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乡小学师资流动现状与对策

时间:2019-05-12 08:2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城乡小学师资流动现状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城乡小学师资流动现状与对策》。

第一篇:浅谈城乡小学师资流动现状与对策

浅谈城乡小学师资流动现状与对策 甘肃省民乐县洪水学区 吕得伟

新一轮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必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师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的流动直接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进展与效果。目前,我国教师期望单向上位流动的趋向未变,各校际间客观工作环境差距的局势未缩,区域、城乡间二元化经济结构的势头未减,教师流动不科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收到制约。我们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实施行政化管理策略,对教师合理化流动进行经济差距的实质性补偿,加强教师合理化流动的监督及改善措施,确保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下的教师合理化流动的内涵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在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达到需求与供应的均衡状态。教师流动,指教师从一种工作状态到另一种工作状态的变化,工作状态可以根据工作岗位、工作地点、服务对象及其性质等因素来确定。合理化教师流动是“在一定范围教师资源的最优配置,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合理的教师流动是有组织有计划、积极有序的流动,不是盲目、无序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宏观把握,理性分析,整体策划来协调教师流动。

二、城乡教师流动现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教师合理化流动的问题颇多,其原因有主观意愿上的,也有客观条件限制的;有纵向经济控制影响的,也有横向竞争激烈等,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难度较大且具代表性的症结问题。

1.教师期望单向上位流动的趋向未变。教师作为人有追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权利与愿望,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了其选择方向。他们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不同价值观念。人生理想与职业目标促进教师节节攀升。

2.校际间教师客观工作环境的差距未缩。优秀教师不愿支教,不愿到农村学校任教,除工资待遇外就是工作条件太差。城市与农村条件已经形成鲜明对比。城市学校软件设备齐全,硬件丰厚。农村学校信息闭塞,设施简朴,办公设备欠缺。农村学校的发展状况无法满足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的基本需求。

3.区域、城乡间二元结构的势头未减。我国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乡差距问题已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老问题,以目前我国社会发展来看,短期时间内区域、城乡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会持续扩大,但势头也不会减少。二无结构也导致教师薪资成倍数关系。加之财政收入差距下的教师劳动力市场具有自由选择原则,所以优质师资成单向上位流动越发严重。

三、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对策

一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提高到城市学校水平,新分配教师优先用于补充农村小学紧缺学科教师,为农村小学足额配备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教师,使所有农村小学都能开齐开足国家和省规定课程。

二是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共享机制。县域内实行教师“上挂”与“下派”制度。“上挂”就是把农村学校的教师送到城市学校学习培训,通过“上挂”学到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达到参考式培训的目的。“下派”就是把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派到农村学校支教,让“下派”的教师到农村学校做示范,把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传授给农村学校的教师,通过教师的相互交流,达到城乡师资统筹和教师培训的目的。城镇教师在评先晋级时要有农村支教经历,县级主管部门在这方面要有明确规定。

三是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对新补充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主管部门都需要制定服务期制度,在聘用中给予明确规定;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确保县域内农村教师待遇不低于城镇教师待遇;设立农村教师奖励基金,对长期在农村从教、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奖励;适当提高农村学校(含教学点)中高级教师岗位的结构比例和农村教师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的比例。

四是实施农村教师(校长)培训工程,不断加强教师培训

机构建设,启动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培训切实转变农村教师(校长)观念,提高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

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人。目前我国城乡差距明显,这种现象与教师教学能力、专业素养、经验水平、教学方式息息相关。教师合理化流动可以消除这方面弊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二篇:农村中小学师资现状分析与对策(最终版)

关于农村师资力量现状的调查报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的教育也在飞速发展。但在农村,中小学师资状况不容乐观,存在教师缺编严重、整体素质偏低、师资队伍不稳定等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基础教育的瓶颈。

1.教师编制不足

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教师不够现象,教师跨年级、多学科代课兼职现象十分严重,部分学校的计算机、英语等因缺少专业教师至今无法正常开设。

2.整体素质不高

3.教师数量太少,教师负担及其压力较重。农村中小学师资现状的对策 师资队伍结构

要培养新人才,必须拥有一支既具备有过硬的专业素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坚持进行中青年教师培养与培训

