆倒映其中,月下乘舟,湖水与岸的真实感被月夜模糊了,眼前倒置的景观反击着诗人传统习惯思维,诗人感觉上产生了错觉,恍惚行进在空中,向月亮游去。”[5]诗人如入仙镜,诗句也显出“仙气”,呈现出一种超凡境界。李白写月的诗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他的月诗像被涂上了一层模糊不清的“朦胧色”,让人感到一种朦胧的美感,又像诗人与月融合同构,因为月,诗人创造了一个迷离、清美、朦胧、浪漫的境界。

二、月亮是诗人失意的寄托

李白一生政治不得志,一生之中的伤痛太多,在现实中屡遭打击,他需要更多心灵的慰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找不到可以安慰他当时心情的寄托之物,而只有明月皓月当空,陪伴着他,所以月亮便成了他一生的投影,成了他的精神家园。他把整个月亮都拥在怀中,装在酒壶中,始终坚定执着的在月亮上寻找着一片可以慰藉他心灵的宁静之地。如《玉壶吟》:“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他在酒后月下拔剑而起舞,高歌泪下,何等悲壮!《长相思》中“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诗人对着明月暗暗心中诉苦,对月倾诉自己被迫离京后的痛苦心情。又如《夜泊牛渚怀古》中:“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诗人面对秋月,心情无限孤寂,政治上的远大抱负不能实现,世上无处寻找知音,只有明月时刻陪伴自己,久而久之,明月成为失意时李白的精神寄托。以上诗人寻找心灵慰籍的愿望和表达自己孤独与失意的心情在(《月下独酌》其一)这首诗中写的尤为突出。如: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是诗人在月下的独白,(《中国诗苑英华》李白卷)云:“此诗写饮酒以解孤寂愁怀,邀月对影,饮酒歌舞,以热闹场面写寂寞心境”[6]诗人在月下悟道,体验尘世孤独,寻找 4 精神的依托。诗人明知孤独,却不甘寂寞,于是,他请出了明月作证,在月光下既舞既歌,写活了明月,也写出了诗人真实的自己。但诗人并没有被孤独击倒,而是执意与月光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表现了诗人与明月在精神上的契合。虽然此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与孤独,但诗人找到了失意时情感的寄托,在月下独酌时,孤独,无情,短暂都化为一片银色的月光。同样在李白留居京城长安时被闲置于翰林院,他非常不满现状,写下了《古朗月行》:

古朗月行(李白)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白免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鸟,天人清且安。阴精此论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此诗以月寄情泄愤,《唐诗宋词十五讲》云:“借月影被蚀暗喻天宝时政治逐渐黑暗的形势,表达了诗人的忧怨与沉痛。”[7]以蟾蜍蚀影为喻,诗人把起伏不平的思想寄托在明月上,诗中月亮载负着诗人愤闷不平的感情,使诗人的文辞如行云流水,发人深思。

尽管诗人长期被拒绝于政治之外,但诗人在旅途中难免望月思乡、思亲、想起边塞上戍守的将士。

三、月亮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它对我国以月来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传统具有开创意义。在李白那个时代,人们只有以普天之下共有的那一轮明月传达思念。傅绍良在《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一文中这样说过:“在情感寄托阶段,月亮已由独立的客观景物内化为人类情感的组成部分,创作主体以象征、移情等手法,将自我感情倾注到月亮意象上,主客体通过某种制定的感情活动和谐地融合在一起。”[8]的确,李白借月抒情的诗很多,李白诗中月亮首先是思乡、思亲人的代名词,以《静夜思》为例: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了,而是加入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思故乡”是由“明月”到“故乡”的联想,诗人的神思飞越千里之外。《唐诗三百首》云:“诗人抬头一望,明月在天,此时才清楚知道自己身在外乡,因而触发起思念故乡的情怀。”[9]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凝望着月亮,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中的亲人。一个普普通通的月亮,经过诗人的一番加工,成了最能表达人们的离愁别恨之物了。望月便能勾起诗人心中的思念之情,但月影是无法拂去的,相思之情也是无法排遣的。其次,李白诗中还有一种边塞月下的相思,表达了征夫与思妇的怀念之情,同时又从另一侧面对人民蒙受的苦难寄予深切同情。如《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通过描写妇女月夜为亲人捣衣的心情,表达了他们对远征丈夫的深切怀念。而《关山月》则描写了塞外征人的见月思乡之情。

