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要求及策略

时间:2019-05-13 02:4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要求及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要求及策略》。

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要求及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要求及策略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较普遍、功效较显著的教学手段。它在揭示矛盾、引起思考、判断是非、唤起注意、确定导向、交流信息、调节教学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为了克服以前“满堂问”的现象,真正发挥提问的语言效应,我们必须切实弄清课堂提问的要求,讲究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一、课堂提问的要求

1、针对重点,突破难点。

这是课堂提问的首要任务。课文的重点内容一般体现在课后思考练习中,而教学难点则要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来确定。如《鸟的天堂》一文,大榕树的奇特长势和百鸟飞鸣的景象是课文的两个重点,教师可针对对二者的理解与掌握设置疑问。再如《月光曲》联想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提问:①皮鞋匠静静地听什么?在静听中他和妹妹仿佛看到了什么?②(承接问题①的答案)兄妹俩听贝多芬弹琴,怎么会看到“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由于这些问题抓住了课文的难点,因此,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准确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2、引发思考,训练思维。

这是课堂提问的基本目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够回答课文中的几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提问达到引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课堂提问需始终扣住这个基本点,掌握好问题的设计技巧。如教《会摇尾巴的狼》,比较问题:①老山羊“看了狼几眼”,是什么意思?①为什么作者不写老山羊“看了狼一眼”,而要写“看了狼几眼”呢?显然,问题②更能引发学生对“看一眼”和“看几眼”作全面而细致的思考,然后得出结论:“看几眼”是表示老山羊对狼的仔细观察和对狼说的话的怀疑。

第三种: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终究败露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同是一个南郭,为什么齐宣王在位时他可以得到很高的待遇,而到齐缗王时只好偷偷溜走?

《滥竽充数》的题旨在两个方面:一是南郭先生主观上不学无术,为混饭吃而装腔作势,滥竽充数,实不足取;二是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充数,外界提供的很大的客观原因也不容忽视。以上第一组问题未能准确而全面地把握教材,只是一味地遣责南郭,“追究”其主观责任。第二组问题大概受某些时文的影响,强调客观因素,意在揭示南郭自愧且发愤的心理,从而为南郭“平反昭雪,落实政策”。这也未能按照教学目的妥善处理教材。这两组提问,就问点的整体属性而言,都存在着偏颇和缺陷。相比之下,第三组问题既能准确体现文章重点,又扣住了该单元“看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训练要点,同时引发了学生的拓散思维,显然比一、二组问题要优化得多。

②结构的纽结点。这往往是承前启后的过渡段落,于这些地方设问,不仅可以导向全文的重点,而且有助于将问题串在一起,突出提问设计的连续性和整体感。如《赤壁之战》的过渡段是:“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么打,还得想个计策。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教师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追问:a、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b、黄盖想的计策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什么问题?c、从课文里看,东吴是怎样进行火攻的?由于这些问题抓住了文章结构的纽结点,牵一段而动全局,整篇课文的细目都被拎起来了。

③文章的点睛点。也即课文内容和中心的聚焦点。这种点睛之笔,往往有窥视中心、统帅全文的艺术功用,可以使文章的外部结构交织缝合、内部意义脉络贯通。因而于此处设置问点,自然有助于辐散沟通,把握意旨,理解主题。比如《海上日出》最后一句:“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提问。可以说,着眼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课堂上都应该有一个个纵向的时间意义上的“问点”。只有把握了课文空间上的问点和学生思维时间上的问点的“时空交叉”,才能真正做到问点的优化。

l、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问点,可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变教师课堂讲授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比如教学《跳水》,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可以不从文章开头依次讲解,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设置问点:课文中最危险的场面在哪里?这样危险的地方,孩子是怎样上去的?这最紧张的场面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学生的兴趣热点,由此发问,学生就会在紧张而愉快的心境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把握教学的高潮点。“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课亦然。每一节课都应形成高潮,而这也同样应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于高潮点设问,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深刻的理解,并引发其感情的升华。这里举个“反常”的例子,教学《穷人》一文有一个流行率很高的提问:

“屋外寒风呼啸,惊涛拍岸,渔家小屋却‘温暖而舒适’,这‘温暖而舒适’.表现在哪些地方?”

