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幼儿园课程与环境建设[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09:40: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浅谈幼儿园课程与环境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浅谈幼儿园课程与环境建设》。

第一篇:论文:浅谈幼儿园课程与环境建设

浅谈幼儿园课程与环境建设

灵石县直属幼儿园

房彩娟

一、幼儿园课程的实质

幼儿园课程是什么? 这是近年来为幼儿教育界的很多人士所关注的一个课程命题。这个命题用在其他年龄段,可能会产生不少争议,但在幼儿园课程中采用这个定义,可能会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原因是,对于幼儿来说,学习是什么? 就是行动,就是有事可做。当然,我们并不反对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并不反对必要的概念的获得。课程就是让幼儿依照一定的目的做事。因此,课程就是正在发生着的事,无论这些事情是自然产生的还是人为制造的。那么,什么是做事? 做事,就是多感官的、全身心的投入和行动,以改变环境、改变自己。因此,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就是创造条件,让幼儿做适宜的事;或者说,让适宜的事在幼儿身上发生。我们关注正在发生的事,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关心已经发生的事和将要发生的事,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聚焦现实的教学活动、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根据幼儿活动的状况,及时调整指导策略,使活动取得更大的成效。也就是说,我们追求在过程中把握成效。

二、为课程的实施营造和谐宽松的环境

幼儿园课程最鲜明的特点是探究性,追求探究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强调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幼儿是探索的主人等。

幼儿园课程还具有开放性,整合性等特点,这就是要求教育要整合与幼儿生活有关的教育资源,教师,家长,幼儿在探究活动中共同成长,并且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而要真正实现这样的幼儿园课程建构,宽松和谐的自主环境是其动力和源泉。

1.确立新时代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

将幼儿园的发展同教师的职业规划统一起来,在改革创新中共同成长,努力营造对话的环境,交流的平台,自主的空间;在思想上导向,实践上指导,方法上自主。

2.明确园风建设的目标,促进园本文化的形成。园风建设应该突出四亲:亲和,平和的心态,健康的心理。亲近热爱生活,热爱幼儿。亲情,温馨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园环境。亲为,脚踏实地得 钻研精神。四亲反映幼儿园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氛围的建设,关心幼儿园没位成员的成长。

三、幼儿园环境建设

幼儿的生活,学习和发展离不开环境。在瑞吉欧所倡导的建构学习中,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化的发展始终来自于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幼儿于环境相处的方式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

幼儿园课程不仅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与内容的安排,而且包含与幼儿生活紧密相连的多种小环境,如家庭,社区等。瑞吉欧的教育工作者将环境视为一个可以支持社会互动、探索与学习的容器,赋予了环境丰富而 深刻的教育内涵,使一切方案活动都以环境的创设为基础,把环境的教育价值摆在了整个教育取向的一个重要位置。

(一)物质环境的建设

1.园舍建设体现教育与生活有机结合的原则。幼儿园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了解生活,促进其获得相应的发展。因此幼儿园的园舍建设应与生活息息相连,让幼儿从小了解自然,接触动植物直接感受生命,认识生命的可贵与人类的关系,让幼儿学会以亲切、爱护的态度对待周围的环境,人和事物。其次,幼儿以身体健康发展为首位,走、跑、跳、爬、平衡、攀爬等动作的协调发展必须通过各项体育活动完成,所以活动场地的设置和器材也是必备的。

2.活动室布置体现寓教于乐的原则。活动室是幼儿活动最频繁、相互作用最多的地方,是全面产生教育效应的主要场所。其生活设施的摆放应整洁有序,增加幼儿的秩序感和有序性。活动空间的安排影视动态的,一是整体简洁、明快,协调、有生气;二是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需要,体现教育目标、准备内容丰富的玩具材料。三是环境的创设、改变,布置要让幼儿参与。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提高幼儿投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造性,让他们在全身心投入活动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责任感和爱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

3.功能室是活动室的不重合延伸,扩展了幼儿活动的天地,增加活动的机会和条件,扩大了教育的效果。如音乐室,给孩子一种 温馨、安全之感;美术创意吧让孩子尽情的发挥想象并进行艺术表现;美食制做坊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体验生活,亲自动手制作,体验劳动意义与乐趣的同时,获得了基本生活的自理能力与劳动技能。总之,物质环境的建设要做到直接作用于幼儿,让幼儿在潜移默化和活动操作中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能力发展,引导情绪、个性、社会性及行为的健康发展,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活动水平。

(二)营造平等、和谐、愉悦的心理环境

1.以“生命全程”看待幼儿教育,“终身教育”要求达到两个统一:把人生各时期的教育机会综合起来的垂直唯独的统一,把个人处于某一时期的各种教育机会的水平唯独的统一。不论哪方面的统一,幼儿教育都是期待能和基础,而且是启蒙性的、全面性的。在幼儿阶段,那些方面是进行教育的最佳期和关键期,错过了就造成了一生的遗憾?那些方面置后学习,更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和实践证明在;一个人只有从小习得的品德行为、生活习惯、养成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这个正确的自我评价,冲锋的自信,下才能谈及长远的发展。教师只有有了以上正确认识,才能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给予幼儿宽松的心理环境,体谅和容忍幼儿的某些动作行为,满足和接受幼儿的各种选择和需要,妥善处理发生在幼儿身上的“问题” 和“突发事件”,把握好尺度,端正教师的教育行为和价值取向。

