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是高校环境类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又是其他专业素质教育的选修课程,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从选择教材、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四方面,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环境科学是包含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及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是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它的核心是环境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环境”。从社会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长江大学把《环境科学概论》既作为环境保护类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同时又是其他专业环境素质教育的必(选)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了解我国环境现状,认识环境问题及其危害、人类活动影响下主要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土壤等方面)的污染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在学习环境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增加环境保护知识储备的同时,培养对后续环境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环境保护的人文精神和素养,培养学生评估环境质量和处理环境问题的能力。长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所开设的“环境科学概论”,糅合了环境概论基础理论与环境监测的实验教学内容,其中不仅存在较多新的概念和思想,还存在丰富的实践知识,具有内容广泛、综合性强的特点,它要求任课教师不仅具有非常广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于之前从未接触过环境科学相关专业知识的学生而言,在理解和掌握上也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加强该课程教学的探讨对于更好地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结合“环境科学概论”教学特点,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选择合适教材
立足教材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材种类比较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内容上各有千秋,有必要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内容加以调整和充实[1]。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围绕人类活动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以及环境保护措施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展开论述,同时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引用了大量实证数据和常规参量,其特点是取材丰富、涉及面宽,适合经济、管理、法律等文科专业[2]。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系统地提出了环境学的基本规律和理论,编写上增加了许多不少资料和图解说明,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人居环境和景观环境的引入,使环境科学的范畴过于宽泛[3]。程发良,常慧主编的《环境保护基础》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系统论述了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对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环境要素的污染过程、危害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进行了比较详尽的介绍[4]。林肇信等主编的《环境保护概论》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生态学、资源保护、环境污染、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环境经济、环境法、环境标准的基本知识、概念、原理和方法,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专业等专业进行环境基础知识教育的经典教材[5],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增强环境意识,提高对环境保护、治理环境的认识,还能初步掌握治理三废的基本技能。综合对比各版本教材,长江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近三年来以程发良,常慧主编的《环境保护基础》作为主教材,吸收《环境保护概论》精华内容,同时注意实时更新学科最前沿信息。但课程教材只是帮助学生建立环境知识的框架,更多的环境科学知识的获得则是来自对日常发生的环境问题的分析整理的过程。
二、更新教学内容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学内容以所选用教材为纲,在保留经典知识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的前沿技术与发展动向,不断对相应内容进行更新和深化,每年授课内容至少有25%的更新,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新学生的知识体系。作为资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农学植保专业的选修课,“环境科学概论”理论教学一般安排3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授总论,主要有绪论,包括环境和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内容和分科、发生和发展以及和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生态学基础等;第二部分讲环境污染与防治分论,主要有大气环境污染与防治、水体环境污染与防治、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简)、物理性污染与环境保护、固体废物与环境等内容;第三部分讲授环境管理的有关内容,主要有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环境法规等内容;第四部分讲授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等内容。为了提高使用教材的教学效果,各章节开始讲解之前,均会将本章节重难点提前告知学生,要求学生适当预习,课堂上提问以前所学相关知识,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各章节结束后,针对当前热门环境问题布置相关作业,指导学生如何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利用课间时间与学生展开讨论。加强课前预习及课后作业,巩固了教学成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课程提供了大量的扩充性资料。为学生们提供了可以从图书馆获得的辅助书籍和期刊及网络资源地址,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专题讨论等互动性教学,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注重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让学生们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的应用和探索。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把课程的讲授内容做成形象直观、教学容量大的教学课件,学生易于在共鸣中接受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并与传统板书结合,通过适时板书、巧设提问,在课堂上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相互动,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反应和创造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习惯。除了让学生对环境科学有较全面的认识,掌握环境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外,注重激发学生对环境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问题,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研究,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加深他们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与“填鸭式”学习相比,学生学习兴趣大大增加。
