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告颜色的心理效应及运用
广告心理学
论文题目:
广告颜色的心理效应及运用
广告颜色的心理效应及运用
前言:
人类对色彩认识是大自然所赋予的, 自然界丰富的色彩有其不可改变的规律。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世界万物与色彩紧密相关。环顾四周,各种各样的色彩立刻映入眼帘。它丰富的表现形式,也使它具备了各种存在的意义,同时作用于人的心理,发挥着神秘的心理效应。
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的眼睛所引起的视觉经验。在日常生活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颜色。广义的颜色包括非彩色(白色、黑色和各种不同程度的灰色)和彩色(红、橙、黄、绿、青、蓝、紫);狭义的颜色仅指彩色。红、绿、蓝是三种基本色,其它颜色均可由这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广告的三种基本颜色是红、黄、蓝。在电子技术和印刷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彩色在广告中的运用已经相当普遍,甚至连一直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的报纸广告,彩色的运用也越来越常见。色彩心理学价值日常生活中心理状态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观察到所得的颜色因素的影响,即形成心理颜色视觉。人常常感受到色彩对自己心理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作用,左右我们的情绪。而色彩的心理效应发生在不同层次中,有些属直接的刺激,有些要通过间接的联想,更高层次则涉及到人的观念与信仰。
广告的三种基本颜色是红、黄、蓝。在彩色被运用于广告之后,人们一直就很重视彩色的作用及彩色运用效果的研究。美国广告学家T.B.斯坦利曾经归纳认为彩色在广告中具有如下作用:
①吸引人们对广告的注意力;
②完全真实地反映人、物和景;
③强调产品和宣传内容的特定部位;
④表明销售魅力中的抽象质量;
⑤使广告在第一眼就给人以良好的印象;
⑥为产品、劳务和广告主本身树立威信;
⑦给人们记忆里留下更深的印象。
科学家、心理学家在研究人对颜色的心理效应时发现, 有的颜色使人清醒, 而有的颜色能催人入眠, 有的可以让人增进食欲, 有的则叫人怒气冲冲, 于是有了“感情色彩”之说。
如纯色的红、橙、黄叫兴奋色, 纯白的蓝叫沉静色, 还有活泼色, 忧郁色等等。加拿大艾伯顿大学生物学澳尔法特教授证明, 红色布景使人心跳速度和血压升高70%, 因此心脏病患者本能地讨厌红色。国外一些药厂对药品包装的颜色要求很高, 红色等刺激性强的兴奋色是不能用来包装治疗心血管病药瓶的, 一个正常人如果长期呆在红色的环境中会感到烦躁不安, 甚至发怒疯狂。此外黑色或冷色的暗浊色又让人感到忧郁、压抑。过去英国伦敦的菲里埃大桥的桥身是黑色的, 常常有人从桥上跳水自杀。皇家科学院的医学专家普里森博士提出这与桥身是黑色有关时, 很多人却把此提议当做了无稽之谈。在连续三年都没找出好办法的无奈情况下, 英国政府试着将黑色的桥身改为蓝色后, 跳桥自杀的人数当年减少了56.4%, 普里森为此而声誉大增。
此外, 如果我们给工厂的厂房、车间或者机关的办公室、医院、学校等工作场所配以适宜的颜色, 无疑对提高工作效率大有好处。20 多年前,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将各生产车间重新泊漆后, 旷工率大为下降, 生产也随之突飞猛进。1940 年纽约的码头工人举行大罢工, 原因是他们搬运的弹药箱太重, 于是颜色专家建议将黑色的弹药箱改漆成浅绿色后, 没有人叫苦埋怨了.其实弹药箱的重量并没有改变, 只是颜色变了, 这同样说明颜色与人对颜色的心理效应。心理学家认为, 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视觉, 而对视觉影响最大的则是色彩。人的行为之所以受到色彩的影响, 是因人的行为很多时候容易受情绪的支配。颜色之所以能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绪, 在于颜色源于大自然的先天的色彩, 蓝色的天空、鲜红的血液、金色的太阳?? 看到这些与大自然先天的色彩一样的颜色, 自然就会联想到与这些自然物相关的感觉体验, 这是最原始的影响。这也可能是不同地域、不同国度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对一些颜色具有共同感觉体验的原因。
例子:就像初生的婴儿一样,黑白的即使再大再多,也不比艳丽的花朵吸引人的眼目。
画面、语言和音响是广告作品的三个主要组成成份。除了电视广告、网络广告包含这三个成份之外,其它媒体广告基本上只包含这三个成份中的两个成份(如报纸、杂志和广播)或一个成份(如一些户外招贴和直邮广告)。
人们有时会在看色彩时感受到音乐的效果, 这是由于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等的对比所引起的一种心理感应现象。通过色彩的搭配组合, 使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产生节奏和韵律, 同样能给人一中有声之感。就象美国艺术评论家罗金斯对色彩的魅力作过这样精彩的描述: “任何头脑健全的、性情正常的人都喜欢色彩, 色彩能在人们的心中唤起永恒的慰藉和欢乐, 色彩在最珍贵的作品中, 最驰名的符号里, 在最完美的乐章上大放光芒。色彩无处不在, 它不仅与人体的生命有关, 而且与大地的纯净与明艳有关。”一般来说, 明度越高的色彩, 感觉其音阶越高, 而明度很低的色彩有重低音的感觉。有时我们会借助音乐的创作来进行广告色彩的设计, 在广告色彩设计说运
用音乐的情感进行搭配, 就可以使广告画面的情绪得到更好的渲染, 而达到良好的记忆留存。在色彩上,黄色代表快乐之音, 橙色代表欢畅之音, 红色代表热情之音, 绿色代表闲情之音, 蓝色代表哀伤之音。例子:1
HAMBURG芭蕾舞团系列经
典动感广告赏析
• 第一眼,这幅海报给人的感觉很激情,一些不同跳舞的动作构成了一幅画,使人有种身灵其境的感觉,同样能给人一中有声之感。
• 有一种热情的音乐情感在里面。
• “任何头脑健全的、性情正常的人都喜欢色彩, 色彩能在人们的心中唤起永恒的慰藉和欢乐, 色彩在最珍贵的作品中, 最驰名的符号里, 在最完美的乐章上大放光芒。
例子2:
HAMBURG芭蕾舞团
系列经典动感广告赏析
无可否认,排列规整蓝色属于冷色调 像雪花的感觉给人一种寒冷寂寞的感觉 这幅蓝色的平面招贴广告
相对于那副红的的画面感就略显得宁静 和庄重感,让人感觉一种尊重
一种庄重!也就印证了前面的色彩音乐效果之说。
而使色彩产生味觉的, 主要在于色相上的差异, 往往因为事物的颜色刺激, 而产生味觉的联想。能激发食欲的色彩源于美味事物的外表印象, 例如刚出炉的面包;烘烤谷物与烤肉;熟透的西红柿、葡萄等等。按味觉的印象可以把色彩分成各种类型。芳香色, “芬芳的
色彩”常常出现在赞美性之辞里, 这类形容词来自人们对植物嫩叶与花果的情感, 也来自人们对这种自然没的借鉴, 尤其女性的服饰与自身修饰。最具芳香感的色彩是浅黄, 浅绿色, 其次是高明度的蓝紫色。芳香色是女人的色彩, 因此这些色彩在香水、化装品与美容、护服、护发用品的包装上经常看到。浓味色, 主要依附与调味品、陪送食品、咖啡、巧克力、白兰地、葡萄酒、红茶等, 这些气味浓烈的东西在色彩上也较深浓, 暗褐色、暗紫色、茶青色等便属于这类使人感到味道浓烈的色彩。
