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书评

时间:2019-05-13 12:18: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明朝那些事》书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明朝那些事》书评》。

第一篇:《明朝那些事》书评

书评

------《明朝那些事儿》

历史离我们太远。历史书籍太多。有一句话说:“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就多少表现了人们面对久远的历史和浩瀚史籍时往往会出现的迷茫。

历史学家想要承担褒贬春秋,以史为鉴的责任,但是他们使用的语言,他们的叙述方式使他们与百姓渐行渐远。

历史是如此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为什么到了史学家手里就变得枯燥无味了呢?历史学家就不能把生动活泼的历史呈现给大众吗?是受制于能力、才力,还是受制于观念?

其实,古代史官们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我们至今还可以从古老的《尚书》中读到当时人的音容笑貌,从《左传》中读到生动的故事。然而,越到后来,体例越僵化,文字离口语越远,更由于才力不及,文章无色,许许多多的史书,被指为“断烂朝报”,读之味同嚼蜡。

就在这时,一个远在广东的学习法律出身的公务员挺身而出。他在公务之余热中于心理和历史方面的写作,开始是时“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到后来,经过认真构思,决心写一部他眼中的明史。他还不想把它叫做“明史”,或许因为那样会显得过于沉重,或许因为那样会被读者误认为又是一本“学究书”。因此,他把它命名为《明朝那些事儿》,而且在事的后面又特意加了“儿”化。这题目,读者一看就有一种解放感,亲近感

《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大家应该对这本书都有一定的了解。也许正是因为书中平实的语言,以及不经意间微妙的情感流露打动了我们。也许正如作者明月所说:“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

全书虽然是以人物和年代为主线,但中心却集中在一个“斗”字上。围绕着“斗”字,全书又可分为两部分:

一、内争

宫廷内部的争斗,官场上的尔虞我诈,确实是本书的一大看点。后宫中的万贵妃和客氏也算得上是众多人物形象中最具代表的两位。当然,之所以提到她们二位是因为她们的共同特点:阴险毒辣。有兴趣的读者不妨留意下书中对这两位“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的描写,一定会颇有感触。

至于官场上,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严嵩、高拱、张居正、徐阶等人充分体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办事风格:“要么不做,要做做绝”。为铲除异己不择手段,确实是难得的阴谋家。但同时,他们又都是实干家,斗争、专权不是他们的根本目的(严嵩除外),他们更多的为中兴朝廷呕心沥血。比起后来专政的宦官、贪得无厌的小人魏忠贤,他们也算得上是忠臣了。

二、外战

从出兵蒙古、平定边疆到抗击倭寇、支援朝鲜直至最后抵御后金军队来袭,战争穿插在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千里之外的运筹帷幄,决战之处的杀声震天,神秘莫测,精心动魄。精彩的场景背后,更涌现出一位位盖世奇才,民族英雄。

戚继光、李如松、孙承宗、袁崇焕……他们的背后,都隐藏着那么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通读全文,我领悟到一个道理:文学,兵法,还有权谋,三者必具其二,才能治国平天下。比如于谦,他是文官,又会打仗,但不会权谋,所以流芳百世,但含冤而死;比如戚继光,他是将才,但懂权谋,所以得以善终。又比如张居正,他是文官,又会权谋,所以才能权倾一时;更加厉害的像王守仁,文学兵法权谋,样样精通,那这样的圣贤我无话可说。

以古论今,一家王朝就好比一家公司,皇帝就是董事长,首辅(宰相)就是CEO,文武百官就是大小头头。不同在于,现在市场经济时代,满大街的公司,满大街的王朝。而对于一个志向远大的年轻人,是打算出将?还是入相?或者是称帝呢?我想,历史的长河一定会给他一个准确的答案吧。

第二篇:明朝那些事儿书评

明朝那些事儿之朱元璋

《明朝那些事儿》是作者石悦用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语言写的历史性小说,它不但在互联网上深受网民的追捧,同时也受广大的读者喜爱,在出版的小说中也是一部畅销的热书。本书共七部,其中朱元璋是第一部的重要人物,他是明朝的开山鼻祖,灭元真凶。虽然他没有高贵的皇族血统,但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就是朱元璋的气魄,一个善于抓住时机的人。

