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心理效应

时间:2019-05-14 09:5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销售心理效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销售心理效应》。

第一篇:销售心理效应

一、趋利避害的心理效应

趋利避害是一切经济行为的出发点,洗煤机也是一切经济活动的驱动力。这是最基本的销售心理学效应,但也是最容易被忘掉的规则。站长经常有一个误区,觉得只要网站好,就能吸引读者和客户,只要产品好,就能销售的好。其实,好网站、好产品死掉的不胜枚举,原因是什么?就是没有能让客户“趋利”或“避害”。

在做网站的时候,或者在销售产品的时候,一定要经常问自己,我的网站和产品给客户带来的利益在哪里?又能让客户规避哪些害处?明确了这些,你的网站才有了明确的方向性,也才有了竞争优势。

二、从众的心理效应

尽管现在人都标榜自我,但是从众心理仍然是最基本的心理效应。从过去的“老三件”、到后来的“新三件”,又到电视机、VCD、DVD、电脑、房子、汽车的购物潮流,无一不是从众心理的杰作。而现代网络所掀起的狂潮,如去年的团购、淘宝的“秒杀”、“光棍节”购物,说明在网络时代,网络的力量在放大从众心理效应。

人类是群居动物,从众心理效应是群居动物的根本属性。对于站长来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利用从众效应。首先可以从产品销售方面来利用从众效应,比如在销售产品的时候,通过显示本产品的购买人数,显示已经购买的人对本产品的好评来激发客户的从众购买心理。你也可以在销售类软文里面通过描述别人使用产品的利益,激发从众购买心理。其次,则是利用从众心理来掀起网络狂潮来造就你的网站或产品,这是当今网络营销的一个高级话题,比如事件营销、病毒营销等等。现在由于网络门槛的降低,每个人都有了话语权,掀起网络狂潮对个人来说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了。

三、250定律

这个社会学定律是美国最伟大的推销员乔吉拉德总结出来的。它的意思是,每个客户身后都有250个亲人、好友,你得罪了这个客户,他会告诉那250人,你就失去了250个其他客户,反之,你将得到250个客户。

这个250定律,在今天已经被网络无限放大了,人们通过微博、论坛等网络平台再不只是联系250人了。记得前一段时间,一位明星不经意在微博上说自己喜欢看某部动画片,结果一夜之间让这个动画片的网站访问量暴增数十万。也有不少产品是因为某个网友曝光,而声誉扫地。现在在网络上的250定律是个双刃剑,能在瞬间让一个网站红了、让一个网站死去。250定律要求站长小心地善待每个客户,也许他就是让你红起来,或死过去的那个人。

四、互惠的心理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是人们最常见的互惠心理,也是商家最常利用的销售心理。商场通过提供打折、优质服务等额外价值,换取客户的购买。而在网站销售上,互惠心理的使用也达到了极致。

网站通过许多免费得服务,如资源下载、电子书传播等来吸引顾客。做网站,站长要克服一个陈旧观念,以为只有客户来购买产品才是互惠的结果。在网络时代,注意力经济,一个客户来访问你的网站,即使不购买任何产品,对你也是有贡献的。比如,这个客户可以在他自己的网络平台上介绍你的网站,可以在QQ上传播你的网站,哪怕是他不做这些,他对你网站的访问,增加了访问量,也会让搜索引擎将你的排名提高。

我们今天写软文,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岂不又是一种互惠心理的运用?

五、伯内特定律

伯内特定理是指只有占领头脑,才会占有市场。它是美国广告专家利奥伯内特提出的。只有先占领消费者的头脑,你的产品才会激起消费者的购买**。

这条商规运用到网站上,就是说现在网络战争不是在网络上,而是在消费者心中进行的。要想让你的网站制胜,你必须让读者、甚至是搜索引擎都记住你。而制胜的秘籍就在于“新”和“特”上。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新厌旧,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让大家记住你,也才能赢得市场。有经验的站长都明白,一个网站的成功,是伴随着一系列创新的脚步的,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有捷足才能先登。

六、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通俗地讲,就是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时间最长。

这本是普通的心理学效应,但在销售上的意义特别重大。销售心理学上研究表明,客户在接触到商品、服务或销售人员时,在45秒钟就可以形成第一印象,继而决定是否继续下去。说得残酷点,就是你和客户接触的机会只有45秒!

这一点在网站上表现特别明显,很多客户在点击网站后,仅仅十几秒中就决定离开,就是因为第一印象不好,有的甚至只是因为网站打开的速度慢了一点。

首因效应告诉站长,人们总是以貌取人的,在和客户接触的第一刹那,就是决定客户去留的最关键时刻,客户不会对你有一点手软。一定要注意网站的相貌,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你的网站才有生存的希望。

七、权威效应

权威效应,又称为权威暗示效应,是指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在销售上,这种心态往往被用来克服人们的“购买风险意识”,权威都说好,这种东西肯定好。同时,由于有权威做榜样,自己的购买也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无论这种心态是否正确,由于这是一种普遍的心态,也必然会被用在网站销售上。每个网站,特别是专业网站都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形象,增加客户的信任感。美国一个著名的推销员说过,人们购买你的产品首先是因为信任你,网站也是如此。

八、登门坎效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效应,就是当你向别人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很容易遭到别人的拒绝,你不如先提出一个小的容易达到的要求,当别人接受后,在逐步增加要求的分量,从而达到那个大的目标。

为什么会这样?当你提出大得难的要求,人们会因为有压力而拒绝你。但你提出一个小的容易的要求,洗煤机人们愿意扮演慷慨者而答应你,当你再次提出新要求时候,一般来说人们都倾向保持形象的一致性,也就会勉为其难地答应你了。这个有趣的效应对网站销售很有用,如果直接要求客户购买的要求很难实现的话,我们不妨将这个要求分解开,先从简单容易的要求开始,一步一个台阶来做销售引导,最终提高销售转化率。

以上八个与销售相关的社会心理学上的效应,是做网站销售上经常要用到的,创造性地运用他们,将会有效地提升网站的销售力。

市场营销三点效应模型编辑营销中的三点效应模型

市场营销中,一个热销的产品,是焦点、卖点和售点的统一,缺少其中一项,这一产品的销售基础就可能会受到动摇。通过焦点、卖点和售点建立的三点效应模型图如下: [编辑]焦点

用于吸引大众消费者中的目标消费群注意力的资源;

焦点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是对于目标消费群体的覆盖面(有效媒体)与有效关注率(吸引力程度);

焦点的基本效果取决于消费群体特性(例如、蕴含性在不同消费群体中的接受度会不一样),但新奇性和简明的冲击力是其基本组织要领;

焦点主要同于沟通,尤其是商业概念和形象推广广告中。

[编辑]卖点

提供消费者此产品所具有的利益;

有可能是功能性,也可能是情感性的利益,或者两者的组合;

在同质性产品条件下,卖点主要是情感性的;

卖点可通过产品信息广告、展会、软性广告加以传播。

[编辑]售点

提供使消费者实现交易的动力;

保证销售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易接近度、现场优先接触度与利益可体验性是售点的基本构成要件;

在现场基本条件接近的情况下,附加服务及价格调节构成辅助售点;

售点是销售现场铺面资源与增值服务方式的组合利用。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推荐 搜索 “市场营销三点效应模型” 相关文档下载 关键字

营销中的三点效应模型,三点效应模型,市场营销三点效应模型,市场营销三点效应,营销中的三点效应.理论概述关系营销(Relationship Marketing)。所谓关系营销,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其核心是建立和发展与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

德克萨斯州A&M大学的伦纳德·L·贝瑞(Leonard L.Berry)教授于1983年在美国市场营销学会的一份报告中最早对关系营销做出了如下的定义:“关系营销是吸引、维持和增强客户关系。”在1996年又给出更为全面的定义:“关系营销是为了满足企业和相关利益者的目标而进行的识别、建立、维持、促进同消费者的关系并在必要时终止关系的过程这只有通过交换和承诺才能实现”。工业市场营销专家巴巴拉·B·杰克逊(Jackson B.B,1985)从工业营销的角度将关系营销描述为“关系营销关注于吸引、发展和保留客户关系”。摩根和亨特(Morgan and Hunt,1994)从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的差异来认识关系营销,认为关系营销“旨在建立、发展和维持成功关系交换的营销活动”。顾曼森(Gummesson,1990)则从企业竞争网络化的角度来定义关系营销,认为“关系营销就是市场被看作关系、互动与网络”。

