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章人力资源管理理论.ppt.Convertor
第二章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本章的主要内容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向
三、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四、舒尔茨(T.W.Schultz)和贝克尔
(G.S.Becker)的人力资本理论
五、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及应用前景 本章思考题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企业管理理论中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产生及演变
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人力资源”的提出
(二)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阶段
(四)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的两大学派
(五)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研究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向
2000年以后,国际上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员工招聘与挑选、培训与开发、工作设计、业绩考评、薪酬设计等传统内容,形成了三个新的发展方向即:----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
----政治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跨文化人力资源管理
第三节
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科学技术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科技的发展提高了对人的素质的要求
强化了对人力资本的研究
(一)“二战”结束后的经济发展现象
(二)经济增长理论的多元化与人力资本
理论的提出
第四节
舒尔茨(T.W.Schultz)和贝克尔
(G.S.Becker)的人力资本理论
一、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一)人的知识和技能被认定为资本的一种形态,称之为人力资本。
一、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二)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三)创建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计算方法。
一、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四)人力资本存量,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
贝克尔(G.S.Becker)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领域中最有创见的学者之一,他曾与舒尔茨同在芝加哥大学执教,同时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热潮的推动者。他的人力本理论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他从1960年后发表的一系列著作中,最有代表的是,《生育率的经济分析》、《家庭论》、《人力资本投资:一种理论分析》。后者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贝克尔的贡献表现在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微观分析上。
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思想概括如下:
(一)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收入效应理论
(二)人力资本投资即是教育投资
第五节 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及应用前景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及作用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
(二)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应用和前景
随着人力资本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深入,与此相关的一些新兴的经济学科如家庭经济学和人力资源会计学迅速成长和发展起来。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应用和前景
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还有许多有待突破之处: 第一,关于人力资本的量化问题。
第二,人力资源投资收益量化问题。
第三,对人力资本的“载体”人的研究。
第四,在一定经济体制条件下,政策、体制运转对人力资源的影响不可忽视。
本章思考题:(希望学生提出本章的问题)
1.简述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历史、发展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的内容。2.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前景如何? 3.泰勒的科学管理,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方面有哪些基本内容?
对你有何启发? 4.法约尔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思想有哪些内涵?怎样借鉴? 5.简述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6.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标准有哪些? 7.简述技术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 8.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9.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有哪几个方向? 10.简述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11.简述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12.如何理解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
13.如何理解人力资本投资收入效应理论。
第二篇: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论文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艺术类学生组织 应用
论文摘 要: 艺术类学生由于在思维、个性、学习过程和方法、组织开展活动类型等方面与其它专业学生存在差异,其学生组织建立建设要充分兼顾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本文通过对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分析,探讨其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应用。
学生组织是在学校党组织领导和团组织指导下的学生群众组织。它面向全体学生,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在维护学校利益、推动学校发展的同时,也充分表达和维护广大学生的具体利益;它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重要平台,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加强学生组织的建设,引导其健康发展,一方面可使学生从中锻炼自我、成长成才,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高校通过学生组织这个“桥梁”实施文化育人具有深远意义。
艺术类学生由于在思维、个性、学习过程和方法、组织开展活动类型等方面与其他专业学生存在差异,其学生组织建设既要考虑一般学生组织建设的共性,又要充分兼顾艺术类学生的特点。笔者通过对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分析,探讨其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的应用。
一、艺术类学生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可以归纳为:思想活跃、个性鲜明、创造力强却自由散漫。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由于自身性格特质,思维敏锐活跃,富有创新精神,是大学生中最为敏感和具有活力的群体。他们强调个性,自我意识明显高于非艺术类学生,追求与众不同,包括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都喜欢按自己的方式和爱好进行,且不太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创作欲望及较高的创作能力,而其创作过程和方式往往表现出自由散漫的特点。由于受授课方式、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影响,以及自身缺乏自律性,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着纪律观念淡薄、生活习惯懒散、基础学习松懈等现象。他们向往所谓的绝对自由,对纪律教育乃至思想道德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应用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有几个基本特点:①人本特征。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人本取向,始终贯彻组织成员是组织最宝贵财富的主题,强调对人的关心,把人真正作为资源加以保护、利用和开发。②双赢性与互惠性。人力资源管理采取互惠取向,强调管理应该是获取组织的绩效和成员的满意感与成长的双重结果;强调组织和成员之间的“共同利益”,并重视发掘组织成员更大的主动性和责任感。③战略性与全面性。人力资源管理以组织成员为基础,是在组织最高层进行的一种决策性、战略性管理,是对全部人员的全面活动和招聘、任用、培训、发展的全过程的管理。④系统性和整体性。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系统性,兼顾组织的技术系统和社会心理系统;强调运作的整体性,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之间具有一致性,另一方面是与组织中的其他战略相配合,支持整个组织的战略和管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保证组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最大限度地开发和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维护和激励组织的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在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中,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引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从学生会人员及工作安排、成员招聘、学生干部培训、激励和工作考核等方面加强艺术类学生组织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类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实现学生组织目标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1.加强学生组织的人力资源规划
人力资源规划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是“战略性”的集中体现。而人力资源规划是以工作分析与评价为基础的。对学生组织建设而言,加强组织工作的分析和评价,开展人
