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防生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国防生军事基础教育训练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国防生的产生是为了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满足中国军队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在当前人民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地方高校选拔和培训国防生是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依托普通高等教育教学资源优势,为军队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也是新时期高等教育赋予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在国防生的管理上,一定要抓住其特点,认清军事化管理和大学校园生活对立统一的关系。根据大学校园的实际情况,通过准军事化管理发挥大学生的优势,纠正其不足使其长处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国防生、管理、大学。
一、国防生的基本含义及发展现状
国防生是指根据部队建设需要,由军队有关单位依托普通高校从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普通中学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培养的青年学生。符合条件的保送生也可申请成为国防生。国防生与军队有关单位签订协议后,在校期间享受国防奖学金。国防生完成规定的学业,参加统一组织的军政训练,达到培养目标,取得毕业资格和相应学位后,按协议办理入伍手续并任命为军队干部。
其实西方国家早就有这依托国民教育为军队培养人才的优良传统了,如美军利用地方大学培养军官的思想和实践早在十九世纪初即已产生。美军认为,要提高军官的培养质量,单靠军队自办的院校是远远不够的,必然依靠地方高等教育,借助地方名牌院校的实力,采取军地共育的办法,从而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授给军官学员,把国家范围内最强阵容的教学科研力量用于培训军官,达到培养出一流军事人才的目的。美军一般选择与军种专业对口并有权授予学位的工程技术或文理科院校设置后备军官训练团,主要任务是使青年学生志愿者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接受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新军官的任命要求。参加后备军官训练团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完成正常大学的课程,另外每周要进行数小时军事训练,每年夏季还要参加军事演习,经过2-4年时间学习,毕业后陆军和空军学员授预备役少尉军衔;海军学员授正规军官少尉军衔。
我国的国防生是开始于1999年,是由江泽民主席提出来的,其实地方大学生入伍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有了,历史上有两次大的地方大学生入伍高潮,其中现在就是一次。我想之所以提出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有其中几个原因:1军队需要改革,这就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而大方大学生在思想上比较活跃,做事有激情;2未来战争是高科技的信息化战
争,这就需要一大批懂技术,会操作的高科技人才,而仅仅靠军校来培养是远远不够的;3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在教育的资源上,地方大学有着先天优势。
国防生政策原至于西方,但是我们不能照搬过来,因为我们的国情、历史传统、生源等都有不同之处。正因为这,我们的这一政策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在招生人数上年年在变,在校国防生的训练也不统一,每年的暑假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安排等等。而且先前的国防生在进入部队有很多不适应部队的生活,大多都被淘汰,这就给许多部队的领导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从而就有了抵触的情绪。虽然这一政策有许多的不完美的之处,但我觉得这是以后的发展方向,也是部队改革的很大的动力,是必须长期实行的政策。
就现在各个大学的国防生现状来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在培养发式上更是如此,而且我认为高成领导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因为,就我们学校来说,我们学校是二炮招收的,在我们去基地训练的时候,我有幸参加了北京总部过来召开的座谈会,从他们的交谈中,我了解到,领导招收我们有很大的一点原因就是我们有知识,有与军校学生不一样的活跃的思想,所以如果在学校把我们按照军校学员一样来管理,那样就会限制了我们的思想,阻碍了我们的创新思维,但是这样也会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当我们进入部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很多的不适应,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很大,因而许多人就离开了,被淘汰了。但是现在也有很多人提出来应该实行部分的军事化管理,如每周出操,听讲座,坚定报国从军之志等等,而就这想法的实行的程度如何,效果怎么样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我们都在探索中,我也相信肯定能够找到一个很好的解决之道。
目前我们招收的国防生大多是技术军官,所以条件相对军校生要低多了,招生对象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关于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和军队接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政治条件的规定》([2001]政联字第1号),志愿从事国防事业,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
(二)品德优良,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
(三)年龄在二十周岁以下
(四)身体健康,符合《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
