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十七大报告权威表述
中共十七大报告的新表述
1.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党的十四大开始使用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间的“的”字去掉,表明我党在理论上不再把“中国特色”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特征,而是作为本质属性。党的十六大,第一次使用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去掉“有”字,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新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走5条中国特色具体道路,即“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经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已经形成并且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
2.进一步肯定改革开放——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十七大报告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历史功绩进行了崭新的总结和评价。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报告关于改革开放的新评价有力回应了理论界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论,为迎接改革开放30周年的到来做出了理论铺垫。
3.丰富统筹兼顾内容——中央和地方、三对利益、国内国际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党的文件的形式,首次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十七大报告在5个统筹的基础上,对统筹兼顾的内容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指出“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4.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目标
1979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小康”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为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出了精炼的概括。
5.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大报告以党的报告的形式,正式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消除GDP崇拜,改变过去某些方面“有增长无发展”的情况,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治理腐败经验的新概括——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十七大报告提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党的十五大以前在反腐方面强调“标本兼治、侧重遏制”;十五大开始加大治本力度,强调“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十六大以来,形成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阳光”是治理腐败最好的武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对预防和惩治腐败基本经验的最新概括和形象总结。
7.首次出现“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软实力”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法,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新举措的应用,势必扭转思想政治工作的灌输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十七大报告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述形式也是首次出现,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政府已确立从国家层面推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
8.民生愿景新描绘——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在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十七大报告首次用单独的部分对社会民生建设进行了系统论述。“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些词以前都没有出现过,实际上是对解决教育、就业、医疗、保障、住房等民生问题愿景的精炼概括和形象描绘。
9.有关分配制度的新提法——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此前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七大报告则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注重公平。关于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理论界向来有不同的表述,在党的报告中也有不同的表述。十四大报告提出“兼顾效率公平”;1993年,中央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件中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十五大、十六大坚持了这个说法;2004 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十七大报告关于效率和公平的新论述,有利于消除片面追求效率,忽视公平的认识和现象,从而进一步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常见名词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含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核心——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转变城乡经济发展和经济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
二、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开发西部资源、振兴东北部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率先发展
三、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
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立足国内经济发展,加大对外开放政府改革
服务型政府的含义: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包括四个层面: 一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二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三是形成有效制度安排。四是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
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二、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
三、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四、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第二篇:中共十七大报告最新权威表述
中共十七大报告的新表述
1.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党的十四大开始使用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间的“的”字去掉,表明我党在理论上不再把“中国特色”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特征,而是作为本质属性。党的十六大,第一次使用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去掉“有”字,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新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走5条中国特色具体道路,即“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经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已经形成并且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
2.进一步肯定改革开放——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十七大报告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历史功绩进行了崭新的总结和评价。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报告关于改革开放的新评价有力回应了理论界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论,为迎接改革开放30周年的到来做出了理论铺垫。
3.丰富统筹兼顾内容——中央和地方、三对利益、国内国际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党的文件的形式,首次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十七大报告在5个统筹的基础上,对统筹兼顾的内容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指出“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4.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目标
1979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小康”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为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出了精炼的概括。
5.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大报告以党的报告的形式,正式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消除GDP崇拜,改变过去某些方面“有增长无发展”的情况,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治理腐败经验的新概括——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十七大报告提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党的十五大以前在反腐方面强调“标本兼治、侧重遏制”;十五大开始加大治本力度,强调“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十六大以来,形成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阳光”是治理腐败最好的武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对预防和惩治腐败基本经验的最新概括和形象总结。