2.注重幸福童年对幼儿的意义。幸福童年对幼儿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童年本身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潜移默化的童年影响其一生发展的意义。要使幼儿拥有幸福童年,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不可忽视以下几个方面:1)对幼儿的关爱爱护,是幼儿本身的需要,幼儿从实习的家庭来到陌生的幼儿园,从父母的百般疼爱来到老师身边,十分需要爱的滋润。因而,教师的一摸微笑,一个抚摸的动作,都会给幼儿留下美好的印象。对幼儿的关心、爱护,又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2)尊重幼儿。尊重幼儿是科学儿童观的核心,即尊重幼儿的人格、权利、合理需要;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幼儿的个性;尊重幼儿的积极因素。如以平等的口吻和孩子商量,仔细倾听幼儿的叙述和倾诉,多为幼儿提供选择和决定的机会,尽量采用适宜的言语和行为与幼儿交往。

3.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一是物无条件的容纳幼儿,承认每个幼儿都是有价值的人,以喜爱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幼儿。二是帮助幼儿获得正确的自我评价,帮助幼儿接纳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认识。不作孩子间的比较,以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三是给予幼儿表现自己的空间,提供让幼儿自我表现、自我发展的条件与空间,甚至鼓励他们去完成,解决有一定难度的事活问题,不包办不代替,鼓励幼儿自己完成,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自主性。

幼儿课程是幼儿园工作的核心,幼儿园环境建设又是幼儿课程建构的重要因素,二者紧密相连。

第二篇:人与环境课程小论文

未来新能源——核能

摘要: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多,传统的化石燃料已经被消耗的所剩无几,而且带来了很多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发展绿色、高效、可再生的能源成为了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本文将简从核能的利用原理、核能的巨大威力、核能的开发前景几个方面介绍核能。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目前人们所开发使用的能源主要以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主,但其终有用尽之时。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将以可再生的太阳能、地热能、水能、风能、海洋能、氢能、生物能及核能等能源为主。

由于受地域及科技发展的影响,使太阳能、风能、海洋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受到限制。太阳能的利用设备需要相当大的面积,而且太阳光的强度受天气、季节影响较大,同时太阳能电池板主要是晶体硅,其生产的过程会带来很大的污染;风能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以及季节的影响,而且其机组会产生很大的噪音,干扰周围的鸟类的生存;海洋能完全受制于地域,内陆地区几乎没有几乎直接利用,而且开发设备需要大规模展开;水能的利用会破坏自然河道的水质循环,如三峡大坝的使用给我国的南方带来的更多的暴雨和洪水。相对而言,核能具有更加稳定、易于开发、能量利用密度更高的优点,将在未来能源需求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核能是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2)。核能通过三种核反应之一释放:

1、核裂变,打开原子核的结合力,使原子中的质子和中子分开。

2、核聚变,原子中的质子和中子融合在一起。

3、核衰变,自然的缓慢释放过程。利用核反应中原子核的裂变或者聚变所释放的热能进行发电的方式与火力发电相似,只是以核反应炉以及蒸汽发生器来代替火力发电的锅炉,以核裂变能量代替矿物燃料的化学能。一般类型的动力堆都是一回路的冷却剂通过堆心加热,在蒸汽发生器中将热量传给二回路或三回路的水,然后形成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

核能有巨大威力。1公斤铀原子核全部裂变释放出来的能量,约等于2700吨标准煤燃烧时所放出的化学能。一座100万千瓦的核电站,每年只需25吨至30吨低浓度铀核燃料,运送这些核燃料只需10辆卡车;而相同功率的煤电站,每年则需要300多万吨原煤,运输这些煤炭,要1000列火车。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则更巨大。据测算1公斤煤只能使一列火车开动8米;一公斤裂变原料可使一列火车开动4万公里;而1公斤聚变原料可以使一列火车行驶40万公里,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此外,核能也是一种清洁能源,它可避免煤、电使用过程中产成的酸雨和温室效应,有利于保护环境。

地球上蕴藏着数量可观的铀、钍等裂变资源,如果把它们的裂变能充分利用,可以满足人类上千年的能源需求。在大海里,还蕴藏着不少于20万亿吨核聚变资源——氢的同位元素氘,如果可控核聚变在21世纪前期变为现实,这些氘的聚变能将可顶几万亿亿吨煤,能满足人类百亿年的能源需求。更可贵的是核聚变反应中几乎不存在反射性污染。聚变能称得上是未来的理想能源。

但是,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都知道在核电的开发和建设中,如何开发更加安全和经济的新型反应堆是核电发展的关键。因为核安全是核电发展的生命,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一个新兴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电站事故、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以及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均对核电发展造成很大冲击,事故后不久就有不少国家放弃或修改了核电发展计划。现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所选用的堆型已被淘汰,几个核电大国正在开发先进的核电技术,以提高核电站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为保障利用核能的安全性,目前正在研究和开发的新型反应堆有:改良型核电站、革新型核电站和非能动安全系统。其中,非能动安全系统将是下一代先进压水堆的发展方向。运用非能动安全技术后,核电站的安全特性将会比现有的核电站安全100倍,系统进一步简化,经济性能将大幅度提高。这样来讲,在不久的未来,随着我们的科技水平的提高,我们对核能的开发的技术会更加成熟,我们对核能的利用也会更加安全,逐步地实现降低风险、消除风险,实现对核能的安全合理的运用。

总之,核能已被公认为一种安全、经济、清洁的能源。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核能这门高科技产业将有着广阔的前景,也将是人类最终解决能源需求的希望。

第三篇: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论文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 《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论文

论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姓名: 班级: 学号:

2012年 41

月 7日

论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要:经过有关部门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国环境状况正在由环境质量总体恶化、局部好转,向环境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转变。但是,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还是很大,污染程度仍处在相当高的水平,一些地区的环境质量仍在恶化。生态恶化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的遏制,部分地区生态破的程度还在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一切地区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环境、经济现状分析