坦白讲在实际的招收过程中,条件可能会比这要低一点,因为现在人的价值观跟以前有很大的不一样了,单纯讲奉献国防的思想已经不多了,所以加入国防生的原因也是有很多的。
下面我就我们学校来谈谈我们学校的训练状况及由此了解到其他学校的情况,我是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我们学校在训练方面是我了解到的学校中是比较宽松的,我们每周日早上要训练一个小时,一般是先绕400米的操场跑三四圈,然后进行一些简单的队列训练,一周就训练一次,负责训练我们的是研究生,而且就这样也经常有人不去的,特别是到了大四了就更松了,那时候的实习也比较多了,加上又有很多考研的,所以大四一年我一年大概就去
了八九次吧,我相信别人也跟我差不多了。但是据我了解到的有的学校的训练还是很多也挺正规的,所以到毕业的时候我们学校的国防生毁约的还是很多的,我想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因为平时松了,也不经常进行思想教育,所以献身国防的热情,决心也谈了,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了。而且我们那一届的国防生还不是住在一起的,到我们下面的就住在一起了,平时跟别的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生活,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不少他们思想的影响,在这点上我是深有体会的,周围的人会认为去部队有很多的不好,无形之中就在动摇你的思想。所以,现在让国防生都住在一起是很明智的决定,在思想少受别人的影响,不过说到底还是自己的信念,别人的影响都是次要的。说到国防生住一起我也了解到,在这制度的实行上各个学校也有松紧之分,有的学校会实行查房制度,而有的学校就根本没有这一制度,好多的学生跟本就不住在那,在外租房住或者不住那,所以说制度是好的,但是实行起来效果大不一样,关键要看管理者的能力及态度,这只是我的一点个人想法了。
二、国防生军事基础教育训练的具体对策研究
1、制定统一的军事基础教育训练计划
虽然关于国防生的训练计划已有出台,但是并没有多少学校去严格执行,而且很多国防生都不知道有这一计划,即使知道了,也没有多少人会知道具体的内容,所以说这一计划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我们应该制定一个全面的切实可行的训练计划,我认为在这之前还应该对整个国防生的身体素质等还应该做一个全面的摸底调查,这样有利于制定出更好的计划来,在这基础上我认为还应该有一个相应的考核标准,有了标准就可以去督促国防生去锻炼,可以让他们尽快去适应部队的生活,应该在毕业的时候有一个正规的考核,就象军校里面的学员毕业体能考核一样,同时把这一成绩如实反映给部队。
在基础教育训练计划上,我认为应该加强思想教育的比例,因为就象我上面说的一样,思想教育对我们坚定献身国防的信念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让我们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崇高的事业,应该以加入这一行列而感到自豪。大学阶段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是价值观形成并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多变的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而在这一时期的教育就显得更加重要了,这时期的教育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课程设置上还应该有一些简单的在部队能用到的课程,如:军事理论、军事地形学、军兵种知识等等,让我们对部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会出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太大,同时有了这些课程的学习,也让我们现在在军校学习的一年将精力更多的放在别的方面,而这些本来应该是在地方大学就应该学到的。
现在的国防生都实行的是四加一模式,四年大学本科上完再去军校学习一年,我认为想法是好的,但效果却是不仅如人意的,首先在培训的目标上没有明确,其次在培训的方法上各个军校也不同,最后就是国防生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想培训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因为很多的国防生在来训练前还没去过单位,即使去了也不知道未来自己从事的是什么岗位,需要什么,所以我觉得在这培训这一快上还有待改进。
2、建立对口协作单位教育训练机制
现在国防生毕业进部队前都会有一段集中训练的时期,但在这训练期间,各个军区各兵种训练的内容是不同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而且训练的时间上也有长短不同,我认为在时间上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在内容上应该具体点,主要去训练什么。
在校国防生每年都有寒暑假,一般大学都会利用暑假去训练,一般是为期15天左右的夏令营,但是每个学校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学校只在大三结束的那个假期去搞夏令营,别的假期都是正常回家的,而有的学校是每年都会组织夏令营,就夏令营的地点各个学校也不一样,有的是去部队,有的是在军校里面,刚开始我们也想到部队去感受一下真正的部队生活,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去成,结果就在合肥的一所军校里面进行了为期不到15天的训练,内容主要是队列方面的,体能很少。不过我的感觉是,时间虽短但是印象很深刻,从刚开始的极度不适应,到后来慢慢适应,到最后离开的时候竟然还有点舍不得,其实环境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所以,我认为夏令营应该每年都组织,最好是去部队。
3、建立起军地院校协作教育训练机制
军校与地方大学各有自己的特色,有各自的优势,所以应该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尤其在国防生的培养上,例如可以组织国防生利用假期去军校体验军校的生活,同时也可以邀请军校的教员去地方大学做一些报告,讲讲国防知识,增加大家的国防意识,而这应该是可以对所有的地方大学生开放的。
其实在培养国防生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工作要做,我们也是在摸索一条正确的方法,但是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找到一套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以上的观点仅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恳请老师给予多多批评指正!
