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市区停车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时间:2019-05-12 15:06: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市区停车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市区停车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第一篇:城市市区停车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多管齐下解决城市市区停车难问题

民建桂林市委秦胜忠

一、城市市市区停车难的现状随着汽车在百姓生活中的普及,机动车辆数量增多,机动车停车难问题开始显现出来。在很多城市的行政单位、商务办公场所、饭店宾馆、餐饮娱乐场所、车站码头、电影院、医院、风景名胜景区、公园、商业购物中心、大型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大型公共场所要么没有停车场,要么就是车位始终不够用。不少车主为了找一个停车位常常开着车在一个地方接着一个地方的找。要是到了周末,很多的公共场所就更难找个车位。由于停车问题的不到解决,机动车辆乱停放问题也随之增加。可以说,停车难诱发了不少车主的乱停车行为;反过来乱停车行为也加剧了停车难问题。“停车难”紧跟“行车难”已成为当前困扰很多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的又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二、造成城市市区停车难的原因

(一)、硬性规定没有得到落实,停车车位特别是公共停车位严重不足。国家建设部曾对城市停车场与建筑占地面积的比例作了硬性规定:办公楼每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要建2.5至4.5个停车泊位,商场每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要建2至2.5个停车泊位,普通住宅每100户要有10个停车泊位。但政府部门对有关市政法律和法规的落实程度不高,对建筑行业的监管上存在漏洞。不少大型建筑在建设时没有按上述相关规定的配点标准建停车场。一些车位连业主的停车需求都不能满足,也就无从满足其他车主的停车了。以小区为例,旧有小区在兴建时考虑不周全,没有考虑到汽车数量的增长速度,因此没有配备相应的车位,现在若想通过改建停车场或牺牲绿地等都不可行,小区停车难一时难以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二)、现有停车车位空间分布过于集中,影响正常停车。很多城市市区现有停车车位主要集中在中心繁华地段。而在人员流动相对较少环线以外的城区,却很少停车车位。像区域面积较小、地市中心繁华地带、大型商业网点集中的商业区、行政区,因吸引了大量车流、物流和人流,交通向心力较大,车位紧张,停车难度就更大。越是向市中心靠近,停车难的问题就越是明显。很多车主在市中心停车遇到停、取时间较长;取车时可能发生由于设施故障而取不出车的情况。

(三)、重建设轻管理,建好的车位被挪用、闲置现象严重。目前凡是社会停车场和临时占用道路的停车场,其管理权归属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这些停车场的性质未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批准不得任意改变。作为经营停车场的管理单位,存在着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问题。

在道路范围内的临时停车场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不一致。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内部的停车场无人负责管理,无人监督执行,有的停车场甚至挪作他用,改变了停车场的性质。不少单位车位闲置、挪用现象严重,都不同程度存在着停车场挪作他用、改为商场超市和仓库。一些酒店拥有自用大型地下停车场,满足自己停车都绰绰有余,但却没有向外界开放营业。

此外,部分停车场的管理人员仅限于收取停车费,较少参与停车管理。由于管理人员疏于管理造成停车人的随意停车,停车场内无序停车、道间停车、弯道

停车的现象比较普遍,使得停车场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四)、一些车主安法制观念、公德意识淡薄。有的车主为图方便在停车场门口上随意停车,甚至把车停在了通道上;还有的些车主只顾自己停车,往往一个车占了一个半车位,留给其他车主的半个车位,让后来的其他车主停也不是不停也不是。另外,一些车主把车辆停放在临时停车点或道路上,去办事或逛街,甚至停放过夜,长时间占用公共资源,造成乱停乱放车辆的现象较为严重。很多这样的乱停车行为,不仅影响城市交通,也加剧了停车难问题。

三、解决城市市区停车难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规范,出台鼓励政策,多元开发,扩大城市停车位数量。

1、规范城市建设行为,严格按照供需要求合理建设停车位,也是确保城市建设中的停车位满足车主需要的必备条件。其中,对行政办公单位、商务办公场所、饭店宾馆、餐饮娱乐场所、车站、码头、大型体育馆、运动场、电影院、医院、福利院、风景名胜景区、公园、游乐园、民居住宅、商业购物中心、服务楼馆、大型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仓库等场所,应该按有关规定要求和需求配建停车场、停车车位。促进商业格局合理化分布,改变中心商业区过于集中的状态,加强各区大、中型商场建设,促进购物人流分散。

2、建立和完善“停车配套审批、竣工验收和停车场管理”等法律法规,完善停车业管理系统,为停车业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依据;改建、新建建筑物应提高停车位配建标准;加大对停车配套建设的检查力度,对已挪作他用的,应要求开发商限期恢复停车场用途。

3、政府部门出台鼓励公共停车场建设的政策,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各方资金渠道,多形式地参与停车场(库)的建设,扶植停车场建设走产业化的道路,实施“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政府对经营者实施监督和调控。

4、积极提倡多元化经营,采取融资贷款、土地征用、税费征收、规划设计、市政配套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适度引导鼓励建设停车场点;运用市场观念和手段,按市场化运作,以融资、招标和出让经营权等方式建设停车场,积极运用“BOT”(建设—运营—转让)或“BTO”(建设—转让—经营)等多种建设模式对大型停车场招标建设,筹集停车场建设资金。

5、采取积极措施详细考察市区各路段路况,在不影响交通和车流人流的情况下,在一些单行线或道路宽广的路段扩大临时停车位,方便车主就近停车。建立几个有公益特点的大型停车场,以超低价吸引消费者,并提高公交车的运行速度和效率,让车主将车停在市中心以外后换乘其他交通工具。这样不但有效地保障了停车空间,及时改善了城市中心的交通状况,降低了道路通行压力,同时也降低了有车族的用车费用支出。

