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邮发[2008]49号(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4 09:0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邮发[2008]49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邮发[2008]49号》。

第一篇: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邮发[2008]49号

邮发[2008] 49 号

中共高邮市委 高邮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市经济开发区、鸭业园区、菱塘光电科技产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市委各部委办局,市各委办局(公司),各人民团体,驻邮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市委九届五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整合、开发、建设旅游资源,促进我市旅游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加快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步伐,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确立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错位竞争、产业联动的发展方针,创新体制机制,科学制定规划,整合优势资源,打造精品工程,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提升我市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努力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服务业主导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二、发展目标

2、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和空间也越来越大。我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的条件:一是文化底蕴深厚。水文化、邮文化、尧文化、食文化各具特色。二是历史遗存众多。我市是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一大批颇具价值的历史遗存。三是自然风光秀美。我市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域内河湖交错、绿树成荫,自然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里下河水乡风情。四是交通运输便捷。我市处于扬州1小时都市圈、南京2小时都市圈、上海3小时都市圈之内,道路交通便捷性、通达性较好;随着淮扬镇铁路和扬泰机场的建成,交通优势将进一步凸现。五是服务功能齐全。依托扬州城和高邮城,所有重要旅游景区、景点在半小时车程范围内都能得到较为完备的配套服务。六是扬州旅游辐射。我市处于扬州大旅游 2 圈之中,随着扬州旅游业的加快发展,游客与日俱增。依托扬州旅游带动,我市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明显、潜力很大。所有这些,不仅是我市建设旅游大市的优势和特色,也是我市在新一轮追赶跨越发展中,率先实现局部超越的潜力和希望所在。我市应充分发挥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力争将我市建设成为与资源大市相称的旅游大市。所谓旅游大市,就是要有一批有特色、高质量的旅游品牌产品叫响全省乃至全国;年旅游人数总量、旅游总收入达到相当规模;旅游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较高,真正成为服务业主导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今后五年,我市旅游业发展目标是:创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设旅游大市。即到2010年,着力打基础、搭平台、建载体,科学谋划高邮旅游形象定位,完善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构建旅游业发展要素体系,着力打造、做响2-3个重点旅游景区,配套完善主要旅游线路,初步形成旅游市场格局;年接待游客达到10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占全市GDP3%以上,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到2012年,着力上台阶、见成效、立支柱,把高邮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都市圈后花园、华东地区知名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实现由资源大市向旅游大市的转变;年接待游客达到2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20亿元以上,占全市GDP5%以上,旅游业成为服务业主导产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三、基本原则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妥善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人文景点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关系,严格按照旅游业发展规律和景区、景点开发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发,促使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确定优先发展项目、重点发展项目和永久保护项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成熟一个、开发一个,整体推进、梯次开发。

4、坚持区域联动原则。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发展思路,根据高邮现有旅游资源的丰度、特色度、关联度及区位条件等,强化全市旅游“一盘棋”思想,淡化本位意识,形成资源共享、市场共有、优势互补的态势。积极开展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大胆探索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有效形式,实现资源、客源、信息、市场共享,形成景区(景点)之间、旅游线路之间的相互呼应,融入扬州乃至华东旅游合作圈。

5、坚持名牌精品原则。集中力量开发和建设一批休闲性强、文化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突出高邮水乡特征、文化特色、创意特点,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力和吸引力,并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旅游精品和名牌产品。

6、坚持非禁即入原则。放宽旅游企业准入条件,积极鼓励市内外各类经济实体来邮兴办旅游企业或设立分支机构。对旅游投资项目的立项、审批、用地、办证等方面简化程序,落实政策,积极支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放宽旅游 4 项目准入条件,落实各项优惠措施,让更多投资者参与旅游市场的开发和竞争。

7、坚持全面放开原则。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多元投入,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旅游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多种形式,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旅游,实现以资源吸引投资、以景区(景点)吸引投资、以经营权吸引投资;加强旅游业招商引资,吸引大企业、大集团投资我市旅游重点项目,更好地发展我市旅游业。

四、主要任务

8、今后五年,是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全面小康新高邮的关键时期,也是高邮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六大工程”建设。

9、旅游规划工程。高起点、高品位、大手笔完善《高邮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突出高邮旅游资源特色和文化内涵,高水平、高层次、科学指导未来五年高邮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建设。在旅游业规划中,要坚持“整体旅游一体规划、景区建设各展所长、线路整合优势互补、打造特色突出个性”的原则。“整体旅游一体规划”,就是要打破旅游资源在空间上的自然分割,把各个旅游景区、景点放在全市旅游发展的总体格局下进行统一考虑,充分展示旅游资源的个性特色和旅游业发展的一体化要求;“景区建设各展所长”,就是 5 要科学界定各个景区、景点的功能,各展所长,优势互补,既突出鲜明的个性,又能形成共同开发的旅游布局;“线路整合优势互补”,就是要把各类旅游产品组合起来,力求连点成线,连线成网,改变我市旅游景区、景点各自为政、点小分散的现象;“打造特色突出个性”,就是要在景区、景点的建设上,强调旅游产品的差别化,“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突出特色,形成景区、景点的个性特征。今年,要启动东湖湿地公园景区开发建设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组建东湖湿地公园景区开发建设指挥部,统筹谋划东湖湿地公园的建设,强势推进东湖湿地公园做大做强,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把东湖湿地公园打造成国家级湿地公园和4A级景区。

10、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工程。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标准,全面启动创建工作,从组织推动、政策支持、宣传发动、基础建设、行业指导等方面推进创优工作;对照创建要求,将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乡镇(园区),强化目标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体系,力争到2010年把我市创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11、旅游项目建设工程。高邮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在于发挥地方特色,根本出路在于加大旅游设施和重点景区、景点建设。今后五年以生态为卖点,以文化为支撑,重点实施十大旅游项目:①东湖国家级湿地公园项目;②盂城驿扩容改造 6 项目;③西堤旅游风光带项目;④神居山风景区项目;⑤运河风光带项目;⑥镇国寺景区项目;⑦文游台景区扩容项目;⑧界首芦苇荡景区项目;⑨菱塘民俗风情游项目;⑩八桥渌洋湖度假村项目。

12、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旅游交通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的重点向景区、景点倾斜,加快景区、景点道路建设,完善我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通达条件。推进市政配套设施建设。用科学的理念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标准严格要求,完善旅游配套功能,凸显城市形象。实行饭店定点接待制度,增强接待能力,提高接待水平。到2012年,要创成1家五星级饭店,2家四星级饭店,4-5家三星级饭店;鼓励引进、发展经济型连锁酒店,积极发展农家乐酒店、乡村客栈,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每年举行一次美食节,开展名特菜评选,精选获奖菜肴在旅游接待饭店推广;开发推介秦邮名宴、名菜、名点,重点打造琵琶路、蝶园路美食街和邓桥美食城,做响“吃在高邮”品牌。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转变传统休闲观念,开发建设一批高档休闲娱乐场所。

