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发展
论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发展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和积累的根本成就,其形成发展是离不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所奠定的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八大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历程作了梳理回顾的同时,更加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关联,并鲜明地强调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特色”,使得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关键词】党的十八大 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 【文章来源】本文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会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收入论文集《党的十八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作者简介】熊晓琳,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杨增岽,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文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会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收入论文集《党的十八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八大回首近代以来我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给出了一个更加掷地有声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90多年来,党领导人民开创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可以说,透过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不难发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阐释所体现出来的理性与确定、所彰显出来的自信与憧憬,党的十八大是最明显、最充分和最全面的。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党的十八大理解为是对过去90多年来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根本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起点、新征程。本文结合党的十八大的新表述新论断,谈谈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与发展。
一、党的十八大系统梳理和回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过程,明确阐述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脱离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回归于起初的萌生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了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整体性过程的理解,实际上就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并不存在一个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时间上断裂的过程。这对近年来出现的一股将“改革开放前28年和后30年”、“毛泽东和邓小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绝对对立起来的错误思想观念。这实际上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即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历史时期,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在落后贫穷的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充分肯定、充分认可和充分敬重,是对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党紧紧团结、依靠和带领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过程、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所作出的重要奠基的科学阐释。
十八大报告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不论宝贵经验、理论准备,还是物质基础,无疑都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团结带领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实践中形成的。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完成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随即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就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宝贵经验,概括地讲,就是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理论准备,鲜明地体现在党的八大以后毛泽东所发表的不少著述以及谈话当中,当时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著作方面,特别是《论十大关系》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实际上也强调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强调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之间的关系,蕴含了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思想,是富有前瞻性的思想。物质基础方面,比如当时60和70年代的“三线建设”,通过大规模的以工业、交通和国防科技为重点目标的基础建设,西部地区的经济水平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得到缩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初步改变了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成为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重要助推器。许多重大的科学进步和技术发明、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成也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因素都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除此,我们还应看到毛泽东本人的思想当中,也有很多想法观念实际上是同后来改革开放的基本精神和某些做法是一致的。比如,毛泽东强调不能把商品生产同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同样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要按价值规律办事,实现按劳分配且不能过分贫富悬殊等等,不能不说同我们现在所论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中的不少精神实质和理论内容是一致的。而且要指出的是,毛泽东后来看到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事实后,也曾强调要“以苏为鉴”,反对修正主义,走中国自己的路,在中苏关系恶化的背景下主动同美国建交,这些史实也都充分说明毛泽东在探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并非固步自封、唯效苏联。简单把毛泽东时代划定为所谓中国的“斯大林模式时代”,冠之以僵化、封闭的代名词,本身是存有偏见的,至少在认识上不够周全。对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毛泽东曾说:“解放后,三年恢复时期,对搞建设,我们是懵懵懂懂的。接着搞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建设还是懵懵懂懂的,只能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是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对待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毛泽东并非情愿全盘照搬,只是当时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不仅中国如此,当时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普遍存在这一问题。
党的十八大在科学认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客观、逻辑地梳理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历史脉络。报告指出:“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理论和制度的不断创新,“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说,十八大梳理和回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过程,明确阐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等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所作出的不同的重要贡献,不仅使人们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中国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历史逻辑,也确证了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
需要指出的是,十八大报告以一定的篇幅来阐述不同时期党的领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发展的不同贡献,是一种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态度,更是我们党的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这恰巧是社会主义国家要牢牢记取的。苏共之所以垮台,很大原因就是因为自赫鲁晓夫以后的苏共领导人学不会继往开来,而是为了凸显个人而后者贬低、否定前者,抽去了作为历史的前任领导人的根基,才使得苏共的根基被彻底动摇了。笔者以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种深化,表明我们党已经具有了正确、科学的社会主义观。
