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县级司法局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浅析县级司法局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何 俊
司法行政机关作为我国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监狱、劳教、律师、公证、法制宣传、人民调解、安置帮教、司法鉴定、司法考试、法学教育、法律援助等诸多方面职能任务。然而,让人大惑不解的是:在我国现行的全日制政治教科书上醒目地写着“我国的司法机关是指公安、检察、法院”。于是,“司法行政机关”在各种课本上销声匿迹,而县司法局的职能经过划出、划入,上收、下放,新增等,现在变得弱小得再不能够弱小,已经成为了人们心中一个可有可无,甚至是一个多余的单位,这必将束缚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发展。到底是取缔名不副实的要死不活的,无多少事,无多少权,无多少钱,无多少责任的县级司法局,还是不断有效地增强职能?这无疑给中国司法体制改革再次提出了这一久攻不下的“难题”。笔者认为:要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规范处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民内部矛盾,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立法部门要客观地赋予县级司法局恰当的职能,以便更好的“司法”为民。
一、职能何在?
《法制日报》2006年8月11日头版头条发表的通讯《走在乡间泥路上的司法所长》(配照片),刊出了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二级英模、江苏省灌南县堆沟港镇司法所长王立步,文中的第一句话是“整天穿着制服”,而《王立步在向村民宣讲法律知识》的照片上,清晰的出现了他穿着那熟悉而陌生的“司法行政装”。之后,《人民调解》2007年9期发表的通讯《大山情怀赤子心》(配照片)刊出后,读者为文中的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陕西省西安市户县天桥乡司法所长王志荣对司法行政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一腔挚爱所感动。感动之余,读者又不禁对发表的图文表示疑惑:封面中的2007年3月,王志荣成功调解一起劳务纠纷后,当事人表示感谢送去了锦旗,而照片上清晰的出现了他穿着那熟悉而陌生的“司法行政装”。让读者目瞪口呆的是,正文中的王志荣竟穿上了警服,授了警衔,当上了警察?这是怎么了?这是老王吗?这是一位乡司法所长吗?这不是在开玩笑吗?这在我国司法行政史,对于基层司法行政的待遇简直是闻所未闻呀?
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同公、检、法等人员一道穿上制服在社会上本应无可争议,公众均能接受。然而,2004年3月21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整顿统一着装的通知》要求,财政部、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联合下发了《关于整顿统一着装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司法部门所属监狱、劳教部门负责监狱、劳教管理工作授予警衔的在编警察”为合法着装。之后,各级报刊(含《法制日报》)均在醒目位置公布了“非法着装,快脱!”,其中清理整顿之一就有“司法行政装”。
王所长,你何时着上了装?是你们省里有特许令?是你们内部有规定?是你当了英模享受特殊待遇?是你着了装便于工作?还是你为了采访的需要?„„笔者作为一名司法行政工作者,不禁为你的着装感到一片迷惘:我的同志哥啊,你到底司的什么法?!行的什么政?!自从司法行政装被收缴后,的确给这些县级基层司法行政工作者带来了诸多不便:不能着装,每次和公、检、法一道执行“严打”任务时,被人戏说为“特工”和“伪军”和“地下工作者”,甚至被群众误解为是被抓的“犯罪嫌疑人”;不能着装,见义勇为时,被人误认为是“好事者”; 不能着装,在乡村调解时,常常被人围攻、谩骂,甚至殴打;不能着装,政法系统开会时,只能位置靠后坐墙角;不能着装,各种游行活动不得要什么县司法局的人参加„„以致称呼都成了悬案:到底是政法干警、司法干警、司法长官、司法行政工作者、司法干部还是司法同志等,都无定论。因此,有好些地方因为脱了制服而给本来就捉襟见肘,职能软弱的县级司法行政工作“雪上加霜”,带来了很多 “后遗症”:如政法系统中司法行政部门人头经费落实不到位,工作人员的警衔或政法津贴原来就有的或正在申报的现在却吹
了泡泡等。
更令国人不解的是:在2004年3月,和司法行政装一并定为“非法着装”的城管及交通等行业,如今又在公众的目光下名正言顺且毫无愧色的穿着上了装。如今,面对在众目睽睽下,王所长却“非法着装”而当上了全国典型的尴尬场景。更为滑稽的是:现在,在全国好多有能力的省司法厅领导都为司法行政干警“非法”着了装,包括司法部的眼皮底下的北京市司法行政干警都“非法”着上了装。全国各地唯有司法部门各省、市各自为政,有的着装有的不着装!真是五花八门,没有一点有严肃性!这不得不引人深思:关于司法行政工作者的着装问题,到底是再次清理整顿,还是请司法部加大力度报请国务院批准再次着装呢?“县司法局是干什么的?”县、乡、村98%以上的民众无以回答,就是县司法局和司法所工作人员大多数也难准确回答。查阅近几年各级主管部门领导讲话和工作报告,县司法局大致有9大职能。而这些职能千头万绪,很难找到一两个合适的词来概括;给自己的印象是“糠多嚼不乱”,给别人的印象是“模凌两可”。实际工作中这些职能,除自身队伍建设外,或有名无实、或有事无名,或名不副实,没有一项主体资格的实质性职能。
1、“种他人之田,有事无名”。法制宣传教育是绝大多数县司法局头等重要的工作,但从政策上看,这是别人的“责任田”。中发[2006]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文件,在讲到法制宣传教育组织领导时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的领导体制”,“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政府司法部门负责规划的实施”。这说明县司法局只是当地实施法制宣传教育规划两个部门的其中一个。实际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有自己专门的组织机构,为大力推进依法治国方略,中央、省、市、县、乡四级成立了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小组下设办公室。县依法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兼任,县司法局主要领导只是多名办公室副主任中其中的之一。常治市发[2006]2号《常德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明确规定,常德市司法局只是33个成员单位之一。由此可知,县司法局也只是依法治县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之一。”然而,从“一五”普法和“五五”普法实际工作看,县司法局主体承担了当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成为无其名,有其事的奉献者。
2、“多头管理,名不副实”。人民调解是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性自治活动。为加强领导,县人民政府成立了人民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县政法委成立了社会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各乡镇、村、居委会及社区都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其工作人员除司法所长外都是乡镇、村干部和群众。为管理好刑释解教人员,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乡镇、村(居)成立了安置帮教转化站、组。这两个办公室设在县司法局,其主任是县司法局的主要领导兼任。上述两项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一中心五网络”建设和综治“一票否决”考核的主要内容,每年由县综治委对乡镇工作进行检查考评。基层司法所是县司法局的派出机构,实行了“四权”上收,但是双重管理:县司法局管理业务工作,发基本工资;乡镇政府管理日常工作,发津贴和办公经费。实际上司法所及其工作人员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从湖南省安乡县看,乡镇司法所都只有一名工作人员〈有的乡镇甚至没有正式工作人员,乡镇只是临时安排一名工作人员代替〉,这一名司法助理员有近90%的在政府兼职,有近100%的以政府包村和中心工作为主,业务工作日渐淡化。更让人大惑不解的是:从2006年开始,不知道什么意思,上面要求下面凑热闹一个乡司法虚报3到5人;本来乡里一个司法助理员有办公用房,可偏偏司法部争取资金,有限的国家财政指令性的分期拨六万元左右,3年内在全国新建司法所?可是,湖南省大多数乡镇的债务已经是债台高筑,又有什么钱为一人一所的司法所新修房子呀?!于是,六万元左右只能够新建危房呀!即使条件好的乡镇贴了钱修了司法所,反正一人一所的司法所修了又没有什么用处,乡镇只好挪作它用。再者,一个司法助理员离开了当地党委、政府,生活和工作就寸步难行。修一个人的庙,光水电油盐柴米等都无着落,一个人所出去办案及节假日,司法所由谁来保管呀?这不
又成了一大不安隐患吗?司法行政岗位津贴,现在还是仍然执行1989年的每天0.6元的标准,一个月只有13.5元。司法部这个文件都执行了近20年了,而同是人民民主专政工具的公安、检察、法院的津贴已经提高好多次好多倍了。
3、“徒有虚名,有心无力”。公证处、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司法鉴定所及其工作人员是县级法律服务工作的主体,他们是人、财、物独立管理,自负盈亏的中介组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独立行使职权,工作上与县司法局没有隶属关系。县司法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对他们不能履行领导、指导、检查、监督、服务的职能,只是传达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信息,向上级有关单位传递相关材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县司法局开展基层法律服务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究其原因?
