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璀璨的世界文明
璀璨的世界文明
[摘要]人类文明史发展的一个主要动力源,是不同人类群体的文明之间的交往,而林林总总的文明交往之中层次最高因而意义也最为重大的,大概就是东西文明之间的交往了。作为东方民族人,我们不仅要了解东方文明,还需要了解西方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摇篮,在漫长的西方文明发展史中,它们曾放出璀璨的光芒,直至今天,它们仍以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人们。其中,古希腊的文学、古罗马的建筑与雕塑,更是世界闻名。古埃及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力,其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埃及的木乃伊与金字塔了。本文重在介绍这三种著名文明以及对三种文明的个人理解和收获。
[关键词]西方文明
古希腊文学
古罗马建筑与雕塑
古埃及木乃伊与金字塔
[正文]
古希腊文明
从地理位置上看,古希腊是指以爱琴海为中心的地区。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开源,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文学表现了希腊人对宇宙、自然、人生的理解与思考,其中蕴含着较为原始的精神、心理、情感等内容。外部世界的神秘莫测,大自然的不可驾驭,人生的变幻无常使他们形成了具有宗教宿命论色彩的命运观。古希腊文学反映了欧洲从氏族社会向奴隶制度社会过渡时期的现实生活,古希腊时代的英雄行为和重大社会历史变迁都能在文学作品中得以深刻地体现。
古希腊神话也是希腊文化的重要体现。古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也是西方世界最早的文学形式。古希腊神话的内容是一个广阔浩繁的系统,支脉派系庞杂,传说故事众多,并不完全一致,但它具有明显的家族色彩。古希腊神话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前者包括关于天地的开辟、神的产生、神的谱系、人的起源和神的活动等故事。古希腊神话里希腊有十二主神,分别是天神宙斯、天后赫拉、海神波塞冬、太阳神阿波罗、月亮神阿尔忒弥斯、智慧女神雅典娜、爱与美女神阿弗洛狄特、战神阿瑞斯、火与工匠神赫尔斯托斯、众神使者赫尔墨斯、农神得墨忒耳、灶神赫斯提亚。古希腊神话中的神祗像人一样,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神与人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永生,无死亡期;后者生命有限,有生老病死。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话和英雄都有很强的世俗性。英雄传说中的英雄都是神和人所生的后代,是半神半人的,具有过人的才能和非凡的毅力,都在某一个神祗保护下完成一番惊人的业绩,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展现了希腊人民对勤劳勇敢和英雄主义精神的赞美和向往。与中国神话零散、片段化、孤立、情节简单不同,希腊神话自成体系、完整、情节丰富曲折,具有非常大的魅力。古典希腊哲学是由古希腊哲人对生活的智慧的总结与思考,在希腊人看来,哲学和科学是同一个范畴。主要集中在辩论与质询的任务,是哲学的重要内容。古典希腊哲学对西方的哲学、科学和宗教的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古希腊有很多著名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古希腊文化是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我最喜欢的是古希腊神话。希腊神话的美丽就在于神依然有命运,依然会为情所困,为自己的利益作出坏事。他们和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会爱会恨,会嫉妒,他们不像其他神话中的神那样高高在上,毫无个性。
古罗马文明
古罗马通常指从公元前8世纪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于公元前1世纪前后扩张成为横跨欧洲、亚洲、非洲的庞大罗马帝国。古代罗马建筑是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了古希腊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凸显地中海地区特色,同时又是古希腊建筑的一种发展。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在今黎巴嫩)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的雕塑同古希腊是一脉相承的,而最有特色的作品是人物肖像雕塑。古罗马雕塑有几个特点:1.罗马雕刻艺术带有贵族气息,人物雕像大多以贵族、帝王为主;2.人物形象不及希腊生动、秀丽,而更多严峻、矜持的神情,但强调真实和个性;3.人物大多陷于凝神沉思中。代表作有屋大维像、佛拉维贵夫人像等。
古埃及文明
西谚曾说:“人类如果想要看到自己的渺小,并不需要仰视繁星密布的无限苍穹,只要看一看早我们几千年前就存在过,繁荣过,而且已经灭亡的世界古文化就足够了。”而作为世界古文明之一的埃及文明无疑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史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说到埃及,大家一般都会想到木乃伊。木乃伊,即“人工干尸”,干燥不腐烂的尸体。
那么,古埃及人为什么要把尸体制成木乃伊呢?原因有三: 第一、古埃及人认为人的生命有今世和来生两种,今世是短暂的,来生是永恒的。今世的死亡是来世的新生,但新生需要灵魂依附躯体,灵魂不死,但躯体是容易腐坏的,一旦躯体腐坏,灵魂也会随之消失。所以古埃及人把人死去留下的躯体制成不腐不坏的木乃伊,以使他来世可以获得永生。
第二、在古埃及神话里,世界上第一个木乃伊是地神塞布的儿子——奥西里斯。奥西里斯是人间的王,即埃及的法老,他带给人们幸福。可是他歹毒的弟弟,赛特,用计杀死了奥西里斯,奥西里斯的妻子——女神伊西斯守护着丈夫的尸体,直到她腹中的遗腹子荷鲁斯出生、长大,并且杀死了叔叔,为父报仇。后来,在神的帮助下,他把父亲的尸体制成了木乃伊,并使父亲复活了。传说复活的奥西里斯成为了阴间的王,他负责对死人的审判和保护人间的法老。所以,古埃及的每一位法老死后都会被制成木乃伊,以期望在阴间复活,然后得到永生。
第三、古埃及的法老为了巩固统治而大肆宣扬奥西里斯的神话故事,使人们相信法老是有神在守护的,谁要是反对法老,活着时会受到惩罚,死后也无法顺利通过死亡审判。
埃及人的宗教观念是相信人死后灵魂只是离开躯体漂泊于宇宙间,如果回归肉体就可以复活。因此埃及人十分重视棺材制作和陵墓建造,以祈求复活。所以埃及人十分重视保护法老和大奴隶主的尸体,不惜代价的建造陵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的由来。埃及有三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阶梯金字塔、弯曲金字塔。
