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

时间:2019-05-14 09:5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

第一篇: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

《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读后感

读完孙媛教授编著的《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一书受益良多,感触颇深。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教师要想教好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就应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知道学生所思所想,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作用,有针对性地辅导,因材施教从而科学地引导学生!下面就书中提到的两个对我影响较大的心理效应发表几点自己的感想:

(一)情绪效应

“ 一天早晨,有一位智者看到死神向一座城市走去,于是上前问道:‘你要去做什么?’

死神回答说:‘我要到前方那个城市里去带走100个人。’

那个智者说:‘这太可怕了!’

死神说:‘但这就是我的工作,我必须这么做。’

这个智者告别死神,并抢在它前面跑到那座城市里,提醒所遇到的每一个人:请大家小心,死神即将来带走100个人。

第二天早上,他在城外又遇到到了死神,带着不满的口气问道:‘昨天你告诉我你要从这儿带走100个人,可是为什么有1000个人死了?’

死神看了看智者,平静地回答说:‘我从来不超量工作,而且也确实准备按昨天告诉你的那样做了,只带走100个人。可是恐惧和焦虑带走了其他那些人。’”

恐惧和焦虑可以起到和死神一样的作用,而温暖的微笑可以化解心中的坚冰,这就是情绪效应。

一些教师经常会因个人私事或学生所做的坏事、气人事,而“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殊不知,教师一番倾盆大雨、酣畅淋漓的训斥,固然把压在自己心头的怨气、愤恨都发泄出去了,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而学生呢,从看到教师那张阴沉的脸起,就知大事不妙,胆战心惊了,而此时更被吓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这种紧张、压抑的氛围,只能阻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扼杀他们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更何况是活泼好动、心理不成熟的学生呢。学生的心灵是敏感而脆弱的,他们特别需要教师的悉心呵护。教师的每句话、每个动作,学生都会用心灵去捕捉、去思索。他们给与了教师无限的信任、尊重与期望,同时,他们也希望教师这样对待他们。

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是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语言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的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留在家里了。”

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教师就是面带微笑的知识。”微笑就是在师生之间架起的一座沟通的桥梁,教师的微笑能给学生带来亲切感,面对教师的微笑,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轻装上阵,尽情的展现自我;面对教师的微笑,科学将不再那么神秘,学习将不再那么艰难,优异成绩也不再那么高不可攀。要师生关系融洽,课堂环境和谐,教师就应真诚的微笑,用积极的情绪影响学生。在微笑中,教师让学生快乐了,自己也会快乐;教师让课堂快乐了,也让学生愉快的接受了教育。

因此,如果教师每天给学生灿烂的微笑,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就会让学生身心感到愉快,智能得到发展,会让学生心甘情愿的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引和批评。

(二)食盐效应

“一个学徒跟着大厨学做菜。师傅告诉他:“做菜时,缺了其他任何调料菜都勉强可以吃,唯独缺了盐,就算是手艺再高的厨师,任其怎么调和其他调料,都没办法做出美味的大餐来,或者就算能吃,也让人吃得不尽兴。

学徒听了,暗暗记在心间。很快,学徒就把做菜的程序都掌握在心中了。

第一次掌勺时,他做了一条鱼。因为师傅说过“咸鱼淡肉”,他就往鱼里放了很多盐,结果才刚端上去一会儿,就被退了回来,因为客人说太咸啦,吃不下去。

既然太咸,那就少放点。重新做鱼时,他就只放了几粒盐,结果才有被退回来了,客人说太淡了,还是吃不下去。”

做菜时,盐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盐放得太多,菜就更没法吃;舀一勺往人嘴里送,只能使人反胃呕吐。所以,好东西也应适度、适时,“需要的才是最好的”。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食盐效应”。

教育之于学生,犹如盐之于做菜。要讲究合适,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出力不讨好,甚至还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必须把握好“火候”。这种教育可称为“适度教育”。

联系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教师必须树立凡事都要把握好“度 ”的意识,这样做事时才会适可而止,才会把事情做得很到位。例如:对学生的期望要适度、布置的家庭作业要适度、严格管理要适度、宽容学生要适度、表扬学生要适度、批评学生更要适度。适度教育有利于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过度教育、“超纲”拔尖,或是姑息放纵、放任自流的教育,则对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制定适合孩子的教学计划、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教学方法、寻找适合孩子的学习方式、把握孩子的学习心理、创设适合孩子的学习情境。