为了狠抓教学质量,本专业建立了一系列培养和提高中青年教师业务素质的制度和管理文件。如加大现有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聘请校内外一些德高望重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教师,传经授道;在青年教师中实施导师制,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传帮带,加快了青

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成长;经常组织青年教师观摩我校各级教学名师和教学效果优秀奖获得者的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这些措施得力,效果显著,促进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使他们很好地胜任了教师岗位。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高等教育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以应对严峻的挑战,农村教育同样需要建设一支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对教学与教学改革工作充满敬业精神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加大校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力度。

继续抓好师资队伍的梯队和团队建设。着力抓好博士点、重点学科、师资队伍的梯队和团队建设,鼓励和支持学科带头人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把学科带头人培养接班人作为其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

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与措施 1.人才的选拔、培养、引进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明确要求像重视培养学科带头人一样,重视适应高质量教学要求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

选拔、培养、引进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三种重要途径,根据发展的需要,制订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坚持“点面结合”的方针,“点”

上抓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引进,落实措施,为他们创造发展的条件;“面”上抓普遍素质的提高,特别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采用各种方式提高现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学术修养。

2.完善保持教学骨干队伍相对稳定的机制

首先,积极在专业中推进学校以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推行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管理人员职员制,推行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人事管理制度。以绩效为主要考核指标,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

其次,在人才吸引措施方面,尽最大可能及时解决聘任人才的学习、教学工作、科研及生活上的困难,充分发挥聘任人才教学、科研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多出成果,营造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

第三,严格执行教师教学工作制度,坚定不移的贯彻“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定推荐和教学评优时,对于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优先推荐,如果不承担足够的本科教学工作,或出现教风懈怠、有背师德的表现,将不予推荐。这样做既有鼓励,又有约束,形成了重视本科教学的制度规范。

第四,奖惩。对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实行教学、科研奖惩制,能者上,庸者下;其效绩与职称、职务评定挂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

3.建立开放式的队伍建设,实现教师资源共享

通过教师资源共享,采用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办法,形成人才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机制,可以实现开放

式的教师队伍建设。

4.积极利用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

教师也同样需要终身教育,提高教学的质量,深化教学改革都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现行的职称晋升和岗位聘任制度也因其对学历、教学和科研水平的要求促使年轻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科研水平。专业将创造、提供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机会,进一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稳定教师队伍。

另外新课改的设计理念、实施策略、课程内容等都将农村教育置于改革的边缘位置。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农村教育的诸多方面,如经费、师资、资源、观念、评价体系等都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这将会使农村教育进一步边缘化。为了使农村教育在改革中获得发展,必须建立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的农村教育投入体制;改变农村教师培训方式;加大对农村的支教力度;合理配笠教师,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

农村教育;新课改;边缘化;对策研究

农村教育(本文主要指农村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对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及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而且关系到国家整体发展与社会长治久安。意在提升教育整体素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在促进我国教育整体提高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地将农村教育的发展置于边缘性的地位。这种现状若不能得到及时的改变,农村教育将在新课改中被进一步边缘化。

一农村教育处在新课改的边缘

“边缘 ”是与“中心”相对的一个概念,说某事物处在“边缘”,表明该事物处于发展水平低下和不被重视的状况,而发展水平与重视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互为因果的。如果说在一个落后封闭的时代农村教育边缘性还可以接受的话,那么在今天这个较为开放的小康社会中,农村教育边缘性仍不能得到改善便不可理解了。有学者说“新课改背后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川。笔者对此持赞同态度,且认为严重的不足之一是教育政策与教育主流话语“城市取向”十分严重。

新课程设计理念的城市化倾向

此次课程改革是在社会信息化和科技化时代背景下进行的。正因为如此,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大批创新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仔细审视新课改的相关内容不难发现,此次课改过于强调与国际接轨而忽视了与国内实际的链接。在政治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强调培养国际人才很重要,它有利于增强我们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然而此次课改忽略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培养国际人才必须立足于本民族、本国实际,否则国际人才的培养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农村教育的发展问题,没有农村教育的发展,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必然成为空谈。创新素质的培养是以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此次课程改革的诸多理念,如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信息技术及其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课改中的专家引领等,对于广大农村基层学校而言,多少有点像空中楼阁。