因为这个问题“取材”于文章开头部分,多数教师提问的时间均安排在讲读课文的起始阶段,学生的回答也相对容易而且基本雷同:表现在地面干净、炉火未熄、食具发亮、孩子熟睡等方面。这个回答不能算错,但也不能算优,因为仅止于现象,停留于表面。如果我们的提问是在课文讲读行将结束之时,亦即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之处,学生会发现答案与前者迥异:渔家小屋的温暖而舒适不仅表现在地面干净、炉火未熄等表面的物质现象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家庭生活和睦温暖、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穷人之间体贴关怀等深层的精神内涵上。从空间意义上说,两种提问问点一致,问法也相同,但发问的时机不同则效果各异。这是因为“温暖而舒适”一词虽出现在文章开头,答案却覆盖全篇。开头发问,结合点,提挈主线,聚零为整,突出重点,从而把教师的教和问转化为学生的学和思。如《跳水》一文中,对船长以要开枪的方法逼小孩跳水的理解是重要的设问点。我们先看看这样的设问:船长看到了什么情况?他有怎样的反应?他想了什么办法?他先是怎样喊的?孩子没听见时他又是怎么喊的?孩子最后怎么做的?不难看出,这些问题多而杂乱,缺乏指向,完全可以避而不谈,而重点围绕引导学生理解船长想法之快、方法之好提问:你认为船长想的办法好吗?(引导判断)你如果在场准备用什么方法?(引导发散)这些方法与逼小孩跳水相比如何?(比较理解)这说明了什么?(归纳结论)这样引导,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能培养其多角度发散思维的能力,从而达到了提问的目的。

2、合理变通,转化提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圈画提问。对引导学生找准课文重点词句的问题,可以把提问转化为阅读教学的圈画训练。如《在仙台》一文:鲁迅在仙台受到了什么优待?哪些句子总写他受到了优待?哪些句子又具体写他受到的优待?是真正的优待吗?对这些问题就可以采用圈画法转化:默读课文,用“-”画出总写鲁迅在仙台颇受优待的句子;用“——”画出具体写优待的句子; 用“*”标出反映并不算优待的词语。再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可将“作者分别经过哪些地方?”“各地方重点写了什么?”“这些地方的景物有何特点?”等问题转化为:默读课文,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画出线路图,在图上标明地点和所在地的景物,并分别概括出景物特点。

②批注提问。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词句意思及其作用的提问,可转化为阅读教学中的批注训练。如《粜米》一文:课文第一节写了什么?哪些词句突出船多?哪些词句突出米重?哪些词句突出船挤?这些都说明了什么?上述问题可转化为:阅读第一节,在相应的词句上批注“船多”、“米重”、“船挤”等词,并用一个词语概括这节文字说明的问题(丰收)。

③操作提问。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语言行为的提问,可转化为阅读教

第二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要求及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要求及策略

四川省资阳师范学校 讲师 李振华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较普遍、功效较显著的教学手段。它在揭示矛盾、引起思考、判断是非、唤起注意、确定导向、交流信息、调节教学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和作用。为了克服以前‚满堂问‛的现象,真正发挥提问的语言效应,我们必须切实弄清课堂提问的要求,讲究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一、课堂提问的要求