元末时期,朱元璋家里贫困,因黄河决堤,元政府虽拨款组织修堤,但是修堤却没有钱发给农民,尽被官员给贪污去了,当然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这是农民起义的导火线。不过这次天灾人祸导致了好多人饿死,朱元璋的父母也不例外。为了生计朱元璋只好去做了和尚,不过和尚也不好做,经常被其他和尚欺负,特殊时期要吃饭也要分配到穷地方去讨饭,经常是讨不来吃的。就在此时,老乡汤和写了反书密荐他去参加起义军。这时也败漏了造反的事实只好被逼参加起义军。

承蒙好友推荐,他加入了郭子兴的部队,并且在他的队伍里渐渐成长,其军事才能和智谋也慢慢让人羡慕嫉妒恨,这个人就是他的岳父郭子兴,因为他成为郭将领的得力助手,所以郭子兴把义女马夫人嫁给了他,这时朱元璋这艘孤舟就有了港湾。但是郭子兴是不会让他留在自己身边的,所以朱元璋明智的选择了离开他。自己建立一支富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他很有慧眼,把一些能征善战的和有智谋的人都留下了,其余的全还给郭子兴了,这就是朱元璋的大肚。

朱元璋收买人心方面也做得很好,当前老板郭子兴无处容身时,是他收留了和他的军队,不但如此,他还做出了一个让敌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把自己的帅位让与郭子兴父子,这一举动让郭子兴等人刮目相看,不久在郭子兴父子战死后收买了很多为他卖命的人。重要的是朱元璋懂计谋和变通,会用权宜之变。当朱元璋面临陈友谅这样的劲敌的时候,他邀请了他的智囊刘伯温,尤因刘伯温不愿意为朱元璋服务,所以朱元璋硬是把王硬上弓,用刀强迫刘伯温加入他的团队,这是我佩服他的变通。其次是他的军事才能也令人叹服。

当陈友谅从水路攻打朱元璋时,他巧妙的用计把陈友谅的军队骗上岸,扬长避短的用自己的优势伏击敌人,让敌人大败,所以我不得不佩服他的战略眼光很长远。当然他不断地吸取了作战经验,培养了大量军事天才,为后来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朱元璋利用了他的所有优势,最终统一了天下,在治国方面他也有他的如意算盘,乱世用武将,治世用文臣,所以在他建国后就想尽一切办法把武将的兵权削弱,后来酿成好多大错,设东厂锦衣卫,成为他的杀人工具,大肆诛杀开国功臣,制造了明朝四大冤案,冤杀了好多人,这是他的一生中最大的错,也是他永不磨灭的污点,所以导致了他的江山不得人心,只能短命。

总之,朱元璋的功过与一身,有着不可否认的功绩,建立了明朝政权,解救了当时处于水深火热的百姓,但是也制定了一些酷刑法,对惩罚有些太过。同时他在科举选才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也禁锢了人民的思想。如果朱元璋一生没有那么多的杀戮,我相信我会更喜欢他,虽然他外表长得其貌不扬,但那时我跟看中他的能力。

第三篇:《明朝那些事儿》书评

《明朝那些事儿》书评

这本书几年前就已经听说过它的大名了,是我高中老师推荐的,他说,看完这本书你对历史会更加的喜欢,怀着疑惑的心理看了一本,之后被深深地吸引了,在兴趣的推动下,看完了七本,真的不错。

高中老师很有意思,他超级讨厌死背书,他给我们讲二战史,讲盛唐史时,总是声情并茂,说到动情处甚至不觉就手舞足蹈,那些枯燥的历史材料在他的口里都变成了生动感人的故事,有情有义,那些故事背后的规律也变得轻松易懂了。被故事吸引的我们不由自主的就记住了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这应该是我第一次觉得历史其实是件有趣的事。

