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健康教育论文
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思考
摘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一项全新的教育实践。面对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所存在的形式化、学科化、德育化等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形式化;评估体系
在某种意义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其重要载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便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有目的的对学生施加旨在促进其有效地适应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教育课程。”[1]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设的比较晚,起步较低,虽然各方面的努力使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所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谈谈自己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思考。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重要性
对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已众所周知,下面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工作中的独特地位——学校“心育”的重要载体,来说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重要性。
1、健康教育活动课满足了相同年龄段青少年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从学校“心育”的任务来 说,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是第一位的。而一般说来,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发展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上,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许多困惑基本上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因此完全可以通过班级群体的心理辅导活动来促进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在个性心理品质的整体发展水平上得到提高。这样一种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动同龄中小
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积极发展,预防因缺少关注、引导而可能发生的心理不适应、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为其使命,以团体辅导特殊规律和特殊技巧为其操作规范的“心育”功能,是其它形式的“心育”载体所难以承担的。
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传输丰富的“心育”内涵开辟了专门的渠道。
从学校“心育”所涵盖的内容来看,涉及了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如自我意识发展、学习潜能开发、情感情绪调控、人际交往训练、青春期心理适应等等。这些辅导内容,有的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有的可以在学校日常教育内容中结合,有的可以在班主任的个别思想工作中体现,但相当多的内容是很难在课堂上或班团活动中有机地融为一体的,如果硬要“渗透”、“结合”,就可能弄成“喧兵夺主”,搞得不伦不类、牵强附会。而以班级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则是一种可以兼顾青少年成长发展过程各种心理需要的团体辅导形式,它用一个比较充分、集中的辅导时间,围绕一个比较专一的辅导主题对学生进行辅导,为学校“心育”工作开辟了专门的渠道,也为学校“心育”操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实现学校“心育”的目标提供了课程构架的保证。
从学校教育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关系来看,课程包括活动课程,是中小学一切教育活动之本,课程的格局极大地制约着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回顾新中国五十年来的教育史,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的培养目标的表述方面,不管作出任何或大或小的调整,无一不是在学科课程中得到反映的。课程是教育系统的软件,教育目标的实现皆维系于课程。因此,从教育目标与课程结构的关系上来探讨学校“心育”的实施途径问题,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该成为学校“心育”的重要载体,它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个性、是学校教育人性化方面所起的独特作用是其它“心育”形式所无法完全取代的。(当然,我们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是学校“心育”的重要载体,绝不是说可以忽视或轻视其它“心育”工作形式的综合作用。)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本世纪教育发展与改革运动的一个成果,它的重要性及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的重要载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我们大力推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这一教学形式,并看到它热热闹闹地在学校系统开展起来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今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形式化
(1)课程设置的形式化。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配备了任课教师,但是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是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其它学科教师或行政人员或德育工作者,他们的教学方式老套,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要求,无法突显其特色。有的学校甚至只是为满足一时之需,如应付检查、评比、达标等活动,如无以上特殊情况,心理健康课往往让位于语、数、外等主科课程,或成为学生自习的固定时段。
(2)课程内容的形式化、简单化。有的学校片面追求氛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其别开生面的形式深受学生喜爱,所以现场的效果十分好。精心设计的活动、热热闹闹的游戏、同学们高涨的热情都让人兴致盎然。许多对这一教学形式接触不多的教师都很惊讶于其新颖的课堂气氛,许多任课教师也陶醉于热烈的现场效果中。但是,除了这些具有表面色彩的现场效果外,留给学生的是什么呢?“某中学曾上过一节题为《考试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从学生倾诉自己的焦虑体验引入,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可惜的是,教师没有在次基础上给学生传授缓解过高考试焦虑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抨击现行的考试制度,辅导课在学生对社会、学校和家长的‘愤怒声讨’中结束。这
节课完全转移了辅导课题,回避了学生需要解决的内在问题,助长了学生对考试的非理性态度。无怪乎学生说,这节课‘上得舒服,可还是没有解决我的考试紧张问题’。”[2]学生只是记住了课上热烈的气氛甚至只是高涨的情绪,而应有的感悟和认识及行为的改善却所得甚少。