1、针对重点,突破难点。这是课堂提问的首要任务。课文的重点内容一般体现在课后思考练习中,而教学难点则要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来确定。如《鸟的天堂》一文,大榕树的奇特长势和百鸟飞鸣的景象是课文的两个重点,教师可针对对二者的理解与掌握设置疑问。再如《月光曲》联想部分,学生难以理解。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提问:①皮鞋匠静静地听什么?在静听中他和妹妹仿佛看到了什么?②(承接问题①的答案)兄妹俩听贝多芬弹琴,怎么会看到‚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由于这些问题抓住了课文的难点,因此,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准确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2、引发思考,训练思维。这是课堂提问的基本目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够回答课文中的几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提问达到引发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课堂提问需始终扣住这个基本点,掌握好问题的设计技巧。如教《会摇尾巴的狼》,比较问题:①老山羊‚看了狼几眼‛,是什么意思?①为什么作者不写老山羊‚看了狼一眼‛,而要写‚看了狼几眼‛呢?显然,问题②更能引发学生对‚看一眼‛和‚看几眼‛作全面而细致的思考,然后得出结论:‚看几眼‛是表示老山羊对狼的仔细观察和对狼说的话的 怀疑。

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这是课堂提问的主导方向。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改变以往靠‚尖子‛撑场面的现象,顾及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人格自尊。向学习较好的学生提问,可摸到这类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为其他学生作出榜样;对中等程度的学生,这是一个教学班中的大部分,应把他们作为教学的主要出发点和立足点;提问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了解他们理解掌握教学内容的程度,激励他们向中上等学生看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取得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

二、课堂提问的策略

如前所述,要达到提问的基本要求和训练学生思维的 根本目的,需掌握好问题的设计技巧。这里的技巧,实质就是一种方式,一种策略。简单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理解课文角度看,要抓住要害,简化提问。

要把小学语文阅读课上成语言思维训练课,须把用于 提问的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做到问之必须,弃之不行。因此,需深钻教材,抓住要害,精选问点,并使提问体现出‚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回环,发挥理解课文内容和挖掘语言因素的双重功效。

课文中的要害,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形:

1、关键点。大致包括:

①教材的重点。这往往既是文章重点,又是训练重点,于此处设置疑问,要求教师不仅要准确地理解课文,而且要紧扣教学目的,巧妙地处理教材。这里,且举《滥竽充数》的三种提问设计为例:

第一种:a、南郭先生是怎样钻进乐队滥竽充数的?b、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终究败露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应从中 吸取什么教训?

第二种:a、南郭先生为什么能够滥竽充数?b、南郭先生 是怎样离开齐国的?分析他的心理活动,并谈谈你的看法。

第三种:a。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终究败露告诉我们什么道理?b、同是一个南郭,为什么齐宣王在位时他可以得到很高的待遇,而到齐缗王时只好偷偷溜走?

《滥竽充数》的题旨,似应建筑在两个方面:一是南 郭先生主观上不学无术,为混饭吃而装腔作势,滥竽充数,实不足取;二是南郭先生之所以能充数,外界提供的很大的客观原因也不容忽视。以上第一组问题未能准确而全面地把握教材,只是一味地遣责南郭,‚追究‛其主观责任。第二组问题大概受某些时文的影响,强调客观因素,意在揭示南郭自愧且发愤的心理,从而为南郭‚平反昭雪,落实政策‛。这也未能按照教学目的妥善处理教材。这两组提问,就问点的整体属性而言,都存在着偏颇和缺陷。相比之下,第三组问题既能准确体现文章重点,又扣住了该单元‚看清事物的前因后果‛的训练要点,同时引发了学生的拓散思维,显然比一、二组问题要优化得多。

②结构的纽结点。这往往是承前启后的过渡段落,于这些地方设问,不仅可以导向全文的重点,而且有助于将问题串在一起,突出提问设计的连续性和整体感。如《赤壁之战》的过渡段是:‚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么打,还得想个计策。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教师可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追问:a、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b、黄盖想的计策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什么问题?c、从课文里看,东吴是怎样进行火攻的?由于这些问题抓住了文章结构的纽结点,牵一段而动全局,整篇课文的细目都被拎起来了。

