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论文-科学与人生

时间:2019-05-14 08:4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程论文-科学与人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程论文-科学与人生》。

第一篇:课程论文-科学与人生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 院:经济学院 班 级: 姓 名:@大二新森 学 号:

课程论文题目:约翰·纳什的学术精神和人生境界 课程名称:科学与人生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约翰•纳什的学术精神和人生境界

朱溢鑫(经济学院 班,学号)

摘 要:在周玮老师的介绍之下,我了解到了自己所在领域的一位著名的学者——约翰·福布斯·纳什。纳什先生利用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均衡点的存在,为博弈论的一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吸引我的不仅是纳什在学习期间的执着精神和那股韧劲,还有他在与精神分裂症做几十年斗争中表现的毅力和决心。

关键词:经济学 高等数学 纳什均衡 博弈论 精神分裂症

在一节科学与人生的选修课上,周玮老师介绍给我们一位数学领域的著名学者约翰·福布斯·纳什。他是美国数学家,前麻省理工学院助教,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凭借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均衡点的存在,最终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他,老师播放了电影《美丽心灵》,这部影片甚至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在电影中的纳什尽管与现实有所出入,但是他那种从苦难中新生的顽强意志却丝毫没有被削弱。这正是本课给我的启发所在。

一、现实中的约翰·纳什

(一)早年经历

约翰·纳什,1928年6月13日出生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工业城布鲁菲尔德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纳什从小就显得内向而孤僻。纳什的母亲对纳什的教育格外关心,早在纳什进入幼儿园前,就开始亲自教育、辅导他。而纳什的父亲则喜欢和孩子们分享自己在科学技术上面的兴趣。

(二)大学生活

后来因为获得乔治·威斯汀豪斯竞赛的奖学金在1945年6月进入卡耐基梅隆大学,主修化学工程。1948年,大学三年级的纳什同时被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和密执安大学录取,而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深造。

1950年,22岁的纳什以非合作博弈为题的27页博士论文毕业。他在那篇仅仅27页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也就是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纳什均衡”是他21岁博士毕业的论文,也奠定了数十年后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基础。

(三)从事教学

1950年回到普林斯顿大学后,纳什并没有继续在博弈论方面的研究,而是开始在纯数学里工作,同时教些本科生的课程。但是数学系没有给他教职,不是基于他的学术水平,而是因为他的性格因素。

1952年他24岁,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教书。在研究领域里,纳什在代数簇理论,黎曼几何,抛物和椭圆型方程上取得了一些突破。1958年他几乎因为在抛物和椭圆型方程里的工作获得菲尔兹奖,但由于他的一些结果没有来得及发表而未能如愿。

(四)婚姻

1957年纳什与艾丽西亚结婚。之后漫长的岁月证明,这也许正是纳什一生中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重要的事。结婚几年后,因为艾里西亚无法忍受在纳什的阴影下生活,他们离婚了,但是她并没有放弃纳什。离婚以后,艾里西亚依靠自己微薄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继续照料前夫。艾里西亚在纳什生病期间精心照料他30年。到1970年的时候,他已经辗转了几家精神病医院,病情逐渐稳定下来。

(五)精神失常

婚后的1958年的纳什好像是脱胎换骨,精神失常的症状显露出来了。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间坐满教授的办公室里,对人们宣称,他正通过手里的报纸收到一些信息,要么来自宇宙里来的神秘力量,要么来自某些外国政府,而只有他能够解读外星人的密码。

30岁时,他因为幻听幻觉被确诊为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然后是接二连三的诊治,短暂的恢复,和新的复发。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有几项荣誉性奖,包括诺贝尔奖,都几乎要授予给他。最终都因为他反复的病状而放弃。就这样,他几乎被学术界遗忘了。

(六)获诺贝尔奖

正当纳什本人处于梦境一般的精神状态时,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经济学课本、进化生物学论文、政治学专著和数学期刊的各领域中。他的名字已经成为经济学或数学的一个名词。纳什的博弈理论越来越有影响力,但他本人却默默无闻。

20世纪80年代末期,纳什渐渐康复,从疯癫中苏醒,而他的苏醒似乎是为了迎接他生命中的一件大事:1994年,他和其他两位博弈论学家约翰·C·海萨尼和莱因哈德·泽尔腾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二、从艺术形象认识约翰·纳什

看完《美丽心灵》这部电影,它留给我的触动与思考是那么深刻。它明白了纳什的痛苦与坚持,明白了艾丽西亚的忠贞与伟大,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丽心灵。

纳什的一生在失败、孤独、成功、迷茫、妄想、绝望中不断的轮回,年少的轻狂、孤独、聪明、失败,青年的成功,中年的痴狂,老年的平淡、宁静,注定了他不一般的人生经历。而从主人翁纳什的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感悟了很多。

