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与对策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与思考
旬阳县城关镇瓦渣河小学
吉子远
新世纪,党和国家把“三农”放在首位,不仅取消了一切涉农税费,而且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相继出台——粮食直补、农机家电车辆购臵补贴、农村新型医疗补助等。同时加大了农村学校的资金投入——建教学楼、修水泥路、建微机室、实验室,统配实验仪器,逐年提高经费标准。尽可能的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但是,农村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远远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重要作用,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臵。
我们旬阳县城关镇地处旬阳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师资力量总体相对雄厚,教育教学质量处于全县前列,但区域间发展极不平衡,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极不合理且相对缺员,农村学校教师的现状怎样?如何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对此,我就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进行些探讨。
一、农村小学教师的现状
近年来,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数量偏少。虽然国家给农村学校送来了远程教育模式,配齐了资源,但仅仅是有了教学模式的资源,而新的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手段,必须靠教师去操作,没有教师怎么行?农村学校教师大多都是一人任多科教学,教学任务较重,怎能很好的发挥先进的信息技术作用呢?城里学校各科有专职教师,使用多媒体比较容易;农村学校教师一师多用,虽然也使用多媒体,但无法达到有效教学。个别教学点仍存在一校一师的现象。二是教师结构比例失调。中老年教师与年轻教师 数量相差悬殊,村级完小和教学点中老年教师约占60%,年轻教师约占40%;教师所教学科与所学专业不相吻合。三是农村教师业务水平不高。由于近年来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进修学习,大部分教师学历都已达标,取得了国家承认的专科和本科学历,但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同步提高,难以适应当前课改的要求。更有部分老教师享受国家“民转公”政策,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较低,传统的小学教学尚难胜任,更何谈素质教育。
二、教师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
根据调查分析,造成农村教师数量偏少、结构比例失调、教育教学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生活环境较差,教师不愿在农村工作。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自然条件艰苦、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甚至最起码的办公设备和起居条件都不具备,大部分教师不愿到条件艰苦的偏远农村工作。一些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农村教师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涌向经济社会发达的城区工作,有的干脆跳出教育部门,改行从事其他工作,刚毕业的大中专生本身根本不愿意到偏僻农村应聘。况且由于城关镇整体超编多年来并没有招聘大中专毕业生。
二是考核晋职导向的影响。目前,农村学校虽然实施从单纯的考试成绩论优劣的评价方法转向创新性的全面评价,但是,考核及晋职城乡一个标准,人员相对充足和人员匮缺同样对待,这样越是艰苦农村小学考核优秀比例越低,前年我所在的瓦渣河小学10 人无一人优秀,晋升职称也存在这种现象,我所在的庙岭辅导站中级职称比例只占25﹪,远远低于全镇平均比例,而城区某些小学中级职称比例高达近50﹪。
三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教师福利待遇偏低。现在国家实行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学生不交任何费用,学校没有经济来源,而当地的经济发展又相对滞后,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再加之实施“双高普九”,创建教育强县,学校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致使学校长期负债运转,教师的福利待遇无力改善。四是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严重脱节。农村教师队伍起点学历偏低,绝大多数达标学历主要通过、“函授”方式取得的,相当一部分师资是民转公,急需进行教学水平提高培训。但大多数农村教师因学校教师不足,无法协调其他教师代课,而且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极少,致使教师继续教育受到局限。
为了促进农村学校新课程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应该采取应对措施,我本人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一是加强农村小学师资力量
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肩上一头挑着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一头挑着千家万户的幸福与前途,是过去与未来之间活的环节,是克服人类无知与恶习最重要的社会成员,是崇高而伟大的历史人物与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要想教育城乡均衡发展,就要加强农村学校师资力量。长期以来,城区、城郊教师严重超编,农村学校教师少,年轻教师大量活动调动到城区、城郊;农村学校教师老龄化特别严重,能留住的教师大都是出生农村的老教师,年轻的教师留不住,因为他们大都把家庭建立在城区。从这个角度讲,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出政策、定措施,充分确保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要做到,既来之则安之,要他们有在城区一样的工作激情和敬业精神。
二是要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农村学校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薄弱、偏远的农村地区倾斜。加强对农村学校的危房改造、校舍建设、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的购臵等,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优化教育环境,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夯实农村学校的发展基础。
三是要加强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学习培训,应根据本学区、本校点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把优秀教育工作者“请进来”,让我们的教师“走出去”,学习别 人的先进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一是增加教师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对全体教师采取轮流学习的方式,每校每学期安排一至二名教师到市、县进行提高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到其它学校进行听课,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二是聘请专家学者来校讲课讲学,以帮助教师增长新知识,开阔新视野,进一步传递现代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三是加强教师每年度的集中培训学习,可以充分利用暑假,以校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中培训学习;四是以乡镇中心校为单位,组织开展好平常教研活动,每学期可组织一至二次的学区教研活动,学区教研活动涉及的人数不多,范围小、规模不大,便于组织,有利于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在一起互相切磋教法,探讨在教学过程中的遇到的困惑,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五是要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切实解决教师后顾之忧。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留住优秀教师关键所在就是要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目标就是尽量让在农村小学工作的教师收入高于城镇教师。通过提高农村教师的收入和待遇,使农村教师成为令人仰慕的职业,有令人羡慕的收入,这样才能留得住人。解决了教师的待遇,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留住了教师的心,农村教育才有希望。一是实行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津贴的标准要达到稳定农村师资队伍吸引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工作的目的,除了与城镇教师享受同等待遇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农村教师的生活补助费、交通费及下乡补助费;二是建立优秀教师奖励基金,在严格考核其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分层次给予一定数量的奖励,以激发骨干教师的工作热情;三是要切实解决好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让他们有一个安静、舒适的办公、休息场所,使他们能够静心、全心投入教育教学,以创造最佳教学业绩。
