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4 09:37: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明朝那些事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明朝那些事读书报告》。

第一篇:明朝那些事读书报告

明朝的那些牛人

历史是一门很有意思的学科,一本好的历史书是让人记住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让人喜欢看的书,而不是某些少数人的书柜珍藏,往往历史书是最枯燥的,曾记得上初中时所学的历史正好赶上教材改革,初一的历史书传统的课本,上课时只记得老师在上面津津有味的讲,我听进去的不多,初二时课本改革了,变成了图文并茂并穿插一些小故事的课本,我们是就爱把历史书拿出来看看,当然成绩也是不错的。《明朝那些事》和《历史就是那么回事》就是这样的书,让人愿意看,把枯燥的历史用幽默的语言和读者喜欢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去年的时候我读了《历史那回事》,当然也读了《历史就是那么回事》,但是后者所描述的历史时间段实在是忒长啦,让我有印象的不多。我总认为一本书读第一遍和第二遍时是不同的,当然阅读越有味,所以我有利用暑假时间又一次读了《明朝那些事》。去年读的时候注意的明朝的17朝16帝,为什么是17朝16帝呢?因为有一个皇帝朱祁镇同志本为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后被瓦剌俘虏,后经夺门之变后复辟,一人干了两任。今年又读,和去年读的有所不同,今年主要对其中的一些大臣印象深刻。下面就将本书的大致内容给大家汇报一下。

该书主要写明朝的兴起、兴盛、衰落直到灭亡的整个过程。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到末代皇帝崇祯皇帝200多年的历史。其中第一部从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写起,直到永乐帝朱棣登基为止,算是一部朱元璋传和半部朱棣传。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他刚开始只是一个为一口饭吃而流离颠沛的人,他做过乞丐,当过和尚,然后参军,当上将军,一步步往上走,最后达到了顶峰。没受过教育,他却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员的腐败。他之所以能搞在乱世中称雄,我想除了他自己的能力之外,他的精神力量更加强大,永不言弃。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他也不会将什么宝剑和钥匙交给一个乞丐,在那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他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与此同时,虽然他是成功的,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但是他也是很凶狠,阴险的一个人,这从他当上皇帝后可以看出,开国功臣基本上都被杀了,朱元璋为了保证天下是自己的,也是他的继承者的,精心、刻意地做了许多的安排,夺兵权、杀异己,洪武年间四大血案,整整杀了十多万人,却最终也无法保证天下从他的继承者手中被他人夺走。从这部书中我感悟到很多,首先从开国皇帝朱元璋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如果要想成大事,必要有一个远大的抱负,并且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能够忍辱负重,不拘小节,大的胸怀。但是,任何生活在社会上的人,一定要有德,要行君子之义,老子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见,一个人只有自强不息是不够的,还应该以德服人才是最高境界。

除此以外,书中也有很多我喜欢的忠臣义士,其中我最敬佩的就是于谦。他在祖国饱受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当时面对着皇帝被俘京城被破之难,满朝文武大臣都是人心惶惶。有的主张迁都南京,有的认为求和,这时于谦站了出来,毅然决定守住城池抵抗到底,最终在于谦的领导下,成功的阻击了敌人的入侵。这就是著名的京城保卫战。然而于谦的人生结局是十分悲惨的,令人叹息,被小人诬陷后,含冤而死,但他的精神时刻影响着后人。“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他的精神写照。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可能完全安定和平,不是外敌就是内部斗争,而明朝更为甚之,蒙古从未消停,内部宦官、文官、皇帝斗得不亦乐乎。然而这个朝代却仍然走了200多年,因为这个朝代有一批优秀的官员,如夏言,如徐阶,如张居正„„,没错,他们也玩弄权术,但他们是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想,治理大明王朝,让国家强盛,百姓安康,或许他们的手段方法不尽相同,但这个目标,让一切都变得可以原谅。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无论遇到多么的的困难,有多少人攻击你,只要有两样东西,就一定能够胜利,那就是信仰和良知。”正是凭着这个,夏言击败刘瑾,徐阶斗下严嵩,忍辱负重,最终成就一番伟业,永远不要责怪上天的不公,如果经受不住它的考验,又如何能名垂青史。

书中的一些奸臣是令人十分唾弃的。最让人无法忍受的就是魏忠贤了,他欺君犯上,残害忠臣,鱼肉百姓,无恶不作,总之,具备一切坏人的品质,搞得当时民不聊生,有苦不敢言。他还勾结外敌,控制前方军队,阻碍了前方士兵抵抗清兵,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他就是这样一败类。遗臭万年。

另外,书中描写大臣们明争暗斗的场面对我们很有帮助。当今社会,如果想要生存下去,也应掌握一些厚黑学,懂得社会的规则,否则,出局的就是我们。但是有一点不要忘记,那就是时时刻刻都要有正义感。

该书不仅仅是一部史书而已,它的写法独特新颖,并没有像一部单纯的历史书那样写。读这部书的感觉就读一部故事书,可读性很强,不厌烦。书中文辞讲究,很是幽默,尤其是前半部分,后半部分由于明朝实力衰退,国力弱,感觉多是惋惜之情。正是作者那句话“历史并不幽默,幽默的是我”。

漫长的200多年的明朝历史,从朱元璋被迫起义到崇祯自缢,走得如此艰难,却又如此辉煌。历史的长河里,永远不乏耀眼的人物,即使车轮滚滚,不曾停歇,这些明星一样的人物,依旧可以穿透沉积的尘埃,光彩夺目。