13、旅游商品开发工程。旅游产品,贵在特色。切实制定旅游商品开发生产规划及配套政策,努力提高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在旅游经济中的比重。开发一批符合市场需求、文化 7 内涵丰富、观赏性强、便于携带、具有高邮特色的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旅游食品和旅游用品;扶持一批集设计、生产和销售为一体,有一定经营规模和市场开拓能力的旅游商品重点企业或经营大户;建设一批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的旅游购物场所;定期举办高邮市旅游商品设计、评比和展销活动,对旅游示范商品给予奖励。

14、旅游宣传促销工程。充分利用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中国邮文化节、双黄鸭蛋节等节庆活动,强化旅游招商,开拓客源市场,以节促旅。积极创新旅游宣传方式,以文化丰富旅游的内涵、提升旅游的知名度。加强引进外地名旅行社、旅游团组工作,重点开发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客源市场,将我市纳入扬州乃至长三角地区热点旅游线路。通过举办节庆、书画摄影大赛、征集制作旅游形象口号和标识、申办全国性会议等文化旅游活动和形式,提升高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游客来邮观光度假。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高邮旅游网站,使之成为国内外游客了解高邮旅游的重要窗口。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多种媒体要开辟高邮旅游专栏,强势、广泛、深入、立体地宣传推介高邮旅游。

五、规范管理

15、以“城市创优、宾馆创星、景区创A、导游创佳、旅行社创强”的五创工作为抓手,进一步加强旅游业管理。

16、创新经营管理体制。以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为突破口,加快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机构改革,建立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架构,逐步理顺旅游业主管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适应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要求,强化旅游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能,制定和完善旅游业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促进旅游行业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组建市旅游总公司,对分散的旅游资源和产品进行整合,统一开发利用,统一对外营销,统一推向市场,统一经营管理。积极引进国内外旅行社、著名酒店管理集团等进入高邮旅游业,引进其先进的管理模式、经营机制、人才、资金、技术,提升我市旅游业经营管理水平。引进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对景区、景点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在搞好A级评定与管理的同时,引进ISO14000、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使景区、景点的经营管理与国际接轨、和市场同步。

17、强化市场管理。实施星级宾馆、旅游景区(点)和旅行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建立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等级评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成立旅游质量监督所,配备旅游质量监督员,建立及时高效的旅游投诉处理机制。组建旅游执法大队,切实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者、旅游企业的合法利益,推进依法治旅,创建平安旅游。市旅游局要以行风建设和旅游企业质量管理为着力点,积极组织、9 引导旅游企业参与正规渠道举办的各种类型的评比、冠名等活动。

18、依法征收旅游事业发展费。根据《江苏省旅游管理条例》和《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旅游事业发展费征集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苏政发[1996]58号)规定,全面开征旅游事业发展费。由市地税局、财政局负责征收管理,确保收齐收足、专款专用。

19、加强旅游统计工作。旅游统计工作要改变过去手段单一的局面,各涉旅单位要明确专人统计,从数字式统计向分析式统计转变,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为经营决策提供高水平的参考依据。要全面提高统计人员业务水平,运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旅游统计,全面实现旅游统计的网络化、电算化、数据化操作。

六、政策激励

20、加大财政投入。从2008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旅游业发展专项基金,主要用于编制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重点旅游景区开发建设规划、全市旅游整体促销,以及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工作经费。

21、鼓励旅游企业发展。对新建达一定规模的旅游项目,创建成国家5A、4A、3A级景区或被评为全国工农业示范点的单位,被评为全国、江苏省旅游先进单位的涉旅企业,组团来邮并留宿的年度累计人数超过一定数量的旅行社,要给 10 予一定的奖励。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力争到2012年培育1-2家大型旅游公司和一批旅游龙头企业。

2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实施倾斜的建设用地政策。凡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旅游项目,给予用地支持。旅游项目建设用地,可通过出让等有偿方式优先取得土地使用权。对属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在不改变农用地性质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由项目建设者与承包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获得土地经营权。进一步落实旅游业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在项目建成开始经营之后的一定年限内返还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相关规费给予减免。对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宾馆、饭店的用水、用电、用气等,也要制定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允许旅游定点车辆实行旅游淡季报停制,报停期间免收相关费用。对重要的旅游策划,尊重其知识产权和商业价值,确实是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可以买断,也可以通过评估折算股份,参与收益分配。

七、加强领导

23、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党政组织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对旅游业内涵的理解,深化对旅游业功能的认识,切实加强对旅游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发展旅游产业、做强旅游经济摆上重要的工作位置,形成党政主要负责同志 11 亲自抓,分管领导专职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的新格局。调整和充实市旅游业发展委员会,加强对全市旅游业发展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协调,建立健全规范的议事决策制度、目标管理制度、任务交办制度、督办问责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及时研究和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要结合自身职能,把旅游业发展的相关配套工作纳入部门和乡镇(园区)年度工作计划,每年为全市旅游业发展做1-2件实事。有旅游考核目标任务的部门和乡镇(园区)要明确专门的工作班子,加强研究部署,细化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狠抓督促检查,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24、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加强旅游行政管理、旅游经营管理、导游、酒店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创新旅游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大力实施人才兴旅工程。积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不断完善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健全科学、开放的人才吸引机制,坚持走出去、引进来,贯彻“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究实效”的引才方针,不拘一格,广开才源,有计划地引进旅游方面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其它紧缺人才,全面提升我市旅游行业的整体水平和服务质量。切实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建立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培养旅游人才,对导游及涉旅单位人员进行分期分批培训,不断提高涉旅人员的职业道德、知识水平、应变能力、服务技能。市职教中心要有计划地开设旅游专业或旅游班,加快 12 我市本地旅游人才特别是导游的培养。整合现有人才资源,盘活用好现有人才,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在注重事业留人的同时,还要注意感情留人和适当待遇留人。