四、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学生获得知识的便利性,但知识比较零散、系统性很差,而且良莠不齐;另外这种便利性也可能导致学生懒得“死记硬背”,学习惰性更加严重。环境学概论中基本概念、专业术语较多,课程的成绩评定应注重学生平时对具体环境问题的思考和参与,教师可通过学生出勤率、平时小测、小组作业成绩、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及综合考试等环节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轻松又紧张、竞争又和谐的环境中培养起对生存环境的欣赏和热爱。
《环境科学概论》是一门重要的环境教育基础课,对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及后续环境系列课程的学习有重要的影响。授课教师应结合生活实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科学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论文的参考
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浅析
王某某
(贵州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贵州 贵阳550004)摘要:环境与发展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文章在我国目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若干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关键词: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冲突;协调对策;
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是一个整体, 它包括自然界的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如大气、阳光、土壤、森林、水等)、人类创造的事物(如道路、房屋、风景区等)和居住环境(如院落、村落、乡镇和城市环境等)。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条件, 它为人类提供生活所需的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 消纳生活和生产排出的废弃物,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场所。所以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 人类是自然界进化发展的产物, 离开了这一特定的环境, 人类难以生存, 但人类可以在自然规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改造自然界, 为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可持续发展最早是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著名的布伦特兰报告之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在此报告中, 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既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既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又实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和谐, 使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得以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它与环境相互依靠, 相互促进,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
二、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冲突
然而,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 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人类为了生存, 改善生存条件, 不断地向自然索取, 有时甚至是掠夺性的利用, 最终导致自然不时以洪水、干旱、沙漠化等灾难予以报复。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这种冲突日益增多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我国, 这种冲突突出表现为环境污染与资源损害已构成了对发展的威胁。具体表现为: 1.水土流失、土壤荒漠、耕地被占用问题严重。据2000 年水利部公布的资料显示,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 367 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 38%, 其中黄河、长江、海河、淮河、松辽河、珠江、太湖等七大流域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一半。因水土流失, 全国每年流失土壤 50 多亿吨, 新增荒漠化面积 2100 1平方公里, 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 每年损失的耕地面积达七万多公里。根据国家林业局在第六个/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 中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560 亿元。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不仅造成了生态失衡, 而且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2.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污染问题严重。据世界银行 1998 年对 132个国家的统计, 我国水资源总量排世界第四位, 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排到了 82 位。按国际标准, 人均水资源 20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边缘,人均 1000 立方米的为人类生存起码要求。目前,我国有 15 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严重低于缺水线, 有七个省、区、县人均水资源低于生存起码要求。另外, 据水利部对全国 700 余条河流约 10 万公里长开展的水资源质量评价, 46.5% 河长受污染严重;10.6%的河长严重污染, 水体已丧失使用价值。在全国七大流域中, 太湖、淮河、黄河流域均有 70%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海河、松辽河流域污染也相当严重, 污染河段占 60%以上。全国有 1/ 4 人口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水污染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众生活、生存环境, 对人民的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3.森林生态功能弱化。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以它特有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防治污染、减少噪音、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而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 这些功能随着近年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已逐渐被全社会人民所认识。然而,近年来, 我国的森林生态功能却逐年弱化。据国家林业部第五次中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 目前我国森林面积为 1.589 亿公倾, 森林蓄积量 112.7 亿立方米,分别居世界第五位和第七位, 但森林覆盖率只有 16.5%, 位居世界 111名。调查结果表明,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整个林业工作面临的形势还很严峻, 主要问题有森林质量不高, 单位面积蓄积量较小;树龄结构不合理, 可采资源减少;次生林和人工林较多, 原始混交林较少, 不利于防虫防病防火;林地被征占数量巨大, 超限额采伐问题严重。所有这些都造成了我国现有森林整体生态功能弱化。