力资源规划是学生会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会由各个不同的部门组成,需要确定每个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制定学生会干部及各成员的工作职责、工作量和任职资格。如在学生会制定学生干部职务说明书,可以明确学生干部承担的职务,所要履行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完成这些工作任务的标准,以及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品质。一方面人力资源规划可为学生会成员的培训、晋升、人员调整、绩效考核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依据,是学生会人事决策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人力资源规划对调动学生会成员的积极性也很重要。因为只有在人力资源规划有效进行的条件下,学生会成员才能明确自己承担工作的方向,从而积极争取相关的管理职位。同时也可以调动组织外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踊跃加入到学生组织工作中来。在学生组织中开展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引导学生会成员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有利于其职业生涯发展。
2.建立健全的学生组织招聘机制
规范人员招聘流程,健全人才选用机制,满足组织持续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对招聘管理的要求。
艺术类学生组织成员的招聘要采取多样、灵活的方式。首先要规范招聘流程,使其制度化。如采取自愿报名、多方了解、公开竞聘、择优录用、试用考察的办法。自愿报名,就是在对学生会各部门工作内容进行广泛宣传的基础上,让大家自由申报,充分尊重大家的个人意愿,这样的学生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工作积极性也会比较高;多方了解,就是要充分研究学生的个人档案信息和申报材料,综合个人态度、工作经历、个人性格、同学的评价等多方面条件,确定面试的候选人;公开竞聘,就是要为候选学生创造一个公开、公平、透明的面试环境,充分展示应聘者的长处和特点。由于艺术类学生组织的工作经常会与其专业能力相关,对于公开竞聘的方式应根据岗位特点进行合理设计,将竞聘活动与展示个人才华相结合,充分体现艺术类学生的特色;择优录用,根据公开竞聘的表现和个人情况,综合各方面的意见,确定学生会的录取人员情况;试用考察,对录取的学生会成员进行一段时间的考察,在工作实践中观察其是否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及团队合作的能力。艺术类学生由于其自身的专业和性格特点,一开始对学生组织内从事的活动组织、策划等工作可能会报有非常高的热情和积极性,但在实际工作一段时间后,随着热情的消退,常规工作内容也比较枯燥,有些学生不太愿意继续受到组织的束缚或在纪律方面难以达到组织的要求。试用环节给学生一个充分了解学生组织的过程,也是指导老师观察学生工作态度的过程,在了解的过程中进行双向选择。
3.注重学生干部培训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十分注重对员工技能的培训,通过对员工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以达到组织与员工共同发展的目的。
在学生组织建设中,经招聘选拔出的学生干部,虽然工作热情很高,愿意为广大学生服务,但是缺乏经验,加上多数自身为独身子女的一些特质,一开始很难胜任工作。因此,对新的学生干部要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其了解学生会各部门的工作,培养一些基本的工作技能,明确自己在学生会所处的地位和今后要努力的方向。在培训的过程中,培训需求的确定也要以学生干部职务说明书对业务知识、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的要求为依据,简单地说,将组织成员的现实情况和这些要求进行比较,两者的差距就是要培训的内容。艺术类的学生创造性强,而且艺术类院系开展的很多活动都与专业技能相关,因此对学生干部的培训不能把一些工作方法定得太死,关键是要明确需要完成的工作目标,鼓励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自身的长处。
4.规范考核制度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考核制度是以企业价值创造为核心,使业绩透明化和管理系统化,把经营业绩与企业、部门和个人的回报相结合,保证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得以层层分解和贯彻。学生组织中对学生干部的考核应以学生会工作业绩为主要核心,学生会工作业绩主要体现在学生会组织的活动在各级活动、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在本院系开展活动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参
与活动积极性能力,加强学生生活、学习管理等多方面。对艺术类学生组织的考核,一方面要考核开展活动取得的成绩,另一方面要考核学生会在提高学生组织纪律性、加强文化基础课学习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对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的考核要做到透明化,进行公开述职,根据职责范围及管理目标的分解进行全体成员打分,结合指导教师的意见进行综合评定。
5.制定激励机制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通过加强薪酬管理,把员工个人业绩和团队业绩有效地结合起来,共同分享企业发展所带来的收益,激发员工的活力,建立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的机制,最终推进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实现。
在学生组织建设中,同样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来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把学生干部个人的业绩与组织业绩联系在一起,增强其集体荣誉感。激励机制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两个方面。对工作积极性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取得成绩的学生要实行物质奖励制度,具体办法可结合艺术类学生的偏好来制定。艺术类的学生由于个性鲜明、创造性强但组织纪律性不强等特点,在工作中要多鼓励少批评,积极引导。既要求有一定的组织纪律性,又不能因此而按部就班,失去活力和创造性,敢于放手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开展工作,但也不能袖手旁观,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补充不足,控制活动的进展和主要环节,对工作中存在的失误的学生干部也不能一味批评,而是要让其明白今后如何避免失误,使其工作能力在失误中得到锻炼和提高。还要帮助学生在学生组织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增强各方面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树立工作的成就感。
6.加强学生职业生涯管理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实现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和员工个人职业生涯需求之间的平衡,最大限度地发掘企业现有人才,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使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保持一致。
学生组织建设应充分发掘艺术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潜力,在组织活动中充分展示他们的个人才华,并积极引导其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靠拢,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生组织的锻炼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结语
艺术类学生组织的建设需要以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为基础而开展,采用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把艺术类的学生作为组织最宝贵的财富来保护、使用和开发,在组织管理方式上,充分尊重艺术类学生的个性,扬长避短,把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学生组织的发展相结合,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的创造性优势和专业优势,建立具有创造精神的组织文化。
参考文献:
[1]王欣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用.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11).[2]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6-1.[3]严荣华,樊敏.艺术类专业学生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科技促进发展,2008,(8).[4]汪朝晖.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与管理工作研究.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1).
第三篇:人力资源管理的常用经典理论
人力资源管理的常用经典理论
一、需求层次论
该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受尊重、自我实现五种类型,等级越低者越容易获得满足,等级越高者则获得满足的比例较小。这就促进了企业管理理论的进一步深化,迫使管理者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更好地从心理上去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从文化上对员工加以调控和引导,帮助他们实现各自的愿望,使他们不仅感到自己是一个被管理者,同时也能够在安全感、感情归属、受尊敬、自我实现等方面,都能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期望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关系式是:激发力量(F)=效价(V)×期值(E)。激发力量(F)是指动机的强度,即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其内在的潜力的强度,它表明人们为达到设置的目标而努力的程度。效价(V)是指目标对于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即一个人对某种结果偏爱的强度,期望值(E)是指采取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绩效和满足需要的概率,即采取的某种行为对实现目标可能性的大小。
三、双因素理论
该理论认为,影响人的工作态度的因素有两种,一种是保健因素,另一种是激励因素,其理论根据是:第一,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第二,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第三,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核心的,主要是在职工进行工作时发生的。
四、公平理论
该理论认为,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看其相对值。即把个人的报酬与贡献的比率同他人的这个比率作比较,若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从而心情舒畅,情绪高昂;若个人的比率小于他人的比率,就会感到不公平,从而情绪低落,怨气横生。这种比较,还包括与本人历史上的比率作比较。
五、人际关系理论
该理论提出了与传统管理四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传统管理都是以事为中心,该理论“以人为中心,在鼓励人的积极性上下功夫”;
