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这样立班规,学生不烦了,班主任也不累了
这样立班规,学生不烦了,班主任也不累了(有用没商量)
导语
现如今,“班规”二字总显得老套,也成了经验交流、论坛互动中的忌讳,惟恐被扣上“理念不新”“境界不高”的帽子。但是班主任也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道理。实践证明,“班规”立好了,班风正了,班主任也就好做了。
但是,怎么立班规才让学生遵守,才能发挥实效?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一篇案例,看看对您有没有帮助。如果您也有好的“治班之道”,欢迎给我们留言或投稿哦。
文 | 郑英
运用“注意力经济”法则,用独一无二的班规吸引学生
叫嚷声、呼喊声、打闹声……不绝于耳,如同置身闹市,刚接手六年级,让我着实体验了一把小学生的火热情怀,他们哪有讲话的习惯,个个都是扯着嗓门高声尖叫,加上稚嫩的嗓音,分贝奇高。
更让我苦恼的是,他们是第一届搬到中学部来,可能是出于“怀旧”,每每一下课就飞也似地跑回小学部操场。那操场距离班级教室200多米,何况他们并不是听到上课铃响就往回跑,总是继续打逗一番才罢休。为避免课任老师久等,我只好每次都在临近上课前,急急跑过去,高声叫喊外加大幅度手势,才可把他们“赶”回教室。
头疼的是,即便我亲临现场,他们也总是一路打闹。我只好大吼一声“城管来了”,他们一听乐了,才跟做游戏似地开心地飞奔起来。此后,每每想让他们跑得快点,只一声“城管来了”,他们就笑着一路狂奔,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他们很乐,我却哭笑不得。试想,每节课都如此,我又如何吃得消,更何况我经常外出,我一外出就没人去赶,一没人赶他们就撒野。
我寻思着如何不让他们往小学部跑。于是开始“忽悠”:“同学们,你们现在在初中部上课,说明你们已经是初中生了。”
“不是,我们是六年级,是小学生。”
“错,你们是初中预备班,是准初中生,是0.5个初中生,四舍五入,就是初中生。”
小鬼们被我的诡辩弄晕了,理不清其中的头绪,只觉得我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个个端坐,神情开始严肃起来。
“既然是初中生,就不可抢小学生的地盘。” 他们纷纷点头应允,初战告捷。
新问题又来了,小家伙们明明听到铃声,却还会继续楼上楼下地兜圈,一人前头跑,一群后头追,不亦乐乎。等他们气喘吁吁回教室,铃声早已完毕。我只觉得好气又好笑,但为了表明对这种情景的否定立场,只好每次都以严肃的表情出现在教室门口。小家伙们看我严肃,怯怯地说:“老师,对不起,铃声没听见。”见他们这般模样,我批评不是,不批评也不是,这一幕成了寻常景象,任你再三强调“做好课前准备”,终未见效。于是我只得每节课前都得扯着嗓门吼“快回教室,准备好学习用品”。不扯点嗓门,还真盖不住他们的声音。
只得请教经验丰富的小学教师,如何让小鬼们第一时间回教室。一老教师传授:背古诗。对,背古诗,于是班级风风火火倡导背古诗。初期效果不错,课代表神气地执行任务。没多久,问题再次显现,起初课代表尽头十足,总是事先决定好背哪首古诗,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激情慢慢消退,总在铃声响起之后才急急翻书决定背哪首,时间就在他们的抉择中流失,课前准备再度陷入混乱与散漫,怎么办?
