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干部制度利弊存弃热议下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09:56: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班干部制度利弊存弃热议下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班干部制度利弊存弃热议下的思考》。

第一篇:班干部制度利弊存弃热议下的思考

班干部制度利弊存弃热议下的思考

“童话大王”郑渊洁微博发帖:小学班干部制度是在培养“汉奸”。言下之意,为民族存亡计,理应取缔。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说,郑“大王”所忧非虚,班干部老师面前告状,同学面前作威作福,果然一副“汉奸”嘴脸;有人说郑“大王”闲来舞“贱”,意在“不公”,郑“大王”读小学时一定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也有人直接发问:郑“大王”,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啥?„„热帖转载者无数,众说纷纭,一时好不热闹。

不管元芳是怎么看的,我认为郑“大王”此言论有些耸人听闻,也有哗众取宠之嫌。

上海普陀区一所小学多年从事少先队工作的俞老师说:“这则微博的说法有些偏激,问题不在于小干部职务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定义班干部的工作职责和意识培养。”

我认同俞老师的立场。我认为,班干部的作用、职责、意识培养是——一当火车头,样样事情能带头;二当孺子牛,热情办事勤奔走;三当水中鱼,团结伙伴做朋友;四当智多星,能出点子会创新;五当小火箭,自动向上齐奋飞。

“一条杠杠一份责任”,班干部制度培养的是管理人才,有责任心的共产主义事业继承人,有服务意识的高端人才,不是人人戳脊梁骨的“汉奸”。

我的观点:班干部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强力助手。

一个优秀的班委组织,是一个班级的支撑。每一个班委成员都是班级的顶梁柱,负责班级的方方面面。作为班主任,就一定要把班委组织这个机构打造一个高协调、高效率、服从力和执行力强的高能力人才的聚集,让班委组织各个成员发挥其优势,扬长避短,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做最适合自己最有利于班集体的事情,而这一切都需要班主任独具慧眼,也需要班主任注意班干部的意识培养。

一、平等意识

既要让班干部摆正自己和同学的关系,使他们意识到不管是自己还是其他同学,都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都是一同求学的朋友,大家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切不可以“小干部”自居,要让他们懂得,想做好班级工作,不能只靠几个班干部,要从同学中来,到同学中去,团结同学,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采纳同学们的合理建议,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做好班级工作。

二、自律意识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班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处处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因为班干部不仅是指令的发布者,更是行动的带头者,应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取得全班同学的信任,班主任要和班干部讲清道理,培养其自律意识,但班干部也是普通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中都可能犯错误,此时,他们的自律意识就被动摇了,班主任要抓紧时机教育班干部犯了错误不要逃避,要像要求其他同学那样来要求自己,要以诚恳的态度向老师及同学们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只有这样才能给其他同学做出表率,真正做到以身作则。

三、职责意识

要让班干部明确自己的职责。既然是班干部,对班里的各项工作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班主任要对班干部有明确的分工,让他们各司其职、各尽所能,要经常和班干部一起分析班级情况,指导他们制定班级计划,选择工作方法,同时班干部工作的着眼点是整个班集体,要教育班干部无论是老师交给的任务,还是班里的日常事务以及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班干部都应该当作自己的事情做好并及时和班主任沟通汇报,力争做到全心全意,尽职尽责,绝不能做“甩手干部”。另外,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干部的共同职责,因此班干部必须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要让他们明白,单枪匹马不能干事业,所有班干部都要同心协力,互帮互助,为共同搞好整个班集体而努力。

四、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因此必须培养班干部树立竞争意识,为了让所有人都有锻炼的机会,可以采用职务轮换制,让班干部轮流担任班内各种职务,在学生干部职务轮换时,要鼓励能者为先,竞争“上岗”,从管理方法和管理内容两方面来考核班干部,使其能在管理班级事务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大胆工作,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其综合素质,使班级核心力量更加坚强。

平等、自律、负责、竞争,再加上任期上锻造的自信、自爱、自强、谦逊。我想,一个人如果从小接受这些意识的灌输,从而拥有这些意识,他怎么可能会成为“汉奸”呢?换个角度说,如果“汉奸”都拥有这样的意识,这样的“汉奸”岂不是越多越好?

我的定论:郑“大王”杞人忧天,在童话界是“大王”,对于教育和民族事业继承人培养的问题上,应该就是门外汉。

所以,亲爱的郑“大叔”,您还是多花些时间写一些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吧!班干部制度的利弊存弃,还是由我们凡夫俗子来烦恼的好。

最后,诗意地扯几句无关的,纯属狗尾续貂。优秀班干部应是风,一缕春风;其他学生是水,一池春水。风生水起风起浪涌是大喜,风平浪静死水一潭为大悲。教育、管理,是尝试让每个孩子成为风,体验空中奔跑的快乐,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朵激越的浪花,让班集体翻卷成一幅幅壮丽的美景。

2013.6.20夜

第二篇:新课程“热”下的“冷”思考

新课程“热”下的“冷”思考

第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课程就戴着神秘的面纱,悄然走进我们的课堂。在对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有几分惊喜,又有几分迷惘。我们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来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注意到了师生间的民主,注意到了情境的创设,注意到了合作讨论、自主探究,注意到了动态生成„„课堂也似乎充满了激情和活力:听——学生在辩论争鸣,看——学生在自主探究„„这样的课堂不能说不生动,不热闹。但欣喜之余,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对于“形式”的追求,往往多于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关注;对于“热闹”的追求,往往多于对数学实际教学效果的考虑,数学课堂走入“时髦”的误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数学课堂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作一些“冷静”的思考。

