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写写帮推荐)
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当“留守儿童”这一新词在近几年出现在社会上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十分棘手已成不争的事实。“问题学生”即患有“留守综合症”的学生已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学校就应承担起对其进行良好教育的责任。据2009年全国妇联公布数据,全国留守儿童总量为2300万,占儿童总数的13%,并逐年呈增长趋势,而农村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的88.2%。根据湖南省道县三中一年来的教改实践,本人对留守学生的现状及对策作如下粗浅分析:
一、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及种类
因国民经济大幅度提高,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农村大力推行机械一体化,造成了劳动力过剩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性差异,进而出现了留守儿童。留守学生数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成反比,经济越发达,外出务工人员少,留守学生就少;经济越不发达,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学生就多。据调查统计,湖南省道县寿雁镇留守儿童比例为53%,道县为51%。留守儿童有四大类:第一类是因父母外出打工而产生的留守儿童;第二类是因父母犯罪身陷牢狱而形成的留守儿童;第三类是因父母离异,被父母抛弃而形成的留守儿童;第四类是少数因父母懈于管教而形成的实质上的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学生的原因分类
一般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交由三类人监护:第一类交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称作隔代监管;第二类交由亲朋好友监护,称作上代监管;第三类兄弟姐妹互相照顾,称作自我监管。
(1)隔代监管:老人们养了儿女辈,又要伺候孙子辈。如果孙子辈稍有闪失,他们无法向自己的儿女辈交代,所以处处让着孙子孙女,尽量在物质上、生活上全方位满足孙子孙女,而老人们绝大多数又是文盲,根本无法在精神上、道德上、学业上进行管束和引导。于是,孩子们在这种无原则的纵容和过分的疼爱中形成了放任、自私的性格,形成了享乐主义价值观和功利主义价值观。
(2)上代监管:在他们心里,留守儿童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对其总不是那么体贴入微,只认为给他们吃饱不饿着就行,根本不会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更谈不上关心其学业。人本质的特性是社会性,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期,更需要情感的沟通。长期的感情空白,使他们形成亲情缺乏、内心自闭的性格。
(3)自我监管:这一类较前两类要
好,他们长期以来生活上与兄弟姐妹相依为命、互相照顾,但钱物绝对掌握在哥哥或者姐姐手中。在生活上他们有主动权,但他们对生活的整体观念缺失――喜欢吃零食,正餐无规律,对自己生命健康成长的呵护不力,造成营养不良;他们喜欢独立自主,总认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正确的,但缺乏社会经验,见识不广,很难与周围人相处,从而造成“唯我独尊”的性格。
三、问题分析及对策
(1)放任、自私型的留守儿童是因溺爱而产生的。表现为好吃懒做,自由散漫,不服管教,厌学、逃学。发泄方式: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谈情说爱;外出,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甚至吸毒等,缺乏道德和理智,学习成绩极差。
对策: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始终贯彻“严格管理是一种严肃、深沉的爱”的教育理念,必须帮助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辅助“成就动机理论教育”,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要求班主任坚持“四管护”原则,即管思想、管学习、管行为、管生活,必须做到每两天对其进行一次思想教育工作,每周一小结,每月一大结。
辅助对策:移情方式――参加运动量大的体育项目。以此把留守儿童缺失的道德感和理智感转移至健康、积极、向上,并能从中获得愉快的活动中来。长期坚持下去,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观。
教育失效应对:进入校长校本德育研究班。
注意:这类留守儿童,教育失败系数最大,需要班主任极强的耐力和自身相对稳定的情绪,以及遇挫不折的坚强个性。
(2)亲情缺失、内心自闭的留守儿童是因爱的缺失而产生的。表现为焦虑、烦躁、悲观、疑虑、孤僻、偏激。发泄方式:他们有些搞破坏、抽烟、喝酒,引起行为上的极度偏差。他们有些畏葸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不合群、人际关系敏感、孤僻自闭。
对策:班主任充当双重身份(即教师与双亲集于一身),给予留守学生母爱的温暖、父爱的严肃、师长的慈祥,有意安排学生与之交知心朋友,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打开其自闭的心扉。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互通信息,并给予学生关心,使他们感受到爱的温暧,进而形成德育教育合力。只要有一点进步,教师必须及时当众表扬,使他们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要求班主任做好“五掌握”,即掌握家庭经济发展状况、掌握思想动态、掌握学业成绩、掌握日常行为、掌握困难和需求,使他们感觉得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必须做到两天一次的思想教育工作,每天注意其发泄方式,根据“五掌握”情况随时调整教育方法,注意解开其心中的结;对学业上的措施可采取抽背方式,先易后难,先少后多,逐步深入,使之不感到自卑即可。
辅助对策:安排留守儿童参加集体体育活动,如跳绳、丢手绢、排队滚铁环等,使他们融入大集体环境,消除孤独和自卑,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对他们潜在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使之思想上的负担通过体育活动释放出来。
(3)“唯我独尊”的留守儿童是在独立自主中产生的。表现为学习成绩较好,但性格倔强,总以老大自居,是典型的“小大人”形象,他们生活自理能力较强,各方面都好强,但心理脆弱,稍有不顺或遭遇失败,极易产生轻生念头,思想不成熟,健康令人担忧。
对策:安排留守儿童担任学生干部,迎合其内心,顺其性格,帮助他实现自我,使他要强的性格得到有效价值的实现,同时对其进行约束,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完善其理性思维,使其在良好的独立自主中发展。要求班主任做好“四个员”,即情感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健康成长指导员。班主任必须肯定其优点,委婉含蓄地指出其不足之处,使其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这类留守儿童,教育失效较小,转变后成绩特好。
考虑当今现状,如今留守儿童数量相当庞大。以上对策必须有一个随时可感染、随处可感受的校园大德育环境,如校园宣传,同伴的榜样力量,平时的文明礼貌行为,学校组织的各种竞赛,良好的校纪校风,同学之间的互爱协作,教师的爱岗敬业,校长的教学管理水平及教育心理素质等。这样,成功的概率比不作为时要大40%。
当然,留守儿童的问题,许多不是单纯的,而是兼而有之的综合问题。学校必须做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要求班主任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并有教育日记,加大疏导力度。同时,学校要营造一个使学生感觉到在学习上日有所进,在休息时充满欢乐,在生活上酷似家庭的温馨环境。只有这样,转变后的“问题儿童”才能有良好稳定的发展而不会反弹。
当今社会,一些学校在留守儿童管理上已经出现了疲沓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太难管,特别是留守儿童数量太多,管理更难。教师在管理学生时如履薄冰,甚至有放弃管理学生的想法,不去抓教育教学质量,只是“和稀泥”一样地管安全。这是当今学校最普遍的做法,但这是最为错误的做法,也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透彻分析了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形成原因,深入了解了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心理障碍及性格特点,并采取了与之相适应的有效对策,留守学生就不是问题儿童,而是正常学生了。他们都能正常认真地学习,并在校园里感受到学习的进步,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整个身心汇集在校园里,那安全问题就自然不是问题了。因为安全问题不是重视不重视的问题,而是如何找准方法,怎样切入的问题。