有教无类就是一种爱与宽容的境界,有理有节的宽严结合,刚柔相济的情感交流,因人、因事、因时、因境而变换教育的方式方法,更以博大的胸怀和换位思考的方法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关爱而不溺爱,宽容而不袒护,使学生倍感存在的价值和教育的温馨。

读完《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一书,深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以深厚的专业功底做好教学工作,取得理想的专业考试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让教育的效果作用在学生的心理深处,取得骄人的教育效果。

第二篇:《 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读后感

《 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动心”的艺术,教师要想教好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就应不断为自己“充电”,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家长我都应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规律”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并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知道学生所思所想,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作用,有针对性地辅导,因材施教从而科学地引导学生!

读完《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一书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原来自己的工作中一直忽略了这些效应,尤其是在班主任工作中,更应该借鉴书中的一些做法!下面就书中提到的几点对我影响较大的心理效应发表几点自己的感想: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每个学生都期待被老师表扬,赞许,也许有时一个眼神也会对他们有很大的影响,可是一直以来,我们都忽略了这个,每次都是等到学生犯了错误才去“灭火”,却错过了在他蠢蠢欲动时恰当的给予一个心理暗示,也许会避免很多麻烦!老师是学生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批评或忽视,就会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老师可以适时的积极的肯定,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鼓励他,表扬他,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学生就会信赖我。

记得曾经有人问我,现在的学生都那么高,逆反心理也强,你能管得住吗?我笑笑:对待学生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是会跟老师逆着干的,就算他逆着你干,那就要把他理顺了,只要顺了一切都好了!我一直尽力的从这些学生身上找一些优点,不断放大这些优点,那样,他自然就不再好意思犯错误了!因为老师一直这么关心他,重视他!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学生犯错时,有时老师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还记得在我曾经班上的一名班长,开学没几天就把手机带到学校,晚上在宿舍时到很晚。这件事情被我无意中发现之后,我就偷偷处理了这件事情,一方面:不想影响他在班上的权威,另一反面:我也想给他一次机会。从那之后,他的表现好多了,对于他玩手机的事情再也没有提起!可见,老师对孩学生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心理规律九:贴标签效应

这一心理规律在学校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学生吼“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学生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所以,老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学生渴望进步,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惰性,有时就连他们自己的也不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什么,还记得,有一名老师曾经让一名学习不好,经常调皮捣蛋的学生准备了一本小本,每天都要求在本子上记录下他今天的进步,从那之后,那名学生从来没有再犯一次错误!就这样,这名老师用他的聪明成功的挽救了一名孩子,对于这名学生来讲也许就是一辈子的事情!

总之,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每一名教师都是艺术家,学生是白纸,老师就是拿着画笔在纸上作画的人,不要小看自己的作用,也许我们的一个微小的颜色选择就可能成就一个人,因此,让我们多为我们的作品添上几笔色彩。

第三篇:读《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有感 邱月

读《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有感

洪合镇中心小学 邱月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孩子的心灵似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充满着生气与希望,但是却经不起风吹雨打,需要的是我们给以温暖、信心的呵护。

1858年,林肯在竞选美国上议院议员的时候,在伊利诺斯州南部进行演说。那时蓄养黑奴的恶霸们平时对废奴主义者就非常仇恨,当然对林肯到此做反对 奴隶制的演说恨之入骨,并发誓只要他来就置他于死地。演说之前,林肯说:南伊里诺州的同乡们,肯特基的同乡们,听说在场的人群中有些人要和我作对,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我也是一个和你们一样爽直的平民,那我为什么不能和你们一样有着发表意见的权利呢?好朋友,我并不是来干涉你们的人,我也是你们中间的一人,我生于肯特基州,长于伊里诺州,正和你们一样是从艰苦的环境中挣扎出来的,我认识南伊里诺州的人和肯特基州的人,也想认识密苏里的人,因为我是他们中的一个„„

林肯根据听众的情况,简明扼要地把自己与听众相关的情况、经历加以介绍,使听众形成“认同感”。他的话竟把可能面对的敌对怒视变为大声喝彩,据说还有打算与他作对的听众成了他的好朋友。

