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城乡一体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5篇

时间:2019-05-13 11:10: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连城乡一体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连城乡一体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一篇:大连城乡一体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大连城乡一体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赵维良柳中权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与乡村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经阶段和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七大首次强调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国际经验表明,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左右,是推动城乡融合的最佳时期。2009年末大连非农业人口占年末常住人口58%,正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最好时期,“全域城市化”战略必将使大连城乡一体化建设呈现出全新的局面。

大连市现辖6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1个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64.8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大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东北振兴战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使大连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生态建设等城乡一体化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改变,城乡之间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急需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找到适合大连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和路径,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保持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一、大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大连经济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2009年大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17.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71833元,三次产业比重为7.1:52.4:40.5,表明大连已经进入工业化高级阶段,具备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近年来大连逐步推进城乡居民经济社会全面融合,取得了重大进步。

(一)县域经济蓬勃发展

2008年大连县域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达到48.3%,4个县(市)中,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和庄河市的社会生产总值、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排在全省前五位,其中瓦房店市的前三项指标都居全省第一位,长海县虽然经济总量较小,但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170元,居于全省第一位,比第二位的县(市)高出近一倍。

(二)农民收入快速增加

大连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009年为10725元,比上年增长9.2%,居全省首位。长海县、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和庄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省县市前四位。城乡居民收入比已由2002年的1.98∶1缩小为2009年的1.77∶1,成为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此外,农村社保、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三)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

2009年,乡村年末实有从业人员140.1万人,比2002年增加18.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64.8万人,比2002年减少9万人。乡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比重 1

不断降低并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说明当前大连市的工业化进程吸纳劳动力的速度加快,以工促农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调整成效正在显现。

(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以农村水源、电力、道路和生态环境等为重点,进一步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公共资源向农村覆盖延伸。2009年全市新建各类水源工程1850项,完成生态河道治理80公里。新建电气化乡(镇)13个、电气化村88个,新建农村公路500公里,全面贯通滨海大道大连段。开工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示范工程8个,新建生态文明村110个,新建改造农村市场35处、农资示范店50个。大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提高,特别是农村公共服务网点布局更趋合理、服务功能更加齐全,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二、大连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城乡一体化不追求“城乡一个样”,而是要求城乡之间有明确的产业分工,有不同的空间布局,目前,大连城乡一体化建设还有很多问题急待解决。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呈下降趋势,2009年为1.77∶1,但绝对差距达到8289元,如加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医疗、住房等补贴因素,实际差距更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直接导致了消费水平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消费比近年一直维持在2.4:1左右,明显大于居民收入比,且农村居民其纯收入中有一部分要用作再生产投资,又减少了日常用品的消费,导致扩大内需乏力,农村市场的份额大大低于城市。

(二)农业与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较大

我们用农业与非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来比较城乡生产率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大连农业生产率逐年提高,但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略有下降,且与工业、服务业的相差较大。2009年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分别为0.40、1.66、0.80。在英国,农业人口300万,占总劳动力人口的2%,农业产值也在2%左右,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达到1,而大连只有0.4,农业劳动生产率亟待提高。

(三)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城乡差别既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同步,更表现为区域之间总体发展水平的落差。县域经济所涵盖的“北三市”和长海县,土地、人口在全市总量中比重很大,直接影响到城乡一体化进程。“北三市”连续多年被列为“全国百强县”,长海县的经济实力也较强,应当属于“发达型县域经济”。县域经济虽然在总量和速度上均有较快增长,但依然没能缩短与市区的差距,2009年人均GDP约占全市人均水平的65%,差距仍然较大。

(四)农村产业布局不尽合理

各类工业园区的聚集效应不强,区域性优势产业空间集中度较低,产业集群化发展特征尚不十分明显。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较少,产业链条上加工、流通

环节依然薄弱,影响了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有效组织农民、提高农民参与经济发展组织化程度的主要形式,有利于加强农民与市场的联系,规避市场风险。但农民长期以来缺少自己的行业组织(行业协会)、劳动组织(工会)和各种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化程度不发达。

另外,长期积累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二元结构造成的户籍、就业、医疗、社保、教育等方面的城乡差异仍然较大。

