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办自考院校自考生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立足现状放眼未来
——民办自考院校学生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王芸
[摘要]:针对民办自考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状态的特殊性,探讨民办自考院校对全日制自考生管理方面存在的弱势,提出通过加强民办自考院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学生的心理引导工作以及实施相应的辅助性手段来促进民办自考院校全日制自考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以及自考生的成材与发展。
[关键词]:普通高校全日制自考生心理问题管理对策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投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但由于受到总体经济水平的制约,我国现有高等教育的资源还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在这种现实条件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解决这一问题,自学考试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它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规模最大,开放程度最高的一种教育形式。伴随着自学考试的蓬勃发展,民办自考院校随之诞生。实践表明,这不仅充分贯彻了国家开放高等教育、多种形式办学的精神,更使得自考生有机会感受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有利于自考生的成长。但由于自考生在生源结构、学习特点、心理特征上均有别于普通大学生,而且有些学校在自考生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出现了教育资源配置不足、管理人员配置紧张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全日制自考教育的发展。
一、民办自考院校现状分析
(一)、学生盲目报考专业,生源质量程度不一,学习动机相对复杂
1、自考学生的生源相对于通过高考进入高校的学生要复杂得多。自考生绝大部分来自于高考失利的高中生、职业高中生、中专生以及少部分在社会工作后又回到学校充电的社会人群,这导致自考生之间专业及文化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某些专业来讲,需要学生对自身的条件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定的兴趣。以音乐教育专业为例,首先需要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敏感度,如果没有正确认识自身的条件,音准、乐感、音乐理解力等方面欠缺的话,给音乐教学(特别是技能教学)将带来极大的困难。
2、民办自考院校的学生学习动机相对悬殊。主要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十分珍惜学习机会,把自考之路当成自己又一次得到提升和飞跃的机会,下苦功夫,扎实学习,全面锻炼,进步相当明显;但另一部分学生却浑浑噩噩度日,在进校后对学习没有兴趣,对老师的劝导也无动于衷,上学也只是家长的意愿,这部分学生往往缺乏远大志向,学习目的不明确,自觉性不强,主动性不够,自我约束力较差,对学习没信心没毅力。因此,民办自考院校的学生学习动机悬殊差距相当严重。
(二)多方面原因使学生易产生心理问题
1、考试压力让学生心理疲劳
考试、学习的压力是印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全日制自考生每年要进行四次考试,基本上每三个月就要考一次,考试的压力无时无刻不存在。自考的考试合格率低,而自考生的基础普遍较差,管理工作不到位,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不够重视,久而久之,这种持续的压力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疲劳。
2、家长过高的期望让学生背负压力
就目前学生总体而言,学生多为“独苗”,而“独苗”就无退路,必须教育好,必须拿到 1
高学历文凭,所以许多家长在学习考试上对学生要求过高,对学生寄于过高的期望,采取了操之过急的方法,如:给学生在考前再找名师恶补、放弃休息时间陪学生苦读、买昂贵的营养品给学生调补等,使学生无形之中背负着沉重的压力。这样易使学生害怕考试,更害怕听到自己的成绩,久而久之,使学生的应考心理产生一系列问题。有些自考生考前异常紧张,亢奋,考试时易冒虚汗,心跳加速,有的甚至晕厥,这就是这一问题的反映。
3、社会偏见是社会自考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虽然近几年来,社会对自考生的认可度逐渐提高,但我国曾经沿袭了数百年的科举制度和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一卷定终身的思想已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理念。自考生一般都是高考的失败者,尽管他们付出了几年的艰苦努力,通过与普通大学生要求相类似的考核,但他们的努力和成绩却往往被一次高考的失败所掩盖、被社会所忽视。他们的努力和成绩不能得到社会相应程度的认同,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中明确表示不招收自考生,高校在研究生录取中对自考生的不平等待遇,这些方面都会加重他们的自卑心理,这就是自考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
据相关研究表明,87.1%的自考生存有自卑心理,而67.6%的自考学生认为与普通大学生之间相异的待遇更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可见,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自考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更为复杂。
(三)教学和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环节薄弱
民办自考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学生管理工作却是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学秩序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为此,强调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十分重要。
当前,民办自考院校的授课教师有相当一部分是外聘的,有的老师缺乏责任心,只教书不育人;再加上教学内容陈旧,授课方法单一,书本知识更新缓慢,很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而这些教师在原单位本身又具有相应的工作任务,对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及学生心理动态掌握不够及时,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同时,由于兼职教师流动性大,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思想动态的了解没有一个持续性。此外,自考学生只需通过专业所要求的课程即可拿到毕业证书,而学校现行的规章制度只能约束相对自觉的学生,对于一些顽固分子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民办自考院校的学生因缴费上学,学校与学生之间变成了提供消费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过去学生的“我要学”的心态已转变为学校的“要我学”,学校不仅要充当教育管理者,而且还要充当服务教育者,这对学生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偏重应试教育,束缚学生全方位发展
