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十七大报告的15个新观点

时间:2019-05-13 04:54: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权威解读十七大报告的15个新观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权威解读十七大报告的15个新观点》。

第一篇:权威解读十七大报告的15个新观点

党的十七大是一次高举旗帜、解放思想的大会。十七大报告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从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路、新命题,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兴奋点。在全国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日子里,半月谈记者特从中选择海内外公众普遍关注的15个新观点,结合党代表、专家学者的热议和点评,予以权威解读。

新观点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专家点评]李崇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之变包含着深刻的内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要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宽广的道路。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理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由“富强民主文明”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新观点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专家点评]林毅夫(北京大学教授):党代会报告将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提上日程,意味着广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加将会提速,有利于缩小令人不安的贫富差距。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使那些只能凭劳动赚取收入的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

易宪容(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这些年来,我们的经济是发展了,繁荣了,但是个人的工资收入水平、劳动力要素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所获得的收入分配比例始终不高。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也要兼顾效率和公平,表明解决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已经摆上中央重要议事日程。

刘伟(北京大学教授):我国是一个劳动力供给充裕的人口大国。在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尽管有相当部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是通过再分配途径获取的,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方面是确保在初次分配途径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随经济发展能够得到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也能推动再分配途径劳动报酬的协调上升,从而激发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新观点三: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代表热议]尚福林:这个新提法,引起了我很大兴趣。财产性收入必然会涉及各种投资,除了实业投资等,还包括投资金融产品,涵盖了储蓄、债券、保险和股票等。我们要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使广大投资者公平、公正共享经济增长的好处。

[专家点评]陈小龙(国家统计局城市司住户处处长):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现在统计中常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构成,按照占比大小分别是:工资性收入(工资等)、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经营性收入(商业买卖收入等)和财产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占到70%左右。财产性收入占比位置较小,在2%左右。今后,居民财产性收入快速提升是个大趋势。

新观点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专家点评]黄桂田(北京大学教授)目前,我国最终消费率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同等收入国家水平。作为人口大国,将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变成现实的有效需求,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总需求结构,需要通过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

王一鸣(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扩大内需,应该建立在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基础上的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给数千万进城农民以市民待遇,形成拓展消费空间的新来源。

新观点五: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XX年翻两番。

[代表热议]胡有兰:XX年中国GDp总量排世界第四,但人均GDp却排在百名之后。将GDp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体现出党将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战略部署。

[专家点评]许宪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从GDp总量翻两番变为GDp人均翻两番,一是考虑了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一个更高标准的小康。二是增加了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要求,是一个实现难度更大的小康。

贾建芳(中央党校教授):十六大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XX年翻两番;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在提高发展质量的前提下,GDp人均翻两番,也就是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3500美元左右。这显然是更高标准的小康指标,更能反映居民在经济发展中分享成果以及居民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提高的状况。

新观点六:建设生态文明。

[代表热议]丁纯:以前我们提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现在中央又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一个非常新的观点,至少包含以下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生态环境和资源节约;二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政府要考虑的事情,企业要考虑,个人也要考虑,全社会都要考虑。

[专家点评]王一鸣(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我们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接近边界,最近一些污染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深思:经济增长的低成本时代还能维持多久?高度依赖低成本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还能持续多久?经济高速增长的“拐点”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易宪容(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发展经济,不仅要考虑民众的切身利益,更要考虑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改革开放近30年,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拼能源、拼资源、污染环境问题也比较突出。“生态文明”这一新提法,把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问题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新观点七: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代表热议]刘川生(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我是清华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的,我们读书的时候,还不知道网络是什么,可现在,网络已经席卷了整个世界。十七大报告把过去经常提的“四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五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发展和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

新观点八: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专家点评]张春生(十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平等是中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核心原则之一,包含两层意义:一是一个选民在一次选举活动中只有一次投票权;二是相同数量选民在一次选举活动中,应当选出大致相同数量的代表。第一个要求我们已完全做到了;第二个要求还没有完全做到。我们目前正在努力,适时再往前迈一步,逐步缩小差距。