不仅如此外观色彩会引起人们的联想, 因为色彩具有某种象征性。如绿色象征春天、青春和健美, 使人感到一派生机, 给人以喜悦和宁静, 所以绿色通常用来象征和平。蓝色则使人抚着、安详、平缓、且容易联想到蓝天和海洋, 使人心胸开阔。瑞士有一心理学家, 在选行大量试验之后, 证实对蓝色的爱好往往是出于安全的动机, 蓝色也会
使人联想到现代化的成就和对未来的憧憬。红色, 则富于召唤力量和激励胜利, 象征着朝气蓬勃与奋发向上, 红绿交融的色彩给人的印象是有力, 可靠和不易腐蚀,而略呈绿的蓝色, 则萌发安全, 自尊的意念。
人类对色彩认识是大自然所赋予的, 自然界丰富的色彩有其不可改变的规律。然而, 人们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地点的不同, 在社会上可以“ 时兴” 着不同的色彩, 这种时兴有其必然的规律和内在的联系。当然, 人对颜色的反应是一个复杂的学问, 但是人类对颜色的一般反应还是有许多共同的东西, 如果我们能够注意观察, 研究人的这种通感现象将对自己所设计的东西大有帮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生活在社会之中, 由于国家及种族的不同, 宗教及信仰的不同, 生活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的不同, 文化修养的不同, 年龄性别及性格气
质的不同, 时代的不同, 所生活的阶层不同, 经济条件的不同等。使人们产生不同的审美能力和不同的审美需求, 就是同一个人, 由于年龄的不同, 心情的不同, 所在环境的不同, 对审美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要想使你的色彩作品能够获得成功, 使接受者与之产生共鸣, 就必须有针对性,即你的设计是针对哪一部分人的, 如你设计的作品是给儿童的, 那么你必须了解他的喜欢与爱好, 如儿童们喜欢对比强烈, 个性鲜明的纯颜色, 红、黄、蓝等, 给儿童设计用的服装色、玩具色, 室内布置的色彩, 针对儿童销售的书籍、画等就应是纯度高, 对比鲜明的色彩, 否则儿童是不会接受的。因此色彩的调和必须与接受者的审美需求相一致, 否则同样达不到调和的效果。
广告心理学 凡是利用广告来招揽顾客的广告主,无不希望自己的广告能够发挥出最佳的效力,达到推销自己的产品的目的。然而,怎样的广告活动才能够激起消费者的欲求,促使他购买并持久地使用广告主的产品呢?要探讨这个问题,就必须对消费者心理进行研究。例如,人的需要是怎样产生的?消费者有哪些需要心理?消费者对商品是怎样进行决策的?哪些因素影响着消费者进行决策?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是怎样产生的?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才可能使广告符合消费者心理,打动消费者的心,达到预期的广告效果。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科学。把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广告,就是我们现在要研究的广告心理学。广告是以说服的形式,让消费者自觉自愿地购买商品。说服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有时一次性的说服不能使消费者产生欲望,要经过反复说服。说服者事先还要对
消费者购买商品前后的一些心理活动有所了解,例如,自尊、求实、求新、求美、求廉、求乐、求荣、求速、求情、求名等心理。有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是几个心理活动并存。另外,消费者在决定购买之前心理活动还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1.注意——知觉阶段
2.兴趣——探索阶段
3.欲望——评估阶段
4.确信——决策阶段
5.购买——行动阶段
只有真正了解消费者的这些心理活动及心理活动过程,才能使广告的知觉与观念、理智与情感的诉求产生预期目的。所谓说服过程就是让消费者对广告的内容有兴趣,引起注意及共鸣,相信广告内容,接受广告内容,按照说服者的意图采取购买行动。由此看来,掌握心理学和颜色的心理效应及运用的基本原理在广告活动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篇:颜色心理效应
颜色心理效应
1.红色
视觉刺激强,让人觉得活跃、热烈,有朝气。在人们的观念中,红色往往与吉样、好运、喜庆相联系,它便自然成为一种节日、庆祝活动的常用色。同时红色又易联想到血液和火炮,有一种生命感、跳动感,还有危险、恐怖的血腥气味的联想。灭火器、消防车都是红颜色的。
2.黄色
明亮和娇美的颜色,有很强的光明感,使人感到明快和纯洁。幼嫩的植物往往呈淡黄色,又有新生、单纯、天真的联想,还可以让人想起极富营养的蛋黄、奶油及其他食品。黄色又与病弱有关,植物的衰败、枯萎也与黄色相关联。因此,黄色又使人感到空虚、贫乏和不健康。
3.橙色
兼有红与黄的优点,明度柔和,使人感到温暖又明快。一些成熟的果实往往呈现橙色,富于营养的食品(面包、糕点)也多是橙色。因此,橙色又易引起营养、香甜的联想,是易于被人们所接受的颜色。在特定的国家和地区,橙色又与欺诈、嫉妒有联系。
4.蓝色
极端的冷色,具有沉静和理智的特性,恰好与红色相对应。蓝色易产生清彻、超脱、远离世俗的感觉。深蓝色会滋生低沉、郁闷和神密的感觉,也会产生陌生感、孤独感。而不为冷色极端的天蓝色会让人感到轻松。
5.绿色
具有蓝色的沉静和黄色的明朗,又与大自然的生命相一致相吻合,因此,它具有平衡人类心境的作用,是易于被接受的色彩。绿色又与某些尚未成熟的果实的颜色一致,因而会引起酸与苦涩的味觉。深绿易产生低沉消极、冷漠感。
6.紫色
具合优美高雅、雍容华贵的气度。含红的个性,又有蓝的特征。暗紫色会引起低沉、烦闷、神秘的感觉。
7.黑色
具有包容和侵占性,可以衬托高贵的气质,也可以流露不可征服的霸气.颜色对各方面的影响
橙色
选择橙色的人通常都非常热爱大自然并且渴望与自然浑然一体。他们喜欢户外活动。在林中漫步会让他们感觉到重生的力量。如果喜爱橙色的人们被迫长期呆在房间里,可能会生病。青青的树木和可爱的动物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橙色的人喜爱运动,比较适合从事的职业有农场主、足球运动员和野外露营的队长。尽管他们非常感性化,但他们很清楚他们在做些什么。在实践中学习和记忆是橙色的人的一贯作风。他们出世的态度让他们能结交到好朋友。由于有同情弱者的情结,他们总会很热心地去帮助那些他们值得帮助的人,而他们“礼贤下士“地这一点也常受到旁人地赞扬。尽管他们有时也会激怒对方,但通常不会持继很久。他们是理想的恋人,很愿意为了对方改变自己。然而,橙色作为活跃的催化剂也可能对你的性生活产生负面的影响。只要利用适度,橙色给人柔和、温暖的感觉,但它同红色一样不宜使用过长。对神经紧张和易怒的人来讲,橙色不是一种合适的颜色。橙色是繁荣与骄傲的象征,是自然的颜色。由于它代表着力量、智慧、震撼、光辉、知识和性能力,橙色也被奉成神圣的颜色。橙色是活跃的催化剂给神经和血液以力量。橙色也和敏感、同情、自助及助人,不确定和天真有关。
紫色
喜欢紫色的人总在努力做地比现有的更好,无论是在信仰、情感或是精神方面。他们渴望知识,热爱读书。为了能够成就理想的自我,人们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和别人的生活中寻求答案。由于追求完美而又对自己极为苛刻,他们也在极力与自己做着艰苦地斗争。喜欢紫色的人总是能交到很多朋友,因为他们总是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为先。总的来说他们并不会为自己要求过多,但一部分人也可能成为自我英雄主义者。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喜欢以一种不确定的方式去寻求答案而往往失败,他们也会因此郁郁寡欢。紫色是由温暖的红色和冷静的蓝色化合而成,是极佳的刺激色。紫色可以减轻心脏疼痛、僵硬感和囊肿,并且对治疗严重便秘、水囊肿、偏头疼和胃肠、子宫、皮肤疾病等有很好的辅助效果。另外,也可以用于治疗精神疾病、风湿病和癫痫病。紫色可以用于深度系统手术以减轻疼痛。紫色对眼睛、耳朵和神经系统都会起一个安抚作用,但它也可能会压抑人的情感特别是愤怒。
