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现状的对策分析(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2 19:4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善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现状的对策分析(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善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现状的对策分析(本站推荐)》。

第一篇:改善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现状的对策分析(本站推荐)

改善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现状的对策分析 麒麟区阳光小学代剑波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流动人口大规模的持续增加,随父母迁入城市的学龄儿童也呈现出增多趋势,这些孩子,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城市流动儿童。面对这一特殊群体,教育何为?我们的教育该如何为这样的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创造适合他们的儿童生活和教育生活?本文将从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和改善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流动儿童

引言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产物,是指长期居住在城市,无常住户口,在城市从事劳务、商业、服务等活动,以取得工资收入或者经营收入的外地人员,其原身份是农民。城市流动儿童专指6~14周岁(或7~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目前一些数据显示,我国进城农民工的数量将近2亿,他们背后是多达1400万的随迁子女。如何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这个庞大群体的受教育权,成为人们关注的现实难题。按照我国分三步走的战略,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为百分之六十左右,至少还会有三亿人口转移到城市。因此,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中国城市中举家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将大量增加,这就必将使城市中农民工学龄子女数量不断增长。

一、城市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基本情况

1、城市流动儿童不能适龄入学及失学问题严重,不在学儿童“童工”问题突出 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主持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民工子女中的在学者占全部农民工学龄子女的90.7%,一直未上学者占6.85%,失学者占2.45%,后二者合计显示的农民工子女失学率高达9.3%。已满6周岁农民工子女未入学的比例高达92.1%。可见,在农民工子女中,达到上学年龄却不能及时入学的比例非常高,适龄农民工子女未能入学问题表现十分突出。”在失学的12至14周岁的农民工子女中,有60%的人已开始工作,这严重侵犯了儿童的基本权益。

2、城市流动儿童入学、就学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明显

在研究中发现,城市流动儿童受教育权问题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两个字:歧视。城市流动儿童在城里受到各种各样的歧视。有社会管理制度上的歧视,有经济上的歧视,乃至语言、文化和心理上的歧视。“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降低收费标准”,是农民工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两大愿望。

3、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较差,生存困难

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等机构2003年对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子弟进入公办学校的数量只有六分之一,近85%的城市流动儿童都进入了简易民办学校。但这类学校多数没有合法办学手续,脱离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督导和管理,学生毕业后不发毕业证书,即使发了也得不到教育行政部门的承认。学校办学条件简陋,安全隐患较大,学生的人身安全,身心健康没有保障;教学质量差,且还未取得合法地位;多数教师没有受过正规培训,缺乏教学经验,教师流动性大,课程开设也不齐全。

二、改革与发展城市流动儿童学校教育状况的对策

1、加强农民工适龄子女在城市教育的可行性

加强农民工子女在我市的教育既要有相关政策的出台,更要贯彻落实。1986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1998年3月2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安部颁布的《农民工适龄子女就学暂行办法》规定,农民工适龄子女常住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严格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适龄子女外流。流入地人民政府应为农民工适龄子女创造条件,提供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具体承担农民工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职责。

国务院2001年5月22日发布《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其主要目标为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保障所有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保障农民工适龄子女基本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保证其获得健康成长和平等发展的机会。只有将上述政策贯彻落实,改变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才不至于成为一纸空文。

2、政府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引导建立公平的社会观念,消除对城市流动儿童的歧视

义务教育属社会公共产品,必须有国家政府来提供并做好,保证职责到位。政府应是义务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不仅中央政府,同时包括地方政府都有责任向所有的国民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处在转型时期,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政策的执行,政府的效能从根本上来说还都有待革新和完善。农民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子女理应得到社会的关心和爱护。政府有责任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建立政策法规,通过舆论引导,转变现今社会的观念,消除对农民工子女的偏见。