(二)、发展停车经济,解决车位闲置和挪用问题。一般情况,地面停车场的平均造价为2.5万元/车位,其中市区公共车库为5至7万元/车位,多层机械立体停车库6至12万元/车位,地下车库高达20万元/车位。在短期内,很多城市还无法建起一批大型停车场,利用好当前现有的停车资源就成了当务之急。利用好商铺和商厦周围建设好的停车场,发展“以车养市”的“停车经济”不失为解决很多城市停车难问题的“良方”。停车车位缺口越大,“停车经济”发展潜力越大。如果我们的商家能够利用好这样的机会,把很多闲置、挪用的停车车位利用起来,发展停车经济;那么,无论对于繁荣商业还是对于解决停车难的问题,都有巨大的帮助作用。

对于停车设施的经营管理,应适时引入和发展适合城市经济发展的公司制经营模式。

1、现有停车场所在收费价格和管理上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调整。如商业区的停车场收费,与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水平相适应,对确实偏高要适当调整;而小区内的停车场,尤其是闲置的地下车库,与其高价闲置,不如根据实际情况降低收费标准,以促使更多车主选择地下车库,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

2、停车收费价格应该放开,采取阶梯式收费标准来调控停车需求,即城市中心区停车收费标准高一些,非中心区标准低一些,按不同位置、功能等以“位”论价,以“功能”定价。尽可能的解决“有车有位”的问题。

3、按照“路内高于路外,中心高于外围”的原则,调整占路停车收费标准,建立区域停车分级收费制度,实行计时、分段收费,鼓励短时停车。对于路内停车在不同的时段和路段,采取不同的停车收费标准,提高停车泊位周转率和使用率,并将占路停车最大限度地引入停车楼。

(三)、建立制度、科学管理,利用好停车车位资源。在建停车场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对停车场的管理,完善现代化管理体系和手段,科学分配好停车车位资源。从宏观和微观上,分别保证停车资源得到有效管理。

1、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停车场(库)管理法规、停车经营管理措施及处罚监督机制,保证在管理及处罚方面有法可依。

2、建立起相关的停车政策保障或静态管理办法,允许成立停车场物业管理公司,确保每一个建成的车位都能物尽其用,保证其覆盖地半径内的车辆一律可以入场(库)停放。特别是对于一些临时停车位管理,要适当采取限制手段,避免一些车主长时间占用紧缺的停车资源。

3、建立多功能、科学化、智能化的高科技停车管理系统,利用现代电子通讯技术,建立停车诱导系统。大型停车场之间要建立应急联动机制,科学分配和调度停车车位,利用好现有的城市停车资源。

(四)、提高车主的文明意识,倡导文明停车。加大交通安全法规宣传教育力度,不仅让众多机动车车主,而且让广大交通参与者都知晓交通法规常识,并严格遵守。另外,要继续加大对停车违法行为的整治执法力度,从严整治违法行为,规范停车秩序;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积极探索加强对违法停车治理的新路子,对违法停车等现象进行专项整治。

第二篇: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全球民意调查机构盖洛普日前发布了“2010年全球幸福度调查”数据。在此次民调涉及的124个国家当中,中国人的幸福度排名第92位; 88%接收调查的中国人认为自己的生活远离“美满幸福”的标准,其中生活成本和房价上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让人不安的食品安全是导致民众幸福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物价、房价和食品安全位列居民最关注的十大热门话题前三位。如果说物价、房价只是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反映在某个特定阶段的价格表现,那么食品安全问题却是由来已久却难以根治的痼疾。经历过三聚氰胺事件的重击、瘦肉精事件的炸雷、上海染色馒头的喧闹,到如今的塑化剂事件,中国人对于食品安全的态度早已变得麻木和无奈,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当面对这一幕幕丧失道德和法制基准的食品安全事故的时候,我们应该全面反省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不足。相比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建立起来的世界瞩目的成就和光辉文明,食品安全方面的落后和差距是巨大的。

关键词:食品 安全 添加剂 绿色食品

一、食品安全现状

食品安全体现的是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生产或食用时不会对消费者造成损害的一种担保,这种担保是无须说明也不能附加条件的。所谓“民以食为天”,消费者对于食品质量的要求和关注应该高于其他商品。从过往的案例查处和实际了解来看,国内食品安全事件确实是进入一个多发期,这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水平密不可分。简而言之,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收入增长推动了食品生产和加工业快速发展,这与相对滞后的食品安全监管和消费者保护制度之间产生了矛盾,在缺乏有效对冲和缓和机制的情况下,矛盾在媒体和社会大众的镁光灯下被放大,从而引起了民众对食品安全巨大的不满和失望情绪。

我们有必要把当前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放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进行观察。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表面上直接原因是不良生产者的违法行为,但更深层次原因是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视程度的提高和政府检测监督机制的失灵。面对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事件,很难简单地把问题归结于某一个环节。在食品生产、加工、储运、检测和消费的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我们按照引致食品污染的不同诱因和解决方式的差异,可以把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四类。

第一类是因为自然环境或客观条件的影响,大体上属于不可抗力的外部因素造成食品污染或变质。主要表现在种养殖源头污染、食品加工工艺和卫生条件落后、流通储运手段达不到保鲜要求等。比如,工业三废、城市废弃物的大量排放,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污染,使很多地方的粮食、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农产品[11.60-2.93% 股吧 研报]的质量受到影响。另外,我国13亿多人口每天消耗200万吨粮食、蔬菜、肉类等食品,众多的食品供应商具备典型的小生产者特征,在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对于食品安全的诉求不高时,加工工艺和卫生条件难以符合安全标准。调查显示蔬菜在流通环节的损耗平均达到20%左右。