7.首次出现“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软实力”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法,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新举措的应用,势必扭转思想政治工作的灌输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十七大报告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述形式也是首次出现,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政府已确立从国家层面推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
8.民生愿景新描绘——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在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十七大报告首次用单独的部分对社会民生建设进行了系统论述。“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些词以前都没有出现过,实际上是对解决教育、就业、医疗、保障、住房等民生问题愿景的精炼概括和形象描绘。
9.有关分配制度的新提法——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此前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七大报告则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注重公平。关于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理论界向来有不同的表述,在党的报告中也有不同的表述。十四大报告提出“兼顾效率公平”;1993年,中央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件中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十五大、十六大坚持了这个说法;2004 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十七大报告关于效率和公平的新论述,有利于消除片面追求效率,忽视公平的认识和现象,从而进一步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常见名词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含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
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核心——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一、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转变城乡经济发展和经济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
二、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开发西部资源、振兴东北部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率先发展
三、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四、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
五、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立足国内经济发展,加大对外开放 政府改革
服务型政府的含义:
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正、透明、高效地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包括四个层面: 一是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二是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三是形成有效制度安排。四是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
如何建设服务型政府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二、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
三、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四、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权威解读十七大报告的十八个新亮点
《半月谈》2007年10月26日
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七大所作的报告,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行了创造性概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通览十七大报告,令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的新提法、新表述、新举措有很多。为了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和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半月谈》记者采访了部分党内权威专家,解读十七大报告。
亮点之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专家认为,鲜明地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十七大报告的最大亮点。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坚定地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事关全局的根本问题,它不仅为十七大确立了主基调,而且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七大把党的指导思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之下,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蔡霞认为,这不仅是总结改革开放29年来的基本经验而得出的必然结论,也回答了党内关于这一问题的各种争论。蔡霞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又因中国国情的不同而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内涵是振兴民族,走向现代化。”蔡霞说,同样是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走出了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全球化的外部环境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内部条件下进行的,是在尊重最广大人民利益基础上进行的共建共享的现代化,非常注重协调各种矛盾和冲突,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代价和改革痛苦,赢得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
亮点之二: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专家认为,十七大报告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作了全面系统阐述,这是对我们党29年来理论创新成果的总结和升华,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标志着我们党在思想理论上更加成熟。这一凝练概括,在党的指导理论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十七大报告还特别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蔡霞认为:“这一表述有为后世‘立规’的意味。未来在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产生的思想理论成果,都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
亮点之三:对“改革开放”作出新的高度评价
十七大报告鲜明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
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甄小英分析认为,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晰了改革开放的目的所包含的三层含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报告还对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以及改革开放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进行了新的总结和概括,前者是要坚持“十个结合”,后者是指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蔡霞认为,十七大报告用如此厚重的笔墨,对改革开放作出如此高度的评价,实际上是在通过实践来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对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决定性作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总结改革开放,归根结底是以实践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正确。蔡霞说,高度评价“改革开放”,也向世界彰显了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十七大报告鲜明地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亮点之四:全面系统阐述“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报告用重要篇幅,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产生背景、精神实质,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要求。专家认为,党的十七大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苏荣指出,科学发展观理论基础深厚、思想内涵丰富、内在逻辑严密、理论框架清晰,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集中表述和高度概括,其中每一点都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构成了科学发展观最核心、最关键的内容。与此同时,胡锦涛同志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断,比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等。这些都进一步拓展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
苏荣说,上述这些方面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个领域,涵盖了新世纪党和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整体,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是我们党对“三大规律”认识深化的基本标志。实践充分证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复杂的国际国内矛盾、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亮点之五:经济发展贯穿两条“红线”