这就是所谓的“自己人效应”,利用“自己人效应”,可以让你的听众感到亲切,激发他们的共鸣,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让他们愿意听,能更容易的接受你的观点。这一点,在教学上也是一样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要让学生接受你,那么首先就要让学生能够接受你,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本学年我担任一年级一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由于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对语文课的认识不足,在进行教学时会遇到很多困难,特别是在教学组织方面,有时真的会让我感到束手无策,学生太过活泼好动,总是在课堂上随意发言,不仅影响教学质量,教学任务也会难以完成。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非常强,而且小学生有英雄情结,对课堂上的一些小活动、小游戏有一种好奇和新鲜感。

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在一年级的学生认知中,也许教师是可怕的,也许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所以师生之间存在着距离。教师只有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才能真正地教育好学生。因此,要运用好“自己人效应”,能够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自己人”,喜欢自己,那么,学生会认真地听你讲话,也会对教师的课产生兴趣。

在语文课上,一年级学生特别喜欢朗读、游戏、比赛,我也时不时在上课的时候穿插一些小游戏、小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课文教学中,给学生范读,让学生看看教师的表现,让学生在心理上认可你,那你的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更会争着想得到老师的表扬,这样就会更加认真的了参与学习过程。我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小组学习活动,学生会由于教师参与而更加积极地展示自己。教师经常与学生一起活动,并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沟通,及时地赞美学生,会自然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在心理上认为老师是跟我们一样的,老师也喜欢跟我们一起学习、玩游戏,并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喜爱和呵护,这样在不自觉中,让学生卸下了心灵上的防护设备,消除戒心,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相信老师,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第四篇: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

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

心理知识无处不在,每个人在社会上立足,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运用心理常识。了解这些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可以让你从看似平淡的现象中,找到最根本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1、急中生智定律

拿破仑的一名士兵掉在水里,在水里扑腾。旁边的士兵都不会游泳,干着急。

拿破仑得知落水的士兵稍微会一点游泳之后,拿起枪,对落水士兵说,你马上给我游过来,否则我枪毙你。说完后,冲着落水的士兵开了几枪。士兵一来是看到了元首,二是怕被枪毙,就赶紧游过来了。最后,士兵得救了。再就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

2、兴趣定律

有一部侦探电影,由于看到最后才知道凶手,所以很受大家欢迎。有人花高价买了电影票,在包厢里观看,很投入。此时,服务生殷勤服务,企图得到消费。可是,专注的他将服务生训斥了一顿。

最后,服务生为了报复他,指着屏幕说:“看到那个花匠了么,他就是凶手。”

结果,这位先生兴趣全无,根本没法继续看下去。

3、逆反情结

国外有一档针对主妇的节目,当主妇诉说丈夫的种种恶行的时候,如果主持人说:“这样的人怎么还能和他在一起,赶紧离婚。”

这个时候,主妇反而犹犹豫豫,不愿提及离婚两个字。

某大学在男洗手间分别写上“严禁胡乱涂写”和“请不要胡乱涂写”,可发现写了“严禁胡乱涂写”的洗手间反而涂写很严重。

4、旁观者效应

当发生车祸时,当有人突然晕倒时,当有人遭受偷窃和抢劫时,很多人都无动于衷。

这些现象不仅使人们从道德的角度加以关注,纷纷谴责冷漠的看客。同时也引起心理学家们的关注,心理学分析认为,这是“旁观者效应”在作孽。

心理学家拉塔奈和达利于20世纪70年代做了大量实验加以研究。结果发现,在紧急情况下,只要有他人在场,个体帮助别人的利他行为就会减少。而且旁观者 越多,利他行为减少的程度就越高,这种现象被称为“旁观者效应”。也是人们最常见的冷漠心理。“也许我不去,别人会去的”。

5、潜能最佳状态

颜渊曾向孔子请教,说一名艄公的驾船本领神秘莫测。于是颜渊问艄公:“您的驾船的本领别人能掌握吗?”回答是肯定的,而且,艄公还说:“善于游泳的人只要经过练习就可以学会,会潜水的人即使从未接触过船也能操作自如。”颜渊不理解艄公的话,就来请教孔子。

子曰:“游泳能手是不惧怕水的,他对驾船没有恐惧心理,心情完全是放松的;擅长潜水的人把陆上和水上看成一码事,把翻船更不当一回事。所以,即使从没有驾过船,也能操作自如,悠然自得。”