六是应当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为了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必须把政府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一是正确评价农村教育,对农村学校及教师的评价不能搞一刀切,要有农村学校的评价标准;二是农村教师或到农村工作的城市教师在职称评聘上,要放宽条件,不受指 标的限制;三是城镇教师职称晋升时要求必须在农村学校工作一定时间才可聘用和晋职;四是落实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把城镇学校优秀教师派到农村学校支教,农村的教师定期到城镇学校学习培训,不走过场,落实到位;五是调整农村教师学科结构,对非专业的教师,由县级师训教研中心定期培训,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六是推行农村教师本土化,在一些边远、贫穷地方可以定向培养一些年轻的大中专生到那里任教。
第二篇:试析农村中学教育现状与对策
试析农村中学教育现状与对策
农村的义务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在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农村教育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而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财政体制与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更将影响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农村,虽然绝大多数家庭通过各种途径尚能承受孩子接受教育的支出,但仍然有少数孩子因家庭贫困,未圆上高中、考大学的梦想。现代社会倡导人们关注弱势群体,这些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孩子们应该得到社会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助他们圆自己的读书梦想!呼吁各级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应意识到发展农村中学教育的迫切性,给予农村中学教育更多的支持,把更多优秀的教师吸引到农村中学去,提高农村中学的办学质量,促进农村教育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农村中学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留守学生”增多
“留守学生”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频繁流动,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或南下沿海打工赚钱,将年迈的双亲和幼子留在家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留守学生群体。通过对农村中学的“留守学生”的教育调查发现,迫于生存的需要,父母外出打工,留在家中的孩子与普通孩子相比,缺少了父母关爱和管束,这些“留守学生”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在教育上存在以下问题:(1)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夫妻同时外出打工的孩子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形成了隔代教育现象。而这些老人在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方面,往往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留守学生”由于父母不在家,缺乏家庭管护,他们年纪尚幼,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往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水塘中游泳,在鱼塘边垂钓,在国道上飞车,在网吧中沉迷„„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成为影响学生安全的一大隐患。每学期,各地时常发生“留守学生”受到伤害的悲剧。少数留守女孩还不时受到性侵犯的威胁。(2)影响学生的性格培养:青少年时期,正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父母在这一时期的态度和行为,往往会对孩子性格的塑造产生很大影响。祖辈只在生活起居上照顾孩子,但孩子的心理和性格方面根本照顾不到。长期与父母分
离,缺少父母的关爱,容易使这些孩子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3)影响学生的学习:祖孙辈的年龄相差40到60岁之间,这部分农村老人有70%以上是文盲,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无法顾及,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不要饿着,不被冻着,是很多留守老人带好孙儿的想法。由于祖辈对孙辈往往较多地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但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即使孩子犯了一些过失,也认为“树大自然直”,姑息纵容,使孩子得不到正确、严格的家庭教育。结果,在“留守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在情况严重的地方,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倾向比较明显。相对来说,孩子的父母比较了解现实社会,知识层次较高,精力也比老人充沛。
(二)农村中学目标定位不准
农村中学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办学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这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它严重地阻碍着教学改革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研究有效对策,加以彻底解决。由于人们对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和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缺乏正确的认识,农村初中较为普遍地把它办成单纯的升学教育,把农村初中局限于为升学打基础,导致“为升学而办学”的倾向。其主要表现是:在培养目标上,只重视智育而忽视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办学方向上,只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尖子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素质提高;在培养途径和方法上,存在着脱离生产、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学生实际的倾向。正由于农村初中存在着办学思想不端正,严重地片面追求升学率,它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总之,片面追求升学率危害极大,它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必须研究对策加以彻底解决。
(三)师资队伍问题严重
1、师德教育力度不够,师德师风出现滑坡。当前,虽然有许多学校口头上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但我们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到,很多学校存在着教师从事第二职业,或以营利为目的的收费家教和办各种收费补习班,有的教师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严重,在智育与德育的关系处理上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有的教师“以教谋私”,使高尚的师生关系蒙上了金钱的阴影,损害了教师和教育工作的社会声誉。
2、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青年教师比重偏大,中年教师比重偏小,骨干教师几乎出现断层。这种教龄短、学历低、教学经验不足的农村初中教学队伍的构成现状,很难适应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
3、师资数量不足。农村初中教师普遍严重缺编,造成许多事实上的薄弱学科,如音、体、美、劳等学科几乎没有教师,这种状况将制约着农村“普九”工作的进程。
4、学校缺乏有效的学习机制,教师难以持续发展。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人人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但许多农村初中校尚未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无法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缺乏学习氛围的营造,久而久之,教师自我学习观念淡薄,得过且过;加之有的从事第二职业,“身在曹营心在汉”,“奉献”观念、敬业爱岗、学习进取更是与之无缘,自我持续发展便成为一句空话。知识的陈旧导致方法的陈旧,方法的陈旧将导致教育的落后,特别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这方面将越彰显出来。