库特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将众多针对关系营销的研究成果划分为三个大流派:即英澳流派、北欧流派以及北美流派。库特认为,英澳流派主要建立在克里斯托弗、佩恩和巴伦泰恩的研究基础之上,强调的是将质量管理、服务营销理念和客户关系经济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北欧流派来源于以克伦鲁斯为代表的北欧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建立在将工业营销的互动网络原理、服务营销理念以及客户关系经济学相结合的理论基础之上。北美流派则主张在企业内部就买卖双方的关系进行强化教育,并相应地提高企业在这方面的经营管理水平,其中以贝瑞和李维特的研究成果最具代表性。分类

1.广义的关系营销:指企业通过识别、获得、建立、维护和增进与客户及其利益相关人员的关系,通过诚实的交换和可信赖的服务,与包括客户、供应商、分销商、竞争对手、银行、政府及内部员工的各种部门和组织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相互信任的、互惠互利的关系,以使各方的目标在关系营销过程中得以实现。

2.狭义的关系营销:指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营销,其本质特征是企业与顾客、企业与企业间的双向的信息交流,是企业与顾客,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协同为基础的战略过程。是关系双方以互惠互利为目标的营销活动,是利用控制反馈的手段不断完善产品和服务的管理系统。核心

关系营销的核心是留住顾客,向顾客提供高度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在与顾客保持长期的关系基础上开展营销活动,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实施关系营销并不以损害企业利益为代价,关系营销提倡的是企业与顾客双赢的策略。

2保障1.通过internet,企业可利用柔性化的生产技术最大限度的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企业也可以从客户的需求中了解市场、细分市场、锁定市场,最大限度的降低营销费用,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2.企业利用internet可以更好地为顾客提供服务和与顾客保持联系。internet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特性能最大限度的方便顾客与企业进行沟通,顾客可以借助internet在最短时间内后的企业的服务。同时,通过网上交易方式,企业可以实现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交易、服务过程的全场质量控制。

3.企业通过internet还可以与相关的企业和组织建立关系,实现双赢发展。internet以低廉的成本帮助企业与企业的供应商、分销商等建立协作伙伴关系。

3原则综述 关系营销的实质是在市场营销中与各关系方建立长期稳定的相互依存的营销关系,以求彼此协调发展,因而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主动沟通原则 在关系营销中,各关系方都应主动与其他关系方接触和联系,相互沟通信息,了解情况,形成制度或以合同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碰头,相互交流各关系方需求变化情况,主动为关系方服务或为关系方解决困难和问题,增强伙伴合作关系。承诺信任原则 在关系营销中各关系方相互之间都应作出一系列书面或口头承诺,并以自己的行为履行诺言,才能赢得关系方的信任。承诺的实质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履行承诺就是将誓言变成行动,是维护和尊重关系方利益的体现,也是获得关系方信任的关键,是公司(企业)与关系方保持融洽伙伴关系的基础。互惠原则 在与关系方交往过程中必须做到相互满足关系方的经济利益,并通过在公平、公正、公开的条件下进行成熟、高质量的产品或价值交换使关系方都能得到实惠。[1] 4应用(1)建立并维持与顾客的良好关系是企业营销成功的基本保证

首先必须真正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一切从消费者出发,将此观念贯穿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其次,切实关心消费者利益,此外,要加强与顾客的联系,密切双方感情。

(2)促进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市场机会

首先,合作营销有利于巩固已有的市场地位,其次,有利于开辟新市场,再次,有助于多角化经营战略的展开,最后,有利于减少无益竞争,达到共存共荣的目的。

(3)协调与政府的关系创造良好的营销环境

企业与政府间的密切合作,要求所有企业的一切活动必须有利于实现政府宏观调控的召标;而政府的宏观调控,又要有利于企业开拓市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4S营销理论

理论内容

一、知己知彼

1、丰富的产品知识

此点包括自身产品知识、企业文化,还包括竞品的产品知识和企业文化,这是一个合格暖通销售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点

2、灵通的业界信息

一个销售人员既要知道一些产业内大环境信息,更要知道自己的企业、自己的客户信息,以及自己管辖区域内每个商业客户的动作信息

3、娴熟的营销技能

懂晓4P、4R、4C营销理论,知道SPIN,AIDA,PDCA营销应用模型,精通SWOT,ABC分析法,以及SMART目标制定法则。随经验和技能加深,销售人员要不停的学习充电,深化自己营销知识。

二、执着的行动力

1、销售人员销售工作的特点不在于能够想到多少,而在于做了多少。行动力的强弱决定了销售人员成绩的好坏。

2、完美无缺的行动计划在现实工作中几乎不存在,具有竞争性、执着性、灵动性的行动力,才是销售的关键。销售人员必须培养立刻行动,不懈行动的观念。

三、坚强的自信力

1、自信是通向成功的金钥匙。初入行当销售人员工作的失败多是源于对失败的恐惧,来源于个人自信心的不足。

2、销售人员要培养自己坚强的自信力。一方面要拥有正确看待失败的含义,知道销售是从拒绝开始的观点;另一方面,不断总结工作的经验,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自身的信心。

3、销售前做好充分的拜访计划、拜访安排,可能出现问题的演练;事后根据实际状况,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这都是提高自信力的方法。

四、敏锐的洞察力

1、敏是敏感的意思,锐是锐利的意思。洞察力是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销售人员的洞察力必须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才能减少误差。

2、销售人员提高洞察力的方法,除了不断总结工作的经验还要不断加强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对市场了解越多,对销售敏感度越高,其洞察力也越强。

五、严格的服务力

1、销售人员不能为了销售工作的顺畅坑害企业的利益。服务他人,达到双赢才是根本。

2、客户行为是建立在信任和友谊的基础上的。服务好客户才能获得信任;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才能取得更好业绩。

六、圆润的交往力

1、做人处事圆润与否决定了销售人员工作开展是否顺畅,是否阻碍较多。一个好汉三个帮,朋友多了好办事,这都是体现交往能力强的好处。没有朋友没关系,但绝不可树敌太多,哪怕是竞争对手。

2、多结识同自己有关系的和没关系的人群,这些人群在某个时刻都可能为自己工作的开展添加力量。

七、适可的沟通力

1、适可的沟通力是说销售人员讲话要注意分寸,许多销售人员嘴巴都会说,见人见人话,见鬼讲鬼话,东吹西拍,搞的客户没有安全感,对他没有信任感。

2、销售人员也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讲故事和讲笑话的能力,许多销售可能在讲故事和讲笑话的酒桌上达成协议。一个人会讲故事和笑话,就容易形成人缘。但万事有个度不可过火,过了容易别人错觉空话连篇。

八、良好的适应力

1、销售工作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没有一招打遍天下的必杀技了,销售人员要紧跟社会的发展、公司的发展、客户的变化,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知识(包技能和经验),避免被淘汰。

2、变,是进步的象征。若能做到以变带变,不但去发展了自身,而且帮助了企业的进步,才是最完美的“适应力”。

九、专业的指导力

1、一个成功的销售人员要能娴熟应用自己技能和经验在销售工作中,也要自己的东西用一个合适的方式(现场培训或形成文字)指导自己的下属(导购)、新人、客户,使自己向专家的方向发展。

2、学会倾听意见、观察过程、分析形式、总结出入,提出解决的办法或参考方案。但万不可夜郎自大,让人感觉不知天高地厚,好心不得好报。

十、灵活的创造力

1、市场的规律永远没有定式,经验成为阻碍成长的短板,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现实情况养成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销售人员必备的素质。只要不违反企业的原则,灵活的创新,是会带来工作顺畅,业绩提升的。

2、营销有式,出招无形。你的出招时间、速度、力量、方式、方位,才是制敌制胜的关键所在,高手出招无定式,创新总在无形中。

重要原则

4P: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组成的营销手段。4P营销理论为企业的营销策划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不过,它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的,重视产品导向而非消费者导向,代表的是企业立场而非客户的立场。

新的组合:在4P的基础上,后来又加上政治权力(Political Power)与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形成新的6P营销策略组合。即要运用政治力量和公共关系,打破国际或国内市场上的贸易壁垒,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开辟道路。

4R:分别指代Relevance(关联)、Reaction(反应)、Relationship(关系)和Reward(回报)。该营销理论认为,随着市场的发展,企业需要从更高层次上以更有效的方式在企业与顾客之间建立起有别于传统的新型的主动性关系。

4C:以客户(Consumer)为中心进行营销,应关注并满足客户在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方面的需求,加强与客户的沟通(Communication)。