现湖南省道县三中的管理系统可以用下面的一段话形象地描述:德育工作是燃料,课堂教学五部曲是动力,阳光活动是润滑剂,作习时间表是引擎,人事制度改革下的师生精神状态是车轮,校长德育校本研究是检修系统,现在的学校发展正如一辆小车奔驰在高速公路上的快车道。
(作者单位:吴卫东 王快学 湖南省道县教育局;陈波浪 湖南省道县第三中学)
第二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现状与成因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梁永初级中学吴佳骏
【 论文关键词】留守学生错误!未指定书签。现状 成因
【论文摘要】 农村留守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与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众多问题。笔者从教五年多来,通过与农村留守学生的相处以及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性分析,发现留守学生的现状的不乐观性,要解决留守学生的诸多相关问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错误!未指定书签。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尤其在政策措施,直接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等方面应加大力度来改变现有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错误!未指定书签。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学生”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学生”有效错误!未指定书签。,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我镇位于四川东部大巴山深处,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导致剩余劳力多,从而使我镇成为一个农村劳务输出镇,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学生”。而我校又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1200余名学生中,“留守学生”就达到500余人,占全校总人数的近42%。“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因为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事关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稳定,下一代健康成长,和谐社会的构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1
基于教育的责任感,我校一直非常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通过对我镇一些周边农村中小学的走访问询,结合本校数百留守学生的情况分析,缘于“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现象,衍生出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亟需引起全社会的正视与关注。
一、“留守学生”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学生”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二、“留守学生”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
“留守学生”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由于部分爷爷,婆婆,外爷,外婆的卫生行为习惯也不比年轻一代的父母,对“留守学生”的行为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留守学生”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金钱补偿较普遍,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学生”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学生”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如我校初二年级四班程凡同学(化名),人很聪明,上网成隐,性格孤僻,老师多次找他谈话无济于事。经与他外婆交流,原
来他7岁时就寄养在外婆家。多年来,父母很少回来过,只是给他经济上的补偿,给孩子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阴影,所以,一旦在心理空虚时就控制不住自己,哪怕半夜都外出去上网。
四、“留守学生”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在他们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在家得不到帮助,从而导致学习成绩逐步下滑,一直到最后成为学困生。最终部分“留守学生”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给学校教育工作增加不小的压力。
五、“留守学生”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学生”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留守学生”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它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背景因素。但剖析“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缺失,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表现为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家庭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因为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的基本需要。但对“留守学生”来说他们享受不到这一正当的权利。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学生”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如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一片迷茫。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自己打工就
是为了孩子,只要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就对了。这样长此以往孩子拿着钱也就心安理得地乱花,无形中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人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父母和子女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质量和孩子的成长发展水平。其次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少年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的贫困文化及教育现状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留守学生”寄养家庭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寄养家庭缺少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其学习,教育方式不科学、不理性,难以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困惑,从而也加剧了“留守学生”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留守学生”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二、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