③文章的点睛点。也即课文内容和中心的聚焦点。这种点睛之笔,往往有窥视中心、统帅全文的艺术功用,可以使文章的外部结构交织缝合、内部意义脉络贯通。因而于此处设置问点,自然有助于辐散沟通,把握意旨,理解主题。比如《海上日出》最后一句:‚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这句话作为点睛之 笔,照亮全篇,就有设疑讨论、体味的必要。

④作者的动情点。也就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情与景的焊接点,同时也是意境的落脚点。于动情点处设问,有助于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体会文章的情感意境。比如《难忘的一课》,动情点在‚我‛和师生共同的爱国主义感情上,抓住课文最后感情的爆发处设置问点,是不难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界的。

2、疑难点。对课文的疑点设问,自然无需多说。文章的难点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文字类的,常常需要疏解性提问来解决问题;一是课文理解类的,需要有的放矢,巧设问点,通过答问和归纳来解决问题。如《穷人》一文中,桑娜家怎样‚温暖而舒适‛,为什么会这样?作者是如何叙写的?这是一个难点。针对这一难点,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温暖而舒适‛的分析探究,进而理解桑娜的‚勤劳能干‛和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及感情表达的真实。同样在这篇课文中,对‚自作自受‛一词的理解又是一个难点,教师可抓住这一词语提问:‚自作自受‛本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作‛什么而又‚受‛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既然如此,桑娜为什么还要这样做?由此引导学生从‚自作自受‛一词看桑娜家庭生活的艰辛及其收养孩子的坚决,进而理解女主人公心地的善良、美好、圣洁。

3、模糊点。这是指造成学生理解时似是而非的地方,其本质属于文章的疑难点。于此处设疑,可引导学生通过仔细推敲,明晰概念,进而正确理解,并从中受到启迪。如《少年闰土》写‚那个少年‛‚手捏一柄钢叉‛,其中‚捏‛在古汉语中是‚紧握‛的意思,但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加以误解。引导他们仔细推敲,明确含义,不仅让他们学到了新知,理解了课文,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认真读书、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其次,从启迪思维角度看,应把握时机,优化提问。孔子说:‚不愤不徘,不启不发‛。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课 堂教学中的提问。可以说,着眼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课堂上都应该有一个个纵向的时间意义上的‚问点‛。只有把握了课文空间上的问点和学生思维时间上的问点的‚时空交叉‛,才能真正做到问点的优化。

l、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问点,可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变教师课堂讲授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比如教学《跳水》,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可以不从文章开头依次讲解,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设置问点:课文中最危险的场面在哪里?这样危险的地方,孩子是怎样上去的?这最紧张的场面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学生的兴趣热点,由此发问,学生就会在紧张而愉快的心境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把握教学的高潮点。‚文似看山不喜平‛,上课亦然。每一节课都应形成高潮,而这也同样应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于高潮点设问,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深刻的理解,并引发其感情的升华。这里举个‚反常‛的例子,教学《穷人》一文有一个流行率很高的提问:

‚屋外寒风呼啸,惊涛拍岸,渔家小屋却‘温暖而舒适’,这‘温暖而舒适’.表现在哪些地方?‛

因为这个问题‚取材‛于文章开头部分,多数教师提问的时间均安排在讲读课文的起始阶段,学生的回答也相对容易而且基本雷同:表现在地面干净、炉火未熄、食具发亮、孩子熟睡等方面。这个回答不能算错,但也不能算优,因为仅止于现象,停留于表面。如果我们的提问是在课文讲读行将结束之时,亦即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之处,学生会发现答案与前者迥异:渔家小屋的温暖而舒适不仅表现在地面干净、炉火未熄等表面的物质现象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家庭生活和睦温暖、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穷人之间体贴关怀等深层的精神内涵上。从空间意义上说,两种提问问点一致,问法也相同,但发问的时机不同则效果各异。这是因为‚温暖而舒适‛一词 虽出现在文章开头,答案却覆盖全篇。开头发问,学生才初知课文,很难回答到位;总结时发问,学生的思维正在高潮点上,因此能在精神振奋的状态下积极思考,并根据全文内容作出正确、合理的抽象判断。这样,课文的关键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点就融为一体了。