4.大气污染问题严重。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问题也已十分严重, 大气环境质量日益恶化。目前,全国城市居民燃气普及率只有 60.2%, 相当多的城市仍以煤炭为主要民用燃料。大量燃煤造成煤烟型污染, 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占 21%, 许多城市受到酸雨侵害。城市裸露地面多、建筑施工现场不规范、渣土垃圾粗放收运使得城市空气中颗粒物常年居高不下。据测定, 城市大气污染中凝结核和粉尘的数量比郊区高 10倍,有害气体比郊区高 5-20 倍。在全国重点监测的 338 个城市中,63.5%的城市达不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由此可见, 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 2 严重, 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5.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增多。近10 年来,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迅速增长。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我国城市垃圾平均以每年 8.98% 的速度增长, 到 2000年已增长到 1.4 亿吨, 而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年清运量约1.18 亿吨, 仅有60%垃圾得到不同程度的处理处置。生活垃圾得不到妥善处理, 成了传播疾病和污染环境的隐患。据报道, 2001 年, 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 200.7 亿吨, 城镇生活污水 227.7 亿吨, 而目前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只有 34.3%。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使城市河道成了纳污沟, 水环境恶化, 七大流域城市河段都形成了明显污染带, 城市饮用水资源也受到了污染。
三、协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目前污染严重和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 依照5国际环境法6中可持续发展原则, 1996 年5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 为我国制定了环境保护战略目标, 提出了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两项任务, 亦即要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实施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之战略, 在两个方面上开展工作。为此, 笔者仅就上面两个方面提出一些浅见。
1.控制人口增长。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 环境污染与人口密度成正比。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已形成了人口压力和生态退化的恶性循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 在占世界 7%的耕地上养活世界 22%的人口,按人均数比较, 我国已属于资源贫乏国, 再加上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及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是我国目前面临结构性环境污染、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严重短缺以及耕地不足影响粮食供给等一系列严重挑战的重要原因。进一步采取措施, 确实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有助于缓和这种恶劣局势,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已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经济发展问题与环境保护问题是不可分割的, 环境问题阻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也仍有相当部分人环保意识淡薄, 法制观念不强, 而这一部分人往往又是破坏环境最严重的群体。一些地方领导也存在着先发展后环保的错误思想, 盲目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缺乏生态观念, 违反自然规律, 重视眼前利益, 忽视长远利益, 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 我们要采取一切手段, 加大力度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加强舆论导向, 引导公众监督, 掀起一个环境保护的高潮, 将提高环保意识作为培养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3.加紧修订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 世界各国相继制定了许多 3 法规条例, 使环保工作获得了法律上的保证。我国政府也先后制定了5环境保护法6、5水污染防治法6、5大气污染防治法6、5固体物质污染环境防治法6等法规。这对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 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以及控制标准, 仍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已与当前的环保工作现状不相适应。因此, 笔者认为, 我国应尽快修订现行法规, 使环保工作有法可依, 努力将污染预防推向到各项法规中, 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从法律上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环境标志, 又称为/绿色通行证, 是指对于从生产到消费直到回收处理的一系列过程中不会对生态环境和人身健康造成危害的产品, 经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可在其包装上表明已达到环保要求或可回收再用的特定标志。为完善我国的环保标志体系, 我国于 1994 年 5 月 1 日正式成立了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目前, 我国急需解决的就是从法律上保证该项制度的顺利实施, 尽快出台适合我国环境标志制度实施细则和管理条例, 以确保所有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都能得到环境标志的认证, 从长远来看, 实行环境标志, 不但可以使我国企业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更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的环保意识和身体健康, 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5.建立比较完善的环境监督监管和检测保护体系。有专家认为, 监督和监管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监管, 主要指政府行为, 具有强制性;二是监督, 强调民间问题, 要有一整套民间的监督体系, 从媒体一直到各个层面都有一个监督体系;三是环境举报制度, 每个公民都应该有举报的义务和权利。只有监管、监督、举报三大制度统一, 才能构造一个良好的监督监管体系。
加紧建立自然生态检测和保护体系, 对全国生态环境建设作出长期规划, 要制定具体的执行措施。争取有条件的城市都实行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公布饮用水源的水质;加大披露重点污染企业环境信息力度, 逐步扩大环境信息公开项目, 让更多的环境行为、环境状况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加大投入, 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增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 及时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 进行煤改气、集中供热, 减少污染源。完成一批对全国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 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 力争到本世纪中叶, 使全国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 适宜绿化的土地种树种草, 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基本实现中华大地山川秀美, 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 永续发展。参考文献: [1] 涓子.一份沉甸甸的水资源报告[ J ].半月谈, 2000(11):2-8 [2]李瑞林.21 世纪城市生态环境四面楚歌[ J].森林与人类, 2000(4): 8-9 [3]冯薇, 苏雪串.发展经济学[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45-46 4 [4] 新华社.我国水土流失形势严峻[N].南方日报.2000-06-26
