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析边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试析边疆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况
张惠玲
内容摘要:现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怎样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据调查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疾患,如性格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上进观念淡薄等。在今后的学校教育中除了要教会留守孩子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更要在思想上引导他们,教会他们在面对不良诱惑时怎样拒接;在面对艰难险阻时怎样渡过,在面对广泛质疑时怎样证明、、、、、、、关键词: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
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他们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都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边疆农村 留守儿童占广大留守儿童中的很大一部分,更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边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州(市)。其经济发展模式落后,发展速度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农民这一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更是远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为提高生活质量,改变生存现状,许多农民选择外出务工,其中部分人的孩子也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农村,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他们即构成了边疆农村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在没有父母的关爱之下,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之下引发了诸多问题。
(一)学习问题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而远在外地的父母又很少能监督到孩子的学习,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每天上课只为应付老师,放学只知玩乐,做作业也是敷衍了 2 事,有的孩子甚至有着一种“读完初中就去打工”的思想。这样学习成绩又怎么会好呢?
此外,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要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二)生活问题
1、缺乏亲情关怀的生活。
一方面,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而又不能在精神方面给孩子更多关怀,因此他们总是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电视、手机、网络等媒体给留守儿童造成很多不良影响,他们在金钱满足,而情感又匮乏的情况下,很容易做出一些不合情理的事,有的甚至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在缺乏亲人的正确引导的情况下,有的孩子在心理上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对父母、同学、亲人的关爱,只一味的向家人索要爱,而从不会对别人付出爱。更有甚者竟跟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恶意冲撞,大打出手。
2、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由于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由祖父母或亲友临时监护,这些监护人有的出于对孩子的溺爱,有的认为孩子毕竟是别人家的,担心说多了、骂多了会引起很多麻烦,所以大多都是放任孩子想干什么就 干什么,该做的不该做的都放任不管。这就造成像吃饭、穿衣、梳头、洗脸、铺床、整理衣服和用品,打扫房间、缝扣子、系鞋带、洗鞋袜等比较简单的日常生活技能,在幼儿大班阶段就应该掌握。然而在已上到二、三年级的孩子中,也只有半数儿童能做到其中几点,即便是四五年级的学生中还有好些方面没能做到。在他们看来,这些习惯是长辈应该做的,从没有考虑到自己也应尽到责任。
2、缺乏隔代管教的艺术。
留守孩子的监护人大多是爷爷奶奶级的亲人,在孩子们心目中总是天真地认为,我是父母生的,房子是父母盖的,饭是父母给吃的,对爷爷奶奶很难认同,83% 的孩子与现在的监护人关系紧张。有的甚至对爷爷奶奶不敬,经常和爷爷奶奶吵架。在我们班甚至还出现过打骂父母或爷爷奶奶的事例,情况非常严重。
爷爷奶奶们也有想法:子女把孩子托付过来,只要确保,吃饱穿暖不出事,至于教育孩子的事,自有学校包揽,一代管一代,隔代可以少管或不管。在监护工作中容易出现两个极端:极端溺爱与极端粗暴。加上老人们已年老力衰,子女外出丢下的家务要干,家禽、家畜要饲养,身心本已疲惫,哪有精力再去过问孙辈,致使留守孩子,不受约束地干出一些不该干的事。有人说,天上最美的是星星,人间最美的是关爱。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的孩子,自然成了寂寞的花朵,与其他孩子也就不可能合群,欢乐的情感体验也就与他们失之交臂了。
(三)心理问题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对孩子的性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外出务工的父母及代理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这些变化。家庭关爱的突然断裂或缺位,留守儿童缺少与家人交流的机会,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如内向、孤僻、自卑、任性、冲动、多疑等。在工作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孩子都非常想念父母,由于长期想念父母而又见不到父母,严重缺少亲情沟通,久而久之这种思念便转变成怨恨或性格扭曲。此外,这也导致很多孩子只知单向的接受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整天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少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依赖性强,早晨没有家长喊不知起床,晚上没有家长陪同不做作业,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
(四)安全问题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监护人又忙于农活和家务,经常对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无暇顾及。因此,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经常邀约伙伴一起去水库、河边、砖厂等一些危险地段玩耍,有的甚至不惜逃课到这些地方去玩,这些都造成了非常大的安全隐患。网上曾经就报道过,放学不回家的留守女孩在去废弃的砖厂玩耍的过 程中被歹徒强奸的悲剧。
二、边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边陲,不通铁路,不通高速公路,交通非常不便利。当地小盆地(俗称“坝子”)与高山相间的地形更加阻碍经济的发展,很多热带农产品都无法运出大山,加之本地基本上没有大型工厂,经济的发展仍然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品低下。山区与坝区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均衡。很多山区农民进城打工或创业,他们的孩子大多都无法跟随父母一同进城,这就是造成农村大量留守儿童问题涌现的社会原因。
(二)家庭因素
前面我们分析了边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多种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所引起的,在家庭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家长对孩子抚养、教育的重要性的理解欠缺。