学习世界文明史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学到了许多新的东西,了解了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发展进程以及几种著名的文明。如今的我仅仅学到了一些世界文明史的皮毛,还有更多值得我去学习、了解的内容。以后,我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世界文明,增长知识,而不仅仅满足于课堂学习。
[参考文献]《希腊神话故事》斯威布
《古埃及神话》康曼敏
第二篇:世界文明概论
1、比较三种主要古老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甲骨文字)的异同
2、从交通工具看社会的进步
在世界文明概论的时候我发现,人类在以往的5000多年里,长期在农业社会缓慢爬行,很不发达的交通业也使人们出行很不方便,因为人类还没有发明先进的交通工具。没有交往的扩大阻碍了文明的交流,也就阻碍了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
从三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开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的交通工具从农业社会交通工具:人力车,畜力为动力的马车,牛车,自然力为动力的帆船等发展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火车等再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以电力和内燃机动力为驱动力的电车,远洋轮船,飞机,汽车,潜艇等,最后二战后出现了以核动力为驱动力的核潜艇等。
先进的工具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交通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的距离不断的缩短,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扩大人们的活动范围,人类交往的新纪元就开始了,而交通发展的主要力量还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会有越来越多新型的交通工具被发明和使用;而越来越多新型的交通工具则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3、论述文字载体的发展演变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出现了很多文字,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而只有汉字不仅没有被取代,反而是源远流长,因此以下以汉字为例,论述文字载体的发展演变。
汉字起源于图画和记号,是中国汉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在中国出土的六千年前的彩陶上,刻画着许多重复出现的图画和简单的符
号,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大都认为,那就是中国文字的萌芽,在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中国人就开始了文字的创造。汉字大约有五千年上下的历史,我们现在看到的甲骨文,已是完全成熟的文字,到现在也有三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从古代到现代,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大约经过了三千年的演变过程。甲古文是古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产生于商代;金文是一种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通行于周代;篆书是通行于秦的文字;隶书是秦汉时使用的一种字体;楷书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是一直通行到现在的常用字体。
因此,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简化,弃繁就简,避难趋易。
4、论述四大文明古国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可以以其中一个或多个为例)
四大文明古国创造的科学技术成就,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它们都起源大河流域,这些地方自然地理条件都比较优越,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从而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其它科学技术,创造出伟大的古老文明。它们的科学技术都产生于社会实践,出现了青铜时代的农业实践模式,在数学、天文历法、工程学和手工业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同时,四大文明古国的科学技术成就远播世界各地,尤其是传到了希腊和地中海沿岸以后,在那里又创造出了更加辉煌的科技文明,不仅如此,它们的许多科技成就到今天还为世人所熟悉,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如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星期制,印度的佛教,中国的陶器,丝绸和针灸术等。因此可以说,现代科技文明是建立在四大文明古国的科技文明和基础之上的。
但它们毕竟都建立在农业自然经济的基础上,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在18世纪以后不约而同的落后于西方的资本主义文明。了解祖先所创造出的伟大科技成就,反思世界科技发展的历程,认识发明创造的规律,从而更加自觉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民族和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是我们今天义不容辞的责任。
5、简答希腊神话的基本特点
每一个不同时代的文化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希腊文化与以后的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相比,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种感性之美,或者叫和谐之美。这种文化首先给你的感觉是美,美是没有理由的,美是不需要原因的。美就是打动你的感官,使你马上感觉到一种愉悦、一种激动,甚至是一种狂欢之感,这就是美。希腊的神给我们的是一种感性的东西,在希腊神的面前更多感到的是一种愉悦之情。
希腊的神灵在肉体上和我们人一样,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比我们人更发达、更美。希腊神话有两个基本特点:神人同形和同性。