影片中纳什是害怕失败,拒绝失败,并且不能接受失败的。电影里有一个片断是他的竞争对手汉森向他挑战下棋比赛。汉森说:“怕了吧?”纳什充满自信地说:“怕了,非常害怕,但怕的人是你。”然而当纳什输了棋之后,他愣住了,不能接受事实,并说:“你本不该赢的,我先走的棋,天衣无缝,这棋肯定有陷阱。”纳什紧张地站起来,慌乱中把棋盘也打翻了。纳什天生的那种自信不容许他接受失败,面对失败他显得孤独、无助与弱小,这也许就成了他在学术上孜孜追求,渴望成功的动力。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与品质,是我们每个现代人都应当具备的并且始终坚持的,它是每个人走向成功的源动力。

纳什的坚持不懈与持之以恒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石。在纳什的思想中,数学似乎可以解释一切。他观察生活中的一切,并用数学公式和数学推理来表达生活中的一切。纳什著名的博弈论的灵感就是来源于对酒吧里的男女社交活动的观察。透过写满公式的窗户,可以看到纳什那若有所思的脸,在他眼中的世界是充满数字、逻辑和推理的理性世界,并且在他所理解的理性世界中孜孜不倦地追求。在纳什患精神分裂症之前,只要一有空,他就用他的笔在稿纸上计算着,寻找着原创理论而且不受外界干扰。患病期间,他误以为在为国防部工作,而投身于无底洞般的密码破解中,即使在生理和心理备受煎熬的时,他依然没有放弃并且依然不离不弃。病情好转后,他又投身于理论研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继续研究,而终于有所收获。不管是健康的纳什还是患病的纳什,他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一直没有离开过他,这可能是他生命的支柱,是他较他人而言成就更高的秘密。我向纳什的坚持表示敬意与崇拜,同时我也思考着:现在的人碌碌无为的原因可能就是缺乏纳什这种常人难以理解的坚持。

三、结束语

即使纳什获得了诺贝尔奖,66岁的纳什却没有放弃他的研究。在诺贝尔奖得主自传中,他写道:“从统计学看来,没有任何一个已经66岁的数学家或科学家能通过持续的研究工作,在他或她以前的成就基础上更进一步。但是,我仍然继续努力尝试。由于出现了长达25年部分不真实的思维,相当于提供了某种假期,我的情况可能并不符合常规。因此,我希望通过至1997年的研究成果或以后出现的任何新鲜想法,取得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那是给我的启发就是:人的一生应该也是这样,在成功和失败中不断地走过,也许我们的经历不一定有纳什那么坎坷,但他那永不放弃的精神和不相信失败的信念却值得我们学习。现实结合艺术又让我认识到,现代社会是重视科技、理性、思维的世界,我们常常忽略了情感。而纳什的人生经历却表明仅仅是思想的美丽,并非真正人性的美丽。只有美好的情感才能使思想与心灵相融合,才能建构统一而美丽的心灵,这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

一句话:美丽心灵的力量可以让我们战胜一切,超越一切。

参考文献

[1] 西尔维亚·纳萨尔.美丽心灵:诺贝尔奖得主约翰·福布斯·纳什传.纽约.1994,2002版

[2] 饶巧红·巧巧.自在.新加坡.2009:第8页

[3] 加里·B·纳什.美国人民:创造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第6版

[4] 约翰·福布斯·纳什.约翰·F·纳什传.诺贝尔奖组织委员会.1994

第二篇:种子科学与工程课程论文

种子科学与工程课程论文

姓名:木尼拉.艾孜孜 班级:种子科学091班 学号:093137116

新疆农业大学

棉花种子检验技术

【摘要】

种子是实现棉花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前提,棉农购买棉种时需认真查看种子包装袋及标签上标注的发芽率、纯度、净度、含水量等指标。这些指标达到国家对棉花种子质量制定的标准,才能放心使用。现向各位棉农朋友简单介绍一下主要的棉种质量指标。种子检验(seed testing)是保证种子质量(种子品质)的重要关键,特别是把种子作为商品流通后,种子检验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所有种子的生产、加工、销售全部过程的质量,都须通过对种子进行检验确定。【关键词】

纯度检验、净度检验、发芽率、水分测定

目前,棉花生产用种以陆地棉为主,新收获棉种的休眠现象较为常见,特别是在使用化学调控剂以及遇到后期低温多雨等不利气候条件下,棉种的休眠更深。

因此,棉种休眠是新收获棉花种子检验过程中应注意的重要问题,在检验中控制发芽试验条件,对准确估测发芽率非常重要。

种子是实现棉花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前提,棉农购买棉种时需认真查看种子包装袋及标签上标注的发芽率、纯度、净度、含水量等指标。这些指标达到国家对棉花种子质量制定的标准,才能放心使用。现向各位棉农朋友简单介绍一下主要的棉种质量指标。