县级司法局职能弱小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现行司法行政法律法规履权有限。司法行政执法依据梳理结果表明:到目前为止,涉及县级司法行政工作的法律法规共有22部,经分解,行政执法权有四类,38项。一是行政处罚权“僧多粥少”。涉及相关法律法规有5部,涉权有8项,其中《律师法》、《湖南省基层法律服务所条例》规定对非法律专业服务人员非法活动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可以责令停止执业、没收违法所得、罚款。但当事人拒绝执行的,只能申请县法院强制执行,实际上,因涉案标的小,执行不了了结。《基层法律服务所管理办法》、《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法律援助条例》等规定的6项权限,县司法行政机关有3项是警告,有3项是责令改正。这达不到矫正、震慑、教育的法律目的。二是行政确认权“避实就虚”。根据律师服务收费暂行办法和公证、乡镇法律二个收费管理办法的规定,县司法行政机关有6项确认权:对律师事务所及律师、公证处理公证过错责任、乡镇法律服务所代理案件责任确认。而法律法规还规定,这种确认可以双方当事人协商,可以提请协会、价格部门调解、可以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对此类问题的处理,县司法行政机关只是一个方面的“和事佬”。三是行政监督权“似是而非”。6部法律法规确定了15项行政监督权:县司法行政机关可以核准公证处主任,委任或聘任基层法律服务所主任;其他13项只负责备案、移交和材料初审。这种权利不要也行。四是行政初审权“鸡毛蒜皮”。《律师事务所登记管理办法》等6部法律法规确定了9项行政初审权。法律规定县司法行政机关在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服务所设立、变更、注消和年度注册,在办理律师、公证员、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和年度注册时,住所地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提出审查(审核)意见,并逐级上报,一般情况下县司法行政机关只能象征性出具初审意见:同意。实际上县司法行政机关只负责材料的收集和上传。五是涉权范围狭窄、留有空白。《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人民调解委员会条例》第二条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进行工作,法律规定县司法局不能越法开展人民调解指导与管理工作,其工作人员也不能直接组织人民调解活动。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机构、司法鉴定人两个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县级司法鉴定机构、司法鉴定人的主管机关是司法部和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不是主管机关,无权对本地司法鉴定机构、司法鉴定人进行监督、检查。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施了21年,至今还没有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综上所述,县司法局基本上没有一项完整的、独立行使法定职权。
2、政府划职不多。近些年来,各级党委、政府经济工作会议的主题报告基本上没有涉及县司法局的工作,各级政法工作会议报告中也只涉及普法宣传和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县司法局二层单位中,只有基层股、法律援助中心2个单位对局外有服务、指导职能,而县政府设加在局内的临时办公室就有3个。在县财政预决算中,也很难找到县司法局因职能的收费和支出项目。就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而言,全县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实施“一票否决”考核,司法部门有县政法委考核,行政执法部门有县政府法制办考核,县司法局只能在夹缝中
开展工作。乡镇司法所也因职能弱,工作经费拨付不足,而主要依靠当地政府而生成。
3、自身能力不强。由于客观原因,县司法局整体工作能力有限,一是年龄偏大。据统计,湖南省安乡县司法局工作人员30岁以下的无一人,45岁左右的近85%;二是文化层次偏低,本科学历的不足10%;三是法律知识结构极差,法律专业的不到10%。四是学习机会少,除自学外很少有短期或长期外出学习机会。这种现状能否胜任即将新增职能,还需要实践检验。
三、路在何方
司者,掌握、管理、控制也,司法行政顾名思义就是管理司法机关的行政事务,成为名副其实的行政警察。县司法行政机关是司法行政工作的“基石”,基石不牢、地动山摇。因此,笔者认为:
司法行政的地位确实很尴尬,但这并不是司法行政系统的原因。如果我国的司法改革到位的话,会牵涉到公检法司部门权力的再分配,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能除了现有的职能外,还应该包括公安的看守所管理,法院的执行,法检院内部的行政、人事管理等,当然这难度非常大,涉及到部门利益的重新调整,公安、检察、法院是不会轻易放弃既得利益的,司法行政的尴尬地位很可能要长期存在。还权于司法行政机关,依法来一次实际意义的公、检、法、司职能重新调整,这是县司法局增职强能的关键。一是修改现行法律法规,适度放权。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司法机关的工作机制和人财物管理机制,逐步实现司法审判和检察同司法行政工作事务相分离。”司法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工程。这种大环境下,可以先修改现行司法行政法律法规,将司法行政职权适度向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前移。在行政许可初审权上,明确初审具体事项、实行量化考核;在行政监督检查权上,确定发现问题解决途径;在行政确认权上,实行行政复议前置;在行政处罚权上,权力部分下移。二是出台新法律法规,逐步正名。2007年,广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广东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依法确认了司法行政部门对法制宣传教育的管理权,这给包括县司法局在内的司法行政部门正了名。笔者充分相信,不久的将来,全国各级立法部门会依法确认司法行政机关现有的在法制宣传教育、人民调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工作的统一管理、指导和监督权,将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多年“临时工作”转为“正式工作”,让其由后台走上前台。三是加大司法改革力度,合理设立权限。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实施全民的法制宣传教育,也应该承担当地刑释、解教及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法制宣传教育。让其成为依法为基层人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实施行政执法或司法执法监督,保护群众合法利益,维护法律权威、尊严,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的国家基层工作机关。要逐步付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法律宣传、教育、服务、监督的职权,确定其在依法治国的地位和作用。理顺管理体制,科学定位。这是县司法局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强化县司法局的协管职能,加大宏观指导,协调司法与政府的关系,明确县司法局在县委、政府工作中的地位。各级党委、政府要一视同仁,把县司法局和其他职能局摆在同等位置,在工作中同等部署、同等考核,在人、财、物上同等保障。
增强活力,确保可持性发展。有为才有位。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要打破“粗放”管理模式,集中攻坚,实施“精品”管理,改变工作重点不突出,社会影响不大的现状,打造县司法局工作的“拳头产品”,在政府工作中抢占一席之地。全力做好人民调确工作,建好“前沿阵地”司法所,抓好特殊人群的法制教育,培育和储备有用人才。全心增强发展后劲,保持现在和将来更好地发挥维护社会稳定,服务群众的职能。
作者系湖南省安乡县司法局副局长兼纪检组长
第二篇:中国足球现状、原因及对策
中国足球现状、原因及对策
一、中国足球的现状:
足球运动是第一大体育运动项目,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足球运动这一项目已经影响到所有国家、民族和地区。现在世界上大约有2亿多人把足球这个项目作为自己的主要运动。但同样是亚洲人,中国足球队与日本韩国足球队水平差距是巨大的,中国足协的副主席张吉龙说:“这么多年以来,中国足球一直处于摸索、探求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我们也搞过职业化,10多年职业足球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但中国足球还是在原地打转。这让我们必须要反思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把中国足球的水平搞上去。”
中国足球在近二三十年间取得的成绩可谓是屈指可数,不仅如此中国足球的水平越来越呈下降的趋势,越来越跟不上国际的大潮流。本来还能够在亚洲排的上号的中国足球到现在已经彻底沦为亚洲三流。,从1978年开始中国恢复了全国甲级和乙级联赛双循环升降级的制度,并建立了全国成年队联赛和青年队联赛的各级比较稳定并且系统的竞赛规章制度。1982年至今,中国足球队参加了所有世界杯足球赛的预选赛和奥运会的足球预选赛,并且在2002年中国足球队在米卢蒂诺维奇主教练的带领下艰难地冲进了世界杯的决赛圈,中国以亚洲第五的身份第一次登上了世界杯的大舞台,然而三战皆负的比赛成绩,最终使得中国足球队的排名没有出现在世界排名榜上。2006年9月6日亚洲杯预选赛中国队以0:0战平新加坡队,让中国的球迷绝望了。在当时比赛的前几天,国际足联公布了最新一期的世界排名,中国足球队的世界排名最终创历史新低仅仅排在了103名,在亚洲也仅仅排在了第15名,中国足球队沦落到了亚洲的三流球队。20年来我国足球的水平总是不尽如人意
二、中国足球水平越来越呈下降的趋势的原因:
1、中国足球管理制度的缺陷:
(一)体制落后,伪职业化,商业运营极差:
职业化整整二十年,中国足球行政指令依旧横行,“伪职业化”倾向明显。特别是目前运营中超联赛的中超公司,表面上是独立的公司法人,实质上隶属于中国足协,表面上运营整个联赛,实质上局限于项目招商,功能相当于欧洲国家足球职业联盟下的一个商业部。
(二)球场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
硬件设施不足,利用率低是直接影响中国足球运动普及的一大主因。目前,伦敦各类足球场约3000多块,北京的体育场不到100块,符合标准的足球场更少,并且国内各球场多为不对外开放的校园球场,足球运动的全民普及无法开展。
(三)足球人口极度匮乏:
目前,中国足协注册青少年球员不足7000人,为日本60万,西班牙65万的1.4%,1%。注册职业球员8000人,足球人口极度匮乏严重影响中国足球的发展。
2、储备人才的培养方案不完善
(一)储备人才数量不多
根据有关权威统计,1990年至1995年,中国足球储备人才数量最高,已经达到65万人;2000年至2005年,则降到18万人,然而,目前在中国足协注册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只有5万多人。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的人口数量仅是中国的十分之一,但是有60多万注册在案的青少年业余足球运动员;只有6000万人口的英格兰,却有6万个业余足球俱乐部和1.3万个学校足球协会以及150万足球人口;德国只有人口8000多万,但是却有足球人口620多万。2000年左右,大量足球学校兴建起来。目前,学生短缺已经成为我国足球学校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有关足球方面的学术研究少
目前,有关储备人才培养方面的文章与课题很多。从研究对象角度,地域上国内和国外并存。国外学者部分从世界杯和亚洲大的赛事为主要研究对象,世界杯方面的文章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我国学术研究方面,大多以职业联赛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得出,在九十年代中期到二零零三年间,有关培养足球方面的学术论文、其他科研总共近六千篇。在其研究范围,关于足球储备人才培养及足球少年教育的文章近四十篇,大概占总体的百分之一。从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在学术方面,我国的足球研究相对不合理、不平衡,没有全面研究甚至出现缺憾。学术工作者没有从足球鼎盛国家研究出其管理的精髓,而且足球储备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模式等很多方面,我们的学术学习还有很大差距。这将会使我过的足球储备人才培养理论缺乏科研的支持,导致我国足球在实践工作中遇到困难难以解决。使得足球运动员选材等方面出现滞后现象,阻碍我国足球运动有力发展。
(三)相关法规很不健全,管理滞后混乱
不论是专业足球运动员还是一般球迷,都深深的知道足球储备人才的重要性。但是,只有极少数的人愿意真去认认真真去从事足球的青训与培训计划。同时,足协政策缺乏与管理滞后也同样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利益关系不能理顺,资金没有方法保障,而且家长投资足球的负担太重与欲望下降,伴随着中国足球大环境的不断恶化,造成了足球系统中最底层一再被动摇,当然这最底层也同样是最重要的一层。
在职业联赛最火的那几年,让我国从专业的足球时代走向职业的足球时代,足球市场开始启动,足球得到大家的关注,然而,足协在怎样去进行有组织与有计划的开展普及与提高的这个重要环节上,却是一直不能得到真真正正的重视。因此,整个足球行业一直处于无秩序、无政策以及无监督的混乱状态。例如,对于当时那些曾经一度兴起的足球培训学校,足协从始至终都没有能颁布出一套行业标准与审核办法。几乎同一时间,全国足球培训学校蜂拥上马,全部都是以赚钱为目的,从而导致他们不但没有长期的发展计划与远景设计,更是缺乏政府部门的监管。一直到今天的足球学校严重缩减,足球储备人才不足,并且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塔基不牢固和塔尖不稳定现象非常严重,足协从一开始就没有发挥出他应该有的职能,没有引导好中国足球朝着良性的道路前进,最终导致出现了许多赌球事件和腐败事件,但这些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组织机构管理混乱与部门之间相互扯皮,矛盾繁多。
(四)业余俱乐部与足球培训学校的管理混乱
随着“足球热”的持续升温,一些足球俱乐部与足球培训学校在全国各地兴起,但是,其中还存在很多隐患与问题。第一,专业化过于早期,较早的对小足球队员进行学习,食宿和训练“三集中”,并且由于训练缺少针对性,经常忽略个性培养,同时训练周期过长等等,严重影响少年的身心健康。第二,管理混乱无序,制度十分不健全,训练也很不科学。据有关资料显示,那些属于较低专业培养级别的业余体育学校与体育中学人才输送率为高达6.1%,明显高于省、市重点体校二线队l.96%的输送率。
(五)培训学校收费较高,严重影响储备人才的选拔
足球学习呈现出贵族化的现象。存在着学习费用严重超出普通家庭能承受限度的问题,比如1998年,八一足球学校学费为2.2万一年,建校费为2万一年;北京龙力足球学校学费为3万一年;中国足球学校学费为1.8万一年;西安唐信足球学校学费为0.8万一年,赞助费要3万一年;国力足球学费为0.7万一年。因此,这样高的学费就会把一大批具有潜力的喜爱足球的年轻人拒之门外,使之不能得到正规的培养。
(六)青少年储备人才素质低
大家都知道,目前,困扰中国足球的一大困难就是足球运动员的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如此导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因为思维与领悟能力不能很好的适应高水平比赛与训练所需要达到的要求,因此球员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原地踏步,不再前进。除此之外,小球员过早地和家人分离,往往在心理上给青少年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相反,世界杯上进入前四名的韩国足球队,他们的大部分足球运动员都是来自韩国大学生队,他们真正的把高等教育与高水平的足球训练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也是他们能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
(七)足校学生毕业后不能去踢球,培养学校遭受信任危机
很多培养学校在招生时对家长和学生做出关于学生毕业后出路的保证。但是,由于我国现在职业联赛所需求的运动员人数非常有限,所以,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不能去踢职业足球,那么他们就必须面临着自主择业的局面。因为这些学生在学校时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足球训练上,文化课的学习时间很少或者干脆不学文化课,导致毕业后就业面非常狭窄,并且事业发展没有后劲。
3、球员为中国足球差找借口,推卸责任
如果英超或意甲中流球队的主力队员的各个平均指标为10分,中国国家队队员的对应的指标大概是:身体素质9.5分,场上努力和作风9分,技术(无干扰情况)9分,技术(有干扰情况)7分,个人意识5分,配合意识和能力5分,阅读比赛和预见能力3分,心理素质7分,不可测素质5分。中国大多数队员生活不富裕,家庭状况拮据。球队主力位置的竞争十分激烈,他们大多数是十分努力的,很多队员在场上无球的情况下跑动配合不积极,,不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跑或者跑不动,而是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跑,这需要有良好的阅读比赛的能力和足球意识。这些能力从9岁左右就要开始逐步培养,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没有速成班.,他们小的时候就没有打好这方面的基础。
中国足球长期徘徊不前, 甚至在走下坡路.有着那么多的人口, 有着那么多的球迷, 中国足球却那么差, 实在让很多球迷搞不懂。经常能听到以下一些借口:
(一)东方人不适应足球
在90年代以前, 这个理由长期占主导地位.但是随着日本足球的崛起, 这个理由已站不住脚了.美国职业联赛中还有二名全明星华裔队员, 并多次入选国家队。
与英国, 巴西这样的历史足球强国相比, 中国足球的基础是比较差.但是与日本美国着这样的足球新兴国家相比, 中国足球的基础要比他们好的多.(二)经济没有日本美国发达
日本和美国的经济实力为他们的足球腾飞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后中国足球从81年的亚洲一流下降到06年亚洲二流.而这25年中国的经济实力上升了几百倍.(三)场地不够, 场地差
有美国日本那么多平整漂亮的自然草坪当然好.但是球王贝利和马拉多纳都是在破烂的场地上开始的.贝利还踢了好几年在袜子里面塞垃圾的“足球”.中国的所有学校都有操场, 都有体育课.儿童足球并不需要很大场地.可以注重一些比如象盘带,控球,玩球,颠球等需要大量训练时间但仅需要很小场地的活动.(四)独生子女政策导致没有孩子踢球 不少人认为独生子女政策导致没有孩子踢球.但是在学校中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在玩球.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家长更不愿意将孩子送到高风险的足球学校.姚明和刘翔不都是独生子吗? 家长们愿意的是在不放弃学习的前提下, 让孩子提高足球水平, 看看他们到底能否成明星.(五)高校录取政策
高校以考分为标准的录取政策导致家长不让孩子踢球.由于升初中大多数地区不需要考试, 小学阶段的很多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不太重.这个阶段参加体育活动很有必要.而事实上玩球的孩子并不少.少的是基本放弃学习而去足球学校的孩子.教育部有一系列的对优秀足球队员的优惠政策.获得二级足球证书高考就可以加几十分.而只要是省级和足球重点城市的前四名就可以获得二级足球证书, 并不很难.目前的高校联赛也促使很多高校(包括北大清华)愿意特招有足球特长的学生.三、相应对策
1、有关中国足球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自身问题的改革:
(1)净化环境,没有一个好的行业环境,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足球的现状。不过这个在中国做起来比较难,这需要各方面的体制改革进行配合,必须要下很大的决心。而恰恰就是这个决心,在中国包含的太多的暧昧;
(2)正视自己,戒骄戒躁
每当有一点成绩,不但行业自身膨胀,媒体也煽风点火,牛皮吹的满天飞,似乎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是一战成名、功成名就。一直抱着这种自欺欺人的心态,中国足球谈何发展?
(3)合理分配,论功行赏
例如不进球就从上到下不发奖金,只有底薪。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象现在这样勇夫懦夫、有功无功一律乱赏,人人皇帝,日日笙箫。长此以往,国足一定会把原始的那一点点上进心也消耗殆尽,剩下的只有球迷的眼泪;
(4)善待球迷,知恩图报.没有球迷,足球连个屁都算不上!球迷才是足球的衣食父母、才是足球存在的唯一理由。好好善待他们,让球迷高高在上吧,把自己的不可一世赶紧收起来。另外,足球这个行业如此富裕,在物质上也好好回报球迷们吧,该免票就免票,哪怕发给现场球迷每人一瓶水,他们的心也是甜的。因为,最可爱的球迷是最容易知足的,而不知所谓的“球星”才是最贪婪的。
(二)、足球体制的改革:
(1)加快体制改革,建立职业联赛独立运营机制,成立独立自主的联赛公司,负责国内各级职业联赛运营。