3、要消除城市流动儿童在教育上遭到的排斥,就要改变城乡对立的户籍制度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出现、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高额费用,都是由于城乡户籍制度限制了教育资源的城乡流动,因此导致人口流动无法带动教育资源流动而产生城市教育资源的紧张。另外,长期以来的城乡对立的户籍制度,让城市对农村产生优越感和身份对立,所以,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有歧视,认为他们抢走了城市资源,搞乱了市场环境等等。因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就要改变现存的户籍制度。

政府要尽快放松原有的户籍管制,进一步放宽城市户口准入,将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农民工纳入市民范畴。依照规定办理户口登记或迁移的公民,在接受义务教育等方面与当地原有居民享有同等权利。要逐步淡化城市偏向,逐步取消城乡之间的利益分配的差距,最终实现开放、动态的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4、大力提升打工子弟学校办学质量,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方面,国家要规定一个基本的办学标准,应包括人均建筑面积、照明、采暖、活动场所、班额大小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办法,规范其办学行为。各种从事义务教育的农民工子弟学校都应纳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之中。

另一方面,建立校长及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目前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管理人员及教师素质低是影响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有的教师根本不具备任职条件。所以,应建立教师的基本资格认定及教师的业绩管理制度。教

师的资历水平可适当低于流入地正规教师水平,以鼓励学校发展。

5、对农民工及其子女进行社会教育

针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开展社区工作。社区工作的开展一是保证农民工子女顺利入学,保障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二是要使农民工子女融入社区,从心理上接受新的环境,产生文化认同,促进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要改变农民工的教育观念,对农民工进行家庭教育培训,给他们提供正确的教育子女的方法;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咨询服务,帮助农民工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有效地改进家庭教育的方式,更好地与孩子沟通、交流,促进农民工家庭教育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6、建立学生困难救助制度,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针对农民工子女家庭的经济条件大多比较困难的情况,要让他们在城市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中上得起学,一是要减少和取消附加交费和花钱的项目(如课外活动费、校服费等);二是要对特困的学生实行“两免一减”(免杂费、书本费,补助生活费);三是要建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专项补助基金,解决部分学生的生活困难问题;四是把“希望工程”引入城市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利用“希望工程”筹集的资金,对特困的城市流动儿童进行补助,让他们完成义务教育。

7、加大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

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教育平等的基础。没有较大的教育投入,教育改革和发展很难进行,教育平等也无法实现。要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改革义务教育的投资方式,让更多的城市流动儿童也有享受与城市儿童平等的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投入导向上,教育资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应向处于弱势的地区和人群倾斜,特别是向农村贫困地区和西部地区倾斜,向城乡贫困家庭倾斜,向残疾儿童倾斜。保证所有适龄儿童基本的受义务教育权利。

结论

总之,城市流动儿童的教育要靠政府、学校、家长共同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让这些城市流动儿童更好的适应城市生活,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我国1400万随迁农民工子女将有望城市升学.人民日报,2010-3-24.[2]农民工在城里咋生存.贵州商报,2004-9-3.[3]史柏年等.城市边缘人——进城农民工家庭及其子女问题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何晓民.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路径探索.教育管理,2005(9).[5]田达.当前中国流动人口的成因、问题及对策研究.新疆师范大学,2006.[6]李晓东.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建立资助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6(5).[7]钱正武.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6).

第二篇:流动儿童教育个案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流动儿童教育个案分析

作者:栾文娣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7年第01期

摘要:流动儿童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他们的教育都应该引起重视。笔者以流动儿童为例,分析研究了其家庭教育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流动儿童;家庭;心理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1-0119-02

一、案例基本情况

小林,男,12岁,江苏淮安人,父母来宁打工把他带到南京上学。他活泼、聪明、机灵、性格逆反、学习不扎实,语言表达能力很好,学习成绩中等。初到他家时,父母刚好有事出去,他便接待了我们,他很健谈,可是后来小林的父母回来后,他基本上没有讲话的机会,只有其父母在滔滔不绝地讲,一边和我们谈话一边还教训着小林。