(四)德育教育令人堪忧。
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在一些学校,有的老师可以公开容忍成绩优秀的学生犯错误,少数学生家长在自己孩子与同龄孩子发生冲突时,竟然给予纵容和支持。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财物、出入网吧、集结团伙、侮辱师生等现象绝无仅有。记得不久前有报道称:某地某校发生了震惊全国的中学生“灭门惨案”。由此可见,造成一些农村中小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败坏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对之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
(五)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
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据有关统计资料,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就连劳动技能课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一些初中毕业后不能升入重点高中的孩子,宁可融入了滚滚打工洪流,也不愿到职成教育学校学习深造。因而出现了“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教育怪圈。
二、改革农村中学教育现状的对策
针对农村中学教育的现状,我认为改革农村中学教育的对策主要有:
(一)加强各地“留守学生”教育
各地“留守学生”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问题仍十分严峻,从这些教育中,我们得出以下教育经验:(1)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为“留守学生”撑起保护伞。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坚决取缔学校周围的黑网黄网,规范网吧管理,彻底杜绝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儿童进入网吧。打击不正之风,净化社会环境,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2)学校要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为“留守学生”构建心
灵家园。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教育活动,有序地强化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训练,组织社会活动,积极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将评价过程变为教育过程,实现由纪律到自律的教育转变。开展好心理教育,切实利用班主任,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及时排解留守学生的心理障碍,给他们以关爱,帮助其树立健康向上的心理。(3)加强与临时监护人、父母的联系。定期召开其临时监护人联席会或开展家访活动,互通学生在学校及家庭情况,研究教育的对策。要有针对性地解决日常出现的突出问题,维护他们的利益。也要加强与这一部分学生父母的通讯联系。班主任老师应了解本班这一部分学生家长的务工所在地的地址、电话号码或邮箱等,以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以确保这类学生人格健全,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班主任老师也要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告知家长,以便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家中的表现。
(二)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不能也不应该把升学率高低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学校能理直气壮地抓素质教育。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加强舆论导向,向社会广泛宣传基础教育的地位、功能以及“应试教育”带来的危害。使全社会真正明白,基础教育是为培养合格的未来公民打基础、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而不是面向几个尖子学生,为少数学生升学服务的教育。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农村中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应始终坚持以师德培养为核心,以创新型教师培养为重点,同时关注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1)强化师德教育,弘扬敬业精神,塑造全新的教师队伍良好形象。事实表明,教师道德对于实现教育目标、保证工作质量,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要贯彻好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就必须有一支道德高尚的教师队伍。(2)学校要重视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全员培训,加大培训经费投入,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以教学技能为主要内容,以青年教师为主要对象,重视教坛新秀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3)建立健全学习机制,促进教师自身素养的完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把实践、读书、科研紧密结合起来是教师素养完善与提高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要建立健全良好的学习机制,建立学习型组织,创造人人爱学习的良好氛围。让教师们充分地将“实践、读书、科研”有效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高自身素养。当前正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学校新时期,学校更要以此为契机,着力建立健全学校良好的学习机制,建立学习型组织,以强化广大师生终身学习、自我学习意识为重点,重建校
园文化,打造一个学习型的新型学校。
(四)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
在普通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使农村初中生成长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可以尝试在农村初中进行初中后职业教育——学期职业培训或“3+1”制的培训。但是从调查情况看,在我们当地,学生家长及教师对此却不以为然。原因还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不紧密,就业渠道不畅。调查中一位校长说到,他曾经去青岛考察过,青岛的职业教育培养培训的都是紧缺人才,毕业后都能找到工作,职业教育很受欢迎。因此实行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符合农村的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五)改善中教办学条件,促进中教事业科学发展。
在中学教育立法尚未到位情况下,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立足长远,顺应民意,在保证对初等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努力加大对农村中学教育投入力度,同时积极、合理地引导和安排社会力量参与中教事业建设,不断改善中教办学条件,促进农村中教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在这方面,经济条件较好、进取意识较强的苏北地区,更应该有胆识、有智慧、有能力率先实践并争取形成示范效应。(1)汇聚各方力量,改善办学校条件,各级人民政府要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惠及人民”的执政理念,切实关注和重视农村中教工作,把中教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与开支计划,并设立专项财政资金用于农村中教事业,持续推进和改善中教的硬件设施。(2)提高教师待遇,稳定师资队伍,首先要明确工资渠道,提高中教人员工资标准。广大农村中学学校实行“自收自支”,中学学校收入有限,自身提高教师工资福利难度较大,因此政府应拨出专款承担中学教师工资,并使其工资接近或等同公办教师工资水平,有职称的教师真正享受应得的职称工资,使中学教师比例中占98%的非公办教师同样享受人民教师的光荣和应得待遇。其次要解决社会保障,解决教师后顾之忧。非公办中学教师除工资低福利少以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也是压在她们心口的两块巨石,政府应拿出资金与中学学校一起,创造条件为教师办理相关保险,使广大教师在年老体弱时享受与公办教师同等待遇。
当前的形势的确有很多不利于农村中学的教学因素,而且短时期内这一现状也不易改变。但我们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崎岖曲折的。将来总会有一天,社会会对求学、辍学者的将来有一个合理的安排,留守学生、教育思想、师资队伍问题会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在这些问题尚未解决之前,让你我站好自己的岗,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创造性地工作,为农村中学教育的美好明天尽自己一份力!