后来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柏杨先生的《皇后之死》和《皇帝之死》,他用现代人的语言去写那些藏在历史深处的故事,在他笔下,皇帝是“XX先生”、皇后是“漂亮老奶”,用词诙谐,嬉笑怒骂,豪放不羁,那种生动有趣,又不失客观和对史实的忠实态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真的写到通史性质的《中国人史纲》时,柏杨老先生还是摆出了一脸严肃的学究模样,让我不由得猜想,也许历史本身就是严肃的?让柏杨老先生也不能免俗。尽管我有时候也会被某个偶然知道的好玩的历史故事牵引着去翻看我家书柜里的那套《资治通鉴》,最后往往都会被几句诸如“帝怒,重责之”之类冰冷、空洞又简练得可怕的文字泼得满头凉水。所以当年明月石悦说:“历史不需要虚构,历史本身就已经足够精彩”时,一定有好多史学家都暗自偷笑了吧:“这小伙子钻了几年故纸堆,就敢说这样的大话?” 可当当年明月一天天一段段娓娓写来的时候,无数人真的折服了,历史本身就是这个样子的,它由无数个活生生的人扮演着几年几十年甚至成百上千年的堆积而成,每个人都在无形中不知不觉的循着历史规律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又每一次可当当年明月一天天一段段娓娓写来的时候,无数人真的折服了,历史本身就是这个样子的,它由无数个活生生的人扮演着几年几十年甚至成百上千年的堆积而成,每个人都在无形中不知不觉的循着历史规律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又每一次惊喜、曲折以及生动,他们是一群有血有肉的人,有七情六欲,也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所以,这无数有血有肉的人就组成了一段有血有肉的历史,在寻找历史规律中不忘突出人性,这样的历史才是真正的人的历史啊!

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重复和相似,我的确也有很多的收获,趁机将明朝历史全部熟悉一遍是收获之一,但那一个个淹没在历史中的活生生的人们哪,却是看过此书之后最让我难以忘怀的,不论是开天辟地创立一朝天下的朱元璋,还是精明果断历经三年靖难的豪杰君王朱棣,又或者铮铮铁骨的于谦、沈链、夏言、杨继盛、海瑞,隐忍睿智的王阳明徐阶,他们用他们经历过的坎坷起伏,历练过的血与火的生命的考验告诉了我许多关于人生,关于信义的那些曾经发生过,震撼过大家的,又即将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发生在我们身身边的那些事儿。

当然,我忘了说了,关于《明朝那些事儿》的语言表现形式,正是我最喜欢的那种笔调,幽默通俗,轻松又不失严谨,写到事态严峻处仍不忘开点小玩笑,活用现代词汇,如忽悠、厚黑学等等,写到朱棣靖难时期,大军压境围城的危急时刻,不少城中妇女带着装满砖块的竹筐上城助阵,一顿猛烈的板儿砖伺候,不但鼓舞了守军的士气,同时也击退了好几轮敌军的攻势,写到这里当年明月不由感慨:“哎呀!原来拍板儿砖的由来古已有之!”看到这里,忍不住笑喷出来,当时我正在去上学的路上,旁边的行人很费解的看着我。当然,玩笑归玩笑,在史实的应用方面,当年明月却是格外客观严谨,经得起推敲的。

已经有太多人称赞的《明朝的那些事儿》,自然也产生了不少批判的声音,说到这里,我想我也就不再多作评价了,一本书的力量有没有粉丝们称颂的那么神奇,我也想也还是见仁见智的,或者我们也不用对每一本书都给予太多的要求和期盼,认真的阅读,细心的品味,看完之后,能有所收获,那也就够了。

历史文化学院

卢俊俊

第四篇: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史书读得不多,《明朝那些事儿》是读过的史书中比较另类的一本。该书语言流畅,时不时调侃一下,真可谓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作为一部白话正说明朝的史书,它与史书不同的是它的语言生动幽默,而与演义不同的是它讲述的全是真实精彩的历史,这成了我喜欢这部书的原因。

历史,每次读来总是心潮跌宕起伏,那些事儿又都是大事,平凡如蚁的事,正史不关心,野史也不疼爱,既然是大事,就总会引来很多的假设,总会假如这个不这样,那咱们国家早就怎么样啦,如果那个不那样,咱们早怎么样啦。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只要是个事儿,就没有如果的,哪怕你是王侯将相。但这也就构成了后人在阅读历史时的一个微妙的心理,这种奇妙的品味过程,相信每个读历史的看官都深有体会的。

本书从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份档案开始,细数朱元璋的小名——朱重八,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等,一切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朱元璋因为家庭出身三代贫农,所以为了吃饭,他为隔壁地主放了16年的牛。自古雄才多磨难,他17岁时的一场饥荒让身旁的亲人一一死去,带着复仇的火焰和有饭吃的追求,朱元璋来到寺庙,做了8年的和尚,但身旁的数十起暴动让他揭竿而起,经过长达16年的艰苦努力,他打败了元朝,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王朝——明。