心想,既然古诗的韵律感能起到调控节奏的作用,能否编制顺口溜,既有古诗的韵律调节作用,又避免课代表临时翻找古诗的痛苦。于是自编顺口溜一首:“预备铃响准备好,学习用品不能少。积极发言勤思考,遵守纪律最重要!”学生一片叫好。借机我一一提出明确要求:“铃响的一刹那,课代表高声起口令,全班同学一起高声背诵。第一句话结束,得回到位置上;第二句话结束,得把所有的学习用品放好在桌子上;第三句,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第四句话话音一落,得端坐完毕。”
事情就这样悄悄起了变化:之前,铃响后他们还会满地跑;现在铃还没响,他们都已经在门口等待,等待背诵那首顺口溜。因为这是我们班独有的,好比某人拥有世界上仅存的两件古玩,他会毁掉其中一件,让另一件成为“孤品”,使其价值成倍翻升,这就是独一无二性产生的“注意力经济”。
精心设计班会,让学生认识到“规则之美”
由此,我大受启发,是否别的规则都可以这种方式制定?于是精心设计了一堂班会课《规则之美》。
一、思路
贯穿两条线:明线是感受规则——遵守规则——制定规则,暗线是发现规则的美——感受规则的美——上升为自身行为的美。最终让学生意识到“规则是一种约束,更是一种保护”。
二、目标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规则;能辩正分析生活中关于规则的正反事例;反思生活中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并能挖掘其背后的成因;树立遵守规则的意识,并自觉付诸行动,按规则做事。
三、准备1.确定主持人:班主任(本堂班会对临场调控性的要求很高,再加上这是入学不久即开设的,所以由班主任来主持可以给学生提供示范)。2.准备课件、纸张
四、过程【出示】数字:***312【设疑】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并描述。【出示】数字:1***21。【设疑】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学生观察并描述。【出示】乐谱:|11|55|66|5-|44|33|22|1-|【设疑】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并描述。
【归纳】这三组数字本身都是由完全相同的数字组成,不同的只是每次多了一条规则,但正是由于多了规则,让这些数字从杂乱走向有序,从有序走向优美,可见规则也是一种美,一种节奏之美。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主题——规则之美。
(设计意图:“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观察并想象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这里利用一组数字加以创造性发挥,旨在开始之初,就让学生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为整个过程创造良好的情知开端。)
感受规则
【叙述】规则是一种美,这种美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下棋。你们下过中国象棋吗?你知道象棋里面有哪些棋子?这些棋子都是怎么走的?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描述。
【设疑】正所谓“棋有棋路”,这些棋子的走法就是象棋的规则,可这些规则定得这么死,是否限制了棋手水平的发挥?学生讨论作答。【归纳】恰恰相反,只有在公平的环境里才能保障棋手水平的发挥,而公平需要规则来保障。【承转】不只下棋需要规则,生活处处都需要规则,我们每天上学路上,就需要遵守交通规则,如果大家都不遵守,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这会带来什么后果? 学生根据问题层层推进思考。
【设疑】同学们猜猜,我国去年有多少人死于交通事故?造成直接财产损失有多少?学生饶有兴趣地猜想,教师出示数据。【归纳】这就是无视规则付出的代价,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承转】你们理想的交通状况是怎样的?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状态?学生思考作答。【归纳】人人遵守交通规则,可以使道路顺畅,我们可以享受更多的道路通行自由。如果这里不是十字路口,而是整个社会生活,那么人人遵守规则,我们可以享受更多规则规定范围内的自由。
(设计意图:通过再现生活画面,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又回归于生活,可激发他们去寻微探幽,并在“知”的台阶上跨上一级。)
遵守规则
【设疑】过马路时,如果前方亮的是红灯,但车子离你还比较远,此时你通常是怎样做的?
学生实话实说,大都坦言闯过红灯。归纳起来,闯红灯主要出于以下几种心理:认为“我是安全的”,于是“勇敢”闯红灯;认为“我有急事”,要分秒必争,所以闯红灯;本来是打算等绿灯亮起再走,结果发现有人闯红灯了,于是也跟着闯。教师板书以上闯红灯心理。
【设疑】现在让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以上心理,此刻,你又持什么观点?学生由开始的实话实说走向冷静的思考,并作答,教师引导归纳。【归纳】第一种观点是一种侥幸心理,殊不知大多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事前的侥幸心理。同时这种行为还会带动他人破坏规则,如果人人都破坏,那规则就形同虚设,等于没有规则。第二种心理,时间宝贵、争分夺秒都没错,但不能跟红灯争分夺秒,这是拿生命当赌注。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别的方式争分夺秒,比如提早一点出发。
第三种心理,这是盲目从众、随大流的表现,缺少自己的主见,遵守规则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
【设疑】一定要等绿灯亮了再走,是不是很傻很刻板?请四人小组讨论。学生讨论后作答。
【归纳】遵守规则有时真需要一种“傻”劲。虽然对有些执意要闯红灯的人我们无法阻拦,但如果我们坚定的站在那里,用自己的行为塑造一种美的形象,后面有些人还真说不定会站住脚步。用自己的行为改变别人,这就是一种成就,我们也有理由自豪。如果你已经做到这一点,请继续坚守这种美的形象,如果你还没有做到,请试着去做一下,相信会体验到一种成就感。
【设疑】再比如你到超市里买东西,你选好东西后,你会怎样做? 学生实话实说。
【承转】可有时我们还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排队已经等了很久,结果发现自己还必须买另一样东西,此时你又会怎样做的?
