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汪福堂)

时间:2019-05-14 09:56: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汪福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汪福堂)》。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汪福堂)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

云梦县义堂镇平石小学 汪福堂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一是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生敢于发问,乐于发问;二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之都参与到提问中来,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是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四是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关键词】 创造环境 成为主人 发现问题 带着问题

21世纪教育的特征是创新。创新源于问题,问题推动发展。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中西方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我们暂且不说中西方教育谁优谁劣,但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学生提问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问,使他们在充满问题的学习氛围中求知和创新,体验成功的喜悦。

一、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生敢于发问,乐于发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情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是遵循或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是学生的最近遇到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总之,教师要善于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之都参与到提问中来,感受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

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问题。

三、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1、找题眼。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2、抓中心词句。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3、揭矛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针对矛盾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4、比好坏。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5、抓感兴趣的部分。如《田忌赛马》一文,有学生问:“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再如《凡卡》这篇课文,最后凡卡寄出一封信。由此,一学生问:“凡卡的信能收到吗?”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除了上面的,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等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这样逐惭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四、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1、结课的艺术。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如学习《观潮》一文时,做了如下结尾:“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设计拓展性练习。如《称象》结课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反映人的智慧的故事?(司马光、诸葛亮)还想知道曹冲的其他故事吗?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寻找。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觉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第二篇: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1世纪教育的特征是创新教育。创新源于问题,问题推动发展。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曾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一、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敢于发问,乐于发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

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

三、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1)找题眼。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2)抓中心词句。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3)揭矛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谒动力。

(4)比好坏。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除了上面的,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等内容提出疑问。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这样逐渐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四、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从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1)结课的艺术。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如学习《观潮》一文时,做了如下结尾:“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设计拓展性练习。如《称象》结课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反映人的智慧的故事?(司马光、诸葛亮)还想知道曹冲的其他故事吗?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寻找。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篇: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1世纪教育的特征是创新教育。创新源于问题,问题推动发展。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有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曾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都回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一、为学生创造环境,让学敢于发问,乐于发问。

“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眼前发生的事都要问“为什么”,甚至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我们家长、教师有时觉得反感、不屑一顾,这样很有可能扼杀了一个学生。其实这种好问的精神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但是天真可爱的孩子跨入校门,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越来越少了。其问题在于我们教师,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http://转载请保留出处。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来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教学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发生冲突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徘”状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究欲望。情境的创设,可采用知识生活化,演示的比较,故事诱思、图片操作、竞赛或游戏等方式,让学生感到喜闻乐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的微笑,和蔼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要及时表扬、鼓励学生的发问,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甚至是一些幼稚可笑的问题,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尤其是学困生。破除学生怕提问、怕师生嘲笑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大胆地问。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问中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新课程强调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而又充满活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即使个别学生的问题有明显的错误也要积极帮助,而不是嘲讽,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教师还要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进而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对于学生各种奇怪的想法,教师要客观耐心地引导学生,同时营造出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就敢于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会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要留给学生一段等待的时间,让学生明确“问题”到底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由问题到目的应扫除哪些障碍,要联系到哪些已有知识。学生明白这些以后,才可能提出问题。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生可以分组讨论,以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的努力方向。等待的时间,应由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对问题的熟知程度而定,提出问题的机会,也应均等地分给学生,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提出中来。应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锻炼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阶段,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就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把握了问题的特征。学生若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已把握了问题的真谛,反之,则要分析原因,继续引导,直至学生能够在总体上准确把握问题。

三、培养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善问。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学生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如果教师的教学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这种问题意识,就没有创造性。

1、找题眼。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学生问:①谁向谁借?②为什么借?③怎样借?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学生认识上的冲突,激起探究欲望。学生有了求疑解题的心理,就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讨论,积极举手发言。

2、抓中心词句。如《草船借箭》一课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一学生由此提出:①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他算对了什么?②从“神机妙算”中看出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3、揭矛盾。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说:“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老奶奶为什么焦急?为什么又能耐心地等待?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谒动力。

4、比好坏。如《荷花》一课有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学生问:“为什么不用‘长’而用‘冒’”?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5、抓感兴趣的部分。如《田忌赛马》一文,有学生问:“同样的马匹,为什么只调换了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呢?”再如《凡卡》这篇课文,最后凡卡寄出一封信。由此,一学生问:“凡卡的信能收到吗?”从而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