众所周知,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现象在我镇农村和边远山区也毫不例外地存在。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缺乏刺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地影响了“留守学生”对教育选择的倾向。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实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小规模的简单生产方式短期内无法换代升级,人们往往感受不到传播人类文化和开启人类智慧的教育带给他们的“实惠”。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教育对他们来说纯粹是一种“风险投资”。加之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教育返贫现象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及早让孩子停学外出打工或者孩子不愿读书也不要紧,减少这笔投资相对实惠。同时,我国农村
地区基础教育管理存在的种种弊端,也使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三、我国各项教育配套设施机制不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错误!未指定书签。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而我国随之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不健全,外出农民工子女就读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多数适龄儿童不能进入正规的、条件好的公办学校就读,而只能在那些教学条件不完善,师资力量不好的私立学校就读。即使能进入当地正规学校就读,仍需缴纳高昂的学费和转学费,以及所需的生活费。很多家庭都不能承受这笔费用,不得不望而却步,从而导致他们得不到公平的教育权利。由于近年来中考、高考报考制度对农民工子女还不完善,在他们读到一定时候时,又不得不回到家乡农村就读。学习环境的变化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也在此离开了父母的监管,又一次成为“留守学生”。
第三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 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 对策
【论文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现状 成因 对策
【论文摘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性分析,发现留守儿童的现状的不乐观性,要解决留守儿童的诸多相关问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尤其在政策措施,直接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等方面应加大力度来改变现有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我县位于湘西边陲,以农林为主的生产模式导致剩余劳力多,从而使我县成为一个农村劳务输出大县,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儿童”。如我校虽属城郊一所市级农村示范性初中,1200余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就达到398人,占全校总人数的近30%。“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因为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事关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稳定,下一代健康成长,和谐社会的构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基于教育的责任感,我们一直非常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通过对我县一些城乡社会,农村中小学的走访调研,结合本校数百留守儿童的情况分析,缘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现象,衍生出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亟需引起全社会的正视与关注。
一、“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二、“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如我校初二年级189班林红彬同学,人很聪明,上网成隐,性格孤僻,老师多次找他谈话无济于事。经与他外婆交流,原来他7岁时就寄养在外婆家。八年来,父母没有回来过,给孩子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阴影,所以,一旦在心理空虚时就控制不住自己,哪怕半夜都翻墙外出去上网。在语文老师布置的一篇关于“感恩”的作文中,他把自己多么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见到父母的那种亲切之情,描述的感人致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与他父母联系,他父母特意请假回家与他团聚,这样通过老师与父母的共同努力,他的性格开朗了,学习积极性也高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今年的升学考试中,顺利升入高中。
四、“留守儿童”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
五、“留守儿童”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它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背景因素。但剖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缺失,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表现为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家庭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因为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的基本需要。但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享受不到这一正当的权利。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如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一片迷茫。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自己打工就是为了孩子,只要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就对了。这样长此以往孩子拿着钱也就心安理得地乱花,无形中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人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父母和子女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质量和孩子的成长发展水平。其次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少年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的贫困文化及教育现状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留守儿童”寄养家庭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寄养家庭缺少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其学习,教育方式不科学、不理性,难以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困惑,从而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留守儿童”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二、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