新课改的实施忽略农村教育现实

此次课程改革为了避免盲目性,采取“先实验后推广”的办法。此办法对保证改革的大面积的推进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为后续的推广工作提供榜样示范、经验支持与思想准备。实验工作组织进展状况对整个课程改革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到目前为止,真正在乡村的课改实验学校寥寥无几,这与农村人口、区域面积及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形成极大的反差。很难想象在这种结构不良的实验区中总结的改革经验,能在广大农村学校推广。3 反映农村实际的教学内容偏少

教材是课改的重要载体,是广大教师把握课改精神的重要凭据之一。而教材的编写主要集中在教育较发达的几个省市,教材编写专家也来自大学及中心城市的中学特级教师,他们对农村教育现实了解甚少。这些致使教材的内容不能很好地反映农村社会实际与农村教育现实,有时甚至将农村素材改编成了城市素材。虽然新课改倡导教材多样化,但在多样化的教材中,没有一套是为农村教育编写的。“目前,大多数新教材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情况反映不够,城市化倾向明显,严重影响新课程在这些地区的实施。”[2]另外,新课改中规定的“社区服务”、“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等内容离农村社会发展实际较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为新课改服务也不现实。还有许多现象可以表明农村教育处在课改的边缘,因篇幅所限不再枚举。

二、新课改使农村教育边缘化问题更加突出

新课改是 一项系统的社会工作,它的顺利推进需要做好包括课程决策、课程管理、教材编写、选点实验、师资培训、技术装备、资金支持等各项工作。在课改前,许多农村基层学校连最基本的“双基”教学都很难保证,而新课改则要求前述所列各项工作有突破性进展。对广大的农村学校而言,课程改革若组织不善,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将是“雪上加霜”,终会使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教育边缘化现象将日趋严重。1 教育经费短缺

教育经费短缺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2 师资队伍不稳、质量不高

农村教师队伍不稳、质量不高的原因是:一方面,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宁愿外出打工而不愿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导致教师队伍老化。另一方面,农村教师大量流失,一是沿着乡村、县城、城市的方向流动;二是沿着西部、中部、东部的方向流动;新课改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教师来实践新理念、新思想,这与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形成强烈反差。“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知识结构还很不适应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仅缺乏创新精神,而且知识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课改资源匾乏

课改顺利进行需要的资源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课程资源,二是支持性资源。前者经开发改造可以利用,如图书资料、乡土教材等;后者是指对课程改革起促进作用的资源,如课程专家、资金、设备等。这两

类资源对农村学校而言都是相当缺乏的。这种缺乏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真缺乏,农村没有相应的资源;二是假缺乏,当地存在相应的资源,但教育工作者缺乏相应的开发意识,未能将潜在的资源变为现实的资源

教育观念严重滞后

农村教育观念严重滞后一直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教育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分数、排名、升学率依旧是农村教育的关键词,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在农村教育中还无心顾及。陶行知在80年前说的农村教育“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的现状至今未能得到改变。这种教育观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农村教育的恶性循环:农村教育培养的人才越多,离开农村的人才就越多,农村就越落后。“研究表明,农村孩子上学的动力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升学、就业(进城、回乡)、谋生(首选是效益高的产业)。” 5 教育评价体系单一

在农村教育中,看教育好坏的唯一标准是考试的分数,论分排序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中,也存在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中。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就没有生存之地了。

三、农村教育摆脱课改中被边缘化的对策

农村教育目前境况难以应对新课改,但不能因噎废食而对课改采取抵制态度,那将会使农村教育永无振兴之日。应该说课改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契机,是农村教育奋进的战场。现在需要尽快全方位改善农村教

育现状,以增强农村学校在新课改中的行动能力。1 建立以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教育投入体制 为了确保农村课改的顺利推进与深人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必须加大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人力度。国家应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农村课改,并健全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评估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发展农村教育中的责任,实行责任追究制。为此,必须建立起以中央和省级政府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投人体制,因为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发展首先是国家的责任。另外,还应减少经费流动的中间层次,以防经费在流动中被层层截留。2 改变农村教师培训方式

目前的农村教师培训,教师受训越多,其本人的经济和教学负担越重。具体来说,一是教师参加培训的所有费用最后要落到教师个人头上,使得原本待遇较低的农村教师生活更加难以维持,从而导致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降低。二是教师参加培训所落下的课程最终还是由教师本人想方设法补上,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从而导致教师被动应付新课改。