注意事项:
1.严格按照布置的题目写论文: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绝对不能照抄:
论文框架;第一部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第二部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目前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提出协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3.论文格式参考此文。4.论文电脑打印来
5.论文提交时间:2011年6月13日
第三篇:环境科学概论-课程论文的参考
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浅析
摘要:环境与发展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文章在我国目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若干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关键词: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冲突;协调对策;
一、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是一个整体, 它包括自然界的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如大气、阳光、土壤、森林、水等)、人类创造的事物(如道路、房屋、风景区等)和居住环境(如院落、村落、乡镇和城市环境等)。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条件, 它为人类提供生活所需的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 消纳生活和生产排出的废弃物,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场所。所以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 人类是自然界进化发展的产物, 离开了这一特定的环境, 人类难以生存, 但人类可以在自然规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改造自然界, 为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可持续发展最早是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著名的布伦特兰报告之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在此报告中, 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既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是既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 又实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和谐, 使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得以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它与环境相互依靠, 相互促进,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
二、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冲突
然而,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 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 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人类为了生存, 改善生存条件, 不断地向自然索取, 有时甚至是掠夺性的利用, 最终导致自然不时以洪水、干旱、沙漠化等灾难予以报复。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这种冲突日益增多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在我国, 这种冲突突出表现为环境污染与资源损害已构成了对发展的威胁。具体表现为: 1.水土流失、土壤荒漠、耕地被占用问题严重。据2000 年水利部公布的资料显示,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 367 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 38%, 其中黄河、长江、海河、淮河、松辽河、珠江、太湖等七大流域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一半。因水土流失, 全国每年流失土壤 50 多亿吨, 新增荒漠化面积 2100平方公里, 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 每年损失的耕地面积达七万多公里。根据国家林业局在第六个/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 中国已经成为受荒 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 560 亿元。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不仅造成了生态失衡, 而且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2.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污染问题严重。据世界银行 1998 年对 132个国家的统计, 我国水资源总量排世界第四位, 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排到了 82 位。按国际标准, 人均水资源 20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边缘,人均 1000 立方米的为人类生存起码要求。目前,我国有 15 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严重低于缺水线, 有七个省、区、县人均水资源低于生存起码要求。另外, 据水利部对全国 700 余条河流约 10 万公里长开展的水资源质量评价, 46.5% 河长受污染严重;10.6%的河长严重污染, 水体已丧失使用价值。在全国七大流域中, 太湖、淮河、黄河流域均有 70%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海河、松辽河流域污染也相当严重, 污染河段占 60%以上。全国有 1/ 4 人口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水污染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众生活、生存环境, 对人民的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3.森林生态功能弱化。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以它特有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防治污染、减少噪音、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而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 这些功能随着近年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已逐渐被全社会人民所认识。然而,近年来, 我国的森林生态功能却逐年弱化。据国家林业部第五次中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 目前我国森林面积为 1.589 亿公倾, 森林蓄积量 112.7 亿立方米,分别居世界第五位和第七位, 但森林覆盖率只有 16.5%, 位居世界 111名。调查结果表明,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整个林业工作面临的形势还很严峻, 主要问题有森林质量不高, 单位面积蓄积量较小;树龄结构不合理, 可采资源减少;次生林和人工林较多, 原始混交林较少, 不利于防虫防病防火;林地被征占数量巨大, 超限额采伐问题严重。所有这些都造成了我国现有森林整体生态功能弱化。