种子检验是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农业生产上的种子品质(seed quality)进行细致的检验、分析、鉴定,以判断其品质优劣的一门学科或技术。种子品质是由种子不同特性综合而成的概念,包括品种品质和播种品质两方面内容。

品种品质(genetic quality)是指与遗传特性有关的品质(即种子内在品质),可用真、纯两个字概括。播种品质(sowing quality)是指种子播种后与田间出苗有关品质(即种子外在品质),可用净、壮、饱、健、干五个字概括。“真”是指种子真实可靠的程度,可用真实性表示。“纯”是指品种典型一致的程度,可用品种纯度表示。“净”是指种子清洁干净的程度,可用净度表示。“壮”是指种子发芽出苗齐壮的程度,可用发芽力、生活力、活力表示。“饱”是指种子充实饱满的程度,可用千粒重(和容重)表示。“健”是指种子健全完善的程度,通常用病虫感染率表示。“干”是指种子干燥耐藏的程度,可用种子含水百分率表示。

棉种的成熟度与含水量是影响棉花种子发芽率的主要素,所以生产出成熟度好而饱满的种子,使其迅速降至标准水分12%,并采用科学的脱绒加工及贮存技术,是获得高发芽率棉种的必要条件。

棉花保种田采用营养钵双膜育苗能使棉花的播种时间提前,而地膜覆盖可以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湿度,促使棉苗移栽后迅速生长,这样既解决了棉花遭受早霜不能正常成熟的问题又延长了晾晒时间,使种子的成熟度提高,含水量在较短的时间内降到安全水分以下。

要及时晾晒,使种子迅速脱水。棉花在田间收获后,各保种农户一定要及时迅速地晾晒,以减少受捂的几率。棉种加工企业在棉花收购时,一定要注意堆垛方法,不使棉花回潮。

要采用科学的棉种加工方法,保证棉种发芽率。棉花收购后要及时加工,缩短棉花贮藏时间。轧花过程中轧花机械要维护在最佳工作状态,防止棉种机械损伤。要采用二道轻剥绒,减少破籽率。棉种实行硫酸脱绒时,脱绒前抽样测定发芽率,脱绒时质检员跟班定时取样,脱绒后检测光籽的残绒率、残酸率、破损率、水分等指标,并做好发芽试验。种子包衣前对种子进行机械筛选,去除空瘪、嫩籽以及破损的棉种,对保证棉种的发芽率尤为重要。包衣时要选择合适的棉种包衣剂,控制种衣剂的比例,确保棉种的种胚不受伤害。

综上所述,种子检验的内容包括种子真实性、品种纯度、净度、发芽力(生活力)、活力、千粒重、种子水分和健康状况等。其中,纯度、净度、发芽率和水分四项指标为种子质量分级的主要标准,是种子收购、种子贸易和经营分级定价的依据。

棉花种子主要的质量指标为:纯度、净度、发芽率和水分。

(1)纯度检验:是对棉花种子真实性和品种纯度检验,一般采取田间小区鉴定的方法,真实性是指棉种样品与品种描述是否名副其实。品种纯度是指品种特征特性一致的程度,用本品种的种子(植株)数占供检本作物种子(植株)数的百分率表示。具体做法就是通过对小区内种植的样品的植株与标准样品生长植株进行比较,区分遗传变异株的数量,来检验其品种真实性和纯度。

(2)净度检验:是对种子批的组成的检验,主要是测定供检样品中不同成分的重量百分率和样品混合物的特性。检验中,样品将被分为3类:①净种子。送检者所送的种子(包括棉花的全部植物学变

种和栽培品种)符合标准要求的种子单位和构造。②其他种子。除净种子以外的任何植物种子单位,包括杂草种子和异作物种子。③杂质。除净种子和其他植物种子以外的种子单位和所有其他物质和构造(含重型混杂物)。根据国家标准(GB/T 3543.1~3543.7-1995)规定的计算方法,计算出净种子在样品中所占百分含量,为此批种子的净度。

(3)发芽试验:是测定种子批的最大发芽潜力,据此推测不同种子批的质量,也可估测播种价值。所谓发芽是指在实验室内幼苗的出现和生长达到一定阶段,根据幼苗的胚根、胚轴、顶芽和子叶等主要形态结构的表现,来判断在田间的适宜条件下进一步生长成为正常的植株的潜力。

在短期内急需了解种子发芽率或当某些样品在发芽末期尚有较多的休眠种子时。可应用生活力的生化(四唑)测定法快速估测种子生活力。还能在棉花种子脱绒处理过程中用此法监控种子质量,及时调整处理参数。