除了上面的,还应教会学生大胆地围绕课中插图、课中标点、课中空白等内容提出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和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梳理出来。这样逐惭培养学生把问题提到点子上,善于在关键处提出问题。

四、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从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1、结课的艺术。在给一堂课下结束语时,有意识的给学生留下“言尽而意无穷”的意境,让学生去思考、去幻想。如学习《观潮》一文时,做了如下结尾:“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设计拓展性练习。如《称象》结课时,教师可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反映人的智慧的故事?(司马光、诸葛亮)还想知道曹冲的其他故事吗?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寻找。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觉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第四篇:浅议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艺术有效地提问

浅议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

艺术有效地提问

富村小学

杜勇

【摘要】课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会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每个优秀教师应必备的技巧,而我们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有的放矢,既要明了提“问”的作用也要知道一些提“问”的原则。这样,我们设臵的“问”题对课堂教学才能更有效果,才能更有助于课堂提问技巧的发挥。

【关键词】语文教学 提问艺术 原则 提问技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现行新课标的教学法,教法研究都强调教师不在是神圣的知识权威也不在是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而是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求异、创新。这就涉及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提问的艺术性。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意识还远远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在他们的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无效提问现象,从教师的角度看,要提高提问的质量,就应该注意课前精心设计问题,做到有的放矢;课堂上把握好提问契机,并相机点拨;操作过程中重视提问的艺术性。在课堂上主要注意抓住关键性提问。因此,老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艺术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效果呢? 通常,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应注意那些呢?下面就近年来的教学情况谈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的作用

课堂提问实质上就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深刻认识课堂提问的作用,对于正确运用课堂提问至为重要。那么,课堂提问在教学上究竟有哪些作用呢?

1、督促作用。

首先课堂提问是平时测验的一种方法,教师借此可测试学生的平时成绩。既然与成绩的评定有关,课堂提问就能对学生的学习起督促作用。其次,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能否正确地答复教

师的提问,被视为与其自身荣誉攸关的大事,因此课堂提问能对学生构成一种潜在的心理压力,从而起到经常性的督促作用。

2、激励、参与作用。

教师授课时学生通常处于被动状态,这种状态倘若长时间持续下去,将会导致学生主动思维的抑制。采用课堂提问这一手段无疑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活泼主动,同时促使学生开动脑筋,从而变被动为主动。

3、反馈、调控作用。

课堂提问可使教师及时获得较为准确可靠的教学反馈信息,为教师调节教学活动和衡量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依据。

4、巩固、强化作用。

人的记忆效果与注意力是否集中密切相关,只有受到人们注意的问题才能被人们牢固地记住。课堂提问能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增强记忆。人的记忆能力又是有限的,要想一字不漏地记住课堂上教的全部内容,既是愚蠢的,也是不切实际的。课堂提问通常是针对教材的要点和难点进行的,其导向作用将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内容,舍弃次要材料,从而可提高记忆效率。

5、启迪、暗示作用。

课堂提问对于学生思维的启迪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积极思维,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联系,这不但有助于拓展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有学者指出,“提问等同于暗示”,这是有深刻的道理的。其实,提问的暗示功能表现在:暗示学生此刻应该在认识结构中联系到已知的知识;暗示学生解答问题的思路方向;暗示学生思维中的观察盲点;等等。既然提问是暗示的方式,而非明示——直接讲授,那么,老师就要在提问中表达出能达到目标的线索,从而开启学生思考的不同视角。

综上所述,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而展开的有效提问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可以起到强化知识信息传输、评价学生学习状况、调控课堂教学过程的作用。

(二)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原则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提问是要实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理念的重要方式,是师生双向交流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联系师生之间思维活动的重要纽带和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而恰当的课堂提问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反馈教学情况,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笔者以为优化课堂提“问”,教师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遵循新课程标准中的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真理先天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发现自己内心的真理,教师的任务不是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真理,而是通过问答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经过教师的引导和暗示,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只不过是帮助学生“生产”知识的“产婆”。教师应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回答,实现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共同发展。而且,教师应从学生的立场提出问题,不能认为,提问是老师的事,回答是学生的事,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不利于学生产生高质量的回答。

