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05-12 11:2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第一篇:城市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城市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几年,民办幼儿园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面向城市弱势群体的小规模民办幼儿园却被忽视,存在园所设备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管理欠缺等问题,制约着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同时不利于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问题,提出针对于小规模民办幼儿园问题的解决对策,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 小规模

民办幼儿园

弱势群体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及其作用愈加显著,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支持。随即涌现了各类大大小小的幼儿园,数量与规模都呈现壮大趋势,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幼儿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例如,政府支持的公立幼儿园,和一些资金雄厚的民办幼儿园,不但环境好、设备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而且教学质量高,规模逐渐壮大,赢得很好的声誉,许多家长不惜支付高昂的费用争先把孩子送到大规模的幼儿园。但是,在城市的另一些角落,小规模的民办幼儿园却被忽视。这些小规模幼儿园面向的主要是城市中低收入的弱势群体,由于资金不足,面向市场自力更生,竞争力很低,所以发展非常缓慢,并且存在诸多问题。

以某市南市区J园为例,这家幼儿园是典型的小规模民办幼儿园,地址设在地势偏僻条件落后的社区内,几间简陋的平方作为幼儿的教室,总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空间十分狭小;绿地及游戏场地不过40平方米;教室布局不合理,装饰简陋,家具陈旧;教学设备落后,师资力量非常欠缺,共设4个班由5名教师负责,1名后勤人员。由此可见,城市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这些问题都不容忽视,它不仅阻碍着幼儿园自身的发展,而且制约着整个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问题分析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民办幼儿园是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城市内小规模民办幼儿园面向的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在保证社会平衡方面它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它存在的问题却不容忽视,“木桶原理”说明了,要想提高整个学前教育的质量,必须先解决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问题。

(一)园所布局不合理,设备落后

城市小规模幼儿园的占地面积小,而且大部分设在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辖区内,幼儿园的选址也没有考虑地势、环境等因素,有的甚至是家庭式办园,因此小规模幼儿园的园所布局一般都不合理。例如调查中的J园,仅以四五间平房作为教室,幼儿园隐蔽在偏僻的郊区,周围的环境复杂,脏乱差,存在安全隐患。幼儿园内部布局不合理,空间狭小,房间简陋,地势低洼,潮湿、空气不易流通;每间平房紧紧相连,作为教室不能隔音,相互影响教学;厨房卫生设备简陋,没有充足的预防措施;卫生间盥洗条件差,幼儿园所有师生共用一个卫生间,不重视幼儿的卫生条件;近有一小片空地供幼儿们游戏娱乐,没有绿色植被,空地的滑梯蹦床很旧,磨损严重。

其次,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教学设备落后,幼儿园只有两架电子琴,1台电视,幼儿们使用的桌椅板凳也不是适合儿童专用的,教师没有教学用具来辅助教学,幼儿的玩具都是十分破旧、残缺的,而且数量严重不足,许多幼儿因为玩具而争抢哭闹。

小规模民办幼儿园存在的这些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幼儿园的园所布局、环境设置以及硬件设备等方面,不但关系着幼儿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状况,而且对学前教育质量有影响。因此,小规模民办幼儿园存在的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流动性大

幼儿园的师资力量直接决定着幼儿教学水平。然而,小规模幼儿园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以J园为例,首先,幼儿园仅设4个班,每个班虽然只有20名左右的幼儿,但是班内所有事务全都有一名教师负责,教学、保育、卫生、总结等等工作都是由教师来做,因此教师的工作时间长,工作

量大,由于面对的是幼儿这一特殊群体,所以责任重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其次,由于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资金缺乏,导致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低,有些幼儿园无法为教师提供各项保障,同样决定了相应的社会地位,因此导致小规模幼儿园无法吸引优秀的幼儿教师,而年轻的幼儿教师也不愿长期留在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动性很大,影响教学质量。留下的中年教师,虽然有经验,但是热情不足,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落后,不能满足幼儿们求知的欲望。

城市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师资问题影响着幼儿园的发展以及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要保证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质量,必须解决师资问题。

(一)管理欠缺

一般幼儿园管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主办者即承办者,园长是幼儿园的负责人,管理幼儿园的所有事务,教学与财务一把抓;另一种是聘任业务园长负责幼儿园的日常工作,主要针对教学任务,其他财务方面的工作由主办者掌握。而城市小规模民办幼儿园大多数采用第一种方式。J园的园长就是多年前从很小的托儿班慢慢发展成有80名幼儿的小规模幼儿园。虽然有多年的教学与管理经验,但是缺乏先进的理论,自身的业务素质不高。缺乏对幼儿园长期发展的规划,学期计划不系统;虽然小规模幼儿园的教师与幼儿的人数少,但是缺乏对教师和幼儿的系统的考核标准;教师对幼儿的管理停留在经验层次,缺乏理论支持。幼儿园的整个活动处于一种散漫的状态。

三、解决对策

虽然城市小规模民办幼儿园存在诸多问题,但是从客观角度看,它自身也有大中型幼儿园所没有的优势。例如,小规模幼儿园,运行灵活,机制简单,便于操作管理;此外,收费低,降低了幼儿入园的门槛,为城市低收入工作者的子女提供了入园机会;而且,小规模幼儿园多是小班教学,便于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一位幼儿的情况,便于教学。因此,我们调查小规模民办幼儿园,指出其存在的诸多问题,目的不是要取缔小规模民办幼儿园,而是要提起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重视,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城市小规模民办幼儿园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从而推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政府应加大对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扶持力度

国家政府应支持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学前教育是一项有着长远效益的投资,除了幼儿、家庭受益之外,国家也是主要的受益者。有调查显示,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可以提高国家的公民素质和道德修养,因此如今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国家大力支持幼教事业。

首先,增加财政投入,尤其是资金投入应向弱势群体倾斜,加大对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支持力度。城市小规模民办幼儿园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资金,因此国家政府为小规模民办幼儿园提供资金支持,一方面可以帮助其改善幼儿园的环境,消除隐患,修筑教室为幼儿提供干净明亮的空间,换掉不适合幼儿使用的家具,引进新的教学设备与工具,为幼儿提供足够的玩具和教具等等,这些资金可以有效改善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目前脏乱差的环境;另一方面,国家和政府还应该提高在小规模民办幼儿园工作的教师待遇。一直以来,因为小规模民办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都很低,所以导致教师流动性大,师资力量薄弱,因此,只有提高教师的待遇,才能保证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师资力量,最终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

其次,为了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政府有责任鼓励弱势群体的子女入园。同时,对小规模民办幼儿园进行监督评价,禁止出现乱收费的现象,合理使用国家政府的资金投入。城市小规模民办幼儿园主要是面向弱势群体的子女,因此,政府可以放松对其制度方面的限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办园吸引城市低收入者的子女入园,这样不仅将教育资源向弱势群体的子女进行倾斜,进行补偿,而且能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促进整个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提高小规模民办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的素质是决定民办幼儿园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要想提高城市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鼓励园与园之间交流经验,鼓励大中型幼儿园以及示范园给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可以到示范园以见习、观摩等形式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政府为小规模幼儿园教师提供信息以及进修机会;除此之外,师范类院校可以向小规模民办幼儿园提供实