25、加强整体配合。各部门要根据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需要,增强大局观念,强化整体协作,全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市发改委、国土、工商、旅游等部门对旅游投资项目的立项、审批、用地、办证等环节,要简化程序,落实政策,积极支持,有些项目需要上级机关审批的,实行部门代办制。市金融、财税部门要在旅游项目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市规划建设部门在一些重要城建项目、大型建设工程和文化设施的建设中要注重完善旅游功能,健全旅游设施,彰显旅游城市特色。要将旅游景区、景点和历史文化遗迹、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组织到城市建设之中,使建筑风格与景区、景点风光相协调。市交通部门要加快建设旅游景区、景点道路,适时开通景区、景点公交巴士和旅游专线,不断改善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环境,提高便捷性和通达性。市文化文物和民族宗教部门要与旅游部门一起,共同研究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促进文化、宗教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化,推进文化旅游、宗教旅游的发展。市公安、环保、卫生、防疫、安全监督等部门要抓好社会治安、环境保护、卫生防疫和安全生产等工作,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市经贸、农林、水务部门要积极配合旅游部门搞好特种旅游产品开发,积极发展工业 13 旅游、森林旅游、水上旅游、农业旅游等项目。市宣传部门要把旅游经济发展、旅游形象树立、旅游产品开发和促销作为宣传重点,营造全民发展旅游经济的浓厚氛围。市教育、人事和劳动部门要树立大旅游的观念,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适用人才。各个旅行社、宾馆饭店、车站、商场以及文化娱乐场所要珍惜发展机遇,强化内部管理,完善硬件设施,提高服务水平。

中共高邮市委 高邮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八年六月十三日

抄 送: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市纪委。

中共高邮市委办公室

二OO八年六月十三日印发 打字、校对:曹德山

共印180份

第二篇: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中府〔2008〕1号

火炬区管委会,各镇政府、区办事处,市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加快推动旅游业发展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旅游业是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可持续循环利用等显著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借助人文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有效地提高了中山的知名度和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市旅游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旅游业总量偏小、资源分散、体制落后、后劲不足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我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我市旅游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两个适宜”城市的环境为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交通设施的改善为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国际游资的大量存在为旅游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各级各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业发展是提升我市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选择,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增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勇于迎接挑战,善于抢抓机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创旅游业发展新局面。

二、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旅游业的大发展。积极实施“三大改革”。改革管理体制,理顺条块关系;改革经营体制,培育经营队伍;改革产权制度,引入战略投资者。努力实现“四个转变”。从景点经营向线路经营转变;从项目开发向板块开发转变;从项目招商向规划招商转变;从产业经营向产业与资本经营相结合转变。大胆探索产业经营与资本营运相结合的旅游发展新路子,促进我市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提升我市的综合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原则。充分发挥政府在总体规划、政策环境、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增强国有旅游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2.板块撬动原则。按旅游板块统一规划建设,整合、重组、优化和开发旅游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板块。

3.文化带动原则。深入挖掘旅游项目的文化底蕴,为旅游项目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增强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4.资本运作原则。整合和盘活旅游资源,运用资本市场,扩大旅游业融资和实现国有旅游资产的保值增值。

5.可持续发展原则。以有效保护核心旅游资源和环境为前提,实现旅游、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三)目标任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增幅高于全市服务业的增幅,到“十一五”期末,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13%,努力打造2个国家5a级、5个国家4a级的旅游景区,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内及东南亚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争创“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三、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

(一)整合资源打造六大旅游板块。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的理念,进一步完善《中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高标准规划建设温泉片区、南朗片区、南区片区、富华片区、长江怡景片区、古香林片区等6大旅游板块。积极整合中山温泉周边旅游资源,引入战略投资者,打造以商务会议、休闲、养生为主的复合型温泉度假地;重新规划建设南朗片区,整合翠亨村、纪念馆、中山城、翠亨宾馆、海上温泉等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文、历史、文化融一体的观光旅游胜地;大力开发南区各类主题旅游资源,以詹园、文笔山大风车旅游世界、华侨文化旅游区为旅游节点,打造兼具生态休闲、人文艺术和古迹文化内涵的风景旅游景区;重组盘活富华酒店等国有资源,加快丰富各类住宿、美食、购物、娱乐等现代都市旅游元素,打造以城市旅游和休闲旅游为重点的旅游景区;统筹协调长江片区内的高尔夫球会、怡景假日酒店、长江宾馆、浪漫水城、圣贤山庄等旅游资源的发展,打造高档次的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的旅游风景区;依托古香林优越的自然和区位优势,充分挖掘生态保护文化和历史宗教文化,打造集生态休闲、会议度假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胜地。

(二)推进国有旅游资源资本运作。加大统筹策划力度,通过对国有旅游资源进行重组保值、发展增值、上市放量增值等三个步骤,进一步扩大旅游业的市场融资渠道和实现国有旅游资产的保值增值。加快对国有旅游资产进行重组,实施债权清理和债务重组计划,搞活内部经营机制,切实提高国有旅游项目的经营效益,实现重组保值;逐步将重组后的国有增值资产及已选定的未来开发项目组合成新的独立或联合总资产包,引入投资合作伙伴及其资金,开发建设首期合资合作项目并力争取得预期收益,实现发展增值;进一步在市场上融入二、三期的发展资金,加快旅游项目发展,取得更好的业绩和效益,然后按各投资项目所取得的预期更好业绩和效益,进行独立或统一包装分拆在国内、香港上市,实现放量增值。

(三)深化旅游区域合作。加强与邻近地区的旅游合作,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合作手段,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和旅游精品线路。明确与港澳珠的合作定位,建成文化旅游共同区;加强与穗深的合作,建设珠三角休闲度假集聚区;发展与国际华人社区的合作,规划建设华人归国寻根优先区;深化与其他地区合作定位,建成文化旅游与商务旅游特色区。整合包装高尔夫游、温泉水疗游、华侨文化游、美食游等线路,通过中港澳珠旅游区域合作机制向国际市场推广;整合包装伟人故里游、城市风光游、特色产业游、休闲度假游等线路,拓展国内旅游市场;整合包装灯饰等特色产业游,大力发展产业文化旅游。通过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旅游市场联合营销体系,实现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开发,扩大旅游业的总体收益。

(四)拓展旅游节庆活动。不断探索和创新办节模式,继续办好菊花节、美食节、民俗旅游文化节、岭南水乡文化节、华侨文化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努力培育新的旅游节庆品牌。充分利用孙文西路文化步行街,定期举办民俗文艺性巡游或展览,做好延长步行街到纪念堂的规划和建设。配合办好灯博会、电展会、服博会、“3·28”招商洽谈会等会展活动,拓宽旅游节庆活动渠道。

四、激发旅游业发展活力

(一)深化国有旅游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参照国际惯例及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推进工效挂钩、提成奖励、优先配售股权等激励措施,搞活国有旅游企业经营机制,充分调动国有旅游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实现旅游企业效益最大化。大胆探索旅游景区(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改革,通过拍卖、招标或者协议的方式,将景区(点)的经营权依法有偿出让给有实力的旅游企业,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建设和经营。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大企业以集中规划、成片开发的形式取得旅游景区(点)经营权。

