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5种模式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5种模式
模式一 市场运作型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需要大量资金作保障。筹措资金的最有效方式,莫过于市场化运作。这种运作模式重在运用市场机制,综合利用土地、信贷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土建施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在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对于具有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土地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地方,可以通过统一规划、市场运作、业主开发、集中建设,实现整体搬迁,整合成为新型农村社区。
外地不少地方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许昌市鄢陵县明义社区在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时,就是利用生态优势,将社区二期开发节约出的990亩土地中拿出300亩,用于旅游业发展,从而解决了部分建设资金短缺问题。该社区的幼儿园、超市、商业街等一切用作经营的配套设施建设,也都采取企业运作的办法来解决资金问题。
模式二 政府主导型
对县、乡财政基础较好或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地方,可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BT、BOT等模式开发建设成为新型农村社区。
所谓BT模式,是指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项目的运作通过项目公司总承包,融资、建设验收合格后移交给业主,业主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
所谓BOT模式,是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的一种方式,它以政府和私人机构之间达成协议为前提,由政府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
目前,BT模式、BOT模式都是筹集项目建设资金的形式。
模式三 企业参与型
采用这种模式,需要积极动员有实力、有需求、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解决社区产业发展、群众就业和企业用地等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企业与新型农村社区融合发展、互利双赢。
许昌市长葛市古佛寺社区建设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该社区的居民房屋建设面积为19万平方米,需投入资金1.6亿元。为筹措建设资金,古佛寺社区将腾出的690亩土地交由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统一使用,公司拿出补助资金1.035亿元,用于居民房屋建设,这样农民户均只拿1万元。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腾出的土地,众品公司部分用于建设养殖基地和果蔬加工基地,剩余土地用于众品公司扩大发展。社区居民不仅能够获得土地入股的股金,还可以到基地打工,增加收入,实现了双赢。
模式四 政策引导型
对位置比较偏远或者深石山区、地质灾害威胁区、煤矿塌陷区、矿区等不宜居住的地方以及扶贫搬迁的村庄,要重点借助相关政策和重大项目建设机遇,实施整体搬迁,就近进入新型农村社区。
该模式可以解决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区域内的农民的生存生活和脱贫致富问题,而且为改善和恢复迁出地生态环境打下良好基础,达到扶贫与生态建设双重效益。我市伊滨区寇店镇和谐社区杜寨小区建设就属于该模式。该小区是洛阳龙门煤业常村煤矿塌陷区杜寨村搬迁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计划安置杜寨村搬迁居民400余户1700余人。小区建成后,将彻底解决杜寨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再如新乡市。该市将异地扶贫搬迁、南水北调库区移民搬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搬迁与新型农村社区统筹规划建设,有效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模式五 自筹自建型
对位置相对偏远但地方政府有一定财力的地方,可以采取规划一步到位、群众自筹自建的模式,逐步予以推进。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各地有各地的特殊情况,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和本地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去创造性的落实。
毫无疑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遵循规律,切实做到一切按照规律办事,违反规律的事情坚决不能干,符合规律的事情则要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干。当前,我们就要抓住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个重大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顺势而为、借势而上。正如市委书记毛万春所讲,要进一步形成破解难题、攻坚克难的良好态势和气势,争取更有作为,就要遵循好、运用好市场经济规律、群众工作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规律。
第二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根据我们的的实际采访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主要有四种不同的建设模式:第一,政企联建型。政府与开发商联建,一部分土地用于房地产开发,一部分土地用于安置当地农民,开发所赚的钱用于新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典型的就是荥阳的洞林湖新村和邢村新村;第二,集体代建型。乡镇集体或者村集体统一委托建筑公司建,群众购买,微利经营,如漯河市临颍县杜曲镇龙堂村。第三,村民自建型。统一规划,统一图纸,群众在原有的宅基地上自建,如中牟县大冶镇的刘碑中心社区。第四,政府代建型。这种模式下,政府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将农民的宅基地和部分耕地进行征用,在为农民建设新的社区的基础上提供征地补偿,比较典型的是郑州市姚桥乡的姚桥社区和磨李社区
4.农村新型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情况
(1)市政基础设施
主要包括道路(社区内部道路和周边道路),自来水,电,暖,气等
(2)公共服务设施
(3)文化服务设施
关于建设资金问题,李亚提出,一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舍得拿出资金倾斜、支持社区建设;二要整合涉农资金,按照“职能不变、渠道不乱,打捆使用、各尽其功”的原则,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三要广开融资渠道,能够市场运作的通过社会资金参与、金融支持、以地生财、群众自筹、社会捐建等方式,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四要鼓励企业参与社区建设,统筹解决企业可持续发展用地需求和社区建设、群众就业问题,实现互利共赢。
第三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载体,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措施。为全面了解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县发改委组织人员进行了专题调研,具体情况是:
一、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及成效