第三篇: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 随着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呈现了举步维艰的局面。农村小学学校规模的不断缩小已成为农村小学发展的瓶颈。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教育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现状,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农村教育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 农村小学
教育现状
分析
对策
本人在农村小学任教七年来,亲身经历了农村小学的 发展、壮大与辉煌,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校舍转瓦化,围墙化,花园化,学校教学的硬件设施完备,学生的学习环境优良,中心校配备了微机室,学校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套,学校师资队伍不段壮大。但是随着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及离婚率的上升,更多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的出现,农村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呈现了举步维艰的局面。
一、现所处地区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及原因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及体制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经费紧缺、地区发展不平衡、应试教育思想严重、过分追求升学率,忽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问题逐渐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为此,本人就所在 的漳县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
(一)、教师专业素质
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数属民师转正或直转。表现为:知识水平低、知识老化、陈旧,专业技能薄弱、职业素养欠缺等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由于农村环境及生活条件较差,不能吸引优秀人才,难以注入“新鲜血液”,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临时招聘代课教师以解燃眉之急。另外,必要的教师辅导用书的缺少及新课程的教学经验的不足,使一部分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再次,由于农村学校信息闭塞,农村教育经费短缺,使得许多教师不能完整系统地吸收、理解新课程实施中的思想、目标及方法,仅凭为数不多的几次课程培训和观摩学习,所得十分有限,无法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师不能走出去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很难受新思维、新观念、新方法,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落伍已成不争的事实。个别教师学习动力不足,总是自以为是,教师间缺乏探讨和交流,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对新的教育理念不闻不问。大部分教师对“教师”这一职业认识不到位,对国家依法施教的政策视而不见,教学质量上不去,不从自身找原因,而采取违规施教,例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经常发生。纵观我县农村教师四十岁以上教师居多,年龄结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这些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
(二)、学生及家长 农村孩子由于受地域条件的制约,学生入学较晚年龄较大,普遍存在着接受学前教育很不规范的现象,绝大多数学生只接受一年的学前教育就进入小学,错过了幼儿智力发展的最佳期,有的较大年龄的学生还在低年级,造成学生发展很不均衡。学困生居多。致使学生家长不理解、有满意。农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教育优势的诱惑,大量学生流入城里。
农村大多数家长数文盲或半文盲状况,文化程度较低,在辅导孩子时往往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更有甚者,他们根本不关心孩子的学习,在他们眼里,他们的任务只是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有的家长还把大量干农活的重担加在孩子的肩上。学生在家里根本没时间完成家庭作业,更不用说巩固复习了。近年来,大多数家长外出打工造成留守儿童增多,以至农村孩子的家庭教育的空白。久而久之,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脱节的恶性循环。
(三)、学校办学条件
尽管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大部分农村小学特别是村小设施不完备,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农村学校教学设施陈旧,教学设备缺乏,严重地限制了教师教学,从而影响教学质量,阻碍学生拓展知识面。如笔者所在的学校,虽然配备了少量多媒体教学仪器,但由于缺少必要的维护和仪器的落后,不少课程都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所谓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新“三室”还没有完全配套,图书数量少、体育题材匮乏,微机室的微机一部分成为摆设,多数教 师依然是“一只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依然主要是靠“听、写、读、备、考”来学习。
语文、数学、英语是农村小学的三大主课,但由于英语教师数量少,实行非专业教师任课,很大程度上阴碍英语教学的发展,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虽然开课,但农村缺少专业的教师,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学校教研
农村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科课程又多,每位教师要教三、四门课程,备几本教案,备课、讲课、批改、辅导、考试。班级管理、安全,特别是安全,家长担心、教师操心、学校提心吊胆,教师不得不在安全工作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安全第一”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全员集中教研、课程辅导无法进行,哪怕是半天时间都不敢安排,生怕出现意外。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校本培训、政治学习只能是挤时间、抢时间,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钻研新课程改革,去开展教研。因而造成不少教师忙于应付,手忙脚乱,心力交瘁,教研、教学相脱离,教研活动、校本培训效果欠佳。许多教师依然是“经验型”、“辛苦型”。“研究型”、“创造型”教师在农村微乎其微,少之又少。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论上的指导,但受经济条件和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缺乏有效的培训。课改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五)应试教育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