民办自考院校作为新型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自主办学,自负盈亏,发展历史比较短,民办自考院校之间的竞争又是相当激烈的,而这激烈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教学质量的竞争、就是合格率的竞争。因此,学校往往是狠抓合格率的同时,忽视了社会对学生全方位发展的需求。
我们应该看到,民办自考院校学生不一定有一流的学习者,但如果经过培养和全面的素质教育,他们可以成为实践的好手。学校可以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利用暑期组织社会调研,开展社会实践,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学、艺术、体育社团,引导学生培养全面素质,同时活跃校园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参与一些经济实体的运作,甚至进行创业,激发学生潜在的素质,培养学生成材。
二、关于推进民办自考院校管理对策的思考
民办自考院校决策层把办学精力主要集中在办学规模上,对于学生管理则侧重于维护学生群体的安全与稳定,而忽视学生的学风建设;侧重于按国家规定开足课程,而忽视学校的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高;侧重于按教学计划推进教学,而忽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侧重于学校硬件建设,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针对这一现状,民办自考院校应该扬自学之长,补自学之短,将自学与大学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自学考试教育质量,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功能和学校的指导作用
在全日制自考生招生过程中,学校与学校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些学校纷纷以降低学费来吸引更多的生源,这对学生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学费的减少往往意味着投入的降低,师资力量和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从而出现恶性循环的局面。教育主管部门应从全局出发,通过考察各高校的软硬件环境,对各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以保证助学单位各项条件的完备。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对一些细节问题加强政策指导。民办自考院校本身也应加强招生工作中的指导作用,不要因为盲目追求数量,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让学生报考与自身条件不相符的专业。
(二)提高专职班主任或辅导教师的管理水平
一名大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是对当前的学业,还是对今后的成长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民办自考院校的学生能否在最后顺利毕业,能否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关键要看其是否真正掌握了应有的知识储备及其实践应用能力。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主要时期,也是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的关键时期,而所有这些个人品德的培养,都贯穿在我们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这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又提出更高的要求。
1、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高专职教师综合素质
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需要广大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以轻松愉悦的教学风格和优良的教学质量吸引学生走进课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广大教师要以德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民办自考院校可通过开展评选和表彰师德优秀群体和师德标兵等活动,形成有利于良好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的氛围。大力提倡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作风,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结合起来。民办自考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一要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二要注重师德建设;三要严格管理,实施考核制度;四要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以此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他们认识到要“以知识教育为本,以人格培养为目标,以耐心、细心的工作方式为主线,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目前,民办自考院校教师对自身教学方式的忧患意识和对科学教育方式的追求不同程度存在模糊认识,同时在当前让大学生“学会学习”的要求中高等教育功能的发挥出现部分缺失。近几年,一些民办院校着力树立新的教学质量观,推动专业学科的改革,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配套改革等,创造良好的学习发展空间,其目的是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不但求“知”,更要求“法”,不但“学好”,更要“好学”,“会学”,“学活”,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觉摸索,研究,吸取他人成功经验,形成自身学科有效的学习方式,学校的教学改革,要让学生达到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完美结合,把学生最大限度地突破知识体系的“束缚”而焕发出个体生命所持有的灵气和才情。
2、加强班主任工作队伍的建设
自考院校一般都会配备有专职班主任来负责全日制自考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自考生的生源更加复杂,自学考试学习特点也有所不同,这也决定了负责自考学生的班主任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自考是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学习,学生之间的学习进度并不完全相同,因而班主任应熟悉自学考试的各项规定,并及时掌握考试相关的动态信息,这样才
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正确有效的指导,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另外,针对自考生自制能力差的特点,要求班主任要具有极强的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灵活处理学生中的个别事件,起到学校与学生沟通的良好桥梁作用。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学生始终是受教育者,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是意味着要放弃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我们绝不能一味地迁就学生,让学生放任自流,无所顾忌。作为班主任,我们始终负有教育、管理、指导、服务学生的责任。我们要把这种教育管理和引导的作用发挥得更好、更到位、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要用更科学的方法管理学生,以保证学生沿着健康的轨道成长和发展。