贾建芳(中央党校教授):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就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结构、功能和权力运行机制。其中,“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是前所未有的新提法,体现了城乡居民权利平等的要求,意义重大。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在人大代表人数比例上将会持平,农民的政治地位将逐步提高,将拥有更多的发言权。

新观点九: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

[专家点评]汪玉凯(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政府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比如大部门体制。今后国务院和地方政府部门调整,可望按照十七大报告对政府架构提出的整体调整方向进行操作。

贾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和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归口管理”模式,而大部门体制概念的提出,预示着将进一步在机构改革上采取行动。大部门体制可以化解政府中存在的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的矛盾以及权限冲突,有助于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简化公务手续和环节,提高政策执行效能。

常修泽(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大部门体制是发达国家在政府运行管理过程中的通行做法,有助于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对现行政府部门体制进行“手术”,体现了我们党建设服务型政府、革除旧有行政管理体制痼疾的决心。十七大后,中国将会掀起新一轮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浪潮。

新观点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代表热议]张群山:切实推进我国的公民教育,以奠定必要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人文基础,是实现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目标的前提。公民意识是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的要素。

李军:“公民意识”一词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无疑是扩大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撑。

新观点十一: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专家点评]秦刚(中央党校教授):党代会的报告里第一次出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字眼。这两个新名词是以人为本在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新的体现。在社会生活中确立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人文精神,也是以人为本的一种内在要求。这一新亮点,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更加注重关心人内心的感受,贴近人的心灵。

朱四倍(青年评论者):当前,人们的精神与心灵也经历着如同社会大变革一般的强烈震撼与冲击,社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道德困惑、理想迷失、信任危机等现象,社会阶层分化过程中的剥夺感、焦虑感、挫败感、不公正感等负面情绪也在一部分群体中滋生起来。党代会报告里提出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利于帮助人们解决思想困惑与矛盾,疏导情绪,保持心理平衡和内心和谐,寻求精神归宿。

新观点十二: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

[代表热议]赵亚平: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有利于党代表在平时发挥监督、咨询等方面的作用;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

欧阳淞:我们党高度重视党内民主,在市县这一级进行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已有很长时间了。在四川的雅安、浙江的台州这些地方,较早就已经实行党代会的常任制了。到现在,党代会的常任制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十七大报告中的有关措施就是根据这些试点得出的经验而作出的决策。

新观点十三: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

[代表热议]欧阳淞: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根据岗位的需要,按照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今后我们将继续积极稳妥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把符合条件的非中共党员干部选拔到有关领导岗位上来。

[专家点评]王永杰(复旦大学法学博士):非中共人士担任政府部委正职,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为非中共人士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开辟了更宽广的渠道。据最新统计,目前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人士达到3万多人,其中有18人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务院部委办、直属局担任领导职务,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都配备了党外副省长、副市长或副主席。

新观点十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专家点评]靳飞(东京大学特任教授、日中传统艺术交流促进会会长):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不能丢,精神家园的根脉不能断裂。其实,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日电影在各自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都曾受到过本国传统戏剧艺术的滋养。我们近年参与策划的“中日合作经典版”《牡丹亭》、原创芭蕾诗剧《光》五部曲、芭蕾舞剧《水》等,就是要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国际影响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既要保持民族性,又要体现时代性,是我们建设和谐文化的支点。

王振义(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昆曲为世界创造了剧诗独特的审美意境,也为今人留下了诸如自强不息、心忧天下、和谐为贵、劝善抑恶、见义勇为等思想精华。新时代的昆曲艺术工作者,要在真正把握古典神韵的基础上,焕发出勇于探索创新的活力,使古典艺术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我们北方昆曲剧院创演的《琵琶记》、《西厢记》、《关汉卿》等,走进了大学校园,让当代大学生与古代文人雅士能够进行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新观点十五: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专家点评]尹韵公(中国社科院新闻所所长):十七大报告中,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出六大任务,“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与全国各族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全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从而使我国各民族、各阶层的人们更加和谐,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愈走愈宽广。