习生,不但缓解幼儿园的师资短缺问题,而且为师范生提供实习机会,最重要的是,年轻的实习教师为幼儿园带来新鲜的知识、方法与技能,同样能促进民办幼儿园。

(三)、小规模民办幼儿园自身应加强管理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城市民办幼儿园虽然规模很小,但是幼儿园内部各部门却不能忽略。小规模民办幼儿园应充分发挥其运行灵活方便管理的优势,自身加强管理,从而走上健康快速发展之路。

幼儿园园长必须掌握必要的法律、教学、管理知识,在依法办园的前提下,认真学习幼儿园管理理论,制定出幼儿园各部门的管理细则,以身作则按规章执行;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总结经验,制定幼儿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学年、学期计划,努力创建一支幼儿园团结有力的团队。

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出现是适应市场需要的结果,它解决了城市中弱势群体的子女入园问题,也有效的缓解了学前教育公办幼儿园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在当前阶段,小规模民办幼儿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虽然,在调查中发现民办幼儿园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在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幼儿园的共同努力与合作下,相信城市小规模民办幼儿园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第二篇:民办幼儿园收费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民办幼儿园收费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随着当前社会对幼教重视程度的提高,将孩子送入一所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幼儿园学习日益成为广大家长的共识。而鉴于我国目前并未将幼儿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且民办幼儿园实行市场调节价收费的实际情况,加之各民办幼儿园办园条件差别悬殊、收费标准参差不齐,导致社会反映强烈,入园难、入园贵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为此,东宝区物价局组织力量对辖区内民办幼儿园教育收费情况进行了创新性探索,以期化解此矛盾。

一、基本现状

东宝区现有幼儿园42所,其中:公办幼儿园22所,占全区幼儿园总数的53%(城区2所,乡镇20所);民办幼儿园20所,占全区幼儿园总数的47%(城区14所,乡镇6所)。现有在园幼儿5130人,其中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2000人,占在园幼儿总数的39%,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3130人,占在园幼儿总数的61%。

目前,我区幼儿园收费是依据省物价局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幼儿园收费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鄂价费规[2012]36号)执行的。公办幼儿园保教费收费标准执行的是政府定价,严格按省物价局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荆门市公办幼儿园收费项目和标准及有关问题的批复》的标准执行的,城区为100-280元/生.月,乡镇为65-130元/生.月。民办幼儿园保教费收费实行市场调节,并需在物价部门 1

进行备案,当前我区民办幼儿园保教费备案标准为:城区700—2900元/生.期,乡镇500-1000元/生.期。

二、存在问题

(一)公办幼儿园数量较少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区辖区城区范围内公办幼儿园资源严重不足,大部分家长不得不将幼儿送进民办幼儿园。目前,我区城区公办幼儿园仅2所,且规模小档次低,一所为一级幼儿园,规模在100人左右,另一所为三级幼儿园,规模在30人左右;收费标准为一级幼儿园600元/生.期,三级幼儿园400元/生.期(按5个月计算)。与此同时,在国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与事业政策的引导下,我区城区民办幼儿园数量逐步增加,目前已达到14所,入园幼儿达3000人左右,收费标准在700—2900元/生.期不等。因公办和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上存在较大悬殊,同时家长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更相信公办幼儿园的教学实力,因此更倾向于将幼儿送入公办幼儿园中,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区城区范围内的2所公办幼儿园远不能满足家长需求,社会矛盾十分突出。

(二)财务管理不规范

一是帐簿设臵不齐全。大多数幼儿园没有建立财务账薄、表册,有的用笔记本记个收支流水账,还有的收支根本不记账;二是财务人员不专业。多数民办幼儿园没有专职财务人员,一般情况下,投资者就是园长,园长兼任财务,缺乏财会专业知识,对相关部门要求加强财务管理臵若罔闻;三是使用票据不规范。迄今为止没有一家民办幼儿园按规定使用税务机关统一印制的税务发票收取保教费,有的在市场

上自购收款收据进行收费,有的只收费根本不给任何票据。导致收费监管缺失,成本核算困难,收费标准报备不真实。

(三)收费标准变更过于频繁,具有随意性

湖北省幼儿园收费管理实施细则》(鄂价费规[2012]36号)第三章第十八条的规定:“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报备案后,原则上一个学年内不得变动,确需变动的,必须在每学期开学前一个月按本地实施细则第十六条的规定报当地价格主管部门重新办理备案手续”。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的民办幼儿园保教费标准备案时间还未满一年,便以成本上涨的理由,频繁要求提高收费标准,同时,因多数幼儿园间联系较为密切,一家如有变更,其他的幼儿园也会陆续要求变更收费标准,致使价格主管部门在管理上相对被动。

(四)监管依据缺失

根据国家现行的规定,民办幼儿收费并不像公办幼儿园一样实施政府定价,而是根据办园成本、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承受能力等因素实行市场调节价。目前,少数民办幼儿园上报我局备案的收费标准明显过高,而物价部门又没有明确的依据进行干预,只能采取劝说、引导等方式让其按照合理办园成本和合理利润水平进行备案,但往往收效甚微。甚至,有的民办幼儿园在群众质疑收费过高时说:“我们执行的标准是经物价部门备案的”,造成了群众对物价工作的误解,使价格主管部门对民办幼儿园的收费监管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三、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坚持

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加大政府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使公办幼儿园数量保持在幼儿在园总数的一半以上,使公办幼儿园成为学前教育主渠道。另一方面,通过保障合理用地、减免税费、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这样,才能保证学前教育健康发展,解决幼儿“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

(二)完善民办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增强收费政策的约束性。《湖北省幼儿园收费管理实施细则》规定:“取得办园资质的民办幼儿园保育费、教育费、住宿费实行市场调节价。”同时又规定:“民办幼儿园保育费、教育费、住宿费收费标准由幼儿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根据办园成本,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经济承受能力等合理自主确定,报当地价格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执行,并向社会公示”。这对民办幼儿园收费带来很大的弹性,同时又对物价监管带来了难度。幼教工作本身带有公益性和惠普性,政府应严格规范其收费项目及标准,统一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按照同质同价的原则,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依据教育部门评定的幼儿园等级、家长的承受能力和幼儿园生均教育成本以及当地的物价水平,按不同等级幼儿园制定出收费浮动幅度,供不同等级的民办幼儿园参考,各民办幼儿园按相应的等级并在规定的收费浮动幅度内确定收费标准。这样能有效防止各幼儿园之间收费标准不统一,备案标准差距大、随意涨价或“高备低收”等行为的发生。