1.生态环境现状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渡利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对资源的过渡开采,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2.我国的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任务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综合国际还不强。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式,必须坚持基本国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订切实可行的分阶段目标,改善生态、治理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1)工业污染

把削减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工业污染防治的主线,实施工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工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2)城市环境保护

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结合城镇化发展战略,强化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重点解决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垃圾污染,使大中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3)农村环境保护

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同时,开展农村环保科普宣传教育,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4)海洋环境保护

坚持河海统筹、陆海兼顾,以陆源污染防治为重点,以事实碧海行动计划为截体,加强对近海岸海域水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渤海碧海行动为突破口,全面推动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力争海洋污染损害的速度和范围有所控制米海洋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5)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开展生态环境本底调查,编制全国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努力减少人为生态破坏,力争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以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重点。

6)核安全和辐射环境监督管理

加强在役核设施的安全运行监督,做好新建设核设施安全评审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建造过程的现场监督和核承压设备活动的安全监督管理。严格核材料管制,做好中、低放射性废物的收贮和管理,开展退役核设施安全处置的政策和技术研究。

3.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增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但是在高增长中,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波动。近

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已呈振幅缩小、基本稳定的特点。1998~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谷底值与峰值在7.1%~9.1%之间,相差2百分点。在此之前,最低谷低值与最高峰值在3.8%~15.2%之间,相差11.4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存在所谓过热或者过冷的问题。按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将保持年均7%的经济高增长速度。

中国现时与未来的经济 高增长是有储蓄动力支持的。这种动力支持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一个是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二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足,仅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就有1~2亿人,尚且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三是中国资本或资金供给充足。四是中国非常重视利用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并努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从而可以依靠先进技术和人才,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五是中国现在具有经济型政府特点,政府行政手段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这种行政手段对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高效率。

2)物价稳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受到通胀的困扰,尤其是在1988~1989年和

1993~1995年中国的通胀曾达到严重的程度,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为18.8%、18%、14.7%、24.1%和17.1%。但是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通缩的极限。1998~2002年中国的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0.8%、-1.4%、0.4%、0.7%和-0.8%,其中有三年出现了轻度的通缩。2003年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又上升到1.2%,特别是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上涨了4.8%和2.3%。这说明现在中国已走出了通缩的阴影,并呈现出通胀的苗头。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物价基本稳定,并呈现出通胀的趋势。

3)充分就业分析

中国现时的就业压力很大,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不仅给事业家庭带来了生活困难,影响了社会的安定,而且又造成了劳动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了消费和生产的有效增长。所以,中国现在和将来都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突出的位置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二、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1.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

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法扎与环境保护之间 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矛盾尤其尖锐。但是从长期来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相互推动的。

一方面21实际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为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为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老人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淡淡的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惊醒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要求人类倒退文明来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谬可笑的。今天的谎报不但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还恰恰需要经济持续的力量为环保提供物质上、技术上的条件。

由此看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

2.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

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国发展经济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物质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普遍存在。保护环境包括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城市存在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工业对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印象的情况。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发展过程中因破坏环境影响人民生活,违背了发展经济的本意。

3.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在这里生活。我们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现在世界各国都已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无公害产业。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打过,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间。

4.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

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然资源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重大的洪涝灾害都是破坏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在抗洪救灾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恐怕已超越了牺牲环境的经济发展成果。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谁将受到它的报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他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够可持续了;没有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

发展应理解为两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

持续性也有两方面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在经济上课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考虑自身利益,而且应该重视后代的人的利益。既要兼顾各代人的利益,又要为后代发展留有余地。

参考文献

1.朱晓清,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2.北京日报,实习编辑,张慧中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发布

第四篇:幼儿园课程现状与思考(论文)

摘要:在世界全球化、一体化的今天,我国幼儿园的课程改革呈现一种对现有幼儿园课程进行反思、对一些主流的教育观念进行质疑并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方式,幼儿园课程改革呈现多元化。本文主要概述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多元化主要体现的几个方面,同时在这几个方面就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一定的思考。关键词:课程、幼儿园课程、多元化、课程决策、系统思考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现代化的转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正经历着改革。在这场划时代的变革中,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也成为“弄潮儿”,其中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幼儿教育界开始掀起的课程改革成为其中的焦点。纵观我国二十几年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的思潮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呈现一种对现有幼儿园课程进行反思、对一些主流的教育观念进行质疑并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方式。文化、教育的多元化意味着在文化、教育的领域内有多种的可能,有不同的选择。具体反映在幼儿园课程上,无论是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的模式、课程的教材与内容,还是课程的目标和价值取向,都呈现多元化。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对多种的可能,可以自主地根据自己幼儿园的实际条件、幼儿的发展状况在幼儿园课程上做出适宜的选择。

一、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多元化之体现

(一)幼儿园课程理论基础多元化受当前社会全球化、信息化的影响,我国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从50、60年代对前苏联教育相关理论的“独尊”发展到现在的呈现幼儿园课程理论基础“百花齐放”、多元化的趋势。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除一些基本思潮如新科学观、新知识观、终身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理念等对我国幼儿园课程产生深远影响之外,一些著名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思想对我国幼儿园课程乃至幼儿园教育的影响更不可不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杜威的“实用主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布鲁姆的“心理结构论”、唯果斯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的“生物生态学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埃斯萨(Eva L.Essa)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理论”等。