所谓“同形”就是神和我们一样,有着人的形态和肉体。希腊的神之所以被崇奉为神,不是由于他道德上的崇高,甚至也不是因为他比人更有智慧,而是因为他比人具有一副更加健美的肉体。男神之所以为男神,是因为他比男人更具有男性的特点;女神之所以为女神,也是因为她比女人更具有女性的特点。
正是因其美,所以人们才将其奉为神灵。第二个特点,即“神人同性”。“同性”就是说神和人一样,有着人的喜怒哀乐。神之所以为神,之所以美,之所以受到希腊人的景仰,也是因为他有着人的七情六欲。他也会像人一样,有肉体的需要,有欲望,而且他也会犯错误。
6、论述希腊神话对西方的影响
古希腊神话对古罗马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古罗马神话实在继承古希腊神话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随着希腊文化的深入,古罗马神话从内容到形式都经历了“希腊化”的过程。
在宗教文学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欧洲文学中,希腊的神话任务也出现在了文学作品中,如但丁的《神曲》。
古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最重要的影响在于神话中体现的这种人本精神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
古希腊神话经历了丰富的时代变迁和历史风云,几乎成为希腊乃至欧洲一切文学和艺术活动的基本素材,最后进入全欧洲的文化宝藏。今天西方的文学创作都在传世的希腊神话中汲取营养,这些令人心旷神怡或动人心弦的故事给了文学家们创作的灵感和源泉,给他们的作品增添了魅力和神韵。希腊神话必将一起绮丽的想象继续对西方文学起着重大的影响。
7、论述从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到爱因斯坦人们对于宇宙认识的发展进程
古希腊许多哲学家们相信宇宙本身包着一个球形外壳,地球居中。在此基础上,有的根据粗略的天文观测,有的为了数学方便,也有出自神学的需要,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学说,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认为地球是浮在水上的一个扁平圆盘。而阿那克西曼德第一个明确说出地球是一个球,居于世界的中央。公元前第五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费罗劳斯则设想宇宙有一个中心火焰。
但他们总跳不出地心说的框框。众说纷纭之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在地心说上提供了最重要的具体细节。这三人正是建造地心说体系的最主要的人物。
随着观测和实验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日益发展,其中有两次观念上的飞跃。第一次是从托勒密地心说到哥白尼日心说的飞跃,使地球从高居于宇宙中心的地位下降到围绕太阳运行的普通行星的地位,对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次是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飞跃,则使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相分离的绝对观念转变成为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相统一的相对观念,即没有物质运动的绝对时间(古往今来)和绝对空间(上下四方)是不存在的,宇宙就是一切物质运动的总体。选择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体系,对于正确掌握太阳系天体的运动学规律是至关重要的。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追究天体运动的原因,掌握包括万有引力定律在内的动力学规律。而第二次飞跃则直接关系到宇宙演化的问题。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已给出了动态宇宙的理论图像,包括宇宙的膨胀乃至大爆炸等,而从观测上和实验上不断地证实和发展这种宇宙图像,则是20世纪初以来日益完成的最重大的科学任务之一。这对于以现代科学宇宙观取代经典机械论宇宙观也是很有意义的。
8、解释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学说
“大爆炸理论”是伽莫夫于1946年创建的。
大爆炸宇宙学是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与其它宇宙模型相比,它能说明较多的观测事实。它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我们的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这一从冷到热,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很大的爆发。
根据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但是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存在的条件,它要么发生衰变,要么与质子结合成重氢、氦等元素;化学元素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
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度后,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结束。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当温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
9、论述霍金的时间旅行的三个猜想
(一)虫洞:穿越第四维的通道
虫洞就在我们周围,只是小到肉眼无法看见。宇宙万物都会出现小孔或裂缝,这种基本规律同样适用于时间。时间也有细微的裂缝和空隙,比分子、原子还要小的空隙被称作“量子泡沫”,而虫洞就存在于“量子泡沫”中。有朝一日,人类也许能够捕获某一个虫洞,将它放大到足以使人类甚至宇宙飞船从中穿过。
(二)黑洞:天然的“时间机器”
时间就像是一条河流,在不同的地段会有不同的流速,而这正是实现通往未来之旅的关键。比整个银河系还要重的超大黑洞可以更明显地降低时间流逝的速度。霍金说,这种超大黑洞就像是一部天然的时间机器。如果一艘宇宙飞船进入超大黑洞,在超大黑洞内执行5年任务,返回地球时会发现已过去了10年。
这种时光旅行方式的问题在于,接近超大黑洞的危险太大。
(三)光速:时空旅行的关键
如果我们想踏上未来之旅,那么速度必须快。如果能够建造出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那么宇宙飞船必然会因为不能违反光速最快的法则,而致使舱内的时间放慢。霍金设想出一艘大型极速宇宙船,其速度是人类历史上速度最快的载人飞船“阿波罗”10号的2000倍。在太空飞行数年后飞船将到达其最高速度——相当于光速的99%。在这一速度下,在船上待一天,就意味着在地球上度过一年。船上的乘客就是变相飞向未来,作出名副其实的时间旅行。