主要方法 SPIN-介绍

大订单销售具有时间跨度大、顾客心理变化大、参与人员复杂等特点。以在大宗交易过程中顾客意识和行为不断变化的过程为贯穿始终的线索,美国Huthwaite公司的销售咨询专家尼尔·雷克汗姆与其研究小组分析了35000多个销售实例,与10000多名销售人员一起到各地进行工作,观察他们在销售会谈中的实际行为,研究了116个可以对销售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和27个销售效率很高的国家,耗资100万美元,历时12年,于1988年正式对外公布了SPIN模式——这项销售技能领域中最大的研究项目成果。这期间他测量了经SPIN培训过的第一批销售人员生产率的变化,结果表明,被培训过的人在销售额上比同一公司的参照组的销售员提高了17%。

在大宗生意中,大多数购买行为的发生都是买主的不满达到真正严重迫切的地步,并且足以平衡解决问题的对策所付出的成本时才会发生。这就要求你发现并理解买方的隐含需求——难题和不满,并进一步放大澄清,并转为明确需求——一种清晰的、强烈的对对策的欲望或愿望,而你的产品或服务正可以满足它。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会对买主购买过程的心理变化产生潜在的影响。SPIN提问模式犹如销售人员手中的一幅交通图,为销售人员开发客户的需求指明方向,步步接近目标,直到目的地——明确需求。因此,SPIN模式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一系列提问启发准客户的潜在需求,使其认识到购买此产品能够为他带来多少价值。

AIDA模式-操作实务

AIDA模式代表传统推销过程中的四个发展阶段,它们是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应用“爱达”公式,对推销员的要求是:

①设计好推销的开场白或引起顾客注意。

②继续诱导顾客,想办法激发顾客的兴趣,有时采用“示范”这种方式也会很有效。

③刺激顾客购买欲望时,重要一点是要顾客相信,他想购买这种商品是因为他需要,而他需要的商品正是推销员向他推荐购买的商品。

④购买决定由顾客自己做出最好,推销员只要不失时机地帮助顾客确认,他的购买动机是正确的,他的购买决定是明智的选择,就已经基本完成了交易。

“AIDA”模式的魅力在于“吸引注意,诱导兴趣和刺激购买欲望”,三个阶段充满了推销员的智慧和才华。

PDCA

管理循环(Plan-Do-Check-Action)

为了达到我们的目的(例如,减少不良率,控制到一定水准),我们必须进行以下四个步骤:

(1)我们必须明确目标,确立实现目标之手段。(计划)

(2)实施计划。(执行)

(3)观察形势或结果,看它们是否朝着目标前进。(确认)

(4)当它们没有朝着目标发展时,进行必要的矫正。(改善行动)

我们把这四个步骤称作「管理循环」或是「戴明循环」。

例如:

由于风的原因,不可能每一支箭都能正确射中靶子。新的管制系统就像一支火箭。瞄准月球、发射、确认飞行的路径以及速度等主要管制点,假如它们不正确了,就修正它们,以确保其能达到目标。

swot

SWOT是一种分析方法,用来确定企业本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因此,清楚的确定公司的资源优势和缺陷,了解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对于制定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abc-ABC方法

abc方法又成为8020方法,或者帕累托法则,其来源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对于很多经济现象观察的得来的结果,他发现在很多经济活动中,经济收入的80%来源于20%的业务量,而20%的收入却来源于80%的业务量,所以他提倡有选择有重点的依据客户的重要性对各个客户的服务水平进行规划,其中的客户重要性的依据就是abc法则,也就是相关依据指标(营业收入、利润或者占用资金等条件),这个指标是根据自己的业务的要求作出的选择,然后根据这个标准从上到下排列各项目,然后按照百分比累进排序,得到客户的ABC分级。

A级客户是重点客户,需要积极对待,加强客服水平的;与之相对应的,B级的重要性就要差一些;C级是最不重要的客户。

ABC法则

ABC法则指新业务员在零售,发展过程中,因对产品,制度,公司尚不熟悉,需要透过有经验的业务指导辅导,而达成零售与发展的目的,因此ABC法则辅导法是种借力的方法,运用四两拔千斤方式使新业务员不再孤军奋战。

ABC法则(A、Advisor顾问、专家;B、Bridge桥梁;C、Customer客户)就是A、B、C之间的关系法则,逻辑思维不强的人可能会犯晕。其实,ABC法则是根据借力原理而创造。在正规直销行业ABC法则中的C是保荐对象,B是保荐者,A则是保荐者借力的对象。借力的对象可以很广泛,包括B的上层直销商、各种说明会及其主讲者、直销组织成功者、公司的形象代表等等。在这种ABC的关系中,C角色代表的是需求,A角色代表的是希望,B角色代表的则是一座桥梁。B的作用就是在C需求与A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两者达成充分的沟通,帮助C的需求找到实现的希望。从这个原则出发,B可以根据C的不同需求,借助不同的A的力量。A、B、C之间的关系依靠人的力量变得更加密切,ABC法则成为直销成功的利器。

ABC法则被直销界称为黄金法则,具有极高的成功率。成功的关键在于借力,ABC法则,也叫借力使力法则。

如何运用ABC法则:

切入方式:

1、A可以闲聊,渐渐地培养彼此关系,导入话题;

2、A必须知道最终目的,以免话题越扯越远

3、从家庭、事业、产品、观念切入,从关心角度,渐渐引入主题

4、可以从故事切入,较容易接受

5、可以从说自己的见证,心路历程引起C之共鸣

帕累托效应、80/20原理、最省力法则、不平衡原则、帕累托法则 编辑本段概述

按事情的重要程度编排行事优先次序的准则是建立在“重要的少数与琐碎的多数”原理的基础上。这个原理是由十九世纪末期与二十世纪初期的意大利经济学家兼社会学家维弗利度·帕累托所提出的。它的大意是: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

帕累托曾提出,在意大利80%的财富为20%的人所拥有,并且这种经济趋势存在普遍性。后来人们发现,在社会中有许多事情的发展,都迈向了这一轨道。目前,世界上有很多专家正在运用这一原理来研究、解释相关的课题。例如,这个原理经过多年的演化,已变成当今管理学界所熟知的“80/20原理”,即百分之八十的价值是来自百分之二十的因子,其余的百分之二十的价值则来自百分之八十的因子。

80/20法则也被推广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部分,且深为人们所认同。例如,在企业中,通常认为它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项目或重要客户;经济学家认为,20%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心理学家认为,20%的人身上集中了80%的智慧;推而广之,我们可以认为,在任何大系统中,约80%的结果是由该系统中约20%的变量产生的。“80/20”原理对所有人的一个重要启示便是:避免将时间花在琐碎的多数问题上,因为就算你花了80%的时间,你也只能取得20%的成效:你应该将时间花于重要的少数问题上,因为掌握了这些重要的少数问题,你只花20%的时间,即可取得80%的成效。编辑本段20法则在推销学的应用

1.学习和培训

一定要花80%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学习和培训,真正走向推销的时候,你就可以用20%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新东西。

2.推销的时间

80%的时间是工作,20%的时间是休息。

3.对目标客户的了解

了解80%,只消花20%努力,成功的把握就可以达到80%。如果你对推销对象一无所知,即使极尽80%之努力,也只有20%的成功希望。

4.推销的市场

真正能够接受你的推销的客户只有20%,但这些人却会影响其他80%的客户。你要花80%的精力找到这20%的客户。80%的业绩,来自20%的老客户。

5.听与说

使用80%的耳朵去倾听。如果80%的时间你都在唠叨不停,推销成功的希望将降到20%。仅用20%的嘴巴去说服客户。

6.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80%来自仪表。在客户面前一定要花80%的努力去微笑,它胜过用80%的言辞所建立起的形象所以花20%的时间,修饰一番再出门是必要的。如果客户认为你是严肃而不易接近的,你成功的可能性将降为20%。

情感与介绍80%来自交流、建立感情的成功。如果你用80%的精力使自己接近客户,设法向他表示友好,你只消花20%的时间去介绍产品,就有八成的希望成功20%来自演示、介绍产品的成功。假如你只用20%的努力去与客户谈交情,即使你用80%的努力去介绍产品,八成是白费劲。

7.成功与失败

在推销实践中,80%的将是失败,80%的人会因四处碰壁知难而退。80%的成功要归因于个人素质和技巧。但80%的推销员不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而是在抱怨和等待。