第二类是因为食品供应链上的利益相关者出于私利或盈利目的,在知情的状态下人为影响食品质量。中国农业虽然以小农经济为主,但也患上了“大农业病”:反季节果蔬生产,加剧了农产品中的药物残留;动物“速成班”将鸡、鸭、鹅等禽类生长周期缩短至28〜45天,猪出栏时间缩短至2.5〜4个月,凡此种种严重违背了生物学的种植和养殖规律。更有一些不法生产商逆食品安全法规而行,在食品中加入不利人体健康的非食用物质和食品添加剂。此类案件数量的持续上升,使我们深刻感受到现代科技与商业伦理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第三类是因为食品检测监督条件不完善、对食源性病原菌缺乏认识或从业人员非主动性过失,造成劣质食品未被发现继而进入消费环节。我们把这一类原因统称为技术问题。随着转基因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益生菌和酶制剂等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关于应用风险和食品安全的争论就一直没有间断。我国当前的主要问题体现在检测设备不完善,检测覆盖面偏低,抽检频率过低,更谈不上对食品进行普检。而国外的食品安全案例主要集中在这一类,新的动植物病菌在造成实际负面影响之前往往很难被检测发现,以美国为例,食源性疾病每年导致7600万人生病,325000人住院治疗,5000人死亡,其中已知的食源性疾病超过250种,绝大多数是各种细菌、病毒与寄生虫引起的感染疾病。

第四类是因为食品安全和追踪惩罚的法令制度不健全或者徇私舞弊,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继续扩大。从理论以及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改革实践看,食品安全监管无疑趋向于专业化、公正性和独立性。国外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和体系的变迁,很大程度上源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包括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变化,一系列食品安全危机最后进一步形成监管变革的动力机制。近三年来,我国在食品安全立法和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由于监管模式不清晰和法制松弛,尚未对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产生实质性的遏制作用。

二、食品安全频发原因

食品安全事件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危害,是对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日三餐不可或缺,食品是否安全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对于影响巨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而言,危害不仅仅局限在受害的消费者,而往往还会延伸到行业和国家声誉的层面,从而具有了经济学意义上的“负外部性”。“负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食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给消费者和社会带来了危害,却没有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即出现了市场失灵。

第一个负外部性在于食品安全事件对于经济和民生的冲击。如三聚氰胺事件后,乳业全行业减产停产,数万名职工下岗,240多万户奶农杀牛、倒奶,大量城乡居民的就业、收入受到影响。2009年我国乳制品进口从2008年的35万吨猛增到60万吨。国产乳业元气大伤,至今尚未完全恢复。在事件发生后,进口奶粉一年之内数次涨价,每次涨幅在10%以上,国内消费者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

第二个负外部性在于对政府公信力和国家形象的影响。接连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大大影响了民众的消费信心,严重冲击社会诚信道德体系。当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不安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转化成对国产食品和官方声音的集体不信任,这会进一步增加食品生产和加工行业的交易成本。根据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统计的数据,2010年全国各级监管部门主动检查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3500万户次,共查处13万起食品安全违法违规案件,但官方公布的2010年蔬菜、畜产品、水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了96%,官方和民众的反应落差就此形成。一些食品安全事件还涉及境外,给我国形象及外贸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三、食品安全产生原因:政府监管的着力点和缺陷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由乱到治的过程,最重要也是责无旁贷的力量来自于政府监管。从保障经济秩序和民众健康的角度出发,政府对于不同的食品安全问题和诱因应该采取不同的治理办法。针对前文提述的第一类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监管重心主要在于细化生产工艺流程和卫生环境要求,通过市场手段鼓励兼并重组和产生升级,加强对生产源头的监督,在注重保持中小生产者和经营者利益的基础上实施适当的行业准入等。总的来说,就是用市场优胜劣汰的方法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

对于为达到个人目的故意改变食品质量造成第二类食品安全事件的问题,监管思路是“明晰规则,严明法治”。即尽量明确食物中允许投放的添加剂含量,对于暂时无法判断化学特性及对人体危害程度的非食用物质,设定最大允许的残留标准;其次强化食品标签的标准化制度,特别是对于添加剂含量和实际不符的食品要纳入召回范畴;最后是明确食品标准的制定机构和授权机制,目前我国食品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彼此之间缺乏协调,造成了标准之间的交叉重复和规制盲区。

对于检测监督力量不足导致的第三类食品安全问题,首先要保证国内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其次不断检讨检测项目的完备性并把结果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第三加强食品检测的频率,建立向重点经营单位派驻检测员制度并实施交叉轮岗,这些相对成熟的机制在美国等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实践证明是可行有效的。

对于政府监管而言,最重要也是目前最应该改善的地方就是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执法,这是应对第四类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2009年6月1日,中国出台了《食品安全法》,从立法角度奠定了现代食品安全监督体制的基础,并确立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框架。尽管现行的《食品安全法》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配套法规和综合协调制度,各监管主体之间的分工优化和协调配合还需要时间检验和调整,但毕竟我们在立法方面已经确立了基本的法制框架。但显然这才是食品安全监管的第一步,对于食品产业链上众多利益掺杂的警惕使我们对于严明的执法更加期待。

四、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措施

鉴于国家立法层面已经出台了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基本大法,并致力于在此框架范围内进行监管体系和法律细则的完善,我们将重 点围绕制度建设的弱项进行阐述。1.强化对食品安全检测监督结果的定期公开制度。对于不同区域的食品安全检测结果,灵活选择适用区域和人群,通过公开的渠道向大众公布。例如,香港消费者委员会在1976年11月创办了一本面向大众的杂志《选择》,该杂志不接受任何商业广告,内容主要是专业的检测报告,所有的检测结果均为工作人员从市场上自购的商品,不允许由企业提供获得,企业在测试完成之前绝对不会得到产品即将进行测试的通知,如果采购人员和检测人员向所测试产品的企业泄露了相关资料或者接受馈赠,将触犯相关法律,并有可能承担刑事责任。