10、论述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发展及影响
(一)犹太教:苦难者的宗教
犹太民族产生于闪米牧羊部落一希伯来人,这是一个苦难而又伟大的民族。
首领亚伯拉罕将自己部落的神耶和华尊奉为万能的神主,将希伯来人视为耶和华的“选民”,神同他们订有契约,而犹太教就是从这个时候,在这种特殊的神学观念中产生的。
以后摩西在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过程中逐渐统一了以色列人的思想和步调,初步形成了犹太教的教规、教律与礼仪,这也是人类最早的法律之一,标志着犹太教的正式形成。
犹太教后来被波斯人统治,在此期间犹太教得到了重大发展,形成了犹太教圣经《旧约》。
犹太教造成了犹太人的民族独特性,这些独特性和犹太教的基本精神直接相关。人神契约使犹太人的宗教更倾向于理性,更倾向于对契约的反思与力践。宗教精神将商业传统溶入,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一块宝贵的精神沃土。宗教律法是先进的和有历史价值的。生存境地所造就的进取精神反映在犹太教的宗教理念之中,而他们表达的时候更多的采用了野蛮的征战。我们可以将古犹太精神概括为契约精神、商业精神、律法精神和征战精神的统一。
(二)基督教:天国之道。
以色列人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到“巴比伦之囚”时期,他们开始企盼先知们预言的“弥赛亚”,就是“受膏者”或“受上帝祝福的人”。
在罗马统治下,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因其经济地位不同而对罗马统治者持有不同的政治态度,犹太教分裂,兴起了弥赛亚运动这是当时基督教产生的思想基础。随着越来越多的非犹太教人被吸引到基督教的社团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义、组织制度和礼仪等。到2世纪中叶,基督教社团已从没有自我意识的初期阶段发展成思想上和组织上都具有独立形态的基督教会。
基督教为西方文化提供了精神、制度和物质的伟大贡献,同时为西方法治秩序的形成提供超验基础,也形成了相对于世俗权力及其利益的超验良知。
(三)伊斯兰教:信主独一。伊斯兰教兴起于阿拉伯氏族社会由部落到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时期。先知穆罕默德以“安拉是唯一的真神”为口号,提出禁止高利贷,“施舍济贫”、“和平安宁”等主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要求。伊斯兰教就是在这样一个转折的时刻诞生的。
它的兴起正是这些社会经济变动和政治统一要求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伊斯兰教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铲除了人们当中的—切腐朽的传统观念。消除愚昧,揭示宇宙万物奥秘的知识伊斯兰教对伊斯兰文化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第三篇:《世界文明》读后感
读《世界文明史》产生的几点思考和涟漪
五一期间选读了威尔·杜兰的著作《世界文明史》的部分章节,我不禁由衷地钦佩杜兰博士的对工作细致的精神与对历史的严谨态度。觉得该书文字通顺流畅、言简意赅;内容明晓流畅、栩栩如生,资料翔实、细致;评价客观;读起来觉得通俗易懂,毫无疲倦之感,真不愧为史学界的一大力作。
我拜读了这部著作“东方的遗产”、“凯撒与基督”、“卢梭与大革命”这些篇章的部分内容,这弥补了我在历史上的许多不足,实在使我感触良多,几乎读过每一章都有许多感想,激发起思维上的涟漪,无奈时间有限,加上自身认识和手头其他相关资料有限,我也不敢在老师面前造次,于是十分功利地选了关于对“中国与远东”中部分章节的读后感作为此次作业。哲学家的时代
(一)关于诸子百家的缘起
威尔·杜兰评价东周时期的社会**时说到“在四分五裂,异常混乱的情形下,中国的精神生活表现出了蓬勃的活力,困扰了历史家的通则。因为在这失秩的时代里,树立了中国语言、文学及艺术等的基础;建立了新生活,即经济组织和规定而获致新的安定;以及产生了新文化,这种文化尚未将传统的暴虐与帝国政府溶解于一炉,但却为中国精神史中最富创造性的时期的社会架构。”([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P453,东方出版社,1998年)在威尔·杜兰博士看来春秋战国时无疑是中国社会的一次大**,然而恰恰正是这个**的社会成就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发展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这似乎有违历史通则。这不禁让我对其产生了些许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诸子百家的兴起无疑是社会文化多元性的表象。然而缘何东周时期的社会动荡会成就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最高峰呢?最早对“诸子百家”的缘起作出解释的是西汉史学家和文化大家刘向,后来经其子刘歆的继承与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是说:在周朝“礼崩乐坏”之前,吏与师不分。换句话说,政府各个部门的官员便负责把有关这一部分的知识传下去。这些官吏和贵族诸侯一样是世袭的。按照这个理论,当后来周朝皇室失去权力时,官吏们也失去了原来的优裕地位,而散落民间,他们便以私人身份招收学生,传授他们知识。这时,他们已经不是“官”,而成为“师”。就在教师与官吏分化的过程中,兴起了诸子百家。(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P28,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刘歆甚至将各家具体出自于何种官吏都作了细致的划分,诸如:道家出自于史官,法家出于理官,墨家出于清庙之守等等。刘歆关于各家来源的解释和分类虽然有许多任意牵强之处,但是他在归类的过程中充分观察了政治和社会环境,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却是十分先进的,故我们不妨把刘歆的理论加以修正:周朝时周王室——诸侯——庶民构成了其社会权力结构层次,而只有特权阶级即周王室和诸侯才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正是这样他们才能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导,就是说他们当然地负起了引导社会知识文化发展的责任。然而当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时,社会制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预示着固有的政治权利结构发生重大的破坏,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诸侯由于战争或其他原因失去了土地和封号,降为庶民阶层;另一方面,也有庶民由于其某些专长或其他原因上升成为官吏,融入特权阶层,社会学上将其称之为社会结构性流动。(易益典主编,《社会学教程》,P30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各诸侯国为了强化其国力所实行的政治改革更加速了社会结构性流动的过程(事实上各国的政治改革都含有与“打破贵族世袭垄断政治权力”相类似的举措。著名的商鞅变法就是很好的例子),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知识的官方代表散落民间,包括贵族和原本以一技之长服侍君王诸侯从而获得世袭官职的官吏,这就是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礼失求诸野”。他们通过专门的知识或技能开馆收徒,以维持生计,并游历诸国以期达到其政治主张。他们不同的专长或者思想见解经过繁衍和发展逐步成为各种不同派别。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诸子百家”。