棕色
棕色代表着稳定和中立。棕色也是地球母亲的颜色,体现着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真实与和谐。棕色是稳定与保护的颜色,它代表着充满生命力和感情。在颜色金字塔的测试中,棕色被看作是具有精神抵抗力的颜色。它的这些特点主要是因为棕色是由橙色和黑色混合而成。棕色是一种可靠、值得信赖的颜色。当颜色由浅棕色逐渐加深时,一种真实的感觉也逐渐演变成了让人信赖。棕色也可以令人感到难过、沮丧,但总的来说棕色是象征着阳刚之气的颜色。棕色也给人一种强调逐渐减少的感觉,其实意味着这种要求的态度已经变得很固执,棕色也意味着确定和旺盛的生命力。喜欢棕色的人非常热爱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他们富有感情,喜欢美食、美酒和有人陪伴。然而,作为一个喜欢棕色的人,很可能会因过分抑制自己的感情而生活在个人世界里,惧怕外面的世界。因此你会觉得身穿棕色或泥土颜色的衣服会有一种安全感。在渴望安全的情感同时也希望能得到外界的认同,这就需要你能意识到自我的价值并且摒除思想上的狭隘。身着棕色的人往往也是诚实、平凡的人,喜欢一种井然有序、稳定的生活方式。
白色
白色是新雪的颜色,或代表来自上天的灵光,这使得白色是一种与众不同的颜色。喜欢白色的人带着好奇观察周围的人,他们也与周遭浑为一体。白色给人一种害羞的感觉,但这不是真正的害羞。他们只是在耐心地等待引起别人的注意,看上去很害羞,但实际上他们是非常外向活泼地。喜欢白色的人无论做什么,总是带着一种圣洁的生活态度。别人也会认为他们如此,尽管他们可能并非真地如此。喜欢白色的人会用一种很挑剔的眼光看待别人,可能对方却一点也感觉不到。自我看重也是他们的一个特点,但只要不造成任何负面影响,这一点不会干扰他们更高的追求。您如果选择了白色,要明白过分会造成被动,而您也可能会变得无生气、过敏和抑郁。白色代表着纯洁和神圣。白色可以对心脏、精神、神经和情绪起到一个很好地安抚作用,也有助于培养活力和获得支持性的情感。白色加快新陈代谢,增加压力、肌肉紧张感,增多体内药物和化学成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羞涩感、发散思维、不集中的创造力或极度活跃的思想过程,白色可以减轻疼痛。
绿色
绿色作为一种中立颜色,绿色与复苏、生长、变化、天真、富足、平静等有关。喜欢绿色的人乐意去帮助每一个人,他们是自然界的母亲,往往在和医疗有关的行业里工作。他们喜欢隐藏自己的思想,也不过分关注别人的事,所以他们往往是很好的聆听者,充当顾问这样的角色。其他人想当然地认为这样的人通常都能很客观地分析事物。热爱和平是他们固化的责任,他们希望每个人都能过上和谐的生活。由于上述特点,喜欢绿色的人容易成为别人最好的朋友。绿色是由蓝色和黄色对半混合而成,因此绿色也被看作是一种和谐的颜色。它象征着生命、平衡、和平和生命力。对孕妇而言,绿色可以制造一种平静安宁的氛围。绿色是最容易被看见的颜色,因为绿色经过水晶体几乎刚好落在视网膜上。绿色是治愈的颜色,可以消除神经紧张、改善心脏功能。但是过分地使用绿色也会产生负面作用,特别是当病人已经受过绿色的影响。绿色与胸腺和免疫系统有关。绿色可以解除眼睛的疲劳,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对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发烧、溃疡、流感、疟疾、性病和癌症等疾病有疗效。
蓝色
蓝色是一种情感化的颜色,喜欢蓝色的人往往爱呆在个人世界里并且对别人也存在戒备心理。蓝色的灰调表明这个人喜欢一切井然有序。当蓝色逐渐加深,所带有情感色彩也越浓。海军蓝是非常情绪化的颜色,同时也极力在掩饰着什么。具有海军蓝性格的妇女可能会喜欢饮酒作乐,也可能会喜欢去逛商店。如果房间里蓝色过多,您可能会感到很压抑。婴儿处于这样的房间里也会哭个不停。蓝色是种很好的颜色,但也需要其他颜色进行平衡。蓝色性格的人非常感性化,情绪时起时落,在人生的过程中他们也在不断地体验着各种感受。无论高兴还是悲伤,他们都会哭。为了能够有各种各样的人生感受,他们十分愿意和别人交往,但同时他们也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环境对蓝色性格的人影响很大。蓝色令人想到孤独、沉思、独立和平静,它是真理和和谐的颜色,常常用于冷却、安抚、调整和保护。与蓝色有关的还包括:交流、发自内心的声音、确定、统一、创造、意识、忧郁、男性的力量、清楚、信任、骄傲、幼稚、冷酷、好学等等。蓝色有降温冷却的作用,可以减轻肿瘤、痉挛、呼吸系统等疾病症状,对发烧、感染等有效,也可以化解人心中的愤怒和仇恨。在治疗痢疾、哮喘、呼吸疾病、高血压和皮肤病中,蓝色也有一定的作用。由于蓝色有催眠作用,所以可以用来镇痛、止血、治疗烫伤等。
红色
喜欢红色的人通常激情四溢,精力充沛,而且很会赚钱。他们在一种真正的红色时尚中显得非常性感,魅力十足。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经常希望自己成为别人注意的焦点。他们能够很快的给出一个问题的答案,他们认为他们什么都懂。如果他们不懂,或者你已经证明了他们不懂,你会发现他们很会寻根问底.他们不在乎不知道问题的答案,只是不想显示自己的愚蠢。因为他们的动作很迅速,他们总是希望每件事都能很快的完成.但是当他们累了的时候,他们必须马上休息。一旦他们打个小盹之后,他们会很快恢复,好像生活中的每样东西都已经准备好了。喜欢红色的人往往认为无敌的,并且其他人也往往会这样想。红色让人产生权力和控制的欲望。生意场上人们喜欢穿红色,认为是权力的象征。喜欢红色的人给人一种精力充沛,异常活跃的感觉。喜欢红色的人不会是一个好的领导人。然而,如果有聪明的领导的话,他们会是很好的执行者。他们只想怎么样按要求完成任务,从来不会计较代价是什么。他们是情绪型的人,他们可能在你面前突然象活火山一样不时的爆发一次,然后很快就会平静下来。他们也很容易会扯出一些题外话。他们通常不会花足够的时间去关注某一件事。当他们专注的时候,他们对自己的决定很坚定。他们的思维非常敏捷,很聪明。他们可能没有接受很好的教育,但是出于他们的生活环境,他们能够很快地得出问题的答案。当他们激动的时候,也很容易要发泄他们的愤怒,暴力,仇恨和反叛。这种颜色对那些患有高血压和焦虑症的病人不合适。如果一个喜欢砖红色(红褐色),他们可能对毒品,酒精成瘾,饮食不正常,或者情绪不稳定。喜欢桔红色的人不仅精力充沛,而且很喜欢户外活动和一些群体活动。喜欢红色中带有蓝色折光的人是情绪激昂,很有活力的人。
黄色
爱黄色的人们喜爱权力和控制他人.他们不想改变,很有科学性,分析性,判断性,自我中心,独立性,专业性,很顽固,不坦率,经常担心焦虑什么。有黄色个性的人们很有生意头脑.他们想让别人知道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不管是自学的还是其他的,他们想通过他们智力上的努力来获取成功。他们会是好的领导,他们一般能够很有条理的作出决定.在行动之前会认真的分析每一个细节.每个战略游戏都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下棋是他们的嗜好。这种个性有时会显得有点顽固.当颜色趋向深黄色时,这种个性就会演变成他们认为只有他们才能作出正确的决定.这使得别人容易怀疑他们做事的动机是什么。真正的黄色个性是在考虑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才作出正确的决定。有黄色个性的女人做一个生意人会比做母亲做得好,但是也可以两个都做,而且会很快地适应这两份工作。当他们有压力的时候,他们感觉他们需要把他们的情绪隐藏起来.如果他们显示出了他们的压力,那表明他们很虚弱了.他们会尽量的展现他们甜蜜的一面在你面前。他们通常封闭自我,不会让很多人走进他们的生活,他们通常只有一两个好朋友.这些朋友通常也是很有生意头脑的,虽然真正的黄色个性的人们不会依靠任何人除了他(她)自己。他们的穿着很考究,通常看起来很专业.虽然女人可能会加点饰品,但她们的衣着通常很简单。黄色是所有颜色中反光最强的。当颜色加深的时候,黄色的明亮度最大,其他颜色都变得很暗。它有激励,增强活力的作用,能够增加清晰度,便于交流,并以机智而著称。