2.在各部门综合协调监管的基础上推进监管的专业化。2010年,我国成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初步建立了由国务院、地方政府、食品行业协会、社会团体、基层群众组织、新闻媒体等组成的复合型、立体型监管体系。这个监管框架与美国由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综合协调,多部门具体负责的综合性监管体系比较类似,不同的是,美国的食品药品管理局事实上是独立的监管主体,农业部负责动植物检疫,环境保护署负责监测食品添加剂和农药残留,各部门之间使用备忘录作为协调机制。相比之下,中国的食品安全管理部门涉及了质监局、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工商管理总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应该推动食品安全监管的适度专业化,并完善地方政府综合协调机制。

3.强化执法检查,提倡制度刚性化。对于执法部门的监督在国内外都是一个难点问题。为保证食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安全,应逐步建立食品追踪识别标志制度,对食品安全的自检、抽检记录都有据可查。我国在《食品安全法》中规定有违法行为无须造成后果也可以定罪,是希望增加违法成本和震慑犯罪,但执法机关对于具体认定和执行尺度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为了对执法部门形成有效制衡,客观上需要强化执法检查,严厉追究执法机关不作为和徇私舞弊的责任。

4.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公众参与和消费者保护机制。公众参与程度的差别,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在食品安全监管中最大的不同。我国对于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通常会求助于消协。但各地的消协都挂靠在工商行政部门内部,由同级工商部门主管,削弱了消协作为法定职能非政府机构的独立性,难以协调物价、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等诸多部门的关系,也限制了其社会公信力的发挥。而国外的消费者维权组织不仅数量众多,甚至通过自身力量推动了国会对食品安全方面的立法改革。在香港,消委会的委员由行政长官亲自任命,并在媒体公布,任期两年,其运作保持高度透明,可让公众问责,独立处理来自消费者的投诉和其他各种事务,处理结果不需要向政府通告,对经营不当、屡教不改的商家,消委会会公开商家的名字。总结国外消费者保护的经验,我们认为只有广泛激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监督权,充分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切实维护受害消费者的权利,食品安全问题才不会在朗朗青天之下遁于无形,食品供应链上的利益相关者才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身试法。

第三篇:兰州市停车难存在的原因与对策

兰州市停车难存在的原因与对策 杨庆云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本文通过对兰州市的车辆增长速度,现有停车场的容量及使用的状况的调研,分析了兰州市停车难的主要原因,针对停车难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停车难 原因 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及驾驶人数量也保持了快速增长。截至2011年上半年,兰州市登记在册机动车总量已达到433435辆。其中私家车占到增幅总量的70%。目前仍以平均每个工作日新增300辆的速度增长。由于车辆的增长远远高于停车泊位的增长,停车泊位供需矛盾引起的停车难问题日益凸显,兰州市部分区域存在居民住宅区夜间停车难,商业中心区、行政、商务、车站、公园及医院等公共场所日间停车难、乱停乱放、占道停车现象严重等问题。这一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道路的安全畅通和群众的交通便捷,而且也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一、当前兰州市城区停车难问题的现状 1.兰州市道路情况及限行政策

受特殊自然地理条件的先天性限制,加之区域经济欠发达的后天性制约,兰州市城区道路交通极为脆弱,特别是基础设施欠账多、条件差,基本上没有立体交通,城区道路比较狭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车辆需求;另一原因是在限行措施实施后,企事业单位采用“多车多用”的办法应对限行,从而导致公有机动车上升。

2.公共停车泊位严重不足。按照国家标准,每一辆车必须要有

一个基本车位,15辆车必须要有一个公共车位。目前市内四区共有各类正式审批设置的停车场1075处,停车泊位48391个,路面临时停车场点125个,泊位3673个。平均每百辆机动车拥有停车位仅13.32个。也就是说,市区近90%的车辆无固定“栖身之所”,除部分停放在单位、居民院内外,其他全部占路停放,尤其是商业中心区西关什字、南关什字附近,停车位很少,少年宫、兰州市博物馆等单位无停车场,各大医院停车位严重不足,在这种状况下,市区次干道、小街小巷甚至是一块方寸之地都停满了车,违停现象突出,占用了本就捉襟见肘的城市道路,停车难使原本拥堵的交通情况进一步加剧,已经成为城市交通拥堵的一大弊病。

3.现有停车车位分布不均、现有停车场挪作他用。市区现有停车车位的空间分布不均匀。绝大部分车位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建成的小区和办公楼内,地处七里河区、城关区(不包括雁滩)、西固区的部分老旧的小区、单位停车位很少。

在停车位严重不足的状况下,有些单位把建设的停车场挪为它用改成超市、商场、仓库甚至台球室,使问题雪上加霜。

4、一些车主公德意识淡薄。一些车主把车辆停放在临时停车点或道路上,去办事或逛街,甚至停放过夜,长时间占用公共资源,造成乱停乱放车辆的现象较为严重。

二、造成市区停车难问题的原因

1.机动车数量增长速度过快。车辆数量的增加,尤其是私家车的增长速度,是导致当前“停车难”的最直接的原因。近年来,人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意识的改变、汽车销售价格的降低,尤其是国

家对购置低挡小排量汽车的优惠政策,使私家汽车数量迅猛增加,远远超过了城市道路发展的速度及原有配备的停车位。

2.管理部门职责不清。停车管理涉及规划、建设、交通、公安等部门,管理责权既交叉重叠,又分割脱节。造成目前全市缺乏对城市停车实施统一的协调管理,难以形成统一的停车产业政策、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难以调控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