三、推进大连市城乡一体化对策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动力包括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内生动力主要是由农村和城市的各自产业发展所形成的动力构成,如: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以及乡村工业化等;外部动力主要由外部因素构成,如:交通通信的发展、政府政策的推动、城市发展的辐射等。因此,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不仅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城乡要素自由流动转换为条件、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基础的聚集扩散机制发生作用的自然产物,而且是以政府为主导的、以建立城乡均衡决策机制为条件的、以规划政策制度为手段的统筹协调机制发挥作用的自觉结果。日本虽然是市场经济国家,但城乡一体化整个过程都由政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初期阶段,政府应该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发展中后期,政府应扮演引导的角色,着力于农民的公平待遇和保障体系的建立。

(一)积极推进管理和制度创新

编制和完善城乡规划。规划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龙头和基础,要从城乡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考虑城乡布局、生产力布局、要素和人口布局,形成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规划体系,实现城乡资源的统筹安排和利用。要保证规划的适度超前性和执行的刚性,覆盖英国整个城乡的地下管网设施,是在100多年前的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规划建设的,仍然能够满足实际的需要。

推进教育和培训政策创新。城乡基础教育要向均衡化方向发展,全面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的水平和素质。加强对农村再就业的培训,建立起与职业需求相适应的“农转非”劳动人口就业培训机制。

推进土地政策创新。建立符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土地制度,使土地资源的流动更加符合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既防止城乡土地分割的不经济状况,也防止乡村土地过快转化为商业用途,综合发挥城乡土地的作用,在更高层次上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整体提升城乡价值。

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制度创新,推动商贸物流、旅游文化、现代服务等行业的加快发展,促进城乡之间的信息流通,使生产资料、技术、信息等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

(二)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确保城乡要素流动渠道畅通。由于城市中心过于拥挤,美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实施有利于郊区发

展的住宅政策。通过建造州际高速公路和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缩小了各区域之间的城市差异与城乡差异。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汽车在家庭的普及,英国人口开始大量向小城镇迁移,英国政府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以带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整体经济发展。大连要进一步加快公路改造,提高道路等级,打造城区至各乡镇干线公路交通圈,切实抓好村级道路硬化工程建设。逐步推行城乡供水、供气、供电、排污、防洪减灾、通讯、垃圾清理等公用设施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服务设施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资源共享、分步分级实施的要求进行,统筹安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度。

(三)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和布局

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是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动力,日本依靠工业化政策,以二三产业发展为主要动力,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要遵循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区域分工合理,发展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得到充分利用的产业空间布局,以各级各类开发园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依托,大力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培育特色产业群,带动兴起一批富有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更好地发挥承接大城市辐射和服务农村地区的功能。

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农业也相应较为发达(如美国),农业部门生产率的提高是城市化顺利进行的基础,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保护农业的发展。借鉴日韩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动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变“小农”为“大农”、“强农”,提高“三农”的自我服务水平和内生发展能力。新农村建设必然伴随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应因势利导,加大对产业大户的引进和培育,制定政策,引进、培育、发展如英国CO-OP集团那样的大型农业集团,促进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变,同时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直接送到合作社所属超市销售,缩短了中间环节,降低了生产成本。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以现代农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升级,实现农村三次产业联动协调发展。优化二、三产业结构,核心是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要着重解决农村工业布局零星分散问题,引导农村工业向小城镇聚集,促进城乡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城市工业要将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逐步向乡村转移,以吸收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工业除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可以引进城市的技术和人才,适当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

(四)依靠“多中心”联动发展

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都市圈就成为城市化的主体形态。辽宁沿海经济带的迅速发展,为大连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极大的推动力。日本的城乡一体化主要集中发展几大都市中心,然后形成都市圈,带动周边农村发展。大连也需要依靠

多个中心城市为节点,众多小城市带动广阔农村为支撑来实现城乡一体化。跨区域的经济社会协调活动,必须依靠制度创新,有的甚至是更高层次的强制型制度供给来确保更大范围内城乡一体化协调、高效、联动推进。

加强产业链条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打破行政界限,把产业链条延伸到县城、中心镇甚至中心村,发展产业集群。通过产业合作实现城乡合作,进而推动城乡一体化向深层次发展,逐步扩大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以特色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促进乡村工业向城镇集中、家庭工业向特色产业集聚区集中、一般企业向优势企业集中。