二、党的十八大更加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首次阐释了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及其三者逻辑关联,并以世界眼光强调坚定“三个自信”
党的十八大在十七大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作了强调和阐释。不仅如此,还进一步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了深入阐释。既把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明确界定,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及其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作了区分,同时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构成以及不同制度间的层属关系作了剖析,使得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更为立体和全面了。
我们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时,通常会从三种维度分别把社会主义当作一种社会制度(社会形态)、或一种实践运动,或一种理论学说。同样,怎样才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说清楚,也离不开这个三个维度。自然而言,我们会得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着眼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恰好是对现实的我国社会主义实践运动的生动诠释。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表述与十七大报告相比较,引人注目地增加了三个内容,一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新增的三点,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内涵更为全面、准确和科学。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富有时代感,又富有历史感,更具有前瞻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具体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理论,另一方面,这一理论体系本身也同时在建设发展的实践中得以检验、丰富和发展深化。所以,它是开放的体系,不是封闭的,所体现的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反映的是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的客观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作为一个制度规范的集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社会在现阶段的中国所呈现出来的制度形态或制度要求,其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必须坚持的价值取向,也是我国在当前历史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探索得以始终坚持和遵循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和方向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八大在科学阐释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具体内涵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三者的内在关系,即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并认为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可以说,这在以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阐发中是崭新的。它表明,我们党对当下所走的路越来越清醒,越来越意识到“要走什么路”,“要走到哪里”,“怎样走才能走得更稳更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确立,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史上第一次立足于东方的中国,把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成功地对象化、具体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一定意义上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这种由“彼岸”到“此岸”的发展,在十八大报告中体现得非常充分。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创立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充分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一再强调“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特殊性”观点的科学性。马克思曾经指出:“我们从来没有断言,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到处都应该采取同样的手段。我们知道,必须考虑到各国的制度、风俗和传统”。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列宁也曾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20世纪50至60年代,教条式地对待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把社会主义纯粹理解为所有制形式上的公有制、分配方式上的平均主义、生产上的计划经济,照搬苏联模式,后来又寄望单纯地通过生产关系的大变革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犯了不少错误,也走了不少弯路。这段历史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并不存在唯一的普遍的正确模式,而只存在于具体的、民族的、历史的、带有各国不同特色的模式。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还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或别的什么主义,就在于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党的十八大坚持了十七大所作出的科学论断,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就在于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后来,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的改革发展真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主题,三十多来我们才没有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矛盾斗争中迷失方向,既没有出现像拉美国家70年代的经济持续衰退、贫富极度悬殊、政局动荡不断的“拉美陷阱”,也没有出现像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颜色革命”地缘政治灾难。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属性,正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的根本所在。科学社会主义属性或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当下中国现实条件下的历史展开、具体实现和鲜活运用。
还要看到的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这三个自信从根本上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更为清晰理性,也表明我们敢于向世界特别是向“不时有傲慢与偏见之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昭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勃勃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事业不害怕“孤独”,相反只怕社会主义者自己不相信自己。“中国模式”、“北京共识”的引人关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在逐步令人“饶有兴趣”。从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八大所肯定、诠释和仍将长期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一个有利契机。
三、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深化了对新世纪新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些论述,即道明了我国为什么不能搞纯粹的“一大二公”,甚至还得容许某些资本主义的因素的存在,也说明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和任务,实际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一种具体的认识深化。
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形态的崭新开始,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光辉前景。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之所以成为“科学”,借用一位西方学者伊格尔顿的观点,正在于马克思“将注意力从未来的美好幻想转移到枯燥的现实工作,但正是在这里,他找到了真正丰富多彩的未来。他对过去的看法比很多思想家都更为忧郁,但他对未来的憧憬与很多思想家相比都更具希望”。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社会主义学说之所以称之为“科学”而不是“空想”,就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真正找到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可行的“走出奴役之路”,而且他们意识到“那些投入中在畅想美好未来中的精力,如果用在政治斗争中将会更有成效”。社会主义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邓小平正是强调这一点,才会说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光说好还不行”这样简洁明了却意蕴深刻的话。