2、紧扣教材内容, 切中重点难点,合乎学生实际

优化语文课堂提问,首先要做到重点突出。所谓重点突出,是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能把握教学过程,问在关键处,问在重点处,以达到 知识间相互渗透的作用。突出知识与能力训练的重点、难点是教师设问的核心任务,因为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抓住了重点、难点就犹如拿到理解课文的钥匙。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陶老指出,提问有巧问和笨问之分。我的理解是:在课堂中做到巧问,就是要注意区分轻重主次,抓住重点、难点提问,避免纷繁琐碎、不分主次的“笨问”。教者要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藤野先生》一文,对藤野先生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教者可这样层层设问:鲁迅对藤野先生的第一眼印象是什么?别人是怎么说先生的?我和先生直接交往的有哪些事?我对先生的感情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的问题设臵,学生就能自己解决问题。

3、兼顾各种类型的问题

每一种类型、层次的问题担负着发展学生心理不同方向的功能。因此,为了促进学生心理的全面发展,在提问时,教师应该兼顾各种类型、层次的问题,不宜偏重某类问题。尽可能在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之间保持平衡,在记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评价性问题之间保持平衡。

4、遵循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

在提问时,教师应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顺序逐级深入,层层递进,不可忽难忽易,忽深忽浅,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技巧

1、提问时注意问题的目的性

课堂教学提问不是随意的,而是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分析,明确新课标的要求,明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与难点,并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依据。

精心设计的问题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否则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导致课堂教学的重点不能突出,难点得不到解决,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因此,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次数应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案例1:

一位教师执教《我躺在波浪上读书》,虽然课文篇幅很长,但是他整体把握,大胆取舍。在透彻解读课文的基础上,他就设计了三个大问题:

(1)死海名称的由来?

(2)为什么人能躺在波浪上读书?(3)躺在波浪上读书的感觉是如何的?

这三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死海的特点,通过找句子、读句子,圈圈画画等理解“任何生物都不能在死海这样的水中生存”,“死海”因此得名。

第二个问题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通过一个“鸡蛋浮起来”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水中的含盐量高,产生的浮力也大”。

第三个问题是让学生感受在波浪上读书的那份乐趣与惬意。教师采用积累书中的语句和看图介绍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和理解能力。

因此,这三个问题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有效地引领学生直切文本主旨,有助于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很快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提问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筹划的课堂提问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掌握提问的难易程度,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又不能是简单的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摸得着”。

难度大的问题要注意设计铺垫性的掌握,既不能过于浅显,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显,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

案例2:

李米信老师执教的《鹬蚌相争》中,李老师设计了如下问题:(1)说说故事中出现哪些角色?发生了一件什么事?(2)在相争的过程中,他们是怎样互不相让的?(3)从鹬和蚌相争的结果上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从上述的教师提问中不难看出: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故事的梗概。

第二个问题是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找句子,读句子,比较句子等方法,感受鹬和蚌是怎样互不相让的。

第三个问题是让学生在了解鹬蚌相争的过程与结果的基础上,概括寓意。这一问题的设臵难度较大,对学生的要求较高。

这些问题层层递进,后一问题都以前一问题为基础,环环相扣,他们犹如一艘帆船,载着教师和学生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

三、提问题时注意问题的开放性

教学中一个巧妙的开放性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翻滚,奔腾向前,有所发现和领悟,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标准性和唯一性答案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对同一问题准备多种不同的答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设想有差别时,教师要从保护学生积极性的角度对其作出评价,使他保持对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作多种思考,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产生多向联想。

案例3:

刘芳宇老师在教学《我和狮子》这一课,一开始,刘老师在第一部分设计了问题“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狮子?”可是,没想到这个问题的概括度很高,对于刚进四年级的学生,在默读课文后马上作出解答,显然有些难度,其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还很难使他们达到这一要求。所以,在试教的时候,一下子卡住的学生很多,课堂气氛并不理想。后来经过反复的研究,把这一问题调整为“你喜欢这头狮子吗?”那学生的反应就大不一样,学生纷纷举手要求表达自己对狮子的感受。有的说可爱,有的说顽皮,有的说懂事,思维活跃,气氛也活跃起来,课堂上充溢着勃勃生机。