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关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戊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乐府古题要解》指出此诗乃“伤离别也。”[10]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可“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片思念之情无法让亲人知晓,于是他们只能把这段思念寄托于明月了。这类边塞诗还有很多,但李白的独到之处就是以万里边塞月下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他把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为背景,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入月亮中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月亮在李白眼中不仅代表美,引起他的相思,而且在李白看来月亮是永恒的象征。

四、月亮是永恒的象征

作为天才诗人的李白,他的月亮诗蕴藏着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性。月亮高悬天空,它唤起了诗人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让人们产生一种寻求生命真谛的哲理,它启示着诗人对宇宙永恒的思考。诗人站在月光下便有一种掩饰不住的思古之意,月亮此时成了历史的见证,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将月亮与人生紧紧联系,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之奥秘。李白的《把酒问月》更将月亮的哲理升发到一个高度。

把酒问月(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免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作者描述了月亮的不可知性,他剖析月亮运行的空间与孤寂的变化规则,提示月亮所蕴含的生命启迪,他通过对人与月在时间上的差距,突出了人的悲剧性。(《中国诗苑英华》李白卷)云:“诗人借问月以发人生之感慨。”[11]由此可以看出人生是短暂的,其间有不尽的坎坷、曲折、孤独、寂寞,但李白认为只要明月常相伴,忘却一切,人生一样可以像月亮自由自在,人生虽然是短暂的,但其精神可以永存。在这些诗句中,人与月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月则成为宁静而永恒的存在,然而人终不能像神仙一样,所以,此时,亘古不变的明月成了李白对酒当歌的倾诉对象。在这种情景下,诗人可以暂时逃脱残酷的现实,去追寻短暂的欢乐。正是由于明月的亘古永存,李白才达到了对人生、社会、宇宙的透悟。

综上所述,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显著地位,即使在今天,中国人对月亮仍是情有独钟的,月亮所具有的意象之美仍影响着我们的文学创作。本文选择了一些李白的关于月亮的诗词,根据月亮意象不同的象征意义,将它们进行分类、整理,总结出以上几点李白诗中的月亮所具有的意象之美。希望有助于我们对李白诗词有更深入的认识。

第三篇: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李白诗歌中意象的英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女性主义解读《威尼斯商人》中的女主角 2 《嘉莉妹妹》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应用的调查 Psychoanalytical Study of Kate Chopin’s The Awakening 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6 论哥特式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应用 7 探析英语新闻报道中的委婉语 文档所公布各专业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95 80 35 640 《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圣经原型解读 10 汤婷婷《女勇士》中的女性主义分析 11 从文化角度看英语习语的翻译 海斯特—《红字》中一位具有反叛精神的女英雄 13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s 14 简析商务沟通中的非语言沟通 《追风筝的人》作为成长小说的的体裁分析 A Lonely but Strong-willed Soul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Ellen Weatherall in The Jilting of Granny Weatherall 17 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 18 浅析《老人与海》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 19 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 20 中英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商务策略研究——论沃尔玛的营销策略 22 浅析《格列佛游记》中的乌托邦主题 23 海丝特白兰—清教时代的新女性 浅析英诗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丁尼生《鹰》的不同译文比较 25 跨文化交际在英文电影赏析的应用 26 关联理论在英语广告语中的应用 “三美论”观照下的《再别康桥》英译本比较研究 28 试析译者主体性在《到灯塔去》两个汉译本中的体现 29 论国际商务非礼貌言语行为 基于微博(推特)文化的新型营销模式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商业电视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32 《爱玛》中的女权思想解读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 34 中西文化心理差异分析—以饮食习俗为视角