(二)完善非国有旅游企业激励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全面向社会资本开放旅游市场(国家明令禁止的除外),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旅游领域,不断提高旅游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依法建立和完善旅游产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和扶持重点非国有旅游项目采取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进一步扩大融资规模。积极采取bot、tot等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鼓励旅游企业提升发展水平。积极扶持本地旅游企业的发展,对进入全国百强行列的旅行社给予奖励;对新评定为四星级以上饭店、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点)、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华餐饮名店等国家定级或国家、省授予质量等级和荣誉称号的企业给予奖励;对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旅游企业员工给予奖励;对引进大型投资项目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对旅行社组团在本市过夜游的,给予适当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市服务办和旅游局研究制定。

(四)扶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鼓励开发能够体现我市历史文化、城市建设、民俗风情、特产资源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旅游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大力培育名牌旅游商品,把传统工艺与现代新技术结合起来,设计生产出一系列具有观赏性、趣味性、纪念性、实用性、便携性的旅游纪念精品,进一步拓宽旅游业发展的领域。各级政府适时启动一定的政府采购市场,优先采购特色旅游商品,扶持特色旅游商品不断发展壮大。

五、完善旅游业保障机制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旅游业发展协调委员会的指挥协调作用,切实加强对旅游重点项目的指导,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旅游部门发挥好行业主管部门的牵头和第一责任人作用,及时分析旅游发展态势,积极以新建项目推动发展,以改革创新促进发展。市假日旅游协调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指导我市假日旅游,协调处理“黄金周”期间的重大交通、安全、紧急救援和旅游投诉等有关事项。

(二)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随着旅游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不断增加,财政逐年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

1.服务业专项资金扶持。在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采取贴息、奖励、补贴等形式,专项用于扶持旅游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扶持做好旅游板块的规划研究,搞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扶持旅游市场的开拓等。

2.旅游宣传专项资金扶持。加大在国家级媒体的宣传推介力度,在专项宣传经费中安排300万元,专项用于在中央电视台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媒体对中山市进行整体形象宣传,进一步提升我市旅游推介的层次和文化内涵。

3.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专项扶持。把旅游基础设施纳入全市各项基础设施的整体规划统筹进行建设,市财政的建设资金优先保证与旅游景区(点)配套的道路、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规划局、建设局、旅游局负责编制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市财政局统筹在每年的基建预算中确保有一定资金用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三)规范旅游市场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督管理。对旅行社、旅游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点)全面实行质量标准化等级评定管理。不断完善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严肃查处和打击无证无照经营、价格欺诈、毁约失信等违法违规行为,大力倡导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进一步完善旅游协会的职能,强化旅游产业联盟,在客源共享、线路整合、价格协调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健全旅游安全管理。切实加强旅游安全监管,督促、检查旅游重点单位落实有关旅游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做好旅游高峰期和重点旅游景区社会治安、交通疏导、消防监管、卫生防疫、大型游乐设备监督管理和紧急救援工作。加强对导游人员、旅游车(船)驾驶员、大型游乐设备作业人员及乘务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

(五)大力培养旅游人才。充分发挥本地高等院校、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和旅游培训机构作用,根据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优化旅游专业,强化对旅游人才的培养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在全市干部培训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旅游人才培训。加强同境内外旅游院校和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重点拓展澳门旅游业人才的培训市场,把中山建设成为澳门旅游和服务业外包的重要基地。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旅游科技和管理人才。

(六)加快出台配套实施细则。旅游局负责研究《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细则》、《旅游服务业标准化管理的实施细则》;国资委负责研究《中山市国有旅游资源资产重组改革的实施细则》、《国有旅游资源资产经营机制改革的实施细则》;市服务办负责研究《支持开发旅游商品的实施细则》。争取通过完善配套相关措施,切实推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山市人民政府 二○○八年三月八日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涉及面广的经济文化产业。加快旅游业发展对于推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改善就业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塑造良好城市形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开发我市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一)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黄石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中心,以建设旅游目的地为重点,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突出我市矿冶文化、山水文化的旅游特色,打造“青铜故里·山水黄石”的城市旅游形象,推动全市旅游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业发展目标。通过五年努力,实现我市旅游目的地和精品名牌建设重大突破,全面提升黄石旅游对外形象,壮大产业规模,确立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力争实现到2010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突破5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6亿元;创建一批较高等级和较强吸引力、竞争力的星级饭店和旅游区,提升我市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积极做好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打造黄石旅游世遗品牌。

(三)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合理开发、和谐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的原则,编制高起点、高标准的旅游发展规划;坚持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景区和旅游特色产品;坚持政策引导、优先扶持的原则,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各县(市)区、开发区和旅游资源管理部门要围绕全市旅游开发重点,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和建设力度,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二、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加大旅游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力度。完善旅游规划评审制度,用规划总揽全局,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严肃性和权威性。加强项目管理和规划的实施监督,杜绝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在旅游项目建设中,严格进行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办理环境影响评估手续,并按要求配套污染治理措施。城市和乡镇建设发展规划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做到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二)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增强景点景区的吸引力。以体现黄石青铜文化、矿冶文化、山水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景点建设为重点,加快四大旅游区建设步伐,使之尽快成为省内外知名品牌:以磁湖风景区为主体,以城市商业文化街区为依托,以东方山、西塞山、大众山、黄荆山为支撑,集中反映我市襟江怀湖、依山傍水的都市风光和城市文明,打造集城市休闲观光度假为一体的环磁湖都市旅游区;以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为主体,以大冶市中心城区为依托,以雷山、黄坪山、大王山、青龙山为支撑,打造“青铜故里”旅游品牌,建设大冶青铜文化旅游区;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大冶铁矿旅游区为主体,以铁山城区为依托,以东方水库·熊家境度假村、黄金湖渔业休闲度假区为支撑,打造矿冶文化旅游品牌,建设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大冶铁矿旅游区;以仙岛湖生态度假旅游区为主体,以七峰山、半壁山、坡山、宝塔湖、网湖、富河为支撑,形成千岛生态度假、古民居古战场寻访、大坝观光、湿地观鸟、红色之旅等旅游产品为特色的阳新生态古民居旅游区。

(三)积极整合旅游资源,推出精品线路。按照突出特色、形成品牌的要求,加快青铜文化旅游线路、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旅游线路、环磁湖都市观光旅游线路、阳新·大冶红色岁月之旅线路和阳新生态古民居古战场寻访之旅等五条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围绕精品线路开发,旅游行业要做好市场营销工作,相关部门要抓好配套设施建设。

(四)不断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以提升旅游品位为目标,加大对我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研究、整理和开发力度,大力发展以青铜文化、矿冶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等系列文化专项旅游。认真组织好具有黄石自身特点的各类节庆活动,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节庆活动拉动旅游业发展,提高景区知名度。