(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针对自考生的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民办自考院校要合理安排响应的心理辅导以及心理教育活动,尤其在一些特殊时期,如考前与考后的心理辅导就显得犹为重要。同时,通过开展相应的活动,来缓解自考生的压力,增强自考生的自信心,班主任可以通过开班会、走访宿舍及个别谈心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也可以适时组织优秀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活动,使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针对学生对就业前景的迷惘,可以采取专家讲座的方式,解决学生在择业中遇到的相关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正确对待择业、就业,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面对学习与就业。保证在各个阶段解决好自考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不容忽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增进学风建设的有力途径,民办自考院校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转向学习;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余文化生活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通过高尚的文化教育活动,克服学生学习竞争意识不强、学习主动性差等问题,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热情、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面素质。同时民办自考院校还要注重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环境建设是学风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物质载体,学校可以建立一些警示学生、烘托学校气氛的名人名言标语牌,并做到格调清新高雅、大方美观。此外可以通过组织运动会、各类球赛、文艺汇演等活动,拓宽学生的交流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通过这些团队活动,对于自考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方面都可以大大提高自考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在民办自考院校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紧迫感,注视新变化,研究新矛盾,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思路,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帮助学生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把学生培养成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同时推动民办自考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篇:民办幼儿园教育论文:乡村民办幼儿园现状与对策思考
民办幼儿园教育论文:
乡村民办幼儿园现状与对策思考
民办幼儿教育是指由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承办,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招收的幼儿教养机构的总称。它既包括民营企业、民间团体及个人开办的幼儿园(纯私立幼儿园),也包括少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民主党派、政府机构下属单位及社会团体或组织(如妇联、共青团、儿童基金会)拥有部分产权但没有直接或间接利用国家财政性拨款创办的幼儿园。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乡村民办幼儿园发展蓬勃。它们在促进整个幼教事业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
一、乡村民办幼儿园发展现状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乡村民办教育得以蓬勃发展,其中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尤为突出。幼儿教育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园为骨干、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公办与民办、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幼教发展格局。民办幼儿园分布在各县各大乡镇及村寨,办园形式多样,使学龄前幼儿入园率大幅增长。同时,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不仅为幼教事业做出了贡献,更为当地社会和谐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教育教学方面,部分民办幼儿园已基本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幼儿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多种需求。民办幼儿教育的壮大,既方便了幼儿的入托入学,又减轻了家长的负担。激烈的竞争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教育的服务质量和办园水平,为政府分担了一定的就业压力。同时弥补和缓解了乡村学前教育投入不足的现状。
二、民办幼儿园存在的问题
⒈城镇小学附设学前班及农村小学入学问题对民办幼儿园发展的影响
在农村各乡镇,每年九月份小学入学招生的时候,民办园的园长和家长都会为孩子入小学一年级大伤脑筋。虽然在农村,年满六周岁的孩子可以就读小学一年级,但是入学考试是必不可少的,考试的内容由小学老师确定,有时招生考试中甚至会出现小学二年级的教学内容。这样的考试让孩子和家长,特别是民办园的园长们一筹莫展。极大地束缚和制约了农村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
⒉内部管理问题
(1)教育教学活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小学化”幼儿教育现象严重。教育教学活动质量是幼儿园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幼儿家长选择民办幼儿园除了考虑收费,还非常看重教育教学质量。由于应试教育及幼儿教育理念较为落后,许多家长错误认为能让孩子背诗、做数学题、写作业就是好幼儿园。在家长需求不合理和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乡村民办幼儿园普遍出现了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忽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单纯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普遍存在。这一方面与教育者自身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偏差有关,另一方面,孩子能念、能背、能写较为直观,也更容易获得家长的认可。