第二,传统管理把人假设为“经济人”认为金钱是刺激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人”,除了物质金钱的需要以外,还有社会和心理学等方面的需要;
第三,传统管理认为生产率单纯地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人际关系理论”则证明:生产率的上升和下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工的态度,即“士气”;
第四,传统管理只注意“组织”对职工积极性的影响,“人际关系理论”认为,非组织因素也会影响职工的情感和积极性。
六、挫折理论
该理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阻碍个体动机性活动的情况,二是个体遭受阻碍后所引起的心理状态。就是说,当个体从事有目标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阻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形成挫折的原因有自然的和社会的,前者如生老病死,天灾人祸等,后者如政治、经济、宗教、工作家庭及风俗习惯等。
七、权变理论
该理论认为,参加组织的人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胜任感,管理者要让不同的人实现各自的胜任感,组织形式和领导方式应同管理对象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应进行多变量的分析,要根据工作性质、工作目标、职工素质等方面的不同情况去考虑问题,而不应采取千篇一律的方式,个人的胜任感是可变的,当一个目标达到以后,应继续激发职工的胜任感,使之为达到新的、更高的目标而努力。
八、影响决定论
该理论认为,管理者的作用是通过影响来实现的,有影响力的管理者才是一个单位的真正领导者,所谓影响力的大小,是就双边影响之差异而言的,以个人来说,如果影响是顺差,即存在影响的净流出,他在群体中就充当着领导者,如果影响是逆差,他就是只能成为被领导者或是一个不称职的领导者。
九、双因模式论
该理论认为,管理者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又有两个,一个是以工作为中心的主动结构,另一个是以人际关系为中心的体贴,前一种因素指管理者划定他与工作群体的关系,建立定义清楚的组织模式,以及意见交流方式和工作程序,后一种因素指存在于领导者与下层之间的友谊,互相依赖和互相体帖的关系,二者各有长短,它们不是排斥的,而是可以结合统一起来的。
十、强化理论
强化,改造,操作和学习是构成该理论的主要环节。所谓强化,是指通过刺激使某种行为加强或抑制,所谓改造,是说人的行为是可以改造的,通过一定的手段,使行为中的某些因素加强,某些因素削弱,于是人的行为也就得到了改造,所谓操作,是指对正负强化都不起作用的一类行为的控制引导,所谓学习,就是对可控行为的改造,即通过强化实践,使人的行为方式得到某种永久性的改变。
第四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2009-2010第二学期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中文摘要.....................................................1
一、前言.....................................................1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1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产生背景........................1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1
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2
(一)战略性.............................................2
(二)匹配性.............................................3
(三)目标性..............................................3
(四)协同性..............................................3
(五)动态性..............................................4
四、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两种不同范式..........................4
(一)环境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传统)..................4
(二)资源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5
五、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5
(一)资源基础观点......................................5
(二)人力资本理论观点...................................6
(三)行为理论观点......................................6
(四)一般系统理论观点...................................6
(五)代理及交易成本理论.................................7
(六)战略管理理论......................................7
七、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7
八、总结.....................................................7
九、参考文献.................................................8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中文摘要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由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较新型管理理论,应用于发挥在支持组织的战略中人力资源的作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近年来管理研究的一个瓶颈,本文主要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特征、主要理论基础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演化历程,资源基础,理论基础,组织绩效
一、前言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它是从企业经营的战略性目标出发,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和调整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方式,以提高组织总体和长期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模式。简单来说,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企业能够实现目标所进行和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Wright&McMahan)。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产生背景
20世纪下半叶,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世界各国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人才的争夺更是处于竞争的中心地位。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企业已经在投资决策和市场营销中推行实施了战略管理,但是由于在当时人力资源管理受到一些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所以并没有被纳入企业战略管理的范畴。20世纪80年代,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各国企业争相引进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以提高生产力,但因为没有同时重视改革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所以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并没有取得相应的绩效。这一现实促使人们思考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地位,并大胆提出将两者结合的想法。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发展
1978年,詹姆斯.W.沃克在《讲人力资源规划与战略规划联系起来》中初步提出将战略规划与人力资源规划联系起来的思想,这算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萌芽。1981年,Devanna在《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战略观》中提出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这个概念。Devenna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战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方面,因为人力资源是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主要因素,所以组织可以通过改革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政策和模式等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其具有竞争优势的人力资源配置;还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灵活性,使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相匹配,从而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Niniger(1982)提出将人力资源规划与战略规划联结来增进组织的有效性的观点,标志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正 ①
① 林聪,翁晓玲.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型[J].人才资源开发2007(9):P35
1页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式形成。Beer(1984)等人的《管理人力资本》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人力资源管理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飞跃。①Kanter(1983)、Baird&Meshonlam(1988)认为组织需要一种战略人