为了解决农村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改变农村教师的培训方式。第一,要认真落实校本培训,以提高培训的效果,降低培训成本,解决工学矛盾。第二,要明确教师参加培训的成本分担责任。国家应拿出一定的资金培训农村教师,只有这样,农村教师的培训效果才有可能得到提高。第三,要加快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尽快实现校校通工程。这样可以节约培训费用,可以使教师利用更多的

域外资源为教学服务。第四,要指导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增强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农村存在着大量城市所不具备的课程资源,如优美的自然环境,纯朴的民风,具有极大教育意义的乡村故事及民间人物等。但客观条件的限制使许多农村教师缺乏相应的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与能力,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让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提高其主动开发当地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

加大对农村的执教力度

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第一,农村与城市的学校互派教师到对方的学校工作1-2年,帮助农村教师拓展视野,提高教学技能与艺术水平。第二,可以在高考录取时挑选一部分优秀贫困学生,国家给予重点资助,为农村定向培养高素质的教师。第三,大力推行“大学生支教行动计划”(湖北省今年就已启动该计划,有五百多名学生积极响应),通过提高待遇鼓励大学毕业生去农村从教。

合理配置教师

目前农村学校由于生多师少,一是实行包班教学,二是实行超大班教学。教师疲于奔命,无力去研究如何进行教改,农村学校的教研活动基本上是空白。为此农村学校要合理配置教师,对于学生数较少的学校,应按班级数配置教师;对于学生数较多的学校,应按学生数配置教师。同时还应看到学龄儿童减少给农村学校课程改革带来的契机,可以借此机会进行小班教学,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

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切实实现管理者为教育、为教师、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不以权威来压服被管理者,使被管理者服从管理者的个人意志。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于教育管理者在教育中的“无作为”和“乱作为”的现象要实行责任追究。为农村教育摆脱课改中被边缘化,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第三篇: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已得到了基本保障,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教育格局,致使城乡教育在设施、师资、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着不均衡现象,进而造成了城乡学生之间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上的较大差距。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基石,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矛盾、社会不安定因素已逐渐显现,引起了“择校热”和“进城热”,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只有全面了解农村教育的现状,才能不断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

一是办学条件不均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大有改观,但在“政府负责、分级办学”体制下,造成了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加大。尤其是农村地区小学。教室依然破旧、简陋,教师办公条件艰苦,学生住宿环境差,运动器械数量不足,活动场地不达标,功能科室配备不全,图书资料少,教学用具不齐,艺体用具缺乏。校舍年久失修,缺少必要的音乐、体育、美术、科技、劳技、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设备;教师办公条件落后,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等等。滞后的硬件设施,使得许多学校教学方式仅维持在“黑板+粉笔”的最低办学层面,教材所要求的教学内容无法完全落实。此外,农村地区地形多样,人口居住分散,住宿条件差等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办学规模。诸如此类的问题,拉大了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二是师资力量不均衡。优质师资资源的均衡是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 1

关键。但是,农村学校捉襟见肘的师资配置严重制约着教育向公平化和均衡化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年龄结构失衡。师资结构不合理农村教师老龄化现象和专业教师匮乏十分突出。农村学区小学45 岁以上的教师平均占60%,年龄偏大,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

2、教师结构配置失衡。近几年,正规大中专毕业生纷纷外调,在乡镇学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生更是凤毛麟角。一些民办、代课教师转正后成为教学的主力,不少教师不会讲普通话、不会操作电脑、不会制作课件,教育教学理念落后,管理学生简单粗暴,教学基本功不扎实,讲课时夹杂着浓浓的家乡话。

3、科目配置失衡,学科专业教师严重缺编。在农村学校,数学和语文教师偏多,理化教师偏少,专业的音、体、美教师奇缺,很多学校开课不全,有的课程甚至开不起来。

4、校长工作重心失衡。许多农村学校校长忙于教学和学校行政管理,对学校发展、学生教育的研究不够深入。由于师资和办学条件的差距,导致了很多的农村孩子从开始上学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从而产生无望、无助的想法,最后辍学从商。

三是学校生源不均衡。城镇学校人满为患,存在超级大班现象,而农村学校却生源不足,门庭冷落。很多农村学校全校学生数还抵不上城镇学校的一个班。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适龄学童逐年减少。由于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加之农村地区人口密度本来就小,学生绝对数量减少。