中央党校经济部主任王东京认为,十七大报告第五部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总的来说贯穿了“两条红线”:一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主要强调“统筹兼顾”;二是“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强调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这“两条红线”在经济发展的各项举措中都有所体现,而最新颖的是关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提法。王东京说,过去我们为了经济发展,一窝蜂地上项目、搞工业化,结果出现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现象。这实际上并不能从根本上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各地区如何协调发展、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新思路,具体说来,就是“统筹兼顾”与“发挥市场机制”两条思路:一是“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去国家对东部投入很大,现在要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二是“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王东京认为,这要遵从市场规律,有新思路、新举措,比如成立全国统一的工业用地占用指标拍卖中心,西部指标可以通过拍卖流转到东部,拍卖来的资金用来投资东部企业,西部不用占用耕地、破坏环境,实现异地办工业,分享工业化成果。
亮点之六:首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人们注意到,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词语的变化折射出经济发展内涵的重大变化。
王东京认为,过去我们讲“增长方式”转变,是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而言,现在讲“发展方式”转变,内涵更加丰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第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过去我们理解新型工业化主要是信息化。其实,新型工业化不止信息化一条路,根据国际分工格局,美国的新型工业化主要是IT业,英国主要是金融服务业,日本主要是终端消费品生产领域,德国主要是制造业,都具有本国特色。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中国的新型工业化要根据国情走自己的路,不能简单模仿西方模式。中国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特征应该是“三高两低”:高科技、高效益、高就业,低能耗、低污染。第三,提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过去提出扩大内需,主要靠投资拉动,现在继续提出扩大内需,重点已经转变,主要扩大消费需求。报告提出 “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三个转变”富有新意。
亮点之七:首次提出“人均GDP翻两番”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这一新目标特别鼓舞人心。专家认为,十七大报告在十五大、十六大所勾画蓝图的基础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使得这一宏伟目标更加丰富、更加完备。
甄小英认为,人均GDP反映的是国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新目标充分体现出党将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战略部署,表明我们党对小康社会的认识有了深化和拓展,更加符合时代潮流,更加顺应民意。
甄小英分析说,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
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等一系列要求,为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道路。
亮点之八:“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人们注意到,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又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
中央党校研究室辛鸣博士认为,与十六大相比,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使得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更加全面。蔡霞认为,把生态文明纳入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反映出我们党不只是想着创造当代的政绩,还要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着想。
中央党校哲学部主任庞元正认为,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具有广泛的党内民意基础,必将极大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庞元正告诉记者,2006年底由他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文明建设研究”课题,对全国2000名县处级以上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全面发展的内涵应主要包括什么”一项问题下,选择“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项内容的高达77%,远远高于其他组合。
亮点之九:“政治体制改革”增添新内容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以往的“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程序化”的内容;扩大人民民主权利方面,增加了“表达权”的内容;将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在民主政治方面,十七大报告中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举措有很多。
甄小英认为,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以前的提法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十七大报告则变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这一表述的变化反映了执政党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如何深化?甄小英认为,十七大报告明确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一个方向、一个根本、一个目标,即: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以及保持社会稳定有序为目标。
甄小英指出,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深化了对人民民主的认识,把人民民主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明确提出要“扩大人民民主”。同时,民主政治制度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内容。这样,我国政治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包括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民主的实现形式由此进一步丰富,把选举民主、协商民主、自治民主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亮点之十:吹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
文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于幼军认为,十七大报告在文化方面的新亮点有三:一是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二是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
力”提出来;三是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于幼军认为,这些新论断、新要求的提出,充分表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文化建设摆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显示了我们党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决心和信心;展示了我们党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勇于和善于吸收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的开放心态和博大胸怀。
中央党校文史部副主任周熙明指出,如果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并将之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形成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亮点之十一:首次单列篇章阐述“民生问题”
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蔡霞说:“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人民的‘幸福安康’一词,让人感到特别的温暖。”她说,在党的大会报告中,过去我们一直是把民生问题作为经济建设问题的一部分来写的,单独列出来写还是第一次。这表明中国的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民生正成为我们党工作的重点。这是中国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显示出我们党对现代化的认识更加深刻。亮点之十二:“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级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十七大报告首次单列一章,对关系民生的社会建设进行专门阐述,许多提法都是在党的代表大会上第一次出现。
对于分配制度改革中的新举措,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其用意在于遏制近年来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党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社会公平。
对于财产性收入的新表述,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认为,这意味着老百姓的收入将不光来自工资,国家还将创造条件增加百姓的多元化收入。这有利于增加百姓财富,能使大多数人成为中等收入者。
亮点之十三:首次在党代会报告中写入“廉租房制度”
“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这是党代会报告中第一次专门提及住房保障制度,更是第一次谈到保障方式和保障对象。
专家认为,十七大报告在重点强调教育、医疗问题的同时,也将住房保障写入其中,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注和对民意的尊重。同时,这一表述也表明,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已经有了重大调整。
建设部部长汪光焘说,党和政府倾注了很大的精力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而健全廉租房制度,就是要从整个制度的层面逐步解决问题。据介绍,今
后廉租房的覆盖范围将逐步从解决最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逐步过渡到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建设部将采取措施保证各级政府、尤其是市县级政府抓好落实工作。
亮点之十四:正式纳入“和平协议”新提法