4.大气污染问题严重。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问题也已十分严重, 大气环境质量日益恶化。目前,全国城市居民燃气普及率只有 60.2%, 相当多的城市仍以煤炭为主要民用燃料。大量燃煤造成煤烟型污染, 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占 21%, 许多城市受到酸雨侵害。城市裸露地面多、建筑施工现场不规范、渣土垃圾粗放收运使得城市空气中颗粒物常年居高不下。据测定, 城市大气污染中凝结核和粉尘的数量比郊区高 10倍,有害气体比郊区高 5-20 倍。在全国重点监测的 338 个城市中,63.5%的城市达不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由此可见, 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5.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增多。近10 年来,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 2 国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迅速增长。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我国城市垃圾平均以每年 8.98% 的速度增长, 到 2000年已增长到 1.4 亿吨, 而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年清运量约1.18 亿吨, 仅有60%垃圾得到不同程度的处理处置。生活垃圾得不到妥善处理, 成了传播疾病和污染环境的隐患。据报道, 2001 年, 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 200.7 亿吨, 城镇生活污水 227.7 亿吨, 而目前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只有 34.3%。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使城市河道成了纳污沟, 水环境恶化, 七大流域城市河段都形成了明显污染带, 城市饮用水资源也受到了污染。
三、协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目前污染严重和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 依照5国际环境法6中可持续发展原则, 1996 年5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 为我国制定了环境保护战略目标, 提出了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两项任务, 亦即要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实施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之战略, 在两个方面上开展工作。为此, 笔者仅就上面两个方面提出一些浅见。
1.控制人口增长。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 环境污染与人口密度成正比。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已形成了人口压力和生态退化的恶性循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 在占世界 7%的耕地上养活世界 22%的人口,按人均数比较, 我国已属于资源贫乏国, 再加上相对落后的传统产业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及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是我国目前面临结构性环境污染、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严重短缺以及耕地不足影响粮食供给等一系列严重挑战的重要原因。进一步采取措施, 确实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有助于缓和这种恶劣局势,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已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经济发展问题与环境保护问题是不可分割的, 环境问题阻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也仍有相当部分人环保意识淡薄, 法制观念不强, 而这一部分人往往又是破坏环境最严重的群体。一些地方领导也存在着先发展后环保的错误思想, 盲目追求经济快速增长;缺乏生态观念, 违反自然规律, 重视眼前利益, 忽视长远利益, 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 我们要采取一切手段, 加大力度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加强舆论导向, 引导公众监督, 掀起一个环境保护的高潮, 将提高环保意识作为培养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3.加紧修订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 世界各国相继制定了许多法规条例, 使环保工作获得了法律上的保证。我国政府也先后制定了5环境保护法6、5水污染防治法6、5大气污染防治法6、5固体物质污染环境防治法6等法规。这对促进我国 3 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 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以及控制标准, 仍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已与当前的环保工作现状不相适应。因此, 笔者认为, 我国应尽快修订现行法规, 使环保工作有法可依, 努力将污染预防推向到各项法规中, 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从法律上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环境标志, 又称为/绿色通行证, 是指对于从生产到消费直到回收处理的一系列过程中不会对生态环境和人身健康造成危害的产品, 经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可在其包装上表明已达到环保要求或可回收再用的特定标志。为完善我国的环保标志体系, 我国于 1994 年 5 月 1 日正式成立了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目前, 我国急需解决的就是从法律上保证该项制度的顺利实施, 尽快出台适合我国环境标志制度实施细则和管理条例, 以确保所有符合环境标准的产品都能得到环境标志的认证, 从长远来看, 实行环境标志, 不但可以使我国企业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更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的环保意识和身体健康, 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5.建立比较完善的环境监督监管和检测保护体系。有专家认为, 监督和监管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监管, 主要指政府行为, 具有强制性;二是监督, 强调民间问题, 要有一整套民间的监督体系, 从媒体一直到各个层面都有一个监督体系;三是环境举报制度, 每个公民都应该有举报的义务和权利。只有监管、监督、举报三大制度统一, 才能构造一个良好的监督监管体系。
加紧建立自然生态检测和保护体系, 对全国生态环境建设作出长期规划, 要制定具体的执行措施。争取有条件的城市都实行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公布饮用水源的水质;加大披露重点污染企业环境信息力度, 逐步扩大环境信息公开项目, 让更多的环境行为、环境状况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加大投入, 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增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 及时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 进行煤改气、集中供热, 减少污染源。完成一批对全国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 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 力争到本世纪中叶, 使全国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 适宜绿化的土地种树种草, 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基本实现中华大地山川秀美, 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 永续发展。参考文献: [1] 涓子.一份沉甸甸的水资源报告[ J ].半月谈, 2000(11):2-8 [2]李瑞林.21 世纪城市生态环境四面楚歌[ J].森林与人类, 2000(4): 8-9 [3]冯薇, 苏雪串.发展经济学[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45-46 [4] 新华社.我国水土流失形势严峻[N].南方日报.2000-06-26