产业集群是城乡一体化的内源驱动力,在产业集群带动下,以乡镇为前身发展起来的小城市群正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结点。依托产业集群发展起来的乡镇迅速扩张,乡镇的空间形态开始向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在“全域城市化”下的城市新框架,大连城市正在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模式战略转型,打造一小时经济圈,实现多组团并举的发展模式。随着“全域城市化”的脉络延伸,将来更多个性鲜明、功能明确的新兴城市组团将依托海岸线、依托产业轴线呈现“多点开花”之势,对大连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加快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加大投入,加快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城市的接轨,逐步建立城乡一体,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医疗、教育和其他多种帮扶机制为辅助的社会救助体系。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夯实农村文化体育基础,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重视并支持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提升农村科技进步水平。

增强可持发展意识。城乡一体化是要使城乡社会相互协调,共同繁荣,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人类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因此,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以人为本。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主要反映两个方面:第一,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保护农业、建立自然保护区、在建设新城时引入农业景观,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使人类可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第二,提高人的素质,使人们都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白己的生存和发展”。大连要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科学发展观,来推进城乡生态一体化的建设。

(作者赵维良系辽宁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柳中权系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大连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

第二篇:苏州地区城乡一体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苏州地区城乡一体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建设规划视角下的分析

苏州大学商学院 陈 峰

[摘 要]苏州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与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的苏州模式是分不的。大批小城镇成为连接城乡的枢纽, 它们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市化进程。本文从建设规划的角度出发, 分析苏州地区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 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一、引言

传统发展观强调以GDP 的提高为主要的内容, 但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发展观” 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思路。“不管白猫还是黑猫, 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渐渐变成了“绿猫(green cat,意指追求绿色GDP)、透明的猫(transparent cat, 意指公开透明的发展)”。2006年3月5日, 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 “城乡协调发展”, 同时指出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所以在现阶段, 是否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注逐步取代了对发展速度的关注。鉴于苏州地区在我省乃至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地位, 其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规划研究是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在苏州地区城乡一体化过程中, 良好的建设规划不仅对本地区的今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其它地区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将主要分析在建筑规划视角下苏州地区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并最终作出相应的对策。

二、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回顾

从世界城市化发展进程来看, 城乡一体化过程可以根据城市化程度的不同

1近年来, 许多国内外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 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和建筑规划等多个方面, 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角度也有所不同。

建筑规划学领域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一体化预先做出统一的规划, 即对

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从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来看, 在土地资源稀缺的前提下, 要达到越高的城市化水平就需要对土地资源预先进行统一合理的规划, 使得原来的粗放式开发转向集约式管理,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苏州地区城乡一体化的问题——基于建设规划的视角下的分析

苏州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与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的苏州模式是分不开的。苏州模式的最显著特点是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 使得苏州可以采取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措施来协调工农关系, 稳定农业生产。大批小城镇成为连接城乡的枢纽,它们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市化进程。所以, 苏州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乡镇工业推动的城市化, 从建设规划的角度出发, 就不难发现苏州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村镇建设缺乏规划, 导致土地资源浪费

由于各地自然的、经济的、历史的和社会文化的差异, 加之长期以来的 “城乡分治、城乡分策” 的观念, 导致苏州地区城乡一体化的缺乏城乡统筹规划, 最终带来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近年来, 苏州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建房热情较高, 乡村别墅比比皆是, 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 村容村貌差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镇的建设虽有规划, 却由于攀比心里导致大搞不切实际的镇广场、街心花园等 “靓化工程” , 造成土地资源以及资金的很大的浪费。

由于自然村镇的布局比较分散, 城乡资源难以整合, 增加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难度, 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 规模小而全, 城镇建设缺乏品味,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村镇建设缺乏规划, 导致环境污染