由于旧人才观,质量观的影响“以分论人,以分量才”的片面现 象长期存在,社会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标准,学校领导评价教师的水平高低,工作好坏是以所教班级学生的升学度、合格率为依据,教师检验学生是否获得了系统的知识,甄别好学生与差学生,是以考试分数为准则。上级管理部门不断地组织统考统测,并且给各个学校排名排队,至使学校领导给教师加压。学校为了在社会上留下好名声,为了下一年能有较好的生源,想方设法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提高分数和录取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切与经济挂钩,与晋升考核挂钩,用经济这根杠杆来达到这一目的,于是就设立高考奖、会考奖。达不到标准,非但一分钱拿不到,还要在教师大会上点名挨批评,这样一来,教师即使不为奖金,也要为面子拼命干。要想学生考得好,教师明知不符合教育规律,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有碍于学生健康成长,却还一味乐此不疲地采用“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重共性,轻个性;重理论,轻实践;重模仿,轻创造。它严重制约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单靠死死地抓住学生,反复操练,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带来的结果只能是高分低能。.(六)、留守儿童增多,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良好的家庭环境
笔者所在的乡镇,煤炭和烟花是地方的两大支柱产业,由于国家对煤矿开采和烟花制作门槛的提高,加之产业技术水平的不断革新,富余的劳动力都流往城市。而一直存在的城乡二元状况使大量农民工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其他人照看。父母出去给留守儿童带来的诸如心理关怀缺失,情感发育不良;脱离父母监护,安全隐患凸 显;智力发展滞后,学习成绩不佳;缺乏家庭管教,日常行为不良等问题十分严重。
二、对策
目前农村小学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均衡了展,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教育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了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一)、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选派优秀教师、专业型教师到农村任教,特别是英语、体育、音乐、美术教师。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一是每年聘用一批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补充“新鲜血液”;二是从城镇学校富余人员中选派部分教师下到边远穷乡支教;三是成立教育人才交流中心,统一管理,随时向各农村小学提供推介服务,使教师队伍建设有“源头”。学校要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经常创造条件促使农村小学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使教师成为学会学习、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成为全社会的表率。通过学习和培训,了解最新教学理念,熟悉全新教学方法,掌握现货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本身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没特点和素质教育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现化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关心、帮助、激励农村孩子,特别是 留守儿童,学困儿童,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教导处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要认真探索研究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狠抓教学过程管理,进一步规范、细化和夯实“备”、“教”、“改”、“导”、“考”、“评”各个环节的工作。
1、认真学习《教学常规》,强化常规意识。教学常规是落实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是规范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是优良教风、学风的体现和量度。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首先要学习常规,理解常规,强化常规。
2、从实际出发,制定实施办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常规管理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各校必须根据常规管理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从高标准、严要求、重落实的原则出发,重视抓细节、抓过程、抓考评,制定本校的实施意见和措施,使教学常规管理有章可循、规范生动、有序落实,形成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创建学校的管理文化。
3、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教学常规管理的重点。首先要加快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教育理念不转变,许多教育问题不可能解决。而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与教师一起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知识,学会学习。以此提高学习能力,增进智慧生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学校要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强化校本教研,使教师要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潜下心来研究学生、研究课堂教学。针对 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的难度和节奏,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案,集中精力抓好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打造“活力、高效”课堂,探索建立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兴趣和能力的课堂发展性评价体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中促成专业成长。
4、精心编选学科资料,提高训练的针对性
学生的训练是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学生的训练要讲究科学有效,否则,就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训练效率低下,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精心设计课内、外练习,使训练能针对学生实际,针对教学要求。学校要建立控制学生作业总量和监控作业布置、批改的有效措施,规范作业布置、批改要求,并做到作业“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同时要控制考试频度,杜绝考试的随意性,提高考试的实效性。
5、加强监督管理,使常规管理经常化。
优良的常规管理最终要创建优良的教风和学风,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只有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做到。在常规管理实施过程中,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监督常规管理的有效实施。进一步完善校内教学评价方案,注重对教师教学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的杠杆作用,引导教师钻研教学、关注学生、提升质量。最终使常规成为习惯,成为学校优良文化,进而促进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三)、提升教师上课水平