第四篇: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论文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 《资源与环境概论》课程论文
论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姓名: 班级: 学号:
2012年 41
月 7日
论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摘要:经过有关部门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国环境状况正在由环境质量总体恶化、局部好转,向环境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转变。但是,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还是很大,污染程度仍处在相当高的水平,一些地区的环境质量仍在恶化。生态恶化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的遏制,部分地区生态破的程度还在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一切地区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环境、经济现状分析
1.生态环境现状
进入二十世纪,人类进入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资源的过渡利用,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如对资源的过渡开采,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人类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2.我国的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任务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综合国际还不强。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式,必须坚持基本国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订切实可行的分阶段目标,改善生态、治理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1)工业污染
把削减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工业污染防治的主线,实施工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工程,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2)城市环境保护
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结合城镇化发展战略,强化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重点解决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垃圾污染,使大中城市的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3)农村环境保护
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同时,开展农村环保科普宣传教育,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4)海洋环境保护
坚持河海统筹、陆海兼顾,以陆源污染防治为重点,以事实碧海行动计划为截体,加强对近海岸海域水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渤海碧海行动为突破口,全面推动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力争海洋污染损害的速度和范围有所控制米海洋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5)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开展生态环境本底调查,编制全国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努力减少人为生态破坏,力争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以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为重点。
6)核安全和辐射环境监督管理
加强在役核设施的安全运行监督,做好新建设核设施安全评审和环境影响评价,严格建造过程的现场监督和核承压设备活动的安全监督管理。严格核材料管制,做好中、低放射性废物的收贮和管理,开展退役核设施安全处置的政策和技术研究。
3.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1)经济增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但是在高增长中,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波动。近
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已呈振幅缩小、基本稳定的特点。1998~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谷底值与峰值在7.1%~9.1%之间,相差2百分点。在此之前,最低谷低值与最高峰值在3.8%~15.2%之间,相差11.4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存在所谓过热或者过冷的问题。按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将保持年均7%的经济高增长速度。
中国现时与未来的经济 高增长是有储蓄动力支持的。这种动力支持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一个是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二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足,仅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就有1~2亿人,尚且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三是中国资本或资金供给充足。四是中国非常重视利用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并努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从而可以依靠先进技术和人才,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五是中国现在具有经济型政府特点,政府行政手段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这种行政手段对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高效率。
2)物价稳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受到通胀的困扰,尤其是在1988~1989年和
1993~1995年中国的通胀曾达到严重的程度,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为18.8%、18%、14.7%、24.1%和17.1%。但是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通缩的极限。1998~2002年中国的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0.8%、-1.4%、0.4%、0.7%和-0.8%,其中有三年出现了轻度的通缩。2003年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又上升到1.2%,特别是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上涨了4.8%和2.3%。这说明现在中国已走出了通缩的阴影,并呈现出通胀的苗头。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物价基本稳定,并呈现出通胀的趋势。
3)充分就业分析
中国现时的就业压力很大,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不仅给事业家庭带来了生活困难,影响了社会的安定,而且又造成了劳动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了消费和生产的有效增长。所以,中国现在和将来都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突出的位置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二、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1.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这二者能否兼顾?