On Misreading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ourse Analysis 36 《理智与情感》中埃莉诺的性格简析

从合作原则浅析《飞屋环游记》中的言语幽默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应用 39 英汉被动意义表达比较研究

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41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 42 A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43 Harmony is Everything: an 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Grapes of Wrath 44 超验主义和美国个人主义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ida’s Dynamic Equivalence

论文化对国际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以迪斯尼乐园为例 47 浅析《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小说与电影版本的差异分析 50 解读《小镇畸人》中三位畸形女性 51 英文电影名称汉译原则和方法的研究 52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策略 53 凝视与对抗:《屋顶丽人》中的两性战争 54 从功能对等角度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 55 为什么穷人会愤怒

设计中国际主义风格与民族主义风格的平衡 57 透过电影《假结婚》看中美传统婚姻习俗差异 58 浅析汉英动物词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59 动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王尔德唯美主义对现代消费文化的启示--以《道林格雷的画像》为例 61 动物词在中英文化中的喻义及其翻译 62 模糊语在商务英语谈判中的语用研究 63 《在路上》:垮掉一代的反叛与追求 64 从美国州名看美国文化多样性

论《爱玛》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观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求索之路 67 英语中常用修辞格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中印象主义创作手法探讨 69 Verification of Soft Term in Letter of Credit 70 风筝在《追风筝的人》中的象征意义分析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叙事中的后现代特征分析 72 从高校课桌文化透视当代大学生的内心压力 73 东西方人名文化与翻译—以英汉人名为例

从合作原则分析《生活大爆炸》中字幕幽默的翻译 75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 77 中英花卉隐喻下的情感叙事对比研究 78 用隐喻理论分析英汉商标的语言特色 79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悲剧形象

从女性主义解构《飘》中塔拉庄园的象征意义 81 基本数字词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与翻译 82 中文被动句的英译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 84 论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 85 An Analysis of Jane Eyre’s Contradictory Character 86 文化视角下的直译和意译

解读《金色笔记》中的女性主义 88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研究 89 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90 通过电视广告看中美思维模式差异 91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 92 高级英语课堂中教师角色研究

An Analysis of the Religious Elements in Robinson Crusoe 94 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从互文视角解析凯蒂和艾米莉的边缘化形象特征 95 傻瓜并不愚蠢——莎士比亚戏剧《皆大欢喜》与《李尔王》中傻瓜角色的对比研究 96 从广告语看中西文化观

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男主人公性格分析 98 从《简•爱》与《藻海无边》看女性话语权的缺失 99 中西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问题之比较分析

从 “进步”话语解读《苔丝》中环境因素与人物性格 101 商务英语的语用特点及翻译

《石头天使》中哈格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

现代小说《到灯塔去》的解读:从时间蒙太奇和多视角叙述角度 104 理智的喜剧,情感的悲剧析《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观 105 简爱的独立性格剖析

Oscar Wilde’s Aestheticism o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107 试析邓恩《别离辞•节哀》中圆规与圆的意象 108 从广告层面比较研究中美文化差异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迈克尔•翁达杰《英国病人》中小说中心的消失 110 寻找自我——从女性意识角度解读《觉醒》 111 解析名词化与商务语篇的汉英翻译 112 浅析公示语的翻译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汉语成语的英译 114 “误译”现象的合理性探析

Self-Discovery:An Analysis of Celie in The Color Purple 116 中国与美国家庭教育的差别

彼得潘--孩子和成人共同的童话 118 网络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论奥斯丁女性主义观点在《爱玛》中的体现 120 欧美电影对英语学习者英语口语的影响

论英文电影字幕翻译及其制约因素——以《别对我说谎》为例 122 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女性主义解读 123 《围城》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分析 124 英语课堂中的教师提问策略

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人文主义爱情观 126 影响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因素研究 127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 128 汉英语序对比浅析 129 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复杂个性 130 A Tentative Study of the Origin of American Place Naming 131 写作教学中的范文教学