西周的分封制造成的分裂局面和小农经济“自己自足”的特性造成文化交流的割裂为文化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环境。尽管自秦代到清代的两千多年间我国社会始终没有摆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周期律,然而却未曾发生过诸如东周时期的社会结构变动,其朝代的更替不外乎洛克总结出的:“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暴君,然而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往往要在革命的队伍中不加限制地树立一个新权威,这使得革命常常陷入推翻了旧暴君而产生了新暴君的循环往复过程中”的规律范畴。每一次分裂到整合从来未曾发生社会结构性变动,也就是说中国在社会制度变迁的过程上原地踏步了两千年。可以说这与后来中国在大一统的环境下确立并强化的政治体制、文化结构单一体制有极大关系,统治阶层的一元化即君主集权的强化使得中国社会从统治阶层内部发生制度性变革的可能性大为降低;而文化结构的单一固定使得平民很难超越一种固有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中国的平民革命即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革命很难摆脱“洛克模式”的范畴。
(二)关于道家“出世”和思想的社会根源及其影响
在提到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最大的人无疑首推孔子,杜兰博士称其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P459,东方出版社,1998年),然而我们往往会发现中国人通常的行为准则常常与儒家所要求的相去甚远。我们在谈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时,宗教对其的影响往往是不可估量的,直到今天对中国民众影响最大的仍然是印度传来的佛教,然而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印度固有的已经大不相同,其蕴涵的哲学思想与个人的修行方式却接近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中国化的佛教或道化的佛教。这其中表现得最典型的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禅宗”,它实际上是道家哲学和佛学两家精妙之处的汇合(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P182,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这里需要指明的是道教的哲学思想与道家思想是有差别的,实际上道教的哲学思想中综合了道家和阴阳家两种思想。
道家学说和道教在汉初和宋代分别达到了高峰,加之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带动影响使道家学说对中国民众的影响不可谓不深,最重要的原因是道家的学说与中国小农经济的经济结构异常相衬,这使得中国农民的思维方式往往与道家学说“暗合”,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更加深对中国农业经济的认识:中国人口分布自古就呈现区域性密集的态势,中国的人口密集区就造成中国精耕农业最主要的条件。精耕细作的农业以大量集中的劳动力放在小农庄上,以大量的劳动力来应付季节性的年)。由于土地产量有限,更加之实物田赋和各项田租,使得农民手中的可用来交换剩余粮食不多,而当土地霜冻期无法耕作时,短期农闲产生的剩余劳动力可以化为农舍工业的人手。而农舍工业的产生排斥了城市作坊工业,大大减缓了城市化的进程。农业本位思想催化出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得“中国精耕细作的历史背景,则是政治力量毁掉城市,毁掉作坊工业,毁掉私了家经济”(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P22,新星出版社,2006年)。这就促成了中国“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其自己自足的特性决定了其封闭性和隔绝性,这就为道家的“出世”思想提供了有利的背景和基础。
威尔·杜兰在 “古博真人”一章中关于老子的记载有:“但当人类获取„知识‟后,生活因种种机巧发明而变得繁忙复杂,心灵与道德的纯真也将失落殆尽……识见高远的人将规避城市的复杂,逃避腐败的文明,逃脱衰微的法令迷宫,而隐于大自然之中,没有城镇书籍、污吏以及徒劳的改革者,反可以游目骋怀,自寻乐趣。……”的描述。由此可见,老子的“出世”思想来源于其“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绝学无忧”的观点,我们很难评价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至少事实证明他的这种观点对于个人养生还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这个观点还可以推导出他“清净无为”的思想。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确实是统治者的梦想,西汉初期的社会经济复苏和繁荣正是“无为而治”的一次成功实践,事实上政府尽量减少以行政手段进行直接干预作为管理方式并取代以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被证明为是一种十分良性的管理模式。
然而我们民众持有的不完善的“出世”思想使之常常遇到社会不平等现象就“高高挂起,事不关己”、及其缺乏公民意识等特质历来为杂文家所批驳,梁淑溟先生评价中国文化有“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的特质,并举例说明国人圆滑:“中国人在相争之两造间,若一方先动武,旁观者即不直其所为;虽于本来有理者亦然。因情理必从容讲论而后明,一动武即是不讲理,不讲理即为最大不是。”(梁淑溟,《中国文化要义》,P245,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面对时间的不平等,我们通常表现出的并不同于印度那样的麻木并安于接受,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超然并把期望寄希望于来世,也不像基督教传扬的要行善于天下。通常中国的品德高尚之士会选择逃避社会现实,并独善其身的方式,这是中国君子的共性,他们傲然于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就好比与在春季开放的绝大多数花朵不同,菊花在秋季才绽放,故就连中国社会品德高尚的人士也往往对公众生活及社会公益事业态度漠然,鲜有会投身于社会公益,有投身于公益事业的也会常常因其行为违背其所处的社会群体的常规,而被视为“越轨行为”加以排斥。