众所周知,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现象在我县农村和边远山区也毫不例外地存在。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缺乏刺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地影响了“留守儿童”对教育选择的倾向。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实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小规模的简单生产方式短期内无法换代升级,人们往往感受不到传播人类文化和开启人类智慧的教育带给他们的“实惠”。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教育对他们来说纯粹是一种“风险投资”。加之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教育返贫现象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及早让孩子停学外出打工或者孩子不愿读书也不要紧,减少这笔投资相对实惠。同时,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管理存在的种种弊端,也使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三、社会反应淡漠,关注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伴随我国的社会转型而产生,“留守儿童”如何教育管理的问题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天,不知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力外出务工,而留给我们广大农村社会的“留守儿童”又不知有多少?又不知因此而引发有多少社会矛盾和问题?只是从有关报道中了解到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几乎占社会犯罪率的70%。这一严酷的现实问题,应让我们警醒:到底该如何规范社会教育的缺位?如现有的城乡网吧经济,由于管理不严,经济利益的驱动,大量“留守少年儿童”在假期和放学后进入其间,作为网吧老板并没有按《互联网管理条例》查身份证、“未成年人”不准进入的门牌形同虚设,文化管理部门督查不力。全社会对这一严峻问题却不甚敏感,反映淡漠,缺乏战略性的理性思考和高度重视。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所以,破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必须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已引起了高度重视,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行动起来,各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已在不断探索建立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网络体系,共同寻求新捷径、新方法,确保“留守儿童”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从一年来的调查、探讨中,为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电视中有一句广告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俗话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我们家长和孩子监护人要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这样才具有说服力,让孩子在一种良好品德氛围中健康成长。
诚实守信,应是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诚实不足归根到底是我们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做得不好。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整个社会充满和谐关爱的氛围。我相信,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心、孝心、诚心、诚信的和谐社会中,一定能健康茁壮成长。
二、用爱激励孩子
“留守儿童”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
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
三、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文化的泛滥,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如我校前年有位留守女生上网,把哈尔滨的一位男孩都引来了,这位男孩为会见网友,竟从家偷了一万多元钱出来,幸好学校及时发现,与他家里联系,才避免了一些事情的发生。如我校另一位刚初中毕业的男孩唐某,父母在他读小学的时就外出打工,缺乏正确的家庭管教,进入初中就偷扒,与社会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结伴而乐,不思学习,不听老师的教育和劝告,结果走出校园不多久就因打架致人重伤沦为少年犯。同样的事例在留守少年较多的学校不胜枚举。可见,关心孩子,孩子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为了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四、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五、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一顿暴打、臭骂,不让孩子论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让孩子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这样,长此以往,影响了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再有就是对孩子监护不力,一种监护器式的方式,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怂恿孩子的坏毛病,最后无法管教,误入歧途。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方法的不全面,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教育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思考
[摘要]儿童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每个家庭都努力为儿童的成长提供自己最大的努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每个儿童健康成长的保障。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其教育问题常常被忽略。本文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法,有助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 问题 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生活在农村,父母一方或双亲都在外务工,由祖辈照顾或托付给亲戚、朋友照顾的未成年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这个环境下对未成年孩子的教育。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父母和代理监护人普遍存在家庭教育意识淡薄的情况,具体表现为:
1.亲子教育结构发生变化。一般正常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主要教育者,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无法接受完整的家庭教育。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导致家庭教育的缺位。
2.代理监护人教育意识淡薄。现在的留守儿童大多在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留守儿童父母由于生活所迫外出务工,把孩子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看护。爷爷、奶奶作为监护人,年龄较大,文化层次低,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孩子指导,有的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且家务繁多,影响孩子学习。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
留守儿童家庭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偏差,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有的是隔代教育,有的是寄养教育,有的是单亲教育,他们多数都不能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要么过于严厉,要么过于溺爱,容易采取极端的教育方式,不利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
(三)教育内容存在不平衡现象