在成功的原因中,只有20%是由于环境和运气。仅20%的人会成功,这20%的人,将为他们的企业带来80%的利益。

8.讨价还价

80%的客户都会说你推销的产品价格高。但你大可不必花80%的口舌去讨价还价,一定要花80%的力量证明它能够给客户带来多大的好处,这至关重要你只消用20%的力量去证明你的东西为什么价格高就足矣销售员可以选择:或是期待一个微小的运气,期待你的救星而赌光自己的生命;或是通过自我完善来增加自己的机遇。推销员可以一成不变,然后失败;也可以忍受成长的痛苦,进而成功。对此,一个成功的推销员应该作出明智的选择。

推销,首先要从自我推销开始。如果你能把以上要求当做法则自觉执行,成功的希望一定在80%以上,失败的可能也一定会降到20%以下。编辑本段主要应用领域

帕累拖原理是指世界上充满了不平衡性,比如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富,20%的员工创造了80%的价值,80%的收入来自20%的商品,80%的利润来自20%的顾客,等等。这种不平衡关系也可以称为二八法则。该法则认为,资源总会自我调整,以求将工作量减到最少。抓好起主要作用的20%的问题,其他80%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在工作中要学会抓住关键的少数,要用20%的精力付出获取80%的回报。因此,这种法则又叫省力法则。

1.企业管理

运用二八法则管理企业,就必须先弄清楚公司在哪些方面是赢利的,哪些方面是亏损的。理出赢利的部分,从而制定出一套有利于公司成长的策略。其次要搞清楚什么部门业绩平平,什么部门创造了较高利润,什么部门带来严重赤字,通过比较分析就会发现起主要作用的因素。获利的项目是少数,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2.人力资源管理

二八法则同样适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一个组织的的生产效率和未来发展往往取决于少数关键性的人物,这些人可以帮助企业获取大部分的利润。多数人为企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看起来非常忙碌,但并没有为公司的发展创造什么价值。找到关键性的少数人,要建立有效的收益分配机制,防止关键人员流失。要理清20%的骨干力量、20%的重点产品、20%的重点客户、20%的重点信息以及20%的重点项目到底是哪些?然后将精力集中到这20%上,采取有效的跟进措施。

3.人际关系处理

在认识的人当中,有一多半是泛泛之交。一小部分的人际关系等于大部分的情感价值,数量少但程度深厚的人际关系好过广泛而浮浅的交际。所以,要把80%左右的时间花在20%的重要人物的人际关系处理上。

4.人生规划

人的专长可能很多,但真正发挥作用的很少。所以,要善于掌握自己的优势,寻找那些自己非常喜欢、非常擅长、竞争不太激烈的事情去做,一定会有收获。找到人生最关键的事情,才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人生。在安排自己的时间上,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要集中自己的时间精力,抓关键的人、关键的环节、关键的岗位和关键的项目。编辑本段图书资料

第二篇:心理效应

学生心理效应引导技巧

1、步难以上青天——层递效应

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层递效应,俗称“进门槛效应”。(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1996年),心理学家查尔尼(1975年))

2、榜样太高不可攀——差错效应

能力比自己强,总体上各方面优于自己,然而和自己一样不时会出现一些可以原谅的小差错的人更能吸引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差错效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

3、术家写评语——巴奴姆效应

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泰勒 巴奴姆)

4、疯狗唾液救人命——接种效应

心理学在研究人们的态度变化与过去对某个问题体验的关系时证实:处于态度改变情境的个体,若受到某种反向态度的轻微攻击后,就好像是在“接种疫苗”,大大刺激其对这种攻击作出抵抗反应,并不断地增强了抵抗力,以后再受到同一反向态度强大攻击时,不但不会改变其原有态度,反而使个体更加执着于自己的态度,并“抵抗”任何不同意见。这就是“接种效应”。(巴斯德)

5、响鼓要用重锤敲——强刺激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受性与刺激的阈限有关。如果作用于人的刺激阈限始终维持在中等水平,那么感受性会因此而麻木。刺激阈限大大超过中等水平,感受性十分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谓之“强刺激效应”。刺激阈限大大低于中等水平,十分微弱,如一条小虫在皮肤上爬行,其感受性也会因此而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称为“弱刺激效应”。

6、难以自禁激扬情——组场效应

众人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如同物理学中磁场一样的心理场。当个体进入这个心理场后,在感人场景的渲染下,人的情感、行为就会被磁化而变得情不 自禁、身不由己,升华为与场景一致的情感与行为。这种能磁化人心理的强大、特殊场景称之为大众心理场,它所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组场效应”。

7、滴蜜赢得他人心——认同效应

引导者表达与对象之间在观点或特征方面的相似性,引导者实际上向对象出示了一张“自己人”的心理名片,这使被引导对象产生一种“同体观”,视引导者为“自己人”,从而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消除或弱化对方的“反引导定势”和防范心理,取得倾向于对方的观点,接受对方引导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认同效应”。

8、先抑后扬见奇效——增减效应

人们最喜欢那些对他们的喜欢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显得喜欢不断减少的人;一个对人们喜欢逐渐增加的人,比一贯喜欢人们的人更令人喜欢。心理学家阿伦森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增减效应”。

9、适得其反在禁令——潘多拉效应(禁果逆反)

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以为人们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那么,禁止本身就会引起假设、推测,反而常常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形成与禁止相悖的意向,这就是禁果逆反。心理学上移用潘多拉打开魔盒的神话,称之为“潘多拉效应”。

10、好戏连演令人厌——超限逆反

同样的刺激物,由于刺激强度过大、过强,刺激时间过长,或者机械地、无时间间隔地重复作用于个体,引起个体产生的一种逆向态度。

11、烽火连天戏诸侯——信度逆反

指由于以往经验积累、人格特征等因素,产生对信息源、引导者的不信任,导致消极、反常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

12、好意此时被曲解——情境逆反

指在特定的时机、场合,个体有不同的心理热点,处于不同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如果引导者不顾个体当时所处的情境,会诱发情感障碍,使个体紧闭心扉,对引导逆向、排斥态度。

13、小人之心度君子——自比作用 心理实验证明:如果有一个陌生人,要猜测他人的道德品质、性格特征等,最大的可能性是把对方估计得和自己一样,当经济地位、文化水平、年龄、籍贯相仿是尤其如此。心理学上把这种假设他人与自己相同,怀有一样的心情、想法、好恶、品质等心理现象称为“自比作用”。

14、奖励结果事愿违——德西效应

在某些情况下,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使工作的动机力量倍增,积极性更高,其效果反而会降低,外加报酬反而会抵消内感报酬的作用。这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家德西在实验中发现的,故称之为“德西效应”。

15、心灵绿洲待开垦——罗森塔尔效应

由教师的期待和热爱而在学生身上产生符合期望的心理现象,罗森塔尔把它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16、情境变换难注意——斯特鲁效应

所谓“斯特鲁效应”,就是当着人们对某一特定刺激作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断对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注意,难以顺利地对这些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这一心理现象是心理学家斯特鲁首先发现的,故以他的名字命名。

17、大失所望星期一——月曜效应

所谓“月曜效应”,是指点星期一与其他工作日相比,人们的学习意志下降、注意力分散,精神不振,从而大大影响工作和学习效果的心理现象。

18、新官上任放把火——首因效应

心理学上把人际交往中,由初次见面所形成的对一个人的印象,称为第一印象,其产生的心理影响被称为首因效应。

19、妩媚一笑遮百丑——晕轮效应

心理学上借用“月晕”这一自然现象,把一个人某种突出品质或特点的清晰、深刻印象,由此作出整体印象的评价,从而掩盖对这个人其他品质和特点的印象,称之为“晕轮效应”(光环效应)。20、前功一朝化烟云——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新形成的印象淡化,甚至抹去以往已形成的印象,给人们留下更深刻、更持久的印象,并以此指导人们的行为。

21、药铺抽屉密密排——刻板效应

所谓“刻板效应”,是指由社会刻板印象所形成的人际知觉定势。社会刻板印象是社会对一类对象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笼统的看法,而不管这一类对象间的实际差异。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2、锦上何须再添花——马太效应

人们把“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类现象称为“马太效应”。如“锦上添花,好上加好”。

23、险把巨星当鞋匠——黑票作用

所谓“黑票作用”,是指不管一个人具备其他任何品质,只要有一种极端消极的坏印象,就把对方的其他好品质都一票否决掉。

24、失之东隅收桑榆——补偿

所谓“补偿”,是指个体在某方面的需要或目标受到挫折后,便用可能成功的活动或其他高度发展的能力来弥补,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以获得他人的承认,获得心理的寄托和成功的快慰,满足新的需要与实现新的目标。