下面这些现象是本人在课堂中看到的或听到的,很值得深思,我把它记录下来。

现象1:一位教师在一年级教学“统计”一课时,教师为了体现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始终笑眯眯地对着学生,课中,有的学生站着,有的学生钻到课桌底下,更有的学生在教室中自由走动。教师一提出问题,学生便“我、我、我”地把手举得老高,但真的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却不知所以然,甚至连老师提的什么问题都不知道。更搞笑的是,当老师叫学生看书时,“啪”的一声,一本书从第一桌学生的手里飞到了教室最后面听课老师的跟前。

现象2:一位教师在教学“4的乘法口诀”时,出示教材中的儿童公园的情境图,画面可以说是美不胜收,在音乐中,教师提问:你从儿童公园中发现什么?由于农村孩子对儿童公园不熟悉,看到花花绿绿的图时,没有去关注数学问题,而是关心高架车那么高,人会不会掉下来。孩子是天真的,他们不能领会教师的意图,时间一分分过去,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不着边际,只有教师干着急。

现象3:一位教师在教学“我和小树一起长”一课时,教师组织小组活动次数达5次之多,而且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有的学生不知道干什么,只能在一旁做看客。课堂中看似热热闹闹,结果是蜻蜓点水。因为活动次数多,而一节课只有40分钟,所以其中两次都是在学生讨论最热烈的时候,教师急踩刹车,进入下一环节,学生意犹未尽,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现象4:这是在低段常见的现象,课堂上,经常能听到“棒极了,说得太好了,大家为他鼓掌”,然后是“啪、啪、啪”训练有素的掌声,“你真棒”的夸奖声。整节课下来,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评价学生成了格式化,也不管问题的难易,回答得是否精彩。

„„

通过这些现象,我对新课程倡导下课堂中的一些“得”与“失”进行了思考。

一、关注民主平等,莫失“井然有序”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新课程提倡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课堂教学应多一些民主,少一点纪律;多一点活跃,少一点沉闷。这一理念的确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活力。但在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课堂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坐没坐姿,站没站相,别人讲话随意插嘴,更有甚者,在教室自由走动。面对这些秩序混乱的现象,有的教师认为这是对学生合法权益的尊重,因害怕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敢管理,不敢批评。就像现象1中的老师,整堂课笑眯眯,当发现有位学生钻到课桌底下,仍问:“还有在桌子底下的学生吗?”果真还有两个。纪律的不好直接导致倾听能力的下降。课堂中学生不愿倾听,不善倾听,不会倾听。

要民主,还要不要纪律?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是进行正常教学的前提。一个吵吵嚷嚷、秩序混乱的课堂,看似很活泼、很热闹,但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教材编得好,学生一进入学校,就是课堂常规的教学,教学生怎样坐、立、举手、写字、读书,正确的姿势不但对孩子身心发展有很大影响,更为创设一个整齐、有序的课堂作保证。我们要的课堂始终是既生动活泼,又井然有序的。

二、关注情境创设,莫失“合情合理”

创设情境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许多数学课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吸引力了,但同时暴露在我们面前的情况是:过滥、过度、过于平庸或过于花俏的情境充斥着数学课堂,有的教师忽略了情境创设的目的性,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既脱离教学内容有远离教学目标的无效情境;有的教师为了“出奇制胜”片面追求情境的“新异”,忽略了情境的真实性,课堂中出现了许多人为编造的谎言式情境;有的教师片面追求情境的“有趣”,而忽略了情境的负干扰因素,影响了新知的学习。情境引入是把“双仞剑”,选择不当就会产生牵强附会的现象,就像现象2中的儿童公园情境,因学生的不熟悉,而导致课堂流程的不畅。对于在农村孩子而言,赖蛤蟆几条腿的情境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创设情境要做到合情合理、适度实效。即新颖——既让人出乎意料,又觉得合情合理;简洁——不可绕大圈,既费时又不讨好;吸引人——既吸引学生,又吸引老师,只有这样,双方才会投入,才会互动。

三、关注合作讨论,莫失“静思默想”

合作学习、讨论交流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已被广大教师在课堂中采用。无论从理论的角度,还是从实践的结果看,它有利于培养

学生合作共处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课堂信息的多向互动,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些教师由于运用操作不当,使这种活生生的充满人文精神的学习组织形式成为一种低效、高耗的表演形式。有的课堂教学轰轰烈烈,教学效果甚微,有的违背教学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我们知道,学习是一种探索,是一种心智的活动过程,是一种个体行为,它需要独立思考,静思默想,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入合作学习。

合作活动时,教师要奏好三步曲。前奏:让学生明确合作的要求,即干什么和怎么干。序曲:引导合作交流前,教师必须留有“空白”,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发现。那么小组活动才能充分展示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合作的实效。进行曲:交流评价,组内分工,全班汇报。我个人认为,序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合作学习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现象3中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摆设,在热闹的背后,透露出的是放任、随意与浮躁,是没有实效的。

四、关注自主探究,莫要“放手不管”