教育内容是除去教育者和教育方式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没有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则整个家庭教育也是不合理的。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教育内容常常出现失衡现象,主要表现在:
1.重视“智教”,忽视“德教”。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使得孩子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易形成完善的人格,极易走向道德败坏的深渊。
2.重视孩子“物质文明”,忽视孩子“精神文明”。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和代理监护人一味地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要,然而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却缺乏了解,不能及时对孩子的精神需要给予关怀,导致留守儿童精神空虚,感到孤独,没有安全感。
(四)留守儿童自身问题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不可避免涉及留守儿童自身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1.生理方面。留守儿童处于生理发展阶段,没有父母的照顾,普遍存在身体素质差,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青春期叛逆等问题。
2.心理方面。留守儿童多数心理上存在内向孤僻的特点,与人交往异常敏感,做事也非常消极,容易走向抑郁和自我封闭的极端,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留守儿童教育对策分析
根据留守儿童突出的教育问题,通过分析,结合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一些解决办法,尽可能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家庭方面
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方面的问题,需要对症下药,不仅要解决教育者自身问题,还要对教育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整,从整体上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首先,增长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知识见识,经常开展社区教育,聘请专家或专业教师进行讲课,让留守儿童监护人不断学习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其次,改变以往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不仅要单向教育孩子,而且要多从孩子角度了解沟通,与他们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最后,改进教育内容,不仅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也要重视道德素养的教育,多为留守儿童准备一些适合他们的心灵刊物,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师是学生在校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主导者,对学生的影响是最为突出的。关心和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和内心世界是一个优秀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教师应该增强对留守学生关怀的责任意识,给予每一位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帮助,重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与他们的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定期进行家访,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毫?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是社会的一分子,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必然离不开社会的影响。社会、学校和家庭有效结合,对于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效的。社会这个大环境必须为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我们可以通过以村为单位,建立帮助留守儿童的相关组织,对村里的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并提供帮助,定期组织开展有关娱乐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召开监护人交流会,及时反映问题;采取结对帮扶措施,如与大学生及社会人士建立关系。我们要真心实意地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从心灵上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驱除他们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追求。
三、小结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当前已经逐步发展成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只有认真分析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积极应对,对症下药,才能确保农村留守儿童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下成长。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
随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问题,特别是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国家的和谐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本乡镇近百名留守儿童家庭的实地走访,并结合对我县一些中小学的调研情况进行分析:
1.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1.1 留守儿童数量大,增加教育压力
据最新的数据统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指14周岁以下的儿童)约为1 980万人,流动儿童为农业户口的约有1 000万人。仅淮安市就产生了近16万的留守儿童,其中父母都在市外的0-14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52675人,祖辈照料的43188人,其它亲朋照料的8731人,无人照料的756人。大部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突出,教育状况令人堪忧。
1.2 智育:学习积极性低,成绩不佳
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做事心不在焉,应付了事。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的回家作业因无人监管完成得不好;多数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成绩明显下降。一位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骆老师介绍,他所带的班级43名学生中,留守儿童竟占八成,其中80%的学生学习成绩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其中超过30%的学生属于“差生”。
1.3 心理教育: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失,许多留守儿童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等问题。可以想像,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更是障碍重重。心理教育的欠缺产生的心理问题,给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1.4 体育: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1.5 德育: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教育,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加之祖辈的溺爱,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待人处事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冲动性,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