第二篇: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东南镇东兴小学李小林
一、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部分教师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由于许多原因,教师的心理出现了许多问题,而且问题是比较复杂的。主要表现有:职业倦怠,心理疲劳,烦躁、忧郁、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有时甚至失控,行为偏差,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际交往障碍和职业压力感,人格缺陷与人际关系紧张,自制力差,职 业适应性差。可见,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适应能力差、人际障碍、人格缺陷、情绪不稳、职业压力以及心身疾病等方面。
(二)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佳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随着好事物的出现不好的事物也随着产生,例如,网络中的许多东西,身边的社会暴力,欺骗、抢劫等严重影响到小孩子的健康成长。一些农村学生放弃上学,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都很高。实际上,过高的要求,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厌学或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
(三)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模糊
农村中小学之所以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中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四)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在校中小学生2亿多人,但我国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量很大,即使每个心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都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短时间也不能满足目
1前的需求。更何况本科毕业生一般要经过4到6年的工作经历后,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合适的心理健康教师。即使有的老师勉强接受了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巧的培训,但由于对技巧掌握的生疏感或迫于工作上的压力,仍然不愿意花时间活学活用,同时也直接导致教材中很多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无法真正被挖掘出来,导致一些资源的浪费。
二、原因分析
(一)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
1.工作压力过大和多重角色给教师带来心理困惑。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工作状态不在于上8小时的班,还可能延续到一整天。而且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活动的管理者,在长时间强大的压力和多重角色的扮演下,势必导致教师心理憔悴,精神状态不佳,时间一长就会不同程度地患上心理疾病。
2.教师的劳动报酬很难反映教师劳动价值。一方面,当前教师的报酬水平还是难以反映教师的劳动价值,与公务员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部分教师在心理上不平衡。另一方面,当前一些较贫困地区由于地方财政不足,教师的工资仍难以准时足额到位,而且物价大幅度上升,使得教师的生活产生困难。这些因素都对教师工作心态的稳定,对教师的心理情绪有一定的影响。
(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不当
1.在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中,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社会、学校、家庭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小孩子辨别能力差,许多社会的不良现象很容易影响他们。
第三篇: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及其对策建议 ——基于学生主体视角 摘要:大学生自主创业,是缓解甚至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条有效的可行之路。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参与者少、旁观者多、成功率低等诸多问题,其创业环境还不成熟,尚需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创业环境,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文章对大学生创业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大学生目前创业的现状,最后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应对策略。关键词:自主创业;创业教育;创业能力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形势口益严峻。据国家教育部统计数据: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己达到619万。教育部表示,2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成为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模式,更是缓解就业压力新的重要的途径。然而对于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自主创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尚需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创业环境,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