第二篇:CHEN《明朝那些事》的读书报告

《明朝那些事》的读书报告

陈可锋学号:201***

今天终于看完了《明朝那些事》,从放假到现在,我只用了一个月左右就看完了这部200万字的大作,并非我一目十行的匆匆而过,而是因为——这本书太精彩了想写点什么,但又怕语无伦次,不知所云,有所损这部大作。

大凡历史题材读物,往往有一种殉道者的苦大仇深。我们看到的历史总是拧着眉,瞪着目,像死板的老人一样为我们讲述着,但在这部大作中,我看到的是寄予轻松话语中的完整真实的历史,是作者深刻的思想,是作者对朱重八建立的大明王朝这段历史的娓娓道来,对权臣命运起伏的冷眼旁观,对王朝盛衰的无奈与释然„„

历史究竟是什么?《使命召唤6》里面很拽的将领说过一句很拽的话: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历史吗?谁有资格书写历史?后人写今人是负,明人写今人也是负,而负负一定得正吗?谁能保证当权者对历史的书写不会因为自己本身的利益而扭曲变形?这些问题无法回答似乎也不用回答,这只是我看完这部大作的一些疑问与思索。在上历史课的时候,我总是不安分地想:好一个历史课,是个什么东西?几百年的历史,无数人的生死,几句话就一带而过,最后就是这段历史的结果和意义,这算什么?而当年明月先生最后的一番话似乎安慰了我“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而言,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王朝也是如此。”

既然是历史,当然少不了各色人物。在这部大作里,无数英雄,奸雄,枭雄,弄臣,奸臣,无奈君,颓废君,荒唐君„„你方唱罢我登场。昨天还是内阁首辅,一品大员,今天就罢职回家如夏言、徐阶、张居正,昨天还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今天就锒铛入狱,人头落地如刘瑾、魏忠贤之流,昨天还励精图治,一派朝气蓬勃,今天就萎靡不振,或痴心炼丹,或几十年不上朝,如万历同志。我有时在想,生活中,我们都是主演,又都是路人甲,路人乙,历史中的这些人物,站在今人的角度看,绝对是历史的主角。

这些人之中,我一直无法忘记的有两个人,他们并不是铮铮铁骨的杨涟、威名远扬的郑和、心学的滥殇王守仁„„他们太伟大了。我一直无法忘怀的是陆炳和崇祯。前者是锦衣卫总旗,明代三公兼三孤衔的唯一获得者,整个明代除陆炳外无人兼得,他出身名门望族,接受严格的正统教育,知道严嵩是奸臣,却仍然帮他害死夏言,陆炳贪财,却只向为富不仁的大户下手,从不为难穷人,而且他还经常拿钱出来接济一些正直的大臣,遇上皇帝发怒要整人,他会站出来说情保全,绝不落井下石。就这样一个人,看着严党实力不断扩大,为了自己的利益也只得左右摇摆。他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坏人,可也不是完全的好人。但是在历史上是一个真实的人,我之所以记得他,是因为我在他身上看到了这个社会中大部分人的影子,对于杨继盛、海瑞这样的绝对好人,我们只能把它们当作精神领袖,基本不可能去试着扮演一下,而像张居正,王守仁又太遥远,我只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更像是陆炳,在复杂的社会中生存,无法完全遵守心中的道德律,看着好人受迫害无能为力,只能尽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已经受腐蚀的良

知不至完全陨灭,很累但很真实。

而对于崇祯,这完全是个悲剧人物,我感觉算得上是历史中最悲剧的人了。他完全有能力,有魄力,有胸怀使大明屹立不倒,但只可惜,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大明气数已尽”。“上台以前,憋足了劲要干掉那个死人妖(魏忠贤),死人妖干掉了,又来党争,后金入侵„„又出来若干人造反”,就像《渴望》里的女主人公,什么恶心人的事都让她碰上了,但最后女主人公“好人一生平安”,我们的崇祯同志的结局却很残酷,他睡得比高三学生晚,起得比鸡早,一天工作14-16小时,他并不是不作为,只是一切太晚了。可悲的是,他的努力终究换来的还是失败;最可悲的是,崇祯知道这点。他不是因为希望而战斗,而是因为绝望而战斗。“知道结局,也无法改变,却依然要继续,这就是人生的最大悲哀„„直到兵临城下的那一天,依然没放弃,一个了不起的人。

崇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也。这是一种精神,人有时候是要有一点这种精神的,哪怕只有一点。以上是应该配记得的一些人物。在这段读书的过程中,我还经历了一件难忘的事。当我看到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被阉党迫害时,我总感觉这段历史眼熟,再往下读才意识到是《五人墓碑记》和《左忠毅东轶事》的背景,当时学语文课文时也只是一笔带过,讲讲实词虚词,分分段,归纳总结每段意义,这段放后面行不行,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传统的说法,因为并非高考重点。而现在读了这段历史,我竟然感到少有的热血沸腾,这些文人身上是有迂腐,你可以说他们是死心眼,但他们的气节绝对没有陨灭。

无论是身位高官的七君子,还是渺小的五人,都没有屈服于阉党。但我想说的是这种课程就是我们可悲的应试教育。这种上课的方式真的是很可悲,想想老师教给学生的到底是什么。

说了这么多,也该结束了,以一首杨慎的诗做结吧!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礁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第三篇:《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报告