2、进城读书渐成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流动,一些家长进城务工,孩子随家长进城就学。同时,由于农村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部分富裕的家庭送子女入城上学。

四是学校办学经费不均衡。无论是过去向学生收取学杂费,还是由财政统一拨付经费,学生数量直接决定了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待遇。一方面,由于生源流失、学生数量减少,导致办学经费更加紧张,很多农村学校不得不负债运

转。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标准低、功能差,学校有限的经费主要用于改善基本办学条件,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教师的进修学习,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和工作积极性受到较大影响。许多农村教师人心思走,忙于跑调动。

二、多措并举,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在二元体制下,公共资源分配向城市倾斜,教育资源也不例外。而农村教育有限的资源在分配上又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要改变这种状况,应着眼并着手于以下三个方面:

1.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加快教育布局调整步伐。通过调整、优化布局,对农村分散、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合理布局教育资源,科学配置建设设施,努力使各项设施发挥最大效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统筹和投入力度,真正把农村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思想上要关注农村,行动上倾斜农村,提高办事效率,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把让农村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最大努力实现办学条件的统一化、标准化,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平等地享受到先进的教学设施所带来的教育愉悦,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是均衡教育发展的物质保障。此外,还应在优化布局的基础上积极调整办学模式。把寄宿制学校作为农村学校建设的首选,解决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女子无人管、学生居住分散上学往返难的问题。

2.壮大农村师资队伍,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每年都选招新教师加盟教师队伍,并且数量每年都在增加,但仍满足不了农村学校的师资需求,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学区小学,年轻教师仍是少而又少。

各级政府要不惜资金,足额足量地补充农村所需要的年轻教师和专业教师。壮大农村师资力量是均衡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的保证。针对农村教师队伍,除了正常的工资保障外,要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每年都有很多新教师不愿去农村,但不得不去农村任教,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农村学校条件艰苦,待遇低,得不到更多的关注,并且自己要付出很多,还面临着不少现实问题。如果各级政府能对教师的现实问题高度重视,年轻的教师们就会在农村教育战线上留得住、干得好。

3.制定激励措施,引入竞争机制。

随着中小学校长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校长年轻化彰显着农村教育的生命活力和教育潜力,大多数校长工作热情高涨,严谨务实,理念先进,思路创新,是推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主力军,是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行家里手。但在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中,自身素质、管理水平和工作思路参差不齐,有些教育管理理念滞后,不懂教育规律,对自己要求不严谨,缺乏常规管理和科学管理的经验,具有严重的守摊思想和小进即满意识,这些校长的办学思想无疑会成为制约教育健康发展的阻力。因此,应该加大考核力度和完善任用机制,能上能下,动态管理,通过有效机制,让懂教育、明白教学常规、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的一线骨干教师走上领导岗位。

4.搭建成长平台,全面提升干部和教师的整体素质。

目前农村中小学校长队伍对农村教育面貌的改善起着强有力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但社会形势、经济形势、教育改革不断发生着变化,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校长需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学习应对新形势下的教育管理方法。教师进修学校要加大对教育干部的培训力度,请进来,走出去,拓展培训途径,创新培训模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干训工作,为农村教育做好引领示范工作。

教师进修学校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均衡教育为导向,树立坚定的教育引导意识和服务意识;探究与时俱进、追求新知、切合实际的新的教学模式;搞好以教研带培训,以培训促科研,提高培训的多样性,全心全意为农村中小学提供优质服务,卓有成效地发挥教师进修学校的职能作用,为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搭建成长的平台。采取多种形式搞好调研,全面了解农村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需求,掌握培训的第一手资料,增强各类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结合农村教育现状,探索符合农村学校特点的培训模式,尝试“订单式”培训、现场指导培训、长期培训等模式。有效提高农村教师。

5、深化政策扶持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

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新时期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体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教育技术装备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切实缩小城乡之间办学差距。同时,各级政府应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政府、银行、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扶贫机制,保障农村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探讨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分析及对策