学生实话实说并说明理由。比较多的是想尽各种办法抢占位置,比如拿个篮子或叫其他认识的人。
【设疑】那占位置法好不好?是不是可以节省时间?学生反驳。【归纳】这种做法节省的是自己的时间,而浪费了别人的时间,规则有条底线,那就是不妨碍他人。你必须为自己前面的疏忽付出一点小小的代价,就是重新排队,这就是对规则的重视,也是一种对自己行为的负责。【升华】只有人人都遵守规则,那我们的生活将是自由而和谐的,所以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做一个遵守规则的人,这才是美的形象。
用“学子形象”代替“班规”,虽只是几字之差,味道却截然不同
班会结尾处,我让学生自行讨论在校需要遵守哪些方面的规则,最终确定为:进校、集会、上课、做操、作业、课间、仪表、礼仪、考试、用餐、值周等方面。然后四人一小组,每小组认领两块内容,每个组员都参与其中。
我还不失时机地布置“作业”:如果能把每条规则的相关注意事项列完整,就很不错;如果能把相关注意事项编成四句话,就更了不起;如果四句话都是七个字,那就是诗人了;如果还能压韵,那就是大文豪了。学生一时兴趣昂然,回家后上网查询,有的还动用家长资源,回来后一一呈上作品,我也一一认真翻阅,把要点集中起来。
此后又动用了四堂班会课,逐条完善,最终确定了如下班规:学子形象进校:按时到校不迟到,师生见面勤问好;
校徽领巾佩戴好,规范入校要记牢。
集会:集会排队快静齐,秩序井然不拥挤; 唱响国歌要肃立,国旗升起要敬礼。
做操:铃声一响排好队,按时到场有秩序; 动作认真做到位,两操规范尽领会。上课:预备铃响准备好,学习用品不能少;
积极发言勤思考,遵守纪律最重要。
作业:自己作业独立做,抄袭他人真不好;及时完成按时交,保质保量效率高。课间:不追逐来不打闹,脚步轻轻不抢道; 上下楼梯不跑跳,文明休息不喧闹。
仪表:不染不披长头发,不染不留长指甲;不戴首饰和挂件,穿戴整洁又大方。交往:同学友谊要珍惜,诚实守信须做到;
不给同学起绰号,相互尊重有礼貌。
礼仪:不说粗话和脏话,不能骂人和打架;
待人接物礼在前,文明礼貌让字先。值周:按时到岗不迟到,劳动用品摆放好; 注重细节勤检查,奋勇争先人人夸。考试:不抄袭来不作弊,字迹工整写端正,争做诚实守信人,诚信班级靠大家。用餐:排队盛饭有秩序,剩菜剩饭不乱倒; 爱惜粮食不挑剔,吃完餐具放整齐。
顺便说一点,我们拒绝用“班规”这个字眼,而是改用“学子形象”,虽只是几字之差,味道却截然不同。“规则”二字让人一听便有被约束之感,而“学子形象”则是自我塑造良好学子形象的需要,按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乃“自我实现”的需求,意境绝不可同日而语。
如此一来,我班的面貌日渐与众不同。
这样的班规,你还会觉得冷冰冰吗?不过,我相信这只是第一步,我们的最终目标是朝着“没有制度的有序”稳步迈进。(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
第二篇:“咬定”教材不放松,“立根”原在学生中[定稿]
“咬定”教材不放松,“立根”原在学生中
教材是教师的主要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语文教学中,“用教材教”的理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它不仅要求教师把教材当做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凭借,使教材原本的功能得到合理发挥,而且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被教材束缚,因“材”制宜,以人为本,“咬定”教材不放松,实现教材资源的有机整合。下面以人教课标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以下简称五年级上册)为例,浅谈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用教材教”的几点做法。
一、依托对话,多层面把握教材实质
从某种意义上说,互动式对话应该是语文课最突出的教学形式。教师与教材的对话,学生与教材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就是语文教学的全部。教师与教材对话,把握教材定位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吃准编写意图是实施“用教材教”的前提。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前,必须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如果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能把教材“增厚”一些,并把一些东西内化,那么课堂上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文本将不再是孤单的“一棵树”,而是“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森林”。