大多数家长认为必须给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但却忽略了其他重要方面,如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的教育都是学校的事,他们只负责给孩子提供物质满足。家长缺少与子女的沟通,完全不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到底要什么,缺少心理上的辅导、疏通。在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有家长这样说:“孩子交来学校就是要你们老师管的,在家我们根本管不了。”试问如果你自己的孩子自己都管不了,别人又怎么能够管得了呢? 而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给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他们往往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另一原因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上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大部分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家庭收入低下
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三)复杂的环境因素
社会充满了多种丰富多彩的生活元素,但同时也充斥着很 多不利于孩子成长的负面条件。网络游戏、色情影像、黑社会势力等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当成白的,把对的当成错的,进而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比如,抽烟酗酒好爽,奇装异服好酷,哥们义气拔刀相助是英雄,谈情说爱老婆老公成必须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上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三、边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对策
正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要解决好边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还得联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因素,这样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解决目标。
(一)认真落实家庭责任,提高父母教育认识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人社会化的指导者和践行者,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杯琼浆,因此我们应该明确家庭责任,提高父母的认识,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转变观念
家长应该改变原来“教育孩子只是学校之事”的错误观点,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正确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 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2、调整外出方式,找好监护人
家长应尽可量调整好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3、加强与监护人以及子女的联系
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 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加强学校管理,倾注教师关爱
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 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得到爱才是他们美化心灵的强心剂。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班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三)政府协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中小学也出现生源减少的现象。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江东乡中心校下属的许多小学都出现了生源的不断减少,有的甚至出现 “空校”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办学成本高、教育投资效益低的问题。为此,当地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均采取大量撤并中小学和精简师资的做法,以降低财政开支。但是大量撤并中小学给那些居住分散、离校较远的学生上学带来困难,尤其是父母进城务工的留守儿童的安全更加令人担忧。为此,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寄宿制学校可以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决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因此,在当前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要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在有条件且必要的地方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帮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
2.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章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生活环境主要可以分解为两类:第一类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同辈群体生活;第二类是社区及宏观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尽管学校生活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类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现、或直接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因此,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种种问题,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行齐抓共管。具体讲:第一,在进城务工农民较多的地方,积 极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各种各样的看护中心、寄宿公寓,给有不同需求的农民工子女提供不同的学习、看护和寄宿条件,对目前一些地方出现的“代理家长”、“抚养中心”之类的民间托管形式,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其职责,规范其行为:第二,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第三,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和大中专学生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以多种形式为留守儿童提供教育和生活支持;第四,政府的公安、文化、新闻、出版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教育和保护的责任。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帮助农村留守儿章的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应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一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别。