小林父亲高中毕业,来宁后开货车为人运货,工作比较忙。小林父亲一直对自己没能上大学深表遗憾,所以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小林父亲自己虽然很辛苦,但是为了儿子能够上大学,再苦再累、花再多的钱都心甘情愿。由于有这种心态,加之小林的成绩又不是很突出,所以林父言谈中对小林的现状有一种深深的“恨铁不成钢”的不满,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以此达到教育的目的。小林家唯一的经济来源是父亲,所以他整天就在外边跑,根本没时间管孩子。

小林母亲小学毕业,无业,小林父亲在外打工,她负责照顾家庭。小林母似乎对小林学习没有特别的要求,她辅导不了孩子的功课,只是顺着丈夫的意思办事,小林在家经常挨母亲打。小林母在整个访谈过程中对小林的评价几乎都是负面的,当我们特地问她小林的优点时,她想了一会才说到“不太计较吃穿”。在对小林的评价中其父母反复强调的便是小林写作业“瞎糊”、“不认真”。就在我们去访谈小林的当天中午,小林刚刚和母亲对打过,原因是小林因为刚学过课文第11课,其中讲到盐城大丰县的麜鹿,因为家里正好有地图,小林便去找大丰县了,结果不小心把地图上的灰弄了到床上。

二、分析

大部分青少年都会经历叛逆期,知识的增加和视野的开阔,使他们对外界充满兴趣,这时期青春期叛逆心理和渴望独立的要求非常明显,但现实生活中又往往被压抑。叛逆对青少年来说很正常,但是小林显然提前进入了叛逆期。

(一)父母的高希望和低能力

父母在对孩子的将来进行展望时,最大的感触就是自己现在太苦了,孩子将来千万不能重复这样的生活,并且他们都表示希望小孩将来就留在南京。他们都希望孩子能够上大学,最起码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所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他们都很着急,改变这种现状的心情很迫切,甚至有点急于求成。小林也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但是父母的急于求成让他无所适从。

(二)缺乏沟通和交流的家庭

流动家庭的父母很少与孩子沟通,平时所谓的沟通也是以学习和做作业为主的单向的高位控制,父母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很少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促膝交谈,孩子也因此很少有解释的机会,即使稍做解释,父母的态度也是不信任。当然,在很多家庭中,都存在着缺乏沟通的情况。但是在流动儿童家庭要更加严重。这样的孩子一般更容易孤僻、更无助,他们有的选择了沉默的方式,有的则通过制造一些问题行为来引起父母和教师的重视。

(三)孩子缺少信任与缺乏自信

小林的母亲总是说小林没有让她省心的时候,她认为小林做作业全是马马虎虎、糊弄、不认真。但与老师的交流发现,小林基本还是能完成作业的。一个对自己的孩子都没有信心的父母,怎么可能教育出让她满意的孩子呢?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错误,正是在这些小错误中,孩子才不断长大。可是父母对孩子不满意最简单的表现就是“打”。小林挨打更是家常便饭。对于父母的方式,孩子只能被动接受,而在内心深处并不认可,小林的“对打”本身则能更好地说明这点。父母好像并没有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也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多大触痛,更没有考虑老师同学对孩子和自己会有什么看法。

(四)孩子缺乏良好的习惯

习惯对一个人人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好的习惯能促成一生的成功。在和小林的老师交谈之中发现,他“学习经常喜欢耍些小聪明,别人不会做的他能做出来,但是不踏实,经常粗心大意,学习习惯不好”。习惯的养成,是一点一滴的,要靠环境和自身一起努力。小林并不是缺乏学习的能力,而是缺乏学习的习惯。如果父母能给予一定的督促,让孩子的习惯逐渐好起来,对他的学习和人生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五)孩子缺少进取心,自我效能感低

小林的父母也许是“恨铁不成钢”,在话语言谈之中,都表现出对他的不满。在这样的环境下小林自然就会“破罐子破摔”,对学习和生活都抱有消极的态度,得过且过,对父母也尊重不起来了。