数学课程倡导“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等新的教学理念。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探究的需要,因此教师应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把学习自由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于是,课堂中就有了许多的探究活动。在高兴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学生在探究,老师在干什么——正袖手旁观作看客呢。看似真的把学生的主动权发挥的淋漓尽致,殊不知,自主探索不是自由探索,漫无边际的毫无目标的胡思乱想,毫无意义,而且误导学生对科学探索的严谨性。在学生探索时,教师绝不能放手不管,因为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教学的效率是低下的,课堂也只是徒有其表的热闹。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数学课堂中,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引领学生“风风火火闯九州”,有效地进行探究。同时,自主探索并非“灵丹妙药”“包治百病”。在提倡自主探究时,教师要把接受式以及其它的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让课堂更扎实有效。

五、关注生活数学,莫要“本末倒置”

新课程提倡“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数学生活化”成了时下颇为流行的提法与做法。但在实践中,教师常常不能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有的牵强附会,生拉硬拽;有的不加选择,照搬生活场景;有的将二者混为一谈,将数学课上成生活课。在这些课堂上,教师热衷于联系生活:课始创设生活情境,课中联系生活实际,课尾解决生活问题,整堂课,我们只见生活的“森林”,却不见数学的“树木”。,生活的气息浓郁了,但数学思维的培养也缺席了。

数学课堂的主角永远是“数学”,生活它只是知识借助的一个载体。我们要把数学的根留住。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分清“本”与“末”——生活是

“末”,知识才是“本”!千万不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六、关注动态生成,莫要“牵强附会”

教学有它预成性的一面,但更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随时可能出现。教师在课堂中要有智慧的头脑,灵活处理教学中的意外,遇到意外情况,教师要有应变能力,随机生成。新课标提倡“动态生成”,教师在实践中“因生成而精彩”的例子也比比皆是,这给教师一个误导,认为课堂上只要有了生成,课堂教学必然会精彩。而事实并不尽然,有些数学课,教师也非常重视生成,但课堂教学并没有因此而“锦上添花”,相反,常常因为生成不当,牵强附会而使教学节外生枝。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米、毫米的认识”时,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让学生在袋中摸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长度的物体,1米、1分米的没问题,但教师叫学生摸出1厘米长度的吸管时,由于1厘米太短,袋子又大,学生怎么也摸不到,虽游戏很吸引学生,气氛也很热烈,但仅仅为摸出1厘米,花五六分钟的时间,值吗?我认为当教学出轨时,该把学生领回正道,还是该当机立断,快刀斩乱麻。否则亮点出不了,反而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致使教学目标的达成大打折扣。

七、关注课堂评价,莫要“虚张声势”

走进新课程下的课堂“你真聪明”“你真棒”之类的赞美话语不绝于耳。老师与被赞美的学生脸上都挂着笑容,其他同学则以掌声加以赞许。这与传统教育的一味批评、指责学生相比,确实有很大的不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新课程提倡多鼓励学生,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此,哪怕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成绩,教师都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但这并不是说表扬多多益善,赞赏要有“度”,一节课处处都是“你真棒”之类的表扬话语会把表扬变成一种公式,会使赞赏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随便应付的学习态度,所以表扬要真诚适度,而不应“虚张声势”,让学生在表扬中迷失自我。

课改犹如春风吹皱一江春水,给小学数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在课改实践中我们要做一个冷静的人,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跟风。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少一些形式主义,真正在“新、情、趣、活、美、调、实”7个方面下足工夫,使课堂变得更加扎实有效。我们教师要不断地积淀知识,不断的锤炼教学技艺,使自己和新课程同步成长。

第三篇:现代学徒制视阈下高职班干部制度建构的逻辑

现代学徒制视阈下高职班干部制度建构的逻辑

雷叶飞

摘要:高职院校班干部队伍较本科院校有所不同,其办学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倾力之举为就业,班干部队伍好坏一方面直接影响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良好班干部队伍运作直接带动班级同学,使其目标一致。好的队伍建设必然需要完善的制度建构,现代学徒制语境下班干部制度逻辑场域嬗变,利益相关者众多,这就要求根据新形势建构高职班干部制度。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高职班干部 制度

班干部制度是学校常规管理制度之一,是对班干部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以及班干部的选拔、培养、任用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建国之后,我国援引前苏联建立班干部制度,[1]经过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并且受我国传统官本位思想以及行政理念的影响,班干部制度有了明显的中国特色。

班干部在班主任和同学之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控制主要学生干部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重要手段,因此,班干部身份也是备受关注,甚至一些同学认为班干部是荣誉与权力的象征。对班干部的选拔、培养制度,班干部任职能力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但是,随着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进一步推进,以其标准和场域考量现行班干部制度,发现此制度需要建构完善。

一、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

现代学徒制是相对于传统的学徒制而言的,传统学徒制主要形式为行业师傅带徒弟,师傅主要将技艺传授给学生[2]。与过去的学徒制相比,发源于21世纪的现代学徒制是学徒加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技能技艺,而且,更加注重学徒的教育,为学生今后发展和接受长期性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现代学徒制的现代性,除了涵义的现代性、组织架构的现代性以外,最根本的是现代学徒制的利益相关者的现代性。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早起源于企业管理,后被广泛应用,它的三个判断标准为权威性、合法性和影响力,具备三者的利益相关者为强利益相关者。现代学徒制较传统学徒制利益相关者众多,不仅包括师傅、学徒,还包括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等。根据利益相关者标准判断,学校就是强利益相关者,为了能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学校需要培养合格的潜在企业员工,具体落实到班级,班主任需培养班级学生如下能力。