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讨饭吃,做和尚,但到后来,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的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现在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判断。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朱元璋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会。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静、坚持与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16年的造反经历中,我看到了朱元璋无比的军事天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与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中,他利用徐达的多点围攻的冲锋旗开得胜,而后常遇春的单骑救主,再是猛男丁普郎的冲锋,最后致命一击——火攻。这几板斧抡得陈友谅一败涂地,而后用安抚俘虏的命令获得民心,并一举消灭了他当皇帝路上最大的敌人。这几招看出了朱元璋对海战的精通——兵贵神速,旗开得胜;他的眼光之准——关键时刻常遇春一箭射中孤军深入、勇不可挡的张定边;不断败退中,丁普郎无畏的冲锋„„当这些名将都被朱元璋纳入麾下时,胜利还难吗?其实,他最狠得是最后一招,利用不杀降的政策广博民心,将陈友谅的军队弄得支离破碎,再无还手之力。不得不承认,朱元璋是个军事天才,小时候放牛、讨饭的情况下能有如此出神入化的军事才略,实在难能可贵!

明代,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最明显的体现。在政治制度上,朱元璋基本照搬元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这么做其实是通过分权来抓权,他将军政大权全都集中到他手里。但这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对于精力旺盛,每天加班加点批奏章的朱元璋也是累得够呛,于是他另设内阁,参与决策,减轻负担;而后内阁首辅权倾天下,连皇帝的圣旨都可以不批,想整谁整谁,这和明太祖的内阁制度是有直接关系的。

“时势造英雄”是真理!朱元璋虽有过人之处,但总体上不算是“奇人”,和历史上许多君主相比,他并不出众。与其说他有王气,倒不如说他很有运气,先是出生在了一个汉人必反的动荡年代,又巧遇了众多良相俊将,就连细节因素(鄱阳湖的东风)也那么庇佑他„„想不称王也难。他的过人之处不多,但有一点对他的对手来讲是“致命”的,那么就是“缓称王”政策,这能让他在高举“自然法正义”旗帜的基础上巧妙地周旋在蒙元和陈、张之间,先是“帮助”蒙元“剿灭”陈、张二人,然后再对蒙元“反戈一击”。考察历史,我们发现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和改革开放初期的“韬光养晦”理念都有“缓称王”的影子。

朱元璋一生杀人如麻,他的统治时代像极了苏联的“大清洗”时期——政治上极端恐怖,经济水平和军事力量却都有了长足进步。尽管如此,中国的朱元璋还是要比俄国的斯大林优秀:斯大林搞大清洗,主要目的在于铲除异己,只是徒有“肃反”之名罢了,他把杀人当作目的;朱元璋虽也滥杀了不少无辜,却也几乎没有放纵一位奸臣,杀人在他眼里只是手段。但总会有人会为这种人才的大量流失埋单吧:苏联在二战中付出了死亡2000万的惨痛代价,而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则丢掉了江山。

朱皇上无疑是个成功者,但他却不是个常胜将军。在他的成功的路上经历了那么多的失败。因此,要获得最后的成功,不是经历失败,而是经历失败后,继续奋斗的勇气。这是普通人和成功人士的本质区别。

作为大明天下的缔造者,朱元璋有过不朽的功勋,也有过严重的过失,但他有充足的理由为大明帝国而骄傲和自豪。

朱元璋的失误之处也许在于他太相信责罚、杀戮的功效,而忽略了制度的完善和教育、感化吧。朱元璋为了保证天下是自己的,也是他的继承者的,精心、刻意地做了许多的安排,夺兵权、杀异己,却无法保证天下从他的继承者手中被夺走。看来,无论你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却无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而历史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书写的,因此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而我们以前面对的事枯燥的叙述和总结,根本无法引起我们的阅读欲望。下面是我认为的一些有哲理的话。

1“我相信我是对的”。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门。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每一种主张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

4张士诚是一个有着坚强的意志的人,他白手起家,最终成就一方霸业。但他的缺点和他的优点一样突出,作为乱世群雄中的一个,他有着小富即安的心理,却并不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只能是淘汰赛,胜利者只有一个。是的,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他也不会将什么宝剑和钥匙交给一个乞丐,在那绝望的日子里,并没有人去同情和可怜这个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告诉我们,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他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6 朱棣过于得意忘形了,他似乎忘记了他当年是怎样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的。决定战争胜负的并不一定是先进的武器和士兵的数量,而是人的决心和智慧。于是,当年的那个一心为民请命、为国效力的单纯的读书人死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跃跃欲试、胸有城府的政客。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也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只不过是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罢了,但问题在于,解缙在作出这个选择的时候忘记了一个重要而简单的原则,而正是这个简单的原则断送了他的一生。这条原则就是: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