孔子还打了个比喻。参与赌博的人,用瓦块为赌注,常常获胜;用衣物就有些顾忌;用黄金下赌,就顾虑重重,患得患失。有了负担,技巧就更难发挥,更容易输掉。

对结果抱以达观态度,姿态放松,会表现出很高的水平。心理学家认为,放松状态最有利于激发人的心理潜力。完全放松、精力充沛的精神状态下,一个人的记忆力最强,思维能力最佳,潜能发挥最完全。

6、情感宣泄定律

一天深夜,赵先生接到一个陌生妇女的电话,一口气诉说了自己照顾孩子和生病的老人,多么辛苦,而丈夫还以为自己在享福。自己想出去,丈夫也不让,而丈夫自己却借口应酬常常出去。

最后,赵先生告诉她,打错了。没想到该妇女却说:“我知道,但我终于把这些话说出来了,好多了,打扰您了。”

一个人的情感如果不能及时宣泄,压到心里,有朝一日就像洪水暴发!但宣泄也应该通过正常的渠道,就像是高压锅,一方面要适当放气,另一方面还要把饭做好。

还有,一个人在宣泄中,尽量不要指责别人,也不要通过诉苦的方式,博得别人的同情。尽量通过听音乐、做运动、写日记、自言自语等方式,转移到另外一件对任何人都无害的事上。

7、期待的力量

战国时候,齐国的丞相管仲在做宰相前曾经负责押送犯人。但是,与别的押解官不同的是,他让犯人们按自己的喜好自己安排行程,只要在预定的日期到达目的地就可以了。结果,犯人们没有一个中途逃走的,全部如期赶到了目的地。

心理分析:这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心理使得惯于作恶的人,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自动放弃恶行,弃恶从善呢?这就是期待的力量。

8、厌恶心理定律

厌恶感是高级动物的一个标志。

在很多时候,我们所厌恶的事情往往是对我们不利或对别人不利的事情,也是我们不该做的。比如我们对撒谎都有一种本能的厌恶,但是为了某种利益,我们却可能违背自己的本性。

如果我们经常做自己厌恶的品行不端事情,会让我们的心态变得很不好。而有时我们热心帮助别人,及时吃亏,也会因为心灵的满足而感到愉悦。

9、当头棒喝定律

在教育中,当头棒喝也是一个在某些情况下不可代替、非常有效的方法。这里的棒喝可以理解为纪律处分、严肃批评,是对沉溺于错误的学生的一种突然性的处罚、惩戒。这正是要以其突然性,给学生以震惊的感觉,才有可能促使其突然醒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改正自己的错误。

但强刺激一定要注意适时、适人、适地。惩罚的目的是教育,必须让学生认识问题所在,同时体验到老师的爱心、善意和尊重。而且惩罚应当合情合理、公平、准确。要避免那种主观、武断和随意的惩罚。

10、情绪共鸣定律

故事:四面楚歌的故事

楚汉之争末期,张良在彭城山上用箫吹起悲哀的楚国歌曲。结果项羽营中很多士兵受歌曲感染,宁可投降,也要保全自己的性命。于是,有的士兵逃跑,有的斗志松懈,导致项羽兵败自杀。

心理学分析:

张良其实是不自觉地利用了人类的“情绪共鸣”这一心理学原理。

现代心理学指出,在外界的刺激下,一个人的情绪和情感的内部状态和外部表现,能影响和感染别人。在一种情绪的影响和感染下,产生相同或相似的情感反应,叫做情绪共鸣。

应用:

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大多具有情绪共鸣的成分。还可以利用这一定律,来治疗某些心理疾病。

11、近水楼台效应

群体性交往的时候,男性比较喜欢离自己近的女性,女性也对离自己近的男性抱有好感。居民进行社交的时候,居住的远近往往是影响社交对象的主要因素。离得越近,越容易产生交往。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12、金钱破坏定律

故事:

有位画家,在成名前醉心于自己的创作,觉得创作室他最快乐的事。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他突然一举成名天下知,他的画一幅能卖几十万。

可是,从那以后,不知怎么,他创作时,潜意识里总是考虑画能不能被观画者接受。这样,画画成了对他的约束而不能带给他像以前那样的快乐。

亲身体会:

有时候,我们盼望得到经济上的奖励,可当我们得到金钱的奖励之后,我们很多情况下会产生“按钱干活”的心理。我们工作的乐趣就少了很少。还有,我们处理学生问题时,如果经常想着这样做会不会影响我班的成绩啊,之类的,我们往往也会顾虑重重,做出错误的决定。

应用:有些人用这个理论来治疗儿童的网瘾。连续上网5个小时有奖励,上不够5个小时要惩罚。到最后,儿童为了奖励而玩,失去了上网游戏的乐趣,就不玩了。不知道是否可行,我没有实践过。

13、亚健康状态

人的心理对身体的健康是有影响的,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下,使人颓废,对工作和生活失去兴趣,甚至会造成身体状况的恶化。

而积极的情绪能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增强免疫力。

14、寂寞空虚定律

寂寞在某种程度上与期待相似。没有期待的人,是不会寂寞的。一般重病患者是不会寂寞的,而那些在恢复中的患者,往往更容易寂寞。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越丰富,他的寂寞感就越少。因此,内心丰富的人,一般都比较容易自负。

我们看到很多科学家,忘我工作,一个人搞研究,也不觉得寂寞。这是因为他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感受到了快乐。

心理学家还发现,寂寞对人类的免疫系统有一定的损害。我们应该主动去和他人接触,多培养业余爱好。

15、冲动惹祸定律

好冲动的人容易受主观因素的支配,以情绪衡量事物,不能真正深入事物的本质中去,因而不能得出正确的思想和理论,思维有片面性。

对冲动的克制和理智行事,来自于一个人的见识与自控力。那些才识高,见解深的人,一般都比较善于思考,能分清事情的本质。

但是,我们说的反对感情用事,并不是提倡不要感情。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人的不幸福,往往是因为在该用理智的时候用了情感,而在该用情感的时候却用了理智。”

16、一诺千金心理

一个心理成熟的人,不会轻易拿自己的信誉开玩笑。

17、助人为乐定律

一般来说,人在心情好的情况下,更容易帮助别人。所以,很多人都是在别人心情好的时候,请求帮助。

18、代偿行为

当人遇到障碍难以逾越时,往往会放弃最初的目标,通过达到实现类似目标的办法,谋求愿望的满足。这种做法叫做代偿行为。

第五篇:四大“心理效应”不可忽视

www.xiexiebang.com/jj_job

四大“心理效应”不可忽视

同样都是大学毕业生,到就业市场应聘,为何有人马到成功,有人却屡试失败。这里有个“第一印象”问题。据心理专家介绍,首因效应、近因效应、鲇鱼效应、晕轮效应等,都是心理现象的规律,只要求职者巧加利用,肯定会在第一时间里迸放光彩,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占得就业先机。求职者不妨一试。

首因效应:穿着张扬让人惊

案例:小杨是工科名校毕业生,专业对路、成绩优良,在厚厚的应聘材料中脱颖而出,入列预选名单。但她面试时,穿着过于新潮:鲜艳的短上衣、破旧的低腰裤,很夸张地戴着热带风情的大耳环,一进门就让由高级工程师组成的考官们一愣,考官们没问几个问题,就结束了面试,结果当然是她被淘汰出局。

点评:“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第一印象能够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面试中首因效应的作用不可小瞧。虽然考官的“印象”标准不一样,但总体来说有些标准是一致的,这就是:踏实、开朗、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坦诚、机敏、干练的人,会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理工类专业要求“踏实、耐得住寂寞”,而小杨的穿着,却给招聘考官留下了“华而不实、喜欢张扬”的第一印象,她的出局,是自然的了。

近因效应:相貌平平却自信

案例:毕业生小林是个相貌平平的小男孩,到一个单位参加面试,进考场后,考官只轻描淡写地问了他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是哪个地方的人等几个问题后,就说面试结束了。正当他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小林立刻回答:“你们并闽南人才网

www.xiexiebang.com 我们只做专业的人才招聘!

www.xiexiebang.com/jj_job 没有提出可以反映我的水平的问题,所以,你们也并没有真正地了解我!”考官点点头说:“好,面试结束了,你出去等通知吧。”结果是录取通知书如期而至。