②力资源管理过程,去帮助他们适应对柔性和创新锁产生的需求“战略奇迹”的速度。Golden(1985)总结了人力资源规划与战略联结的四种形式:(1)监督:很少联结,人力资源只负责传统的行政工作。(2)单通路式:战略规划领导人力资源规划(或相反)。(3)互惠与相依式:双方同时进行。(4)整合式:二者以互动关系同时进行。Miller(1987)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企业中所有与人力资源有关的决策,而这些决策主要是为了协助实施企业战略以获得竞争优势。Schuler(1992)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在于整合和调适。Wright 和McMahan(1992)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实现垂直整合和水平整合。垂直整合的目的在于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规划互相整合,而水平整合则是强调使不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具有协调性和整合性。Wright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界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Wright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为使企业达成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人力资源部署和管理行为”。Wright等人(2001)认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系统,包括招聘、职位分析、薪酬设计、培训、考核评价等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二是人力资本存量,包括组织的管理型人力资本、知识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和普通型人力资本的总和;三是组织成员关系和行为,强调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协作关系、个人意愿、相互情感和认知能力等。陈维政等人(2003)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在于:人力资源是企业持久优势的竞争资源,人力资源战略必须与企业战略整合。杨清等人(2003)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人力资源实践活动与业务战略联系起来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识别业务战略所需具备的人力资源能力和保障这些能力而专门设计的政策和实践做法。Charles R.Greer(2004)以投资视角为切入点,依次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和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战略规划、环境审视、战略实施、战略评估等,强调了人力资源在提升股东回报率和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公平报酬方面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③安鸿章(2005)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有两个特点;一是将人视作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将人才竞争作为了企业之间的主要竞争,二认为战略性人力资源并不一定指那些拥有高级别岗位的人员。④
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一)战略性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是其“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和企业战略紧密结合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特征。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在战略指导思想上,是“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在战略目标上,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的目标管(同上)林聪,翁晓玲.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型[J].人才资源开发2007(9):P35(同上)林聪,翁晓玲.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型[J].人才资源开发2007(9):P35 ③(美)查尔斯.R.格里尔(Charles.R.Greer).战略人力资源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3)④ 安鸿章.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人事管理发展的必然结果[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5)①② 2页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理;在战略范围上,是“全员参与”的民主管理;在战略措施上,是运用“系统化科学和人文艺术”的权变管理。①但基本的观点认为战略性主要表现在“战略贡献者”作用。马托森从三个方面论述这种作用:提高企业的资本运营绩效;扩展人力资本;保证有效的成本系统。沃尔里奇则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角色”的概念,认为当代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从传统的“职能事务性”向“职能战略性”转变。劳伦斯·s.克雷曼、乔森纳·斯迈兰斯基等人侧重于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价值链的重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边界的扩展等角度,阐述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战略性定位。②
(二)匹配性
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的一致性即战略匹配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Wright等强调了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两个核心特征,即: 适配性(fit)和适应性(flexibility)。③其中包括纵向适配和横向适配。纵向匹配也可以说是外部匹配,即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匹配,和企业的发展阶段完全一致,考虑组织的动态性,并完全吻合组织的特点。横向匹配也可以说是内部匹配,即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各组成部分或要素相互之间的匹配,通过发展和强化人力资源的各种政策和实践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来完成。舒勒、胡博从组织战略目标实现方面论述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他们认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统一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与“组织的战略”及“战略需求”相统一。
④
(三)目标性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其目标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确保组织获取具有良好技能和良好激励的员工,使组织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形成组织的战略能力,依靠人们实现战略目标和依靠核心人力资源去建立竞争优势。但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与目标性也不同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其目标性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范式下的目标更强调雇员的个人目标与企业战略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要通过合理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使企业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目标尽可能相匹配。在企业管理理论中,对于人性的假设一直是各种企业管理理论的基础。而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中,人被赋予了“自我实现的人”的角色,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目标。其二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更在于长期性、整体性。
(四)协同性
协同性,又称捆绑性,是指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各项实践活动协同发挥作用,共同服务于某一特定目标的组合模式。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捆绑性特征基于匹配性特征。正是由于各项人力资源实践间的匹配能够使人力资源管理获取协同效应,所以才能促使运作中 林艳.浅议人力资源管理[J].经营与管理2005:P59-60 倪敏玲.试议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与特征[J].苏州大学学报2005(4)③ 孙锐,石金涛.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评析[J].未来与发展2008(3):17 ④ 倪敏玲.试议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与特征[J].苏州大学学报2005(4)①② 3页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人力资源实践间的捆绑。①
(五)动态性
动态性也可以说是灵活性,是指人力资源管理的柔性和灵活性.亦即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内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动态性基于一个基本的假设,即组织的内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组织追求的不是某种最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而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组织内外部环境的不断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的动态性对组织和管理者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它要求组织的系统保持柔性,人员保持柔性,更重要的是组织的文化必须具备创新求变的活力,组织学习能力的获取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②
四、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两种不同范式
(一)环境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传统)为了支持企业总体战略,早期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注重研究外部环境对人力资源战略的影响、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关系以及不同企业战略下不同的人力资源战略。这种理论注重两部分的研究,一是内容,即战略的类型和特性;二是过程,即人力资源战略的形成、确认、分析和决策的机制与过程。例如,Miles 和Snow 在战略、过程和行为的分析框架下, 将企业战略分为防御者战略、探索者战略和分析者战略。相应地,人力资源战略可以划分为制造型(building)、购买型(cquiring)和分配型(allocating)。Schuler 综合很多人的研究,发展了一套完整的关于不同的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之间匹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内部匹配的模型。Wright 将这种基于不同环境下选择不同的企业战略类型、进而需要不同的人力资源战略匹配的研究范式归结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两个匹配性”,即人力资源战略与组织内外部环境相互匹配的垂直匹配性, 人力资源政策之间以及各人力资源子系统之间相互匹配的水平匹配性。在稳定的环境中,企业在某一时点上达到人力资源战略系统的匹配,意味着企业将在一段时间内能够维持这种匹配。