第一,协作能力。相较于传统学徒制,现代学徒制需要与多部门合作,现行班干部制度,多是班主任一长制影响下的产物,更多的是垂直管理,缺少横向管理的能力,因此,现行高职学校班级管理制度和现代学徒制还不能实现无缝对接。一方面由于缺少相关锻炼,班干部还不能实现跨部门合作;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在大学中更多学生过着相对轻松生活缺乏约束和监督;第三,目前班干部“经济人”属性,为自己谋福利而缺乏集体参与及带动作用。

第二,集体行动的能力。为保障学徒成为合格的未来员工,企业需要有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的员工,这较传统学徒制的“专心学技术”有所不同。现行班干部制度,管理性强缺乏相应的公共性培养目标,缺乏培养集体同学公共伦理的精神。这样即使到了工作岗位,主要班干部可以适应大部分工作岗位,但缺乏如何与工作中同事进行集体协调的工作能力。因此,在校期间要完善相应制度,培养学生的集体行动能力。

第三,自我约束能力。现代学徒制较传统学徒制而言,学徒自由权利更大,但是,在现代法治社会,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高职院校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广泛运用,企业需与员工签订合同,即高职学生,因此,在校期间,学校通过常规检查等措施,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现行班干部制度,主要班干部可以做到自我约束,明哲保身,但就如何带领其他同学提高此项能力仍需斟酌。

二、高职院校班干部制度场域嬗变

我国班干部制度是向前苏联学习的产物,尤其重视集体主义教育的前苏联,其制度也带有明显的特点。通过班级组织及班干部制度的建构,培养学生成为正正的集体主义者。马卡连柯[3]的集体主义思想对我国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引进的班干部制度中班干部主要负责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也就是学校和教师,主要负责卫生或者纪律等常规性工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不断深化,各种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班干部制度在摸索中前进,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班干部制度。

在高职院校中,班干部制度执行的难度大于本科院校,在具体运作中,班干部制度一方面是在日常工作中建构起来,另一方面,班干部制度通过班主任的授权进行结构性的建构。后者是民主选举后,学校及班主任管理的重要手段,前者是班干部在执行“任务”或者到办公室与其他同学待遇的区别中逐渐建构起来的。现代学徒制视阈下的班干部制度建构与传统的班干部制度主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后者侧重于规范管理,利用公司或者行业的规章制度管理学徒,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学生,而前者是将两者结合,在个人理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集体性、公共性的教育,并不是单纯的管理。进一步讲,随着班干部制度实施场域的变化,传统学徒制的重视技术与共同利益,而抑制个人利益和理性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在现代学徒制视域下需要在注重个人也就是学生的权益和个人理性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公共理性,建构完善的班干部制度,破解困境。[4]

本文所指的现代学徒制视域下的班干部制度,实际就是在现行班干部制度基础上,加强合作机制和同学参与及集体主义等方面制度,从而显示公共性,为企业培养合格的,能合作,懂集体主义的潜在员工。这就需要在四个方面加强改进,一是,基础要素,即个人理性,通俗讲就是个人利益,这点传统班干部制度与现代学徒制视野下的班干部制度并无区别;二是,参与要素,这点是二者的主要区别,传统班干部制度班级参与的人数较少,而在新形势下,需要班级大部分甚至全体同学都要参与,不断进行自我教育;三是,适应要素,针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新形势下的制度要自我更新,班干部制度应该适应权变了的环境,培养出适应变化了的环境的员工;四是,保障要素,传统班干部制度需要监督,多是来自单方面的班主任,现代学徒制视野下的班干部制度不仅需要班主任、学生、学校,也需要企业的监督,所以,应完善班干部制度的监督制度。以上四要素往往是相互促进不断推进制度走向完善。

现代学徒制视阈下的班干部制度建构,应该以集体理论为指导理论,不再强调班干部或者某些同学的个人理性,而应以企业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为依托,在满足个人利益基础上更加注重公共性的价值导向,从而引导和克服个人理性,用公共性引导制度建构,走出现行班干部制度困境。

三、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院校班干部制度建构

班干部制度在为学校和企业服务以及班主任管理班级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现行班干部制度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影响着现代学徒制的稳步推进步伐,因此,需要对现行班干部制度进一步建构,以制度优化推动组织完善。

(一)增强公共性制度建构。关键在于将个人理性调整到合理范围内,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将敌对势力消灭,而是利用其优势,为我所用。在集体中班干部个人理性起到关键性作用,不能完全避免,这就需要建构一种机制,使班干部的个人理性和班集体的理性达到一种平衡,通过加强班级同学的公共伦理精神培养,来调整和控制班干部和个别同学的个人理性,这是制度建构的意义所在。现代学徒制视阈下的班干部制度建构的关键在于,增强班级整体的公共性,增加价值观引导和规范,引领制度建构。而培育班级组织公共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全体认同制度。不仅是班干部而且广大团员青年、班级全体同学需要积极的引导,通过晨读等形式,学习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通过文化的滋润,慢慢培养起全体同学的公共道德操守,成为具有民主意识和义务责任的合格学生,同时,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提升班级成员的公共性;二是获致感制度。通过合理班级和学校组织的关系,在教学规范制度基础上适度增加班级组织的地位,在学校公共事务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通过参与提升班干部和整体班级学生的获致感和存在感。