2、学科化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正规课程中,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在课堂上系统地讲述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方式单调、乏味,学生在课本上勾勾划划,课下认真背书,完成作业,更有甚者,还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殊不知,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烦恼,以及出现的诸多不适应的发展倾向,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让他们轻轻松松的学习。但是由于考试的压力,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出现了适得其反的结果。一味地追求学科化,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德育化
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混为一谈,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课也染上了德育化的色彩。在内容上,强调学生思想行为要符合规范,对照规范硬性比较,如有偏差,就冠之以心理有问题或心理不健康等之名。在方式上,实行封闭的、独裁的、单向的德育程序,采用单一的、说教的教育方式。在人员安排上,心理健康教师大都是德育教师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以至于在心理教育课时,教师以教育者的身份自居,整堂课说教、教育学生,强制性要求学生改掉所谓的不健康的毛病,导致学生心理紧张,不敢与其交谈、接近,更不用说朋友,这样心理健康课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二)原因分析
1、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科学认识
(1)对开设心理健康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学校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还没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不少教师甚至领导对“素质教育”理解不透,错误地认为素
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形式,升学率才是根本,认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占用了所谓主课的时间,影响了主课的教学质量,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与教学质量对立起来,因而只开设了形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备一时之需。
(2)片面地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融活动与教育于一体,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学校主观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由于没有这方面的指导机构,特别是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一知半解,只看到了其活动性或教育性或放松发泄性的一面,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课出现了学科化、形式化、简单化、德育化等不良倾向。
2、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人才
(1)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扎实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起步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极度匮乏。目前虽然经过短期培训,培养了一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但依然数量很少,力量单薄,使得有些学校因缺乏这方面的人才而不得不放弃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安排其他教师兼任,但由于兼任教师缺乏专业素养,不能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以致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较为盲目,难免顾此失彼,造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狭隘化。
(2)忽视了心理健康课任课教师自身的个人修养。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及对学生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决定于教师对学生、对教学、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但是,有的教师在对待学生态度上存在很大问题,如对学生的偏见、猜疑、侮辱等,这严重影响了和谐、融洽、信任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散漫、不专心或呆板,讲的不深不透,表现出厌烦等,这都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畸形发展。
3、缺乏相应的实施体系
(1)没有适用性、发展性强的课程内容体系。教材内容质量是教
育质量的基础和保证,而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却存在着许多偏差:1)价值取向上的偏差。一些心理教育的教材价值取向是学科本位的,可以说什么都考虑到了,考虑好了,惟独忽视了学生为真正意义上人的价值,忽视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心理成长这一基本主题,使心理健康教育课呆板、老套。2)教材功能上的缺乏。一些教材只是停留在实现防治性目标的层次上,满足于少部分学生心理障碍问题行为矫治,缺乏发展性,根本没涉及到或较少涉及到“学生应如何”的问题,使得大部分学生一无所获。
(2)缺乏系统的课程评价体系。有了相应的评价体系,才能看出其课程效果,才能促进课程的完善。但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评价却往往被掩盖在其表面的现场效果下,往往仅满足于一时的表面效果,而对于课程能不能产生长期效果,如何评价长期的效果却没有一个标准,以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片面追求现场效果,而忽视了“这样的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提高”此类问题,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效果的构想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是一个新的教育实践,我们要使其取得设想的效果,达到设想的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育理念,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指导思想。
(二)提高任课教师的业务素质。
(三)设置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方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活动形式很多,一般有辩论、角色扮演、演讲等方式。大多时候需综合运用。运用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在设计课程时要注意:
第一,活动方案要密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时,要以学生在一定年龄出现的问题为依据,心中要有学生,而不能闭门造车或想当然,这样设计的活动才是具有针对性的。最好先做一些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其实效
性。另外,活动方案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参加到活动中来。
第二,活动内容要与目标一致。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活动达到活动目标。活动要紧紧扣住目标进行。
第三,设置活动情景,促进学生的体验。只有经过体验,参与者的内心才会产生经验,才会有更深的感悟。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这一新兴学科,我们可以通过以上标准对其进行评估,时刻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的进度和功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进一步升华。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0(4)
[2]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使用教程[M].天津:天津出版社,2001 [3] 刘维良,齐建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1):107 [4]马利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现实意义[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6)