传统的环境保护观念只注重城市的环境保护, 忽视小城镇的环境保护, 有些村镇甚至为了追求经济指标而不顾乡镇的环境容量的限制, 盲目引进和发展污染严重的大企业或被城市淘汰的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的生产设备和工艺, 加之本来就存在没有污水或废气的净化能力的小企业(包括印染造纸等行业,吴江地区为典型), 造成企业产生的 “三废” 直接排放, 加剧当地水、土地和空气等环境污染, 使得苏州地区一些村镇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目前由于苏州一些城镇环境质量水平低;加上这些城镇就业岗位不足以及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使城镇失去了对农民的吸引力。乡镇企业的分散布局导致集聚效应难以充分形成, 使大多数乡镇人气不足。近年来经济增长逐步, 曾是小城镇建设主要资金来源的乡镇企业在改制完成后, 小城镇建设缺乏投资, 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停滞状态。

四、实现苏州地区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基于建设规划视角的分析

为了实现苏州地区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这个最终目标, 我们必须首先在土地建设规划方面着手, 对)苏州地区城乡的土地资源进行整体规划, 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城乡环境, 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加强苏州地区城乡的整体规划, 明确建设发展方向在我国的21 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 要加强城镇体系规划, 积极发展中小城市, 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 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适时、科学、稳妥地调整城镇行政区划设置, 构建适应我国城镇可持续

发展的体制框架、政策框架和规划体系,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 完善城镇社会经济综合发展规划, 分类指导不同类型的城镇发展。所以, 苏州地区应该确立本地区的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纲要, 重点编制好城区发展规划和全市的城镇结构规划以及重点镇10平方公里以上建成区的镇域发展规划。以规划为龙头, 整合空间形态, 优化产业布局, 完善路网骨架, 确定重大基础设施,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初步形成城市化的城镇体系。坚持 “有所为, 有所不为” 的原则, 加快城区和重点镇建设, 采取有力措施, 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 工业向园区集中, 土地向规模集中。加强土地的动态规划, 实行土地的一期、二期、三期等滚动开发规划, 避免由于缺乏规划而造成的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大力推进苏州地区乡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城镇环境

根据党的十六大要求, 苏州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城市功能开发为主线, 进一步优化发展和完善城镇基础配套设施,如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 使得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即在规划和建设城乡基础设施时, 统筹安排, 减少重复建设, 在增强城镇载体功能的同时节约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和运营成本。加强城镇综合治理, 改善城镇环境, 形成苏州地区各具特色的城镇风格(例如苏州水乡风格), 全面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合理规划城市乡镇的建设用地, 建立并严格实施土地 “绿线” 管制制度, 确保一定比例的公共绿地和较大面积的城乡周边生态保护区域。加大城乡绿化建设力度, 提高大气环境质量。大力推动园林城市创建活动, 减轻 “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城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及市容环境管理, 减少扬尘和噪音的污染。为苏州地区经济的继续腾飞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顾朝林1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 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1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01

[2]洪银兴, 陈雯1 城市化发展的新模式1 经济研究,2000年第12 期1

[3]杨玲1 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1 生产力研究1 2005 年第9 期1

[4]李同升, 罗雅丽1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村镇建设思考1经济研究参考 2005 年第70 期(总第1934 期).[5]Cooper Remo.2004: The Beijing Consensus, Paper ofForeign Policy Center, www 1fpc1org1uk.

第三篇:榆林城乡一体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榆林城乡一体化建设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市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发展规模小、密度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农村社会事业比较落后;南北差距逐年增大;产业结构单一等。为此,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要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系统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是指导城乡一体化协调和健康发展的首要环节。根据2008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转变过去国土规划与城市规划对城乡分割的理论与实践模式,高度重视城乡一体规划工作,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深化规划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规划的管理新体制。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力,严格规划实施和监督。

二、要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按照大体系构筑、大城市带动、大园区承载为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市县域城镇建设、产业聚集、生态涵养、旅游发展城乡体系空间布局;全力打造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域百万人口中心大城市,带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和谐发展。打造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节点和平台,推动农村人口向重点城镇集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三产的吸纳作用,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交通体系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以宅基地换房等多种形式,分层次稳步推进引导农民向中心城区、组团中心区、中心镇、一般镇和中心村集中。围绕实施“千企帮带、百村示范、十村样板”工程,建设1000个新农村,保护好、发展好一些民办企业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探索走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居住方式改变有机结合的路子,建设田园式新型社区,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三、要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坚持“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原则,完善城乡经济体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协调发展,加快构筑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共享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主要手段,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按照结构优化升级、优势行业突出、产业集群带动、区域协调推进、发展模式转型的战略要求,进一步推进工业项目向园区、基地集中,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规模大、质量高的特色产业集群区。