(二)扩大学生参与制度建构。俄国教育学者曾说唯有音乐和体育最能增加集体主义,可见,要提升集体主义就要制定班级激励制度,对积极参加的学生予以奖励,这样发挥个人理性的作用,带动全体同学参加班级、学校、校企合作的各项活动。同时,参与是一种能力,要完善参与的保障制度。提供参与的人、财、物的支持,有研究发现参与的便捷程度直接影响参与的有效性和参与程度,因此要完善现有班干部制度,在班干部参与的基础上,扩大班级全体同学的参与度,就必须为学生参与提供保障,通过班费管理级班干部协作之间协作沟通等小事逐渐锻炼和提升班干部和全体同学的参与能力和参与热情,只有这样才能适合现代学徒制的要求。

(三)有效监督制度建构。班干部介于教师和同学之间,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外界力量的监督,现代学徒制视野下的班干部制度建构需要将班主任干预和班级同学内部监督相衔接,将学校监督与企业监督相衔接,不能只强调一方的干预,还要对班干部进行监督,防止班级权利过于集中,同时,在班级内部监督的过程中,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责任感。当然,班主任及学校的干预是有限的,也必须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不能凭班班主任个人的意志来干预,否则不利于班干部的自治性和管理能力的培养。现代学徒制视阈下的班干部制度需发挥自主性,不断完善监督的渠道和形式,在监督程度和内容上要在现有监督基础上有所加强,因此,需要详细列明权利清单,明确班干部该干能干的事和不能干的事,并以契约的形式予以确立,从而完成干预与内部监督的“无缝衔接”。

随着现代学徒制的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班干部制度需要在抑制班干部个人理性和增强班级同学整体公共性、完善班干部及学生参与各项活动和班级组织的制度,同时,在班主任和学校干预的基础上加强监督,拓展监督形式,丰富监督渠道,在管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班级干部,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

[1]杜明峰,班干部的“身份”及其建构逻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2).[2]关晶,石伟平.现代学徒制之“现代性”辨析[J].教育研究,2014(10).[3]吴式颖等.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1985.258-259.[4][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42.

第四篇:农村中小学绩效制度下的教师积极性的一点思考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教师实施绩效工资,这本来是教育界的一件大喜事,按说全体教师应该以更加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积极干好本职工作,以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来感谢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者的关心。然而,事实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自从实行教师绩效工资岗位制度以来,教师工作热情不高,工作缺少积极性、主动性的现象普遍存在,到底是绩效工资少了,还是分配的不合理?是制度的不够完善,还是执行制度的不力?如何有效利用绩效工资提高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

一、实行绩效工资后教师工作的现状;为什么教师绩效工资出现如此大的落差,可能是没有人能想到的。从我了解的农村中小学绩效考核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现象:----------------------------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1、绩效工资制度本身存在缺陷,没考虑教师工作量及工作强度的差异,实行一刀切,挫伤了部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绩效工资的计算依据是教师的职称和工作的年限。在算岗位档时,有一年的工作年限算0.3分,而一个考核“优”却只算0.1分,辛辛苦苦三年即使三年都全优却比不上人家一年的总做年限(我不是故意抨击工作年限长的前辈),它没有考虑到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量的多少和强度的大小,从而导致了工作量和强度不同而职称相同的中小学教师,得到的绩效工资却完全一样。

2、绩效工资考核导致了工作斤斤计较,拉开收入差距,影响了学校和谐稳定。绩效工资旨在奖忧罚懒,让一线教师和工作实绩突出的人得到实惠,拉开收入差距。事实上,不拉开差距不能体现绩效工资作用,差距太大也不利于和谐稳定。再者过多的强调工作量必然导致平时工作的斤斤计较,平时每件事大家总要权衡自己有没有必要做,该不该做,不利于团结。

3、奖励性绩效工资差距不大,导致了部分教师不愿多上课的现象。绩效工资明确规定,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和奖励性两部分。基础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总量的70%,一般按月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总量的30%,年终考核发放。根据文件规定,奖励性绩效工资一般包括班主任津贴、行政岗位津贴、工作量津贴等项目,班主任津贴不少于人均工作量的一半,而除去这些项目后,余下的用来量化教师教学绩效的钱就所剩无几了,一些教师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干一年,绩效再好,也多不了多少钱,耍耍达达干一年,也少不了多少钱,于是,出现了有的学校教师不愿多上课的现象,导致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打折扣。

4、与实施绩效工资前相比,条件好的学校教师收入下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施绩效工资后,条件较好、待遇较好的学校的教师,尤其城市学校及高中学校,他们每月实际所得与未实施绩效工资前相比,呈现负增长现象,这是部分教师工作怨声载道、懈怠松散,工作缺乏热情的主要原因之一。实施绩效工资后,以前按月考核发放的班主任津贴、课时津贴、假日福利和超工作量奖都停发了,教师每月没有了领钱的快感,客观上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热情。

5、实施绩效工资后,工龄短的教师或者说职称较低的教师,他们的收入和未实施绩效工资前相比,没有明显增加,相反,比以前的收入差距更大,而学校的很多工作恰恰需要年轻人挑重担,这样一来,年轻人的心态变得复杂化,这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实行绩效工资后,进行岗位设置,按档次给予不同的激励,同时有相应的班主任工作量的考核,而这个考核是从其他老师的量化种抽取的部分经额,这就导致了好多老师有这样的想法:班主任他们有班主任绩效,好多管理都是他们的事,与我们无关。不配合班主任工作。