[5]钟志农.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育”的重要载体[J].大众心理学,2000(7)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
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浑南新区五三中心小学 刘丹
摘要: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一般来讲,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具有稳定的情感;
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
4、智力正常;
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心理环境 心理疏导 营造 建立 开展
几年前,作为我国羽毛球女子头号种子选手的叶钊颖竟然以0:11的比分惨败给印尼选手王莲香,这一消息传来,令球迷震惊,国人费解,连她的指导教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对0:11我也不能理解。”分析失利原因,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但有一点达成了公识,“她并非技术上的失败,而是心理战术上的失误”;也有的说,“一名优秀的运动员除了要有全面过硬的技艺之外,还必须有临场不乱的良好心理素质”;还有的说,“往后叶钊颖要做的工作就是首先能够超越自我,转变羁绊个人正常发挥的思维方式和比赛风格” „„ 体育比赛要有健康的心理,军人应付突发事件和临危不惧也要有健康心理,商人要有驾驭市场沉浮的心理,那么学生的艰巨学习,更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搞好。曾看到这样的报道:一次高考,某市一考生在考语文时,小作文仅写了一部分,大作文还一字未写,因手中的圆珠笔突然断水,备用的另一支新圆珠笔也写不出字来,紧张、慌乱之中沮丧弃考„„该考生弃考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发人深省。“弃考”这一不明智的举动显示出该考生的心理素质较差,缺乏起码的应变能力。也许这只是极个别的。但是,在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学生更易受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由于学生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他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以至于不
少学生感到孤立无助,只好隐抑在心灵深处,备受煎熬,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严峻的现实提醒着我们这些教育者: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优化心理环境研究证明:某一个体心理健康与否,与该个体所处的心理环境,某一社会团体(或某一群体)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带来的影响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个体心理状态受制于整体,个体水平受制于整体水平。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善于在整体中发现问题,研究整体是否适应个性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整体塑型机制,优化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环境。
一、营造宽松的育人氛围宽松是一种总体感觉。置身于宽松氛围的每个成员的心理此时此地应是放松的自在的,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不必受太多的拘束。
(1)放下教师的“架子”。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可谓是“师道尊严”。但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教师的作用正在于帮助学生最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所以必须放下为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你就会赢得更多的信任与尊重。每个人都有权利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应接受他人的批评,包括教师在内。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欣赏者。(2)减少硬性的“规定”。曾经有句话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严是爱,宽是害。”今天让我们重新审视这句话,却感到“严”不一定是爱——过度的严厉会摧残学生的心灵,“宽”也不一定是害——宽松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过多、过细的限制,虽然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无疑,学生会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主动创新的动机。因而,减少不必要的规定,还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
(3)留点“自由”给学生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都市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学生也不例外。每天起床、上学、吃饭、写作业,似乎安排得井井有条:周一至周五,老师在学校管得甚严;双休日,家长又要带着孩子去少年宫学这个学那个。但刻板单调的生活与儿童天真活泼的本性产生了巨大矛盾:
“我们想玩,我们要玩!”这是孩子发自心底的呐喊。孩子需要自由,渴望独立。因而要留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留给属于孩子自己的天地。
二.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交往是人的重要社会生活内容之一。不善交往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困扰。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
(1)同伴的“互动”。同伴的交往对儿童的情绪发展与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能给他们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指导、培养、锻炼他们的交往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各种交往策略,学会和同伴和睦相处,真诚合作,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2)教师的“期望”。师生的交往也是双方互动的交往。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中情感成分比较重。他们对自己喜欢的老师常作出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予以消极的反应。由此可见,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用期望的目光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和教育的有效实施。
三.开展公平、公开的竞争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向学生传播竞争的思想,使学生具有竞争的观念;另一方面要组织合理的富有竞争性的活动,使学生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在一定条件控制下的相互竞争,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热情,推动他们去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夺得最终的胜利。
二、优化心理疏导所谓心理疏导,是有计划地协助学生发展健全的个性,防止产生偏异心理的一种教育过程。心理疏导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形成一种
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其健康发展,“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都是心理疏导的方法,但教师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呢?