三、解决方法

(一)多一些教育投入和交流

小林的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虽然过得不是很宽裕,但是供小林上学还是没有问题的。小林的父亲也表示了只要他能上大学,再大的投入也愿意。建议他的父母多和老师交流,多和教子有方的家长交流,逐步改变自己的教子方法,同时,可以通过让小林参加一些课外辅导班,逐步提高小林的成绩。在小林犯了错误时,忍一忍再发火,问清楚做错事的原因,即使真的犯了什么错误,也不要动手就打,可以通过教育和讲道理这样宽严结合的方式来解决。

(二)多一些信任和鼓励

教育专家认为,父母的信任,能让孩子避免说谎。孩子有时候说谎一方面是为了怕父母失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惩罚。父母应准备原谅自己的孩子并帮助他摆脱困境,即使孩子伤了父母的心时也应如此。这种方法能杜绝说谎的发生,也会让孩子更敢于承担责任。同时,要多进行赏识教育,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不断放大闪光点,鼓励孩子战胜困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不要总把“你不如别人”挂在嘴边。

(三)制定计划,改变不良习惯

小林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因此,制定了一个科学的学习和生活计划很重要。包括每天的起床时间、每天读英语的时间、每天写作业时间及休息时间等,刚开始的时候由父母和我监督他执行,过段时间让他主动完成。

(四)改变认知,增强自信

第三篇:探讨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分析及对策

探讨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结合的流动人口也在不断的增加。流动人口的增加,也就造成了流动儿童管理难的问题,流动儿童不能够及时的免疫接种,给原本相对稳定的免疫系统带来了威胁,同时也增加了传染病爆发规模增大的可能性。本文主要阐述了有关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分析及对策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分析,对策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也夹杂着不少儿童,从而成为流动儿童。由于流动儿童不能及时的免疫接种而影响计划免疫工作的正常开展,怎样才能完成城市社区(尤其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成为计免工作亟待解决的难题。现对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分析及对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

流动儿童管理状况:流动儿童流动性强,底数不易摸清。由于流动儿童家长大多数外出打工为主,忙于生计,居无定所,搬迁频繁,思想麻痹,认识不足,往往忽视了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流动儿童家长大多数来自外省(市)的农村或偏僻地区,文化水平偏低,对免疫接种工作认识不足,缺乏对儿童预防接种知识的了解,计划免疫知晓率低,主动接受免疫服务意识差,甚至极少数流动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效果持怀疑态度而拒绝接种。部分流动儿童是计划外生育,怕到卫生部门登记后引起计生部门的查处,不主动、不配合,甚至拒绝预防接种,形成免疫空白,从而导致部分流动儿童漏卡、漏种现象发生。大部分流动儿童无接种证或免疫史不全,使预防接种无据可查。另外,由于流动儿童动态流动,来去自由,致使预防接种通知难以到位,严重影响了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使这部分人群成为传染病的高发人群。

三.流动儿童免疫接种问题

1.政府对流动儿童的管理重视不够 当前采用传统户籍制人口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计划免疫工作的需求,不能正确的反映流动儿童的基本信息,原因在于各部门没有明确责任,缺乏协调,造成流动儿童管理上处于无序状态.同时儿童

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免疫接种的服务质量和保障健康的程度。

2.儿童家长对免疫接种工作认识不足 流动儿童的家庭不少为收入水平低下或居无定所无固定职业的家庭,由于受文化水平,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流动儿童家长对免疫接种工作未引起足够重视,防病保健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儿童漏卡漏种现象的发生。这也是各地区流动人口具有的特点。

3.宣传工作不到位 对预防接种知识没有进行广泛和深入持久的宣传。

4.基层接种单位工作人员缺乏,对流动儿童的接种服务不到位。

四.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管理对策

1.政府的支持与重视 要遵循“政府参与,社会参与,部门配合,法制保障”和对流动儿童实行现居住地管理的原则,对不同地区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采取强化工作措施,同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的投入政策,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重视和支持,保证免疫规划人员,经费,设备到位。加强政府部门的督导管理,将流动儿童的管理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动儿童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方案,协调好教育,公安,计生,妇幼保健,街道,居委会,卫生等部门。,保证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享受同样的预防接种服务。减少流动儿童接种的空白点。