当前,随着大学生自主创业潮流在全国兴起,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如2003年6月18口,国家工商总局出台了“应届毕业生干个体,一年内免交登记注册费和相关工商管理费”的优惠政策、各地政府部门也都推出了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孵化园区、创业教育培训中心等,以此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一个人的知识、阅历、经验以及信息处理、商机把握、判断决策等能力的培养、创业环境的营造等。创业既可能有成功的喜悦,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一)大学生创业参与者少,旁观者多
自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创业计划大赛开始,自主创业一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学生创业在全国迅速蔓延开来。近年来,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机关、税务部门以及各个高校都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给予了这样或那样的优惠条件,大学生的自主创业热情高涨,但是,真正加入自主创业行列的人却逐年减少。从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中了解到,想创业的人达到80%,但是真正
创业的只有0.01%。我国大学生创业还仅仅处于
起步阶段,自主创业的实际人数不多,占大学生
总数的比例不大。大学生仍然把政府部门、大型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外资企业作为择业的首选目标,自主创业步伐缓慢。(二)创业多是从事一些技术含量比较低的传统行业,成功率低
大学生在学校参加的自主创业计划大赛中,大多数项目都是关于高新技术的,在实际中应用的比较少。一旦学生毕业后,离开了学校,凭个人的力量要创办企业,却往往会显得势单力薄。所以,大多数毕业生在创业时选择了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小较容易操作的传统行
业,如餐厅、零售等小而又适合自己的行业。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木;另一方面也可以先积累经验。人们对于大学生创业是寄予厚望的,而且国家出台了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目前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并不多,自主创业的成功率也不高,很大一部分人都尝到了失败的滋味,而成功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三)创业过程风险重重
由于很多大学生缺少对市场的真正了解,缺乏对市场的准确分析,项目实施前制定的方案又脱离市场实际情况,所以方案就变得不可行。仅凭借创业的激情自目实施创业计划,市场环境发
生的突然变化往往会使创业者措手不及,这些情况就可能迫使创业者放弃继续经营而使创业计划中途流产。同时有些大学生创业失败后使自己及家庭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还有,创业失败后可能使创业者产生一定的心理负担,并且可能会影响到创业者以后的生活与工作。由于大学生还没有在社会上经历过很多的挫折与磨难,相对于其他人的创业失败,在心理上大学生的负担会更重一些,心态的调整也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一)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
1、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高校需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让他们在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正确认识社会的基础上了解社会的需要,积累创业经验,逐渐形成自主创业意识。
2、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创业能力的基础是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作为大学生,首先,要珍惜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每一门课和每一个环节的学习,在此基础上,选修跨专业、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充分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专业前沿、经济社会热点现象,以拓宽知识面;积极参与各项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创新计划以积累实践经验。其次,要塑造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另外,还必须培养一些独特的创业素质,包括自立、自强、进取、创新等,在思想上独立思考,在行动上独立展示自我、主宰自己 的前途命运。
3、制定适合自己的创业计划。要以积极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既要正确地评价自我,又要对社会有长远的认识和判断。选择风险低、投资少、专业对}}、经营灵活、自己擅长或者感兴趣的创业项目,确立合理的创业目标,并将目标转化为长期、中期、短期计划,然后脚踏实地实施计划。
4、做好承受和处置风险的准备。充分认识到风险与创业过程相随相伴,要以冷静、理智、平和的心态代替狂热的冲动,对可预见的风险要提前准备防范措施,对不可预见的风险要预先确定处理原则。每一次风险未必都能成功化解,在选择创业之前,大学生还必须做好承受挫折和失败、挑战自我的心理准备,拥有一个良好的创业心态,才能提高创业成功的机会。
(二)高校应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1989年11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东京会议报告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说是培养开创性个性,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从狭义上说,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需求。