1、学会倾听一项调查显示,小学生在遇到困难和心理烦闷时先和父母讲的占30%,先和老师讲的仅占3.3%,和谁也不说的达到29.7%。是孩子们不愿意与老师或父母讲心里话吗?他们说:“爱玩是我们的天性,每当我们打完球带着满心欢喜、满脸笑意走进教室时,老师总是说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可见,能不能让孩子们说心里话关键在大人。现代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是通过信息反馈实现的。心里话的倾诉是教育的重要链条,因而成为不可缺少的信息通道。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以此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挫折教育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的儿童备受家庭和社会的宠爱。他们从小受赞扬多,受批评少。过分的保护使他们不知受挫的滋味是什么,面对困难无所适从、惊惶失措。在教育中,可巧妙地创设情境,如设置难题、制造挫折等,使学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也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后才能取得,以增强自己的心理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善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素质已成为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目标。新世纪,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也就是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极具创造力。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学生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度过快乐、充实、多彩的青春年华。我们这些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适时适地地轻轻扣响心灵的音符,塑造学生健康 承受能力,懂得如何迎接困难的挑战,以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以迎接21世纪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晓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佚名.问题学生的分类及对策.学而思旗下网站.家教班 [3] 佚名.初级中学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转化.中国教育E网
[4] 徐旭.让学生有一个“瓦伦达心态”.教育随笔.[5] 韩宏莉.家长“软暴力”及其心理危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第二篇:健康教育论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
摘要:近年来,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对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学业成绩,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
教育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灵魂工程师,你可曾想过:在跨入21世纪的今天,在关于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话题谈得热火朝天的今天,在大力实施“减负”的今天,为何还有那么多的学生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去为患社会、家庭?为何还有那么多的青少年不假思索地去毁灭自己、伤害别人、残害亲人?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学生本身主观的原因,是他们不健康的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恶劣表露!在当今社会,人们在谈论有关学校的教育时,总是从学校的硬软件设置、中高考升学率、考上重点学校人数等方面加以评价,却很少有人谈论该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由于孩子学习竞争日益激烈,学习内容与实践活动的增多,他们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被种种心理问题所困扰。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在高手如林的学校,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初三更为突出。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说“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小学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玩网络游戏”,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青春期的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
(4)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5)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的面横加评论。
(6)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3、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据调查某校30%的初中生认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湖北某县有一个中学生因看到过多的社会阴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身亡。所以,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第三篇:健康教育论文
重视幼儿健康教育,身心健康一样重要 内容摘要:幼儿园中的健康课基本是户外的体育健康课,或者是户内的身体健康实验课程,孩子们通常玩的很愉快,有的教师会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幼儿在拼插玩具的过程中和别的小朋友发生了争执,而教师也没有进行解决,幼儿在这件事情上是否能保持健康的情绪呢?我认为幼儿老师对于幼儿的健康教育不容忽视,教师应做到给予孩子们创造一个适宜学习的环境外,更应该为他们营造心理健康环境。
说到幼儿园健康教育,总的分成两大块: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而幼儿时期的健康要求是否更高呢?
新《纲要》明确提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有利于人们克服对幼儿健康的片面理解,对幼儿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多数幼儿园往往把测查幼儿的身高、体重、血色素三大指标作为衡量幼儿健康达标的依据。从幼儿园的管
理者到教师乃至于家长,对此都十分重视。幼儿园的管理者为确保本园体检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制订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医生对全园发病率、营养计算等非常关注;教师为了完成幼儿园的考核达标,在进餐、午睡、户外锻炼等方面下功夫;家长尤其看重幼儿体重或身高长了多少,幼儿园的膳食编配是否合理等等。这样做无疑是有必要的,但很显然,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摆在应有位臵。
一、怎样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
1、在教育活动中多多关注发展滞后的幼儿,也就是“学困生”,在动手操作环节多给他们机会和鼓励,注意幼儿的自信心培养。
2、相对于幼儿的知识技能培养,教师应更加注重幼儿的情绪、情感、态度、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发掘幼儿的兴趣点,教师多予以关注,并在知识课上考虑幼儿的承受能力。