2008年,我县抢抓国家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机遇,正式启动了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工作,将全县346个行政村科学合理规划为106个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实施后可新增耕地5万多亩。在这项浩大的民生工程推进过程中,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社会参与、政策扶持、梯次推进的原则,先后启动建设了平阴镇前阮
二、山头、博士、东阿镇新合、孔村镇驻地、孝直镇丁屯、展洼等18个新型农村社区,截至2010年底,累计建设住房5788户、80.4万平方米,竣工入住789户、12.6万平方米,完成道路硬化6.6万平方米,绿化1.13万平方米。全县农民新型社区建设呈现出试点先行、统筹发展、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
(一)坚持科学规划,优化社区建设布局。我县历来高度重视规划先行,只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引领快速发展。我县在社区建设中,坚持规划先行,先后编制完成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和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对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布点进行了科学安排。按照城乡一盘棋、城镇协调发展和各项规划高度衔接的思路,合理确定社区建设规模,科学规划空间布局,有效进行了合村并点。同时,本着“高起点、高层次”的原则,组织专家、村民代表对社区详规集中评审,确保规划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特色突出、风格多样。
(二)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成立了由县长任指挥的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及由县农办、国土、建设、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关工作的组织实施,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一事一议制度,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组织协调。出台了《关于农民新型社区试点建设协调会议纪要》,进一步细化明确了县农办、国土、建设、民政、卫生、教体、水务等部门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自扶持政策和具体落实目标。各镇(街道)也抽调人员成立了指挥部,形成了“党政推动、两委(村、居)主办、村民主体、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三)用足用活政策,切实加大扶持力度。一是用足用活土地政策。对列入“土地增减挂钩”进行新村建设的村庄,除安置地块外,由县政府统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统一对外调剂置换,对旧村址土地复垦新增耕地每亩补助10万元。同时,鼓励农村居民向乡镇驻地、县城集中,以户为单位全部迁出本村腾出宅基地的户,除享受本村货币补偿政策外,由村集体从扶持资金中给予1万元的异地安置费。二是整合资金集中投入。本着“资金来源不变、用途不变,整合集中使用”的原则,将上级出台的涉及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政策,由县财政整合统筹运作,集中投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三是规费减免政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除税收外,原则上一切规费全免。同时,县政府对镇(街道)、村(居)修建性详细规划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补助。
(四)创新建设模式,灵活推动社区建设。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建设模式,不断加快推进建设进程。一是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通过发展民营企业、工商
贸易、餐饮服务等行业,吸纳人口向镇驻地集中。孔村镇驻地中心社区,依托快速壮大的炭素产业和商贸服务业,规划占地517亩、建筑面积34.5万平方米的社区,吸纳集聚周边村庄人口1万多人。二是与主导产业拓展提升相结合。依托特色品牌基地产业支撑,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孝直镇汇东片区依托无公害蔬菜基地,将21个村合并为3个新型农村社区,节约用地5300多亩。三是与重点项目和滩区迁建工程相结合。借助黄河滩区迁建工程,把沿黄13个滩区村、2500户,集中整合到7个社区。同时,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同步搞好基础设施、园林绿化、教育卫生、社区服务等配套建设,促进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五)突出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群众自愿、循序渐进、统筹兼顾、积极稳妥”的原则,广泛地听取群众的意见,扎实做好群众基础工作。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各单位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民意,宜合则合、宜搬则搬、宜改则改、宜建则建,不搞一刀切、行政命令和大拆大建。坚持民事民决,社区建设什么样式的房子、由谁来建、什么时候建,农民群众自己说了算,真正把中央的惠民工程变成农民群众自觉自发的行动,因地制宜探索出了村并村、村并城、村并镇、村并企、旧村提升等多种模式。由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最大限度地尊重群众意愿,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取得了较大成效。
(六)坚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农村社区。在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挖掘地域特色,积极打造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新型农村社区。如玫瑰镇以构建“功能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富有活力”的新型城镇为目标,高标准建设,多元化投入,高效能管理,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社区建设,一个环境优美、适宜人居、展示形象、承接旅游、充满玫瑰特色的小城镇在县城西南的翠屏山下崛起。又如孝直镇以“孝为先、人为本、和为贵”的孝直文化为载体,打造了极具内涵的特色驻地社区。
三、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崭新课题,现在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第一,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一是财政政策捆绑、项目整合的扶持资金非常有限,难以弥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维持正常运转资金缺口。二是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农民群众不很富裕,主要靠农民群众自身筹集解决困难很大。三是土地置换资金到位滞后,土地置换补助金须土地复垦验收合格后才能到位,而土地净收益补助则要等到土地招拍挂之后才能支付。同时,新型社区建设方缺乏主动筹资的精神,对县里社区建设投融资平台过度依赖,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群众积极性不高。受传统居住观念影响,广大农户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活习惯,习惯于独门独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且生产生活成本相对于新型社区较低,再加上入住社区后生产设备存放的不方便,致使部分低收入群众对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不高。
第三,社区建设及配套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已建设的社区现状看,存在社区规划层次较低、样式较单
一、整体规模较小的问题,不利于将来社区发展,与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初衷有一定差距。在建社区把重点放在楼房建设上,水、电、路、气、医、学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重建轻管”,入住户服务管理的缺位影响了群众积极性。