1、完善师资结构。高校要为大学生提供系统的创业教育必须完善师资结构、当前高校师主要是就业型的,应先提高老师的创业教育素质。要着力培养现有师资,通过理论培训、到企业锻炼、到国外参观、进行创业实践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创业教育素质;聘请一些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一定管理理论修养的企业家、齐询师、创业投资家、技术创新专家担任兼职老师,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2、开设、完善创业教育课程。首先,要改革课程体系。可以在传统重点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进行相关课程有机集成、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把创业技能、公关和交往、法律和税收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与多样性,增加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的份额。其次,要改革教学模式。确立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将教育的空间观扩展至课堂内外、书木内外和学校内外,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外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再次,要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双主教学模式”,即将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相结合,借助各种手段、方法实现教学双方互为主体,彼此相长。通过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抓住随机教育的机会,把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组织管理、理财能
力、营销意识和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融合于教学过程。
(三)大学生创业的一般模式选择
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大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创业模式的选择上,以卜几种大学生创业模式值得提倡。
1、知识型创业。大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把知识作为资木,从而获得一定经济收入的创业模式。这种模式在大学生创业群体中的可行性比较高。当前,有许多大学生毕业后直接走上创业的道路,他们有的做广告设计、有的开网络商店、有的开家政公司。
2、兴趣型创业。大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转化为商业行为,从而获得经济收入的一种创业模式。一些人的兴趣爱好恰有市场的需求,那么追求这些兴趣爱好的行为可能会带来经济上的效益。大学生根据自己的新颖构想、创意在一些
新兴领域进行的创业活动,主要集中于网络、艺术、装饰、教育培训、家政服务等一些新兴领域。这种模式要求创业者必须有新颖的点子和活跃的思维,能够有标新立异的设想,敢于接受新事物。如有的大学生开设婚庆服务公司、有的搞屋顶绘画、有的开宠物商店等。这种模式成木比较低,是典型的开创性、价值创造型创业。
3、服务型创业。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把大学生的口常用品作为主要的经营商品,从中获取经济收入的一种创业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口常用品作为主要的服务内容。在许多校园,大学生通过经营口常用品而获得经济收入的还有很多,如商贸集市、大学生服务中心等,都是面对大学生口常生活提供产品和服务。
4、季节型创业。大学生利用某个特殊的季节,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的创业活动。这种模式要求创业者必须善于发现商机、把握商机,并对市场动态有一定的了解。在大学生这个创业群 体中,这种创业模式更多地体现在创业者利用新生入学之际、情人节、圣诞节、母亲节等一些特殊的口子进行的创业活动。
5、其他创新创业模式。除以上大学生创业模式外,供大学生创业的创新模式还有以卜几种类型:一是走积累演进的创业模式,这种创业模式,是大学生为了实现就业的同时积累资木和经验,由个人或几个人组成的创业团队白手起家;二是走概念创新的创业模式,其核心是立足客户的潜在需求,挖掘和创造新的客户需求,创造新的市场空间;三是走加盟代理的创业模式,这种创业模式,是大学生个人或团队以“办公室小企业”形式从事创业活动,凭借加盟企业的品牌开展业务;四是走关系营销的创业模式,大学生充分利用毕业实习阶段构筑自己良好的关系网络,以便毕业后的创业过程中能依托一些公司,凭借
庞大的公司客户关系网进行创业,借助公司客源当作自己创业企业的客户壮大自己业务量。
第四篇: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课题组,下设一个综合材料组和三个调研小组,分机关、事业、企业三块开展调研,以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对全市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下一步的对策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5月中旬以来,我们共召开座谈会27个,走访企事业单位200多个,走访有关人员50多人次,回收调查问卷455份,掌握了比较详细的情况。现汇总如下:
一、人才队伍现状。
1、党政人才队伍基本情况。到2003年5月,江山市共有党政干部1977名,其中中专以上文化1688人,占总数的85.4%,大专以上文化1423人,占总数的72%。市级机关干部1382人,女性194人,大专以上文化1013人,占总数的73.3%;乡镇机关干部595人,其中女性134人,大专以上文化410人,占总数的68.9%。全市共有市级领导干部35人,其中女性6人;乡镇领导班子成员273人,其中党政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7.5岁,大专以上文化占95%,女性43人;市级机关部门领导干部249人,其中女性22人。
2、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基本情况。我市事业单位现有各类人才7285人。从学历层次看:大学学历1156人,占15.86%;大专2676人,占36.73%;中专2649人,占36.36%;高中及以下804人,占11.04%。从职称层次看:正高级1人,仅占0.01%;副高级241人,占3.31%;中级职称2046人,占28.09%;初级职称4716人,占64.73%;其他无职称281人,占3.86%。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的3427人,占47.04%;35至45岁的1729人,占23.74%;45岁以上的2129人,占29.22%。从专业分布结构看:教育类的4118人,卫生1440人,农林水859人,城建土管221人,群众文化144人,交通环保140人,财税工商116人,新闻112人,人力资源71人,其他64人。