(2)教师观念与考核注重家长评价。教师管理是幼儿园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教师的考核将直接影响其工资待遇和个人职业发展。幼儿家长评价、教师工作态度以及教学水平是乡村民办幼儿园考察教师的三个重要方面。幼儿入园率直接影响民办幼儿园的经济收入,因此来自幼儿家长的评价是民办幼儿园管理者考核教师的首要因素。幼儿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与教师对孩子的态度、教育教学能力有
一定关系,家长评判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标准可能不合理。如很多家长以传授知识量的多少来评判教师的好与不好,这不客观,也不全面。
(3)园长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进修学习机会有限,培训质量有待提高。民办园办园者的办园思想和办学理念直接影响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和发展方向。由于园长多由办园者自己担任,多数园长为中专或高中以上学历,但部分园长为幼儿教育“门外汉”,以谋取利益为办园目的,对乡村民办幼儿园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近几年来,园长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相对增多,但由于学习方式较为单一,内容与幼儿园教育教学差距较大,很多园长纷纷感慨:“走出去心潮澎湃,转回来心灰意冷。”由于幼儿教育观念、教育质量相对落后,在发达城市行得通的幼儿教育,在本地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对幼儿园的发展没有“实实在在”的帮助,感觉没有用。
(4)办园经费紧张,师资匮乏,发展后劲不足。由于民办幼儿园经费以创办者自筹和幼儿缴费为主,办园条件差异较大。目前,在乡村民办幼儿园中严格按照省级办园建筑标准达到办园要求的幼儿园微乎其微,室内活动面积小,户外活动场地狭窄是民办幼儿园普遍存在的问题。“家庭作坊式”幼儿园多为租用民房或对自家住宅用房进行改造,表现更为严重。乡村民办幼儿园经费来源少,收费相对偏低,加之办学秩序较为混乱,无证办学的情况严重。许多幼儿园为了争生源,不惜打价格战,以降低收费标准来招揽学生,导致办园经费缺乏,直接影响了办园条件的改善及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收费低,幼儿园基本没有能力为教职工教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造成教师没有保障,流动大。
经费紧张和师资匮乏是民办幼儿园管理者最关注的问题,这也是制约乡村民办幼儿园发展的两个关键因素。乡村民办幼儿园面对激烈的竞争必须设法吸引生源,而影响生源的两个重要因素就是幼儿园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办园经费紧张和师资匮乏必然会造成乡村民办幼儿园发展后劲不足,制约其发展。
(5)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难以落实,存在安全隐患。由个人创办的民办幼儿园对人、财、物拥有绝对的自主管理权。管理者一人管理财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尤其是在小规模的“家庭式”幼儿园,财务收入和支出账目不清晰。幼儿园虽然建立了规章制度,但很少落实到位。如幼儿园虽然制定了备课、学习制度,但由于师资紧张,多数幼儿园都是一位教师负责一个班所有活动,甚至还要接送幼儿,全天工作时间较长,没有时间写教案。具体的教育活动也很难按计划实施。
大多数民办幼儿园为了方便幼儿入园,使用校车接送幼儿,交通安全存在隐患。部分民办幼儿园厨房卫生条件差,根本无法保证幼儿的饮食卫生和安全。由于无序竞争,打价格战,收费较低,部分幼儿园为了保证经费来源,克扣幼儿伙食开支,极大地影响了幼儿对膳食营养的需求。
⒊对乡村民办幼儿教育机构的管理问题
(1)乡村民办幼儿园除了内部管理方面急待改善以外,教育机构的管理仍需依法规范。我县民办幼儿园由县教育局职成股和基教股代为管理,职成股代管审批,基教股代管业务指导。由于管理工作量大,管理人员缺乏,造成监管无力的局面。
(2)乡村民办幼儿园的审批、管理等制度不完善。许多幼儿园没有进行教育审批,同样办园招生,管理机构对于此类幼儿园束手无策。相当一部分非法办园单位,办园条件差,设施不齐备,师资不合格,收费低廉,严重扰乱了正常管理秩序。对于违规的幼儿园处理不到位,处于“民不举,官不究”的消极管理状态。到检查时你查我也查,到管理时你不管我也不管。
(3)乡村民办幼儿教育成为教育体系中的“灰姑娘”。《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条和第五条指出:“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采取措施,支持和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到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举办民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尽管我国政府一再强调发展民办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但由于乡村基础教育发展较为薄弱,幼儿教育一直没有得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民办幼儿园更是成为教育中的“弱势群体”。
三、建议及对策
(一)县政府重视,协调相关部门,落实相关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加强对乡村民办幼儿园的监管,促进其规范发展。
⑴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民办幼儿教育。要加强对其监管,通过定期评估和检查,表彰和鼓励优质民办幼儿园。加大对乡村民办幼儿园的奖励资金的投入,重点扶持一批办园条件好,办学理念新的幼儿园,利用示范作用积极引导,以提高民办幼儿园整体办学层次。对园长和教师的任职资格同公办幼儿园一样予以规范。对不具备办园条件的,一方面要出台优惠政策,主动帮助其创造条件,如给予资金上的帮助(以奖代补、减免有关费用、土地使用上的支持)等;另一方面要限期整顿,要求其在一定期限内达到办园要求。鉴于一些地方个人办园经济实力不足,要积极整合资源,促进股份合作的办学模式形成。加强民办幼儿园的设施安全检查,以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对于不符合规定又不及时加以整改的民办幼儿园,教育行政部门要责令其停办整顿。
⑵科学规划,完善审批制度。加强办园申请单位、特别是园长的办园思想、办园资质的审核。建立各项奖励机制,鼓励民办幼儿园积极向上发展。
⑶加强民办教育的社会监督及自主管理。《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十条和四十三条指出:“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依法对民办学校实行督导,促进提高办学质量;组织或者委托社会中介组织评估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为民办学校提供服务。”建议在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加强对乡村民办幼儿园的督导,成立民办教育协会,逐步建立民办幼儿教育集团体系,缓解主管部门管理人员不足的压力。
(二)重视乡村民办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的教育培训,加强业务指导。
加强对乡村民办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教育培训是乡村民办幼儿园健 康发展的保证。教育行政部门及相关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可以采取多种培训形式,切实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业务水平。