丁元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很长一段时期,人民对于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要求日益增长而得不到满足。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促进就业摆在公共服务突出的位置。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还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优先发展教育,使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十七大对这些民生问题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尤其强调地方政府提供这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要显著加强。

第二篇:权威解读十七大报告的15个新观点

党的十七大是一次高举旗帜、解放思想的大会。十七大报告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从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思路、新命题,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兴奋点。在全国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日子里,半月谈记者特从中选择海内外公众普遍关注的15个新观点,结合党代表、专家学者的热议和点评,予以权威解读。

新观点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专家点评]李崇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词之变包含着深刻的内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要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宽广的道路。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理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由“富强民主文明”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新观点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专家点评]林毅夫(北京大学教授):党代会报告将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提上日程,意味着广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加将会提速,有利于缩小令人不安的贫富差距。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将使那些只能凭劳动赚取收入的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果实。

易宪容(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这些年来,我们的经济是发展了,繁荣了,但是个人的工资收入水平、劳动力要素在整个经济发展中所获得的收入分配比例始终不高。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也要兼顾效率和公平,表明解决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已经摆上中央重要议事日程。

刘伟(北京大学教授):我国是一个劳动力供给充裕的人口大国。在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尽管有相当部分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是通过再分配途径获取的,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方面是确保在初次分配途径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随经济发展能够得到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也能推动再分配途径劳动报酬的协调上升,从而激发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新观点三: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代表热议]尚福林:这个新提法,引起了我很大兴趣。财产性收入必然会涉及各种投资,除了实业投资等,还包括投资金融产品,涵盖了储蓄、债券、保险和股票等。我们要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使广大投资者公平、公正共享经济增长的好处。

[专家点评]陈小龙(国家统计局城市司住户处处长):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现在统计中常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构成,按照占比大小分别是:工资性收入(工资等)、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经营性收入(商业买卖收入等)和财产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占到70%左右。财产性收入占比位置较小,在2%左右。今后,居民财产性收入快速提升是个大趋势。

新观点四: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专家点评]黄桂田(北京大学教授)目前,我国最终消费率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同等收入国家水平。作为人口大国,将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变成现实的有效需求,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总需求结构,需要通过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居民的收入预期,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

王一鸣(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扩大内需,应该建立在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基础上的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给数千万进城农民以市民待遇,形成拓展消费空间的新来源。

新观点五: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代表热议]胡有兰:2006年中国GDp总量排世界第四,但人均GDp却排在百名之后。将GDp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体现出党将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战略部署。

[专家点评]许宪春(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从GDp总量翻两番变为GDp人均翻两番,一是考虑了人口增长的因素,是一个更高标准的小康。二是增加了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要求,是一个实现难度更大的小康。

$$

第三篇:权威解读十七大报告新亮点(二)

亮点之七:首次提出“人均GDP翻两番”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这一新目标特别鼓舞人心。专家认为,十七大报告在十五大、十六大所勾画蓝图的基础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使得这一宏伟目标更加丰富、更加完备。

甄小英认为,人均GDP反映的是国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新目标充分体现出党将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战略部署,表明我们党对小康社会的认识有了深化和拓展,更加符合时代潮流,更加顺应民意。

甄小英分析说,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等一系列要求,为今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明了道路。

亮点之八:“生态文明”首次写入报告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人们注意到,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又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理念。

中央党校研究室辛鸣博士认为,与十六大相比,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使得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更加全面。蔡霞认为,把生态文明纳入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中,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反映出我们党不只是想着创造当代的政绩,还要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着想。

中央党校哲学部主任庞元正认为,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具有广泛的党内民意基础,必将极大推动中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庞元正告诉记者,2006年底由他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科学发展观与当代中国文明建设研究”课题,对全国2000名县处级以上干部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全面发展的内涵应主要包括什么”一项问题下,选择“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项内容的高达77%,远远高于其他组合。

亮点之九:“政治体制改革”增添新内容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以往的“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上,又增添了“程序化”的内容;扩大人民民主权利方面,增加了“表达权”的内容;将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在民主政治方面,十七大报告中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举措有很多。