25、小题大做起作用——升华

所谓“升华”,是指引导对象的“动机替代”,即用高尚动机代替低级动机,用社会性动机代替自然性动机,从而使引导对象地更高的层面上来认识自身动机的社会责任、社会价值,从狭隘的低水平认知和情感中“跳”出来,正确看待个人的得失,产生新的意向,去追求新的目标。

26、文过饰非自解嘲——合理化作用

合理化作用又叫文饰作用,是指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为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自尊,而对自己不合理的行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使自己能够接受它。以“酸葡萄”机制和“甜柠檬”机制最为典型。个体在追求某地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说“不值得”追求,聊以自慰,这一现象称为“酸葡萄”机制或“酸葡萄”效应。不说自己达不到的目标或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认定的较低的目标或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甜柠檬”机制。

27、有了陪衬始宽慰——觅类求同 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为了减轻其所受到的心理压力,于是寻找一些与他同样遭受挫折的伙伴,以此聊作自慰,并减轻受挫折感,这种心理现象称为“觅类求同”心理。

28、色若无事实内荏——反向形成

所谓“反向形成”,是指个体的需要和目标受到阻碍后,为防止把自己内心的感受、欲望表现出来,而在外在行为上采取一种与此相反的行动来表现的现象。

29、混为一谈减重压——融合效应

所谓“融合效应”,是指个体受到挫折后,不愿意承担由挫折带来的巨大压力,于是把自己在挫折中应有的责任与他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或者与同样受到挫折的他人相提并论,证明自己与他人等值,以此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30、责难他人为平衡——投射效应

所谓“投射效应”,是指当个体遭遇挫折后,不进行自我检讨,而把挫折引起的内心不安,自己不愿意承认的某些行为、欲念、态度等排除于自身之外,转移或推向他人和周围事物,以此逃避自己心理上的不安的心理现象,也叫“推诿作用”。

31、羡慕名人自炫耀——自居作用

所谓“自居作用”,是指为了迎合能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人们,于是就在思想、行为上模仿他们,或按照他们所希望的那样去做;或者把他人具有的令自己感到羡慕的品质强加到自己身上,以此求得安慰和满足。

32、往事浮现月明中——回归效应

一个人如果喜欢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之中,认为过去的一切比现在美好,因此迷恋过去,甚至幻想回到过去美好的岁月中去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回归效应”

第三篇:各种心理效应

心理学中的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期望而使“雕像”变成“美少女”的例子也不鲜见。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提供给一个学校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该校有几名天才学生,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

然而,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它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

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

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

管仲在做齐国的宰相以前曾经负责押送过犯人,但是,与别的押解官不同的是,管仲并没有亲自押送犯人,而是让他们按自己的喜好安排行程,只要在预定日期赶到就可以了。犯人们感到这是管仲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因此,没有一个人中途逃走,全部如期赶到了预定地点,由此可见,积极期望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有多大。

古人说“用人不疑”,也就是这个道理,任用别人,就应该相信别人的能力,给别人传达一种积极的期望。投射效应

在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 编辑们列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分别为:

编辑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选的是《怎样写毕业论文》; 编辑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 编辑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由于人都有一定的共同性,都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毕竟有差异,因此推测总会有出错的时候。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男子”,尧都辞谢了;华封人说:“寿、福、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能不欲,何邪?”尧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美德也,故辞。”

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福、寿”等基本的目标,也不能随意“投射”给任何人。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常常错误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总是疑神疑鬼,莫名其妙的吃一些飞醋;父母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 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莎士比亚的名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描写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他们相爱很深,但由于两家是世仇,感情得不到家里其它成员的认可,双方的家长百般阻挠。然而,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家长的干涉而有丝毫的减弱,反而相爱更深,最终双双殉情而死。

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使感情得到加强。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恋人们相爱就越深,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意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越厨代庖,代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正是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一代代的不断上演。

心理学家的研究还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我国民间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因此,婚外恋如果受到干涉,双方反而相爱越深,恨不得天天厮守在一起才好,然而,真正一旦与自己婚外恋的情人如愿以偿,生活在一起,又会觉得情人也不过如此,妻子或许还好一些。

某中学初一年级的两位学生由于相互吸引而走到了一起,一开始,老师和家长都竭尽全力干涉,然而,这种干涉反而为两个孩子增加了共同语言,他们更加接近,俨然一对棒打不散的鸳鸯。后来,校长改变了策略,他将孩子和老师都叫去,没有批评孩子们,反而说老师误会了他们,把纯洁的感情玷污了。过后,这两个孩子还是照样来往,但是没过多久,他们就因为缺乏共同点而渐渐疏远,最终由于发现对方与自己理想中的王子和公主相差太远而分道扬镳。第一印象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心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它个性特征,不管暴发户怎么刻意修饰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中“露出马脚”,因为文化的浸染装不出来的。

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当初准备效力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几分不喜,又见他傲慢不羁,更觉不快。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孙仲谋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众所周知,礼节、相貌与才华决无必然联系,但是礼贤下士的孙权尚不能避免这种偏见,可见第一印象的影响之大!

无独有偶,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当朋友愤怒的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虽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定势效应

请看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文章开头的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仅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定势效应,在认识他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受心理定势的影响。

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关于“心理定势”的实验:研究者向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组学生说:这个人是一个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

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

第二组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

对同一个人的评价,仅仅因为先前得到的关于此人身份的提示不同,得到的描述竟然有如此戏剧性的差距,可见心理定势对人们认识过程的巨大影响!刻板印象

曾经在某一网站看到这样一个笑话:如果你的前面是一位发怒的重庆女孩,后面是万丈深渊,那么,奉劝你还是往后跳吧!这个笑话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重庆女孩的泼辣,可以说是“盛名远播”,因此,一提到重庆女孩,首先浮上脑海的就是“泼辣”二字,丝毫不顾其中是否有被冤枉的“例外”,这就是所谓“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考虑到刻板印象的影响,例如,市场调查公司在招聘入户调查的访员时,一般都应该选择女性,而不应该选择男性,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女性一般来说比较善良、较少攻击性、力量也比较单薄,因而入户访问对主人的威胁较小;而男性,尤其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如果要求登门访问,则很容易被拒绝,因为他们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一系列与暴力、攻击有关的事物,使人们增强防卫心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个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刻板印象一般说来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刻板印象毕竟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个体,因而“以偏概全”的错误总是在所难免。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唯刻板印象是瞻”,象“削足适履”的郑人,宁可相信作为“尺寸”的刻板印象,也不相信自己的切身经验,就会出现错误,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自然也就无助于我们获得成功。

触摸的心理效应

心理学家弗尔德对早产儿进行过每天45分钟的抚摸实验。一般认为,早产儿应该生活在一个隔离的,犹如子宫般的环境中,抚摸只会给他们压力感,会有碍他们的生长。然而他对20个早产儿每天做3次、每次15分钟的舒缓而有力的抚摸。10天中,接受抚摸的婴儿比没有得到抚摸的婴儿平均重47%,而且睡眠和灵敏性也都有很大改善。到第八个月末,他们的体质和智力都有明显提高。最值得注意的是,接受抚摸的婴儿离开保育箱的时间比其他婴儿平均提前了6天。弗尔德说:“抚摸能有规律地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进而促进消化吸收功能。” 贝尔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估计过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了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这一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人梯精神、绿地精神,在人才培养中,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大业为重,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海潮效应

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引力小则出现小潮,引力过弱则无潮。此乃海潮效应。人才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也是这样。社会需要人才,时代呼唤人才,人才便应运而生。依据这一效应,作为国家,要加大对人才的宣传力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对于一个单位来说,重要的是要通过调节对人才的待遇,以达到人才的合理配置,从而加大本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现在很多知名企业都提出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业激励人。蔡加尼克效应

蔡加尼克是格式塔派的心理学家。他做了一个试验,让被测试者连续去完成22种小任务,其中一半任务完成了,还有随机的一半任务没有完成时被中途停止。接着他让被测试者回忆做过哪些事情。结果他发现,绝大多数被测试这首先回忆到的是那些没有完成的任务。这种记忆现象后来就被称“蔡加尼克效应”。