对这本书我是再了解不过了,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初中的时候,至今已经读了三遍。书的写作方式很新颖,正如作者当年明月说的那样:“历史应该可以写的好看”。作者一直遵循着这一宗旨,语言流畅幽默,偶尔略带调侃,可谓是轻松读历史的佳作。

“以史为镜,可以知进退。”历史是一个舞台,这个舞台上有无数个演员,有的人被历史记住,他的光荣事迹也镌刻在了历史长流之中;然而更多的人只是在这急流中漫无目漂浮着的无根草,被冲刷掉,被无情的忘记。《明朝那些事儿》犹如一部历史剧,从朱元璋到朱由检,由兴到衰。无数人物出现,无数天才的博弈。这三百年中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于谦,也许在之前我们只知道他一首的《石灰吟》,但就是这样一位书生却以一己之力,挽救大明危亡,力挫来犯之敌。还有那位坚守孤城,凭借着心中那顽强的信念坚守,任有多少凶残的来犯之敌,也只能羽铩而归。正因为有了这一个个不同的人物,才使明史能够更加丰富多彩。这其中令我最佩服的人物就是徐阶。

也许很多人在之前都没有听说过这个人,但他对于三百年的明朝历史来说却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的功绩也是无法磨灭的。徐阶的一生都为了正义而奋斗。嘉靖六年,面对丧心病狂的当朝首辅张璁要除掉孔圣人的封号时,满朝唯有当是的小小翰林学士徐阶一人挺身而出,上书反对,一句“我从未曾依附过你。”让张璁颜面尽失,被发配到蛮荒之地。我看到了徐阶的勇敢。嘉靖二十七年,一生为民,心系天下的夏言被严嵩使用卑鄙手段杀害,作为夏言的学生的徐阶忍受住了无数人的鄙视嘲讽,一言不发,默默地隐忍下去,因为他深知现实的残酷,这时候的反抗是毫无意义的,但他内心始终无法忘记夏言,更无法忘记严嵩,此刻我看到了徐阶的决心。之后的日子里,徐阶谨慎做事,不与严嵩争执,他在观察,他在等待时机„„就连狡猾暴戾的严嵩都对他放松了警惕,自己也逐渐得到皇帝的信任,经过十四年的伏蛰与忍气吞声,他抓住了严嵩的疏漏一举将严嵩扳倒,完成了致命一击,将满朝的严党一网打尽,为老师夏言报仇,更为那些耿直进言的人报仇。此刻,他却没有杀掉严嵩,而是用了一种更残忍的方式——严嵩被放逐回家,整日以乞讨为生,两年后死于荒野。正义终于得到了伸张。虽然他本人也不干净,但他与严嵩的最本质区别就是他心怀万民,重用人才,严惩贪污,使得大明王朝再一次恢复了活力和生机。他手握大权为了年轻时的志向而努力,报国救民,他从未消极怠工,尽心尽力。为了能让大明王朝更加兴旺,他早早就寻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接班人—张居正,悉心培养,言传身教,可以说日后的张居正改革离不开他的努力,为大明王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就在他的地位和威望达到近乎顶点的时候,他选择了主动退休致仕,放弃了无数人都想得到的首辅的位置,他是睿智的,他看到无数首辅后半生的凄惨生活,此时见后就收,城府不可谓不深,此时的徐阶是幸福的,他看着自己亲手创造的一切,微笑着离开了这里,离开了这个带给他痛苦、仇恨、喜悦和宽慰的地方。回顾自己的一生,他问心无愧,更多的则是欣慰。

四十八年前,他十八岁,家住松江华亭县,在那里他遇见了一个叫聂豹的七品知县,听从了他的教诲:“我将致良知之学传授于你。”

四十五年前,他二十一岁,来到北京考中了进士,在大明门前,他见到了首辅杨廷和,听到了他高声的预言:“此子之功名,必不在我辈之下!”

三十八年前,他二十八岁,面对首辅张璁的怒吼,他从容不迫地这样回答:“我从未曾依附于你!”然后他前途尽毁,家破人亡,被发配蛮荒之地,在那里,他第一次见识了这个世界的黑暗与残忍。

二十年前,他四十六岁,看着自己的老师夏言被人杀死,不发一言。因为他已经了解了这个世界的规则,报仇雪恨也好,伸张正义也罢,冲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四年前,他六十二岁,经过十余年的忍耐与经营,他除掉了严嵩,杀死了他的儿子,成为了一个工于心计,城府深不可测的政治家,世间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最终他得以善终,活到80多岁。徐阶已经永远的消逝了,连同他的时代,尽管他也有不光彩的一面,但这并不影响功绩,不影响后人对他的推崇,也不影响我对他的敬意。

在本书的结尾处当年明月表达出自己对于成功的理解: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人能能够活出真正的自己,无愧一生就是最好的。

最后用一首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的《临江仙》做结尾,表达我对演绎出精彩历史的明朝无数英雄天才的敬意。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第四篇: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1

《明朝那些事儿》,由当年明月创作的史学小说,叙述了百余年前曾经鼎盛一时的明王朝种.种的血雨腥风。

当历史老师第一次向我介绍它的时候,我便爱上了这本勾人心弦的小说,我一直为它牵挂。一次偶然,我同学在书城里发现了它,把它收入囊中。一天后,她将它带到了我的面前,我兴奋不已!喊着求着的,才好不容易把它借了过来。那一晚上,我都是兴致盎然的读着它。它在我心里早已不是一本普通的书了,而更像是我的一个朋友,他孜孜不倦的和我探索着明朝的过往烟云。