7.实行绩效以后,由于班主任有绩效方面的体现,而学校中层干部在绩效上没有体现,导致了学校领导层面凝聚力下降,矛盾攀升,学校发展滞约不前。

总之,目前实施的绩效工资,由于有区域差异、绩效考核制度的不完善以及教师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出现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基本一个样,努力干与混日子一个样的尴尬局面,不少地方还出现了新的论资排辈的现象,名为绩效工资,实为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严重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如何利用绩效有效提高教师积极性,促进学校发展。

1、改善工作环境,激励工作热情。实施绩效工资后,学校不得自行发放任何津贴、补贴、奖金,有了这一规定,学校教师不好要求领导再发放津贴。但学校领导仍然应考虑广辟财源,开源节流,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这些钱虽然不能发放给教师,但可以通过间接改变教师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时间等方式,让教师乐于在校工作,使教师感受到学校的人文关怀。----------------------------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如添置多媒体教学设备,为教师办公室添置空调、电脑;改善教师的活动室、休息室、阅览室、图书室条件,为每个教师添置其学科教学中所必须的教学用品。也可以用来改善教师的生活环境,比如:教师工作用房条件的改善等。还可以让教师工作时间的弹性更多一点等等。通过间接的条件改善来提升教师对学校的认同感,从而提高满意度,增强教师工作的热情,无疑会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2、践行以人为本,切实关心每一位教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由此可见,教师在教育中所占的核心地位和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学校领导应树立“三个一切”的思想,即一切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经常深入教师群体中,了解教师生活的疾苦,切实为他们分忧解难,让他们能够轻装上阵,全心全意为教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技能比赛和文娱体育活动,一方面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让他们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能够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让他们在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地工作,彻底扭转工作中,教师不主动的作风,变“要我工作”为“我要工作”的良好局面,从而解除教师的不满使教师感到满意,达到激发教师积极性的目标。

3、专业引领,让教师享受工作成果。从目前情况看,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与学校办学品位的要求还是不相称的。打造名师队伍,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以爱心铸造师魂,加强师德引领。名师首先是优秀的“人师”,因此首先要通过师德建设的不断加强,引导广大教师为人师表,献身教育,甘做奉献,让教师们把“职业”当做自己的“事业”,这是打造名师群体的关键。二是以激励提升师能,为广大教师培训进修、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通过不断完善的评价考核、竞争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教师潜心课堂教学与教研的积极性,从而让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深为广大学生爱戴的教师成为学校名师。

4、铺路架桥,提供舞台,调动教师工作热情。学校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们铺路架桥,提供学习、展示的舞台,让教师爱教育,会教育,善教育,乐教育。可以让教师通过异地上课、讲座、学习等方式尽情展示才华,从为教师业务的提高铺桥和引领中,让教师受到自我实现的激励。其次,通过推荐培训、拜师结对等方式,发挥教师身边的典型作用,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利用现今的“国培”项目、“领雁工程”为契机,主动参与学习,加强和领雁示范学校之间的教学交流,促进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浓厚了学校的教研氛围。总之,学校绩效考核方案的制定,要从学校校情出发,以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主导思想,力求逐步在全校教师中实现从“向专家学”的知识观向“向实践学”、“向自己学”、“向同行学”的新知识观的过渡。

5、学校要让教师相信努力能产生绩效。管理者要在双向沟通的基础上为教师设置合适的绩效目标。只有教师相信通过辛勤工作他们就有能力和资源来达成绩效标准,这样他们才会为目标达成而付出努力。相反,如果学校给教师设置的目标过高,可能导致教师自暴自弃,放弃达成目标的努力。所以,学校为教师设置的目标必须是可达成的,而且要具有适度的挑战性。同时,学校还要通过校本培训、教学研讨等多种方式,为教师达成目标创设条件和提供支持,帮助教师通过努力改进绩效,体验成就感和工作乐趣,形成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和目标实现期望值。如果实施绩效工资的制度下,根据学校实际,确立了争创一流名校的远期目标,并制订了分步实施的短期目标,这些目标的确立,如果都经过广大教师的充分讨论,反映了广大教师的意愿,虽有难度,但通过努力能实现。要求每学期的工作目标都力求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有突破。同时也要求广大教师制订个人的教学目标,班主任班级管理目标,各部门、组室制订学期的工作目标,然后到学期末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和奖励性工资挂钩,这样的话就大大增强了教师的目标管理意识,大家也就重视了实现目标的过程管理,也为全面完成学校的工作总目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6、加强绩效考核与奖励性工资之间的联系,真正确立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体制。如果教师绩效优异却没有得到奖励性工资,或者有些教师没有成功的绩效却得到了奖励,绩效工资制度就不会有效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在实施绩效工资时,学校应首先建立一套准确、有效评估教师工作绩效的考核体系,不能完全依据教师的岗位、职称、年资等因素来分配奖励性绩效工资,应与教师的实际工作(工作量的多少、工作强度的不同)表现直接相联系,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7、精心设定奖励性工资的数额,使之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奖励本身是否能满足教师的需求,在教师看来是否很重要,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激励的力量。现在实施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只占绩效工资总量的30%,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从执行情况来看,大多数农村学校担心教师收入差距拉大之后引发矛盾,将体现工作表现或实际贡献影响的份额压得很小,一般在5%~15%之间。这样,绩效优异的教师与绩效差的教师之间的工资差距就相应地缩小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奖励性工资的吸引力,制约了绩效工资的实际效果。所以,学校应适当增加奖励性工资的份额,拉开不同绩效水平教师的收入差距,真正建立一种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体制。