探讨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结合的流动人口也在不断的增加。流动人口的增加,也就造成了流动儿童管理难的问题,流动儿童不能够及时的免疫接种,给原本相对稳定的免疫系统带来了威胁,同时也增加了传染病爆发规模增大的可能性。本文主要阐述了有关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分析及对策的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分析,对策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也夹杂着不少儿童,从而成为流动儿童。由于流动儿童不能及时的免疫接种而影响计划免疫工作的正常开展,怎样才能完成城市社区(尤其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成为计免工作亟待解决的难题。现对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分析及对策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

流动儿童管理状况:流动儿童流动性强,底数不易摸清。由于流动儿童家长大多数外出打工为主,忙于生计,居无定所,搬迁频繁,思想麻痹,认识不足,往往忽视了流动儿童预防接种。流动儿童家长大多数来自外省(市)的农村或偏僻地区,文化水平偏低,对免疫接种工作认识不足,缺乏对儿童预防接种知识的了解,计划免疫知晓率低,主动接受免疫服务意识差,甚至极少数流动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效果持怀疑态度而拒绝接种。部分流动儿童是计划外生育,怕到卫生部门登记后引起计生部门的查处,不主动、不配合,甚至拒绝预防接种,形成免疫空白,从而导致部分流动儿童漏卡、漏种现象发生。大部分流动儿童无接种证或免疫史不全,使预防接种无据可查。另外,由于流动儿童动态流动,来去自由,致使预防接种通知难以到位,严重影响了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使这部分人群成为传染病的高发人群。

三.流动儿童免疫接种问题

1.政府对流动儿童的管理重视不够 当前采用传统户籍制人口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计划免疫工作的需求,不能正确的反映流动儿童的基本信息,原因在于各部门没有明确责任,缺乏协调,造成流动儿童管理上处于无序状态.同时儿童

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免疫接种的服务质量和保障健康的程度。

2.儿童家长对免疫接种工作认识不足 流动儿童的家庭不少为收入水平低下或居无定所无固定职业的家庭,由于受文化水平,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流动儿童家长对免疫接种工作未引起足够重视,防病保健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儿童漏卡漏种现象的发生。这也是各地区流动人口具有的特点。

3.宣传工作不到位 对预防接种知识没有进行广泛和深入持久的宣传。

4.基层接种单位工作人员缺乏,对流动儿童的接种服务不到位。

四.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管理对策

1.政府的支持与重视 要遵循“政府参与,社会参与,部门配合,法制保障”和对流动儿童实行现居住地管理的原则,对不同地区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采取强化工作措施,同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的投入政策,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重视和支持,保证免疫规划人员,经费,设备到位。加强政府部门的督导管理,将流动儿童的管理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动儿童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方案,协调好教育,公安,计生,妇幼保健,街道,居委会,卫生等部门。,保证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享受同样的预防接种服务。减少流动儿童接种的空白点。

2.加强对计划免疫知识的宣传:利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比如报刊、标语、海报等,全方位的对计划免疫工作进行宣传,使计划免疫工作能够家喻户晓,使流动儿童家长能够主动的接受免疫接种。由于流动家长自身素质不高,对计划免疫工作的认识不足,自我国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以来,对传染病发生的控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还要不断的客服和加强流动儿童家长无病防病的心理状态。

3.增强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对所有的计划免疫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并进行考核,工作人员要持证上岗,同时还要不断的增强免疫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工作的主动性,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加强与流动人群的沟通,了解和掌握儿童的家庭状况以及健康状况,查看是否存在漏种或者是不种的现象,要查明没有按时接种的原因。

4.加强对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的管理 推进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提高计免人员的业务素质,并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确实的保障,以保证免疫规划工作的正常开展。建立各级流动儿童管理网络系统,加强流动儿童调查

摸底,查漏补种工作,责任明确,措施到位。把补种作为常规管理工,为流动儿童提供优质便利的接种服务,提高儿童家长的满意度。2.5发挥网络管理的作用:根据省、市之间的关系,建立空间计划免疫联系网,实行对流动儿童出生地与现住地的同步管理,通过网络实现对流动儿童接种情况的动态监控,有效的消除流动儿童的免疫空白。

5.加强多部门合作:要做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卫生服务部门除了要做好本职工作外,还要加强与户籍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公安部门以及计生等部门的合作,能够充分的利用各部门的职能,有效的提高计划免疫工作的效率,同时能够达到对流动儿童长期的管理目标。