2.加强对计划免疫知识的宣传: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比如报刊、标语、海报等,全方位的对计划免疫工作进行宣传,使计划免疫工作能够家喻户晓,使流动儿童家长能够主动的接受免疫接种。由于流动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对计划免疫工作的认识不足,自我国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以来,对传染病发生的控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还要不断的客服和加强流动儿童家长无病防病的心理状态。

3.增强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对所有的计划免疫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并进行考核,工作人员要持证上岗,同时还要不断的增强免疫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工作的主动性,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加强与流动人群的沟通,了解和掌握儿童的家庭状况以及健康状况,查看是否存在漏种或者是不种的现象,要查明没有按时接种的原因。

4.加强对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的管理 推进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提高计免人员的业务素质,并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确实的保障,以保证免疫规划工作的正常开展。建立各级流动儿童管理网络系统,加强流动儿童调查

摸底,查漏补种工作,责任明确,措施到位。把补种作为常规管理工,为流动儿童提供优质便利的接种服务,提高儿童家长的满意度。2.5发挥网络管理的作用:根据省、市之间的关系,建立空间计划免疫联系网,实行对流动儿童出生地与现住地的同步管理,通过网络实现对流动儿童接种情况的动态监控,有效的消除流动儿童的免疫空白。

5.加强多部门合作:要做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卫生服务部门除了要做好本职工作外,还要加强与户籍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公安部门以及计生等部门的合作,能够充分的利用各部门的职能,有效的提高计划免疫工作的效率,同时能够达到对流动儿童长期的管理目标。

五.讨论

免疫规划工作是疾控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本国策之一,自从实施儿童免疫规划以来,许多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流动人口的逐年增长,流动儿童的数量也随之上升,这些人流动性强,信息难以掌握,.由于多元因素的作用,流动儿童与当地儿童预防接种水平存在极大差距,甚至削弱当地人群的免疫屏障,导致流入地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上升,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已成为疾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不及时,不到位,直接造成了许多地区计免相关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成了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中的一个难点,给目前儿童免疫规划管理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力,因此必须引起各有关部门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让适合年龄的儿童能够及时.规范的进行预防接种,达到预防和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及时发现计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完善的外来流动儿童管理机制,为更好地开展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六.结束语

改进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提高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减少易感人群,降低传染病发病率,保护儿童身心健康,是政府部门和广大免疫规划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缓.中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

治,2011,7(6):376-377.[2]余晓琼,路秀平.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J].中国计划免疫杂志,2012, 11:73-75.[3]岑绮玲,罗小燕,赵玲杰,等.影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2011,7(5):19-20

[4]李华.计划免疫工作中流动儿童的管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12

(9):1829

[5] 陈爱业.城市市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现状及对策.中国社区医师,2011,13(271):385.[6] 陈晓琴.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现状分析及思考.内蒙古中医药,2012,28

第四篇: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写写帮推荐)

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当“留守儿童”这一新词在近几年出现在社会上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十分棘手已成不争的事实。“问题学生”即患有“留守综合症”的学生已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学校就应承担起对其进行良好教育的责任。据2009年全国妇联公布数据,全国留守儿童总量为2300万,占儿童总数的13%,并逐年呈增长趋势,而农村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的88.2%。根据湖南省道县三中一年来的教改实践,本人对留守学生的现状及对策作如下粗浅分析:

一、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及种类

因国民经济大幅度提高,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农村大力推行机械一体化,造成了劳动力过剩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性差异,进而出现了留守儿童。留守学生数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成反比,经济越发达,外出务工人员少,留守学生就少;经济越不发达,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学生就多。据调查统计,湖南省道县寿雁镇留守儿童比例为53%,道县为51%。留守儿童有四大类:第一类是因父母外出打工而产生的留守儿童;第二类是因父母犯罪身陷牢狱而形成的留守儿童;第三类是因父母离异,被父母抛弃而形成的留守儿童;第四类是少数因父母懈于管教而形成的实质上的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学生的原因分类

一般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交由三类人监护:第一类交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称作隔代监管;第二类交由亲朋好友监护,称作上代监管;第三类兄弟姐妹互相照顾,称作自我监管。

(1)隔代监管:老人们养了儿女辈,又要伺候孙子辈。如果孙子辈稍有闪失,他们无法向自己的儿女辈交代,所以处处让着孙子孙女,尽量在物质上、生活上全方位满足孙子孙女,而老人们绝大多数又是文盲,根本无法在精神上、道德上、学业上进行管束和引导。于是,孩子们在这种无原则的纵容和过分的疼爱中形成了放任、自私的性格,形成了享乐主义价值观和功利主义价值观。

(2)上代监管:在他们心里,留守儿童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对其总不是那么体贴入微,只认为给他们吃饱不饿着就行,根本不会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更谈不上关心其学业。人本质的特性是社会性,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期,更需要情感的沟通。长期的感情空白,使他们形成亲情缺乏、内心自闭的性格。

(3)自我监管:这一类较前两类要

好,他们长期以来生活上与兄弟姐妹相依为命、互相照顾,但钱物绝对掌握在哥哥或者姐姐手中。在生活上他们有主动权,但他们对生活的整体观念缺失――喜欢吃零食,正餐无规律,对自己生命健康成长的呵护不力,造成营养不良;他们喜欢独立自主,总认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正确的,但缺乏社会经验,见识不广,很难与周围人相处,从而造成“唯我独尊”的性格。

三、问题分析及对策

(1)放任、自私型的留守儿童是因溺爱而产生的。表现为好吃懒做,自由散漫,不服管教,厌学、逃学。发泄方式: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谈情说爱;外出,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甚至吸毒等,缺乏道德和理智,学习成绩极差。

对策: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始终贯彻“严格管理是一种严肃、深沉的爱”的教育理念,必须帮助他们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辅助“成就动机理论教育”,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要求班主任坚持“四管护”原则,即管思想、管学习、管行为、管生活,必须做到每两天对其进行一次思想教育工作,每周一小结,每月一大结。

辅助对策:移情方式――参加运动量大的体育项目。以此把留守儿童缺失的道德感和理智感转移至健康、积极、向上,并能从中获得愉快的活动中来。长期坚持下去,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观。

教育失效应对:进入校长校本德育研究班。

注意:这类留守儿童,教育失败系数最大,需要班主任极强的耐力和自身相对稳定的情绪,以及遇挫不折的坚强个性。

(2)亲情缺失、内心自闭的留守儿童是因爱的缺失而产生的。表现为焦虑、烦躁、悲观、疑虑、孤僻、偏激。发泄方式:他们有些搞破坏、抽烟、喝酒,引起行为上的极度偏差。他们有些畏葸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不合群、人际关系敏感、孤僻自闭。

对策:班主任充当双重身份(即教师与双亲集于一身),给予留守学生母爱的温暖、父爱的严肃、师长的慈祥,有意安排学生与之交知心朋友,进行心灵上的沟通,打开其自闭的心扉。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互通信息,并给予学生关心,使他们感受到爱的温暧,进而形成德育教育合力。只要有一点进步,教师必须及时当众表扬,使他们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要求班主任做好“五掌握”,即掌握家庭经济发展状况、掌握思想动态、掌握学业成绩、掌握日常行为、掌握困难和需求,使他们感觉得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必须做到两天一次的思想教育工作,每天注意其发泄方式,根据“五掌握”情况随时调整教育方法,注意解开其心中的结;对学业上的措施可采取抽背方式,先易后难,先少后多,逐步深入,使之不感到自卑即可。