3、企业人才队伍基本情况。此次对全市50万元注册资金以上的企业,全部发放调查表,按时间要求回收400多份。从调查反馈的情况看,企业各类人才合计2809人。其中按学历分:研究生以上学历5人;大专以上1685人,占调查合计数的60%;中专学历735人,占26.2%。按专业技术职务分:高级职称60人,中级职称817人,初级职称1492人。按年龄分:30岁以下641人,30-35岁648人,36-40岁765人,41-45岁402人,46-50岁207人,51-55岁98人,56-60岁38人,60岁以上10人。按人才专业分:机电412人,建材102人,经济管理982人,化工243人,营销224人,财会323人,轻纺2人,其他521人。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优惠政策,促进了我市人才队伍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人才队伍。这支队伍为“兴工强市”战略的实施,为江山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并为今后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认真贯彻“四个尊重”方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实施人才战略、开发人才资源摆到突出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意见,真正做到珍惜爱护人才、充分信任人才和放手使用人才,为各类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并让他们参与到重大决策、重点工程中去。在市委常委会和书记办公会中,多次对人才工作作了专题研究。今年党代会报告中,更是把人才工作提到新的高度,将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以强调。为了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我们建立了重大决策专家参与制度,聘请工业、农业、社会事业、信息业等方面20名专家、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担任委员,参与重大经济和社会建设决策前的咨询和论证。在党委、政府各项政策和措施的引导下,全社会的“四个尊重”氛围逐渐浓厚。
2、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市委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不断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做好干部培养、推荐、选拔任用和管理工作,推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年龄、性别、知识等结构的优化。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纲要》,创新干部人事管理工作,加快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一是以公开选拔为突破口,多层次引入竞争择优机制。市委两次采用“双推双考”方式,公开选拔了8名机关部门副(科)局级领导干部及选聘2名重点中学校长。1999年11月,又推出了3个选任类正职(林业局局长、上余镇镇长、坛石镇镇长)和两个副职(团市委副书记、峡口镇副书记)岗位进行公开选拔。今年四月,在市级机关部门班子调整中,市委大胆探索创新,对空缺的17个机关部门正职职位和1个副检察长职位,成功地采用自荐公推提名的方式进行选拔,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和实际效果。在乡镇和部门机关的中层以上干部管理中,则普遍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干部双向选择”机制。二是市管干部任免实行常委票决制。三是加大对干部监督力度,增强各级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全面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调离工作岗位的领导干部全部进行离任审计。在干部工作中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注重群众意见的查证和运用,使得群众监督干部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初步形成了群众参与、新闻舆论、党内专门机构共同监督的立体网络。
3、专业技术人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不断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发展,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我们注重培养了一批急需的金融、外贸、法律以及信息等高新技术方面的专门人才,特别是应对加入WTO的需要,抓紧培养了一批精通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专门人才;注重培养了一支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队伍;注重培养了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较高、服务意识较强、善于组织重大科研项目、掌握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管理专家。为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作用,我们建立了科技骨干挂联市“310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制度,安排他们参与和负责重点工程的实施,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业务能力和提高素质。采取赴外招聘的方式,引进部分急需的专业人才。近年来,我市每年都组团赴武汉、西安等地招聘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年引进近100人。