可以说,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至少在短期存在着矛盾。人类必须对如何在经济法扎与环境保护之间 分配资源的问题作出取舍:在其中任何一方面增加资源的投入,在短期,必然会减少另一方面资源的投入。对资金短缺的发展中国家,这一矛盾尤其尖锐。但是从长期来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是矛盾的。环境改善可能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能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
从客观上来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彼此依托、相互推动的。
一方面21实际所提倡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将环境作为经济成本的一个部分,因为环境保护成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经济发展速度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持续生产能力,因为保护和改善环境提供老人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我们今天所说的环境保护,不只是淡淡的保护、或者是消极的防治,二是在保护的前提下,对环境惊醒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要求人类倒退文明来保存自然的原始是荒谬可笑的。今天的谎报不但不能要求经济停滞不前,还恰恰需要经济持续的力量为环保提供物质上、技术上的条件。
由此看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
2.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发展经济的本质要求
发展经济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我国发展经济是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物质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普遍存在。保护环境包括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城市存在发展经济尤其是发展工业对居民生活产生不良印象的情况。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发展过程中因破坏环境影响人民生活,违背了发展经济的本意。
3.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要在这里生活。我们发展经济破坏了环境,有些破坏是无法弥补的,是对子孙后代的犯罪。现在世界各国都已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无公害产业。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文明的打过,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生活空间。
4.发展经济必须保护环境是自然规律的要求
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自然资源受到了严重损害,那么我们将受到自然的严厉惩罚。重大的洪涝灾害都是破坏环境造成的必然结果。在抗洪救灾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恐怕已超越了牺牲环境的经济发展成果。自然规律是无情的,谁侵犯了它谁将受到它的报复。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经济过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他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与持续性,发展是前提,是基础,持续性是关键,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是够可持续了;没有持续性,发展就行将终止。
发展应理解为两方面:首先,它至少应含有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因此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其次,发展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必经过程,它以所有人的利益增进为标准,以追求社会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
持续性也有两方面意思:首先,自然资源的存量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这种物质上的稀缺性和在经济上课的稀缺性相结合,共同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条件。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代人不仅考虑自身利益,而且应该重视后代的人的利益。既要兼顾各代人的利益,又要为后代发展留有余地。
参考文献
1.朱晓清,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2.北京日报,实习编辑,张慧中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发布
第五篇:环境科学概论小论文
根治雾霾,迫在眉睫
摘要
雾霾天气越来越严重,人类的健康、出行等都受到严重威胁,根治雾霾,成为了人们现在谈论的主题。根据雾霾产生的原因,找到治理雾霾的方法,换我们一个清静的世界。引言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加剧,颗粒物“隐形杀手”群体逐渐变得庞大,成分变得复杂,“杀伤力”也渐渐增强。不管是常见的灰蒙蒙的天空,还是不时出现的雾霾天气,这些其实都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浮游在空中,使能见度降低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本质上正是无处不在的颗粒污染物造成的。如何降低雾霾出现的几率,减轻雾霾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已经成为全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雾霾现状