当年明月不愧于他的那些头衔荣耀,他是真正做到了把枯燥的史实写成了故事,让不懂历史的人看了都能懂的故事。我仔细地看着他写出来的字里行间,每次有历史逻辑的时候,他都要向人们解释明白,这些话语虽然浅显易懂,但这才是最难得的,我仿佛看到了他在思索表达方式时那眉头紧皱、处处堪忧的样子。很明显这本书证明他想通了,他顿悟了——其实,小说不需要华丽的修饰词,也不是写给某个人看的,它是给予每个人的,每个热爱它并为之着迷的追求者的。

只有大众的热爱,才能使它成名,才能使当年明月成功!当一个想要服务大众的人明白这些道理了之后,他就可能成功了……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2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是偶然发现的,读了几页以后便已爱不释手,欲罢不能了。一口气将一套七本全部买来,品完,直呼快哉。一遍读完不算,再读第二遍。满脑子全是明朝的那些人,那些事儿。

我素来喜欢历史。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喜欢查阅、比对,以求了解更全面、更连贯。大多史书记载史实的语言平直,无趣味,晦涩难懂。当年明月却用诙谐、调侃,而又不失真的现代人眼光和现代笔调,将明朝三百年历史写得那么好看,那么流畅,那么脍炙人口!这种行文方式将死寂的历史跃然纸上,将已逝去的历史人物拉回你的面前,与你对话,与你谈心,让你为他想,为他急,为他不舍,为他不值!真可谓感悟很多。写出几点,以共享。

一.封建王朝的更替只不过是不同地主的更替。

朱元璋可谓彻彻底底的贫农,一无所有,在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开始起义,最终取得成功。当他一旦成功,将元朝的地主赶跑,他便成了新的地主,天下之大,莫非王土。地主是要收租的,每个地主都要实现自己土地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对于广大穷苦老百姓,并没有因为新地主的上台而得到多少好处,反而是无休止地为各个朝代的更替和不同地主的上台付出长年忍受战争之苦,流离失所,一日重似一日的赋税、劳役和兵役。这一点,各位地主应当反省。

二、要想成功,要耐得住寂寞,要一根筋。

对于这一点,王贤人同志当仁不让。想当年王贤人没有悟道之前,被家人、邻居、同僚视为异端,怪人,傻子。看一棵竹子,他能看半天;看桌上的一茶杯,他能想三天;别人不愿去的偏远山区驿站,他一呆就是好几年。他没有因为别人的不理解,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放弃,依然寂寞地,一根筋地独自前行,直到成功。一代圣贤就此诞生。他的坚持,耐得住寂寞,一根筋的`行为方式,值得借鉴。

三、朱棣同志是伟大的。

在众人的印象当中,朱棣同志与篡位二字是分不开的。所谓篡位,便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我以前对他的印象也大抵如此。《明朝那些事儿》却让我了解了真正的朱棣。当建文帝对他的各位叔叔下手的时候,朱棣同志是要反抗的,反抗的结果便是造反,造反成功便是当皇帝,这无关紧要。我们关心的是他是不是一个好皇帝。历史证明,他是。在永乐大帝的统治下,修书《永乐大典》这一伟大书籍编纂完成;迁都北京――为国人的长治久安和免受蒙古的铁蹄的践踏作出了明智的抉择;远航――派遣郑和下西洋,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为和平与友好树立了丰碑;亲征六次亲征蒙古,最终死于征战途中,对于侵略我们的敌人敢于亮剑,亲自亮剑,强势,不畏惧!有这样的国家领导人,我们国人才能放心,才能不被欺负,才能扬眉吐气。有这样的国家领导人,国家何愁不强盛!

四、为崇祯同志平反。

大多人对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印象便是:无能、胆小怕事之辈、亡国之君是也。了解了其在位期间前前后后的历史情势之后,结论是:一部国家机器,带病运转多年,国库已空,财无所剩,人无所用,所谓气数已尽。任崇祯同志如何节俭,如何励精图治,已无法扭转那辆失控的破车。他只是不幸运地碰上了那个年代,风雨飘摇中,只能死马当成活马医。他尽力了。他无愧于他的祖先,倒是他的那些不作为的祖先们有愧于他。同情你,崇祯。我以我个人的名义为你平反。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3

我读过《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至今还记忆犹新,以往我对明朝的印象,自从看了这本书后,就彻底的改变了。

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自古以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这本书就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

读了这本书,我真正认识到历史的有趣。天启皇帝病逝,朱由检继位,成为崇祯皇帝。这个刚上任的皇帝,竟把几十年的老江湖魏公公耍得团团转。对于政治,崇祯展现出了极大的天赋,他不像他的那个傻哥哥那样,整天痴迷于木匠,而是聪明地把阉党统统除掉,一个也不给自己留下后患。

《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这样的好文章,多一字是狗尾续貂,少一字又言犹未尽。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底气,作者不露庐山真面目,没有借助任何名号,学历光环效应,却能仅以文字的魅力脱颖而出。这样的文章真是亘古少有啊!