(三)规范民办幼儿园管理行为,切实提高办园水平。一是严格执行收费报备规定。在学期开学前主动向价格和教育部门将收费项目、标准进行备案,收费标准一经备案确定,至少保持一学年不变。二是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在园内醒目位臵以公示牌、公示栏、公示墙等方式把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范围、收费依据都进行了公示,自觉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做到明明白白收费,清清楚楚办园。三是严格规范财务管理。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要求,各幼儿园应配备具有从事财会工作资质专业人员来从事财务管理工作,正确使用财务票据,认真核算办园成本,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核算制度,以此达到财务管理规范的目的。

(四)加强民办幼儿园收费的监管,规范收费行为。在认真指导督促幼儿园严格执行收费管理政策的基础上,定期组织开展学前教育收费专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违规收费行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肃查处,维护幼儿园收费政策的严肃性。二是对无法提供检查资料的幼儿园进行处理教育,对未按规定建立健全账簿、未使用税务部门票据等行为,政府应组织教育、价格等职能部门进行查处,从而规范其行为。三是严格报备管理。教育、价格主管部门应严格按照要求,规范民办幼儿园收费项目,细化备案程序,明确报备时必须提供相关材料和报表,对不按规定备案收费标准的民办幼儿园,教育、价格主管部门将进行约谈并限期整改。

东宝区物价局 2014年1月16日

第三篇: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 2010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同时也凸显了农民工问题的新特征以及探讨和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迫切性。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它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相呼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农民工出现后所产生的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

Abstract:Central Document No.1 in 2010 first proposed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issue, which fully reflects the new generation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in this special group of migrant workers a high degree of attention and care, but also highlights the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o explore the new features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migrant workers into urban urgency.City Integr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proposed by the context, it is with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process echoe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 inevitable trend, but also the emergence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have generated a lot of the key economic and social problems.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建议及对策

Key words: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urban integration, status analysis,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正文:

1、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性

1.1新生代农民工界定及特点

1.1.1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一词第一次在中央的正式文件中出现。所谓“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80后、90后的年轻人,这批人目前在外出打工的1.5亿农民工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基本上已经成为我国农民工队伍的主体。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快速推进的今天,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全面融入城市的问题,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战略部署的顺利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1.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是指农民工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如居留权、选举权、受教育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利等,进而实现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城市市民转化的过程。因此,农民工城市融入不仅包括从农村到城市的地域转变、从农民到工人的职业转变以及户籍转变这些外部特征,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与城市融为一体,最终成为符合城市文明要求的、具有现代市民素质的城市居民。

1.1.2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状况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不论从价值追求、行为方式、消费观念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

1.1.2.1自幼生活条件较好,吃苦耐劳精神较差

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从根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他们的父辈外出打工,农村的经济状况也得到改善,家用电器的普及改变了农村的生活方式。大多数新生代从小就衣食无忧,没有受过什么苦,有些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他们在城里打工,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而老一代农民工期望值不高,有活就干,给钱就干,甚至暂时不给钱也干。无论再苦再险再重,无论加班加点、忍饥挨饿、风餐露宿、也在所不惜。而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他们不愿做苦力,想进大企业、学专长、搞管理、当白领、追求较好的工长作环境,讲究体面。

1.1.2.2打工的目的不同,人生目标不同

老一代农民工为一家人的生存被迫离乡,目的是打工挣钱,盖新房、娶新娘、交税费、还欠账,把城市当“战场”大部分人终归要告老还乡。而新生代是从学校直接进入城市打工。他们没种过地、不会种地、更不愿意种地,对土地没有父辈那样的感情,对农村没有父辈那样的依恋,“轻农、厌农、弃农”意识严重。他们进城打工,很大程度上不是基于生存需求,而是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把打工作为寻求进城的机遇和途径,目的是见世面、进工厂、学经商,并渴望通过打拼,当老板、买车购房、娶妻生子、在城市落户,真正融入城市、享受现代城市的文明,和城市人一样“体面的活着”。他们不仅重视现实的待遇,更渴望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追求个性独立,找工作不仅看工资水平,更看重工作环境和发展前景,把谋生手与实现自身价值结合在一起。

1.1.2.3就业期望值高、职业技能水平低,技能与期望不相适应

新生代农民工多数为初中或者高中毕业,没有经过正规的技能培训直接到城市打工,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了解工业生产或现代服务业的基本规范,又不甘心从事生产一线的辛苦工作,无法找到稳定的工作。再加上在城市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容易与城里人攀比,所以在职业规划上容易出现偏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农民工的素质要求也发生着变化。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报告显示,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占70.1%,高中文化程度占8.7%,比以前高出8.54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但与现代非农行业对劳动者的要求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仍然较低。

1.1.2.4看待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方法不通,耐挫折能力差

他们的父辈进城打工,尽管遇到很多困难,吃了很多苦,有很多不如意,比城里人干得多却挣得少,有时还遭歧视,但通过纵向比较,总觉得比在农村好,比其他农民好,因而比较能够接受城里的不公平待遇。对于一些工伤和侵权的事情,往往忍气吞声,不愿也不敢追究。而新生代农民工已不仅仅追求生存权,他们把平等权看得比生存权更重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近几年见诸媒体的农民工维权事件逐渐增多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1.1.2.5民主意识初醒、法治观念比较淡薄、心理失衡容易诱发犯罪或不稳定因素

新生代农民工受现代开放社会影响,已经具有了朴素的但有时又有些盲目的平等和民主观念,对城乡差距、一城两制现象不认同。他们要求和城里人一样平等就业、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甚至得到平等的政治权利。现在开始增多的劳资矛盾以及农民工维权的呼声和事件,正反映了这一点。因为有文化,再加上他们是在电视机、手机的伴随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比较了解外部世界,不少新生代农民工都显示出更强的政治参与积极性。新生代农民工缺乏一技之长,也缺乏务实观念,找不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就容易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他们渴望超越父辈拿到“城市身份证”享有住房、医疗、养老等保障,但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贫富差距及城乡落差过大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失衡容易诱发犯罪或不稳定因素。

1.1.2.6文化水平较高,本质上仍具有农村人特有的优良品质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较高,他们更具活力,思维和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更加趋向于现代文明和城市文化,而且他们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社会转型的新阶段,再无“物质匮乏、精神贫瘠”的感觉,发展性需求提高,受瑰丽多彩的现代城市文明元素的熏陶,公民意识、政治意识、逐步觉醒。同时,他们本质上仍具有农村人特有的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潜质,有忍受挫折、感受艰辛的耐心和毅力。生代农民工对于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有极强的探求欲和积极的进取精神。所以这也是一个朝气蓬勃、年富力强、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强、有着青年人特有的挑战与冒险精神的年轻群体。