(2)建立并完善联赛公司独立运营机制,联赛公司独立运营管理职业联赛,独立进行商业开发,独立拟订和实施职业联赛发展规划,独立处理职业联赛日常事务,独立对办赛中的重大事项作出决策,独立完善和规范的申报制度,审议制度,评估制度,问责制度,各级职业俱乐部会议及联席会议等制度。(3)加快硬件设施建设,鼓励兴建大型专业足球场:出台优惠措施,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兴建大型专业足球场,在改建现有的公共运动设施的同时,增加足球场数量。
(4)加快扩大足球人口,提升足球从业人员素质:开办专门的足球学校,培养高素质的足球人才。
总而言之,中国足球的出路就是打破行政垄断,尤其是把足协和它名下的企业进行市场化改制,引入充分的竞争,变成民间组织。因为这些通过权力依附在经济体内的特殊利益集团本身已经成为毒瘤,吸收无数资源,毁坏市场价值。打破这种垄断,将让中国足球的增长更具备活力和公正性。使足球领域不是政府说了算,政府官员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俱乐部、球员、球迷这一足球的主体说了算。
2、促进我国足球储备人才发展的对策
(一)严厉打击“假赌黑”行为,净化足球环境
只有在良好的足球环境中,家长才能放心将孩子送去踢球。所以,我们必须时刻严厉打击中国足球的“假赌黑”行为,司法机关要强势介入,并且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并且完善相关制度,彻底除掉这个“假赌黑”毒瘤,净化中国足球环境。此外,中国足协还要积极制定出规范的行为规章与制度,并且要严格按制度行事,同时要对球员的违纪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努力提高球员的自身文化素质。
(二)足球学校与高校联合办学,努力探索足球与教育的结合
这个做法不仅仅是解决过早专业化训练和文化课学习之间矛盾的十分有效的途径,更是提升我国职业足球储备人才自身文化素质的一条有效措施,同时还可以解决学员毕业后另谋出路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球员的自身文化素质可以通过高校的培养得到显著的提高,从而使得球员自己文化素质能够适应足球训练的需要。这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缓解职业球员再就业困难的问题,因此,即使将来学员不去踢职业联赛,也可以有能力从事其他行业。
(三)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开展校园足球联赛活动,推进足球在校园的普及程度
全运会足球赛制的改革与全国各地消失多年的青少年足球队重组,皆传递了放眼未来的中国足球崛起大思路。在去年10月中旬,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小学初中联赛的开幕式在青岛天泰体育场隆重举行,这是从我国建国至今,第一次由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教育部联合组织的重大项目。在我国喊了无数次口号之后,在足球与教育相结的模式上终于勇敢地踏出了一步。从今以后,我们应该进一步推进足球运动在学校里的普及程度,利用学生寒假、暑假和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开展大量的校园足球联赛活动,真真正正做到让足球活动在学校里普及,这一做法将很好的推进我国足球发展事业。
(四)把五人制足球引入中小学体育课程,努力培养学生的足球兴趣 五人制足球由于运动场地占地面积非常小,并且容易在各种条件下开展与普及。在很小的空间里使得双方队员之间的距离很近,从而使攻守转换次数多与频率快,并且游戏方法简易。这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对足球的兴趣,而且还能有效的推动足球运动的普及。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很好的提升青少年的足球技术水平,可以成为选拔足球储备人才的一种有效方法。
(五)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练队伍的专业文化水平与科学文化知识
足球训练它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实验与研究的过程,积极提升教练员依靠科技提高训练质量的能力与自身的科研能力非常重要,足球训练的科研成果,只有通过教练员才的具体实践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所以,足协应当通过与体育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进行合作,并且制定相应的措施,同时积极组织教练员参加教练员培训班进行学习,努力安排教练员去进修,多多鼓励教练员去参加研究生学习,从而不断提高教练员队伍的专业技能。教练员只有掌握了进步的足球技术和先进的理念,才能使自己更加清醒认识足球的发展现状,进而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训练。
(六)借鉴外国先进的管理与经营理念,制定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长效管理制度
中国足协作为足球协会的组织者与管理者,理所应当积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管理体系与服务体系,并且建立健全协会的各个部门与机构,与此同时,还要严格的制定出一套本行业的各项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只有严格的法律法规作保障,足球事业才能快速有序的向前发展。
总结:
好在当局者已经开始意识到足球的问题,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足协已经开始重点转向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在未来的数年效果应该可以逐渐显现。事实证明,在中国任何事情只要中央领导重视都可以做的很漂亮。所以对中国足球抱有信心是理所当然的。在中国足协与欧洲足球强国的合作中,中国足协将送出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球员赴欧洲俱乐部训练,完全融入当地足球氛围,接受先进足球理念的熏陶。在国内,我们的职业俱乐部更加重视青少年球员的培养。定于明年9月份开始招生的恒大皇马足校,将由皇马俱乐部派遣教练进行训练,首期招生3000人,目标是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足球培训学校。只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在这之前国内俱乐部跟外国俱乐部合作往往流于形式,如果恒大皇马足校办好,将会成为中国足球人才的摇篮。另外,此前一直受到冷落的校园足球也将兴起。中国孩子不是不爱踢球,是教育制度不允许,踢球会影响学业的思想一直中国人不可逾越的心理障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广州亚运会上,以业余球员和学生组成的日本男足夺得冠军,他们的学生军战斗力都如此强,真不知我们以职业球员组成的国奥队0:3败给他们的时候是何感想。
中国人是爱足球的,我们缺乏的不是激情,我们缺乏的是脚踏实地为中国足球办事的人。中国足球的未来掌握在足球的管理者手中,寄托在青少年球员身上。希望足球管理者能够吸取前十年的血泪教训,改变急功近利的官僚思想,将青训坚持下去,为小球员们创造健康的环境,教会踢球的同时也需要教会他们做人,培养出中国的足球巨星,为其他球员做好榜样,吸引更多人投入足球事业。
星星之火可以成燎原之势,我们已经看到中国足球目前的转变,那么我也相信,只要星星之火能持续闪耀,10年后,我们会再笑傲亚洲足坛,世界杯也不再是梦想。
参考文献:
[1]贸新奇.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8
[2]雷五平.中国青少年足球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与产出问题研究——以足球学校为例[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3]黄文宾.中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4]王剑.中英职业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5]朱植林.五人制足球纳入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可行性研究——以福州地区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7):245—248.[6]于文谦,刘玉.论文化自觉对竞技体育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7(5):31—33.
第三篇:浅谈我国腐败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
浅谈我国腐败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
摘 要:腐败是社会公共道德的沦丧及行为规范的衰退和堕落,它破坏了党和政府同劳动人民的关系,影响党和政府形象,腐蚀了人们的意志和社会趋向,具有限大的破坏力。腐败主要为政治腐败、社会腐败、权力腐败和行业腐败等。不同层次的腐败具有不同的特点,权力腐败是以权谋私、买官、卖宫、权钱交易、以权代法;行业腐败是以职业优势为非法谋私的手段,如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贪占公共财物等;社会腐败是消费行为的扭曲和人际关系的恶化,如黄、赌、毒等。这都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人们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我们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理,就会积重难返,不仅会影响到我们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而且还会加深社会矛盾的积累, 威胁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久而久之,将逐步蚕食并摧毁人们心中的法律和道德长城,法律和道德长城一旦垮塌,就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特定思潮的引导下突然释放,从而贻害于社会。因此,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理论上的探讨和分析。
关 键 词: 腐败 现状 原因 对策
一、中国腐败问题的现状
(一)腐败范围越来越广
当前腐败现象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一般经济管理部门扩展到党政领导机关、组织人事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司法机关等要害部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受到腐败现象的渗透和侵袭。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腐败现象也有了明显的增加,甚至纪检、宣传、反贪等部门,也发生了不少买官卖官、贪污贿赂现象。腐败分子利用手中的权力,肆无忌惮的谋取私利,或中饱私囊,或利用职权索贿受贿,或利用职权欺压良善,甚至与黑恶势力相互勾结充当保护伞。