我先前也读过几本写明朝的历史的书籍,刚开始,我认为《明朝那些事儿》应该是胡编乱造的,因为我看的那些历史书籍几乎都是写穿越的,而且,结果还跟这本书不一样!可是我错了!除了《明朝那些事儿》之外的历史书,几乎都是故作高深,添加神秘感,而且重要的历史还让我们自己去猜。先不说这个,那些历史书中的内容肯定是电影里胡编乱造的片段。可以说,要不是《明朝那些事儿》,我肯定还对明朝的历史“迷路”了呢!

《明朝那些事儿》就像一个小精灵一样在我的脑海“四处乱窜”,它告诉我关于袁崇焕的死因,告诉我于谦是被谁害死的……《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记忆犹新。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4

《明朝那些事》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记载了明朝的历史,令人回味无穷。

这本书将朱元璋的成功之路完整的记录下来了,讲述了他为推翻元朝政治的英勇作为,让人钦佩不已。一场场战役都诉说着他的智慧,一个个决策都显出他的敏锐,哪怕有时的一个错误也不会影响他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勇敢、冷静、敏锐、聪慧。为了推翻元朝的阴暗统治,朱元璋带领起义军一点点的把原称霸一时的元军,一点点的击败。他的英勇形象永远留在读者心中。他的成功不能只归功于他一人,还有他手下的大将们和谋士——李善长、常遇春、郭兴、汤和、刘基……他们伴着朱元璋坐上皇上之位。

朱元璋从一个放牛娃,到元朝**,父母兄弟饿死,他觉得极其不解,觉得好人不是该有好报吗?为了有口饭吃朱元璋当上了和尚,他做粗活还要兼职清洁工、仓库管理员、添油工,他忍着。长期的困难生活,磨练着他的意志。朱元璋当了起义军,从一个亲兵长做到一个首领,他用自己的计谋打败了强大的敌人。

读完这本书,我更多地了解明朝的历史,更加了解朱元璋,更加懂得了朱元璋当上皇帝的艰辛。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5

趁今年寒假有空余的时间,我又捧起了讲述明史的书《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开头主要讲述的是自幼是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因为忍受不了元朝的统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后被人诬陷说他要起义,被迫投靠了当时的起义队伍。慢慢的,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渐渐显露了出来,他先是打败了其他比他强的起义队伍,后又经过与元的数十年的征战,最后赶走了元朝的皇帝,统一了中国。

在这本书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专治夺权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将领,还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读完了这本书,回过头来想想,才发现自己从书中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而这些改变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残杀,父子反目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吗?

在这本书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这一生是我想。铁线正是靠着对国家热爱的心和随时准备为国家献身的信仰而活着的吧。我们要想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就必须树立我们人生的目标,只有准确地认识到我们每时每刻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6

明朝,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当年明月,用调侃却以又认真的笔触描写了那不平凡的三百年。历史,原来也可以那么年轻。

记得当时买书的时候,在书店架子上的一堆书里,偶然发现了《明朝那些事儿》,好奇地买下了一本,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第一次发现原来历史不止是枯燥无味的,它也可以让人捧腹大笑,而笑过之后又能引我深思。

比如,在这本书里,很少有真正意义的好人,但绝对有真正意义的坏人。每一个在普通人眼里散发谣言正义光芒的良臣将相也许都有这样或那样瑕疵。作者没有一味的歌功颂德,而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怒,有得有失的人。

又比如,在这本书里,不止有这流芳百世,家喻户晓的大人物,还有那些被人遗忘的人物,他们在这267年里太举足轻重,渺小得让人忽略。如果没有太监张敏的舍生取义。后来的明孝宗朱佑樘也许无法登上历史的舞台;如果没有那位连名都没有的看守,杨涟用鲜血和气节写下的绝笔也许只能化为灰烬;如果没有钱皇后的日夜守候和至死不渝的贞情,明英宗,朱祁镇也许已被深在大漠的孤军无援的吞没,不要以为渺小的没有力量,不要以为卑微的,就没有尊严。

在书里,自始至终都蕴含这一股力量。

这股力量支持这郑和下西洋,在咆哮的大海面钱毫不畏惧,这股力量支持这于谦打响了北京保卫战,独子面对凶险而未知的前途,力挽狂澜,拯救大明于危难之间。

最后我想说,从这一套书中,我看到的不只是大明王朝三百年间的兴衰与风雨,更多的是一种领悟和思索。

明朝那些事读书心得7

翻开大明王朝的历史,是谁?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是谁?以少年天才的身份闪亮官场;是谁?亲眼目睹了官场上为权力而争夺的腐败现象。冷静如你,睿智如你,正直如你:张居正!

梦想,复兴的希冀。你当上了内阁首辅,但你并不为之雀跃欣喜。因为你眼前的王朝,只是一副被掏干挖尽的皮囊。朝政的腐败、百姓的流离失所、国库的空虚,让你立下救国的决心。于是你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改革大业——在错综复杂的政治舞台上,面对守旧派的重重阻挠,你力挽狂澜、大刀阔斧,终让国家衰竭的命运一度出现中兴之气。

教育,厚重的责任。面对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你不仅在情感上充当了他的父亲,更在教育上担当了他的老师。你一生呕心沥血的两件事:一是改革,二就是对小皇帝的教育。你用你的肩膀,为十岁的他撑起了一片蓝天、一个国家。可你又怎能想到,你为他成长所耗费的所有精力,却成了他心里的阵阵阴影,伴君如伴虎、成败真是转头空啊!