甄小英认为,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以前的提法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十七大报告则变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这一表述的变化反映了执政党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如何深化?甄小英认为,十七大报告明确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一个方向、一个根本、一个目标,即: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以及保持社会稳定有序为目标。

甄小英指出,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深化了对人民民主的认识,把人民民主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明确提出要“扩大人民民主”。同时,民主政治制度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内容。这样,我国政治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包括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民主的实现形式由此进一步丰富,把选举民主、协商民主、自治民主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亮点之十:吹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

文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于幼军认为,十七大报告在文化方面的新亮点有三:一是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向全党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二是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来;三是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

于幼军认为,这些新论断、新要求的提出,充分表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文化建设摆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显示了我们党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的决心和信心;展示了我们党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勇于和善于吸收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的开放心态和博大胸怀。

中央党校文史部副主任周熙明指出,如果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多元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并将之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形成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亮点之十一:首次单列篇章阐述“民生问题”

十七大报告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蔡霞说:“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人民的‘幸福安康’一词,让人感到特别的温暖。”她说,在党的大会报告中,过去我们一直是把民生问题作为经济建设问题的一部分来写的,单独列出来写还是第一次。这表明中国的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民生正成为我们党工作的重点。这是中国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显示出我们党对现代化的认识更加深刻。

亮点之十二:“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级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十七大报告首次单列一章,对关系民生的社会建设进行专门阐述,许多提法都是在党的代表大会上第一次出现。

对于分配制度改革中的新举措,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其用意在于遏制近年来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这显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党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努力实现社会公平。

对于财产性收入的新表述,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认为,这意味着老百姓的收入将不光来自工资,国家还将创造条件增加百姓的多元化收入。这有利于增加百姓财富,能使大多数人成为中等收入者。

第四篇:十七大报告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十七大报告共分十二个部分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成就;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五、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六、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九、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十、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十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十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十七大报告新提法

1.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家认为,这是十七大最大亮点,是这份报告中最重要的新名词,说明指导中国发展的理论有了新变化;

2.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变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条伟大道路和五条具体道路,长远和现实目标结合得更加紧密;

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4.翻两番:由“总量”以“人均”,一词之变,对经济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人均得到实惠将会更多; 5.“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政治报告,这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新表述;

6.“统筹兼顾”多种重大关系,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摆上重要位置;

7.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8.“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涵更为深刻。

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1.首次明确指出和深刻阐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报告的灵魂和标志,也是报告最大的新意和亮点。2.首次完整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念;首次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表述改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确立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完整概括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首次把“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写入党代会报告中。

4.鲜明地、有针对性地评论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和重大意义,全面概括和论述改革开放的目的。

5.明确提出“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强调要“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6.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改为“人均”,且增加“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等前提条件。“生态文明”概念首次写入党的文件中。

7.描绘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的美好前景。8.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目标和要求。在党代会报告中首次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提法改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9.在党代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重要论断。首次明确提出“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建议,把这作为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重要举措之一。

10.明确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明确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十七大关键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4.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 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5.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6.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7.和谐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8.和平协议: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我们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9.改善民生: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 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0.公民意识: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11.人均GDP翻两番: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12.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公平: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13.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14.全面小康: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15.生态文明: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16.反腐倡廉: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17.共建共享: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 民共享。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18.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过去五年的成就

一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 二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 三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高的五年; 四是党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更加紧密的五年。其明显的标志是: 1.经济实实力大幅提升; 2.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3.人民生活改善;

4.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 5.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

6.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7.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 8.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

9.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十条经验总结

1.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2.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3.把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4.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5.把推动经济学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 6.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7.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8.把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9.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

10.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四点要求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4.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条新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八项任务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8.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六项任务

1.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2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5.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6.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四个方面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3.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4.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个途径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三个必须

1.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2.必须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指导,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军队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 任务的能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3.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统一的整体,必须全面加强、协调推进。

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七点共识

1.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一国两制”实践日益丰富; 2..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面临的重大课题;

3.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4.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5.十三亿大陆同胞和两千三百万台湾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

6.当前,“台独”分裂势力加紧进行分裂活动,严重危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7.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加强党的建设新工程(一条主线、六项工作、四个一定)