3、把握内容的虚实点。一个问点所包含的内容往往不少,有虚有实,为保证提问的力度和效果,寻求提问的语言训练效应,就必须抓住提问的时机,纠正无疑而问的偏向,化虚为实,突出重点。如《给颜黎民的信》第一节,一位实习生在上课时这样设问:昨天收到了什么?(生齐答:收到了十日来信)知道了什么了?(生齐答:知道那些书已收到)‚我‛也怎么样?生齐答:‚我‛也放了心)这样的提问没有标度、缺乏力度,学生张口即应,闭口能和,除了让学生浏览一下课文外,是毫无作用的。因此,把握问点后,须深入理解教材,明确虚实要害,准确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问题的起点,注意问题的思考价值,使其集中指向中心的理解。为此,上一节可这样设问:是什么事使作者放了心?先前他为什么不放心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阅读下文,并认真理解:那时白色恐怖严重,国民党反动派千方百计禁止进步书籍的出版和传阅,但鲁迅还是冒着风险给颜黎民寄书,并且一直为之担心,这足以说明他始终把青年放在心上,并对他们的成长十分关怀。这样设问有标度、有力度,才能使提问达到理解语言,引发思维的目的。

再次,从培养能力角度看,应注重实效,转化提问。‚满堂问‛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把课堂教学中的组织教学、引发兴趣、引导理解、指引运用等细节都以提问的形式出现,这就严重浪费了课堂时间,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注重实效,合理变通,使提问始终服务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即服务于教学目标,服务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l、聚零为整,舍轻保重。对于一篇课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可以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进行。但为保证提问效果,须寻求问题与目标的最佳结合点,提挈主线,聚零为整,突出重点,从而把教师的教和问转化为学生的学和思。如《跳水》一文中,对船长以要开枪的方法逼小孩跳水的理解是重要的设问点。我们先看看这样的设问:船长看到了什么情况?他有怎样的反应?他想了什么办法?他先是怎样喊的?孩子没听见时他又是怎么喊的?孩子最后怎么做的?不难看出,这些问题多而杂乱,缺乏指向,完全可以避而不谈,而重点围绕引导学生理解船长想法之快、方法之好提问:你认为船长想的办法好吗?(引导判断)你如果在场准备用什么方法?(引导发散)这些方法与逼小孩跳水相比如何?(比较理解)这说明了什么?(归纳结论)这样引导,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能培养其多角度发散思维的能力,从而达到了提问的目的。

2、合理变通,转化提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圈画提问。对引导学生找准课文重点词句的问题,可以把提问转化为阅读教学的圈画训练。如《在仙台》一文:鲁迅在仙台受到了什么优待?哪些句子总写他受到了优待?哪些句子又具体写他受到的优待?是真正的优待吗?对这些问题就可以采用圈画法转化:默读课文,用‚-‛画出总写鲁迅在仙台颇受优待的句子;用‚——‛画出具体写优待的句子; 用‚*‛标出反映并不算优待的词语。再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可将‚作者分别经过哪些地方?‛‚各地方重点写了什么?‛‚这些地方的景物有何特点?‛等问题转化为:默读课文,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画出线路图,在图上标明地点和所在地的景物,并分别概括出景物特点。

②批注提问。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词句意思及其作用的提问,可转化为阅读教学中的批注训练。如《粜米》一文:课文第一节写了什么?哪些词句突出船多?哪些词句突出米重?哪些词句突出船挤?这些都说明了什么?上述问题可转化 为:阅读第一节,在相应的词句上批注‚船多‛、‚米重‛、‚船挤‛等词,并用一个词语概括这节文字说明的问题(丰收)。