抉择,舍弃的亲情。当改革轰轰烈烈的施展开来,当国家好不容易走上正轨时,一个巨大的苦难走向了你——你的父亲去世了。那一刻,你心如刀割。很难想象,为了朝政与抱负,你近二十年未回家看过父亲。愧疚、思念,在你心里更显浓重。而更大的考验,是你要放弃朝堂,回乡为父守孝。在梦想和道德中,你面临抉择。改革大计还未完全实施,你又怎能离开?最终,在满朝官员的弹劾和非议中,你超越了世俗,超越了那个时代,在亲情与梦想的抉择之中,你毅然向着梦想继续前进。

破灭,王朝的覆没。在你任宰相的第十年,你倒在了病榻之上。而你亲手教育的学生万历皇帝,却如同暴风雨般,摧毁了你毕生改革的成果。他对你进行打击报复,让你的家人流离失所。你一生为之呕心沥血的两件事,最终却成为了“矛盾体”,分崩离析。

当你离去,当你的改革被废除,当清太祖努尔哈赤挥戈南下、攻打大明王朝时,人们变得痛哭流涕、变得惶恐不可终日。可此时,世间再无张居正!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你用你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它不因繁华落尽而逝去,不因权势倾覆而凋亡,不因时间流逝而改变。张居正,你早在内阁混斗、自己政治生命岌岌不保的时候,就写过一偈:“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回首相望你的一生,你的确做到了,而且做的掷地有声。

《明朝那些事儿》里这么评价你“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以一介草民闯荡二十余年,终成大器。”你虽是一位孤独的英雄,却深深地激励着我!

我愿乘着爱国的翅膀,去拥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殷切情怀;愿乘着爱国的翅膀,去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愿乘着爱国的翅膀,去建设“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间乐土!

第五篇:《明朝那些事儿》读书报告

《明朝那些事儿》系列主要讲述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其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此系列书籍的第一部从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写起直到永乐帝朱棣登基为止。算的上是一部朱元璋传和半部朱棣传,其对人物经历生动的记录着实让人叹服。

朱元璋,这位杰出的开国之君在14世纪40年代,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跃而在1368年在南京登上大宝,他走的这条道路由于他自己的雄心壮志和力求飞黄腾达的意识,已被有力地强行改造,而使之具有符合那些传统形式的合理的外貌,使东亚大陆的统治权从新回到汉人的手中。他精通怎样取得帝王统治之术。作为此后的皇帝,他将使这种帝王之术适应他为之着了迷的帝王大业的需要。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的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没受过教育,却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他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便去讨饭,做和尚,但到后来,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冷静能够让他准确判断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中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在所处的局势中正确快速的判断,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朱元璋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所以做一件事,必须学会冷静,果断与坚持,当朱元璋一贫如洗的时候,这三样东西是藏在深处的巨额财富。

朱元璋虽说有让人钦佩的一面,但他的残忍也是难以让人接受的,也许一个帝王除了魄力与智慧外更需要心狠手辣,这是世事人性造成而非他个人造成,放眼于他的一生从杀敌人到杀功臣再到杀贪官,无论出发点的对与错,手段却是格外一致的残暴,开国功臣一一被陷害,不得善终,被任命的官员每天早上出门上朝之前都要与妻儿泪别,虽说写的夸张,倒也可以形象的体现出当时为其做事的危险性,一生杀害官员30000多人,也可谓世界之最,在对他残忍的感叹之余又可以隐约体味到一个王者的孤独和内心的敏感,他拥有全帝国的一切,却没有一个除自己外可以完全信任的人,甚至连自己的儿子都需要稍加防备,当权力膨胀到足以泯灭道德伦理的时候,似乎只有无边无尽的孤独才可以诠释一个“寡人”的心境。在无穷的富贵下,在残忍至极的边缘上折射出的是一个孤独者高处不胜寒的悲哀,所以,想要做一个超越万人的能者,有些时候就必须接受常人无法承受的孤寂,换句话说人生有得亦有失。

读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在对朱元璋观察感悟的同时逐渐将其与随后出现的朱棣一一对比,朱元璋心仪的继承人并不是朱棣,而是朱允炆,但这两个儿子表现的不同决定了他们最后不同的结局,从朱棣反败为胜的历程中又可以学习到很多的东西,在他很小的时候,当朱允炆还在饱读诗书,玩弄文字的时候朱棣在军士的营帐里与训场上同将领们打成一片,结下深厚的友谊,为其未来的霸业打下基础,也许当时的他并没有想那么多,也许只是性格所决定的一切,但你绝不可否认成功的结果从不看你的过程怎样设计,而是关注成功的要素你是否都已具备,至于是为天生就有而感到庆幸,还是不去抱怨,安心的后天自己去培养完全取决于你个人,现实从来不偏袒于任何一个所谓的乖孩子,它只臣服于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实践家。

如果说第一部让我对人物的性格影响深刻体悟颇多,那么第二部由朱棣领导下被万国敬仰的庞大帝国除了带给我对人物更深的认识外更有对统治阶层的智慧和残暴发自内心的震撼。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部,内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让人在感叹历史的同时,回味精妙策略的魅力,敬畏那些已逝的王侯将相。