为了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十七大报告首次在党的重要文件中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这迅速成为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孙升亮指出,此次十七大报告中正式纳入“和平协议”的提法,一方面显示出中共重信守诺、认真落实胡锦涛会见连战“新闻公报”、尊重台湾民众意愿的诚意,另一方面也表明正式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将会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大陆方面在政治层面推进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目标。如果两岸能够在这个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就有可能逐步构建起“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亮点之十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
十七大报告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首次被写入中共党代会报告。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是一个有独特优势、辐射集聚的经济区域。
2004年福建省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规划,计划通过10年~15年的努力,海峡西岸将形成规模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达区域,成为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认为,建设海峡西区展示了祖国大陆对台湾的最大的努力和最大的诚意。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会促进周边的浙江、广东等东部地区发展,从全国布局来看,对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也有拉动作用。亮点之十六:全面阐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人民将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努力。”专家认为,十七大报告有关外交思想的论述,实际上是对十六大以来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是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大宣示。
外交学院副院长郑启荣说:“十七大报告深刻而全面地阐述了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关系,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也明确了中国外交的新方向。”
郑启荣指出,十七大报告中关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五个“相互”、十个“共同”特别引人注目。五个“相互”(“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借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十个“共同”(“共同分享”、“共同应对”、“共同心愿”、“共同繁荣”、“共同推进”、“共同推动”、“共同促进”、“共同维护”、“共同呵护”、“共同发展”),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等多方面全面阐述了中国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
郑启荣说,十六大以来,我国在发展同周边国家、世界主要大国、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以及开展多边外交、区域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和
谐世界”主张的提出,更是中国外交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十七大报告对此向世界进一步昭示,表明了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方针和决心。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必将进一步加强,中国必将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亮点之十七:党建突出强调“改革创新精神”
十七大报告在党的建设总的指导方针上明确提出了“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甄小英指出,十六大报告也提出,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但是这个要求是在“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部分提出来的。而十七大报告是将之作为党的建设总的指导方针提出来的。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认识进一步深化,对领导这一改革创新事业的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进一步深化。这意味着,在党的建设中,今后将更加注重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以及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创新。
十七大报告明确了党的建设的新的总体布局,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这个布局贯穿一条主线,形成了“五大建设”为内容的框架,使得中共自身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路径更加清晰完整。
甄小英强调,党的报告把反腐倡廉建设从作风建设单列出来,这意味着,我们党将把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建设都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甄小英说,当前,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作风问题、腐败问题对于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而言,已经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对此,报告以相当的篇幅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比如,报告提出,党的各级干部要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要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亮点之十八:“党内民主”新举颇多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发挥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在发展党内民主方面,十七大报告的新提法、新措施很多。
甄小英认为,这些举措非常具体而且对于推进党内民主十分重要。比如,在全党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就意味着党代表将有任期的限制,同时,在闭会期间将继续履行党代表的职责和继续发挥党代表的作用。而突出发挥党的全委会的作用以及实行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接受监督制度和票决制,则是把实践中一些成功的做法吸收进来。这样就进一步理顺了党内的权力运行机制,从而为党内民主的前进创造了更加完善的制度和技术条件。
学习胡锦涛“6 25”讲话喜迎党的十七大召开
2008/07/02
编者的话:6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阐述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
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为了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的精
神,本报约请无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陈尧明就读者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问:胡锦涛总书记为何要在这个时候发表重要讲话?
答: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是在特定的时期(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在特殊的地方(中央党校,统一高层领导思想的地方),发表的特别重要的讲话(《人民日报》连续发表八篇评论员文章,十分罕见),为十七大的胜利召开作了政治、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回顾我党近年来的一贯做法,从1992年开始,在全国党代会召开前夕,有重大的理论突破,出台重大的改革决策,党的总书记都要到中央党校发表讲话。例如,十四大前(1992年“6 9”讲话)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十五大前(1997年“5 29”讲话)明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并在所有制问题上有所突破;十六大前(2002年“5 31”讲话)明确建立“三个代表”思想体系,作为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如今,十七大召开前夕,“6 25”重要讲话中明确了社会主义道路问题,并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
问:胡锦涛总书记“6 25”讲话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这次讲话属于高层吹风性质,会议期间规定“三不纪律”:不记录、不录音、不传达。讲话的主要内容,通过新闻稿来组织学习宣传。
这次讲话十分重要,它表明我党在高层对治党治国的一些重大问题,达成了思想共识,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铺平了道路。
这两年在我国社会上产生了两股思潮:一是在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上要不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二是在改革开放问题上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其实质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也是改革开放每个历史关头都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胡锦涛同志的“6 25”重要讲话,旗帜鲜明地、全面深刻地回答了这些问题,非常及时,非常重要,意义十分重大,主要体现为“三个一”:是一个统一全党思想,鼓舞全国人民,指明前进方向的讲话;是一个奏响十七大序曲、前奏的讲话;是一个带领全国人民迈向新征程的讲话。
问:“6 25”讲话为什么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有人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法已有多年,邓小平同志早就讲过,我们也已学过,没有什么新意。对这个问题,我们要辩证地看。
首先,确实早在25年前,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直到党的十五大,明确邓小平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加以明确。
其次,应该看到,今天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很深的寓意。其深刻的寓意,我理解至少有三点:
第一,在思想上,与民主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