黑色
黑色性格的人很情绪化,尽管可能处于重压之下他们也会表现地尤其自然。他们通常会很复杂、高贵、戏剧性、正式并且给人一种强有力的感觉。他们可能成为非常有权力和威慑力的人。黑色穿着会让你感到意志坚定、固执和自律,那你必须小心变得过分僵化和独立,同时也可能反映你对自己很好地应对生活的能力缺乏信心。你还需要经过一个过程才能真正成熟起来,所以在真正认识自我的路上你需要黑色来给自己一个保护。黑色代表着放弃,一种最后的放弃,想穿黑色可能表明经过激烈地思想斗争之后想放弃所有的一切。黑色也意味着自制,在特定场合身穿黑色表明你想以一种权威的形象出现颜色的搭配及用途
颜色搭配即两种颜色搭配在一起,使其变得融洽、顺眼,在设计方面——尤其是服装设计——有着极大的用途。颜色搭配一般都用互补色(对比色),能让画面更丰富、多彩。下面列几种好的颜色搭配。
天蓝色与粉红色:温馨的搭配,对比鲜明,两个都不是极端的冷、暖色,所以不会给视觉带来压力,反而增添了一份愉快之感,是最丰富多彩的搭配,用途比较广泛。如果用粉红色的上衣搭配天蓝色的牛仔裤,会显得朴素大方。
绿色和粉红色/红色:和谐的搭配,大自然的颜色,就像粉红色的花朵和浅绿色的草地,让人的心情感到格外放松。可以用在卧室里,给卧室增添一份清新、宁静。如果和红色搭配会更加生动、饱满。
黑色和白色:最经典的搭配,两个都是极端的无情色,搭配在一起会让人感到迷茫,经常用来做瓷砖的颜色。也可以用在衬衫上,用黑白方格的样式,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穿上都会很休闲。
蓝色和白色:也是很经典的搭配,这两种颜色随处可见,天空和白云的颜色、青花瓷的颜色等等,都有蓝和白的影子。让人感到清爽、明快。另外,任何颜色和白色搭配都是很好的搭配。
湖蓝色和橙色:生动的搭配,两种颜色互为补色,也会让人有成熟感,可以用在衣服搭配上。
黄色和紫色:醒目的搭配,对比强烈,两种颜色也是互为补色。可以用在男孩子穿的T恤上,让人感到酷感十足。
黄色和绿色:淡雅的搭配,两种颜色看起来很和谐,淡雅、清新、美好的风格。
颜色与心理情绪
美国人的色彩意向微妙而多趣,他们每一个月都有一种代表色,一月灰色,二月藏青,三月银色,四月黄色,五月淡紫色,六月粉红色,七月蔚蓝色,八月深绿色,九月金黄色,十月茶色,十一月紫色,十二月红色。这些消费者的色彩心理大大引起了美国商界的高度重视。
颜色对于人所产生的生理、心理的影响
红色red:刺激和兴奋神经系统,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和增进血液循环。
橙色orange:诱发食欲,帮助恢复健康和吸收钙。
黄色yellow:可刺激神经和消化系统。
绿色green:有益于消化和身体平衡,有镇静作用。
蓝色blue:能降低脉搏、调整体内平衡。
靛蓝indigo:调和肌肉、止血、影响视听嗅觉。
紫色purple:对运动神经和心脏系统有压抑作用。
黑色black:精神压抑,导致疾病发生。
第三篇:广告心理效应测定
广告心理效应测定
广告心理效应测定概述
广告心理效应测定,是为了了解广告推销运动的有效性的一项措施。
广告心理效应的测定,主要对广告本身的设计,包括广告标题、图片、文稿内容、版面安排及印制技术等机械性测试,及广告的号召力、主题、信息表达的准确性、诉求、文案叙述等观念性测试。此外,测定的对象除了广告本身之外,其余的还有传播媒介、时间安排、预算等内容。广告测定的时间可在广告制作的任何阶段。
广告心理效应测试是广告效果测定的一项基本内容。
广告心理效应测定的内容
广告心理效应测定的目的是调查广告信息通过特定的媒介传递后影响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和购买行为的程度。广告既然旨在影响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和购买行为,就必然与消费者的心理过程发生联系。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程度也就反映在对消费者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影响程度上,广告信息作用于消费者而引起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也就表现在对广告内容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之中。因而,对广告心理的测定可以直接在上述心理过程中进行。
(一)感知程度的测定
广告只有通过人的感知,才能让消费者了解某个产品或企业的存在,达到影响购买的目的。在广告活动中,利用人们的感觉形象形成的规律,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以激发兴趣,创造欲求,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手段。因此,测定消费者对广告内容的感知程度的深浅,是衡量商业广告是否有成效的标准之一。
测定消费者对广告内容的感知程度,一般应在广告发布的同时或在其后不久进行,以求其测定的准确性,不致受遗忘的干扰。
测定的方法主要有机械调查法、日记式调查法、访问法等。调查的内容,主要是电视收视率、广播收听率和报纸、杂志的阅读率的高低,以及播出广告后广告企业或产品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的大小。
(二)记忆效率的测定
广告的累积刺激,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能发挥很大影响。这是广告的返效性形成的原因之一。其作用原理则是累积刺激的作用,有赖于消费者对广告内容的记忆效率。
所谓记忆效率,是指消费者对广告内容的重点诉求的保持和回忆水平。广告媒介、广告内容、广告技巧和广告时间等因素,以及消费者的年龄、个性等,都会对广告诉求的记忆效率发挥作用。记忆对刺激潜在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极有价值。当他们产生需求时,往往会无意识地回忆起值得信赖的或有好感的商品,由此而影响购买决策。所以,消费者对广告内容记忆效率的高低,对具体广告的经济效益有很大的和很长远的影响。
测定记忆效率,一般要定期进行,其方法主要有回忆法、再认法和学习法等。
(三)思维状态的测定
消费者在对广告的内容发生感性认识后,往往会进入对广告内容的思维阶段。消费者对广告内容的思维,主要表现为对广告观念的理解。因此,对消费者的思维状态进行测定,事实上是在调查消费者对广告观念的理解程度。
思维状态的测定,一般按广告的诉求重点或心理目标,以及广告创作的有关组织部分,调查消费者对其理解的程度。一般采用询问调查法,对问题采取“剥笋式 ”,例如:意思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结果会怎么样。逐层进行分解,由此掌握消费者对广告的理解程度。
(四)情感激发调查
有意义的广告信息,往往对被宣传者发生信息刺激,容易激发消费者的感情反应,尤其是一些暗示性的广告在这方面的功效更显著。广告只有激发消费者的积极情感,才能更好地促进购买欲望。因此,情感激发的测定,也是判断广告效果的必不可少的依据。情感激发的测定,一般通过对比试验或询问来进行。
(五)态度转变的测定