革命与更新
“世界上曾有过巨变,唯有远东不变;现在远东却无所不变。这个最保守的国家,突然变成仅次于苏俄的一个最彻底改革的国家,它正以无比的毅力去破坏曾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些风俗和制度。这不仅仅表示这个自1644年所建立的朝代的结束,这是一种文化的蜕变。” 威尔·杜兰如是评价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中国([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P552—P553,东方出版社,1998年),如果说东周的分封割据局面促成了中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次社会大变动,那么清末的变革就算得上是第二次社会大变动,并且直到今天社会结构变动的余波尚在,或者说这样的社会变动还没有完全结束。
比较两次社会变动与中国其他时期的分裂和社会动荡,实际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首先,社会危机爆发的起点首先出现在社会统治阶层内部,也就是说变革的开始阶段都是自上而下的。分封制为日后的分裂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促成了文化上的多元性和地域性,而在各诸侯国内实行的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往往都含有打破统治阶层世袭制的措施,这其中又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其“按军功授予官职”的措施实质上打破了贵族对官职的垄断,使平民也有可能融入社会上流阶层。而清政府在清朝末期对“科举制”的变革实质上打破了对固有的人才选拔制度,成为了清末民国初社会结构变动的开始,唯一不同的是相比较前者,后者的变革有很大程度上是受外来因素的影响。第二,两者都打破了固有的社会流动模式,形成了大规模的社会结构性流动。很显然,固有的社会体制的重构,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动必然会带来社会的结构性流动。所谓的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社会结构变化而引起的大规模的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动。(易益典主编,《社会学教程》,P30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根据这个定义的理解:这种类型的社会流动必然是涉及阶级、阶层的转移和流动,也可以说流动是由于阶层结构的变化引起的,而流动本身也将引发新的阶层或阶级结构的形成。东周时期表现出的是贵族对权力垄断的打破,这在文章前面已经有了阐述。而在近代中国则表现的是“传统的士到现代的知识分子的社会大转变”。(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二十一世纪》,第6期,转自罗志田:《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摘自思文网),随着科举制的废除处于社会结构中心地位而居“四民之首”的士不仅逐步完成了到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转变,而且其本身也失去了其原有的社会中心地位,随着这些人的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由于较早接受新思维而被排除在社会主流阶层之外的那些新知识分子,以及学识和身份都处于新兴的城市与衰落的乡村以及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小知识分子,四川大学历史学教授罗志田将其称之为“边缘知识分子”,按照罗志田的理论“边缘知识分子”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科举制的废除“科举制废除的当时就断绝了已成年而尚未“进学”的大量读书人成为士的可能。在新教育体制下,任何读书人到了一定年龄还未跨入知识分子阶层,就已不再有希望。从清季到今天,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容量与同时期中等教育的毕业生数量相比,一直相当微小。从这个视角看,近代教育的开放性是不及以往的。在传统的读书做官心态影响尚大(意味着大量的人要走读书之路),而高等教育机构的容量又甚小的情形之下,势必产生大量的边缘知识分子。”(罗志田:《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摘自思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三,二者都引发社会制度的重构。并产生了新生的社会阶层。正如前面所说的,两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新的知识阶层。第四,在两者所处的不同时期中国社会都没有一个主导性思想,或者说缺乏一个完整的主流社会文化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派众说纷纭,互不相让。同样的,在近代中国,随着“西学东渐”,主要是公费及自费出国“以期寻求救国图存之道”的留学生带来了大量的且互不相同的西方先进思想,加之旨在推翻“封建礼教”的“新文化运动”严重冲击了两千多年植根于国民(主要是知识分子)心中的儒家思想,原先的主流思想受到抨击,不能发挥其核心作用,这更为多种思想文化的兴起提供了条件。运用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又译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来解释就是:当一个社会因规范丧失了制约的力量,那么原有的社会将出现行为规范、文化价值体系处于全盘解组的混沌无序状态。(文军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P75,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而这个时候的中国的传统思想已经或逐步地丧失了其原来的控制作用,整个中国文化也相应地呈现了无序的状态,这为各种西方学说在中国的兴起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一时间,“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基尔特工读主义”等等“主义”交相辉映,引发了中国思想界的又一次学术争论高峰。正如威尔·杜兰所说的:“他们研究西方的哲学,失去了对祖国宗教的信心,他们在这种教育和新环境的鼓舞下,崇尚急进的思想,而反对祖国的旧文化。年复一年成千的这些急进的青年回到了中国,他们不满于他们祖国改革的缓慢和物质的落后,在每一个城市种下了怀疑和革命的种子。”([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P550,东方出版社,1998年)