试析《远大前程》中匹普性格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33 从《蝇王》中的象征看人性的恶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Francesca in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Based on Jung’s Collective Unconscious 135 论《喜福会》中女性的反抗精神 136 《德伯家的苔丝》中亚雷形象分析

视听说结合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效果之设想 138 初中学生听力理解障碍简析及应对策略 139 浅析《简爱》的主人公简爱 140 中英广告宣传方式的比较研究 141 英语委婉语浅析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Humor 143 《嘉莉妹妹》之悲剧性——基于嘉莉与赫斯特伍德的比较 144 论凯特•肖邦《觉醒》中的女性主义 14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46 On the Chinese Loanwords from English 147 浅析英语新词的构成与翻译 148 论《简爱》中话语的人际意义 149 探讨《根》中黑人与美国人的根

论《黑夜中的旅人》中主人公的信仰冲突与融合 151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惠特曼的《草叶集》 152 从目的论角度浅析美剧《越狱》字幕的翻译 153 王尔德童话中的美学观和内在矛盾

154 《喜福会》体现的中美家庭观念冲突解析 155 现代人对超人的需求--超人形象演变综述 156 浅析英语委婉语

157 透过《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托马斯的宗教观 158 照进黑暗的光--电影《弱点》主题阐释 159 网络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160 从文化语境分析习语翻译 161 浅谈年世界金融海啸

162 悲剧英雄—赫尔曼•梅尔维尔笔下的比利•巴德形象分析 163 中国奢侈品的营销之道

164 解析凯瑟琳的爱情与婚姻之分离 165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 166 英汉天气词汇的隐喻用法 167 商务英语谈判的语言技巧

168 《园会》中男性人物性格作用分析

169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阈下《喧哗与骚动》中的人物群像 170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 171 说谎的语用顺应性分析 172 丰田如何成为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商

173 《哈利•波特》的成功销售及其对中国儿童文学营销的启示 174 《茶馆》英译本的翻译对比研究 175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176 维拉•凯瑟《我的安东尼亚》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 177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及其作用 17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79 论《愤怒的葡萄》中斯坦贝克的生态观 180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看中西文化差异 181 中美立法语言的模糊性研究

182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183 组织学习障碍及相应的对策

184 走出精神的困境:论托尼.莫里森小说《爵士乐》中维奥莱特的自我救赎 185 中学英语学习中文化障碍分析

186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187 从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 188 《红字》中的若干象征意义

189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李白诗歌中意象的英译 190 《隐形人》中主人公的性格分析

191(英语系经贸英语)国外对华“双反”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192 浅析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 193 论杰伊盖茨比之“了不起”

194 A comparison of values of money between Scarlett and Gatsby 195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非乐观性”

196 从《劝导》主人公形象看奥斯丁创作思想新特点 197 原版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使用研究 198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语言特征

199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200 英语习语中隐喻的汉译

第四篇: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

论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

诗歌中的意象生命意识和文化特质的重要载体,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的多处使用唐朝的社会现实以及李白的个人性格有着密切关系富贵明丽,边塞建功的积极意义高洁不群,淡视财富嘲讽权贵,抑郁愤慨的失意之情满眼富贵的落寞色。

朱光潜先生曾指出“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诗必有所本,本为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媾合,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1。关于意象,古今文人论者多有精彩评论,胡应麟曾言:“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明〃胡应麟《诗薮》)“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2。意象不独是诗歌写作的焦点,同时也是诗歌艺术的灵魂所在。诗仙李白的诗歌创作中,同样留下了众多形象鲜明、内蕴丰厚的意象。在李白的笔下,意象是生命意识和文化特质的重要载体,也是其独特人格意识、卓绝生命体验的再现,焕发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蕴和复杂的人文精神积淀。本文将联系唐朝的社会现实以及李白的个人性格浅析李白诗歌中的金玉意象表达的多重意义。