广告的功效,归根到底,是一种旨在改变消费者对某个企业、某个商标或某项产品的态度倾向,增强其购买信心并促进其购买行为的手段。因此,测定一个广告的功效发挥如何,测定态度的转变,也是很重要的。
态度转变的测定,一般通过对消费者消费动机的调查来达到。通过了解消费者在受广告刺激后所发生的心理反应,测定广告对消费者态度转变的影响。
广告心理效应测定的作用
它有下列几种作用:
(1)预先对广告进行检测,可以在实际使用广告之前确定广告的有效性和被接受程度;(2)确定广告的信息是否已被宣传对象接收到;(3)弄清楚广告信息是否被宣传对象准确地理解;
(4)了解有多少人真正准确地注意到广告所传达的信息。
广告心理效应测定的原则
在进行广告心理测定时,必须遵守三项原则,即有效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和相关性原则。
所谓有效性原则,是指测试的工作是否达到了测试目的。这项原则要求在进行测定时,必须选取真正有效、能确切代表效能的答案作为衡量的依据。
所谓可靠性原则,是指测试的结果,必须前后连续,来证明其真实性。也就是说,假若多次测定,其结果大致相同,其可靠程度就高,否则此项测试必有问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它要求前后测试的对象、所加诸的条件或测定方法必须前后一致。
所谓相关性原则,是指测试的内容必须与研究的问题、寻求的答案有关,不可作空泛无力的努力。它要求测试的内容和一切设计应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而不应将问题加以改变。
广告心理效应测定的方法
广告心理效应测定的方法主要有七种:等级评分法,询问法,态度测定法和投射法,认知法,认知实验法,回忆法。
(一)等级评分法
等级评分法就是让消费者打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为积分计算法,一为配对比较法。其特点是简便易行,缺点为不能充分反映出消费者的意见。
积分计算法,是把一系列的广告展示给消费者,让他对这一系列广告分别打分并按标准排列。然后把调查结果的分数累计,评判优劣。
配对比较法,是每次只测试两个广告,一一对比,从而评判出不同广告的优劣。
(二)直接提问法
直接提问法,就是向消费者直接提出有关涉及广告内容的问题,征询意见。这种方式可以排除相互干扰,不仅可用来了解人们对广告的反应,而且可以为改善广告宣传寻找最佳策略。
(三)态度测量法
一个人的态度很难直接观察,只能从其所表现的言辞或行动去推测。因此,要想了解一个人的态度,最好的办法是向他提出许多问题,并附上多种答案,请他选择。态度测量法主要有访谈法和投射法两种。
(四)投射法
为了了解消费者的真实态度,克服直接询问法的偏窄,有时必须应用深入的谈话和投射法。采取这种方法的目的为:
1.了解广告言辞是否已达到预期效果;
2.判断广告言辞所产生的情感反应;
3.确定广告言辞的确切含义;
4.探讨某一主题或解释的正面或反面影响。
深入洽谈,是让被调查者在看了广告资料之后自由发表意见。投射法即用引导的手段,诱发对象发表意见,不加限制,让被试者真正想法自然流露。因此,投射法的成败,关键在于主持人的技巧。
(五)认知测试法
测试认知的途径,是让受试者看一份广告,问他有没有见过。这种工作一般在广告发布一定期限后定期进行。根据实际情况,可将认知分为三等:“见过”、“ 关心过”、“注意过”,对读者进行分类,并计算百分比。测定百分比后,再用公式计算出广告效率。
广告阅读效率=杂志销数×每类读者的百分比
所付广告费用这种调查可以为广告主提供很多资料,从而可以考察其广告的阅读率和潜在市场效果。
(六)认知实验测试法
认知程度是衡量广告认知与记忆的一项标准。在这方面,有许多科学的测试方法,其目的是对广告的外在特征,如设计、版式、颜色和印刷技术的不同,求得所产生的不同视觉效果。这些方法大多是采取不同的距离、亮度和时间的变化,将广告向被试者发布,试探它所产生的认知程度的大小,从而可以在广告活动中灵活掌握广告的发布方式。
国外进行广告心理效应记忆测试的方法很多,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方法。流行的方法有六种:
(1)盖洛普-鲁宾逊事后效应法;
(2)广告样品检测法;
(3)广告样品混合试验法;
(4)电视回忆法;
(5)相关测验;
(6)了解测验等。
这些方法,大多是根据有关心理学的原理进行设计的。其测定结果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但总的来说,心理测试只是一种参考,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说明广告的效力。对于提高广告效力手段来说,最根本的还是产品的质量和使用价值。对于验证广告宣传效率来说,主要是要看销售量增减情况。
第四篇:心理效应
学生心理效应引导技巧
1、步难以上青天——层递效应
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层递效应,俗称“进门槛效应”。(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1996年),心理学家查尔尼(1975年))
2、榜样太高不可攀——差错效应
能力比自己强,总体上各方面优于自己,然而和自己一样不时会出现一些可以原谅的小差错的人更能吸引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差错效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
3、术家写评语——巴奴姆效应
心理学家把人们乐于接受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现象称为“巴奴姆效应”。(泰勒 巴奴姆)
4、疯狗唾液救人命——接种效应
心理学在研究人们的态度变化与过去对某个问题体验的关系时证实:处于态度改变情境的个体,若受到某种反向态度的轻微攻击后,就好像是在“接种疫苗”,大大刺激其对这种攻击作出抵抗反应,并不断地增强了抵抗力,以后再受到同一反向态度强大攻击时,不但不会改变其原有态度,反而使个体更加执着于自己的态度,并“抵抗”任何不同意见。这就是“接种效应”。(巴斯德)
5、响鼓要用重锤敲——强刺激效应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受性与刺激的阈限有关。如果作用于人的刺激阈限始终维持在中等水平,那么感受性会因此而麻木。刺激阈限大大超过中等水平,感受性十分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谓之“强刺激效应”。刺激阈限大大低于中等水平,十分微弱,如一条小虫在皮肤上爬行,其感受性也会因此而强烈,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称为“弱刺激效应”。
6、难以自禁激扬情——组场效应
众人聚集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如同物理学中磁场一样的心理场。当个体进入这个心理场后,在感人场景的渲染下,人的情感、行为就会被磁化而变得情不 自禁、身不由己,升华为与场景一致的情感与行为。这种能磁化人心理的强大、特殊场景称之为大众心理场,它所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组场效应”。
7、滴蜜赢得他人心——认同效应
引导者表达与对象之间在观点或特征方面的相似性,引导者实际上向对象出示了一张“自己人”的心理名片,这使被引导对象产生一种“同体观”,视引导者为“自己人”,从而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消除或弱化对方的“反引导定势”和防范心理,取得倾向于对方的观点,接受对方引导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认同效应”。