朱元璋喜欢自己的孙子,想尽办法让心爱的皇孙继位,为其奠定了所能想到的一切基础,但皇位还是被自己的儿子——朱棣从孙子朱允炆的手上夺走了。如此,即使你机关算尽,但还是不能改变未来这个不可抗拒的结果,未来是不能被人所操控的,总会有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却无法避免,命运之神总是出人意料。接下来的朱棣,他在父亲朱元璋的基础上,虽然谋权篡位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但还是将大明发扬光大,成为万”国朝拜的“帝国,对明朝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他有着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仁慈和善——与老百姓在一起时,为他们主持正义,爱民如子;残暴嗜杀——残忍荼毒一切不服从他的人。他野心勃勃,战功显赫,长期在名将常遇春、徐达、傅友德等名将中长大,对战争和死亡早就司空见惯,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个骁勇善战的军事家。因为自己是并非是朱元璋的将来接班人的培养对象,对于朱元璋对太子朱标及其儿子朱允炆的偏爱而变得冷酷,对死后朱元璋传位给侄子朱允炆却没有传给他而心存愤恨,在明朝第一阴谋家——一个名叫道衍的和尚的引诱下,终于走上造反这条不归路上。朱棣固然残暴,但也是在他的统治之下,将明朝的发展推向了巅峰。郑和七下西洋,用友好和强盛将大明帝国的名字传遍世界。朱棣后的两任继承人也选的不错,可惜统治的时间都很短,朱高炽和其子朱瞻基一共只统治了十一载,虽然没有朱棣和朱元璋的惊天动地,但在这十一载中,却是明朝的黄金时期,两人合称“仁宣”。书中有令后人敬佩的、宁死不屈的铮铮傲骨,如铁铉、方孝孺,虽然都只是一介书生,一个文臣,但在朱棣的暴行之下,仍不屈服,心中怀中对正义的信念,无所畏惧。这不禁震撼了我: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决心是无可战胜的,执着的信念与不灭的正义才是最强大的武器。书中除了正经的历史,但幽默是在每一行中都能体会到的。其中令我觉得最经典的黑色幽默:“„„如果你有幸拿到两张铁劵,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别是第一版‘开国辅运’,因为据有关部门统计,拿到这张铁劵的人80%以上都会有朱元璋同志额外附送一张阴曹地府的观光游览劵。此外特别说明:单程票,适用于全家老小,可反复使用多次,不限人数。”除了幽默的调侃,还凸显出朱元璋当时灭臣人数之多。这就是《明朝那些事儿》,能将历史如此简洁明了,幽默生动的娓娓道来,一篇伟大的着作。能将历史写成如此,已是一种创世之举。

朱棣的一生颇为传奇,他人生中两次生死攸关的时刻“中五百万”的经历也不得不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说第一次兵败如山倒,眼看就要被生擒宰杀的时刻那一阵遮天蔽日的飞沙走石救得朱棣一命是巧合的话,那第二次几乎全军覆没时的阴风大作着实无法让人理解,就我们而言,作为庞大社会中的一份子显得尤为渺小,有时候我们无法左右外部环境,但我们只能尽可能的做好自己,也许机会就在你每每快要倒下的时候眷顾你,也许你一生的败笔在于你没有再坚持那么一小会儿,我们不能因为外部因素而抱怨然后渐渐停止自己的努力,而是要学会在逆境中不断顽抗,哪怕眼前毫无希望也要学会坚持,因为最痛苦的一刻也许预示着成功一刻的到来,只有尽人事,才有资格听天命。

除了对朱元璋和朱棣本人品质能力的感悟外,此书还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1出身并不能代表什么,哪怕是一个乞丐,只要你肯拼搏,会拼搏,也有机会君临天下。

2打赢一场战争,必须先要了解你的对手,正像书中所说“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永远不要轻视自己的敌人。

3每一种主张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群体,在接纳一条提议的时候要看到背后得益的团体,这样才能掌控全局。

4权力的斗争胜利者永远只有一个,张士诚,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人,他白手起家,成就一方霸业,但他的缺点和优点一样突出,作为乱世群雄中的一个,他小富即安的心理使其最终走向灭亡之路,权力争夺的淘汰赛中,胜利者只能有一个,要么征服,要么被征服。

5老天无罪,自己的幸福要靠自己争取,因为命运之神从来没有将宝剑交给一个乞丐的惯例。

6千万不要抱怨阻力,而要积极应对,就像朱元璋提拔官员时的手段,总要打压一下才可委以重任,所谓磨练就是这样来的。

7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解缙聪明,却聪明过了头,在许多人看来,他的变故只是对人生的选择失误而已,然后当他觉决心游走于官场的同时,他将自己看的太高,他对自己官场能力的评价远远超过了自身的水平,违反了一个重要而简单的原则,“做自己擅长的事儿,不做自己资质尚浅的事。”

8创业艰难,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起步的日子都是命悬一线的生活,只有经历过最严峻的考验才能获得平步青云的快感。

9没有永远的敌人或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两大强者的结盟意味着将于更强的对手平衡,当这个对手被消灭,结盟者也就变成了死对头,而自古以来的开过功臣有几个能有善终,也着实让人捏一把汗,因为王者只能有一个,在人性贪婪的背后利益左右着一切,学会在谋利中保护自己,不要被别人当剑使用后硬生生的掰断。