据医学权威期刊《刘烨刀》估计,中国在2010年有120万人因为户外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占世界因大气污染死亡人数的1/3。自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地区能见度急剧下降,灰霾天气明显增多,先后出现过3次波动:气溶胶污染、硫酸盐加气溶胶污染、光化学粒子加硫酸盐加气溶胶污染。
除此之外,我国北京、四川等大城市的雾霾也非常严重,雾霾已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雾霾的危害
目前,对雾霾天气产生后,人们生产生活的环境及所受伤害已经被人们广泛了解。其危害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危害。雾霾天气的主要控制指标为PM2.5,由于颗粒物的粒径小于2.5微米,因此颗粒物可以轻易进入人的呼吸道,从而引发呼吸系统的疾病,同时,颗粒物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进入人体血液,其上附若的有害物质可以诱发人体血液疾病和各种癌症的产生。另一方面,是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当雾霾天气发生作用时,其对环境空气质量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道路的能见度明显降低,各种交通皆因此受到影响。雾霾天气遮住了紫外线的照射,严重影响各种作物的生长等等。
常言道,“秋冬毒雾杀人刀”。看得见、抓不着的“雾霾”其实已经对我们的生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给民众交通出行和健康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据悉,入冬以来,河北南部、山西东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大部,广东西部、广西东部及四川和云南局部等地有10~20天,其中江苏大部在20天以上、相比于常年同期,河北南部、北京、天津、山东、河南北部、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广西东部等地偏多在1天以上,其中北京、天津、安徽大部、上海等地偏多3~8天,山东北部、安徽东北部,江苏大部、浙江北部及广东南部偏多超过8天。华北南部及江苏中部、四川东部、重庆西南部、贵州西部等地有8~15天能见度不足1000米,河南南部、山东西北部、四川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5~12天能见度不足500米。由于能见度低,驾驶困难,多处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等交通等交通设施被迫关闭,给民众交通出行带来了严重影响。
雾霾天气更是危害人体健康,婴儿佝偻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疾病、高血压、脑溢血等疾病因雾霾天气而日渐严重。雾霾的产生
那么雾霾天气中这些颗粒物都来自于哪里呢?其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于自然,自然源包括土壤扬尘、海盐、植物花粉、孢子、细菌等。自然界中的灾害事件,如火山爆发向空气中排放了大量的火山灰,森林大火或裸露的煤原大火及尘暴事件都会将大量细颗粒物输送到大气层中。二是来自于人为的排放。火电、钢铁、水泥行业大量燃烧气体的排放,冬季北方燃煤取暖的燃烧气体的排放,各种机动车尾气的排放,餐饮行业油烟的排放等等。三是大气中各种污染物及粒子在光化学反应下,形成的二次转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污染物质的排放也随之增多,这就加剧了环境的负担,从而引发了雾霾天气的产生。雾霾天气的治理
5.1注重自我防护
减少出门是自我保护最有效的办法。根据国际顶级流行病学期刊《美国流行病学》2012年发表的北大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员环境与健康中心研究员黄薇等人在西安市所做的PM2.5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在排除了年龄、性别、时间效应和气象因素等影响因素后,当PM2.5浓度每增加103微克/立方米时,居民全部死因的超频死亡风险会增加2.29%,滞后时间再1-2天。心血管病增加的超额死亡风险更高,为3.08%。
如果一定要出门,不要骑自行车,避开交通拥挤的高峰期以及开车多的路段。也最好不要开私家车,多乘坐公共公交工具,为减少PM2.5做贡献。5.2 控制雾霾的源头
城市中心的气温常比四周郊区的高,在气象学中称之为“热岛效应”。由于“热岛效应”的存在,可是城市中心污染更加严重。因此,对大气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要考虑到热岛环流的因素,以避免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以郑州为例‘由于郑州冬季盛行西北风,在城市规划中,切不可采取“摊大饼”的模式,而要考虑到主导风向,把对大气有污染的工业部门建在最小风频的风向,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这样对城市大气污染程度的影响才能最小。同时,还要针对郑州市春季风沙较大的气候特点,大力增加城市绿地的覆盖率,以发挥其吸烟除尘的效益,以降低雾霾形成的几率。
可见,城市是人类作用于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城市不能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的,不能以牺牲空气质量为代价而盲目追求经济效益。
5.3加强环境科普教育,提高自身免疫力
作为气象工作者,可以定期在社区举办一些讲座,告诉老百姓应该怎样躲避雾霾天气,气象局还要做好气象服务,将灾害天气信息及时传递给老百姓。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环境教育融入于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潜意识,而不是脱离实际地去照搬书中的大道理。此外,我们还要控制生活污染,以减少PM2.5的来源。比如,在室内公共场所要禁止吸烟。尤其是那些“瘾君子”们更不能再公共场所内抽烟。面对雾霾天气,我们更要特别关注于老人和儿童健康。因为此类人群的抵抗力较弱,平时应该多饮水,多吃豆腐、牛奶、黄花鱼、动物肝脏、蛋黄、瘦肉、坚果等,这些食物中富含维生素D,对补钙非常有利。
结语
总之,针对越来越严重的雾霾天气,采取必要的措施愈加必要了。不仅为了我们自己,还为了我们的后代。
参考文献
孟力,周涛,张珊珊,虞冬青,张丽恒,曲宁,不容缓》。
殷挺凯的《雾霾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仲成春的《根治雾霾,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