改革户籍制度并不在于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其核心在于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各级政府应切实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采取相应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折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为此应鼓励城市中小学降低入学门槛,接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这一方面可以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比重,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农村的孩子能够从小接受较为优质的教育,融入城市文明,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当前城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情况下,即使是城市里的薄弱学校,在农村一些乡村均可称得上是优质学校。因此,城市政府应允许进城务工就业农民的子女在指定的公办中小学就读,并一律免收学杂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的管理,应以流入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为主。每学期初,由学生家长或其他监护人持暂住证、就业证,相关证明材料向暂住地教育部门提出申请,由该教育部门向学生发放《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并就近安排到指定的学校就读。这些孩子进入公办中小学后,应将有正式学籍,并在评优奖励,竞赛活动,升学等方面和城里学生享有统一的权力和标准,以消除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所遭受到的歧视,为他们提供均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王殿卿,黄秀清.寻求学校德育新定位[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3]张 超.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刍议[J].贵州教育,2008(9).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关爱,性情孤僻、任性、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找不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
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2.学习成绩相对较差
父母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缺少了监督和家庭辅导,对儿童带来心理上的影响。部分家长持“学习无用论”的观点,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便外出务工,久而久之也不免会被同化。
3、容易产生行为偏差
义务教育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时期自律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和其他人的负面影响。代理抚养人管理监督不到位,一般采取迁就、认可的态度,造成行为偏差。
4.安全无保障
安全意识差,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部份住家偏僻学路途
较远,上学路途中缺乏成年人的陪护,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二、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从社会角度看
有些地区不执行国家的政策法规.如进城对务工人员子弟:要交纳借读费,办理各种手续,中考和高考回户籍所在地,须支付高昂学费。
2.从家庭角度看
父母长期外出,儿童除在心理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之外,也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失,从而影响到其学习成绩。
3.农村学校存在缺陷
由某些主客观原因。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对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周边环境,住宿条
件不够重视;也没有建立与其父母沟通信方式。
三、对策与建议
1.政府方面
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差距.二要强化政府职能作用,重视和加强对学生
关爱工作.三是综合整治校园周边娱乐场所以及社会治安环境
家庭方面
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2.学校方面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寄宿制度,其次要加强对其的心理咨询,三要加强娱乐、体育设施建设,并建立与学生家长畅通的交流渠道。
4.社会方面
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发挥社会的合力作用。政府部门及其职能部门联合起来,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资金困难。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百里中心小学:李宏强
【摘要】: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主要根据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环境,安全、人格不健全、学习以及行为偏差等问题,对学校、家庭、社会如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提出了一些实施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由来与界定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所以,那些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但是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而无法亲自照顾,这样的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就是农村留守儿童。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截止目前中国农村现有流动人口过亿,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因此,中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数量也大幅度增加。全国妇联课题研究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占儿童总数20%以上,他们大部分由隔辈人监护,还有2%-3%的留守儿童独自生活,处于无人监护的状态。全国妇联数据更显示出,中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数量目前已超过4000万。针对农村这种较为普遍的留守小孩的现象。长期从事儿童社会化研究的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周宗奎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存在是人口城市化过程、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这一些留守儿童正在承受人口转移给他们自身健康成长带来的不利影响,生活在一个不健康的成长环境里。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都身处经济不发达地区,对外界的了解绝大部分也只是从课本和电视上而来,新鲜事物知道得很少,其安于现状的心理超乎想象。他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教育经费紧缺、来源单一,教学设施缺乏,师资水平普遍不高,且流失严重。在兼顾沉重的教学任务和生活负担的同时,教师无法全面地照顾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虽然有些学校也实行的是寄宿制教育,但是由于经费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寄宿条件令人堪忧。由于父母的外出打工使他们失去直接的监护人,一定程度来上说也是失去了父爱母爱。父母外出,将子女的监护绝大多数托付给年迈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者寄养在亲戚家中。由于是隔代抚养,祖辈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一般都在50岁左右,无论从认知代沟还是心理代沟都比较明显,老人文盲率超过80%,根本无法对其进行学习辅导,时代的巨大差异又使之不能在日常生活接触中对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人格上的培养。因此,祖辈们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她们监护时,就更显得力不从心。他们只能是将孩子的成长教育完全托付给学校部分监护人连孩子在校读几年级几班,班主任姓甚名谁都不知道,还谈何与学校建立联系,谈何家庭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
1、安全问题。留守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学校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学生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如在重庆市奉节县公平镇大寨乡,80%的学生反映曾在上学放学的路上突然遭遇山石坠落的险情。