4、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化步伐不断加快。以推进“兴工强市”战略,加快江山经济社会发展为立足点,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职业化的优秀企业家。具体工作中,注重研究企业家的成长规律,为他们创造有利于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市里予以重点扶持,为他们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注重灵活对待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对重点骨干企业的负责人,做到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帮助,生活上保护,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企业生产经营;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源向优秀企业集中,采取托管、兼并、收购等形式,做大做强产业。江山原有大小水泥企业18家,通过 几年的整合,现主要生产能力集中到4家企业,由4位优秀企业家经营管理。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几年来,我市的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从总体上来看,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和我市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总量不足。全市人才总量预计到今年年底仅为1.65万人,仅占总人口数的2.9%,低于全省5.9%的平均水平,远远不能满足我市各项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分布上看,现有人才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占近60%之多,而企业则普遍缺乏人才。在调查的全市5000多家企业中,仅有人才2809人左右,平均每家企业不到一个。从专业结构来看,传统专业型人才较多,与知识经济相关的专业人才稀缺。如法律、金融、外语、计算机、经济类等人才严重欠缺。从年龄结构上看,中青年人才较短缺,人才队伍老化现象比较明显。从知识层次上看,高学历和高层次的人才所占比例很小。在此次调查中,研究生学历的仅有2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304人。
3、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一是隐性外流。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我市每年考上高校本科的人数为1000人左右,而回江工作的本科毕业生毕业仅有120人左右,年外流率在80%以上;二是显性外流。具有中高级职称、本科以上学历、各学科带头人及业务骨干等方面的人才,随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引进的力度不断加大,通过正常调离、辞职、自动离职等方式外流,呈上升趋势,出现一人外流,带动相互熟悉或同一层次水平人员外流的“传、帮、带”现象。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我市显性流失人才数达224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73人、初级职称141人。主要集中在四大块:教育系统34人、卫生系统52人、农林水系统42人、工业系统96人。
4、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一是为人才服务不到位,对人才没有足够的重视,人才的潜能发挥不足;二是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为人才提供物质等方面的支持较少,对人才也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导致人才多侧重于自我封闭的学习,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跟不上,实际效果较差,人才层次提高慢;三是“专才不专”,许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行政工作,专业技术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四是职称政策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大多采取评审方式,重学历、轻能力,存在着明显的论资排辈现象,优胜劣汰的机制没有建立,造成专业技术人员评职称难,有近90%的中高级人才与初级人才做着同样水平的工作。
5、企业经营者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我市的企业家大多是非专业出身,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工商管理培训,经济贸易、金融、相关法律知识等相对缺乏,难以应对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者较少,除部分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外,大多数企业还是处于家庭式管理和个人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很不相称。管理体制上的弊端,导致外面的优秀管理人才难以进入企业,而企业自身也难以培养人才,造成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够,缺乏长远打算和企业发展规划。
引起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人才队伍建设。我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经济总量小,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一方面社会、企业容纳人才和储备人才的能力有限,人才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第五篇: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市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课题组,下设一个综合材料组和三个调研小组,分机关、事业、企业三块开展调研,以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对全市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下一步的对策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5月中旬以来,我们共召开座谈会27个,走访企事业单位200多个,走访有关人员50多人次,回收调查问卷455份,掌握了比较详细的情况。现汇总如下:
一、人才队伍现状。