③操作提问。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语言行为的提问,可转化为阅读教学中的操作训练。如教学《詹天佑》一文:‚人‛字形线路是什么样子的?火车怎样爬上‚人‛字形线路?怎样上坡?上了坡以后又如何北上?对上述问题,可让学生借助文中‚人‛字形线路的插图,利用橡皮擦、短铅笔等物件代替火车,作上坡的操作。这样既生动形象,又简单有效,学生在乐学中理解了课文,掌握了知识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钻研教学内容,认真领悟提问要求,切实掌握提问策略,精心设计各类问题。唯此,才能真正发挥提问的功效,达到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B类:《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1《小学语文动态课堂生成性教学研究》

2《小学数学动态课堂生成性教学研究》

1《提高小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参与度研究》

2《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参与度研究》

1《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2《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农村小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

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教育课堂环境的创设

A类:

1《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第四篇: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问题,特别是精巧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集中精力,使之思维积极,感情振奋,兴致高涨。英语课堂提问是一个教学活动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形式,是课堂活动交流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教师提问技巧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功。

一、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从疑问而始”。培养学生由问题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从多角度、多方位来设计思考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追问、联想等发散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的表层,而且能利用现学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发散性思维,增强创新意识。比如教师在讲授新知识时,可以结合材料内容,抓住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要提出的问题比较明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学生就会依据问题顺藤摸瓜,随着教师的引导顺利地向下一步过渡,如在学习“Asking the way”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幻灯片或看录像,设置一些疑问,“Where is...?”“Where is the way to...?”“How can you get to...?”“Which bus will you take?”“Where is the bus stop?”...鼓励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引导出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创设问题情景能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驾驭着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二、创设问题情景,拓展学生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他说的就是要把学生学习的思路引到作者的思路上去,以求得真正的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面临的不是一个人、几个人,而是几十个人,他们各有各的生活经历、各有各的性格爱好,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也有千姿百态的思想。作为指导者的教师要多钻研教材,多提些覆盖率高的问题,抓住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心理特征,用精巧的提问拓展学生学习的思路,让他们顺着课文的思路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如在教学“Shopping”时,对话内容十分简单,我们就不能仅局限于课文中的那几句话,而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营业员除了说:Can I help you?还可以说什么?―― What would you like?What do you want?What can I do for you?What about the...顾客会说些什么?――...,please.I’d like....It’s nice.How much...?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想到还可以讨价还价“It’s too dear.How about...?”另外教师和学生还可以介绍某一商品的用途等等。给学生一个切入口,让学生去思考、去解决,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创设问题情景,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巧妙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开启他们的心灵之门,是教学中需要特别细致处理的问题之一。它犹如一只极易受惊的小鸟,当你想接近它的时候,它马上就会从巢里飞走;当你终于抓住这只鸟,把它关在笼里,可它却再也不唱歌了。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与分散,心灵之门的开启与关闭,应当是衡量我们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志之一。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开启了他们的心灵之门,就能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体验学习的成就感,进而走上活泼、主动发展的道路。因此,用巧妙的提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我们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体现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以教学“A birthday party”为例,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Can you sing Happy Birthday?”“Do you like the birthday party?”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Birthday party”上来。根据课文内容可以提出:“Whose birthday party is it today?Who are they?Where are they?Which presents are from their good friends?Are they happy?”等问题。这样用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教材的情节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牢牢把握激发学生情绪的最佳点,把教学推向高潮,直到自然地结束。

四、创设问题情景,巩固学生的认知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心理学也告诉我们,经常运用已有知识,是使旧知识得到不断巩固,得以长久保持的有效方法,也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有效措施。巩固旧知,更重要的是获得新知,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对已有的认知结构加以重组、改造,真正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强化。所以教师的提问,就是要善于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从而获得、强化新的知识和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用对比提问、归类提问、演绎提问、归纳提问等形式,总结一些规律性的知识,用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来引导,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五、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兴趣