(4)水分检测:是测定送检样品的种子水分,为种子的安全贮藏、加工、运输等提供依据。棉花种子水分检测采用烘干称重法:先将种子切片或粉碎,在103±2℃烘8个小时直至恒重,再根据公式计算出种子的含水量。若一个样品的两次测定之间的差距不超过0.2%,其结果可以用两次测定值的算术平均数表示。否则,重做两次测定。样品种子中的水分易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有所减少,所以应采取一些措施尽量防止水分的蒸发。

所有检测结果,应与国家标准对比。根据国家发布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GB4407.1-2005规定,合格的包衣或者光子棉花种子发芽率为80%,含水量12%,原种纯度99%,良种纯度95%,若其中一项不合格,即为不合格种子。合格的毛子棉花种子发芽率为70%,含水量12%,原种纯度97%,良种纯度95%,若其中一项不合格,即为不合格毛子种子。

由上述我国与各个国家的粮食种业分销模式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种业分销具有以下特点并且值得我国借鉴:一是发达国家队粮食种业生产商有严格的法律约束。一般实行注册制或者认证制度,只有获得国家许可才能生产加工种子。

我国随着《种子法》的颁布以来,各种注册认证始终得不到全方面推广。二是种子市场化程度较高。各国政府基本退出直接管理的职能,政府只有监管职责,除此之外各国还成立了种子协会,协调处理种子行业的各种事情。我国在这方面虽然也小有建树,但是始终是各地方省市的种子协会发展较好。三是各国政府对种子分销商和种子销售实行准许制,未经注册和准许的销售行为是违法的。四是种子从生产到包装、批发、销售有一套系统的规章、规范。五是分销渠道较扁平,从种子生产商到农民手中的中间环节较少,节约了销售成本。六是农民购种行为得到法律保护。在我国的话农民的利益往往都是所有分销渠道商中最小的。因此我国粮食种业分销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种业市场要继续深化市场行为,政府要从管理者角色完全转变为监管者角色,尤其是要建立健全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批发和销售的法律法规,要成立各级民间种子协会,并积极整合壮大,建立保障农民权益体系等。粮食种业分销处于粮食种子生产和农民购买粮食种子的中间环节,与生产商获得效益、农民粮食增收、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密切相关,肩负着将粮食种子从生产者手中转移到农民手中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卜祥银,肖培尧.关于黑龙江省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研究[J].黑龙江粮食,2009(4)[2]黄毅,柳思维.种业分销渠道绩效评价研究述评「J].中国种业,2009(10):5一7.[3]张玲萍.种子企业分销渠道模式创新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28一230 [4]彭建仿.分销渠道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 [5]胡晋,王世恒,谷铁城.现代种子经营和管理「MJ.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6]谭祖卫,孙宝启.中美种业体系比较研究「J].中国种业,2004(6):3一5.

第三篇: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课程论文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课程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有:

1.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4.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从全人类的角度看,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从中国的特殊国情看,发展则是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发展观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当前,中国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成就前所未有,中国的发展难题前所未有,中国处在一个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又处在一个发展的矛盾凸显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发展出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

科学发展观的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过程。发展现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旨在回答社会为什么会发展,社会发展有没有规律,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或前景是什么等问题。由于发展观不同,人们观察思考和解决发展问题的原则、方法和价值取向等也会不同,从而会影响人们对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选择,为人们从事发展活动提供的总体思维框架和行动指南。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认为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全面、协调地发展自己。大学是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自由期”,这就要求大学生以高度自觉自律的精神全面协调地发展自己,完善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所以,应该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其他学科,提高能力,做一个全面发展、与社会同步的人。开展深入学习时间方向发展观活动,首要任务是学习。万丈高楼平地起,要使科学发展观在我们头脑中个扎

根,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牢固理念,这首先要靠学习。学习的深度决定认识的深度,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科学发展观的广泛普及和深入贯彻。所以只有从现在起打好基础,时间才有基础,行动才会自觉,科学发展观才有可能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实践既是培养大学生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活动,也是提升他们改革主观世界能力的活动;既是知与行有机统一的过程,也是内化转化和体现外化以及外化推动内化和巩固内化的过程。当代中学生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实践,出了在学校学好功课外,还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践行科学发展观,增加自己的才干和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

第四篇: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课程论文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

目:

课 学 专 学 姓 班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程:

自然辨证法

院:

物理与通信电子学院

业:

理论物理

号:

2012010614

名:

徐越

级:

14班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摘要:科学与人文源远流长。它们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本身有着深刻的关联。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联,消除两者之间的分离和对立,促进其相互融合,无论是对于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或是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还是对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科学;人文;融合