三、进一步完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鼓励各种经济成份积极参与旅游产业的开发,着力培植旅游业市场主体。鼓励各行各业兴办旅游产业,鼓励个体、民营经济和社会闲散资金投资开发旅游业。加大旅游业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境外、市外客商来我市投资兴办旅游业。除国家明令禁止、未达到规划要求和环保标准以外,投资者的经营范围不受限制。对引进资金来我市投资兴办旅游业的有功单位和个人,按市已出台的招商引资奖励政策予以奖励兑现。

(二)执行各种优惠政策,积极为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凡纳入旅游行业管理的、符合黄石市旅游发展规划的旅游景区,新建四星级以上达标饭店,达到一定规模的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生产或销售企业,均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1、在旅游景区范围内按规划开发旅游项目的用地,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出让金在全额征收后,经批准并征得投资者同意,可将50%的土地出让金作价入股;以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年租金前3年减半征收;以土地作为国家投资入股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入股后5年内国家股红利部分可以增大国家股形式,继续留给企业使用;

2、投资新办的旅游企业,所得税地方留存部分按现行财政体制由市级、县(市)区和开发区财政部门实行先征后返,5年内全额返还,6-10年内减半返还。营业税地方留存部分按投资规模适当返还;

3、投资旅游业所发生的地方性规费按下限收取;

4、对星级饭店的用水、用气比照一般工业企业同等价格,逐年降低,五年到位。

(三)加大对发展旅游业的投入。建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从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宣传促销专项资金50万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性投入500万元,并分别按5%的速度逐年递增。各县(市)区和开发区应比照本政策,根据各自财政状况,安排适当规模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计划管理部门要在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中将旅游项目单列,重点解决通往旅游景区的基础配套设施。城建、交通等部门要紧紧围绕旅游重点项目,抓好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开放式的大交通框架结构,提升景区的可进入性。要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将旅游企业纳入我市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范围,每年为旅游企业安排一定规模的担保额度,为旅游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支持。

(四)完善对旅游业发展的服务,不断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经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全市旅游发展规划的项目,确需审批的,由市行政服务中心负责协调实行一站式审批。各级有关部门对旅游企业的各种收费要进行认真清理,废止不合理收费;应该收取的费用严格按下限收取;坚决制止向旅游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各种“吃拿卡要”的行为,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要依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对投资我市旅游业的业主子女入托、入学,由当地教育部门就近安排,在收取费用上与当地居民一视同仁。

(五)调整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加大旅游商品的开发。大力发展工业、红色、商务、节庆、康体等新兴旅游产品,积极开发科考、探险、民居寻访、会展等特色旅游产品。加强旅游要素市场体系的构建完善,形成以旅行社为龙头,由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游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销售、旅游文化娱乐等行业组成的旅游产业体系。围绕食、住、行、游、娱、购等六大要素,不断挖掘旅游经济潜力,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充分发挥我市加工制造业的优势,组织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抓好体现黄石特色、反映黄石风情的青铜文物复制品、旅游工艺品、旅游文化用品的开发和生产,对现有的服装产品、土特产品、特色食品进行旅游标识包装,提高旅游购物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

(六)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应用现代传媒手段,通过海内外知名媒体,以专家论坛、学者撰文、影视制作、文学创作及参与国内外旅游交易活动等方式,做好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树立黄石旅游整体形象,提高黄石旅游产品知名度和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在巩固传统客源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以武汉城市圈及黄石周边地区为重点的国内市场和以港澳台、欧日韩为重点的境外客源市场。积极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建立预订服务、导游服务、购物服务等信息系统。

(七)坚持依法治旅,加强对旅游业的管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旅游工作的行业管理,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旅游执法水平和管理水平。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抓好旅游安全生产,严格执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旅游安全。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强化行业自律,大力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倡导诚信经营和诚信服务,增强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水平。大力培养我市急需的旅游专门人才和管理人才,全面推行持证上岗制度,着力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技术素质和专业文化水平,为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智力支持。

四、切实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强化旅游发展意识,加强对发展旅游业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要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全市旅游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对旅游业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协调,主要负责组织实施旅游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好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开发区都要成立相应机构,要根据旅游发展的情况理顺旅游业管理体制,确保有专人做旅游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积极为加快发展旅游业创造条件。要层层落实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责任体系,签订旅游业发展目标责任书,对发展快的县(市)区、开发区和获得“湖北省旅游明星乡镇”称号的乡镇,市委、市政府将对其党政正职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第四篇:甘肃省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甘肃省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为了充分发挥我省的旅游资源优势,切实加快旅游业发展,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积极作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一)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安置空间大,资源消耗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扩大消费对于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旅游消费比重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切实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并且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符合我省实际。对促进我省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贫困地区开发和脱贫致富,扩大对外开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我省旅游业潜力巨大但发展相对滞后。我省拥有类型多样、种类齐全、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具有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基础,市场开发潜力巨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省旅游业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制约全省旅游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是对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认识不够一致,各方面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二是总体发展规划滞后,基础配套条件不够完善,资源整合和开发程度较低。三是市场化程度不高,资金投入渠道单一,市场开发和促销方式缺乏创新,政府导向性投入较少。四是管理体制没有理顺,政策法规不健全,行业指导和市场监管力度不足,市场经营行为不规范。旅游企业经营方式陈旧,从业人员素质不够高,市场竞争力较弱。

(三)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加快我省旅游业的发展,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的原则,科学规划开发,完善政策措施,创新运行机制,优化发展环境,规范市场秩序,注重质量效益。要以资源为依托,以产品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走开放式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路子。特别要立足省情,抓住和利用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县域旅游和旅游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通过旅游资源的开发,推动周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事业,搞好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

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的新兴产业,要力争实现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接待入境旅游者46万人次,旅游创汇1.13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23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超过110亿元人民币。同时,要努力做到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布局趋于合理,机制体制逐步完善,行业规模化、规范化程度稳步提高,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产业和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富民产业。

二、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

(四)加快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制定符合省情的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由全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市(州)旅游发展规划以及景区(点)规划构成的较为完善的规划体系,指导全省旅游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做好旅游规划与全省及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文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的衔接,统筹协调,实现与国土、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林业、卫生、文化、环保、宗教、文物保护等各方面工作的有机结合。建立规范的旅游规划制定和评审程序,确保旅游规划的质量和水平;强化旅游规划的权威性,加强旅游规划实施的行业指导;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积极推进旅游开发和项目建设,坚决杜绝有规不依的现象。