这种问题帮助学生很好地领悟文章内容、体会狮子的特点,促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的同时轻松地完成对该语段的赏析,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情感,更好地为升华文章主题而服务。

由此可见,教师的开放性提问,可以在课的开始,也可以在课的结尾,当然还可以在课的中间。教师的巧妙设问能大大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让他们的思维迸射出耀眼的火花来。

四、提问题时注意问题的探索性

“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然而,对于涉世未深,社会阅历和理论修养都不甚丰厚的小学生而言,期望教材文本短时期内直接激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自觉得到美的享受和知识上的教益是不切实际的,这就亟须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入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掀起感情浪潮,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案例4:

张瑞老师上《坐井观天》一课,在突破重难点时,引导的第一步是让学生体验交流。老师问:“假如你是一只小鸟在蓝天下飞翔,看到什么?”学生踊跃回答:“我看到了大山、海洋、草地、房子……”老师又问:“青蛙生活在井底只能看到什么?”学生大声地说:“青蛙只能看到井口的天。”第二步是在实践中感悟。让学生在观察教室后,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神气地说:“看到了黑板、天花板、灯泡、窗户……”教师又让学生把一张纸卷成喇叭状后观察教室,再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学生说:“窗户的一小块玻璃、黑板的一角……”第三步,在感悟中提高。师问:“你们为什么看不到教室的全部呢?”学生经过小组交流后说:“视线被纸的边挡住了。”教师鼓励大家说:“你们真能动脑筋,现在我们帮助青蛙找到错误的原因。”学生说:“因为井的墙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所以他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青蛙的活动范围小,它的见识就很小。”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是在教师的启发下,激发了主观能动性,有意识让孩子们从中认识到青蛙的错误,进而探究了“坐井观天”的含义。

爱因斯坦也说“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教者, 必善问。所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每个优秀教师应必备的技巧, 特别是处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我们这一代年青教师更应该努力锤炼自己的提“问”技巧,提高课堂提“问”水平,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可能提高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作为教学的有效手段,提问理应受到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靳玉乐 主编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2)《上好课有效技能》 孔凡哲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3)孔凡哲等.有效地课堂提问.《中华民族教育》2005(5)(4)《有效的课堂教学手册》(美)罗伯特J.马扎诺,詹妮弗S.诺福德等著杨永华、周佳萍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五篇:张庙小学工作总结(汪福堂)

张庙小学工作总结

一学期以来,我校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为目标,以提高办学质量为追求,以规范化的管理为载体,从以德治校、管理强校、民主管校、安全教育、“普九”工作等几方面巧动脑筋,创新方法,狠下功夫,真抓实干,克难奋进,开创了各项工作的崭新局面。

一、加强思想建设,凸显以德治校

我们十分注重思想建设工作,不断加强师生的政治学习,把思想建设当做学校全盘工作的奠基工程,筑牢夯实,以此促进各项工作的进展。

1、加强教职工政治学习,提高教职工敬业水平。我们坚持教职工政治学习不放松、不动摇,学习不搞花架子,不作表面文章。先后学习了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报告和《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标准》等,做到一周一次集中学习,有内容,有记载,有体会。通过学习,全体教职工的思想素质增强了,思想觉悟提高了,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加强学生政治学习,提高学生政治素质。我们十分注重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组织学生学习了《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个代表”学习读本》及英雄人物故事。通过学习,全体学生的政治觉悟提高了,激发了学生学英雄、爱学习、报效家乡和祖国的思想感情。

3、学习形式丰富多彩。我们创新政治学习的形式,采取“一看”(组织学生看电影)、“二式”(集中式学习和分散式学习相结合)、“三报”(出黑板报、出墙报、读报纸)、“四会”(利用班会、队会、晨会、每周例会组织学生学习)等形式,对师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营造浓烈的思想政治学习氛围,起到了良好的实效。

通过政治学习,我校掀起了一股讲政治、讲思想、讲学习、讲奉献的热潮,全体师生增强了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意识,心朝一处想,劲朝一处使,干事扭成一股绳,各项工作有声有色。