8、先抑后扬见奇效——增减效应
人们最喜欢那些对他们的喜欢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显得喜欢不断减少的人;一个对人们喜欢逐渐增加的人,比一贯喜欢人们的人更令人喜欢。心理学家阿伦森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增减效应”。
9、适得其反在禁令——潘多拉效应(禁果逆反)
人们往往有一种倾向,越是禁止的东西,如果没有说明可以为人们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那么,禁止本身就会引起假设、推测,反而常常诱使人们产生好奇并引起探究反射,形成与禁止相悖的意向,这就是禁果逆反。心理学上移用潘多拉打开魔盒的神话,称之为“潘多拉效应”。
10、好戏连演令人厌——超限逆反
同样的刺激物,由于刺激强度过大、过强,刺激时间过长,或者机械地、无时间间隔地重复作用于个体,引起个体产生的一种逆向态度。
11、烽火连天戏诸侯——信度逆反
指由于以往经验积累、人格特征等因素,产生对信息源、引导者的不信任,导致消极、反常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
12、好意此时被曲解——情境逆反
指在特定的时机、场合,个体有不同的心理热点,处于不同的情感和情绪状态,如果引导者不顾个体当时所处的情境,会诱发情感障碍,使个体紧闭心扉,对引导逆向、排斥态度。
13、小人之心度君子——自比作用 心理实验证明:如果有一个陌生人,要猜测他人的道德品质、性格特征等,最大的可能性是把对方估计得和自己一样,当经济地位、文化水平、年龄、籍贯相仿是尤其如此。心理学上把这种假设他人与自己相同,怀有一样的心情、想法、好恶、品质等心理现象称为“自比作用”。
14、奖励结果事愿违——德西效应
在某些情况下,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使工作的动机力量倍增,积极性更高,其效果反而会降低,外加报酬反而会抵消内感报酬的作用。这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家德西在实验中发现的,故称之为“德西效应”。
15、心灵绿洲待开垦——罗森塔尔效应
由教师的期待和热爱而在学生身上产生符合期望的心理现象,罗森塔尔把它叫做“皮格马利翁效应”。
16、情境变换难注意——斯特鲁效应
所谓“斯特鲁效应”,就是当着人们对某一特定刺激作出反应时,由于不能阻断对刺激情境中无关特征的影响而难以注意,难以顺利地对这些特定的刺激进行反应。这一心理现象是心理学家斯特鲁首先发现的,故以他的名字命名。
17、大失所望星期一——月曜效应
所谓“月曜效应”,是指点星期一与其他工作日相比,人们的学习意志下降、注意力分散,精神不振,从而大大影响工作和学习效果的心理现象。
18、新官上任放把火——首因效应
心理学上把人际交往中,由初次见面所形成的对一个人的印象,称为第一印象,其产生的心理影响被称为首因效应。
19、妩媚一笑遮百丑——晕轮效应
心理学上借用“月晕”这一自然现象,把一个人某种突出品质或特点的清晰、深刻印象,由此作出整体印象的评价,从而掩盖对这个人其他品质和特点的印象,称之为“晕轮效应”(光环效应)。20、前功一朝化烟云——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新形成的印象淡化,甚至抹去以往已形成的印象,给人们留下更深刻、更持久的印象,并以此指导人们的行为。
21、药铺抽屉密密排——刻板效应
所谓“刻板效应”,是指由社会刻板印象所形成的人际知觉定势。社会刻板印象是社会对一类对象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笼统的看法,而不管这一类对象间的实际差异。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2、锦上何须再添花——马太效应
人们把“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类现象称为“马太效应”。如“锦上添花,好上加好”。
23、险把巨星当鞋匠——黑票作用
所谓“黑票作用”,是指不管一个人具备其他任何品质,只要有一种极端消极的坏印象,就把对方的其他好品质都一票否决掉。
24、失之东隅收桑榆——补偿
所谓“补偿”,是指个体在某方面的需要或目标受到挫折后,便用可能成功的活动或其他高度发展的能力来弥补,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以获得他人的承认,获得心理的寄托和成功的快慰,满足新的需要与实现新的目标。
25、小题大做起作用——升华
所谓“升华”,是指引导对象的“动机替代”,即用高尚动机代替低级动机,用社会性动机代替自然性动机,从而使引导对象地更高的层面上来认识自身动机的社会责任、社会价值,从狭隘的低水平认知和情感中“跳”出来,正确看待个人的得失,产生新的意向,去追求新的目标。
26、文过饰非自解嘲——合理化作用
合理化作用又叫文饰作用,是指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为减少或免除因挫折而产生的焦虑,保持自尊,而对自己不合理的行为给予一种合理的解释,使自己能够接受它。以“酸葡萄”机制和“甜柠檬”机制最为典型。个体在追求某地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说“不值得”追求,聊以自慰,这一现象称为“酸葡萄”机制或“酸葡萄”效应。不说自己达不到的目标或得不到的东西不好,却百般强调,凡是自己认定的较低的目标或自己有的东西都是好的,借此减轻内心的失落和痛苦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甜柠檬”机制。
27、有了陪衬始宽慰——觅类求同 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为了减轻其所受到的心理压力,于是寻找一些与他同样遭受挫折的伙伴,以此聊作自慰,并减轻受挫折感,这种心理现象称为“觅类求同”心理。
28、色若无事实内荏——反向形成
所谓“反向形成”,是指个体的需要和目标受到阻碍后,为防止把自己内心的感受、欲望表现出来,而在外在行为上采取一种与此相反的行动来表现的现象。
29、混为一谈减重压——融合效应
所谓“融合效应”,是指个体受到挫折后,不愿意承担由挫折带来的巨大压力,于是把自己在挫折中应有的责任与他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或者与同样受到挫折的他人相提并论,证明自己与他人等值,以此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30、责难他人为平衡——投射效应
所谓“投射效应”,是指当个体遭遇挫折后,不进行自我检讨,而把挫折引起的内心不安,自己不愿意承认的某些行为、欲念、态度等排除于自身之外,转移或推向他人和周围事物,以此逃避自己心理上的不安的心理现象,也叫“推诿作用”。
31、羡慕名人自炫耀——自居作用
所谓“自居作用”,是指为了迎合能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人们,于是就在思想、行为上模仿他们,或按照他们所希望的那样去做;或者把他人具有的令自己感到羡慕的品质强加到自己身上,以此求得安慰和满足。
32、往事浮现月明中——回归效应
一个人如果喜欢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之中,认为过去的一切比现在美好,因此迷恋过去,甚至幻想回到过去美好的岁月中去这种心理现象称为“回归效应”
第五篇:各种心理效应