辅助对策:安排留守儿童参加集体体育活动,如跳绳、丢手绢、排队滚铁环等,使他们融入大集体环境,消除孤独和自卑,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对他们潜在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使之思想上的负担通过体育活动释放出来。

(3)“唯我独尊”的留守儿童是在独立自主中产生的。表现为学习成绩较好,但性格倔强,总以老大自居,是典型的“小大人”形象,他们生活自理能力较强,各方面都好强,但心理脆弱,稍有不顺或遭遇失败,极易产生轻生念头,思想不成熟,健康令人担忧。

对策:安排留守儿童担任学生干部,迎合其内心,顺其性格,帮助他实现自我,使他要强的性格得到有效价值的实现,同时对其进行约束,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完善其理性思维,使其在良好的独立自主中发展。要求班主任做好“四个员”,即情感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健康成长指导员。班主任必须肯定其优点,委婉含蓄地指出其不足之处,使其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这类留守儿童,教育失效较小,转变后成绩特好。

考虑当今现状,如今留守儿童数量相当庞大。以上对策必须有一个随时可感染、随处可感受的校园大德育环境,如校园宣传,同伴的榜样力量,平时的文明礼貌行为,学校组织的各种竞赛,良好的校纪校风,同学之间的互爱协作,教师的爱岗敬业,校长的教学管理水平及教育心理素质等。这样,成功的概率比不作为时要大40%。

当然,留守儿童的问题,许多不是单纯的,而是兼而有之的综合问题。学校必须做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要求班主任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并有教育日记,加大疏导力度。同时,学校要营造一个使学生感觉到在学习上日有所进,在休息时充满欢乐,在生活上酷似家庭的温馨环境。只有这样,转变后的“问题儿童”才能有良好稳定的发展而不会反弹。

当今社会,一些学校在留守儿童管理上已经出现了疲沓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太难管,特别是留守儿童数量太多,管理更难。教师在管理学生时如履薄冰,甚至有放弃管理学生的想法,不去抓教育教学质量,只是“和稀泥”一样地管安全。这是当今学校最普遍的做法,但这是最为错误的做法,也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透彻分析了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形成原因,深入了解了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心理障碍及性格特点,并采取了与之相适应的有效对策,留守学生就不是问题儿童,而是正常学生了。他们都能正常认真地学习,并在校园里感受到学习的进步,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整个身心汇集在校园里,那安全问题就自然不是问题了。因为安全问题不是重视不重视的问题,而是如何找准方法,怎样切入的问题。

现湖南省道县三中的管理系统可以用下面的一段话形象地描述:德育工作是燃料,课堂教学五部曲是动力,阳光活动是润滑剂,作习时间表是引擎,人事制度改革下的师生精神状态是车轮,校长德育校本研究是检修系统,现在的学校发展正如一辆小车奔驰在高速公路上的快车道。

(作者单位:吴卫东 王快学 湖南省道县教育局;陈波浪 湖南省道县第三中学)

第五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现状与成因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梁永初级中学吴佳骏

【 论文关键词】留守学生错误!未指定书签。现状 成因

【论文摘要】 农村留守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与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众多问题。笔者从教五年多来,通过与农村留守学生的相处以及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性分析,发现留守学生的现状的不乐观性,要解决留守学生的诸多相关问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错误!未指定书签。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尤其在政策措施,直接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等方面应加大力度来改变现有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错误!未指定书签。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学生”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学生”有效错误!未指定书签。,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我镇位于四川东部大巴山深处,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导致剩余劳力多,从而使我镇成为一个农村劳务输出镇,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学生”。而我校又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1200余名学生中,“留守学生”就达到500余人,占全校总人数的近42%。“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因为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事关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稳定,下一代健康成长,和谐社会的构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1

基于教育的责任感,我校一直非常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通过对我镇一些周边农村中小学的走访问询,结合本校数百留守学生的情况分析,缘于“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现象,衍生出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亟需引起全社会的正视与关注。