(二)幼儿园课程模式多元化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模式主要形态有分科课程、主题综合课程、五大领域课程、主题网络课程以及区域活动课程等。各地各幼儿园在课程模式的采用上一般会各种课程模式并存,同时根据幼儿园教育条件、特色以及其它具体情况有所偏重。分科课程模式的实施始于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全面学习前苏联幼儿教育的时期。其特点是认为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幼儿适应未来收获做好知识准备,以集体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幼儿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系统的知识;但分科课程容易割裂知识之间的联系,比较忽略幼儿情感、意志、态度的健康发展,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主题综合课程的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其特点是倡导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强调教材按心理逻辑组织;提倡教育即生活;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较多样和综合;但同时存在割裂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等不足。五大领域课程基本属于分科课程模式,是对主题综合课程的否定之后产生的。其主要特点是把幼儿园课程划分为语言、艺术、社会、科学、健康等五大领域,在目标上相对削弱知识性目标而凸显发展性目标,重视幼儿态度、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题网络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的阵营,其特点是较好实现各领域知识经验的有机结合或整合,而且主题由教师和幼儿共同决定和构建,体现了幼儿在课程构建中的主体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幼儿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区域活动课程的特点是幼儿在教师提供的“有准备的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主动学习和发展的一种探究活动,主要针对传统的集体教学方式提出。该课程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幼儿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发展,活动具有强烈的操作性,但对教师素质要求以及场地、材料的要求比较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教育工作者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借鉴了许多国外有关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经验,并在课程“本土化”上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在中国引起了广泛关注的外国课程模式或理论包括瑞吉欧方案教学模式、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的高瞻课程、以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的光谱方案、蒙台梭利教育教学法等等。

(三)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课程价值取向是人们基于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在制定和选择课程方案以及实施课程计划时表现出的一种倾向性。不同的课程价值对课程的各个环节和部分起导向作用。课程价值取向因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目前在我国,在信息技术发展、全球一体化以及知识经济化的现实背景下,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多元整合的趋势。概括而言,当前主要的课程价值取向有三种,分别是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此价值取向的课程重系统知识的学习,强调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此价值取向的课程注重课程与外部因素的互动)、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此价值取向的课程认为应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安排课程,并把课程作为发展人的个性的基本手段)。

(四)幼儿园课程教材选择多元化与我国的义务阶段教育不同,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没有法定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各幼儿园及其教师主要从幼儿园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构建课程,所以各幼儿园课程的相关教材各不相同。就目前来说,多数幼儿园的课程教材来源有以下几种:公开发行的较权威的幼儿园课程的有关教材(每个幼儿园会选定一至二套);地方或区本教材、园本课程、网络资源及其它资源等等。幼儿园课程教材选择的多元化使幼儿园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时可以充分根据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水平灵活地选择适当的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更好地促进幼儿和谐并富有个性地发展。以2005——2006年我们对广州市荔湾区幼儿园的调查为例,几乎所有的幼儿园无论其幼儿园性质、幼儿园基本情况、教师素质存在怎样的差异,在课程的教材选择上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幼儿园的教材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幼儿园选择各出版社出版的较权威的一至两套教材作为全园通用的教材;(幼儿园通用教材使用较多的教材分别是是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幼儿园素质教育系列用书》、南京出版社的《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指导》、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目标与活动课程》、《新天地学前班素质教育丛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发展课程及活动建议》等。)第二类是幼儿园的园本课程或者特色课程教材;第三类是其它途径获得的教材内容,主要指网络资源或从相关书籍、杂志中获得的。除课程以上几个方面之外,幼儿园课程目标与内容、幼儿园课程评价模式等方面都趋多元化发展。因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阐述。

二、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多元化之思考幼儿园课程多元化是我国幼儿教育质量优质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多元化意味着多样性和不同的选择,但因种种原因在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因课程的多样性或多元化出现很多冲突并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产生消极影响。以下试图就三个方面重点进行探讨。

(一)幼儿园课程继承与创新的冲突在世界日趋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对原有课程的改革、发展以及对国外幼儿教育课程和理论的大量引进和评价上。关于“继承和创新”,鲁迅先生在1934年的《拿来主义》一文中已做了最精辟的论述。简而概之,鲁迅先生告诫我们在对待外来文化时,不能“闭关自守”,也不能全盘“拿来主义”,而应在“拿来”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些幼儿园或幼儿园教师仍容易出现所谓的“闭关主义”,对新的教育理念抱观望甚至怀疑的态度;或全部的“拿来主义”,只是一味地照搬别人的东西。以幼儿园课程模式的改革为例,在我国幼教理论界对“分科课程模式”进行质疑的时候,有些幼教理论界或幼教实践工作者一看到“区域活动课程模式”,宛如看到一根“救命稻草”,马上全盘否定和摒弃“分科课程模式”,全盘引用“区域活动课程模式”。那如何处理好幼儿园课程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冲突呢?笔者认为比较科学的做法应该是:首先是对新的课程理论进行学习,研究新的模式有哪些可以借鉴、哪些应该摒弃等问题;其后对原有课程做一个深入的思考,研究如何把握引进新的经验与继承已有文化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做到在继承原有课程的优势基础上汲取新课程理论的精华;最后在教育实践工作中不断摸索和改革,使新的课程理念真正实现本土化甚至园本化。以瑞吉欧方案教学模式的引进和学习为例,我们应先了解瑞吉欧教育经验所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理论背景、瑞吉欧教育的指导理念以及最有价值的教育经验;然后分析自己幼儿园教育的特点,选择瑞吉欧方案教学模式中比较切合本幼儿园实际的经验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学习、借鉴,找到异域异地文化在本园文化中的“生长点”;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和反思,努力实现瑞吉欧方案教学模式的“园本化”。遗憾的是,我们还是不难发现有些幼儿园在有可能不确定瑞吉欧是人名还是地名的时候就已经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实施了方案教学,也许我们不能武断地全盘否定这种方式的教育后果,但我想仅仅是“东施效颦”总是不太好的。