1科学文化与人文的概念

1.1科学文化

科学文化是现代文化结构层次中最基础的部分。这个结构层次自下而上依次是 :

认识论层次,主要表现为科学认识的逻辑一致性和实践的可检验性等规范,它们直接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构成了全部科学精神的基础;

社会关系层次,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揭示的四条规范——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论,就是这一层次上科学精神的基本内容;

价值观层次,科学通过求真,可以达到求美、求善,科学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准则,这是科学精神的最高层次。

科学精神是富有时代特色的精神, 它包含了科学所具有的优秀传统,即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勇于批判的怀疑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坚持精神。总之它在科学的整体架构中占据统帅地位,是科学的灵魂。

1.2人文的概念

“人文”一词来自《周易》。《周易·贲卦·彖传》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国古代的“人文”还指人事,如《后汉书·公孙瓒传论》云:“舍诸天运,征乎人文。”

“人文”还与“人道”相通,而人道是与“天道”相对应的概念,指人事、为人之道或社会规范。

“人文”在中国古代意指那些不是以自然为对象的文明文化现象,如诗、书、礼、乐等。

在西方思想文化传统中,“人文”与源自拉丁文“humanitas”的英文词“humanity”相对应,其意思有四个:(1)人道或仁慈的性质或状态,慈爱或慷慨的行为或性情;(2)人性,人的属性;(3)人类;(4)人文学(又称“人文学科”或“人文科学”)或人文学的研究。

“人文主义”(humanism),由“人文”(humanity)衍生而来,其主要含义包括:对人文科学的热衷,如对文学修养、美学修养的强调等;

人文主义,特别指欧洲16至17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生的对古典文学、个人主义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复兴,以及对于具有文艺复兴特点的非宗教内容的强调,后来它逐渐演变为一种思想态度,即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强调人对于自然界的优越性,以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到了现代还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思想体系;

人道主义,重视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提高人的地位,把人的自由、平等、博爱和全面发展作为人类追求的目标;

人本主义,人文主义反对以神为本的旧观念,宣传人是宇宙的主宰,是万物之本,用“人权”对抗“神权”,所以人文主义有时也被称作“人本主义”。

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精神,即是人文主义的升华,其内涵主要是人类对自己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珍视与关怀,包含对人的价值的至高信仰,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切,对开放、民主、自由等准则的不懈追求,凝结为人的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和精神境界。

1.3人文科学

人文科学(the humanities),亦译“人文学科”。在各个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与内容:

15世纪末,意大利学校中的古典语言、文学和法律课程被统称为“studia humanitatis”,英语翻译为“the humanities”。而“humanitatis”又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意为人性、教养。

在文艺复兴时期,在当时的世俗学校中增设了以自然和人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其中包括文学、哲学、历史、语言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7世纪自然科学形成并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时候。

到19世纪,在欧洲的传统学校中仍然继续着传统的人文学科教育,只是已不再将自然科学包括在内了。

在西方,一般认为人文科学是关于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科学,它通常包括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历史等。

科学与人文二者是融通互动、互动共生的。科学和人文的关系实质是真与善的关系。真与善的关系正是当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心的核心问题。

首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不可或缺的内在组成部分,是人类实践必不可少的精抻动力,也是具有刨荔能力、适应未来时代要求的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精神品格。其次,我们倡导的学习和普及科学文化,既是科学化的人文,又是人文化的科学。再次,从某种意义上看,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

神,这是因为,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为追求知识和真理而奋斗,为人类的福祉和自由面努力,所体现的正是最根本的文化精神。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冲突

2.1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冲突的缘起

公元前5至4世纪古希腊哲学研究的中心所发生的重大转变,即从早期以研究自然为中心转变为以研究人和社会为中心,也就是格思里(W.K.C.Guthrie)在《希腊哲学史》中指出的:从智者和苏格拉底开始,哲学研究的兴趣“从宇宙转向人,从宇宙论和本体论的有吸引力的理性问题转向更迫切的人生事务和行为的问题。”

古典时期被称为智者的哲学家很多,现在知道的就有二十多人,主要代表有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等。如普罗泰戈拉喊出的响亮口号“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它标志着人的自我意识也即理性的觉醒;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则把人的理性进一步提升为“理念”,认为善、公正、正义是第一类的道德伦理价值和审美领域的理念。

18世纪80年代,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将“人类理性的法则”分为“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等人从理论上将这种分立进一步强化并固化为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对立。

科学与人文的这种分立在大学的教育中也表现了出来。大学就成了文科(人文科学)和理科(自然科学)之间持续紧张的主要场所;

英国著名学者C.P.斯诺首先明确提出来的。1959年5月7日,他在剑桥大学的里德演讲(The Rede Lecture)《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中指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存在分歧与冲突,并且,“两种文化”的分裂不仅在英国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它还存在于整个西方社会 ;