在国际共运史上,民主社会主义也就是社会民主主义,社会民主党组成的第二国际,他们提倡通过“议会斗争”,不经过“暴力革命”,和平进入社会主义,也就是现在的北欧模式。一些同志认为,“第三国际”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弊端很多,“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要“把民主社会主义的旗帜举起来,成为团结全国人民振兴中华的治国纲领”。民主社会主义一是指导思想提倡多元化;二是提倡三权分立的多党制;三是仅仅把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否认其建立的历史必然性;四是全盘否定暴力革命的历史价值;五是全盘保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些方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区别的,我们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与此同时,并不妨碍我们借鉴和吸取民主社会主义一些有益的成分,如“提倡平等,注重权利,强调合作”等等。今年胡锦涛参加“八国首脑峰会”后访问瑞典,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这层意思。
第二,在理论上,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揽地位。以前一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并列的,在指导思想上是三个不同的阶段。现在我理解: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对小平理论、小平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另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充实和完善,是新的亮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是一个常态,它是一个过程,它是一个伟大的工程,需要几代人乃至十几代人不断地努力奋斗,加以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并没有穷尽其理论,而需要后人不断与时俱进,不断理论创新,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不断作出新的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也就是其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
第三,在实践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显著成就。
在这里我举两个案例来说明问题。
△有位美国记者认为现在世界上有“两个共识”:一是“华盛顿共识”:前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完全放弃其制度,彻底民主化,彻底自由化,彻底市场化,用美国模式进行彻底改造。十几年下来,用这套模式的国家都发展缓慢,越来越困难,越来越崩溃;二是北京共识(中国模式):在党的领导下,一步步市场化,一步步民主化,在发展中改造自己,最后取得成功。他认为“北京共识”比“华盛顿共识”更有生命力,有可能成为发展中国家和前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的模式。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讲:“北京共识”就是:“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传统+国家调控市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
△“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在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一国两制”的理论得到了检验。十年前,美国《财富》杂志刊登《香港之死》,十年后,美国《时代》周刊用25页篇幅探讨香港回归十年的变化,从“唱衰香港”到“看好香港”,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我们的创造,是我们的宝贝,什么主义都不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我们有用。
问:“6 25”讲话提出“四个坚定不移”的根本性要求,意义何在?
答: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中向全党提出的根本性要求。做到这“四个坚定不移”,对保持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大局至关重要。
首先,“四个坚定不移”是新时期我党治国理论的基本方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
发展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四个坚定不移”反映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既坚持了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老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治党治国理念,强调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同时还结合新时代、新形势,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更加突出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执政理念,并把改革和发展的目标锁定在全面小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上来。这“四个坚定不移”既是继承,也是对新时期治党治国理念的发展,既结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世界潮流。
其次,“四个坚定不移”是有机的统一,具有内在逻辑联系。“解放思想”是思想前提,“改革开放”是既定国策,“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正确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乱想”,其中蕴含着“实事求是”、探索规律;“改革开放”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消除一切阻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不改革不行,乱改革也不行”,也必须“实事求是”,遵循规律。在改革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和偏颇,如“上学难、看病难、买房难”等问题是不按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改革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积极推进改革才能解决。深化改革开放,要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
再次,“四个坚定不移”表明我党要矢志不移走自己的路。不管国际局势如何风云变幻,不管其他国家对中国崛起抱有什么样看法,不管前进道路上有什么艰难险阻,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这条路的中心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对外表明:中国主要着眼于解决国内问题,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发展和崛起,对世界是机遇,是共荣,而不是威胁。
对内表明: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问: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创新理论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
答: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这是我们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重要讲话的一个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首先,在创新理论中科学发展观处在主导的地位。胡温新政以来,在理论创新上有“八大理论要点”。一是科学发展观,二是构建和谐社会,三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五是党的先进性建设,六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八是对外谋求和谐世界。在这八大理论要点中,科学发展观处于主导的地位。其次,科学发展观的表述更加全面,更加完整。四层意思: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还是硬道理;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党中央民本主义的思想非常鲜明;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完整的表达;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再次,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改革共识”。要求中国的改革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而不再是片面追求“效率优先”;要求改革的结果是“共同富裕”,而不再是“少数人先富”;要求改革更加明确“以人为本”的目标,而不再是盲目追求GDP的增长。标志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将成为十七大的最强音。
问:“6 25”讲话为什么要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答: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清醒认识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这是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
首先,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石。这个理论是为当代中国定性定位。性质是社会主义,位置是初级阶段,而且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它是我们想问题、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其次,必须充分认清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小平概括:“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差异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必须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
再次,党员干部必须增强三大意识。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问:如何坚持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就是要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
首先,社会和谐理念的提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以前我们只强调“三大建设”,经济、政治和文化,现在认识到还有社会建设,是“四大建设”。四位一体,在现代化奋斗目标的旗帜上写上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八个大字,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进一步完整,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其次,社会和谐理念的提出要求社会主义国家更要关注社会问题。因为你是把社会作为主义来做的,这是你的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要完善社会制度,健全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提供社会服务,强调社会保障,提高社会福利。