五年级上册以专题为单位组成八个单元,每一个专题从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教师必须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比如,第一组是有关读书方面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围绕“我要读书”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学到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的习惯。
俗话说,“涉水深者观蛟龙,涉水浅者得鱼虾”。这“水”的深浅就取决于老师课前对教材的研读程度。只有教师课前充分走近作者,走进文本,观得“蛟龙”,才能在“对话”的课堂上让学生不仅仅得“鱼虾”。学生与教材对话,诱发“阅读期待”
“用教材教”,首要的就是要让学生愿意阅读文本,乐意与文本对话,有阅读的需要。只有让学生走进教材,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这是学习语文的正确途径。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来建构。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我都会有意识地布置学生预习,并要求学生设置“预习本”。“预习本”中可记录:①搜集跟课文有关的资料;②摘抄好词好句;③从预习中,我知道了些什么;④预习中我遇到不懂的问题有哪些。这样,让学生在预习中有意识地与教材对话,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并建构自己的认识,学生对于课堂的学习就会产生更多的期待。
二、巧设情境,多维度激活课文内容
语文来源于生活,“用教材教”的最终目的就是关注学生的需要,利用教材诱发学生的潜能,实现“由教科书是孩子的世界变成世界是孩子的教科书”的转变,作为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让学生学到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引进活动,把教材内容场景化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潜在的,需要教师去挖掘、去沟通。在课前的预设中,教师有意走近学生,研究学生,课堂上设计生动有趣的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把游戏、演讲、辩论、当导游等学生熟悉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把教材还原成生活场景,让学生在生活化的环境中解读文章。
五年级上册在第三组安排了四篇说明性的文章。这些文章阐述比较清晰,道理提示比较直白,学生也容易读懂,这类课文的教学如果仍纠缠在内容的理解或道理的感悟上的话,对学生的发展意义不大。假如在课堂上设计“我是小小解说员”环节,当学生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后,让学生以“鲸的自述”“松鼠的自述”“新型玻璃的自述”“灰尘的自述”来解说,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又与本组的口语交际“我是小小推销员”和习作“选择一种物品介绍给大家”有机结合起来,使整组内容的训练融为一体。链接生活,把教材内容生活化
语文即生活,在教学中,如果能把文章融入学生的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解读文章,就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更深切地感受到文章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从而增进学生对文章的亲切感,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兴趣。
五年级上册在第五组安排的是“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在和学生讨论活动计划时,可以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设计,比如参加社区的一次猜字谜活动、组织上街寻找错别字、搜集左邻右舍的一些对联等,让学生认识到学到的是“生活”的语文,是“活”的语文。学习第四组中的《落花生》一文时,让学生选择身边熟悉的一种事物,来讨论能从中领悟到什么,让教材的内容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学语文。巧用多媒体,把教材内容真实化