⑴由县级中心幼儿园负责总体指导并组织教研、观摩交流和师资培训活动。依托县示范幼儿园、乡中心幼儿园,形成集培训、信息、教研、家庭教育、管理为一体的幼教业务管理运行体制,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开展以日常教研为主的教师培训,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⑵统一对所有乡村民办幼儿园负责人和园长、教师等进行岗前培训,做到持证上岗。严格按要求学完规定的课程,并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后颁发专业合格证书。引导园长树立正确的办园思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乡村民办幼儿园的整体管理水平
⑶鼓励乡村民办幼儿园利用园内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园本培训,搭建教师学习的平台,培养幼儿教师自主培训意识,激发教师自主学习兴趣,提高教师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⑷城乡形成民办教育集团,形成系统、可持续发展、有效地民办幼儿教师培
训体系。整合本土教育资源,促进业务培训及学习交流,达到教育资源共享,民办幼儿园共同发展。
(三)取消小学附设学前班的办学形式,取消一年级入学考试惯例,正确引导民办幼儿教育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实现公民办教育的平等,保证民办教育机构中受教育者与公办教育受教育者的同等权益。
在许多城镇小学附设学前班的现象照样存在,不仅没有取消的迹象,反而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小学附设学前班,进行小学入学考试是造成民办幼儿园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严重的主要原因。同时造成幼儿园生源压力,束缚了幼儿教育的发展,应坚决予以取消。
(四)充分利用乡村民办有利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教学条件。
教育家陶行知早在20世纪30年代在南京创办乡村幼稚园时就强调幼儿园环境创设、制造玩教具等应就地取材,石头、麦秆、谷壳等农村常见物品皆可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所用。由于经费有限,绝大多数农村民办幼儿园的玩教具数量很少、可操作性差、趣味性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和幼儿的发展。因此,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就地取材,为教师提供操作性强的教具、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玩具等,是改善农村幼儿教育教学条件的重要途径。
第三篇:关于档案工作人员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万州区档案局现有在职人员20人,去年新招考录用试用人员1人,共计21人。2005年4月,伴随重庆市万州区行政体制调整,龙宝、天城、五桥开发区管委会各部门归并到区级后,区编委下达给我局的控制编制数从29人逐步减少到20人为止。8年来,通过到龄退休,提拔任职,部门交流,因公死亡,截止到去年5月,已减至20人。在职在岗的档案人,传承并发扬“兰台精神”,坚持以“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为己任,爱岗敬业,奋力拼搏,耐寂寞,守清贫,默默无闻地开展“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这一光荣且平凡并传承着中华文明与历史守候的服务工作。现对在职人员的现状作如下分析。
一、档案队伍的基本现状
(一)总体情况:现有编制20名,实有21人,其中女性7人,占总数的33%,中共党员20人,占95%.(二)从年龄结构上看:30岁以下仅1人,占4.8%;31-35岁2人,占9.5%;36-40岁1人,占4.8%;41-45岁4人,占19%;46-50岁7人,占33.3%;51-54岁2人,占9.5%;55岁以上4人,占19%,其中1名女性将在今年10月退休。
(三)从学历结构看:从最高学历看,研究生学历2人,占9.5%;大学本科学历10人,占47.6%;专科学历9人, 占42.8%。从全日制教育学历学位看,研究生学历的没有,大学本科学历4人,占19%,专科学历2人,占9.5%,中专学历6人,占28.6%,高中及以下学历9人,占42.9%。
(四)从所学专业看:学档案和历史专业的仅有3人,且年龄偏大。
(五)从职务结构看:正县处级职务1人, 占4.8%。副县处级职务5人,占23.8%,其中非领导职务2人,占9.5%。正乡科级职务14人,66.7%。其中非领导职务9人,占42.9%,无职务1人,占4.8%。
(六)从政治面貌结构看:中共党员20人,占95.2%;无党派人士1人,占4.8%。
二、现状分析
(一)结构比例的失衡性日益突出。受历史原因和相关规定的影响,我局人员结构比例呈现出“三少一多”现象。一是青年人偏少。《公务员法》实施后,严格遵守人员“进口”规定,现有队伍中青年人偏少。40岁以下的仅有4人,占19%。二是学档案专业的人员少。受大专院校档案专业偏少的影响,毕业生根本不可能到区县一级档案局馆工作,学档案专业的专科生1人,还是在职脱产2年到四川大学档案系学习毕业的,中专生1人,学历史专业的大学生1人。三是高学历人员偏少。仅有2人通过在职学习取得研究生学历。不能有效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四是中老年人员偏多。人员老化现象日益严重,出现了“老兵少帅”,中老年人员“扎堆”的现象,面临“扎堆”退休问题,给人员队伍的新老更替造成一定的压力,面临断层的问题。从2016年开始每年都有人员退休,2018年,将有4人退休,如不及时补充人员,日常工作将会受到一定影响。
(二)素质能力的不适应性逐渐显现。现有人员主要是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以后,由原来的干部和以工代干通过考试过渡而来的。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部分人员的素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中国梦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是对市场经济不够适应。部分人员还没有完全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模式,习惯于等上级指示,要上级支持,按经验办事。少数人员缺乏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抓档案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够强。二是对改革开放不够适应。少数人员思维上不能与时俱进,工作上不能开拓创新地主动工作,对改革开放引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不适应,对工作中新出现的一些矛盾、一些复杂问题感到束手无策。三是对工作方式转变不够适应。目前,没有完成靠行政推动到管理服务的转变,工作缺乏耐心,不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群众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思想作风的消极倾向客观存在。在人员队伍中,由于政治、经济激励机制滞后等原因,思想作风上仍然存在一些消极现象。一是熬班混工龄现象。少数人员缺乏进取心和工作热情,上下班虽能按时到岗,但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靠打发时间混日子。个别人员疏于业务,安于现状,对本职工作能推则推、能拖则拖,只想熬到下班,熬出工龄涨工资。二是混班等退休现象。少数中老年人员存在“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认为自己离退休时间越来越近,工作干好干坏无所谓,因而对自己要求不高,组织纪律松弛,不按时上下班。三是坐班等晋升现象。少数人员虽然遵纪守法,但工作缺乏创新,年年重复老一套,自认为“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坐等得分晋升副调研员。