(二)腐败分子职位越来越高
如果把以前揪出来的腐败疯子比作是“小蛀虫”的话,那么现在已经揪出来了“大老虎”,许多省部级以上的高官受到了查处。据统计,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给类经济案件中,在2003年涉及百万元以上的案件为1780件,其中设计亿元以上的有21件。李真、程维高、杜世成,甚至连原中央政治局委员陈良宇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腐败问题一并受到查处,腐败现象有向高层蔓延之势。
(三)窝案、串案明显增多
腐败有“集团化”的发展趋势。现在的腐败案件,不少都是左右勾结、上下串通、相互利用,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腐败同盟。有的大案涉及的人员少则十几人、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如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一案,牵扯出260多名官员,一半以上的绥化县处级干部卷入其中;河北省原国税局原局长李真一案,牵扯到县处级以上干部67名,其中有40多人是“一把手”。
(四)“隐性”腐败现象普遍存在,勒索型腐败现象大量上升。
许多腐败现象通常是假借合法之形行腐败之实,在“合法”的名义下,公开的为本地区、本部门,甚至为个人谋取私利,通过一些所谓的“潜规则”来腐败,在行为认定上是很难认定为违法的。这类案件的存在,给案件的定性和查处带来了一定难度。在行贿受贿 的交易中,受贿者作为公共权力或资源的掌握者而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处于垄断地位,行贿者作为有求于人的不利地位,行贿者和受贿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当受贿者面临着众多的行贿者时,他往往会选择出价最高的行贿者,其他行贿者如果不想被淘汰,就只能被迫行贿。
二、论中国腐败问题的原因
(一)道德观念淡薄
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当前,在社会转型期,由于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观念的错位、道德准则的失范,引起道德行为的失序。这种失序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便是权力的腐败,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现象相当严重。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人们的道德观念淡薄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二)权力的监督机制存在漏洞
对权力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没有有效的监督,就不会有对腐败现象的真正遏制。权力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反映了对权力的失控失监。改革开放以来,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能乘隙而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监督机制不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大,从而致使某些党员干部视党纪为“摆设”,视政令为“白条”,把中央的三令五申当成耳边风,你禁你的,他干他的。
(三)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未能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此外,一般政策性规定所起的作用也有限。十几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各行各业发布的反腐倡廉的文件、通知等数不胜数,腐败之风并无收敛之迹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论说服教育还是道德约束,都没有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为后盾,一般政策性规定的强制力也十分有限。而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规范,它不仅有说服教育和道德规范(不少法律条例本身就是道德规范)的功能,也有内化的特性,可以使只顾个人需要而不顾法律的规范要求的行为受到惩处。但是,由于我们缺少执法守法的传统,致使法制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的法律规范机制对腐败现象进行预防、抑制和惩治。所以,一方面造成人们思想的极度混乱,对一些现象失去了辨别是与非、罪与非罪、违法与合法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当前的反腐败斗争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和手段。
(四)国家福利制度未能跟上经济发展
缺乏俸禄养廉的经济条件。俸禄养廉是一个有异议的话题,但这是回避不了的。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出现严重的政府腐败,重要根源之一就是那些政府部门的公职人员因为收入太低无法维持一般的生活水平而不得不利用其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从表面上看,低工资政策好像缩短了政府官员与人民之间的距离,达到了反对特权和实现公正的目的。其实则正好相反,它反而助长了特权思想和各种不公正行为。在大多数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政府官员滥用特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行为正好成为低工资的一种合理而不合法的补充。而反腐败比较成功的一些国家,如新加坡政府则坚决摒弃了许多发展中国家那种貌似反对特权,实际产生更多特权的低工资政策,对政府工作人员实行比较优惠的工资政策,让他们得到比私人部门稍高的收入。
三、中国腐败问题的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3年以来的历史,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是一部反腐倡廉史,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同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作坚决斗争的历史。在63年的反腐倡廉中,党和政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自觉地同各种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作斗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认识、深化认识,逐步探索出一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群众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机制和体制。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正经历着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等一系列转型的发展中大国,其转型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当前中国腐败的严重性和反腐败任务的艰巨性,也要客观地对待当前中国的腐败现象,不能因为无法迅速战胜腐败而丧失信心。事实表明,共产党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党内是健康力量占主导地位,这是我们能够抑制、控制,并最终战胜腐败的根本保证。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从长远来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反腐败的基础和根本,其着眼点在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腐败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党员干部丢掉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成了剥削阶级思想的精神俘虏。因此,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是铲除腐败赖以产生的思想根源的迫切需要。党员干部必须加强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修养,真正做到思想入党,自觉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始终做到自重、自醒、自警、自励。
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国家富强的强大精神力量,对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正是依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从而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因此,必须不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更要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和井冈山精神,继续保持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二)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如果思想防线不坚固,经不起诱惑,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想腐败轻而易举。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权力监督与制约机制可以有效地预防腐败。
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提高行政行为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程度。制订行政自由裁量行为的程序、规则,明确行政自由裁量的范围、制约行政自由裁量权。重大行政裁量行为必须经过咨询、听证、决定、审议、复核和监察等环节。同时,必须增加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建立健全行政公开制度,公开办事制度和规则、公开办事机构和人员、公开办事程序和方式、公开办事结果和依据。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强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凡是设定审批权的事项,必须设定严格的审批条件、审批范围和审批程序。