四、加快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建议
(一)创新组织形式,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充实调整现有的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指挥部,抽调相关单位业务骨干,组成一支业务熟、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社区建设队伍,具体负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协调、政策拟定、措施落实、施工管理、监督检查等工作。强化联席会议、一事一议制度和社区建设进度周报制度,尽量减免各种规费,集中办理各种手续,简化办事程序。同时,进一步明确部门、镇(街道)、村(居)委会、农民群众在社区建设中的具体责任,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镇(街道)、村(居)积极运作、农民参与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搞好宣传发动,突破常规推动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简报等各种宣传载体,对社区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在规划建设、创新内容、建设标准、运作模式等方面,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对社区建设实施全程监督,让群众享受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因地制宜发动群众,“钱不够的不用慌,可帮你联系银行,也可攒攒钱再迁;想不通的不用慌,想通了再迁;意见不一致的不用慌,商议好再迁”。在宣传引导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速度。
(三)强化资金统筹,形成多元投入格局。明确以县为主的新型社区建设资金统筹主导地位,加大力度,整合扶持项目。充分利用土地整治投资公司这个平台,专门经营增减挂富余指标,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多种途径,争取社会资金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财力支持,推进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将城乡土地增减挂钩、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多个部门涉农资金捆绑使用,按照“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不改变投资管理渠道,在发改委、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下,借助土地投融资平台,严格按照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强化县级政府整合作用,集中投放,综合使用,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提高资金利用整体效益。
(四)狠抓质量安全,提升整体建设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必须自始至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运作、高质量建设。严把质量安全关。继续严把施工图审查、招标、监理、质监与安监等重要环节,充分发挥相关部门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农村住房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作用,对在建工程进行安全、质量、手续、监理、节能方面的全面检查,切实搞好建筑质量监理和工程验收,确保社区建设质量安全。
(五)制定产业规划,促进农民就业。农户入住社区后,虽然生活开支有所增加,但相对完善的服务功能,可以使他们从繁重的家务和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一是制定产业规划,加快土地流转,发展集约种植、养殖。二是引导好各种农村协会组织在社区中的衔接,为农副产品的外销搭建好平台。三是有针对性地引进劳动密集型、适于松散管理、分散经营或生产的企业,为家庭妇女和居家留守人员经营生产提供更多机会,以增加他们的收入。
(六)加强社区管理,深入探索农村服务社区化的有效形式。推进农村服务社区化,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际、分类指导、科学谋划的原则,推进硬件建设再提高,软件建设上水平。进一步加强完善新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原有制度进行整合、完善、规范,并对成功的、符合自身实际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加以借鉴,构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社区服务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推进支部服务社会化、党员服务具体化,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切实以“富民、便民、亲民、安民”为目标,保障社区农民可以享受到像城市社区居民一样快捷高效、周到全面的服务。
第四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称中心村建设,指的是以区域位置和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农村居民点为中心,聚集周围一些自然村,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并对周边区域具有一定经济辐射作用的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它由节约土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实现集约化经营为主导,农民自愿为原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让农民主动到社区购房建房,交出原来的旧宅用于复耕。实现社区化之后,农民又不远离土地,又能集中享受城市化的生活环境。
第五篇:国内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对比研究
国内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对比研究 李楠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举措。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及路径选择、基本模式以及国外新农村建设的经验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认为建设新农村在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小康社会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强文化建设、增加农村公共品支出等办法,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的农村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提出的时间不长,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模式,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农村建设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国内外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简单比较分析,吸取了或外建设先进经验,为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提供了必要参考。
关键词:新型农村
社区建设
模式
国内外