3、既要创设优美、高档的物质环境同时构筑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和师生关系。重视教师之间,师幼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重视高结构和低结构材料的投放。
4、重视家庭的教育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从管理者都到教师、家长中普遍还存在模糊认识,甚至在有些方面走入误区,对健康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那么,什么是健康的标准?健康教育工作的范畴是什么?结合对新《纲要》的解读,使
我们对“健康”的含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让我们重新接受一次现代健康观的“冲击”和“震荡”。教师应运用家长这个良性资源,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得到双赢,积极开展家园共育。新《纲要》提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身体不健康会带来许多心理疾患;反过来,心理问题也会影响身体健康,酿成多种疾病,就象有人说的“身体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的健康”,而世界卫生组织的口号是“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从心理学角度讲,教育过程就是在儿童已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的心理需要,采取正确的教育策略和手段,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学习《新纲要》,我们对《纲要》中提出的“身心并重”的幼儿健康观非常赞同,并认为心理适应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关键。进一步认识到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认知发展是否正常,情绪反应是否适度,人际关系是否融洽,性格特征是否良好等。在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素质的过程中,必须从幼儿年龄特点入手,把情绪,自信心,合作意识作为对幼儿进行心理教育的重点突破口,融入幼儿园教育目标进行。
二、家庭、社区、幼儿园相结合,形成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体化是指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
同关注,形成合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也是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的课题。幼儿心理问题的形成与其父母的教育观念和言行有较大关系。因此,教师与家长要经常沟通、交流,以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幼教知识,让家长明确各阶段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要求,及时反映幼儿在园表现。家长积极配合教师,主动向教师反馈幼儿在家情况,使幼儿在园在家表现一致,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让教师走进幼儿的家庭生活,让家长参与幼儿的集体活动,定期对家长进行有关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帮助家长了解、掌握正确的教养方法,家园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不良行为习惯的改变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不仅需要教师的长期培养和训练,还需要具备一定心理健康知识的家长密切合作。与此同时,提高教师、家长的教育素质,还需要教育部门、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与配合。根据社区文化背景,通过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对幼儿进行全方位、综合的教育影响,将幼儿园教育和家教指导工作辐射到社区环境中去。在《纲要》总则的第四条里明确指出:“幼儿园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纲要》中突出了以环境的创设来满足儿童
发展的需求,环境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环境,还有活动环境及精神环境。幼儿园、家庭和社会要有机的结合起来,创设一个更好的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活动环境,必须要建立一种充满关爱的“互动关系”的环境,为同伴之间,儿童与教师之间,儿童与家长之间,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提供充分互动的机会。
三、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个别化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在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第一,开展个别辅导。每一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重视对幼儿的个别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需要通过案例讨论,学习幼儿心理卫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大量的案例中积累经验,揭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规律性东西。第二,开展问题儿童的心理治疗。生活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儿童,每一个幼儿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每一个幼儿都有可能需要心理矫治服务,因此正确认识矫治的全体性,有利于提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针对不同心理问题的孩子要实行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顾荣芳,薛菁华.幼儿园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4.[2]张莉.儿童发展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东湖幼儿园 张兰月
第四篇:健康教育教学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胡 小 丽
心理是指人的头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内心活动。人的心理素质,会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大多数老师在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智力开发都十分重视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其实,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在挫折面前百折不挠,面对挑战勇敢、坚强,出现问题沉着冷静,成绩面前不骄不躁都是十分重要的。在学校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1.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
恐惧是学生成长发育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例如:怕回答问题、怕表演、怕展示自我、怕考试等等,老师要耐心地加以引导,不然的话,学生将来会成为—个胆小怕事、谨小慎微、一事无成的人。老师可以针对形成孩子恐惧的原因进行分析教育。例如:怕回答问题的同学,老师可以多叫他回答问题,回答问题的次数多,他觉得习以为常了,也就不会再有害怕心里。怕表演、怕展示自我的同学,老师可以告诉他,其他同学的表现和他差不多,只是表现的次数多了,动作熟练些,感觉就比他优秀一点,如果他努力,同样会表现得很优秀,这是给他自信心。
2.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