3.规划滞后,造成停车泊位的先天不足。首先是城市布局不均衡,城关区集中了兰州市、区两级大部分行政、商业、医院、酒店、公园、教育资源,如此密集的资源必然产生大量的动态和静态交通需求,造成上班时段交通过于拥挤,停车难上加难。其次是停车位特别是公共停车位的规划建设严重不足。国家建设部曾对城市停车场与建筑占地面积的比例作了硬性规定:办公楼每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要建2.5至4.5个停车泊位,商场每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要建2至2.5个停车泊位,普通住宅每100户要有10个停车泊位。不少大型建筑在建设时没有按上述相关规定的配点标准建停车场。尤其是大型商场和医院;再次是我们在建设规划设计时没有从发展的角度充分规划停车位和停车场,造成停车设施布局不合理,规划用地未预留,停车场(库)建设明显滞后于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4.停车位经营机制不合理。目前兰州市路面与地下停车场(库)的经营机制缺乏合理性,收费价格倒挂,未能发挥以价格经济杠杆来调节停车供需关系的作用,客观加剧了住宅小区“停车难”的矛盾,形成了停车“总体供给不足、路面停车日增、地下泊位闲置”的怪圈。

5.停车管理法规不完善。由于缺乏具有完整性、系统性、统一性的行政法规,无法适应住宅小区停车管理的需要,没有强有力的行政措施,出现了停车位被占用或被挪做他用、不服从规定乱停车等现象,直接影响了停车依法管理的效力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

三、解决我市市区停车难问题的几点建议

1.立足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坚持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长期、中期、短期相结合,政府投入与社会投资并举、开发建设与整改恢复并举,实行统一认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以期从根本上解决兰州市区城区停车难问题。制定和完善停车场(库)管理规定、停车经营管理措施及处罚监督机制,保证在管理及处罚方面有法可依。

2.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加快停车场建设。

制定相关政策,主要在税收和贷款上出台优惠政策。其一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停车场;其二鼓励发展机械式立体停车场。近年来随着城市土地价格的不断上涨,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容车率,简单的平面停车场难以满足需求,而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具有占地面积小、容量大等特点,因此,发展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已被普遍看好。对医院等公共场所停车设施及城市中心区独立建设的停车楼(库)等给予政策倾斜,适当给予补贴。比如,将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对违章车辆的罚款中上缴财政的部分,纳入停车场建设基金中。大幅度提高道路内临时停车场的收费标准,将所收费用按一定比例纳入停车场建设基金。

3.实现停车资源共享机制。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或通过有关社会组织对兰州市区域内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的停车位进行调研,全面掌握全市停车位状况,建立停车资源协调管理机制,将企事业单位停车资源及管理条件较好的小区停车场适当向附近用车人开放,允许收取一定的费用。

4.规范人行道及占道临时停放点管理。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资源,科学合理的规划路边停车。对兰州市区人行道进行规划,有条件的人行道开辟临时停车场(在不妨碍行人通行的情况下),以解燃眉之急。对商业区主要道路根据道理情况、交通情况、不同时间段的停车需求,开辟临时占道停车,对临时占道停车场采取按时收费等限制手段,避免一些车主长时间占用紧缺的停车资源。参照境外许多城市的惯用做法,利用居住区周边的非主要道路提供居民泊车,即在晚上7点至次日早上7点,局部路段开放道路边泊车。

5.大力发展合理规划公共交通。停车场建设再多,也不可能赶上机动车增长的速度,这是现实问题。因此,将公共交通作为城市交通发展优先方向,引导大部分市民在工作日主要以公交为主出行,是缓解交通拥堵和停车难的有效措施。据专家测算,一辆中型公共汽车所占的道路面积分别相当于10辆自行车、6辆摩托车、2辆出租车所占面积,但从乘载人数上分析,一辆中型公共汽车可代替15辆出租汽车。基于兰州市道路现状,利用现有的自行车道改造成公交车道,无自行车道的在原有道路基础上开辟公交专用道路,以保证公交车的快捷方便;建设公交车停靠岛,减少公交车上下停车时带来的交通堵

塞。加强道路通行管理,对不按规定行驶的车辆进行严厉的处罚,以保证公交专线的畅通。合理规划公交线路,避免公交车混乱造成的交通拥挤。

6.合理调整不同企事业单位的上下班时间,形成错峰交通,解决交通拥堵压力,以此缓解停车难问题。

7.恢复被挪用停车场的停车功能。由市政府牵头,组织建设、规划、公安交警等有关部门对全市现有的各类建筑的配建停车场进行全面调查,对被挪作他用配建停车场进行清理,恢复停车场原有的停车功能,对于使用率较低的配建停车场,应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其对外开放使用,提高停车泊位的利用率。

8、公共停车场停车价格市场化、管理精细化。首先停车收费定价上引入市场机制,让价格杠杆发挥作用。其次停车场管理精细化。第一收费管理的精细化,价格杠杆不是单纯的涨价。哪些车位涨价、哪些区域涨价、涨到什么程度、价格如何回调,都应该依据不断变化的车位供需关系,不断调整。第二对于价格手段应该更精细化,并对车位供需变化实行动态监控。

9.针对老旧小区,应该将小区资源进行重新规划,比如将一些没有必要的公共设施集中,节约面积,增加停车位。另外,老旧小区多为低矮的楼房,可以充分利用空中优势,建立楼顶停车场。10.对城市公交枢纽站进行改造。火车东站、西关什字、培黎广场等公交枢纽站,占地面积大,交通混乱,影响城市的形象。公交枢纽站建成地下,如西关什字地下公交枢纽站可以与地下通道相连,也 6

可以与周围的商场相连,既解决了停车问题,方便了顾客换乘,又解决了地面的交通拥挤问题。

11.车位管理的动态化、信息化

实现停车场的资源共享,停车管理离不开信息化与产业化的支持。停车场管理纳入城市交通管理的范畴,全市停车场的车位信息与价格实现联网公布,哪里有车位,哪里价格更低,车主可随时查询。“这将有利于停车资源的优化配置,还可以减少人们开小汽车出行的盲目性,降低停车的难度,减少由此造成的交通拥堵与违章。”