(五)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继续重视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旅游交通,加强公路、铁路、机场建设,形成以兰州为中心的高速交通网络。要在贯通全省主干线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的同时,着手进行省内主要旅游城市和主要旅游景区(点)之间的公路改造,抓紧建设旅游景区(点)与国(省)道的连接道路。注意与周边省、区路网和旅游景区的联结。要抓紧敦煌铁路、兰渝铁路建设,根据旅游线路和客源情况增开旅游专列。要以兰州机场为中心,逐步增加国际、国内航线和航班密度,改建扩建嘉峪关机场,争取建设天水、金昌、陇南、夏河等支线机场,形成联接国际、国内客源市场和省内各主要旅游景区(点)之间方便快捷的航空旅游交通网络。要结合旅游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合理确定项目布局与建设标准、景区(点)的消费定位,注重体现以人为本和方便、实用的要求,配套建设旅游基础设施,重点完善主要旅游景区(点)道路、停车场、环卫、给排水、供电、通讯、消防、安全防护、卫生等基础设施。

(六)树立品牌意识,打造旅游精品。突出“文化甘肃、山水甘肃、民族甘肃、现代甘肃”主题,多元开发旅游资源。实施点、区、群、带战略,由点到面,完善功能,充实要素,丰富景区群,调整布局,加速形成以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和黄河风情旅游线为基本构架的旅游发展布局。要着力培育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精品。一是立足现有基础,突出特色,努力提升重点景区的品位和水准,积极创建A级景区,特别要大力创建4A级以上旅游景区。崆峒山等4A级景区,要及早着手进行创建5A级旅游景区的各项工作,争取进入国家旅游精品行列。二是要下功夫打造和培育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培育从兰州向东、西、南、北以及东北、东南方向的六条线路。“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开发丝绸古道、寻根访祖、草原风光和红色胜地旅游线。三是积极创建和提升特色旅游城市品牌。各市州要结合国家开展的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最佳旅游城市活动,强化经营城市、发展城市、提升城市的理念,把发展旅游业与城市改造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立足当地特色资源以及历史文化渊源,培育城市文化,塑造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的品牌效应,推动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已创建的6个优秀旅游城市,要不断突出特色,提升品位,争创最佳旅游城市。尚未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市州,要加快创建步伐。

(七)加强资源整合和区域性联合开发。改变旅游资源分散管理、多头管理的现状,加大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充分发挥国土、建设、水利、林业、文化、体育、文物、园林、民族和宗教等部门发展旅游的积极性,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实行以市、县为主的开发管理机制,进行区域整合,联合开发。

发挥甘肃独特的区位优势,以旅游产品为纽带,注重和加强与周边省区的合作互动。按照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联合开发,保证跨省际旅游线路的畅通无阻,打造区域性旅游品牌,形成市场互通、游客互动、客源互送、利益共享的格局。

三、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

(八)加大旅游形象宣传力度。要切实加大旅游宣传和市场促销力度,提高宣传策划水平,创新宣传形式,借助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各类媒体,建立形式多样的宣传促销机制,通过长期、系统、大规模、多形式的连续宣传,把甘肃的旅游名牌产品推向国内外,提升甘肃旅游业的整体形象,提高甘肃旅游产品的知名度。省内各大报刊、电台、电视台、政府网站等媒体要将旅游宣传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开辟专栏、优先安排旅游公益广告。政府各驻外机构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甘肃旅游宣传力度。在重要口岸(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和城市出入口等设立旅游形象广告,在交通主干线设立规范的、中英文对照的重要旅游区指示标志,并纳入相关市政建设规划。同时,要加快建设各级政府旅游网站、旅游景区(点)网站和旅游企业网站,充分发挥其宣传促销、咨询服务的快捷便利优势。利用申办和组织各类国际性、全国性会议、会展及文体、经贸活动的机会,加强对外宣传,提高甘肃旅游的海内外认知度。

(九)大力开发各类特色旅游商品。鼓励各级研发机构和各类生产企业加大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和旅游用品的开发与创新力度,不断提升甘肃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的品位和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重点开发能够充分体现甘肃深厚文化底蕴和浓郁地方特色、深受游客喜爱的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做大做强一批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开发、生产和销售企业,提供充足的旅游用品供应,不断提高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在旅游总收入中的比重。

(十)改善旅游经营环境。加快旅游法制化建设步伐,抓紧制定、完善地方性旅游法规和政府规章,建立健全旅游法规体系和旅游市场监管体系,完善制度,加大旅游行政执法力度。完善旅游行业规范,推进标准化管理,分类制定旅行社、导游、景区(点)、旅游车船和旅游宾馆饭店等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加强旅游安全和卫生保障工作。各级公安、交通、卫生、工商、质监、安监、防疫、民航、铁路、旅游等部门要高度重视旅游安全工作,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按照国家公共安全行业强制性标准,在宾馆、饭店建立旅游业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预警联动系统,制定旅游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预案,落实安全消防责任,防止意外安全事故特别是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旅游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物价部门对旅游景区(点)门票价格实行监控,需要变动时,要广泛采用听证制度,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制定合理的门票价格。门票价格调整时,要提前6个月向社会公布。

旅游星级宾馆、饭店实行与一般工商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清理对旅游行业的不合理收费,除国家和省政府确定的收费项目外,严禁向旅游企业和单位乱收费、乱摊派、乱检查。

对旅游汽车公司、旅行社、星级饭店等旅游企业用于旅游客运的车辆,在淡季允许按月办理临时报停运营,报停期间免收相关规费。

四、强化旅游业市场化运作能力

(十一)加快推进旅游企业多元化改革。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今年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对旅游企业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革,加大对现有国有旅游企业改革的政策支持,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破产、承包经营、股份制改造和一次性出售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改革进程,转换经营机制,努力向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抓住国家放开旅游开发经营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国内外、省内外优势企业和知名企业,通过参股、收购、特许经营、合资合作等方式,设立独资、合资旅游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发展民营旅游企业,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旅游经济实体,开发旅游项目,发展壮大旅游企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十二)积极探索旅游景区(点)市场化经营模式。按照“谁投资、谁收益、谁决策、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向国内外投资者开放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点)经营权,形成多方投资办旅游的发展格局。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的模式,以特许、转让、承包、租赁等方式,依法对景区(点)经营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积极探索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的市场化模式,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景区(点)的开发与建设。旅游景区(点)所产生的收益要按照适当的比例合理分配,充分调动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发展旅游的积极性。

(十三)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尽快做好省、市州旅游协会机构的组建、管理制度的完善和专业人员的选聘工作,使其成为联系政府和市场主体的桥梁、纽带。发挥行业协会自律性、服务性功能和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主体利益和要求的特点,健全行业自律机制,规范行业行为,在优秀旅游城市、星级饭店、景区(点)、内河星级游船评定和导游翻译管理、导游等级认定等方面,发挥行业自律、协调、同业商议的作用。制定《诚信经营公约》,确保诚信经营和公平竞争,协调旅游行业内部的各种关系。

五、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十四)强化对旅游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建立由省直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省旅游业发展协调机制,主要负责协调全省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和相关政策。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要主动配合,相互支持,认真履行职责。建立职能部门协调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强化对旅游业发展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管理。各级政府要把加快旅游业的发展作为重要工作和绩效考核内容,定期研究,常抓不懈。