(三)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腐败是制度漏洞的表现,反腐败本质上就是不断完善和创新制度的过程。医治腐败的根本途径和突破口就是构建国家廉政制度。
当前,中国廉政制度建设的重点在于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完善党的内部运行机制、政府职能的转变。在滋生腐败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以制度创新来根治腐败。首先,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是廉政制度建设的突破口,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中国廉政制度建设的实际需要,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坚持干部选拔任用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对领导干部的实绩考核和经济审计、逐步推行领导干部交流、回避制度、加强组织人事部门的自身建设等。其次,就政府职能转变而言,就是要逐步建立与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相适应的制度与机制,从而在源头上消除腐败滋生的土壤与温床。
(四)完备的法制
为反腐败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反腐败基本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其中包含着三个基本的要素,即严密立法、严格执法和严厉制裁。要真正做到“三严”,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和大量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当前,中国反腐败的法制虽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法规、条例和规章,但是这些法规、条例大多散见于宪法、刑法等法律之中,迄今尚未形成一部完整的反腐败法律。对此,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加强立法建设,为预防和惩治腐败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
(五)充分利用网路力量
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舆论工具,对社会上一切腐败案件进行曝光,以达到对其监控的目的。在信息化的今天,网路的广泛普及和网络在传播信息方面所具有的即时、互动、直接、廉价等特点,使得网络监督成为反腐败斗争的一个新武器。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拓宽和健全有效的监督渠道,应该把网络列为一种必须认真考虑的监督方法。同时,重视网络媒体在监督违纪和腐败方面的作用,也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一个表现,所以要建立便捷的民意反应机制、摒弃防范网络的惯性思维、改变过去拦、堵、截的做法、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健全网络举报制度,使其尽快成长为纪检监察机关在反腐败斗争方面的重要支撑力量。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三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109;
2.王焕章.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的几点思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1); 3.吕鹤云.《国家廉政建设》,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第一版;
4.田锡富.《探讨腐败的历史根源,夺取反腐败的新胜利》(《社会科学动态》1997年第七期); 5.沉 吟.《腐败三绝论》(《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1998年第一期,第88页); 6.陈杰人.破除职务消费腐败的关键[n].南方日报,2007.03.14;
7.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a].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1; 8.推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深入开展[z].胡锦涛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 9.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等工作.新华社北京2007年12月18日电.
第四篇:中学生作文现状原因及其对策
中学生作文现状原因及其对策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写作成了困扰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的一大难题。笔者希望能通过对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对其产生原因的分析,企图从中获得启示并找到相应的对策。
一、中学作文状况及原因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组关于中学作文的镜头: 1.学校要组织春游活动,教师刚一通知,就有学生私下议论:“春游回来,不知要不要作文,如果要作文,我宁愿不去。”
2.打开学生的作文本:“我家的小猫、小狗”、“第一次做饭、洗衣”、“我的朋友小王、小李”,细一读内容大多空洞乏味。
3.中学语文老师如此说:“当语文教师真是太累了,看着那堆
写得乱七八糟的作文我就头疼,如果那天不用批改,我们就解放了!”
4.星期四,“唉!今天又是作文课,真不知该怎么上?”
以上现象绝非偶然的个别的,而是目前中学里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它无情地昭示了目前中学作文令人堪忧的现状:教师怕教、学生怕写。在“素质教育”摇旗呐喊的今天,中学作文教学现状何以如此呢? 首先,小学教育的不重视。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作为母语的作文教学必须从小学抓起。然而遗憾的是95%以上的小学教师不重视也不会教学生作文。笔者在某小学毕业考试作文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作文不分段,60%以上的作文一段到底,且内容空洞,中心
不明,书写也极差,更不用说语言表述了。更为惊人的是每年“村小”(乡村小学的简称)毕业学生中语文总成绩低于20分的占10%左右。就是这样一批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庇护下轻松地走进了中学,也许这可以视为目前中学作文教育现状存在的前提背景。其次,中学作文教育中的恶性循环。分析如下:其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表现出严重的功利性。如前所述,学生如果基础差,升学压力更大,而且家长与社会都把目光紧紧盯在升学这一点上,把“有几个学生升入重点高中”当作评价选择学校、老师的唯一标准,在这样的环境中“素质教育”的呼声显得异常苍白,而作文便首当其冲成了“牺牲品”。它不像教课文,做客观题,对不上参考答案”就会“颗粒无收”。正是在这样强烈的功利性的使然下,中学老师得出一个普遍的结论:平时花大力气教学生作文于考试得分是不划算的。中学作文教学就这样被他们越推越远。其二,作文教学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每到开学之初,教师总会对自己的学科教学拟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然而作文教学却在计划之外。其三,作文教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严重失调。在目前中学少数重视作文教学的老师中,存在往往只注重写作方法的教学而轻视学生的生活感悟与人文积淀的现象。在仅有的几堂写作指导课上,教师经常大讲如何“开头、过渡、结尾”;如何“审题、立意、构思”;如何“描写、议论、抒情”并根据自己的教学总结出若干经验,依此对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重复训练,结果不但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就像一个窑里烧出来的规格统一的红砖,而且给学生一种错觉:似乎写作的秘诀就是掌握好的写作方法与高明的技巧。
其四,作文讲评的严重畸形。中学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似乎都明白多写、勤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条捷径。他们每周都让学生作文,还要求学生天天写日记,遇到重要的节假日,还要特别安排相关作文训练。可是他们却相当地忽视对作文的讲评,以“作文是写出来的”为理论依据。其实,这只是“应试教育”中“题海战术”思想的具体化。对于学生的作文,要么采用几个作文本轮交轮改的办法缓冲教师“改”的压力,要么根据作文篇幅打上一个“神仙分”,写上一个日期,算是批改。
二、中学作文教学路在何方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要真正解决中学作文教学的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从思想上重新认识作文的重要性。
学校、教师不但要高度重视作文教学,同时还要多渠道、多方面地扩大宣传教育,力争让家长与学生以及整个社会都从思想上正视这一现状,从而为在广大学校实施“作文素质教育”提供大背景的支持。
其次,作文教学的根本出路:“科学性”与“人文性”并举。转贴于 233网校论文中心 http://所谓“科学性”是指作文与作文教学的内在规律性。科学的作文教学观绝不是某老师心血来潮的即兴发
挥,而是系统的阐述,力求揭示作文与作文教学的规律。作为中学的语文老师要树立科学的作文教学观,要加大相关理论的学习,要使自己的作文教学更系统,更科学,更有效。
作文的主体是学生,是一个个有鲜活思想的人。因此,作文教学又是“人性”的教育。所谓“人性”即以人为本,是指作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生活感悟与语言积累。
教师可从以下方面给学生予写作指导和人文熏陶:①观察景色。
孩子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给孩子以美的熏陶,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抒写真善美的基础。②学习社会语言。