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要随时收集所教学科的信息,还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只有用系统的先进的思想和方法指导教学,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在实践中学习,学习观摩优秀教师的课,与同学科教师互相学习,在对比中反思,在切磋中进步。要认真上好 8 每一节课,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存在于自己课堂教学中的缺失和原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为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保证学生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备课成为九峰职校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上课是老师有步骤地、深入浅出地启发、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
(四)、充分挖掘乡镇中心校资源优势,加强村小内涵建设,实施理念带动、科研联动、教研互动、蹲点促动、督导推动战略。中心校统一领导,统筹安排优质人力资源,开展各类教育科研活动,如公开课、研讨课、校本研修、课题研究等。实现资源共享,增加学习机会,感受先进的课程理念,为教师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锻炼的机会。为农村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五)、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打破学校之间的严格界限,让校校有歌声、校校球声、校校有绘画。激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农村小学的均衡发展。只有这样,农村孩子才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能。
(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远程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小学(特别是村小)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需以政府投入为主,教育经费、教育设施尽可能向农村倾斜,特别是远程教育资源的投入,学校可充分利用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学习优秀教育和备课、教学设计、作业优化等,溶入自己教学实践,为农村教育发展服务,为 培养人才服务。
(七)、整合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一是政府要针对留守儿童现状,发挥其主导作用,改革现存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和创新现在教育模式,使留守儿童能够尽量在城市享受到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二是学校应该开设针对留守儿童自立自强的课程,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并配备专业性心理教师,可以选取学校教师参加系统性培训,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三是要净化留守儿童周边环境的空气,严格控制网吧、游戏厅等场所的设立,多管齐下,为留守儿童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四是外出的家长要经常和子女联系,关心其身心健康,尤其是要积极主动地和班主任、监护人、代理家长及时沟通,共同配合他们作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上述观点,是我针对我校以及其他乡直学校近几年的教学成绩和我在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的几点不成熟的思考,只有一个目的,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基础教育,奋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四篇:农村小学教育教师队伍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现状及对策
目前,就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而言,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主要是教师教,学生模仿和记忆),手段落后(主要是粉笔和黑板),课堂缺乏双向互动,缺少师生沟通交流,部分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由此影响着我镇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所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已经变得非常重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要发展自己。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趋势明显。
以我们周边乡镇的小学为例,小学教师整体上出现了队伍的“老龄化”现象,特别是撤区建镇时的区工所所在地的中心小学尤其突出。农村教师老龄化趋势令人担忧。因为这部分年纪较大的教师,大部分是接班补员和民办转公办教师,只有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往往觉得力不从心,教学可谓“老虎咬刺猪-无处下手”。
原因分析: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趋势明显,急需补给“新鲜血液”。然而却一时不能如愿。其主要原因如下:
①“进口”难。一是60、70年代“两条腿”走路,把学校办到家门口,大批未经培训的人员走上讲台当起了教师,80、90年代就陆续转成了公办教师,特别是2007年代招工教师、文化素养、知识基础、教学理论、教学艺术80%以上是一塌糊涂。二是实行计划生育、经济发展促成人口的自然移民(经济不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高山向平坝、农村向城镇移民)等原因,逐步出现小学教师“超编”现象。编制的硬性规定把“进口”卡死,新教师难以充实。所以造成了,农村小学教师的结构一直没有很大改观。
②“留不住”。农村小学条件艰苦,教学设施落后,即使有年轻教师分配在那儿从教,又因为种种原因,留不住“人才”。年轻教师也许通过自身三五年的努力,成熟了、成材了便调往条件好的小学或初中,或调往县城或离县城近的小学任教。
2、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水平不高,教育教学水平低、教学效果差。
农村小学青年教师学历较高,大部分参加专科或本科的自考、函授,中老年教师参加学历进修提高的不多。更为突出的是高学历低水平。专业水平12%左右的教师不适应目前的教学工作,52%处于适应期教师,专业较好的教师占31%左右,骨干教师严重缺乏,仅占5%左右。
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观念陈旧,仍受传统思想束缚,主要是在传授书本知识,“一言堂”现象仍然较普遍。基本教学模式仍是“灌输——接受”式,学生学习主要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没有形成;课堂缺乏双向互动,师生缺少交流。许多教师仍然没有学生意识、问题意识,离开教材教参无法上课;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材料作用认识不清,理解不深,备课上课抓不住重点,突不破难点,开发课程资源能力缺乏,大部分教师工作兢兢业业,但大都以完成教学进度为主要目标,对学生是否有真正的发展关注不够,“严而不活”、“灌而不思”、“教而不启”是大部分课堂的真实写照。