一、“留守学生”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学生”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二、“留守学生”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

“留守学生”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由于部分爷爷,婆婆,外爷,外婆的卫生行为习惯也不比年轻一代的父母,对“留守学生”的行为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留守学生”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金钱补偿较普遍,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学生”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学生”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如我校初二年级四班程凡同学(化名),人很聪明,上网成隐,性格孤僻,老师多次找他谈话无济于事。经与他外婆交流,原

来他7岁时就寄养在外婆家。多年来,父母很少回来过,只是给他经济上的补偿,给孩子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阴影,所以,一旦在心理空虚时就控制不住自己,哪怕半夜都外出去上网。

四、“留守学生”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在他们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在家得不到帮助,从而导致学习成绩逐步下滑,一直到最后成为学困生。最终部分“留守学生”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给学校教育工作增加不小的压力。

五、“留守学生”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学生”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留守学生”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它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背景因素。但剖析“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缺失,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表现为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家庭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因为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的基本需要。但对“留守学生”来说他们享受不到这一正当的权利。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学生”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如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一片迷茫。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自己打工就

是为了孩子,只要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就对了。这样长此以往孩子拿着钱也就心安理得地乱花,无形中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人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父母和子女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质量和孩子的成长发展水平。其次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少年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的贫困文化及教育现状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留守学生”寄养家庭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寄养家庭缺少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其学习,教育方式不科学、不理性,难以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困惑,从而也加剧了“留守学生”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留守学生”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二、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

众所周知,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现象在我镇农村和边远山区也毫不例外地存在。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缺乏刺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地影响了“留守学生”对教育选择的倾向。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实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小规模的简单生产方式短期内无法换代升级,人们往往感受不到传播人类文化和开启人类智慧的教育带给他们的“实惠”。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教育对他们来说纯粹是一种“风险投资”。加之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教育返贫现象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及早让孩子停学外出打工或者孩子不愿读书也不要紧,减少这笔投资相对实惠。同时,我国农村

地区基础教育管理存在的种种弊端,也使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三、我国各项教育配套设施机制不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错误!未指定书签。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而我国随之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不健全,外出农民工子女就读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多数适龄儿童不能进入正规的、条件好的公办学校就读,而只能在那些教学条件不完善,师资力量不好的私立学校就读。即使能进入当地正规学校就读,仍需缴纳高昂的学费和转学费,以及所需的生活费。很多家庭都不能承受这笔费用,不得不望而却步,从而导致他们得不到公平的教育权利。由于近年来中考、高考报考制度对农民工子女还不完善,在他们读到一定时候时,又不得不回到家乡农村就读。学习环境的变化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也在此离开了父母的监管,又一次成为“留守学生”。

下载改善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现状的对策分析(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善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现状的对策分析(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 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 对策 【论文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现状 成因 对策 【论文摘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

    流动儿童教育案例[大全5篇]

    流动小学生教育案例 鱼胡路小学徐 滟 案例背景:重庆直辖以来,伴随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大大加快,大量人口为谋职业向城市迁移,成为流动人口。其子女也随父母进入城市,他们......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思考 [摘要]儿童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每个家庭都努力为儿童的成长提供自己最大的努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每个儿童健康成长的保障。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社会......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随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 2010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同时也凸显......

    城市市区停车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多管齐下解决城市市区停车难问题 民建桂林市委秦胜忠一、城市市市区停车难的现状随着汽车在百姓生活中的普及,机动车辆数量增多,机动车停车难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在很多城市的......

    城市垃圾处理的现状和对策

    城市垃圾处理的现状和对策 内容摘要:现代社会中,资源的概念迅速扩展,人们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和思维方式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资源环境、生态全球化......

    改善教学质量现状的实施对策

    改善教学质量现状的实施对策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发言稿 次丘镇高庄小学:郭华 各位领导、老师们: 要改善上述制约因素,从外部环境来说要加快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