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对喜欢做的事,往往抱有浓厚的情趣和自我陶醉、欣赏,当他自己干成一件事时,在我们老师和大人的眼里可能是不值得一提,但在学生眼里,也许会欢喜若狂、手舞足蹈;也许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伟大;也许很希望得到老师和大人的夸赞和鼓励。如果我们老师和大人对他们的付出,是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甚至还无端地让他们遭到训斥与冷落,这样,就会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伤害他们自尊心,长此以往,会使他们失去感受的能力和表达的欲望,做任何事情都会变得缩手缩脚,失去信心,甚至对性格发展产生极坏的影响。使他们变得孤僻、忧郁、呆板和多疑。作为老师,应该很乐意享受学生成功的喜悦。学生有了成绩和进步,哪怕是写好一个字,画好一幅面,或随手检起一张废纸等事情,老师都要适当地夸奖和鼓励,这样,他们的信心足了,心情好了,就会乐于接受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学生对某件事怀有浓厚的兴趣时,兴趣会使他去探求、发现,深入钻研,当老师看到学生的这些优势时,应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3.正确纠正学生的嫉妒心理。
嫉妒是由于自己和别人比较,感到自己不如别人而产生的,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这种情绪比较严重时,会形成一种极想排除别人优越的地位,或想破坏别人优越的状态的憎恨感情。嫉妒心理的消极作用很大,它能使人心胸狭窄、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自私而缺乏关心别人的情感。这样下去,不仅会影响团结、还会孤立自己,更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4.从小培养学生的“肚量”。
老师应帮助学生克服气量小的毛病。因为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水平有限,所以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老师要耐心地给他们讲清对错标准,以便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明白哪是对,哪是错,分清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并能自我解脱出来。另外,学生往往看见自己的优点多,看见别人的缺点多,甚至用自己的优点跟别人的缺点去比。因此,老师还要通过具体事例来教育他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学生就会逐渐心胸开阔、豁达乐观了。事实证明,鸡肠鼠肚的人往往是自寻烦恼,—点小事就钻进了“牛角尖”,给别人带来的是不痛快。
5.克服自卑感,培养自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自以为不如别人的学生,他们总是向别人谈自己“怎么不行”,这将使一般的自责转变成“自我失败主义”心理,会严重压抑人的进取心和创造性。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常常受到父母和教师的谴责,同学的“白眼”,使他们对遇到的每一件事情的第一反应总是觉得自己“不敢”或“不是”,因此变得非常胆小,这也是造成学生自卑感和缺乏自信心的原因。要培养学生的自信,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解放”他们,鼓励他们大胆地去想、去说、去做,让他们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甚至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逐步使他们形成“我行”、“我能做到”的心理意识。另一条是,对胆小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少批评、指责。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当前新理念下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条件,它能使我们的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它能使学生的人生之路更加绚丽多彩。
第五篇: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
大学生健康教育课程结课论文
通过五个星期课程的学习,我对当代大学生健康教育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在这一阶段时间的学习中,我受益匪浅,了解了很多关于健康的知识。例如有关于艾滋病防治的现状,以及大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艾滋病患者,也意识到日常生活中在自身健康方面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在胡老师带领下学习了心肺复苏术,像人工呼吸的正确步骤、心肺复苏的正确姿势和操作方法等。胡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猝死的病例,有东大的学生也有校外的,很多鲜活的生命因为得到了正确的急救措施而被挽救了下来,但是也有很多生命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而英年早逝,令人痛惜。由此我深刻地认识到熟练地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方法的重要性,在紧急时刻也许它就能成为我从死神手里挽回生命的利器。心肺复苏术的最佳黄金抢救时间为4—
6分钟,除此之外,紧急救治的正确步骤应为①早打120电话,②早做心肺复苏,③早除颤,④早作高级生命支持,⑤判断意识与开放气道,⑥人工呼吸,⑦心肺复苏,其实这些中大部分我们很容易就能做到,天有不测之风云,我们可以用这些方法救治他人,说不定哪天我们自己也会因此受益。
第二节课老师主要给我们讲了有关艾滋病的一些知识和义务献血的一些现状和常识。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英文名AIDS,是人类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并发一系列机会性感染及肿瘤,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的综合征。目前,艾滋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1953年人类首次发现HIV,目前,艾滋病已经从一种致死性疾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艾滋病的传染源只有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HIV主要存在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①性行为,②静脉注射吸毒,③母婴传播,④血液及血制品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染艾滋病,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歧视艾滋病患者,应该视他们如正常人,给予他们足够多的尊重,让他们树立信心同病魔作斗争,同时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的我们在了解了艾滋病的知识后也要洁身自好,保护好自己的生命。这节课我们也了解了一些关于义务献血的情况,例如现在全国各地都用血紧张,为此作为时代先锋的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勇敢地献出我们宝贵的血液,挽救他人的生命,但同时我们也要掌握一些关于献血的必要常识,不能盲目,比如要选择正规的采血机构献血,因为正规的采血机构才能提供安全无毒的医疗器械保护我们自己不受伤害。平常我们积极献血,紧急时刻我们也可能因为他人的献血而得救
第三、四节课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些传染病的知识,像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非典、AIDS、致病性肝炎、人类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等25种。我们了解了构成传染病的三个主要素:①传染源 ②传播途径
③易感人群,也学习了一些传染病的基本症状,这让我们在面对传染病时有了更强的知识武器武装自己,战胜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