(二)课程决策权与幼儿园及幼儿园教师课程决策意识与能力的冲突课程决策是课程的主要问题。所谓决策,就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某种决定或选择:教什么、什么时候教、怎么教。所谓课程决策,如A.A.奥伯格(Oberg)指出,“课程决策是对有关教育或社会化的目的和手段的一种判断,往往在学校范围内采用,并且以教学大纲为中心(而不是人事、预算等)。”(《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从不同水平或层次来分,课程决策一般有三个层次:最高层次的课程决策表现为国家课程政策的制定,其次分别是地方和学校级别的课程决策。纵观当今世界,由国家、地方和学校共享课程决策权,共同分担课程决策责任的“课程决策分享”已经成为当前国际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向和主旋律。从课程决策的角度,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幼儿园课程的多元化同时也很明显地表现为课程决策权利的下移和决策主体的多元化上。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学校与教师相比较,幼儿园以及幼儿园教师在课程决策上的权利远远大于中小学教师。课程决策权的下移有利于幼儿园及其教师能较好地根据和利用幼儿园本身的条件、幼儿的发展水平调整和构建课程,更好地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但在充分享有课程决策权的同时幼儿园及幼儿园教师课程决策意识与能力不足的冲突凸显。

1、幼儿园管理者与幼儿园教师缺乏课程决策意识目前我国最高层次的课程决策权即国家课程政策的最主要体现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发和试行。《纲要》就幼儿园教育原则、教育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等内容做最基本要求的同时,也很明显地体现了国家把课程的许多决策权下放给地方尤其是幼儿园以及幼儿园教师。例如《纲要》总则中明确提到:“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在第二部分中又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等等。因此,目前在我国,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不仅仅只是课程的使用者,而是也必须是兼课程实践者、开发者和研究者于一身的幼教工作者。但因诸多主客观因素如缺乏科学全面的地方性课程决策与指导、幼儿园教师观念更新较慢、专业素质不高等的影响,大多数幼儿园以及幼儿园教师都表现出课程决策的目的性、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缺乏课程决策意识的特点。在种种影响幼儿园以及幼儿园教师缺乏课程决策意识的因素中,笔者认为地方教育行政或业务部门提供适当的、必要的、科学的课程决策指导至关重要。地方课程决策作为国家课程决策与幼儿园、教师课程决策的中间环节,在当前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并没有充分发挥其课程决策的指导作用。幼儿园在进行课程改革,进行课程决策时,因专业素质的局限,幼儿园管理者与教师无法从根本上把握课程决策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从而导致幼儿园课程改革重“形”而非“质”、幼儿园课程改革比较被动和无序、幼儿园课程编制的无结构与无系统等问题。纲领性文件《纲要》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与幼儿园教育实践层面的操作之间有一个需要跨越的“鸿沟”,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或教育部门提供适当的必要的课程决策指导是“鸿沟”的跨越的必要前提。

2、幼儿园与幼儿园教师课程建构缺乏系统思考课程本身的系统性和角色的定位要求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即课程构建者必须具备系统思考的能力。系统思考才能使创新者在改革中始终坚持对问题整体而不是单独部分深入地思考、始终专注于探究复杂问题更整体而持久的根本解决之道。反之系统思考的缺失容易使人在解决某一问题时,因置身其中而无法看清整体的变化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乃至无法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进行课程决策时,必须遵循三个主要的依据:社会要求、学科知识体系和儿童发展。以系统思考的视角,就是在课程决策时不仅要考虑社会对儿童成长发展有什么期望与要求,在课程目标、内容上作出决策;还要要考虑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以及根据学科知识体系来确定幼儿需要知道什么,应当去做什么;最后还要遵循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有不少幼儿园教师片面地认为新的教育理念倡导“以幼儿为本”、关注幼儿的个性全面发展及倡导幼儿情感、态度、能力、兴趣等的培养的同时,自然忽略和否定了学科知识体系这一课程的依据,并因此导致幼儿园课程建构的科学性大打折扣。其实我们在倡导“课程是生活、课程是活动”、“课程可以生成”等理念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仍来源于学科。换句话说,因为学科本身是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成熟的组织与结构形式,我们仍要从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角度来确定幼儿需要知道什么,应当去做什么。当然,考虑学科知识体系必须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相结合,而且要考虑各科目之间的横向联系。总而言之,系统思考要求我们课程改革时要关注到课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内容,而且要综合考量各因素彼此之间的联系。如果片面地看待复杂问题,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可能无法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3、幼儿园教师对教材的开发、选择、加工能力较差以上谈到目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教材趋多元化发展,幼儿园教师的教材开发、选择、加工的能力远远不能与课程决策权的权重相匹配。特别是在与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的教材以及教材使用情况相比。究其原因主要是首先一方面中小学的老师相对素质较高且国家或地方有法定的教材,而幼儿园教师相对素质较低但需自己开发、选择并加工教材;其二,中小学教材的配套资料齐全,新课程的培训全面到位,而幼儿园的教材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有些教材配套不齐,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培训远远不足;其三,在传统观念里,教师一般不承担课程开发和管理的任务,其主要角色定位只是课程的实施者,但由于教材的多元化,使幼儿园教师必须具有较强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以园本课程的开发为例,园本课程的开发把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推到了课程决策和研究的角色位置上,那园本课程的开发情况如何呢?就笔者的了解,有不少幼儿园开发园本课程时往往结合幼儿园教育的特色来开发,而且开发的课程具有较强的适切性,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幼儿园在课程的构建特别是在教材的编辑、整理的过程中由于幼儿园管理者缺乏课程开发的基础性、前瞻性和科学性或幼儿园教师课程意识薄弱等原因,使得园本课程的教材多是教师教育活动方案的“堆砌”,教材内容之间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经不起推敲,严重地影响了园本课程的质量。