8、高度重视教师的公平感受。阿达姆斯指出,不公平感会使个体产生紧张感,紧张感与不公平程度是成比率的。因此,在制定绩效工资方案制度时,必须充分考虑教师的公平感受,避免引发较大范围或较大程度的不公平感,防止出现实施了绩效工资之后教师积极性不升反降的尴尬局面。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公平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不是客观的环境特征,学校在绩效工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多倾听教师声音,了解教师的感受,及时发现和调整教师心理层面潜在的问题。

9、绩效工资方案要体现公平理论的薪酬设计原则。教师的公平感深受他所选择的参照者的影响。在教师绩效工资实施时,学校应更多的关注教师绩效工资的内部一致性原则和个人贡献原则。首先要明确中层干部、教研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等不同岗位的职责与要求,评估每种岗位的价值并据此确定每一种岗位的平均工资,从而体现薪酬设计的内部一致性原则。(从而让学校领导层面没有互相猜忌,真正地拧成一股绳,为学校的发展共同出力)其次,学校还要深入研究教师绩效考核办法,客观、合理地考核教师的工作表现,并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合理确定奖励性工资的分配办法,在个人贡献与奖励性工资之间建立联系。要集中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奖勤罚懒并重点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的原则,克服“干好干坏都一样”现象,激励教师做好本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10、重视程序公平。有研究者指出,计划和执行决策的过程才是感知公平的决定性因素,而非之后所得结果的多少。当程序被知觉为不公平时,教师会针对组织作出报复性反应。而如果教师感到程序是公平的,那么即使结果不公平,他们也可能不会作出负面反应。这一意义上来说,程序公平比分配公平更重要。因此,在设计与实施绩效工资过程中,应注意程序上的民主性与公平性。

总之,我们要以实施绩效工资为契机,建立科学规范的收入分配机制,立足校情,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案,客观、公正评价教师工作的绩效,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杠杆作用,真正做到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激励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扎实工作,开拓进取,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目标,努力推进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

第五篇:试论服务行政理念下信访制度定位的思考

试论服务行政理念下信访制度定位的思考

[论文摘要]信访制度是公民维护自身权益的一种重要的救济制度,在我国,作为国家联系公民的纽带,发挥着监督执政者、传递群众意愿、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不断推进,对信访制度的争议一直不断。在现代法律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信访应当何去何从一直困扰着法律界,被法学家们高度关注。文章试图引入服务行政这一理念,探讨信访制度存在的意义和定位。

[论文关键词]服务行政 信访 定位

“信访”古已有之,时称“上书”。最早见诸于尧舜时期的“进善旌”、“诽谤木”、“敢谏之鼓”,后诸朝诸代都有纳言之策,不乏“公车上书”之案例。纳言以明政在各个历史时期为统治集团了解民意民情、制定施政策略、治理国家、巩固统治地位产生了一定的作用。而在当代,“信访”则起源于“来信来访”。在早期的苏维埃政府成立初期和延安时期就已经有接待群众来信来访的联系群众方式,至新中国成立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可见,从古至今,“上书”、“信访”一直都是接近民众,了解民众心声,制定顺应民意治国策略的一种有效方式。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不断推进,对信访制度出现了不同的观点,有说应该废除,有说应该继续发扬光大。信访该何去何从一直困扰着法律界。本文试图引入服务行政这一理念,探讨信访制度存在的意义和定位。

一、信访和现有法律体系矛盾的源头

依照国务院颁布的《信访条例》第二条的规定,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从行政法规的规定来理解,信访反映的内容是概括性的,这种规定的方式在给予群众便利的同时,也为受理信访的机关的超负荷运作埋下了伏笔。因为范围规定不明,群众在“有事”找政府的习惯思维之下,对遇到的各种问题不加区分,都找政府来处理,形成了找政府比找法院更有效的惯性思维,从而淡化了法律意识,削弱了法律的威严。

从文化根源上看,信官不信法的历史文化传统根深蒂固。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法治文化宣传不够,公民法律意识不强,法治文化程度不高的普遍现象。

司法独立性、权威性依然不够,司法公平、公正仍然受到挑战。司法办案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现实社会时有所闻,司法受到干扰,必然会影响到司法的公平公正,由此,公民希望在司法面前伸张冤屈的期望落空,为求说法只好走上上访路。

从信访制度上看,信访制度还不完善。首先是,过于宽泛,似乎什么问题都可以找信访,造成信访量剧增,影响到案件处理的时效性,信访人不满继续逐级上访,造成不良循环。其次,缺乏行之有效的终结机制,一些反复上访的案件,在某一级已经予以公正处理,但上访人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继续逐级上访,形成缠访、重访案例。