2、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打工家庭孩子缺少家庭的亲情关怀,常年难与父母团圆(有的孩子甚至4-5年没见过父母),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方面的问题。据访谈的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反映,一般而言,父母长期在外的儿童在心理上大致上有这样两个倾向:首先,一些平时就好动,调皮的学生因为父母外出,就自己“开笼放雀”,无人能管,变得大胆放肆。同时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对留守儿童,心里面都存在一点怜悯之情,对于他们的要求一般都是有求必应,这样,最容易使儿童产生别人都是围绕着他们转的骄傲思想。留守儿童在家里犯了错误,祖辈们也不敢贸然批评他们,常常迁就他们,饶恕他们,久而久之,这部分留守儿童就变得任性和骄横跋扈了。其次,也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尤其是父母双方外出后产生一种失落心理,觉得没有归属感,他们往往不爱说话,不愿和别人交往,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上很容易走上极端,产生性格扭曲:(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容易掉眼泪。(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甚至憎恨他们。
3、学习问题。留守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变得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同时由于缺少家庭对他们学习的监督,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应付了事,有的干脆不做不交作业,导致成绩直线下滑。据有关调查显示,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都较差,倒数几名的大部分也是留守学生。更令人担忧的是新的“学习无用论”在他们心里滋长,他们认为以后不管学历如何都是出去打工的,那现在学习好坏就无关紧要了。
4、行为偏差。留守儿童的日常行为一般都存在问题。一是学校的要求他们很难认真做到,比如,按时上课,按时完成作业等等。二是在学校里受不得一点委屈。特别是在班上和同学发生冲突时,往往喜欢去占上风,要是没有占到上风的话,就会想方设法去报复。三是语言不文明,行为粗野,基本的日常文明礼貌规范都不遵守。有部分留守学生,由于家庭教育是一片空白,长辈们只管吃的饱,穿的暖,其他的一切都希望学校来管。不管孩子在家里多么不守规矩,多么横行霸道,他们都能忍让和迁就。这部分学生在学校违反学校纪律,不服管教,总是大事不犯,小事不断,骂人,打架甚至是斗殴。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实施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大问题。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促进其健康成长关系到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家庭和全社会都应明确责任,强化举措,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和管理。
(一)健全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农村留守学生中的积极作用。
1、建立留守孩子档案和联系卡制度。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要记载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法等。第二,班主任要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比如:学习情况、行为习惯、情感、能力的发展等等。
2、建立关爱留守孩子责任帮扶、交流制度。签订承包责任书,组建“代理家庭”。让孩子充分享受到家庭的温暖。
3、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使学生养成好习惯,以及时解决“留守儿童”成长中出现和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其塑造健康心理,逐渐引导他们制定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明辨是非、美丑、真伪、善恶,抵制外界不良风气的能力。例如,重庆市丰都县在14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亲情聊天室”。“亲情聊天室”还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和心理辅导老师,700多名留守儿童通过“亲情聊天室”每周能与他们的父母通电话或者视频聊天。
4、加强与留守孩子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学校要向留守孩子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设立亲情专用电话,鼓励学生经常写信与家长联系,学校和班级定期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要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通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了解留守学生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二)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三)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必须把它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构建父母子女沟通机制,铺架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交流的桥梁。相关单位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学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建议有关地方开设“留守儿童”家长热线机制,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2、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不仅在学校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还可以号召一些家庭帮助学校,做留守儿童的“代理家庭”,营造真切的亲情的氛围。
3、构建基层社会呵护机制,让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落到实处。乡镇、村(居)委会要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里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小结
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积极响应十七大的号召,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思考
[摘要]儿童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每个家庭都努力为儿童的成长提供自己最大的努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每个儿童健康成长的保障。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其教育问题常常被忽略。本文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法,有助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 问题 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生活在农村,父母一方或双亲都在外务工,由祖辈照顾或托付给亲戚、朋友照顾的未成年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这个环境下对未成年孩子的教育。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父母和代理监护人普遍存在家庭教育意识淡薄的情况,具体表现为:
1.亲子教育结构发生变化。一般正常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主要教育者,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无法接受完整的家庭教育。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导致家庭教育的缺位。
2.代理监护人教育意识淡薄。现在的留守儿童大多在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留守儿童父母由于生活所迫外出务工,把孩子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看护。爷爷、奶奶作为监护人,年龄较大,文化层次低,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孩子指导,有的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且家务繁多,影响孩子学习。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