参考文献:

1.张迪 老旧小区停车难的解决办法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1.06 2.温岭市发展和改革局课题调研组

运用价格杠杆化解停车难题——关于浙江省温岭市城区停车泊位收费管理的调研与思考

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9.11

3.黄卓炫; 姚霞霞; 赵方兴; 卢毅 长沙市停车建设与管理策略研究

湖南交通科技

2009.04 4.谷羽

交通与运输

国外停车与治理

2005.05

第四篇:西安市区交通拥堵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西安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出行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增长,机动化交通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交通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交通状况日益恶化。虽然城市道路面积以较大速度增长,但仍远远落后于车辆的增长速度。随着同时外来游客的增加,特别是在黄金周期间由于旅游景点的道路设施不完善,存在行车难、停车难等问题,也给西安市的城市交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西安市区交通拥堵状况总体已经比较严重,呈现出以下特点:

1、地点固定性。这些固定的交通拥堵地段包括:交通要道、道路改造周边路段、商业集中区路段、红绿灯设置多的路段及行人较多穿行机动车道路段。

2、时间规律性。很多城市市区发生交通拥堵主要是在以下几个时间段:每天的上下班高峰期,上下班车流、政务商务车流、旅游休闲车流同时集聚在相同的路段上;周末、黄金周期间出行车辆比平常增加。

二、造成城市市区交通拥堵主要原因

1、机动车数量增长速度过快,道路车流量日益增大。西安市近些年来,很多私家车数量逐年增多,并呈现越来越大的增长趋势。今年,西安市民购车的热情持续高涨,目前西安私家车已占到全市汽车保有量的80%。目前西安机动车保有量132万辆。

2、道路建设在结构和功能上无法满足交通需要。(1)一些交通道路功能不清,路网结构欠合理。不少道路都被用来搞商业街、步行街。导致不少道路成为断头路,无法有效地利用现有的城市道路进行车辆分流。一些交通道路设计过窄,道路之间没有分叉路口,无法进行车辆分流。(2)一些人流量很大的道路没有人行道、地下通道或者人行天桥。大量行人来往于这些机动车道之间,就会造成部分车辆通行极其缓慢。(3)停车场建设滞后,大量车辆无成本、无序停在交通道路上,影响了正常的交通秩序。

3、部分市民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交通公德意识差。(1)很多机动车违章现象突出。随意抢道、占道、掉头和停车,在没有交警管理、红绿灯的路口,各种车辆互相抢行;部分司机驾驶违反交通规则,占用停车道,阻挡了整个公交车车道,影响了整个道路交通;还有一些司机驾车时候随意左转、掉头;更有司机为了节省通行时间,本来是直行的却在红绿灯处占用左传或者右转车辆路线试图并线。(2)部分电动自行车、自行车和行人肆意穿行。很多行人常常行走在自行车道上,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则大都行驶在机动车道上,挤压了公交车和机动车行使空间。

4、市区道路交通管理还有很多地方不到位。(1)、一些城市市区交通秩序疏导基本上还是依赖民警和红绿灯岗亭疏导,管理力量不足,交通管理科技手段还比较低。在交通管理上还是基本采用警力、交通灯等形式,没有大规模使用电子眼,形成严密的道路交通安全系统,无法进行科学的管理。(2)、部分路段红绿灯过多,导致车辆通行缓慢。不少红绿灯的设计时间不合理,车辆较多的方向反而通行时间较短。(3)、交通安全措施和责任不落实,出现交通事故,没有得到快速、有效的处理。很多时候事故双方为了保护现场,往往牺牲了整个道路交通。(4)、一些交通道路两旁的施工单位非法占用了人行道、自行车道,挤压了行人、非机动车的通行空间。

5、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违法现象普遍。非机动车和行人是我国城市交通的一个显著特征。目前,这两类交通参与者的交通违法十分突出,成为影响我市交通秩序的重要因素,这类违法行为的主要成因,一是这两类交通参与者交通安全观念普遍较差。二是对非机动车和行人的源头管理脱节,另外,新的非机动车安全技术标准至今未实施,一些生产厂家和商家钻法律空子,导致现在有的电动自行车比摩托车还大,而交警又无权过问。三是管理的阻力大、困难多、方法少。在实际管理中,相当一部分机动车和行人不理解、不配合交警的执法,反而还会采取一些过激的言行、辱骂、围攻执法交警。

三、解决西安市交通拥堵的对策和建议

1、实行交通分离、开辟非机动车道。目前,西安市混合交通状况还比较严重,这是交通混乱、道路拥挤、事故多发的主要诱因之一。因此,要继续采取增设交通护栏、隔离带、道路渠划等措施,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严格进行分离,确保各行其道。同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人、车较为集中的繁华区域多建地下通道和过街天桥,进一步完善护栏、绿化带、减速带、防撞岛等行人交通安全设施,减少行人的交通违法行为。在城市建设和改造上,可以结合市政工程,加快改善背街小巷的路面条件和状况,充分利用小街巷、小胡同开辟新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进一步减轻城市主干道路的交通压力。

2、实行错时上下班、减少高峰期交通压力。推行了错时上班举措,能有效减轻和缓解高峰时段市区道路的拥挤、混乱局面,效果非常明显,建议市政府能否考虑把上下班时间也提前半小时,使交通晚高峰提前分化,确保交通畅通。