二、信访制度及服务行政研究现状

目前研究信访的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信访制度历史研究,找寻古代信访制度和近现代信访制度的特点,探索创新信访制度的渠道;从党群关系视角来研究信访制度;信访中违规行为的研究,借助演化博弈论从演化论的角度研究信访的制度及其所承载的政治社会功能;从法律角度对信访制度进行研究,探索通过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和加强完善制度等解决信访困境问题;涉及民生问题的信访研究,探索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失地农民出现的信访问题。

服务行政理念研究主要着重于服务行政模式研究,研究我国转型期的服务行政模式;构建服务行政文化研究,建设服务型政府;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防止侵害公民权利、渎职、滋生腐败;服务行政伦理建设,研究行政伦理存在的困境和服务行政理念对解决困境的指导作用;服务行政法律问题研究,从法律的角度探讨依法行政的实现。

将服务行政理念用于信访制度的研究目前见诸刊物的极少,在知网及各大搜索引擎上都未搜索到这方面的研究文章。种种原因造成了长期的信访难题。在我国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大环境下,健全行政法、依法办事,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法律保证,因此借助于行政法中的服务行政理念对信访制度定位问题进行研究非常必要。

三、服务行政理念下信访制度的定位

服务行政理念的发展与西方的福利社会的福利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起初,行政法规定政府只限于充当国家的护卫者,护国安民。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财富不断积累,社会福利极大提高,福利社会开始出现。政府大量参与到教育、卫生、交通、环保、公益事业中去,由此权力特征被削弱。福利社会对政府管理有了新要求,需要立法,依法管理,依法给予。福利社会实现了“权力”逐步向“福利”的转化,催生了“服务行政”理念。

服务行政理念主张国家为了人民的利益,主动参与到与民生紧密相关的行业中去,要求政府对解决民众生活需求建立一套有效的反馈机制。在我国,受现有的法治国家观念的影响,行政给付行为在行政法的研究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现行的行政系统也缺乏规范的行政程序,导致一些行政行为有着很大的主观性、随意性,民众遇到自身诉求不能满足的情况难以找到有效的救济途径。目前的信访,从实践来看,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人民代表大会一样,都是民众参与行政的过程,可以集中反映民众诉求,正好满足民众救济需求,其过程也可为相关法律的制定提供经验。从这一点来看,信访制度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随着纠纷解决功能的加入,出现了部分应该由司法程序来解决的纠纷转由信访部门来承担的情况,涉法信访不断增加,在加重信访部门负担的同时,也弱化了司法的权威性。这种功能重叠出发点是想通过信访达到保护公民权利,抑制政府权力的目的,但也引来了较大争议。

服务行政理念认为,公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不是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是一

种新的合作关系,这要求政府对于公民的合理要求尽到行政给付的义务,从这一角度来说,信访体系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之一,履行着政府行政给付的具体责任,有继续存在的必要。但存在不等于不变。随着社会福利覆盖面的加大,涉及到的个人将更加具体,矛盾不时出现。作为民众救济的重要承载部门,是“服务者”而不是“管理者”,在行政给付过程中,提供的是“服务”,有义务提供减少、消除个人生存与发展危机的救济。因此,在现阶段,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信访制度应该与时俱进,其职能定位要适当调整。

(一)法律授权而为之,不能随性而为之

信访部门只是政府和民众的沟通桥梁,其职能主要体现在救济功能上。但是,现实处理中,往往出现越权办理现象,甚至出现行政处理和司法判决各异的情况。随着法制的不断完善,信访部门应该依法而行,不要越俎代庖,否则将弱化法律尊严。信访部门职能更多的是定位在依法服务上,而不是越法越权服务。

(二)了解民情,倾听民意

信访行为实际上反映的是基层百姓的矛盾,作为国家的基层细胞,基层矛盾解决不好,将危及上层建筑。信访部门在接受信访过程中,掌握的都是第一手民情民意资料,最能反映百姓心声,因此信访部门有责任将民情民意如实反馈,促进司法完善,在法律上加大对民众的救济,求得扩大法律在民众救助方面的授权范围,做到依法救助,救助有据。同时,通过扩大救助授权,在福利社会发展中不断扩大行政救助功能,促使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由“权力”到“福利”。

(三)以人为本,服务为旨,救民济众,化解矛盾

信访担负着密切群众关系、化解矛盾的职责。服务行政理念下的政府救济包含了促进公益事业,让民众满意的功能。这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因此,信访制度应该把解民忧、化民怨作为信访的首要定位,突出服务、救济、协调的功能。

(四)监督权力,督察救济

在我国当前环境下,“权力”并不会自觉转变为“福利”,时时出现“干预”,因此,信访制度在本身为大众谋“福利”的同时,应该负有更大的监督权力,加大督察救济是否到位、公平的职能比重。

四、总结

综上所述,国家目前尚无规范的服务行政体系,国家出台相关立法之前,信访制度仍然可以在服务行政的领域内发挥其联系行政机关和国家公民的作用,对了解民情,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稳定民众情绪,提高政府威信有积极意义。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现阶段的信访制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管理机构的调整和分工的细化以及我国法律的日臻完善,作为我国一项传统的回馈机制,在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信访制度传统的救济功能在某些方面与现行的司法体系发生重叠,形成交叉区域,多头可处理现象,分工不明。加强法制建设,建立法治社会是我国的目标,因此,应当对我国的信访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进行改革,恰当定位。

下载班干部制度利弊存弃热议下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班干部制度利弊存弃热议下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