有些教材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的记忆、生活经验中没有积累相似的内容,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尽可能地把它体现出来。这样真切形象,让多媒体为我们的教学“画龙点睛”。
第七组、第八组的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如果能借助多媒体再现课文描写的感人场景,就能奠定学生情感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先用多媒体把毁灭前的圆明园和毁灭后的圆明园展现给学生,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然后再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的爱国情感,学生学习的效果就会好很多。
三、有机整合,多形式生发课程资源
教材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努力使教材文本所潜藏的资源得到较好的挖掘,尊重教材而不死守教材,要从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活用教材、相机点拨,通过重组、活化、延伸等促使语文教学动态资源生成,有效服务课堂教学。适当重组,让教材“变”出来
教材内容是编写者在一定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的,但是在教学设计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重组。
五年级上册中回顾拓展四的故事是《水滴石穿》,与第四组的主题“生活的启示”相配套。回顾拓展二的趣味语文《“推敲”的来历》也和这组有着一定的联系,教学时,我把这个内容有意放着先不教,教到回顾拓展四后再来学习,而且还补充课外故事《苏小妹练字》让学生阅读,此时,重组的《苏小妹练字》
《“推敲”的来历》就是“定篇”的性质,围绕主题课文,进行专题对比阅读,进一步加强对整组选文抓重点旬、重点段体会文本这个训练点,在比较中增强语感,赏析和玩味语言一举两得。巧妙转换,让教材“活”起来
在教学中,当教材资源不能为学生所接受,与学生的距离较远时,教师可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转换,使其更具有效性。
第五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有趣的汉字后,又安排了一些活动建议,里面有一项是:搜集一些书法作品,办一个书法展览,欣赏汉字的优美。由于条件限制,举办此类活动有些困难,我把它改成在班级中举行一次写字比赛,人人参与,然后举行优秀作品展示会,欣赏漂亮的汉字,并从中受到“爱汉字从写好汉字做起”的教育。有效延伸,让教材“广”开来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学完一篇课文,仅仅是阅读的开始,教师可以以文章为例子,多找同类型的文章,指导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上进行补充阅读,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课内阅读教学的示范性和训练要求。
五年级上册中安排了八篇选读课文,可以有机地安排在不同的单元中进行有效延伸,指导阅读。比如,选读课文《太空“清洁工”》可以安排在第三组课文《新型玻璃》学完后学习,检验学生对此类说明性文章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选读课文《剥豆》可以安排在第四组课文学完后学习,让学生再一次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的启示……我们还可以把教材向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比如,学完第八组《走近毛泽东》后组织观看《少年毛泽东》的影视,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毛泽东的故事在班上交流等,这样可以让课内语文向课外语文延伸,树立大语文思想。
第三篇:班主任不能对学生说12句话
班主任不能对学生说12句话
1、明天叫你家长来,叫不来,你就别上课了。
2、你是不是觉得你比别人水平高,你是不是认为你比别人能行。
3、想一想,你是怎么回事,想不通,就别回家了。
4、你怎么这么没有了出息,连作业本也忘了带?你怎么忘不了自己呢?
5、你脸皮真厚,要是我,早打个地缝钻进去了。(班主任工作 www.xiexiebang.com)
6、你家长辛辛苦苦让你上学,你却不好好读书,还专门乱花钱!你对得起那个?
7、你看你前面的同学比你好,你右面的学生比你好,左面的后面同学都比你好,只有你最差!
8、完了,你太没用了,这辈子算是没有出息了。
9、你瞧你像个什么样子,你配当我的学生?