3、加快我市交通道路建设,加大我市城市交通承载量。(1)加快城市市区环城公路建设,将越来越多的车流分流到环线,减轻市中心路段的拥堵状况。(2)加速建设市区道路中的机动车道、公交专用道。一些道路中的主、次干道变成机动车专用道后改造断面,其外侧作为公交专用道。(3)在一些路段设立单行线和分隔栏,禁止随意左转、掉头。一些交叉、转弯路口比较多的路段设立单行线,以局部的限制来保障全局的畅通。(4)在一些人流量较大的路段架设人行天桥或者地下通道。减少行人穿行道路中间绿化带、人行横道时给道路机动车带来的行驶压力。(5)加快停车场等相关设施建设,尽量减少机动车占道停放。

4、加大道路交通管理力度,提高交通管理服务水平。(1)加强部分路口交通管理力量和手段。合理分配有限的警力,加强交通警察和交通协管部门上岗值勤,规范车辆驾驶和行人行走;适当在市区交通道路增加安装电子警眼,以监测过往违章和超载的车辆,提高交通管理水平。(2)合理配置部分路段、路口的红绿灯通行时间。协调好各个方向通行的车流量,避免部分车辆在等候时间、停留时间过长,提高车辆的通行速度。(3)提高对交通违法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严肃处理部分道路上的乱停车、乱掉头、乱左传等违章行为。适时开展交通秩序专项违章整治,严惩一些交通违法者。(4)加强对交通事故的处理能力,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执法设施和设备建设,配备现代化的通讯器材,增强协同作战快速化机制,及时纠正违章和处置突发事件。(5)城市广播电台在上下班时间增加市区交通信息播放,采用科学有效的手段,让驾驶员都能随时随地得到市区主要道路车辆行使的交通信息,选择适当通行线路,减少不必要的交通拥堵。

5、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市停车难的问题,严格依法加强管理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综合治理。解决城市停车问题必须遵循供需平衡、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市区机动车保有量与停车设施建设之间保持适当比例,逐步改善停车设施不足问题。我市市区可以从下六个方面停车设施的建设:(1)在市中心区域建设公共立体停车库。(2)严格落实临街大中型建筑配建停车场规定。加快大中型建筑配建停车场的建设,是提高市区停车供给能力的关键。在市区各类大中型公共设施的建设中,应严格按规定配建停车场,减少对公共停车场的压力。(3)加快居民住宅小区配套停车设施建设。针对当前存在的小区内机动车泊位紧张问题,应将新建居民住宅小区按标准配建停车场地作为一项强制性管理措施,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必须配建足够的停车场地。对已建的小区存在停车难问题的,应充分挖掘社区资源,改造社区内闲置的空地及利用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停车场地资源,开辟停车场。(4)科学规范并合理配置一定占道停车设施。(5)提高停车场科技管理水平。新技术在停车管理中的使用,能合理利用停车设施,提高停车场(库)的使用效率。

6、鼓励市民搭乘坐公交车或者地铁出行,减少行驶在路的车辆。对于人口比较密集、道路资源相对紧缺的我国很多城市市区而言,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客运系统结构是解决城市交通易堵的根本途径。适当降低城市公交车乘车费用,特别是对中小学学生、困难家庭、下岗失业人员的给予更加适当的优惠,引导更多市民乘坐公交车或地铁出行。合理配置公交车的线路和站点,加强住宅区、商业区、办公区的公交车线路,提高公交车在城市市民当中的出行分担率。

7、加大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树立交通安全法制观念,增强交通公德。非机动车和行人是道路交通的重要主体,涉及千家万户,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幸福息息相关。因此,加强非机动车和行人的管理,首先应着力于社会化宣传这一治本之策,从党、政、军机关、学校抓起,带动全社会自觉抵制不文明交通行为。另外,要加大舆论宣传,监督力度,对一些非机动车和行人的不文明交通行为进行适度的暴光批评,共同营造人人遵法守规的良好氛围。

西安市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时期, 城市道路建设、改造日新月异,改善了城市道路交通服务水平。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区将会产生大量的人流、物流和车流,城市交通矛盾日益凸显。认真分析西安市交通的特征,正确审视城市交通的问题,科学合理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对陕西省的发展有着至关的重要性。

第五篇:城市住宅小区停车难问题的解决对策

城市住宅小区停车难问题的解决对策

张新红 王 敏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河北 廊坊)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逐渐进入人们的家庭,从而也给小区带来了停车难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开源”与“节流”两方面阐述了解决城市住宅小区停车难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汽车保有量;立体车库;开源节流;停车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私家车的数量在大幅的增长。来自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最新信息,截止2009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达7619.31万辆,与上年相比,增加1152.10万辆,增长17.81%。而作为京津走廊上一颗明珠的廊坊市,市区机动车数量也在高速增长。截止2008年底,市区机动车保有量约25万辆,比2000年的10.9万辆增长了约一倍半,并且市区正在以平均每月增加1500—2000辆机动车速度增长。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在汽车给大家带来方便的同时,停车难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由于现有停车泊位无法满足更多的车辆停车, 一些车子侵占小区内各类车道及人行道,甚至绿化带也作为了停车常如此一来,导致小区内管理困难、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小区内的居民出行和生活质量。

一、市区住宅小区停车难的现状及原因

市区尚未改建的二十年左右的旧小区,既无车库,也无停车场,多在楼前停车;前几年建成的住宅小区仅有少量的车库,多采用地面停车场或小区内路边停车的形式;最近两三年建成的小区,既有地上停车泊位,又有地下停车常前些年由于居民拥有汽车量有限,尚能满足停车要求。而今,不管是新小区,还是旧小区,停车位的数量远远赶不上汽车的数量,这是停车难的首要原因。其次,现有停车位不能充分有效利用,也是造成停车难的原因。

二、解决市区住宅小区停车难问题的对策

解决住宅小区停车难问题,主要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开源,二是节流。所谓开源就是增加停车泊位,所谓节流就是挖掘潜在资源,即实际上小区内外相当一部分停车位在某一时段是闲置的,可充分利用。