蔡加尼克效应在我们记忆事物的时候有许多表现,比如,为了怕自己忘了某个约定,我们专程把它写进备忘录,结果事到临头还是忘了。心理学家认为,一个该做的事情往往会在人心理上引起一个张力系统,但写进备忘录这个行动代替了践约,心理上认为这件事情已经做好了,结果张力系统放松了。而没有这种替代措施的时候,张力系统仍在继续,反而更记得住。蔡加尼克效应解释了一些记忆中的现象。考前恶补,“开夜车”通过考试后,所有考过的东西迅速被忘掉就是我们放下重负后张力系统迅速松弛的结果。

鲇鱼效应

挪威的渔民们捕捉了沙丁鱼后就急忙赶到市场出售,但由于沙丁鱼喜群集、生性不好动,往往窒息而死。唯一老渔民每次都能卖出活蹦乱跳的鲜鱼,其奥妙是在沙丁鱼中放几尾生性好动的鲇鱼。鲇鱼在沙丁鱼中穿来穿去,沙丁鱼受到影响也摇头摆尾,促进了空气的流通,增强了自身的活力。在学校管理中如果在教师群体中引进德才兼备、争强好胜的人才鲇鱼,也会产生良好的“鲇鱼效应”。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费里德曼(J.L.Freedman)和费雷泽(S.C.Fraser)的一项研究证明,让人们先接受较小的要求,能促使其逐渐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心理学家查丁奈(R.B.Cialdini)还发现,当人们拒绝接受一个较大的要求后,认知上的不协调会驱使他们建立新的平衡,因而容易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当小要求与大要求有明显联系,且紧跟在大要求之后提出时,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个小要求。赫洛克效应

心理学家赫洛克(E.B.Hunlock)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分成四个等组,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它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结果工作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忽视组,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上升。这个实验表明: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评价的好。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的故事。也就是看谁用办法使行人把大衣脱掉。北风不假思索首先来了一阵冷风,凛凛刺骨。这样,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便把大衣裹得严严实实,毫无脱意。而南风则不然,它徐徐吹动,使人暖意渐生。行人在不知不觉中先解开了钮扣,继而脱掉了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年,英国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有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如果谁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霍桑效应

在美国芝加哥市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它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的情绪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了解决问题,工厂一直在竭力地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一系列研究试验。这一系列试验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个“谈话实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由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达两万余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一律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谈话实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为什么?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诸多不满,一向无处发泄。“谈话实验”使他们这些不满的情绪得到了充分地发泄,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马太效应

在《圣经》中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这么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流言的心理效应

《战国策•秦策二》记载:“费人胡与曾了同名者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与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苦。须臾,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普参是古代有名的贤人,他十分重品德修养,每天都要三番五次地反省自己。其母对他十分了解,相信自己儿子不会干出杀人之事,但经不起众口一词再三告以“曾参杀人”,便再也坐不住,放下织布的梭子翻墙逃走了。后以曾参杀人一词喻流言可畏。

社会上的流言蜚语常常以讹传讹,流传一进。有些人出于某种目的,蓄意编造谣言,一经传播,便会成为一种精神上的“传染”,一传十,十传百,若有人从中推波助澜,则会影响更多的人。

西方野心家有句名言叫作“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这是一切骗子惯用的手法。推而广之,“***功”之类邪教头目就是这样把荒唐绝伦的观念灌输给信徒,让他们顶礼膜拜,为之献身送命的。

精神医学上还有一种更为荒唐的妄想传递现象,称为“感应性精神病”。在一个关系密切的群体中,一个有影响的成员患精神病产生妄想,可把妄想观念传给周围的正常人,使大家对他歪曲现实的观念信以为真,甚至跟着他一块儿“发疯”。这样的病例在精神科十分常见。有一个家庭主妇,怀疑邻居在她家的饭菜中放毒,以后其丈夫及子女共八口人都先后出现了“中毒”症状,并咬定是邻居放毒而诉诸法律。经查,这位主妇患的是“偏执型精神病”,她的“被毒妄想”感染了全家人。所谓妄想,是有悖常理、不合逻辑的想法,按照常理,家人应能识别,但被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所“传染”,这就是“精神感应”的巨大作用。有些邪教首领把他们的妄想传给信徒,此时大批的信徒可以看见“腾飞的天使”、“圣母的灵光”、“佛祖的法身”„„流言的心理效应之大,不可低估,因此,听天传言,应认真思考,不可轻信,更不能“随大溜”,跟人起哄、传播。

第四篇:常用心理效应

常用心理效应大全

1、瓦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 “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2、门坎效应

所谓门坎效应,是指一个人接受了较低层次的要求后,适当引导,往往会逐步接受更高层次的要求。该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在做无压力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3、共生效应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4、刻板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对那些天资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实践证明,经常受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5、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具体说,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势,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对决策中收集正确的情报加以分析而言,这种效应是不利的。无论第一印象是好或是坏都是片面的,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分析。

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根据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往往比较偏颇。如果在招聘考试和考察员工绩效时,只凭第一印象,就会被某些表面现象蒙蔽。

首因效应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以貌取人。对仪表堂堂、风度翩翩的应聘者容易赢得主考官的好感,二是以言取人,那些口若悬河、对答如流者往往给人留下好印象。因此在选拔人才时,既要听其言、观其貌,还要察其行、考其绩。

6、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首因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7、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它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有时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晕轮”,这都会干扰对信息的评价,要克服晕轮效应就必须坚持客观,不掺杂主观成分。

8、蝴蝶效应

1960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出现了疑难问题: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演变,原本是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但是,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心理情绪也是如此,有一组漫画显示,一个人在单位被领导训了一顿,心里很恼火,回家冲妻子发起了脾气,妻子无来由地被训,也很生气,就摔门而去。走在街上,一条宠物狗拦住了去路,“汪汪”狂吠,妻子更生气啦,就一脚踢过去,小狗受到踢打,狂奔路过一个老人面前,把老人吓了一跳。正巧这位老人有心脏病,被突然冲出的小狗一吓,当场心脏病发作,不治身亡。

洛伦兹发现了微小差异导致的巨大反差,她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动翅膀,它煽动起来的小小漩涡与其他气流汇合,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

在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中,人事管理工作者如果灵活运用人事心理效应,就能充分调动下属或人才的积极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能,从而使工作效能达到最优。

9、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智商很高。”事过半年,罗氏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表现超常。

罗森塔尔效应就是期望心理中的共鸣现象。运用到人事管理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领导在交办某一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我想早点听到你成功的消息。”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人才也就在期待之中得以产生。

10、贝尔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说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

贝尔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和人梯精神,要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机会。

11、鲶鱼效应

从前,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们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只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而已。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类”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鲶鱼效应”。

运用鲶鱼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目前,一些机关单位实行的公开招考和竞争上岗,就是很好的典型。这种方法能够使人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

12、海潮效应

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引力小则出现小潮。此乃海潮效应。人才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也是这样。社会需要人才,时代呼唤人才,人才便应运而生。对于一个单位来说,要通过调节对人才的待遇,以达到人才的合理配置,从而加大本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现在很多知名企业都提出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业激励人。

13、名片效应

有一位求职青年,应聘几家单位都被拒之门外,感到十分沮丧。最后,他又抱着一线希望到一家公司应聘,在此之前,他先打听该公司老总的历史,通过了解,他发现这个公司老总以前也有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于是他如获珍宝,在应聘时,他就与老总畅谈自己的求职经理,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果然,这一席话博得了老总的赏识和同情,最终他被录用为业务经理。这就是所谓的名片效应。也即两个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

恰当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尽快促成人际关系的建立,但要使“心理名片”起到应有的作用,首先,要善于捕捉对方的信息,把握真实的态度,寻找其积极的、你可以接受的观点,“制作”一张有效的“心理名片”。其次,寻找时机,恰到好处地向对方“出示”你的“心理名片”,这样,你就可以达到目标。掌握“心理名片”的应用艺术,对于人际交往记忆处理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14、异性效应