青少年时期的生存环境往往会影响着这个人的一生。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青年是的李白所处的唐朝有着怎样的一个社会现状。玄宗前期是唐朝最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之治。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很大的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长,城市繁荣,交通发达,国力强盛,文化的发展也到了高峰,同时,唐代突破力以往的取士制度,以科举取士为主,兼具其他方式。这使得中小地主家的子弟也有可能登上仕途,从而光宗耀祖,因此这个阶层的人普遍都有一种昂扬的精神状态和积极入市的态度,都想“觅封侯”,这个时期的人们都充满了希望,李白的青年时期就处于这样一种充满希望的大环境中。同时,李白本身出生于一个殷实的商贾之家,在物质上比较富足。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李白的诗歌大都充满了浪漫、明丽的色调。金玉意象的使用就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当然,金玉意象的使用并不仅仅表达富足之气,也有嘲讽权贵等多种意义。

一、富贵明丽,边塞建功的积极意义

提到李白,我们立刻联想到的关键词就是浪漫、豪放。他的诗歌色彩明丽,尤其是其早期作品,更是充满了一种富贵之气,当然这也与盛唐繁荣的经济状况有关系。他做于开元八年的《登锦城楼散花楼》《江上吟》中分别提到“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金窗银钩、玉箫金管,明丽的色彩背后也透露出了盛唐的雍容富贵之气。他在称赞别人时说:“昔亿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城桥南造酒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一年散金三十万”,这是何等大的手啊!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长安后,一时间,备受恩宠,“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龙驹雕镫白玉鞍,象床绮席黄金盘”(《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此时的李白早已不复当年的风光,但当年的富贵、恩宠却是跃然纸上的。然而,富贵并不是李白所追求的,他要的是建功立业。虽然他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但在诗歌中却留下了他的殷切期盼“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塞下曲其一》)“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行行且游猎篇》)。名贵的“玉鞍”“金鞭”所承载的正是李白渴望建功立业的积极意愿。

二、高洁不群,淡视财富 《说文解字》:“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在中国,玉是君子之佩,李白也以璞玉自比以视其高洁不群“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由来贱奇璞。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金钱在李白的心目中也从来不在重要地位,富足时,他“徒干五诸侯。不致百产金”(《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赐金放还后,他依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经乱离被流放夜郎后,他仍言“徒赐五百金,弃之如浮烟”(《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对李白来说,金玉所具有的精神价值远大于它们的经济价值,有钱就“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车傍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襄阳歌》)绝不做财富的奴隶。当他被赐金放还后,他“沉吟此事泪满衣,黄金买醉未能归”(《梁园吟》)“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将进酒》)

三、嘲讽权贵,抑郁愤慨的失意之情

到了玄宗后期,统治集团已经聚集了巨额财富,它的腐朽性也与日俱增,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内忧外患不断的产生,唐王朝的黄金时代变一去不不复反了,李白的后半生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由盛转衰的时期。对唐玄宗宠信宦官,让他们占据京郊的名园良田竟达一半以及斗鸡之风盛行的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大风尘飞扬,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大车扬飞尘》)这时金玉作为诗歌的意象所表现的则是对权贵奢靡生活的无情批判。

唐玄宗专宠宦官对于李白却并不重用,他虽然过着“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玉壶吟》)的豪华显贵生活,但李白觉得皇上只是以近幸之臣相待对此,对此,李白愤懑不已,觉得自己未得到应有的重用,统治者是“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燕昭延郭隗诗

》)当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后,他愕然、气愤但并不祈求,临走时还留下一首不发少年意气的诗:“凤饥不啄粟,所食唯琅玕,焉能与群鸡,刺蹙争一餐”(《古风》)这个时期,李白内心充满了矛盾痛苦,一方面他非常痛恨这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另一方面,一方面又对君国、长安有着深深的眷恋。面对“白玉栖青蝇,君臣忽行路”(《赠潥阳宋少府耳步》)的局面他心乱如麻、茫然无措,即使拼命喝酒也无济于事“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此时,金樽玉盘也难以抑制他心中的不满和愤懑。