一条主线: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 六项工作: 1.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2.继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着力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 3.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 4.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

5.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层党的建设;

6.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四个一定:

1.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2.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努力;

3.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4.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的大团结,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胜利提供强大力量。

第五篇:十七大报告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释义

十七大报告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释义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报告〕“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背景〕党的十二大最早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实践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读〕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深刻,意义重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角度来认识,它表明我们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拓展和延伸这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找到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探索到这条道路,中国共产党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角度来认识,它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要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拓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统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相应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拓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些拓展,集中体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角度来认识,它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已经形成和确立,但是我国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地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通过改革,革除那些“不相适应”的地方,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角度来认识,它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延伸、事业在拓展、实践在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必然是发展的理论体系。只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焕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

总之,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明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了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前景的新征程。

中央党校科社部教授 牛先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报告〕“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形成的理论成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解读〕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念,为我们党今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理论勇气和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基

础。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七大报告对这一理论体系的概括和阐发,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科学、更加完备、更加深刻,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理论的价值和生命力维系于实践的需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是科学的,之所以能够成为指引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旗帜,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必须永葆其实践品格和创造性活力。

南京政治学院理论教育一系教授 阎增武

翻两番:从“总量”到“人均”

〔报告〕“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背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0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2002年的近1.5倍,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人均GDP翻两番的目标,是基于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确定的。

〔解读〕国内生产总值从“总量”到“人均”翻两番的目标,是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新要求。其“新”表现为:一是这个目标强调了“人均”GDP翻两番,就是到2020年人均GDP达到3500美元左右,显然是比十六大报告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更高标准的小康指标。同时,我国人口较多,而且人口不断增长,经济总量增长可以表明我国国力的增强,而不能准确地反映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人均GDP就更能反映居民在经济发展中分享成果以及居民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提高的状况,从而纠正了以往片面强调经济总量增长的观念和做法。因此,强调“人均”理念,也是以人为本、重视民生的体现。

二是强调在提高发展质量的基础上实现“人均”翻两番。这就要求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显然,达到这个新要求的难度更大了。在提高发展质量的基础上实现人均GDP翻两番,不仅将会为今后5年人民生活带来更为显著、更为全面的变化,而且将会改变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成本和代价过大的状况。

小康目标从“总量”到“人均”翻两番,是经过科学测算提出来的,因而是一个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

中央党校科社部教授 贾建芳

“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升华

〔报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背景〕十七大报告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解读〕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从历史发展来看,生态文明也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改变消费模式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工业文明为人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它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费,也使全球出现了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人口爆炸、物种灭绝、资源短缺等生态灾难。在过去20多年中,我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但生态负担却日益沉重,生态破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形成了现实威胁。如果不尽最大可能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很可能造成“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的严重后果。生态文明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生活问题,政治问题。有了金山银山,却丢了绿水青山,老百姓的生活必然是不幸福的。

“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既是我国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成果的总结,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所取得的最重要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实际上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

西安政治学院基础系副教授 李丽侠

“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报告〕“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背景〕当前居民储蓄在15万亿元左右,而随着股市等金融市场的繁荣,百姓投资理财热情高涨。

〔解读〕所谓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这些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本身增值所获得的收益等。“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即国家要采取各种措施,让老百姓运用手中的财富获得更多的收入。这一新词汇昭示了我党“藏富于民”的治国理念,彰显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近年来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很快,而个人工资占GDP的比例,1989年是16%,2003年则下降到12%。从绝对量上看,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70%左右,而财产性收入很少。这一比例不仅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即使与发展中国家比也是比较低的。让群众手里的财富和国家的财富一同增长,民间才有创富的动力,国家才会不断进步,社会才会日益和谐。扩大财产性收入,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使老百姓的财富保值增值,提升小康生活的质量。

随着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近两年来,我国群众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虽然基数很小,但是增长速度很快。2005年增幅为19.7%,2006年为26.5%,2007年由于股市和金融市场活跃,群众财产性收入将进一步提高。今后,要使我国群众的财产性收入长期稳定增长,还需要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创造条件,鼓励群众用财产致富,拓宽群众的创富渠道;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通过制度保证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保障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以解除积极创造财富的后顾之忧。