但是我们知道,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时候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企业还需要具有“认识公司资产结构,并且不断适应外部和内部变化的动态能力”,这就涉及到另一个概念,动态环境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所有的竞争优势都是暂时的,竞争优势将以逐渐加快的速度被创造出来和侵蚀掉。④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只有内外部相协调才能与企业战略相契合。在此基础上,Wright 和Snell 认为在动态环境中,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不仅仅是匹配性,还应该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具有一定的柔性。由于企业发展战略本身面对高度不确定性环境所发生的变化,以及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对人力资本要素流动的助推作用,使得人力资源战略的形成与 倪敏玲.试议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与特征[J].苏州大学学报2005(4)
王浩.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3):P307 ③ 程德俊.不同战略范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与比较[J].管理科学2004(12):P82 ④ 郝婷媛.基于动态能力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26期)①②③ 4页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制定不得不适应新的形势和环境的变化,柔性思维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正是适应这一新形势和环境变化的发展趋势。战略柔性能够提升组织应对变化的能力,其要求人员流程规划不仅仅依赖于既定的战略,还要考虑对未来的分析和判断,这是一个随着战略执行要素的改变而调整的动态过程。柔性思维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内涵主要包括:(1)战略思维的变化。(2)强调组织内的要素博弈性, 而不仅仅是组织对人力资源的计划性。(3)强调组织内人力资源的自觉能动的学习, 而不仅仅是组织对人力资源的激励、调节和控制。(4)强调的是以组织凝聚力和组织合力的提高来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而不是通过不断地变化战略来被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5)强调以组织的创新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
①
(二)资源基础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世纪80 年代后期,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resource based view of the firm)成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常用的理论基础。资源基础观,即企业控制的独特资源是企业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Barney提出了企业内部资源成为竞争优势的来源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条件:稀缺性、价值性、不可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这成为后来判断企业核心资源的基准。Wright&Mcmahan认为人力资源满足成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基本条件,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观能够提供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一些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框架已经开始出现。例如,Osterman认为企业内部存在四种不同的人力资源雇用子系统,即产业子系统(Indust rial Subsystem),工资化子系统(Salaried Subsystem),技能子系统(Craft-Subsystem),次级子系统(Secondary Subsystem)。Delery&Doty认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分为内部型、中间型和外部型三种模式。内部型员工是企业的核心资源。Lepak&Snell利用了人力资源的价值性和独特性,这两个纬度来解释了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与企业不同人力资源战略之间的关系。建立在资源基础上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作为一个复杂性系统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①人力资源的创造性与适应性;②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与因果关系模糊性;③人力资源管理的路径依赖性和动态性;④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层面特性。
五、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观点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组织绩效非常重要。许多学者根据各种不同的理论依据,例如一般系统理论、角色行为理论、制度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代理理论以及资源基础理论,提出不同的理论架构来解释好的人力资源实务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一)资源基础观点
① 魏建中.企业人力资源柔性战略思维与管理[J].企业活力-人力资源开发2007(11):P44
5页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最早应用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是组织经济学及战略管理文献中经常提到的资源基础观点。资源基础理论强调组织的竞争优势是由组织内部资源所产生。资源基础理论区分出三种组织资源,包含了实体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组织资本。Wright&McMahan认为如果个人的能力分配呈现正态分布,可以通过四个方向思考人力资源管理实务能否创造竞争优势:(1)某种人力资源要能创造持久性竞争优势,必须是因为该资源可以为企业提供价值,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必须是异质的,而且必须有异质的劳动供给。(2)这些人力资源必须是稀少的,如果人力资源能力分配真的呈常态分配,则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自然相对稀少,组织甄选系统的目标都是希望能够雇用到好的员工,可是能不能真的吸引并留住好的人才,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3)为了维持竞争优势,人力资源必须是不可转移的。(4)若要成为竞争优势来源,资源必须是不可取代的,若一个企业拥有高素质人才,一旦其他竞争者发展新的技术,提高了生产率,该企业将失去竞争优势,不过若该项技术可以模仿,则该企业可以通过取得技术并加以发展,使其重获竞争优势。也就是说技术是可能被取代的,而人力资源才是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
(二)人力资本理论观点
舒尔茨(Schultz,T.W)1960年提出人力资本理论,Wright(1994)在此基础上提出人力资本池观点,他们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人力资本的稀缺性、价值性、难以替代模仿等特性及其战略价值,正是由于人力资本的这些特性与战略价值,使之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资产。因此,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开发人力资本理论观点认为,组织的成员所具备的技能与知识、能力等是具有经济价值的,而且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于人力资本的提升具有正向关系。这些提升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组织绩效的发挥是最有利的。①
(三)行为理论观点
另一个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到的理论是行为观点理论,此理论主要是源于权变理论。行为观点理论的主要论点是:员工的行为是战略及组织绩效的中介变项,而人力资源实务是为了诱导或控制员工的态度与行为,不同的组织特性及经营战略则会引发不同的态度与行为需求。换句话说,人力资源管理是组织的重要工具,以传递角色信息,支持期望达到的行为,以及审核角色表现,以达到组织的目标。Miles&Snow也提出类似行为观点,认为人力资源实务必须随着战略的不同而改变,因为组织必须通过人力资源实务发展出不同的行为技能,才能推动战略。
(四)一般系统理论观点
一般系统理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为一个大组织底下的次系统。Wright&Snell提出了用开放性的系统观点来描写组织的竞争管理模式,其中能力与技能被视为“投入”,员工 ① 张正堂,刘宁.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理论基础[J].新华文摘2005(7)
6页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行为被视为“转换”,而员工满意度与工作绩效被视为“产出”。在这个系统中,有效的管理才能包括:(1)才能取得;(2)才能利用;(3)才能维持;(4)才能剔除。有效的管理行为则包括:(1)行为控制;(2)行为协调。因此,一般系统理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此次系统可经由取得、运用、留任及转换适任人才等功能,提升组织效能。
(五)代理及交易成本理论
另一个常见的取向是代理与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是从财务或经济学的观点来看组织中人力的交换过程,主要是想探讨什么环境因素可以促使组织进行内部交换来降低交易成本。Jones认为,有限理性及机会主义是造成人力交换的障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等各项活动可以有效管理雇主与员工的关系:可以使员工个人的贡献能清楚地定义出来,并适当地给予薪酬,否则员工将不会有诱因去提升绩效,而人力资源实务还可以作为衡量员工绩效的方法,透过这些方法,可以使员工行为及组织目标趋于一致。因此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可发挥效用,使交易成本与代理成本降低,促进企业的效益提升。①
(六)战略管理理论
钱德勒(chandler)、波特(Porter)等人关于战略管理的经典理论,对战略规划、企业战略及战略管理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论述,这就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所内含的“战略性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匹配提供了一个理论平台。②
七、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作用在于推动组织去适应竞争性的环境。外界环境的动态和不可预测性要求组织采取内部协调一致的、有机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并与组织的发展战略相适应。目前的研究者大多把注意力投向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内外匹配,而相对忽视人力资源战略中的弹性。
另外,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寻找最佳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组合模式,但效果却不如人意。他们并没有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准确范围给出一致的定义,同时在是否存在“理想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及其是否依赖于组织战略等问题上也未达成共识。③
Way&Johnson(2005)所说“尽管过去的这些年里许多观点和理论被引入该研究领域,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仅仅能证明这种联系的确存在,但是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什么和怎样贡献于组织绩效的研究相对来说还较缺乏”。④