首先,总依据的提出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方位问题。初级阶段,生产力远不够发达,无法消除两极分化,还得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也不能实现按需分配,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和生存的需要,人的自由个性发展也还受到多重因素的限制,在此历史条件下,任何先进的社会制度都需要讲求优先满足和解决人们吃穿住行等物质生活的第一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要解决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人民生活幸福的正确道路。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其次,总布局的完善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一种具体的、阶段性的特殊形态要“注重些什么,建设发展些什么”的问题的认识。党对“总布局”的认识是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从注重政治和经济,到注重政治、经济、文化,再到最后全面注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布局可以说更加全面、更加科学了。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实践上讲,着眼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理论上看,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建设发展些什么”的问题的回答。总布局,实际就是总任务的具体要求。
再次,总任务明确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的中国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是实现“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总任务提出了我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要求,决定了当前需要凝聚力量、攻坚克难,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最终目标在现阶段的中国的具体体现,体现了共产党人看待和处理社会发展问题时遵循和坚持的长远目标、短期目标和中期目标的辩证统一的政治智慧。
总之,十八大首次提出“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这对于我们党准确把握社会发展脉搏,明晰社会历史方位,科学实施社会管理,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具有深远意义。从起初“摸着石头过河”的迷茫中逐步探索,到今天坚定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三个自信”,是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的科学化认识的过程,背后彰显的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
四、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及“特色”二字的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特色”的提出,较早是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阐述的。他在讲话中指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可以使长期以来所强调的“中国特色”的内涵更加具体、更加丰富,对于统一思想认识,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哲学上讲“特色”,一般是说明事物发展或矛盾的特殊性,强调“一般里的特殊”、“共性之中的个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运用唯物辩证法来看,可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解为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一种具体的、阶段性、民族化的特殊社会形态,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一种特定样态。自然而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有社会主义的一般属性(即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也具有中国的个案的特殊性(实质就是总依据)。正是这样,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加上中国个案的具体性,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规律性。
过去,有的人常常质疑改革开放政策是“打左灯,向右走”、“形左实右”,意指我国“改革是改向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曲解。此前,应该说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底“特色”在何处,其实并没有过多阐释,甚至在某些思潮争鸣中还避讳谈论“特色”问题。党的十八大在这一问题上,旗帜鲜明讲特色,而且讲了“四个特色”,显然这是非常富有政治智慧的。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其实并不能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特色,“四大特色”只是认识的一个新阶段,不能将其看成是固定不变的。相反,这“四大特色”具有足够的开放性,每一个“特色”其实里面还可以由若干个、甚至是许多的“小特色”来构筑、充实和丰富。
当然,十八大对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具体内涵尚未深入地展开论述,为此这在有的观点看来,似乎还只是带有框架性地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的类别问题,但是,要看到,“四大特色”其实具有很强的抽象度和概括性,其已为我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何处”的问题提供了方向和角度,也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理解更加丰富、更加具体、更加清晰了。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960年,第544页。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第10页。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1999年,第117页。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第11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1964年,第179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1995年,第693页。
《列宁全集》(第28卷),1990年,第163页。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第13页。
[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李杨等译,2011年,第81页。
[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李杨等译,2011年,第73页。
王炳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特色”内涵的探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13-17页。
第二篇:论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论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
2012年11月份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进入到全新的阶段。以十八大的召开为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得到了许多的丰富和发展。
首先,在十八大会议上确立的以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在更加重要的突出地位,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12 年 11 月 8 日下午,即中共十八大召开的当天下午,习近平在参加上海组讨论时,就鲜明地指出,十八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1]。
其次,总书记明确提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014 年 10 月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这也反映出了我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再次,十八大报告中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做了新的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内涵的论述有三个要点:一是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二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三是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发展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这是对以往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四是明确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对“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继承和创新。
以上三个方面,反映出党和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坚定继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实现现代化,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必由之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是结合时代背景、历史背景和未来发展需求探索出的中国人民自己的道路。只有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才是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做了很多的丰富和创新,具体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新认识。2012 年 11 月,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十八大报告还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要求”这一概念,同时还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事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等一系列重要判断。