李女士是某公司公关部经理。她联系颇广,出师必胜,为公司立下赫赫战功。公司的原料奇缺,材料科的同志四处奔走,却连连碰壁,而李女士外出联系,不久问题便迎刃而解。公司资金周转严重失灵,急需贷款,急得总经理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又是李女士风尘仆仆,周旋于银行之间,竟获得贷款上百万元。李女士因此备受领导器重,工资、奖金一加再加。有人试图总结李女士成功的秘诀,发现她除了具有清醒的头脑,敏捷的口才,丰富的知识和阅历,接物待人灵活之外,和她端庄的容貌、娴雅的仪表也有很大的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男营业员接待女顾客,一般要比接待男顾客热情些。上述李女士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如今的社会还是一个男性占很大优势的社会,外出办事多数要和男性打交道,由女性出面较为顺利,这便是心理学上所谓?quot;异性效应“。这种现象是建立在异性相吸引的基础上的。人们一般比较对异性感兴趣,特别是对外表讨人喜欢,言谈举止得体的异性感兴趣,这点女性也不例外,只不过不如男性对女性那么明显。有时为了引起异性注意,男性还特别喜欢在女性面前表现自己,这也是”异性效应“在起作用。不过”异性效应“不能滥用。女性外表漂亮,讨人喜欢,如果再加上交往得当,在异性面前办事容易,这是正常的;反之,若为达到某一目的,用色相去引诱别人那就不道德了。男性对异性,尤其是年轻漂亮的异性热情些,客气些也无可非议,但把异性当作刺激,想入非非,让人感?quot;色迷迷”的,就超过限度了,因此,与异性接触要把握住“度”。

15、责任分散效应

1964 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喊叫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时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6、詹森效应

有一名运动员叫詹森,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名列前茅,力雄厚“与”赛场失误“之间的惟一解释只能是心理素质问题,主要原因是得失心过重和自信心不足造成。有些人平时”战绩累累 “,卓然出众,众星捧月,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再加上赛场的特殊性,社会、国家、家庭等方面的厚望,使得其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剧,心理包袱过重,如此强烈的心理得失困扰自己,怎么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呢!另一方面是缺乏自信心,产生怯场心理,束缚了自己潜能的发挥。

如何走出”詹森效应“的怪圈呢?首先,要认清”赛场“的目的,克服恐惧感,赛场并不可怕,只是比平常正规一些而已。其次,要平心静气地走出狭隘的患得患失的阴影,不贪求成功,只求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赛场是高层次水平的较量,同时也往往是心理素质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树立自信心,一份耕耘必定有一份收获。最终定会交付满意的答卷。

17、“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

“酸葡萄”心理是指自己努力去做而得不到的东西就说是“酸”的,是不好的,这种方法可以缓解我们的一些压力。比如:别人有一样好东西,我没有,我很想要,但实际上我不可能得到。这时不妨利用“酸葡萄”心理,在心中努力找到那样东西不好的地方,说那样东西的“坏话”,克服自己不合理的需求。

“甜柠檬”心理就是认为自己的柠檬就是甜的,“甜柠檬”是指自己所有而摆脱不掉的东西就是好的,要学会接纳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千万不要轻易说自己这不好,那不如人,不妨试试“甜柠檬”心理学会接纳自己,逐渐增强自信。

18、“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

“南风效应”给人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比如:有些同学与大家在一起时很凶很要强,一次、两次可能因为你很凶,要了别人强,占了上风,但不久你就会发现你已经失去了朋友。我们可以还看到,在与别人发生矛盾,各不相让,到最后往往是两败俱伤,想想如果学学“南风”两人平心静气地好好谈谈,结果是否会好许多呢

19、心理学中的巴纳姆效应

朋友一次问我世界上什么事最难。我说挣钱最难,他摇头。哥德巴赫猜想?他又摇头。我说我放弃,你告诉我吧。他神秘兮兮地说是认识你自己。的确,那些富于思想的哲学家们也都这么说。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然而,即便如此,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来。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性越强。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20、培哥效应

在有些电视节目中,曾有人做过所谓奇特的记忆表演。一般都是在舞台上立一块黑板,然后随意让观众说出一些词语、数字、节目名称、公式、外语单词等等,并按序写在黑板上。表演者在这一过程中不看黑板,但他却能根据观众的要求准确地讲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内容,甚至还能把全部内容倒背出来。

这种表演看起来十分神奇,其实只不过是运用了培哥记忆术,产生了“培哥效应”罢了。这种方法实际上并不难,它是自创一套记忆编码,比如,⑴——帽子,⑵——眼镜,⑶——围巾,⑷——衣服,⑸——腰带,⑹——裤子„„并熟练地记下来,然后通过联想与要记的材料相连接。比如要求你记住这样几个词:⑴大象,⑵打气,⑶洗澡,⑷电风扇,⑸自行车,⑹水„„这样你就可以把大象与固定编码的第一号帽子联系起来,联想到大象的鼻子上戴了一顶帽子。要记住第六个词“水”时,把它与裤子产生联想——水把裤子弄湿了。

通过这样的编码联想,记起来就不困难了。因为在联想时,我们有意识地把联想的事物放大,表象清晰而奇特。例如要记住第四个词——电风扇与衣服发生联想时,如果表象是电风扇吹开了衣服就很一般,但如果想象成电风扇穿了一件羽绒服,就非常奇特,这就更便于记住这一对象。

培哥记忆术的固定编码有很多种,如按照自己身体各部分的上下编号,按进门后能看到的东西编码,按自己的亲朋好友的姓名编号等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避免记忆的枯燥单调,使其妙趣横生了。当然,这种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去经常锻炼,并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联想奇特醒目非同一般。

21、迁移效应

在学习心理学中,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效应”。它有三种效应方式: 先行学习A促进了后继学习B的效应,称为正效应;先行学习A 干扰和阻碍了后继学习B的效应,称为负效应;先行学习A促进了后继学习B无任何影响,称为零效应。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注意有关迁移条件产生的条件,就会发生不必要的迁移现象,如,日本司机在美国开车,常发生困难,甚至出现车祸。这主要是因为在日本是“车左、人右”,而在美国却恰好相反。当然,如果运用好迁移效应就可能产生下面的效果。如,在棒球队员中选拨出高尔夫球的集训队员;让会英语的人去突击学习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一般都有会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22、反馈效应

下面是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的心理实验:

罗西与亨利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组,每天学习后就测验。主试对第一组学习的结果每天都告诉学生,对第二组学生只是每周告诉他们一次,而对第三组,则一次也不告诉。如此进行了8周教学。然后改变做法,第一组与第三组对调,第二组不变,也同样进行了8周教学。结果除第二组稳步地前进,继续有常态的进度外,第一组与第三组的情况大为转变:即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而第三组的成绩则突然上升。这说明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成果对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是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效果更大。

心理学家布朗的实验表明,反馈方式不同对学习的促进作用也不相同。一般来说,学生自己进行的主动反馈要优于教师的反馈。这给我们的启示在于

一是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及时地进行自我反馈,避免毫无目的的学习和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的学习方式。

二是重视老师在作业或试卷上所作的评语,认真总结自己学习上存在的优缺点,从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

三是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取得高分时不骄傲,仍坚持继续努力;成绩不理想时不要丧失信心,决心迎头赶上。

23、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一词是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默顿提出的。他以此来概括这样一种社会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贡献所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

24、水桶效应 一个木制水桶的容量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所以在一个团队、群体中,劣者的危害极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水桶效应”。

25、奋起效应

这是与破摔效应意义相反的一种积极效应:当一次大的挫折后,受挫人不仅不气馁,反而激发起改变现况、奋力向上的意志,从而迅速成功的心理效应,即奋起效应。

26、糖果效应

我很欣赏萨勒通过实验得出的“糖果效应”这个概念。萨勒对一群都是4 岁的孩子说:“桌上放2 块糖,如果你能坚持20 分钟,等我买完东西回来,这两块糖就给你。但你若不能等这么长时间,就只能得一块,现在就能得一块!”这对4 岁的孩子来说,很难选择——孩子都想得2 块糖,但又不想为此熬20 分钟;而要想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块。

实验结果:2/3 的孩子选择宁愿等20 分钟得2 块糖。当然,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欲望,不少孩子只好;把眼睛闭起来傻等,以防受糖的诱惑,或者用双臂抱头,不看糖或唱歌、跳舞。还有的孩子干脆躺下睡觉 ——为了熬过20 分钟!1 / 3 的孩子选择现在就吃一块糖。实验者一走,1 秒钟内他们就把那块糖塞到嘴里了。

经12 年的追踪,凡熬过20 分钟的孩子(已是16 岁了),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肯定,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强,坚强,乐于接受挑战;而选择吃1 块糖的孩子(也已16 岁了),则表现为犹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经质、好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尊心易受伤害。

这种从小时候的自控、判断、自信的小实验中能预测出他长大后个性的效应,就叫糖果效应。

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说,萨勒也未指出实马的样本大小,有多少被试孩子,他们的家教状况如何。