八、总结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固定俗成的,而是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是企业制度的一种创新,一种动态管理模式,其本身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等诸因素的变 张正堂,刘宁.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理论基础[J].新华文摘2005(7)龚一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视角的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19):P107 ③ 吴道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状与进展评述[J].科技与展业2008(2):P36 ④ 张小兵.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演化历程及进展评述[J].生产力研究2009(No.13):P193 ①② 7页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
化而不断发展完善的。在理论界,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研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队伍中,但是至今为止了,仍未有适合大部分企业的管理模型理论,而且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也似乎不够全面深入。但理论毕竟都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对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等待着更多的学者去探索,并期待着能充分发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去奉献于组织绩效。
九、参考文献
[1]赵曙明.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美)詹姆斯·W·沃克著,吴雯芳译.人力资源管理战略[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4]程德俊.动态环境下人力资源柔性战略[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5](美)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1998.[6](美)查尔斯.R.格里尔.战略人力资源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7]程德俊.不同战略范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综述与比较[J].管理科学,2004(12).[8]林艳.浅议人力资源管理[J].经营与管理,2005.[9]林聪,翁晓玲.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型[J].人才资源开发,2007(9).[10]安鸿章.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人事管理发展的必然结果[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5).[11]倪敏玲.试议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与特征[J].苏州大学学报,2005(4).[12]孙锐,石金涛.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评析[J].未来与发展,2008.[13]王浩.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14]程德俊,赵曙明.资源基础理论视角下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科研管理,2004.[15]郝婷媛.基于动态能力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6]魏建中.企业人力资源柔性战略思维与管理[J].企业活力-人力资源开发,2007.[17]张正堂,刘宁.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及其理论基础[J].新华文摘,2005.[19]龚一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视角的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20]吴道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现状与进展评述[J].科技与展业,2008.[21]张小兵.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演化历程及进展评述[J].生产力研究,2009.[22]周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8.[23]杜恒波, 许衍凤.国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综述[J].江苏商论,2008.[24]刘迎春.浅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J].改革与战略,2008.8页
第五篇:关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总结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学习总结
本学期开设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因为我从事人力资源工作,所以相较于其他课程来说,我对这门课程非常重视。现在的工作中会遇到很多人力资源专业方面的知识,但以往在理论方面欠缺很多,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为日后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现就本学期学习的理论知识总结如下:
一、人力资源管理历史背景及发展方面:从管理目的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大致经历了工作中心、人员中心、人员工作互动等三个阶段;从管理内容角度看:大致经历了现场事物管理、档案业务管理、指导协调管理三个阶段;从管理方式方法等技术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大致经历了非独立的综合阶段、专业的技术化管理阶段、专业的人性化管理阶段、专业的综合化管理阶段等四个阶段;从管理历史发展角度看:人力资源管理大致经历了经验任务管理、科学人事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三个阶段。
二、人力资源规划与预测:所有的管理职能中,人力资源规划最具战略性和主动性。科学技术瞬息万变,而竞争环境也变化莫测。这不仅使得人力资源预测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时也变得越来越紧迫。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对组织未来的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作出科学预测,保证组织在需要时就能及时获得所需要的各种人才,进而保证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所以人力资源规划在各项管理职能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①、通过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的科学分析,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有助于一个组织制定战略目标、任务和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②、导致技术和其他工作流程的变革; ③、提高竞争优势,如最大限度削减经费、降低成本、创造最佳效益; ④、改变劳动力队伍结构,如数量、质量、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
⑤、辅助其他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如招聘、培训、职业生涯设计和发展等;
⑥、按计划检查人力资源规划与方案的效果,进而帮助管理者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⑦、适应、并贯彻实施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如劳动法、职业教育法和社会保障.三、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招募与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是组织和个人发展的过程,其重点是提高人的能力,核心是开发人的潜能。因此人力资源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贯穿人力资源发展过程的始终,预测规划、教育培训、配置使用、考核评价、激励和维护,都是人力资源开发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一组织若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就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占有资金;二是拥有掌握专业技能从事管理和操
作的人员。两者之间,人的因素更为重要。人力资源的核心问题,是开发人的能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所以说,制订和实施人才战略,是组织实现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是现代组织人才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科学知识和教育的客观要求和发展趋势。
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培训和开发是经常联系在一起使用的两个概念,二者在内涵上有一些差别。但其实质是一致的。培训强调的是帮助对象获得目前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以更好地完成现在所承担的工作。开发则是指一种长期的培训,它强调的是鉴于以后工作对员工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对员工进行的一种面向未来的人力资源投资活动。培训和开发的目的者在于提高员工各方面的素质,使之适应现职工作或未来发展的需要。同时,培训使用的技术和开发中使用的技术通常是相同的。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对人的投资。任何一个新员工,不论他具有多高的素质和技能,都不可能与企业的工作要求直接吻合,也缺乏在企业集体中同心协力、相互配合的工作经验和态度。因此,企业为使新员工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应具备的工作态度,一般都要进行相应的培训。现今的企业将培训用于实现两个新的目的:
1、向员工传授更为广泛的技能,包括解决问题的技能、沟通的技能以及团队建设的技能等。企业是在不断变动的经济技术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员工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出必须和这种不断变换的外部环境相适应。因此,培训就不单是针对新员工的一次性工作,而是一种经常化的制度;
2、利用培训来增强组织的吸引力,强化员工的献身精神。工作对于员工来说,不仅仅是生存的手段,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经,培训能够有效地开发员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使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从而激发他们对企业的忠诚感和献身精神。可见,对员工进行培训,从根本上讲,是经济、技术进步和员工发展的必然要求。