斯诺的批评重点在于指出对科学文化的不了解,这种不了解“给整个„传统‟文化带来的非科学气氛,而这种非科学气氛又往往转化为反科学”

2.2 科学与人文的论争:科学主义与反科学思潮

科学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厚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经验主义哲学渊源;科学主义形成之后,它反过来成为推动科学的重要力量;由于科学主义的影响,造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竞相模仿、移值、借鉴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 ;科学主义的“统一科学”的思想反映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汇流发展的趋势。

所谓“反科学”思潮,系指由于科学的社会控制失当并导致一定的负面效应

而引发的“反科学”(anti-science)倾向。这种倾向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认定科学在本质上同人类的追求相冲突。“反科学”思潮对科学的抵制并不具有明确的认识论基础,尚未提升为系统的哲理、建构严密的逻辑形态,也未组织成一个围绕共同的、概念明确的社会共同体。

科学大战是发生于20世纪末科学怀疑论的激进形式对现代科学得以立足的合理性、客观性、真理性的全盘否定而引发的一场现代思想家与科学卫士之间的大论战。它主要是围绕着如何理解科学、如何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进行的。

这是一场真正的科学与人文的大论战,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出现过涉及面如此广泛的论战,它几乎涉及到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吸引着全球如此众多的科学家、哲学家和人文学科的研究者的介入,而且这场论战已经进入到了大众传播媒介,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这场科学大战的深层诱因来自于当代科学的表述危机,即作为现代文明支柱的现代科学遭受后现代主义的猛烈批判。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现状

在现代性的历史征途中,科学似乎成为了架构外在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的唯一主角。然而,现代性异化的结果打破了科学的美梦,引起了人们对科学理性主宰一切的深刻反思。现代性异化的结果就是人类在控制自然的同时,也奴役了自身。科技发展背离了人文关怀、超越了自然界的承受度而陷入世俗和片面的泥潭。更为可怕的是,由于片面强调主体性,人的外在征服欲恶性膨胀,从而导致工具至上、科技失控,最终使人在物化世界中沦为科技统治下的工具。“这种技术对人伦智慧的漠视、工具对人文关怀的阻隔,必然出现只有欲望没有精神、只有物质需求没有人道情怀、只有剥夺狂热没有礼仪廉耻等可怕的人本异化现象,它所造成的将是人类良知系统的沦丧,引发社会的道德失范,人的信仰失灵和个性的扭曲和萎缩。”需要强调的是,反思科学在现代性异化中所带来的危机,旨在唤起人们对科学的人文反思,意在激发人们积极寻求合理的人文理念重建当代科技理性,进而将科技引入人性化发展轨道,消除科学与人文的二元对立。“从而使得科学与人文在面对思想的产物如何可能具有客观现实性的哲学根本问题上,能够最好地结合起来,以科学的数学理性精神探索与实现世界秩序形态的“真”,以人文的关怀与反思精神审视探究与实现过程的“善”与“美”,由此使得科学与人文在探究实现人类社会的合理而美好的秩序形态的过程中起到互补相成的作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可行方案

4.1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要性

科学与人文的分裂现实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根本原因。萨顿认为,科学与人

文已显现出三种分裂特征:(1)所谓的人文主义者或者说“那样一些古典学者和文人墨客”沉浸于自己研究的范围之内,对科学不闻不问。虽然科学已经而且正在他们身边展现出改变世界的伟大魅力,他们却视而不见,并以保护文化自居。甚至有些人文主义者鄙视科学家的作用,宣称自己起的作用更重要,因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生命中永恒的要素,而科学家们关注的是瞬间即逝的事务。(2)科学家只关注纯技术,醉心于技术的革新和改进。他们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科学家,而是技术专家。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科学来改变世界,认为人文主义者都是梦想家。而且,科学技术的进步使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偏离科学固有的精神,偏离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最典型的事件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的科学家被发动起来毁灭人类。(3)人文主义者和科学家或技术专家都没有发现科学的精神之美,都是从物质的角度来理解科学。

萨顿说,科学和人文分裂的结果非常可怕,它将社会带入歧途。“科学的结果总是抽象的,而且越来越抽象,从而似乎失去了它们的人性。这种表面现象是骗不了任何人的,除非他是一个只关心结果或逻辑程序的冷酷无情的科学家。”现实的状况急需扭转,科学需要人文,人文也需要科学。如果再不将科学与人文结合,分裂的程度就会加深,科学就会蜕化成新的经院主义而失去其生命力和美。