五.讨论

免疫规划工作是疾控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本国策之一,自从实施儿童免疫规划以来,许多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流动人口的逐年增长,流动儿童的数量也随之上升,这些人流动性强,信息难以掌握,.由于多元因素的作用,流动儿童与当地儿童预防接种水平存在极大差距,甚至削弱当地人群的免疫屏障,导致流入地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上升,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已成为疾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不及时,不到位,直接造成了许多地区计免相关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成了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中的一个难点,给目前儿童免疫规划管理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力,因此必须引起各有关部门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让适合年龄的儿童能够及时.规范的进行预防接种,达到预防和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及时发现计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完善的外来流动儿童管理机制,为更好地开展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六.结束语

改进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提高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减少易感人群,降低传染病发病率,保护儿童身心健康,是政府部门和广大免疫规划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缓.中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

治,2011,7(6):376-377.[2]余晓琼,路秀平.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J].中国计划免疫杂志,2012, 11:73-75.[3]岑绮玲,罗小燕,赵玲杰,等.影响流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的因素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2011,7(5):19-20

[4]李华.计划免疫工作中流动儿童的管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12

(9):1829

[5] 陈爱业.城市市区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现状及对策.中国社区医师,2011,13(271):385.[6] 陈晓琴.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现状分析及思考.内蒙古中医药,2012,28

第五篇:农村学校师资流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农村教育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农村学校师资流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乡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摘 要:农村的义务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对云南当 地社会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问卷,查阅相关权威可 靠资料的基础上对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 看法.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 社会发展 师资力量 教育体制

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十一五”期间全 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拉开序幕, 农村的义务教育即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 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在地处大西南的云南省,正确认识和研 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 无疑 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 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 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 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 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 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 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比如说曲靖市沾益县 2008 年 11 所学校有危房,撤掉了 8 所,按照规定,应该把撤了的还建,8 所学校危房全部还建至少需要 30 万元,而 上面的经费只有 15 万,实际上落实到位的只有 3 万,基本上都没有还建.目前 在农村, 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 主要来自于计划生育和外出打工, 学校进行合并, 有些学校没有学生,成了空的;另一方面,村里面因为普九的债务,又把学校固 定资产作为偿还债务的重要资本,学校合并并未形成资源整合,达到改善学校环 境的目的.很多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 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深城乡之 间的隔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 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 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 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滞后性 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主要还是在追求“应试教育”,片面追求 升学率阻碍着课程改革.同时,课程改革总是受到具有守旧思想的教师,学校和 家长的强烈反对,因此改革总是迟缓的.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 教育的模式,即除了不断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外,再没有其他的功能.农村与城市 采取相同的教材, 教法, 进度, 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 由于在学校硬件, 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根本不可能都去上大学.(五)学生辍学较多,读书无用论出现回潮 一方面受传统愚昧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而排斥教育, 一些贫困地区地理 位置僻远,与外界社会联系甚少,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依然盛行.不 少人思想观念陈腐,认为孩子在家劳动是天经地义之事,而送孩子

(尤其是女孩)上学是一大损失;另一方面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 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无法就业,相对而言对 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 而农村义务教育的出口又被堵死或者 不畅,即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有限和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了知识在农村 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 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多小学 都没有毕业.(六)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人员流动的加强, 农村的生源数量在不断下 降,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1)由于生源不断减少,人口分散, 有些地区非常偏僻,学校进行合并后,学校不能相对集中,无法达到规模效益.加上交通等条件的限制,贫困地区“一师一校”或“复式教学班”屡见不鲜,使 教学质量难以提高.(2)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也处于尴尬的境地.据推 算,全国约有 200 万流动人口的子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确保他们享受义务教育 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然而, 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以及各项配套措施尚不完善, 又受到政策,经费管理困难等多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教育也常常是名存实无.二,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产生

(一)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 的.长期以来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叉”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 影响农业效益和农民富裕的主要制度性因素.由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社会地位 低下,农村教育自然也处于弱势的地位.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稍微有头脑和能力的农民又都去打工,农村基本上是老 弱病残和文化素质不高的村民留下来, 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导致农村积贫积弱的恶 性循环.(二)农村教育目标错位,升学教育,离农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行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 是教育目标的错位.长期以来, 农村教育 “克隆” 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 招生考试制度下,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农村大 学入学率,只有城市学生的十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 很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图()