原因分析:①随着教师年龄增大,对继续教育缺少内在动力,因而教育教学观念转变较慢或没有转变;②教学工作负担沉重,事务缠身成了大部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巨大障碍。农村小学一般按主干学科配置教师,一般来说语数教师都要兼任其它学科的教学工作,个别学校包班上课。备课、上课、批改、辅导以及应付各种提升专业为名的培训、考试,让很多教师疲于奔命,繁忙事物占据了教师大量时间,教师自主活动,自我发展时间欠缺。教师的日常事物又常常缺乏专业性,对教师专业自主性,专业判断要求较少,甚至根本不需要教师“像教师一样思考”。在这些事务活动中,教师的专业决策、判断等专业特性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贬低和抑制,从而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影响整体素质的提高;③教师自己忽视了自身的发展。学校一直都被当作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日积月累,长期被当作工具的教师就真的把自己当作工具对待,把全副精力用在学生的学业上,忘记或忽视了自身同样有发展的需要。长此以往,就完全失去了自身发展的意识和愿望,只能在外力的驱使下亦步亦趋。
3、农村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差。
农村小学教师能熟练操作电脑的只占6%,一般的占19%,不会用的占75%,能熟练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课件的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教师不会制作,对网络的利用能力不强。除了要参加课堂教学等比赛活动外,很少有教师为平时的教育教学上网搜索查阅资料。
原因分析:①对网络学习没有引起重视,部分教师用网络去娱乐的时间多于用来学习的时间。②缺乏必要的设备设施。
4、教师教科研意识淡薄,能力不高。
多数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不大重视教育科研,或者不知道怎样从事教育科研;很少有教师写教后记或教学反思,校内公开课没有开或开得也不多,即使开课,效果也不高;教师自己或学校订有部分教学书刊,平时阅读较少,大部分教师只在写论文时作为资料查阅,更多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
原因分析:
①农村学校教研组工作瘫痪或教研实效低,没有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或缺少相应的指导,个别学校几乎没什么教育科研活动。有些学校即使有教研活动,也只是组织教师在校内上公开课,组织教师听课、评课,因为理论水平不高,所以评课也常流于形式,学校有教研课题,但研究力度不够,不深入,出不了真正的成果,教研活动缺乏实效,教师积极性也不高。
②教师阅读的空白。没有反思的习惯,种种原因,教师没有参与阅读或阅读很少,科研意识、捕捉教研问题的意识能力便随之弱化。
③另外,教师群体中弥漫着一种明显的保守主义文化,教师职业在许多农村教师眼中是一个安定的、平稳的缺乏挑战性的可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重复的职业。教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去重复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却很少分析自己行为背后所隐含的信念和价值观,更淡不上对之进行批判性的反思。
④经费紧缺,由于保障制度的改革,加之学校“普九”时的举债建设,经费紧张,校长分之无术,无法保障教研经费。
⑤缺乏农村教师展示的舞台。
5、教师群体团队意识、合作意识不强。
农村小学教师参与各项比赛常被视作是教师个体的事,群体协作意识与能力不强。
原因分析:教师群体中流行着一种中庸的潜规范。许多教师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于教师之间的竞争,而对绝大多数农村教师来说,他们所期望的并非超过同事,而是不要被同事落下。与此同时,他们更希望同事群体停留在与自己相当的层次上,所以教师群体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有待加强。
6、教师外出听课、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
由于经济、信息等方面的原因,农村教师外出听课、培训的机会较少。除了县里组织的主题构建、新课程培训等全员培训外,外出听课、参加培训的教师是极少数。对于外出听课与培训,较多的中老年教师显得无所谓,反正听完课、培训完回到学校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他们用的大多还是旧方法、老经验。但大多数中青年老师和部分老教师对培训与听课较为赞成,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农村教师们对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比较需求和渴望。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的几点建议:
1、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设施。
加强农村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创造有利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如配置电脑、多媒体教室、阅览室等,为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加强培训,研训一体。
农村小学,因教育信息闭塞,缺少必要的指导,导致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
一、老化等等。所以上级培训机构要派出教师对他们进行培训指导。培训指导要落到细处、实处。同时,学校可结合县级的培训,在本校开展“校本教研”、“信息技术培训”、“教师基本功培训”、“终身学习与发展培训”、“课堂教学、教科研能力培训”等等。
通过“岗位练兵”、“研训一体”的方式方法,让老师转变观念,形成技能,扎扎实实提高专业素质,以适应新型教师职业需求。同时,农村学校开展教研活动要讲求实效,要突破教师个人备课的模式,形成集体备课氛围,突破课后“形式主义的评课”,形成同伴真诚互动评价模式,突破走过场,形成“专业引领”、个人积极反思、写案例的好风气。同时制定“走出去、请进来”的教研思路。
3、减轻负担,提高待遇。
充实农村小学教音、体、美、英语、科学、心理健康等专职教师,从而减轻教师因包班、兼课等带来的繁重课业负担,从而保证教师业务学习时间,同时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待遇,使学校能“留住”优秀教师。
4、文化熏陶,形成氛围。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多年的文化积淀。它是一股力量,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引领着老师,学校领导应利用送文化传统营造氛围,让教师感受、传承文化,吸收其精髓,如营造文化氛围,开展多层次的活动。在活动中,让教师展示自己的才艺、舒展情绪,增加全体教师凝聚力,增强群体合作意识、团体意识,消除教师群体“中庸规范”带来的消极影响。
5、学会反思,提升素质。
在促成教师专业发展众多可能途径中,教师工作实践的“反思”因为有着独特的优势,而受到较大重视。可以说“反思”已成为当前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方法。
我们觉得农村小学教师要学会反思,学校就必须对教师提供相应的组织或帮助,解决多种困难,建立、完善一系列制度,如集体备课制度、听课制度、听课笔记公开制度、教研学习制度、师徒结对“传帮带”制度等等;每一阶段后,学校要提醒教师将资料进行收集、梳理,挖掘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进行归档总结,提供教师回顾自己的实践的素材,帮助教师提升评价素养,提高理论水平、反思水平,推动教师发展,促成教师反思日常化,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
6、个别辅导,分层对待。
教师的气质类型及能力均会有较大的差异,老、中、青年教师因为经验、阅历的不同,教育教学能力也存在着差异。所以学校在推动全体教师进步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到教师的差异性。对年轻教师的情感度、控制度、个性、沟通方式等进行个别化的指导,让每位教师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知道自己教学特点,养成正确“归因”品质,使教师能扬长补短,促进教师个性化地成长,同时也应关注到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在身体状况、能力、阅历等方面的不同,在制定目标时应考虑到这一差异,“分层对待”对不同年龄层次或年龄段的教师提供不同的目标,形成科学合理的老中青学术梯队,使中老年教师也要明白自身所面临的压力,树立终身学习、接受继续教育的观念,保持、优化自身素质和能力。