4.2科学与人文融合的途径

在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就出现了相互结合的趋势。而在今天,不仅存在着从自然科学奔向人文、社会科学的潮流,同时也存在着从人文、社会科学奔向自然科学的潮流。努力促进“科学知识分子”和“人文知识分子” 之间的对话、沟通,达到相互理解; 通过两种教育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来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 ; 以社会科学为“中介”,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 ; 倡导“新人文主义”,是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融合起来的有益尝试;

5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趋势

早在世纪中叶,马克思就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学科。”时至今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已经以各种形式结合在一起,并碰撞出新的火花。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两类不同的学科 ,它们有着各自的研究对象、研究理论和方法。它们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理解 ,但不可能相互融合或取代。”实际上,虽然人文学科的问题不能完全解决自然科学的问题,而自然科学的命题也不能完全解释人文科学的论据。但是两种科学的方法可以相互关联并且相互融合。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新的交叉学科,正如名画《蒙娜丽莎》可以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解读她背后的秘密,而心理意识又可以使用科学手段进行某方面的测量一样。实际上,两种教

育之间在其定义方面还是有狭义上的区分,但是当教育问题提升为传递人类信息时,这种广义的程度,所谓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区分就变得非常狭隘。当然,人的思想是随历史的变迁而改变的,时代的进步也有其相应的过程。所以我们期待两种文化、两种育人的方法,在某个时代可以共同开放出美丽的花。诚如杨叔子先生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没有现代科学 ,没有先进技术 ,就会落后 ,一打就垮 ,痛苦受人宰割;而没有民族传统 ,没有人文文化 ,就会异化 ,不打自垮 ,甘愿受人奴役。” 结论

从辩证的观点看,科学与人文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不是无差别的统一。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对立起来的这种科学观是与科学的整体性特征相背离的。科学文化并非万能,它需要人文文化的弥补。无论是科学文化还是人文文化,都是人类文化创造所必需的。

在科学与人文日益走向综合的时代,从人的视域探讨科学的人文本质,即从科学内涵的人文因素或人性因素,探寻科学与人文的内在统一性有其实际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斯诺 纪树立译 两种文化【M】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 1994 【2】李奋生 两种文化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四川 成都

【3】张光跃 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重庆市工业学校 重庆.【4】郭昊龙.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科学与人文矛盾的统一[J].现代大学教育,2008 年第 1 期,30.【5】龚育之.科学与人文:从分隔走向交融[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1期,23.【6】孟建伟.科学与人文的深刻关联田.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6):7.【7】张礼建《“索卡尔时间”:“科玄论战”之续曲——关于“两种文化”的探讨》重庆大学

【8】杨叔子.科学人文和而不同[N].中国教育报,200410

第五篇:小学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 - 论文大赛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

辛集市新城镇大李庄学校 张娜

摘要: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课程,我们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代的教育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科学教学中,势在必行,在此过程中,如何在小学科学中融入信息技术,如何将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本文从三个方面,探索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如何进行优化整合,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究,论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在最大限度上使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整合实现双赢。

关键词:信息技术;开拓;切入点;探究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孩子的明天和未来,如何让孩子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从而改变社会,提高我们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是我们作为当代教师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小学科学课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课程,我们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代的教育要求,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科学教学中,势在必行,如果将两者有机整合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经通过心理实验证实: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知识的保持率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科学课对孩子们来说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学生对科学知识本来就十分感兴趣,如果再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进行完美整合,通过图、文、声等多种方式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动机,从而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在科学课程教学中,为了更好得使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我进行了一些大胆尝试。

一、开发教学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使整合更加丰盈。

现行的小学科学课本,受地域或时间限制,好多内容是孩子们无法亲历和感受的,和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严重脱节,例如:五年级的《岩石》一课,受地域影响,我们生活在平原地区,根本无法看到山,更不要说观察岩石的变化并分析其成因了;还有六年级的《地球绕着太阳转》,孩子们很难想象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并分析四季的成因。除此之外还有《恐龙》等等,这些年代久远的想让孩子们理解就更加困难了。而充分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有机整合后,这些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便都会迎刃而解。

在讲授《岩石》一课时,我让孩子们通过视频,观察山脉从幼年到老年的变化过程,它们是如何经历风吹雨打以及炎热冰冻,还有各种生物给岩石带来的影响,从而让孩子们在短时间内亲历岩石千年变化的过程,经过讨论自然而然的分析出了影响岩石变化的原因。

在讲《地球绕着太阳转》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孩子们呈现出一幅活生生的天体运行的画面,地球如何经历春、夏、秋、冬,地球如何自传、绕太阳公转,让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天体的运行,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醒孩子们观察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变化,并分析出由于地轴的倾斜,所以在地球上就有了四季的变化。本课结束后,我鼓励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书籍、网络等媒体中寻求自己感兴趣的有关天体的知识,并将自己了解到的知识制作成卡片、进行分类汇总,最后全班交流,从而使知识得到互补,拓宽孩子们知识面的同时,孩子们研究科学的兴趣也异常高涨。