劳动人民的语言是生动、优美、丰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收集、学习这些语言。成为学生学习写作的内容。
③体验生活。
学生除了学习还要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正是他们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劳动的过程怎样,应具备哪些相关知识,以及在劳动
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讨论之后指导学生作文,这样不但扩大了写作范围,同时还增进了学生对劳动的兴趣与热情。
④观察生活变化,感受时代脉搏。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写作思维训练。使学生写作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教育性。同时,教师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作文指导,才可能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最终形成写作能力。途径有:①变“课堂作文”为“生活作文”。
作文教学应打破传统的作文时间、作文数量和作文地点,变革传统的作文方式。从“封闭式”作文教学误区中走出来,走到“开放写作内容、灵活写作渠道、放宽文体要求”的“开放式”作文教学正道上来。②重生活感悟与想象力的培养。生活感悟就是作文要有真情实感。惟有真情实感才能起到“或叫人开怀大笑,或令人掩卷沉思,或使人泪流满面,或让人撕肝裂肺”的艺术效果。教师在安排写作训练时要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出好题目后最好是教师自己先动脑想一想,动笔写一写。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写作进行指导。③变“作文批改”为“人文关怀”。
首先,给学生作文以信心。对学生的作文要多肯定,多鼓励,少批评。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要抱一颗“人文关怀”的心去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给予中肯的评价。
其次,灵活批阅,快速及时。作文批阅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如“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作文批改的方法”、“学生自我批改的方法”。只要能发现写作优点,增进写作信心就好。作文讲评要抢在学生写作热情和兴趣消退之前,让学生辛苦写作后尽快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作文的进步与不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只要我们每一位老师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作文以“人文关怀”,我们学生的作文能力可以很快地提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总之,只要我们中学的语文教师都能从实际出发,尊重中学学生作文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就一定能走出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泥潭,迎来独具风景的作文教学的春天。
第五篇:浅谈交通安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浅谈交通安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一、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
二、造成城市道路拥堵,事故频发的原因
1、驾驶员素质良莠不齐,安全隐患多
2、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违章现象比较严重,3、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
4、交警队伍力量薄弱,难以适应交通快速发展的需求
5、经费、装备和科技投入不够,科学管理手段落后
三、改善交通安全的现状,消除道路交通事故隐患的对策
1、提高驾驶员的素质
2、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
3、完善道路交通设施的配置,不断改善道路条件
4、加强交警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管理力量,提高政府整体管理交通水平
5、加大投入,改善装备,提高科技监控能力 浅谈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内容提要:
观我国道路交通的现状,近两年来,虽然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交通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笔者就严峻的交通事故形势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对应的措施。
关键词:人、车辆、驾驶员、交通事故、道路安全
一、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汽车数量持续增长,交通事故也急剧增加。据相关是数据统计,交通事故与死亡人数稳居世界第一。就2007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27209起,造成81649人死亡、380442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2亿元。与2006年相比,事故起数减少51572起,下降13.6%;死亡人数减少7806人,下降8.7%;受伤人数减少50697人,下降11.8%;直接财产损失减少3.0亿元,下降19.5%。其中,发生一次死亡三人以上交通事故1472起,造成5781人死亡。与2006年相比,事故起数减少221起,下降13.2%%;死亡人数减少1007人,下降15.2%%。发生一次死亡五人以上交通事故266起,造成1756人死亡。与2006年相比,事故起数减少60起,下降18.4%%;死亡人数减少488人,下降21.7%。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26起,造成389人死亡。与2006年相比,事故起数减少12起,下降31.6%%;死亡人数减少169人,下降30.2%%。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为5.1,同比减少1.1。2008年1至9月份,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95319起,造成50682人死亡、229484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7.7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20.1%、12.7%、21.2%和14.5%。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23起,同比持平。奥运会期间(8月8日至8月24日)和残奥会期间(9月6日至9月17日)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8%和2.6%。近两年来,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交通安全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二、造成城市道路拥堵,事故频发的原因
针对我国城市道路拥堵,交通事故频发的严峻形势,笔者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1、驾驶员素质良莠不齐,安全隐患多。近几年我国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参加驾驶员考试领取新的驾照。有一部分学习驾驶的人平常并没有按严格的规程进行驾驶技术训练,却在“驾考”时想方设法找路子、托关系,而某些地方的驾照发放部门屈从于关系或利益,把关不严甚至徇私舞弊,让那些不学无术之士一样拿到驾照。孰不知放出一个不合格的驾驶员,就等于放出了一个“马路杀手”。据相关数据统计,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有一半以上系因无证驾驶员、低驾龄驾驶员交通肇事所致。另外,驾驶员素质不但包括驾驶技能,还包括驾驶员的身体健康状况、对突发事务的反应能力以及心理素质。驾驶员技术不高,处理问题能力不强,尤其是在紧急状态下,如何正确采取果断措施等都影响交通安全。驾驶员在行车中注意力不集中,休息不充分,身体健康状况欠佳,情绪不稳定,也会引发安全隐患,造成交通事故。
2、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违章现象比较严重,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教育面相对较窄,群众的安全知识普及程度较低。具体表现在:一是部分机动车驾驶员违章行驶,盲目地违法超车、超速、超载;二是一些出租车、营运车司机“见利忘义”,见客招手随意停车,甚至不靠边、居中停车,严重影响交通秩序;三是非机动车(包括自行车、电动车)不走非机动车道,随意性大,抢占机动车道,见空就钻,导致车辆碰撞现象频频发生,造成道路拥堵;四是行人为贪图一时便利,不走人行横道、地下通道、天桥,随意翻越护栏、横穿路口,任意横穿机动车道,翻越中间隔离带等现象十分普遍。五是群众缺乏对交通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能正确理解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甚至以为是交通管理部门执法是故意刁难,从而不支持、不配合交通管理工作。由于人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比较淡薄,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交通违法行为的严重后果,不认为交通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六是从众心理、省能心理、省时心理和侥幸心理严重。
3、道路交通设施不完善。道路交通设施是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刺激交通需求的增长,使道路交通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给我国的交通设施带来巨大压力。一方面,机动车的数量急剧增长,远远超过交通基础设施增长速度,致使城市道路拥堵问题日益严重,特别在城区,由于占用道 3 路网容量相当大的小汽车的快速发展,行车难、停车难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问题。加上一些道路建设方面缺乏有效的交通影响分析,线形设计不合理,道路间衔接不科学,缺乏足量的配套的措施、交通管理措施、停车设施等,容易形成交通安全隐患;一些道路未设隔离带、或隔离带开口过多,车辆、行人混行现象严重;各地区道路线形、道路结构设施不一,客观上给过境车辆的驾驶员适应交通环境带来难度;道路标志表线设置不科学、数量不足、设置不连续;道路周边的环境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没有和交通安全混为一体,设计标准和实际不协调,所有这些必然导致交通事故层出不穷。