信息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教授 濮小金

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

〔报告〕“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背景〕过去我们一直倡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主要是着重于总量,而十七大报告中新的表述,更注重经济与其他事业的协调性,是一个突出“又好又快”发展的“好”的概念。

〔解读〕这一新提法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法,强调的是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发展,它摒弃了“经济增长方式”中片面通过追求数量上扩张来实现更多产出的内容,涵盖了其通过经济效益上的提高来进行数量扩张,而且还包含了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并进,经济成果的合理分配,以及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这一新的提法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发展状况有了很大改观。但是,单纯的高经济增长率毕竟不能包治百病,在高增长的背后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当前,我国资源和环境已经难以支撑“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不协调”的粗放型增长,一些大型城市更是面临着土地、空间、能源、水资源、环境严重透支、难以为继的境况;一些地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不协调,集中反映在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方面。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型为集约型,是从20年前的十三大开始提出的,并在随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被强调,但收效却低于预期。这其中既有受经济起点低、底子薄等客观因素制约的无奈,也有受官员政绩观、地方财政收入等因素制约而片面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果思想观念上不转变,上述问题难以尽快消除。此次十七大报告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非“经济增长方式”,正是为了促使人们从思想观念上更新和转变认识,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陆军航空兵学院政治教研室讲师 王淑平、张军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报告〕“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背景〕“民主”一词在十七大报告中出现了60多次。

〔解读〕社会主义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是同人民当家做主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谈到无产阶级的解放时说,“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社会主义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事业,而人民的利益只有靠人民当家做主才能够真正得到维护。民主的“主”如果少了一点,就会变成“王”。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同其它的主义、其它的社会理想相区别的一个关键点。一百多年来,民主伴随着社会主义的成长而成长。中国的改革开放,拉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历程,也翻开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新的篇章。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意味着社会主义旺盛的生命力,必须通过人民民主的健康和蓬勃发展体现出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的民主政治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本经验和保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成为民主政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推进的科学指针。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十七大报告中出现的这些新表述,将成为未来5年乃至今后一个时

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词。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生命”,意味着我们党对民主与社会主义有机联系的认识已经提高到生命相依的高度。这既是对人民民主价值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社会主义价值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民主价值的提升,显示的是人民主体地位的突出和强化,它与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的事业在本质上相通,民主愈发展,社会主义就愈是具有生命力,而社会主义愈发展,民主的水平也就愈能够得到提升,这就是规律所在。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 孙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报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背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曾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解读〕报告这一新提法,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必然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根本途径。

为此,就要树立“文化软实力是重要国力”的观念,把文化产业列入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和扶植文化产业。要详细制定文化发展战略目标、战略措施和文化发展政策,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推动其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做到“国家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着眼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实的文化根基。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要大力推进民族文化创新工作,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加快构建文化传播体系,使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通过各种媒体传递到世界各地。

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研究员 于淼

下载权威解读十七大报告的15个新观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权威解读十七大报告的15个新观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共十七大报告最新权威表述

    中共十七大报告的新表述 1.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十五个新观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十五个新观点 党的十七大是一次高举旗帜、解放思想的大会。十七大报告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从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

    十七大报告主要内容及解读

    十七大报告主要内容及解读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七大报告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解读:党中央之所以......

    解读十七大报告——九个新提法、四个新名词

    解读十七大报告——九个新提法、四个新名词 胡锦涛同志十七大上的报告,在与会代表和各界干部群众中产生了热烈反响。在讨论报告的过程中,代表和专家们发现了许多新提法、新表......

    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权威解读

    2012年11月16日 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权威解读 赴美留学黄金时期 商科专业继续领跑2012年11月12日,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发布2012年在美留学生《门户开放(Open Doors)》报告,对20......

    中共十七大报告权威表述(共5篇)

    中共十七大报告的新表述 1.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

    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 新华社北京1月26日电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

    新华网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一、五年成就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