我认为4 岁的测试不会绝对性地决定他以后的人格,4 一16 岁期间,12 年的环境与教育会起更大的作用。但萨勒提出的这个效应还是颇有新意的。

27、齐加尼克效应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作过一次颇有意义的实验:他将自愿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去完成20项工作。其间,齐加尼克对一组受试者进行干预,使他们无法继续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务,而对另一组则让他们顺利完成全部工作。实验得到不同的结果。虽然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显现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持续存在,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扰,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难以消失。这种因工作压力所致的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即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28、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指出:谁如果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道理很简单: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选择中产生的,只有拟定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方案对比选择、判断才有可能做到合理。如果一种判断只需要说“是”或“非”的话,这能算判断吗?只有在许多可供对比选择的反感中进行研究,并能够在对其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才算得上判断。因此,没有选择的余地就等于扼杀创造。

29、定势效应

定势效应就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态度,如小品“配角”中朱时茂说陈佩斯:“就你那模样,一看就是个反面角色„„”然后说自己:”看我穿上这身衣服,起码也是个地下工作者呀„„”这就是从长相产生的定势效应。“疑人偷斧”也是这个道理,它是以逻辑推理的方式而得出的定势效应。在人际交往中要避免定势效应,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去看人。而对于一个犯过错误或不被看重的人来说,要改变别人的定势效应,就要对自己的成绩或好事做适当宣传,在别人的心目中改变的、不好的定势效应,建立新的、好的定势效应。

30、得寸进尺效应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得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被访问者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她们答应了。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这个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同时,实验者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结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3倍。后来人们把这种心理现象叫作“得寸进尺效应”。

31、破窗效应

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一名学生因为成绩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就给他贴上一个“差生”或“坏学生”的标签,那么人们就会带上有色眼镜看他,只要他犯了一点小错,就抓住不放,乱扣帽子,因为既然是破的东西,让他再破一些也无妨,所谓“墙倒众人推”,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32、触摸的心理效应

心理学家弗尔德对早产儿进行过每天45分钟的抚摸实验。一般认为,早产儿应该生活在一个隔离的,犹如子宫般的环境中,抚摸只会给他们压力感,会有碍他们的生长。然而他对20个早产儿每天做3次、每次15分钟舒缓而有力的抚摸。10天中,接受抚摸的婴儿比没有得到抚摸的婴儿平均重47%,而且睡眠和灵敏性也都有很大改善。到第8个月末,他们的体质和智力有明显提高。最值得注意的是,接受抚摸的婴儿离开保育箱的时间比其他婴儿平均提前了6天。弗尔德说:“抚摸能有规律地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进而促进消化吸收功能。”

33、权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

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34、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原是经济学上的概念,意思是一样的东西的价值同它满足的需要成正比,这就是雪中送炭之所以比锦上添花更令人感动的原因所在。

35、投射效应

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认知者形成对别人的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所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射的就是这种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

所谓超限效应是指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转变后进生不是一劳永逸的,后进生的转化一般要经过醒悟、转变、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而反复又是转变中的中心环节,甚至会出现几次较大的反复。这是因为这些学生意志品质不够完善,自我约束能力还比较弱,面对后进生的反复,教师要特别谨慎,绝不能气馁和放弃教育,应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不断调整教育方案,使后进生渡过反复关,更快地进步起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防止”超限效应“的消极影响。因为有的教师面对后进生的反复,会失去教育的信心,过分责备后进生,在批评学生之后,会觉得意犹未尽,重复批评后进生,接着还是批评„„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同样的批评,使学生极不耐烦,讨厌至极。教师不能动辄采取”翻老账“、”揭老底"的做法,切忌再用陈谷子烂芝麻翻个没完没了的方法,那样会加重差生的精神负担,使他们丧失进步的信心,并容易造成师生感情上疏远。产生逆反心理,教师讲最多的道理,或要他们做这做那,往往会置之不理。从心理角度上讲,第一次挨批评时,学生的厌烦心理并不太大,但是在第二次,往往使厌烦度倍增,如果再来第三次、第四次„„那么批评的累加效应就会更大,厌烦心理就会以几何级数增加,说不定因而演变成反抗心理,甚至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第五篇:心理效应

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的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良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反之,则被赋予其它不好的品质。

首因效应:

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近因效应:

是指新出现的刺激物对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它忽略了以往信息的参考价值,不能全面、客观、历史、公正地看待问题。

从众效应:

也称羊群效应,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做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结果有三种可能性,一是积极的一致性;二是消极的一致性;三是无异议的一致性。

定型效应:

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是指基于某种成见对人做出判断的心理过程。往往表现为以先验为主张代替客观的实际,因而对事物做出先入为主的判断,最终导致认知上的偏差。

反衬效应:

是指人们在对事物进行相互比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应。

乐队效应:

在一个群体中大家的意见被个别人如领导或专家所左右,群体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屈从于权威的压力,从而使决策参与流于形式,群体决策成为空谈。

黄灯效应:

在公共交通管理中,人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标语或口号:“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一慢,二看,三通过”;“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等。由此就产生了对决策过程中人们冠冕堂皇进行拖延的一种形象比喻

新闻效应:

人们往往会对极为熟悉的、形象生动的、特点鲜明的信息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不仅表现得非常敏感,而且容易印象深刻,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新闻效应。

颂歌效应:

指夸大工作成绩缩小存在的问题,甚至采用虚假信息欺上瞒下的社会现象。

当局者迷:

比喻一件事情的当事人往往因为对利害得失考虑得太多,认识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观的人看得清楚。旁观者迷:

对环境力量的作用不甚清楚,对内幕缺乏了解,所以经常从当局者自身的问题去解释失败的原因。PS替罪羊

趋避冲突:

又称正负冲突,是心理冲突的一种,指同一目标对于个体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这一目标可以满足人的某些需求,但同时又会构成某些威胁,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使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心理困境。如大学生既想担任学生干部使自己得到实际锻炼,又怕占时太多,影响学习的这种两难选择。

双趋冲突:

是指两种对个体都具有吸引力的需要目标同时出现,而由于条件限制,个体无法同时采取两种行动所表现的动机冲突。

双避冲突:

又称负负冲突,是动机冲突的一种,指同时有两个可能对个体具有威胁性、不利的事发生,两种都想躲避,但受条件限制,只能避开一种,接受一种,在作抉择时内心产生矛盾和痛苦。如前有狼后有虎的两难境地。如在大学之中,有的同学既不想用功读书,又怕考试不及格,于是出现的“二者必居其一”的心理冲突。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1950年美国兰德公司提出的博弈论模型。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五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两年。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

斗鸡博弈:

试想有两人狭路相逢,每人有两个行动选择:一是退下来,一是进攻。如果一方退下来,而对方没有退下来,对方获得胜利,这人就很丢面子;如果对方也退下来,双方则打个平手;如果自己没退下来,而对方退下来,自己则胜利,对方则失败;如果两人都前进,那么则两败俱伤。因此,对每个人来说,最好的结果是,对方退下来,而自己不退。

名人效应:

由于接受名人的暗示所产生的信服和盲从现象被称为名人效应。即两个人在交往时,如果首先表明自己与对方的态度和价值观相同,就会使对方感觉到你与他有更多的相似性,从而很快地缩小与你的心理距离,更愿同你接近,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这里,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对方所表明的态度和观点如同名片一样把你介绍给对方。

下载销售心理效应word格式文档
下载销售心理效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 暗示效应: 一个人不自觉地接受暗示,并按暗示做出行为反应的心理现象。 “望梅止渴” 反暗示效应: 说反语或过分夸大达成结果的效应。 如故意利用人的逆反心理的广告......

    心理效应

    不可抗拒的心理学效应 发布时间:2014-05-30 16:53 点击次数:110 一破窗效应(Broken windows theory)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

    心理效应

    11、、首首因因效效应应::即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事物给人最先留下的印象往往有强烈的作用,左右着人们对事物的整体判断,影响着人们对事物以后发展的长期看法。是一种先入为主的......

    心理效应2

    著名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转载——杂谈 2010-04-09 10:07:44 阅读15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

    十大心理效应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是指管理学上一些企业的市场行为的一种常见现象。例如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

    色彩心理效应(定稿)

    色彩心理效应 人的感觉器官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任何一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以后,都会诱发其他感觉系统的反应,这种伴随性感觉在心理学上又称为“共感觉”或“通感”。一......

    20个心理效应

    20个心理效应简介 2008-11-5 8:01:48 阅读4261次 1、迁移效应 在心理学中,先行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效应”。 它有三种效应方式: 先行学习A促进了后继学习B的效应,称......

    50个心理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对印象的形成影响很 大。 蝴蝶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