对于以上的论断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归纳出十八大以来,我党对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新认识着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继续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内在要求。比如,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努力适应经济新常态进行供给侧改革,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理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其次,更好地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现今我国鼓励实施“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其实质也是在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依靠和发挥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我们的改革发展事业才可能不断取得成功。再次,坚持了公平正义和共享发展成果,这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公平正义既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所在。发展共享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出社会主义“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内在本质。最后,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前无古人,只有在党的坚强核心领导下,全国各族各界人民才能形成社会主义发展的合力,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和引领力,保证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等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和完成。
二是丰富了社会主义改革的论述。2013 年 11 月,中共中央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这一决定的发表,表明我国的改革事业进入到“深化发展”的新阶段。对于社会主义改革的论述出现了新的表述,比如“重要法宝”,“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等,非常富有新意和深意。首先,《决定》对于改革的性质做了阐述,“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其次,阐明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再次,阐明了改革的目标。《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3]力现代化。这一目标与以前的改革目标相比较,更为全面,更加深入到本质。最后,《决定》对市场与政府关系做出了新的论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同时,也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理念。从“社会管理”转变为“社会治理”,这是我国社会治理的重大理论创新和进步。
三是确立了“依法治国”这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2014 年 10 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理论的创新,对国家的治理理念和我党的执政方式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依法治国理论由来已久,但是在十八大之后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凸显出“依法治国”在我国现代化发展中的重要性。
四是各项理论新论述层出不穷,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中国梦”、“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一带一路”、“三严三实”等等,这些理论的创新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以经济领域的“新常态”理论为例,它对我国经济深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国内外都出现了质疑中国经济未来增长前景的声音,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将会出现硬着陆。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了我国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的论断,一方面稳定大家的信心,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前景仍然是光明的;另一方面,阐明经济下行压力出现的原因,针对原因寻找措施,并提出要对经济放缓的客观情况加以适应调整,将GDP目标定位在合理的区间,不能再像有的地方政府那样,照搬以前“GDP至上”的发展理念,而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综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这是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工作方法和理论创新各个方面我们都必须坚持“整体论”的哲学指导思想。总书记倡导我们在理论创新中,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在“四个全面”实施过程中,要自觉把握和应用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习近平的五大思维方法,总起来看,是一个整体性的思维方法[4]。坚持整体方法论,就是坚持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就是将全局和局部统筹协调。“不谋全局无以谋一域”,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也必须要贯彻“整体论”这一哲学思 维方法。
总体归纳来看,总书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新成果,涉及和覆盖治党治国、内政外交、改革、发展、稳定等各个方面和领域。这些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既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方向,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这些新成果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回应和解决了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时人们的思想疑虑和深层困惑,必将起到“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的巨大作用,激发全国人民努力进取的创造热情和强大动力,继续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更大进步,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奋斗目标,进而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安康幸福”的伟大“中国梦”。
参考文献:
[1]王怀超:《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篇章》[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年第6期,第47页。
[2]王怀超:《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篇章》[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年第6期,第48页。
[3]王怀超:《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篇章》[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年第6期,第50页。
[4]卢肖文:《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15年第5期,第47-48页。
[5]中共中央宣传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41-44页。
第三篇:关于大学生对党的十八大召开的认识的调查
关于大学生对党的十八大召开的认识的调查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关注时政、学习时政是我们的义务也是一种责任。在十八大即将到来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关注十八大,学习十八大内容和精神。为在整个校园形成一种学习十八大的氛围,共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在此,我们做一份信息调研,了解大学生对即将到来的党的十八大的认知。十分感谢您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完成这份问卷。
您的性别________ 您所在学校________ 年级_______
1、您是否经常关注时事政治?()
A、经常
B、偶尔
C、从来不会
2、您知道中共十八大的全称是什么吗?()A、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委员会 C、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地方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地方委员会
3、中共十八大在什么时候召开?()
A、2012年10月18号 B、2012年11月17号 C、2012年10月16号 D、2012年10月15号
4、十八大召开期间您每天是否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动态()
A、会
B、不会
5、您通过那些途径了解和关注党的十八大?(可多选)()
A、电视广播 B、报纸 C、朋友同事 D、网络 E、不会去了解
6、您认为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对您的生活有何程度的影响?()
A、影响很大 B、影响一般 C、没有影响
7、您对党的十八大最关注的地方是什么?(可多选)()A、经济问题 B、文化问题 C、国防问题 D、民主政治 E、民生问题 F、党建问题 G、其他(请说明)________
8、您对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态度是()
A、应该积极参与 B、视情况而定 C、无所谓 D、不支持
9、您觉得大学生是否更应该时刻关注时政动态()A、是 B、否
10、您希望十八大以怎样的方式与我们进行互动?(可多选)()
A、网络平台 B、短信平台 C、电话热线 D、其他(请说明)________
11、您对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否有信心()
A、有信心 B、比较有信心 C、没有信心
12、你不关注党的十八大的原因是(可多选)()
A、没兴趣,不愿关注 B、没时间 C、没有获得相关讯息的途径 D、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距离太远 E、其他(请说明)________
13、您对党的十八大有哪些期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次谢谢您的合作,祝您学习顺利、生活愉快!