(三)财政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

县,乡财政难以承担两次税费改革后的财政责任.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只负 担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村,农民自己负担.义务教育 投资体制改革后,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民的教育负担 仍然很重.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大部分教育集资,使得农村义务教育 经费大为缩减.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主要来源, 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城乡之间同等教师工资 待遇差距一般是在一倍以上,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必然是使得好的资源流 向城市,陷入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恶性循环.图()

(四)社会,家庭,家长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教育产业化改革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家庭收入的减少直接影 响农村学生的求学积极性.很多特困户,贫困户家庭辍学的原因就在于此.加上 农村很多地区观念陈旧,家长文化水平低,没有法制观念,认为孩子上不上学是 自己的私事,不知道送适龄子女读书是家长法定的义务.而某些家长只顾眼前利 益,不顾长远利益,让学生辍学早点赚钱,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图()

三,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是要发展经济.政府要转变解决“三农”问题的指 导思想,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

发展的制度.通过补农,助农,护 农, 让农民拥有财富, 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 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要改革城乡失衡的教育制 度,教育投入要多向农村倾斜.(二)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它与农村经济发展是 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003 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 一要推进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 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城乡优质教 育资源共享.二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我国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同农民群 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 积极发展公办教育,同时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三是推进农村中 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办好农村学校,关键是要有好校长,好教师.要采取有效政 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西部任教,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通过定向招生等 方式培养乡村教师,切实解决“老少边穷”地区乡村学校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 师不稳定的问题.(三)要建立部分城市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的体制

温家宝总理在很多场合强调了城市教育资源要为农村服务的问题.目前农村 经济还不发达,尤其是西部地区,因此还没有出现象沿海和国外高度重视农村教 育的情况.在这样的条件下,需要政府加以政策的引导,需要先发展起来的城市 教育资源来带动农村的发展.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势,更积极,更有效地为农村和农民 提供服务,特别是要向他们培养输送合格教师;要扩大城市各类职业学校面向农 村的招生;发达地区城市应进一步做好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工作.要广泛动员高校和科研所参与.对于农村的扶贫不能局限于项目和基础设施 的建设,要逐渐转移到知识和技术的扶贫上来,由高校出技术,由农民出劳力, 资金由几方共同投资解决,城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参与农村教育改革, 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村的现代化.要 建立为农村经济和教育发展服务的科研体制,如建立农村教育研究所,农村科技 推广培训中心,农村教育学院等.借鉴美国,日本,德国,韩国重视职业教育, 继续教育和农村教育的经验,加强对农村发展的政策,科技,信息等各方面的理 论.(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执法主体地位,预防辍学率的上升

认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执法主 体地位.依法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每年开学前, 各相关部门必 须督促入学儿童的监护人带领入学.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国应全面实行九年 一贯制教育.要依法健全和完善学生辍学报告制度.每学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 门要做好辍学情况统计,统计工作要真实,

下载浅谈城乡小学师资流动现状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城乡小学师资流动现状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城乡差距现状、成因及对策

    区域经济作业 一、我国城乡差距现状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主要表现在: 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从基尼系数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社会......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现状与对策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现状及其对策 福建省光泽县增坊小学陈志求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能使学生受到情感陶冶,获得思......

    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与对策

    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与对策 【摘要】 在发展日益繁荣的当今社会,国家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同时,推动了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走向均衡、平稳发展的道路。从当......

    残疾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现状、问题与对策

    残疾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 现状、问题与对策旬邑县残联最近,我们围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以来,工作开展情况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和不足?需要如何进一步完善?带着......

    大连城乡一体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5篇

    大连城乡一体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赵维良柳中权城乡一体化是城市与乡村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经阶段和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

    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

    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周颖南柯昕 赖安璐、黄雅芬指导教师:林洁引言: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食品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然而,由于食品污染事件和食源性疾病的不断增加,食品质量的安全......

    浅谈农民收入现状与对策

    浅谈农民收入现状与对策摘要:本文总结了农民收入的特点与存在的主要问题,系统概括了造成农民负担重、农民收入低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与探索。 关键词:农民收入......

    民族问题现状与对策

    我国民族问题的现状和对策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虽然汉族人口占多数,但是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上依然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也为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