(四)多元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在多元价值取向的今天,到底什么课程是有价值的?什么课程是对“幼儿一生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呢?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理论界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朱光潜谈美》一书中谈到:“所谓“价值”是由于物对于人的关系所发生出来的。”“善”是人从伦理学、经济学种种实用观点所定的价值,“真”是人从科学和哲学观点所定的价值,“美”则是人从艺术观点所定的价值。笔者以为用朱光潜先生以上的观点来界定“什么课程是有价值的”这一问题具有非常强的借鉴性,《纲要》中把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分为五大领域:健康、社会、语言、艺术、科学,套用朱光潜先生的观点也就是说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健康和社会领域应崇尚“实用的态度以善是最高目的”;语言和艺术领域应崇尚“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科学领域应崇尚“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那我们的幼儿园和幼儿园教师在构建课程是否能做到以“真善美”为追求目标呢?也许我们给出的答案并不理想。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教师仍坚持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价值观,只强调知识的传授,却忽略对“善”与“美”(幼儿情感、态度、社会性等方面的培养)的追求;而有的教师选择课程内容时过于强调“善”或“真”时却完全没有顾及到课程的“美”;甚至有素质较差的教师不经斟选从网络上选取一些恶俗的、“真善美”价值都欠缺的材料作为教材,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消极甚至是有害的影响。当然,要很好地解决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因课程多元化而引起的种种冲突,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国幼儿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而对于幼儿园以及幼儿园教师来说,当务之急是把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到日程上并且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两者之间的冲突。参考文献:[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 王春燕.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建构幼儿园课程的启示.山东教育,2003(7/8)[3]刘焱.课程决策[4]袁爱玲.新中国学前课程改革历程的否定之否定.教育导刊,2004(7)[5]蒋雅俊.后现代视角中的学前课程.教育导刊,2005(9)[6]刘志军.课程价值取向的时代走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0)[7] 陈静.教师课程意识薄弱的成因及对策.幼儿教育,2005(10)[8]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7)[9]朱光潜.朱光潜谈美.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11页、51页)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中心周 玮

第五篇:教研论文:《农业生物环境原理》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

《农业生物环境原理》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

宗文明, 曹成茂, 邱

磊, 杨智良, 伍德林(安徽农业大学 工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

摘要:本文通过农业生物环境原理课程建设的实践, 阐述了从优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尝试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和实践探索。结果表明,这些改革措施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良好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同时对推动高等农业院校相关课程的建设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业生物环境原理;课程建设;实践

The Practice and Speculation in Construction of Principle of Agricultural Bio-Environment Course Abstract: Principle of Agricultural Bio-Environment is the core course of agricultural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ngineering major, which is designated Provincial characteristic major.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higher agricultural education on bachelor degree personnel training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we strengthen course construction of Principle of Agricultural Bio-Environment.This includes the content and knowledge system, the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method, etc.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reform measures fully arous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Key words: Principle of Agricultural Bio-Environment;Course construction;Practice农业生物环境原理是一门以农业生物与环境因子为对象,研究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规律,从而实现对农业生物环境调节和控制的科学。其是在不同学科之间高度分化又广泛结合现代科学发展总趋势下产生的一门边缘性、应用性综合

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省级科研重点项目(KJ2012A104);安徽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jy2011-43);安徽农业大学多媒体教育软件研究一般项目(kj2011-27)。

作者简介:宗文明(1973-),男,安徽天长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能源与环境工程教学与研究

学科。欧美许多国家以及日本一直都非常重视农业生物环境原理的理论研究及实践运用。我国自从1979年创办农业建筑环境专业以来,农业生物环境原理已经成为许多涉农类高校和农业类高校农业工程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本科生中开设[1]。自2000年起,《农业生物环境原理》又成为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等许多科研院所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程。安徽农业大学从2000年创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以来就开设了该课程,通过借鉴中国农业大学等先进院校的教学经验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内容体系。

2.第一部分,建设目标要具体明确;

一、确立课程建设目标

鉴于农业生物环境原理这门课程对促进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学生对专业理论的学习,以及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和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具有重大意义,安徽农业大学从课程开设之日起就确立了该课程建设目标,即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教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 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 以科学的管理体制为保障, 通过优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尝试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等一系列举措,来建立和不断完善农业生物环境原理教学体系,提升课程影响力,目标是将其建成省级精品课程。

二、优选教学内容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反映到高校专业教学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2]。为了使教学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教学内容必须不断更新。优选教学内容,删除陈旧过时的理论和知识,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带进课堂,把学科前沿知识和创新意识传授给学生,在课程内容上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创造性。

1.精选传统的经典内容,注重对基本概念的传授,实现相关内容间的相互贯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提高教学效率,为引进新内容创造条件。

本课程以农业生物在不同环境因子作用下的表现为核心,研究农业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主要由环境与生态、植物环境原理、动物环境原理、环境污染及保护等四部分所组成。环境与生态部分优选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环境因子、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与生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

和生态平衡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意义;植物环境原理部分优选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条件下和设施环境下光、温、水、气、土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以及极端环境下对作物生产的不利影响及其作物对极端环境的忍耐限度,实现农业工厂化周年生产的环境要求;动物环境原理部分选择的主要内容包括家畜行为与生理特性,几种主要家畜的生物学特征,环境应激,自然和人工环境下温热环境因子、非温热环境因子对动物生长发育和生产的影响,以及极端环境条件对动物生存和生产的危害;环境污染及保护部分需要讲授的内容包括:一是环境污染的途径以及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危害,二是农业生产过程对环境带来的危害,三是防止污染的措施及其途径以及环境保护的意义,四是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2.引入本课程相关的最新科技成果,扩大学生知识面,以增强学生适应性。根据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和产业政策调整,跟踪本专业技术发展动向,及时将本专业最新科学技术与方法传授给学生,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的能力。