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旅游业发展的综合协调,履行好产业规划、行业管理、形象推介、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和指导服务的职能,主动与相关部门协调,发挥好牵头作用。要依法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护好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十五)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强化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各部委对我省旅游发展的专项资金投入;省级财政要在原安排旅游发展资金和宣传促销资金的基础上,逐年增加投入,省级各部门在编制发展规划和各种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时,要充分考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市(州)、县两级政府要统筹安排,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力度,扶持旅游业发展。

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重大旅游开发项目,要积极争取列入国家项目建设计划。各级发展与改革部门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旅游资源开发和重点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乡村公路、扶贫开发、民族发展、天然林保护、以工代赈、财源建设等专项资金的安排使用,应充分考虑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安排,促进和带动旅游业发展。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通过多元化、多渠道、多方面争取建设资金。要在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外投资,促进我省旅游业的发展,鼓励民营资本和省内外社会资金参与我省旅游业的开发建设。

(十六)加快培育高素质的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队伍。加强旅游、教育、人事、劳动保障、科技等部门和行业的合作,充分发挥省内外高等院校以及旅游培训基地的作用,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培养各类适用人才。抓好旅游企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全面推行旅游从业人员等级考试、资格认证和“星级导游”评选工作。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推进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第五篇: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赣府发[2003]27号

颁布时间:2003-12-8发文单位:江西省人民政府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旅游休闲后花园”建设进程,尽快把旅游业培育

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一)旅游业是解决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点,是吸引外资、展示我省新形象的重要窗口。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 “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定位,明确提出要把江西建设成为沿海发达地区旅游休闲的后花园。加快我省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全面落实“后花园”定位,充分发挥我省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发掘市场潜力和产业潜力,紧紧抓住当前加快开放和发展的有

利时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二)加快旅游业发展要始终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资源整合、体制整合和产业整合,走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打造全国一流精品线路为龙头,整合旅游资源;以公司化、集团化运营为重点,改革旅游体制;以优化产业结构、形成综合优势为目标,发展旅游产业。努力实现全省旅游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省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全国旅游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近几年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要确保20%,力争25%.到2005年,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省 GDP的10%;到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12%,真正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10年,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15%,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力

争跨入旅游大省的行列。

二、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三)做强旅游城市和提升旅游景区的品位。南昌要充分发挥特大型城市的聚集功能,努力建成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多功能中心旅游区和集观光、度假、商务、会展为一体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九江要发挥临江、滨湖、依山的优势,发掘历史文化积淀,加大城区改造的力度,努力建成对国内外游客有吸引力的花园城市。景德镇要大力弘扬陶瓷文化,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古瓷窑、官窑、中国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等旅游重点项目开发,把景德镇建成名副其实的世界瓷都。赣州要深度发掘客家文化内涵,搞好宋城文化、客家风情与秀丽山水等旅游资源的整合,力争成为赣闽粤边地区最有竞争力的旅游城市。新余、上饶、鹰潭、宜春、萍乡、吉安、抚州等城市要发挥各自的旅游优势和特色,积极开展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工作,总体上提升我省的城市旅游水平。按照总体规划、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要求,加快旅游景区的建设,把庐山、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成对国内外旅游者有强大吸引力的全国一流景区。

(四)打造三条精品旅游线路,着力构筑四大旅游协作区。高标准建设南昌—九江(庐山)—景德镇—婺源名山名城名村文化游、南昌—井冈山—赣州—瑞金名山名城红色文化游、南昌—龙虎山—龟峰—三清山风景名胜生态文化游等三条旅游线路。按照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要求,高标准完善配套设施,突出特色,丰富内涵,打造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精品线路,带动全省各地旅游线路和产品建设。加强区域间旅游协作与联合,按照区域联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主动对接与融入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市场,加快与周边省市旅游协作区的建设步伐。与安徽联合打造“景婺黄徽文化旅游区”;与福建联合打造“武夷山风景休闲旅游区”;与广

东、福建联合打造“客家文化旅游区”;与湖南、广东联合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区”等。

(五)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安全、舒适、有回味的旅游环境。围绕重点旅游区和旅游线路,着力抓好连接主要景区及景区间的公路建设,提高公路等级,改善路面质量,尽快完善全省各主要旅游城市、旅游景区间的旅游公路网络。配套建设好公路沿线休息、餐饮、购物服务区和旅游厕所。加强旅游景区(点)停车场和公共汽车站的建设,建设好进出省和各旅游景区主要通道沿线的景观和旅游标志、交通标志、公共图形标志。随着南昌昌北机场对国际航班开放,开通南昌至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澳门等地的国际和地区航班。增开重点景区到主要客源地的旅游列车,增加票源供应。开发水上旅游交通,增开内河旅游航线。要加快各景区通讯网络、金融服务、供水供电、旅游步道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好护栏等旅游安全设施,加快住宿、饮食、文化、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快捷、方便、安全、舒适的旅游条件。引导旅游饭店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结构调整。加快建设高等级旅游饭店,大力发展青年旅馆、家庭旅馆、汽车旅馆等接待设

施,形成高、中、低档相结合的旅游饭店体系。

(六)搞好旅游餐饮建设,扩大旅游商品产销,加强旅游娱乐建设。抓紧建立旅游餐饮服务标准体系,开发具有江西地方特色的菜肴,在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经营特色赣菜。大力推进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增加旅游创汇创收。积极开发具有我省特色的名、优、特、奇、新产品,逐步建立旅游工艺品系列和旅游食品系列生产基地。各重点旅游城市要加强对商品市场的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建立旅游购物中心或旅游商品市场,在全省逐步形成规范的旅游商品销售网络。开发富有江西特色、体现民俗风情、游客参与性强的娱乐项目,提高旅游娱

乐消费比重。

(七)办好重大旅游节事活动。各地要根据本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资源现状、产业特点,采取省市联办,与国家有关部委合办、或与兄弟省市联动等形式,组织开发系列的节事旅游。进一步提升旅游的文化品味,力争办成一些全国有影响的旅游精品节事活动。

(八)加大国内、国际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力度。以“长珠闽”和沿京九线、浙赣线、沿长江带为重点,开拓国内客源市场,加强与周边省市的协作,形成开放、联动的旅游客源网络。继续巩固和大力拓展港、澳、台、东南亚和日本等传统国际市场,积极开发韩国和欧美、澳

新等新兴市场。加大对境外和国外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提高江西旅游的知名度。

(九)加快旅游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全省旅游信息网络,各市、县、区旅游部门及主要旅游景区实现联网,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网