留守儿童家庭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偏差,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有的是隔代教育,有的是寄养教育,有的是单亲教育,他们多数都不能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要么过于严厉,要么过于溺爱,容易采取极端的教育方式,不利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
(三)教育内容存在不平衡现象
教育内容是除去教育者和教育方式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没有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则整个家庭教育也是不合理的。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教育内容常常出现失衡现象,主要表现在:
1.重视“智教”,忽视“德教”。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使得孩子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易形成完善的人格,极易走向道德败坏的深渊。
2.重视孩子“物质文明”,忽视孩子“精神文明”。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和代理监护人一味地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要,然而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却缺乏了解,不能及时对孩子的精神需要给予关怀,导致留守儿童精神空虚,感到孤独,没有安全感。
(四)留守儿童自身问题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不可避免涉及留守儿童自身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1.生理方面。留守儿童处于生理发展阶段,没有父母的照顾,普遍存在身体素质差,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青春期叛逆等问题。
2.心理方面。留守儿童多数心理上存在内向孤僻的特点,与人交往异常敏感,做事也非常消极,容易走向抑郁和自我封闭的极端,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留守儿童教育对策分析
根据留守儿童突出的教育问题,通过分析,结合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一些解决办法,尽可能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家庭方面
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方面的问题,需要对症下药,不仅要解决教育者自身问题,还要对教育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整,从整体上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首先,增长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知识见识,经常开展社区教育,聘请专家或专业教师进行讲课,让留守儿童监护人不断学习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其次,改变以往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不仅要单向教育孩子,而且要多从孩子角度了解沟通,与他们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最后,改进教育内容,不仅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也要重视道德素养的教育,多为留守儿童准备一些适合他们的心灵刊物,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师是学生在校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主导者,对学生的影响是最为突出的。关心和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和内心世界是一个优秀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教师应该增强对留守学生关怀的责任意识,给予每一位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帮助,重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与他们的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定期进行家访,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毫?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是社会的一分子,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必然离不开社会的影响。社会、学校和家庭有效结合,对于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效的。社会这个大环境必须为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我们可以通过以村为单位,建立帮助留守儿童的相关组织,对村里的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并提供帮助,定期组织开展有关娱乐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召开监护人交流会,及时反映问题;采取结对帮扶措施,如与大学生及社会人士建立关系。我们要真心实意地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从心灵上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驱除他们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追求。
三、小结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当前已经逐步发展成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只有认真分析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积极应对,对症下药,才能确保农村留守儿童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下成长。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
随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问题,特别是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国家的和谐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本乡镇近百名留守儿童家庭的实地走访,并结合对我县一些中小学的调研情况进行分析:
1.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1.1 留守儿童数量大,增加教育压力
据最新的数据统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指14周岁以下的儿童)约为1 980万人,流动儿童为农业户口的约有1 000万人。仅淮安市就产生了近16万的留守儿童,其中父母都在市外的0-14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52675人,祖辈照料的43188人,其它亲朋照料的8731人,无人照料的756人。大部分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突出,教育状况令人堪忧。
1.2 智育:学习积极性低,成绩不佳
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做事心不在焉,应付了事。据调查,部分留守儿童的回家作业因无人监管完成得不好;多数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后成绩明显下降。一位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骆老师介绍,他所带的班级43名学生中,留守儿童竟占八成,其中80%的学生学习成绩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其中超过30%的学生属于“差生”。
1.3 心理教育: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家庭教育的突然断裂或缺失,许多留守儿童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等问题。可以想像,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更是障碍重重。心理教育的欠缺产生的心理问题,给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1.4 体育: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1.5 德育: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全方位的监管教育,留守儿童极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加之祖辈的溺爱,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待人处事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和冲动性,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