想上山得有上山的路,想过海得有过海的船,想学好一门语言得有学习它的动力――浓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只有抓住学生的心理,开启他们心灵的窗口,利用各种有效的手段保持他们的兴趣,才能使之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教学时,教师提问的设计不仅要顾及到它的知识性,还应考虑到问题的趣味性。往往一个问题可以是一个谜语,问题可以和游戏、表演、故事、图片等手段结合,减少单调机械重复来刺激学生,使学生保持长期稳定的兴趣,积极地学习,尝到学习的快乐,使他们在学习上的进步成为进一步积极学习的有力强化物。

实践证明:学生会从教师一句肯定的话语,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满意的手势,一个代表性的笑脸图……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激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群体对个体学生取得成绩作出的肯定反应,也能促使他们提高。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武进邹区中心小学)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的思维交流过程,教师教的如何,学生学得怎样,需要一定的方式了解,课堂提问既是方式之一,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可以温故知新,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查漏补缺。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提问过程,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可以为化解教学重点、难点提供契机,并可以借此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了解。从学生的角度看,提问可以启发思维,开发智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兴趣,从而活跃课堂气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这种技巧也被普遍应用。

“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我国源远流长。大教育家孔子主张“每事问”,提出“疑”,“思之始,学之端”,十分强调疑对于启迪思维促进学习的重要作用。教育家朱熹认为“大疑则可大进,”“群疑并兴,乃能聚进”。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并没有强调用提问来启发学生思考。

提问并不是“满堂问”,有些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由原来的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听转化为教师“满堂问”学生吱吱唔唔乱回答,一节课下来感到又单调,又没味道,什么也没有记下。提问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提问得成功与失败,效益的大小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质量,应找出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我认为在提问学生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要有目的性:

提问必须为教学服务,为提问而提问无助教学,只能浪费时间。备课时就要描述出提问的明确目标,为了引出新课,为了突出重点,为了总结归纳,还是为了使学生精力集中等将问题设计好。

2、提问要有启发性、引导性:

精选的启发性问题,教师要加以引导,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要抓住课文的突破口、节骨眼设计问题,才会引发学生思维的多项探测。不要提“对、不对”,“是,不是”,或者学生不加思索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和与课文内容无关的问题。

3、提问要有逻辑性、层次性:

逻辑性是指提问和教材间具有的内在逻辑联系。提问要按教材内容合理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步提高。提问不注意顺序,会造成学生思路混乱,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4、提问要有适度性:

适度性是所提问题难易适中,不贪大求全,防止过浅。例如:《称象》一文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只要了解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不需要贪大让学生知道曹冲及三国的事。

5、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参与率。有些教师提问问题时,总喜欢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回答,这样省时省力又省心,但这样学生参与面太小,久而久之,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会处于消极状态,懒于思考,不利于这些学生的成长提高。有些教师则喜欢总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从而推断整体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两种做法都有悖于教育教学的原理。

“行时知之路,学绯闻不明。”这说明了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科学设计,合理运用提问技巧,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下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要求及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要求及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范文合集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平昌县泥龙小学车博一、 课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 课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课堂教学离不开师生活动,师生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引导,教师的点拨引导又离不开课堂的提问。可以说,教师的提问在课堂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张霓 (1220330129) 摘 要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提问被称为高效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但在真实地教学活动运......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具有评价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检查教学效果等诸多功能,因而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常规武器”。学贵有疑,教贵善问,但教师在课堂上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定稿)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平昌县泥龙小学 车博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国家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

    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濮阳市第六中学 张淑英 8970032 科目:化学 【摘要】 初中化学教学要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有效教学的教学理念和策略是一重要途径。在新课......

    浅谈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策略

    浅谈物理教学中课堂提问的策略 乐至县放生中学 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