一、我国新型农村建设模式的文献综述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时期,而农村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发展速度明显放慢;发展的宏观环境从半封闭状态进入了全面开放状态,农民的思想准备不足;城乡差距逐渐加大。“三农问题”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是当前我国农村状况的真实写照。这些问题的解决已达到刻不容缓的地步。另一方面,我国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已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作重大历史任务来抓。与此相适应,学术界对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下面对学者界关于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的综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世纪工程。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地区在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及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自然、人文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形式到内容、从发展途径到发展模式都将是多种多样的。目前一些地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虽不能完全照抄照搬,但对其他地区新农村建设具有示范、借鉴和启示意义。
1、科技兴村模式。即通过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改造低效率的工作方式,整合各个职能部门的行政资源,重点突出素质技能培训和农民互助组织建设,推动各项涉农工作提高管理水平,把传统的农村带进全面现代化和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这就是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率先在全国推出的“电子农务”模式。它让农民拿得起锄头,也拿得起鼠标,用最低的成本实现了与全国农产品大市场的对接,实现了网上“自销”。
2、农业兴村模式。即通过走农业产业规模化、特色化、一体化路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如江苏省常州市的新华村,改变种植模式,组建花木科技公司、水产养殖公司,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农业兴村之路。
3、工业兴村模式。依托乡村工业企业实现了农民就地转化为工人,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河南的南街村、刘庄村,江苏的华西村等都是这类模式的典型代表。
4、商贸兴村模式。依托本地的历史传统、地理条件而发展商贸业,通过建设现代化、专业化市场来发展物流业和商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如河南西滑村发展汽车运输业、史家河村建汽配交易市场等都属此类模式的典型代表。
5、旅游兴村模式。依托本地的历史人文或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如湖南省韶山村依托韶山革命圣地的知名度,安徽省辅村依托黄山旅游资源,成为旅游兴村的典型代表。[1] 与上面的研究视角不同,张利庠对新农村建设的起步模式进行了总结,认为新农村建设有八种模式:(1)工业企业带动型。这种模式需要有发展工业企业的基本要素,如土地、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能力强威望高的村庄领导人。(2)特色产业带动型。这一模式需要具有生产某种特色产品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带动,市场需求旺盛;需要“能人”通过产业集群形成规模。(3)畜牧养殖带动型。该模式的必需条件是:规模化的畜牧龙 头企业、特色的养殖品种和相应的市场需求。(4)休闲产业带动型。采用这一模式应具备交通便利、有怡人自然环境和满足城市游客食、住、行基本要求的基础设施。(5)商贸流通带动型。该模式也要具备便利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条件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持。(6)旅游产业带动型。该模式的基本条件是必须具有可以挖掘的旅游资源(自然与人文资源)。(7)合作组织带动型。这一模式必须要以各种农民合作组织为依托。(8)劳务经济带动型。这一模式对于本地缺乏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的地区而言无疑是值得借鉴的。[2]
二、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和科学内涵
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多数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城乡差别较大,城乡二元结构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三农”问题非常突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历史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中国已经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新阶段,完全有能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3]
中央文件中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个字对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进行了概括。围绕这个目标,学者们进行了更加具体的阐述,认为新农村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综合、科学的范畴,是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强调经济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新型农民,把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4]。(2)新农村建设既包括物质和精神文明,也包括农村政治发展。(3)新农村建设既包括路电水气等生活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也包括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产业能力建设;既包括村容村貌环境整治,也包括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建设。可以概括为“五新”:新农民、新社区、新组织、新设施、新风貌[5]。(4)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涵盖整个农村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宏伟目标,包括产业、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村庄环境的整治,农民文明程度的提高,村一级组织的加强。(5)新农村建设是涵盖“三农”,涉及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政治以及党的建设的全面建设,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一个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多元化目标体系。而不是仅仅指“三农”(农村、农业、农民)的一个侧面——“农村”的建设,其目标也决不仅仅是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6)新农村建设既包括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也包括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既包括农村的经济基础,也包括农村的上层建筑,涵盖了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6]。
三、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简介
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的介绍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是发达国家新农村建设模式的介绍,以日韩和欧盟为例;二是发展中国家新农村建设模式的介绍,以巴西和印度为例。
(一)发达国家新农村建设模式