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来源渠道过窄。人员来源渠道过窄是队伍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的“入口”主要有考试录用、公开选拔、部分职位聘任等三种形式。其中考试录用和公开选拔由市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作为区级部门需要新增参公人员一般只能上报区编委会同意后再上报市级编委会审批,由市级进行全市统一考录和选拔。而市级考录和选拔名额有限,不能完全满足需要。近三年来,我们连年写请示,在去年才批准公开招考录用1名参公人员。
加之近年每年都有人员面临退休,在来源渠道过窄的情况下,我局工作人员将面临数量萎缩的局面。而聘任制是针对专业技术性较强职位和辅助性职位的参公人员录用方式,目前在区级部门这些职位很少,加之缺乏相关配套政策,很难落到实处。
(二)档案干部培训困难。过去老中青三代人承上启下,即使不培训也能在日常工作中逐渐熟悉业务,适应工作需要。而人才断层与专业人才偏少,使得档案干部新老自然交替的机制荡然无存,管理经验传递的链条中断。过去按部委、按行业定期举办的档案业务培训班几近消失。档案业务培训社会化、效益化,由追求培训效果的急功近利演变到培训收费的急功近利,最后变成了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的“短平快”的炒鱿鱼式的培训。培训办班方为吸引更多的人参加盈利性培训,往往将培训班举办在旅游风景点,以档案培训为幌子,行公费旅游之实。变了味道的档案业务培训班使得缺乏管理经验和基本业务技能的新上岗人员如嗷嗷待哺的婴儿无人顾及。
(三)交流过少。据资料显示,从1980年档案局成立至今,调出档案局的人员仅有9人,其中提拔任职的4人,一般交流的5人。有的人员甚至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档案局工作,极易产生惰性,工作积极性不高。
(四)退出机制不畅。正常的退出机制是促进队伍新陈代谢、保持队伍合理结构的主要渠道。目前人员出口主要是退休一种形式,致使目前队伍建设仍然面临“能进不能出”的困境,新陈代谢难以顺利进行。
(五)非领导职务晋升难。随着推公入轨,规定了中层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的设置、规格和职数的比例限制,已经年过半百的人员却还在科级级别上苦苦挣扎,直到退休还没有解决副处级待遇,特别是女性更为突出。这让很多优秀的年轻人员看不到希望,严重挫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六)职工工资福利待遇方面存在问题。2006年公务员工资制度的改革后,建立了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但福利待遇方面很多政策规定自出台以后多年未作调整,水平偏低,改革滞后,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明显不相适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工实际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四、对策思考
职工队伍的建设问题直接关系到档案事业稳定和发展,关系到执政能力建设,为把职工队伍建设成一支党性强、素质高、作风硬、结构合理、高效、廉洁的队伍,按照中共十八大精神,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综合治理,标本兼治,完善进人、选人、用人的各项措施,从实际出发,当前应当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以思想政治建设为本,扎实转变工作作风。以培育和弘扬公务员精神为主题,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氛围。大力推行和完善“一站式”服务、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等多项服务方式,不断提高职工的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强对职工行政行为的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对职工执法和服务行为的监督机制。努力建设一支人民满意的档案队伍,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执政水平。只有全面提高职工的政治鉴别和拒腐防变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公共服务能力,才能改变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缺乏的现状,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加强职工知识能力培训与工作能力实践。一方面,要以优化培训内容为着眼点,结合职工岗位差别,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在培训方式上,可以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和培训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多搞短期强化培训,积极开展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将业余自学、教师讲授、小组讨论、情景模拟、个案分析和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将理论学习和政策研究以及经验交流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阔职工的视野,强化职工的工作能力实践,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选派一批年轻职工到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等岗位挂职锻炼,增长才干。同时应该积极探索中层干部、重要岗位职工轮岗交流制度,形成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从而激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职工队伍的健康发展。
(三)改进和完善职工考核办法。应该本着“于人激励,于法严格,于事简便”的原则,对职工的“德、能、勤、绩”实行分类评价,其中,对“德、能、勤”三方面实行定性评价,对“绩”的评价实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可以采取年终自评-部门互评-单位合议,最后打综合分的形式进行,且该项权重所占比例控制在40%以内;对定性评价的“绩”的权重比例应在60%以上,要按照树立正确的业绩观的要求,建立起科学、细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把个人工作业绩的民主考核与部门甚至单位的业绩结合起来,把本部门本单位的评价与工作服务对象的评议结合起来,量化个人工作业绩考核指标,从而建立起绩效考核与工作质量、与服务对象评议相结合的科学完善的考核制度,最终,以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考核总成绩作为年终考核等次的评定依据,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等级”的现象,确保年终考核工作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
(四)建立和完善队伍更新机制。一是要增加非领导职位设置,补充新鲜血液,可配备一定名额的非领导职务,积极争取组织和编制部门的支持,增加和放宽副调研员的职数和条件。二是要完善职工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机制。要把职工年终考核结果与职工奖励、惩戒、工资、职务升降、辞退等环节挂钩,对第一年考核不称职的职工实行告诫谈话制度;对连续2年考核不称职的职工实行降职或免职;严格执行职工辞职、辞退的有关规定。真正建立起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任用和选拔制度,努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要呼吁推行年阶退职制。可效仿军队中实行的队伍更新制度,按照不同职级划分不同的退职年限,一个人如果到了本职级的退职年限而未晋升到上一级,便必须离职或调整岗位。职级越低,退职年限越低,这样就保证了职工队伍的年龄结构始终处于优化状态,也在控制了职工队伍规模的同时,畅通了低级别或年轻职工的晋升渠道,实现了职工的能进能出。