7、考核评比,制定细则。
镇中心校应制定客观公正的教师评价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管理目标;考核奖励的“优惠政策”,引导教师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8、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制度。
建立向农村流动的教师人事制度,建立“支教”制度。(“支教”制度已在我县实行)同时,对农村小学建立稳定的供给渠道,并出台政策,鼓励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流”入农村小学,同时让农村小学“留”住自己培养的骨干教师。
再就是在农村师资配备方面要给予一定的倾斜。
第五篇: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跑马场联小李长江
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在学校教育中,艺术课与其它学科互相渗透,尤其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我们也无法回避这样一个现实:在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下面就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现状及对策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小学艺术教育形状分析。
1、艺术教育被忽视。
不少学校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缺乏正确的认识。即使在课程表上体现了规定的音乐课时量和美术课时量。但在执行中,有的被敷衍了事,成了唱歌课、图画课,有的被语、数等主课占用。安排在课表中的音乐课、美术课形同虚设,随意性较强,一学期没有上过几节艺术课,使学生不能接受应有的艺术教育,造成大多数的农村孩子缺乏艺术知识和技能,学生的艺术素养低。
2、专业师资严重匮乏。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的质量决定着学生的质量,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生的水平。艺术课程师资力量严重缺乏是造成现状的原因之一。
农村小学中,有的学校教师编制较为宽松,有艺术课教师。但受过艺术专业化、系统化教育和培训的为数甚少,很多艺术课教师都是半路出家,对音乐、美术等专业知识了解甚少。艺术课往往局限于单纯的课堂音、美知识的传授,甚至停留在“唱唱、画画”的浅层面上。严重制约了小学艺术课程的发展。
相反,有的学校由于教师编制紧张,音乐课、美术课完全由语、数等“主课”教师兼教,在“应试教育”框架下,艺术教育几乎被贬到可有可无的地位。在“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日子里,有时连“唱唱、画画”也被挤缩掉。与艺术教学的实际需要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同时,由于学校对小学艺术教育不受重视,把艺术课看作“杂课”,安排一些年老体弱的教师教艺术课。没有建立艺术教育的评价、测试体系,致使教师的教学无压力,无动力,应付了事。
3、条件制约,教学设备短缺
学校对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甚少,艺术教学设备简陋、配置不足,有的学校能有电子琴、画夹、颜料等教学用具就不错了,更不用说能配备音乐、美术专用教室。严重阻碍农村艺术教育的开展,更谈不上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4、学生家长认识不够。
在农村,学生家长的思想封闭,观念陈旧,文化素质低,知识面窄。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只关心孩子语数等“主课”的学业,认为自己的子女既不是歌唱家的“料”,也不是画家的“料”。音乐和美术,孩子学与不学,教师教与不教,没有多大关系,以至轻视甚至阻碍孩子学习音乐和美术。对于学校的一些相关的艺术活动,家长也不支持,有的甚至阻碍。
二、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对策
针对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效果较好。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和培训师资是首要任务。
现在,我县农村小学艺术教师严重匮乏的现象已得到县教育局的高度重视。教育局对全县农村小学艺术课教师实行定期集中培训工作。这是我们值得欣慰的。因为,“艺术不是简单的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只有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
2、加强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硬件建设。
音乐、美术器材的配置是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顺利实施艺术教育的物质基础。应利用有限的教育资金,购置各类音、美教学器材,使学校的音、美器材配备上规模、上档次;另外,也可自制部分教学用具和器材。如简易的画夹、画架、画板等,鼓励学生自带或自购一些民间乐器。
3、开齐、开足、开好艺术课,狠抓艺术教学质量。
农村小学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开齐、开足、开好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不能像以前那样把艺术类课程当成是可有可无的课,也不能走走形式每周上一节不专业的“唱唱、画画”的单调模式的课。
开齐、开足容易做到,但开好却大有文章可做。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教”应该“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教学形式应更灵活。要大力加强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在艺术课中的运用,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直观,如精心绘制板报,设计图案、书签,精心制作投影胶片等。要积极开展艺术课教研活动,创设机会,让音、美教师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依然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与计划要求开足艺术课程,经常检查督导,保证艺术教学落到实处。教师应认真钻研《艺术课程标准》,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明确艺术学科的教学目的,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加强艺术教学研究,积极开展艺术教研活动,相互交流经验,运用
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构建生动活泼的艺术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学科教学质量。
4.广泛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活跃校园文化活动,为艺术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需要学校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是有效的途径。学校可成立各种兴趣小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相应基础、特长和爱好自愿参加,我们成立了书法、舞蹈、电子琴、绘画、秧歌等兴趣小组,学生全员参加。为展示学生的创造成果,学校定期举行书画等艺术作品展示,举办歌咏、舞蹈、器乐演奏、秧歌比赛,并开展评奖活动。这些活动最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特长,使他们接受艺术的感染和熏陶。
农村艺术教育的起点较低,决定了农村小学的艺术教育之路更艰难。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条件,营造良好氛围,着力特长师资队伍的建设,让农村小学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艺术的熏陶,享受优质教育,走在同一起跑线上,让艺术之花开遍农村小学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