10、今天为什么来晚了,不用解释,站半天。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11、现在正在上课,你在那里做什么小动作,站起来。
12、你看你是个什么人,你根本就不像个人。
第四篇:班主任随笔:不要让遗憾留在学生毕业之后
做十几年的课堂老师,自我评价还是非常好的,他们尽职尽责,为每个孩子的未来做出一切努力计划,所以我不禁让人陶醉。
但是,在过去几年,当我冷静下来,回头看路,我发现遗憾太多的事情,我做了什么,留下的学生,教他们什么,因为他们的管理方法缺乏,如何很多学生都伤了,我不统计,也不敢统计。
如果十年以上的班教师工作导致学生的感情在债务上是负债累累,有些夸张,不是真相,但我欠了很多学生。
现在遇到或使用信息联系一些学生,他们说最多的话是你帮助了我很多,或者知道你对他有好处
我相信学生们都在讲真话,但是每次听到这样的话都不禁让人ash愧,因为我做的真的够好说这个,不谦虚,因为到现在我还是给自己的评价是:不够。
其实我一直在努力做,一直在学习,但是因为他们缺乏天赋,让学生失去了很多锻炼的机会,人才需要挖掘,而我在挖掘人才这一领域缺乏能力,真的应该向同事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缺乏慢慢出现。
学习,也要学习,帮助学生改进自己的方式,我想给学生建立一个演出风格的舞台,同时学生也增加了为我锐化自己的世界,不要让全部留在孩子毕业后。
作为老师,特别是班老师,如果做的,那是学生的幸运之星;如果做得好,只是一个灾难,因为一次性的误诊可能是一个病人,而一个老师是一群人。每当我想起这些都是更重要的责任,生活不能被浪费,人们想要有意义的生活,人们在自己的岗位继续创造价值,班老师的价值反映在每个学生成为成人。
长期以来,生活是不断的实践,不断前进的过程,前进去找出留下的东西,但教育者不能总是有这个想法,因为我们会离开的学生会有他们的发展的基石生命,基础不坚强,地球摇晃,这不是疏忽。因此,在通常的工作中,一个一个地承担自己的责任 使命,乐观的道路,采取一切,踏上光荣的老师的标题。
第五篇:班主任如何批评学生才能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班主任工作艺术
班主任如何批评学生才能不伤害学生自尊心
一、批评时要以爱心为出发点。
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师爱则是最能让学生精神愉快,感受温暖,迸发出动力。小学生渴望长辈的关心、支持和爱护。教师带着爱心去批评学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师爱,就会收到神奇的教育效果。
我从来没想过批评和喜不喜欢有什么必然联系。但在刚入学的孩子的情感认识里,也许批评就是不喜欢、讨厌了。带着这种不良的情感体验,教育自然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我认为在学生犯错误而生气时,千万要注意自己的心态,切不可用敌对的态度对待学生,更不要吝啬自己的爱心,哪怕是批评也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你依然爱他,你的批评正是出于关爱之心,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悔悟自己犯下的错误,并积极地改正。
二、批评时要注意时机与场合。
对于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的职中生,班主任一定要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和场合,才能达到教育目的。一般来说,对于个别同学批评宜单独进行。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批评场合与时机。对于那些一时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比较固执的学生,可以适当在办公室进行批评,借助其他教师言论的旁敲侧击,使其及时认识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对于自尊心很强又“爱面子”的同学,则应以单独聊天的方式进行批评,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让其在与老师平等交谈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班主任工作艺术)只有被批评的错误具有代表性,批评一人可以教育全班学生时,才可公开批评,起到对全班同学“敲警钟”的作用。另外,对于学生缺点错误的批评应随机进行,切不可等错误积累到一定程度才采取措施,应随时发现,随时批评。
三、批评要兼之于“罚”。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行,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现代教育理念却不能拿出以往的师道尊严来批评责备学生,强调的是与学生平等、和谐,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但在实际教育中针对有的错误,是不能光靠说教就能改变的,而是需要一定合理的“惩罚”才能会有效果的。在这里就需要教师的批评艺术了。即给“惩罚”包上“糖衣”,诱使学生心甘情愿地“上当受骗”,令其对苦口、逆耳的良药甘之如饴。
如当学生将词抄错或写的乱七八糟的,教师往往是会非常生气地说:“你看你写得是什么呀?这叫字吗?罚你重新写十遍。”这种说法肯定会令学生没有任何改变,那么如果改为“要想把作业写得干净、工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再写几遍吧,我相信在你的努力下,你肯定会有所改变的。”这种以情带“罚”的方法,是会令学生有所改变的。即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四、批评要有“度”。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班主任的批评应该把握尺度,掌握分寸,做到适可而止。班主任不能使学生过分的羞愧和无地自容。英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洛克指出:如果教师使学生过分地无地自容,他们便会失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就没有了。恰到好处的批评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能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克服缺点,但没有分寸绝对化的批评往往会适得其反,把学生推向另一个极端。
总之,班主任语言要善于传情,平时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身体、表现;要多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好兴趣;分析孩子思想动态;要关注学生点滴的进步,及时鼓励、表扬;要有教育心得,多记录、多总结,积累经验……这样对学生各方面情况均了然于心,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充分发挥班主任语言的真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