(五)建立与完善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一是要呼吁国家尽快建立与职工工资制度改革相配套的福利待遇政策,普遍提高职工福利待遇,使每一个职工都能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加大职务犯罪的惩罚力度,达到“高薪养廉”的效果。二是要加大年终考核的使用力度。创新奖励办法,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通过兑现奖金、送健康、送文化(带薪培训)、组织疗养等形式对考核优秀者进行奖励;同时将年终考核结果与待遇挂钩,考核优秀的可优先推荐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或劳动模范,得到上述称号的可在一年内上浮一级工资,考核称职的按规定晋升工资,基本称职的不晋升,不称职的在一年内下浮一级工资,连续两年不称职的所下浮一级工资固定。
第四篇:室内空气污染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在室内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室内空气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低劣的空气质量会使人注意力分散,工作效率下降,严重时还会使人产生头痛、恶心、疲劳、皮肤红肿等症状,统称为“病态建筑综合症。”人们急切盼望改善日益恶劣的居室、办公环境,提高生存质量。
一、室内空气污染情况分析
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污染严重的是室外。而事实上,办公室、居室、饭店、影剧院、歌舞厅等建筑物的室内环境对人们健康的影响远比室外要大得多。人的一生约有8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因此,室内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从现实情况看,室内空气质量远劣于室外大气环境。
环保工作者提醒人们:室内空气污染程度常常比室外空气污染严重2~3倍,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达100多倍。在室内可检测出约300多种污染物,68%的人体疾病都与室内空气污染有关。
造成室内空气的污染主要以下5个方面:一是人体呼吸、烟气;二是装修材料、日常用品;三是微生物、病毒、细菌;四是厨房油烟;五是空调综合症。这些污染物随着呼吸进入人体内部,长期积累,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1.人体呼吸、烟气
研究结果表明,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约500多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排出的有149种,人体呼吸散发出的病原菌及多种气味,其中混有多种有毒成分,决不可忽视。人体通过皮肤汗腺排出的体内废物多达171种,例如尿素、氨等。此外,人体皮肤脱落的细胞,大约占空气尘埃的90%。若浓度过高,将形成室内生物污染,影响人体健康,甚至诱发多种疾病。
吸烟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烟雾成分复杂,有固相和气相之分。经国际癌症研究所专家小组鉴定,并通过动物致癌实验证明,烟草烟气中的“致癌物”多达40多种。吸烟可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率,是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2.装修材料、日常用品
室内装修使用各种涂料、油漆、墙布、胶粘剂、人造板材、大理石地板以及新购买的家具等,都会散发出酚、甲醛、石棉粉尘、放射性物质等,它们可导致人们头疼、失眠、皮炎和过敏等反应,使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因而国际癌症研究所将其列为可疑致癌物质。
3.微生物、病毒、细菌
微生物及微尘多存在于温暖潮湿及不干净的环境中,随灰尘颗粒一起在空气中飘散,成为过敏源及疾病传播的途径。特别是尘螨,是人体支气管哮喘病的一种过敏源。尘螨喜欢栖息在房间的灰尘中,春秋两季是尘螨生长、繁殖最旺盛时期。
4.厨房油烟
过去,厨房油烟对室内空气的污染很少被人们重视。据研究表明,城市女性中肺癌患者增多,经医院诊断大部分患者为腺癌,它是一种与吸烟极少有联系的肺癌病例。进一步的调研发现,致癌途径与厨房油烟导致突变性和高温食用油氧化分解的致变物有关。厨房内的另一主要污染源为燃料的燃烧。在通风差的情况下,燃具产生的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浓度远远超过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极限值,这样的浓度必然会造成对人体的危害。
5.空调综合症
长期在空调环境中工作的人,往往会感到烦闷、乏力、嗜睡、肌肉痛,感冒的发生机率也较高,工作效率和健康明显下降,这些症状统称为“空调综合症”。造成这些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在密闭的空间内停留过久,CO2、CO、可吸入颗粒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以及一些致病微生物等的逐渐聚集而使污染加重。上述种种原因造成室内空气质量不佳,引起人们出现很多疾病,继而影响了工作效率。
二、改善室内空气污染的对策
室内空气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舒适感。为了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改善居住、办公条件,增进身心健康,必须对室内空气污染进行整治。
1.使用最新空气净化技术
对于室内颗粒状污染物,净化方法主要有静电除尘、扩散除尘、筛分除尘等。净化装置主要有机械式除尘器、过滤式除尘器、荷电式除尘器、湿式除尘器等。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首选过滤式除尘器;从高效洁净的角度考虑首选荷电式除尘器。
对于室内细菌、病毒的污染,净化方法是低温等离子体净化技术。配套装置是低温等离子体净化装置。
对于室内异味、臭气的清除,净化方法是选用0.2~5.6微米的玻璃纤维丝编织成的多功能高效微粒滤芯,这种滤芯滤除颗粒物的效率相当高。
对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如苯系物、卤代烷烃、醛、酸、酮等的降解,采用光催化降解法非常有效。例如利用太阳光、卤钨灯、汞灯等作为紫外光源,使用锐态矿型纳米TiO2作为催化剂。
2.合理布局及分配室内外的污染源
为了减少室外大气污染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对城区内各污染源进行合理布局是很有必要的。居民生活区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应安置在远离污染源的地区,同时应将污染源安置在远离居民区的下风口方向,避免居民住宅与工厂混杂的问题。卫生和环保部门应加强对居民生活区和人口密集的地方进行跟踪检测和评价,以提供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
3.加强室内通风换气的次数
对于甲醛、室内放射性氡物质等,应加强通风换气次数,尤其是对甲醛的污染治理,其方法有三种:一是使用活性炭或某些绿色植物;二是通风透气;三是使用化学药剂。室内放射性氡的浓度,在通风时其浓度会下降;而一旦不通风,浓度又继续回升,它不会因通风次数频繁而降低氡子体的浓度,惟一的方法是去除放射源。
对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家居,而是所有的室内场所都存在,如宾馆、酒店的房间、餐厅、娱乐场所和商场、影剧院、展览馆等,还有政府部门的办公室、会客室、学校以及其他办公场所。除重视科研与监测、加强队伍建设、制定行业标准、加强立法与宣传外,同时还要加大经费的投入,采用高新技术,研制新的高效率室内污染净化装置,消除室内空气污染,保障人们身体健康,这是十分近切而必要的。