3.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专业的教学要求,形成课程的模块结构,建立新的、多层次、高效率的课程体系。为克服本学科教材比较陈旧的缺陷,在明确课程建设目标的基础上,优选教学内容,完成一套模块式、内容全面、信息丰富的多种媒体电子教案。

三、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创新教学方法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知识快速更新和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全面培养要求下,如何解决好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不适应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老师一致认为对这门课程的知识学习与课堂教学内容之间,并不是绝对的“一一对应”关系。如果教师对知识的讲授仅限于教材,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3],不但教学效果较差,而且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培养的人才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农业生物环境原理学科而言,科技的迅猛发展加剧了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实践的创新进程以及农业生物环境知识内容的深化与突破。因此,如何超越教材,将最新的理论知识引人学生的学习范围,同时如何突破32学时课堂教学的限制,引导学生课外自我学习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然需要改革单纯依赖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因此,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目的,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做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会贯通是《农业生物环境原理》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1.进行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以探索问题和完成任务的形式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实施过程是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任务和情境中学习,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主动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为使启发式教学在农业生物环境原理这门课的教学中取得实效,笔者首先是根据农业工程类农业生物环境原理的课程特点,在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由教师提出问题,揭示矛盾,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适时提问,课内小测,重、难点内容在课堂上适当重复,有助于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比如在讲解“太阳辐射在作物群体中的分布”这一节的内容时,先讲解“作物叶片对太阳辐射各波长的反射率、透过率和吸收率的选择性”,随即提出“太阳辐射在群体中的分布有哪些特点?”的问题,让同学通过阅读,比较其异同点,加深了同学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可以采用发现教学法,使学生视自己为知识的发现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知识的来源,得出结论,使其对课程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更牢固,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和发现问题的求知欲;第三是精心编写课程每章课后思考题和习题,特别是提出的思考题要有启发性,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思考,不仅能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更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采用启发式教学,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充分尊重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适时开设课堂讨论课

在课程学习进行到一半左右,适时安排一次课堂讨论课。比如,在学习了“作物与光、水与大气”这三章内容后,我们将“作物与土壤”这一章节作为师生共同完成的课堂讨论课的内容。先将班级学生分组,并将课程讨论内容分配到各个小组,由小组成员在课前认真备课,把讨论内容编写成教案,并自行选出主讲人,主讲人在规定时间内讲述讨论内容,其他成员可作补充,最后由老师评议并小结。笔者采用课堂讨论教学法,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实现了“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分

析以及判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思路,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重、难点的理解。

3.现场教学法

所谓现场教学法就是教师和学生同时深入现场,通过对现场事实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从事实材料中提炼出新观点,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5]。在农业生物环境原理的教学中,我们在讲完作物与各种环境因子的关系后,带领学生参观各种现代农业设施,通过现场察看、现场介绍、现场答问、现场讨论和现场点评等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光、温、水、气、肥对作物生长的重要性,了解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采取的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都是围绕提供和控制适宜的环境条件,提高作物的品质。现场教学法的核心,就是利用现场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目的,以激发学生对现代农业产生浓厚兴趣。

4.自主学习教学法

自主学习教学法是指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与课外自学结合的教学方式[6]。为了突破教师依赖课堂的几十个学时知识灌输的传统教育误区、同时解决课堂讲授模式下学生无法获得有针对性、个性化学习的矛盾,我们积极探索自主学习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把重点放在学生课外学习这一常规教学活动较难把握的“盲区”。因此,在农业生物环境原理课程建设中,专门编写《课程自学精要》、《课程最新阅读资料集》等作为指导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指南。这些指导材料不仅分析了课程每一章的知识点、重难点,而且编写了针对性强的练习、案例、思考题,专门列出了最新的学科文献和相关的专业网站等等。上述辅导学习材料的编写与使用,做到了有利于引导学生扩大对农业生物环境知识的接触面,形成课堂学习与课外自学结合的良好学习方式;同时还有利于系统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自学、观察思考,将学生的课外学习纳入广义上的教师作为指导者的职责范畴。

针对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个性特点实施有效的教学,无论是采取启发式、讨论式、还是参与式教学,目的都是为了营造一种全新的、多元的教学文化,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变成师生交流、探索和发现的场所,把学生吸引到课堂学习中来,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同时引导学生改革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或研究型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最终实现以教励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

(二)多种教学手段结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

在教学手段创新方面,注重完善教学大纲、习题、参考文献等内容。我们精心制作农业生物环境原理多媒体教学课件,集文字、声音、影像、图形、视频、动画互动式教材为一体,在目前压缩教学时数的情况下,确实将课堂信息传递时间大大节省,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使用幻灯片,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重点内容、反映学科前沿进展的资料等,课堂气氛活跃,增进了学生对农业生物环境原理概念、原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基于网络(或其他技术)的学习系统,不仅能够实现学习资源共享,为学生之间的协作提供了可能,而且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目标方面,提供了较好的基本条件。因此,我们认为今后的重点应该是在现代多媒体教学平台上,积极探索学生与教师之间、学习者群体之间的互动式学习,探索学生个人不受时空限制的自主学习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充实、生动,学生学习方式更多元化、个性化,从而优化教与学的效果。