10心胸不宽阔的人做不了大事,朱元璋在造反期间,上下左右逢源,不贪图小利,每次得到战利品,就献给上面,如果得到赏赐,就分给下面的士兵。(不为小利,必有大谋)他老丈人郭子兴背叛过他,甚至要杀他,他不但没有记恨,最后,离开时,把自己的精兵大队留下后,兵权交出,自己另起门户走了。郭子兴曾问过朱元璋:“为什么这样对自己。”朱元璋说:“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不能忘记你的恩德。”得知这一消息后,原先企图杀害朱元璋的人,也对他敬佩万分。

11再强大的对手,只要从精神上击垮他,也只是一团毫无威胁的肉体,正如朱棣攻城方法之一:间谍法。这个世界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12政权握在一人之手,难免造成霸权主义,再英明神武的君王身下也总会存在一批穷苦的百姓,更何况政权落入像王振这样的败类手中,权力的至高无上和高度集中使其无恶不作,将人性丑恶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诺大的王朝最后尽落得皇帝被俘的千年耻辱,在那场不敢回想的亡国之战的最后一刻被自己的部下一斧斩断是一代孽种最恰当的结局,身处如今民主和权力制衡的国度里,不由感到颇为幸运,我们不能对古人制度有苛刻的要求,但牢记历史的伤痕,总会让我们找到更为民主和平坦的大道,迎来人类最幸福的一代。

感谢作者明月,历史并不幽默,幽默诙谐的是你,在乐趣中感悟历史,认识伟人,体味人性最真实的一面,无数的厉害角色每一个都表现着不一样的处事风格,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存法则,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节奏快速的社会里遵从强者昌,败者亡的自然规律有时候显得略微极端,但只要把握好度,它便会成为你不停奋斗的动力源泉,在人生跌向底谷的时候,在人生很是迷茫的时候,回顾历史,古今的生活在我看来换汤不换药,我们不能指望人的本性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感悟,不去抱怨,明确自己未来的方向,开动自己独有的智慧,坚定信念,学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在逆境中求得美好的生活,磨练身心,正所谓郎才女貌,巨大的收获需要惊人的实力与之相配,永远不要怪世事不公,而是要看到现在的自己还不够强大。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所认识的历史只停留在那些枯燥无味的课本上,我们大部分人似乎没有一点兴趣去追寻和探索那段充满生机的记忆长河,在我们的印象中那些书本便代表着历史,记到头昏的时间年月,无聊至极的制度纲领还有简单沉闷的人物事件,渐渐让我们疏远了历史,放弃了在我如今看来最宝贵的财富,历史其实是很精彩的,而《明朝那些事儿》能被大众所接受足见其有过人之处,数以百万计的青少年爱上历史也肯定了作者明月不一样的历史视觉。除了对书中历史人物的体悟外还有更多的便是对这本别具一格的史书记叙风格的欣赏。

正如”历史学者彭勇如此表示自己对历史书的理解。他评价《明朝那些事儿》是“比较有趣的普及书”,“最大的特色是通俗易懂,也有趣。还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周枝羽在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之后,称之为“一个流行文化研究的经典案例”。他表示,“这部书几乎具备了流行文学传播的一切因素。只是我没有想到一部具备了这些因素的作品居然是一部历史作品,而且是正史,完全不是戏说,我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把它称为小说,因为它几乎是完全忠实于《明史》的。”一本好的史书不仅要记实,更要能激起广大读者的兴趣,只有当它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和铭记时才发挥了一部史书最为本质的作用,无论历史在哪个档案馆中储藏的多么完好,都不及让岁月的长河在每个人心中不停的流淌,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很难,“当年明月,一个心灵史开创者,强调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正像这个名字的解读:明月,明,就是明朝,明月,就是精彩的明朝,当年明月,就是当年那精彩的明朝!他说:“我写《明朝那些事儿》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历史就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吗?不是!绝对不是!历史原来是很精彩的呀!”,感谢明月,你让我看到了前人不一样的一面,你让我发现了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巨大财富,你让我真正体会到历史无与伦比的魅力。

下载明朝那些事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明朝那些事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1 承载千年岁月风华的一束光,是照进我心中的一束光,它赶走了迷茫,驱散了黑暗。它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我成长的方向。它是一本带光的好书!此书是......

    明朝那些事__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白话正说明朝的史书,它与史书不同的是它的语言生动幽默,而与演义不同的是它讲述的全是真实精彩的历史,这成了我喜欢这部书的原因......

    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

    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1 有时候,我觉得我是一个很无趣的人,这么些年来,生活过得出奇的单调,抽烟嗓子难受,打牌头发晕,唯一一直在坚持的就是打篮球,貌似从上大学到现在,基本没有长时间......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有看《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的想法不能不说是受朋友的影响,但一直没有去看,直到去年1月份。起初在电子书上是当成一本休闲小说看得,闲时无事或者无聊的时候看一点,断断续续看了......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这套书很多年前就很火了,但对于很多流行的东西,我有时会很装逼的表示不屑,包括爱疯。很多年后,鉴于无聊的时光与手机发达的电子书功能,我出于无聊的理由开始......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实话讲,暑假一到,心中一心想着怎么放松,看书之类的对于我们来说的确比较头疼,但是经朋友介绍,我看了这本《明朝那些事》。令我惊讶的是,阅读它并没有让我觉得枯燥乏味,反而让我觉得......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洪武大帝》观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这篇文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看《明朝那些事》,时而带着消遣,时而带着凝重,时而带着敬仰,终于快看完了,明朝那些事读后感。有时弄点好笑的念给儿子听,他还听得津津有味,每到晚上,“妈妈,你还没给我讲明朝那些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