其实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是科学探究的终止,而恰恰是孩子们亲历科学的开始,因此我非常注意知识的拓展,让孩子的兴趣从课上延续到课下,布置课下科学探究任务,从而使其搜集、处理、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日益增强。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使孩子们构建的知识体系也日趋完善。

二、找准知识切入点,使整合更加高效

(一)、创设教学情境,再现生活的轨迹。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引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直观而形象。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努力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用问题驱动,以丰富的活动引导展开,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深刻地思考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真正面对并学习科学地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在进行《寻找进化的证据》一课教学时,我用多媒体为孩子们展示了从古至今各种生物的演变过程的影像资料,孩子们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像进入了一个时空隧道,经历着物种的变迁,在孩子们兴趣被充分调动的同时,我提出:科学家是如何知道生物进化过程的呢?这一问题引发了孩子们各种各样的猜测,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整个教学活动期间所表现出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深深感染着我。

(二)、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构建新的迁移

人类获得新知总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凭借多媒体进行演示,使学生的学习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建立关联,从而使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有序展开,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自然而然的获取新知。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一课时,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掌握了水的性质,因此,在教学开始时,我让孩子们分别从颜色、气味、味道、状态等方面进行回忆,接着我出示表格,将两者进行对比,两部分进行衔接,孩子们通过比较、交流、实验,非常顺利地总结出了空气的性质,从而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构建出新的迁移。

三、加强自主探究,丰富课程资源,使整合后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更趋完善

我们的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的核心设计理念,我们小学科学课程的安排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内容由浅入深,而每册书中各个单元之间的联系又不是很密切,造成孩子们的知识体系出现断层或脱节现象。为了让孩子们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完整。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幻灯片的同时,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自己喜欢的分类方式建立不同的模块,利用Powerpoint中的链接技术,将不同的模块进行超级链接,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我们小学阶段涉及的有三部分内容: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和宇宙,而每一部分又很多小的分类,我让孩子们将这些分类建成不同的模块,将不同部分找到的有价值的内容制作成卡片,丰富到我们的模块中,这样不同册书中的不同类的内容不仅建立了联系,而且孩子们探究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了,思路更加清晰,与此同时,我们还经常将这些幻灯片进行展示交流,让孩子们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对自己的内容进行不断充实和调整,在此过程中,孩子们自主探究的能力不断增强,知识面也日益拓宽,课程资源也更加丰富,对于知识的认识也更加系统和全面。

其实,信息技术与科学的课程整合我们还处于摸索阶段,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大胆尝试。任何技术的开发和使用都有其双面性,信息技术也不例外,它的使用在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也有其不足的一面,例如我们纯粹的为使用信息技术而利用信息技术,在我们教学时信息技术经常成为我们公开课表演的道具,将多媒体演示替代实验等等这些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只是我们的一种教学手段,而不论何种教学手段,只有当它真正做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服务于我们的学生时,它才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因此,在以后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探索,恰如其分地在科学课中运用好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真正达到最优整合。

作者简介:

张娜:小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为小学科学教学

下载课程论文-科学与人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程论文-科学与人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是高校环境类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又是其他专业素质教育的选修课程,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从选择教材、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

    易经与人生论文

    感悟《易经》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最早由伏羲氏创立先天八卦,到周朝周文王改变了伏羲氏的坐标系,创立了后天八卦,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写了每一封的卦辞,历史......

    哲学与人生(论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作者:袁航物电学院2011级3班2011070363中国人有句口头禅,叫做“人生在世”。人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抱着什么态度面对这个世界?这是人生最大,最根本的问题,也是......

    论文_理想与人生范文

    理想与人生 理想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 理想是火,点燃奄奄一息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领我们走向黎明。 理想是黎明,等待我们的是满载希望的人生......

    大学与人生论文

    大学是人生的起点 大学,是我们高中毕业后进入的又一个教育阶段。大学与高中有很多差异,它介于学习与工作之间,在学校我们是在学习,但是学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还有更多社会上的技......

    易经与人生论文

    易经中的人生这学期有幸选到孟老师的《易经与人生》这门课,虽然说是一门选修课,但同学的的兴趣却是极高的,对于《易经》这一国学经典都是抱有极高兴致的,想要通过这门课来一探究......

    哲学与人生论文

    哲学与人生 上了一个学期的哲学课,我或多或少的对“哲学”这个话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之所以最终确定这个题目为论文标题,是因为我通过这个课程,初步领悟到了一种新的人生态度......

    科学与哲学(论文)

    科学与哲学 摘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自然科学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而社会科学中的哲学又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对其他学科有着深刻的指导价值。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