五、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组织就是指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在公司中,公司是组织、部门是组织、事业部是组织、为完成一定工作而集合的员工也是组织。所谓组织绩效评估就是对以上组织的工作结果的评定。组织绩效评估强调绩效评估的效果导向,其着眼点在于做成了什么,而不是做了什么。
1、评估载体:组织工作的任务不同阶段的要求往往不同,所以组织评估一般要单独订立绩效契约,事先约定双方的责权,明确组织目标;通过契约,加强对组织成员的管控;便于组织目标向各级员工的传达。
2、组织评估的指标和标准:组织评估的指标可以是定量指标也可以是定性指标。定量指标相对于定性指标事实认定更容易、评估结果更清晰。组织评估与个人评估相比,对综合性结果要求更高,指标更为综合,其考核指标一般并不是由个人单独完成的工作。所以,组织评估应尽可能地采用定量指标。指标的选择还应注重指标是否具备可统计的条件,例如客户满意度指标,并不仅仅统计有几个客户是否满意就可以的,根据RATER指数(客户满意度统计方法之一)应根据:依赖度,即企业向客户履行承诺的能力;专业度,即服务人员专业水平和实际表现;有形度,即服务场所及人员的有形表现;同理度,即服务人员从客户角度出发,理解客户感受、了解客户需求的能力;反应度,即根据客户要求快速提供服务的能力等五个方面。企业如果尚未建立五个方面的工作制度和统计方法,那么客户满意度指标很有可能会流于形式。组织评估指标的标准应参照几个因素:历史情况,即以往组织实现该项指标时达到的标准;行业情况,即同行业或竞争对手实现该项指标时达到的标准;战略要求,即公司战略所要求达到的标准或水平。确定标准,还应考虑到影响该项指标实现的客户因素,并在约定时事先对客观因素的影响予以约定。
六、组织评估方法
组织绩效的评估方法一般采用直线式,即由上级单位或领导,根据各项指标统计完成的情况,依据各项指标的评价标准予以评定。在各项指标评定之前,上级单位或领导应做好沟通工作,要适当听取被评估者的意见。组织绩效的评估工作可以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也可以由计划统计或财务部门负责。因为组织绩效评估工作研究的是组织行为,与企业战略制定、企业运营管理密切,而财务管理部门能够全面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这些部门能够更加及时地发现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并根据相关资料提出分析意
见和改进建议。与这些部门相比,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优势在于整合了绩效评估与激励职能,能够更加直接地将激励应用于绩效管理过程中。当然,无论由哪个部门负责,对于人力资源工作者来说,掌握一些必要的组织绩效评估的知识和技能还是很有必要的。
七、公共部门薪酬管理:薪酬制度的主要形式有:岗位工资制、技能工资制、结构工资制和绩效工资制。
1、岗位工资制简称岗位制。也称职务工资制。是指按照不同岗位或职务的特点确定工资标准,并根据员工完成岗位职责情况支付报酬的工资制度。特点是:A、工资分配遵循“对岗不对人”的原则,岗位差别决定工资差别;B、强调一岗一薪,同岗同薪,以岗级差别体现劳动差别,拉开岗位之间的工资分配差距。这种工资制度适用于生产专业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流水作业,以及分工细,同一岗位技能要求差别不大的企业和工种。
2、技能工资制简称技能制。也可称职能工资制。它是指根据不同岗位或职务对劳动技 能的不同要求和员工实际掌握的劳动技能水平而支付报酬的一种工资形式。一般来讲,企业 称技能等级制,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称职能工资制。技能等级制以劳动技能水平的高低作为 工资的确定标准,能有效地调动员工提高技术业务水平的积极性,并促进员工掌握多种技能。这种制度适用于技术要求高,劳动效果主要取决于劳动技能高低,需要灵活使用劳动力,劳
动采取团队合作方式的企业和工种。职能工资制是根据职务的执行能力不同来划分工资等级,并依据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来确定报酬的一种工资制度。特点是:职务内容和职务执行能力是决定工资的主要因素。这种工资制度适用于技能职务、管理职务、技术职务和事务职务等工种。
3、结构工资制简称结构制。它是指由若干个工资部分或工资单元组合而成的一种工资形式。特点是:A、工资由若干个工资部分或工资单元组成。B、通过复合的劳动衡量尺度考评一个员工的劳动差别,并确定其相应的劳动报酬。C、各工资部分或工资单元之间的比例关系没有固定模式。此工资制度既适用于管理职务、技术职务,又适用于事务职务、技能职务;既适用于自动化、专业化程度高的组织和工种,又适用于技术程度不高、分工不细的组织和工种。
4、绩效工资制是根据员工的实际劳动成果或工作绩效来决定劳动报酬的一种工资形式。常见的有定额工资、计件工资、提成工资、奖金等。定额工资是根据员工完成一劳动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各种定额的多少来确定劳动报酬的一种工资形式。可以是产量定额和工时定额。此种工资制度适用于可以制定工作量的定额来确定定额工资的组织和工种。计件工资是根据员工完成的合格产品或作业和计件单价来计算报酬的一种工资形式。方式主要有:个人计件和集体计件、直接计件、间接计件、有限计件、超额计件、累进计件等。它适用于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较低,采取体力劳动和手工操作的企业和工种。提成工资也称分成工资,是按照一定比例从企业的销售额、营业额或纯收入中提取一部分货币进行工资分配的工资形式。适用于经营性企业和工种。奖金是根据员工超额劳动或超额贡献的大小支付报酬的一种工资形式。适用范围广泛。种类主要有:产出奖金和投入奖金、长期奖金和短期奖金等。不知不觉中一学期就要快结束了,这学期真的很高兴,学到了很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
专业知识,这学期的课程是值得我回忆的。通过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给了我很大 启发,对从事的职业和岗位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全方位的了解。
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现状及对策
摘 要 人力资源管理对家族企业的竞争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我国家族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阻碍和问题。本文将从家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两方面进行论述,分析现状和提出解决对策。关键词 家族企业 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培训
一、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家族企业的定义很多,本文简单定义,认为家族企业是指企业的资本和股份主要控制在一个家族之中,领导层的核心位置由同一家族成员出任的企业。根据数字显示,随着我国家族企业的飞速发展,内部的人力资源配置和利用出现了冗余和浪费现象。如图1: 图1 员工工作情况
A---破坏性的做B---不想做,没有工作激情 C---在做,但却是负绩效劳动 D---蛮做、盲做、胡做 E---想做,但不会高效做 F---因激励不到位,积极性不高
由此可见,企业内部不是缺少资源,而是没有合理的开发和培训,最大限度的配置资源,这也是家族企业严重的弊病。
(一)家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在人才开发利用上,重视人才引进,轻视人才培养。企业人才的发掘与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企业必须制定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养战略。然而现实当中,有的家族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上,不愿承担人才投资成本与人力资源投资风险,总想坐享其成,挖其他企业人才的墙脚。1.人才甄选缺乏全面性和公正性
家族企业在人才甄选的过程中,要么雇佣亲属,要么是亲属推荐。如此恶
性循环,整个企业没有新鲜血液的补充,组织的发展容易步入死胡同,管理者缺乏远瞻和战略性。由于家族企业在创业阶段形成的家族式用人机制,致使人力资本严重短缺,尤其缺乏高含量的人力资本.许多企业都出现高级人才的断层。
2.人才配置不合理
家族企业的创业者多数是在本地创办企业,在创业初期企业主要人员多是亲戚朋友,企业规模扩大后,创业时期的员工多成为元老和功臣,位居高职,但是管理、技术水平跟不上企业的发展。素质低的家族人员在重要的岗位,有能力的外部人员在基层位置,于是造成大量的优秀的人员流失,这些人具有特有的专长,有管理经验,是企业的中坚力量。3.内部排他性明显
在家族企业中,企业中的经理职位大都由家族成员担任,更重要的是,企业的权力大都控制在家族成员的手中,非家族的经理成员事实上很难独立地做出决策。家族企业在融合人力资本方面难度很大,企业一方面急需人才,另一方面得到人才后又难以在较长时期内留住人才。4.重使用轻开发
有的家族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上,不愿承担人才投资成本与人力资源投资风险,总想坐享其成,挖其他企业人才的墙脚,或者等到人员空缺影响正常运作时才急急忙忙向外界招聘,由于时问仓促,很难保证录用人员的质量。有的家族企业本着传统的人事管理理念,将人员当作成本而不是资本,低头拉车,短期导向。
(二)家族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现状
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有资源中增值潜力最大、最具投资价值的资源,而员工
培训是企业所有投资中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目前我国家族企业普遍性员工培训机制不健全,许多家族企业急功近利,对培训工作不予重视。1.培训观念淡薄
中国的家族企业大多只重视策划,而不重视战略,所以不重视员工未来的发展和企业远景环境。企业内部员工得到培训的机会少之甚少。即使需要培训,也是将机会给自己的亲属。由于家族企业的人员素质比较低,所以他们重视眼前的利益,认为培训带来高成本,投资回报率低。2.培训方式传统
我国家族企业大多不重视战略,即使开发了人力资源培训计划,其方式也是传统的,比如说授课形式、案例研究。这些方法是比较经典的培训方法,它有利于受训者系统地接受知识,容易掌握和控制学习的进度,且加深理解难度大的内容。但是现在培训的内容多样,员工接受知识的方式和进度不一样,所以培训的方式应该多元化。3.培训对象局限
尽管家族企业有其特定的资本背景,“子承父业”“任人唯亲”似乎天经地义,但是企业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这样无疑是欠妥的。很多的家族企业将培训的机会提供给自己的亲人,尽管外部人员很需要这种机会来发展,这种发展对企业和本人都是有益的,可以说是双赢的举措。特殊领域重要方面被限制,员工感觉被轻视,自然向心力就丧失,核心员工流失现象严重。
二、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现状原因分析
(一)倾向家长式管理
由于家族企业是由原先几个家庭成员建立起来,但是随着它的发展,原来的规模和资源以不是适合它的发展,所以就扩大规模,引入跟多的亲人加入。
“家长”青睐“儿女”是人之常情。加之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企业管理,在中国家族企业中,表现为以家族为基础的身份关系来整合资源、协调人际关系和组织活动。由于家文化的影响,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排斥性,认为家族成员可信任,所以在人员任命时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者总青睐家族成员。
(二)缺乏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家族企业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其速度是非常快的。一个企业由小作坊到大公司大集团的规模,而企业采取集权式管理,决策权仍掌握在一个人的手中。今天动态复杂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决策者素质要求更高更全面,造成管理者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有很大的可能跟不上企业的发展,导致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一些欠缺和落后。家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比较薄弱,即使管理者有意识,方式也比较传统。
(三)激励制度和管理制度不健全
家族企业的任人唯亲的亲情式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家族企业的创业者往往是技术人员,所以家族企业非常重视技术人才,轻视管理人才。在引进人员是大量的招聘技术人员,企业在技术利用和研发方面成绩显著。但是缺乏管理人员,使得企业重视近期的环境,战略性不强。