1.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性

1.2.1有利于提升城镇化水平,加快现代化建设

城镇化不是单纯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有关设施的建设,而是要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不是只给农民工办个城市户口,而是要让他们与城里人一样享有同等的教育、社保、就业权利。也就是说,推进城镇化的核心是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有序地融入城镇,成为真正的市民。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不仅能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实现从农村流向城市的目标,也能够合理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2.2新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内需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制约因素,当前,城市人口消费已接近饱和,农民工确实最大的潜在消费群体。但目前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消费水平还相当有限,较低的收入使他们不敢也无力扩大消费,再加上其家属多数在农村,其消费水平自然不高。全国有1.5亿农民工,加上其家属约有3亿人,如果能让更多的农民工成为市民,在城市稳定就业、买房定居下来,同时,其主要赡养人口也能够进程安居,使他们具有城市居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则将有助于把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落到实处。据推算,如果每年有1000万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融入城市,完整享受城镇居民的公共服务,将使我国经济增长率提高1%。

1.2.3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目前,“三农”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而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突破口。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土地承载力过重。如果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就可以减少农民数量,降低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劳动人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现在,在劳动力外流较多的地方,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整,已使耕地逐步向种田大户集中,不仅扩大了其土地经营规模,而且提高了农业劳动力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业收益。农民工市民化不但能为城市创造财富,而且能为农民增收和城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改变城乡二元机构、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一条新路。

1.2.4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能够有效弥补城乡差距,更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一方面,农民工市民化能够进一步促进城市的繁荣发展,使自身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从而为流出地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民素质提高和权力意识的生成,进而推动农村政治发展。同时,能够加快城市先进文化向农村地区辐射,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异。

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

2.1经济层面

良好的经济条件是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城市化最核心的因素,时下,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方面主要面临着就业困惑以及劳动投入和收益报酬不均衡等问题。

2.1.1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造成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显性失业

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面临的一大困惑,这直接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效用和目标函数与老一代农民工的巨大差别,导致他们的劳动供给函数与用工单位的需求函数成反相关,据调查,“2009年在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2816万人,比上年减少238万人,减少7.8%,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3282万人,比上年减少954万人,减少22.5%。”到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减少,是2009年下半年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人口红利对于我国有些“一线城市”来说不再是廉价资源。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自身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比老一代农民工要高,但是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就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的积累的速率不能有效地匹配城市化过程中产业升级的要求,使得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显性的失业工人,这样会造成了城市管理成本的增加。

2.1.2劳动投入和收益报酬的不均衡性

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投入和收益的非均等性,造成“付出”和“回报”价值不等的剪刀差现象,调查显示“2009年,以受雇形式从业的外出农民工平均每个月工作26天,每周工作58.4小时。其中,每周工作时间多于《劳动法》规定的44小时的占89.8%。”但是他们的“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创造经济社会增长的比率与收益分享增速的非均衡性,即新生代农民工在为城市创造财富的同时,却未能实际的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实惠。这与“由人民创建,由人民共享”的新型城市发展观背道而驰。收入收益的低值和待遇不平等与城市生活成本的高昂的落差,进一步挤压了他们的物质精神追求,易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2.2社会层面

作为一个经济要素流入到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在飞经济领域遇到了各种社会壁垒,出现“经济接纳,社会拒入”得现象。

2.2.1 城乡二元分割体制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工造成“社会隔离”,制度的屏障使得他们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在宏观的社会结构中扮演着“半工半农,亦工亦农”的双重角色。因此,只有消除制度隔阂,才能实现其身份和职业的双重置换。

2.2.2应享有的合法社会保障权益的缺失

由于我国现代社会福利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体制的不健全以及农民工身份和地位的特殊性,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拥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比例仍比较低,为数不少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甚至还处在“真空”状态。2009年,从全国范围来看,“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7.6%、21.8%、12.2%、3.9%和2.3%。

2.2.2.1社会保险方面的缺失。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包括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生育保险。从总体上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意识增强了,他们普遍年轻且部分人拥有一技之长,也有一定文化,他们满意的工作即是能够享有与城镇企业职工一样的社会保险待遇,合理的工资,工作时间8小时。很显然,这些都是他们应享有的合法权益,但用人单位看来成了额外需求。其次是他们普遍从事的行业性质是有风险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存在着严重工伤事故隐患,缺乏工伤保险;失业风险严重,缺少失业保险;在医疗保障、养老保险方面仍然是保障水平较低的新农合与新农保,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现实生活的需要,而更高档次的保险又没有纳入他们。女性农民工的生育保险更是严重缺失。

2.2.2.2社会福利的缺失

在社会福利待遇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是无法与城镇职工相比的,虽然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也在从事与城镇职工同样的工作,城镇职工除工资收入外,还享有大量的实物性福利。而农民工社会福利缺失主要表现在住房福利或补贴、在职培训或进修、各种劳动保护及保健费、子女教育、入托、社区服务等方面与城镇职工存在明显差别。

2.2.2.3社会救助的缺失

我国的社会救助依据救助内容分为生活救助、灾害救助、失业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和法律援助,扶贫开发。在生活救助、失业救助方面,城市己为城市居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但生活在城市的他们并不能被覆盖到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当中。

当前,我国城市农民工市民化处在边缘化状态。应当认识到,城市化过程,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农民职业的非农业化、生活质量城市化、社会身份市民化。

2.2.3部分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歧视和行为上的排斥

对于城市市民来说,由于户籍制度而附着在其身份上的各种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致使他们在社会资源的占有上拥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从而使得为数不少的城市居民持有一种天然的心理优越感,在心理与行动上歧视和排斥新生代农民工。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认为进城务工的农民扰乱了城市的社会治安,破坏了城市的生活环境,分占他们的资源。新生代农民工应该说是农民工群体中综合素质较高的人,也渴望得到社会尊重、认可与接纳,也有着与城市人交往的强烈意愿,这种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包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性偏见”甚至“歧视”,实质是一种社会或群体不信任。这一道无形无影的心理沟壑,加深了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两大群体之间的疏离感,产生“马赛克”般的群体分割,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居民也难以产生认同。

2.3自我层面

2.3.1新生代农民工技能素质欠缺

在当下,不断整合、升级的社会产业需要匹配有高素质、高技能、强体力、有思想的新生代农民工,但是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在市场投放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虽然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老一代农民工而言,具有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素质,但还欠缺,从2009年外出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的情况看“51.1%的外出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劳动素养培育深度不够,不能有效的适应市场的需求。这也是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城市化的障碍之一。

2.3.2新生代农民工多元化的价值观,掺杂着不良的价值取向

与老一代农民工明显不同的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意识、权利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大大增强。但是由于在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以及社会亚文化的驱动使得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滋生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这种不健康的价值取向会产生消极的导向作用。

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建议和对策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与之相伴的农民工群体在可预见的将来还将长期存在,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城市化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这不仅直接关系到从本质上解决“三农”问题,也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从政府、社会、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等几个方面统筹考虑