四、满眼富贵的落寞色

黄庭坚有一句诗“满眼纷华心寂寞,长安市上酒家人。”(《杂诗》),无独有偶,李白也有“玉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长句”(《江夏赠韦南陵冰》)这样的句子。虽以奢华名贵的金玉为意象,却依然遮不住他的落寞。“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长相思》),华美的栏杆同样难掩李白离开长安的无奈之情。

同李白一样寂寞的还有李白笔下的宫女,她们美丽青春却难得宠幸正如李白的才华横溢却不得赏识。或许正也因如此,李白为他们写了很多的诗词:“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宫中行乐词八首》)“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玉阶怨》)“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长门怨》)……只是,如今的金屋、玉阶虽富丽堂皇,却遮掩不了这些宫女们的寂寞。此时满眼的金玉富贵只称得更加落寞。诗歌中的意象是研究首诗歌的重要表征之一,它是由主观与客观 融合而成的。诗人通过将实体进行艺术从而创造出有文化内涵和

情感意蕴的诗歌意象。李白诗歌中的“金…‘银”意象是李白独立个性 与时代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秉承了李白诗歌雄奇飘逸的浪漫主义特 色,揭示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成为李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 为古典诗歌审美领域的明珠。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2.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增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浅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浅谈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摘 要]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涵丰富,随着环境和心情的变化而意蕴纷呈。月意象是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已;是故乡,是亲人,是挥洒不尽的情愁;是诗人高洁人格的化身,是诗人崇高精神的宿营地。月意象之丰富,表现之突出,艺术之高超,都非他人可比,月意象的运用,使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特质。

[关键词]李白 诗歌 月亮 意象

中图分类号:U2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5-0310-01

李白(701―762),字太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人物,诗的成就很高,现存诗1000余首,收在《李太白全集》里。其诗想象奇特,风格奔放,诗中抒情意象丰富,其中尤以写月为最多。

李白的一生都与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不解之缘,或者说他对月亮有着一种独特的爱恋,在他的笔下月亮更是千姿百态。月亮就如“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 的诗情画意,“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神奇梦幻,“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寂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真挚友谊,“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感慨。李白笔下的月亮是千姿百态、风情万种。

“意象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只是一个思想,它是一团或一堆相交融的思想,具有活力。”意象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情思,体现诗人的审美个性。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月亮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历史文化,月亮早已超出了赋予她本身所在的意义。在李白的诗歌中,月亮便是故乡,寄托了?人的恋恋依乡之情;月亮便是闺妇眼中的柔情哀怨,有着无限的孤独与相思;月亮便是边塞战士 孤寂的身影,有着一抹苍凉与悲壮。

中华民族有着强烈的本土观念和回归故里的意识,人们追求和睦、美满的家庭,追求对祖国的挚爱。在这种强烈的回归故里中望月思乡变成为一种固定的文化,无论是客居他乡、孤寂漂泊的游子,还是久戍边关、悲壮凄凉的边塞战士,月亮都是诗人借用的寄托手法。李白的乡思之作更是千古绝唱。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这首抒情诗中,描写无声的月光和客居他乡的漂泊游子,在秋夜望月时的思乡之情。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诗人愁思不眠的情感同时也表达了背井离乡游子的共同心声,抒发了深深的怀念故乡之情。他对故乡的思念全都寄托在这质朴无华、平淡如素的文字上,全都寄托在夜空中那皎洁的明月之上。自从有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的千古名句,月亮便成了那些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思念的寄托。

古代,人们认为日为阳,故曰太阳;月为阴,故曰太阴。因此,人们常用月来形容女子容貌、体态与情操之美,如人们常说的“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在《诗经?月出》中就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的歌咏,以皎洁的月亮衬托女子的清纯与美丽。李白诗中月之意象也多有这种象征、比喻意。如“眉目艳皎月,一笑倾城欢”(《古风》二十六),用比喻和夸张的笔法写女子的美丽无比;“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上之回》),写宫中一女子于夜深人静之时,在“楼台与天通”的阁道上踏着月色徘徊,其忧愁的是对君王临幸的愿望一次次地化为泡影,表现出一位缥缈似神仙的愁美人形象;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不落言筌。