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逐步深入,人们对生存空间的质量越来越关注,对室内环境污染治理也日益重视。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室内环境污染治理的状况一定会有一个较大的改观。
第五篇:关于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谢 莹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高技能应用型的固敞贸易人才已成为各用人单位的首选,而辟前我国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明显较弱。本文就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提出一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对策。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科学的理论知识并灵活运用于实践之中,从而逐步形成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的是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熟悉有关国际贸易的政策,法规和有关惯例,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建设必须突出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非常注重理论教学,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较多的设置了一些理论性课程,如国际贸易学、西方经济学、世界贸易地理等,而像国际贸易单证制作、报关实务等实践性课程却较少。
(二)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从教师的队伍结构看,很大一部分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都没有实际从事过国际贸易工作,但他们对理论性知识掌握得比较充分,这在客观上造成教师在授课时会侧重于理论教学。同时,很多院校还是比较注重考核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往往忽视了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这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
(三)缺乏专业的实训设施设备
当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一些院校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特别是一些理工类的高职院校,根本没有建设配套的实训设施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阻碍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进行。
(四)学生缺乏实习实训的机会
高职院校安排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不多,特别是真正进入外贸公司企业实习的机会更是缺乏。很多院校的实习还是停留在模拟实习上,学生缺乏真实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致使很多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很难较好地及时适应。
二、加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教学计划
一些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过于偏重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特别是忽视校外实习、实训,不仅实践教学的课时少,而且实践教学的形式也比较单一。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就应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计划。在课程的设置上要体现实践性,突出集中实训环节,大幅度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包括学时、授课内容等。同时也应该注意设置一些资格证书考试的课程,如报关员、单证员等资格证书考试。
(二)加强专业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高职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很强的实践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引进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充实到教学岗位上来。同时还
应注意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要多给他们一些外出培训和实践的机会,通过进修不断地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形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三)加大实训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注意加大校内实训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建立起具有完善设施设备的校内实验室,以便学生能及时动手操作。同时还应该注意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便于学生有机会能到真正的岗位上实训,获得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四)增加学生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实习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主要通过建立模拟实验室完成,通过生动的案例、详尽的操作指南、案例评析和具体的图表实例以及大量的操作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个在连贯的案例分析中了解和掌握交易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校外实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实际的外贸业务操作过程和技巧,使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就能亲身去体验社会,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总之,国际贸易专业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要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就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韩常青:新形势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1).[2]何学坤,刘淑芬: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06,(9).[3]陈万卷:国际贸易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性教学研究,《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3).[4]张汝根: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7).选自:《管理观察》201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