1.通过“开源”解决停车难问题

在不增加地面建筑密度和不减少地面绿化面积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立体车位的停车设施已成为一种趋势。在小区基础设施改造及开放式小区改造工程中,在群众意见较为统一的前提下,采取地上单层、多层立体与地下单层、多层立体停车相结合的方法,无疑会缓解停车难的问题。立体车库有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巷道堆垛式立体车库、垂直提升式立体车库、垂直循环式立体车库。升降横移式立体车库采用模块化设计,每单元可设计成两层、三层、四层、五层、半地下等多种形式,车位数从几个到上百个。此立体车库适用于地面及地下停车场,配置灵活,造价较低,适用于住宅小区配套停车场的使用。巷道堆垛式立体车库采用堆垛机作为存取车辆的工具,所有车辆均由堆垛机进行存取,因此对堆垛机的技术要求较高,单台堆垛机成本较高,所以巷道堆垛式立体车库适用于车位数需要较多的客户使用。垂直提升式立体车库类似于电梯的工作原理,在提升机的两侧布置车位,一般地面需一个汽车旋转台,可省去司机调头。垂直提升式立体车库一般高度较高(几十米),对设备的安全性,加工安装精度等要求都很高,因此造价较高,但占地却最校 垂直循环式占地少,两个泊位面积可停6~10辆车,成本低,可采用自动控制,运行安全可靠。新建的现代智能化小区及具备条件的小区,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可采用不同的立体车库。

同时,开源还要注重停车位的设计问题。通过优化停车位的设计,提高小区绿地率指标和土地利用率,也对解决停车难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停车位的形式多种多样,停车位有传统停车位,植草砖(植草格)停车位,轮压式停车位,花境式停车位,花架式停车位五种形式。传统停车位为砼、花岗岩等硬质地面形式。优点是停车比较方便;缺点是占地多,地面受太阳辐射反射强度较大,不能计算绿地面积。植草砖(植草格)停车位是用砼或塑料结合植草砖作为地面的停车位。优点是植草部分可以吸收太阳的热能,并且停车位可计算20%的绿地面积,;缺点是植草砖的植物播种因土壤较少,草坪根系受周围的硬地影响,水分蒸发快,若管理不好,形同虚设。轮压式停车位充分考虑汽车的左右轮距,将其融入绿地景观中。优点是首先解决了大面积的硬质铺装的太阳辐射的反射,车轮的位置下是硬地,而车身底盘下和周围全都是绿地,提高了小区绿地面积。花境式停车位是将停车位与花境、园路结合起来设计的一种停车位。花架式停车位将景观与停车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利用花架的立体空间作为停车的一种停车泊位。既能体现花架的景观效果,又有停车的作用。在上述五种不同的车位中,各有优缺点,轮压式停车位和花境式停车位不占绿地面积,造价适中,且能达到一定的景观效果,提倡多用。到底选择何种停车位,还应结合小区的实际情况而定。

2.通过“节流”解决停车难问题

根据调查,大部分小区白天车位空闲较多,晚上不够用。反之,单位、超市商场等地方白天停车泊位紧张,而晚上却空置很多。因此,可利用两者的停车时间差将车位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例如市区内的单位,至少有1/3以上的车位晚上是闲置的,白天车位却爆满,而附近居民只在晚上停车。这样,可经小区物业与单位协商后,晚上居民可把车有偿停到医院车位上,白天单位车辆可有偿停到小区车位。这种单位与小区的错时停车方法,既解决了停车难问题,又增加了双方的收入,使二者达到了共赢,可以大力提倡。如市区内各新旧小区、超市商场,市区医院等都可效仿,可大力推广。

“节流”解决停车难问题,还可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资源,科学规划路边停车。晚上,一般九点之后,老旧小区周遍边道路车辆较少,可设置成夜间停车路段,由专人管理,白天恢复交通。为了更好的节流,有条件的小区还可设置停车场系统停车预报系统,及时掌握停车位状况,科学有效地利用停车泊位。

当然,解决小区停车难问题,还可通过加强管理,利用价格杠杆等方法解决。总之,停车难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作,还需要采取全面的、综合的手段逐步加以解决。

基金项目:本文系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缓解廊坊市小区停车难问题的研究》(项目编号:2010023)的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王敏副教授,主要参加人:董国玉 张新红 高洪伟 张秀芸 赵彬 赵静

参考文献

[1]分析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的出路[I],智能交通网,2008-11-06.

下载城市市区停车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市区停车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乌鲁木齐市市区停车难与停车收费举报现状调查

    停车难与停车收费问题该如何解决? ——乌鲁木齐市市区停车难与停车收费举报现状调查近些年,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好了,买车的人越来越多。然而,车倒是买来了,开着也很顺心,可是,却遇到......

    中国足球现状、原因及对策

    中国足球现状、原因及对策 一、 中国足球的现状: 足球运动是第一大体育运动项目,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足球运动这一项目已经影响到所有国家、民族和地区。现在世界上大约有2亿多......

    高中生手机依赖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高中生手机依赖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权威精品 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

    桂林市区交通拥堵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共五则)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我市市区面积开始逐渐扩大,道路建设不断增多,出行车辆不断增加,城市交通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我市市区交通却开始出现我国很多城市......

    市区空气质量变化分析及对策

    市区空气质量变化分析及对策去年6月以来,市委、市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综合治理空气污染的措施,开始显效,市区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直观感受,就是在城区看到蓝天白云的天数明显增多......

    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论文摘要 改革开房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随之增长。但问题也在不断的扩大,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就是其中最显著的问题之......

    关于西南科技大学学习气氛的现状和原因对策分析

    关于西南科技大学学习气氛的现状和原因对策分析 一.大学生学习气氛定义及其重要性 学习气氛,即指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主要体现在学生和老师的精神面貌以及学生对学生学......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作者:胡海晨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10期 [摘 要]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管理是国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