(四)企业文化建设欠缺
企业文化是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习惯,其核心是价值观念。它代表了组织员工的共同观念,具有凝聚作用和灵魂作用。企我国大部分家族企业长期以来家族文化与企业文化混在一起,成员之间以亲缘关系为纽带,以维护家族和个人利益为目标。在多元化社会中,企业的竞争不仅是硬件的竞争,更是软件的竞争。加强企业软实力的建设迫在眉睫。
三、加强我国家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的措施
(一)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1.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这个概念用到很多方面,说到人的管理方面,无疑是亘古不变的法则。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位置创造出最大的效益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这种目标的实现,管理者首先要拥有“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在决策时考虑员工的意见,切忌专制式管理风格和放任自流式领导风格。鼓励员工参与到自身有关的工作方法和决策当中,这样既可以鼓励员工又可将此作为反馈督促员工改善和提高。2.甄选人员时减少排他性
人才甄选是企业人力资源发展和流动的重要途径,能为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甄选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关键环节。甄选科学程序首先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初步筛选,然后各部门主管根据岗位的要求再次筛选,最后决定是否录取。但是在很多的家族企业,带有“亲人”标志可以不通过层层的筛选,直接到岗位就职。如此以来,企业员工的素质会渐渐变低。许多岗位要求高技能和专业素质,他们达不到,部门主管也不好加以惩罚和教育,毕竟是“皇亲国戚”。其他员工又感到不公平,减少工作的积极性。3.建立家族人员退出机制
不管是企业管理还是人力资源管理,关键都是要人岗匹配,将员工的才能与工作的需要适当正确的匹配。人岗正确的匹配会很大程度激励员工达到更高的绩效。比如给高成就需要者提供中等冒险程度且有信息反馈,能独立承担责任的工作环境可以更好的激励他们。但是,在家族企业的组织里,外部优秀的人员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大显身手,最终要么离职要么从此愚钝、不思进取。内部亲属人员不费吹灰之力到达关键岗位和高层次。浪费资源,错误决策使企业的竞争力降低,最终将会被市场所淘汰。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1.重视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就是在规划与设计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活动之前,由培训部门、主管人员和工作人员等收集企业战略、组织与员工的相关数据信息,然后采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对各种组织及其成员的目标、知识、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地鉴别与分析,以确定企业是否需要进行培训与开发活动及培训的内容的一种活动或过程。培训需求分析既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规划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是培训活动的首要环节。2.使培训内容更具实用性
很多企业虽然在员工培训方面花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但效果甚微。究其原因,是培训的内容针对性不强,而且没有比较完整的培训体系。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不同岗位系列和岗位层级设置不同的培训课程体系,管理者需要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技巧,员工需要提高岗位业务技能。这样,既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也可以增加企业的绩效和效益。达到一个双赢的结果。3.引用外部培训专家
培训外包获得稳定的培训业务是企业减少培训相关专家的招聘成本,因为企业培训师特定时期的需要,委派外部培训专家,获得高素质的培训内容和思想,短期的成本是很高,但是从长远来看,收益是乐观的。投资回报率是理想的。
4.扩大培训对象的范围 家族企业的弊病就是只是培养有血亲关系的人员,对于其他普通人员重视
程度不够高,或者是提供的机会很少,造成很多高级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大量流失。所以在选择培训对象时,公平对待,根据培训需求,提供培训内容。总之,我国家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处于意识初萌、认识粗浅,开始觉醒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关键还是要建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不断加强培训和开发制度需要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使企业的所有员工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强有力的资源和动力。
结合所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写一篇专业论文,题目如下:浅论我国的传统用人艺术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进程中,特别是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代一代帝王将相在维护自己的统制和利益的同时,逐步形成了极其丰富的用人艺术。归纳起来,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要体现在六方面。
第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千百年来被视为用人原则。几乎使用人之道的金科玉律,成了一个千古不变的信条。这既是一种封建观念的沉淀,也是中国人之文化的体现。特别是用人不疑,之说以作为一种古代用人准则而今天还在谈论,甚至至今还在闪烁着睿智的光芒,是因为有很多成功的用人事例流传下来。如唐太宗认为“为人君者,驱驾英才,推心待士”,将人君的“推心待士”作为驱驾英才的重要条件。至于这种认为,唐太宗对待臣下的态度,能够做到“事臣如礼”。对臣下提出的良谋高策,尽量做到言听计从,对于那些敢于进谏的官员,唐太宗也多加鼓励,从谏如流。在唐太宗的鼓励下,不少官吏敢于犯颜直谏,直陈朝政得失,对维护唐王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唐太宗本人也成为开明皇帝而流传千古。
第二、知人善用,唯才是举。要想真正选好人、用人就必须做到知人于识人。有知人之明,方能用人之才。用人之才,方能人尽其才。人尽其才,方能事业兴旺。三国时期的刘邵根据古代的圣王贤君的用人之道,明确提出了“人才不同,能各有异”,必须“量能授官,不可不审也”的用人准则。这里的“审”就是审视人才特长所宜,深度人才能力大小,然后根据人才的不同专长委以不同的事任,做到人尽其才。若用人不审专长就会造成才非所宜的人才浪费。刘邵还提出,在用人的时候,不仅要为位人以才,使才其位,而且还应注意授官以能,使能当其职。三国时的刘备,在未得诸葛亮出山前,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干猛将,却是屡打败仗,而自诸葛亮出山后,却是捷报频传,令当时强大无比的曹操都刮目相看。以致刘备感慨“备得军师,如鱼得水”,这就是知人善用的例证。
知人善用的前提是必须有人可识,有人可认,否则这一用人举措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招才寻才供选择,古人提出并实践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在古代,有为的君主还意识到“唯才是举”不仅要“外举不避嫌”,而且看重其才“兼文武两器”。
第三、礼法并重,得治仁政。在诸子百家的春秋战国时期,各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均对法以及法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关系,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最主要的思想是“礼治”与“法治”。礼包括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和礼仪上的规定两方面。儒家在对周礼进行不同形式的继承和改造时经历了孔子、孟子、荀子三个阶段。孔子强调以仁入礼,孟子则倡导仁政,前者突出了礼的理性和强制性,后者强调使礼成为国家意志的表现,但他们都强调的是礼的内在精神,而荀子则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因而强调的外在规范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于法结合起来,倡导礼法并重。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政治的好坏、社会的治乱直接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德治仁政”始终是古代中国人期盼的理想目标,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德治于法治,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第四、赏罚分明,恩威并施。它是国代君王用以激励官吏的常用手段,它对调动人的积极性,强化人的责任感,从而好用、管理好人具有重要意义。古代的韩非对赏罚的论述正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是最具有特色的,他从人性好利善害出发,得出结论:“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在此基础上,韩非进一步分析了人们的不同欲求,强调人不仅会求利、求赏,以满足生存,而且还要求名,求誉,以满足自尊,就此,他明确提出了“赏誉同轨,非诛俱行”的激励方式,以提醒领导者,实施赏罚是应该注意给予奖赏的同时授予相应的荣誉。在进行惩罚的同时也应加之相应的恶名,以达到强化激励的效果。第五、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古代先哲“正己正人,成已成物”思想中所提倡的一身作则、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古代用人及管理的又一成功要则、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领导干部应具有的品质,领导者只有管好自己,才能管好别人。领导者的带头作用就是无声的命令。中国古代把修身看成是奇国。治国。平天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是非常深刻的人事管理思想。第六、扬长避短、不求全责任。“世上之人,各有所长,也皆有其短,兼收并储,天下都是可用之人”。辩证唯物主义也告诉我们,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永远是有限的。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本领是有限的,要做好一切事物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用人如器,各取其长”。在中国的历史上,用人“扬长避短、不求全责任”就有很多成功的范例。三国时期的刘备,尽管诸葛亮有些清高、张飞鲁莽,关羽有刚愎自用
等各自不足的一面,但他却没有对这几个人求全责任,而是创就自己的帝业中,对关羽、张飞用其刚,对诸葛亮用其谋,扬长避短,恰到好处。唐太宗也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全才,只要不全责任,“用其所长,掩其所短”,就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所用。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创造了很多新的用人理念,但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是我们最有利,最依赖的用人向导。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国家的管理中,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