1.6 教育方式:隔代监护,职责物质化
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他们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通常是在物质生活上给予满足,而在精神和道德上教育引导少,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放任自流。有的监护人对待孩子迁就放任;有的漠视与孩子交流思想的要求;有的对待孩子粗暴,甚至漫骂、体罚。隔代监护往往不能提供健康的亲情交流环境,留守子女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
1.7 教育环境:安全隐患多,易受到伤害
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教育,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难教育”原因分析
2.1 社会改革急待深化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改变生存状况而外出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教育难的根本原因。
2.2 家庭情感缺失
亲子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幼年时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情感交流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这必然导致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内疚,常使用物质来补偿对孩子缺失的精神关爱,而孩子对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另外,被留守在家的孩子多半由祖父辈或亲戚代为监管,而监护人自身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逐渐地,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便也突显了出来。
2.3 学校教育的疏忽
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和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怀与呵护。然而由于农村学校教育理念更新不够,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即使有,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3.对策与建议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将长期存在的战略性问题,并且问题的严重性正在突显,政府,学校,社会,家庭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3.1政府保障
3.1.1设立留守儿童专项资金由于人口流动而引发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管理问题是地方政府新增的事权,政府应拨相应的专项资金。在村社可以建立更多的“留守儿童之家”,并在其中设立亲情热线,让留守学生与父母及时沟通,及时为孩子们传送温暖;设立谈心室,为有心理疑惑的孩子提供一个倾诉的窗口;采取疏导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设立专人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其心理偏差,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
3.1.2深化制度改革,扫清制度障碍首先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弱化甚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改善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环境,使外出务工人员可以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权利和社会利益,在家庭经济可以承受的前提下让他们的子女能留在他们的身边就近上学。
3.1.3制定切实政策一是方便入学政策。为留守儿童到父母打工地入学提供方便,在城市农民工集中的地方开办农民子弟学校,提供随时转学、就近入学的条件。二是开办寄读学校,住宿由政府提供补助,学校配备专职的生活教师。三是建立留守儿童健康保障制度,定期给留守儿童体检、实行看病统筹制度。四是提供免费活动场所。如提供免费书屋、免费观
看影视片、免费进入电脑室、发放免费游园票、书券。
3.2社会关怀
3.2.1社会舆论影响社会媒体和舆论在社会文化中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因此要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社会媒体应该行动起来,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爱护留守儿童。
3.2.2开展多彩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对留守儿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一是要通过假期探亲的方法,让留守儿童感受亲情和接受城市的信息,同时了解父母劳动的艰辛。二是要搞好留守儿童读书征文活动、组织留守儿童流动书库、进行留守儿童演讲、文娱、体育比赛,让留守儿童愉快地生活。
3.2.3执法部门营造优良教育环境留守儿童对是非辨别力不强,自制力差,容易误入岐途,这就要求执法部门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取缔非法经营的各种娱乐机构,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的管理,杜绝未成年儿童入内,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
3.3学校引导
3.3.1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改善学生饮食条件,优化其寄宿条件,只有生活条件真正得到了改善才能让留守儿童安心学习,有效地发挥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功能。
3.3.2办好心理课堂增设相关的课程,在为所有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充分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学校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因此学校应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课程,引导青少年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3.3.3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粗野、蛮横的方式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情绪与你作对。这不仅影响了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也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3.4家庭呵护
3.4.1加强沟通,增进情感外出务工家长尽量不要双双外出,实在无法克服,要双双外出的,要健全亲子关系,满足子女的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提高沟通频率,同时注意沟通内容不仅谈学习,更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厚爱。
3.4.2指导孩子慎重交友“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特殊的监管环境,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文化的泛滥,留守儿童容易结交不良青年。
3.4.3引导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留守儿童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感情脆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只要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尽一项社会责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明天就会更美好、生活就会更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