可以说,这两个时期的这些共同特点是促成中国思想界和社会制度巨变的重要原因,只是在谈到后一个时期时,我们还要考虑到外来因素的影响,然而一切问题的内因都是促成其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正如汤因比所说的:“内部力量是一个国家、民族和一种制度存亡的决定性因素,如果真要考虑到其外部力量的作用,那也仅仅只是在它快要断气之前给予它致命一击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世界文明史》是一部揭示人类文明遗产的旷世巨著。它几乎涵盖每一时代,每一国家,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哲学、历史、教育、艺术、音乐、科技等领域。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明史也就是世界通史。过去的世界通史强调的是短时段的东西,政治事件,伟大人物,后来又加上了经济形势、文化情况等比较稳定的东西。文明史不同于世界史,就是它所研究的单位是各个文明,是在历史长河中名文明的流动、发展、变化。
随着许多原业落后的农业文明转变成为工业文明,他们在经济上、文化上的地位也会越来越突显出来。不但原有的一些古老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成长为现在的强势文明,而且随着经济的进步,工业化的发展,还会有原来弱小的文明成长壮大,成为新的重要的文明。所以虽然有着全球化的发展,但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世界依然是多样性统一的世界,依然是各文明共处的世界。
东周时期的社会**时说到“在四分五裂,异常混乱的情形下,中国的精神生活表现出了蓬勃的活力,困扰了历史家的通则。因为在这失秩的时代里,树立了中国语言、文学及艺术等的基础;建立了新生活,即经济组织和规定而获致新的安定;以及产生了新文化,这种文化尚未将传统的暴虐与帝国政府溶解于一炉,但却为中国精神史中最富创造性的时期的社会架构。”在威尔?杜兰博士看来春秋战国时无疑是中国社会的一次大**,然而恰恰正是这个**的社会成就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发展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这似乎有违历史通则。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诸子百家的兴起无疑是社会文化多元性的表象。然而缘何东周时期的社会动荡会成就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最高峰呢?最早对“诸子百家”的缘起作出解释的是西汉史学家和文化大家刘向,后来经其子刘歆的继承与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西周的分封制造成的分裂局面和小农经济“自己自足”的特性造成文化交流的割裂为文化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环境。
尽管自秦代到清代的两千多年间我国社会始终没有摆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周期律,然而却未曾发生过诸如东周时期的社会结构变动,其朝代的更替不外乎洛克总结出的:“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暴君,然而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往往要在革命的队伍中不加限制地树立一个新权威,这使得革命常常陷入推翻了旧暴君而产生了新暴君的循环往复过程中”的规律范畴。每一次分裂到整合从来未曾发生社会结构性变动,也就是说中国在社会制度变迁的过程上原地踏步了两千年。可以说这与后来中国在大一统的环境下确立并强化的政治体制、文化结构单一体制有极大关系,统治阶层的一元化即君主集权的强化使得中国社会从统治阶层内部发生制度性变革的可能性大为降低;而文化结构的单一固定使得平民很难超越一种固有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中国的平民革命即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革命很难摆脱“洛克模式”的范畴。
在提到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最大的人无疑首推孔子,杜兰博士称其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然而我们往往会发现中国人通常的行为准则常常与儒家所要求的相去甚远。我们在谈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时,宗教对其的影响往往是不可估量的,直到今天对中国民众影响最大的仍然是印度传来的佛教,然而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印度固有的已经大不相同,其蕴涵的哲学思想与个人的修行方式却接近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中国化的佛教或道化的佛教。这其中表现得最典型的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禅宗”,它实际上是道家哲学和佛学两家精妙之处的汇合。这里需要指明的是道教的哲学思想与道家思想是有差别的,实际上道教的哲学思想中综合了道家和阴阳家两种思想。
道家学说和道教在汉初和宋代分别达到了高峰,加之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带动影响使道家学说对中国民众的影响不可谓不深,最重要的原因是道家的学说与中国小农经济的经济结构异常相衬,这使得中国农民的思维方式往往与道家学说“暗合”,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更加深对中国农业经济的认识:中国人口分布自古就呈现区域性密集的态势,中国的人口密集区就造成中国精耕农业最主要的条件。精耕细作的农业以大量集中的劳动力放在小农庄上,以大量的劳动力来应付季节性的需要。
老子的“出世”思想我们很难评价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至少事实证明他的这种观点对于个人养生还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这个观点还可以推导出他“清净无为”的思想。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确实是统治者的梦想,西汉初期的社会经济复苏和繁荣正是“无为而治”的一次成功实践,事实上政府尽量减少以行政手段进行直接干预作为管理方式并取代以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被证明为是一种十分良性的管理模式。
第四篇:童年璀璨
童年璀璨·星光闪耀 ——读《我们班的小童星》有感 阳光姐姐小书房推出新书《我们班的小童星》啦!一放暑假,我马不停蹄的书店奔去,飞快的买走了这本书,因为我好久都没等到阳光姐姐的新书,等了一学期都没等到呢!