点评: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其实,考官第一次说面试结束,只是做出的一种设臵,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查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首因效应”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

鲇鱼效应:组织应聘显活力

案例:小陈是班长,他希望班上同学都能尽快地有个好工作,所以每次参加应聘活动,他都会成为热情的组织者,在应聘场上,帮助同学出谋划策,并让男同学为女同学在热门单位拥挤的招聘台前开路,一起递上简历等。他的简历还没递出,就有几个单位主动来询问他的情况,有一个单位发现他和自己单位的用人需求对口,立刻就问他有没有意向到他们单位应聘。

点评:小陈无意间展示了“鲇鱼效应”。鲇鱼效应源于一个典故。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可上市的沙丁鱼只有一位老渔民捕的鱼是活的。其奥秘在于:他在捕来的沙丁鱼中掺了少量的鲇鱼,使得捕来的沙丁鱼一直保持兴奋状态,活蹦乱跳的,所以能卖出高价。“鲇鱼效应”在人才学中泛指与众不同的人、能给群体和企业带来活力的人。这样的人最受欢迎。招聘时,特别是在人才市场上有众多毕业生时,招聘人员会非常注意观察每一个人的表现,应聘者中,谁最有活力,谁最有创意,谁最受青睐。集体面试时,也一定要注意“鲇鱼效应”。如果轮到你发表意见时,要力求主旨明确,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方能脱颖而出。

晕轮效应:“班门弄斧”读画报

闽南人才网

www.xiexiebang.com 我们只做专业的人才招聘!

www.xiexiebang.com/jj_job

案例:小刘是个专科生,和一群本科生、研究生(Q吧)一起到外贸单位应聘,他知道如果就那样简单地递交简历,肯定没有一点希望。他想了个点子,在中午招聘人员吃午饭时,他拿了一张全英文版的画报在招聘台前,有滋有味地在那儿阅读。当招聘人员被彩色画报吸引过来之后,他就用流利的英语(Q吧)给他们讲画报上有趣的故事,当然最后的结果是,招聘人员收下了他那只有“专科”学历的简历,他也成功地被招进了这家单位。

点评:晕轮,原指月亮被光环笼罩时产生的模糊不清的现象。“晕轮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即对一个人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因对他的某一品质特征的强烈、清晰的感知,而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品质,甚至是弱点。毕业生在求职应聘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晕轮效应,把自身的优势充分地展现出来,一定会给招聘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赢得对方的赏识,取得应聘的成功,就如专科生小刘一样。当然,在运用这一效应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刻意制造“光环”效果,那种虚妄的行为,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闽南人才网

www.xiexiebang.com 我们只做专业的人才招聘!

下载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不可不知的教育心理效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

    《教师不可不知的25位教育大家》读后感 最近我认真学习了《教师不可不知的25位教育大家》这本著作,深有体会,受益匪浅。这本书介绍了25位哲学家的生命史及其思想投射出的教师......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城区东街小学路世明 我作为一位师范学院毕业的教师,曾经在大学时学习过很多心理学的概念,比如习得无助、从众、自我实现、自我中心等。也许当初......

    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读后感[范文模版]

    读后感是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的感想,亦指读完作品后写下的心得体会或评论文章。下面是小编收集的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青少年不可不知的心理常......

    《教师不可不知的50条教育禁忌》心得体会

    《教师不可不知的50条教育禁忌》心得体会 曾仕林 通过对《教师不可不知的50条教育禁忌》的学习,使我深刻的认识到一个好教师首先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

    教师不可不知的20部教育名著心得体会

    《教师不可不知的20部教育名著》读后感 心得体会拿到《教师不可不知的20部教育名著》这本书,先粗粗的翻了一下,觉得比较深奥,不知所云。因为周二的备课组活动建议学习这本书,为......

    教育心理效应 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效应》读书笔记 井头二中 朱彩凤 教书育人,育人为先。“教书”知识教育的直接任务,而“育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胆在我们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对分数、考试......

    家长不可不知的教育哲理范文合集

    家长不可不知的教育哲理“人生起跑线”比别人好,是不是意味着未来发展更好?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长不可不知的教育哲理,希望有所帮助!1、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后感 都说“阅读是成长的阶梯”,可我却是个懒于阅读的人,不过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现有的知识面的狭窄,知识量的不足,所以我必须阅读。 学校在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