上咨询和预订服务。旅游、统计部门要适应旅游发展新形势,建立旅游业发展统计监测体系,搞好旅游统计。

三、进一步完善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机制

(十)进一步扩大我省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加快我省旅游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引进符合国际规则的旅游运营机制、领先技术和高层次管理人才;降低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旅游行业的门槛,进一步放开旅游投资领域和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等经营领域;进一步简化出入境手续和旅游购物通关检验手续;对从事国际旅游业务的旅游企业促销人员,可根据业务需要实行一次审批、一年内多次出入境有效的办法。着力搞好招商引资工作,高起点做好旅游项目的前期工作,以优势项目为载体,吸引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财团参与我省旅游资

源的综合开发,尽快形成大开放、大市场、大旅游的发展格局。

(十一)加快组建旅游企业集团。通过联合、兼并、收购或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组建旅行社集团、旅游饭店集团、旅游车船集团等专业性集团公司。在此基础上,加快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全省旅游集团,实现跨区域、跨行业发展和网络化、集团化经营。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加快旅行社改革开放步伐,切实推进股权多元化,鼓励支持民营、外资企业参股、控股国有旅行社,吸引国内

外知名旅行社到我省开办分支机构,参与我省国有旅行社的改组改造,用两年的时间全面完成国有旅行社改制。

(十二)加快主要旅游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按照有利于资源保护,永续利用;有利于统一规划,总体开发;有利于依法行政,加强管理;有利于树立整体形象,发挥规模效应的原则,理顺旅游景区的管理体制。以公司化运作方式,推进旅游景区转换经营机制,发展以资本为纽带的跨区域旅游集团。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与项目特许经营权三权分离的原则,以特许、转让、承包等方式,依法对景区经

营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加快景区的开发与建设。以公司化运作的方式,推进旅游景区转换经营管理机制。

四、强化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十三)进一步加强领导。省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加强协同配合,支持旅游业做大做强。旅游行政管理

部门要履行好行业主管职能,加强对全省旅游业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和指导服务。

(十四)落实好对旅游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从2004年起对全省旅游星级饭店、餐饮和商贸行业用电价格在现行商业电价基础上适当下调(具体办法另行下达)。旅游星级饭店实行与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价格。扶持旅游汽车运输企业发展,加快车辆更新,提高车辆档次,经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旅游定点汽车,在 2010年年底前免征客运附加费。旅游项目用地,可以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全省旅游推介、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导向性投入、旅游人才培训及

规划编制等方面。省直旅游企业上缴的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全额安排支出预算,用于支持旅游业的发展。

(十五)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整合省内各高等院校旅游教育资源,改进旅游院校的专业设置,支持旅游院校的建设,加大培养中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服务人才和熟练技工的力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旅游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协调和业务指导,有计划地选送旅游优秀年轻管理人员到高校或国内外旅游机构培训。

(十六)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公安、工商、物价、质量技术监督、环保等部门要加强对旅游业的执法监督,健全旅游业执法和质量监督管理体系,着力解决购物欺诈、超范围经营、非法经营旅行社业务、驾导人员私拿回扣索要小费,景区脏乱差、服务质量不高,旅

游行业不正当竞争等突出问题,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创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

(十七)加强环境保护和管理,强化安全防范体系建设。加强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特别要注重生态脆弱区、环境敏感区和特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区的保护。要落实安全责任制,加强对旅游运载、游览、娱乐等

设施的安全监督。建立旅游安全预警和紧急救援机制,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访

2008-12-31 10:52:00【浏览字号选择:大 中 小】 关闭本窗口】【打印该页】【

27日下午,宜春市旅游局局长雷恩奇在宜春市展位前接受了红途网的现场专访。

红途网:请雷局长先给广大网民介绍下宜春的主要景点和资源概况?

雷恩奇:宜春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在宜春1.8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点缀着宜春3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其中明月山景区旅游资源特色明显,月亮文化唯美浪漫、富硒温泉和含氡温泉品质一流、禅宗文化源远流长、农耕文化沉淀古朴厚重、自然风光奇美绝伦,是难得的观光休闲度假胜地。另外还有7个国家A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国家水利风景区、6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途网:宜春市区风景优美,“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江穿城而过,湖傍山而生,作为旅游管理部门我们是怎样打造出“城区既景区”模式并使之蜚声全国的?

雷恩奇:我们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城市创建工作,促动城市建设发展,目前我市已经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全国畅通工程一等管理水平城市,“五朵金花”相映成辉!二是“打造13579”绿色工程,具体是指:一个目标,三十个游园,五条景观大道,七个公园,九个文化广场。1个目标是指围绕“把宜春建设成中部地区最佳宜居城市”的目标;打造“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城市景观环境;30个游园是指按照“彰

显山水、大小适宜、分布均匀、便民实用”的原则,新建区域性游园22个,对原有的8个游园进行提质改造;5条景观大道是指按照“绿随路建,有路皆绿,绿美结合”原则,建设5条生态良好、景观优美、特种丰富、特色鲜明、清新舒适的景观大道;7个公园是指宜阳公园、雕塑公园,怡心公园,袁州新城公园,滨江公园,袁山公园、秀水公园;9个文化广场是指新建和提质改造集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广场9个。

红途网:此次展会宜春做了充分细致的准备,有多种商品获奖并且还获得最佳展位奖,宜春是否把此次展会作为一种加强对外宣传和交流的契机,此次展会将给宜春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雷恩奇:在本届旅游商品交易会上,我市精心组织了本土旅游企业参展,参展的靖安竹雕、万载根雕、袁州脱胎漆器这些商品得到省领导和专家的好评;高安腐竹、宜丰豆腐乳、袁州黑米酥、靖安椪柑等产品畅销,市民排队争相抢购。通过本次旅游商品交易会,使得我市的旅游产品展现在广大市民的面前,让大家进一步了解我市的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下一步我们将包装完善好我市的旅游商品,走产业规模化的道路。

谢谢雷局长接受我们的采访!

下载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邮发[2008]49号(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邮发[2008]49号(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江苏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发布单位】81002 【发布文号】苏政发[2001]143号 【发布日期】2001-10-29 【生效日期】2001-10-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政......

    关于进一步加快珠海市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快珠海市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珠府〔2007〕72 号 各区人民政府,经济功能区,市府直属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结合当前我市......

    抚州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抚州市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2007-05-10 10:46:00 【浏览字号选择:大 中 小】 【打印该页】 【关闭本窗口】 一、明确目标,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市新兴支柱产业 我市旅游业发展......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 皖政〔2011〕3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69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苏政发〔2011〕6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旅游业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调......

    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国发〔2009〕4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五篇范文)

    【发布单位】81202 【发布文号】皖政[2002]3号 【发布日期】2002-01-25 【生效日期】2002-01-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安徽省人民政......

    加快发展旅游业工作意见

    旅游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朝阳产业”,我县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