3.1坚持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原则,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而且据《2009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2001年至2007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平均增长70.1%,但是市辖区中人口增长只有30%。也就是说,人口的城镇化速度远远低于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大量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说明现有的城镇化是不完全的、是有缺陷的。我们的城镇化缺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因此,今后应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原则,把城镇化快速推进与质量提升有机结合起来,使土地城镇化的速度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与规模相协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要把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特别是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以更多、更快、更好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他们与城市居民一样在城里安居乐业。

3.2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扫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藩篱

“制度是一个群体获取资源,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农民工并非盲流,他们是否到城市就业生活,是否愿意在城市定居成为市民,基于现存制度能不能为他们提供较大利益的理性考虑。”在与农民工利益相关的社会制度设计上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这个群体的利益诉求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和创新,逐步消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制度性障碍。在现行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户籍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行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化管理;二是我国的户籍制度下的城市户口被人为的赋予了太多的“附加值”,其常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权利挂钩。鉴于此,政府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剥离,剔除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功能,逐步形成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制度体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可根据我国的国情“先试点,再推行”,同时完善城镇、城市的基础设施,有步骤的取消户籍制度,以逐步达到将新生代农民工深度城市化的目标。

3.3政府应强化社会管理,健全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的建设者,理应得到和享受城市公共服务,政府应强化社会管理,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多数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推崇经济指数的增长的“GDP崇拜”。而忽视了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的均等化。政府应转变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积极采取政策措施消除就业与用工制度上的差异,实行同工同酬,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特别是子女教育问题。另外,政府应当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发挥主体作用,充分考虑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特点和现实需要,以劳动关系为参照标准,采取分类分步的保障办法,优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目前最迫切的需要和最突出的问题,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问题纳入当地的城市经济发展规划中,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安居和就业问题,逐步有序地构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的效度。

3.4.营造一个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和谐宽容的社会心理环境

新生代农民工至今并没有被城市真正接纳,作为城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他们心态严重失衡,虽然身体是健康的,但人格是残损的,社会心理是不健全的。相当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相对剥夺感、社会差异感、社会距离感、身份认同危机和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城市的心理认同,阻碍着他们实现城市化的和谐推进。因此,必须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避免因为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而引发社会矛盾。首先,政府和社会要转变观念,平等对待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创造了巨额财富,政府理应对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作出的贡献进行大力宣传和表彰,充分肯定他们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和主人翁地位。社会要引导城市市民平等地对待、接纳新生代农民工,摒弃歧视、排斥新生代农民工的心态,主动地与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社会交往和人际互动,给新生代农民工以更多的精神关怀和人文关怀。大众传媒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纠正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妖魔化的偏差等等。从而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合理、自由和尊重的社会环境。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开通心理咨询热线、举办心理讲座等方式,为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心理门诊、心理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正确分析问题,提高认知能力,缓解消极、自卑、压抑、孤独等不良情绪,保持轻松、平和的心境,成为心理健康的人,最终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

3.5新生代农民工要加强自我主动学习,提高技能和综合素质

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关心自己的“钱途”,更要着重关注自己的“前途”。新生代农民工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自我主动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充电”,根据工作的状况自我心理调试,积极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满腔热情对待生活,要学法、懂法、增强自己的维权意识,能够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正常的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4、小结

总而言之,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中最容易城镇化的,它的出现是社会进 步的体现,有助于加快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推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转型。“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迄今来自政府对农民工最精确的定位。但“非城非乡”的身份让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十分尴尬的处境,新生代农民工是我们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中的一支生力军,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都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 2010 年 1 号文件的要求,认真研究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课题,通过完善政策法规推进制度机制创新,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宽松的进城环境,在大量减少农民的前提下,通过广泛提升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服务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产业化水平,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城乡收入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邢克鑫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若干思考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5 [2]杨箴立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及其人文综合素质的培训 社保之窗 社保论坛2010 5 [3]费杰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困境及对对策—以吉林省为例 行政与法 2010 9 [4]向会斌 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城市化问题浅析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8月第四期 [5]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 2001, 3 [6]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0-03-19.[7]王 宏 康彩霞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现代商贸工业 2010年第9期 [8]李 昱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探析 求索 2010.10 [9]林凤章 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分析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四期 [10]李红见 王文博 新生代农民工融城之困与对策分析 社保之窗 社保论坛 2010 11

第四篇: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 2010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高度重视和关怀,同时也凸显了农民工问题的新特征以及探讨和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迫切性。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它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相呼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农民工出现后所产生的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分析、建议及对策 正文:

1、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性

1.1新生代农民工界定及特点

1.1.1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

1.1.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是指农民工获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合法身份和社会权利,如居留权、选举权、受教育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利等,进而实现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城市市民转化的过程。因此,农民工城市融入不仅包括从农村到城市的地域转变、从农民到工人的职业转变以及户籍转变这些外部特征,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与城市融为一体,最终成为符合城市文明要求的、具有现代市民素质的城市居民。

1.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重要性

1.2.1有利于提升城镇化水平,加快现代化建设

城镇化不是单纯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有关设施的建设,而是要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不是只给农民工办个城市户口,而是要让他们与城里人一样享有同等的教育、社保、就业权利。也就是说,推进城镇化的核心是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有序地融入城镇,成为真正的市民。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不仅能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实现从农村流向城市的目标,也能够合理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1.2.2新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内需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最重要制约因素,当前,城市人口消费已接近饱和,农民工确实最大的潜在消费群体。但目前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消费水平还相当有限,较低的收入使他们不敢也无力扩大消费,再加上其家属多数在农村,其消费水平自然不高。全国有1.5亿农民工,加上其家属约有3亿人,如果能让更多的农民工成为市民,在城市稳定就业、买房定居下来,同时,其主要赡养人口也能够进程安居,使他们具有城市居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则将有助于把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落到实处。据推算,如果每年有1000万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融入城市,完整享受城镇居民的公共服务,将使我国经济增长率提高1%。

1.2.3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目前,“三农”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而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为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突破口。当前,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土地承载力过重。如果实现农民工市民化,就可以减少农民数量,降低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劳动人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现在,在劳动力外流较多的地方,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整,已使耕地逐步向种田大户集中,不仅扩大了其土地经营规模,而且提高了农业劳动力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业收益。农民工市民化不但能为城市创造财富,而且能为农民增收和城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改变城乡二元机构、解决“三农”问题闯出一条新路。

1.2.4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保持社会稳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能够有效弥补城乡差距,更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一方面,农民工市民化能够进一步促进城市的繁荣发展,使自身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从而为流出地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缩小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另一方面,有利于农民素质提高和权力意识的生成,进而推动农村政治发展。同时,能够加快城市先进文化向农村地区辐射,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异。

2、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

2.1经济层面

良好的经济条件是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城市化最核心的因素,时下,新生代农民工在经济方面主要面临着就业困惑以及劳动投入和收益报酬不均衡等问题。

2.1.1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造成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显性失业