二、构建管理网络,创新管理机制

一个学校的管理如何,直接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一年来,我们在学校管理工作方面想了一些点子,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建章立制,深化改革。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使学校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从而有章可依。有规可操,充分调动教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他们构建一个施展才艺的平台,创造自由翱翔的空间,根据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出台和完善了《校长岗位职责》《主任岗位职责》《工会主席工作职责》《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职责》《教研组长工作职责》《班主任工作职责》《教师工作职责》《备教改辅考制度》《教研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安全工作制度》《后勤工作制度》《财会工作职责》《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等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为学校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原则保证和纪律约束。

(二)规范管理过程,创新管理机制。

1、严格实施梯级管理。

校长考核主任,主任考核教研组长和班主任,教研组长考核相关学科教师是梯级管理的主要内容。我们坚持不懈地对干部、教师实施全方位梯级管理,根据有关制度,实行主任、教研组长、教师月工作考核,将无形的制度变成有形的量化操作,填表打分。在实际操作中,坚持全方位、多层次考核,坚持常规查和随机查、全员查和抽样查相结合,实行月考、月评、月公布,严格考核纪律,优化考核流程,注重考核实效,确保梯级管理的真实性、规范性、严肃性和科学性。

2、严格考勤管理。

为了调动教职工工作的自觉性,依据《考勤制度》,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由校长一支笔对教职工考勤认真记载,规范操作,严格兑现,奖勤罚懒。本学期,学校对几位教师因无故旷课、空堂,依据制度作出了罚款处理,严肃了考勤纪律,维护了制度的严肃性。

3、狠抓班级工作管理。

少先队大队部对各年级(班)学生到校、学习、纪律、体操、卫生、板报、班容班貌、清洁区值日等日常行为规范,实行严格的一日两查,量化打分。一周一小结,一周一评比,一周一公布,一月一总结,对优胜班级授予流动红旗。同时,将评比结果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与班主任月津贴、评优评模等利益直接挂钩。此举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添了教师工作的责任心,激发了全体师生不甘落后、争当先进的热情。规范的班级工作管理,养成了学生讲卫生、讲纪律、讲学习、讲文明的良好风气,赢来了焕然一新的校容校貌。

4、严格实施奖惩制度。

为了体现制度的严肃性,让全体教职工自觉遵守制度,严把落实关,严格执行兑现。利用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将教职工的工作绩效纳入激励约束机制,与评模、晋级、提升、聘用、福利、奖金等切身利益直接挂钩,严格兑现。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奖优罚劣,奖罚分明。打破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传统模式,优者欢喜,差者无怨,极大地激发了全体教职工强烈的工作热情,强化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了他们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务实性、竞争性和创造性。

5、加大学研力度,打造中心平台。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为了突出这个中心,我们在学研管理上,大作文章,作好文章。

一是严格教学环节,狠抓常规管理。学校实行每周五教师自觉送检制度,送检资料包括教师的备课、听课笔记、培尖补差教案和学生作业等,教研组长严格审查签字,一周一公布。针对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始终如一地坚持教研组周检查、周小评,教导处月普查、月大评,学校领导定期不定期随查和抽查。查评教师是否做到“五好”和“两不”:备好每节课,上好每堂课,改好每次作业,作好每次辅导,搞好每次测评;不忽视每一个教学环节,不放弃每一位基础薄弱的学生。还开展了学生评师评教活动:针对各科任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组织相应班级学生座谈评议,问卷打分。同时,我们面向全体,选择重点,因情制宜,因生定法,狠抓了潜能生的培辅工作。督促各班、各科任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四结合”:课堂培辅与课外培辅相结合,平时培辅与考时培辅相结合,学校培辅与家庭培辅相结合,集中培辅与分散培辅相结合。“四结合”的实施使各年级不同层次基础的学生各有长进。此外,我们还多次举办优秀作业展,展览会上,优作学生现身说法,介绍经验,其他学生联系自身的学习情况,作比较,谈体会,对照别人找差距,比学赶帮争上游。该活动通过激励效应形成群体带动力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塑造学生学习品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创设了师生宽裕的学教环境。

二是完成“两个转变”。首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方针,开足开齐课程;其次,转变教育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方法,实施快乐教学。