四、构建多元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建设不仅要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更新和优化,也要改革课程的考核评定方式,建立客观评价学生成绩和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课程考核体系。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手段,也是课程教学的指挥棒。在构建多元的课程考核方式前,学生不重视平时的课堂和课后学习,认为上课前只要到堂就应该获得平时成绩,另外到考前两个星期看一看、记一记,这门课就可以应付过去了,学习非常被动。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在《农业生物环境原理》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我们进行了多项尝试。首先结合《农业生物环境原理》课程的教学要求确立考核目标,包括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以及专业素养等;然后建立具体的考核体系。新的考核体系除包括原有的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外,增加了出勤考核、分组自学自讲讨论和课程小论文等3项考核。特别是将课程小论文成绩提高到占课程总成绩的

20%,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获取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能,同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我们对《农业生物环境原理》课程考核内容的设计思路,就是从基础理论出发,以基本技能培养为突破口,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使考核方式及内容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在采取了多元考核方式后,尽管一开始学生有一些抵触情绪,但事后大家都表示认可,觉得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收获很多。

五、存在的不足及今后需要着重建设的内容

任课教师认识到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努力挖掘自身优势,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对课程改革与建设,激发了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基础理论、实践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但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要把《农业生物环境原理》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还存在着教材建设滞后、教师教研能力不强、实践教学薄弱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 我们还需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更是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教材建设对保证教学质量、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具有重要作用。自我国1979年创办第一个农业建筑环境专业以来,《农业生物环境原理》一直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本科生中开设。自2000年起,《农业生物环境原理》成为科研院所和许多高校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但现在该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还是1994年由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鲁纯养教授主编,施正香和曲萍老师参编的《农业生物环境原理》教程[1],与本学科快速发展的现状极不相称。为此,我们建议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组织相关院校有关专家编写与本学科发展相适应的教材,增加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和实验操作等方面的内容,使教材具有显著的实用性和科学性。着力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著名教育家钱伟长先生曾经说过:大学教学没有科研作底子,就是一种没有观点、没有灵魂的教育。就专业课教学而言,教师的教科研功底显得更为重要。科学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开阔眼界,深入了解本门学科某项科学技术的来龙去脉,熟知本学科前沿和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借以丰

富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推动课程建设不断向前发展。要提升教师科研能力,首先需要学校为教师“松绑”:减轻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在业务上的进修和培训;其次,教师也需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将自己在科研中碰到的问题及处理的方法在教学中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高,每门课程的开设都要服从和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就农业生物环境原理课程而言,必须开设《农业生物环境原理》课程的实验课和增加课程设计,建立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方法体系,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实验经费紧张、教学课时少等影响,我校一直没有开设该门课程的实验,学生本来就有重工轻农思想,这样就更加让学生觉得学习这门课空洞而枯燥。因此在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时必须增设实验等实践环节,并且按照学生素质训练和能力培养目标,科学制定《农业生物环境原理实验课程大纲》,编写《农业生物环境原理实验指导》,以体现应用性、实践性的教学要求,并且把握住两个原则:一是在设计实验内容上,以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为原则,减少实验项目,但尽量增加每个实验项目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二是注重理论在实验中的指导作用,强调对实验结果能够做出理论分析和正确解释,除了对理论进行验证外,力争使实验内容能够成为理论课的延伸和扩展,培养学生将来从事设施农业设计、生产、示范、指导、技能培训、技术咨询、写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所必备的工作技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农业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充分调动任课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积极性的同时,还需要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部门以及学校其他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才能共同搞好课程建设。

六、结语

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建设的过程。安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环境原理的课程建设先期在确立课程建设目标,优选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考核办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收到较满意的效果,该专业学生无论是在进一步深造,还是在就业面上均有拓宽。但是该课程

作为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需要进一步重视其课程建设工作,积极推进教材建设,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科学研究能力,更新教育理念,加大经费投入,综合提高教学质量,使其在创新创业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鲁纯养.农业生物环境原理[M].北京: 农业出版社, 1994 [2] 张金安.科学研究在教学改革和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 2004,(8): 68-69 [3] 党月异.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德州学院学报, 2007, 23(5): 99-102 [4] 王果胜, 白浩.倡导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中国高等教育, 2008,(8): 30-31 [5] 刘振华.现场教学法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0(5): 47-50 [6] 董亚娟, 刘晨曦.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J].前沿, 2012,(1): 148-149

下载论文:浅谈幼儿园课程与环境建设[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浅谈幼儿园课程与环境建设[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生态学期末课程论文

    xxxxxx大学环境生态学期末论文题目:关于家乡生态农业的一些看法 学生姓名:xxx指导老师:xxx 学院:地球与环境学院 专业班级:环境工程xxx 完成时间:20xx年x月I 论文题目 :关于家乡生......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是高校环境类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又是其他专业素质教育的选修课程,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从选择教材、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

    幼儿园环境创设论文

    创设美好环境,促进幼儿成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它们多方面的需要,使它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

    《小城镇建设》课程论文(大全)

    内容提要 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按照要求,通过收集资料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小城镇建设调研工作。改......

    《课程建设与班级管理》期末论文

    浅谈小学课堂管理主要问题与策略 【作者】 刘柳 【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1级小学教育4班;学号:2011050422 【摘要】 摘要:课堂管理是教育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没有好......

    《环境卫生学》课程建设规划

    《环境卫生学》课程建设规划 一、建设目标 根据我校“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发展战略,按照创建辽宁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目标,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强化学生素质培养为中心,加......

    化学与环境 论文

    化学与环境 1引言 环境化学(environmental chemistry)是研究化学物质,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各种存在形态及特性、迁移转化规律、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影响的科学,主要研......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吕黄敏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会展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课 程 名 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考 查 学 期 2010-2011学年第1学期 考 查 方 式课 程 论 文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