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面临的一大困惑,这直接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效用和目标函数与老一代农民工的巨大差别,导致他们的劳动供给函数与用工单位的需求函数成反相关,据调查,“2009年在长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2816万人,比上年减少238万人,减少7.8%,在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为3282万人,比上年减少954万人,减少22.5%。”到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减少,是2009年下半年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人口红利对于我国有些“一线城市”来说不再是廉价资源。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自身文化水平和自身素质比老一代农民工要高,但是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就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的积累的速率不能有效地匹配城市化过程中产业升级的要求,使得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显性的失业工人,这样会造成了城市管理成本的增加。

2.1.2劳动投入和收益报酬的不均衡性

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劳动投入和收益的非均等性,造成“付出”和“回报”价值不等的剪刀差现象,调查显示“2009年,以受雇形式从业的外出农民工平均每个月工作26天,每周工作58.4小时。其中,每周工作时间多于《劳动法》规定的44小时的占89.8%。”但是他们的“月平均收入为1417元”。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创造经济社会增长的比率与收益分享增速的非均衡性,即新生代农民工在为城市创造财富的同时,却未能实际的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实惠。这与“由人民创建,由人民共享”的新型城市发展观背道而驰。收入收益的低值和待遇不平等与城市生活成本的高昂的落差,进一步挤压了他们的物质精神追求,易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2.2社会层面

作为一个经济要素流入到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在飞经济领域遇到了各种社会壁垒,出现“经济接纳,社会拒入”得现象。

2.2.1 城乡二元分割体制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工造成“社会隔离”,制度的屏障使得他们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在宏观的社会结构中扮演着“半工半农,亦工亦农”的双重角色。因此,只有消除制度隔阂,才能实现其身份和职业的双重置换。

2.2.2应享有的合法社会保障权益的缺失

由于我国现代社会福利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体制的不健全以及农民工身份和地位的特殊性,导致新生代农民工拥有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比例仍比较低,为数不少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甚至还处在“真空”状态。2009年,从全国范围来看,“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7.6%、21.8%、12.2%、3.9%和2.3%。

2.2.2.1社会保险方面的缺失。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包括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生育保险。从总体上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意识增强了,他们普遍年轻且部分人拥有一技之长,也有一定文化,他们满意的工作即是能够享有与城镇企业职工一样的社会保险待遇,合理的工资,工作时间8小时。很显然,这些都是他们应享有的合法权益,但用人单位看来成了额外需求。其次是他们普遍从事的行业性质是有风险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存在着严重工伤事故隐患,缺乏工伤保险;失业风险严重,缺少失业保险;在医疗保障、养老保险方面仍然是保障水平较低的新农合与新农保,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现实生活的需要,而更高档次的保险又没有纳入他们。女性农民工的生育保险更是严重缺失。

2.2.2.2社会福利的缺失

在社会福利待遇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是无法与城镇职工相比的,虽然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也在从事与城镇职工同样的工作,城镇职工除工资收入外,还享有大量的实物性福利。而农民工社会福利缺失主要表现在住房福利或补贴、在职培训或进修、各种劳动保护及保健费、子女教育、入托、社区服务等方面与城镇职工存在明显差别。

2.2.2.3社会救助的缺失

我国的社会救助依据救助内容分为生活救助、灾害救助、失业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和法律援助,扶贫开发。在生活救助、失业救助方面,城市己为城市居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但生活在城市的他们并不能被覆盖到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线”当中。

当前,我国城市农民工市民化处在边缘化状态。应当认识到,城市化过程,不仅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农民职业的非农业化、生活质量城市化、社会身份市民化。

2.2.3部分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歧视和行为上的排斥

对于城市市民来说,由于户籍制度而附着在其身份上的各种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致使他们在社会资源的占有上拥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从而使得为数不少的城市居民持有一种天然的心理优越感,在心理与行动上歧视和排斥新生代农民工。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认为进城务工的农民扰乱了城市的社会治安,破坏了城市的生活环境,分占他们的资源。新生代农民工应该说是农民工群体中综合素质较高的人,也渴望得到社会尊重、认可与接纳,也有着与城市人交往的强烈意愿,这种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包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群体性偏见”甚至“歧视”,实质是一种社会或群体不信任。这一道无形无影的心理沟壑,加深了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两大群体之间的疏离感,产生“马赛克”般的群体分割,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居民也难以产生认同。

2.3自我层面

2.3.1新生代农民工技能素质欠缺

在当下,不断整合、升级的社会产业需要匹配有高素质、高技能、强体力、有思想的新生代农民工,但是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在市场投放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虽然新生代农民工相对老一代农民工而言,具有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素质,但还欠缺,从2009年外出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的情况看“51.1%的外出农民工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技能培训。”劳动素养培育深度不够,不能有效的适应市场的需求。这也是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城市化的障碍之一。

2.3.2新生代农民工多元化的价值观,掺杂着不良的价值取向

与老一代农民工明显不同的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意识、权利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大大增强。但是由于在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以及社会亚文化的驱动使得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滋生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的价值观,这种不健康的价值取向会产生消极的导向作用。

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建议和对策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与之相伴的农民工群体在可预见的将来还将长期存在,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城市化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这不仅直接关系到从本质上解决“三农”问题,也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和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从政府、社会、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等几个方面统筹考虑

3.1坚持城镇化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原则,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而且据《2009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2001年至2007年,我国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平均增长70.1%,但是市辖区中人口增长只有30%。也就是说,人口的城镇化速度远远低于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大量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说明现有的城镇化是不完全的、是有缺陷的。我们的城镇化缺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因此,今后应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的原则,把城镇化快速推进与质量提升有机结合起来,使土地城镇化的速度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与规模相协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要把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特别是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以更多、更快、更好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他们与城市居民一样在城里安居乐业。

3.2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扫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藩篱

“制度是一个群体获取资源,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农民工并非盲流,他们是否到城市就业生活,是否愿意在城市定居成为市民,基于现存制度能不能为他们提供较大利益的理性考虑。”在与农民工利益相关的社会制度设计上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这个群体的利益诉求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和创新,逐步消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制度性障碍。在现行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户籍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一是实行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化管理;二是我国的户籍制度下的城市户口被人为的赋予了太多的“附加值”,其常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权利挂钩。鉴于此,政府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剥离,剔除粘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功能,逐步形成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身份统一、权利一致、地位平等的制度体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可根据我国的国情“先试点,再推行”,同时完善城镇、城市的基础设施,有步骤的取消户籍制度,以逐步达到将新生代农民工深度城市化的目标。

3.3政府应强化社会管理,健全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的建设者,理应得到和享受城市公共服务,政府应强化社会管理,推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多数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推崇经济指数的增长的“GDP崇拜”。而忽视了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的均等化。政府应转变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积极采取政策措施消除就业与用工制度上的差异,实行同工同酬,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特别是子女教育问题。另外,政府应当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中发挥主体作用,充分考虑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特点和现实需要,以劳动关系为参照标准,采取分类分步的保障办法,优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目前最迫切的需要和最突出的问题,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将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问题纳入当地的城市经济发展规划中,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安居和就业问题,逐步有序地构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的效度。