1、党政人才队伍基本情况。到2003年5月,江山市共有党政干部1977名,其中中专以上文化1688人,占总数的85.4%,大专以上文化1423人,占总数的72%。市级机关干部1382人,女性194人,大专以上文化1013人,占总数的73.3%;乡镇机关干部595人,其中女性134人,大专以上文化410人,占总数的68.9%。全市共有市级领导干部35人,其中女性6人;乡镇领导班子成员273人,其中党政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7.5岁,大专以上文化占95%,女性43人;市级机关部门领导干部249人,其中女性22人。
2、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基本情况。我市事业单位现有各类人才7285人。从学历层次看:大学学历1156人,占15.86%;大专2676人,占36.73%;中专2649人,占36.36%;高中及以下804人,占11.04%。从职称层次看:正高级1人,仅占0.01%;副高级241人,占3.31%;中级职称2046人,占28.09%;初级职称4716人,占64.73%;其他无职称281人,占3.86%。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的3427人,占47.04%;35至45岁的1729人,占23.74%;45岁以上的2129人,占29.22%。从专业分布结构看:教育类的4118人,卫生1440人,农林水859人,城建土管221人,群众文化144人,交通环保140人,财税工商116人,新闻112人,人力资源71人,其他64人。
3、企业人才队伍基本情况。此次对全市50万元注册资金以上的企业,全部发放调查表,按时间要求回收400多份。从调查反馈的情况看,企业各类人才合计2809人。其中按学历分:研究生以上学历5人;大专以上1685人,占调查合计数的60%;中专学历735人,占26.2%。按专业技术职务分:高级职称60人,中级职称817人,初级职称1492人。按年龄分:30岁以下641人,30-35岁648人,36-40岁765人,41-45岁402人,46-50岁207人,51-55岁98人,56-60岁38人,60岁以上10人。按人才专业分:机电412人,建材102人,经济管理982人,化工243人,营销224人,财会323人,轻纺2人,其他521人。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优惠政策,促进了我市人才队伍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人才队伍。这支队伍为“兴工强市”战略的实施,为江山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并为今后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认真贯彻“四个尊重”方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实施人才战略、开发人才资源摆到突出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意见,真正做到珍惜爱护人才、充分信任人才和放手使用人才,为各类人才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并让他们参与到重大决策、重点工程中去。在市委常委会和书记办公会中,多次对人才工作作了专题研究。今年党代会报告中,更是把人才工作提到新的高度,将此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以强调。为了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我们建立了重大决策专家参与制度,聘请工业、农业、社会事业、信息业等方面20名专家、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担任委员,参与重大经济和社会建设决策前的咨询和论证。在党委、政府各项政策和措施的引导下,全社会的“四个尊重”氛围逐渐浓厚。
2、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创新力度不断加大。市委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不断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做好干部培养、推荐、选拔任用和管理工作,推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年龄、性别、知识等结构的优化。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落实《纲要》,创新干部人事管理工作,加快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一是以公开选拔为突破口,多层次引入竞争择优机制。市委两次采用“双推双考”方式,公开选拔了8名机关部门副(科)局级领导干部及选聘2名重点中学校长。1999年11月,又推出了3个选任类正职(林业局局长、上余镇镇长、坛石镇镇长)和两个副职(团市委副书记、峡口镇副书记)岗位进行公开选拔。今年四月,在市级机关部门班子调整中,市委大胆探索创新,对空缺的17个机关部门正职职位和1个副检察长职位,成功地采用自荐公推提名的方式进行选拔,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和实际效果。在乡镇和部门机关的中层以上干部管理中,则普遍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一般干部双向选择”机制。二是市管干部任免实行常委票决制。三是加大对干部监督力度,增强各级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全面实施党政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调离工作岗位的领导干部全部进行离任审计。在干部工作中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注重群众意见的查证和运用,使得群众监督干部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初步形成了群众参与、新闻舆论、党内专门机构共同监督的立体网络。
3、专业技术人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不断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发展,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我们注重培养了一批急需的金融、外贸、法律以及信息等高新技术方面的专门人才,特别是应对加入WTO的需要,抓紧培养了一批精通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专门人才;注重培养了一支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科技队伍;注重培养了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较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