不过,朱元璋就是朱元璋,他的是非功过早已载入史册,人们心中自有分数,又岂是你我可以毁誉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历史风云即便,各个英雄人物流星般横空出世。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当年的人、事早已灰飞烟灭;然而,大浪淘沙,他们这些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加灼灼生辉。

第五篇:《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花了一个寒假的时间,终于把《明朝那些事》读完了,或许因为语言通俗,读起来并不像阅读古文那样费劲,但它里面的内涵却深深吸引着我。

也许,读完了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对明朝的历史有多么详细的了解,但在这本书里,我明白了道理,懂得了真情,更看到了若干世间罕有的高贵品质,并深深为其折服。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心狠手辣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勇士,坚守信念的强者,更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隐藏其后的,还有那复杂又难以捉摸的人性。读完了,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由于利益二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但确有一样东西始终未变,这个东西,叫做天道。借用仙四结局紫英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惟有天道恒在,往复循环,不曾更改……千年的历史,我们不能轻易评说,我们只能从看到的人与事中来自己分析判断,冥冥之中,确有这样一种力量,在左右着历史的轨迹。

明太祖朱元璋丑不丑不重要,他集结了一代名将徐达、常玉春,他们侥敢善战,为成就朱家霸业鞠躬尽瘁。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他正骑着马,是在寻找他的侄儿朱允炆吗?郑和站在船头,看着即将出发的庞大舰队和茫茫的大海,他是在感叹什么吗?嘉靖皇帝不问朝廷大事,最终还是没能炼成长生不老的仙丹。远处传来孤独而清越的鼓声,那是戚继光将军独自在为抗击倭寇的士兵擂鼓。崇祯皇帝他并不想死,更不想成为大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也许每个皇帝的梦想都是朱家的基业世代相传,但现实却是残酷的,不知崇祯死时心里在想些什么,有没有想到他的祖先朱元璋呢?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三百年的明朝不算长,其中的金戈铁马、尔虞我诈、血雨腥风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史留给我们的不止是记忆,更多的是一种沉淀,是一份宝贵的财产。南京的明孝陵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陵墓,因马皇后有“孝慈”皇后之称,故称“明孝陵”,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我走在陵园内的神道上,两旁的石兽、文臣武将的造型历经时间的风风雨雨,依然栩栩如生。恰逢国庆长假,来这里的游客很多,老人、小孩,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我们生活在新中国这样一个和谐社会中,祖国的强大繁荣是我们幸福的源泉,少年强,则国强,我相信历史会因为我们青年一代而更精彩!

下载《明朝那些事》书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明朝那些事》书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明朝那些事经典语录

    1,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2,知道结局是悲剧,也无法改变,却依然要继续,这就是人生的最大悲哀。 3,中国历史上,共同创业的人大都逃不过“四同”的结局——同舟共济——同床......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范文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早就听说了《明朝那些事儿》但是一直都没有机会好好地阅。大学才开始读,读完序言,我认为作者想用一种现代人的思维拉进历史和我们之间的联系,试图用一种极通......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看《明朝那些事》,时而带着消遣,时而带着凝重,时而带着敬仰,终于快看完了,明朝那些事读后感。有时弄点好笑的念给儿子听,他还听得津津有味,每到晚上,“妈妈,你还没给我讲明朝那些事呢......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历史很精彩大庆新华子弟学校初二(1)班郭君婉读书是一种自我放松,所以我总是自动跳过一些哲学、社会、人文类的书籍,有时连最喜欢的推理小说都懒得翻阅。但......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模版)

    历史的铭记 ——《明朝那些事》读书报告 1643年3月18日夜晚,崇祯走向了那棵生命终结之树,他以自尽的方式表明了他的不屈与尊严,结束了注定悲剧结尾的人生。早已摇摇欲坠的明朝......

    《明朝那些事》读书笔记

    治大国,如烹小鲜 —读《明朝那些事儿》的体会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的建立的封建王朝,从白手起家的朱元璋到悲催的感叹“诸臣误我”的朱由检,有着无数的传奇故事。......

    明朝那些事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济南市白马山小学孙钢 历史书读得不多,《明朝那些事儿》是读过的史书中比较另类的一本。该书语言流畅,时不时调侃一下,真可谓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

    明朝那些事__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白话正说明朝的史书,它与史书不同的是它的语言生动幽默,而与演义不同的是它讲述的全是真实精彩的历史,这成了我喜欢这部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