3.4.营造一个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和谐宽容的社会心理环境

新生代农民工至今并没有被城市真正接纳,作为城市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他们心态严重失衡,虽然身体是健康的,但人格是残损的,社会心理是不健全的。相当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相对剥夺感、社会差异感、社会距离感、身份认同危机和对社会的不满情绪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城市的心理认同,阻碍着他们实现城市化的和谐推进。因此,必须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避免因为心理问题积重难返而引发社会矛盾。首先,政府和社会要转变观念,平等对待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创造了巨额财富,政府理应对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作出的贡献进行大力宣传和表彰,充分肯定他们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和主人翁地位。社会要引导城市市民平等地对待、接纳新生代农民工,摒弃歧视、排斥新生代农民工的心态,主动地与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社会交往和人际互动,给新生代农民工以更多的精神关怀和人文关怀。大众传媒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纠正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妖魔化的偏差等等。从而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营造一个公平、合理、自由和尊重的社会环境。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开通心理咨询热线、举办心理讲座等方式,为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心理门诊、心理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正确分析问题,提高认知能力,缓解消极、自卑、压抑、孤独等不良情绪,保持轻松、平和的心境,成为心理健康的人,最终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

3.5新生代农民工要加强自我主动学习,提高技能和综合素质

新生代农民工不仅要关心自己的“钱途”,更要着重关注自己的“前途”。新生代农民工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自我主动学习,利用业余时间“充电”,根据工作的状况自我心理调试,积极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满腔热情对待生活,要学法、懂法、增强自己的维权意识,能够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正常的渠道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4、小结

总而言之,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群体中最容易城镇化的,它的出现是社会进 步的体现,有助于加快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推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转型。“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迄今来自政府对农民工最精确的定位。但“非城非乡”的身份让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十分尴尬的处境,新生代农民工是我们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中的一支生力军,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都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 2010 年 1 号文件的要求,认真研究如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课题,通过完善政策法规推进制度机制创新,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宽松的进城环境,在大量减少农民的前提下,通过广泛提升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和服务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产业化水平,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城乡收入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邢克鑫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若干思考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 5 [2]杨箴立 浅析“新生代农民工”及其人文综合素质的培训 社保之窗 社保论坛2010 5 [3]费杰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困境及对对策—以吉林省为例 行政与法 2010 9 [4]向会斌 新生代农民工有效城市化问题浅析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8月第四期 [5]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 2001, 3 [6]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0-03-19.[7]王 宏 康彩霞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现代商贸工业 2010年第9期 [8]李 昱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探析 求索 2010.10 [9]林凤章 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分析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四期 [10]李红见 王文博 新生代农民工融城之困与对策分析 社保之窗 社保论坛 2010 11

第五篇:小规模畜产品加工民营企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小规模畜产品加工民营企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向芳

西南大学动物科学系,重庆 402460

摘 要: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畜产品加工企业在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进行畜产品加工的小规模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管理、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分析小规模畜产品加工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畜产品加工;民营企业

1前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这与民营企业的贡献密不可分。据统计,全国已有3200多万户个体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的年产值增长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与此同时,畜产品加工企业在农业、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畜产品加下是联系畜牧业生产与人民生活需要的纽带,发展好畜产品加T业,是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选择。目前,以肉类、蛋类、奶类、皮革和毛绒加工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业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是,我围从事畜产品加工的民营企业大多存在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管理水平低,资金缺乏,不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等问题。本文主要以小规模畜产品加工民营企业为对象,分析其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

2小规模畜产品加工民营企业现状

2.1管理现状

从企业内部看,民营企业的管理体制有“家族”和“亲缘化”的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所有权、经营权的重叠及决策体系的集杖化,使企业权力制约机制失衡,决策失误的风险大。大多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企业信用差。此外,企业财务机构设置不合理,财务管理水平较低,不能及时或真实地提供财务信息。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损害了民营企业的声誉。更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小规模畜产品加工企业,其管理水平低,尤其是管理思想落后,管理层次不清,管理系统较为封闭,多数依靠传统的经济管理方式,疏于成本、营销和资产等方面的管理,名牌意识淡薄,市

场开发不足,结果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缺乏竞争力、企业效益差。

总体而言,小规模畜产品加T民营企业在管理上存在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层次不清晰、管理系统不开放、管理集权化和专制化的问题,导致企业缺乏良好的市场竞争力、经营效益差、企业规模无法扩大。

2.2技术现状

我国畜产品加工企业中除少数企业经过技术改造,技术装备达到国外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外,其他企业加工技术、装备的总体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落后20一30年。小规模畜产品加工民营企业生产方式落后,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滞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和规模小,资金不足使企业不可能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

以上不足所造成的后果是:一产品品种不够丰富。目前,我国加工的肉制品只有600多个品种,而德国有1500多种;乳类制品只有近300个品种,而法国仅干酪一项就有800多种。二是产品质量较差。如肉类制品中,肉蛋白质含量低,脂肪、大豆蛋白、水分含量高,风味差,货架期短;主要乳制品如乳粉、麦乳精粉搀假严重。三是产品的适用范围不宽。低脂肪、低钠、低胆固醇、低糖类产品生产较少,无法满足特殊消费群体的特殊需求。四是产品加工转化度低。目前我国畜产品的加T转化率禽畜肉仅有3%一4%,奶在10%左右,而禽蛋转化率不到1%。发达国家肉转化为肉制品的比例一般为30一40%,甚至高达70%,乳转化为乳制品的比例高达80%以上,蛋转化为蛋制品的比例已达40%以上。

2.3资金现状

小规模畜产品加工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筹措难度大,借贷融资难的问题。近年来,各级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金融环境虽然得到了较大改善,但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小规模

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从企业自身看,一方面。小规模民营企业自身实力弱,积累少,自酬资金能力不强;另一方面,由于规模小,缺乏清晰的所有权和管理机构,还贷能力和企业信誉差,使金融机构感到贷款风险太大,对其贷款信心不足,致使企业融资困难,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自身发展。

从外部融资环境看,对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来说,主要依靠的还是内源性融资、银行的间接融资及一些非正常渠道的外部融资来获得所需资金。小规模民营企业信贷融资的过程实质上是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关于“风险与收益”的一种博弈。小规模民营企业尤其是畜产品加丁等技术型企业信贷风险高。小规模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是“小、急、频、短”,而银行是营利性企业,其审批手续较烦琐,贷款的审批力度较大,取消达不到银行规定信用等级的企业的贷款资格,使企业本来就面lI缶的贷款难的问题更显突出。