心理学中的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并且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狄罗忒,就给了雕像以生命。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期望而使“雕像”变成“美少女”的例子也不鲜见。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提供给一个学校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该校有几名天才学生,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
然而,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它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
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
对少年犯罪儿童的研究表明,许多孩子成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不良期望的影响。他们因为在小时候偶尔犯过的错误而被贴上了“不良少年”的标签,这种消极的期望引导着孩子们,使他们也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
管仲在做齐国的宰相以前曾经负责押送过犯人,但是,与别的押解官不同的是,管仲并没有亲自押送犯人,而是让他们按自己的喜好安排行程,只要在预定日期赶到就可以了。犯人们感到这是管仲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因此,没有一个人中途逃走,全部如期赶到了预定地点,由此可见,积极期望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有多大。
古人说“用人不疑”,也就是这个道理,任用别人,就应该相信别人的能力,给别人传达一种积极的期望。投射效应
在一家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 编辑们列出他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个选题分别为:
编辑A正在参加成人教育以攻读第二学位,他选的是《怎样写毕业论文》; 编辑B的女儿正在上幼儿园,她的选题是“学龄前儿童教育丛书”; 编辑C是围棋迷,他的选题是《聂卫平棋路分析》„„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们称这种心理现象为“投射效应”。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由于人都有一定的共同性,都有一些相同的欲望和要求,所以,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别人做出的推测都是比较正确的,但是,人毕竟有差异,因此推测总会有出错的时候。
《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尧到华山视察,华封人祝他“长寿、富贵、多男子”,尧都辞谢了;华封人说:“寿、福、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能不欲,何邪?”尧说:“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美德也,故辞。”
人的心理特征各不相同,即使是“福、寿”等基本的目标,也不能随意“投射”给任何人。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常常错误的把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投射到别人身上:自己喜欢的人,以为别人也喜欢,总是疑神疑鬼,莫名其妙的吃一些飞醋;父母总喜欢为子女设计前途、选择学校和职业„„ 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莎士比亚的名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描写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他们相爱很深,但由于两家是世仇,感情得不到家里其它成员的认可,双方的家长百般阻挠。然而,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家长的干涉而有丝毫的减弱,反而相爱更深,最终双双殉情而死。
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使感情得到加强。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恋人们相爱就越深,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意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别人越厨代庖,代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正是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一代代的不断上演。
心理学家的研究还发现,越是难以得到的东西,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越高,价值越大,对人们越有吸引力,轻易得到的东西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其价值往往会被人所忽视。我国民间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因此,婚外恋如果受到干涉,双方反而相爱越深,恨不得天天厮守在一起才好,然而,真正一旦与自己婚外恋的情人如愿以偿,生活在一起,又会觉得情人也不过如此,妻子或许还好一些。
某中学初一年级的两位学生由于相互吸引而走到了一起,一开始,老师和家长都竭尽全力干涉,然而,这种干涉反而为两个孩子增加了共同语言,他们更加接近,俨然一对棒打不散的鸳鸯。后来,校长改变了策略,他将孩子和老师都叫去,没有批评孩子们,反而说老师误会了他们,把纯洁的感情玷污了。过后,这两个孩子还是照样来往,但是没过多久,他们就因为缺乏共同点而渐渐疏远,最终由于发现对方与自己理想中的王子和公主相差太远而分道扬镳。第一印象效应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心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它个性特征,不管暴发户怎么刻意修饰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中“露出马脚”,因为文化的浸染装不出来的。
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仅凭第一印象就妄加判断,“以貌取人”,往往会带来不可弥补的错误!《三国演义》中凤雏庞统当初准备效力东吴,于是去面见孙权。孙权见到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几分不喜,又见他傲慢不羁,更觉不快。最后,这位广招人才的孙仲谋竟把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庞统拒于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众所周知,礼节、相貌与才华决无必然联系,但是礼贤下士的孙权尚不能避免这种偏见,可见第一印象的影响之大!