三是学研活动丰富多彩。我们十分注重转变教育观念,加大教研力度,走科研兴校之路,狠抓教研活动的经常性开展,让教研活动服务于教学,收益斐然。自始至终地开展了集体研课、备课活动,特别是开展同年级、同学科、同课题的讲课评课活动,既讲出了水平,又评出了问题,打破了各自为教、封闭自守的格局,形成了互帮、互学、互比、互促、互进良好教风;同时,针对校情师情,创新了听课评课方式,开展了教师跨学科授课、听课、评课活动,使教师开阔了眼界,提升了综合素质,为教师提供了打通关的舞台。另一方面,开展了传统课堂与现代多媒体两位一体模式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一改过去传统教学只是单纯地教和学,多媒体教学只是摆架子陈旧观念和做法,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融为一体。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单调性和枯燥性,具有生动形象的教学效应,使师生轻松乐教乐学。再一方面,狠抓了校本教研,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为校本教研提供具体鲜活的实践内容,在课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中,不断发现教研课题;反过来,校本教研又为教学提供指导和服务。教育观念的转变,教研活动的扎实开展,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还一方面,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采取“走出去”的办法,选派教师赴仙桃、应城、云梦及本镇兄弟学校,参加各类学研活动10人次,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教师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教学能力。

三、实施民主管校,营造和谐氛围

1、推行校务公开,广建阳光工程。我们始终坚持一周一次校委会,一周一次教师会,实行民主议事,民主决策,不营造“权力领地”,不搞“一言堂”,不搞暗箱操作。学校的一些重要工作都先经过校委会研究,然后提交教师会讨论通过。在财经管理方面,严守民主、公开、节约的原则,凡事同教师商量,尊重教师的意见,管好每一分钱,用好每一分钱。针对学校负债大,资金紧缺的情况,尽量压缩开支,厉行节约,勤俭持校。开辟了财务公开栏,做到规范手续,日清月结月公布,增强了透明度,给了教师一个明白,还了领导一个清白。

2、办好教工之家,促进干群和谐。

我们建立和完善教代会制度,办好教工之家。根据教代会自身的特点,结合校情,因情制宜,发挥教代会的职能作用,加强干群联系,融洽干群关系,促进了和谐氛围的形成。通过“教工中转站”、“干群悄悄话”、“干群零距离对话”等活动,反馈教职工的呼声,拉近干群之间的距离,加强了领导和教职工的沟通,体现了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互信、互谅、互尊的新型干群关系,弘扬了教职工的主人翁精神,形成了领导和教职工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建功立业的局面。

四、狠抓安全教育,构建平安校园

我们把安全教育当做学校工作的第一要务,狠抓常抓安全工作,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安全重于泰山。搞好安全工作,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基于以上认识,为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我们会同义堂交警中队和铁路部门,组织有关人员到学校举办安全专题讲座,并辅以图片展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认识安全的重要性,掌握安全常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同时,每班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安全公约》,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班会、队会、晨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做到安全问题天天讲,安全工作天天做;学校与各班主任签订了《安全责任状》,增强教师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感;实施了教师安全值日制度、“路长制”、“教师护送制”,增加了学生的安全系数,排除了安全隐患,深得家长和社会好评。

此外,我们十分注重学校食堂、代销部的卫生安全工作,与相关人员签定《卫生安全责任状》,并进行有关培训,坚决杜绝代销部出售“三无”产品,确保食堂食品卫生安全,严防学生病从口入,毒从口入。

最后,狠抓了“六查”工作。查安全纪律情况,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安全纪律,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查饮水情况,确保饮水安全,避免疾病发生;查骑车安全,教育学生不骑飞车,不骑安全隐患车;查上下楼情况,教育学生各行其边,不冲泡,不拥挤,确保学生上下楼安全;查体育活动情况,要求教师坚守职责,不“放散牛”,教育学生不做危险游戏,不进行危险活动,严把体育活动安全关;查“路长制”、“教师护送制”落实情况,确保学生上学、放学路上安全,使学生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通过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型的“六查”工作,挖掘了安全教育的深度,拓展了安全教育的广度,推进了平安校园建设进程。