2.4人才现状

企业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从经营者分析,小规模民营企业采用家庭式的经营管理,经营水平低;思想观念不适应时代需要,显得同执和保守,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慢,经营理念不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要。从业人员中有相当多的是脱离土地的农民,以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文化素质低,接受高新技术能力差。大多数企业面临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人才机制不灵活,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家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很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只要有高薪,市场上优秀人才多的是,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地重视人才。加之民营企业用人唯亲的任人

方式,使优秀人才难以融入企业。因此,这些人才通常持打工心态,只关心眼前利益,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较低的员工素质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和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小规模畜产品加工民营企业的发展对策分析

3.1管理对策

实行现代化管理。淘汰落后的管理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防止和摆脱家族化管理的斟扰。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芷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实践证明,现代企业制度是最有效率的企业治理形式,是民营企、Ip获得强有力的莺要的制度性资源。民营企业应从董事会开始着手,把董事会的科学决策机制、高效管理机制、有效监督机制建立起来,在条件具备的情况卜.也可以聘请高素质的独立董事参与决策、管理,聘任职业经理人从事运营、管理,努力克服家族式、个人独断式企业所带来的投资决策不科学、调查论证不充分,经济发展方向判断失误所造成的灾难性错误,使氽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完成资本,管理、人力的积累。可以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企业改造和重组,条件成熟的可以通过企业集团的形式,努力扩大企业的规模。

3.2技术对策

3.2.1增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反映r民营企业竞争优势的强弱。我国畜产品加上业委实现由初加|.向深加T、由粗加T向精加工的转变,满足人们对加。I:畜产晶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关键在于技术创新。首先,企业要

增强技术创新的意识,以创新求发展;其次,采取合作创新,即和大专院校、科研部f J进行密切合作,利用他们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加速企业新产品的创新;最后,企业要增强自我创新的能力,从模仿型创新转向原始性、独创性的创新,走上独莎自主的自我发展的创新道路。

3.2.2通过技术创新,大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加适

销对路的产品,以名牌产品带动企业发展;加强联合经营,通过改制、资产重组、“走出去”等方式,在设备、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优化组合,加强优势产业的集聚,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2.3政府应加大对小规模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扶持力度,实施严格的专利保护制度,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创新;允许企业以创新成果进行抵押向银行贷款,并提供更加优惠的融资环境。

3.2.4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到产品质量的伞过程监控,在产地环境、场址选择、生产投入品、防疫措施、生产管理、加.I:过程控制等环节,加强质量控制,严格按照尤公害畜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执行。

3.3资金对策

3.3.1弥补小规模畜产品加丁民营企业企业自身缺陷。民营企、啦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和信用形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改善运作机制。企、Ip应重视财务管理水平的完善,规范财务制度,加强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增强财务透明度,向银行和相关部f J提供真实、准确I财务数据,降低管理和财务风险。树立诚信守法的新形象,赢得金融机构的长期信任。

3.3.2提高银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

首先,改变“借贷”状况,金融机构要紧密结合小规模民营企业的特点,借鉴围外先进信贷风险控制方法和思路。在小规模民营企业贷款技术上,可以选择关系型借贷。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保持长期、密切而且相对封闭的交易父系。南长期关系所产牛的各种软信息在很大程度卜可以替代财务数据等硬信息,部分弥补小规模民营企业因无法提供合格财务信息和抵押品所产生的信贷缺El,并有助于改善其不利的信贷条件。

其次,金融机构内部、组织机制的完善。实行适度的授权和授信制度,对下级行赋予合理的贷款权下限,缩短代理链,实行审贷分离,做到符合小规模民营企“小、急、频、短”的特点;银行可以为小规模民营企提供技术、信息咨询;提供理财咨询,以便小规模民营企有能力提供准确财务信息,便于金融机构进行风险分析。

3.4人才对策

3.4.1提高畜产品加工民营企业家的整体素质。制定企业家人才培养计划,多召开理论与实践交流会。不但要引进一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解决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短缺的问题,而且要制定民营企业家的培训规划,有计划地选送一批经营管理人员到围外机构、高等院校和大企业进行系统培训,获得管理、市场营销、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确实做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要引导民营企业家增强诚信意识,重信誉、守合同。真正做到以质量占领市场,靠信用赢得客户,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3.4.2采取相应激励措施,让企业人员真正成为企业的一分子,以合资、人股等方式吸引人才,使其有机会由打T者变成企业的经营者、投资者,从而更好的引进人才,发展企业。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解决人才配置不合理,用人机制不活,企业引不进人、留不住人以及高技能工人缺乏等问题。

4总结

小规模畜产品加丁民营企业.在管理上,存在“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缺乏完善的内部企业治理机制和完善的财务制度。所以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摆脱家族化管理。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效益,健全财务管理,加强民营企业投融资管理。

在技术上,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存在着“老、少、低”现象。因此需要不断改良产品,提高其信誉度。根据市场变化,引进先进技术及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加快产占占结构调整。埘产品进行改良和革新。加强对新产品的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在资金方面,由于企业自身规模小,实力弱,积累少。白酬资金能力不强,而金融机构对其贷款信心不足,致使企业融资困难。所以要从弥补企业自身缺陷;

提高银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积极拓展和创新小规模畜产品加T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等人手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在人才方面,经营者固执保守,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慢,经营理念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从业人员以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为主,文化素质低,接受高新技术能力差,以致企业面临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所以要提高畜产品加T民营企、Ik家的整体素质并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让企业人员真正成为企业的一分子。

参考文献:

[1]马倩.浅议民营企业发展实践中的几个问题田.经济观察,FAZHAN·JINGJIGUANCHA.2008,1.

[2]王旭波.浅论民营企业的发展Ⅱ1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

[3]薛俊侠.浅析我国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卟农业经济,2004,3.

[4]符永山,曹育明.对加快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进程的探讨[J].中国牧业通讯,2007,20.

[5]徐娜儿.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与对鬈[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

下载城市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小规模民办幼儿园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及其对策建议 ——基于学生主体视角 摘要: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甚至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条有效的可行之路。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参与者少、旁观者......

    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课题组,下设一个综合材料组和三个调研小组,分机关、事业、企业三块开展调研,以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对全市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存在......

    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课题组,下设一个综合材料组和三个调研小组,分机关、事业、企业三块开展调研,以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对全市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存......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推荐)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的柱石,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也暴露出资金短缺、效益不佳、盲目投资......

    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精选范文: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共2篇) 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课题组,下设一个综合材料组和三个调研小组,分机关、事业、企业三块开展调研,以问卷调查......

    国防生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国防生军事基础教育训练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国防生的产生是为了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满足中国军队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在当前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

    城市消防规划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城市消防规划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城市消防规划是在城市规划基础上编制的一项城市消防建设计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消防建设的重要依据。它主要包括城市消防安全布......

    民办自考院校自考生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立足现状放眼未来 ——民办自考院校学生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王芸[摘要]:针对民办自考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状态的特殊性,探讨民办自考院校对全日制自考生管理方面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