无独有偶,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当朋友愤怒的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虽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定势效应
请看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文章开头的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不仅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定势效应,在认识他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受心理定势的影响。
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关于“心理定势”的实验:研究者向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组学生说:这个人是一个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
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
第二组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
对同一个人的评价,仅仅因为先前得到的关于此人身份的提示不同,得到的描述竟然有如此戏剧性的差距,可见心理定势对人们认识过程的巨大影响!刻板印象
曾经在某一网站看到这样一个笑话:如果你的前面是一位发怒的重庆女孩,后面是万丈深渊,那么,奉劝你还是往后跳吧!这个笑话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重庆女孩的泼辣,可以说是“盛名远播”,因此,一提到重庆女孩,首先浮上脑海的就是“泼辣”二字,丝毫不顾其中是否有被冤枉的“例外”,这就是所谓“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听人说的“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实际上都是“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
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考虑到刻板印象的影响,例如,市场调查公司在招聘入户调查的访员时,一般都应该选择女性,而不应该选择男性,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女性一般来说比较善良、较少攻击性、力量也比较单薄,因而入户访问对主人的威胁较小;而男性,尤其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如果要求登门访问,则很容易被拒绝,因为他们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一系列与暴力、攻击有关的事物,使人们增强防卫心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居住在同一个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因此,刻板印象一般说来都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刻板印象毕竟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并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个体,因而“以偏概全”的错误总是在所难免。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唯刻板印象是瞻”,象“削足适履”的郑人,宁可相信作为“尺寸”的刻板印象,也不相信自己的切身经验,就会出现错误,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自然也就无助于我们获得成功。
触摸的心理效应
心理学家弗尔德对早产儿进行过每天45分钟的抚摸实验。一般认为,早产儿应该生活在一个隔离的,犹如子宫般的环境中,抚摸只会给他们压力感,会有碍他们的生长。然而他对20个早产儿每天做3次、每次15分钟的舒缓而有力的抚摸。10天中,接受抚摸的婴儿比没有得到抚摸的婴儿平均重47%,而且睡眠和灵敏性也都有很大改善。到第八个月末,他们的体质和智力都有明显提高。最值得注意的是,接受抚摸的婴儿离开保育箱的时间比其他婴儿平均提前了6天。弗尔德说:“抚摸能有规律地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进而促进消化吸收功能。” 贝尔效应
英国学者贝尔天赋极高。有人估计过他毕业后若研究晶体和生物化学,定会赢得多次诺贝尔奖。但他却心甘情愿地走了另一条道路——把一个个开拓性的课题提出来,指引别人登上了科学高峰,此举被称为贝尔效应。这一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人梯精神、绿地精神,在人才培养中,要以国家和民族的大业为重,以单位和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海潮效应
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引力小则出现小潮,引力过弱则无潮。此乃海潮效应。人才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也是这样。社会需要人才,时代呼唤人才,人才便应运而生。依据这一效应,作为国家,要加大对人才的宣传力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对于一个单位来说,重要的是要通过调节对人才的待遇,以达到人才的合理配置,从而加大本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现在很多知名企业都提出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业激励人。蔡加尼克效应
蔡加尼克是格式塔派的心理学家。他做了一个试验,让被测试者连续去完成22种小任务,其中一半任务完成了,还有随机的一半任务没有完成时被中途停止。接着他让被测试者回忆做过哪些事情。结果他发现,绝大多数被测试这首先回忆到的是那些没有完成的任务。这种记忆现象后来就被称“蔡加尼克效应”。
蔡加尼克效应在我们记忆事物的时候有许多表现,比如,为了怕自己忘了某个约定,我们专程把它写进备忘录,结果事到临头还是忘了。心理学家认为,一个该做的事情往往会在人心理上引起一个张力系统,但写进备忘录这个行动代替了践约,心理上认为这件事情已经做好了,结果张力系统放松了。而没有这种替代措施的时候,张力系统仍在继续,反而更记得住。蔡加尼克效应解释了一些记忆中的现象。考前恶补,“开夜车”通过考试后,所有考过的东西迅速被忘掉就是我们放下重负后张力系统迅速松弛的结果。
鲇鱼效应
挪威的渔民们捕捉了沙丁鱼后就急忙赶到市场出售,但由于沙丁鱼喜群集、生性不好动,往往窒息而死。唯一老渔民每次都能卖出活蹦乱跳的鲜鱼,其奥妙是在沙丁鱼中放几尾生性好动的鲇鱼。鲇鱼在沙丁鱼中穿来穿去,沙丁鱼受到影响也摇头摆尾,促进了空气的流通,增强了自身的活力。在学校管理中如果在教师群体中引进德才兼备、争强好胜的人才鲇鱼,也会产生良好的“鲇鱼效应”。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费里德曼(J.L.Freedman)和费雷泽(S.C.Fraser)的一项研究证明,让人们先接受较小的要求,能促使其逐渐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心理学家查丁奈(R.B.Cialdini)还发现,当人们拒绝接受一个较大的要求后,认知上的不协调会驱使他们建立新的平衡,因而容易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当小要求与大要求有明显联系,且紧跟在大要求之后提出时,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个小要求。赫洛克效应
心理学家赫洛克(E.B.Hunlock)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被试分成四个等组,在四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第一组为表扬组,每次工作后予以表扬和鼓励;第二组为受训组,每次工作后严加训斥;第三组为被忽视组,不予评价只让其静听其它两组受表扬和挨批评;第四组为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不予任何评价。结果工作成绩是前三组均优于控制组,受表扬组和受训斥组明显优于忽视组,而受表扬组的成绩不断上升。这个实验表明:及时对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工作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优于批评,而批评的效果比不予任何评价的好。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的故事。也就是看谁用办法使行人把大衣脱掉。北风不假思索首先来了一阵冷风,凛凛刺骨。这样,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便把大衣裹得严严实实,毫无脱意。而南风则不然,它徐徐吹动,使人暖意渐生。行人在不知不觉中先解开了钮扣,继而脱掉了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年,英国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有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后人讥讽为“霍布森选择效应”。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如果谁陷入“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境,就不可能进行创造性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霍桑效应
在美国芝加哥市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它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的情绪仍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也很不理想。为了解决问题,工厂一直在竭力地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多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一系列研究试验。这一系列试验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个“谈话实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由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达两万余次。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一律不准反驳和训斥。这一“谈话实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霍桑工厂的产量大幅度的提高。为什么?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诸多不满,一向无处发泄。“谈话实验”使他们这些不满的情绪得到了充分地发泄,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马太效应
在《圣经》中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这么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流言的心理效应
《战国策•秦策二》记载:“费人胡与曾了同名者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与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苦。须臾,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普参是古代有名的贤人,他十分重品德修养,每天都要三番五次地反省自己。其母对他十分了解,相信自己儿子不会干出杀人之事,但经不起众口一词再三告以“曾参杀人”,便再也坐不住,放下织布的梭子翻墙逃走了。后以曾参杀人一词喻流言可畏。
社会上的流言蜚语常常以讹传讹,流传一进。有些人出于某种目的,蓄意编造谣言,一经传播,便会成为一种精神上的“传染”,一传十,十传百,若有人从中推波助澜,则会影响更多的人。
西方野心家有句名言叫作“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这是一切骗子惯用的手法。推而广之,“***功”之类邪教头目就是这样把荒唐绝伦的观念灌输给信徒,让他们顶礼膜拜,为之献身送命的。
精神医学上还有一种更为荒唐的妄想传递现象,称为“感应性精神病”。在一个关系密切的群体中,一个有影响的成员患精神病产生妄想,可把妄想观念传给周围的正常人,使大家对他歪曲现实的观念信以为真,甚至跟着他一块儿“发疯”。这样的病例在精神科十分常见。有一个家庭主妇,怀疑邻居在她家的饭菜中放毒,以后其丈夫及子女共八口人都先后出现了“中毒”症状,并咬定是邻居放毒而诉诸法律。经查,这位主妇患的是“偏执型精神病”,她的“被毒妄想”感染了全家人。所谓妄想,是有悖常理、不合逻辑的想法,按照常理,家人应能识别,但被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所“传染”,这就是“精神感应”的巨大作用。有些邪教首领把他们的妄想传给信徒,此时大批的信徒可以看见“腾飞的天使”、“圣母的灵光”、“佛祖的法身”„„流言的心理效应之大,不可低估,因此,听天传言,应认真思考,不可轻信,更不能“随大溜”,跟人起哄、传播。