再次,要注意把握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大建设”的重点。经济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政治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三者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目标完善和发展;文化建设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建设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问:怎样理解“6 25”讲话提出的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
答: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
首先要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抓好党的自身建设。特别是各级领导都要做到“三个更加自觉”、“三个真”:更加自觉地坚持求真务实精神,更加自觉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加自觉的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其次,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把反腐倡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十六字方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在依法惩治腐败同时,做到“三个更加”: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再次,面对艰巨的使命和繁重的任务向全党同志发出号召。要做到“四个一定”、“三个始终”: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中共十七大报告的新表述(推荐)
中共十七大报告的新表述
[作者:钟君
来源: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
点击数:2052
更新时间:2007-11-6
十七大报告这些天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报告中出现了诸多新名词和新表述。
1.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党的十四大开始使用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间的“的”字去掉,表明我党在理论上不再把“中国特色”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特征,而是作为本质属性。党的十六大,第一次使用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去掉“有”字,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新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走5条中国特色具体道路,即“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经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已经形成并且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
2.进一步肯定改革开放——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十七大报告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历史功绩进行了崭新的总结和评价。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报告关于改革开放的新评价有力回应了理论界关于改革开放的争论,为迎接改革开放30周年的到来做出了理论铺垫。
3.丰富统筹兼顾内容——中央和地方、三对利益、国内国际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党的文件的形式,首次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十七大报告在5个统筹的基础上,对统筹兼顾的内容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指出“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4.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目标
1979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小康”以及在20世纪末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构想;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为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出了精炼的概括。
5.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大报告以党的报告的形式,正式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代替过去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消除GDP崇拜,改变过去某些方面“有增长无发展”的情况,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治理腐败经验的新概括——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十七大报告提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党的十五大以前在反腐方面强调“标本兼治、侧重遏制”;十五大开始加大治本力度,强调“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十六大以来,形成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阳光”是治理腐败最好的武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对预防和惩治腐败基本经验的最新概括和形象总结。
7.首次出现“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和“软实力”
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法,体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新举措的应用,势必扭转思想政治工作的灌输方式,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十七大报告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述形式也是首次出现,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政府已确立从国家层面推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
8.民生愿景新描绘——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在历次党代会报告中,十七大报告首次用单独的部分对社会民生建设进行了系统论述。“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些词以前都没有出现过,实际上是对解决教育、就业、医疗、保障、住房等民生问题愿景的精炼概括和形象描绘。
9.有关分配制度的新提法——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此前我国收入分配的主要原则是: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十七大报告则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注重公平。关于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理论界向来有不同的表述,在党的报告中也有不同的表述。十四大报告提出“兼顾效率公平”;1993年,中央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件中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十五大、十六大坚持了这个说法;2004 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十七大报告关于效率和公平的新论述,有利于消除片面追求效率,忽视公平的认识和现象,从而进一步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第四篇: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审计机关的表述
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审计机关的表
述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涉及国家审计机关职能履行的有关表述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涉及国家审计机关 履行职能的部分表述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部分中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部分中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
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
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三、“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部分中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依法行政。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
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健全组织法制和程序规则,保证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四、“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部分中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
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
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
生服务。……加强农村三级卫
五、“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部分中 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
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第五篇:中共十七大报告(核心版)
中共十七大报告(核心版)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我们已经朝着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二O二O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O二O年比二OOO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鼓励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二OO八年奥运会、残奥会和二O一O年世博会。
(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五、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
(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坚持安全发展,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国家安全体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