五、常抓“普九”工作,确保全额入学

本学期来,为了巩固“普九”成果,我们坚持一手抓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一手抓“普九”工作,把“普九”工作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始终,齐抓共管。

我们时刻不忘“普九”的重要性,把“普九”工作当作学校全盘工作的头等大事,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始终,不走过场,真抓实干。为了把“普九”工作落到实处,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任为副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的“普九”工作领导专班,使“普九”工作事有人管,人有事做。

以“一车”、“二语”、“三会”的形式营造宣传氛围。“一车”是出动宣传车,进行上路进村宣传;“二语”是在学校院墙和农户墙壁上刷写宣传标语,在村头和主要路口宣传横幅;“三会”是通过定期召开学生会、家长会、群众代表会宣讲“普九”的政策和重要性。“一车”、“二语”、“三会”营造了“普九”工作的浓烈氛围,推动了“普九”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了使工作不流于形式,做到事事有着落,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流失学生劝返制度》,与相关人员签订了《防流控辍责任状》,对责任人的工作进行如实考评,奖优罚劣,调动了教师投入“普九”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把学生全额入学当做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抓,规定每周五为走访日,对学生进行走访,了解学生情况,形成学校、教师、家庭、社会共同教育学生的立体网络。为了扎扎实实搞好防流控辍工作,避免人浮于事,实行了“普九”问责制,落实了“四包”工程:“普九”专班组长包全校及辖区各村,负“普九”总责,副组长包年级及相关村,组员包班包组,一般教师包学生及学生家庭。全体教师入班入村入户,勤家访,做工作,问原因,讲政策,说道理,对未到校学生实施爱心大劝返。“四包”工程明确了责任,赢来了“三有”效应:每村每组有人包,每湾每家有人联,每班每人有人管。共劝返20名适龄儿童到校入班,确保了两个“百分之百”:开学入学入班率100%,平时学生到校率100%.为了不让每个平困生因家庭平困而失学,实施了“阳光扶贫工程”。建立了平困生档案,对平困家庭子女入学实行减免书杂费,对部分学生实行缓交报名费。半年来,学校为贫困生减免书杂费计5000余元,对50名学生实施了免交报名费。

由于工作扎实,措施得力,学校“普九”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顺利通过了省“普九”工作复查。

成绩属于过去,回顾昨天,立足今天,展望明天,我们任重而道远。解读张庙教育的苦乐年华,我们深感成绩和困难并存,机遇和挑战同在。在过去的半年里,我们着实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但是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我们将进一步树立改革意识、责任意识、纪律意识、质量意识,负重拼搏,迎难而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开创张庙教育的新局面。

下载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汪福堂)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提问的策略(汪福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合小学工会主席岗位职责(汪福堂)

    工会主席岗位职责工会主席是教职工群团组织的负责人,在学校党支部领导下负责以下工作: 一、协助党支部切实贯彻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同心同德办好学校......

    六合小学工作制度(合计)(汪福堂)

    2013年秋工会工作制度 为更好地规范工会工作,进一步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校园,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一、学校工......

    六合小学安全教育内容(汪福堂)

    六合小学安全教育内容讲稿(2)杨双法教育时间:2013.11.01教育地点:操场有关专家认为,通过教育和预防,80%的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是公众教育,安全......

    浅谈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问

    浅谈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问梁父中心校姜荣水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疑"即是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课堂教学就......

    六合小学工会委员会工作制度(汪福堂)

    工会委员会工作制度一、工会委员会在党支部领导下开展工作,工会主席对单位工会全面负责。 二、工会委员会实行分工制,委员必须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对工会主席负责。 三、工会委......

    六合小学下学期工会计划(汪福堂)

    六合小学2014年春工会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八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上级教育工会工作要求和学校......

    六合小学安全管理制度(D)(汪福堂)

    六合小学安全管理制度(1) 一 第一章:总则 为保证我校正常教学秩序,保护学生健康成长,杜绝或尽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遵循“注意防范,自救互救,确保平安”的原则,根据我校的实际,制定本......

    六合小学工会主席工作职责(汪福堂)

    工会主席工作职责一、在上级工会和学校党支部的领导下,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家法律法规,提高会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组织好有关评优评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