第四篇:浅谈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新发展
浅谈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新发展
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中国面对的国际安全压力和和国内发展压力都呈现了急剧上升的态势,对中国外交长期坚持的一系列战略原则和思维形成了严峻挑战,使的中国政府推动外交转型,在更宽视野和更高平台上把握中国和平发展的方向,中共十八大对中国外交进行了重新规划,中国外交在心态、姿态、理念及行为上,正从“被动面对内外挑战”的压力型外交向“主动进行布局谋势”的动力型外交转变。十八大以后的中国外交将呈现为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革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外交的新版外交,正式步入负责任大国外交的新时代。
环境是随着时间的转移而变迁的。环境具有继承性,同时也有变幻性。党的十八大开启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伟大进军,也开启了共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未来的崭新征程。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发扬我党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在保持外交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坚持内政与外交有机统一、中国特色与时代特征融为一体,科学研判国际形势,准确把握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加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一系列外交战略新思想,推动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指导中国外交实践积极进取,不断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
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战略新思想主要包括:以中国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指引和提振新时期中国外交;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加强外交工作的顶层设计、底线思维、策略运筹和统筹协调;丰富和深化和平发展战略思想,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走和平发展道路;将“共赢”升至外交旗帜高度,通过“合作共赢”打造命运共同体;坚持维稳与维权的统一,筑牢边海边防铜墙铁壁;坚持国家总体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弘扬丝路精神,共建“一带一路”;用“亲、诚、惠、容”理念经略和塑造周边,让命运共同体在周边落地生根;推动建设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力避大国崛起的“修昔底德陷阱”;以正确义利观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金砖国家形成更紧密、更全面、更牢固的伙伴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涉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决定可被解读为旨在提升对外战略设计和运筹能力、加强内政外交统筹协调、健全涉外事务管理体制以及阻断某些利益集团对外交决策干扰的重大改革举措,是新外交需要牢牢把握的机遇。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新外交需要把更多精力和能量投放到为国内改革发展提供直接、有力的服务上去。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落实全会精神,加紧推进新的国际贸易框架、区域合作平台和互联互通网络,经济外交以及与此相配套的政治外交必将为国内改革发展做出更直接的贡献。要着力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巩固和扩大我国同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要全方位推进人文交流,深入开展旅游、科教、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广交朋友,广结善缘。要对外介绍好我国的内外方针政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还提出,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旗帜。在这面旗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合作共赢”的理念。合作共赢是国与国之间更好的、更和谐的共处方式,追求的是一种1+1>2的和谐发展,既利人,又利己;既合作,又竞争;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激励;既不是逃避现实,也不是拒绝竞争,是以理性的态度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国际大局可以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争取良好外部条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要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要推进外交工作改革创新,加强外交活动的策划设计,力求取得最大效果。要做好外交工作的统筹兼顾,组织和协调好各方面,发挥各自优势,把外交工作办得更好。
第五篇:论十八大精神
论十八大精神
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这次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大会作了报告。十八大报告是回顾成就、总结经验的报告,是高举旗帜、科学发展的报告,是解放思想、推进改革的报告,是制定蓝图、引领未来的报告,是凝聚力量、增强信心的报告。报告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必须长期坚持指导思想。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表明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报告还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作了深刻阐述。
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全党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对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
中国共产党是十分重视理论指导的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这就迫切要求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创新不停滞,理论创新不止步,以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发展。党的十五大的一大历史性贡献,是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的一大历史性贡献,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八大报告高度评价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就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是这次大会的重大历史性贡献。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这就要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头脑,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形成全党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把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实际能力、自觉行动。中国共产党是个善于学习的政党,是个善于总结并汲取经验的政党,是个与时俱进的政党。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与时俱进的特点,“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八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实践中带领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摸索前进,在不断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总结失败教训汲取成功经验使中国在短短六十年的时间里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中国共产党是个伟大的政党,十八大报告谈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时,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在新的社会环境及挑战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新的压力及挑战,面对新的压力及挑战如何化解危险转化成中国发展的动力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有利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