月亮有着极其特殊的时间感、空间感和运动感,月亮便成了怀才不遇文人骚客感慨惋叹的对象,也是对其心灵创伤的慰藉。李白堪称天赋奇才但却怀才不遇,使他显的特别孤寂与悲壮。月亮便是如此,在漆黑的夜空中,孤独的冷清,于是便成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文人骚客们倾诉感叹的对象。李白更是把月亮当成了患难同行的挚友,诗人对月亮的感慨、哀叹、深思的诗也很多。

李白把人生的喜怒哀乐诸般心绪与顿悟也寄托在那一轮明月之上,揭示了月亮意象的哲理深度与维度。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深沉中探寻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真谛,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

李白以独特的天才发现了明月意象的丰富、奇妙而精彩的用途,使中国古典诗词变得有灵性。在“明月”这一型类的月亮意象的作品中,如《把酒问月》: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此诗启迪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对生命的感慨:人生是短暂而痛苦的,我们在其间有数不尽的坎坷之路、寂寞孤独。天赋奇子却不被所中用,建功立业更是无望。然而人终究不是神仙,所以诗人就有了时光流逝的感慨,建功立业无成的忧患之感。

月意象的运用,使李白的诗歌更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特质,其妙处常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即可以说它有寄托,也可以说她只是抒写感慨,想落天外,奇之又奇。增强了李白诗歌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为李白诗歌涂上了一层明丽、神奇的艺术色彩。

千古明月,默默地视着尘世间的沧海桑田,人们从它的阴晴圆缺里就能看见世间的各种情态。月亮,从它被卷入中国文学殿堂开始,就牵系着历代文人的思想情怀。李白的一生仕途极其的短暂、坎坷而又跌宕起伏,他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的痛苦悲愤。幸好诗人有一方心灵净土来安慰他,那就是月亮。于是,李白便把他的离愁别恨、悲欢离合,以及他游历人世间的种种坎坷都融入了月亮之中。

参考文献

【1】葛景春 注《李白诗选》 中华书局2007年版

【2】郭漫《唐诗宋词三百首》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第出版

【3】(清)王国维 著 《人间词话》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下载李白《忆秦娥》中“残阳”意象的多视角探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白《忆秦娥》中“残阳”意象的多视角探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论文编号 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 准考证号 010310100780 论文题目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姓名张树新 指导教师石海光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

    浅析李白作品中的大鹏意象(精选5篇)

    浅析李白作品中的大鹏意象诗歌是很受中国古代文人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因为短短的篇章却能够表达诗人无限的感情,或直白,或含蓄,尤其是在唐朝,诗歌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在诗歌中,有......

    论李白诗歌中“月”的意象

    摘要: 李白是我国开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是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伟大典范。李白诗中的月意象内涵丰富,随着环境和心情的变化而意蕴纷呈。月意象是可以倾诉衷肠的知已;是故乡,是亲人,......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共五则范文)

    论文编号 内蒙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 准考证号 010310100780 论文题目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姓名张树新 指导教师石海光 论李白诗歌中月亮的意......

    从诗仙的诗词中,感受多面的李白

    从诗仙的诗词中,感受多面的李白 ——读李白诗词有感 我们总以为谪仙李白是一个豁达豪放的诗人,他给人们的印象总是那么潇洒浪漫和阳光的。永远充盈着朝气,充盈着豪气。那种傲......

    ——浅谈小学语文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视角文本解读)

    ——浅谈小学语文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多视角文本解读 小学阶段,特别是高段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多视角解读文本,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去发展个性,丰富......

    探究大学网球教学中的多球练习方法范文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旅游合同履行中第三人侵权时的责任承担探究—— 以旅游交通事故为视角

    内容提要: 当前, 中国 的 旅游 业蓬勃 发展 , 但对旅游合同的研究仍是目前我国法学研究领域相当薄弱的环节。例如,在现行 法律 中有关旅游关系调整的立法还不够健全, 实践中的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