四、要推进城乡劳动和社会保障一体化。进一步加大力度,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项目齐全、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标准适当的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到2015年农村社会保障实现与城市社会保障基本接轨。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安置政策,将全市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保,切实保障农民利益。要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网络体系,健全劳动就业管理、服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服务网络,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五、要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普及普通高中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卫生事业,以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为重点,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一体化发展。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向农村延伸,保证城乡居民公平享有付费合理的基本医疗服务。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创新文化管 1

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扩大先进文化向农村的辐射范围。完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规范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和村级重大事务决策机制。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根据我市“两基地、一中心”建设要求,有针对性地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

科学发展 富民强市

第四篇: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范文]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发言提纲

10级音乐学2班刘永辉学号:20105141206

题目: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主要内容:

1、城乡一体化的背景;

2、城乡一体化的概念;

3、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怎样发展城乡一体化。

中心思想: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面对社会主义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城乡一体化成为了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这种趋势的到来我们应该思考一下“如何发展城乡一体化?”;“在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和处理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这就是我所要发言的中心思想。

结构安排:

一、城乡一体化的背景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二、城乡一体化的概念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2、贫富差距,文化和心理的差异过大(要消除以至弥合这种差距,就要:a/是城市如何以更多的空间和宽容的心态接纳农民;b/是农民如何以自身的能力、素质、文化和心理适应城市;c/是政府如何为这种城乡之间的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和服务安排。);

3、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污染过于严重;

4、劳动力市场不够健全;

5、乡镇政府机构人员冗杂;

6、教育体制不够健全,经费投入比例偏差过大;

7、社会歧视压力过大,农民工就业难等等。

四、怎样既好又快的发展城乡一体化

1、稳步推进城市化

2、调整国民收入分配

3、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4、精简乡镇政府机构

5、依靠科技和制度创新繁荣农村经济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问题与探讨

城乡一体化问题与探讨

【内容摘要】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经济和社会结构不断转化的过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入推进,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的二元结构,必然向城乡一元的现代化结构转变,这就是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它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近年来我国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的讨论做一综述,以期推动关于这一问题讨论的深入。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问题探讨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①,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的概述

(一)城乡一体化的背景

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总体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城乡差距非但没有缩小,而且正在逐步拉大。造成我国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的最直接原因是,长期以来政府运用政策和制度手段,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间接的原因是,在国家人为政策性干预下,城乡居民在税负、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没有享受同等的国民待遇,尤其是始于1958年的以城乡分割为特点的户籍制度,不仅在身份上强化了城乡的先天差别,造成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权益保障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而且加剧了城乡结构的失衡,使城乡差别制度化②。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结构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综合国力明显提高,2005年全国人均GDP达到1700多美元,农业总产值在GDP中的比重由28.1%下降为12.5%,农业劳动力在总就业中的比例由70%以上下降为46%,城镇化率由17.9%提高为43.0%。这些 1

成果为在新时期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物质保证。按照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一般认为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指标是,人均GDP高于1000美元,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低于15%,农业劳动力在总就业中的比例低于30%,城镇化率高于40%。因此,我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条件正日渐具备,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一体化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顺应形势发展,及时明确了要对农业、农村、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并出台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从2004年和2005年两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可以看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已经开始实施,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力度正在不断增强。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一体化”。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的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生态、环境学者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

我们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

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根本应该废除原有的城乡二元体制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废除现行的人口流动管制。

二、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落后,城乡之间的“鸿沟”需要逾越

思想观念落后,城乡之间的“鸿沟”需要逾越。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和组织者,少数领导干部没有充分认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意义,不能辩证处理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等能够产生直接效益的工作上,而对城镇建设、农业劳动力转移等工作重视不够③。作为实施城乡一体化的主体,一些群众思想僵化、行动消极,突出表现为四种心理:一是留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认为“种田是万本利、进城是找苦吃”,既不愿意离土、也不愿意进厂;二是怕离开土地失去生活依靠,怕进入城镇找不到就业门路,怕转移住宅不适应环境;三是划地为牢,死守田园,欺生排外,不愿对外交流;四是等待观望,苦度穷熬,寄希望于政策搬迁,寄希望于政府扶持。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人为地在农村与城镇之间划上了界限、制造了“鸿沟”,难以推进城乡通融、协调发展。