回到家,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不禁为王琚的童年感慨。
这本书以杨自热为主角,写了他们班的“可爱妹妹”王琚因拍摄一部电视剧而一举成名天下知,而在这同时,王琚也渐渐被娱乐圈吞噬,变得成熟,骄傲,自大。以前那个被杨自热称为人见人爱,乖巧可爱“可爱妹妹”的王琚永远消失了,杨自热有点不想接受这个事实,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见宁佳心妈妈语重心长的话:娱乐圈是险恶的,带给孩子的伤害非同小可,不应该让孩子过早进入娱乐圈。
“不应该让孩子过早进入娱乐圈。”,这句话一直在我心中荡漾。
是啊,每个小孩都应该有童年,快乐的童年!不应该因为某些因素而被打扰!快乐就是快乐!童年就是童年!快乐的童年就是快乐的童年!
我终于明白阳光姐姐写这本书的用意,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在此,我呼吁所有的家长不要让您的孩子过早的进入演艺圈!
“娱乐圈是险恶的,带给孩子的伤害非同小可,不应该让孩子过早进入娱乐圈”!
第五篇:拾金不昧童心璀璨
拾金不昧童心璀璨
六月二日,孩子们还沉浸在儿童节的欢庆气氛中。大街上游人如织,处处张灯结彩,游乐场上孩子们洒下一串串欢声笑语。而一个穿着白色连衣裙的小姑娘却站在老城老街的出口旁的岔路口上焦急地转来转去。只见她手上拿着一个黑色的皮夹,像是在等待什么人。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小姑娘还是皱着眉头,站在路口的花坛边等待。原来,她在这个路边捡到了一个皮夹,里面有一大叠现金和好几张卡。她想失主一定非常着急,于是决定在这里等候,等候皮夹的主人,好亲手交还给他。
终于,一个穿着休闲装的四十岁左右的男子急匆匆地从远处跑过来,在这个三岔路口四周转来转去,像是在寻找什么。小姑娘把皮夹悄悄地收在自己的装舞蹈鞋的挎包里,走上前去问道:“叔叔,您在找什么呢?”只见那位叔叔焦急万分地说:“小妹妹,你看见一个皮夹了吗?黑色的,里面有四千多元钱和几张银行卡?”小姑娘略一沉思,问道:“叔叔,您记得住自己的卡号吗?”“记得住,是„„”小姑娘用心一听,再悄悄地与皮夹里的卡号一对照,完全吻合,看来,他就是真正的失主。于是,小姑娘呼唤正要失望离开的叔叔,把皮夹郑重地交给了他,并一本正经地说:“叔叔,以后可要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哟!”说完,小姑娘蹦蹦跳跳地
跑开了,头上的蝴蝶结在夕阳的映照下闪闪发光。“你叫什么名字啊?”叔叔大声问道。“我是一校学生!”清脆的童音像山间的清泉流淌。
几天以后,一封感谢信送到了汉丰一校的校长办公室:感谢汉丰一校的学生,拥有一颗拾金不昧的美好心灵,感谢汉丰一校的教师,教育出如此心灵高尚的学生,感谢汉丰一校这一片沃土,让拾金不昧的精神发扬光大。一校的孩子,你是我们开县是骄傲,是我们帅乡的荣耀!
这个小姑娘就是汉丰一校三年级八班的张柯同学,皮夹是她去练习舞蹈的路上捡到的。张柯同学的班主任杨老师介绍说,张柯一直是一名优秀的小学生,不仅学业成绩优异,而且爱好广泛,特长突出,常常代表学校演出舞蹈节目,更重要的是她拥有一颗充满爱的心灵,热情大方,乐于助人。尽管她家境不富裕,母亲又在去年生了一场大病,至今还未痊愈,她还是像一只可爱的画眉鸟,在汉丰一校这一片充满爱与希望的森林里自由歌唱。张柯拥有这样美好的品德除了学校教育外,她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功不可没。得知张柯这一光荣事迹后,全校同学都为之鼓掌,为之振奋:向张柯学习,做一个拾金不昧的好孩子,这一粒光辉的种子,已经悄悄地播种在每一个一校孩子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