1.欧盟模式。1962年,法国、荷兰、意大利推动欧洲共同体建立了共同的农业发展政策,在各项政策的统领下,欧盟农村建设经过了以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向关注农村发展过渡和与农业共同发展的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围绕着农村地区开发这一农村建设主体,欧盟建立 了涵盖农村各方面的开发项目,并对此进行了大量补贴,使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发展政策得到了很好的完善。欧盟理事会1999年制定了“关于欧盟农业指导与保证基金支持农村发展条例”。该条例围绕农业部门、林业部门、环境和农村遗产保护、农村地区竞争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先资助的发展目标,制定了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并落实了相应的资金。此外,还有欧盟地区发展基金、欧盟社会基金和渔业指导财政资金,也支持农村发展。其模式就是由政府启动,制定农村开发项目,并在政府投入下的农民广泛参与的农村发展建设模式。
2.日韩模式。韩国日本两国农村发展建设背景基本相同,但两国在农村发展建设方面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模式。韩国政府自1970年开始发起了“新乡村运动”,大力倡导“勤勉、自助、合作”理念来振奋农民精神,以项目开发为纽带,以政府支援和农民自主为基本动力,带动农民开展家乡建设活动。在交通方面,通过改善农村公路,全国都实现了村村通车。居住方面,通过改善住房条件,使得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在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方面,通过实施农村电气化工程,20世纪90年代农村家电普及,全国已实现了电气化;通过改善农民饮水条件、兴建村民会馆、增加农民收入等措施,使农民得到极大的实惠。总结韩国新农村运动的运作机制,可概括为如下几点:一是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政府从战略高度认识新村建 设的重要性,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划设计,围绕总体设计分阶段、分步骤推进,由自上而下的领导机构和组织机构统一推动和实施;二是准确定位。韩国政府将农民定位为农村建设的主角,而政府在农村建设中只是充当引导、援助作用的配角;三是援助方式上,做到重点突出。资金以扶强助优的集中方式,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领域投入;四是采取科学的激励机制。采取分类激励村庄、民选产生村领导、强化村民会议、资金用于民众相关领域的方式,调动农村社区的积极性[7]。日本紧随韩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以振兴产业为手段,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振兴衰败的农村为目标的造村运动[8].。两国的模式可以概括为由政府发起,官民结合的全民性农村建设运动。
(二)发展中国家新农村建设模式
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和印度在农村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共性,从两国农村建设的内容和发展历程来看,在两国经济发展中,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程度都大大落后于城市。为了农村的发展,巴西政府制订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建设的政策和法规,为其农村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印度政府在制定政策的同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这两国模式虽不同与发达国家,但同时也都是都是由政府主导的[9]。
四、国内外模式的对比分析及启示
同国外发展模式相比,相似之处是,都是由政府发起,并制定一系列的发展政策和措施公民共同参与;不同之处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在筹资模式上更多元化,在参与主体的主导作用上分类更细化,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模式。国外如日韩模式也有其优越之处,这两个国家准确定位了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且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理念;此外,在资金投入方面,国外政府都大力投入资金,以政府资金为主。
由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分析和对比研究,结合我国国情可以得到以下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有益的启示:一,要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新农村建设模式。要结合本国国情,考虑到本国的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和人文历史等多种因素。与上述各国相比,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大,农村地区发展地域差异更大,因此,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充分结合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特点和规律,综合考虑,统筹规划,找出适合我国农村建设新模式。二,准确定位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从国外新农村建设实践来看,政府只是型农村建设的配角,只起到引导、统领、服务作用。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何更好地唤起农民的自主意识,提高农民的素质,激励农民广泛参与建设,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农民的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只有政府与农民的角色到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健康发展。三,在制定配套政策和法规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纵观上述国家农村建设的模式,在保障制度完备的情况下,财政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四,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新型农民的培养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其各方面的素质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重要技术投入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郭晓帆,林芳兰.新农村建设模式思考[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2):28-30.[2].张利庠.新农村的八种发展模式[J].北京农业,2007(7):2-3.[3].王再文,李刚.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2007(2).[4].温铁军.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理论参考,2006(1):7-8.[5].马晓河.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J].决策,2006(1):50-51.[6].王平,林毅夫.从“新农村运动到”“新农村建设”——专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J].理论参考2006(1):23-24.[7].侯彦全,姜亚彬.国外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分析研究及启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5).[8].陈磊,曲文俏.解读日本的造村运动.当代亚太[J].2006(6):29-35.[9].董金柱.印度与巴西的乡村建设管理法规及启示.国际城市规划[J].2010(2):2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