(二)政策环境不优,农民进城的“门槛”需要降低

政策环境不优,农民进城的“门槛”需要降低。在户籍管理方面,现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的制度没有彻底改变,农民进城必须达到有关部门制定的各种标准,而且户口迁转手续繁杂,一些地方还要缴纳增容费、城建费、保险费等高额费用,在计生管理、人口暂住等方面也受到诸多限制;在土地使用方面,由于存量土地的置换转让缺乏具体规定,加上国家对建没用地实行严格控制的统一政策,致使农民进城难度很大;在发展环境方面,少数地方对在城镇生产经营的企业和个人,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的问题屡禁不止,就业、教育、医疗等制度不同程度地存在“城乡有别”,抑制了农民进城的积极性。种种有形和无形的“门槛”,把大量想进城的农民拒之城外

(三)文教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涉农社区新建的文化活动场所甚少,大多数社区都是利用旧场地进行改建、维修,设备陈旧、简陋,设施设备配置不全,面积远远小于所规定的标准;与城区教育资源相比,涉农

街道存在生源不平衡和结构不合理,以及投入不足、师资匮乏、管理落后等问题。涉农区域卫生资源相对不足,存在原有基层卫生预防保健网络不健全、新的卫生资源规划不尽合理等问题。

(四)农村劳力培训机制不健全

农民自身对技能培训的选择具有一定盲目性,自主创业意识薄弱,劳动者接受培训和就业愿望不强;政府导向力度仍然不够,政府在具体协调中下达培训目标任务,但是为完成目标任务在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中过于重视数量,缺乏定单、定岗、定向式的培训,造成培训后人员不适应市场需求,寻求不到合适的岗位。

(五)建设投入短缺,城镇发展的“瓶颈”需要突破

目前,小城镇建设的筹资渠道窄、建设投入少。金融方面,随着基层金融机构的撤并收缩,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大中城市,小城镇建设的信贷投入微乎其微;引资方面,受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小城镇的发展环境无法与大中城市竞争,吸引外商进镇投资的规模有限;财政方面,由于县财政实行垂直管理,乡镇政府无力调剂资金用于城镇建设,县级财政由于“僧多粥少”而力不从心、鞭长莫及。由于银行投得少、向上争得少、市场筹得少,小城镇建设只能依靠土地收益和社会投资作支撑,而绝大多数农民刚刚跨越温饱,进镇建房后资金所剩无几。从而,资金短缺是制约城镇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探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一)以深化认识为突破点,理清城乡一体化的工作思路

发展小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带动农村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是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是加快结构调整的“推进器”,是城镇辐射农村的“连接点”。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摆在突出位置,强化工作措施,精心组织实施。推进城乡一体化总的思路是建设城镇、提升村庄、城乡互融、协调发展,最终消灭城乡差别。具体实施中,要坚持四个结合:一是坚持繁荣农村与发展城镇相结合。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农民才能进城,才能缩小城乡差别。二是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不能一哄而起,盲目发展。要在有效利用现有城镇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已经形成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城镇优先发展,特别是加强中心镇、口子镇和边贸镇建设。三是坚持凝聚内力与借助外力相结合。既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地的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走特色发展之路;又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打破各种不利于城镇发展的体制束缚,广泛开辟投融资渠道,增强城镇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四是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发展小④

城镇,不能以牺牲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代价,应注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以完善政策为立足点,营造城乡一体化的良好环境