4、交警队伍力量薄弱,难以适应交通快速发展的需求。近年来,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机动车数量迅猛增长,但交通管理队伍建设速度却增长缓慢甚至不增长,致使交通警力严重不足。由于警力不足,一些交警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影响身体健康;由于警力不足,使许多法律、法规以及上级规定的职责、任务无法履行或履行不到位;由于警力不足,乡村道路长期处于失漏管状态。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证道路安全畅通的任务更加繁重,道路交通畅通的形势更加严峻。交通警力严重不足的同时,一些执法队伍素质不高。在工作作风上,存在着态度不好、效率不高、制度不落实等问题,影响交警队伍形象;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执法艺术不高、执法质量不强、执法监督不硬、执法不严、执法不公等问题,有的交警不能严格履行执法程序,执法随意性大,重执法的法律的效果,轻执法社会效果,与群众发生冲突,产生不良的影响。事实说明交通管理队伍整体管理效率低下,从管理理念到管理手段、方法、机制等,都已经不能适应道路交通安全发展的新形势。同时,我国交通管理人员素质、文化水平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与交通管理需求以及所应用新技术、新手段相适应的 知识型、综合型的管理人员。
5、经费、装备和科技投入不够,科学管理手段落后。国家对改善交通安全投入人力和财力较少甚至不投入,不能及时拨付必需的办公经费,造成交通硬件设施比较落后,车辆装备、通讯装备等科技装备应用方面也相对落后。管理中科技含量低,高科技手段无法打面积推广应用,使交通管理部门再对日益繁重的交通管理工作任务,常年只能以“人海战术”为主,管理效率难以提高,这种体力型的管理方法极不能适应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改善交通安全的现状,消除道路交通事故隐患的对策
交通事故的严重性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美国一位著名学者认为,它比消防问题、犯罪问题都严重,交通事故跟整个人类有关,每一个男人、女人、孩子或者婴儿,只要他在街道或公路上,每一秒钟都有可能死于交通事故。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自己预防交通事故的对策。我国也应该有自己的道路安全对策,笔者就以上说明的几点原因,提出相对应政策,以致有针对性地改善交通安全现状,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1、提高驾驶员的素质。人在交通事故中是主导因素,起决定作用。首先,源头管理是交通事故预防的“第一道防线”,即把好驾驶员入门关,严格考试,遏制“马路杀手”。在驾驶员培训考证期间,管理部门不但要授之以驾驶技术、业务技能,更应该重视对新驾驶员的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的教育。其次,就驾驶员而言,应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安全意识,坚决杜绝驾驶员超速行驶、无证驾驶、酒后驾驶和疲劳驾驶等违法现象。再次,驾驶员除了要有熟练的驾驶技能,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及时克服在驾驶车辆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麻痹心理、急躁心理、紧张心理、刺激心理、在行车过程中遇到问题能适时地采取措施,需要立即决定时,应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在无法避免事故发生的,应以最小损失为前提进行处理。总之,为了美好的明天,为了道路交通安全,亟需提高驾驶员整体素质。
2、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为了推进交通安全宣传社会化进程,不单单要开展对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宣传,强化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还要持之以恒的开展全民交通法规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全民交通安全意识。这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在宣传方面,要更新宣传教育形势,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提高广大群众的交通道德水平。通过开展文艺汇演、征文比赛、摄影等活动,广泛调动社会参与积极性。要利用一切新闻媒介和宣传手段对全社会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和对交通法规的宣传,加强和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法制观念。再教育方面,交通安全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从简单的做起。在学校给孩子设置交通安全课程,并组织参加交通安全宣传活动,从小就树立交通安全意识。另外,借鉴一些城市的做法,大力提倡“车让人,让出一分文明;人让车,让出一分安全;车让车,让出一分秩序”等文明交通行为,明确路权观念,发展智能交通系 5 统,用规范的交通语言规范人们的交通行为,即按照规定路线方向行驶,不闯红灯,不超速,不醉酒驾车,不横穿马路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形成大家都来关心交通安全、关注生命、自觉维护交通秩序、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氛围。
3、完善道路交通设施的配置,不断改善道路条件。通过对道路基础设施的规划,采用交通信号线控和面控、规划路网结构、加固和加宽路面和路基等手段,增加主要干道道路通行能力,合理控制非机动车车流和行人人流,突出“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思想,进行公共交通和停车管理专项规划,避免车辆乱停乱放、节约土地占用,以有效缓解行车难、乘车难、停车难和行路难等问题。加强对危险路段、事故多发点段的排查整治,根据实际需要,加大资金投入,科学分析,该改造的改造,该完善的完善,加快在危险路段和事故多发点、段安装波形防护栏的步伐,把道路危险性降低到最小限度。做好交通标志、标线、交通信号、及可变信息牌的设置工作,如有损坏应及时补上,充分发挥交通安全设施约束、管理、服务和诱导的功能。完善警告警示等交通设施设置,确保交通安全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4、加强交警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管理力量,提高政府整体管理交通水平。面对当前繁重的交通管路工作,第一、要确定科学合理的警力编制,适当增加警力。只有充实警力才能保证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第二、强化路面管理,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对道路的管理,把有限的警力布置在所管辖的各个路段上,加强对路面的巡逻,提高交警的机动性和单兵作战能力,建立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机制。第三、探索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制机制。建立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中小学生、老党员、老干部的作用,依靠群众的力量,实施自我教育和管理,并协助、配合公安交警部门做好工作。第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切实加大对交通执法行为的督察力度,对群众反响较大的不文明执法,不履行职责放任特权车和关系车违章,以及对眼前发生的交通违法行为视而不见,不依法执法的执法人员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第五、提高我国交通管理人员素质、文化水平和管理水平,培养符合交通管理需求以及所应用新技术、新手段相适应的知识型、综合型的管理人员,以适应未来交通安全管理的要求。
5、加大投入,改善装备,提高科技监控力度。各级政府应加大交警经费投入,改善车辆、通讯等基础装备,增加科技管理装备等。没有了对交通管理的科技和装备的投入也是不能彻底解决交通安全这个问题的,让交警骑着自行车去管理“宝马、奔驰”,连喊带比划的形式管理现代化交通,从而提高交通安全,是绝不可能的。只有采用科学手段进行交通管理才是解决交通安全问题的出路。比如,在交通要道及十字路口设置电子警察,从时间上实现了全天候24小时对道路的监管。建立高效、实用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交通流量的有效调节作用,提高现有道路的通行能力;建立闭路电视监视系统和闯红灯拍照及违章检测系统,作为交通控制管理、疏导交通的辅助手段;建立交通信息采集诱导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定位系统。以信息化推动交通安全管理现代化,加快建设运输车辆数据库、从业人员数据库、违章处罚信息系统等,及时掌握第一手运输信息数据。现代科技手段的利用,使交通秩序明显好转,通行能力大大提升,群众遵章守法意识明显增强,实现了管理上向科技要警力,提高了交警的科技含量。
据经济资料表明,交通事故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预防交通事故,保证交通安全,已经成为加速社会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无情的车祸,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使无数健康的人们遭受痛苦,千百万美满幸福的家庭遭到破坏。预防交通事故,保障交通安全,不仅是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广大人民的共同心愿。交通事故是和平时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大威胁,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预防交通事故,确保交通安全,是直接关系到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安全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