1.6 教育方式:隔代监护,职责物质化
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他们对孩子比较纵容溺爱,通常是在物质生活上给予满足,而在精神和道德上教育引导少,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上放任自流。有的监护人对待孩子迁就放任;有的漠视与孩子交流思想的要求;有的对待孩子粗暴,甚至漫骂、体罚。隔代监护往往不能提供健康的亲情交流环境,留守子女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
1.7 教育环境:安全隐患多,易受到伤害
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教育,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难教育”原因分析
2.1 社会改革急待深化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改变生存状况而外出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教育难的根本原因。
2.2 家庭情感缺失
亲子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幼年时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情感交流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这必然导致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内疚,常使用物质来补偿对孩子缺失的精神关爱,而孩子对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另外,被留守在家的孩子多半由祖父辈或亲戚代为监管,而监护人自身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逐渐地,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便也突显了出来。
2.3 学校教育的疏忽
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和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怀与呵护。然而由于农村学校教育理念更新不够,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即使有,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3.对策与建议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将长期存在的战略性问题,并且问题的严重性正在突显,政府,学校,社会,家庭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3.1政府保障
3.1.1设立留守儿童专项资金由于人口流动而引发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管理问题是地方政府新增的事权,政府应拨相应的专项资金。在村社可以建立更多的“留守儿童之家”,并在其中设立亲情热线,让留守学生与父母及时沟通,及时为孩子们传送温暖;设立谈心室,为有心理疑惑的孩子提供一个倾诉的窗口;采取疏导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设立专人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纠正其心理偏差,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
3.1.2深化制度改革,扫清制度障碍首先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弱化甚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改善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环境,使外出务工人员可以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权利和社会利益,在家庭经济可以承受的前提下让他们的子女能留在他们的身边就近上学。
3.1.3制定切实政策一是方便入学政策。为留守儿童到父母打工地入学提供方便,在城市农民工集中的地方开办农民子弟学校,提供随时转学、就近入学的条件。二是开办寄读学校,住宿由政府提供补助,学校配备专职的生活教师。三是建立留守儿童健康保障制度,定期给留守儿童体检、实行看病统筹制度。四是提供免费活动场所。如提供免费书屋、免费观
看影视片、免费进入电脑室、发放免费游园票、书券。
3.2社会关怀
3.2.1社会舆论影响社会媒体和舆论在社会文化中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因此要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社会媒体应该行动起来,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爱护留守儿童。
3.2.2开展多彩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对留守儿童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一是要通过假期探亲的方法,让留守儿童感受亲情和接受城市的信息,同时了解父母劳动的艰辛。二是要搞好留守儿童读书征文活动、组织留守儿童流动书库、进行留守儿童演讲、文娱、体育比赛,让留守儿童愉快地生活。
3.2.3执法部门营造优良教育环境留守儿童对是非辨别力不强,自制力差,容易误入岐途,这就要求执法部门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取缔非法经营的各种娱乐机构,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的管理,杜绝未成年儿童入内,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
3.3学校引导
3.3.1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改善学生饮食条件,优化其寄宿条件,只有生活条件真正得到了改善才能让留守儿童安心学习,有效地发挥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功能。
3.3.2办好心理课堂增设相关的课程,在为所有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充分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学校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因此学校应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健康课程,引导青少年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3.3.3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粗野、蛮横的方式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情绪与你作对。这不仅影响了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也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3.4家庭呵护
3.4.1加强沟通,增进情感外出务工家长尽量不要双双外出,实在无法克服,要双双外出的,要健全亲子关系,满足子女的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提高沟通频率,同时注意沟通内容不仅谈学习,更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让留守儿童切实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厚爱。
3.4.2指导孩子慎重交友“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特殊的监管环境,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文化的泛滥,留守儿童容易结交不良青年。
3.4.3引导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留守儿童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感情脆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只要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尽一项社会责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明天就会更美好、生活就会更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