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是农民向城镇转移的过程。农民进城与否,归根到底是一种利益选择,无利可图或者得不偿失,农民必然不会进城。因此,要完善有关政策,为农民进城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完善户籍管理政策。放开农民进镇落户的限制,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彻底消除户籍制度的“等级烙印”,使其转变为一个单纯的人口登记制度的工具,最终实现城镇户籍管理一体化。对长期在小城镇工作、有稳定的职业收入和住所的农民,允许转为城镇户口;对不具备转为城镇户口、但在小城镇居住时间较长的,可办理城镇常住户口;对在乡镇企业工作的农民,可将户口迁入所在企业统一管理。二是完善土地使用政策。对小城镇建设用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划拨、统一管理,并建立严格的耕地审批和考核指标体系。以稳定农村现行土地政策为前提,妥善处理农民离土进镇与稳定土地承包政策的关系,解决好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问题。三是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加快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与城镇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逐步建立健全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镇落户农民及相关人员的后顾之忧。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是领导重视

党政领导要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了还清城乡二元结构欠下的旧帐,寻找各种方式途径,向“三农”输血、向“三农”倾斜,努力在财政预算、重点项目和工程建设、兴办社会事业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时,坚定不移地把农民作为受惠中心,把农村作为发展重点。同时,政府职能要准确定位,必须针对管理幅度小、机构交叉多、资源共享差、职能不配套的问题,对有关行政管理制度进行适应性改革。必须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公共财政制度,使财政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的支出结构趋于合理,把更多的资源尽快投向农村。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核心是统筹发展

从实际出发,制定较为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切合实际的政策措施,不断地拓展思路、整合资源,采取有效的发展措施,在统一规划指导下,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积极探索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构建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开创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局面⑤。在统一规划中,要明确各个区域的功能定位,有效整合城乡资源,立足现有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城乡发展基础,把广大农村纳入城市规划范围,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延伸到农村、社会服务设施配套到农村

(五)以城镇建设为着力点,优化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

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抓好城镇建设,增强城镇对人口的吸纳力。一是科学化规划,以规划扬特色。要根据区位优势、自然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明确城镇发展的定位和方向,对乡镇企业和工矿企业发达的着力建设工业主导型城镇,对矿产资源和土特产品丰富的着力建设资源开发型城镇,对沿交通干线、区位优势明显的着力建设商业贸易型城镇,对人文色彩突出和山水风光独特的着力建设旅游服务型城镇,形成设施齐全、品位高雅、特色鲜明、风格迥异的城镇体系。二是坚持优质化建设,以建设创精品。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权威性,树立精品意识,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严把施工资质关、材料质量关、竣工验收关,确保建设高标准高质量。三是坚持规范化管理,以管理树形象。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快社区建设,整治脏乱差现象,切实做到管理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环境优美化。四是坚持市场化运作,以经营养城镇。树立经营理念,把城镇可盘活存量资产推向市场,实行资本营运,走“以城建城、以城养城”的滚动发展之路。

注释

①冯雷.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农村经济,1991(1)

②袁政.中国城乡一体化误区及有关公共政策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2)

③杨荣南.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几个问题[J].城市规划,1997(5)

④毛寿龙.中国地级政府的过去与未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5(2)

⑤曾万明.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城乡一体化建设[J].农村经济,2005(4),第99页

参考文献

1、潘永江,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城乡一体化进展 【J】现代经济探讨,2001,(2)

2、公文易文秘资源网

3、维普资讯网

4、应雄,城乡一体化趋势前瞻 【J】浙江经济,2002,(13)

下载大连城乡一体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连城乡一体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综述[本站推荐]

    关于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综述 城乡一体化是人类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必经之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城乡一体化是协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太原市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它是针对城......

    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莆田市为例 朱勇东1,2,邱荣祖1,王祖荣2 (1,福建农林大学 交通与土木工程学校 福州 350002;2,莆田汽车运输股份有限公司 莆田 351100)......

    城乡一体化对策

    本规划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是指珠三角公民所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够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逐步实现对接共享并最终达到同一标准的过程和状态,内涵包括资源共享、制度对接、要......

    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1

    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王宗友 (巴东县溪丘湾镇计生服务中心,湖北 巴东 444300) 摘要:我国已基本建立起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与新......

    城乡一体化问题探讨

    城乡一体化问题探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

    城乡一体化问题与思考

    目录 1.城乡一体化的背景„„„„„„„„„„„„„„„„„„„„2 2.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与本质„„„„„„„„„„„„„„„„„2 3.城乡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城乡客运一体化措施与研究对策

    城乡客运一体化措施与研究对策 城乡客运一体化措施与研究对策 打破城乡客运二元化格局,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